靛红酸酐的合成及应用

靛红酸酐的合成及应用

一、靛红酸酐的合成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琴放[1](2021)在《硫鎓盐参与的合成杂环化合物的反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杂环化合物是极其重要的一类化合物,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种类最丰富,数量最庞大的一类化合物之一。杂环化合物不仅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中,还常应用于高分子化学、材料化学等领域当中。此外,杂环化合物还可以作为保护基,有机催化剂,中间体等应用于有机合成反应中。因此,在有机合成领域中以绿色化学的理念,发展绿色构建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促进绿色有机合成方法学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得到了化学家们相当大的关注。本文基于研究硫鎓盐与简单易得的底物发生环化反应,以条件温和,操作简便的合成方法,快速高效的构建恶庚英,3-甲基硫-4喹诺酮,噻唑啉等杂环化合物,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我们发展了一锅反应的巴豆酸酯衍生的硫鎓盐和苯甲醛、1,3-茚满二酮发生多组分[4+3]环加成反应。通过该策略,可以快速地合成一系列结构多样的茚并[1,2-b]恶庚英类化合物。该方法底物普适性好,收率高,合成步骤简便,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其次,成功发展了3-甲基硫-4喹诺酮类衍生物的合成。我们使用炔丙基硫鎓盐和靛红酸酐为原料,4-二甲氨基吡啶(DMAP)作为碱催化剂,经过[4+2]环加成过程,以较高的收率得到一系列目标产物。最后,设计了巴豆酸酯衍生的硫鎓盐和β-酮硫代酰胺的[3+2]环化反应。成功合成了一系列含有噻唑啉骨架的化合物。同时,在使用1-甲基-2-氧代-N-芳基吲哚啉-3-硫代酰胺作为原料与硫鎓盐发生反应时,意外地构建了螺环[吲哚啉-3,3’-噻吩]分子骨架。

徐玲[2](2021)在《复合硫化镉量子点的制备以及光催化偶联和成环反应的研究》文中提出太阳能作为一种绿色、储量丰富、可持续的能源受到广泛关注。因此利用太阳光作为化学转化的驱动力在化学合成中显示出巨大的前景。发光半导体纳米晶体因其独特且非常优良的光物理性质而备受关注。在各种半导体光催化剂中,具有合适导带位置和窄的带隙的金属硫化物常被用来作对可见光响应的光催化材料。Cd S是各种硫化物中最突出的半导体光催化剂之一。一是对于波长小于516 nm的可见光,Cd S具有良好的吸收性能;二是Cd S具有良好的载流子传输能力,可以使产生的光生电子和空穴及时高效地移动,延长光生载流子的寿命,从而使Cd S具有高光催化活性。硫化镉虽然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但是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Cd S纳米颗粒在光催化反应过程中容易聚集,从而导致表面积减少。第二,Cd S会通过光生空穴氧化而发生光腐蚀。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对其采用了三种不同的载体对硫化镉进行负载,分别得到了Fe3O4/PDA/Cd S、Mg-Fe LDH/Cd S、Fe S/Cd S三种复合光催化剂,并通过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孔径与表面积分析(BET)等对其进行了表征,并探究其催化偶联和成环反应的催化性能。具体内容如下:首先利用采用逐层工艺制备了磁性Cd S量子点Fe3O4/PDA/Cd S。通过研究发现,该催化剂在室温和蓝光的照射下,以空气中的氧气为氧化剂,就可以实现醛和胺的偶联反应。该反应条件温和,催化剂适用范围广,可以利用磁性分离回收利用。其次利用双氢氧化物Mg-Fe LDH对硫化镉进行负载制备了Mg-Fe LDH/Cd S复合光催化剂。通过研究发现,该催化剂可以在光照和室温下高效的催化吲哚和α-氧代羧酸反应合成酰化吲哚类化合物,该反应方法绿色环保,催化剂催化效率高。最后利用离子吸附法制备了复合光催化剂Fe S/Cd S。通过研究发现,该催化剂可以在室温条件下,以适量的K2CO3为碱光催化促进靛红自身缩合或靛红与靛红酸酐缩合生成色胺酮类衍生物。该反应条件温和,反应时间短,催化剂催化效率高,易于回收分离。

