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压力机浮动工作台的设计

小型压力机浮动工作台的设计

一、小型压装机浮动工作台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张卓雅[1](2021)在《医用锂离子电池碳锑负极材料的构建和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锂离子电池(LIBs)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便携式电子医疗设备和大型医疗器械等仪器,是一种清洁、高效、绿色的新一代储能器件。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负极材料对整体电池的性能发挥至关重要。目前,商业化的医用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由于较低的理论比容量(372 m Ah g-1)和嵌锂电位(0.1 V),在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等方面已经不能满足日常医用电子产品以及大型医疗器械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寻找低成本,高容量,高安全性和长循环寿命的负极材料已经刻不容缓。本文以应用于小型医用电子产品的扣式电池负极材料为研究重点。生物质材料具有天然微观结构并富含碳元素,由生物质衍生的碳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等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储能器件,这些生物材料衍生结构成本低,环保性优异,缺点是容量较低。因此,通过调控生物质碳材料形貌、结构及及其与高容量活性材料组合,对推动生物质碳材料向着低成本和高电化学性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众多的金属材料中,锑(Sb)由于具有高比容量(660 m Ah g-1)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应用潜力的负极材料,但存在Li+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反复脱嵌所产生的体积膨胀问题,造成电极材料粉化及结构破坏,最终导致电池失效。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锑与生物质碳进行复合,该锑-碳复合材料可结合生物质碳与锑的优势,并利用生物质碳解决锑负极不稳定问题。设计了中空多孔碳微米球(HPCMs)、树枝状Sb纳米晶以及Sb@C复合纳米管,利用中空结构、树枝结构间隙及纳米尺寸小的结构缓冲在充放电过程中引起的体积膨胀和循环应力作用,利用包碳技术以增加生物相容性和分子化学惰性进而提高负极材料在医用纽扣锂离子电池中的结构、循环稳定性以及安全性。(1)采用富含碳元素且成本较低、易于培养的酵母细胞作为生物碳模板,利用高温碳化得到具有中空多孔结构的碳微米球(HPCMs)。通过将电极材料设计成具有均匀力学特性的微米球状结构,可以有效缓冲负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防止锂化时由体积变化引起的各向异性对电极造成的结构破坏,提高电极稳定性。锂离子半电池测试结果表明,HPCMs-600负极材料在2 A g-1的大电流密度下经过500圈循环后,可逆容量仍保持有220 m Ah g-1,且循环过程中可逆容量衰减很小(平均每次循环容量衰减0.9%),显示出良好的循环性能,这为具有环保和低成本碳材料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的参考。(2)通过锌粉还原三氯化锑制备纳米枝晶Sb,相结构为菱形结构,整个树枝状结构尺寸为300-700 nm,单个树枝尺寸约为50-100 nm。枝状结构以及枝杈交叉均形成更多孔状空隙,可以缓解Sb纳米晶在脱嵌锂过程中的结构膨胀,从而提高电极的稳定性。将树枝状Sb纳米晶作为负极材料组装锂离子半电池。结果表明,在电流密度为0.1 A g-1、和0.5 A g-1循环100次后,可逆比容量分别为517.4 m Ah g-1和306.8 m Ah g-1。经过不同电流密度循环回到初始电流密度后,容量恢复率为93%,表明树枝状Sb纳米晶具有好的倍率性能,这归因于Sb纳米晶的树枝结构不仅有利于离子的快速传输,同时树枝间隙可为锑锂合金化体积变化提供缓冲空间。以LiNiCoMnO2为正极活性材料,组装了医用扣式锂离子全电池,可使小型医用体温计工作。(3)通过生物分子辅助溶剂热合成法,在不同温度和反应时间下以生物分子L-胱氨酸作为硫源与Sb Cl3在DMF溶剂中水热还原合成Sb2S3纳米棒,并探讨了温度和时间对纳米棒形貌、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条件为170℃,12 h下合成的Sb2S3纳米棒在形貌最好,纳米棒长约为3-6μm,平均直径约为150 nm,结构为正交相,锂离子半电池数据表明,不同条件下制备的Sb2S3纳米棒作为容量和循环稳定性均较低。在此基础上,对纳米棒进行煅烧和利用聚多巴胺包碳,成功获得Sb@C纳米管,管体的尺寸范围为160-240 nm,外壁为20-40 nm的多孔碳层。并以Sb@C复合纳米管为负极材料组装锂离子半电池和全电池,结果表明,Sb@C作为负极的锂离子电池展现了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高倍率性能,在100 m A 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圈之后依然保持675.9 m Ah g-1,当电流密度为500 m A g-1,循环100圈之后下仍有546.6 m Ah g-1的可逆容量,展现了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高倍率性能,这归因于外层多空碳层对体积膨胀的缓冲作用。以Sb@C纳米管作为负极活性材料,LiNiCoMnO2为正极活性材料组装了医用扣式锂离子全电池,可使小型医用体温计工作。(4)对Sb@C//LiNiCoMnO2组装的医用扣式锂离子全电池进行生物相容性研究。得出实验组共培养48 h和72 h后,通过酶标仪测试吸光度,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以及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数量,较24 h的细胞活力及数量都有显着增殖,表明电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朱吉禄[2](2020)在《粘土湿型砂造型机发展概述》文中认为跨越三个世纪历程的粘土湿型砂造型机机型,按分型面紧实硬度分为中低压造型和高压造型两个时期;按紧实强度曲线的透气性分为背松面紧、背紧大于面紧、背紧小于面紧三种状态;按造型方式分为砂箱和脱箱两种类别。对不同时期、不同状态、不同类别代表性机型的造型原理,采取薄古厚今、点到为止、图示为重的方式,一一做了简明扼要的阐述,以期为设备的选型,特别是造型机型式的选择以及铸造设备的研发,提供些许参考和借鉴。

