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水库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修复对策

东江水库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修复对策

一、修建东江水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恢复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聂芳容[1](2021)在《构建洞庭湖生态和经济新发展格局》文中认为文章基于三峡运行以来洞庭湖水情变化的分析,提出洞庭湖水生态修复和经济发展必须找到抗旱水源,可考虑上移进水口,连通现有渠系,建设1 000万亩自流灌区,修复生态湿地,同时对优化三峡水库调度提出建议,以保护长江泄洪蓄洪能力,挖湖修堤,建设高质量堤防,科学利用水土资源,发展生态经济,构建洞庭湖生态和经济发展格局。

包先霞[2](2021)在《湟水梯级水坝的生态环境累积效应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响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橡胶坝、液压坝等小型梯级水坝的修建是当前国内河流普遍面临的形势,而小型梯级水坝在河流的水文、水质和水生态等多层次上也有别于自然河流,那么具体对所属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累积效应的机制以及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反馈机制如何并不清楚,研究范围相对较少。本研究以湟水河城区段为研究案例区,通过野外调查、室内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获取水文、水质、水生物以及居民满意度等基本数据,分析了筑坝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构建偏离系数和累积系数模型,定量判断了监测的生态环境指标是否在时间、空间上发生显着偏移和强度累积。针对出现累积效应的生态环境因子,构建物质流动过程模型,采用生态网络分析,从系统角度分析了生态系统的关键累积过程。最后建立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模型,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评价了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对筑坝的响应。结果表明:(1)小型梯级水坝剧烈改变了筑坝河段的水文和水质特征,筑坝后河流的流速和DO平均下降75%和12%,水深和水温平均上升了67%和50%。筑坝区水质指标中的CODMn和BOD浓度分别下降28%和21%,水体沉积物指标中TN、TP和TOC的浓度平均上升为40%、23%和64%。水文和水质的变化也影响了筑坝河段水体浮游生物的生长环境,浮游生物的种群结构发生显着变化,其种类、密度和生物量平均上升0.7倍、71倍和11倍。从时空尺度看,梯级水坝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时期在平水期的影响程度较枯水期和丰水期高78%,在空间上对上段筑坝区的影响程度较下段筑坝区平均高56%。(2)一级指标中水文、水质和水生态的偏离程度明显不同,水生态的偏离系数最大(4.69),其次为水文(1.35)和水质(1.32),二级指标中流量、总磷、底泥中的总氮含量和总有机碳、浮游生物的生物量、密度和多样性指数以及水体中生化需氧量发生明显偏移,其余指标偏离系数均在1附近,偏离程度不明显。(3)梯级筑坝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通量,从时间尺度看,丰水期的排放通量高于枯水期,从空间看,下段筑坝区的温室气体排放通量高于上段筑坝区,并且温室气体排放通量也发生一定的偏离状况,其中N2O的偏离系数最高,其次是CH4和CO2,偏离系数的平均值分别为4.78、1.34和2.12。(4)河流生态系统指标中底泥中的总氮、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生物量、以及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累积系数在不同时期或不同空间发生显着的累积效应。温室气体累积响应的主要生态过程表现为:流速下降→泥沙沉积→厌氧环境下产甲烷微生物增加→CH4排放增加;流速下降-营养盐累积→水生植物增加→CO2排放;流速下降→浮游植物增加→CO2排放增加,越来越多的碳链和增强的内部流动的强度均促进了温室气体的排放。(5)梯级水坝为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带来正面以及负面反馈价值,其正反馈主要表现在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方便,负反馈则表现为河流自我调节功能的转变。其中正面价值主要反馈在调洪蓄水、供水、提供生物栖息地、增加景观欣赏、科研价值等响应指标的变化。负面价值主要反馈在调节大气成分功能、河流自净能力、增加河流外来物种入侵的机会、河流输沙和营养物质输送等响应指标的变化。

张含笑[3](2020)在《基于DPSIR-综合指数法的抽水蓄能电站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及风险评价研究》文中指出抽水蓄能电站是一种夜间将剩余电量用于抽水蓄能,白天再将蓄水用于发电,以缓解电力系统高峰和低谷之间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局面的电站,由于抽水蓄能电站独特的运行方式,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很特别,目前研究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如何减少其对生态的影响还比较少,本研究对抽水蓄能电站的生态环境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生态环境影响和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的基础上,通过DPSI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及Bow-Tie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分析抽水蓄能电站施工后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及最主要的生态风险。以桐城市抽水蓄能电站为研究对象,结合综合指数法建立了抽水蓄能电站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对比施工前后的生态环境综合影响,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以桐城抽水蓄能电站施工期的生态风险为评价对象,建立了Bow-Tie模型,对施工期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价。主要评价结果如下:1、抽水蓄能电站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共选取21个指标,通过对施工前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及生态环境综合影响分析,得出:相比于施工前,施工后生态环境综合影响指数上升,生态环境综合影响从“低”水平发展至“较低”水平,生态环境总体受到的影响较小。2、根据Bow-Tie模型识别出施工期生态风险的最主要因素为水土流失,对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进行分析,并提出水土保持措施。3、依据抽水蓄能电站生态环境影响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提出桐城抽水蓄能电站生态修复措施,依据修复的可能结果建立运营期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模型,结果表明采取生态修复措施后,运营期的生态环境影响降低,生态环境可恢复至施工前水平。