符伟[3](2020)在《基于铱催化的氮杂大环内酯的合成及其荧光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大环内酯是大环化合物的重要分支,其母核结构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和生物活性分子中,此外,大环内酯特殊的环状结构有望使其成为性能优异的荧光传感分子。因此,开发便捷高效的大环内酯的构筑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此类化合物的构筑通常局限于过渡金属催化的分子内环化反应,需经多步预制底物,且大环产物结构缺乏多样性,不利于衍生化。通过简单易得的原料快速构筑功能有机分子一直是合成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串联环化反应通常采用简单易得的原料便捷高效地实现一系列转化,避免了繁琐的合成步骤,同时减少化学废料排放,成为构筑各种重要杂环骨架的重要手段。基于此,本论文开发了首例基于铱催化的乙烯基碳酸乙烯酯和靛红酸酐的分子间脱羧转化反应,成功合成一系列14元苯并氮杂大环内酯化合物。该环化反应原料廉价易得,条件温和,操作简单,副产物为CO2。初步机理探究显示,该转化通过烯丙基胺化/大环内酯化串联反应机理实现。荧光发射、紫外吸收以及荧光量子产率测定等实验表明,该类氮杂大环内酯具有独特的荧光性能,有望进一步应用于发光材料和生物传感器。

白逍[4](2020)在《天然产物色胺酮结构修饰与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作用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然产物在新药研究方面是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之一,但因其来源有限、不易提取、纯化,还有的药理活性不佳,毒副作用大等原因不能直接开发为新药。对天然产物进行结构修饰与活性测定,初步分析其构效关系,可筛选出一些活性相对较好、毒副作用低的化合物,进一步进行新药研究。天然产物色胺酮作为吲哚喹唑啉酮类的生物碱,其拥有广泛的抗菌、抗炎及抗癌等活性作用,但是因其活性不强,生物利用度低等原因,不能直接开发为新药。色胺酮类化合物在国内的研究比较少,而在国外研究颇多。本课题组前期对色胺酮进行了生物合成、结构修饰及抑制癌细胞生长活性等研究,找到了简便的合成方法并得到了一些活性较好的衍生物并进行临床前研究。本论文,通过对前期合成方法优化并进行衍生物的合成及活性测试。最终得到色胺酮合成的条件为:以吲哚醌(及其衍生物)和靛红酸酐(及其衍生物)的物质的量比为1.0:1.05,以三氯甲烷为溶剂,在三乙胺碱性条件下,回流3.0 h,产率可最高达93.1%。并用此条件成功合成出共26个在D环单取代以及A环和D环双取代的色胺酮及其衍生物,其中新化合物有14个,为A环和D环双取代的衍生物,此方法的产率为(40.7%~93.1%),得到的产物后处理也较为方便,原料来源广泛且易获得。采用噻唑蓝染色法(MTT)将这26种色胺酮及其衍生物对人结肠癌细胞株HCT-116、人肺癌细胞株A549、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C12以及正常细胞小鼠胚胎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初步进行体外生物活性评价。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大多数该类衍生物对癌细胞的生长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中D环单取代中8-硝基色胺酮的抑制作用最强,对A549细胞的抑制活性IC50值为2.45μmol/L,对HCT-116细胞的抑制活性IC50值为3.52μmol/L;8-氟色胺酮对PC12细胞抑制作用最强,IC50值为0.26μmol/L;合成的A环和D环双取代新化合物中3-氯-9-溴色胺酮对PC12细胞抑制作用最强,其IC50值为7.81μmol/L,2-氯-8-三氟甲氧基色胺酮对A549细胞和HCT-116细胞均有较强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19.11μmol/L和21.53μmol/L。进一步进行构效关系分析,发现色胺酮母核结构上D环单取代衍生物活性较A环和D环双取代衍生物的活性强,吸电取代的活性优于给电取代,色胺酮A环和D环双取代时,A环取代使其活性降低,D环上7位或9位单取代为-Cl的色胺酮衍生物活性几乎均较A和D环上双取代2,7-2Cl、2,9-2Cl和3,7-2Cl强。总之,通过结构修饰及活性分析,发现8-硝基色胺酮和2-氯-8-三氟甲氧基色胺酮具有抑制肺癌及结肠癌细胞的潜力,8-氟色胺酮和3-氯-9-溴色胺酮在抑制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方面具有潜在作用,本研究的结果为色胺酮类化合物进一步进行抗癌药物研究开发奠定一定的基础。

仝红娟,刘斌[5](2020)在《2-芳基取代喹唑啉-4(3H)-酮的合成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靛红酸酐、醋酸铵和芳香腈为原料,在碘化亚铜的催化下合成得到一系列2-芳基取代喹唑啉-4(3H)-酮(1a~1j),产物结构经1H NMR和ESI-MS表征。并以靛红酸酐和苯腈的反应为模型反应,考察影响产物1a收率的因素,确定最佳反应条件为:醋酸铵为反应溶剂;物料比为n(苯甲腈)∶n(靛红酸酐)=1.1∶1;碘化亚铜的量为n(CuI)∶n(靛红酸酐)=0.10∶1,在120℃反应4 h。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化合物1a收率87%。采用MTT法测定所合成的化合物1a~1j对人肝癌细胞HepG2及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h对A549细胞的体外生长具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IC50为10.2μmol·L-1,可以作为抗肿瘤药物研究的先导化合物。

