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发展

一、市场经济与私有经济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实,陈宗胜,史晋川,刘同舫,何文炯[1](2022)在《“共同富裕”主题笔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是"提低",即提高底层人群的收入、财产水平及享有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不断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我国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要求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故共同富裕的主要途径是勤劳致富。同时,与公有主体经济并存的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着优势,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实现共同富裕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把蛋糕做大,又要把蛋糕分好;政府通过再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重点应该是收入流量的再分配,并重视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共同富裕是对生产力发展和所有制关系的非正义后果的矫正,通过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人类解放奠定物质基础。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质性行动。优化完善当前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是要改变对社会保障权益的认知。

李尚[2](2021)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效果研究》文中提出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外部环境上,逆全球化思潮下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以及新冠疫情的冲击,进一步要求我国经济必须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推动国有企业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和应对发展环境变化等问题上发挥作用,是国有企业发展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市场主体。随着改革的推进和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调整,国有经济比重也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些变化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一系列的复杂情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途径。然而,为什么混合所有制改革会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方式?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的是什么?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效果如何?这是新时代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不得不回答的问题。本文的研究也是围绕回答上述问题展开的。首先,本文通过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分析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内涵。混合所有制改革在社会主义框架内,促进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融合,本质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进而实现共同富裕。基于对混合所有制改革本质的认识,本文进一步构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一,混合所有制改革以促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为目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不同所有制经济的融合实现国有企业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使国有企业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发展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第二,混合所有制改革以促进各类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目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现实出发,促进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相互融合,使公有制和市场经济在宏观所有制结构层面有机结合,实现了“国民共进”。第三,混合所有制改革还对收入分配有着重要作用。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发展公有制经济必然是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为前提,在提高国有经济效率的同时也保障了分配公平,从而促进共同富裕。其次,本文梳理了建国以来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历史演进过程和理论逻辑。从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来看,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形成的公私合营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二是计划与市场并存时期企业自发形成以及通过试点股份制进行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探索,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的进行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四是新时代背景下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基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历史演进过程,本文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以及市场经济的要求三个理论线索,梳理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逻辑。最后,本文基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对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效果的分析主要从三个角度出发:一是研究混合所有制改革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基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本文利用包含116770个观测值的工业企业面板数据分析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对推动企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作用。具体而言,主要分析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能利用率和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企业产能利用率以及促进企业创新中都具有显着作用。从作用机制来看,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有效的缓解政府干预,从而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能利用率和创新水平的提高;同时,混合所有制改革还可以降低企业代理成本,这一途径只会对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发挥作用,代理问题的改善并不能带来产能利用率和创新水平的提高。二是研究混合所有制改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分析混合所有制改革对所有制结构作用的基础上,本文基于省级面板数据,从所有制结构的角度分析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时基于行业层面的数据,分析“垂直结构”下上游所有制结构变化对下游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国有经济比重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显着的“倒U型”关系,上游国有经济比重与下游行业绩效之间也存在着“倒U型”关系。维持一定比例的国有经济比重,可以促进各类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三是研究混合所有制改革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基于所有制与收入分配关系的理论分析,本文构建了包含所有制结构的收入分配模型,分析了影响收入分配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社会投资率的下降和储蓄率的上升有利于增加劳动收入份额;所有制结构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取决于国有部门、非国有部门和居民部门间储蓄率的大小。基于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国有经济比重的增加可以提高劳动收入份额,从而验证了理论模型中的结论。基于对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效果的实证结果,本文最后对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出了相关建议。

李佳怡[3](2021)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私有财产扬弃逻辑》文中认为“私有财产”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前提概念,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核心批判对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为《手稿》)除了被普遍认为是马克思树立自己政治经济学立场观点的正式起点,更涌动着对私有财产的扬弃。作为经济着作,扬弃私有财产的内容是《手稿》的主要内容。在《手稿》的序言,马克思针对文本逻辑结构提出了自己的设定。明确《手稿》“只限于国民经济学本身专门涉及的这些题目范围”[(16)],是国民经济学的专着。这主要表现在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因为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是国民经济学的前提,而要实现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彻底性,就要抛开不彻底性,对国民经济的前提——私有财产进行扬弃。所以,有必要围绕《手稿》的私有财产扬弃内容展开梳理。整理私有财产的扬弃逻辑是研究《手稿》私有财产批判内容的必需。《手稿》的很多议题是马克思在阅读其他政治经济学家的着作过程中提出并展开论述的,并没有完整逻辑。想从全篇论证中透彻地析出马克思在《手稿》扬弃私有财产的逻辑,则必须要整理出马克思当时在写《手稿》时的头脑环境,以《手稿》排版顺序为主要依据,但不完全依照排版顺序。本文在透彻把握《手稿》私有财产内容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与逻辑的方法和比较分析等方法,以私有财产的现实演进、理论发展两条进路,以《手稿》私有财产相关论述为依托,透彻研究《手稿》扬弃私有财产的逻辑。在此基础上,总结《手稿》中私有财产扬弃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当代启示。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的序章,绪论。该部分交待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综述国内外关于本文研究主题的研究成果,并阐述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指出本次研究的创新之处和不足。第二部分是研究的开始,私有财产的现实演进和理论发展。在私有财产现实演进的研究部分,以时间的先后顺序,说明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历史形成,指明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和《手稿》所处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情况,并点明资本主义社会私有财产的实质。在私有财产理论发展的研究部分,首先介绍《手稿》私有财产扬弃的理论背景,把《手稿》之前的私有财产理论分为“肯定的声音”与“否定的声音”,从哲学和经济学两个方面,梳理论述私有财产的相关理论;之后,梳理《手稿》之前,马克思、恩格斯扬弃私有财产的理论进路;最后,介绍《手稿》的文本结构和内容。第三部分是本文的核心,《手稿》私有财产扬弃的逻辑展开。本部分结构就是按照马克思在《手稿》私有财产扬弃的逻辑展开的。首先,从私有财产的国民经济现实入手;然后,分析私有财产现象的本质并抓住私有财产关系的主要矛盾;之后,对私有财产的本质矛盾进行辩证地否定,这也就是共产主义;最后,对私有财产扬弃的全过程进行再认识。第四部分是研究结尾,总结《手稿》中私有财产扬弃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当代启示。《手稿》的私有财产扬弃逻辑对于马克思整个政治经济学的确立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有必要专门地去研究。一方面,在《手稿》之后漫长的研学思考中,马克思对《手稿》批判私有财产中涉及的一些具体问题、具体定义可能有修正、甚至否定,但《手稿》私有财产扬弃的逻辑对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说的贡献是基础性的,预示着理论的高度;另一方面,《手稿》中异化、人本主义、人与自然的生态理论以及共产主义等内容更为现今学术热点,私有财产的扬弃更多只是掺杂其中作为研究。因此,本文对《手稿》私有财产的扬弃逻辑进行系统地梳理和研究,具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价值和实践价值。

