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容器清洗系统介绍

自动容器清洗系统介绍

一、全自动容器具清洁系统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李亚洲[1](2021)在《冰层热融钻进机理研究及冰下湖钻探用热融钻头研制》文中指出南极冰盖底部孕育有超过400个冰下湖。对这些冰下湖开展研究,不仅可以获取南极大陆的古气候信息、反演冰盖的演化历史、揭示冰下地质结构,而且有可能发现新的生命形式。此外,对冰下湖的研究可为人类探测外太空的冰下海洋提供有力的科学保障和技术支持。迄今为止,尽管人类已经利用机械钻进方法和热水钻进方法进行了四次冰下湖的钻探,但这两种方法在冰下湖探测中均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有鉴于此,吉林大学极地研究中心创新地提出了一种可回收型全自动冰下环境探测器RECAS(RECoverable Autonomous Sonde)来实现南极冰下湖的无污染钻探。本文旨在探究冰层热融钻进过程的传热机理并为可回收型全自动冰下环境探测器的原理样机RECAS-200研制热融钻头。本文首先归纳总结了冰层热融钻进技术的研究现状。然后,从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实验研究三个方面对冰层热融钻进过程的传热机理展开了研究。最后,本文完成了RECAS-200上下热融钻头的结构设计并针对其进行了试验研究。以下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获得的主要成果:(1)通过理论分析,分别建立了冰层热融钻进过程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并以平板形热融钻头为例分析了热融钻进过程中热融钻头、薄层水膜以及冰层的传热特性。基于各个介质的传热特性,简化了冰层热融钻进过程的数学模型并提出了求解该简化模型的方法。理论分析结果显示:(1)电加热型热融钻头内部的温度从加热元件到钻头外表面逐渐降低,加热元件内的温度沿法线方向以二次方形式分布,而热融钻头基体内的温度则呈线性分布;流体加热型热融钻头基体内的温度从内表面到外表面线性降低。(2)薄层水膜内的压力以二次方的形式从钻头中心位置向融水出口处减小;融水的切向流速沿钻头外表面法线方向呈抛物线形分布;从钻头外表面中心位置到融水流出边界,融水的最大切向流速线性增加;融水的温度从钻头外表面到冰水界面线性减小。(3)冰层内的温度沿冰水界面的法线方向以指数函数的形式变化。(4)加热元件合理布置的电加热型热融钻头能够在其外表面获得均匀的功率密度,而被热流体均匀加热的热融钻头则能在其外表面实现等温分布。(2)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平台下开发了一种分析法和数值法相结合的混合解法,并对恒功率和恒温条件下的冰层热融钻进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别讨论了热融钻头的形状、功率、钻压以及冰温对热融钻进过程的影响,得到了薄层水膜厚度、钻头外表面温度(或功率密度)、薄层水膜内压力和流速、钻进速度、钻头热效率、损失(或输入)的功率、冰层最大热扰动距离等参数的变化规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恒功率条件下,球形热融钻头能够获得更高的钻进速度;而在恒温条件下,则应该优先选择圆锥形作为热融钻头的形状;热融钻头的钻进速度随钻头外表面的功率(或温度)、钻压以及冰温的增加而增加,但钻压对钻进速度的影响有限,在超过一定的阈值后,钻进速度随钻压增长的越来越慢。(3)搭建了热融钻进实验平台,利用冻制的人工冰样研究了热融钻头形状、功率、钻压和冰温对钻进速度、钻头热效率以及钻孔直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发热源置于热融钻头顶部的情况下,圆锥形热融钻头能获得最高的钻进速度;热融钻头的功率和钻压越大,冰温越高,热融钻进速度就越快。值得一提的是,钻压只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对热融钻进速度有较大的影响,超过该范围后,钻压的影响会逐渐减弱。实验研究的结果和理论分析以及数值模拟的研究结果完全一致。(4)基于RECAS-200钻头的设计要求,首先确定了热融钻头功率、加热元件和钻头形状等关键参数,然后分别设计了加热丝浇铸型热融钻头和加热棒插入型热融钻头,并对其进行了钻进试验,确定了RECAS-200钻头较优的结构。随后,在加热棒插入型热融钻头的基础上,完成了RECAS-200热融钻头的结构设计并为下热融钻头设置了灰尘收集器。(5)对RECAS-200热融钻头进行了一系列的功能测试。首先在纯净冰层和含灰尘冰层中分别进行了钻进试验。此外,还对RECAS-200的热融钻头进行了压力试验、寿命试验以及上热融钻头中心孔的温度测量试验。最后,对包括热融钻头在内的钻具整体进行了野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5 k W的功率下,RECAS-200热融钻头的钻进速度超过了1.5 m/h,且该热融钻头能够在含有火山灰的冰层中钻进;RECAS-200热融钻头能够在2 MPa的水压下工作,且其寿命超过了14天;上热融钻头在5 k W的功率下正常工作时,其中心孔内的温度不超过90℃,因此,钻具电缆不会受到损害。但在上热融钻头钻出冰盖表面时,中心孔内的温度升高的较快,所以上热融钻头必须采取小功率分时段控制的方式才能保证钻具电缆的安全;研制的热融钻头在野外试验中表现良好,未发生失效现象。