王蕊[6](2019)在《吲哚醌和色胺酮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白血病是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恶性肿瘤,其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在我国的发病率约1-2/10万,在白血病的发病率中排第三位。临床常用的白血病治疗剂主要是第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和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尼洛替尼等。对白血病治疗剂的研究和开发一直是医药研究领域的热点。靛玉红是从我国传统中药制剂“当归龙荟丸”中提取出的抗白血病活性成分,也是中药青黛中的有效活性成分。本实验室之前的研究发现了一步还原偶联吲哚醌生成靛玉红的方法,利用吲哚醌3-位羰基被还原与另一分子吲哚醌缩合形成中间体,该中间体被空气氧化得到靛玉红,由此启发,我们认为可以利用该反应使吲哚醌与其他含有羰基结构的化合物反应,以得到与靛玉红一半结构相似的吲哚醌衍生物;吲哚醌的酰胺键可以与靛红酸酐的活化部位缩合得到色胺酮,这是目前色胺酮合成最常用的方法,吲哚醌与含羰基化合物的反应产物结构中保留了吲哚醌的酰胺键,因此我们认为这一类吲哚醌衍生物可以与靛红酸酐缩合得到色胺酮衍生物。本文以还原吲哚醌合成靛玉红的反应为基础,在反应中加入醛类,使其与吲哚醌还原中间体偶联生成产物。在试验的十八种醛中,有八种醛发生反应得到了吲哚醌衍生物,其中一种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在合成吲哚醌衍生物的基础上,依据吲哚醌与靛红酸酐缩合生成色胺酮的反应,用上述制得的八种吲哚醌衍生物与靛红酸酐缩合,得到了四种新的色胺酮衍生物。这种合成吲哚醌和色胺酮衍生物的新方法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且原料廉价易得,得到了12种吲哚醌和色胺酮衍生物表明这种对于合成吲哚醌和色胺酮衍生物方法的设想是可行的。此外我们利用人肺癌细胞株A549、人结肠癌细胞株HCT116、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62和人肝癌细胞株HepG2四种肿瘤细胞对上述13种化合物进行了抗肿瘤活性实验,结果显示,这些化合物对四种肿瘤细胞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HCT116的抑制作用优于其他三种细胞,其中(E)-3-(3-羟基-4-甲氧基亚苄基)二氢吲哚-2-酮(A3)、(E)-6-(3-羟基-4-甲氧基亚苄基)二氢吲哚[2,1-b]喹唑啉-12(6H)-酮(B2)、(E)-6-(4-(苄氧基)亚苄基)二氢吲哚[2,1-b]喹唑啉-12(6H)-酮(B3)和(E)-6-(2,4,6-三甲基亚苄基)二氢吲哚[2,1-b]喹唑啉-12(6H)-酮(B4)对HCT116的抑制作用较强,其IC50值分别为:5.81μmol/L,1.88μmol/L,0.07μmol/L,4.62μmol/L;(E)-3-亚苄基二氢吲哚-2-酮(A1)对A549的抑制效果较好,其IC50值为:2.83μmol/L。

陈焕,牛春意,白逍,马秀梅,侯宝龙,艾云,孙艳妮,刘建利,王翠玲[7](2019)在《色胺酮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工艺及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色胺酮的合成工艺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得出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以吲哚醌和靛红酸酐为原料,在三乙胺作用下,在氯仿中回流3.0 h,乙醇洗涤3次,得到色胺酮纯品.此方法产率高(93.1%),产品纯度好(99.9%),后处理方便.用此方法合成出了14个色胺酮衍生物,5个未见报道。采用MTT法检测合成的色胺酮衍生物对A549,HCT116及PC12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发现所合成的化合物对3种肿瘤细胞均有较好的抑制增值的作用。其中,8-硝基色胺酮和8,7/9-二氯色胺酮对A549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1.35,0.99μmol/L,表明此类化合物具有潜在的抗肿瘤活性。

