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超验视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马克思的超验视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一、马克思跨越设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林炜,傅艳蕾[1](2021)在《“中国之治”的唯物史观阐释——基于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研究》文中提出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是马克思晚年提出的关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依然可以通过内部革命手段实现资本主义制度跨越的构想,这一设想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唯物史观。管窥"中国之治"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中国之治"是马克思跨越设想的光辉体现与创造发展,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因此,基于跨越设想,对"中国之治"作出唯物史观的阐释十分必要,这对彰显"中国之治"的优势、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不断开创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

焦银平[2](2020)在《晚年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起初,马克思将研究的重点和视角主要投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并且,他对于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思想的初始语境。在此,马克思实现了哲学向现实的转化,得出了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的结论,初步揭示了社会矛盾的对立运动。随后,马克思通过从现实个人的角度出发,通过生产、分工、所有制交往形式等方面的阐明,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发展趋势。为了更加深刻地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命运,马克思也不断地进行着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这部分的理论批判与建构,都为晚年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历史转向世界历史,东方社会不断走向世界历史舞台;随着《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东方社会的社会发展前景与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联系日益密切。此时,马克思基于实现人类解放的价值追求,一如既往地关注着世界革命形势的发展状况。但是,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巴黎公社这次不成熟的尝试最终走向失败,马克思期待已久的社会革命暂时在西方国家并不具备使其发生的具体条件。于是,马克思试图通过研究东方社会找出另一种可能,面对俄国等落后的东方社会,马克思基于科学的分析和研究重新燃起了革命的希望。马克思通过查找、研究大量资料并结合具体的历史条件,在多次书信往来及手稿中对以俄国、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东方社会进行了深刻剖析,并对其发展方向作了预判和估计,特别指出了俄国具有实现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从社会主义革命东移,到俄国、中国等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不同于西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但是,由于晚年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本身的复杂性以及部分主观因素的影响,关于晚年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存在一定程度的理解误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方法原则是走出相关理论误区的重要前提。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分析和研究晚年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不仅有助于厘清马克思主义的东方逻辑、深化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认识,而且有利于坚定新时代条件下中国道路自信、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以促进全球交往理性的重塑。总之,这是在新时代条件下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表现,也是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过程。历史表明,只有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沈贺[3](2019)在《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理论意义与现实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是马克思对于俄国能否逾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提出的理论设想,它为落后国家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理论精髓。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跨越卡夫丁峡谷",直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长足发展,不仅要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更要克服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以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的完美结合。

高利荣[4](2019)在《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研究》文中指出“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是晚年马克思在关注与研究俄国未来社会发展前景问题时针对俄国社会的特殊条件提出来的,这一思想也被学术界称作为“跨越”思想。19世纪中期,世界历史环境的变化,尤其是东方社会革命形势的高涨,是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与俄国民粹派的理论纷争以及对人类学的关注和研究,构成了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形成的历史缘由。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经历了一个从初步提出到明确表达,再到最终形成的历史过程。马克思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以新的研究视角对以俄国为典型的东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制度而走上一条非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道路的可能性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其内容主要包括对东方落后国家实现“跨越”发展的历史目标及实现“跨越”发展的历史条件的分析。马克思基于探索东方社会发展新道路,深刻分析了俄国“农村公社”的土地公有制、俄国社会革命的条件及性质等问题,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与援助、俄国社会与资本主义生产同时存在的历史条件出发,揭示了俄国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历史可能性。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根本上是为了回应落后国家“怎么发展”与“为谁发展”的问题,其实质与核心则是思考东方落后国家怎样开辟出一条新道路,以幸免陷入资本主义的苦难阶段,从根本上获得民族新生,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探索性、辩证性与实践性。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不仅充实了世界历史理论,完善了社会形态理论,丰富了世界革命理论,而且也为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阶段进而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社会发展新道路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提供了现实启示。

