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60岁老人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社区60岁老人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一、社区60岁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社区老年人常见感染性疾病疫苗应用专家共识》编写专家组[1](2022)在《社区老年人常见感染性疾病疫苗应用专家共识》文中指出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的统称, 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高、病死率高, 严重影响老年人生命质量并引发沉重的经济负担, 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施小明[2](2021)在《我国老年流行病学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老年流行病学是运用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 研究老年人群健康状态、疾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分布和预防, 并采取干预措施促进老年人群健康的学科。我国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进程逐渐加深, 老年流行病学作为流行病学的重要分支和老年预防医学的骨干学科之一, 为实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标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我国老年流行病学研究的进展, 梳理我国老年人的健康分布规律和危险因素等, 并对老年流行病学学科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展望。

孙小雁[3](2021)在《中国城乡老年人收入:个人、家庭和政府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人口正在快速老龄化。202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达2.64亿,占人口总量的18.7%,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1.9亿,占13.5%。121世纪中叶以后,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可高达30%-50%。人口老龄化将对我国代际赡养关系和老年人的养老带来空前严峻的挑战。老年人由于生理机理衰退,劳动参与率和劳动收入将逐步减少乃至丧失,另一方面他们的基本医疗与长期护理需要将显着增加,如果家庭转移支付与公共转移支付不能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基本收入,他们极易陷入贫困。论文将重点研究个人、家庭和政府三大主体对城乡老年人收入来源、收入差距及收入水平的影响和作用。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城镇户籍之上附加了各种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政策,使得城镇和农村老年人在收入结构、社会保障和养老模式等方面呈现出非常显着的差异。伴随着子女数量减少和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代际赡养关系受到极大挑战,农村以家庭供养为主的传统养老模式受到冲击。城市化进程导致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向经济更发达的城镇聚集,农村老龄化程度和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城镇,家庭成员将难以向农村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的照料。虽然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已经从主要面向城镇居民提升为覆盖全民,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等正在向一体化的目标迈进,但是,城乡老人的收入差距和养老保障水平差距仍然相当悬殊。为进一步研究近十年城乡老年人收入变化和收入差距问题,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对城乡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收入开展研究,重点考察城镇老年人和农村老年人两个群体的收入水平、来源和决定因素。第一,论文根据老年人收入来源的三个不同主体,将总收入划分为来源于个人的收入、来源于家庭的收入和来源于政府的转移收入。对近年来老年人的收入水平、收入来源的变化趋势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按城乡、区域等不同维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期间,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在城乡、区域、年龄段、性别等维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城乡之间的收入水平差异最大,收入结构差异也非常显着。第二,论文分析了城乡老年人的收入不平等程度以及相关因素对不平等的贡献度。本文采用各类不平等指数分别测算全体老年人、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老年人的收入差距,并从两个维度对收入差距进行分解。一是用泰尔指数对老年人的收入差距进行组间组内分解,二是按收入来源对基尼系数按不同收入来源进行分解。结果表明,城镇内部收入差距呈现先扩大再缩小的趋势,农村内部差距趋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也显着缩小,结果总体差距缩小。在各类收入来源中,社会保险转移净收入对总收入的基尼系数综合贡献率最高。第三,论文对老年人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本文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考察了城乡总体老年人、城镇老年人与农村老年人的个体收入影响因素及变化趋势,包括个人自然禀赋和人力资本积累等个人相关因素,家庭相关因素,以及社会支持政策等方面的因素。结果发现城镇和农村老年人的收入影响因素有显着差异,城镇老年人收入受社会保障制度影响较大,农村老年人则受家庭转移支付的影响较大。第四,论文进一步研究了近年来社会保障在缩小老年人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方面所起的作用,发现社会保障有助于提高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间的收入差距,对于维护社会公平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当前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藩篱仍然存在,社会保障受益水平差距悬殊,城乡老年人来自社会保障的收入差距远高于城乡居民总体收入差距。第五,论文对美国、日本和欧洲主要发达国家的老年人收入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经验进行了比较研究。虽然各国国情有所不同,但都同样面临人口老龄化以及国民基本养老金的财政压力,在为老年人提供稳定可持续的收入保障方面做了很多制度改革,主要包括推进养老金制度改革,维持养老基金的可持续性;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以满足不同收入阶层的需求;基本养老金更加注重公平,实现收入再分配功能保证低收入者的经济来源;完善收入最低保障制度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贫困和患病的老年人提供托底保障等。最后,论文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包括实施积极老龄化,提高老年人劳动参与率,继续发挥家庭的支持作用,提升公共财政与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公平性与效率;加大对未来老年人的人力资本投入;以及提升中国人口生育率,减缓人口少子老龄化进程等。

李佳泽[4](2021)在《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C市为例》文中指出目前,老年人对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日益突出。在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社会背景下,如何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老年人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其健康养老需求具有特殊性,因此,研究老年人对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总体发展特征及规律,对建立我国特色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提升老年人生理、心理、社会健康水平,保障老年人享有平等、充分的高质量晚年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2018年C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研数据作为数据来源,以C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问卷法及统计分析法对基础数据进行归类统计,基于健康老龄化理论以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目前老年人对健康养老服务的需求划分为经济满足性需求、安全保障需求、精神慰藉需求、权益保障需求四个维度。其次,运用描述分析法探讨老年人在这四个需求维度下的满足情况。