李恒学[8](2019)在《药物分子导向的杂环化合物的光化学合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杂环化合物广泛应用于药物化学领域。尤其是含氧或氮原子杂环化合物是很多药物分子的核心结构单元。基于此类化合物的重要性,本论文从合成的角度出发,发展了可见光促进的色胺酮类化合物、环烯基砜类杂环化合物以及含三氟甲基杂环化合物的高效合成方法。(1)色胺酮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菌及抗癌等药理活性。本章以靛红和靛红衍生的酸酐为反应原料,DMF为溶剂,5.0 mol%有机染料Acid Red 94(酸性红94)为光敏剂,K2CO3为碱,23 W白炽灯为光源,空气条件下反应24小时,即可高效地合成一系列含不同取代基的色胺酮类化合物,最高分离产率可达到98%。与已有的合成方法相比较,该方法具有条件温和、催化剂使用量低、产物的分离提纯方便等诸多优势。(2)含磺酰基的杂环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也具有抗麻风病及抗艾滋病等生理活性。本小节以1,6-烯炔和磺酰氯为反应原料,MeCN为溶剂,1.0 mol%Ir(dtbbpy)(ppy)2PF6为光敏剂,10 equiv H2O为添加剂,23 W白炽灯为光源,在氮气保护条件下反应24小时,得到了一系列含有砜结构的五元或六元杂环化合物。与传统合成方法相比,此方法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加成向1,6-烯炔底物分子上引入了磺酰基和卤素原子两个官能团,再经环化实现了包括C-S,C-C,和C-Cl在内的三个化学键的构建,为含氯烷基取代的环烯基砜类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一种条件温和且高效的方法。(3)含氟化合物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不仅具有除虫、除草等作用,还有抑制胃酸分泌及抗炎止疼等药理作用。本章通过氯化三氟/三氯甲基化环化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含三氟/三氯甲基和氯原子的五元杂环化合物。以1,6-烯炔和三氟/三氯甲基磺酰氯为原料,DCM为溶剂,5.0 mol%Acr+-Mes作为光敏剂,5 equiv K2HPO4为碱,23 W白炽灯为光源,在氮气保护条件下反应24小时即可实现。反应以可见光促进三氟/三氯甲基自由基的产生开启对末端烯烃衍生的烯炔的自由基加成/环化/氯化串联反应,高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地合成氯化三氟/三氯甲基化的吡咯、哌啶和环戊烷衍生物。

王子轩[9](2019)在《基于有机单元反应的集成自组织一锅全合成天然产物及其类似物的研究 ——吴茱萸碱、β-咔啉及多取代酚类结构体的构筑》文中指出天然产物是自然界最得意的“设计之作”,这些活性物质的存在使得生物体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生命代谢活动,其庞大的分子库及本身具有的自然亲和力在研究中优势明显,于人们探究和开发药物等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天然产物的合成备受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在E.J.Corey教授提出的逆合成分析法作为主导思路下,研究者们大多是人工逐步地合成得到目标天然产物分子。在发展历程中,对天然产物的合成趋势由早期的追求合成复杂分子转变为研究有用分子的简洁、绿色、高效合成。我们设想,如果对目标分子理性逻辑设计分析,在众多路线中能探选出一条自组织的合成路线,集成各单元反应在一个共同的化学环境下兼容,并能在一锅中连续、秩序化地合成到天然产物,便可以精简合成步骤、完成从人工逐步合成到自组织合成的重要跨越。本论文以天然产物吴茱萸碱类、咔啉类为主要研究对象,自组织一锅合成了这两类目标分子。此外,还从芳基烯胺酮、肉桂醛、苯甲酰三氟丙酮类似物这几种不同底物出发,分别与三羰基化合物反应,发展了多取代酚类化合物的一锅合成新方法。本论文主要分为如下几个部分:第一章,概述了天然产物合成的背景及重要意义,介绍了天然产物自组织一锅全合成的优势及具体案例,并提出了本论文的立题初衷与依据。第二章,基于对文献的调研,在对目标产物进行逻辑设计分析后,我们使用廉价的底物色胺、N-甲基靛红酸酐、原甲酸三乙酯等,实现了吴茱萸碱及其类似物的自组织一锅全合成。第三章,综述了 咔啉生物碱及其类似物的合成方法,并从理想合成的角度出发,发展了一种从两种氨基酸出发一锅仿生合成咔啉骨架的方法。通过对文献的调研,结合一系列控制实验分析,我们也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第四章,对已报道的多取代酚类合成方法进行了简单的分类,介绍了使用芳基烯胺酮、肉桂醛、苯甲酰三氟丙酮类似物分别与三羰基化合物发生形式上环加成反应,一锅构筑类似的多取代酚骨架的方法。

