幽门螺杆菌L型及其致病性(英文)

幽门螺杆菌L型及其致病性(英文)

一、幽门螺杆菌L型及其致病性(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黄浩[1](2021)在《幽门螺杆菌与食管癌变关系的初步探讨》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约占全国所有新发肿瘤的7.1%,死亡率约占全国所有肿瘤死亡率的10%,发病率及死亡率常年居于高位。在组织学上可分为: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和食管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EAC)。EC在发病早期无或只有轻微临床症状,当出现明显的进行性吞咽困难症状时,往往已经进入中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降低。因此找到与食管癌相关的危险因素,对食管癌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一种能够在胃内定植的革兰氏阴性致病菌,这种细菌的感染被证实与多种胃部疾病有关,例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癌、胃淋巴瘤等。但它感染与胃的邻近器官-食管疾病的关系尚不明确。据研究报道,H.pylori的感染与EAC呈负相关,是EAC的保护因素,而在我国对食管癌高发地区的研究则提示H.pylori感染是ESCC的高危因素。因此,本课题拟通过体内外实验探究H.pylori感染对ESCC的发生发展的作用,进而为ESCC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材料与方法材料(1)组织样本:食管癌患者的远端切缘黏膜(15例)以及癌组织(13例)新鲜样本提取DNA,用于PCR检测食管癌中H.pylori的感染。课题组前期收集来自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50例ESCC患者未经放化疗的手术后标本,用于免疫组化,术后标本均经临床病理医生确诊为食管癌。分别取癌、癌旁黏膜、远端切缘黏膜组织,根据组织病理分型,分为正常上皮(50例),上皮内瘤变(38例),食管鳞癌(50例),共计组织样本138例。(2)细胞及菌株样本:NE6食管永生化细胞系由香港大学曹世华教授馈赠,H.pylori菌株由课题组前期分离培养经测序鉴定证实为幽门螺杆菌。方法(1)检测食管癌患者H.pylori的感染: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28例食管组织DNA样本(远端切缘黏膜15例以及癌组织13例)H.pylori特异的CagA基因,并通过荧光原位杂交(H.pylori探针)在石蜡标本中验证PCR结果。(2)H.pylori菌株对NE6细胞的影响:采用H.pylori菌株与NE6细胞体外共培养,并通过特殊染色及显微镜观察H.pylori对NE6细胞形态的影响,通过CCK-8检测H.pylori对NE6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免疫荧光检测NE6细胞中8-OHdG及53BP1的表达情况,通过转录组测序检测H.pylori对NE6细胞m RNA转录水平的影响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3)对差异表达基因在食管癌变过程的表达情况检测:通过免疫组化对差异表达基因—凋亡抑制蛋白3(BIRC3)在食管癌变不同阶段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1)28例样本中有10例样本CagA基因阳性,并通过荧光原位杂交在4例样本中检测到H.pylori的荧光信号。(2)在细胞与细菌共培养后,能够观察到H.pylori粘附在NE6细胞周围及间隙,并引起细胞的空泡化,相较于对照组8-OHdG入核表达,53BP1由核内散在表达变为点灶状聚集。在一定条件下,不同的菌株能够不同程度的促进细胞增殖。(3)转录组测序筛选到差异表达基因共计788个,其中上调基因508个,下调基因284个(|log2(Fold Change)|>2,padj<0.001)。通过对差异基因的功能和通路富集,上调基因主要参与了应对氧水平下降、凋亡、细胞间粘附、白细胞活化、血管生成等功能,并富集到肿瘤及炎症等相关通路;下调基因主要参与了角化、I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等功能,并富集到阿米巴病、β-丙氨酸代谢等通路。进行DO数据库富集,这些基因主要与肿瘤及炎症性疾病相关,并且能显着富集到食管肿瘤。(4)差异基因中BIRC3被显着上调,免疫组化显示BIRC3随着ESCC癌变过程的发生发展表达也逐渐增加,各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01)。结论食管组织中可以存在H.pylori的感染。H.pylori在感染NE6细胞后能粘附于细胞表面、引起细胞形态变化、促进细胞增殖、引起DNA损伤、基因转录水平的广泛改变,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参与了应对氧水平下降、凋亡、细胞间粘附、白细胞活化、血管生成等功能。

