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布赖特研究资助计划

富布赖特研究资助计划

一、富布莱特研究基金项目(论文文献综述)

任慈[1](2020)在《“移民和外交”视野下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及影响研究(1949-195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政策是对华整体外交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国民党败退台湾及1949年新中国成立,使传统的美国对中国留学生政策遭遇冲击和挑战。早在20世纪上半叶,美国政府一方面给予中国留学生等精英上层人物入境权和迁移权,使之免受1882年《排华法案》的影响,将中国留学生打造成美国移民政策和对华外交政策失衡的“调节剂”——既可安抚中国不断攀升的民族主义情感,又能为中美关系服务;另一方面,通过主动减免部分庚子赔款并设立奖学金,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试图教育中国学生使之“西方化”“基督教化”,继而让中国实现“美国化”。中国留学生遂成为美国收获对华贸易利益、扩大对华影响的一项重要工具。以上内容,也构成了美国长久以来具有理想色彩的国际主义对中国留学生政策基调。1949年至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美关系经历巨变,美国对中国留学生政策遭遇震荡、迎来重要转型,从国际主义逐步蜕变成冷战主义和实用主义。美国政府解决中国“滞留”学生政策的变化,恰是这一转变的重要参照。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对立,让美国无法迈出承认新中国的关键一步。不仅如此,对共产主义思想在留美中国学生间蔓延的担忧,也促成了美国对“滞留”的中国学生进行大规模援助、实施文化外交,进而渗透美国价值观和优越论。旅美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归留问题也成为冷战初期中美斗争的焦点之一。在此过程中,美国通过调整移民政策,赋予旅美中国留学生居住权、工作权、免驱逐等一系列实质性特权,方便亲美及中间派中国留学生完成从留学生到难民再到永久居民的身份转换,让人才为美国政府和社会所用。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不断强化离境管控,严防理工科领域的中国学生回国,继而从科学技术方面遏制新中国。中断与中国大陆的留学教育交流后,美国在50年代转向吸收港台地区中国学生赴美。至此,遏制共产主义和吸引人才,成为美国对中国留学生政策的核心内容,也构成了战后美国总体留学生政策的双重轨道。在中美交往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留学生曾长期扮演着重要的“中间人”“粘合剂”的重要角色,连接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文化理念、语言迥异的两国。然而在冷战初期,中国留学生群体的角色和影响更加复杂、多面。他们因所持技能的重要性以及所具备的冷战宣传价值,成为中美斗争的一个重要议题;同时因中国留学生回国问题而开展的外交对话,由于不会引发国际争议、低政治风险和低投入,而被美国政府接受,因此也直接促成了中美官方对话,为两国关于其他问题的沟通提供了契机。更为重要且少为学者探索的是,中国留学生对于美国战后整体留学生战略构建亦有重要作用。首先,历史上对华留学生教育的成功性,是支持和激励美国政府在二战后扩大国际教育交流事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二,中国留学生作为当时旅美第二大留学生群体,也因持有的知识、技能,以及所具备的冷战宣传价值,成为第一批敲开美国移民大门的“有色族裔”留学生。其三,中国滞留学生和来自中国港台地区的学生,或以“战争流亡者”“难民”身份合法留美,或凭借其技术专长成为首选类移民优先入籍,对保守的、歧视性的美国移民政策传统造成了实质性冲击,让移民接收问题更看重移民的政治、经济价值。中国留学生帮助弥合了美国种族化移民限额制度和冷战外交战略之间的矛盾和张力,让美国的留学生政策兼具实用主义的人才吸引目标,以及建构美国形象的冷战宣传目标。其四,中国留学生入籍美国,从地缘范围上讲,让美国留学生人才吸引的范围从欧洲拓展到亚洲。美国解决中国留学生身份困境的种种法律政策实践,也惠及了其他在美留学生群体,诸如韩国、印度学生纷纷效仿,带动了战后亚洲国家留学生和技术交流人员曲线移民美国的浪潮,成为60年代国际社会“人才流失”争议爆发的曲序和前奏。

陈强[2](2020)在《美国大学新任教师入职培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在我国教育部开展打造中国“金课”的背景下,大学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水平逐渐受到关注。然而,现阶段我国新任教师虽然具备了相应的学科专业知识,但却存在着教学能力弱、科研经验少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新任教师开展入职培训。美国最早实行大学新任教师入职培训,并已取得显着成效。美国大学新任教师入职培训有着明确的培训目标、丰富的培训内容、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和完善的保障。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本研究将美国大学(本文主要研究美国综合性大学)新任教师入职培训作为切入点,通过文献分析、比较分析和案例分析,对美国大学新任教师入职培训的目标、内容、方式和保障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归纳了美国大学新任教师入职培训的四点经验:第一,美国大学教师发展机构以服务教师为本,帮助新任教师适应教师角色,提高教学能力;第二,美国大学新任教师入职培训专业性强,培训内容以新任教师需求为导向;第三,培训方式多样,关注培训效果;第四,大学为新任教师提供资源支持,并对培训及时评价。目前,我国的大学新任教师入职培训存在着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内容轻视新任教师所应具备的教学能力的养成,主要着重于提高新任教师的理论知识;培训的方式较为单一,大多为短期集中培训;我国大学缺乏和新任教师入职培训相匹配的保障等问题。因此在借鉴美国大学新任教师入职培训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状和不足得出几点启示:第一,大学应教研并重,教师发展机构应增强服务意识,帮助新任教师适应教师角色,胜任教学岗位;第二,培训内容应关注新任教师需求,着重增强新任教师教学技术能力;第三,丰富培训方式,激发新任教师学习兴趣;第四,大学应为新任教师提供资源支持,并对培训活动科学评价。

