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羟基-2,3,4,6-四甲氧基黄酮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1-羟基-2,3,4,6-四甲氧基黄酮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一、1-hydroxy-2,3,4,6-tetramethoxy-xanthone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琳[1](2021)在《酒知母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知母的酒制条件进行研究,确定了酒知母最佳炮制工艺;对知母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分析,阐明酒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为后续药效学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比较知母炮制前后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变化,探索酒制后由化学成分发生变化进而引起苦寒之性的改变;研究饮片入血后对血浆代谢产物的影响,进而阐明酒制增效减毒的作用。通过此项研究,为后期酒知母进一步开发临床用药以及制剂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用L9(34)正交表进行知母酒制工艺筛选,以炒制时间、闷润时间、炒制温度作为影响因素,每个因素选3个水平,以芒果苷及知母皂苷BⅡ为考核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生知母和酒知母中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并结合峰面积进行半定量分析;分别对SD大鼠灌胃酒制前后的不同剂量知母水提液,记录体质量和肛温变化,检测大鼠能量代谢(Na+-K+-ATP酶、Ca2+-Mg2+-ATP酶)及大鼠的血浆物质代谢(乳酸LA、丙酮酸PA和甘油三酯TG)。结果:1.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知母最佳酒制工艺为:知母饮片200g,加入30g黄酒拌匀,闷润60min,在130℃下炒制20min,炒制近干。2.知母中共分离鉴定出47个化合物,正离子模式下25个,负离子模式下22个;酒知母中共分离鉴定58个化合物,正离子模式下25个,负离子模式下36个(正负模式均有的为3个)。知母与酒知母对比分析结果:知母中含有而酒知母中不含有的化合物8个,酒知母中含有而知母中不含有的化合物21个。3.总体来说知母组与酒知母组给药后体重体温及能量代谢,与空白组比较均有所下降,但酒知母与知母相比对上述指标有回调作用;在血浆代谢产物方面,知母组与酒知母给药后与空白组相比均有所下降,但酒知母与知母相比对上述指标有下调作用。结论:1.确定了知母酒制的最佳工艺;2.明确了生知母和酒知母化学成分的差异;3.通过试剂盒检测结果确定,知母与酒知母对大鼠生长和能量代谢均有抑制作用,但知母抑制作用更强于酒知母,说明酒制可缓和知母苦寒之性;4.根据血浆代谢产物变化结果,酒知母血浆代谢产物量低于知母,推测与生品相比酒制品可进一步降低血浆内血糖血脂的含量,达到增效减毒的效果。本文结论可为今后临床合理应用以及酒知母制剂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董庆海[2](2020)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化学成分及其抗血瘀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丹参川芎嗪注射液(Salviae Miltiorrhizae and Ligustrazine Hydrochloride injection),具有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改善心肌缺血的耐受力等作用,常用于闭塞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为进一步阐明其化学组成,筛选其新的药理活性,扩大其临床应用范围,本论文运用UPLC-Q/TOF-MS等分离技术,UNIFI天然产物解析平台、化合物标准品比对等鉴定手段,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对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的化学物质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同时构建了冰水浴复加肾上腺素诱导的急性血瘀大鼠模型,对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抗血瘀活性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取得了成果:1.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全成分研究首次采用UPLC-Q/TOF-MS技术结合UNIFI天然产物解析平台对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进行了全成分分析。结果,鉴定出了黄酮类、醌类、萜类、有机酸及其酯类等共计40种化学成分,提供了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化学成分的详细信息。2.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入脑成分研究首次采用UPLC-Q/TOF-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的入脑成分进行了研究。共在给药脑组织中鉴定出丹参素、川芎嗪、原儿茶酸乙酯、紫草酸单甲酯、迷迭香酸、洋川芎内酯Q和亚麻醇等7个化学成分,为阐明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在脑内药效物质基础提供参考。3.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代谢产物研究首次采用UPLC-Q/TOF-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共在给药大鼠的血浆、尿液、粪便、胆汁中发现15个代谢产物,其中原型代谢产物2个分别为丹参素和川芎嗪,丹参素的代谢产物10个,川芎嗪的代谢产物3个,涉及羟基化、羧基化、硫酸酯化和葡萄糖醛酸化等多个代谢途径。4.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抗血瘀药理活性的初步研究首次开展了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抗血瘀活性的初步研究。结果,相比于模型组,给药组可降低模型组的全血及血浆黏度,并使血浆α颗粒膜蛋白(GMP-140)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含量明显降低。以上结果说明,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可以治疗冰水浴复加肾上腺素所致的急性血瘀,可改善血液流变学参数、降低GMP-140蛋白及vWF因子的含量,具有抗血瘀作用。5.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的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抗血瘀作用机制预测采用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并结合前期对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化学成分的研究结果,来预测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抗血瘀作用的机制。结果,通过数据库分析,预测出其中31个活性成分、涉及38个靶标,作用于10个通路与血瘀疾病有关,初步揭示了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协同治疗血瘀疾病的作用机制。6.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抗血瘀作用机制研究采用代谢组学技术从整体水平对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抗血瘀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可显着回调急性血瘀所致的22个内源性代谢物的异常改变,通过调控鞘脂代谢,类固醇激素的生物合成,视黄醇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α-亚麻酸代谢,亚油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等发挥抗血瘀的作用。综上所述,本论文丰富了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的化学成分,鉴定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的入脑成分和代谢成分,筛选了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抗血瘀的药理活性,并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代谢组学技术,预测并研究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抗血瘀作用的机制。论文中较为系统的研究了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为深入开发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提供参考。