最后,从个体特征和家庭特征两个角度对健康养老服务需求进行卡方分析及H-L样本拟合度检验,筛选适合本次研究的自变量,运用二元logistic逻辑回归方法探究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通过回归分析后得出相关结论:在经济保障方面,月收入低于月消费支出视为需要额外的经济帮助的老年人占样本总体的40%,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对经济保障需求越不满足;相对于农村老年人而言,城镇老年人经济保障需求满足度更高;而生活自理能力越差、子女数量越多的老年人对经济保障需求越不满足。在安全保障需求上,相比于城镇老年人,农村地区老年人对住房的满意度差;养老金收入、参与社交活动、2000年以后建造住房时间与安全保障需求呈正相关;自理能力、2000年以前建造住房时间安全保障需求呈负相关;在精神慰藉方面,年龄、受教育程度、养老金收入、参加社交活动、子女数量对精神慰藉需求的满足情况呈正相关;生活自理能力与精神慰藉需求呈负相关;相比于独居老人,与配偶或子女同住的老年人精神慰藉需求呈正相关。在权益保障方面,相对于城镇老人,农村老人权益受损后选择默不作声;相比于独居老人,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与维权需求呈负相关,与配偶同住的与维权需求呈正相关。在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满足现状和影响因素来看,目前存在城乡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不健全、老年人自身经济保障还存在一些供给不足的情况需要外界的经济支持、老年人自身健康维护意识薄弱、精神慰藉需求满足程度较低、老年维权意识和途径较差的情况。以此为依据,本文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经验建议,提出四个方面完善我国健康养老体系加快我国健康养老服务建设对策:首先,构建我国特色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要深入研究及践行健康老龄化宗旨,逐步建立城乡居民差异化、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制度及规范;其次,创新建立多元化的健康养老服务模式,例如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和智慧化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再次,整合社会资源合力构建老年友好社区,把握老年需求,充分发挥老年人主体带动作用,让老年人体会到社会参与感;最后,为老年人营造以家庭为主体的关爱环境,通过家庭支持帮助老年人拥有积极健康的老龄心态,通过社区日常活动及健康宣传更新老年人健康养老观念。

崔晓龙[5](2021)在《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老年移动网民数量的不断增长,城镇老年人对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适老化需求与日俱增。城镇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和媒介适应能力逐渐弱化,而当下针对老年群体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移动社交应用软件,在设计与应用方面还处于初始阶段,尚未形成科学、有效、完善的设计原则和规范。现有的相关设计远不能适应城镇老年人对当下社交的诉求,也未能有效解决老年群体普遍存在的代际关系疏离和社交活力不足的困境,这一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当下设计界亟待解决的社会命题。基于以上背景,本文的研究站在设计的角度,以审视当今社会老龄化问题对设计的影响为前提,以数字技术对城镇老年移动社交进步的作用和价值为导向,以国内外先进理念为理论支撑,力求得出科学务实,且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为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本文通过用户需求分析和实验论证,对城镇老年人在用户体验、功能需求、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分类研究,推导出“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性别”“性格”“养老方式”等六要素对老年人社交活性和需求差异的关键性影响,并借助KANO需求分析模型,分析移动社交语境下老年人在安全、认知、兴趣、交往、情感等方面的需求,以此作为本文建构设计方法、设计模型的依据。同时,本文基于格拉诺维特的“弱关系”理论剖析了城镇老年人的社会关系,提出“中间态关系优势”的分析视角;基于舒茨的人际关系三维理论来分析不同关系中需求层次的转化,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无障碍性”“社交安全感”“包容性”“贴近性”四个设计原则;基于场景理论提出“场景共时”“场景共境”“场景共权”“场景共情”四种场景分析视角,总结出“阅读”“兴趣社交”“情感社交”“知识社交”和“生活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本文还根据人体工程学的拇指功效实验和眼动科学实验对页面交互和操作舒适区进行分析,并基于五种需求场景提出了代表性的原型设计方案;论文还借助眼动实验和李克特五级主观评价量表对设计方法和设计方案进行了可用性验证和设计评价。本研究通过以上系统的研究工作,力图丰富中国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语境下对体验设计需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同时为改善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用户体验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设计思路。

胡玲[6](2021)在《老年人抑郁症状相关因素及城乡差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我国老年人抑郁症状流行现状及特点,探索老年人抑郁症状相关因素,分析我国城乡老年人抑郁症状及影响因素作用差异,从而为后续队列研究、相关干预策略制定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方法: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项目2018年数据,以我国≥60岁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抑郁症状由10项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10)测量,将总分≥12分定义为有抑郁症状。研究自变量涉及社会人口学特征、身体健康状况、健康相关行为、家庭因素、社会因素、满意度六方面。使用SAS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单因素分析;R软件进行Group Lasso筛选变量、老年人抑郁症状风险列线图建立和评估;AMOS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和修正。结果:1.共纳入8339名老年人,CESD-10得分中位数为7(3,13)分;30.09%老年人(2509名)有抑郁症状。女性老年人抑郁症状流行率(37.09%)高于男性(23.48%),西部地区(36.21%)高于中部地区(30.81%)高于东部地区(23.58%),文盲(39.66%)高于小学文化水平(31.69%)高于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18.77%)。2.Group Lasso筛选的性别、区域位置、城乡、教育水平、健康自评、疼痛、视力、躯体功能、残疾、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困难、社交活动、高强度体力活动、睡眠时间、胃部或消化系统疾病、低保户、金融资产、健康满意度、生活满意度、婚姻满意度均与老年人抑郁症状相关(p<0.05),用于构建列线图。3.所构建列线图训练集AUC为0.825(95%CI:0.813–0.836),测试集AUC为0.826(95%CI:0.809–0.843);校准曲线反映所构建列线图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的预测值与实际值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4.城市老年人、农村老年人CESD-10得分中位数分别为6(3,11)、8(4,14),抑郁症状流行率分别为22.56%、35.29%。5.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社会经济地位、身体健康差、生活满意度低、睡眠时间、慢性病对抑郁的总效应分别为-0.398、0.532、0.243、-0.110、0.280,共解释抑郁44.4%的变异。6.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模型在城乡老年人之间不具有模型恒等性:(1)社会经济地位对城市老年人慢性病没有直接影响(路径系数为-0.004,p=0.844),而在农村老年人中,社会经济地位会减低慢性病的风险(路径系数为-0.168,p<0.001);(2)社会经济地位对农村老年人身体健康差的影响大于城市老年人(路径系数分别为-0.497、-0.388,p<0.05);(3)身体健康状况差对城市老年人抑郁直接影响高于农村老年人(路径系数分别为0.460、0.423,p<0.05)。结论:老年人抑郁症状流行率较高,特别是女性、农村、教育水平低的老年人,需要加强老年人抑郁症状干预,减低老年人抑郁症状负担,从而促进健康老龄化。抑郁症状受人口学特征、身体健康状况、社会经济地位、社交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列线图能对老年人抑郁症状影响因素进行可视化展示且对个体抑郁风险预测效果良好,可用于制作抑郁筛查工具以指导抑郁预防干预工作。城乡老年人抑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研究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

