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后DSA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后DSA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一、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后DSA表现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梁吉光[1](2019)在《巨块型肝癌应用两种粒径明胶海绵颗粒行介入治疗的应用体会》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肝癌作为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致死原因排第3位,5年的自然死亡率超过95%。由于肝癌起病隐匿,大部分患者发现时已进入中晚期,对于不适宜行手术治疗的巨块型肝癌,目前以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为主要治疗方式。评价巨块型肝癌患者TACE术中,两种粒径明胶海绵颗粒(gelatin sponge particles,GSP,350560μm、560750μm)对术后肝脏功能、栓塞后不良反应,阶段性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2月476例巨块型肝癌TACE治疗患者(初诊AFP>400ng/ml)。依据TACE术中应用的GSP粒径分组,A组(350560μm)244例,B组(560750μm)232例。观察患者栓塞后不良反应(疼痛、发热、呕吐)情况;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转氨酶、甲胎蛋白变化、复诊时病灶CT图像特征、复治时DSA图像特征等方面并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1)栓塞后AFP、转氨酶变化,栓塞后CT表现,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栓塞后剧烈疼痛发生率,A组多于B组(P<0.05);(2)栓塞后,A组病灶侧枝供血动脉形成率高于B组;TACE干预间隔时长,A组大于B组。结论:GSP粒径对巨块型肝癌TACE术后1个月AFP、转氨酶,病灶碘油CT图像无显着性影响。小粒径GSP会导致栓塞后剧烈疼痛、病灶侧枝供血动脉形成率增加,然而其可以延长复诊手术时间。因此,根据患者全身状态、术前CT表现及术中造影,合理的选择不同粒径大小的栓塞颗粒,才是巨块型肝癌的合理TACE治疗方式。

艾宁[2](2018)在《高尔基体糖蛋白73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对肝癌锥形束CT介入治疗的指导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高尔基体糖蛋白73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预后因素的关系目的: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是新近热点研究的一种肝癌肿瘤标志物,但其临床应用推广仍有诸多限制。目前研究多数停留在血清GP73与AFP检测敏感性的对比方面,强调其作为肿瘤标志物的价值,而组织中的GP73表达情况也多从免疫组化水平方面进行阐述,肝癌组织及正常对照肝脏组织中GP73蛋白及mRNA水平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特征、预后等因素的相关性研究报道较少,GP73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机制及临床特征我们更是了解甚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GP73的表达水平及其对肝癌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RT-PCR及Western-Blot方法检测手术切除的65例肝癌组织、相应近癌旁(肿瘤边缘≤1 cm)、远癌旁(>1 cm)癌旁组织及26例正常肝组织的mRNA及蛋白水平,并分析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探索其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结果:与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相比,肝癌组织中的GP73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且GP73mRNA比较(2.64±0.11 vs.1.01±0.07,0.65±0.03),蛋白表达之间[8.56(6.31-14.26)vs.3.76(2.35-6.12)vs.1.43(1.08-2.43)],有显着性差异(P<0.001)。GP73mRNA的高表达与肿瘤大小、血管侵犯及肿瘤分级密切相关,蛋白表达同样与血管侵犯、肿瘤分级密切相关,且发现与有无复发密切相关。生存分析显示癌组织GP73mRNA低表达组患者预后较之高表达组患者预后好,有无血管侵犯及GP73蛋白表达量是影响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小结:GP73 mRNA及蛋白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肝癌进展行为关系密切,深入研究可以帮助了解GP73在肝癌预后中的价值。第二部分GP73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的诊断价值及在介入治疗中的评估意义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治疗前后血清高尔基体糖蛋白73动态表达及联合AFP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2014年8月-2017年9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介入病房首次住院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68例,男性45例,女性23例,年龄3978岁,平均53.2岁。