刘索玄[4](2020)在《清江中下游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大多建于生态脆弱区,工程建设在产生巨大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如何全面分析评价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修护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研究区域集中在主要江河流域上,多以单宗工程、局部地区为研究尺度;且由于不同的流域特征、水电站开发方式等,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选取各有侧重,研究成果还缺乏普适性。本文以清江中下游为研究区,以流域梯级开发产生的整体生态影响为研究方向,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建立了一套基于RS与GIS的多学科、多方法相互补充的评价模式,发现引进RSEI对水电开发区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具有便捷性和现实意义,并提出保护对策。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清江中下游水电梯级在建设和运行后共淹没了30.88%的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1.83%的耕地,促进了城市的扩张,引发了移民安置问题;水电梯级开发加速了研究区不同类型土地利用间的相互转化,导致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处于快速调整和不稳定阶段。(2)在1987—2015年水电建设期间,生态恢复与生态退化同时存在,整体景观处于不稳定状态:香农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持续增长,变化率分别为5.34%和5.48%,弱势景观影响作用加强;整体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涨幅达到40.48%,蔓延度指数下降3.76%,连通性变差;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增长2.31%,斑块形状变得更加复杂;斑块面积变异系数增加25.72%,景观稳定性降低。(3)水电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壤侵蚀的强度和变化方向:研究区土壤侵蚀呈现条带状分布和块状分布的特征;下游梯级水电站建成后(1987—2004年),研究区平均侵蚀模数从1789.14 t/(km2·a)下降到1049.89 t/(km2·a),减幅为41.32%,土壤侵蚀状态较为缓解,水土流失加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清江干、支流沿岸及长阳自治县的东北部和宜都市的西部;水电梯级全面建成后(2004—2015年),研究区平均侵蚀模数上升到1558.11 t/(km2·a),涨幅为48.41%,水土流失量呈增加的趋势,土壤侵蚀增强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水布垭水电站周边的巴东县、长阳自治县和五峰自治县的西部。(4)通过探讨RSEI(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在水电开发区的适应性,对清江水电开发区1987—2015年生态环境时空变化进行分析:清江中下游地区1987、2004和2015年RSEI均值分别为0.443、0.664和0.515,生态环境呈先变好后变坏的趋势;生态环境改善地区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区和平坦平原区,生态环境退化地区主要分布在水利枢纽中心及其附属库区、沿岸喀斯特山地及清江汇入长江口的丘陵区;清江水电开发区生态环境与MASVI(modified soil adjusted vegetation index)和NDSI(normalized difference soil index)关系最密切,3期平均相关度分别为0.879和-0.916,提高植被覆盖度以及对裸露、干化地表进行治理是水利枢纽建设区环境恢复的关键。