刘嘉楠[3](2020)在《试述冷战后美国实施民主输出战略的手段及其特点》文中提出民主输出战略在美国对外政策中占据重要地位。该战略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建国之初,基于“美国例外论”、“天定命运”使命观、自由主义思想等思想渊源,其在北美大陆扩张时就直接在新占据的领土上移植现有的政治制度。冷战时期,美国的民主输出战略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其迅速在德国和日本建立起民主制度,并巩固西欧国家执政党的执政地位,扩大西方民主阵营,同时对第三世界横加干涉,推动这些国家政治转型,从而在全球范围内、以意识形态领域为重要战场全力对抗苏联,并直接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可以说,美国实施民主输出战略有着很长的历史,该战略伴随着美国的发展,贯穿于整个美国外交史。冷战结束后,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基于强大的政治、军事、经济实力,更加肆无忌惮地向全球推广美式价值观,进一步提升了民主输出战略的战略地位,加大了实施力度,打着“推广民主”的旗号在全球范围内对20余个国家进行干涉。美国在实施民主输出战略时,以民主、人权和劳工事务局、国际开发署、国家民主基金会等官方和非官方机构为主要渠道和路径,综合运用军事打击、外交施压、经济制裁、“颜色革命”等硬干渉手段和公共外交、对外援助等软干涉手段。在战略执行过程中,美国受到民主输出对象国的实力、国内政治、同大国的关系以及美国自身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面对不同民主输出对象国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采取了不同的干涉手段。本文总结概括了美国民主输出战略的思想渊源、发展历史、现实活动、实施路径、具体手段、影响因素,并通过选取乌克兰和缅甸等在国家实力、政治制度等方面截然不同的两个案例进行综合研判,认为民主输出对象国同大国的关系是美国对其实施民主输出战略时选择具体手段的最重要因素。通过掌握美国实施民主输出战略的具体手段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中国及早做出判断和应对,既能够防止美国在中国推动政治变革、维护政治安全和政权安全,也能够确保“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受到美国的干涉,避免“一带一路”战略在实施过程过程中受到影响。

刘亮亮[4](2020)在《二战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项目管理是当代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的热门理念和模式,在当代教育管理中也被广泛采用,美国则是教育项目管理的最早策源地和当代应用最为普遍和成效显着的国家。在今日美国联邦政府层面,几乎所有体现美国国家教育意志和导向需要的教育事务和相应资源,都是以一定的教育目标和相应的独立事项为基本单元,设计划分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教育项目来加以推进和管理的。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完整性质和内涵是什么?何以如此之先地在美国土地上原创性生成并有序地发展成长为体现甚至代表当代教育管理走向的教育项目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在协调和处理教育国家行政干预和社会市场运作的矛盾中有何优势和局限,能否为我国教育管理模式乃至体制的改革提供相应的启示和借鉴?对这些当代教育项目管理根本问题的热切关注和思考,自然也就使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进入笔者的考察研究视野,成为博士学位论文题目的首选。本研究在马克思主义逻辑与历史科学统一的方法论指导下,以教育社会生态理念为基本研究范式,运用文献法、观察法和纵向比较法,按着教育项目管理形态由单项到体系的演化的基本进程和轨迹,对二战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演进背景、现实实践、成效问题和主要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阶段梳理考察,在简要把握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在二战前萌芽成型奠定的基础上,对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重点创设(二战后—20世纪60年代初)、系统整合(20世纪60年代中—80年代初)、体系优化(20世纪80年代初—20世纪末)和创新提升(21世纪初—今)的各个阶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综合,力求揭示其逐步铺开、连续改进和不断优化的发展历程与规律。二战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发展,是在二战前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萌芽成型所奠定的基础上起步的。现实教育的分散性发展条件、形态和格局,国家机器的天然教育使命、责任和权力,宪法的国会征税权与社会福利保障责任的明确规定,为联邦政府对教育进行直接有力但有限的项目管理干预提供了历史的必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战结束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在战前奠定的坚实基础上进入了重点创设阶段,开始了蓬勃发展的历史进程。国会于1944年通过颁布了《退役军人权利法》和1958年《国防教育法》,为联邦政府创设了退役军人教育援助项目和国防研究生奖学金项目及其管理模式,开始了运用教育项目管理对高等教育进行直接干预的重点探索。这些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有力实施,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重点发展和质量提升,为事关全局的现实高等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合法合规、切实适用的机制和抓手,也为联邦政府更加积极全面的教育直接干预提供了基本模式与良好示范。当然,这种直接动用联邦政府力量对眼前的高等教育问题进行直接的干预,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应急性、权宜性和局部性的局限或不足。1965年《初等和中等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进入到系统发展阶段。经过二战后的迅速调整与强势拓展,到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经济社会进入到空前繁荣时期,“民权运动”也应时而生、风起云涌。这不仅使联邦政府财力雄厚,成为“教育资源的提供者”;也为联邦政府加强对教育的全面干预创造了有利的历史条件和需求。两法和随后国会一系列教育法案中陆续出台的大量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从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到高等教育,从职业教育、双语教育到少数民族教育,从移民教育到国际教育等,可谓遍及教育的各个层次和领域,直至1979年联邦教育部的设立。这些联邦教育项目的创设和实施与整个教育系统对应一致、相辅相成、相映成辉,极大地促进了美国教育系统的全层次、全类型的全员性发展,也为教育项目管理的体系性优化提供了完整的框架、基础和资源。随着联邦教育项目的系统化设置与实施,在有力地保障和促进美国教育全面完整发展的同时,其固有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显露了出来,特别是随着联邦教育部对联邦教育项目直接干预的日渐加强,各个教育项目实施运行的孤立性、形式化、行政化、各自为政性和发展不平衡性日渐突出,促使和要求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加强沟通、密切配合、相互协调配合,不断增强所有联邦教育项目的有机体系性,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由此进入体系优化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东石油危机,也大大地削弱了美国联邦政府资助教育项目的能力。80年代初期,里根总统坚决反对联邦政府对教育的过分干预,开始了“新联邦主义”教育计划,通过《1981年综合预算调节法》消减和整合联邦教育项目,减少联邦政府的教育拨款和干预措施,将联邦政府各部门分散化管理的项目转换为联邦教育部的集中化管理。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乔治·布什总统上台,联邦政府再次调整教育项目管理的体系结构优化,强化教育项目的相互衔接、体系性与弹性,制定了总揽全局、明确整体目标、优化和提升教育项目总体效能的《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和《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和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紧密对接,联邦政府的教育职能也更加广泛,成为“教育标准的制定者”。在1993年《政府绩效和成果法》的影响下,教育部开始注重业绩文化和问责文化的建立,加强联邦教育项目的绩效评估,促进联邦教育项目的结构改进和质量提升。进入21世纪,伴随着“9·11”事件的发生和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为应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局势,缓和各类社会问题和提升教育质量,联邦政府在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教育项目管理体系对国家社会发展战略的体现、支撑和合理合法化的作用,开始了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的创新提升新阶段。国会密集立法加大教育拨款力度,仅2009年《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就专门为教育投入了1000多亿美元,其中投资额最大的项目为536亿美元的州财政稳定基金项目,包括486亿美元的公式拨款项目和50亿美元的竞争性拨款项目,为国家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联邦教育项目财政管理支持。《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中设置推行的体系化教育项目把社会全员发展作为国家责任和终极目标,把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存权利完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联邦政府创设实施的STEM系列科技教育项目,重新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覆盖的“十万强”系列国际教育交流项目,促进国际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更是把美国国家社会的发展与高科技、全球化和生态化高度融合在一起,绘就美国与人类共同发展的教育项目管理蓝图。上述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发展进程表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产生、发展和最终成为美国教育管理体制的主体模式,既深深地植根于美国特定的教育社会生态体系之中,即早期教育分散化发展的起步及后续格局、相应的文化理念和现实教育实践,更得益于美国社会全员普遍具有的能动参与干预意识和行动力;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既不是行政部门拍脑门的忽发奇想、权力任性的结果,也不是墨守成规、固执经验的因因相袭,而是按照教育行动的完整结构和展开过程,立法先行,职能明确,权责对应,事财一体,科学设计,不断创新提升,最终形成健全而富有活力的、国家行政合理干预和社会市场积极运作有机一体的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制。由此启示借鉴,当会大有脾益。

