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工业职业危害现状及治理效果评价

徐州市工业职业危害现状及治理效果评价

一、徐州市工业职业危害状况与治理效果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周易[1](2021)在《南京市PM2.5空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可能效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加速推进,PM2.5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对居民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近年来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以江苏省南京市为研究对象,使用空气污染数据、健康数据、气象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和人口数据等,对我国和南京市的PM2.5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了空气污染因子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关联性,研究了PM2.5污染和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的滞后关系,通过训练深度学习模型对南京市日呼吸系统门诊量进行了模拟,并对2021-2035年南京市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进行预估,分析了PM2.5污染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为合理调配医疗资源、有效治理空气污染、科学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提供决策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解析了我国、江苏省和南京市PM2.5时空变化特征。我国PM2.5污染严重区域为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天山山脉、河西走廊、河套平原等地区。从2000年至2018年,我国绝大部分人口稠密区经历了一次PM2.5污染加重后减轻的过程,2014年后我国PM2.5污染区域总体上呈现出范围减小、强度减弱的趋势。江苏省的PM2.5污染空间上呈现出内陆地区高于沿海地区,北部地区高于南部地区的分布特征,徐州市和苏南地区是2个污染中心。2014年后江苏省PM2.5污染改善明显,尤其是苏南污染中心的改善最为显着。人为活动是导致江苏PM2.5污染的主导因素,气象要素的影响非常小。在人为影响因素中,社会进步、能源利用和交通运输是三个主要影响因素。2000年至2014年,南京市PM2.5总体上呈现出南部高于北部、主城区高于郊区的分布特征,主城区和南部的高淳区是两个污染中心。2014年后南京市PM2.5改善明显,尤其是南部地区和主城区PM2.5污染状况改善最为显着。南京市PM2.5污染浓度有着显着的季节效应,冬季、春初和秋末PM2.5污染较重,夏季和秋初污染较轻;一年12个月中PM2.5污染浓度呈U形分布,1月和12月PM2.5浓度最高,8月最低;一天24小时中,PM2.5浓度峰值主要出现在上午8-9时和夜晚21-23时。(2)确定了PM2.5是引起南京市呼吸系统疾病关联度最大的空气污染因素,PM2.5污染对于南京市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有着约2-8年的滞后期。(3)南京市日均PM2.5浓度每提高10μg/m3会使得居民患上呼吸系统疾病风险增加0.11倍,绝大多数患者会在PM2.5污染出现2至4天后因呼吸系统疾病前往医院就诊。男性因PM2.5污染患上呼吸系统疾病风险高于女性;0-14岁儿童因PM2.5污染患上呼吸系统疾病风险最高,较低浓度的PM2.5也会导致儿童患上呼吸系统疾病;其次是65岁以上老人,15至64岁的人群风险最小。(4)未来PM2.5浓度降低可显着减少呼吸系统疾病门诊的预估量。构建的LSTM(Long Short-Term Memory,长短期记忆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于2015年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日呼吸系统疾病门诊数据有着较好的模拟效果。对全部呼吸系统疾病模拟的R2为0.7319。对2021-2035年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的预估结果显示,降低PM2.5浓度可以减少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不同情景下在2035年全部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的预估量最多的为SSP3-7.0,约为8.4万,最少的是SSP4-3.4,约为6.6万。

侯焮晨[2](2021)在《江苏省水资源生态足迹评价及其可持续研究》文中提出在21世纪,资源在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评价和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答题。水资源作为重要的自然环境资源,评估其可持续利用能力顺理成章成为地区首要目标之一。江苏省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资源在其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水资源促进了江苏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水资源供需不平衡、污染浪费、用水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日益突出,反过来又较大限度地制约着江苏省的社会经济发展。本文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和模型,对江苏省2009-2018年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水质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推算出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水资源利用效率、生态压力指数以及可持续利用指数;利用Arc GIS10.7软件对江苏省各市2015-2018年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亏损、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数进行空间分析;利用三维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Tapio脱钩指数模型和LMDI指数分解模型对水资源超载程度、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以及影响水资源生态足迹增长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发现江苏省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相应对策。研究分析表明:(1)2009-2018年间,江苏省水资源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2018年比2011年下降了15.56%。生产用水账户占比最大,其次为生活用水账户,生态用水账户占比最小,多年平均比例为83.50:6.02:1.00,用水结构不合理。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变化受当年降水量影响较大,相关系数为0.8858。水资源生态盈亏状况在研究时间内全部为赤字状态,水资源利用不可持续。水质生态足迹、COD排放量和氨氮排放量在2011年达到最高值后,连续7年均处于下降的状态表明江苏省对水资源的保护成效突出,但水污染状况依然严峻。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连续10年呈下降趋势,2018年比2009年下降了64.78%,水资源利用效率显着提高。水资源压力指数先下降后上升,除2015年和2016年外,生态压力均大于2,处于极不安全状态,生态压力十分严峻。(2)在研究时间内,江苏省各市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空间分布差异显着。苏州市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连续四年为全省最高值,徐州市在研究时间内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为全省最低值,其他城市年际变化幅度不大。从地区角度来看,苏北地区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低于苏南地区和苏中地区。各市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年际变化与降水量有较强的相关性。除了2018年的徐州市和2015年的淮安市,全省其他城市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的最大值均出现在降水量最多的2016年。各市空间差异较大,常州市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为全省最高,连云港市为全省最低。从地区角度来看,苏南地区各市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为全省最高,其次为苏中地区,苏北地区最低。除2016年的南京市、镇江市、常州市、无锡市、南通市和泰州市以及2015年的南通市和常州市处于人均水资源盈余状态,其余年份所有城市均处于赤字状态。各市空间分布差异显着,苏州市人均水资源生态赤字情况最严重,南通市和常州市生态状况较好,在2015年和2016年均达到水资源生态盈余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各市人均水资源生态赤字情况均在2017年和2018年更加严重。从地区角度来看,苏南地区除苏州市外生态赤字状况最优,苏北地区赤字现象最严重。各市万元水资源GDP生态足迹呈逐年下降趋势,水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各市之间空间差异显着,南京市、无锡市和常州市人均万元水资源GDP生态足迹最低,用水效率最高。淮安市、宿迁市、连云港市和盐城市人均万元水资源GDP生态足迹最高,用水效率最低。从地区角度来看,苏南地区用水效率最高,苏中地区次之,苏北地区最低。(3)研究年份内,江苏省水资源存量资本严重大于水资源足迹广度表征的水资源流量资本的占用水平,及需求量远大于供给量,处于水资源存量不平衡状态,且2017年和2018年有逐渐恶化的趋势。江苏省水资源存量利用状况已经严重超载,水资源问题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隐患。