采用Seldinger法穿刺右股动脉然后导管超选择进入靶血管内,为进行精细治疗并避免过度损伤正常肝脏组织,患者需借助Progreat或Stride微导管进行肿瘤靶血管的选择。根据患者术前肝功能情况缓慢灌注替加氟1000mg,洛铂50mg,亚叶酸钙200mg,然后以8-15ml超液化碘油中加入阿霉素20mg混合成乳剂来栓塞肿瘤供血动脉,再应用栓塞微粒球加强栓塞至肿瘤染色完全消失。所有患者行锥形束CT寻找肿瘤供血血管及评估介入术后栓塞效果。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29例正常人、43例肝硬化患者以及68例肝癌患者血清GP73水平,并比较患者介入前2天、介入后7天及30天的血清GP73水平。分析原发性肝癌组、肝硬化组及正常健康人群组的血清GP73水平,应用SPSS软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结果:68例肝癌患者、43例肝硬化患者和29例正常对照组血清GP73水平分别为152.5(76.4-284.5)、75.9(43.2-96.5)及49.3(12.6-76.7)ng/ml,两两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GP73水平与肝癌患者临床分期明显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BCLC分期A、B、C期血清GP73表达水平分别为92.12(38.9-135.2)、122.9(55.2-178.5)、162.55(110.8-232.9)ng/ml,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后7天肝癌患者血清GP73水平为99.2(66.7-150.8)明显低于介入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清AFP<400ng/mL原发性肝癌介入患者中,19例(76.0%)患者的GP73血清表达水平高于临界值,表明GP73在AFP阴性的肝癌患者中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以所有肝癌患者的血清GP73及AFP表达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以推荐的最佳水平97.3ng/m L作为截断值时,血清GP73诊断肝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3%和89.7%,AFP诊断肝癌截断值为200ng/mL时,对肝癌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4.4%和82.4%。GP73诊断肝癌的敏感度显着高于AFP(P<0.001),而特异性两组无明显差异。GP73和AFP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ROC)分别为0.925和0.761(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mRECIST标准评估介入疗效,CR13例,PR27例,PD16例,SD12例。TACE进展组(PD+SD)与TACE有效组(CR+PR)间血清GP73浓度水平有统计学差异[179.3(93.2-283.4)vs135.6(63.5-235.2),P<0.05],两组间AFP浓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小结:高尔基体糖蛋白-73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患者血清学的诊断中,有着较高的灵敏性与特异性,同时有助于肝癌介入疗效的评估及指导介入治疗策略。第三部分锥形束CT(CBCT)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目的:评价DynaCT技术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疗效,为临床合理应用DynaCT提供依据。方法:将8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DynaCT组与常规DSA组,DynaCT组46例,常规DSA组43例,DynaCT组为二维常规DSA联合增强DynaCt检查。对两组的手术操作时间、X线辐射量及造影剂用量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DynaCT检出病灶数量和明确血管走行的能力与常规DSA及螺旋CT进行对比,并随访两组患者,针对总生存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常规DSA组相比,DynaCT组缩短了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X线辐射量间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间造影剂用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DynaCT组较常规DSA组减少了造影剂用量,说明术中加做DynaCT检查并未增加X线辐射量和造影剂用量。DynaCT组共检测病灶92个(46例患者),在直径<10mm及10mm-20mm直径的小肝癌中,DynaCT的诊断敏感率明显优于常规CT及螺旋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直径>20mm肝癌中三种检查方法均能明确诊断,不具有统计学差异。Dyna CT组内46例患者中共有11例行常规DSA后发现肿瘤供血动脉因二维DSA原因,不能分辨肿瘤供血动脉具体起点及走行,行增强锥形束CT后,其中9例肿瘤供血动脉分支起点及分支走行显影清晰,超选择插管后诊断明确。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ynaCT组总生存期为17.3±1.1月,常规DSA组总生存期为12.6±0.9月,经Log-Rank检验,P=0.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小结:常规DSA基础上应用DynaCT在原发性肝癌介入化疗栓塞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提供更多诊断治疗信息,改善患者预后。结论:1.与相应的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相比,原发性肝癌组织标本中GP73的蛋白及m 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很好地反映了GP73在肝癌检测中的价值;并且其表达水平与反映肿瘤侵袭生长特性的血管侵犯、病理分级等指标相关,代表其与肝癌的生长、侵袭及复发等生物学行为有着潜在的相关性。2.GP73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疗程中的动态变化可反映TACE疗效,可为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后选择治疗时机提供依据,并且比AFP有更好的灵敏性与特异性。3.锥形束CT有助于发现早期病灶,明确肿瘤的血供来源,实时评估介入术后疗效,有助于介入治疗方案的制定与规范,提高患者疗效及生存期。