蒋诗芬[10](2019)在《基于靛红的扩环反应一锅直接构建喹啉酮及喹唑啉酮衍生物》文中指出靛红是一种着名的双环小分子天然产物,受到自身羰基与γ-内酰胺基团的影响,靛红具有多个反应位点,表现出多重反应性。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靛红既可以表现出亲核性,又可以表现出亲电性,同时,由于其具有合成简易,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等优点,因此常作为反应底物用于有机合成研究中。常见的以靛红为起始底物的简单单元反应类型包括加成、还原、亲电取代等,这类反应主要对靛红起到了修饰作用,核心骨架并无改变。而靛红的扩环反应作为一类将靛红转化为其他杂环骨架的有效反应策略,在构建各类具有潜在生理活性的多样性芳杂环骨架方面具有广泛的拓展空间。本论文基于靛红的扩环反应策略,希望在课题组已有的研究成果之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靛红的扩环反应一锅直接构筑芳杂环骨架的结构多样性,以期得到更多具备潜在生理活性的杂环结构体。该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章,基于细致的文献调研概述了常见的以靛红为反应底物的有机反应类型包括氮取代反应、螺环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和扩环反应等,并于此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课题和拓展点。第二章,研究了在无过渡金属催化条件下,基于靛红与炔酯类化合物的氧化环化一锅直接构筑4-喹啉酮及其衍生物的反应类型。该反应的特点是通过选择反应体系中不同的碱,能够可控性地合成得到3-酯基-4-喹啉酮以及1-乙烯基-3-酯基-4-喹啉酮两种不同的产物。第三章,基于靛红的扩环反应策略,本课题组已经相继实现了色胺酮、4-喹啉酮、2-氨基苯并噻嗪酮、2-硫代喹唑啉酮以及苯并噻唑并喹唑啉酮等一系列结构新颖的含氮杂环骨架的高效构筑。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我们以简单的靛红与烯基叠氮作为起始底物,发展了一例铜催化氧化反应实现了 2-酰基-4-喹唑啉酮衍生物的合成,该方法进一步丰富了基于靛红的扩环反应所构筑氮杂环结构体的多样性。

二、靛红酸酐的合成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靛红酸酐的合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硫鎓盐参与的合成杂环化合物的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硫鎓盐和硫叶立德概述
        1.2.1 巴豆酸酯硫鎓盐和硫叶立德参与的合成杂环化合物的反应
        1.2.2 炔丙基硫鎓盐和硫叶立德参与的合成杂环化合物的反应
    1.3 本论文选题
第2章 硫鎓盐与查尔酮类化合物的[4+3]环加成反应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2.2.2 原料的制备
        2.2.3 反应条件的筛选
        2.2.4 底物的拓展
        2.2.5 反应机理
    2.3 本章小结
    2.4 化合物结构的表征
第3章 硫鎓盐与靛红酸酐类化合物的[4+2]环加成反应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的制备
        3.2.2 反应条件的筛选
        3.2.3 底物的拓展
        3.2.4 放大实验
        3.2.5 产物的衍生化
        3.2.6 反应机理
    3.3 本章小结
    3.4 化合物结构表征
第4章 硫鎓盐与硫代酰胺类化合物的[3+2]环加成反应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制备
        4.2.2 反应条件的筛选
        4.2.3 底物的拓展
        4.2.4 放大实验
        4.2.5 反应机理
    4.3 本章小结
    4.4 化合物结构的表征
第5章 全文总结
附录
    附录 Ⅰ部分产物的核磁图
    附录 Ⅱ部分化合物的晶体数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复合硫化镉量子点的制备以及光催化偶联和成环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硫化镉量子点在有机反应中的应用
        1.2.1 还原反应
        1.2.2 氧化反应
        1.2.3 偶联反应
        1.2.4 其它反应
    1.3 硫化镉量子点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1.3.1 光催化析氢
        1.3.2 CO_2还原
        1.3.3 太阳能电池
        1.3.4 降解
    1.4 工作设想
第二章 磁性硫化镉量子点光催化剂的制备以及可见光驱动的醛氧化酰胺化
    2.1 引言
        2.1.1 研究背景
        2.1.2 醛和胺的氧化酰胺化反应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催化剂的制备
        2.2.2 催化剂的表征
        2.2.3 反应条件筛选
        2.2.4 底物的拓展
        2.2.5 反应机理的探究
        2.2.6 催化剂的回收
        2.2.7 反应存在的优势
    2.3 合成酰胺类衍生物的实验部分
        2.3.1 仪器与试剂
        2.3.2 实验步骤