江苏省水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总体处于弱脱钩状态,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协调程度较弱。研究年份中有6年为弱脱钩,有4年为强脱钩,总体处于弱脱钩状态,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协调程度较弱。2014-2016年间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脱钩指数为强脱钩状态,2017-2018年下降至弱脱钩状态,应当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尽早实现强脱钩状态。水资源生态足迹分解效应中,技术效应平均贡献度最高,为负值,对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增长起到了较强的抑制作用;经济效应平均贡献度其次,为正值,起到较强的推动作用;人口效应和结构效应均为正值,但平均贡献度不高,对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增长起到的推动作用不明显。(4)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江苏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态较差。除2015年和2016年处于弱不可持续状态外,其他年份均处于中不可持续状态,2013年最差,2016年最优。各市水资源可持续指数大多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常州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情况最好,连云港市和苏州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情况较差,其余城市年际变化幅度不大。从地区来看,苏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最高,苏中地区次之,苏北地区最低。江苏省水资源主要存在水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水资源污染现象严重、用水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提升水资源供给能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水资源合理配置和加强水污染的治理等措施促进江苏省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潘运秋[3](2020)在《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因社会转型、生存加大等原因造成的个体精神、心理问题以及由此所导致的社会治安混乱、群体幸福感缺失等问题交错重叠,使得现阶段精神病患者的数量持续增加,在这种背景下,对精神病人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的管理工作更显重要。笔者作为一名在徐州市铜山区济复医院从事精神病人管理的工作人员,针对精神病人管理问题,从所就职的单位入手,从多中心治理理论、网络化治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等多种理论出发,利用资源便利与优势,对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通过对文献、数据等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并进行理论分析等,详细对现阶段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成效、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的成效体现为精神卫生立法工作逐渐规范、精神卫生服务能力逐步提升以及患者管理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该区精神病人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精神卫生专业人才缺乏、医疗机构收治患者困难、当前报销补偿政策执行困难以及职能部门履职不到位等;其原因主要是思想认识滞后、法律制度不健全、精神卫生投入过少以及相关管理不完善等。随后结合理论和国内外精神病人管理经验,从转变对精神病人管理的思想认识、加强对精神病人相关立法工作的推进、加大对精神卫生建设的投入、建立健全管理运行保障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为解决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的问题提供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建议。本选题本着提高精神病人管理效率及效果的目的,以实地调研为基础,从实地调研理性思考分析精神病人管理存在的问题,探究其深层次原因,通过广泛的文献阅读,在借鉴国内外精神病人管理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该区现实问题,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杨辉[4](2020)在《徐州大刘煤矿矿区土地复垦研究》文中提出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人地矛盾的表现层面之一,是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桎梏。对煤矿开采的土地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后果是人地矛盾的突出表现,对这些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问题的关注呼吁土地复垦研究。煤矿区土地复垦不仅影响到用地指标平衡,是耕地保护、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举措,是矿产资源开采与土地良性利用的科学布控方法,不仅在资源利用层面构筑节约型导向,也在发展模式角度有力地践行有序和可持续利用。本文以华润天能徐州煤电有限公司大刘煤矿区为例,分析矿区土地复垦的过程和机制。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土地复垦的各个备选方案进行适宜性评价,即采矿结束后将矿区土地复垦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的适宜性评估。并根据该评价结果,针对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对土地复垦的整个流程做出机制上的总结与定量估算,分析土地复垦的方法、效益,以期得到采矿地区不仅局限于资源开采的未来土地复垦与整治的先验经验。研究结论如下:(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显示耕地和商服用地构成当前该区域的主要用地类型,土地损毁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地表轻度塌陷,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带来一定的破坏与污染。运用地理空间数据云获取的2004年、2012年和2020年三个时期的大刘煤矿矿区遥感影像,同时参考谷歌地图和江苏省天地图等,综合考虑论文的研究目标与遥感影像的分辨率问题,确定研究区内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将地类分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塌陷地、其他用地共6种,进行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分析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变化速度以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2004年至2020年,矿区土地垦殖率减少了28.96%,土地农业利用率减少了23.57%,土地建设利用率增加了15.39%。2004年至20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综合动态度最大,为2.36%,表明该时间段内土地利用变化较大。2012年至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经历了由剧烈转为平缓的阶段,转移主要发生在塌陷地、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之间。(2)筛选出包括适宜程度、驱动因素、制约因素3个准则层要素,以及自然禀赋、区位交通、人口因素、经济因素、公众意愿、环境评估、景观结构、效益指标、干扰程度、风险因素10个子准则层要素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分别针对农业用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等3个复垦方向确定指标层的具体指标,对大刘煤矿进行土地复垦的适宜性评价。权重的确定采用AHP层次分析法,使用yaahp12.4软件导入专家问卷数据,对照模型设定录入各层次的指标,检验判断矩阵、得到指标权重。对于专家打分的数据缺失情况,运用yaahp12.4软件对残缺矩阵进行数据补全。计算得到各个因子的权重之后,与通过分级得到的分值进行加权计算,得到加权得分作为评测结果参照。根据评价结果计算,复垦大刘煤矿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为农业用地的适宜性评价得分为77.56分,复垦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得分为67.09分,而复垦为生态用地适宜性评价得分为62.03分,经过复垦治理后,预计将原有的47.51hm2采矿用地整治为农业用地。(3)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复垦措施与复垦效益的因果关系确定,形成复垦效益动力系统。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对土地复垦效益做出静态与动态的定量估算。基于对土壤肥力恢复时间的考虑,划分2021至2023年为土地复垦初期,2023至2028年为复垦的中期和后期。定量估算结果显示,大刘煤矿土地复垦治理完成后转换为农业用地,复垦初期、中期、后期生产功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分别为10.66万元、28.43万元、42.65万元,新增耕地投入农业生产后产生农产品进入流通销售,每年的经济效应为产值12.19万元。并且产生由微观传达至宏观的社会效应,作为文化娱乐功能的土地复垦效益在复垦初期、中期、后期分别为2.58万元、6.87万元、10.30万元。计算得到土地复垦每年产生的教育效益为228.01万元。复垦初期每年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约为20.59万元,复垦中后期每年产生的生态效益为31.71万元至47.56万元。对于大刘煤矿矿区土地复垦的研究,可以论证矿区土地复垦的必要性,定性分析、定量估算土地复垦所带来的效益,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为矿区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支持和数据支撑,为采矿服务年限结束的矿区土地复垦整治与开发利用方向做出研究与对比分析。