魏兵[4](2021)在《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文中认为在西方媒介理论的学术版图中,传播政治经济学是从社会宏观层面批判性地研究西方政治与经济权力控制媒体等问题的研究思路与路径方法。从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看,电视媒体不仅是一种大众传媒,而且是经济生产与文化生产的结合体。研究电视媒体需要关注电视的产业结构、生产关系、广播电视体制和全球传播秩序等社会性与机制性问题。所以,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力主采取社会整体的宏观视野,考察包括电视在内的大众传播媒介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功能。整体而言,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研究的相关概念、观点与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学术母体,着重研究电视等大众媒体的传播机制。作为一种学术研究路径,它尤其关注电视媒体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结构和市场运行过程。该研究主张,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逐利性,作为一种文化工业的电视媒体,不仅受到资本与政治等权力的制约,而且成为控制大众意识形态和实施国际文化霸权的工具,呈现出复杂而消极的文化生产局面。深入透彻地了解西方广播电视机制的理论成果,既可以掌握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分析模式,又能进一步认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广播电视体制机制的缺陷与问题,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制度性优势。本论文以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领域的电视理论为研究对象,通过厘清其学术渊源、研究背景、主要学者、核心观点与理论,进而阐述并评析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电视媒体权力控制问题的电视理论研究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电视理论研究和电视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学术探讨和理论镜鉴的态度拓展我国电视理论研究的视角,为我国电视的管理实践、艺术创作、产业发展与对外传播汲取理论经验与发展启示。因此,本文围绕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的焦点问题,分七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概述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分别就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生成语境和学者群体等展开论述,以期描摹出该领域电视理论的整体特点。第一章为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的生成语境,重点探究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的思想渊源、学术借鉴和西方媒介的发展背景与机制等。第二章是对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领域主要学者的概说与评述,通过梳理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在北美与欧洲两大地区集中的核心学者,阐述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领域的学者集群、学术承继、重要电视理论与观点概况、主要着作和学术地位等,进而为探讨该领域电视理论研究的核心议题与理论价值做出相应的学理性准备。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内容,即以电视媒体的政治经济权力控制问题展开三个方面的思考与研究,即经济宰制观、意识形态操控观和国际文化霸权批判观。第三章主要探究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研究起点,即经济控制下电视媒体的商品属性。通过对受众商品论、文化生产的双重意义、电视内部的隐形审查机制和资本主义商业媒体的逐利性原则等观点与理论的探讨与研究,提炼该研究领域对资本控制大众媒体的批判性观点。第四章的主要内容围绕着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者就电视等大众媒体的思想控制议题提出的如“思想管理者”、“文化有限公司”、“媒体操控”、“宣传模型”等概念,或对电视文化商品公共属性的反思性观点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与论述,指出该研究领域着力批判西方电视媒体的思想控制机制的研究逻辑与理论特点。第五章将视点转向该领域的国际电视媒体传播研究,通过整合该领域对电视的国际传播议题等相关观点,分别就其提出的“媒体依附论”、“文化帝国主义”和国际传播单向流动等文化霸权观点与理论展开论述与探讨。第三部分是本文的总结性内容,即第六章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特点和第七章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对我国的启示。第六章旨在以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该领域的分析框架和批判焦点等研究价值,指出问题与偏颇。第七章以谨慎而镜鉴的态度,考量并发掘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电视研究对中国的电视理论建设和中国电视产业发展所具有的借鉴意义。本文将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和交叉研究法等阐述相关论点,厘清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核心学者、研究方法、理论特点和重要议题等,探讨其对我国电视研究与产业的理论价值。

范高高[5](2021)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学思想研究》文中认为马克思以人的科学为基础,揭示人的存在中的自然、社会和精神要素间的辩证统一,这是人学发展的社会取向。20世纪80年代,有人试图利用《手稿》割裂早期的马克思与成熟时期马克思的关系,将“异化”引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否定那个时期发展的一切成果,激起理论界对人道主义历史唯心主义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之争。从这个时期开始,国内学界对《手稿》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但是,关于马克思人学,国内文本研究重心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提纲》、《形态》以及《资本论》等文本居多,加之结合时代发展中人的生存境遇,如今对《手稿》中人学问题的研究仍需要作些许补充。“异化”概念是作为早期马克思思想的基本范畴和基本规律,主要发生在理论与方法层面,成熟时期的马克思主要将其规定为特定的历史现象,这两者不是对立,而是递进关系。本论文通过阐释《手稿》中通常意义上对“异化、复归、共产主义”理论的误读,展示出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本然之意,以期获得有关《手稿》人学研究新启示。论文主要由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展开:第一章主要说明《手稿》中人学思想的写作缘起,主要阐述了《手稿》中人学思想的主要来源与写作背景。厘清马克思人学思想与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的理论渊源,指明《手稿》的产生是为了满足现实斗争的需要。第二章突出人的主体性追问。在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由于工人本身的身份地位,使其无论是处于社会财富上升时期,还是下降时期,工人都饱受剥削的现实境况。在工人和工资之间,工人对工资的追逐遮蔽了人的类本质,丧失了人的主体性。第三章详细论述了劳动异化四个规定性之间层层递进的关系,并说明劳动异化的产生何以可能以及消除劳动异化的途径。由此可见,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时刻旨向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的解放。第四章是对共产主义的本然样态进行论述,指明共产主义理论是对“人与自然”矛盾的化解,区分了通常意义上对马克思“异化、复归、共产主义”理论的“返源”曲解,并辨析从人的异化至人的复归,吸取了私有财产的积极本质,这是一种渐进化生成的历史过程。第五章突出《手稿》的四大贡献。人与自然、社会关系启发着当今社会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解;优化经济发展战略,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从而建设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本文旨在阐明《手稿》在马克思着作中的地位,指出青年时期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与成熟时期马克思的人学思想的继替关系;试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客观分析当前中国人学的研究困境,探寻当代中国人学研究新路径。本文采用文本解读法,文献资料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从《手稿》的本真之意出发,力求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真实性、本原性进行挖掘。试图在两个方面进行创新:实现《手稿》人学思想中国化与竭力实现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源”与“流”的比较研究。通过对人的主体性的丧失、人的异化、人的复归的考察,得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从“对立”到“统一”的过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倾向的结论。随之,人的发展也从“单一化”过渡到“多元化”趋势,这就对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推动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启发性意义,使得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