施宝盛[3](2019)在《头花龙胆等四种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以头花龙胆(Gentiana cephalantha Franch.ex Hemsl.)、紫红獐牙菜(Swertia punicea Hemsl.)、宁永独活(Heracleum yungninggense)和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 Lind])为研究对象,对其化学活性成分进行系统分离。综合运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等方法进行化合物分离,结合核磁共振氢谱、碳谱等波谱分析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总共从头花龙胆、紫红獐牙菜、宁永独活和金钗石斛中共分离鉴定到20个化合物,主要结构类型包括菲类、联苄类、香豆素类、三萜类和芳香酯类化合物。第一章主要介绍头花龙胆(Gentiana cephalantha Franch.ex Hemsl.)的化学成分研究。从头花龙胆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7个化合物,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分别为:uvoal(1)、3β-Urs-12-en-3-yl palmitate(2)、α-amyrin palmitate(3)、高根二醇(4)、β-谷甾醇亚油酸酯(5)、胆甾烯基亚油酸酯(6)、苯甲酸酯B(7)。其中化合物1-6为三萜类化合物,化合物7为芳香酯类化合物。第二章主要介绍紫红獐牙菜(Swertiapunicea Hemsl.)的化学成分研究。从紫红獐牙菜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4个化合物,分别为:3β,28-dihydroxy-olean-12-enyl palmitate(8)、olean-12-en-3β,16β-diol-3-O-palmitate(9)、gentiacauleine(10)、2-(4-(3-Aminopropoxy)-phenyl)-5,7-dimethoxychromen-4-one(11)。化合物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8-9为三萜类化合物,化合物10为双苯吡酮类,化合物11为黄酮类。第三章主要介绍永宁独活(Heracleumyungninggense)的化学成分研究。从永宁独活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3个化合物,分别为:异虎耳草素(12)、珊瑚菜内酯(13)、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4)。化合物12、13为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14为芳香酯类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3、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进一步丰富的该植物的化学成分。第四章介绍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 Lindl)的化学成分。从金钗石斛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6个化合物,分别为:金钗石斛菲醌B(15)、ephemeranthoquinone(16)、山药素 Ⅲ(17)、dendronophenol B(18)、香豆酸松柏酯(19)、3-((5-butyl-3-methyl-5,6-dihydro-2H-pyran-2-yl)methyl)-4-methoxy-4-oxobutyl benzoate(20)。其中化合物15、16为菲醌类,化合物17、18为联苄类,化合物19、20为芳香酯类。第五章综述了杜鹃兰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从杜鹃兰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主要包括菲、联苄、黄酮类、蒽醌类以及芳香族化合物。目前的研究发现杜鹃兰在抗肿瘤、抑菌、炎症性皮肤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生理和药理活性。

王栋[4](2019)在《醋制延胡索和黄茶的化学成分研究》文中认为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 W.T.Wang)系罂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干燥块茎和经过炮制后的块茎是常用的中药材。文献显示,已从延胡索中分离鉴定出60余种生物碱。目前,延胡索的化学成分研究主要集中在醇提物的脂溶性部位,对大极性成分研究报道较少,而且经过文献检索发现针对醋制延胡索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本文对醋制延胡索60%丙酮-水提取物的大极性部位进行了研究,以期进一步了解醋制延胡索药用活性成分,为中药炮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醋制延胡索为研究对象,用60%丙酮-水提取,通过反复使用中压色谱分离凝胶层析柱(MCI gelCHP 20P)、凝胶柱层析(TSK gel Toyopearl HW-40F)、反向柱层析(Cosmosil 75 C18-OPN)等,从醋制延胡索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得到10个单体化合物。它们分别为:4-乙酰氨基丁酸(1)、2-异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2-Propylβ-D-glucopyranoside)(2)、N-(1-deoxy-D-fructos-1-yl)-L-tryptophan(3)、色氨酸(4)、4-(1-羟基-2-甲氧基)乙基-O-α-L鼠李糖基(1→6)-β-D葡萄糖苷(5)、紫花松果菊苷A(6)、苯基丙酸-O-β-D-吡喃葡萄糖苷(7)、高泛酸(8)、海罂粟碱(9)、2’-脱氧鸟苷(10),其中化合物5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2,3,4、6、8为首次从罂粟科分离得到。茶(Camellia sinensis(L.)O.Ktze.)为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灌木或小乔木,嫩枝无毛。其叶子和嫩芽常被用于冲泡茶水,而且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消费最广泛的饮品之一。黄茶作为一种最不知名的茶,因其独特的风味、清爽柔滑的口感、优良的品质和促进人体健康的功效,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现代学者在对茶进一步研究发现茶具有多种保健作用,如:抗氧化、抗癌、降血糖、降血脂和抑菌等多种功效。但是针对茶的研究大部分都集中在茶香、色泽及其及加工方法。对黄茶中化学成分的研究报道较少。因此,本研究对黄茶60%丙酮-水提取物的大极性成分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后续黄茶的保健功效和进一步开发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择黄茶为研究对象,用60%丙酮-水提取,通过反复使用中压色谱分离凝胶层析柱(MCI gelCHP 20P)、凝胶柱层析(TSK gel Toyopearl HW-40F)、反向柱层析(Cosmosil 75 C18-OPN)等,从黄茶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得到5个化合物。它们分别是:没食子酸(1)、表没食子儿茶素-3-没食子酸酯(2)、没食子儿茶素(3)、表没食子儿茶素(4)、表儿茶素(5)。