张小宝[5](2020)在《新世纪美国对中亚的公共外交研究》文中认为自中亚各国独立后,美国就在该地区陆续开展了公共外交。“9·11”事件后,公共外交再度受到美国的青睐。本文以新世纪为时间节点,以美国对中亚的公共外交为研究对象,分析美国对中亚公共外交的实施背景及内容特点。本文第1章是引言部分,第2章梳理了公共外交的定义及其发展阶段。第3章介绍了美国对中亚展开公共外交的背景及优势。“9·11”事件后,中亚国家因为毗邻阿富汗成为了美国的反恐前沿,美国也试图推动中亚各国的民主化进程,但“颜色革命”使得美国在中亚的国家形象大打折扣,在此背景下,美国转而凭借其先进的网络技术实力,对中亚实施网络公共外交以改变其在中亚人民心中的形象。第4章主要阐述了美国对中亚公共外交的内容及特点。新世纪以来,美国对中亚的公共外交着重在教育合作和文化交流领域,此外还涉及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美国对中亚公共外交的参与主体不仅有政府,还有非政府组织,涉及领域也不断增多。实施对象主要集中于中亚各国的青少年和精英群体。美国对中亚的公共外交本质上依然是向中亚各国输出“美式”价值观。第5章主要论述了美国对中亚公共外交取得的成效及对我国的影响。新世纪以来,中亚国家的医疗卫生、教育水平都取得了进步。不可否认,美国在中亚推行公共外交的相关项目在其中扮演着一定推动作用。美国在中亚推行公共外交的目的不仅仅以外交手段加强与中亚国家的联系,更是以中亚国家为立足点,通过公共外交延展性实现其制衡中俄的战略目的。中亚国家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沿线国家,美国在中亚的公共外交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与中亚各国睦邻友好关系的行稳致远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中亚各国的推进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在结语部分,针对我国受到的影响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将长期战略目标和具体公共外交策略相结合,发挥新媒体在开展公共外交中的优势作用;第二,重视青年群体在公共外交中的重要作用,多建立或支持一些针对年轻人的公共外交项目;第三,中国需要开通各种公共外交渠道,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应通力合作。

赵嘉涵[6](2019)在《美国对非教育援助政策历史研究》文中认为自二战始,美国对非洲国家及地区的援助已有超过半个世纪的历史。以杜鲁门政府提出“第四点计划”为标志,美国正式拉开了对非教育援助的序幕。而后随着美对非援助政策的调整,教育援助的内容和形式也随之发生改变,主要包含在美对非经济援助与科技援助中。梳理美国对非教育援助政策的历史发展过程,将论文划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美国对非洲独立初期的教育援助政策。非洲独立初期,美国对非洲教育援助政策作为美国全球战略在非洲地区的一大实现方式,其实用性、工具性色彩浓厚,与冷战苏美对峙态势、美国在非利益、非洲实际状况以及美国实力地位等几个要素紧密相连,极大程度取决于非洲国家与美国冷战战略的关联程度。以遏制苏联社会主义扩张,影响非洲国家发展道路选择为理念,美国对非教育援助规模逐步扩大,并集中于高等教育领域,逐步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第二部分主要分析美国对非洲经济结构改革时期的教育援助政策。20世纪80年代,非洲国家因债台高筑暂缓发展步伐。美国以此为契机,联合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改革经济政治体制结构为条件,对非展开有条件援助。以有限援助缓和冲突,推进美主导下的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为理念,美国对非教育援助降低了实际投入,将重点转变至基础教育和人力资源培训领域,但未达到预期效果,教育援助无效性显现加剧。第三部分主要分析美国对非洲新世纪以来的教育援助政策。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态势的深入,国际环境的变换对美国对非政策的影响逐步加重。恐怖主义、艾滋病、跨国犯罪等国际问题引起美国对危险国家的重视,中、法、日等国援助份额的上升也刺激着援助理念与方式的革新。新世纪,以服务长远利益,维护国家安全为理念,美国对非教育援助深化人权外交,重视基础教育特别是女童教育,推动对非伙伴关系发展。第四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