余晓新[3](2020)在《EE8.3变压器磁芯自动组装机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由于劳动力的短缺,劳动成本相对也提高了不少,为更高效率开展生产,机械制造业开始向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迈进。磁性元器件作为电子行业中的关键部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磁性元件的制造过程中,磁芯组装、包胶和检测等后段装配工序一直还是采用人工作业,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差,因此急需实现磁性元件后段装配工序的全自动化。为此,本文以EE8.3变压器磁芯自动组装为载体,对磁性元件的后段装配工序的自动化进行了详细的研究。EE8.3变压器磁芯自动组装机包含了四大部分:首先是磁芯和线圈骨架的自动上料;第二是磁芯的自动装配;第三是磁芯的自动包胶和切胶;最后进行产品的检测、下料和摆盘。根据这四大部分的功能和工艺特点,本文开展了以下工作:(1)对小型变压器的市场需求,目前的生产状况进行调研,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国内外有关设备的技术应用和使用情况。(2)根据EE8.3变压器的零件材料、尺寸及装配技术指标上的要求,深入分析磁芯的组装工艺及相关参数,选择合适的装配工艺路线,在此基础上确定磁芯自动组装机的基本布局和各机构的运动节拍。(3)利用Creo软件进行零件的建模、部件的组装和设备的总装设计,同时详细分析各机构的运动状况,对典型机构的设计进行计算,提出各机构的装配和相关零件的选材要求,最后利用Creo虚拟仿真软件对变压器磁芯组装机的典型机构进行运动学及力学分析,验证完善机构的设计。(4)根据系统控制需求,选用PLC、触模屏、传感器、电磁阀和变压器检测设备等硬件型号;根据功能上的不同,对各输入输出口进行分类,分配I/0地址,设计电气原理图;设计PLC程序和触摸屏的控制画面。(5)分析EE8.3变压器自动组装机安装过程中电源和气源的选择、机械安装、电气连接以及气压回路的连接与调试方法。最后进行设备的调试和验收。

陈志强[4](2020)在《汽车轴承套圈热锻生产线自动上下料装置研发》文中认为在“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的大环境下,国内制造企业普遍需要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国内大部分中小型轴承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以人为主的轴承套圈锻造生产线,随着人工成本的增加和客户对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现有加工生产方式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本文以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横向项目为前提,针对浙江新昌某锻造有限公司提出的轴承套圈热锻生产线自动化改造需求,开展本课题的研究。设计开发一条自动化轴承套圈热锻生产线,实现了坯料在各锻造设备之间自动上下料,并设计了相应的自动输送和定位装置。具体研究内容为:(1)根据改造要求,提出不同实现形式方案,并选择最优方案。对热锻生产线自动化改造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了分析,结合现有的锻造生产线自动化改造技术、该公司现有的轴承套圈锻造生产线加工方式和坯料锻造设备空间布局,从该公司的实际生产需要出发,对现有轴承套圈热锻生产线进行自动上下料装置研发。按照轴承套圈加工工艺流程,提出不同形式的实现方案,最后进行方案优缺点对比,选择最优的实现方案。(2)根据选定的最优方案进行详细设计,确定了各加工工位的自动上下料装置的总体设计方案和自动化锻造生产线的总体布局。总体设计方案具体包括:墩粗工位压力机自动上下料装置设计、挤压工位压力机自动上下料装置设计、切底工位压力机自动上下料装置设计、碾环工位压力机自动上下料装置设计和整型工位压力机自动上下料装置设计。(3)根据设计方案借助SolidWorks软件建立各工位自动上下料装置三维装配体模型。通过优化调整得到最佳的结构形式,再利用SolidWorks motion分析模块进行运动模拟,规划各装置的运动路径。再依据各自动上下料装置结构设计方案和各动作行程,进行主要零部件设计。具体包括:普通气缸、杠杆气缸、三爪气缸、夹爪机构和直线模组的选型设计,确定各零部件的具体型号和尺寸参数。(4)根据方案设计要求完成了自动上下料装置的PLC控制系统总体设计。先介绍了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和人机界面(HMI)的工作原理、选型规则和设计步骤。在硬件方面,根据选型规则选择三菱FX2N型PLC作为控制系统控制器,根据控制要求以及控制系统流程图,绘制I/O分配表、PLC接线图;在软件方面,根据系统控制要求以及PLC编程原则,利用GX Works2软件进行PLC程序编写,在HMIEditor软件上设计了HMI操作和监测画面。(5)根据前面的设计方案和选定的零部件型号参数和图纸,采购和加工零部件、组装样机、搭建试验台。在试验台上依次测试PLC程序、直线模组、触摸屏、各执行机构是否运行正常,并调试设定直线模组参数,使装置达到一个合适的运行速度。再设计装置生产节拍,最后开始现场试验,进行性能测试,得到最佳运行速度。通过一系列的参数调整以及现场试验,本文设计的自动上下料装置可以完成轴承坯料的自动上下料以及在各工位间的自动输送任务,替代人工完成轴承坯料在工位间的运输、定位、上料、下料操作步骤。经过试验验证,本文设计的轴承套圈自动上下料装置对于减少人工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对其他锻造行业自动化改造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刘义鹏[5](2019)在《高职院校典型实训空间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我国高职院校飞速发展了40余年,现已成为社会重要的技术型人才培养平台。伴随各类技术的转型升级,企业对于人才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培养机制由“量”的成长导向“质”的飞跃。实训楼作为高职院校的基础建设之一,是校园配套的重中之重,实训空间的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实训教学的效率。目前,我国尚无独立的实训空间设计规范,也没有完整的实训空间设计资料集,学术界对实训空间的研究也相对滞后。本文选择装备制造类、电子信息类、财经商贸类与艺术设计类专业等典型专业,以各专业实训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高职院校实训空间的调研与师生们的访谈,以及对新实训设备信息的收集与梳理,研究各专业实训教学的流程,明确各类实训设备的尺寸与实训空间的规模,提出各专业实训室的基本平面布置与人均面积指标;同时,结合非正式学习方式的研究,探讨实训空间的现代组织方式;进一步从建筑形态角度分析实训建筑楼的组合方式;探索实训建筑空间的基本组织方式。希望本研究能为高职院校实训空间设计提供参考,同时也能弥补目前《建筑设计资料集》等权威参考资料中实训建筑空间设计专篇的缺失。