刘超明,刘松,杨于权,段德锟,黎晓,刘瑞珍,薛进华,黄志华,黄诚[5](2018)在《染料木素磺酸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MMP-9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染料木素磺酸钠(GSS)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动物模型,观察脑组织水肿程度及脑组织MMP-3和MMP-9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GSS治疗组脑水肿减轻,GSS处理后6,12,24 h MMP-3和MMP-9 mRNA较模型组水平降低,以12和24 h明显。I/R模型组再灌注24 h后缺血半暗带区脑组织MMP-3和MMP-9蛋白表达明显升高,GSS处理后明显降低两种蛋白表达水平。结论:染料木素磺酸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之一可能与抑制了MMP-3及MMP-9蛋白表达有关。

马亚荣[6](2017)在《药用植物挥发性成分的SHS/GC-MS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究药用植物中的挥发性成分,建立了静态顶空(Static Headspace;SHS)分段提取的挥发性成分的方法,为药用植物的综合利用开发及保健园林植物的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SHS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采集的11种药用植物的叶片及5种药用植物的花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直接提取分离分析,结论如下:(1)分析结果表明,药用植物叶及花中的挥发性成分主要由醛类、萜烯类、醇类、酮类、酯类、有机类、烷烃类和杂环类等八类成分组成,其中以醛类、萜烯类及醇类含量居多。叶类部位的挥发性成分中主要以3-甲基丁醛、2-甲基丁醛、2-乙基呋喃等为主;花类部位则以醇类、酯类及萜烯类为主,其中β-石竹烯和2,3-丁二醇在花类药用植物中含量最高。(2)不同药用植物温度段共有成分分析结果显示,11种药用植物叶及5种药用植物花中所含的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及数量存在差异,其中,药用植物的花类部位所含的挥发性在中、高温条件下含有的共有成分逐渐增加,叶类部位含量变化不显着。(3)药用成分以11种不同植物中得到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文献学研究,结果表明以下成分就有不同程度的药效作用:山白树(正己醛、(E)-2-戊烯醛)、疏毛魔芋(β-石竹烯、苯甲醛)、半夏(柠檬烯、苯乙烯)、圆叶牵牛(氧化石竹烯、γ-榄香烯、3-庚烯-2-己酮)、裂叶牵牛(β-月桂烯)、银杏(2-甲基-2-戊烯醛、莰烯、香叶基丙酮)、覆盆子(双戊烯、α-姜黄烯、β-细辛脑)、蜀葵(3-甲氧基苯酚)、牛蒡(丙酮醛)、山茱萸(β-紫罗兰酮)及毛株(3-蒈烯和(E)-β-金合欢烯)。(4)生态意义较大成分以不同植物中的不同药用植物为研究对象,利用SHS/GC-MS技术进行分段式分析从分析得到的成分结合文献筛选选出了以下具有生态意义的成分:山白树(1-戊烯-3-醇)、疏毛魔芋(2-甲基丁醇)、半夏(Y-松油烯、邻-异丙基苯)、圆叶牵牛(β-波旁烯、α-可巴烯)、裂叶牵牛(2,3-丁二醇、γ-萜品烯、3-蒈烯)、银杏(α-蒎烯、β-罗勒烯、β-甜没药烯)、覆盆子(庚醛)、蜀葵[(+)-柠檬烯、乙偶姻]、牛蒡(正己醇)、山茱萸(1-辛烯-3-醇)和毛梾(百里酚)。