曹璞[7](2021)在《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家庭老年人口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研究》文中指出自21世纪初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结构转变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开始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尤其在近年来我国老龄化趋势加速引起“人口红利”逐步消退的背景下,老龄化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负向影响并加重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的客观现实不可逆转,如何正确看待不断增长的庞大老年人口群体,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对此党中央、国务院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由于我国家庭中的代际关系比西方国家更为紧密,老年人口退出正式劳动力市场回归家庭后,大多数中低龄老年人会通过家庭劳动支持的方式继续对家庭做出贡献,家庭内部也会将更多经济资源向老年人倾斜以保障其晚年消费。当微观家庭内部自发的经济活动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时,这些经济活动便可能以微观家庭为基础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因此我国老年人口通过家庭对经济增长发挥出的积极作用比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更强,具有典型的中国特征。以往研究未将关注点聚焦到家庭老年人口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的积极影响上,导致在科学认识老年人口具有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方面存在一定遗漏,因此以我国家庭老年人口经济行为为切入点,从现实特征、理论机制、实证验证、政策建议等方面规范、系统的研究我国家庭老年人口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正向效应,即有利于正确、客观认识老年人口做出的贡献和具有的价值,又有利于转变将老年人口看作纯粹消耗性群体的传统观念,还有利于更好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论文在对相关基础理论回顾和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评述的基础上,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研究:(1)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家庭老年人口经济行为的特征性事实。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分析并总结了我国家庭老年人口劳动支持行为和消费行为发生的现实背景、特征及影响。(2)我国家庭老年人口对经济增长正向效应的作用机制和数理分析。从理论上分析了老年人口两种家庭经济行为从不同路径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正向效应,一个是家庭老年人口以“隔代抚育”为主的家庭劳动支持从供给侧对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供给产生正向效应的作用机制,归纳出劳动力供给增强效应、人力资本积累保障效应、家庭储蓄增强效应三种正向效应,并借鉴经济增长理论中的经典模型进行了数理分析;另一个是家庭老年人口消费从需求侧对影响经济增长的总消费产生正向效应的作用机制,归纳出需求扩张拉动效应、消费增长点催生效应、产业结构升级效应三种正向效应,并借鉴马克思消费与生产关系思想进行了数理分析。(3)我国家庭老年人口对经济增长正向效应的实证分析。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部分结合宏观经济数据,实证验证了家庭老年人口劳动支持能够显着提高家庭中成年子女的劳动参与率与劳动参与时间,显着降低家庭在孙辈教育方面的支出,显着提高家庭储蓄率;实证验证了家庭老年人口消费总规模扩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不断增强,家庭老龄化显着提高了家庭在医疗、保健、家庭服务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并有望围绕这几类消费需求催生老年服务业这一新消费增长点,家庭老龄化引起的家庭消费结构变化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4)政策建议。围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如何更好发挥家庭老年人口积极效应,从尊重家庭老年人口的社会价值、合理开发老年人口资源、保障并激发老年人口消费、发展老年服务业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在研究视角方面重点关注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家庭老年人口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正向效应。以往研究忽视了家庭老年人口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及其具有的中国特征,选择这一方向研究是一次积极尝试。(2)在理论分析方面构建了我国家庭老年人口对经济增长正向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归纳了相关的正向效应。以我国家庭老年人口经济行为的特征性事实为依据,将家庭老年人口劳动支持行为和消费行为纳入到影响经济增长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分析框架中,归纳出家庭老年人口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六种正向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并进行了数理分析。(3)在实证方面对我国家庭老年人口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进行了实证验证。运用CFPS微观数据、部分结合宏观经济数据,根据我国家庭特征和家庭老年人口经济行为特征对控制变量、工具变量和中介变量等进行了选择,并运用工具变量法、倾向性得分匹配、中介变量法、异质性分析等多种计量方法、估计模型和分析方式对归纳出的六种正向效应进行了实证验证,使研究结论更加充实、更有说服力、更符合我国家庭特征。

周慧[8](2020)在《老年人需要满足与福利政策 ——基于时间利用的分析》文中提出时间利用可以作为政策研究的重要分析工具。一些国家和组织开展过多次大规模的时间利用调查,揭示人们日常活动的时空结构并探讨相关公共政策问题。目前基于老年人时间利用的政策研究极为薄弱,多数研究侧重老年人日常活动时间数量的描述,政策讨论不足且极少涉及活动背后的动力——需要。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伴随着时间而进行,多数活动又是在一定需要的推动下产生的;人们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反映出特定需要的满足状况。需要是社会福利的核心概念,社会福利政策的基本功能是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福利供给主体应依据福利供给对象的需要提供相应的福利。基于老年人的时间利用研究其需要及需要的满足,可以为决策者分析老年福利政策的实施效果、完善相关政策提供经验支撑。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本研究对老年人的客观时间利用进行定量研究并对其主观时间利用展开质性研究。老年人客观时间利用研究依据ERG理论的需要类型界定,参照国家统计局2008年全国居民时间利用调查的分类标准,采用时间日志法调查老年人满足各类需要的活动时间、地点与陪同者,分析老年人的需要满足以及相关政策供给现状,审视政策设计在阻碍老年人合理分配时间、满足各类需要方面的不足。老年人主观时间利用研究以时间压力、生活节奏与时间利用满意度为指标,采用半结构访谈法开展探索性研究,考察老年人的日常时间结构与需要满足类型,剖析满足老年人需要的重要主体及其效能,查找造成老年人时间冲突和无法充分满足需要的政策漏洞。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第一,老年人满足各类需要的时间利用呈现不均衡特征。在时间数量方面,老年人每天用于满足生存需要的时间最多、成长需要次之、关系需要最少,并且满足各类需要的活动时间分布不均。睡觉休息是老年人耗时最多的活动,占全天总时间的一半;照料未成年子女是老年人满足关系需要的主要途径,看电视是老年人最主要的娱乐休闲方式。老年人用于就业和社会交往的时间有限,参与教育和志愿服务的时间严重不足。在日常活动地点和陪同者方面,老年人的绝大多数活动局限在家中,对公共服务场所的利用度低;多数活动是与家人共同参与,配偶是最重要的陪伴者。与2008年全国调查数据相比,老年人满足各类需要的时间结构基本一致,满足生存需要的时间稍有减少,满足关系需要的时间略微增加且向孙辈倾斜,满足成长需要的时间小幅缩减。第二,不同老年群体在满足各类需要的时间利用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女性老年人用于满足成长需要的时间少于男性,高龄老年人花费较多时间用于满足生存需要,独居老年人满足关系需要的时间少于非独居老年人。与非就业老年人相比,就业老年人用于满足成长需要的时间较少;收入水平较低的老年人用于满足成长需要的时间少于较高收入的老年人,并且有较多时间用于满足生存需要。除了时间分配数量上的不同,老年人对时间利用状况的主观评价存在分化:时间结构合理的老年人能够平衡各方角色要求,时间压力较小、时间利用满意度较高;时间结构不合理、时间分配存在冲突的老年人无法满足某些需要,时间利用满意度低。第三,老年福利政策供给存在短板。针对老年人娱乐休闲、教育、就业以及性别平等、老年宜居等方面的政策设计不足,面向女性、高龄、独居、中低收入与就业老年人的政策保障不健全。家庭和社区是满足老年人需要的重要主体,家庭支持政策发展滞后、社区公共服务匮乏抑制了福利功能的有效发挥。家庭与社区福利供给在政策设计上缺乏协同联动、社会福利社会化不成熟、社会与市场主体缺位弱化了老年福利的可获得性。第四,老年人的多重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子女陪伴时间极为有限,群体性社交活动缺失不利于老年人关系需要的满足;隔代抚育、有偿工作挤占了老年人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资源,娱乐休闲场地欠缺、老年教育服务覆盖面窄、参与志愿服务的渠道不畅等均不利于老年人成长需要的有效满足。