滕永生[2](2021)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调控ETS1和L-plastin表达的分子机制及其在胃相关疾病中的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定植于胃黏膜的革兰氏阴性病原菌。目前,世界范围内超过50%的人口感染了该病原菌。自从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Barry Marshall和Robin Warren发现H.pylori以来,随后的大量研究证明,H.pylori感染与多种胃部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包括慢性胃炎、胃溃疡和胃癌(Gastric cancer,GC)。目前,抗生素仍是根除H.pylori的主要方式。但是,近年的研究显示,其耐药率在不断上升。目前阶段,H.pylori感染具有感染率高,范围广,引发多种胃部疾病和耐药率上升的特点。因此,对H.pylori感染的致病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H.pylori胃炎是H.pylori相关胃病的基础。胃上皮细胞(Gastric epithelial cells,GECs)是H.pylori与宿主最先接触的细胞类型,两者的相互作用已经被证实在H.pylori胃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s,TFs)可显着的影响胃上皮细胞的稳态。ETS1(E26 transformation specific proto-oncogene 1,transcription factor)是ETS转录因子家族的一员,并且参与多种炎性疾病的发生和进展。研究发现,ETS1在正常GECs中不表达,却在胃癌细胞中存在表达,并且同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我们前期研究发现H.pylori感染能够诱导GECs表达ETS1。目前,ETS1在H.pylori胃炎中的表达模式、调控机制和功能作用仍未知。因此,阐明H.pylori感染诱导GECs内ETS1表达的调控机制以及功能作用有助于理解H.pylori胃炎的发病机制,并可为相关胃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H.pylori相关胃癌造成了极大的社会负担。据WHO全球肿瘤数据库的资料显示:在我国,可归因为H.pylori感染的胃癌病例数大约占全球归因于H.pylori感染的癌症病例数的40%。然而,H.pylori感染促进胃癌发生发展的致病机制仍然没有被很好的阐释。胃癌转移是患者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而肿瘤转移需要肌动蛋白骨架的动态重排,这也是H.pylori感染后宿主细胞的重要特征。肌动蛋白骨架的动态重排过程可以被多种肌动蛋白结合蛋白(Actin-binding proteins,ABPs)所调节。L-plastin是一种重要的交联和稳定F-actin的ABP。当肌动蛋白聚合发生时,L-plastin插入新合成的F-actin中并稳定这些结构,而基于此,L-plastin在细胞与细胞相互作用、整合素粘附和细胞的迁移运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正常生理情况下,L-plastin只在造血细胞内表达,然而,在多种非造血来源的癌细胞中亦有L-plastin的异位表达。目前,L-plastin在H.pylori相关胃癌中的表达模式,调控机制以及其所发挥的功能仍不知。阐明H.pylori感染调控胃癌细胞内L-plastin表达的分子机制以及功能作用,有助于丰富H.pylori感染的致病机理,并为寻找阻断胃癌进展的疗法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研究目的:1.研究ETS1在H.pylori胃炎中的表达模式、调控机制和功能作用。2.研究L-plastin在H.pylori相关胃癌中的表达模式、调控机制和功能作用。研究方法:第一部分:ETS1在H.pylori胃炎中的表达、调控和功能作用研究1.ETS1在H.pylori胃炎中的表达模式研究(1)qRT-PCR、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以及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实验检测人胃黏膜组织中ETS1表达情况。(2)构建H.pylori感染动物模型(C57小鼠),并通过qRT-PCR、WB和IHC实验检测小鼠胃黏膜组织中ETS1表达情况。(3)GEO数据库芯片和RNA-seq实验分析H.pylori感染对ETS转录因子家族分子表达的影响。(4)qRT-PCR和WB实验检测H.pylori感染细胞模型中ETS1的表达情况。2.ETS1在H.pylori胃炎中的调控机制研究(1)qRT-PCR和WB实验检测Traswell感染模型和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Cytotoxin-associated gene A,cag A)蛋白敲除菌株(Δcag A)感染细胞模型中ETS1的表达情况。(2)qRT-PCR和WB实验检测信号通路阻断剂BAY 11-7082对H.pylori诱导ETS1表达的影响。(3)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H.pylori对ETS1启动子活性的影响。(4)基于PROMO网站,分析p65在ETS1启动子区域内的结合位点;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 IP)实验验证p65是否对ETS1的表达具有直接调控作用。(5)qRT-PCR和WB实验检测IFN-γ,IL-17A,IL-22,IL-6,IL-12,IL-23,IL-1β和TNFα对H.pylori诱导ETS1表达的影响以及机制。3.ETS1在H.pylori胃炎中的功能作用研究(1)siRNA沉默实验以及转录组测序(RNA-seq)实验,分析在H.pylori感染状态下ETS1调控的靶基因,进而分析ETS1发挥的作用。(2)根据H.pylori感染的胃炎标本的组织病理学评价标准,将人体胃黏膜标本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胃炎,并评价ETS1的表达与炎症程度的关系。第二部分:L-plastin在H.pylori相关胃癌中的表达、调控和功能作用研究1.L-plastin在H.pylori相关胃癌中的表达模式研究(1)通过KEGG数据库,GEPIA网站、表达谱芯片以及IF双染实验筛选在H.pylori相关胃癌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肌动蛋白结合蛋白。(2)qRT-PCR和WB实验检测H.pylori感染胃癌细胞系和原代胃癌细胞(Ep CAM+)模型中L-plastin的表达情况。(3)采用qRT-PCR、WB、IHC以及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双染实验检测胃癌组织内L-plastin的表达情况。2.H.pylori调控胃癌细胞内L-plastin表达的机制研究(1)qRT-PCR和WB实验检测Traswell感染模型和Δcag A感染胃癌细胞系和原代胃癌细胞(Ep CAM+)模型中L-plastin的表达情况。(2)信号通路阻断剂预处理胃癌细胞,之后,使用H.pylori NCTC 11637或者Δcag A感染,采用qRT-PCR实验实验检测L-plastin的表达情况,并使用WB实验检测L-plastin以及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情况。(3)将表达cag A蛋白的质粒(cag A-pc DNA3.1)转染胃癌细胞,采用qRT-PCR实验检测L-plastin的表达情况,采用WB实验检测L-plastin以及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表达情况。(4)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H.pylori对L-plastin启动子活性的影响,并寻找L-plastin启动子关键反应区域。(5)基于PROMO网站,分析SP1在L-plastin启动子关键反应区域内的结合位点;并通过siRNA干扰和Ch IP实验验证SP1是否对L-plastin的表达具有直接调控作用。3.H.pylori调控胃癌细胞内L-plastin表达的功能作用研究(1)使用慢病毒构建稳定过表达L-plastin的细胞株(LV5-L-plastin)以及其对照(LV5-NC),采用qRT-PCR和WB实验检测L-plastin的过表达效果。(2)构建慢病毒介导的稳定沉默L-plastin的细胞株(LV3-sh L-plastin)以及其对照(LV3-NC),并使用H.pylori NCTC 11637进行感染,采用qRT-PCR和WB实验检测L-plastin的表达情况。(3)在体外,使用LV5-L-plastin细胞和庆大霉素处理的H.pylori NCTC 11637感染的LV3-sh L-plastin细胞进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4)在体内,使用LV5-L-plastin细胞和LV5-L-plastin细胞构建裸鼠肺转移模型,评价L-plastin对胃癌细胞迁移的影响。研究结果:第一部分:ETS1在H.pylori胃炎中的表达、调控和功能作用研究1.ETS1在H.pylori胃炎中的表达模式研究(1)qRT-PCR、WB和IHC实验结果显示:相较未感染胃组织,H.pylori感染患者胃组织中,ETS1表达显着增加。同时,IHC结果显示:在H.pylori感染后,胃上皮细胞表达ETS1上调。(2)qRT-PCR结果显示:ETS1在H.pylori感染的小鼠胃组织中的表达呈现动态变化,并在感染后12周达到高峰;qRT-PCR、WB和IHC实验结果均显示:相较未感染胃组织,H.pylori感染小鼠胃组织中,ETS1的表达显着增加。同时,IHC结果亦显示:在H.pylori感染后,胃上皮细胞表达ETS1上调。(3)GEO数据库芯片和RNA-seq结果显示:H.pylori感染胃上皮细胞后,有多个ETS转录因子家族的基因表达发生显着性变化,而ETS1表达升高最为显着。(4)qRT-PCR和WB实验结果显示:随着H.pylori感染时间的延长(0h,6 h,12 h和24 h)或MOI(0,50,100和200)的增加,ETS1的表达亦出现增加的趋势。2.ETS1在H.pylori胃炎中的调控机制研究(1)Traswell感染实验结果显示,相较未直接接触,H.pylori与细胞的直接接触可以显着的诱导ETS1的表达。cag A蛋白敲除菌株(Δcag A)感染细胞结果显示:ETS1的诱导表达仅在H.pylori NCTC 11637感染后增加,而在Δcag A感染后不增加。(2)qRT-PCR和WB结果显示:BAY 11-7082阻断剂能够抑制H.pylori诱导的ETS1表达。(3)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显示,H.pylori感染可以激活ETS1的启动子。(4)PROMO网站显示,ETS1的启动子区含有2个p65的结合位点(第一个位点:-1568至-1558,GCTTTTCCCAG;第二个位点:-373至-363,GACTTTCCCGA)。Ch IP实验显示,转录因子p65可以直接与ETS1启动子结合,进而介导ETS1表达。(5)炎性细胞因子协同H.pylori或单独刺激细胞实验显示:仅有IL-1β和TNFα能够协同H.pylori诱导ETS1的表达,同时,IL-1β和TNFα均可以单独诱导ETS1的表达。信号通路阻断剂BAY 11-7082预处理细胞,之后,使用炎性细胞因子进行刺激,结果显示:该阻断剂可以显着的抑制IL-1β和TNFα诱导的ETS1的表达。3.ETS1在H.pylori胃炎中的功能作用研究(1)在H.pylori感染状态下,共有75个转录本可以被ETS1正向调控,其中,可以编码蛋白质的转录本有39个。对排名前30位的基因进行Gene-ontology分析,结果显示:ETS1参与的主要生物学过程包括:正向调控细胞迁移、细胞运动、细胞内成分的运动、炎症应答、淋巴细胞的迁移和淋巴细胞的运动。(2)将H.pylori患者胃炎标本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发现随着胃炎严重程度增加,ETS1的表达亦增加。第二部分:L-plastin在H.pylori相关胃癌中的表达、调控和功能作用研究1.L-plastin在H.pylori相关胃癌中的表达模式研究(1)基于KEGG数据库,共找到了193个ABPs;GEPIA网站显示,有48个ABPs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显着升高;表达谱芯片结果显示:H.pylori NCTC 11637感染AGS细胞后,L-plastin表达上调最显着。IF实验结果显示:在H.pylori感染后,L-plastin表达增加,并且与actin存在共定位。(2)qRT-PCR和WB实验结果显示:H.pylori感染胃癌细胞系(AGS和HGC-27)和原代胃癌细胞(Ep CAM+),均会显着上调L-plastin表达。此外,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0h,6 h,12 h,24 h和36 h)或MOI(0,10,20,50,100和200)的增加,L-plastin的表达亦出现增加的趋势。(3)qRT-PCR、WB和IHC实验均显示:相较未感染的胃癌患者,H.pylori感染的胃癌患者的胃癌组织中,L-plastin在m 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均增加。同时,IHC结果亦显示:在H.pylori感染的胃癌患者的胃癌组织中,胃癌细胞表达L-plastin上调。IF双染实验结果显示:在H.pylori感染的胃癌患者的胃癌组织中,L-plastin同Ep CAM存在共定位。2.H.pylori调控胃癌细胞L-plastin表达上调的机制研究(1)Traswell感染实验结果显示,相较未直接接触,H.pylori与细胞的直接接触可以显着的诱导L-plastin的表达。Δcag A菌株感染细胞结果显示:L-plastin的诱导表达仅在H.pylori NCTC 11637感染后增加,而在Δcag A感染后不增加。(2)qRT-PCR和WB实验结果显示:使用U0126阻断剂阻断ERK信号通路,可以显着的抑制H.pylori诱导的L-plastin表达。WB结果显示:相较Δcag A感染,H.pylori NCTC11637感染可以显着的诱导ERK1/2发生磷酸化。(3)qRT-PCR和WB实验结果显示:将表达cag A蛋白的质粒(cag A-pc DNA3.1)转染胃癌细胞后,其会显着的激活ERK信号通路,并上调L-plastin的表达。(4)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显示:H.pylori感染诱导胃癌细胞内L-plastin表达上调的关键启动子反应区域在转录起始点上游100bp内。(5)PROMO分析显示:在L-plastin的启动子区(-100到0)包含SP1结合位点(GGGGCGGGGA)。之后,在H.pylori感染状态下,使用siRNA将SP1表达抑制。同预期相符:抑制SP1表达后,H.pylori便不能有效的诱导L-plastin的表达。Ch IP实验结果显示:与未感染和Δcag A感染相比,H.pylori NCTC 11637可以有效的促进SP1结合至L-plastin的启动子区,然而,这种结合会被U0126所抑制。3.H.pylori调控胃癌细胞L-plastin表达上调的功能作用研究(1)WB实验结果显示:相较LV5-NC,LV5-L-plastin细胞能够过表达L-plastin。(2)WB实验结果显示:相较庆大霉素处理的H.pylori NCTC 11637感染的LV3-NC细胞,庆大霉素处理的H.pylori NCTC 11637感染的LV3-sh L-plastin细胞表达L-plastin显着降低。(3)体外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相较LV5-NC,过表达L-plastin后,细胞迁移数量明显增多;而相较庆大霉素处理的H.pylori感染的LV3-NC细胞,庆大霉素处理的H.pylori感染的LV3-sh L-plastin细胞迁移数量明显减少。(4)体内裸鼠肺转移模型显示:相较对照组(LV5-NC),过表达L-plastin后,小鼠的肺部肿瘤结节显着增多;而抑制L-plastin的表达后,出现肺部肿瘤结节的小鼠数量显着少与对照组。研究结论与意义:第一部分:ETS1在H.pylori胃炎中的表达、调控和功能作用研究1 H.pylori感染诱导胃上皮细胞内ETS1表达2.H.pylori cag A激活的NF-κB信号通路通过p65直接调控ETS1表达;并且IL-1β和TNFα可以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协同H.pylori诱导ETS1表达。3.H.pylori感染诱导的ETS1具有促进炎症的作用。4.本研究提示ETS1可能参与了H.pylori介导的“炎-癌”转化,从而使ETS1成为具有潜力的抑制胃炎进展的靶点。第二部分:L-plastin在H.pylori相关胃癌中的表达、调控和功能作用研究1.H.pylori感染诱导胃癌细胞表达L-plastin上调。2.H.pylori cag A激活ERK/SP1通路介导L-plastin的表达。3.H.pylori诱导的L-plastin促进胃癌细胞的转移。4.本研究提示L-plastin可作为抑制H.pylori相关胃癌进展的潜在治疗靶点。