孙晓春[5](2020)在《我国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高速发展的工业化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矿产资源型城市在这一进程中为国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资源的过度开采,以及开采和加工生产过程中的高能耗、高污染和高排放均导致了极为严峻的生态问题,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尤为迫切。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国家相关部门及学者们针对不同领域和不同类型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鲜有系统的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研究。因此本论文以我国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为题,研究如何衡量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分析不同类型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差异及成因,探讨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政策性建议,本论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以我国矿产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在梳理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构建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框架,将生态效率、环境质量、国土空间开发及社会发展作为衡量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4个子系统,并以此为依据,构建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利用统计年鉴等相关数据,采用随机前沿分析、熵权及因子分析法对我国109个地级矿产资源型城市分别进行子系统评价及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综合评价,深入分析不同类别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差异及成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性建议。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构建我国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框架。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四项基本任务出发,结合矿产资源型城市的特点,构建我国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框架,将生态效率、环境质量、国土空间开发及社会发展作为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子系统。其次,构建生态效率子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法评价我国109个地级矿产资源型城市的2008-2017年的生态效率,并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不同类别矿产资源型城市2008-2017年间的生态效率区别及成因。第三,构建环境质量子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评价我国109个地级矿产资源型城市的2008-2017年的环境质量,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不同类别矿产资源型城市2008-2017年间的环境质量区别及成因。第四,构建国土空间开发子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评价我国109个地级矿产资源型城市的2008-2017年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状况,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不同类别矿产资源型城市2008-2017年间的国土空间开发状况的区别及成因。第五,构建社会发展子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评价我国109个地级矿产资源型城市的2008-2017年的社会发展状况,根据计算结果分析各类城市2008-2017年生态社会发展状况的区别及成因。第六,利用上述四个子系统构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我国109个地级矿产资源型城市的2008-2017年的总体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各类城市2008-2017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区别及成因。第七,提出我国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升的建议。在综合性梳理论文前述章节得出的一般性规律的基础上,首先从总体方向提出我国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升的政策性建议,然后从油气、煤炭和金属非金属资源型城市的角度分别提出我国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性建议,以期助力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提升,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胥童[6](2020)在《政府管理视阈下徐州市营商环境建设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世界银行于2003年将《营商环境报告》进行颁布,营商环境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快速发展最为重要的推动因素,同时在世界范围中受到认可。近些年,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两者形成融合,这就将良好的基础保障提供给社会和经济发展。虽然城市化进程目前还在不断强化,不同区域内的社会条件以及经济条件具有显着差异性,但是受到宏观调控的影响和引导,我国国民经济实力目前还呈现出逐步增长的发展趋势。为了和营商管理提出的需求更好适应,徐州市重点建设营商环境,并基于政府管理这一基础上,引导政府部门和经济市场相协调,以此来有效管理并优化营商环境,有利于政府治理能力更加具有现代化,从而获取更多的投资资金,并全心全意为群众做事,这在徐州政府强化建设服务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本文主要研究徐州市的营商环境。文章主要以政府干预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为指导基础,对徐州市相关企业管理人、在徐投资人以及营商环境负责人进行调研和访谈,同时通过大量的问卷搜集和整理,对徐州市营商环境进行整体分析。结合徐州市自身的特点,对徐州市的营商环境进行深入的探讨,认为徐州市营商环境主要存在政府服务存在不足,人才结构亟待完善,市场监管秩序不规范和区域发展形势严峻这几个方面的问题,通过对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归纳,认为主要的问题在于政策层面,包括政府对营商环境定位、营商人员没有完整的团队建设以及营商经济相对波动几个方面,进而对政府管理视阈下徐州市营商环境提出如下改进措施: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改进政府公共服务质量,规范化市场管理,发挥地区优势,同时从监管、税收以及市场准入等政策层面对徐州市营商环境建设提出建议。通过对政府管理研究下对徐州市营商环境改善策略的探讨,为徐州市打造国际型、法治型、便利型的营商环境提供良好的建议,同时,也为其他地区营商环境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薛浩[7](2020)在《自由与秩序:民间武术意义的建构 ——基于沛县武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间武术是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缩影,是地方社会的文化标识,是窥视地方社会运行的微观窗口。它源于生产、扎根民间、相伴生活,并穿梭于中国历史长河中。但民间武术在时空维度的结构性变动中,也必然巧妙地编织成一个关系网络和意义结构。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民间武术长期嵌套于地方社会管理和运行中,在推进地方社会的公共事务、净化社会道德秩序、维持地方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学术界、武术界对民间武术关注颇多,但主要基于本体论视角下考察其“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或在体育学框架下说武议武,或对其叙事性研究,都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但却未曾充分把握研究对象的社会文化前提下进行研究,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拟从“民间习武所为何来?”为支点对民间武术结构与功能意义的历史人类学考察,运用“四因说”解构不同历史时期的沛县武术,以窥探民间武术是如何将个人、社会及国家勾连起来,由此进行结构生产和功能转换。这或许是对武术史学研究范式的一种新的尝试,并以此学术自觉为基础,有可能对武术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或可对民间武术历史勾画出一幅新的图景。