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要的政策供给不足、多元主体的协同机制有待完善使得老年人难以合理利用时间,多重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基于需要的老年福利政策应在优先满足老年人生存需要的基础上逐步扩展到其他需要的满足,既要面向全体老年人的共性需要提供普遍性福利,又要精准面向不同老年群体的多样化需要提供差别化福利,不断增强老年人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加快建设年龄友好型与性别友好型社会。围绕满足老年人需要这一政策目标,应重点发展家庭与社区福利,加快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坚持政府主导、持续释放社会与市场潜力,在增加福利供给总量的同时不断优化供给结构,消除老年人需要满足的时间限制,促进供需平衡。为了保障福利产品的高效传递,跨部门之间应建立健全沟通协商机制,提高协同治理水平。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需要满足为研究视角,通过考察老年人满足各类需要的时间利用状况,评判老年福利政策的实施成效,实现了研究角度的创新。将时间利用作为政策分析工具,通过探查阻碍老年人合理利用时间和有效满足各类需要的政策短板,为政策改进提供依据,实现研究内容的创新;经由主客观两条路径全面把握老年人的时间利用,在对老年人时间分配状况进行调查的同时探索其主观感知与评价,实现研究内容的又一创新。引入质性研究方法,在调查老年人日常活动时间分配状况的同时,深入探索时间数字中蕴藏的生命体验并挖掘深层次的社会背景信息,在创新老年人时间利用研究方法上做出尝试。本文一定程度上拓展并丰富了相关理论研究,优化了老年福利政策的分析框架,为决策者动态掌握老年人的时间利用与需要满足状况,提高老年福利供给精准度以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经验证据,因而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未来研究可整合多种方法,扩大取样范围、丰富研究内容,为政策制定提供更为精准、详实的依据。

车俊杰[9](2020)在《延边地区某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调查延边地区某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指标,分析该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找出目前本社区老年人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且为制定针对性的老年人健康管理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延边地区某社区60岁以上健康体检参加者4 556名,收集其健康体检资料中的年龄、性别、民族、血压、体重、身高、腰围、文化程度、婚姻状态、职业、吸烟与否、锻炼频率、饮酒频率和饮食习惯、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并分析其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严格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方案要求实施健康体检,根据“中国不同疾病防治指南”提出的标准判定肥胖、空腹血糖受损、高血压和血脂异常,采用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指南(ATP Ⅲ)和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提出的标准判定代谢综合征(MS)。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数据以百分率表示,进行χ2检验;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的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本次研究共调查60岁以上老年人4 556名,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别占41.5%和58.5%,朝鲜族和汉族分别占20.2%和79.8%,60~64、65~69、70~74和75~岁分别占30.6%、38.2%、22.0%和9.2%。本次研究对象中,文盲或半文盲、小学、初中和高中及以上学历者分别为29.5%、19.1%、37.7%和13.6%,已婚和离婚或丧偶分别占81.9%和18.1%,公务人员、个体或工人和农民或无工作者分别为13.8%、8.0%和78.1%,不吸烟和吸烟者分别为85.1%和14.9%,不锻炼、偶尔锻炼和每天锻炼者分别为39.2%、6.4%和54.5%,不饮酒、偶尔饮酒和每天饮酒者分别占77.9%、13.3%和8.8%。本社区老年人文化程度、婚姻状态、职业、锻炼、吸烟和饮酒分布特征存在明显的民族差异(均P<0.05)。2.本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的整体型肥胖和腹型肥胖患病率分别为74.8%和66.8%,空腹血糖受损和高血压分别为29.4%和13.1%;血脂异常患病率为70.7%,其中高总胆固醇血症为50.0%、高甘油三酯血症为40.7%、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为26.1%、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为10.3%;CDS标准判定的MS患病率为19.5%,ATPⅢ标准判定的MS患病率为48.6%。本社区汉族老年人超重肥胖、腹型肥胖和高血压患病率高于朝鲜族,而朝鲜族血脂异常患病率则高于汉族,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本社区老年人整体型肥胖患病危险与民族、年龄、职业和吸烟情况密切相关,腹型肥胖与性别、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态、职业、吸烟情况、锻炼和饮酒频率密切相关:(2)高血压患病危险与民族和饮酒频率密切相关:(3)空腹血糖受损患病危险与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饮酒频率密切相关:(4)血脂异常患病危险与性别、民族、职业和饮酒频率密切相关:(5)CDS标准判定的MS患病危险与性别和职业密切相关,ATPⅢ标准判定的MS患病危险与性别、文化程度、吸烟和饮酒频率密切相关。4.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本社区老年人整体型肥胖患病危险与民族、年龄、职业和吸烟密切相关,即汉族患病危险高于朝鲜族(OR=1.384,95%CI:1.178~1.625),个体或工人患病危险高于其他职业者(OR=1.422,95%CI:1.032~1.960),不吸烟者患病危险高于吸烟者(OR=1.258,95%CI:1.048~1.510),60~74岁年龄组患病危险明显增高(与75~岁年龄组比较,60~64、65~69、70~74年龄组的OR值分别为1.310、1.493和1.387);腹型肥胖患病风险与性别、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和吸烟情况密切相关,即女性患病危险高于男性(OR=4.859,95%CI:4.184~5.643),汉族患病危险高于朝鲜族(OR=1.497,95%CI:1.271~1.764),高中及以上者患病危险高于其他学历(OR=1.330,95%CI:1.071~1.652),个体或工人者患病危险高于其他职业(OR=1.455,95%CI:1.073~1.974),不吸烟者患病危险高于吸烟者(OR=1.235,95%CI:1.024~1.490)。(2)血脂异常与性别、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态、职业、吸烟和饮酒频率密切相关,即女性患病危险高于男性(OR=2.076,95%CI:1.757~2.453),朝鲜族患病危险高于汉族(OR=1.375,95%CI:1.160~1.630),高中及以上者患病危险高于其他学历(OR=1.235,95%CI:0.992~1.537),离婚或丧偶者患病危险高于已婚者(OR=1.174,95%CI:0.984~1.401),个体或工人和农民或无职业者患病危险高于公务人员(OR=1.319和1.296,95%CI:0.987~1.762和1.073~1.566),吸烟者患病危险高于不吸烟者(OR=1.224,95%CI:1.000~1.498),每天饮酒者患病风险高于不饮酒者(OR=1.284,95%CI:1.034~1.595)。(3)空腹血糖受损与年龄和学历密切相关,即65~岁年龄组患病危险明显增高(与60~64岁年龄组比较,65~69、70~74和75~岁年龄组的OR值分别为1.349、1.512和1.255),高中及以上者患病危险高于其他学历(OR=1.309,95%CI:1.067~1.606)。(4)高血压患病危险与性别、民族和饮酒频率密切相关,即女性的患病危险高于男性(OR=1.293,95%CI:1.033~1.617),汉族的患病危险高于朝鲜族(OR=1.475,95%CI:1.164~1.868),每天饮酒老年人患病危险高于不饮酒者(OR=1.582,95%CI:1.140~2.194)。(5)CDS标准判定的MS患病危险与性别、年龄和职业密切相关,即女性患病危险高于男性(OR=1.257,95%CI:1.075~1.470),65~74岁患病风险高于其他年龄组(与60~64岁年龄组比较,65~69和70~74岁年龄组的OR值分别为1.243和1.294),个体或工人患病危险高于公务人员(OR=1.503,95%CI:1.102~2.050);ATPⅢ标准判定的MS患病危险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态和职业密切相关,即女性患病危险高于男性(OR=2.25 1,95%CI:1.979~2.561),65~74岁患病风险高于其他年龄组(与60~64岁年龄组比较,65~69和70~74岁年龄组的OR值分别为1.219和1.237),高中及以上者患病危险高于文盲或半文盲(OR=1.234,95%CI:1.013~1.503),离婚或丧偶者患病危险高于已婚者(OR=1.214,95%CI:1.032~1.428),个体或工人患病危险高于公务人员(OR=1.261,95%CI:0.963~1.651)。结论:1.延边地区某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的肥胖和血脂异常患病率达到67%~75%,其患病水平均属于国内较高发地区。IFG和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9.4%和13.1%,其中IFG患病水平属于国内中等程度发病地区,高血压患病水平属于国内较低发地区。不同标准判定的代谢综合征患病水平差异较大,ATPⅢ标准判定的MS患病率明显高于CDS标准判定的MS,应选择适宜的参考值评估本社区老年人MS的患病水平。肥胖、血脂异常、IFG和ATPⅢ标准判定的MS是目前本社区老年人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且本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加强其健康管理。2.不同特征老年人代谢异常性疾病的患病危险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分布特征有所不同,应根据本地区老年人不同特征和不同代谢异常性疾病的患病危险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分布特征制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老年人健康管理策略。