张大业,陈丽娟,刘健[7](2016)在《HPLC-ESI-MS法同时测定印度獐牙菜中5种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印度獐牙菜中5种酮类化合物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阱质谱(HPLC-ESI-MS)法。色谱条件:色谱柱为Waters Symmetry-C18,流动相为水(5 mmol/L乙酸铵-0.1%甲酸)-甲醇(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检测波长为254nm,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μl;质谱条件:正离子检测,离子源喷射电压为4.5 kV,毛细管温度为200℃,毛细管电压为25V,鞘气流速为35 arb,辅助气流速为20 arb,碰撞气为氦气,检测方式为多级全扫描质谱。结果:1-羟基-3,5-二甲氧基酮、1-羟基-3,4,5-三甲氧基酮、1,8-二羟基-3,5-二甲氧基酮、1-羟基-2,3,4,5-四甲氧基酮、1-羟基-2,3,4,7-四甲氧基酮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均为0.515.00μg/ml(r均大于0.9990);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2%;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03%103.59(RSD=0.99%,n=9)、97.41%100.89%(RSD=1.15%,n=9)、99.13%101.68%(RSD=1.40%,n=9)、100.21%103.51%(RSD=1.33%,n=9)、100.56%103.92%(RSD=1.37%,n=9)。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稳定性和重复性好,可用于印度獐牙菜中5种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同时测定。

张静晓[8](2015)在《基于化学信息学方法的中药作用机理模拟研究》文中指出化学信息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其在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医学和药物设计等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如此,其在中药作用机理研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药作为一类典型的多化学成分和多作用靶点的药物,在许多复杂性疾病的治疗上呈现出显着的疗效,但由于化学成分、作用靶点和生物学通路的多样性,导致大多数中药的作用机理至今仍不清楚。目前,尚无有效的实验方法整体解析中药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和作用机理。因此,利用化学信息学方法构建中药作用模拟体系进行中药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成为必然,也为实验研究中药作用机理提供理论指导。本论文利用化学信息学方法构建了一个优化的多尺度中药作用模拟体系,并由简单到复杂依次将该模拟体系应用于3种中药研究对象(单味中药、中药复方和治疗中风群药),探索中药作用机理研究中的几个难题:即,中药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靶点、成分-靶点的作用机制以及如何达到中药的整体疗效,最终达到探索中药作用机理的目的,在应用过程中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该模拟体系。结论如下:(1)整合数据挖掘、Caco-2渗透性筛选等多种化学信息学方法,对中药作用模拟体系中的成分数据集构建、ADME筛选、靶点识别、网络构建与分析进行了优化,进而构建了一个较完善的多尺度中药作用模拟体系。利用该体系可从微观(分子、网络水平)到宏观(整体、器官水平)多个水平探索中药的作用机理。(2)模拟体系在探索单味中药——枇杷叶作用机理研究中的应用。利用所建的模拟体系,从389个枇杷叶的化学成分中筛选出11个具有良好ADME性质的抗炎化合物,利用靶点识别方法筛选到43个枇杷叶作用的靶点,主要包括COX2、ALOX5、PPARG、 TNF和RELA等,网络分析结果显示枇杷叶的活性成分可能是主要调节NF-kappa B和MAPK信号通路来实现其抗炎活性。(3)模拟体系在中药复方——大川芎方(由川芎和天麻组成)协同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从256个大川芎方成分中筛选出20个具有良好ADME性质的活性成分,通过靶点识别和网络分析推测,川芎作为君药,可能通过作用在PTGS2、NO2、ESR1 NOS3和HTR1B等靶点,来调节神经系统、血管系统、疼痛以及炎症相关的通路,进而达到治疗偏头痛的目的;天麻作为辅药,不仅能辅助君药调控上述的相关通路,还可能与ABAT、ALOX15、HTR1D和KCND3等靶点有相互作用,调节相关通路,进而缓解偏头痛的伴随症状如呕吐、眩晕和肠胃不适等。(4)模拟体系在探索治疗中风群药作用机理研究中的应用。共筛选得到10味与中风治疗显着性相关的中药如丹参、银杏叶等,从这些中药的1285个成分中,筛选出168个与中风治疗和预防相关的活性成分,靶点识别结果推测这些活性成分可能通过与94个相关靶点相互作用,进而产生多重治疗和预防中风的机制,主要包括抗脑缺血后炎症反应、清除自由基、抑制细胞凋亡、降血脂、降血压、抗血栓和抗血小板凝聚等。综上,本文构建一个优化的多尺度中药作用模拟体系,并将其依次应用于研究单味中药、中药复方和治疗复杂性疾病的群药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和通路,进而从多尺度探索中药的作用机理。