在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与体育学等学科理论指导下,以四因说、自然秩序理论、社会控制理论和国家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研究、田野考察、历史分析、案例研究、口述史等方法,遵循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研究理路,全面考察沛县武术的历史演进、结构与功能变迁,来呈现不同时空坐标下沛县武术“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并以此来探讨民间武术在自由与秩序框架下是如何参与身体秩序和社会秩序建构的,进而对民间武术进行现代文化图景的意义建构。其得出主要结论:(1)在传统时期,民间武术扮演着村落自治与管理的非官方组织。不仅具有传承武术拳种、发扬武术精神的作用,还兼具促进社会认同、参与社会治理、调试社会秩序等功能。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其功能选择由国家、社会与个人需求来判定,并在一个整体框架内适时调整。(2)民间习武作为世人追求自由的惯常手段,既有历史必然性,也有其自身主动选择性。习武是一种价值指向性的积极自由行为,并以此来满足自身价值预设。但价值达成之余,因人之欲的驱使而不断扩张,以掠获更大的资源与权力空间等,但必然受到武林制衡、社会控制与国家治理,从而使之走向秩序。(3)民间武术既是社会控制的目标,又是社会控制的手段。在地方社会秩序的建构中起着一种精神性的情感纽带作用,其能够很好地实现一种彼此接近的互通或一种高度自觉的共同,从而产生自我与他人的无形制约。从社会控制的价值取向上来看,民间武术相较于行政干预或强权政治,则能更加根本地、更加有效地触及人们的精神、情感世界,从而实现基于价值达成概念下的社会控制。(4)民间武术在不同时期被国家征用是一个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过程。其根据国家主题的转换、政府性质的变迁与人民生活的需求来采择其结构功能,而使之为国所用、为社会服务以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与此同时,民间武术自身依照国家、社会与个人之需适时调整自身角色和定位。(5)民间武术的演进与变迁是地方社会秩序建构与变动过程的缩影,也是国家意志行为向地方性社会延伸、管辖、治理的具体应现,具有鲜明的国家在场、社会治理与精英行动互为共治的特点,并由此体现出民间武术从自由到秩序的意义建构过程。(6)民间武术意义的现代建构是其依据自身的调适与更新机制,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变化的自然生态与社会文化环境所作出的积极回应,是一种由文化主体依靠自身能动性所进行的文化创新和发展,是文化变迁的一种积极形式。

尤妙[8](2020)在《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研究》文中提出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伴随着本科教学质量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众多研究者开始将研究视角聚焦于较为微观的课堂之中,目前我国课堂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隐性逃课便是其中之一,长此以往,不仅无法满足人民大众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也对高校的办学质量、社会声誉产生一定的影响。本研究就从上述问题出发,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大学生逃课及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概念、特征、制约因素等几方面进行梳理,提炼出大学生理性隐性逃课、大学生惰性隐性逃课两种分类并对其进行定义。其次,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计划行为理论及成败归因理论,并借鉴相关研究设计出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问卷、大学生隐性逃课影响因素问卷,合并为大学生隐性逃课调查问卷。通过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后并在徐州市4所高校进行发放,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体性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如下: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在课堂上比较普遍,隐性逃课的时间较为集中,隐性逃课所逃科目主要是公共课程,大学生对隐性逃课行为自评较为理性;隐性逃课行为中前三名分别为:手机娱乐、发呆走神、自学其他科目。进一步差异性分析得出:大学生理性隐性逃课在性别上不会表现出显着性差异,在惰性隐性逃课存在显着性差异;学校层次对于大学生隐性逃课、大学生惰性隐性逃课和大学生理性隐性逃课均呈现出显着性差异;大学生隐性逃课、大学生理性隐性逃课、大学生惰性隐性逃课在专业上存在显着差异;大学生隐性逃课、大学生惰性隐性逃课在年级上不存在显着差异,但大学生理性隐性逃课在年级上存在显着差异;大学生隐性逃课、大学生惰性隐性逃课在学生是否为班干部方面也不存在显着差异,但大学生理性隐性逃课在学生是否为班干部方面存在显着差异。接着,通过对大学生惰性隐性逃课和理性隐性逃课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父母因素对大学生隐性逃课无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教师因素对大学生理性隐性逃课、惰性隐性逃课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个人因素对大学生理性隐性逃课、惰性隐性逃课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专业因素对大学生惰性隐性逃课无显着的正向作用,对理性隐性逃课有显着的负向影响作用。据此,在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分析和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隐性逃课的现状和问题,本研究从学生个人、教师、学校管理三个方面提出预防和控制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措施。

赵楚楠[9](2020)在《雾霾污染对城市居民节能家电购买意愿-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作为环境问题的典型代表,近年来人们对雾霾污染表示了极大的关注。节能减排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等多种方式,对雾霾的有效治理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从能源消费的角度来看,家庭直接能源消费(电力、天然气、汽油等)与间接能源消费(食品、衣服、住房等)在能源消费总量中居核心地位,其中,家用电器的使用已经成为城市居民家庭能源消耗的重要要素。节能家电不仅是家庭能源消费的主要来源,也是家庭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使用节能家电可以有效降低家庭能源消耗,进而间接实现雾霾治理的效果。因此,探究雾霾污染对城市居民节能家电购买意愿及行为的影响,推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购买并使用节能电器,这对于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降低空气污染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分别从行为意愿、消费行为以及意愿-行为一致性三个视角来探究雾霾天气下城市居民的节能家电购买决策。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确定本文的理论基础,然后深入分析了雾霾污染对节能家电购买决策行为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我国城市居民节能家电购买意愿及行为调查问卷,并依据收集的有效样本构建理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根据有关研究结论,提出了促进我国城市居民绿色消费的政策建议,以鼓励更多的居民参与节能家电购买,优化家庭能源消费结构。研究发现:(1)态度、主观规范与知觉行为控制均对城市居民节能家电购买意愿产生显着影响,其中态度这个变量的影响力最大;责任归属在结果认知对个人规范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与结果认知共同激活个人规范,进而影响居民的节能家电购买意愿。(2)环境关注、个人规范与感知自我效能对节能家电购买行为均具有显着的积极影响;而个人规范受环境关注、后果感知、责任归属和感知自我效能四个认知因素的共同影响;个人规范能分别显着中介环境关注、感知自我效能对购买行为的影响;从众心理能够负向调节环境关注与购买行为之间的关系,正向调节个人规范与购买行为之间的关系,而政策宣传只在个人规范和购买行为之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3)人口统计变量对消费者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消费者偏好有影响,进而影响理性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实际消费行为;人口统计变量、部分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消费者偏好是导致城市居民其节能家电购买意愿和行为不一致的主要因素;意愿决策的结果与个体对于购买节能家电能够有效改善雾霾污染的认知和邻居朋友态度有关,而行为决策会着重考虑自身的时间和身体状况、产品的功能、购买时商家的服务水平以及家庭的实际收入情况。