刘云龙[5](2020)在《青藏高原地区重大水电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文中提出青藏高原作为地球第三极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生态类型结构简单,地区生态脆弱性较高,容易遭受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是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双重作用下,青藏高原呈现出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2000年以来,青藏高原地区水电能源开发进入快车道,陆续规划建设三个水电能源基地共二十余座大型水电站,大型水电站建设运行带来的各种影响在青藏高原上有被放大的趋势。对这些影响做深入系统的研究,不仅仅可以对高原生态屏障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也对未来该区域的水电能源开发提供有益的借鉴,为区域长期健康绿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的方案。本文以1998-2017共计20年的气象数据、归一化植被指数栅格数据集及1980年-2015年间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资料为基础,对青藏高原重大水电工程建设地区的景观格局迁移变化规律、电站建成前后区域气温、降水变化情况以及大坝上下游沿河岸生长植被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基础性分析。基于景观格局指标、气候变化趋势线性倾向估计模型、植被年代际栅格数据集将青藏高原地区的重大水电工程的建设运行现状与其在这三个方面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并探究内在作用机制,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水电能源开发使得水电站上游水域有不同程度的增大,最大增幅达到96%,对全流域水域面积影响较小。(2)水电能源开发带形成了劳动力聚集效应,满足了区域发展的能源需求。研究时间区间内,流域内城镇建设用地斑块数量下降的同时,面积显着增加,原有的小片聚居区连成片后向城镇化发展,城镇向外扩张趋势明显,城镇化进程加快。(3)水电站建成后耕地的面积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上游水位抬升淹没与人口迁移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4)水电站影响范围内气温有明显的上升趋势,降水更加均匀,坝前水库面积的大小是影响气温、降水变化的主要因素(5)建坝前大坝上下游植被对气温变化更敏感,建坝后对降水的变化更敏感,大坝建成后植被盖度显着增加。(6)随着水电站运行年限的增加,大坝上下游植被差异性逐年扩大。整体上看水电能源开发活动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有限,对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作用明显,自然环境的变化仍为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胡志远[6](2019)在《大型老水库“水库病”综合治理途径探究 ——以安化县柘溪水库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陈家琦[7](2019)在《浅丘型城市河岸带生态保护规划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河岸带作为城乡水生态环境的重要空间载体之一,不仅具有极高的生态、社会、经济、文化等价值,还是统筹城乡的关键纽带,对促进城乡共荣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然而现状河岸带生态环境不容乐观,生态保护乏力、生态功能与外在利用诉求的不匹配、管控混乱等诸多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而逐渐暴露。在新型城镇化以及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时代背景之下,如何对河岸带进行妥善生态保护,建立生态保护与功能利用的内在联系,挖掘河岸带深层次经济、环境增值效益,是在城乡规划领域值得关注的一个内容分支。相较于平原城市,浅丘型城市地形起伏,生态资源丰富,水文过程复杂,水系格局纵横交错,河岸带作为河流廊道空间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生产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本文选取浅丘型城市河岸带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探索适应于浅丘地形特征,匹配内在保护和外在利用诉求的河岸带生态保护方法与内容。基于相关研究文献以及实践案例的收集和阅读以及实地勘察调研,结合实践研究《桐柏县城乡总体规划》,对浅丘型城市河岸带生态保护规划路径与方法体系进行了归纳总结:1.通过现状认知与梳理,识别浅丘型城市河岸带的生态特征与自然过程规律,并甄别出生态保护的主要对象;2.借鉴城乡样条分区,依据河岸带关联用地属性特征,对规划区河岸带进行了分区体系构建,并匹配了相应分区的主要矛盾、诉求和保护对象;3.建立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规划方法体系,形成由上至下、联系紧密、目的明确的生态保护规划体系,在宏观层面对河岸带总体空间结构体系和功能进行优化和设定,在中观层面对关联土地利用布局进行调整,在微观层面对具体河段空间进行场地设计;4.最后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明确了管控重点内容和措施,并基于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相关管控问题,对河岸带管理和实施模式提出了建议。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以浅丘型城市河岸带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现状认知与分析,提出了本文针对的四大问题,即重要素保护轻系统保护,重用地静态保护轻过程动态维护,保护与利用脱节和保护措施单一且针对性不足,同时明确了本次研究相关概念和空间范围。此外,本章还概述了研究重点、目的、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和框架等内容。第二章:对河岸带现状问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剖析,对问题的表征和成因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了相关文献综述、梳理了规划实践案例,总结相关经验,作为研究的基础。第三章:主要以桐柏规划区为例,对浅丘型城市河岸带生态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总结,识别了其中与生态系统稳定紧密相关的自然水文过程、干扰活动以及主要生态保护对象。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河岸带生态保护规划导向为激发河岸带价值、保护与利用相匹配以及建立多层级的生态保护体系。第四、五、六章:是本文的核心章节,从分区体系构建、生态保护对象与目标匹配、总体功能与结构设定、关联土地利用布局以及场地空间设计来搭建浅丘型城市河岸带生态保护规划方法体系。第四章首先依据河岸带关联地区用地特征,对规划区进行了分区,并在此基础之上明确了各分区下主要的生态保护对象和目标。同时在宏观层面对总体空间格局体系进行了优化,包括自身结构体系构建、水绿网络互联互通、缺口修复与优化、自然地表径流恢复和城市汇水单元组织重构,并对河岸带功能进行了设定。第五章首先根据生态保护与土地利用相容度关系,在中观层面结合分区特征与诉求差异,针对各分区的河岸带关联土地利用布局进行了调整。其次在微观层面提出应通过植被配置、护岸形式、生态维护设施和排水过程生态化四个层面对河段场地空间设计进行生态保护与优化,并选取特征河段进行了具体的场地改造与设计。第六章首先明确了河岸带生态保护在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各阶段中的管控内容与措施。其次构建了以流域单元为基础的河岸带管理和实施模式,以保障规划的落地实施,提高生态保护效能。