        2.3.3 产物结构的表征
    2.4 小结
第三章 双氢氧化物负载硫化镉量子点光催化合成酰化吲哚类化合物
    3.1 引言
        3.1.1 研究背景
        3.1.2 吲哚与α-氧代羧酸合成酰化吲哚类衍生物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催化剂的制备
        3.2.2 催化剂的表征
        3.2.3 反应条件筛选
        3.2.4 底物的拓展
        3.2.5 反应机理的探究
        3.2.6 催化剂的回收
        3.2.7 反应存在的优势
    3.3 合成酰化吲哚类化合物的实验部分
        3.3.1 仪器与试剂
        3.3.2 实验步骤
        3.3.3 产物结构的表征
    3.4 小结
第四章 硫化亚铁负载硫化镉量子点光催化合成色胺酮衍生物
    4.1 引言
        4.1.1 研究背景
        4.1.2 靛红自身缩合或靛红与靛红酸酐合成色胺酮类衍生物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催化剂的制备
        4.2.2 催化剂的表征
        4.2.3 反应条件筛选
        4.2.4 底物的拓展
        4.2.5 反应机理的探究
        4.2.6 催化剂的回收
        4.2.7 反应存在的优势
    4.3 合成色胺酮类衍生物的实验部分
        4.3.1 仪器与试剂
        4.3.2 实验与步骤
        4.3.3 产物结构的表征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全文总结
    5.2 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3)基于铱催化的氮杂大环内酯的合成及其荧光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大环内酯类化合物概述
    1.2 传统构建大环内酯概述
    1.3 乙烯基碳酸乙烯酯在环状化合物构筑中的应用
    1.4 课题设计
第2章 基于铱催化构筑氮杂大环内酯的研究
    2.1 实验结果与讨论
        2.1.1 模板反应的建立
        2.1.2 底物的合成
        2.1.3 反应条件的优化
        2.1.4 底物拓展
        2.1.5 反应机理研究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2 靛红酸酐类化合物的合成
        2.2.3 VECs化合物的合成
        2.2.4 反应条件实验筛选方法
        2.2.5 氮杂大环内酯产物的一般合成方法
        2.2.6 钯催化的Sonogashira偶联反应
        2.2.7 机理探究实验
    2.3 相关数据表征
        2.3.1 反应产物表征数据
        2.3.2 单晶表征数据
第3章 氮杂大环内酯化合物的荧光性能研究
    3.1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 化合物anti-3m对金属离子响应的研究
    3.3 实验方法
        3.3.1 氮杂大环内酯3发光性质研究的实验方法
        3.3.2 anti-3m对金属离子响应的实验方法
    3.4 氮杂大环内酯的紫外/荧光光谱与量子产率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化合物核磁谱图
附录B 化合物液相色谱谱图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天然产物色胺酮结构修饰与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作用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1.3 色胺酮的来源
    1.4 色胺酮的主要药理活性作用
        1.4.1 色胺酮的抗肿瘤作用
        1.4.2 色胺酮的抗炎作用
        1.4.3 色胺酮的抗菌作用
        1.4.4 色胺酮的其他药理作用
    1.5 色胺酮的合成方法
    1.6 存在的问题和本论文研究思路
第二章 色胺酮及其衍生物的合成
    2.1 实验仪器、试剂及耗材
        2.1.1 实验仪器
        2.1.2 试剂及耗材
    2.2 实验方法与过程
    2.3 化合物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合成化合物结果
        2.4.2 酸、碱等反应条件的筛选
        2.4.3 溶剂的选择
        2.4.4 投料比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色胺酮及其衍生物的初步活性评价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试剂及耗材
        3.2.1 实验仪器
        3.2.2 试剂及耗材
    3.3 实验方法
        3.3.1 样品储备液的制备
        3.3.2 溶液配制
        3.3.3 细胞培养
        3.3.4 数据分析
    3.4 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3.5 结果及讨论
        3.5.1 化合物的初步构效关系
    3.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部分化合物表征图谱)