王伟光[5](2018)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永不停步》文中研究说明40年的改革开放,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回答了落后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的时代课题。全面深化改革,既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跑偏,这是能否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根本所在。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始终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体;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与新的时代和实际相结合;必须认真总结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经验,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马永伟[6](2016)在《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与中国实践的再解读》文中研究说明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是马克思在特殊历史背景和条件下,提出的关于生产力落后的东方国家如何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构想。从文本分析和社会主义实践来看,制度跨越是动态的制度间跨越过程,而非静态的跨越结果描述。制度跨越需要不断完善跨越设想所提出的先置条件,是通过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的不断变迁,满足生产力发展内生需求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新形势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仍面临众多跨越障碍,亟需全面深化制度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完善跨越先置条件,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王兴华,严建新[7](2016)在《马克思的“跨越设想”与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文中认为马克思在1881年3月所写的《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初稿)》中提出了一条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社会发展道路。马克思的"跨越设想"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但不具有普适性。我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过程,都与马克思的"跨越设想"没有直接关系,不宜把马克思针对当时俄国的具体情况而提出的"跨越设想"拿来比照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

宋珂珂[8](2013)在《对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研究的历史考察及现实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马克思晚年是否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构想,是否存在一个“东方社会理论”以及东方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是否是这一理论的验证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角度各异,论证丰富,着作纷呈,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此篇论文的主要目的便是将国内有关这一课题的部分理论研究思想作系统归纳。在研究的基本思路上,本文以不同时期各个学者对于“卡夫丁峡谷”的认识为主线,概括归纳其观点并将文章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主要关于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命题研究。第三章则是关于马克思“跨越理论”的基本内容研究。基本内容主要涵盖了其相关联系因素、内涵研究及落后国家实现跨越的困难性和反思等问题的分析与探讨。第四章是关于“跨越理论”与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研究。本部分将着重分析“跨越理论”与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之间的联系。最后一个章节,笔者就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作一些个人的现实思考。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仅因为这一理论本身所带有的模糊性,还因为理论的解读往往被赋予了某些现代性”。显然,在进一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综观各学者关于对“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见解,利于准确把握“卡夫丁峡谷”思想的内涵,这对于我们如何学习和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孙来斌,颜鹏飞[9](2012)在《关于马克思“跨越”设想历史地位的确证——与一种否定观点的商榷》文中提出近年来学术界有学者对马克思晚年是否提出了"跨越"设想提出质疑,虽然这对深化有关研究是有益的,但这种观点及其论据是值得商榷的。马克思对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研究是持久而深入的,所得出的结论是他慎重思考的结果;马克思的"跨越"设想是他早先思想合乎逻辑的继续、深化和发展;从马克思与恩格斯有关思想的比较来看,他们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是一致的;从国际学术界相关研究看,"跨越"设想引起了多国学者的关注,并非中国学者的理论虚构。

卢衍昌[10](2006)在《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文中认为马克思晚年提出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为人们从源头上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立论依据。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只能说明中国选择了一条非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却并不意味着中国能够完全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且,我国至今也远没有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积极成果,更没有完全扬弃资本主义的弊端,只能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我们应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学习借鉴资本主义的积极成果,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最终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奠定基础。

二、马克思跨越设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克思跨越设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之治”的唯物史观阐释——基于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之治”是马克思跨越设想的光辉体现
    (一)普遍与特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双向维度
    (二)理论与历史:开创“中国之治”的双重逻辑
二、“中国之治”是对马克思跨越设想的创造性发展
    (一)“中国之治”之始:跨越“卡夫丁峡谷”,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二)“中国之治”之基:坚定改革开放方向,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
    (三)“中国之治”之成:不断完善国家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三、“中国之治”是马克思跨越设想的中国样板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之治”的根本保证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之治”的价值旨归
    (三)提供中国方案是“中国之治”的必然走向