程攀[6](2019)在《铁壳电机自动装配线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铁壳电机广泛应用于电机行业。人工装配存在装配质量不稳定、装配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等问题。企业急需改变铁壳电机的传统装配工艺。为此,本文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对铁壳电机自动装配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设计了一条铁壳电机自动装配线。主要工作如下:(1)设计了铁壳电机自动装配线概念方案。首先从铁壳电机自动装配需求出发,结合其传统装配工艺,制定了铁壳电机自动装配工艺路线;然后对工艺路线进行工序细分,设计了装配线的节拍并对其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装配线物流仿真,论证了优化后节拍的可取性。最后,采用上下式流水线布局方式,在综合考虑装配线成本、厂房布局以及装配系统的协调性等条件,最终确定了铁壳电机自动装配线的总体布局。(2)设计了铁壳电机自动装配线关键工作站。首先对定子自动装配工作站进行了结构设计,针对压装过程中基座发生歪斜现象这一难题,设计了一种基座压装定子的结构方案,有效的提高了压装过程的可靠性。然后对后端盖自动装配工作站进行了结构设计,在综合考虑自动装配线设计节拍和企业需求的前提下,设计了后端盖储盖机构料仓中端盖的堆叠数量以及间隔上料时间。最后对转子自动装配工作站进行了结构设计,在满足转子、轴承组件移动量的前提下,对其移料机械手滚珠丝杠进行了参数设计和选型。在此基础上,最终建立了铁壳电机自动装配线三维模型。(3)采用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度分析FMECA方法,对铁壳电机自动装配线设计方案进行了可靠性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设计方案,有效的提高了自动装配系统的可靠性。本文采用上下式基本布局设计,在满足铁壳电机自动装配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系统的总体成本。该自动装配线对于其它类型电机的装配也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布拉德·托尔,余桂霞[7](2016)在《法外势力》文中研究指明序幕亚洲某地这所战略军事前哨基地戒备森严,连名字都没有,只有一个代号——243。前哨基地所在的山谷远离城市和工业中心,这里地势崎岖不平,整日狂风呼啸。基地里的建筑有一种极简主义的风格,是高端难民营和三流大学的混合体,帐篷、拖车、几座简陋的水泥房子就是这座"大学"的全部设施了。唯一能体现其现代性的是有几辆拖车上写着"必胜客""汉堡王""地铁快餐"的字样,这些构成了军事基地的"美食广场"。

薛亚波[8](2016)在《核主泵屏蔽电机间隙流动规律与水力损耗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三代非能动压水堆核电技术采用非能动、简化设计理念,显着降低放射性介质泄漏概率以提升安全性。堆芯泄漏的高安全性,要求用屏屏蔽泵替代传统轴封泵。由于屏蔽泵将冷却剂介质引入电机内部,导致主泵电机的水力功耗显着增加,给电机的设计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围绕大功率屏蔽电机转子系统水力损耗预测这一问题,以屏蔽式电机有源多回路复杂间隙流道高湍动流动介质作为对象,研究涡伴生间隙环流边界速度结构特征;探索流固界面对间隙环流分区双模式能量输运机理影响;针对设计期望压力循环冷却流动与非期望粘性剪切流,基于间隙流动能量输运机理建立屏蔽电机转子水力损耗预测模型,实现大功率屏蔽电机水力损耗预测,揭示大功率屏蔽电机转子系统水力损耗组成及其对主泵扩容设计效率的影响规律。本文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间隙环流泰勒涡演化规律及其对环流速度结构影响为揭示间隙环流速度沿径向变化规律,以获得屏蔽电机内冷介质粘性剪切阻力矩,采用CFD仿真分析方法,研究了定间隙条件下间隙环流内部泰勒涡随转子转速的变化过程,揭示了泰勒涡对间隙环流速度结构的影响规律;研究了不同间隙比条件下间隙环流内部泰勒涡的演化及畸变规律,结果表明泰勒涡的存在将改变间隙环流速度结构沿半径方向的变化规律;随着间隙增大,间隙环流的速度梯度减小,相应阻力矩减小,且间隙环流内部平均环流速度相对降低。建立了间隙环流流动状态及阻力特性实验验证平台,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泰勒涡的生成与演化相对于间隙环流间隙比以及转子转速的变化规律与仿真结果吻合。仿真分析与实验测试进一步表明,间隙环流转子阻力矩随着泰勒数的增大而增大;径向间隙越大,间隙环流阻力矩增长越缓慢;相同泰勒数下,大间隙环流阻力矩小于小间隙环流阻力矩。研究结果为评估和预测屏蔽电机定转子以及飞轮间隙环流区冷却介质的粘性阻力特性随间隙尺寸与回转速度两个主要参数的变化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二、流道表面特性对间隙环流流固界面阻力特性影响规律为了揭示间隙环流流道结构表面的微结构等几何性能对间隙环流流动阻力矩的影响规律,以减少水力功耗,采用理论分析与实验测试相结合的手段,建立了固体表面几何性能对间隙环流阻力影响的评估方法。通过实验测试,得到不同表面质量的转子阻力矩,通过数据拟合,获得不同表面无量纲阻力矩随泰勒数的指数变化规律。基于能量传递原理,将间隙环流与转子之间的能量传递过程分解为分子粘性输运和对流扩散输运两部分,通过对间隙环流速度沿径向变化曲线求导得到速度梯度,获得分子粘性输运能量沿着径向方向的变化规律;根据实验测得流体阻力矩与转子速度,获得间隙环流总的水力功耗中对流扩散输运的能量沿间隙环流径向方向的变化规律;从而确定间隙环流在不同径向位置进行能量输运的主导模式。对于间隙环流定转子结构表面,基于表面粗糙度、峰值粗糙度、艾尔伯特曲线、过流表面积等表面特征参数,结合流固界面能量传递的对流扩散模式与分子粘性输运模式,提出将反映对流扩散影响的峰值粗糙度和反映分子粘性输运的过流表面积作为流道表面阻力性能的主要评价指标,并得到实验验证。三、屏蔽电机水力功耗建模预测及主泵扩容设计效率评估采用CFD仿真分析了屏蔽电机间隙内部压力循环流动与粘性剪切流动的流动规律,结果表明主泵屏蔽电机的水力功耗主要由粘性剪切流动形成。