张超[6](2020)在《柏拉图经济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柏拉图是古代希腊着名的经济思想家,其经济思想受到亚里士多德、斯密、马克思、斯皮格尔等人的重视。学界重视研究柏拉图的理念论、政治、正义等哲学、政治及伦理思想,较少研究其经济思想。本文以《理想国》和《法律篇》为依托,以柏拉图构建理想城邦经济伦理及制度秩序为研究线索,以经济思想内容为截面,考察柏拉图经济思想产生的现实原因和理论渊源,厘清柏拉图对古代雅典经济现状的认知,揭示其构建理想城邦经济思想的本质、规律和特征。本文试图运用经济哲学、政治经济学范式对柏拉图的经济思想进行阐述,涵盖正义、分工、所有、流通、消费及城邦、政制,构建柏拉图经济思想研究体系。在经济哲学范式下,对柏拉图构建理想城邦经济秩序的伦理依据、道德规范进行阐释;在古典政治经济学范式下,构建柏氏分工生产、所有制、交换流通、消费福利的思想体系;在新政治经济学范式下,探讨城邦的经济起源,不同城邦政制下的经济秩序,哲学王政制的城邦经济社会治理。在研究方法上,运用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古典中后期的人类理想启蒙对柏拉图经济思想的影响;运用阐述和比较相结合的方法,把柏拉图的经济思想与其它思想家的经济思想进行比较,以把握柏拉图的经济思想的理论实质、特点。本文除绪论之外,共有八章三十三节,第一章主要是介绍柏拉图生平、着作及其经济思想,柏拉图首先是一个哲学家,之所以介绍柏拉图的生平和着作,有助于更加客观理解他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时代背景和和他整体思想的哲学偏向;为本文从伦理哲学角度阐释他的经济思想做实证材料铺垫。第二章阐释了柏拉图的经济伦理思想,在厘清前柏拉图学者对柏拉图正义理论影响的基础上,论证了柏拉图批判当时流行的功利正义观点,阐释了他构建理想城邦经济秩序的伦理依据、正义规范及实现途径。在阐释经济伦理思想的基础上,阐释柏拉图构建理想城邦经济社会秩序,重点分析和总结分工思想、所有制思想、交换思想、消费思想及治理理念。第三章讨论了柏拉图分工思想,重点阐释理想城邦的分工形态。论述了柏拉图分工思想的内涵,排斥完全自给自足的自然分工和绝对商品交换的经济分工,倡导有限的自然分工和商品经济分工,就分工与社会结构关系予以阐释。第四章研究了柏拉图所有制思想,重点论述理想城邦所有制的设计。柏拉图批判了绝对的私有财产制度和阶级分配制度,倡导财产共有制和实行共妻共子制,笔者通过“公民均分土地的”财产所有方案揭示其所有制思想的实质。第五章研究了柏拉图交换流通思想,探讨了理想城邦商品经济秩序的设计。阐明了柏拉图的商业起源理念,论述了他批判不公正的、绝对的商品交换理念及行为,探讨了理想城邦的货币安排、市场秩序和限制商业等商品经济秩序。第六章研究了柏拉图消费福利思想,探讨正义引导下生活理念与秩序。柏拉图提出纯粹正义生活理念,倡导过节制的生活;论述柏拉图对理想城邦民众物质文化生活及民生福利的看法和要求,有公餐、文体、宗教、尊老养孤等。第七章研究了柏拉图城邦起源及经济社会治理思想,重点探讨城邦、政制与经济关系,阐释柏拉图城邦的经济起源论及其形态显现,讨论了城邦政制演变下的经济秩序演变,阐明了理想城邦王政下的经济社会治理理念。第八章阐明柏拉图经济思想对西方主流经济理论、马克思经济学说及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以及民国学者传播柏拉图的经济思想和新中国学者研究柏拉图的经济思想,寻找对解决中国面临社会问题所具有的启示进行阐述。本文研究结论,柏拉图是一位伦理经济学家,是以正义伦理为基础、以思辨理性为思维范式,构建他理想城邦的伦理秩序和经济秩序,进而形成了他的经济思想体系。正义伦理是柏拉图经济思想的核心,是他批判传统经济观念及经济秩序的标准,亦是构建理想城邦经济秩序的目标。柏拉图的正义理论关注人的灵魂和谐,通过灵魂中品行规范实现个人正义和城邦正义,是一种德性正义观。在正义理论引导下,柏拉图探讨了城邦分工、交换、分配、消费和治理议题。柏拉图的分工经济思想重视哲学王、护卫者和生产者之间分工,是一种社会分工理论;其所有制思想强调在劳动者阶层实现有限制的私有制度、统治阶层实现共有财产制度,是一种等级社会的混合所有制思想;其交换思想探讨了货币媒介安排、强制市场秩序和限制商业的商品经济秩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交换思想;其消费思想倡导过节制的生活和摒弃私人生活,是一种集体消费思想;福利理念主张城邦全面提供福利服务,是一种绝对的城邦福利理念;治理思想极力强调城邦立法与法治,是一种高度管控的经济社会治理理念。本文通过探索,在理论上揭示现代西方经济理论的思想文化传统,挖掘柏拉图经济思想的有益成分,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供参考;在实践上,通过分析柏拉图推进经济改革实践的失败,揭示违背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潮流的经济改革方案是有局限的,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借鉴。

刘红梅[7](2020)在《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中西方家庭文化对比研究》文中指出家庭是历史的产物,家庭文化是人们在实践中自觉的审视家庭生活后的理性反思结果。家庭是社会机体的有机细胞,家庭文化是确保家庭细胞形态健康的重要因素。家庭和谐、家庭文化健康,个体人才能得到培养,社会才能稳定有序,家庭才能真正发挥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作用。现代性发育和市场经济的主导,在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更深层意义上改变了人们的家庭生活理念。传统的家庭及其文化已经在新的社会实践和交往关系中遭到解体。个体面临从传统的家庭生活中不断的出走,又一次次陷入对现代家庭寻找的徘徊困境中,家庭本身也面临价值观困境、伦理道德困境、家庭教育困境以及传承与断裂困境。进入新时代人们迫切需要探索新的文化去解决个体和家庭困境,去保障社会的良序发展。本文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点,以文化哲学作为观察视角,通过中西方家庭文化的对比研究,发掘中国传统家庭文化和西方家庭文化中的合理资源,试图为新时代家庭文化建设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探索方向。唯物史观是人们研究人类社会现象和社会存在的钥匙。家庭及其文化作为社会现象和社会存在的一种,必然符合唯物史观的一般规律。