(5)2-芳基取代喹唑啉-4(3H)-酮的合成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原料与仪器
    1.2 合成方法
    1.3 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
2 结果与讨论
    2.1 溶剂对产物1a收率的影响
    2.2 物料比对产物1a收率的影响
    2.3 碘化亚铜用量对产物1a收率的影响
    2.4 反应温度和时间对产物1a收率的影响
    2.5 产物(1a~1j)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3 结论

(6)吲哚醌和色胺酮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靛玉红综述
        1.1.1 靛玉红概述
        1.1.2 靛玉红的药理活性
        1.1.3 靛玉红的合成
    1.2 吲哚醌综述
        1.2.1 吲哚醌概述
        1.2.2 吲哚醌的药理活性
        1.2.3 吲哚醌的合成
    1.3 色胺酮综述
        1.3.1 色胺酮概述
        1.3.2 色胺酮的药理活性
        1.3.3 色胺酮的合成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思路
第二章 靛玉红及吲哚醌醛类衍生物的合成
    2.1 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2 靛玉红的合成过程
        2.2.1 反应过程
        2.2.2 反应液的处理
    2.3 吲哚醌醛类衍生物的合成过程
        2.3.1 (Z/E)-3-亚苄基二氢吲哚-2-酮的合成
        2.3.2 (Z/E)-3-(4-羟基-3-甲氧基亚苄基)二氢吲哚-2-酮的合成
        2.3.3 (Z/E)-3-(3-羟基-4-甲氧基亚苄基)二氢吲哚-2-酮的合成
        2.3.4 (Z/E)-3-(4-(苄氧基)亚苄基)二氢吲哚-2-酮的合成
        2.3.5 (Z/E)-3-(吲哚-3-亚甲基)二氢吲哚-2-酮的合成
        2.3.6 (Z/E)-3-(2,4-二甲基亚苄基)二氢吲哚-2-酮的合成
        2.3.7 (Z/E)-3-(2,4,6-三甲基亚苄基)二氢吲哚-2-酮的合成
        2.3.8 (Z/E)-3-(2-羟基亚苄基)二氢吲哚-2-酮的合成
        2.3.9 与其余几种醛的反应过程
        2.3.10 吲哚醌醛类衍生物的合成结果
        2.3.11 吲哚醌醛类衍生物的分离及检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色胺酮及其衍生物的合成
    3.1 仪器与试剂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
    3.2 色胺酮的合成过程
    3.3 色胺酮衍生物的合成过程
        3.3.1 (Z/E)-6-(4-羟基-3-甲氧基亚苄基)二氢吲哚[2,1-b]喹唑啉-12(6H)-酮的合成
        3.3.2 (Z/E)-6-(3-羟基-4-甲氧基亚苄基)二氢吲哚[2,1-b]喹唑啉-12(6H)-酮的合成
        3.3.3 (Z/E)-6-(4-(苄氧基)亚苄基)二氢吲哚[2,1-b]喹唑啉-12(6H)-酮的合成
        3.3.4 (Z/E)-6-(2,4,6-三甲基亚苄基)二氢吲哚[2,1-b]喹唑啉-12(6H)-酮的合成
        3.3.5 色胺酮衍生物的合成结果
        3.3.6 反应产物的分离及检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物的抗肿瘤活性及合成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仪器与试剂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细胞
        4.2.3 实验试剂
    4.3 吲哚醌及色胺酮醛类衍生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4.3.1 细胞培养
        4.3.2 实验用药品溶液的配制
        4.3.3 MTT试验
        4.3.4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4.4 合成机理探讨
        4.4.1 靛玉红的合成机理
        4.4.2 吲哚醌醛类衍生物的合成机理
        4.4.3 色胺酮及其衍生物的合成机理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化合物结构表征图谱)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色胺酮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工艺及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色胺酮及其衍生物的合成
        1.2.2 细胞实验
2 结果与讨论
    2.1 色胺酮及其衍生物的合成
    2.2 酸碱对反应的影响
    2.3 溶剂的选择
    2.4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2.5 物料比对反应的影响
    2.6 反应后处理
    2.7 色胺酮衍生物的结构与活性关系
3 结 论

(8)药物分子导向的杂环化合物的光化学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常见的光敏剂
        1.2.1 过渡金属光敏剂
        1.2.2 有机染料
    1.3 可见光促进的有机化学反应研究
    1.4 催化途径
        1.4.1 单电子转移途径
        1.4.2 能量转移途径
    1.5 可见光促进杂环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1.5.1 可见光促进的分子内环化形成杂环化合物
        1.5.2 可见光促进的分子间环化形成杂环化合物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可见光促进色胺酮类化合物的合成
    2.1 引言
        2.1.1 以吲哚为原料合成
        2.1.2 以靛红或靛红酸酐为原料合成
    2.2 实验部分
        2.2.1 反应条件的优化与筛选
        2.2.2 实验步骤
        2.2.3 底物的拓展
    2.3 实验机理研究
    2.4 反应产物表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见光促进的1,6-烯炔的氯化磺酰环化反应
    3.1 引言
    3.2 实验过程
        3.2.1 反应条件的优化与筛选
        3.2.2 实验步骤
        3.2.3 底物的扩展
        3.2.4 衍生反应
    3.3 实验机理研究
    3.4 反应产物的表征
    3.5 单晶数据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6-烯炔衍生物的氯化三氟/氯甲基环化反应
    4.1 背景介绍
    4.2 实验部分
        4.2.1 反应条件的优化与筛选
        4.2.2 实验步骤
        4.2.3 底物扩展
    4.3 反应机理的研究
    4.4 反应产物表征
    4.5 单晶数据分析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仪器
核磁谱图
致谢
专利发表
论文发表