武菲[8](2019)在《三峡工程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峡工程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举世瞩目。同时,它也是一项颇具争议的特殊的工程。从1918年孙中山首次提出开发三峡水力的设想,到1992年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兴建三峡工程议案,三峡工程经历了漫长坎坷的决策过程。本文将以三峡工程的决策为切入点,以时间为主线,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节点,系统梳理三峡工程决策的历史过程,探讨三峡工程上马曲折的历程背后的原因,厘清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论焦点所在,揭示中共做出工程决策的历史背景,并最终总结出三峡工程决策带给我们的经验与启示。论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利用大量未公开的档案资料、亲历者的回忆录、回忆文章,以及文献汇编等资料,呈现三峡工程决策的全过程。同时,尽可能全面地展现工程的支持者与反对者双方的观点,归纳其争论分歧的焦点所在。论文由绪论、正文五章和结语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民国时期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初步设想与勘测(1918—1948)。主要论述孙中山首次提出的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设想和恽震等人开展的对三峡水力资源的首次勘测、设计工作,以及国民政府开发三峡进行的一些早期工作。第二章是三峡工程的早期方案制定(1949—1977)。论述在这一时期三峡工程方案制定的过程,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对三峡工程的指示和决策,制定三峡工程方案的经过,关于三峡工程的最早争论,以及作为三峡工程实战准备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工建设。第三章是三峡工程的深入研究论证(1978—1988)。这一章主要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三峡工程的重新上马和重新开展论证工作的过程,以及这一时期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论。第四章是三峡工程的兴建决策(1989—1992)。这一章论述三峡工程在经历一系列争论后重新进入中央决策进程的经过,以及最终交付全国人大表决通过的过程。第五章是三峡工程的建设实施(1993—2009)。这一章主要论述三峡工程准备阶段进行的工作和工程建设期的决策及机构设置,以及三峡移民政策。最后是结语。总结三峡工程的决策历程留给我们的经验启示,并尝试针对决策中的不足之处提出进一步的优化措施。

贾建辉,陈建耀,龙晓君[9](2019)在《水电开发对河流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大规模的水电开发在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改善能源结构、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快速开发的过程中,也对河流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概述国内外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生境和生物两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水电开发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内容,概述了当前我国水电开发领域内的政策、生态环境保护性对策措施及体制机制等,探讨了当前相关研究中存在的多以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为主、对小水电梯级开发的研究不足,以局部尺度为主、对流域尺度的研究较少,以宏观定性研究居多,对定量研究较少等问题。

涂晶晶,陈森林,艾学山,毕玉晓[10](2015)在《河流生态流量特征图及生态流量评价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水电站大坝下游河道为研究对象,从分析天然日流量特征出发,基于月中值流量和月内典型特征流量绘制了河流生态流量特征图,作为水库下泄生态流量的确定依据。基于此河流生态流量特征图,建立了判断生态流量满足程度的7 d流量偏差率、7 d生态需水保证率、月均生态需水适宜度及基于此3个指标的生态需水综合指标,并给出了各指标的评价依据和评价方法。结果表明,河流生态流量特征图符合各时段河流天然流量的基本特征,可作为指导水库生态泄流的依据;所建立的生态流量评价方法能够反映实际下泄流量与天然流量的变化程度,可用于评价河流的生态流量满足程度。