薛振宁[10](2020)在《水利工程项目法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国家逐年加大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水利工程建设投资也日益增大。在大规模开展水利基础建设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做好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保护好参建单位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工程建设按序时保质保量完成,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011年,国务院安委会明确了通过推广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促使安全行为得到规范,完善安全工作条件等具体措施,以达到对生产安全事故的有效防范和控制。根据国务院工作精神和安排,水利部结合行业特点,也将水利工程安全标准化建设作为首要工作。自此,标准化建设成为项目法人安全工作的重点,但如何全面、系统开展项目法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准确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工作问题成了建设管理者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本文以水利工程建设中项目法人开展安全标准化建设为背景,以标准化建设评价体系为切入点深入研究,得出结论如下:(1)在全面细致剖析国家现行水利工程项目法人安全标准化评审标准的基础上,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咨询业内专家,结合各类水利工程建设中安全生产工作情况,将评审标准内8个方面评审项目,细化为28项安全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具体内容及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水利工程项目法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评价体系。(2)通过对主客观赋权方法的研究,分别使用序关系分析法进行主观计算,熵权法进行客观计算,再使用理想点法进行权重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模糊评价模型,使评价体系更加客观,也提升了实用性。(3)借助标准化评价体系及模糊评价模型,对刘北山站拆除重建工程、某水厂工程的项目法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进行评价计算,将得出结论与工程安全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证明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是可以满足标准化建设工作需要。(4)为了便于从业人员使用评价体系及模糊评价模型,通过使用Visual Basic6.0进行了水利工程项目法人安全生产标准化评价系统的开发,将赋权计算及模型计算过程纳入系统后台,输入评价体系中各项目标得分即可得出结果。

二、徐州市工业职业危害状况与治理效果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徐州市工业职业危害状况与治理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南京市PM2.5空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可能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PM_(2.5)来源与影响因素研究
        1.2.2 PM_(2.5)时空分布研究
        1.2.3 PM_(2.5)对人口暴露风险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二章 数据和方法
    2.1 研究数据
        2.1.1 空气污染数据
        2.1.2 健康数据
        2.1.3 气象数据
        2.1.4 社会经济数据
        2.1.5 人口数据
    2.2 研究方法
        2.2.1 基于机会约束的随机数据包络分析法
        2.2.2 灰色关联分析
        2.2.3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2.2.4 长短期记忆人工神经网络
第三章 PM_(2.5)污染时空分布与影响因素分析
    3.1 全国2000-2018年PM_(2.5)时空分布特征
    3.2 江苏省2000-2018年PM_(2.5)时空分布特征
    3.3 江苏省PM_(2.5)污染影响因素分析
        3.3.1 构建不同级别的投入与产出指标
        3.3.2 基于不同级别指标的PM_(2.5)污染影响要素分析
        3.3.3 二级投入指标对PM_(2.5)污染影响分析
        3.3.4 二级投入指标对PM_(2.5)污染影响分析
    3.4 南京市2000-2018年PM_(2.5)时空分布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京市空气污染因子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的关联性分析
    4.1 南京市居民死亡数据特征分析
    4.2 空气污染影响因子构建
    4.3 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与六个空气污染影响因子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4.4 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与更大时间尺度上PM_(2.5)年均浓度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南京市PM_(2.5)污染对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和滞后期的影响
    5.1 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门诊数据特征分析
    5.2 PM_(2.5)浓度升高对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和滞后期的影响
    5.3 不同PM_(2.5)浓度对于不同人群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和滞后期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2021-2035 年南京市某医院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预估
    6.1 基于LSTM模型的PM_(2.5)污染与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模拟分析
    6.2 未来不同情景下呼吸系统门诊量的预估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存在的不足
    7.4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2)江苏省水资源生态足迹评价及其可持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国际研究背景
        1.1.2 国内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态足迹的基本理论
        1.2.2 水资源生态足迹国外研究现状
        1.2.3 水资源生态足迹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实用价值、内容与技术流程、数据来源
        1.3.1 研究实用价值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流程图
        1.3.3 数据来源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状况
        2.1.2 社会经济状况
        2.1.3 水资源状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
        2.2.2 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模型
        2.2.3 水质生态足迹模型
        2.2.4 水资源生态盈余/赤字模型
        2.2.5 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
        2.2.6 水资源利用效率指数
        2.2.7 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
        2.2.8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数
        2.2.9 三维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
        2.2.10 LMDI指数分解模型
        2.2.11 Tapio脱钩模型
        2.2.12 模型参数的确定
第3章 江苏省水资源生态足迹评价
    3.1 江苏省水资源生态足迹年际分析
        3.1.1 江苏省水资源生态足迹分析
        3.1.2 江苏省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分析
        3.1.3 江苏省水资源生态盈余/赤字分析
        3.1.4 江苏省水质生态足迹分析
        3.1.5 江苏省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分析
        3.1.6 江苏省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分析
    3.2 江苏省各市水资源生态足迹空间差异分析
        3.2.1 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空间差异分析
        3.2.2 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空间差异分析
        3.2.3 人均生态盈余/赤字空间差异分析
        3.2.4 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空间差异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江苏省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4.1 江苏省水资源生态足迹广度和深度分析
    4.2 江苏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分析
    4.3 江苏省水资源生态足迹影响因素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江苏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与对策
    5.1 江苏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数分析
        5.1.1 江苏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分析
        5.1.2 江苏省各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数空间差异分析
    5.2 江苏省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5.2.1 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