(2)晚年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晚年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形成依据
    一、晚年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形成的理论依据
        (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对社会矛盾的初步阐述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体的系统表达
        (三)《共产党宣言》:对社会前景的美好展望
        (四)《资本论》:对社会革命的理性呼唤
    二、晚年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一)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
        (二)世界革命形势的变化
        (三)关于西方殖民主义的批判及对中国社会的关注
第二章 晚年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东方社会结构的特点分析
        (一)以土地公有为主要特征的经济结构
        (二)以农村公社为基本单位的社会结构
        (三)以专制体制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关系
    二、关于俄国社会的矛盾透视
        (一)关于俄国农民生活状况的分析
        (二)关于俄国农村公社前途的思考
    三、关于跨越“卡夫丁大峡谷”的理论思考
        (一)俄国发展新道路的可能性和条件性
        (二)跨越“卡夫丁峡谷”不等于否定社会形态演进一般规律
第三章 晚年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理解误区及应该坚持的方法原则
    一、关于晚年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理解的误区
        (一)关于“跨越”设想的历史地位问题
        (二)关于“西方社会主义道路”与“东方社会主义道路”关系问题
        (三)关于现实社会主义国家与“跨越”设想问题
    二、正确认识晚年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必须坚持的方法原则
        (一)坚持批判性与继承性相统一的方法原则
        (二)坚持决定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方法原则
        (三)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方法原则
        (四)坚持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方法原则
第四章 晚年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当代价值
    一、晚年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理论价值
        (一)有利于厘清历史唯物主义的东方逻辑
        (二)深化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认识
    二、晚年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现实价值
        (一)坚定新时代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
        (三)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及全球交往理性重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理论意义与现实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重要意义
    1.“跨越设想”为落后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提供了可能性道路
    2.“跨越设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理论精髓
    3.“跨越设想”的运用要同本国实际相结合
二、“跨越卡夫丁峡谷”:中国的历史选择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跨越了资本主义阶段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新路径
    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克服“卡夫丁峡谷”的弊端
三、“跨越卡夫丁峡谷”之后:坚定“四个自信”
    1.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实现社会主义强国目标

(4)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1章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历史背景和形成过程
    1.1 “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1.1.1 世界历史环境的变化
        1.1.2 东方社会革命形势的高涨
    1.2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提出的历史缘由
        1.2.1 与俄国民粹派的理论纷争
        1.2.2 对人类学的关注和研究
    1.3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形成过程
        1.3.1 初步提出: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
        1.3.2 明确表达: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及草稿
        1.3.3 最终形成:《共产党宣言》俄文第二版序言
第2章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主要内容
    2.1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历史目标
        2.1.1 探索东方社会发展新道路
        2.1.2 缩短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2.2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内部条件
        2.2.1 保留“农村公社”的土地公有制
        2.2.2 俄国社会革命的爆发
    2.3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外部条件
        2.3.1 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与援助
        2.3.2 俄国社会与资本主义生产同时存在
第3章 “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精神实质和基本特征
    3.1 “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精神实质
    3.2 “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基本特征
        3.2.1 探索性
        3.2.2 辩证性
        3.2.3 实践性
第4章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理论贡献
    4.1 充实了世界历史理论
        4.1.1 完善了“世界历史”的观点
        4.1.2 发展了“世界历史”的方法
    4.2 丰富了社会形态理论
        4.2.1 揭示了社会形态演进中连续性与跨越性的辩证统一
        4.2.2 深化了社会发展普遍规律与具体道路的辩证统一
    4.3 发展了世界革命理论
        4.3.1 打破了“西方中心论”的革命视角
        4.3.2 揭示了东西方革命“互为补充”的可能性
第5章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现实启示
    5.1 发挥主去体选择性,探索社会发展道路
    5.2 抓住历史机遇,推动社会内部改造
    5.3 充分吸收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5)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永不停步(论文提纲范文)

一、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回答了落后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的时代课题
二、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
三、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动摇