李元[3](2014)在《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DSA表现及介入治疗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观察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的DSA表现;2.探讨不同类型肝动脉合并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间68例肝癌患者,经病理学、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等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同时证实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并实施了介入手术治疗。在术前均进行DSA检查,并经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对DSA进行分析和制定介入治疗的方法。分析不同类型肝动脉-门静脉瘘的DSA显像和相应的介入方法。对比分析介入手术前后实验室检查指标和影像学指标。结果:1.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DSA表现,门静脉主干及分支在DSA肝动脉期显影。中央型表现为DSA动脉期肿瘤染色出现在门脉显影后,门脉显影在主干和较大分支。周围型表现为门脉分支在动脉期的显影,并可出现门脉分支与肝动脉并行的双轨征。混合型两者特征均可出现。2.中央型肝动脉-门静脉瘘的患者首先超过瘘口,在肿瘤组织中注入适量的碘油和化疗药物的混合剂,再用明胶海绵和(或)弹簧圈将瘘口栓塞后,继续注入适量的碘油和化疗药物的混合剂栓塞肿瘤;周围型肝动脉-门静脉瘘的患者首先用明胶海绵颗粒将小瘘口栓塞,后注入适量的碘油和化疗药物的混合剂栓塞肿瘤;混合型可将上述方法灵活运用,68例患者均治疗成功。术后大多数患者出现腹部疼痛、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考虑为介入治疗中微创及化疗药物所致,给予对症处理后均恢复。部分患者出现体温升高,给予物理和药物降温后均缓解,不考虑感染所致。结论:1.DSA明确诊断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的部位、类型及侵犯程度,同时为介入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2.采用针对性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对各型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进行栓塞治疗,同时可以对原发肿瘤进行积极治疗。3.针对性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提高疗效,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苏蕾[4](2010)在《原发性肝癌的64排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与DSA对照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几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治疗主要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外科手术及肝移植等方法。由于肝脏血管的解剖复杂并且血管变异较多,尤其是肝动脉的血管变异,因此在进行临床治疗之前,充分了解肝脏血管解剖以及肿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iy,DSA)一直被公认为是诊断血管疾病的金标准,但DSA是一种有创检查、操作复杂且费用昂贵,对于肝脏疾病而言,只能显示肝脏血管的走形,对于肝实质的情况显示欠佳。随着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的广泛应用,不仅能够显示肝实质的情况,更能够获得肝脏血管的三维立体图像,显示肝癌的供血动脉,肝动脉的解剖情况,为指导进一步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64排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对肝动脉解剖及变异显示的价值,将结果与DSA进行对照研究,评估原发性肝癌病人在介入治疗前后的肿瘤供血动脉的变化情况,探讨原发性肝癌的CTA表现等临床应用。材料和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8月-2009年8月经64排螺旋CT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并进行介入栓塞治疗的76例患者,其中男性66例,其中女性10例,年龄33-82岁,中位年龄50岁;76例病人均有介入栓塞治疗前64排螺旋CT增强检查,33例病人有两次或者两次以上64排CT增强检查。扫描设备采用美国GE Light speed 64排螺旋CT,管电压120kV,自动毫安秒,转速:每转0.8s/r;螺距:0.984:1;层厚5mm,准直64×0.625mm。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欧乃派克,350mgI.ml-1)90m1,经肘静脉以4ml/s流率高压注入,采用智能追踪(Smart Prep)触发扫描技术。