董晨雪[10](2020)在《基于差异的正义:我国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健康养老将健康理念引入养老领域,不仅关注老年群体的物质和生活需要,还关注其医疗照护、精神慰藉、社会参与等等,强调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统筹协调养老资源,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需求。随着老龄社会的不断深化,健康养老已经成为推进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的重要方式。目前,我国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呈现不断增长且日益多元趋势,尽管与之相应的我国健康养老服务的供给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却存在不平衡、不充分且城乡差异显着的问题。关注我国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与养老服务供给的差异,在差异中寻求公平的正义,是聚焦老年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分析法、数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在归纳我国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现状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健康养老的重要意义及发展现况,并以江苏省太仓市、合肥市肥西县、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展开调查研究,对其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及供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无论是城乡间、还是地区间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的需求和供给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健康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差异也有所不同。为此,本文将我国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发展面临的困境归纳为:城乡需求差异显着,统筹协调存在困难;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供需矛盾较为突出;服务理念较为传统,健康养老有待深化;城乡供给差异显着,共建共享仍需加强;并将其原因归结为:城乡环境、生活观念存在不同,行为选择存在差异;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尚未健全,供给效果尚未凸显;健康养老服务理念发展较晚,相关探索有待加强;养老服务城乡供需结构失衡,统筹协调仍需推进。最后,基于罗尔斯的正义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以及社会福利理论,提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的相关思考,分别为:正视差异,构建中国特色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精准供给,促进健康养老服务供给有效提升;更新理念,保障老年群体健康养老服务权益;统筹发展,促进区域城乡养老服务协调推进;以期能够对我国健康养老的发展提供相关思考,促进我国健康养老服务水平的提升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社区60岁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区60岁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3)中国城乡老年人收入:个人、家庭和政府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框架
    第三节 相关概念、研究方法与数据
        一、相关概念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
    第四节 主要创新与未来研究方向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理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收入分配与养老保障理论
        三、西方经济学理论
        四、社会学理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老年人收入来源的研究
        二、关于老年人群体收入差异的研究
        三、关于老年人收入差距及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四、老年人收入的影响因素研究
第三章 城乡老年人收入来源与差异研究
    第一节 老年人的收入来源
        一、老年人收入来源分类
        二、来源于个人的收入
        三、来源于家庭的收入
        四、来源于政府的转移收入
    第二节 城镇老年人与农村老年人的收入差异
        一、城乡老年人收入变化趋势比较
        二、城镇老年人和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来源比较
    第三节 东中西部老年人的收入差异
        一、东中西部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变化及来源差异
        二、东中西部老年人的收入结构变化差异
    第四节 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收入差异
        一、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变化及来源差异
        二、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收入结构变化差异
    第五节 男性老年人和女性老年人的收入差异
        一、男性和女性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变化及来源差异
        二、男性和女性老年人的收入结构变化差异
    第六节 个人、家庭和政府对城乡老年人收入保障的作用
        一、个人对老年人收入保障的作用
        二、家庭对老年人收入保障的作用
        三、政府对老年人收入保障的作用
第四章 城乡老年人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数据来源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测度收入差距的指数
        二、泰尔指数分解法
        三、基尼系数按收入来源进行分解的方法
    第三节 城乡老年人收入差距变动趋势的实证分析
        一、城乡总体老年人收入差距及其变化趋势
        二、城镇老年人的收入差距及其变化趋势
        三、农村老年人的收入差距及其变化趋势
    第四节 老年人不同人群组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
    第五节 各类收入来源对基尼系数边际效应的动态分析
        一、城乡老年人收入来源对总体基尼系数边际效应的动态分析
        二、城镇老年人收入来源对总体基尼系数边际效应的动态分析
        三、农村老年人收入来源对总体基尼系数边际效应的动态分析
    第六节 社会保障对老年人收入差距作用的分析
第五章 城乡老年人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一、研究假设
        二、模型构建
        三、数据来源与说明
    第二节 城乡总体老年人的收入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基本描述
        二、个人、家庭和政府对总体老年人收入的作用
    第三节 城镇老年人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基本描述
        二、个人、家庭和政府对城镇老年人收入的作用
    第四节 农村老年人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基本描述
        二、个人、家庭和政府对农村老年人收入的作用
    第五节 生命历程视角下老年人收入影响因素的分析
第六章 发达国家保障老年人收入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第—节 美国老年人的收入与社会保障
        一、美国老年人的收入来源与收入差距
        二、美国老年人的收入保障制度与政策
        三、对美国老年人收入保障制度的评价
    第二节 日本老年人的收入与社会保障
        一、日本老年人的收入来源与收入差距
        二、日本老年人的收入保障制度与政策
        三、对日本老年人收入保障制度的评价
    第三节 英国老年人的收入保障制度