(6)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与中国实践的再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理论脉络与本质内涵
    (一)唯物史观的创生和内涵
    (二)生产关系变迁的两种方式
    (三)跨越设想的本质探究
三、跨越设想的中国实践:历史演进与现实问题
    (一)特殊历史背景下开启的社会主义实践:理论先置条件不完全
    (二)先置条件部分缺失和生产关系制约下的生产力发展困境
    (三)完善跨越先置条件:渐进的改革与开放
    (四)动态发展的跨越实践仍存有阶段性的制度藩篱
四、推动社会主义实践亟需全面深化制度改革

(7)马克思的“跨越设想”与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界的几种代表性观点
    (一)“已经跨越”说
    (二)“仍在跨越”说
    (三)“无关跨越”说
二、“跨越设想”的历史背景与条件
    (一)马克思“跨越设想”的最初指向
    (二)马克思提出的实现“跨越”的条件
三、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背景
    (一)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与过程
    (二)中国的指导理论与发展生产力的途径
四、结语

(8)对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研究的历史考察及现实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背景和现状
    1.3 研究基本思路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2章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命题研究
    2.1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由来
        2.1.1 革命期待由西方转向东方是马克思跨越理论提出的一大动因
        2.1.2 对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研究视角的延伸是马克思跨越理论的真正来源
        2.1.3 与俄国民粹派的理论之争是跨越理论形成的重要契机
    2.2 真命题与伪命题——马克思是否提出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
        2.2.1 思想酝酿与正式提出之论
        2.2.2 跨越与不通过词义之争
    2.3 客观性与主观性——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能否跨越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
        2.3.1 完全跨越论
        2.3.2 部分跨越论
        2.3.3 与跨越无关论
第3章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基本内容
    3.1 跨越理论的相关联系因素——起点、主体及条件
        3.1.1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起点
        3.1.2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主体
        3.1.3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条件
    3.2 跨越理论的内涵研究
        3.2.1 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研究
        3.2.2 制度内跳跃与制度间跨越角度研究
        3.2.3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角度研究
    3.3 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困难性及跨越后的反思
        3.3.1 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困难性
        3.3.2 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后的反思
第4章 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与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
    4.1 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与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
        4.1.1 跨越理论的从属范畴:西方社会主义道路与东方社会主义道路之争
        4.1.2 东方社会理论的适用范围:历史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之争
    4.2 跨越卡夫丁峡谷与俄国十月革命道路
        4.2.1 开辟新道路:俄国的跨越、发展与不完美延续
        4.2.2 分歧:成功跨越 Vs 实践与理论的错位
    4.3 跨越卡夫丁峡谷与中国道路
        4.3.1 中国道路中的跨越与退却
        4.3.2 跨越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论意义
第5章 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现实思考
    5.1 认清中国跨越式发展道路的成就与代价
        5.1.1 成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多方面的快速发展
        5.1.2 代价:尖锐的矛盾问题逐渐凸显
    5.2 建构属于自身文明特性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5.3 把独立创新思维融入进一步的改革
    5.4 提高文化发展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9)关于马克思“跨越”设想历史地位的确证——与一种否定观点的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10)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四、马克思跨越设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之治”的唯物史观阐释——基于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研究[J]. 林炜,傅艳蕾. 理论导刊, 2021(08)
  • [2]晚年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焦银平. 西北师范大学, 2020(12)
  • [3]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理论意义与现实启示[J]. 沈贺.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
  • [4]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研究[D]. 高利荣. 湘潭大学, 2019(02)
  • [5]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永不停步[J]. 王伟光.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2018(12)
  • [6]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与中国实践的再解读[J]. 马永伟. 东南学术, 2016(06)
  • [7]马克思的“跨越设想”与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J]. 王兴华,严建新.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8)
  • [8]对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研究的历史考察及现实思考[D]. 宋珂珂.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2013(02)
  • [9]关于马克思“跨越”设想历史地位的确证——与一种否定观点的商榷[J]. 孙来斌,颜鹏飞.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2(04)
  • [10]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J]. 卢衍昌. 兰州学刊, 2006(04)

标签:;  ;  ;  ;  ;  

马克思的超验视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