丁辛[3](2021)在《连朴饮加减方治疗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研究幽门螺杆菌病原微生物学特征、致病机制及相关学说,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脾胃湿热证之间的关系,诠释王氏连朴饮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作用机制。2研究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性幽门螺杆菌的体外抑制效应,与六种常用抗生素进行比较。3研究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性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小鼠在体重、小肠长度、血清TNF-α、IL-6浓度、胃粘膜Warthin-Starry银染色上的影响,与抗生素四联疗法进行对比,探讨连朴饮加减方在上述指标上的改善机制。4研究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性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小鼠在胆囊胆汁酸代谢上的影响,与抗生素四联疗法进行对比,探讨连朴饮加减方在胆汁酸代谢上的改善机制。5研究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性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小鼠在盲肠内容物肠道菌群上的影响,与抗生素四联疗法进行对比,探讨连朴饮加减方在肠道菌群上的改善机制。方法1幽门螺杆菌与王氏连朴饮的相关研究分析汇总幽门螺杆菌的中西医研究成果,研究幽门螺杆菌在流行病学、形态学、菌体动力、生物化学、体内分布、致病机制、致病机理学说上的特征,从病原微生物自身特征及宿主免疫反应两方面阐发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脾胃湿热证的密切关系,诠释王氏连朴饮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合理性。2实验研究采集2019年11月至2020年9月在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消化内镜中心就诊的患者4名,入选者须经13C-尿素呼气试验或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查阳性;胃镜检查符合慢性胃炎表现;符合中医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对采集的胃粘膜进行幽门螺杆菌的鉴定及培养。培养至对数期后,调整为浓度0.5*109的菌液,制备血平板。以纸片扩散法对六种抗生素和连朴饮加减方进行药敏实验,重复3次,记录平均直径。SPF级6周龄Balb/c小鼠90只,均为雄性,随机分为5组:生理盐水组(SL组)、病理模型组(BL组)、连朴饮加减方组(ZY组)、抗生素四联治疗组(XY组)、联合治疗组(ZX组)。适应性饲养6天后,除生理盐水组(SL组)外,每组小鼠以5×109CFU/ml克拉霉素耐药菌液0.2ml隔日灌胃2次,共19天。每间隔2天记录一次体重。最后一次灌胃结束后,常规饲养3天,每组随机选取两只小鼠检测,以胃组织尿素酶实验阳性和胃粘膜Warthin-Starry银染色幽门螺杆菌定植为造模成功的标志。造模成功后,各组干预14天,生理盐水组(SL组)和病理模型组(BL组)以生理盐水0.3ml/天灌胃;连朴饮加减方组(ZY组)以0.5g/ml连朴饮加减方0.3ml/天灌胃;抗生素四联治疗组(XY组)以四联药物(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埃索美拉唑、枸橼酸铋钾)的生理盐水溶液0.3ml/天灌胃;联合治疗组(ZX组)以含抗生素四联药物的连朴饮加减方溶液0.3ml/天灌胃。给药干预结束后3天,处死各组小鼠,测量小肠段长度;固定胃组织行Warthin-Starry银染色;眶窦取血分离血清以Elisa法检测IL-6、TNF-α浓度。取下完整胆囊,以液氮速冻后-80℃冻存,以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胆囊胆汁酸进行定量。取盲肠内容物,以16S r RNA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结果1幽门螺杆菌与王氏连朴饮的相关研究幽门螺杆菌菌体为螺旋形、单极鞭毛结构,具有高效的尿素分解能力,这些特性使其可以在胃粘膜上皮增殖。幽门螺杆菌对定植环境要求苛刻,其主要致病机理是免疫损伤,致癌效应与多次组织修复中出现基因复制错误有关。在胃粘膜微观辩证和患者整体症状上,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脾胃湿热证本质研究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中医药在改善微环境,免疫调节上具有显着的优势,以王氏连朴饮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效果显着。在原方基础上,连朴饮加减方增加了抑菌和改善胃粘膜的药物,可以从病原微生物自身特征和宿主免疫反应两方面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连朴饮加减方在网络药理学上符合减轻炎症的潜在通路,能促进胃肠动力、提升胃泌素水平,具有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作用机制。2实验研究2.1基因检测显示本实验选取的幽门螺杆菌临床株对克拉霉素、呋喃唑酮耐药基因发生了突变。在纸片扩散法的药敏试验中,克拉霉素、四环素、甲硝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左氧氟沙星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9mm、12mm、4mm、18mm、20mm、23mm,本实验选取的幽门螺杆菌临床株对克拉霉素、四环素、甲硝唑耐药。浓度为0.5g/ml的连朴饮加减方抑菌圈直径为17.78±1.64mm。2.2抗生素四联组(XY组)在胃小凹结构中可见圆球状幽门螺杆菌聚集;连朴饮加减方组(ZY组)黏液中散在少量杆状幽门螺杆菌。与生理盐水组(SL组)比较,病理模型组(BL组)小鼠血清IL-6、TNF-α浓度显着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BL组)比较,连朴饮加减方组(ZY组)小鼠血清TNF-α浓度显着降低(P<0.05),抗生素四联治疗组(XY组)小鼠血清IL-6、TNF-α浓度显着降低(P<0.05),连朴饮加减方联合四联治疗组(ZX组)小鼠血清IL-6、TNF-α浓度无统计学差异。结果提示,以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灌胃造模导致小鼠血清IL-6、TNF-α浓度显着升高,连朴饮加减方干预14天可降低小鼠血清TNF-α浓度,减轻炎症。2.3在43种胆汁酸中,存在组间差异的13种胆汁酸为CUCA、αMCA、βMCA、λMCA、ωMCA、CA、ACA、7-keto DCA、TCDCA、TDCA、THDCA、TLCA、GUDCA。与生理盐水组(SL组)相比,抗生素四联治疗组(XY组)有TCDCA、TDCA、THDCA、TLCA、GUDCA共五种胆汁酸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连朴饮加减方组(ZY组)仅THDCA一种胆汁酸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2.4感染了克拉霉素耐药性幽门螺杆菌后,小鼠肠道菌群丰度显着下降(P<0.05),连朴饮加减方组(ZY组)在菌种和含量上生理盐水组(SL组)相似度最高;抗生素四联治疗组(XY组)菌群丰度明显下降,且样本离散性最大;联合治疗组(ZX组)居于两者之间。结论1王氏连朴饮具有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作用机制。2在体外实验中,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有抑杀效应,与阿莫西林的抗菌效应接近。3在小鼠体内,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有较好的抑杀效果;与抗生素四联疗法相比,不出现球形变耐药现象。4与抗生素四联疗法相比,连朴饮加减方在维持胆汁酸生理稳态上具有优势。5与抗生素四联疗法相比,连朴饮加减方在维持肠道物种多样性多样性上具有优势。6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疗效显着,与抗生素四联疗法相比,不出现球形变耐药现象;并在维持胆汁酸代谢稳态和维持肠道物种多样性上有显着优势。