纵观中西方古代社会历史可以发现,家庭是人类早期共同选择的生活方式,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人类从动物式本性群居到自觉选择家庭作为生活方式,从无序的血缘婚家庭到现代文明社会“一夫一妻”制家庭,家庭产生的每一步都和人们实践的重心“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分不开。对“两种生产”的需要直接产生了人们对家庭生活的需要。通过家庭实现了生存资料和生命的再生产,通过家庭交往实现人对自我的确认。与之相适应,家庭作为经济生产单位具有满足人们生活资料需要的生产功能,作为生育单位家庭具有延续自身和种族生命的生产功能,同时家庭作为育人之器具有抚养和培育后代的功能。兼具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两种生产”,也就决定了产生其上的家庭的性质。家庭文化则是人的本质在家庭生活中的显现,是人在具体的家庭生活实践中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外化、对象化的结果,是人的社会关系的集中反映,也是人们从必然的非自由状态走向人的自由解放的过程。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家庭文化在维护人的生存和生命中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在统治者意志中变成束缚人自由的工具,实现人的解放必然要从批判以买卖婚姻为实质的非自由的家庭文化开始,将人的解放作为家庭文化的价值诉求,积极构建以实现人的解放为内容的家庭文化。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家庭文化的变迁是与人们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变迁分不开的。在人类早期家庭就是整个社会,婚姻制度就是社会制度。在社会生产能力低,生活范围局限在血缘家庭之中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个体对家庭、对血缘、对伦理关系越是依赖,社会在结构上越是以血缘家庭为基础。一旦新的社会制度从私有财产中产生出来,私有财产可以通过财富支配他人进行劳动,阶级对立从中产生,随之发生阶级关系力量变革,血缘伦理组织社会将被国家阶级代替,家庭文化也要从传统血缘伦理家庭文化向个体本位的家庭文化转变。中西方家庭文化的演变,是以自然经济向工业为主的市场经济转换为动力的。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看,家庭文化的内容围绕所有制关系展开。先秦时期自给自足的农业性质,使得传统家庭文化属于典型的血缘伦理文化。家庭文化围绕血缘关系展开,具有伦理性、群体性、家庭本位性、父子关系主导性等主要特点。在《周易》和儒家文化中肯定男女两性关系,属于统治阶级意志下的家庭文化,带有明显的尊卑等级色彩;法家以刑法秩序规定家庭文化;道家打破儒家和法家的礼治和法治文化,以自然无为实现世俗解脱。近代工业萌芽和新文化思想的涌进,群体本位家庭开始向个性自由为主的个体家庭转变,这一思想在婚姻制度中得到巩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家庭文化得到高扬,但由于转型期的“悖论”存在境遇,人们在享有个体家庭文化自由的同时,也失去了传统家庭文化的依托。个体家庭文化陷入异化、功利化、自由化的个体家庭文化境遇。西方家庭文化呈现从古希腊的城邦利益至上和中世纪的宗教家庭文化中解放出来,向资本主义个体家庭文化演进的面貌。柏拉图以城邦利益为目的消解自然家庭,亚里士多德从伦理正义的角度肯定城邦与家庭共同体的至善性,快乐主义从个体本性的快乐原则出发,肯定个体从家庭中获得快乐的正当性。中世纪宗教家庭文化以早期基督教的禁欲独身开始,经历阿奎那肯定以生育为目的的“圣事”婚姻,最终以“骑士之爱”为萌芽的个性之爱从宗教中觉醒结束。但真正的西方式的个体本位的家庭文化,是在私有制实现的资本主义社会才真正开始。培根和卢梭则站在新兴的资产阶级立场,从自然人权的角度探索家庭文化属于个体本性自由范畴。康德从私有财产的所有权问题出发,将婚姻家庭纳入法权契约关系中,契约婚姻属于“有物权性质的对人权”的范围,是双方彼此占有的权利,对等的义务和权利是婚姻的本质。黑格尔将婚姻家庭文化视为伦理精神的直接实体性存在,家庭文化具有伦理性的爱的性质,彼此互爱是家庭文化的最高目的,反对康德的物性契约理论。中西方家庭文化演进过程,反映出家庭文化从自然血缘家庭文化向个体本位家庭文化方向转变,个体家庭文化以实现个体的自由和幸福为直接目的。对比发展过程可知,中西方家庭文化存在相通性。从生活方式的角度看,血缘家庭作为最早的生活方式,家庭文化是命运、是权力、是利益共同体文化。从秩序的角度看,家庭文化是一种秩序文化。家庭的产生本身就是人从无序状态到有序的过程,自然的男女分工和家庭角色分工本身就是人自我构建秩序的体现。从家庭文化的功能看,家庭文化是一种育人文化。在承担生育教养后代的同时还要赡养父母。这是中西方家庭呈现的历史共性。有共性也就存在差异性,差异性是必然的存在。从家庭价值导向来说,中国家庭文化属于家庭本位导向群体利益,西方则是以个人为本位倾向个体幸福。在家庭文化理念上,中国家庭文化更多的强调对宗族、家庭的责任,西方则更注重义务与权利的对等。从家庭文化模式看,中国宗法思想笼罩下家庭模式是以父子本位文化,以男性为尊注重男权思想。西方个体文化属于夫妻本位文化,家庭文化围绕夫妻关系展开,更注重男女之间的平等。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西方家庭文化差异是在各自的主导经济形式、社会政治结构、自然因素和文化精神理念下造就的,各有其独特的产生背景。当前家庭文化自身的困境,市场经济的发育,都在指向新时代家庭文化探索问题。面对新时代不可回避的家庭问题,汲取中西家庭文化思想的合理性精华,即为论文的出发点与归结点。在辨析家庭文化史与中西方文化的思想资源的前提下,得出中西方家庭及其文化上既具有共通性又存在差异点。本文认为新时代家庭文化探索,要解决好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既要承续人类以往的思想精华,又要以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各种需要作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体、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的要求作为价值取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家庭文化探索中的理论指导,做到目的、价值和思想相融合。立足新时代和市场经济发展,做到整合中西方家庭文化,以培养塑造现代社会需要的独立个体人格为基点,达到家庭的良性存在与发展,从而稳定社会保障现代化发展。