        一、英国养老金制度
        二、英国老年人的其他收入保障制度
        三、对英国老年人收入保障制度的评价
    第四节 美日英三国养老收入保障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C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健康养老服务
        2.1.2 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2.1 国内文献综述
        2.2.2 国外文献综述
        2.2.3 研究述评
    2.3 理论基础
        2.3.1 健康老龄化
        2.3.2 需求层次理论
        2.3.3 社会支持理论
第3章 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1 数据来源
    3.2 老年人口基本特征
        3.2.1 个体特征
        3.2.2 家庭特征
    3.3 健康养老服务现状及需求分析
        3.3.1 经济保障需求
        3.3.2 安全保障需求
        3.3.3 精神慰藉需求
        3.3.4 权益保障需求
    3.4 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3.4.1 经济保障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3.4.2 安全保障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3.4.3 精神慰藉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3.4.4 权益保障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4章 国内外健康养老服务的经验借鉴
    4.1 国外健康养老服务的经验
        4.1.1 美国ENP居家式健康养老服务
        4.1.2 德国制度化的多元健康养老服务
        4.1.3 日本高度智能化健康养老服务
        4.1.4 国外健康养老服务对我国的启示
    4.2 国内经验借鉴
        4.2.1 上海亲和源社区健康养老服务建设
        4.2.2 江苏省太仓市健康养老服务建设
        4.2.3 国内健康养老服务对我国的启示
第5章 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对策建议
    5.1 践行健康老龄化宗旨,构建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5.1.1 深化健康养老相关理论的研究探索
        5.1.2 建立城乡居民一体化健康养老制度
        5.1.3 构建中国特色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5.2 创新健康养老服务,建立多元化的服务模式
        5.2.1 充分利用智慧化的健康养老服务优势
        5.2.2 构建全民健康下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5.3 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合力打造老年友好社区
        5.3.1 充分发挥市场活力,建设老年友好社区
        5.3.2 正确把握老年需求,发挥老年主体作用
    5.4 营造老年人家庭关爱环境,推进养老理念更新
        5.4.1 强化老年心理健康,发挥和睦家庭带动作用
        5.4.2 开展健康宣传教育,提升老年健康养老观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5)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 相关概念阐述
        (一)城镇老年人
        (二)移动社交应用软件
        (三)用户体验
    三 研究现状综述
    四 国内外相关设计概述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变化与缺失:媒介环境变化中城镇老年人的状态和特征
    第一节 媒介发展中的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状况
        一、媒介形态变化中的沟通方式
        二、移动媒介影响下的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特征
        三、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城镇老年人身体状况和行为特征
        一、城镇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状况
        二、城镇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偏好
        三、城镇老年人的移动社交行为特征
    第三节 城镇老年人认知行为和移动媒介素养特征
        一、移动媒介下城镇老年人的认知行为特征
        二、城镇老年人的移动媒介素养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现状与困境: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问题和趋向
    第一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现状分析
        一、“积极老龄化”理念下的老年人移动社交产业
        二、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要素分析
    第二节 媒介传播范式转变中的设计困境
        一、不合理的需求定位
        二、交互逻辑忽视城镇老年人认知和行为特点
        三、交互方式忽视城镇老年人行为习惯
        四、交互界面不符合城镇老年人认知特点
    第三节 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品牌战略的发展趋势
        二、功能的发展趋势
        三、交互方式的发展趋势
        四、交互界面的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念与原则: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立场
    第一节 由通用性到无障碍性:设计理念调整背后的逻辑转换
        一、通用性设计理念的优势和弊端
        二、无障碍设计理念的反思——用户的细分与深化
        三、用户的价值显现与用户体验设计原则的精准化
    第二节 以社交安全感为基础:由可靠性到归属感
        一、安全机制的可靠和适度
        二、交互逻辑和行为的安全感
        三、社交主体的社交安全感
    第三节 以包容性为中心:由交互逻辑到界面响应
        一、交互逻辑的合理与精简
        二、交互行为的容错
        三、交互方式的适用
        四、交互界面的简化和动态响应
    第四节 以贴近性原则为核心:由视觉贴近到主体性贴近
        一、视觉贴近原则
        二、行为贴近原则
        三、语境贴近原则
        四、情感贴近原则
        五、主体性贴近原则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析与方法: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依据
    第一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依据
        一、调研方法和依据
        二、调研数据采集因素
        三、样本回收及数据分析
        四、调研结论
    第二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规划
        一、设计总体规划
        二、理论视角下的设计需求和功能分析
        三、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流程
    第三节 场景理论下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方法
        一、基于阅读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二、基于兴趣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三、基于情感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四、基于知识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五、基于生活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型与方案: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策略
    第一节 基于需求场景理论的设计模型
        一、用户模型的构建
        二、需求模型的构建
    第二节 基于人际关系三维理论的设计策略
        一、基于“安全-信赖”体验的设计策略
        二、基于“包容-符号”体验的视觉设计策略
        三、基于“支配-互动”体验的感官融合设计策略
        四、基于“情景-叙事”体验的设计策略
    第三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方案
        一、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定位
        二、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交互原型设计
        三、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高保真原型设计
    第四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评估
        一、可用性测试