        5.2.2 水资源污染现象严重
        5.2.3 用水结构不合理
    5.3 江苏省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
        5.3.1 提升水资源供给能力
        5.3.2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5.3.3 强化水污染的治理
        5.3.4 加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3)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框架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6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2 精神病人管理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精神病人管理相关概念
    2.2 精神病人管理相关理论
    2.3 国内外管理经验
3 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现状及其成效分析
    3.1 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现状
    3.2 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成效
4 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存在的问题
    4.2 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 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5.1 转变对精神病人管理的思想认识
    5.2 加强对精神病人管理的立法工作
    5.3 加大对精神卫生建设的投入
    5.4 建立健全对精神病人管理的运行保障机制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徐州大刘煤矿矿区土地复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矿区土地利用变化
        1.2.2 矿区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
        1.2.3 矿区土地复垦效益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自然概况
        2.2.1 地质地貌特征
        2.2.2 气候水文特征
        2.2.3 土壤植被特征
    2.3 社会经济概况
3 矿区土地利用状况
    3.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1.1 数据来源
        3.1.2 土地利用现状
    3.2 土地损毁状况分析
        3.2.1 土地损毁环节及时序
        3.2.2 土地损毁情况
    3.3 土地损毁影响
    3.4 土地复垦的必要性
4 矿区土地利用变化
    4.1 土地利用信息提取
        4.1.1 数据来源
        4.1.2 土地利用分类
        4.1.3 土地利用数据提取
    4.2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模型
    4.3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结果
        4.3.1 土地利用程度
        4.3.2 土地利用变化速度
        4.3.3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5 矿区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
    5.1 土地复垦评价指标体系
        5.1.1 复垦适宜性评价原则
        5.1.2 评价指标筛选
        5.1.3 评价指标分级标准与分值确定
    5.2 指标权重确定
        5.2.1 要素判断矩阵构建
        5.2.2 模型指标权重确定
    5.3 复垦适宜性评价
        5.3.1 农业用地适宜性评价
        5.3.2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5.3.3 生态用地适宜性评价
    5.4 复垦适宜性评价结果
6 矿区土地复垦效益分析
    6.1 土地复垦效益理论分析
        6.1.1 复垦效益分析的理论依据
        6.1.2 复垦效益分析原则
        6.1.3 复垦治理措施
        6.1.4 复垦工程设计
    6.2 土地复垦效益构成与估算流程
        6.2.1 复垦治理措施的效益构成
        6.2.2 复垦效益构成确定
        6.2.3 复垦效益估算方法
    6.3 大刘煤矿土地复垦效益评价
        6.3.1 经济效益估算
        6.3.2 社会效益估算
        6.3.3 生态效益估算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我国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1 生态文明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生态效率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环境质量国内外研究现状
        1.3.4 国土空间开发国内外研究现状
        1.3.5 社会发展国内外研究现状
        1.3.6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资源型城市
        2.1.2 矿产资源型城市
        2.1.3 生态文明
        2.1.4 生态文明建设
        2.1.5 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2.2 相关理论
        2.2.1 生命周期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框架
        2.3.1 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框架借鉴
        2.3.2 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框架构建
        2.3.3 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方法
第3章 我国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评价
    3.1 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1.2 评价指标选择
        3.1.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 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
        3.2.1 数据来源与指标解释
        3.2.2 评价方法
    3.3 评价结果分析
        3.3.1 油气资源型城市
        3.3.2 煤炭资源型城市
        3.3.3 金属非金属资源型城市
        3.3.4 三类城市生态效率均值对比分析
        3.3.5 生态效率均值前50名城市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矿产资源型城市环境质量评价
    4.1 矿产资源型城市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2 评价指标选择
        4.1.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 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
        4.2.1 数据来源与说明
        4.2.2 评价方法
    4.3 评价结果分析
        4.3.1 油气资源型城市
        4.3.2 煤炭资源型城市
        4.3.3 金属非金属资源型城市
        4.3.4 三类城市环境质量均值对比分析
        4.3.5 环境质量均值前50名城市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矿产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开发评价
    5.1 矿产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开发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1.2 评价指标选择
        5.1.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 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
        5.2.1 数据来源与说明
        5.2.2 评价方法
    5.3 评价结果分析
        5.3.1 油气资源型城市
        5.3.2 煤炭资源型城市
        5.3.3 金属非金属资源型城市
        5.3.4 三类城市国土空间开发均值对比分析
        5.3.5 国土空间开发均值前50名城市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矿产资源型城市社会发展评价
    6.1 矿产资源型城市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1.2 评价指标选择
        6.1.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2 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
        6.2.1 数据来源与说明
        6.2.2 评价方法
    6.3 评价结果分析
        6.3.1 油气资源型城市
        6.3.2 煤炭资源型城市
        6.3.3 金属非金属资源型城市
        6.3.4 三类城市社会发展均值对比分析
        6.3.5 社会发展均值前50名城市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综合评价
    7.1 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