马嵘[7](2019)在《全面国际化背景下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全面国际化发展的背景下,美国研究型大学正在形成一股“全球模式”。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作为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先锋力量,是提升美国国家综合实力、国家竞争力和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研究型大学学术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实现途径,也是高校提升办学质量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选择。本研究力图从高等教育全面国际化发展和高等教育国际化治理的双重视角对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国际事务治理进行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深刻掌握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的组织机构设置、治理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机制。全面国际化发展为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国际事务治理提供了有力组织策略依据。美国研究型大学从全校的层面系统地思考国际化发展,体现出了系统地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有序地、明确地参与国际化活动的特征。从国际事务治理机构的层面来说,建立了校级层面的“国际化建议委员会”,以及“事务型”、“学术型”、“服务型”和“综合型”四种类型的国际事务组织机构协同实施并促进学校的全面国际化发展。国际事务治理结构的核心在于通过制度设计实现国际事务分权共治与集权统一之间的协调。美国教育委员会(ACE)提出的“CIGE全面国际化模式”重点关注国际化战略、课程、教师、学生、研究合作和伙伴关系,这是美国高校全面国际化发展的要素与主要内容。本研究中国际事务治理内容主要围绕高校的学术发展展开,服务人才培养和教学研究。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国际事务治理的主要内容体现出三个特点:全球学术体验与社会实践的融合;大学服务的国际化;多部门协同完成学校国际化事务。为实现并保障全面国际化发展,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建立了一套稳定的、行之有效并且与学校发展相契合的科学规范的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国际化管理机构的设置,完善国际事务领导机制,为国际事务治理提供稳定的组织保障;形成强有力的国际事务动力机制、多元参与的共同治理机制和有效的国际事务资源保障机制,从战略规划的制定到国际化的实施都为研究型大学发展提供有力的导向、规范、支持和激励作用。本研究对美国12所研究型大学的国际事务治理的组织机构、主要内容与基本机制进行了分析,重点剖析了杜克大学和密西根大学的国际事务治理的组织机构和治理内容。研究发现,两所研究型大学在全面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国际事务治理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差异。两所大学的国际事务治理机构都随着学校国际化发展不断变革,在学校内形成了多部门共同治理的良好模式。在国际事务治理的内容上都十分注重培养国际化人才、跨学科科学研究和提供全方位的国际化服务,但是两所学校的国际事务治理结构各具特点与优势,并且形成了十分契合各自学校治理模式和国际化发展的治理体系。在全面国际化背景下,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国际事务治理的研究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国际事务治理呈现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模式;领导力、教师参与、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利于促进高校全面国际化的发展;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的组织机构基本上形成了扁平化的“矩阵型结构”,有效地保证了高校全面国际化各项举措的开展与落实。在全面国际化实践过程中,深入贯彻“服务为本”的治理理念,一方面服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另一方面实现国际化的精细化管理和全面化管理。结合美国高校的实践经验,为实现我国高校的“双一流”建设目标,就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契合我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的组织结构,坚持“服务为本”,构建全面国际化的领导团队,形成共同参与、多元共治的治理主体。

崔戈[8](2019)在《美国对塞拉利昂的公共外交》文中指出九一一事件发生后,美国将应对所谓"失败国家"的战略重点放在了稳定和重建上,同时重启公共外交这一思想武器,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对外战略。塞拉利昂是典型的"失败国家",美国在该国综合运用单向输出、双向交流和双边合作三种公共外交模式,以加强对多党民主制、选举制的宣传,影响其政治重建进程;加大在社会服务和公共卫生方面的援助,帮助其实现社会稳定和发展;重点投资女性和年轻人,以对抗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对他们的吸引。美国对塞拉利昂的公共外交既对其稳定和政治重建过程施加了影响,又服务于美国应对所谓"失败国家"的总体战略。

马利萍[9](2018)在《文化冷战与美国对东南亚实施的教育交流项目研究(1946-1961)》文中提出美国是当代较早开展对外教育交流的国家,也是较早利用对外教育交流传播美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国家。二战后,尤其是随着冷战的爆发以及远东冷战格局的形成,美国逐渐将东南亚地区置于其全球战略的重要地位,将之视为遏制苏联扩张和抵御共产主义传播的前沿阵地。为了拉拢东南亚地区同资本主义阵营一道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美国试图通过教育交流活动加深美国与东南亚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增强东南亚民众对美国的认同感和好感,从而在意识形态上影响东南亚的中立国家,达到抵御共产主义传播的目的。同时,还通过教育交流项目塑造美国在东南亚的良好国际形象。1946-1961年,美国官方和非政府组织一道,在东南亚协同开展了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的教育交流项目,为东南亚培养了大批人才,客观上推动了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是,从本质上看,美国在东南亚地区所开展的教育交流项目,是美国对东南亚文化外交的重要内容,归根结底是实现美国利益的一种手段,是美国同苏联进行“文化冷战”的重要工具。

张文达[10](2017)在《1979年后富布莱特项目对中美教育交流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各国之间的往来,把方向从军事和经济方面转移到文化上,从而对外文化交流顺其自然地成为了国家在外交方面的重点。文化交流一直是国与国之间沟通和了解的重要途径,教育交流是充当了国家之间交流的主要使者,它既能够促进世界各国文明在不同程度上的进步,同时又能深化国家之间的交流。世界各国都希望通过教育交流来实现文化传播,正是因为看到了教育与文化交流的巨大价值,才有了国家对教育交流的重视,也因此让教育交流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也不例外,我国也在逐渐转变视角,将文化交流作为和他国沟通的重要渠道,美国一直处在世界霸主地位,这就使得与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变得尤为重要。在这个庞大的文化交流模块中,中美之间的教育交流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中美之间的教育交流项目——富布莱特项目。该项目的前身是《富布莱特协议》。1947年,中国与美国政府签订了协议,成为了第一个与其签订协议的国家。虽然在发展期间有30年的停顿,但这并不影响其现如今的地位,现在富布莱特项目也已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际教育交流项目。既然富布莱特项目是中美两国教育交流的桥梁,那么它对中美之间的教育交流一定产生了影响,同时也会对中美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起到一定的作用。通过研究富布莱特项目,会从中对我国的教育交流以及交流项目带来相应的启示。本文旨在通过对富布莱特项目的研究,使人们增加对中美之间文化交流历程和特点的了解。同时通过研究与富布莱特项目相关的内容,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中美教育交流的发展,从以往的中美教育交流中得出启示与借鉴。另外,富布莱特项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留学项目,凡是留学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将本国的文化传播到世界,也让世界了解本国的文化,通过在其他国家学习的学者和学生向他国传达本国人民的友好心愿,希望共同促成多元文化的教育交流。