作为非设计期望粘性剪切流水力损耗是屏蔽电机转子水力损耗的主要形式,上下飞轮所消耗的水力损耗约占屏蔽电机转子系统粘性剪切损耗的二分之一,转子屏蔽套约占三分之一,轴承系统约占六分之一。此外,屏蔽电机转子系统的不同位置能量损耗密度也具有显着的不均匀性,推力轴承以及飞轮圆柱面是屏蔽电机转子系统能量损耗密度最显着的位置。屏蔽电机在进行增尺扩容设计的过程中,受电气元件材料能量转换密度增长限制的情况下,屏蔽电机屏蔽套的电磁涡流损耗、转子系统水力损耗随电机几何结构尺寸的增长速度快于屏蔽电机功率随尺寸的增长速度,因此屏蔽增尺扩容设计会使得屏蔽电机有效能量转换率进一步下降,效率进一步降低。通过全文研究,分析了间隙环流涡伴生流动的速度结构特征,研究了间隙环流双模式能量输运机理,建立了基于设计期望压力流与非设计期望粘性剪切流的转子系统水力损耗预测模型,预测了屏蔽式核主泵水力损耗及分布特征,揭示了屏蔽电机转子水力损耗对主泵扩容设计效率的影响规律。为大功率屏蔽式核主泵的自主化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传媒部[9](2016)在《CCMT2016展品预览(2)》文中研究表明CCMT2016将于2016年4月1115日在上海新国际展览中心召开。届时中外知名展商将为您展示最新的机床工具精品和技术。

王亮[10](2015)在《核电冷加工大型翻转机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大型核电加氢冷加工翻转机构型转化工程设计为主题,旨在解决设计、装配、调试中的大平面超薄件叠合刚度补强技术,大型移动装置任意位置、准确定位锁紧技术,滑动导轨在平台弱刚度条件下研伤改进设计等关键技术,以满足重载翻转机工程应用中的性能要求;上述为大型重载装备基础运用中普遍存在的关键技术,体现了重载构型与普通构型在工程运用中的本质区别,对重载构型设计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根据工件的几何特性,确定了工作台定位形式,提出了翻转机三自由度统一构型模型并转化结构设计方案,制订各类型工件的翻转工艺,分析了翻转过程中关键部位的受力特性,推导工件结构参数对工件极限翻转角度影响公式,确定关系图谱;对大平面超薄件设计,通过设置约束条件、改变卸载力传递方式的方法,提出了大载荷下弱刚度系统协调设计思想,实现弱刚度件具有大刚度件的等效功能;设计了大型翻转机多组支撑滚轮架的调平工装;其次,针对移动平台随机定位的要求,创新地提出了三角形长短直齿条扣合、移动楔块、被动浮动钳口串联的牙嵌式机械两自由度无级、准确定位锁止机构构型,通过引入可被动导向对位、回位的锁止短齿条,充分解决了平台长齿条任意位置准确锁紧问题;根据合理的参数设计实现锁止机构的结构设计,并对关键部件作有限元仿真分析;最后,针对翻转机加工装配后大平台弱刚度移动副出现研伤问题,结合移动工作台实际状态,提出了弹性卸载滚滑复合摩擦的改造思想;设计了三种弹性卸载滚滑复合导轨改造方案,并对各方案钢球转动性、导向性、卸载率、承载性能评估进行综合评价;创新地提出了一种被动三自由度自位调姿式弹性卸载滚滑复合支撑导轨,可自位补偿大平台弱刚度产生的自身扭曲变形,不仅降低了摩擦阻力,消除大载荷移动副接触面研伤的现象,而且大大降低了接触应力,视为最优方案。

二、小型压装机浮动工作台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型压装机浮动工作台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医用锂离子电池碳锑负极材料的构建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医用锂离子电池概述
        1.2.1 医用锂离子电池分类
        1.2.2 医用锂离子电池优势
        1.2.3 医用锂离子电池构成和原理
        1.2.4 医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1.3 医用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进展
    1.4 锑基负极材料在医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1.4.1 碳/锑负极材料
        1.4.2 锑基氧化物负极材料
        1.4.3 锑基硫化物负极材料
        1.4.4 锑基合金负极材料
    1.5 医用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失效表现和失效机理研究
        1.5.1 医用锂离子电池失效表现
        1.5.2 医用锂电池失效机理研究
    1.6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2章 医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空多孔碳微球的制备和电化学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HPCMs负极材料的制备
        2.2.3 扣式电池组装
    2.3 材料的形貌与结构表征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形貌与结构分析
        2.4.2 循环和倍率性能分析
        2.4.3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2.4.4 电化学储锂行为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医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树枝状锑纳米晶的制备和电化学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试剂和设备
        3.2.2 树枝状锑纳米晶的制备
        3.2.3 扣式电池组装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形貌与结构分析
        3.3.2 锂离子半电池电化学性能分析
        3.3.3 全电池电化学性能测试及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医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空Sb@C纳米管的制备和电化学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制备
        4.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4.2.2 Sb@C纳米管复合材料制备
        4.2.3 扣式电池组装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反应温度对Sb_2S_3纳米棒形貌及结构的影响