(9)基于有机单元反应的集成自组织一锅全合成天然产物及其类似物的研究 ——吴茱萸碱、β-咔啉及多取代酚类结构体的构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天然产物全合成概述
    1.1 引言
    1.2 天然产物一锅自组织全合成
    1.3 课题提出
第二章 天然产物吴茱萸碱及其类似物的一锅自组织全合成
    2.1 引言
    2.2 吴茱萸吲哚类生物碱及类似物的合成方法概述
        2.2.1 构筑C环及D环
        2.2.2 构筑B环及C环
        2.2.3 单独构筑B环或C环
    2.3 一锅自组织全合成吴茱萸碱及其类似物
        2.3.1 反应条件的优化
        2.3.2 底物范围的拓展
        2.3.3 反应机理的研究
    2.4 实验部分
        2.4.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4.2 底物的制备
        2.4.3 目标产物的合成
    2.5 化合物晶体数据
    2.6 波谱数据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β-咔啉类生物碱的一锅自组织全合成
    3.1 引言
    3.2 β-咔啉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3.2.1 色胺、色氨酸及其衍生物为起始底物的环化反应
        3.2.2 吲哚衍生物为起始底物的环化反应
        3.2.3 其他反应
    3.3 一锅自组织全合成β-咔啉类化合物
        3.3.1 反应条件的优化
        3.3.2 底物范围的拓展
        3.3.3 反应机理的研究
    3.4 实验部分
        3.4.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4.2 目标产物的合成
    3.5 化合物晶体数据
    3.6 波谱数据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取代酚类化合物的一锅合成
    4.1 引言
    4.2 取代酚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4.2.1 分子内反应
        4.2.2 分子间反应
    4.3 一锅合成多取代酚类化合物新方法
        4.3.1 反应条件的优化
        4.3.2 底物范围的拓展
        4.3.3 反应机理的研究
        4.3.4 衍生化
    4.4 实验部分
        4.4.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4.2 底物的制备
        4.4.3 目标产物的合成
    4.5 化合物晶体数据
    4.6 波谱数据
    4.7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基于靛红的扩环反应一锅直接构建喹啉酮及喹唑啉酮衍生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靛红作为底物的常见反应类型概述
    1.1 引言
    1.2 靛红作为底物参与的常见反应类型
        1.2.1 基于靛红的氧化还原反应
        1.2.2 基于靛红的N-取代反应
        1.2.3 基于靛红的C-2选择性反应
        1.2.4 基于靛红的C-3亲核加成反应
        1.2.5 基于靛红的螺环化反应
        1.2.6 基于靛红的双位点环化反应
        1.2.7 基于靛红的扩环反应
    1.3 课题的提出
第二章 基于靛红与炔的氧化环化可控性构建官能团化4-喹啉酮骨架
    2.1 引言
    2.2 合成4-喹啉酮骨架的方法概述
        2.2.1 经典的环缩合反应策略
        2.2.2 基于邻卤代的芳基乙炔酮底物的分子内环化策略
        2.2.3 基于芳胺类和烯炔类底物的分子间环化策略
    2.3 靛红与炔的氧化环化可控性构建官能团化4-喹啉酮骨架
        2.3.1 反应条件的优化
        2.3.2 反应底物的拓展
        2.3.3 产物衍生化与克级反应
        2.3.4 反应机理探讨
    2.4 实验部分
        2.4.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4.2 合成方法
    2.5 化合物晶体数据
    2.6 波谱数据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靛红与烯基叠氮的环化反应直接构建2-酰基-4-喹唑啉酮骨架
    3.1 引言
    3.2 合成喹唑啉酮骨架的方法概述
    3.3 靛红与烯基叠氮的环化反应直接构建2-酰基-4-喹啉酮骨架
        3.3.1 反应条件的优化
        3.3.2 反应底物的拓展
        3.3.4 反应机理
    3.4 实验部分
        3.4.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4.2 合成方法
    3.5 化合物晶体数据
    3.6 波谱数据
    3.7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靛红酸酐的合成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硫鎓盐参与的合成杂环化合物的反应研究[D]. 陈琴放. 南昌大学, 2021
  • [2]复合硫化镉量子点的制备以及光催化偶联和成环反应的研究[D]. 徐玲.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基于铱催化的氮杂大环内酯的合成及其荧光性能研究[D]. 符伟. 华侨大学, 2020(01)
  • [4]天然产物色胺酮结构修饰与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作用初步研究[D]. 白逍. 西北大学, 2020(02)
  • [5]2-芳基取代喹唑啉-4(3H)-酮的合成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J]. 仝红娟,刘斌.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20(02)
  • [6]吲哚醌和色胺酮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 王蕊. 西北大学, 2019(04)
  • [7]色胺酮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工艺及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研究[J]. 陈焕,牛春意,白逍,马秀梅,侯宝龙,艾云,孙艳妮,刘建利,王翠玲.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3)
  • [8]药物分子导向的杂环化合物的光化学合成[D]. 李恒学. 扬州大学, 2019(02)
  • [9]基于有机单元反应的集成自组织一锅全合成天然产物及其类似物的研究 ——吴茱萸碱、β-咔啉及多取代酚类结构体的构筑[D]. 王子轩.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6)
  • [10]基于靛红的扩环反应一锅直接构建喹啉酮及喹唑啉酮衍生物[D]. 蒋诗芬.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6)

标签:;  ;  ;  ;  

靛红酸酐的合成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