二、富布莱特研究基金项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富布莱特研究基金项目(论文提纲范文)

(1)“移民和外交”视野下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及影响研究(1949-195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题旨
    二、中美学界研究现状
    三、研究基本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创新、意义与不足
    五、概念界定与相关说明
第一章 中美关系视域下的赴美留学潮
    第一节 “不匹配的齿轮”:中美友好的悖论
        一、“华人问题”
        二、中国学生与美国对华政策
    第二节 中国学生:让中国更加美国化的实验
        一、“试验田”与前后相接的留学潮
        二、中国教育自主与美国对华留学政策的博弈(1927—1943)
        三、中美战时同盟与美国援助中国学生
    第三节 中美“蜜月期”与赴美留学的高峰(1943—1948)
        一、维护同盟与《排华法案》的废除
        二、赴美留学与培训的新浪潮
        三、中国与富布莱特项目
    小结
第二章 争取人心:美国对中国“滞留”学生的政治化援助
    第一节 中国学生“滞留”问题
        一、“中美关系神话”的破碎
        二、中国学生“滞留”与“中国人难题”
        三、“救中国留学生,救中美关系”
    第二节 美国政府政治化的“人道主义”援助
        一、政府资助:中国留学生的“专属特权”
        二、“中国留学生紧急援助项目”的出台
        三、“反共第一”与美国对中国留学生的大规模援助
    第三节 “争取人心”与美国对中国留学生文化外交的实践
        一、从“幕后”到“台前”:美国政府角色的转变
        二、美国对中国留学生文化外交的实践的主要内容
    小结
第三章 从外交到移民:中美两国对中国留学生的争夺
    第一节 冷战与中国留学生特权
        一、朝鲜战争前中美两国对中国留学生回国问题的策略
        二、争夺人才
        三、中国留学生身份的变化
    第二节 美国的离境控制与中国留学生的回国权利斗争
        一、美国对中国留学生的离境控制政策
        二、“移民扣押”与中国留学生争取回国权利的抗争
        三、美国离境限制政策的松动
    第三节 移民外交:中美两国关于“滞留学生”问题的谈判
        一、中美关于“滞留”人员回国的谈判
        二、远非圆满的中美《1955年平民归国协议》
    小结
第四章 带动留学生移民——中国学生对战后美国留学生政策的影响
    第一节 留学生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
        一、从中国留学生到所有留学生
        二、选择留学生
        三、教育交流还是价值观输出?
    第二节 “吸引人才”:美国留学生政策的移民效用
        一、冷战与大国的移民选择
        二、可利用的难民学生
        三、“两年规则”的嬗变
    第三节 中国留学生对战后留学生移民的影响
        一、中国“滞留”学生与美国吸引留学生移民的制度化
        二、战后东亚学生移民美国路径的异同比较
        三、“学成不归”与“人才流失”
    小结
余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美国大学新任教师入职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式
    1.5 主要概念界定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2.2 终身教育理论
    2.3 成人学习理论
    2.4 教师知识结构理论
第三章 美国大学新任教师入职培训的目标和内容
    3.1 美国大学新任教师入职培训的目标
    3.2 美国大学新任教师入职培训的内容
第四章 美国大学新任教师入职培训的主要方式
    4.1 集中培训
    4.2 个性化指导
第五章 美国大学新任教师入职培训的保障
    5.1 政府方面的保障
    5.2 社会方面的保障
    5.3 大学方面的保障
第六章 美国大学新任教师入职培训的经验与启示
    6.1 美国大学新任教师入职培训的经验
    6.2 对我国大学新任教师入职培训的启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3)试述冷战后美国实施民主输出战略的手段及其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意义
        (一)民主输出战略是研究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途径
        (二)防范美国民主输出战略对中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三、概念的阐释及界定
        (一)基本概念
        (二)研究范围
    四、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五、框架结构与研究方法
        (一)论文框架结构
        (二)研究方法
    六、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美国民主输出战略的发展历史和动因
    第一节 美国民主输出战略的发展历史
        一、1977 年之前美国实施民主输出战略的情况
        二、1977 年之后美国实施民主输出战略的情况
    第二节 美国民主输出战略的动因
        一、民主输出战略的精神动因
        二、民主输出战略的利益驱动
    小结
第二章 冷战后美国民主输出战略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冷战后美国民主输出战略的理论思想
        一、民主和平论
        二、软实力
        三、新保守主义
    第二节 冷战后美国民主输出战略的政策实践
        一、克林顿政府
        二、小布什政府
        三、奥巴马政府
    小结
第三章 美国民主输出战略的实施途径分析
    第一节 民主、人权和劳工事务局
        一、历史沿革
        二、工作途径
    第二节 国际开发署
        一、历史沿革
        二、组织架构
        三、具体工作
    第三节 国家民主基金会
        一、历史沿革
        二、职能作用
    小结
第四章 冷战后美国实施民主输出战略的手段
    第一节 “硬干渉”手段
        一、军事打击
        二、经济制裁
        三、外交施压
        四、“颜色革命”
    第二节 “软干涉”手段
        一、对外援助
        二、公共外交
    小结
第五章 影响美国实施民主输出战略手段的因素
    第一节 民主输出对象国的实力因素
        一、军事实力
        二、经济实力
        三、该因素对于美国实施民主输出战略的影响
    第二节 民主输出对象国的政治因素
        一、民主输出对象国是否实行竞争选举制度
        二、民主输出对象国政府的执政能力
    第三节 民主输出对象国的盟国因素
    第四节 美国自身的因素
    小结
第六章 以乌克兰为例分析美国民主输出战略
    第一节 美国对乌克兰实施民主输出战略的实践
        一、独立之初支持乌克兰政治转型
        二、“橙色革命”
        三、乌克兰政变
    第二节 影响美国对乌克兰实施民主输出战略手段的因素
        一、乌克兰国内指标变化不明显
        二、乌俄关系变化显着
    小结
第七章 以缅甸为例分析美国民主输出战略
    第一节 缅甸实现民主化进程之前
        一、缅甸国内的局势状况
        二、美国对缅甸实施民主输出战略的实践
    第二节 缅甸实现民主化进程之后
        一、缅甸国内的局势状况
        二、美国对缅甸实施民主输出战略的实践
    第三节 影响美国对缅甸实施民主输出战略手段的因素
    小结
结论
    一、大国关系是影响美国选择具体手段的最重要因素
    二、对中国的可能影响以及应对
参考文献
致谢