        二、设计评价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人际关系和媒介素养调查问卷
附录2:用户体验设计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3:用户访谈问题大纲
附录4:老年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眼动实验任务引导语
附录5:老年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用户主观评价量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老年人抑郁症状相关因素及城乡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老年人抑郁症状相关因素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老年人抑郁症状城乡差异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老年人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家庭老年人口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相关文献综述
    2.1 基础理论
        2.1.1 人口转变理论
        2.1.2 经济增长理论
        2.1.3 家庭经济学理论
    2.2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相关文献
        2.2.1 通过劳动力供给路径影响经济增长及效应
        2.2.2 通过物质资本积累路径影响经济增长及效应
        2.2.3 通过人力资本积累、技术进步路径影响经济增长及效应
        2.2.4 通过产业结构路径影响经济增长及效应
    2.3 家庭老年人口对家庭经济活动影响的相关文献
        2.3.1 家庭老年人口对家庭代际支持的影响
        2.3.2 家庭老年人口对家庭消费的影响
    2.4 相关文献评述
第三章 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家庭老年人口经济行为的特征性事实
    3.1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趋势及特征
        3.1.1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趋势
        3.1.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3.2 我国家庭老年人口劳动支持的特征性事实
        3.2.1 家庭老年人口劳动支持的现实背景
        3.2.2 家庭老年人口劳动支持的特征
        3.2.3 家庭老年人口劳动支持的影响
    3.3 我国家庭老年人口消费的特征性事实
        3.3.1 家庭老年人口消费的现实背景
        3.3.2 家庭老年人口消费的特征
        3.3.3 家庭老年人口消费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家庭老年人口对经济增长正向效应的理论分析
    4.1 家庭老年人口对经济增长正向效应的作用机制分析
        4.1.1 家庭老年人口劳动支持对要素供给正向效应的作用机制
        4.1.2 家庭老年人口消费对总消费正向效应的作用机制
    4.2 家庭老年人口对经济增长正向效应的数理分析
        4.2.1 家庭老年人口劳动支持对要素供给正向效应的数理分析
        4.2.2 家庭老年人口消费对总消费正向效应的数理分析
    4.3 家庭老年人口对经济增长正向效应的假说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家庭老年人口劳动支持对要素供给正向效应的实证分析
    5.1 家庭老年人口劳动支持的劳动力供给增强效应实证分析
        5.1.1 变量选择、模型设定、数据来源与统计性描述
        5.1.2 计量结果分析
        5.1.3 稳健性检验
    5.2 家庭老年人口劳动支持的人力资本积累保障效应实证分析
        5.2.1 变量选择、模型设定、数据来源与统计性描述
        5.2.2 计量结果分析
        5.2.3 稳健性检验
    5.3 家庭老年人口劳动支持的家庭储蓄增强效应实证分析
        5.3.1 变量选择、模型设定、数据来源与统计性描述
        5.3.2 计量结果分析
        5.3.3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及启示
第六章 家庭老年人口消费对总消费正向效应的实证分析
    6.1 家庭老年人口消费的需求扩张拉动效应实证分析
        6.1.1 预测步骤、预测数据的统计性描述
        6.1.2 预测结果分析
    6.2 家庭老年人口消费的消费增长点催生效应实证分析
        6.2.1 变量选择、模型设定、数据来源与统计性描述
        6.2.2 计量结果分析
        6.2.3 稳健性检验
        6.2.4 我国家庭老年人口老年服务需求与老年服务业发展分析
    6.3 家庭老年人口消费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实证分析
        6.3.1 家庭老龄化对家庭消费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6.3.2 家庭消费结构变化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的实证分析
    6.4 本章小结及启示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本文的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发表学术论文
    参与科研项目及科研获奖
致谢

(8)老年人需要满足与福利政策 ——基于时间利用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研究回顾
        1.3.2 已有研究的贡献
        1.3.3 已有研究的不足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视角
        1.4.2 分析框架
        1.4.3 研究思路
        1.4.4 研究内容
        1.4.5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
        1.5.1 角度创新
        1.5.2 内容创新
        1.5.3 方法创新
2 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老年人
        2.1.2 时间利用
        2.1.3 需要与需要满足
    2.2 相关理论
        2.2.1 人的需要理论
        2.2.2 ERG理论
        2.2.3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3 老年人客观时间利用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抽样及样本构成
        3.1.2 研究工具
        3.1.3 数据的搜集、整理与分析
    3.2 研究结果
        3.2.1 老年人满足各类需要的时间分配
        3.2.2 老年人日常活动的场所分布与陪同者
        3.2.3 老年人满足各类需要时间数量的年份变化
        3.2.4 不同老年群体满足各类需要时间数量的差异比较
        3.2.5 老年人满足各类需要时间数量的影响因素检验
    3.3 讨论
        3.3.1 老年人满足各类需要的时间结构
        3.3.2 老年人满足不同需要的时间分配
        3.3.3 老年人公共服务的享有状况及其政策影响
        3.3.4 不同老年群体的需要满足特点与政策供给
    3.4 小结
4 老年人主观时间利用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抽样及样本构成
        4.1.2 访谈提纲设计
        4.1.3 资料搜集、整理与分析
    4.2 研究结果
        4.2.1 老年人时间利用的主观评价
        4.2.2 老年人时间体验的性别差异
        4.2.3 老年人的日常时间结构与需要满足类型
        4.2.4 老年人时间利用的环境建构
    4.3 讨论
        4.3.1 主观时间利用视角下老年人的需要满足与政策供给
        4.3.2 满足老年人需要的福利供给主体及其效能
        4.3.3 老龄社会的代际权力分配与政策短板
        4.3.4 性别平等视角下的政策设计偏差
    4.4 小结
5 基于需要的老年福利政策思考
    5.1 实现福利供给精准化
        5.1.1 满足老年人的共性需要
        5.1.2 满足不同老年群体的差异化需要
        5.1.3 增强老年人公共服务的公平性与可及性
    5.2 加强家庭功能和社区福利建设
        5.2.1 强化家庭的基础性地位
        5.2.2 加快社区福利建设
    5.3 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
        5.3.1 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
        5.3.2 推动社会组织与志愿者参与
        5.3.3 发挥市场的补充性作用
    5.4 提高福利治理水平
        5.4.1 消除福利供给碎片化
        5.4.2 推进跨学科协同治理
        5.4.3 发展“互联网+”与智慧养老服务
6 研究总结
    6.1 研究结论
        6.1.1 老年人满足各类需要的时间利用分布不均衡
        6.1.2 不同老年群体满足各类需要的时间利用具有差异
        6.1.3 老年福利政策供给存在短板
        6.1.4 老年人的多重需要未能得到充分满足
    6.2 研究局限
    6.3 研究展望
        6.3.1 整合多种方法
        6.3.2 扩充研究内容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延边地区某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老龄化问题