二、修建东江水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恢复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修建东江水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恢复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构建洞庭湖生态和经济新发展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1三峡运行以来洞庭湖水情变化
    1.1洞庭湖泥沙淤积减少
    1.2三峡水库运行以来,减轻长江中小洪水威胁
    1.3三峡水库运行以来洞庭湖旱情严重加剧
        1.3.1荆江10月多年平均流量减少42.5%
        1.3.2荆南四口10月至次年3月入湖水量减少80%
        1.3.3荆南四口入湖抗旱水源减少80%,使洞庭湖旱灾严重
2洞庭湖水生态修复和经济发展必须找到抗旱水源
    2.1从长江恢复抗旱水源方案不可靠
    2.2优化湘资沅澧水库调度,抓好汛末储水,是恢复洞庭湖抗旱水源的最可靠方案
        2.2.1湘资沅澧干流大型水库有充足的储水库容
        2.2.2抓住湘资沅澧8月末水量也可增储水100多亿m3
        2.2.3大型水库储水措施
    2.3江垭水库、皂市水库优化调度,可解除藕池河流域和东洞庭湖冬春干旱
    2.4水府庙水库优化调度可解决娄底市区干旱和优化水环境
        2.4.1基本情况
        2.4.2水库运行效益及问题
        2.4.2.1效益
        2.4.2.2存在问题
        2.4.3提高水府庙水库正常水位设想
        2.4.4扩大效益措施
3上移进水口,连通现有渠道,建设1 000万亩自流灌区
    3.1为什么要上移进水口
    3.2需改建进水口和改善渠系的灌区工程
    3.3新建环洞庭湖浅丘陵区灌区工程
4修复洞庭湖湿地生态
    4.1洞庭湖湿地的重要性
    4.2洞庭湖湿地生态严重衰退
        4.2.1洞庭湖湿地生态严重衰退
        4.2.2洞庭湖湿地生态衰退的原因
        4.2.2.1生态水面积减少
        4.2.2.2生态水位降低
        4.2.2.3生态水量减少,湿地缺失灌溉水源
        4.2.2.4外河生态流量变小,湿地难以取得水源
    4.3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措施
    4.4洞庭湖湿地公园建设必先搞好顶层设计
    4.5南洞庭湖生态水利工程推荐报告
        4.5.1南洞庭湖范围
        4.5.2南洞庭湖自然面貌
        4.5.3南洞庭湖自然资源
        4.5.4南洞庭湖湿地生态衰退
        4.5.4.1南洞庭湖形成
        4.5.4.2南洞庭湖生态环境损伤和衰退
        4.5.5南洞庭湖湿地生态急需修复措施
        4.5.5.1 2018—2019年生态保护措施初见成效
        4.5.5.2南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的根本措施
        4.5.6南洞庭湖湿地公园六项综合工程
        4.5.6.1十湖连通,引水灌溉
        4.5.6.2万子湖出口控制工程
        4.5.6.3南洞庭湖航道疏浚工程
        4.5.6.4甘溪港河道改造工程
        4.5.6.5黄土包河引水储水工程
        4.5.6.6下塞湖湿地修复工程
        4.5.6.7目平湖垸、新胜垸、永胜垸等垸蓄水养鱼工程
5希望继续优化三峡水库调度
    5.1三峡水库调度需进一步优化
        5.1.1三峡水库主要特征
        5.1.2三峡水库防洪调度方式
        5.1.2.1三峡水库防洪目标
        5.1.2.2三峡水库调节方式
        5.1.3三峡水库运行实际发现的调度困难
    5.2 2020年洪水说明需要增加20%~99%中等洪水调度库容
        5.2.1 2020年7—8月长江从上游至下游相继发生多次大暴雨洪水
        5.2.2三峡水库优化调度可减少中下游洪水威胁和洪水灾害
        5.2.3三峡水库2020年优化调度意义重大
    5.3保留荆江分洪区原调度方案,完善保安措施,解除后续洪水风险
6全面了解江湖变化,保护长江泄洪蓄洪能力
    6.1长江中下游泄蓄能力在减少,蓄洪区在减少
        6.1.1泄洪能力减少
        6.1.2蓄洪能力减少
    6.2全面分析螺山站水位抬高原因
        6.2.1螺山站洪水抬高是泄洪能力减小所至
        6.2.2充分了解洞庭湖1998年蓄洪削峰作用
    6.3应高度重视保护城螺河段泄洪和蓄洪能力
7挖湖修堤,建设高质量堤防
    7.1洞庭湖存在特大洪水威胁
    7.2为什么要建设高质量堤防
    7.3高质量堤防有哪些要求
    7.4挖湖修堤筑台,实现防洪安全和生态保护
        7.4.1为什么要挖湖修堤
        7.4.2挖湖修堤有利于洞庭湖生态修复
    7.5洞庭湖区具备挖泥船修堤经验和设备
        7.5.1洞庭湖区挖泥船筑堤技术
        7.5.1.1吹填筑堤的基本方法
        7.5.1.2几处堵口复堤施工
        7.5.1.3关于泥沙沉淀池设计
        7.5.1.4关于排水固结
        7.5.1.5开仓取土试验情况
        7.5.2洞庭湖区挖泥船队能力和设备
        7.5.3挖泥船吹填堵口成功实列
        7.5.3.1常德安乡县书院洲堵口
        7.5.3.2长沙市丰顺垸堵口
        7.5.4汉寿沅南垸堵口复堤
        7.5.5岳阳华容团洲堵口复堤
    7.6重点加固堤防布局
    7.7修建洞庭湖中心防洪救生大道
        7.7.1建防洪救生大道的必要性
        7.7.2救生大道的高程
        7.7.3救生大道路线选择原则
        7.7.4线路初步设想
        7.7.5优点
8科学利用水土资源,发展生态经济
    8.1进一步明确洞庭湖区经济发展目标和布局
    8.2洞庭湖区耕地利用方式和生产结构需调整和改革
    8.3保护内湖蓄水容量,综合利用内湖资源
    8.4科学利用湖洲芦草资源
    8.5大力发展湖泊大水面养鱼
    8.6目前养鱼的方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8.7扩大部分天然湖泊水域和堤垸的蓄水经营
9发展旅游,弘扬洞庭湖文化
    9.1洞庭湖自然环境优美、物产丰富、精神文化先进
    9.1.1洞庭湖自然环境优美
        9.1.2洞庭湖资源和物产丰富
        9.1.3洞庭湖文化古迹和精神文明为世人歌颂
        9.2沿大堤修建观湖和旅游带
    9.3恢复和增建观湖楼台,弘扬洞庭湖文化
        9.3.1修缮和增建楼台及旅游场所
        9.3.2弘扬文化措施