王建山,赵俊楠,林芳,王一欣,马元彬,李红梅,乔蓉霞,李涛[2](2020)在《餐饮具中阴离子合成洗涤剂快速检测试剂盒的研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制用于餐饮具中阴离子合成洗涤剂快速检测的试剂盒。方法餐具经过冲洗后,采用三氯甲烷萃取,有机相通过与标准色阶卡目视比色快速判读待测餐饮具中阴离子合成洗涤剂的残留。结果所研发的快检试剂盒检验结果与实验室方法一致,灵敏度为100%、特异性为100%、假阴性率为0%和假阳性率为0%。符合食品快速检测方法评价技术规范要求。试剂盒在室温条件下,储存3个月性能稳定。结论研制的快检试剂盒可用于餐饮具中阴离子合成洗涤的快速检测,适合于现场快检。

徐澈[3](2020)在《小鼠肺移植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冷缺血时间对肺移植后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原发性肺功能障碍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原发性移植物功能障碍(PGD)是肺移植后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而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导致PGD的关键事件,尽管复杂的相互作用会影响供体肺的状态,例如先前存在的脑死亡(BD),失血性休克(HS)和植入前的肺部的保存运输情况,后者被认为很重要是PGD的重要危险因素。我们假设多重打击肺移植小鼠模型与PGD的联系比单独IRI更紧密。在近交系C57BL/6小鼠之间进行左肺原位移植。通过在植入前0、1、72或96小时诱导供体肺部冷缺血(CI),建立IRI模型。通过在24小时CI前诱导24小时的HS和/或3小时BD来建立多重打击模型。移植后24小时处死受体,并分析肺移植样品。在IRI的一次打击模型中,长达72小时的CI时间导致24小时再灌注后小动脉附近出现少量的细胞浸润;将CI时间延长至96小时会导致24小时再灌注后细胞浸润和坏死性途径激活增加,而没有凋亡迹象。与单独的IRI相比,在PGD多重打击模型中,“HS+BD+IRI”处理显示肺损伤,细胞浸润以及坏死性凋亡和凋亡信号通路的激活增加。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激酶抑制剂(necrostatin-1)处理后的IRI组和多重打击模型组,均导致下游的凋亡通路激活明显减少。因此,延长CI后,坏死性凋亡通路的激活是IRI的中心事件,尽管它可能不足以单独导致PGD。CI诱导的IRI后的供体肺的病理学评估,以及我们多重打击模型中的移植前供体肺的情况,证实了肺原始损伤与PGD的相关性。我们的研究结果认为,原先存在的供体肺部状态比CI时间对PGD的发生发展炎症通路激活更为重要,这可能对供体肺部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第二部分:保护性肺通气将供体肺的可耐受热缺血时间延长至心脏死亡后12小时如果肺脏可以被纳入心脏死亡后器官捐献(DCD)的选择范围,则肺供体库将大大增加。然而,心脏死亡的患者肺部特征在于难以控制的热缺血(WI)时间,而其极有可能参与严重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及早期移植物功能障碍,并且由于必须在心脏死亡后立即进行肝素给药而存在伦理和法律障碍。目的:确定心脏死亡后不给予肝素的供肺,是否可以通过通气处理改善移植物功能,并确定其参与IRI的分子机制。方法:首先,采用小鼠短暂性单侧左肺动脉夹闭(PAC)4或5小时而无支气管受累的小鼠手术模型,评估正常通气的肺在缺血而不缺氧的条件下,对I/R损伤进行评估,以评估肺功能。然后在近交C57BL/6小鼠之间进行原位左肺移植(OLT)。DCD供体小鼠被随机分为三组,分别在PAC 4小时(PAC-LTx)、37℃环境下100%纯氧通气4小时(37V4-LTx)或37℃环境下不通气放置4小时(37N4-LTx)后进行小鼠原位左肺移植处理,以达到240分钟的WI时间,移植后24小时检测移植物功能,促炎细胞因子和分子途径激活情况。结果:37N4-LTx组的肺部形成气道上皮肿胀,血气严重受损,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明显增加。与PAC-LTx组的移植物相比,通气处理的肺表现出较好的费功能,未发生炎症细胞和炎性细胞因子(IL-6,HMGB1和MCP-1)的浸润。这些作用是由37N4-LTx组中cl-caspase-3和caspase-9的高表达导致的凋亡途径激活介导的。WI后240分钟结束时,37N4-LTx组供体肺组织5’-三磷酸腺苷(ATP)水平显着高于37V4-LTx组。结论:供体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可延长热缺血耐受时间,同时避免肝素化,有利于DCD肺移植的开展。