杨慧君[4](2021)在《青海地区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病HP基因分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检测青海地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non-atrophic gastritis,CNAG)、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及胃腺癌(Gastric cancer,GC)患者胃粘膜组织中的H.pylori基因型,比较分析不同疾病间表达差异,初步探讨H.pylori基因分型对相关性疾病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就诊满足纳入标准的患者162例,经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证实存在H.pylori感染的并经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为CNAG、CAG、GC的患者共162例为研究对象,通过胃镜活检提取胃粘膜组织并分离培养获得H.pylori菌株,将上述获得的菌株提取DNA,采用PCR及测序方法检测样本中的菌株基因型,包括CagA、Vac A(s1、s2、m1、m2)、Ure A、Ure B,bab A,oip A等基因,分析上述各基因型与三组疾病之间的关系,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实验共收集有H.pylori感染的162例胃粘膜样本,其中测序成功78例。CagA基因共检测出72例,总体检出率为92.31%(P>0.05)。Bab A、Oip A、Ure A、Ure B基因检出率分别为64.1%、23.08%、64.10%、79.49%(P>0.05)。Vac A基因亚型Vac As1、Vac A s2、Vac A m1、Vac A m2基因检出率分别为75.64%、15.38%、42.31%、53.85%(P>0.05)。H.pylori各基因型在三组疾病间的分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2.H.pylori基因型检出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3.Vac As1、Vac Am2是Vac A基因中最常见的亚型,其在Vac A基因型中感染率最高。结论:1.青海地区H.pylori感染人群中CagA基因、Vac A基因及尿素酶基因是本地主要基因型,并且存在H.pylori多型的混合感染。2.Vac A基因具有多种等位基因,其中Vac As1、Vac Am2是Vac A基因最常见的亚型。3.H.pylori基因型的分布可能存在地域差异,但未发现其与疾病病理类型相关,因此不能作为判断慢性胃炎是否能发展成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特异性标志。