(2)湟水梯级水坝的生态环境累积效应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梯级水坝对河流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1.2.2 累积效应的理论
        1.2.3 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梯级水坝的响应研究
    1.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4 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与研究特色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来源及采样方法
        2.2.1 数据来源
        2.2.2 样品处理过程与数据获取方法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3.1.1 累积效应的研究方法
        3.1.2 累积过程的研究方法
        3.1.3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方法
    3.2 技术路线图
第四章 梯级水坝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4.1 梯级水坝对水文的影响
    4.2 梯级水坝对水质的影响
    4.3 梯级水坝对水生态的影响
    4.4 讨论
第五章 连续筑坝的累积效应判别研究
    5.1 河流生态系统偏离系数的分析
        5.1.1 水文-水质-水生态的偏离系数分析
        5.1.2 温室气体的影响程度分析
    5.2 河流生态系统累积效应的识别
第六章 梯级水坝累积效应的碳循环网络过程分析
    6.1 基于Ecopath的河流物质流动过程分析
    6.2 基于生态网络分析的流动过程分析
第七章 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对连续筑坝的响应
    7.1 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对梯级水坝的响应变化
    7.2 讨论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8.1 结论
    8.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基于DPSIR-综合指数法的抽水蓄能电站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及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生态环境影响研究内容
    1.4 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5 生态风险评价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生态环境影响与生态风险理论基础与评价模型
    2.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理论研究
        2.1.1 生态环境影响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
        2.1.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2.2 生态风险评价相关理论研究
        2.2.1 生态风险评价定义
        2.2.2 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
    2.3 DPSIR模型
        2.3.1 DPSIR模型简介
        2.3.2 DPSIR模型应用
    2.4 评价指标的建立
        2.4.1 驱动力评价指标
        2.4.2 压力评价指标
        2.4.3 状态评价指标
        2.4.4 影响评价指标
        2.4.5 响应评价指标
    2.5 评价原则
        (1)科学性和真实性原则
        (2)代表性和适宜性原则
    2.6 本文的评价方法
        2.6.1 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2.6.2 指标值和标准值的选取
        2.6.3 综合指数法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桐城抽水蓄能电站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3.1 工程区概况
        3.1.1 工程区域自然环境概况
        3.1.2 工程区域社会经济概况
        3.1.3 工程概况
    3.2 桐城抽水蓄能电站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3.2.1 指标体系的确定
        3.2.2 指标数据来源
        3.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3.2.4 生态环境综合影响分级
    3.3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3.3.1 驱动力分析
        3.3.2 压力分析
        3.3.3 状态分析
        3.3.4 影响分析
        3.3.5 响应分析
        3.3.6 生态环境综合影响分析
    3.4 可行性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Bow-Tie模型的抽水蓄能电站生态风险评价
    4.1 生态风险识别
    4.2 构造水土流失Bow-Tie模型
    4.3 水土保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态修复相关措施
    5.1 水生生态的修复
        5.1.1 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的恢复
        5.1.2 增殖放流
    5.2 陆生生态的修复
        5.2.1 野生动物的保护
        5.2.2 陆生植被的恢复
    5.3 水文水质修复
        5.3.1 水文修复
        5.3.2 施工期混凝土冲洗废水的处理
        5.3.3 砂石料生产废水的处理
        5.3.4 生活污水处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4)清江中下游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定性研究
        1.2.2 定量研究
        1.2.2.1 单因子影响研究
        1.2.2.2 综合影响研究
    1.3 课题来源
    1.4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数据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电开发对清江中下游土地利用影响
    3.1 土地利用类型的遥感解译
    3.2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3.2.1 下游梯级建设土地利用响应
        3.2.2 水电梯级全面建设土地利用响应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电开发对清江中下游景观格局影响
    4.1 景观格局指数选取及计算
    4.2 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4.2.1 景观类型结构变化特征
        4.2.2 景观空间格局变化特征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电开发对清江中下游水土流失影响
    5.1 RUSLE模型的计算
        5.1.1 降雨侵蚀力因子R
        5.1.2 土壤可蚀性因子K
        5.1.3 地形因子L和S
        5.1.4 植被覆盖因子C和水土保持因子P
    5.2 水土流失量估算与时空分析
        5.2.1 水土流失量等级划分
        5.2.2 清江中下游总体侵蚀状况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水电开发对清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6.1 RSEI模型的计算
        6.1.1 绿度指标
        6.1.2 湿度指标
        6.1.3 热度指标
        6.1.4 干度指标
        6.1.5 指标权重确定
    6.2 模型适应性检验
        6.2.1 RSEI综合代表程度
        6.2.2 分量指标检验
        6.2.3 RSEI综合指数检验
    6.3 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6.3.1 生态环境等级划分
        6.3.2 生态环境动态变化分析
    6.4 保护与对策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项目及研究成果