将扫描所得原始数据进行标准重建,重建层厚0.625mm,将重建数据传至工作站(Advantage Windows 4.3, GE MedicalSystems),采用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组、多平面重建等多种后处理方法对早动脉期图像进行重建。DSA设备采用SHIMADZU-DIGITEX(日本津岛)、Artis zeego(德国西门子)或者Allura Xper FD20(PHILIPS)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操作方法采用改良Seldinger穿刺技术,将导丝与导管配合插入至肝动脉。采用非离子型碘对比剂,4-6ml/s的注射流率,行超选择肝动脉造影。观察的主要内容包括肝动脉的正常解剖及变异、肿瘤供血动脉的来源、支数,血供的类型、供血动脉形态、门静脉栓子、门脉高压、动静脉瘘(arteriovenousfistulas,AVF)、病灶强化情况、病灶的大小、范围及周围侵犯、转移;治疗后原病灶是否有其他新生血管供血,碘油沉积情况以及是否有新发病灶。通过CTA与DSA的对照,评价CTA对于肝血管显示的准确性。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包。计量资料进行卡方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结果:1.图像质量评价:将76例病人CTA图像与DSA进行对照研究,64排CTA在显示肝脏末梢血管方面与DSA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显示肝动脉的1、2、3级血管分支无明显的差异。2.肝动脉的评估:(1)肝动脉解剖及变异:76例病例中,22例发生肝动脉变异,其中Ⅱ型3例,Ⅲ型5例,Ⅴ型3例,Ⅹ5例,肝右动脉发自胃十二指肠动脉1例,肠系膜上动脉发自腹腔干1例,副肝右动脉发自胃十二指肠动脉1例,肝左动脉发自胃十二指肠动脉1例,肝固有动脉缺如,肝总动脉直接三分叉发出肝左动脉、肝右动脉及胃十二指肠动脉1例,肝总动脉起自腹腔干1例。与DSA比较CTA的诊断符合率达100%。(2)VR及MIP两种后处理技术对肝动脉的显示:对3级以下肝动脉的显示无明显差异,但是对于4级及4级以上肝动脉的显示有明显的差异。在肿瘤的供血动脉的显示方面,两种方法无明显差异。在肿瘤血管的显示方面,MIP的显示能力明显的高于VR,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MIP与DSA的显示结果较一致,两者之间无差异。3.原发性肝癌肿瘤血供的评估:(1)肿瘤血供类型:72例病人中(除外4例弥漫性肝癌病例),单支供血动脉54例,2支供血动脉14例,3支供血动脉3例,4支供血动脉1例。肝左动脉供血8例,肝右动脉供血52例,肝左右动脉供血13例,其他4例。规则性供血62例,变异性供血11例,寄生性供血3例,与DSA对照后一例起源于右侧膈肌动脉的供血动脉在CTA中未见显示。(2)供血动脉形态:4例弥漫性肝癌肝动脉呈“枯树枝”状改变,56例肝动脉明显的增粗,57例血管明显迂曲呈螺旋状,9例明显的移位,27例肿瘤血管呈“抱球状”。4.原发性肝癌的肿瘤病灶及其他表现:76例病人,检出97个病灶,47个病灶存在假包膜,11例合并动静脉瘘,72例表现为肝硬化、脾大,61例表现为门脉高压、17例表现为门脉海绵样变性,24例出现门静脉内癌栓。5.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前后评估:33例病人中碘油沉积呈完全型的5例,缺损型的6例,斑块型的20例,稀疏型的2例;5例原病灶栓塞好;4例进行TACE治疗后又行外科手术切除,未见异常;3例原病灶栓塞好,又出现新发病灶;21例原病灶中仍有供血;3例病人原供血的肝右动脉远端已经闭塞,通过肝右动脉的侧枝循环供血;6例病人原供血动脉仍然供血,另外右侧膈肌动脉也参与供血。1例病人原病灶及复发病灶在第三次复查CT时发现均栓塞好,未发现明显的新发病灶。11例病人在进行介入栓塞治疗后进行射频消融治疗,5例病人治疗效果好。1例病人多次治疗后原供血动脉及双侧膈肌动脉均已经栓塞,但是通过周围的小的侧枝循环供血,仍存在血供。DSA发现复发病灶25例,新发病灶16个,都略高于CTA。结论:1.64排螺旋CT可清晰显示肝动脉的解剖及变异情况、肿瘤的供血动脉、肿瘤染色、定位病灶、测量病灶大小、门静脉内癌栓及动静脉瘘。2.CTA对于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前后肿瘤供血动脉的变化、复发及新发病灶的检出具有很重要的作用。3.64排螺旋CT所形成的三维立体肝脏血管图像,能够有效地指导介入治疗及肝移植。

王子轩,王莉,刘景璋,王喜功[5](2003)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后DSA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后DSA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比 10 2例经介入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前与术后DSA片 ,分析单纯化疗组 (TAI,4 4例 )和化疗加化疗栓塞组 (TAI+TACE ,5 8例 )介入术后的影像表现。结果 :TAI组 :瘤体缩小 4例 ,无变化 2 3例 ,染色变淡 2 6例 ,供血动脉末梢变细、闭塞 11例 ,血管湖或动静脉瘘形成 8例。TAI +TACE组 :瘤体缩小 9例 (僵直瘤血管逐渐迂曲 5例 ) ,无变化 35例 ,瘤体进展伴碘油缺损 12例 (无肝内侧枝形成 ) ,肝内侧支形成 11例 (均见侧支形成侧碘油缺损 ) ,假性动脉瘤 1例。结论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后DSA影像分析 ,对术后疗效评估 ,进一步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冷怀明[6](2002)在《《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第24卷主题词索引》文中研究表明