(4)二战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教育项目
        (二)美国联邦教育项目
        (三)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四、主要研究内容
        (一)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演变历程的分期依据
        (二)各章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本论文的创新点
        (二)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二战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重点创设(二战后至20 世纪60 年代初)
    第一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奠基
        一、美国建国前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萌芽
        二、20世纪初期美国教育项目管理的雏形生成
    第二节 二战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实践
        一、退役军人教育援助项目的创设
        二、国防研究奖学金项目的创设
        三、国际交流与教育项目的创设
    第三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特点、成效及问题
        一、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特点
        二、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成效
        三、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问题
第二章 二战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系统整合(20 世纪60 年代中至80 年代初)
    第一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背景
        一、“民权运动”的兴起与“伟大社会”建设
        二、联邦管理体制的变革
        三、从联邦教育总署到联邦教育部的管理探索
    第二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实践
        一、初中等教育法中的系列教育项目的设置与运作
        二、高等教育项目管理的系列化运作
        三、关注社会地位处境不利人群项目的创设
        四、职业教育项目管理的调整
        五、影响援助项目的创设
    第三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特点、成效及问题
        一、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特点
        二、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成效
        三、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问题
第三章 二战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体系优化(20 世纪80 年代初至20 世纪末) ··
    第一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背景
        一、教育项目管理固有局限的逐渐显露
        二、教育项目管理主体的“门户”之行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实践
        一、1981 年《综合预算调节法》对项目管理的改革
        二、教育项目管理向早期教育干预层面的延伸
        三、教育项目管理向优质学校示范引领层次的拓展
        四、教育项目管理向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跨越
        五、教育灵活性示范项目的设立
        六、大学生资助项目的反复调整
    第三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特点、成效及问题
        一、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特点
        二、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成效
        三、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问题
第四章 二战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创新提升(21世纪初至今)
    第一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背景
        一、苏东剧变与世界体系的震荡
        二、多极化世界格局的新挑战
        三、教育升级创新的新需要
    第二节 联邦政府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实践
        一、联邦教育项目管理战略的升级与落实
        二、强化联邦对教育项目管理体制的操控
        三、项目引导各地构建STEM学习生态系统
        四、“十万强”系列国际教育交流项目的全球覆盖
    第三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特点、成效及问题
        一、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特点
        二、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成效
        三、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问题
结语 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启示
    一、深深地植根于美国教育社会生态的文化土壤
    二、联邦运作的法制化为教育项目管理提供合法性权威
    三、各级政府、社会团体和社会全员主体的能动参与和干预
    四、结构清晰精细的教育项目科学设计
    五、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不断探索、创新与提升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新世纪美国对中亚的公共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创新点和难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创新点
        1.3.3 研究难点
第2章 公共外交概念界定及美国公共外交的发展
    2.1 公共外交的概念界定
        2.1.1 公共外交的理论阐述
        2.1.2 公共外交的分类
    2.2 美国公共外交发展概况
        2.2.1 新世纪前美国公共外交发展概况
        2.2.2 新世纪以来美国公共外交发展概况
第3章 新世纪美国对中亚展开公共外交的背景及优势
    3.1 新世纪美国对中亚展开公共外交的背景
        3.1.1 中亚地区成为美国反恐战略前沿
        3.1.2 中亚地区油气资源丰富
        3.1.3 “颜色革命”后美国形象受损
        3.1.4 应对中亚软实力竞争需求
    3.2 美国对中亚实施公共外交的优势
        3.2.1 公共外交理论体系完备
        3.2.2 拥有领先的网络技术
第4章 美国对中亚公共外交的内容和特点
    4.1 美国对中亚公共外交的内容
        4.1.1 教育合作领域
        4.1.2 文化交流领域
        4.1.3 信息交流领域
        4.1.4 医疗环保领域
    4.2 美国对中亚公共外交的特点
        4.2.1 参与主体多元化
        4.2.2 涉及领域广,参与项目多
        4.2.3 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
        4.2.4 精准公共外交受众主体
第5章 美国对中亚公共外交取得的成效及对我国的影响
    5.1 美国对中亚实施公共外交取得的成效
        5.1.1 促进中亚国家社会发展成效一般
        5.1.2 增加美国文化影响力成效明显
    5.2 美国对中亚公共外交对我国的影响
        5.2.1 给我国和中亚睦邻友好关系的发展带来一定阻碍作用
        5.2.2 影响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在中亚的推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美国对非教育援助政策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美国对非教育援助历史悠久并持续发展
        2.非洲教育发展依赖外部援助
        3.全球性援非已成国际趋势并带来新机遇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3.文献述评
    (四)核心概念界定
        1.教育政策
        2.对外援助
        3.教育援助政策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重点
        2.研究难点
    (六)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研究的思路
        2.研究的方法
一、美国对非洲独立初期的教育援助政策(1946-20 世纪70 年代末)
    (一)美国对非洲独立初期的教育援助背景
        1.期教育振兴为动力的独立初期非洲概况
        2.以冷战进程为推进的美国对非援助历程
    (二)美国对非洲独立初期的教育援助政策内容
        1.以奖学金项目为难民学生提供教育机会
        2.派遣和平队志愿者补充落后地区师资
        3.建立各类专门学校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4.推动美非富布莱特学者开展文化交流
        5.实施第四点计划扩展对非技术援助
        6.选择性开展军事教育援助壮大同盟
    (三)美国对非洲独立初期的教育援助政策特点
        1.遏制社会主义扩张,影响发展道路选择
        2.援助范围逐步扩大,各级教育规模发展
        3.援外法案逐步完善,体制规范走向统一
二、美国对非洲经济结构改革时期的教育援助政策(20 世纪80 年代-20 世纪末) ..
    (一)美国对非洲经济结构改革时期的教育援助背景
        1.以华盛顿共识为指导的结构性经济调整改革
        2.以有条件援助为中心的美国对非援助历程
    (二)美国对非洲经济结构改革时期的教育援助政策内容
        1.开发多级科学课程实现课程改革
        2.推动高等教育多边合作拓展深度广度
        3.资助各类美非学者双向访学推进文化交流
        4.开展技术、管理人员培训发展人力资源
        5.扩展军事教育援助范围培养军政领导人
    (三)美国对非洲经济结构改革时期的教育援助政策特点
        1.有限援助缓和冲突,推进美主导下政经新秩序建立
        2.借力国际组织,重视基础教育、人力资源培训领域
        3.改革处方忽视实际,无效性援助加剧依赖
三、美国对非洲新世纪以来的教育援助政策(21世纪)
    (一)美国对非洲新世纪以来的教育援助背景
        1.以后华盛顿共识为指导的良好国际环境创设
        2.以构建国际新秩序为推动的美国对非援助历程
    (二)美国对非洲新世纪以来的教育援助政策内容
        1.增加基础教育机会促进教育公平
        2.深化高等教育合作推动教育现代化
        3.推动人道主义教育援助缓解贫困歧视
        4.经贸、农业、电力多领域技术人员培训
        5.以反恐为中心的军事教育援助
        6.培养非洲青年领袖提高美国影响力
        7.普及艾滋病知识教育
    (三)美国对非洲新世纪以来的教育援助政策特点
        1.服务长远利益,维护国家安全
        2.深化“人权外交”,重视基础教育、女童教育
        3.部门援助、计划援助推动发展对非伙伴关系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全面国际化背景下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述评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述评
    三、主要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一) 美国研究型大学
        (二)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全面国际化
        (三) 国际事务与高校国际事务
        (四) 治理与治理结构
    四、研究方案
        (一) 研究范畴的限定
        (二)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美国研究型大学全面国际化与国际事务治理的背景
    第一节 美国高等教育全面国际化发展的转向
        一、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及全面国际化发展
        二、美国研究型大学全面国际化的组织策略与管理
        三、全面国际化发展激发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组织机构变革
    第二节 国际事务治理在美国研究型大学全面国际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担负美国研究型大学走向“全球化大学”的新使命
        二、发挥美国研究型大学全面国际化组织机构的服务职能
第二章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的组织机构设置
    第一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的组织结构
        一、大学战略规划为建立组织机构奠定制度基础
        二、高层次的国际化委员会引领高校全面国际化发展
        三、大学建立专门化的国际事务组织保障机构
    第二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的组织运行
        一、强有力的国际化领导统筹管理学校国际事务
        二、设立专门化的国际化管理机构保障国际化战略实施
        三、建立专业化专门化的国际事务管理团队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发展战略制定
        一、国际化是美国研究型大学战略规划的核心要素
        二、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战略的制定体现共同治理的理念
    第二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教育与教学事务
        一、学生的国际化是课程国际化的根本动因
        二、开拓全球教育项目,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
        三、全面贯彻以“服务为本”的国际化治理理念
        四、以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升学校的国际化声誉
    第三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学术发展与研究事务
        一、全面开展教师合作与交流,促进教师的国际化发展
        二、设立全球或区域研究中心,促进国际化学术研究参与
        三、制定国际化学术发展政策,提供国际化项目资助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亭务治理的基本机制
    第一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的动力机制
        一、全面国际化战略是学校国际事务治理的根本动力
        二、全面国际化发展制度激励是国际事务治理的内生动力机制
    第二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共同治理机制
        一、国际化战略制定过程中的共同治理机制
        二、国际化实践实施过程中多元共治的互动机制
        三、大学国际事务治理决策机制
    第三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资源保障机制
        一、大学全面国际化组织资源保障机制
        二、大学全面国际化发展资源配置保障机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案例研究
    第一节 杜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案例研究
        一、杜克大学全面国际化发展现状
        二、杜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体系
        三、杜克大学全面国际化发展国际事务治理的内容
        四、杜克大学“二维三级二元”共同治理结构
        五、杜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的特点
    第二节 密西根大学国际事务治理案例研究
        一、密西根大学国际化发展现状
        二、密西根大学国际事务治理体系
        三、密西根大学全面国际化发展共同治理的内容
        四、密西根大学国际中心的国际事务共同治理结构
        五、密西根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的特点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的特征与经验
        一、多元化国际事务治理主体实现全面国际化发展的多元共治
        二、全面国际化影响因素良性互动促成高校主动推进国际化发展
        三、以扁平化的“矩阵型结构”保障国际事务治理的有效性
        四、“服务为本”的治理理念贯穿研究型大学多元化国际事务治理
    第二节 我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的现实路径选择
        一、构建国际事务治理组织结构,提升我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内涵发展
        二、创建全面国际化的领导团队,形成共同参与、多元共治的治理主体
        三、坚持“服务为本”,建立高校国际事务治理多元协调互动机制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设想
        一、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三、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 美国国际教育协会授予的全面国际化获奖院校名单(2003-2018年)
附录2: 2018年U.S. News全美排名前100位大学
附录3: 卡内基分类Ⅰ类博士/研究型大学名单
附录4: 12所美国研究型大学世界四大大学排行榜中的排名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美国对塞拉利昂的公共外交(论文提纲范文)