龚颖珍[9](2014)在《元宝草总呫酮的抗抑郁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抑郁症在我国的发病率也日渐增加。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种常见的情感障碍性疾病之一,属于慢性疾病,易复发,需要长期服药,近年来受到科学家的重视。抑郁症的治疗方法有药物疗法、精神疗法、社会疗法和行为疗法,其中药物治疗逐渐成为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方法。市场上可供选择的抗抑郁药很多,有化学药、天然活性成分或单味植物药。其中化学药物有不良反应和耐药性,植物药治疗慢性疾病具有一定的优势,副作用较少,因此寻找高效低毒的植物药治疗抑郁症有重要意义。元宝草Hypericum sampsonii Hance是藤黄科金丝桃属Hypericum Linn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区,在越南(北部)、缅甸(东部)和印度(东北部),日本也有分布,资源丰富。民间以全草入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活血调经和祛风通络功效,可用于治疗吐血、咯血、创伤出血、痛经、跌打损伤、风湿痹痛和腰腿痛等。本教研室前期研究元宝草的抗抑郁活性,元宝草的乙酸乙酯部位能明显缩短小鼠的游泳不动时间,并从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50个化合物,其中25个为呫酮类化合物,该类成分含量较高,为元宝草乙酸乙酯部位的主要化学成分。因此,本课题主要研究元宝草总咕酮的抗抑郁活性。该课题考察了藤黄科金丝桃属植物元宝草总咕酮部位提取、纯化工艺,应用UHPLC-Q-TOF/MS技术鉴定元宝草总咕酮类化学成分,并研究总咕酮部位的抗抑郁活性及其抗抑郁活性机制。1、提取工艺通过NaNO2-Al(NO3)3-NaOH法测定元宝草全草中总咕酮的含量。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设计法对元宝草总咕酮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筛选出总咕酮的最佳提取工艺。单因素试验包括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和提取次数,选择影响较高的四个因素进行正交实验。根据正交实验设计结果,最终确定元宝草总咕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70%乙醇,提取温度60℃,乙醇用量20倍,提取次数3次。2、纯化工艺选择4种大孔树脂和聚酰胺计算其吸附率和解析率,最后选择AB-8大孔树脂纯化富集元宝草总咕酮。考察了洗脱流速、最大上样量、乙醇洗脱溶媒和乙醇用量。最终得到15%-52%总咕酮部位,该部位元宝草总咕酮部位含量为56%,且该部位芒果苷含量为9%。3、UHPLC-Q-TOF/MS本实验建立了元宝草总咕酮的数据库,应用UHPLC-Q-TOF/MS技术鉴定元宝草总咕酮类化学成分,初步匹配元宝草咕酮类化学成分。4、药效学研究利用开野实验、小鼠强迫游泳和悬尾实验三个模型对元宝草粗提取物,元宝草总咕酮部位和单体芒果苷进行抗抑郁实验,采用高中低剂量组分别考察其对小鼠不动时间的影响。在开野实验中,均无兴奋作用。在强迫游泳中,都可显着延长小鼠的不动时间,芒果苷和总咕酮显剂量依赖性;在悬尾实验中,芒果苷高剂量、总咕酮中、高剂量、粗提物低、中剂量可延长小鼠的不动时间。总咕酮部位还有其他成分起协同作用。同时对小鼠脑内海马组织中的神经递质5-HT、NA和DA进行含量测定,初步揭示元宝草总咕酮抗抑郁活性机制可能与神经递质NA有关。

周苹[10](2014)在《曲克芦丁对大鼠超长随意皮瓣成活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观察腹腔内注射曲克芦丁对大鼠超长随意皮瓣成活的影响;2.深化对超长随意皮瓣缺血机制的认识,为实践中改善皮瓣缺血,促进皮瓣存活提供新方法。方法:选取雌性SD大鼠24只,体重200g左右,随机分为实验组(曲克芦丁组)和对照组(0.9%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组),每组各12只。予腹腔内注射2%戊巴比妥钠(20㎎/kg)进行麻醉后,固定、背部手术区域刮毛,设计一蒂部在头侧端长宽约7cm×2cm皮瓣,碘伏消毒、铺巾,沿设计线切开皮肤至肉膜层,全层游离掀起,止血满意后皮瓣予3-0丝线原位缝合。两组均于术后开始给药,实验组予曲克芦丁注射液(20㎎/kg)腹腔内注射治疗,1次/日,连续7天,对照组腹腔内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每日定时观察皮瓣的情况。7天后处死大鼠,计算皮瓣存活面积及存活率,切取两组皮瓣中段组织,免疫组化法在光镜下观测微血管数目,切取两组皮瓣近、中、远三段全厚皮瓣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及检测各段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值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1.术后7天两组皮瓣平均存活率比较:实验组为78.90±4.90,对照组为56.41±6.54,将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织病理学观察:实验组各段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坏死情况较对照组轻;3.微血管数目检测:实验组为15.35±1.09,对照组为12.81±0.83,将两组数据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术后7天两组皮瓣各段SOD、MDA值比较:实验组各段SOD活力值均较对照组高,且将各相同段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各段MDA含量均较对照组低,且将各相同段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曲克芦丁能促进皮瓣的存活,其机制可能与以下几方面有关:1.曲克芦丁能减轻组织中炎症细胞的浸润及水肿程度;2.曲克芦丁能促进新生血管的生成,改善皮瓣局部微循环;3.曲克芦丁能清除皮瓣组织中的氧自由基,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降低丙二醛(MDA)的含量,使缺血再灌注损伤减轻。