        4.3.2 反应温度对Sb_2S_3纳米棒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4.3.3 反应时间对Sb_2S_3纳米棒形貌及结构的影响
    4.4 Sb@C形貌、结构及电化学性能表征
        4.4.1 形貌及结构分析
        4.4.2 锂离子半电池电化学性能分析
        4.4.3 锂离子半电池储锂行为分析
    4.5 细胞实验方法
        4.5.1 细胞培养
        4.5.2 细胞毒性实验
        4.5.3 细胞SEM分析
        4.5.4 细胞吸光度分析
        4.5.5 细胞增殖分析
    4.6 全电池电化学性能测试及应用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粘土湿型砂造型机发展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造型机发展概况
    1.1 发展简述
    1.2 中低压造型发展
    1.3 高压造型发展
    1.4 脱箱造型发展
2 中低压造型机
3 高压压实造型机
    3.1 高压压实简述
    3.2 压头衍生型
    3.3 预紧实型
        3.3.1 预紧实工艺简述
        3.3.2 充气预紧实式
        3.3.3 气渗预紧实式(静压法)
        3.3.3. 1 APS型气渗
        3.3.3. 2 APK型气渗
        3.3.3. 3 随形多触头气渗
        3.3.3. 4 预应力多触头气渗
    3.4 型板逆向压实型
4 气冲紧实造型机
    4.1 气冲紧实简述
    4.2 单一气冲型
        4.2.1 高压空气冲击式
        4.2.2 燃气冲击式
        4.2.3 压缩空气冲击式
    4.3 气冲压实(冲压)型
        4.3.1 冲压型简述
        4.3.2 平头冲压式
        4.3.3 多触头冲压式
        4.3.4 预应力多触头冲压式
        4.3.5 浮动多触头气冲式
5 脱箱造型机
    5.1 脱箱造型简述
    5.2 垂直型面型
        5.2.1 射压式
        5.2.2 冲压式
    5.3 水平型面型
        5.3.1 油压式
        5.3.2 射压衍生式
        5.3.2. 1 射压衍生简述
        5.3.2. 2 顶底负压对射压实法
        5.3.2. 3 两侧负压对射压实法
        5.3.2. 4 顶侧两向射砂压实法
        5.3.2. 5 垂直射压水平合型法
        5.3.2. 6 单侧射砂型板逆向压实法

(3)EE8.3变压器磁芯自动组装机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自动装配线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自动装配线国外的研究状况
        1.2.2 自动装配线国内研究状况
    1.3 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课题的来源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变压器磁芯自动组装机的综述
    2.1 变压器零件结构和磁芯组装工艺
        2.1.1 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和主要性能参数
        2.1.2 变压器组装的主要材料
        2.1.3 磁芯的组装工艺
    2.2 装配线装配要求及技术指标
        2.2.1 装配线装配要求
        2.2.2 装配线技术指标
        2.2.3 设备研制要点
    2.3 自动组装机设计方案及布局分析
        2.3.1 设备的设计方案分析
        2.3.2 设备的总体设计布局
    2.4 EE8.3变压器磁芯组装的节拍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变压器磁芯自动组装机的设计
    3.1 磁芯组装机构设计
        3.1.1 上料单元
        3.1.2 磁芯装配单元
        3.1.3 磁芯前后对磨单元
        3.1.4 磁芯组装机构三维总装
    3.2 磁芯包胶机构设计
        3.2.1 胶带传动机构
        3.2.2 磁芯包胶机构
        3.2.3 切胶机构
        3.2.4 包胶机构三维总装
    3.3 产品检测及下料摆盘机构的设计
        3.3.1 输料机构
        3.3.2 筛选摆盘机构
        3.3.3 产品检测及下料摆盘机构三维总装
    3.4 EE8.3变压器磁芯自动组装机的整体装配效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变压器磁芯自动组装机的运动学与力学分析
    4.1 变压器磁芯自动组装机的运动分析
        4.1.1 机构运动的干涉检查
        4.1.2 机构运动分析
    4.2 自动装配机关键部分的力学分析
        4.2.1 磁芯的力学分析
        4.2.2 缸体支架的力学分析
        4.2.3 联轴器的力学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变压器磁芯自动组装机的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5.1 PLC的选择
        5.1.1 可编程控制器的概述
        5.1.2 PLC的选型
    5.2 触模屏的选择
    5.3 气压硬件选型
        5.3.1 气压传动的概述
        5.3.2 气缸的选型
        5.3.3 电磁阀的选型
    5.4 传感器的选择
    5.5 变压器检测仪器的选择
    5.6 抗干扰措施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变压器磁芯自动组装机的控制软件设计
    6.1 PLC程序设计
        6.1.1 PLC程序的设计步骤
        6.1.2 总体设计方案
        6.1.3 程序I/O分配及电路图
        6.1.4 典型的PLC程序
    6.2 人机画面的设计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设备的安装及运行效果
    7.1 设备的安装
    7.2 运行效果
    7.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附录