蒋源杭[4](2019)在《无人清洁车服务系统设计研究与实践 ——以Lionsbot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智能互联时代的到来,服务产业正在我国快速发展。传统清洁业无论在清洁效率、管控成本还是人员更新方面,都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经济的发展,尤其在机场等大型公共清洁空间,行业转型势在必行。通过对清洁行业的调研分析发现,传统清洁设备同质化竞争明显,品牌效应非常微弱,随着设计范式的不断转变,如何从改善服务生态的角度来造就产品的差异化竞争就成为了传统清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本文将基于服务设计理论,通过服务、交互、体验三因素以及无人清洁车的研究,探索出适用于机场服务语境的无人清洁车服务系统。本文首先基于对行业、利益相关者、无人清洁车产品系统的研究,理清了在无人清洁车服务系统中服务提供商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并总结了行业与各个利益相关者的痛点与需求点,构建了融合产品、用户、服务三要素的无人清洁车服务设计系统。接着,结合这一服务设计系统,以融合服务、交互、体验为设计目标,从双向式、情感性、惊喜化三个层面提出了基于交互设计方法的无人清洁车产品服务设计策略。最后,将其策略与设计原则带入Lionsbot无人清洁车服务系统的设计实践中,从而提升整个清洁服务系统的可用性目标和用户体验目标。

王宇[5](2019)在《补骨脂毒性成分发现及其抗抑郁有效部位制备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类疾病,全球抑郁症患者高达3.5亿人,该类疾病可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在抗抑郁药物筛选中,我们发现中药补骨脂(Fructus Psoraleae)及其主要成分具有抗抑郁作用,但在补骨脂抗抑郁产品开发过程中,临床前安全评价研究发现补骨脂可引起肝脏及生殖系统等毒性反应。此外,补骨脂的临床不良反应事件日益增多。因此,补骨脂的毒副作用已成为制约补骨脂临床应用及其产品开发的瓶颈问题,亟待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关于补骨脂的安全隐患问题至今未能妥善解决,毒性成分及其毒性机制还未阐明。因此,本研究首先采用系统毒性评价确定补骨脂的毒性剂量、周期、靶器官及其毒性机制(毒性原因),并对补骨脂各主要成分群进行毒性筛选,发现补骨脂的主要毒性成分,并阐明其毒性机制;通过毒理学研究确定补骨脂抗抑郁有效部位制备的减毒原则,即去除主要毒性成分,保留无毒或低毒且具有抗抑郁作用的主要成分,得到一个补骨脂抗抑郁有效部位,并对该有效部位进行药理学及安全性评价,确保该有效部位有效并安全。从补骨脂提取物、主成分群和主成分三个层次,探究补骨脂的毒性,阐明其主要毒性成分及其毒性机制,为降低或去除补骨脂毒性的制备方法提供理论支持,保证补骨脂临床用药安全,为尽早将其开发为安全、有效的中药新药提供科学依据。1.补骨脂毒性系统评价通过对补骨脂不同提取方式的比较,发现使用70%乙醇热回流可最大程度提取补骨脂各主要成分;通过对补骨脂70%乙醇提取物的系统毒性研究,发现补骨脂提取物1.5、1.0及0.5 g/kg给予Wistar大鼠28天后可见明显的毒性反应,临床病理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AST、ALT、ALP、γ-GT和TBIL显着升高,可作为补骨脂毒性的敏感指标,肝脏、肾上腺及前列腺和精囊腺为补骨脂的毒性靶器官;由补骨脂引起的肝脏损伤与HPA轴相关酶和激素产生异常(CRH、ACTH、NET,VMZT2、CYP11B1和CYP17A1)有关,是大鼠肾上腺和雄性第二性器官病理学改变的潜在毒性机制。该部分研究确定补骨脂的毒性研究敏感系统,即Wistar大鼠给药28天后,1.5 g/kg(临床剂量的6.2倍)给药可引起明显肝脏、肾上腺、前列腺和精囊腺的损伤。通过对补骨脂70%乙醇提取物大鼠毒性的研究,确定给予该受试物28天后,大鼠可见肝脏等多器官的全身毒性,提取物的毒性研究为后续补骨脂主要成分群和主要成分毒性研究提供给药剂量和周期参考。2.