(5)青藏高原地区重大水电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第2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1 研究区域概况
        2.1.2 研究区域水电能源开发现状
    2.2 研究方法
        2.2.1 景观格局指数
        2.2.2 线性倾向估计模型
        2.2.3 Mann-kendall突变检验模型
        2.2.4 归一化植被指数
第3章 重大水电工程建设前后区域景观格局的变化
    3.1 概述
    3.2 数据来源及处理
    3.3 典型水电站建设前后雅鲁藏布江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3.4 典型水电站建设前后周边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3.4.1 直孔水电站
        3.4.2 藏木水电站
        3.4.3 老虎嘴水电站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重大水电工程对区域气候与植被生长的影响
    4.1 概述
    4.2 数据来源及处理
    4.3 重大水电工程对周边区域气温、降水的影响
        4.3.1 重大水电工程周边区域气温、降水变化趋势分析
        4.3.2 气温突变检验
        4.3.3 降水突变检验
    4.4 重大水电工程对周边区域植被的影响
        4.4.1 重大水电工程建设前后周边区域植被变化趋势分析
        4.4.2 高程变化对水电站上下游河岸植被的影响
        4.4.3 气候要素变化对水电站上下游河岸植被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7)浅丘型城市河岸带生态保护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发展观念由“GDP至上”到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
        1.1.2 河岸带环境对城乡发展的重要意义
        1.1.3 河岸带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1.2 相关概念与空间范围界定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空间范围界定
    1.3 针对问题
        1.3.1 重要素保护轻系统保护
        1.3.2 重用地静态保护轻过程动态维护
        1.3.3 保护与利用脱节
        1.3.4 保护措施单一且针对性不足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重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重点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和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2 浅丘型城市河岸带生态保护规划问题与相关研究
    2.1 河岸带生态保护规划主要问题
        2.1.1 重要素保护轻系统保护——河岸带生态保护规划视角局限
        2.1.2 重用地静态保护轻过程动态维护——河岸带生态系统规律与自然过程认知缺失
        2.1.3 保护与利用脱节——河岸带保护与环境景观资源利用匹配措施不足
        2.1.4 保护措施单一且针对性不足——河岸带生态保护管控低效乏力
    2.2 相关理论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相关理论
        2.2.2 河岸带多尺度研究的必要性
        2.2.3 河岸带与关联土地使用研究
        2.2.4 河岸带生态功能影响因子研究
        2.2.5 河岸带生态保护技术研究
    2.3 国内外实践案例
    2.4 规划借鉴与不足
        2.4.1 规划借鉴
        2.4.2 规划不足
    2.5 本章小结
3 浅丘型城市河岸带生态现状认知与规划导向
    3.1 浅丘型城市河岸带特征认知
        3.1.1 河岸带整体特征认知
        3.1.2 河岸带主要自然过程
        3.1.3 河岸带生态系统特征
        3.1.4 河岸带主要干扰过程
        3.1.5 浅丘型城市河岸带特征
    3.2 河岸带生态保护现状认知
        3.2.1 调研范围与总体认知
        3.2.2 自然地区
        3.2.3 农业地区
        3.2.4 城市建设区
        3.2.5 现状总结
    3.3 河岸带生态保护对象甄别
        3.3.1 要素系统保护
        3.3.2 空间模式保护
        3.3.3 关联过程保护
    3.4 河岸带生态保护规划导向
        3.4.1 激发河岸带价值
        3.4.2 生态保护与功能利用相匹配
        3.4.3 多层级的生态保护体系
    3.5 本章小结
4 河岸带生态保护分区系统构建
    4.1 河岸带生态保护多层级体系构建
        4.1.1 河岸带纵向分区设定
        4.1.2 河岸带横向分区设定
        4.1.3 河岸带多层级规划体系构建
    4.2 河岸带生态保护目标设定与策略构建
        4.2.1 生态保护要素匹配
        4.2.2 生态保护规划目标设定
    4.3 河岸带生态保护结构构建与优化
        4.3.1 总体空间体系构建
        4.3.2 结构优化与重构
    4.4 河岸带分区生态服务功能设定
        4.4.1 河岸带功能
        4.4.2 纵向分区总体生态服务功能设定
        4.4.3 基于河流的纵向分区生态服务功能设定
    4.5 本章小结
5 促进生态保护的河岸带关联土地利用布局与场地设计
    5.1 河岸带生态服务功能与关联土地利用响应
        5.1.1 关联土地利用对河岸带的生态影响
        5.1.2 关联土地利用类型与生态保护相容度分析
        5.1.3 匹配规划区纵向分区的河岸带关联土地利用相容度构建
    5.2 关联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5.2.1 关联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原则
        5.2.2 城区外围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5.2.3 城区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5.3 河岸带横向场地设计
        5.3.1 设计要素识别
        5.3.2 生态保护建设引导
        5.3.3 典型横向场地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浅丘型城市河岸带生态保护规划管控与实施
    6.1 河岸带生态保护各层次规划管控
        6.1.1 总规层面
        6.1.2 控规层面
        6.1.3 修规层面
    6.2 河岸带生态保护规划管理与实施
        6.2.1 河岸带生态保护规划管理模式
        6.2.2 河岸带生态保护实施体系构建
    6.3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A 桐柏规划区主要河岸带现状调研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C 参与规划项目
    D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8)三峡工程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与难点
第一章 民国时期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初步设想与勘测(1918—1948)
    第一节 国人的三峡设想与首次勘测
        一、孙中山首次提出开发三峡水力资源设想
        二、首次勘测三峡水力资源
    第二节 美国人的三峡开发计划与夭折
        一、潘绥计划
        二、萨凡奇计划
        三、三峡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
        四、萨凡奇计划的中止
第二章 三峡工程的早期方案制定(1949—1977)
    第一节 毛泽东描绘三峡蓝图
        一、水利是工农业生产的中心环节
        二、“毕其功于一役”
        三、中苏合作开展查勘
    第二节 林李之争与三峡决策
        一、最初的争论
        二、南宁会议上的“御前争论”
        三、周恩来查勘三峡与成都会议
    第三节 三峡工程第一次筹建热潮
        一、“积极准备充分可靠”:三峡科研大协作
        二、200米蓄水位的初步设计工作
        三、“有利无弊”
    第四节 三峡工程的实战准备——葛洲坝水利枢纽的兴建
        一、葛洲坝水利枢纽的提出
        二、建设中的波折
第三章 三峡工程的深入研究论证(1978—1988)
    第一节 重提三峡工程
        一、坝址选择
        二、纷争再起
        三、邓小平的三峡之行
    第二节 三峡工程第二次筹建热潮
        一、三峡工程加速上马与“翻两番”战略目标
        二、审查通过150米蓄水位方案
        三、用改革的办法建设三峡
    第三节 关于工程近期能否上马的争论
        一、蓄水位之争
        二、党内外的争论
    第四节 三峡工程的重新论证
        一、开展重新论证
        二、论证中的论争
第四章 三峡工程的兴建决策(1989—1992)
    第一节 三峡工程重新进入决策进程
        一、历史的插曲:围绕《长江长江——三峡工程论争》一书的争论
        二、江泽民视察长江
        三、“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四、三峡工程论证汇报会
        五、审查通过175 米蓄水位方案
    第二节 表决定案
        一、三峡宣传热
        二、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三峡工程议案
第五章 三峡工程的建设实施(1993—2009)
    第一节 施工准备阶段
        一、开展前期准备工作与施工
        二、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第二节 工程建设期
        一、一期工程建设
        二、二期工程建设
        三、三期工程建设
    第三节 三峡移民政策
        一、实施优惠政策
        二、外迁移民安置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9)水电开发对河流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研究概况
2 水电开发对河流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内容
    2.1 生境因子
        2.1.1 水文情势
        2.1.2 水环境
        2.1.2.1 水温
        2.1.2.2 水质
        2.1.3 泥沙
    2.2 生物因子
        2.2.1 鱼类
        2.2.2 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
        2.2.3 高等水生植物和浮游植物
3 相关对策措施研究进展
    3.1 水电相关的政策
        3.1.1 国家层面的宏观政策
        3.1.2 生态环境保护具体对策
    3.2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3.2.1 生态流量保障措施
        3.2.2 鱼类保护措施
        3.2.3 流域综合管理
    3.3 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
        3.3.1 绿色水电评价机制
        3.3.2 生态补偿政策和机制
4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 结语