王执民,吴智群[7](1998)在《中晚期原发性肝癌DSA表现的分型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原发性肝癌的DSA表现进行归纳分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100例肝癌患者进行DSA检查,统计分析其特点并分型。结果:原发性肝癌的DSA表现多种多样,可归纳为四个方面:1.血管形态的改变:包括肝动脉、门脉等;2.肝癌血供情况;3.有无动静脉分流;4.DSA所示肝癌的大小及形态。结论;根据原发性肝癌的DSA表现作者提出了肝癌DSA的分型方法即ABCD分型法,这对介入治疗方案的制定、预后的判断、疗效的评价有重要的价值

张胜锋[8](2012)在《肝动脉解剖变异的CTA分析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CTA分析患者肝动脉主干及分支的分布类型,探讨其在临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731例患者肝动脉的CTA资料。观察731例患者肝动脉的起源、分布及变异情况;根据Michels分型,将患者肝动脉的起源分别分型;将分型为Michels Ⅱ-X型的肝动脉作为变异动脉,分别统计各型变异发生率;与国内外报道的CTA病例及解剖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各型变异的分布特点、变异发生率及其规律,总结其与肝肿瘤介入治疗、肝癌手术、肝移植等肝脏外科的相关性。结果:731例患者中,Michels Ⅰ型619例,占总数的84.7%(619/731);变异动脉112例,占总数的15.3%(112/731);Michels Ⅱ型6例,占总数的0.8%(6/731):MichelsⅢ型13例,占总数的1.8%(13/731);Michels Ⅳ型1例,占总数的0.1%(1/731);Michels Ⅴ型12例,占总数的1.6%(12/731);MichelsⅥ型6例,占总数的0.8%(6/731);MichelsⅦ型4例,占总数的0.5%(4/731);MichelsⅧ型4例,占总数的0.5%(4/731);MichelsIX型18例,占总数的2.5%(18/731);Michels Ⅹ型4例,占总数的0.5%(4/731);44例肝动脉其它变异MichelsⅪ,占总数的6.0%(44/731);本组病例肝动脉的总变异率以及各型分布与国内外报道资料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动脉变异复杂多样,Michels分型不能完全概括所有肝动脉变异类型,通过CTA分析可以正确了解肝动脉主干及肝外分支的变异,对肝肿瘤介入治疗以及肝癌手术、肝移植等肝脏外科治疗均有重要指导意义。

高从敬[9](2009)在《原发性肝癌的血管影像解剖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提出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患者就诊时通常已属中晚期, 90%患者已丧失手术机会。在临床工作中, 肝肿瘤的介入治疗已成为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其基本原理是经导管进行肿瘤供血动脉的局部治疗, 包括化疗药物灌注及栓塞, 达到肿瘤组织坏死、缩小的目的。肝癌的血供是影响肝动脉化疗栓塞的关键因素, 与其疗效直接相关。因此, 充分研究肝癌组织血供特点, 并且根据不同的血供类型采用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 对

李先浪[10](2009)在《原发性肝癌DSA表现特点与癌组织VEGF表达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比较原发性肝癌DSA表现特征与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探讨用DSA特征判断肝癌的生物学行为可行性。材料与方法选择54例经病理证实、未经任何治疗、无肝外转移的肝癌患者;根据DSA表现特征,如肿瘤血供丰富度、是否有肝动脉静脉瘘(AVS)及肿瘤大小、数目和边缘是否清晰等进行统计分析。经穿刺取得HCC病理组织,进行HE染色,采用Edmmond法进行细胞分化程度分级,把Ⅰ、Ⅱ级划为高分化组,Ⅲ、Ⅳ级划为低分化组;免疫组化采用Elivision Tmplus法对HCC组织切片进行VEGF定性检测,染色程度分为0~3分,阳性细胞百分比分为0~3;根据染色程度及阳性细胞的百分比综合分析,0~2分为阴性,3~4分为阳性,5~6分为强阳性。对DSA特征和VEGF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S13.O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卡方检验(CHI Square test)和非参数检验(Nonparametictest),检验标准为0.05,三组资料两两比较时采用分格法,检验标准为0.0167。结果54例HCC病例中,DSA表现为血供丰富型24例,AVS型为20例,少血供型为10例;单发型44例,其中巨块型(≥5CM)21例,结节型(<5CM)23例,多发型10例;病灶边缘清晰28例,不清晰26例。54例检测VEGF中,阴性15例,阳性19例,强阳性20例。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HCC组织的VEGF表达与血供类型、病灶数目(多发与单发)、病灶边缘是否清晰及肿瘤的分化程度间存在差异性(p<0.05或0.0167),与瘤体大小无显着差异性(p>0.05)。结论肝癌DSA特征与癌组织的VEGF表达水平有相关性,DSA图像特点可以反映HCC的生物学特性,提高对肝癌侵袭性和转移性的认识,为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等提供参考依据。

二、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后DSA表现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后DSA表现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巨块型肝癌应用两种粒径明胶海绵颗粒行介入治疗的应用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综述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仪器设备、器材及药物
    2.3 操作方法
    2.4 疗效及其他评价
    2.5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术前、术后AFP对比
    3.2 两组术前及术后1个月转氨酶对比
    3.3 两组治疗前后CT表现