李燕[5](2020)在《胃微生态及幽门螺杆菌定植与胃粘膜疾病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明确胃内微生态变化与胃粘膜病变之间的关系,以及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胃粘膜病变和胃内菌群之间的关系,从而寻找判断胃粘膜病变的差异微生物标志物,为胃粘膜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胃窦、胃体粘膜活检组织,提取细菌总DNA,利用细菌特异性引物以样品细菌总DNA为模板进行16S r RNA全长扩增,在Pac Bio SMRT测序平台对PCR扩增产物进行三代测序。数据质控合格后进行OTU聚类、分析、物种注释;通过绘制Observed曲线、Chao 1曲线、Shannon曲线、Simpson曲线、Rank Abundance曲线进行样品α多样性分析;通过主坐标分析及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比较菌群结构β多样性;利用LEf Se分析找出三组间显着差异性菌株;根据优势属在不同组别中的丰度,建立胃部优势物种共发生网络图。所有数据均录入Epidata数据库管理。结果:利用Epi Data 3.1软件建立了胃部疾病胃粘膜菌群标本库,共收集胃窦、胃体粘膜活检组织样本145例,对所有样本进行细菌总DNA提取、PCR扩增、测序前处理、三代测序,测序后数据质控,得到合格样本41例。其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21例样品(胃窦组织13例,胃体组织8例;Hp阳性13例,Hp阴性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2例样品(胃窦组织9例,胃体组织3例;Hp阳性9例,Hp阴性3例)、消化性溃疡8例样品(胃溃疡3例,幽门管溃疡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例;Hp阳性7例,Hp阴性1例)。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样本间α多样性分析提示本次实验的样本量及测序量均可满足后续实验数据分析要求。对三组患者的胃粘膜菌群进行α多样性比较,在抽取测序量相同时,消化性溃疡菌群丰度、多样性和均匀度均低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将OTU注释到各分类水平,共有30个门、200多个属、300多个种被鉴定出来。在门水平上,所有胃粘膜样品的优势菌门分别是: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在门水平上,消化性溃疡患者胃部菌群优势门明显少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在属水平上,随着胃粘膜炎症加重,胃部菌群优势菌属逐渐减少,螺杆菌属丰度逐渐增高。在种水平上,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分别鉴定到220个、122个和49个种,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胃部菌群在种水平上明显减少,以幽门螺杆菌占绝对优势。对菌群结构进行β多样性分析,消化性溃疡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组间的细菌群落结构显着不同,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窦和胃体、Hp-和Hp+组间的细菌群落结构均无明显差异。利用LEf Se软件分析发现三组间共有41个菌株显着不同。共发生网络图揭示了一个复杂的胃部微生态互作关系。结论:与肠道微生态类似,胃内也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内物种通过相互作用维持胃部微生态的稳定;随着胃粘膜病变严重程度加重,胃内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呈逐渐下降趋势;消化性溃疡患者胃内菌群在种水平较慢性胃炎组明显减少,幽门螺杆菌占绝对优势;随着粘膜炎症程度逐渐加重,胃内有益菌株逐渐减少,口服补充益生菌为预防及治疗胃粘膜病变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李卓[6](2019)在《胃肠积热与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微需氧、螺旋形的革兰阴性菌,主要以胃肠道分泌物通过亲吻、共餐、食用不洁饮食等方式,以胃-口、口-口、粪-口途径在人群之间传播。Hp经口腔进入人体后通过趋化、黏附和定植存在于胃黏膜上皮及胃黏液底层,定植后难以自发清除,是Hp胃炎、Hp相关消化不良、消化道溃疡、胃MALT淋巴瘤等疾病的危险因素。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将Hp列为一类致癌因子,一旦发病将对患者、家庭带来很大心理负担。胃肠积热是无形热邪或有形热结壅于胃肠,而致胃肠阳热偏盛的状态。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及日常运动的缺乏导致机体不能代谢过剩的能量,导致饮食积聚日久化热。它广泛见于各种年龄段,尤其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影响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儿童身体发育尚不完善,若起居饮食调摄不善、摄入大量高热量食物、水果蔬菜摄入少、缺乏运动等尤易形成胃肠积热。目的:1.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中西医对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认识和进展。2.通过横断面研究调查儿童幽门螺杆菌患病率及相关因素。3.运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探索胃肠积热与儿童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4.运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探索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1.文献综述(1)从临床流行病学及西医学研究进展角度论述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目前的研究进展。(2)从中医病因、病机、治疗等角度探讨中医对儿童Hp感染的认识。2.临床研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连续纳入2018年7月至2019年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及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科检测Hp的3-14岁儿童,签署知情同意书,填写胃肠积热诊断性量表(儿科部分)及病例报告表,对其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MicrosoftExcel软件录入数据,SPSS for MAC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调研本研究儿童Hp患病率及相关调查因素。将临床研究一Hp感染儿童作为病例组,按照1:3匹配与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基线资料可比的儿童作为对照组,应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开展胃肠积热与儿童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研究。通过计算病例组和对照组中胃肠积热比值比(OR值),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1.通过文献梳理,明确Hp感染的致病特征、诊断方式、流行病学、Hp相关疾病、常规治疗方法以及Hp中医病因、病机、Hp相关中医疾病、中医诊断及中医当前防治进展。2.横断面研究(1)共纳入受试者144例,其中23例为Hp阳性,Hp感染的患病率为15.97%。其中男性儿童感染10人,患病率为14.08%。女性儿童感染13人,患病率为17.81%。(2)其它与儿童Hp感染具有相关性因素包括:父亲总体受教育水平(P=0.022<0.05,?2=9.664)、母亲总体受教育水平(P=0.012<0.05,?2=11.040)、儿童接受监护人咀嚼食物情况(P=0.001<0.05,?2=11.555)、儿童哺乳期母乳喂养情况(P=0.008<0.05,?2=7.013)、儿童饭前洗手(P=0.001<0.05,?2=10.718)、儿童便后洗手(P=0.000<0.05,?2=20.764)、儿童家中饲养宠物(P=0.005<0.05,?2=7.807)、儿童喜欢搂抱宠物(P=0.010<0.05,?2=6.609)、家长吸烟(P=0.002<0.05,?2=9.253)、家长与孩子口对口亲吻(P=0.000<0.05,?2=14.207)、父亲每天刷牙次数少(P=0.001<0.05,?2=11.206)、家庭内共用餐具(P=0.042<0.05,?2=4.143)、家庭内共用水杯(P=0.000<0.05,?2=15.217)、家庭成员Hp感染史(P=0.002<0.05,?2=12.064)、家长消化系统疾病史(P=0.001<0.05,?2=10.680)、儿童喜食路边摊(P=0.033<0.05,?2=4.520)、儿童偏嗜肉类(P=0.004<0.05,?2=8.510)、儿童挑食(P=0.026<0.05,?2=4.986)、饮用自来水作为水源(P=0.011<0.05,?2=6.422)、儿童吃饭时看书或看电视(P=0.047<0.05,?2=3.942)。3.病例对照研究(1)共纳入病例组23例,对照组69例。病例组中胃肠积热儿童为18例,非胃肠积热儿童5例;对照组中胃肠积热为14例,非胃肠积热儿童55例。胃肠积热与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OR值为14.143(P=0.000<0.05,95%CI:4.471-44.733)。(2)以下因素与儿童Hp感染具有相关性:父亲受教育水平高(OR=0.322,P=0.047<0.05,95%CI:0.105-0.987)、母亲每年使用牙刷支数(OR=0.335,P=0.002<0.05,95%CI:0.167-0.667)、家庭成员与儿童口对口亲吻(OR=6.261,P=0.023<0.05,95%CI:1.282-30.574)、儿童偏嗜肉类(OR=6.334,P=0.032<0.05,95%CI:1.170-34.297)。(3)以下因素与儿童胃肠积热具有正相关:家庭成员与儿童口对口亲吻(OR=4.493,P=0.012<0.05,95CI%:1.383-14.599)、儿童偏嗜肉类(OR=2.974,P=0.013<0.05,95CI%:1.259-6.900)。结论:1.本研究通过调查得出儿童Hp感染患病率为15.97%,儿童感染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加之我国儿童人口基数大,故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治仍值得关注。2.胃肠积热与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高度相关。鼓励儿童多摄入新鲜果蔬,少摄入高热量食物的健康饮食,不仅可以避免儿童形成胃肠积热状态也可降低儿童感染Hp的潜在风险。3.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其家庭生活饮食习惯具有相关性。通过避免儿童与他人密切接触、鼓励儿童清淡均衡饮食及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有助于避免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