(10)河流生态流量特征图及生态流量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河流天然流量的生态意义
2 生态特征流量图
    2. 1 生态特征流量的选取
    2. 2 各生态特征流量值的确定
    2. 3 生态特征流量图绘制
3 河流生态流量评价指标确定
    3. 1 7 d流量偏差率
    3. 2 7 d生态需水保证率
    3. 3 月均生态需水适宜度
    3. 4 生态流量综合指标
4 实例应用
    4. 1 东江水库概况
    4. 2 东江水库的天然来水及出库流量特征分析
    4. 3 东江水库生态流量特征图绘制
    4. 4 东江水库泄流的生态流量评价
        4. 4. 1 建库后水库实际泄流及按生态特征流量图 泄流的评价结果
        4. 4. 2 评价结果分析
5 结 语

四、修建东江水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恢复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构建洞庭湖生态和经济新发展格局[J]. 聂芳容. 湖南水利水电, 2021(02)
  • [2]湟水梯级水坝的生态环境累积效应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响应研究[D]. 包先霞. 青海师范大学, 2021(12)
  • [3]基于DPSIR-综合指数法的抽水蓄能电站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及风险评价研究[D]. 张含笑.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4]清江中下游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D]. 刘索玄.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5]青藏高原地区重大水电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D]. 刘云龙.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6]大型老水库“水库病”综合治理途径探究 ——以安化县柘溪水库为例[D]. 胡志远. 国防科技大学, 2019
  • [7]浅丘型城市河岸带生态保护规划方法研究[D]. 陈家琦. 重庆大学, 2019(01)
  • [8]三峡工程决策研究[D]. 武菲.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9]水电开发对河流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的研究进展[J]. 贾建辉,陈建耀,龙晓君.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2)
  • [10]河流生态流量特征图及生态流量评价方法[J]. 涂晶晶,陈森林,艾学山,毕玉晓. 水资源保护, 2015(01)

标签:;  ;  ;  ;  ;  

东江水库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修复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