高雪倩[8](2020)在《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研究》文中提出马克思所有制理论蕴含着深远的内涵,是我国当前和今后进行所有制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不仅批判地继承了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对所有权的基本规定,还对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所有制理论以及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所有制理论进行了深刻地剖析,建立在古典哲学家的思想与社会现实问题的碰撞之上,是以社会基本矛盾深化和新兴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为背景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内容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才得以完善,先后经历了萌芽阶段、初步探索阶段、形成阶段以及成熟完善阶段。经典着作作为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产生的温床,在对其核心内容进行分析后发现,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主要包括所有制是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在不断发展变化、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所有制关系的核心等。同时,马克思所有制理论深刻剖析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既肯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进步性,也指出私有制是产生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强调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社会的所有制形式进行了规划,指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只有“重建个人所有制”才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进行挖掘和探索,不仅满足了深刻研究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需要,更是满足了目前我国深化改革过程中对所有制改革的需要,同时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了理论思考。总之,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进行深入地研究是为了挖掘其重要的价值指向,包括所有制形式以保障人的主体性和实现人的发展为根本,以激发社会活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重要原则,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同时,研究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对于科学认识当今时代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新变化有指导意义,为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提供了重要启示。

徐文越[9](2020)在《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唯物史观境域》文中研究指明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一生从事的主要理论工作,其主要成果就是耗费几十年心血的恢宏巨着《资本论》,当然这一工作并未能完成。恩格斯准确概括了马克思一生的两大理论发现,正是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才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其中剩余价值的发现又是关键,与之并列的另一个发现就是作为历史科学的唯物史观。对于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唯物史观的关系,在传统的解读中似乎并不存在太大争议,但二者内在统一的机制与环节并未得以完全展现。而在后来的其他解读路径中,二者关系却日益呈现为“并列”,甚至是走向“对立”,并处于实质的分离之中。由此对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性质的解读也逐渐脱离开唯物史观境域,成为局限于现代学科内部对于既定事实的或实证化或观念论的批判,在根本上又囿于现代性范畴之内,使得政治经济学批判不再具有超越性和客观历史性。尽管这些解读路径可以导向激进的政治实践,并看似更符合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经验事实,但在脱离开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基础后,也就歪曲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实质和目的,使其停留于外在批判而难以深入到社会有机总体的内在关系之中,并失去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根本力度。这不仅危及对于马克思整体思想的正确理解,也往往影响到对于社会实践的指导,这也决定着对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唯物史观境域的阐释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同样包含着实践价值。本文主要的阐释路径就是深入到文本之中,依据文本考察证实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唯物史观共生共长、互为推进的内在关系,呈现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唯物史观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以恢复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唯物史观境域,保障其正确的批判性质。政治经济学批判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得以深入推进,同时政治经济学批判又构成唯物史观发展中的必然环节。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对资产阶级社会内在结构的整体批判,在根本上也是对于政治经济学的唯物史观批判,而不是其他意义上的人本主义批判或实证学科内的技术批判。虽然唯物史观着眼于人类社会,但其作为典型解析的依然是资产阶级社会,也并不存在脱离开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纯粹唯物史观着作。唯物史观不仅在最深层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奠定理论根基,更在最高处为其指引着人类解放的方向,并提供更为具体的方法论基础。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之前奏的法哲学批判,可谓是马克思自身经历的一个独特阶段,不同于未经此阶段而直接进入经济批判并确立共产主义立场的赫斯等人。马克思看似“迟缓”的这一步却是意义重大,其不仅系统清理了自身之前的理性自由观念,对遭遇到的物质利益困惑问题作出了理论反思,开出了政治批判维度;而且在引向市民社会批判的同时确立了人类解放的主题,并揭示了政治解放的限度,在理论上发现了无产阶级概念。这一切都使得马克思在思想上与当时看似同行的青年黑格尔派有了实质性差别,也决定着马克思在随后开启的经济批判在性质上并不同于包括赫斯在内的青年黑格尔派的人本主义批判。马克思在巴黎时期对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开启,是站在之前已确立的人类解放立场上对国民经济学根本前提的本质审视,通过分析阐明了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内在关联,并且借助这两个因素引出了国民经济学批判的总线索。这根本上又在于马克思对于黑格尔辩证法的创造性转化,从其精神生产史中收获了劳动辩证法,并通过感性活动原则奠定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存在论基础。对于马克思此时以异化劳动为核心展开的经济批判并不能仅仅从认识论层面或人本主义视角予以解读,而应从经济事实出发深入到本体论层面,否则便与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路径相混同起来。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自发分工为核心,阐明了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等方面的关系,草创了关于人类历史的科学即唯物史观,超越了一切市民社会科学或知性科学,从此马克思手中有了最为彻底也最为有力的批判武器,对于还未真正展开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有着深层理论奠基意义。这也在于唯物史观本身就是一种深层理论,并不是一种简单历时性的历史记叙,而是对于历史发展结构和内在矛盾运动的真正洞悉,根本揭示了社会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政治经济学并非永恒的科学,其不过是对于特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经济关系的理论反映,本身具有历史性和暂时性,对其批判并不能脱离开唯物史观所阐明的理论地基。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深刻揭示了经济范畴不过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抽象表达,集中批判了那种脱离社会关系而单纯对经济范畴进行的理性设计和改造。这不仅针对略显肤浅的蒲鲁东,也同样针对自认为处于科学水平的政治经济学家,因其已预先将资产阶级社会关系设定为天然的存在,这也在根本上与唯物史观原则相背离。这些都通过对于蒲鲁东《贫困的哲学》的批判而得以阐明,并包含了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论的第一次科学阐释。马克思到达伦敦后在经历最为集中的一次经济学研究和批判后,终于形成了其计划中的理论巨着即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第一个手稿,这其中包含着远大于后来《资本论》的理论框架,也更有利于辨析其中的理论构想。特别是其中的《导言》实际上是整个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主旨概说,同时也是对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对应性批判,并阐明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科学方法。马克思此时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已生成了以社会关系为本质维度的科学的概念范畴体系,体现为包含物质内容与社会形式的“二重性”特质,这也就从内部更为深入地批判了整个政治经济学。《资本论》是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经济运动规律的科学解析,面对的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有机总体,在叙述方式上有着一种类似先验的结构形式。但同时我们却不能将《资本论》中的范畴形式完全从黑格尔意义上进行解读,包括对于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价值形式概念以及资本逻辑的解析,在根本上还是要能回溯到唯物史观那里,而不能归为某种精神统摄。唯物史观在《资本论》中始终是在场的,并有着自身的呈现方式,也并不存在资本逻辑与生产逻辑的相互分割和对立,最终对于资本逻辑统治的克服并不能脱离开物质生产活动以及由此生成的社会关系和内在矛盾的发展演进,这里展现的仍是唯物史观理论的根本意义。本文在文本考察的过程中又主要通过确立一个个思想路标,在比较研究中,辨清马克思思想上的根本超越之处。青年马克思曾与青年黑格尔派为伴,但在自身遭遇物质利益困惑并实现哲学上的变革后,又将这些曾经的思想伙伴一一超越,从中也更能辨清马克思思想的生成路径。马克思也曾与蒲鲁东交往密切,后又屡屡成为马克思的批判对象,正是在这种批判中更加澄清了唯物史观原理并坚定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又长期与政治经济学家的着作打交道,特别是对古典经济学多有吸取,但最终又在根本上超越了这些理论,并通过克服这些理论固有的内在矛盾而确立起自身的经济科学。而在马克思的整个思想生成和发展过程中,黑格尔的影响又是最为根本的,并贯穿始终。本文也试图将二者思想直接衔接,强调马克思通过实现对黑格尔思想理论的创造性转化,从而促成了自身的理论发现。本文也将唯物史观看作是从黑格尔体系中挣脱出来的伟大成就,而政治经济学批判正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石,同时又包含着对黑格尔辩证方法的创造性转化,实现了对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批判和超越。当然这些根本启示并不妨碍马克思对于黑格尔哲学的彻底批判,二者在性质上有着严格差别,并不能将政治经济学批判看作是黑格尔《逻辑学》的翻版,这样也就完全混淆了批判的性质。本文进而还对唯物史观的性质和方法论内涵进行了重新阐释,以此来澄清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唯物史观关系中存在的种种误读,并真正呈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唯物史观境域,阐明政治经济学批判在根本上是政治经济学的唯物史观批判的理论内涵和意义。