谈丽华[7](2019)在《黄连中黄连碱及表小檗碱抗幽门螺杆菌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黄连中小檗碱、药根碱、表小檗碱、巴马汀和黄连碱抑制幽门螺杆菌(H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及抑制脲酶的作用,并尝试以洋刀豆脲酶(Jack bean urease,JBU)为模式酶,探讨黄连碱及表小檗碱抑制幽门螺杆菌脲酶(Helicobacter pylori urease,HPU)的潜在作用机理,以期为黄连治疗H.pylori感染相关性疾病提供基础的研究资料。方法:1.黄连五种生物碱抑制H.pylori作用研究采用琼脂稀释法,分别以克拉霉素和甲硝唑为阳性药,测定黄连中五种生物碱抑制H.pylor的最小抑菌浓度。2.黄连五种生物碱抑制脲酶作用研究采用靛酚蓝显色法,以乙酰氧肟酸为阳性对照,测定黄连中五种生物碱抑制JBU及HPU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3.黄连碱、表小檗碱抑制脲酶机理研究分别以HPU和JBU为研究载体,运用分子对接试验、生物碱-硫醇试剂-脲酶相互作用试验、脲酶Ni2+竞争性抑制剂保护试验及脲酶再活化试验,探讨黄连碱及表小檗碱抑制脲酶的动力学及抑制位点。结果:1.抗H.pylori作用研究黄连中五种生物碱抑制H.pylori的最小抑菌浓度在25-100 μg/mL之间。其中,黄连碱作用效果最佳,其次是小檗碱,表小檗碱,巴马汀和药根碱。2.对脲酶活性抑制作用研究黄连中五种生物碱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HPU及JBU的活性,其抑制HPU的IC50值在2.96-4631.98 μM之间,抑制JBU的IC50值在2.23->10000 μM之间。其中,表小檗碱抑酶作用最强,远远优于标准脲酶抑制剂乙酰羟肟酸,其次是巴马汀、黄连碱、药根碱和小檗碱。3.黄连碱抑制脲酶机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黄连碱抑制HPU及JBU的模式均为混合型;黄连碱可通过与HPU的Ni2+及巯基基团结合,从而影响HPU的活性,而JBU结构中的巯基基团与黄连碱抑制JBU的活性密切相关;此外,黄连碱对两种脲酶的抑制作用具有可逆性,加入二硫苏糖醇可恢复二者的活性。4.表小檗碱抑制脲酶机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表小檗碱抑制HPU及JBU的模式分别为可逆的反竞争性抑制类型及竞争性抑制类型;表小檗碱抑制HPU及JBU的作用可能与其与脲酶氨基酸上的巯基结合有关,而与Ni2+无关。结论:结果显示,黄连中五种生物碱均能有效的抑制H.pylori及脲酶的活性。但是这五种生物碱抗H.pylori与脲酶的作用强弱却存在差异,抗菌作用效果依次为:黄连碱>小檗碱>巴马汀、表小檗碱、药根碱,而抑酶作用效果却是:表小檗碱>巴马汀>.黄连碱>药根碱>小檗碱。各生物碱抑制脲酶机理也有不同,黄连碱为可逆的、作用于脲酶Ni2+及巯基基团的混合型脲酶抑制剂;而表小檗碱则为可逆的、作用于脲酶巯基活性基团的反竞争性HPU抑制剂及竞争性JBU抑制剂。结果提示,黄连碱、表小檗碱能通过靶向脲酶活性位点以抑制脲酶活性,且脲酶为黄连碱及表小檗碱抑制H.pylori的作用靶点之一。

师梦[8](2019)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儿童再发性腹痛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再发性腹痛(recurrent abdominal pain,RAP)是儿科临床中常见的症状,指病程大于3个月,发作超过3次的腹痛,多发生于3岁及以上的儿童,女孩发病率高于男孩,是儿童反复就诊的常见原因。RAP的病因很多,近年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与RAP有着密切的关系。本课题通过对RAP患儿行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rea Breath Test,13C-UBT)、H.pylori血清分型检测及胃镜检查,探讨H.pylori感染在儿童RAP中的发病率,以及H.pylori类型与腹痛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8月因RAP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就诊及收住院的儿童210例,其中男童81例,女童129例,年龄4~12岁,平均年龄为(8.2±3.5)岁,完善13C-UBT。另外,选取152例H.pylori 阳性儿童作为实验组,其中男童58例,女童94例,年龄4~12岁,平均年龄为(8.0±3.6)岁,完善H.pylori血清分型检测:Ⅰ型、Ⅱ型、中间型;正常对照组选自同期体检中心的健康儿童110例,其中男童48例,女童62例,年龄5~12岁,平均年龄为(8.3±3.0)岁,完善13C-UBT。RAP组、对照组的H.pylori 阳性率分别记为P1、P2,两组儿童在年龄、性别上均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记录各型H.pylori所对应的13C-UBT报告单中的数值,分析其差异;实验组配合胃镜检查者共125例,根据胃镜下胃黏膜病变程度分为:轻度炎症组、中度炎症组、重度炎症组及正常胃黏膜组,胃炎分级参照悉尼分类法,并分析H.pylori血清分型与胃黏膜病变程度的相关性,以及13C-UBT数值与胃黏膜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1)RAP组H.pylori感染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72.38%vs 40.0%),即P1>P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1.89 P<0.01)。(2)不同H.pylori血清分型的13C-UBT数值如下:Ⅰ型H.pylori:16.59±1.264;Ⅱ型 H.pylori:10.55±2.139;中间型 H.pylori:10.62±3.148。Ⅰ型H.pylori的13C-UBT数值较Ⅱ型、中间型H.pylori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18.86,P<0.01;t=13.85,P<0.01);Ⅱ型、中间型H.pylori在13C-UBT数值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P>0.05)。(3)H.pylori血清分型与胃黏膜炎症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H.pylori感染Ⅰ型患儿重度胃炎有12例,Ⅱ型患儿重度胃炎有3例,中间型患儿重度胃炎有2例,Ⅰ型与Ⅱ型、中间型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7.06,P<0.01:χ2=7.77,P<0.01),Ⅱ型、中间型在重度胃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P>0.05);H.pylori感染Ⅱ型患儿轻度胃炎有24例,中间型患儿轻度胃炎有18例,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8,P>0.05);H.pylori感染Ⅱ型患儿中度胃炎有9例,中间型患儿中度胃炎有10例,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P>0.05)。(4)13C-UBT数值与胃黏膜病变程度相关,重度胃炎组患儿的13C-UBT数值高于轻度、中度及正常胃黏膜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9.79,P<0.01;t=11.02,P<0.01;t=65.54,P<0.01);轻度胃炎组患儿的 13C-UBT 数值高于正常胃黏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70,P<0.01),而与中度胃炎组患儿的数值无统计学意义(t=1.58,P>0.05)。结论:(1)儿童RAP的发病与H.pylori感染有一定关系。(2)H.pylori血清分型与13C-UBT数值有一定关系,Ⅰ型H.pylori的13C-UBT数值高于Ⅱ型H.pylori、中间型H.pylori的13C-UBT数值,而后两者的数值差异未见统计学差异,考虑可能与样本量少有关。(3)H.pylori血清分型与胃镜下胃黏膜炎症程度有一定关系,Ⅰ型H.pylori感染患儿胃镜下胃黏膜病变程度较重。(4)统计中发现,胃镜下胃黏膜病变程度与13C-UBT数值有一定相关性。