二、1-hydroxy-2,3,4,6-tetramethoxy-xanthone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hydroxy-2,3,4,6-tetramethoxy-xanthone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酒知母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实验研究
    第一章 知母酒制工艺研究
        1 知母的酒炙工艺研究
        1.1 仪器与试剂
        1.2 知母饮片的质量检查
        1.2.1 知母饮片来源
        1.2.2 知母饮片质量检查
        2 酒炙工艺的研究
        2.1 加酒量的考察
        2.2 实验设计
        2.3 实验结果
        2.4 验证试验
        3 讨论
        4 结果
    第二章 知母与酒知母化学成分对比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酒知母的制备
        2.2 知母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3 酒知母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4 色谱条件
        2.5 质谱条件
        3 结果
        3.1 生知母、酒知母总离子流色谱图的建立
        3.2 数据分析
        3.3 化合物的分析与鉴定
        3.4 炮制前后对比分析
        3.4.1 质变
        3.4.2 量变
        4 讨论
        5 结果
    第三章 知母炮制前后苦寒之性及现代药理活性初探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药材
        1.3 试剂
        1.4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药品制备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2.3 检测指标
        2.4 LA、PA标准曲线的建立
        2.5 统计学方法
        2.6 知母炮制前后对苦寒之性的影响
        2.6.1 生知母和酒知母对大鼠宏观体征的影响
        2.6.1.1 对大鼠体质量影响
        2.6.1.2 对大鼠体温影响
        2.6.2 生知母和酒知母对大鼠能量代谢的影响
        2.7 知母炮制前后现代药理活性初探
        3 讨论
        4 结果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化学成分及其抗血瘀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丹参药对配伍的概况
        1.1.1 丹参及其化学成分
        1.1.2 丹参药对配伍
    1.2 川芎药对配伍的概况
        1.2.1 川芎及其化学成分
        1.2.2 川芎药对配伍
    1.3 丹参川芎药对的研究进展
        1.3.1 丹参川芎药对抗心肌缺血、冠心病的作用
        1.3.2 丹参川芎药对抗血栓方面的作用
        1.3.3 丹参川芎药对抗脑缺血再灌注作用
        1.3.4 丹参川芎药对的现代化
    1.4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4.1 科研思路
        1.4.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第二章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全化学成分的研究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1.1 试剂
        2.1.2 对照品
        2.1.3 仪器
    2.2 实验条件与方法
        2.2.1 色谱条件
        2.2.2 质谱条件
        2.2.3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样本的处理
        2.2.4 数据处理
    2.3 实验结果
        2.3.1 黄酮类化合物的鉴定
        2.3.2 茋类化合物的鉴定
        2.3.3 苯丙素类化合物的鉴定
    2.4 小结
第三章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在大鼠体内化学成分的研究
    3.1 基于UPLC-Q/TOF-MS技术分析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的入脑成分
        3.1.1 实验仪器与材料
        3.1.2 实验条件与方法
        3.1.3 实验结果
        3.1.4 小结
    3.2 基于UPLC-Q/TOF-MS技术分析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的代谢产物
        3.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3.2.2 实验条件与方法
        3.2.3 实验结果
        3.2.4 小结
第四章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抗血瘀作用的研究
    4.1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抗血瘀药效学研究
        4.1.1 实验仪器与材料
        4.1.2 实验条件与方法
        4.1.3 实验结果
        4.1.4 小结
    4.2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预测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抗血瘀作用机制
        4.2.1 实验方法
        4.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3 小结
    4.3 基于UPLC-Q/TOF-MS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抗血瘀作用机制
        4.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4.3.2 实验条件与方法
        4.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全化学成分的研究
    5.2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在大鼠体内化学成分的研究
    5.3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抗血瘀作用的研究
    5.4 小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头花龙胆等四种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头花龙胆化学成分研究
    1. 前言
        1.1 龙胆科植物研究概况与分布
        1.2 龙胆科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2.1 龙胆科植物化学成分研究
        1.2.2 龙胆科植物药理作用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仪器和材料
        2.2 提取和分离
    3. 结果和讨论
    4. 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紫红獐牙菜化学成分研究
    1. 前言
        1.1 獐牙菜属植物研究概况与分布
        1.2 獐牙菜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2.1 獐牙菜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
        1.2.2 獐牙菜属植物药理作用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仪器和材料
        2.2 提取和分离
    3. 结果和讨论
    4. 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永宁独活化学成分研究
    1. 前言
        1.1 独活属植物研究概况与分布
        1.2 独活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2.1 独活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
        1.2.2 独活属植物药理作用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仪器和材料
        2.2 提取和分离
    3. 结果和讨论
    4. 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金钗石斛化学成分研究
    1. 前言
        1.1 金钗石斛研究概况与分布
        1.2 金钗石斛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2.1 金钗石斛化学成分研究
        1.2.2 金钗石斛药理作用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仪器和材料
        2.2 提取和分离
    3. 结果和讨论
    4. 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杜鹃兰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 化学成分
    2. 药理作用
    3. 总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附录: 化合物图谱