(4)汽车轴承套圈热锻生产线自动上下料装置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3 热锻生产线自动化改造发展现状与趋势
        1.3.1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2 发展趋势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轴承套圈自动上下料装置总体方案设计
    2.1 热锻工艺原理分析
        2.1.1 热锻工艺原理介绍
        2.1.2 模锻件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2.2 轴承套圈现有加工过程
    2.3 现有生产线改造的技术要求
    2.4 轴承套圈自动上下料装置总体方案设计与分析
        2.4.1 现有轴承套圈热锻生产线设备简介
        2.4.2 自动上下料装置总体结构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轴承套圈各工位自动上下料装置详细设计
    3.1 工业机械手组成介绍与类型选择
    3.2 墩粗工位压力机自动上下料装置设计
        3.2.1 墩粗工位坯料定位机构设计
        3.2.2 墩粗工位自动上料机械手结构设计
        3.2.3 墩粗工位自动下料机构设计
    3.3 挤压工位压力机自动上下料装置设计
    3.4 切底工位压力机自动上下料装置设计
        3.4.1 切底工位坯料自动输送和定位机构设计
        3.4.2 切底工位自动下料机构设计
    3.5 碾环工位压力机自动上下料装置设计
        3.5.1 碾环工位压力机机自动上料机械手结构设计
        3.5.2 碾环工位压力机自动下料机构设计
    3.6 整型工位压力机自动上下料装置设计
        3.6.1 整型工位自动上料机构设计
        3.6.2 整型工位自动输送和定位机构设计
        3.6.3 整型工位自动下料机构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轴承套圈自动上下料装置主要零部件设计
    4.1 普通气缸选型设计
    4.2 杠杆气缸选型设计
        4.2.1 SolidWorks Motion运动仿真技术
        4.2.2 杠杆气缸运动仿真分析计算
    4.3 三爪气缸选型设计
    4.4 夹爪机构设计
    4.5 直线模组选型设计
    4.6 驱动电机选型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轴承套圈自动上下料装置PLC控制系统设计
    5.1 PLC控制系统简介与类型选择
        5.1.1 PLC控制系统简介
        5.1.2 PLC工作原理与类型选择
    5.2 PLC控制系统的设计步骤
    5.3 PLC控制系统选型和I/O点分配
        5.3.1 PLC控制系统选型
        5.3.2 I/O点分配与接线图绘制
    5.4 PLC控制系统程序编写
    5.5 人机界面简介
    5.6 人机界面选择
    5.7 人机界面画面设计
        5.7.1 HMIEditor软件操作介绍
        5.7.2 画面设计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轴承套圈自动上下料装置样机制作与试验
    6.1 切底工位自动上下料装置样机制作
    6.2 切底工位自动上下料装置样机测试
    6.3 切底工位自动上下料装置节拍规划
    6.4 切底工位自动上下料装置现场试验与分析
        6.4.1 切底工位自动上下料装置现场试验
        6.4.2 现场试验结果分析总结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参与的科研项目
学位论文数据集

(5)高职院校典型实训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范围
        1.2.1 高等职业院校
        1.2.2 实训空间
        1.2.3 研究专业范围
    1.3 高职院校研究现状
        1.3.1 实训教育研究
        1.3.2 高职院校工科专业研究
        1.3.3 高职院校文科专业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高职教育概况与研究基础
    2.1 高职教育概况
        2.1.1 高职教育的概念
        2.1.2 高职教育的特征
    2.2 各类专业概况
        2.2.1 装备制造类专业概况
        2.2.2 电子信息类专业概况
        2.2.3 财经商贸类专业概况
        2.2.4 艺术设计类专业概况
    2.3 实训教学研究概况
        2.3.1 高职实训教学模式
        2.3.2 高职实训空间分类
    2.4 教学类空间设计趋势
        2.4.1 交往性学习
        2.4.2 非正式学习
        2.4.3 展示性学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职院校实训空间现状调查
    3.1 调查概况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成果组织方法
        3.1.3 调查院校基本情况
    3.2 装备制造类专业实训空间调查
        3.2.1 概述
        3.2.2 空间组织
        3.2.3 平面布置
        3.2.4 小结
    3.3 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训空间调查
        3.3.1 概述
        3.3.2 空间组织
        3.3.3 平面布置
        3.3.4 小结
    3.4 财经商贸类专业实训空间调查
        3.4.1 概述
        3.4.2 空间组织
        3.4.3 平面布置
        3.4.4 小结
    3.5 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训空间调查
        3.5.1 概述
        3.5.2 平面布置
        3.5.3 小结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职院校实训空间设计组成要素
    4.1 实训流程
        4.1.1 装备制造大类
        4.1.2 电子信息大类
        4.1.3 财经商贸大类
        4.1.4 艺术设计类
    4.2 功能布置要素
        4.2.1 实训教学人机尺度