        7.1.1 数据来源与说明
        7.1.2 评价方法
    7.2 评价结果分析
        7.2.1 油气资源型城市
        7.2.2 煤炭资源型城市
        7.2.3 金属非金属资源型城市
        7.2.4 三类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均值对比分析
        7.2.5 生态文明均值前50名城市分析
    7.3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结果综合分析
        7.3.1 三类城市各维度评价结果汇总分析
        7.3.2 三类城市各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结果综合分析
        7.3.3 生态文明建设均值前50名城市综合结果分析
        7.3.4 最高位和最低位城市综合结果分析
        7.3.5 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上升的城市综合结果分析
        7.3.6 各维度评价主要影响指标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提升我国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政策性建议
    8.1 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政策性建议
        8.1.1 构建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联控体系
        8.1.2 创新驱动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提升
        8.1.3 改善矿产资源型城市环境质量
        8.1.4 优化矿产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8.1.5 提升矿产资源型城市社会发展水平
    8.2 各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升的具体政策性建议
        8.2.1 油气资源型城市政策性建议
        8.2.2 煤炭资源型城市政策性建议
        8.2.3 金属非金属资源型城市政策性建议
    8.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6)政府管理视阈下徐州市营商环境建设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可能的创新
        1.3.1 研究内容
        1.3.2 可能的创新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技术路线及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营商环境
        2.1.2 营商环境建设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2 政府干预理论
第3章 徐州市营商环境调查分析
    3.1 徐州市基本情况
    3.2 营商环境调查访谈
        3.2.1 访谈的目的和方法
        3.2.2 企业服务平台和营商环境办公室相关负责人的访谈
        3.2.3 企业访谈
        3.2.4 街道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的访谈
    3.3 营商环境状况调查问卷
        3.3.1 调查的目的与方法
        3.3.2 调查问卷的设计
        3.3.3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3.4 调查结果
第4章 建设徐州市营商环境的问题揭示与原因剖析
    4.1 政府建设徐州市营商环境的问题分析
        4.1.1 政府服务方式有待改进
        4.1.2 人才市场发展不完善
        4.1.3 市场监管秩序亟待规范
        4.1.4 区域发展形势严峻
    4.2 政府建设徐州市营商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政府未切准营商环境定位
        4.2.2 营商人员队伍不完善
        4.2.3 营商经济相对波动
第5章 政府管理视阈下徐州市营商环境建设策略和实施保障
    5.1 政府管理视阈下徐州市营商环境建设策略
        5.1.1 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效能
        5.1.2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5.1.3 加强市场管理
        5.1.4 发挥区位优势作用
    5.2 政府参与徐州市营商环境建设的保障措施
        5.2.1 市场准入政策
        5.2.2 政府税收政策
        5.2.3 政府监管政策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自由与秩序:民间武术意义的建构 ——基于沛县武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中国武术研究述评
        1.3.1.1 武术的起源和概念研究
        1.3.1.2 武术的价值和定位研究
        1.3.1.3 武术的保护和发展研究
        1.3.2 地域武术研究述评
        1.3.3 武术人类学研究述评
        1.3.4 民间武术研究述评
    1.4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4.1 概念界定
        1.4.1.1 民间武术
        1.4.1.2 自由
        1.4.1.3 秩序
        1.4.1.4 自由与秩序的辩证
        1.4.2 理论基础
        1.4.2.1 四因说
        1.4.2.2 自然秩序理论
        1.4.2.3 社会控制理论
        1.4.2.4 国家治理理论
    1.5 研究问题与创新
        1.5.1 研究问题
        1.5.2 研究创新
        1.5.2.1 研究视角的创新
        1.5.2.2 研究思路的创新
        1.5.2.3 学术观点的创新
    1.6 研究对象与方法
        1.6.1 研究对象
        1.6.2 研究方法
        1.6.2.1 文献研究法
        1.6.2.2 田野调查法
        1.6.2.3 历史分析法
        1.6.2.4 案例研究法
        1.6.2.5 口述史方法
    1.7 研究思路与内容
        1.7.1 研究思路
        1.7.2 研究内容
    1.8 研究重点与难点
        1.8.1 研究重点
        1.8.2 研究难点
2 历史与田野:江苏沛县的历史文化与区域图景
    2.1 历史情景中的田野
    2.2 地理场景中的田野
    2.3 现实图景中的田野
    2.4 沛县域景中的武术
3 演进与变迁:江苏沛县武术的历史考察
    3.1 古代沛县武术(秦汉—1840年)
        3.1.1 古代沛县武术的社会基础
        3.1.2 古代沛县武术的组织形式
        3.1.2.1 兵操演练
        3.1.2.2 隐匿民间
        3.1.2.3 寓于舞中
        3.1.3 古代沛县武术的支撑体系
        3.1.3.1 战事之需
        3.1.3.2 武举制度
        3.1.3.3 任侠尚武
        3.1.4 古代沛县武术的目标体系
        3.1.4.1 统一天下
        3.1.4.2 治国理政
        3.1.4.3 竞逐自由
    3.2 近代沛县武术(1840年—1949年)
        3.2.1 近代沛县武术的社会基础
        3.2.2 近代沛县武术的组织形式
        3.2.2.1 流转授拳
        3.2.2.2 民间结社
        3.2.2.3 湖团组织
        3.2.3 近代沛县武术的支撑体系
        3.2.3.1 自然环境
        3.2.3.2 政权迭变
        3.2.3.3 社会变迁
        3.2.4 近代沛县武术的目标体系
        3.2.4.1 驱除鞑虏
        3.2.4.2 强国强种
        3.2.4.3 自由放任
    3.3 现代沛县武术(1949年—2000年)
        3.3.1 改革开放前沛县武术
        3.3.1.1 改革开放前沛县武术的社会基础
        3.3.1.2 改革开放前沛县武术的组织形式
        3.3.1.3 改革开放前沛县武术的支撑体系
        3.3.1.4 改革开放前沛县武术的目标体系
        3.3.2 改革开放后沛县武术
        3.3.2.1 改革开放后沛县武术的社会基础
        3.3.2.2 改革开放后沛县武术的组织形式
        3.3.2.3 改革开放后沛县武术的支撑体系
        3.3.2.4 改革开放后沛县武术的目标体系
    3.4 当代沛县武术(21世纪—至今)
        3.4.1 当代沛县武术的社会基础
        3.4.2 当代沛县武术的组织形式
        3.4.2.1 竞技武术
        3.4.2.2 群众武术
        3.4.2.3 学校武术
        3.4.3 当代沛县武术的支撑体系
        3.4.3.1 国家战略
        3.4.3.2 政策利好
        3.4.3.3 续写传统
        3.4.4 当代沛县武术的目标体系
        3.4.4.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3.4.4.2 搞活沛县武术产业
        3.4.4.3 提升全民健身健康
        3.4.4.4 助力地域品牌建设
        3.4.4.5 参与现代社会治理
4 记忆与表达:江苏沛县武术的门派纷呈
    4.1 沛县武术门派的历史形成
    4.2 沛县武术门派的纷呈图景
        4.2.1 纷呈图景
        4.2.2 地理分布
        4.2.3 传承谱系
    4.3 沛县武术门派的拳械套路
        4.3.1 沛县武术内容存量丰厚
        4.3.2 沛县武术器械五花八门
    4.4 沛县武术门派的拳种特点
    4.5 民间武术门派的纷呈根源
        4.5.1 家国同构的政治思维是武术门派纷呈的重要因素
        4.5.2 血缘宗法的传承脉络是武术门派纷呈的制度根源
        4.5.3 宋明理学的文化内核是武术门派纷呈的思想源泉
        4.5.4 门户空间的社会建构是武术门派纷呈的动力机制
        4.5.5 偏于一偶的武学追求是武术门派纷呈的直接动因
5 追问与悬搁:民间习武所为何来?