(4)醋制延胡索和黄茶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醋制延胡索化学成分研究
    1.1 前言
        1.1.1 延胡索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1.1.2 生物碱类成分
        1.1.3 其他类化学成分
    1.2 延胡索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1.2.1 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
        1.2.2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1.2.3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1.2.4 抗肿瘤作用
        1.2.5 抗炎作用
        1.2.6 其他作用
    1.3 选题目的及意义
    1.4 醋制延胡索化学成分研究
        1.4.1 实验仪器与试剂
        1.4.2 植物来源与鉴定
    1.5 实验方法与结果
        1.5.1 实验方法
        1.5.2 实验结果
        1.5.3 化合物结构鉴定
    1.6 小结
第二章 黄茶化学成分研究
    2.1 前言
    2.2 茶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2.2.1 茶多酚
        2.2.2 甲基黄嘌呤类
        2.2.3 氨基酸类
        2.2.4 挥发性成分
        2.2.5 其他成分
    2.3 茶的保健作用
        2.3.1 抗氧化活性
        2.3.2 抗癌活性
        2.3.3 降血糖和血脂活性
        2.3.4 抑菌活性
        2.3.5 护肝活性
        2.3.6 其他活性
    2.4 选题目的及意义
    2.5 黄茶化学成分研究
        2.5.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5.2 实验材料
    2.6 实验方法与结果
        2.6.1 实验方法
        2.6.2 实验结果
        2.6.3 化合物结构鉴定
        2.6.4 化合物波谱数据
    2.7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B(新化合物谱图)

(5)染料木素磺酸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MMP-9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1.2 药品与试剂
    1.2 方法
        1.2.1 实验分组及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制备
        1.2.2 Real time-PCR方法检测MMP-3和MMP-9mRNA表达
        1.2.3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MMP-3和MMP-9蛋白表达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GSS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水肿
    2.2 GSS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MMP-3和MMP-9的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6)药用植物挥发性成分的SHS/GC-MS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植物挥发成分研究进展
        1.1.1 药用植物挥发性成分的定义与合成途径
        1.1.2 药用植物挥发性成分的化合物类型
    1.2 植物挥发性成分的药用价值
    1.3 植物挥发性成分的生态学价值
    1.4 植物挥发性成分分析方法研究概述
        1.4.1 植物挥发性成分提取方法
        1.4.2 植物挥发性成分分析
    1.5 SHS/GC-MS技术的应用领域
        1.5.1 食品、农残检测中的应用
        1.5.2 环境污染检测分析中的应用
        1.5.3 烟草行业中的应用
        1.5.4 医药、日化行业中的应用
        1.5.5 纺织行业以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1.6 研究意义、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目标
        1.6.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采集地与试验材料
        2.1.1 材料采集地概况
        2.1.1.1 材料种类
        2.1.1.2 采集材料前处理
    2.2 实验仪器及分析条件
        2.2.1 实验仪器
        2.2.2 样品干燥剂及干燥方式的选择
        2.2.3 静态顶空(SHS)分析条件
        2.2.4 气相色谱(GC)分析条件
        2.2.5 质谱(MS)分析条件
    2.3 数据处理
第三章 药用植物的挥发性成分组成和相对含量比较
    3.1 一种金缕梅科药用植物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及相对含量比较
        3.1.1 山白树叶挥发性成分组成及相对含量
        3.1.2 代表性特殊挥发性成分小结
    3.2 两种天南星科药用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及相对含量比较
        3.2.1 疏毛魔芋叶挥发性成分组成及相对含量
        3.2.2 半夏嫩叶、老叶挥发性成分组成及相对含量
    3.3 两种旋花科药用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及相对含量比较
        3.3.1 圆叶牵牛叶、花挥发性成分组成及相对含量
        3.3.2 裂叶牵牛叶、花挥发性成分组成及相对含量
    3.4 银杏科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及相对含量比较
        3.4.1 银杏叶挥发性成分组成及相对含量
    3.5 一种蔷薇科药用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及相对含量比较
        3.5.1 覆盆子叶挥发性成分组成及相对含量
    3.6 一种锦葵科药用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及相对含量比较
        3.6.1 蜀葵叶、花挥发性成分组成及相对含量
    3.7 一种菊科药用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及相对含量比较
        3.7.1 牛蒡花序挥发性成分组成及相对含量
    3.8 两种山茱萸科药用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及相对含量比较
        3.8.1 山茱萸叶挥发性成分组成及相对含量
        3.8.2 毛株叶、花挥发性成分组成及相对含量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几种药用植物的主要挥发性成分
    4.2 几种同科药用植物叶、花挥发性成分对比分析
    4.3 代表性特殊成分的文献学分析及其药用植物常用药效的联系
    4.4 创新点
    4.5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HPLC-ESI-MS法同时测定印度獐牙菜中5种酮类化合物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1.3 药材
2 方法与结果
    2.1 试验条件
        2.1.1 色谱条件
        2.1.2 质谱条件
    2.2 溶液的制备
        2.2.1 混合对照品溶液
        2.2.2 供试品溶液
    2.3 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分析
    2.4 HPLC-ESI-MS分析
    2.5 线性关系考察
    2.6 精密度试验
    2.7 稳定性试验
    2.8 重复性试验
    2.9 加样回收率试验
    2.1 0 样品含量测定
3 讨论