杨春学,杨新铭[10](2020)在《所有制适度结构:理论分析、推断与经验事实》文中研究表明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所有制改革的基本国策。这种国策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本身就隐含着一种动态化的所有制适度结构理念。为这种理念提供一种学术性的理论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纯理论上,这是一个所有制结构的最适度问题,是把公有制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的目标函数差异纳入模型之后的约束条件下的最适度问题。当然,如果约束条件因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的差异而不同,就会存在不同的适度结构。在社会主义中国,公有制企业天然地被赋予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绝不仅仅是弥补市场失灵的工具,而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包含着公有制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之间相互竞争、合作和融合的动态机制。

二、市场经济与私有经济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市场经济与私有经济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共同富裕”主题笔谈(论文提纲范文)

实现共同富裕,“提低”是关键
“民营”助力“公有”稳步推进全民共同富裕
经济学理论视野中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历史唯物主义审视
    1.共同富裕:对生产力发展非正义后果的矫正
    2.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激活: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3.人类解放的阶段性目标:标定共同富裕的历史方位
共同富裕视角下社会保障权益认知的三大变化
    1.从工薪劳动者权益到国民权益
    2.从正规就业者权益到全体劳动者权益
    3.从户籍人口权益到常住人口权益

(2)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混合所有制的概念
        1.2.2 相关概念分析
    1.3 文献述评
        1.3.1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原因研究
        1.3.2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效果研究
        1.3.3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现路径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第2章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相关理论及其分析框架
    2.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2.1.1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
        2.1.2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
    2.2 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2.2.1 产权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3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分析框架构建
        2.3.1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分析
        2.3.2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证分析框架
第3章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历史演进与理论逻辑
    3.1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历史演进
        3.1.1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1949-1956)
        3.1.2 计划与市场并存时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1978-1992)
        3.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1993-2012)
        3.1.4 新时代背景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2013 年至今)
    3.2 混合所有制改革演进的理论逻辑
        3.2.1 基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调整生产关系
        3.2.2 基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探索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
        3.2.3 基于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混合所有制改革与企业高质量发展关系的研究
    4.1 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分析
    4.2 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4.2.1 问题的提出
        4.2.2 理论分析与假设
        4.2.3 方法、模型与数据处理
        4.2.4 实证结果
        4.2.5 本节小结
    4.3 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企业产能利用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4.3.1 问题的提出
        4.3.2 变量与数据说明
        4.3.3 实证结果
        4.3.4 本节小结
    4.4 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企业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4.4.1 问题的提出
        4.4.2 方法、模型与数据处理
        4.4.3 实证结果
        4.4.4 本节小结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混合所有制改革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5.1 混合所有制改革与所有制结构的关系
        5.1.1 不同阶段下混合所有制改革对所有制结构的影响
        5.1.2 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趋势分析
    5.2 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地区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5.2.1 理论分析与假设
        5.2.2 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5.2.3 实证结果
        5.2.4 本节小结
    5.3 上游混合所有制改革与下游行业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
        5.3.1 理论分析与假设
        5.3.2 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5.3.3 实证结果
        5.3.4 本节小结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混合所有制改革与收入分配关系的研究
    6.1 所有制与收入分配的关系
    6.2 所有制与收入分配的理论模型
        6.2.1 收入分配模型的构建
        6.2.2 收入分配的影响因素分析
    6.3 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劳动收入份额关系的实证分析
        6.3.1 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趋势分析
        6.3.2 计量模型与数据说明
        6.3.3 实证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私有财产扬弃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和不足之处
        1.4.1 创新
        1.4.2 不足
第2章 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历史形成
    2.1 原始和封建社会的私有财产
        2.1.1 原始社会的私有财产形式
        2.1.2 封建奴隶社会的私有财产形式
    2.2 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财产
        2.2.1 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财产形式
        2.2.2 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财产实质
第3章 《手稿》私有财产扬弃的逻辑证成
    3.1 《手稿》私有财产扬弃的理论背景
        3.1.1 对私有财产的肯定声音
        3.1.2 对私有财产的否定声音
    3.2 《手稿》私有财产扬弃的理论萌发
        3.2.1 《博士论文》《莱茵报》时期对现实问题的靠近
        3.2.2 《穆勒评注》中的私有财产论述
        3.2.3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私有财产论述
        3.2.4 恩格斯对私有财产的考察与批判
    3.3 《手稿》的文本结构
        3.3.1 笔记Ⅰ的主要内容
        3.3.2 笔记Ⅱ的主要内容
        3.3.3 笔记Ⅲ的主要内容
第4章 《手稿》私有财产扬弃的逻辑展开
    4.1 认识国民经济的私有财产现象
        4.1.1 工资是延续工人存在的费用
        4.1.2 利润是资本家获取额外收入的渠道
        4.1.3 地租是土地占有者的剥削
    4.2 认识私有财产现象的本质
        4.2.1 资本内部的运动发展
        4.2.2 劳动内部的运动发展(异化劳动)
        4.2.3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运动
    4.3 辩证否定私有财产的本质矛盾
        4.3.1 打破私有制的禁锢,扬弃私有财产
        4.3.2 打破异化劳动禁锢,扬弃人的异化
        4.3.3 打破理论禁锢,扬弃现实世界
    4.4 再认识对私有财产的辩证否定
        4.4.1 黑格尔辩证法促进异化劳动视角
        4.4.2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促成共产主义结论
第5章 《手稿》私有财产扬弃的理论价值和当代启示
    5.1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价值
        5.1.1 青年马克思转向唯物史观的关键性成果
        5.1.2 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成熟奠定基础
        5.1.3 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5.2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启示
        5.2.1 必须坚持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5.2.2 必须扎实有效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5.2.3 必须尊重劳动者在社会生产的主体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学术成果
致谢