张舒楠[9](2019)在《幽门螺杆菌cag致病岛CagL蛋白的功能预测及其在消化道组织中的表达》文中研究说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人类胃病的重要病原体之一,是一种可长期定植于人类胃粘膜的革兰阴性螺旋形微需氧菌。目前,全球感染率已达到50%。已经证实,患有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粘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ALT)淋巴瘤等的多种胃肠道疾病皆与H.pylori感染密切相关。I型H.pylori菌株因携带cag致病岛(cag pathogenicity island,cag PAI)而致其毒性较强。幽门螺杆菌的重要毒力因子-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蛋白(Cytotoxin-associated gene A,CagA)被合成并通过致病岛编码的IV型分泌系统合成并转运进入宿主细胞内,导致细胞功能紊乱。目前,已知致病岛由27个基因组成,编码27种蛋白,但大多数基因的功能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以cagL基因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其功能,并通过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技术验证其功能,为进一步研究cag致病岛的功能和致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1.用在线服务器及软件计算CagL的各种理化参数,分析其重复序列、疏水性曲线、抗原性曲线、进化树;进行氨基酸序列对比,分析Cag L信号肽和剪切位点及其跨膜螺旋和卷曲螺旋情况;用预测算法预测其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并搜索Cag L功能位点,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功能。2.根据Gen Bank公布的H.pylori全基因组序列,将构建cagL基因缺失株的自杀质粒pBluescript/△cagL::KMr连接好后,进行酶切鉴定;收取H.pylori,加入自杀质粒,培养72 h,收取细菌。收获细菌经尿素酶以及细菌染色鉴定后,,提取细菌基因组DNA以野生株11637为对照进行鉴定。胃癌上皮细胞常规培养23d后,将野生型和cagL基因缺失株,分别与GES-1细胞共培养;细胞裂解后进行Western blot分析。3.收集2014年1月到2017年10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手术送检的胃镜组织、肠镜组织、消化道肿瘤组织和消化道其他病变组织共158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确定CagL在各种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Cag L是一个保守蛋白;CagL蛋白不存在信号肽;Cag L蛋白有中三个功能位点,即蛋白激酶C磷酸化作用位点、酪蛋白激酶II磷酸化位点和豆蔻酰化作用位点。2.经酶切后,电泳图下方出现约为651 bp片段及电泳图下方出现约666 bp片段。PCR鉴定结果表明,野生株获得了约为2kb的片段,而基因缺失株获得了一约2.5kb大小片段。cagL基因缺失株作用组与阴性对照组均未能检测CagA蛋白。3.通过病理医师镜检,不同病变的消化道上皮细胞膜、腺体均呈阳性。结论:1.成功获得了cagL基因序列,并对其进行了同源性分析,并预测出CagL的二级、三级结构形态及功能位点。2.成功构建了自杀质粒pBluescript/△cagL::KMr,获得了一株cagL基因缺陷株;证明了cagL基因缺失能导致CagA蛋白转运功能丧失。3.明确了CagL蛋白位于菌体的外膜部位及在消化道组织中的表达。

台令华[10](2014)在《胃癌中Skp2、FAK的表达与幽门螺杆菌及其L型感染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Skp2、FAK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意义及其相互关系;分析胃癌组织中Skp2、FAK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及其L型(Helicobacter pyloriL-form,Hp-L)感染的关系。方法:(1)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40例新鲜胃癌组织及对应切缘正常胃黏膜组织(对照组)中Skp2、FAK mRNA表达。(2)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120例胃癌组织及40例对应切缘正常组织(对照组)中Skp2、FAK蛋白的表达。(3)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和革兰染色法检测上述石蜡组织中Hp及Hp-L型的感染情况。结果:(1)RT-PCR结果显示:Skp2、FAK mRNA在新鲜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均显着高于其在对应切缘正常组织中的表达(P<0.05)。(2)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①Skp2蛋白在胃癌组阳性表达率(76.7%,92/120)高于对照组(25%,10/40)(P<0.05),且表达水平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②FAK蛋白在胃癌组阳性表达率(64.2%,77/120)高于对照组(27.5%,11/40)(P<0.01),且表达水平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P<0.05),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关(P>0.05)。(3)Hp及Hp-L型检测结果:Hp-L型在胃癌组免疫组化阳性率为79.2%(95/120),胃癌组中有87例革兰染色检出L型,仅13例同时检出L型和Hp,检出率分别为72.5%(87/120)和10.8%(13/120),Hp-L型在胃癌组阳性率(即革兰染色L型检出阳性和免疫组化Hp-L型抗原表达同时阳性)为69.2%(83/120),高于对照组37.5%(15/40)(P<0.05)。(4)①对Skp2、FAK蛋白阳性表达率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检验,结果Skp2蛋白和FAK蛋白在胃癌组织的表达呈正相关(r=0.362,P<0.05);②对胃癌组中Hp-L型阳性表达率分别与Skp2蛋白阳性表达率、 FAK蛋白阳性表达率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检验,结果发现HP-L阳性和Skp2蛋白、FAK蛋白的表达均呈正相关。结论:(1)胃癌组中Skp2、FAK蛋白及mRNA的表达均上调,表明它们可能与胃癌的发生有关,并且胃癌组中Skp2、FAK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提示它们还在胃癌的浸润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Skp2和FAK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表明两者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相互协调促进作用。(3)胃癌组Hp-L型感染与Skp2、FAK表达均呈正相关,提示Hp-L型感染可能通过上调Skp2、FAK的表达而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