    1.2 老年人代谢异常性疾病的流行现状
    1.3 老年人健康管理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3 判定标准
    2.4 质量控制
    2.5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社区老年人一般资料
    3.2 社区老年人各种代谢异常检出情况
    3.3 社区老年人各种代谢异常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高血压患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4.2 肥胖患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4.3 空腹血糖受损患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4.4 血脂异常患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4.5 代谢综合征患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4.6 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基于差异的正义:我国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健康养老是推进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的重要方式
        (二) 我国健康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且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三) 我国健康养老服务供给水平不断提升但仍不平衡、不充分且城乡差异显着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现有研究评述
    四、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调查分析法
        (三) 数据分析法
        (四) 对比分析法
        (五) 归纳总结法
    五、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一) 研究内容
        (二) 技术路线图
    六、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工具
    一、基本概念
        (一) 健康
        (二) 老年健康
        (三) 养老
        (四) 健康养老
        (五) 健康养老服务
        (六) 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七) 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供给
    二、理论工具
        (一)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二) 正义论
        (三) 社会福利理论
第二章 我国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现状
    一、我国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现状
        (一) 宏观需求
        (二) 中观需求
        (三) 微观需求
    二、我国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供给现状
        (一) 我国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的制度供给现状
        (二) 我国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的投入供给现状
第三章 我国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对比分析——基于三个地区的调查
    一、三个地区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情况
        (一) 数据来源
        (二) 样本基本情况
        (三) 三个地区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现状
        (四) 三个地区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二、三个地区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供给情况
        (一) 信息来源
        (二) 三个地区推进健康养老服务的背景
        (三) 三个地区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供给现状
        (四) 三个地区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供给分析
    三、三个地区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对比分析
        (一) 总体服务供给和需求存在差异
        (二) 城乡间供给和需求存在差异
        (三) 地区间城乡供需差异有所区别
第四章 我国城乡健康养老服务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城乡健康养老服务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 城乡需求差异显着,统筹协调存在困难
        (二) 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三) 服务理念较为传统,健康养老有待深化
        (四) 城乡供给差异显着,共建共享仍需加强
    二、我国城乡健康养老服务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城乡环境、生活观念存在不同,行为选择存在差异
        (二) 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尚未健全,供给效果尚未凸显
        (三) 健康养老服务理念发展较晚,相关探索有待加强
        (四) 养老服务城乡供需结构失衡,统筹协调仍需推进
第五章 基于差异的正义——构建我国特色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的相关思考
    一、正视差异,构建中国特色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一) 建立覆盖全民的统一的健康养老制度
        (二) 构建“基本+补充”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二、精准供给,促进健康养老服务供给有效提升
        (一) 扎根健康养老实际需求
        (二) 夯实健康养老基础建设
        (三) 完善健康养老服务内容
        (四) 加强健康养老人才保障
        (五) 优化健康养老资源配置
    三、更新理念,保障老年群体健康养老服务权益
        (一) 深化健康养老研究探索
        (二) 推进健康养老理念传输
    四、统筹发展,促进区域城乡养老服务协调推进
        (一) 统筹配置城乡养老资源
        (二) 特别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三) 协调区域健康养老差异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附录
后记

四、社区60岁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社区老年人常见感染性疾病疫苗应用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社区老年人常见感染性疾病疫苗应用专家共识》编写专家组.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2(01)
  • [2]我国老年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施小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10)
  • [3]中国城乡老年人收入:个人、家庭和政府的作用[D]. 孙小雁.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1(12)
  • [4]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C市为例[D]. 李佳泽. 吉林大学, 2021(01)
  • [5]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D]. 崔晓龙.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6]老年人抑郁症状相关因素及城乡差异研究[D]. 胡玲.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7]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家庭老年人口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研究[D]. 曹璞. 西北大学, 2021(12)
  • [8]老年人需要满足与福利政策 ——基于时间利用的分析[D]. 周慧. 山东大学, 2020(04)
  • [9]延边地区某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车俊杰. 延边大学, 2020(05)
  • [10]基于差异的正义:我国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比较研究[D]. 董晨雪. 苏州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社区60岁老人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