(4)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生成语境
    第一节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学术母体: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一)劳动价值论:劳动决定商品价值
        (二)社会结构观:有机整体的社会观念
        二、理论来源:对资本主义媒介生产机制的批判意识
        (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理论
        (二)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
    第二节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学术借鉴
        一、加拿大多伦多学派的媒介技术批判观
        (一)传播偏向:媒介技术决定政权形式
        (二)知识垄断:特权阶层掌控文化权力
        二、英国威斯敏斯特学派的媒介产业权力观
    第三节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媒介环境
        一、政治经济变革下的媒介反思
        二、西方电视发展的机制与模式
        (一)北美电视市场的商业竞争机制
        (二)欧洲电视产业的多元市场格局
第二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研究的学者集群
    第一节 批判资本主义电视权力机制的北美学者
        一、达拉斯·斯麦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研究的开创者
        二、赫伯特·席勒:经济权力关系控制电视文化的批判者
        三、诺姆·乔姆斯基:美国主流媒体操纵意识形态的揭露者
        四、罗伯特·麦克切斯尼:美国电视权力集中的批评者与建言人
        五、文森特·莫斯可: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分析模式的归纳者
    第二节 透视电视生产商业逻辑奥秘的欧洲学者
        一、格雷厄姆·默多克:电视经济活动与文化生产的分析者
        二、尼古拉斯·加汉姆:电视媒体文化生产系统的反思者
        三、皮埃尔·布尔迪厄:电视内部审查机制的解魅者
        四、阿曼德·马特拉:全球电视传播霸权的披露者
        五、卡尔莱·诺登斯顿:国际电视单向流动的论证者
第三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经济宰制观
    第一节 对电视受众商品属性的探索
        一、受众商品论:商业电视隐秘的生产逻辑
        (一)受众商品:观众是电视生产的商品形式
        (二)“免费午餐”:吸引观众注意力的电视节目
        (三)收视率商品:控制论意义的电视信息商品
        二、受众商品论的理论意义与学术影响
        (一)开创政治经济学受众研究路径
        (二)激发后续理论探索与多元思辨
    第二节 对电视双重生产机制的分析
        一、整合集中:电视产业的结构性特征
        (一)电视产业化的结构集中方式
        (二)电视市场化的商业发展要素
        二、意义生产:电视系统的文化价值
        (一)作为公共文化商品的电视
        (二)作为共享礼物的当代电视
    第三节 对电视内部隐性审查机制的揭示
        一、电视的符号暴力维护象征秩序
        二、商业逻辑介越电视的文化生产
    第四节 对电视逐利性原则的政治批判
        一、“富媒体、穷民主”:垄断媒体的唯利是图与政治疏离
        (一)联合媒体的反民主性
        (二)联合媒体的聚集模式
        二、“传播革命”:针对美国媒体发展危机的改革策略构想
        (一)“紧要关头”:美国媒体的转型关键
        (二)回归公共:媒体改革的理想召唤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意识形态操控观
    第一节 对私有媒体控制大众思想生产的批判
        一、“思想管理者”:商业电视操控公众思想的工具本质
        (一)大众媒体管理思想制造的迷思
        (二)电视媒体操控意识形态的力量
        (三)媒体管理者的策略化信息传播
        (四)电视媒体制造的信息中立假象
        二、“文化有限公司”:私有媒体掌握文化生产的垄断力
        (一)私有电视:文化工业的生产主体
        (二)“信息圈地”:私有媒体侵占公共空间
    第二节 对美国主流媒体思想控制机制的揭露
        一、“媒体操控”:伪民主政治的宣传工具
        (一)伪民主政治的媒体附庸
        (二)美国媒体控制大众心智
        二、“宣传模型”:媒体制造共识的话语策略
        (一)“新闻过滤器”:媒体控制信息的层层伪装
        (二)“必要的幻象”:媒体有意策划的虚假现实
    第三节 对电视文化商品公共性的反思
        一、电视商品的意识形态属性
        二、文化公共领域的电视商品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国际文化霸权观
    第一节 对国际间媒体依附关系成因的深掘
        一、依附理论:揭示国际文化霸权的政治经济机制
        二、媒体依附:经济权力驱动国际间的文化控制
        (一)垄断资本主义:国际间媒体依附的深层原因
        (二)“意识形态工业”:被控制的国家大文化产业
    第二节 对全球电视传播失衡秩序的批判
        一、世界体系理论:审视全球传播霸权结构的理论基础
        二、文化帝国主义:剖析美国主导的跨国电视传播霸权
        (一)美国跨国公司构成国际传播权力主体
        (二)电视成为现代世界体系中的文化商品
        (三)美国迪士尼公司文化霸权的商业策略
    第三节 电视全球传播的霸权表现与单向趋势
        一、影像国际市场:政治经济的不平等格局
        (一)“地球城”:电子社会的依赖性国际传播
        (二)“传播的全球化”:资本推动的全球电视市场
        (三)“生命之火”:文化殖民意味的迪士尼产品
        二、对国际电视传播单向流动趋势的调研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研究特质
    第一节 分析模式:西方媒体的政治经济维度批评
        一、电视研究的商品视角
        二、电视研究的产业剖析
        (一)传媒产业的横向集中
        (二)传媒产业的纵向整合
        (三)跨国经营与灵活合作
        三、电视研究的权力批评
    第二节 批判焦点:电视文化生产的权力钳制
        一、聚焦政治经济控制的关键要素
        二、警示权力集中的媒体垄断格局
    第三节 理论局限:夸大媒体作用的强效果传播观
        一、注重批判电视的工具性,相对忽视内容的文化蕴含
        二、注重揭示电视的商品性,相对忽视受众的能动作用
        三、注重分析传播的单向性,相对忽视民族文化自主性
第七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节 对中国电视理论研究的路径启发
        一、拓宽理论视野:拓宽中国电视传播理论研究的学术路径
        二、充实方法体系:提供中国电视文化产业研究的多元视角
        三、切准问题之脉:探索中国电视文化发展研究的中心议题
    第二节 对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的镜鉴意义
        一、强化电视的公益职能:以社会效益为取向,而非一味逐利
        二、提升电视文化竞争力:以优质内容为核心,而非商业逻辑
        三、增强国际文化传播力:以文化自信为底色,而非拿来主义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学思想写作缘起
    (一)《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学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
        1.马克思人学思想的萌芽:康德的“人是目的”
        2.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前提:黑格尔的“劳动是人的本质”
        3.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奠基: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
    (二)《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学思想写作背景
        1.直接动因:现实斗争的需要
        2.写作目的:实现人的解放
二、人的主体性追问:工人生存境遇与主体性丧失
    (一)工人的依赖对象
        1.资本家
        2.工资
    (二)工人的现实处境
        1.社会财富衰落时期:茹毛饮血
        2.社会财富繁荣时期:荆棘满途
        3.社会财富顶峰时期:乞哀告怜
    (三)工人的惨恻局面
        1.遮蔽了人的类本质
        2.丧失了人的主体性
三、人的异化:劳动与资本的对立
    (一)从劳动对象化到劳动产品异化
        1.“对象化”与“异化”的区分
        2、劳动对象化到劳动产品异化何以可能
    (二)从劳动产品异化回溯到劳动本身异化
        1.物的异化与自我异化
        2.劳动者同劳动本身相异化的表现
    (三)从劳动本身异化到人的类本质异化
        1.关于人的本质初阐述
        2.人的本质力量变成生产的手段
    (四)从人的类本质异化到人与人的异化
        1.人的异己力量的归属
        2.人与物的关系实质
    (五)从需要、生产、分工的异化到人的异化
        1.需要异化
        2.生产异化
        3.分工异化
        4.人的异化
四、人的本质复归:共产主义
    (一)对以往形形色色的共产主义流派的扬弃
        1.对粗陋的共产主义的扬弃
        2.对政治形式的共产主义的扬弃
        3.对经济形式的共产主义的扬弃
    (二)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
        1.异化的人向社会的人复归辨析
        2.共产主义对社会结构的全面改造
    (三)共产主义是对人的本质真正占有的开始
        1.共产主义不是社会发展的终点
        2.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本质复归的渐进过程
五、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学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一)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学思想的历史地位
        1.揭示人的意识能动性
        2.从人的“存在方式”出发界定人的本质
        3.从人类社会演进动态性考察人的历史发展轨迹
    (二)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1.人与自然和解,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2.优化经济发展战略,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
        3.建设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柏拉图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通考与述评
        一、文献通考
        二、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和不足之处
        一、本文的创新点
        二、本文的不足
第一章 柏拉图生平、着作及其经济思想
    第一节 柏拉图生平与着作
        一、柏拉图生平
        二、柏拉图着作
    第二节 《理想国》、《法律篇》及其经济思想
        一、《理想国》与《法律篇》简述
        二、柏拉图经济思想的形成
    第三节 经济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第四节 经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雅典城邦衰败与苏格拉底之死
        二、古代希腊学者拯救雅典城邦
第二章 正义伦理思想
    第一节 经济伦理核心——正义论
        一、前柏拉图时期的正义思想
        二、柏拉图正义观的基础—善
    第二节 反对功利主义正义观
        一、传统功利主义正义观实质
        二、批判三种功利主义正义观
    第三节 确立折中正义和德性正义
        一、正义是最好与最坏的折中
        二、确立灵魂和谐正义观
        三、构建城邦秩序正义观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分工经济思想
    第一节 希腊分工产生
    第二节 经济分工条件
        一、自然条件
        二、劳动论
        三、技艺观
    第三节 分工内涵与内容
        一、分工本质及成因
        二、批判绝对的自然分工与商品经济分工
        三、倡导有限的自然分工和商品经济分工
        四、经济部门之间分工与内部分工
    第四节 分工与社会结构
        一、生产者、护卫者与哲学王之间社会分工
        二、生产者、护卫者与哲学王之间阶层流动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所有制思想
    第一节 私有制起源理念
    第二节 批判绝对私有财产制度
        一、批判“有债照还”绝对私有财产制度
        二、批判“强者利益”绝对阶级分配观念
    第三节 理想城邦财产所有制度安排
        一、倡导财产公有制度,限制财产私有制度
        二、改革私有家庭制度,实行共妻共子制
    第四节 一项财产所有方案:公民均分土地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交换流通思想
    第一节 商业起源理念
    第二节 批判传统的商品交换
        一、批判不公正的商品交换
        二、批判绝对的商品交换
    第三节 理想城邦商业秩序设计
        一、货币媒介论
        二、规范市场秩序
        三、限制商业拓展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消费福祉思想
    第一节 纯粹生活理念
        一、倡导本真生活
        二、摒弃私人生活
    第二节 理想城邦消费秩序规范
        一、公餐制度与饮酒规范
        二、宗教信仰及社会习俗
    第三节 理想城邦社会福祉供给
        一、医疗与尊老养孤
        二、文体生活与公共教育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城邦起源与经济社会治理
    第一节 城邦起源与形态显现
        一、分工与城邦起源
        二、理想城邦形态显现
    第二节 城邦政制演变及比较
        一、城邦政制演变
        二、不同城邦政制比较
    第三节 城邦经济社会治理
        一、城邦治理缘由及理念
        二、立法、行政及法治
        三、理想城邦经济治理
        四、理想城邦社会治理
    第四结小结
第八章 柏拉图经济思想的影响、特点及启示
    第一节 柏拉图经济思想的历史影响
        一、经济思想对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影响
        二、经济思想对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的影响
        三、经济思想对西方乌托邦经济思想的影响
        四、柏拉图经济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第二节 柏拉图经济思想的特点
        一、德性正义立场
        二、极端城邦理性主义逻辑
        三、转型阶段经济思想融合创新
    第三节 柏拉图经济思想的启示
        一、经济思想的历史启示
        二、经济思想的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
指导老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件