一 美国应对“国家失败”问题的战略及其公共外交导向
二 美国对塞拉利昂公共外交的目标和背景
三 美国对塞拉利昂开展的主要公共外交活动
    (一) 因地制宜地灵活运用传统单向输出模式
        1.利用大屏幕放映奥巴马当选和访非演讲影像, 将美国文化和价值观的输出常态化
        2.建设覆盖全国的“美国空间站”, 重点利用“美国角”和“美国书架”的辐射作用传播美国文化和价值观
        3.与当地媒体合作, 营造有利于提升美国形象的舆论环境
    (二) 通过教育交流、文化交流等双向互动提升美国公共外交
        1. 利用富布莱特项目促进教育和文化交流
        2.利用青年和女性项目扶助塞拉利昂的战后重建和稳定工作
        3. 通过与穆斯林对话提升美国的国家形象
        4.重启“和平队”项目, 聚焦于提高基础教育和基本医疗服务水平
    (三) 双边合作:重建和提升公共卫生体系, 资助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1.开展双边合作, 重建和提升公共卫生体系
        2.合作保护历史遗迹
四 美国对塞拉利昂公共外交的特点
    第一, 综合运用公共外交项目培养“亲美”精英人才, 对战后塞拉利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重建施加影响
    第二, 将提升公共卫生作为推进美国在塞拉利昂的公共外交的重点任务
    第三, 服务于美国的西非反恐战略和非洲战略, 树立所谓“失败国家”成功改造的典型
    第四, 针对塞拉利昂主体民众的特点, 开展有针对性的公共外交活动
    第五, 采取灵活方式开展公共外交活动
结 语