        4.2.2 设备尺寸
    4.3 空间布置要素
        4.3.1 实训空间组织方式
        4.3.2 竖向组织方式
        4.3.3 教学空间布置方式
        4.3.4 流线组织方式
    4.4 建筑形体要素
        4.4.1 独栋式
        4.4.2 庭院式
        4.4.3 车间式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实训空间设计策略探索
    5.1 设计依据
        5.1.1 布局方式与人数
        5.1.2 实训设备平面图样
    5.2 实训室平面布置
        5.2.1 基本平面布置
        5.2.2 实训室人均面积
    5.3 实训空间设计探索
        5.3.1 高职院校实训空间组织模式
        5.3.2 新实训空间探索构思
        5.3.3 实训空间组织探索
        5.3.4 实训空间平面布置
        5.3.5 数据统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高职院校实训空间布置人均面积
        6.1.2 高职院校实训空间布置探索
    6.2 感悟与展望
        6.2.1 研究感悟
        6.2.2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6)铁壳电机自动装配线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国内外现状研究
        1.2.1 自动装配技术发展现状
        1.2.2 自动装配设备发展现状
        1.2.3 可靠性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铁壳电机自动装配线概念设计
    2.1 引言
    2.2 铁壳电机自动装配线需求分析
        2.2.1 铁壳电机自动装配线设计要求
        2.2.2 铁壳电机结构分析
    2.3 铁壳电机装配工艺分析
        2.3.1 铁壳电机传统装配工艺分析
        2.3.2 铁壳电机自动装配工艺方案优化
    2.4 铁壳电机自动装配线节拍设计
        2.4.1 铁壳电机自动装配线节拍分析
        2.4.2 铁壳电机自动装配线节拍优化
    2.5 铁壳电机自动装配线Flexsim仿真
        2.5.1 Flexsim仿真流程
        2.5.2 铁壳电机优化前Flexsim仿真
        2.5.3 铁壳电机优化后Flexsim仿真
    2.6 铁壳电机自动装配线的布局设计
        2.6.1 铁壳电机自动装配线工作站划分
        2.6.2 铁壳电机自动装配线整体布局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铁壳电机自动装配线关键工作站设计
    3.1 引言
    3.2 定子自动装配工作站设计
        3.2.1 定子自动装配工作站需求分析
        3.2.2 定子自动装配工作站功能设计
        3.2.3 定子自动装配工作站原理设计
        3.2.4 定子自动装配工作站结构设计与部分计算
        3.2.5 基座压定子结构设计
        3.2.6 基座压装过盈力有限元分析
    3.3 后端盖自动装配工作站设计
        3.3.1 后端盖自动装配工作站需求分析
        3.3.2 后端盖自动装配工作站功能设计
        3.3.3 后端盖自动装配工作站原理设计
        3.3.4 后端盖自动装配工作站结构设计与部分计算
    3.4 转子自动装配工作站设计
        3.4.1 转子自动装配工作站需求分析
        3.4.2 转子自动装配工作站功能设计
        3.4.3 转子自动装配工作站原理设计
        3.4.4 转子自动装配工作站结构设计与部分计算
    3.5 铁壳电机自动装配线整体结构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铁壳电机自动装配线可靠性分析
    4.1 引言
    4.2 FMECA分析目的及实施内容
        4.2.1 FMECA分析依据
        4.2.2 FMECA危害度分析方法
    4.3 定子自动装配工作站FMECA分析
    4.4 后端盖自动装配工作站FMECA分析
    4.5 转子自动装配工作站FMECA分析
    4.6 机械手翻转180°工作站FMECA分析
    4.7 其它工作站FMECA分析
    4.8 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8)核主泵屏蔽电机间隙流动规律与水力损耗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综述
        1.2.1 核主泵技术构型与性能研究现状
        1.2.2 间隙环流速度结构特征研究现状
        1.2.3 间隙环流能量输运机理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涡伴生间隙环流对流动边界速度结构影响
    2.1 引言
    2.2 间隙环流流动速度结构仿真基础
    2.3 定间隙涡伴生间隙环流速度结构
        2.3.1 定间隙涡伴生间隙环流速度结构建模
        2.3.2 定间隙涡伴生间隙环流速度结构仿真
    2.4 变间隙涡伴生间隙环流速度结构
        2.4.1 变间隙涡伴生间隙环流速度结构建模
        2.4.2 变间隙涡伴生间隙环流速度结构仿真
    2.5 涡伴生间隙环流流动特性实验研究
        2.5.1 间隙环流流动特性实验测试系统
        2.5.2 间隙环流流动特性实验测试结果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流固界面对间隙环流边界输运特性影响
    3.1 引言
    3.2 间隙环流能量输运机理建模理论基础
    3.3 间隙环流分区双模式能量输运机理建模
        3.3.1 间隙环流分区双模式输运机理建模
        3.3.2 流固界面影响间隙环流输运特性分析
    3.4 流固界面对间隙环流输运机理影响测试系统
        3.4.1 流固界面影响流动边界输运机理测试原理
        3.4.2 流固界面影响流动边界输运机理测试系统
    3.5 流固界面影响间隙环流阻力特性实验测试
        3.5.1 流固界面表面几何结构特性测试与表征
        3.5.2 流固界面影响间隙环流输运特性测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屏蔽电机水力损耗对主泵扩容设计效率影响规律
    4.1 引言