(7)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中西方家庭文化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当前家庭面临的四重困境
        一、价值观困境
        二、道德伦理困境
        三、家庭教育困境
        四、传承与断裂困境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论文研究的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意义
    第四节 论文研究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论文研究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唯物史观中的家庭及其文化理论
    第一节 家庭与“两种生产”
        一、家庭的产生是“两种生产”的结果
        二、家庭功能是“两种生产”的展开
        三、家庭本性是“两种生产”属性的显现
    第二节 家庭文化与人的本质
        一、家庭文化是自由自觉活动的结果
        二、家庭文化是社会关系的反映
        三、家庭文化是本质力量对象化结果
    第三节 家庭文化与人的解放
        一、扬弃异化的资本主义家庭文化
        二、人的解放是家庭文化的价值诉求
        三、人的解放是家庭文化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中国家庭文化演变及其价值取向
    第一节 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传统家庭文化
        一、《周易》中的家庭文化观念
        二、儒家以礼建设家庭文化
        三、道家以自然之道建设家庭文化
        四、法家以刑法建设家庭文化
    第二节 工业探索基础上的家庭文化
        一、思想解放层面中的家庭文化
        二、制度保障中的家庭文化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转型期的家庭文化
        一、社会转型时期的悖论存在境遇
        二、个体自觉与当代家庭文化
        三、家庭文化的新样态新特点
第三章 西方家庭文化演变及其价值取向
    第一节 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古希腊家庭文化
        一、城邦利益上的家庭文化
        二、城邦与家庭融合层面的家庭文化
        三、快乐主义的家庭文化
    第二节 自然与商品经济共存基础上的中世纪家庭文化
        一、早期基督教家庭文化
        二、信仰与理性结合下的家庭文化
        三、个体觉醒下的家庭文化
    第三节 商品经济基础上的近代家庭文化
        一、自然人性基础上的家庭文化
        二、契约法权基础上的家庭文化
        三、伦理精神实体存在基础上的家庭文化
第四章 中西方家庭文化的共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中西方家庭文化的共性
        一、共同体文化上的共性
        二、秩序文化上的共性
        三、育人文化上的共性
    第二节 中西家庭文化的差异性
        一、价值导向差异:群体本位与个体本位
        二、文化理念差异:家庭责任与个体权利
        三、文化模式差异:父子文化与夫妻文化
第五章 中西方家庭文化差异的探源
    第一节 中西方主导经济形式的根源
        一、农业经济
        二、商业经济
    第二节 中西方社会政治结构的根源
        一、宗法制度上的家国一体
        二、民主制度上的家国分离
    第三节 中西方理性精神的根源
        一、理性精神的基点不同: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二、理性精神的目标不同:他人与个体
    第四节 中西方自然环境的根源
第六章 新时代家庭文化探索
    第一节 新时代家庭文化探索的指导原则
        一、以实现美好生活为目标原则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取向原则
        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原则
    第二节 新时代家庭文化探索的三重维度
        一、家庭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维度
        二、家庭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维度
        三、家庭文化与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维度
    第三节 新时代家庭文化探索的基点
        一、家庭文化的整合
        二、独立人格的培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以及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点
        1.4.2 研究的难点
        1.4.3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理论渊源和社会基础
    2.1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理论渊源
        2.1.1 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对所有权的基本规定
        2.1.2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所有制理论
        2.1.3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所有制理论
    2.2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社会基础
        2.2.1 德国古典哲学家的观点与社会现实问题之间的矛盾
        2.2.2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激化
        2.2.3 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日趋严重
第3章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历史演进
    3.1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萌芽阶段
        3.1.1 开始研究物质利益问题
        3.1.2 形成对私有财产及其与国家关系的最初认识
    3.2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初步探索阶段
        3.2.1 揭示私有财产与国家和法之间的关系
        3.2.2 用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私有制的起源和本质
        3.2.3 论述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命运及共产主义对私有制的扬弃
    3.3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形成阶段
        3.3.1 从唯物史观出发对私有制问题进行科学阐释
        3.3.2 批判蒲鲁东对所有制问题的错误认识并考察所有制范畴
        3.3.3 揭示资本的本质并阐述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
        3.3.4 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过渡性和未来社会的特征
    3.4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成熟完善阶段
        3.4.1 在理论上构建科学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体系
        3.4.2 深刻揭示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
        3.4.3 深入研究分析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公有制的问题
第4章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
    4.1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核心要义
        4.1.1 所有制是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
        4.1.2 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在不断发展变化
        4.1.3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所有制关系的核心
    4.2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认识
        4.2.1 资本主义私有制具有历史进步性
        4.2.2 私有制是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
        4.2.3 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4.3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所有制形式的设想
        4.3.1 未来社会的所有制形式是共产主义社会公有制
        4.3.2 共产主义社会要“重建个人所有制”
第5章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价值指向及现实意义
    5.1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价值指向
        5.1.1 所有制形式以保障人的主体性和实现人的发展为根本
        5.1.2 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文明进步
        5.1.3 所有制形式以激发社会活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重要原则
    5.2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现实意义
        5.2.1 为科学认识当今时代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新变化提供理论指导
        5.2.2 为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5.2.3 为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提供了重要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唯物史观境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问题与思路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三、本文研究思路
    四、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政治经济学批判之前奏的法哲学批判
    第一节 面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一、承接启蒙的理性自由观
        二、遭遇物质利益的困惑
        三、对黑格尔理性哲学的怀疑与动摇
    第二节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激进批判
        一、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复杂性
        二、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与吸取
        三、“克罗茨纳赫笔记”中政治批判维度
    第三节 法哲学批判的成就展现与思想定位
        一、《德法年鉴》中市民社会批判转向与无产阶级概念的产生
        二、马克思的人类解放与人本主义的性质差别
        三、经由政治批判进入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三章 对黑格尔哲学的创造性转化与经济批判的开启
    第一节 费尔巴哈因素与国民经济学研究
        一、马克思对于费尔巴哈的“高估”
        二、马克思对于国民经济学的初始研习
        三、费尔巴哈与国民经济学都未在思想深层触动马克思
    第二节 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创造性转化
        一、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体系与马克思的激烈批判
        二、从精神生产史向劳动辩证法的创造性转化
        三、感性活动的唯物史观定向
    第三节 哲学批判基础上的经济批判
        一、哲学批判成果与经济批判的路径
        二、作为私有财产概念本质的异化劳动
        三、通向唯物史观与重构国民经济学的线索
        四、“穆勒笔记”中的交往异化与批判成就
第四章 唯物史观的创立与经济批判的深层奠基
    第一节 作为历史科学的唯物史观
        一、对一切观念史观的颠覆
        二、对一切市民社会科学的批判与超越
        三、唯物史观创立中的自发分工、生产力与交往形式
    第二节 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内涵
        一、作为总体性理论的唯物史观
        二、唯物史观的历史性与否定性
        三、唯物史观中概念的二重性
    第三节 唯物史观对于经济批判的深层奠基
        一、深层生产结构的辩证决定
        二、社会形式的生成及其赋形作用
        三、唯物史观中的主体问题
第五章 唯物史观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互为推进
    第一节 读不懂“社会关系”的蒲鲁东
        一、处处与唯物史观相对立的《贫困的哲学》
        二、蒲鲁东“构成价值”的“科学发现”
        三、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
    第二节 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社会关系的抽象表达
        一、作为唯物史观与政治经济学批判本质关联的社会关系
        二、对蒲鲁东经济改造理论的批判
        三、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论上的唯物史观澄清
    第三节 唯物史观基础上对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推进
        一、《雇佣劳动与资本》中对资产阶级社会经济关系的正面阐释
        二、《共产党宣言》对资本主义的整体批判
第六章 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的成型及其结构解析
    第一节 作为整个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导言》
        一、“伦敦笔记”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创作背景
        二、“生产一般”与作为总体的生产
        三、政治经济学方法:两种不同的“抽象”
        四、未完成的《导言》及其地位与意义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批判起点的确定与结构调整
        一、关乎整个批判的起点
        二、作为起点的“商品”
        三、政治经济学批判结构体系中的唯物史观
    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成型与唯物史观发展
        一、劳动二重性的发现
        二、剩余价值理论与资本关系的再生产
        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深入推进与唯物史观发展
    第四节 古典经济学的批判与经济科学的确立
        一、古典经济学的功绩与困境
        二、《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对于古典经济学的具体批判
        三、经济科学的确立与唯物史观方法论基础
第七章 《资本论》的唯物史观呈现方式
    第一节 《资本论》的形式分析与实质内容
        一、《资本论》的结构与《逻辑学》的关联
        二、形式分析的客观限度
        三、唯物史观的在场性及其“上升”路线
    第二节 价值形式与社会形式
        一、价值形式与系统辩证法
        二、价值形式的唯物史观回溯
        三、实现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第三节 资本逻辑的唯物史观限度
        一、资本逻辑的思辨解读
        二、颠倒的世界及资本逻辑的限度
        三、资本逻辑与生产逻辑的问题
    第四节 《资本论》内在矛盾路径及对唯物史观的深化
        一、资本在实现价值增殖过程中的危机与矛盾
        二、《资本论》内在矛盾解析路径及其根本意义
第八章 结语:当代启示与意义
    一、彰显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与经济批判的唯物史观属性
    二、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方法论基础
    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提供指导
    四、坚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沧桑正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10)所有制适度结构:理论分析、推断与经验事实(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关文献综述
二、公有制经济适度规模:一个理论模型和三个推断
    (一)模型假设及其基本框架
    (二)国有企业关注社会福利的程度与适度所有制结构
    (三)国有企业的目标与规模选择
    (四)主要推断
三、某些经验事实或判断
四、所有制结构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四、市场经济与私有经济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共同富裕”主题笔谈[J]. 李实,陈宗胜,史晋川,刘同舫,何文炯.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01)
  • [2]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效果研究[D]. 李尚. 吉林大学, 2021(01)
  • [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私有财产扬弃逻辑[D]. 李佳怡. 吉林大学, 2021(01)
  • [4]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D]. 魏兵.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学思想研究[D]. 范高高.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6]柏拉图经济思想研究[D]. 张超. 深圳大学, 2020(11)
  • [7]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中西方家庭文化对比研究[D]. 刘红梅.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8]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研究[D]. 高雪倩.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0)
  • [9]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唯物史观境域[D]. 徐文越.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10]所有制适度结构:理论分析、推断与经验事实[J]. 杨春学,杨新铭. 中国社会科学, 2020(04)

标签:;  ;  ;  ;  ;  

市场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