    5.1 始末缘起:自由的嵌入
    5.2 反本溯源:自由的追问
    5.3 实证考察:自由的达成
6 扩张与制约:民间武术的社会控制
    6.1 民间武术中的自由扩张
        6.1.1 自利则生
        6.1.2 以正求反
        6.1.3 自由扩张
    6.2 社会控制中的民间武术
        6.2.1 利他方能利己
        6.2.2 制衡利益格局
        6.2.3 正义穿插其中
7 平衡与秩序:民间武术的国家征用
    7.1 国家强权与军事征用
    7.2 国家形象与政治征用
    7.3 立德树人与育人征用
    7.4 全民健康与身体征用
8 从自由到秩序:民间武术意义的建构机制
    8.1 精英行动
        8.1.1 武术精英在社会秩序构建中的行动策略
        8.1.1.1 日常生活交往积累了良好的乡性
        8.1.1.2 原发性人力资本增加了社会威望
        8.1.1.3 介入村落公私事务树立公共威望
        8.1.2 武术精英在基层协商民主中的行动策略
        8.1.3 武术精英在村落纠纷调解中的行动策略
    8.2 地方社会
        8.2.1 湖田之争与地方社会
        8.2.1.1 建国前湖田之争
        8.2.1.2 建国后湖田之争
        8.2.1.3 事件之何以形成
        8.2.2 门派林立与地方社会
        8.2.2.1 门派林立彰显社会伦理规训
        8.2.2.2 武术门派参与村落社会治理
        8.2.2.3 武术门派协同调试社会秩序
    8.3 国家在场
        8.3.1 国家权力机构与民间武术
        8.3.2 国家权力代理人与民间武术
        8.3.3 国家权力符号与民间武术
    8.4 相互在场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访谈提纲Ⅰ
附录2 :访谈提纲Ⅱ
附录3 :访谈提纲Ⅲ
附录4 :碑文选录Ⅰ
附录5 :碑文选录Ⅱ
附录6 :碑文选录Ⅲ
附录7 :碑文选录Ⅳ
附录8 :文件Ⅰ
附录9 :文件Ⅱ
附录10 :民事纠纷案例Ⅰ
附录11 :民事纠纷案例Ⅱ
附录12 :口述访谈选录
学习简历与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8)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思想与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2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研究的理论阐释
    2.1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研究的核心概念
    2.2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研究的理论基础
3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审视
    3.1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调查
    3.2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分析
4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4.1 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影响因素及研究假设
    4.2 信效度分析
    4.3 因子分析
    4.4 相关分析
    4.5 回归分析
    4.6 实证结论
5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预防和治理路径选择
    5.1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预防和治理路径之学生角度
    5.2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预防和治理路径之教师角度
    5.3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预防和治理路径之高校管理
6 研究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9)雾霾污染对城市居民节能家电购买意愿-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2 文献综述
3 雾霾污染对城市居民节能家电购买行为作用机理分析与量表编制
    3.1 雾霾污染影响节能家电购买的机理分析
    3.2 量表开发
    3.3 问卷设计和发放
    3.4 本章小结
4 雾霾天气下城市居民节能家电购买意愿分析
    4.1 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4.2 城市居民节能家电购买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3 研究结论
    4.4 本章小结
5 雾霾天气下城市居民节能家电购买行为分析
    5.1 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5.2 城市居民节能家电购买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3 研究结论
    5.4 本章小结
6 雾霾天气下城市居民节能家电购买意愿与行为一致性分析
    6.1 理论分析
    6.2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6.3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6.4 研究结论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相关政策建议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水利工程项目法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实际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构建安全标准化建设评价体系
    2.1 标准化评审标准剖析与建设工作明确
        2.1.1 评审标准剖析
        2.1.2 标准化建设工作明确
    2.2 项目法人安全标准化评价体系构建
        2.2.1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2.2.2 评价体系的建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模糊评价模型构建
    3.1 评价赋权方法研究
        3.1.1 主客观赋权方法选择
        3.1.2 权重融合(理想点法)
        3.1.3 评价体系子目标的权重赋权计算
    3.2 模糊评价模型
        3.2.1 模型基本情况
        3.2.2 模型构建步骤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项目法人标准化建设的实证分析
    4.1 待评价工程概况
        4.1.1 刘山北站工程项目概况
        4.1.2 某水厂工程项目概况
    4.2 标准化评价体系实证
        4.2.1 刘山北站拆除重建工程安全标准化评价
        4.2.2 某水厂工程安全标准化评价
    4.3 评价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安全标准化评价系统
    5.1 软件编程语言的选择
    5.2 Visual Basic语言简介
    5.3 评价系统的总体设计
        5.3.1 系统的总目标
        5.3.2 系统分析
    5.4 实例应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徐州市工业职业危害状况与治理效果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南京市PM2.5空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可能效应分析[D]. 周易.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2]江苏省水资源生态足迹评价及其可持续研究[D]. 侯焮晨. 西南大学, 2021(01)
  • [3]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 潘运秋.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4]徐州大刘煤矿矿区土地复垦研究[D]. 杨辉.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3)
  • [5]我国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 孙晓春.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2)
  • [6]政府管理视阈下徐州市营商环境建设策略研究[D]. 胥童.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2)
  • [7]自由与秩序:民间武术意义的建构 ——基于沛县武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D]. 薛浩.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8]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研究[D]. 尤妙. 中国矿业大学, 2020(12)
  • [9]雾霾污染对城市居民节能家电购买意愿-行为的影响研究[D]. 赵楚楠.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10]水利工程项目法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评价体系研究[D]. 薛振宁. 扬州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徐州市工业职业危害现状及治理效果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