(9)文化冷战与美国对东南亚实施的教育交流项目研究(1946-196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可能取得的创新点
第一章 冷战与美国对东南亚教育交流项目的开启
    第一节 美国国际教育协会与对外教育交流
    第二节 战后美国对外教育交流项目的勃兴
    第三节 美国对东南亚政策的转变及教育交流项目的实施
第二章 美国对东南亚教育交流项目的政策机制和运作体系
    第一节 项目的政策保障
    第二节 项目运作的组织体系
    第三节 项目的评估与运行机制
第三章 美国对东南亚教育交流项目的实施及形式演变
    第一节 富布莱特项目与美国对东南亚的教育交流
    第二节 美国对东南亚援助计划中的教育交流项目
    第三节 非政府组织主导的对东南亚教育交流项目
第四章 美国对东南亚教育交流项目的成效及影响
    第一节 美国在东南亚实施教育交流项目的成效
    第二节 美国对东南亚教育交流项目的特点
    第三节 文化冷战、教育交流与美国在东南亚的国际形象塑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1979年后富布莱特项目对中美教育交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论文选题依据
        (一)选题原由
        (二)研究内容、项目背景及意义
        (三)研究价值
    二、概念界定
        (一)富布莱特项目
        (二)文化交流
        (三)教育交流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方法及论文基本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指导理论和研究方法
        (三)论文基本框架
第一章 富布莱特项目的起源及在中国的早期发展
    一、富布莱特项目的起源
    二、项目在中国的早期发展(1948 年-1949 年)
第二章 1979年后的中美富布莱特项目
    一、1979 年后项目在中国的发展(1979 年-至今)
    二、项目的运作与内容
    三、项目发展的特点
    四、项目取得的成效
第三章 富布莱特项目对中美教育交流的作用
    一、在对外交流人员方面起到的作用
        (一)对外交流人员类别
        (二)对外交流人员数量
    二、在学科研究方面起到的作用
        (一)学科研究类别
        (二)学科研究人数
第四章 富布莱特项目对中美教育交流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一)加强了中美两国的沟通理解,促进了学术交流
        (二)构建了中美教育交流桥梁,扩大了交流领域
        (三)通过交流为我国培养了栋梁之才
    二、消极影响
        (一)美国的教育模式影响了中国的教育方式
        (二)通过教育交流项目影响我国学者的思想
        (三)将美国的教育文化渗透到中国
第五章 富布莱特项目对我国教育交流的启示
    一、借鉴项目在美国的成功经验
        (一)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是推进教育交流的前提
        (二)民间人士和组织的积极参与是开展教育交流的保障
        (三)尊重交流国家的文化和政治制度是项目实施的根本
    二、通过项目为我国培养全方面人才
        (一)加强学术界精英之间的交流
        (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交流项目
        (三)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高级人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富布莱特研究基金项目(论文参考文献)

  • [1]“移民和外交”视野下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及影响研究(1949-1957)[D]. 任慈.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2]美国大学新任教师入职培训研究[D]. 陈强. 延边大学, 2020(05)
  • [3]试述冷战后美国实施民主输出战略的手段及其特点[D]. 刘嘉楠. 外交学院, 2020(08)
  • [4]二战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发展研究[D]. 刘亮亮. 河北大学, 2020(08)
  • [5]新世纪美国对中亚的公共外交研究[D]. 张小宝. 新疆大学, 2020(07)
  • [6]美国对非教育援助政策历史研究[D]. 赵嘉涵.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7]全面国际化背景下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研究[D]. 马嵘.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8]美国对塞拉利昂的公共外交[J]. 崔戈. 美国研究, 2019(01)
  • [9]文化冷战与美国对东南亚实施的教育交流项目研究(1946-1961)[D]. 马利萍.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10]1979年后富布莱特项目对中美教育交流的影响[D]. 张文达. 沈阳师范大学, 2017(03)

标签:;  ;  ;  

富布赖特研究资助计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