(8)基于化学信息学方法的中药作用机理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化学信息学
        1.1.1 化学信息学的定义
        1.1.2 化学信息学的研究内容
        1.1.3 化学信息学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1.2 化学信息学方法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1.2.1 基于虚拟筛选技术的新药发现
        1.2.2 药物作用靶点识别
        1.2.3 网络药理学分析
        1.2.4 化学信息学中常见的建模方法
    1.3 化学信息学方法在中药研发中的应用
        1.3.1 中药作用机理的研究现状
        1.3.2 基于化学信息学方法的中药作用机理研究现状
        1.3.3 基于化学信息学方法的中药作用模拟体系建立研究
    1.4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2 基于化学信息学方法的中药作用模拟体系的优化
    2.1 引言
    2.2 模拟体系的优化
        2.2.1 中药成分数据集构建流程的优化
        2.2.2 活性成分筛选策略的优化
        2.2.3 靶点识别方法的优化
        2.2.4 网络构建和分析方法的优化
    2.3 优化后的模拟体系
    2.4 本章小结
3 模拟体系在单味中药作用机理研究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模拟方法与步骤
    3.3 模拟结果与讨论
        3.3.1 枇杷叶成分数据集的构建
        3.3.2 活性成分筛选
        3.3.3 靶点识别
        3.3.4 枇杷叶作用机理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模拟体系在中药复方协同机理研究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模拟体系的优化
    4.3 模拟结果与讨论
        4.3.1 大川芎方的成分数据集
        4.3.2 活性成分筛选
        4.3.3 靶点筛选
        4.3.4 大川芎方的协同机理探索
    4.4 本章小结
5 模拟体系在群药治疗中风作用机理研究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模拟体系的优化
    5.3 模拟结果与讨论
        5.3.1 治疗中风中药的筛选
        5.3.2 活性化学成分筛选
        5.3.3 活性成分的靶点识别
        5.3.4 中药分子机制的网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枇杷叶的化学成分及ADME参数
附录B 大川芎方的化学成分及ADME参数
附录C 抗中风中药的化学成分及ADME参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元宝草总呫酮的抗抑郁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元宝草的研究进展
    1 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1 聚(异)戊二烯二苯甲酮类衍生物
        1.2 黄酮
        1.3 萘骈双蒽酮
        1.4 呫酮
        1.5 二苯二甲酮
        1.6 挥发油
        1.7 其他化合物
    2 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1 抗抑郁
        2.2 抗肿瘤
        2.3 抗菌
        2.4 镇痛、抗炎
第二章 元宝草总呫酮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1 元宝草总呫酮的提取工艺
        1.1 实验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2 元宝草总呫酮的纯化工艺
        2.1 实验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3 研究小结
第三章 应用UHPLC-Q-TOF/MS鉴别元宝草总呫酮类化学成分
    1 元宝草总呫酮类化合物数据库的建立
        1.1 方法
        1.2 结果
    2 UHPLC-Q-TOF/MS技术
        2.1 实验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3 研究小结
第四章 元宝草总呫酮的药效学研究
    1 元宝草总呫酮的行为学实验
        1.1 实验原理
        1.2 方法
        1.3 结果
    2 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测定
        2.1 方法
        2.2 结果
    3 研究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历

(10)曲克芦丁对大鼠超长随意皮瓣成活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芦丁对缺血再灌注器官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四、1-hydroxy-2,3,4,6-tetramethoxy-xanthone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酒知母药效物质基础研究[D]. 王琳.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化学成分及其抗血瘀作用的研究[D]. 董庆海. 吉林大学, 2020(08)
  • [3]头花龙胆等四种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研究[D]. 施宝盛.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4]醋制延胡索和黄茶的化学成分研究[D]. 王栋. 兰州理工大学, 2019(09)
  • [5]染料木素磺酸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MMP-9表达的影响[J]. 刘超明,刘松,杨于权,段德锟,黎晓,刘瑞珍,薛进华,黄志华,黄诚.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8(10)
  • [6]药用植物挥发性成分的SHS/GC-MS研究[D]. 马亚荣. 西北大学, 2017(04)
  • [7]HPLC-ESI-MS法同时测定印度獐牙菜中5种酮类化合物的含量[J]. 张大业,陈丽娟,刘健. 中国药房, 2016(18)
  • [8]基于化学信息学方法的中药作用机理模拟研究[D]. 张静晓. 大连理工大学, 2015(03)
  • [9]元宝草总呫酮的抗抑郁活性研究[D]. 龚颖珍.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4(10)
  • [10]曲克芦丁对大鼠超长随意皮瓣成活影响的实验研究[D]. 周苹. 川北医学院, 2014(09)

标签:;  ;  ;  ;  ;  

1-羟基-2,3,4,6-四甲氧基黄酮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