    3.4 两组治疗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的对比
    3.5 其余疗效及长期影响对比
第4章 讨论
    4.1 介入TACE治疗巨块型肝癌的机制
    4.2 新型微粒栓塞剂
    4.3 不同粒径的明胶海绵颗粒对TACE的影响
    4.4 本次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及不足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高尔基体糖蛋白73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对肝癌锥形束CT介入治疗的指导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高尔基体糖蛋白73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预后因素的关系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GP73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的诊断价值及在介入治疗中的评估意义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锥形束CT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GP73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DSA表现及介入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4)原发性肝癌的64排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与DSA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原发性肝癌的46排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 与DSA对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实验设备及器械
        3.检查方法
        4.图像分析
        5.统计分析
    结果
        1.图像质量
        2.肝动脉评估
        3.原发性肝癌肿瘤血供评估
        4.原发性肝癌肿瘤病灶及其它表现的评估
        5.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前后评估
    讨论
        1.CTA扫描技术的应用
        2.CTA对肝动脉血管的评估
        3.MSCT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4.MSCT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前后的评估价值
        5.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及说明
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语
个人简历
致谢

(8)肝动脉解剖变异的CTA分析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微词中英文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原发性肝癌DSA表现特点与癌组织VEGF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肝癌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图
原发性肝癌DSA表现特点与癌组织VEGF表达的相关性(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后DSA表现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巨块型肝癌应用两种粒径明胶海绵颗粒行介入治疗的应用体会[D]. 梁吉光. 吉林大学, 2019(03)
  • [2]高尔基体糖蛋白73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对肝癌锥形束CT介入治疗的指导价值[D]. 艾宁. 河北医科大学, 2018(12)
  • [3]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DSA表现及介入治疗分析[D]. 李元. 山西医科大学, 2014(11)
  • [4]原发性肝癌的64排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与DSA对照研究[D]. 苏蕾. 郑州大学, 2010(06)
  • [5]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后DSA表现及其临床意义[J]. 王子轩,王莉,刘景璋,王喜功.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3(12)
  • [6]《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第24卷主题词索引[J]. 冷怀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2(12)
  • [7]中晚期原发性肝癌DSA表现的分型及其临床意义[J]. 王执民,吴智群. 实用放射学杂志, 1998(05)
  • [8]肝动脉解剖变异的CTA分析及其临床意义[D]. 张胜锋. 广西医科大学, 2012(09)
  • [9]原发性肝癌的血管影像解剖及其临床意义[J]. 高从敬. 解剖与临床, 2009(05)
  • [10]原发性肝癌DSA表现特点与癌组织VEGF表达的相关性研究[D]. 李先浪. 遵义医学院, 2009(07)

标签:;  ;  ;  ;  ;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后DSA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