二、幽门螺杆菌L型及其致病性(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幽门螺杆菌L型及其致病性(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幽门螺杆菌与食管癌变关系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释义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材料
    2.3 研究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食管组织中H.pylori感染的检测
    3.2 菌株的培养与鉴定
    3.3 菌株体外感染NE6 食管永生化细胞系
    3.4 H.pylori对 NE6 细胞转录水平的影响
    3.5 食管癌变组织样本中BIRC3 的表达情况
第4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幽门螺杆菌感染致病机理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2)幽门螺杆菌感染调控ETS1和L-plastin表达的分子机制及其在胃相关疾病中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H.pylori感染概述
    1.2 H.pylori胃炎
    1.3 H.pylori相关胃癌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ETS1在H.pylori胃炎中的表达、调控和功能作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
    2.5 讨论
第三章 L-plastin在 H.pylori相关胃癌中的表达、调控和功能作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
    3.5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ETS1 在消化道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L-plastin在恶性上皮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连朴饮加减方治疗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Hp与王氏连朴饮的相关研究
    1 Hp的流行病学特征
    2 Hp的微生物学特征
        2.1 Hp的形态学特征
        2.2 Hp的菌体动力特征
        2.3 Hp的生化特性
        2.4 Hp的分布特征
    3 Hp的致病机制研究
        3.1 Hp的免疫损害
        3.2 Hp的毒力因子
    4 Hp的致病机理学说
        4.1 漏屋顶(leking roof)假说
        4.2 胃泌素(gastrin-link)假说
    5 Hp与脾胃湿热证关系密切
    6 Hp与王氏连朴饮的相关研究
        6.1 连朴饮的方证研究
        6.2 连朴饮加减方药味研究
        6.3 连朴饮加减方前期研究基础
第二部分 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连朴饮加减方的组成与制备
        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试剂
        2.4 患者筛选
        2.5 微生物实验耗材制备
        2.6 克拉霉素耐药Hp的制备
        2.7 耐药性幽门螺杆菌的冻存与复苏
    3 结果
        3.1 临床幽门螺杆菌培养结果
        3.2 六种抗生素药敏结果
        3.3 连朴饮加减方药敏结果
    4 讨论
        4.1 胃粘膜的选择
        4.2 Hp的分离
        4.3 Hp的鉴定
        4.4 培养基的选择
        4.5 培养环境的选择
        4.6 用于筛选的抗生素
        4.7 菌株的冻融与复苏
        4.8 菌株的筛选
第三部分 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HAG小鼠胃炎疗效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试剂
        2.4 造模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菌液的制备
        2.5 干预药物的制备
        2.6 动物模型建立
        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小鼠一般情况
        3.2 小鼠小肠长度对比
        3.3 胃粘膜W-S银染色对比
        3.4 血清IL-6、TNF-α浓度对比
    4 讨论
        4.1 造模方式
        4.2 药物浓度的调整
        4.3 Hp球形变解读
        4.4 胃粘膜Warthin-Starry银染色结果
        4.5 各组血清TNF-α、IL-6 浓度的解读
        4.6 中药与抗生素联合治疗的思考
第四部分 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性HAG小鼠胆汁酸代谢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药品与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4 数据分析与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总体胆汁酸差异对比
        3.2 组间含量有统计学差异胆汁酸
    4 讨论
        4.1 胆汁酸的生理功能
        4.2 胆汁酸与Hp的相关研究
        4.3 Hp与“肝”的证素研究
第五部分 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性HAG小鼠肠道菌群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药品与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4 数据处理过程和参数
        2.5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
        3.2 门水平物种组成结构分析
        3.3 组间属水平差异分析
        3.4 LEfSe多级物种差异判别分析
        3.5 Net Work分析
    4 讨论
        4.1 Hp与肠道菌群
        4.2 Hp的不同治疗方式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全文讨论
    1 连朴饮加减方疗效的综合评判
    2 问题与展望
    3 创新点
        3.1 沟通临床和科研的造模方式
        3.2 多组学分析全面反映中药的整体调节效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综述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与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胆汁酸质谱MRM采集参数表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4)青海地区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病HP基因分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一般资料
        2.1.2 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2.1.3 尿素呼气实验检测方法及判读
    2.2 主要实验仪器、试剂及其厂家
    2.3 实验方法
        2.3.1 胃粘膜标本的采集
        2.3.2 材料准备
        2.3.3 H.pylori菌株鉴定方法
        2.3.4 幽门螺旋杆菌DNA的提取
        2.3.5 PCR反应体系
        2.3.6 具体基因检测对应添加引物情况
        2.3.7 一代建库
        2.3.8 一代测序
    2.4 技术路线图
    2.5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H.pylori菌株中CagA、babA、ureA、ureB、oipA基因扩增结果
    3.2 样本中H.pylori基因型中的检测结果
    3.3 H.pylori各基因型与各组疾病的关系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文献综述 幽门螺旋杆菌CagA基因及VacA基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胃微生态及幽门螺杆菌定植与胃粘膜疾病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材料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幽门螺杆菌与胃部微生态的相关性及治疗前景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6)胃肠积热与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现状及防治进展
        1.Hp感染概述
        2.Hp感染的流行病学现状
        3.儿童Hp感染的相关疾病
        4.儿童Hp感染现代医学治疗手段及方案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中医研究进展
        1.儿童Hp感染相关病名
        2.儿童Hp中医病因病机
        3.儿童Hp感染舌脉研究进展
        4.儿童Hp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横断面研究
        1.前期准备
        2.研究对象及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5.结论
        6.课题局限性探讨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运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探讨胃肠积热与Hp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1.调查内容
        2.研究对象及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5.结论
        6.课题局限性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附录1
    附录2

(7)黄连中黄连碱及表小檗碱抗幽门螺杆菌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现代医学研究
        一、H.pylori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
        二、胃肠道疾病与H.pylori感染
        三、H.pylori感染的药物治疗及机理研究
        (一) 西医治疗H.pylori感染的研究现状
        (二) 中医药在治疗H.pylori感染方面的作用
        1. 单味中药、中药活性成分及复方抗H.pylori研究
        2. 中药抗H.pylori作用机制研究
    第二节 脲酶在H.Pylori感染方面的作用
        一、脲酶在H.pylori致病性方面的作用
        二、脲酶抑制机理研究
        (一) 脲酶的结构特征
        (二) 脲酶的活性位点
        三、脲酶抑制剂及其抑制机理
    第三节 黄连抗H.pylori的应用及现代研究进展
        一、黄连在H.pylori感染相关性胃肠道疾病的药理作用研究
        二、黄连抗H.pylori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一) 黄连碱的生物活性研究
        (二) 表小檗碱的生物活性研究
    小结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黄连中主要生物碱抑制H.pylori作用研究
        一、试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二节 黄连中主要生物碱抑制脲酶作用研究
        一、试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三节 黄连碱抑制脲酶的作用机理研究
        一、试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四节 表小檗碱抑制脲酶的作用机理研究
        一、试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儿童再发性腹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幽门螺杆菌毒力基因与致病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9)幽门螺杆菌cag致病岛CagL蛋白的功能预测及其在消化道组织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幽门螺杆菌简述
        1.1.2 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的研究现状
        1.1.3 幽门螺杆菌cagPAI研究现状
        1.1.4 幽门螺杆菌cagPAI编码的T4SS研究现状
    1.2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cagL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
        2.2.1 CagL的序列组成和基本性质
        2.2.2 同源性分析
        2.2.3 二级结构的预测
        2.2.4 三级结构预测
        2.2.5 功能位点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幽门螺杆菌cagL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对CagA转运的影响
    3.1 材料
        3.1.1 载体与菌株
        3.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3.2 方法
        3.2.1 细菌的培养
        3.2.2 自杀质粒同源臂片段的扩增
        3.2.3 重组自杀质粒的构建和鉴定
        3.2.4 cagL基因缺陷株的构建与鉴定
        3.2.5 CagA蛋白转运实验
    3.3 结果
        3.3.1 cagL基因缺陷重组自杀质粒的构建
        3.3.2 cagL基因缺陷株的鉴定
        3.3.3 CagA蛋白转运实验
    3.4 讨论
第四章 CagL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及其在消化道组织中的表达
    4.1 方法
        4.1.1 菌株、质粒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溶液配制
        4.1.4 主要仪器
    4.2 方法
        4.2.1 H.pylori培养
        4.2.2 H.pylori分离组分及亚细胞定位
        4.2.3 免疫组化鉴定CagL蛋白胃组织中的表达
    4.3 结果
        4.3.1 CagL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4.3.2 免疫组化鉴定CagL蛋白在胃粘膜组织中的表达
    4.4 讨论
第五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主要展望
参考文献

(10)胃癌中Skp2、FAK的表达与幽门螺杆菌及其L型感染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附录 A 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 B 综述
    参考文献

四、幽门螺杆菌L型及其致病性(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幽门螺杆菌与食管癌变关系的初步探讨[D]. 黄浩. 汕头大学, 2021(02)
  • [2]幽门螺杆菌感染调控ETS1和L-plastin表达的分子机制及其在胃相关疾病中的功能研究[D]. 滕永生.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3]连朴饮加减方治疗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研究[D]. 丁辛.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青海地区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病HP基因分型的研究[D]. 杨慧君. 青海大学, 2021(01)
  • [5]胃微生态及幽门螺杆菌定植与胃粘膜疾病相关性研究[D]. 李燕.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6]胃肠积热与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D]. 李卓.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黄连中黄连碱及表小檗碱抗幽门螺杆菌作用机制研究[D]. 谈丽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儿童再发性腹痛的临床研究[D]. 师梦. 滨州医学院, 2019(02)
  • [9]幽门螺杆菌cag致病岛CagL蛋白的功能预测及其在消化道组织中的表达[D]. 张舒楠. 江苏大学, 2019(03)
  • [10]胃癌中Skp2、FAK的表达与幽门螺杆菌及其L型感染的相关性研究[D]. 台令华. 蚌埠医学院, 2014(08)

标签:;  ;  ;  ;  ;  

幽门螺杆菌L型及其致病性(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