    4.2 屏蔽电机转子系统水力损耗建模
        4.2.1 屏蔽电机内冷回路间隙流动特征分析
        4.2.2 屏蔽电机转子系统水力功率损耗建模
    4.3 缩尺屏蔽电机水力损耗实验验证
        4.3.1 缩尺屏蔽电机水力损耗测试系统
        4.3.2 缩尺屏蔽电机水力损耗预测验证
    4.4 大功率屏蔽电机转子系统水力损耗预测
        4.4.1 AP1000 屏蔽电机转子系统水力损耗预测
        4.4.2 CAP1400 核主泵屏蔽电机水力功率损耗预测
    4.5 屏蔽电机增尺扩容对主泵效率的影响
        4.5.1 大功率屏蔽电机增尺扩容设计尺度预测
        4.5.2 大功率屏蔽泵增尺扩容对主泵效率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工作总结
    5.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投递与专利申请
    1.投递发表论文情况
    2.公开与授权发明专利
    3.相关科研课题参与情况
致谢

(10)核电冷加工大型翻转机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1.2 翻转机的研究概况
        1.2.1 国外翻转机的发展现状
        1.2.2 国内翻转机的研究现状
    1.3 大型重载翻转设备的应用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大型重载翻转机构型简介及翻转调平工装
    2.1 引言
    2.2 大型重载翻转机设计简介
        2.2.1 核电工件类型综合
        2.2.2 大型重载 90°/180°翻转机统一构型设计
        2.2.3 大型翻转机结构设计简介
        2.2.4 大型翻转机组合工作台变刚度分析
    2.3 工件翻转工艺综述
        2.3.1 工件 90°翻转工艺
        2.3.2 超高度工件 180°翻转工艺
        2.3.3 工件 180°翻转工艺
        2.3.4 翻转极限位置角与工件结构参数关系
        2.3.5 翻转过程受力分析
    2.4 翻转机基础托辊的调平工装
        2.4.1 翻转机双支撑滚轮架调平方案
        2.4.2 调平改进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二自由度牙嵌式重载平台锁止机构设计
    3.1 引言
    3.2 组合工作台运动特性及锁紧要求
        3.2.1 组合工作台的运动特性
        3.2.2 移动平台锁紧机构的锁止要求
    3.3 二自由度牙嵌式锁止机构构型设计
        3.3.1 无级锁止机构构型思想
        3.3.2 二自由度牙嵌式锁止机构构型的技术路线
        3.3.3 锁紧工作原理
    3.4 二自由度牙嵌式无级锁止机构的主参数设计
        3.4.1 齿形参数设计
        3.4.2 楔块楔角参数设计
        3.4.3 楔块斜面行程参数与几何关系
    3.5 锁止装置关键工程结构设计
        3.5.1 直齿长齿条
        3.5.2 移动盒与直齿短齿条
        3.5.3 主驱动双滑块与浮动钳口
        3.5.4 左、右调整楔块
        3.5.5 对位锁紧调整机构
        3.5.6 二自由度锁止机构特点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型重载翻转机关键部件有限元分析
    4.1 引言
    4.2 ANSYS Workbench软件简介
    4.3 锁止齿块有限元分析校核
        4.3.1 短齿条静力学分析校核
        4.3.2 极限状态短齿条静力学分析
    4.4 支撑滚轮架静力学分析
    4.5 翻转平台刚度静力学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型重载移动导轨副方案设计与分析
    5.1 引言
    5.2 移动平台滑动导轨方案
        5.2.1 移动平台移动单元方案及结构设计
        5.2.2 移动平台导向及润滑设计
    5.3 滑动导轨调试及改进方案
        5.3.1 滑动导轨前期装配调试及存在问题
        5.3.2 滑动导轨导向状态分析
        5.3.3 滑板研伤原因分析
        5.3.4 导轨滑动改造建议及方案实施
    5.4 卸荷滚滑复合导轨副方案设计
        5.4.1 钢球-V型槽弹性卸载支撑方案
        5.4.2 钢球-圆弧槽卸载方案
        5.4.3 钢球-平面弹性卸载方案分析
        5.4.4 被动三自由度圆柱滚子自位调姿、弹性卸载方案分析
    5.5 本章小节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小型压装机浮动工作台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医用锂离子电池碳锑负极材料的构建和性能研究[D]. 张卓雅. 太原理工大学, 2021
  • [2]粘土湿型砂造型机发展概述[J]. 朱吉禄. 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 2020(06)
  • [3]EE8.3变压器磁芯自动组装机的研制[D]. 余晓新.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4]汽车轴承套圈热锻生产线自动上下料装置研发[D]. 陈志强.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5]高职院校典型实训空间设计研究[D]. 刘义鹏.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6]铁壳电机自动装配线设计研究[D]. 程攀.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7)
  • [7]法外势力[J]. 布拉德·托尔,余桂霞. 译林, 2016(05)
  • [8]核主泵屏蔽电机间隙流动规律与水力损耗特性研究[D]. 薛亚波. 上海交通大学, 2016
  • [9]CCMT2016展品预览(2)[J].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传媒部. 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 2016(01)
  • [10]核电冷加工大型翻转机关键技术研究[D]. 王亮. 燕山大学, 2015(12)

标签:;  ;  ;  ;  ;  

小型压力机浮动工作台的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