补骨脂主要毒性成分群筛选采用化学分离分析方法将补骨脂分成3组主要成分群,分别为呋喃香豆素类成分群(主要含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及其糖苷)、黄酮类成分群(主要含补骨脂二氢黄酮、补骨脂宁、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等补骨脂黄酮和补骨脂定)及单萜酚类成分群(主要含补骨脂酚);依据补骨脂系统毒性研究所确定的给药剂量和周期,对三组主要成分群进行毒理学评价,发现呋喃香豆素类成分群80 mg/kg口服灌胃给予大鼠28天后,可见呈现以血清转氨酶、胆汁酸和胆色素等血清生化指标异常升高及肝脏损伤为特点的病理性改变;而黄酮类成分群1.5 g/kg及单萜酚类成分群900 mg/kg口服灌胃给予大鼠28天后并无明显的异常改变。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推测呋喃香豆素为补骨脂中的主要毒性成分群。3.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毒性及其肝损伤机制研究采用石油醚萃取,聚酰胺柱和硅胶柱分离等方法对补骨脂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进行大量制备;并对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进行毒理学研究,探究其致肝脏损伤的毒性机制。结果表明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80、40 mg/kg口服灌胃给予大鼠,可诱导其肝脏、肾上腺、前列腺及精囊腺的毒性反应;另外,在给予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小鼠试验中,发现小鼠对这两种化合物(320及160 mg/kg)的毒性并不敏感。因此,通过大鼠毒性试验可确定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为补骨脂中2种主要毒性成分。同时,对胆汁相关蛋白的检测发现,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可抑制CYP7A1,BSEP,MRP2和SULT2A1的表达,增加大鼠肝脏中FXR和MRP3的表达,表明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毒性机制是通过抑制肝脏中胆汁酸排泄而导致肝损伤,使肝细胞内毒素积累而引起肝脏损伤。通过上述毒性研究,确定补骨脂抗抑郁有效部位的制备原则,即去除主要毒性成分呋喃香豆素类成分(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保留应用安全且有效的成分群(黄酮类、拟雌内脂香豆素和单萜酚类)。采用乙醇提取、大孔树脂及聚酰胺树脂分离等工艺进行补骨脂抗抑郁有效部位的制备,最终确定补骨脂抗抑郁有效部位中各组分的含量,并对该有效部位进行抗抑郁体内药效研究及安全性评价。建立科学简便的补骨脂抗抑郁有效部位制备方法,确保其抗抑郁的药理学作用和应用的安全性。4.补骨脂抗抑郁有效部位制备及抗抑郁药理学研究通过去除主要毒性成分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得到含有黄酮、补骨脂定和补骨脂酚的有效成分群,该有效成分群的主要成分均具有明显抗抑郁作用,对该有效成分群进行初步安全性筛查,发现大剂量给予该有效成分群可引起大鼠死亡和肝脏指数升高等异常改变,而降低补骨脂酚含量的有效成分群无明显异常,推测补骨脂酚可能为补骨脂的潜在毒性成分。因此,对该有效部位的制备过程进行优化,加入石油醚萃取的方法,控制有效部位中补骨脂酚的含量。综上,本研究制备得到的补骨脂有效部位,去除补骨脂主要毒性成分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保留主要抗抑郁活性成分黄酮类成分和补骨脂定,控制潜在毒性成分补骨脂酚的含量。药理学研究发现补骨脂有效部位(60和30 mg/kg)可显着降低小鼠行为受限(游泳及悬尾)不动时间,增加血清及海马组织中5-HT含量,且具有剂量依赖性,表明该有效部位具有显着的抗抑郁作用。为确保补骨脂抗抑郁有效成分的安全性,我们对补骨脂进行系统的安全性评价(急性毒性及亚慢性毒性试验)。5.补骨脂抗抑郁有效部位安全性评价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大鼠一日2次口服灌胃给予补骨脂抗抑郁有效部位配制液共27.38 g/kg,未见明显急性毒性反应及动物死亡,LD50>27.38 g/kg;多次给药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大鼠连续28天口服灌胃给予补骨脂抗抑郁有效部位配制液,剂量分别为1.2、0.6及0.3 g/kg,临床病理学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给药动物均未产生与药物明显相关的异常改变。该有效部位通过上述安全性研究,表明其应用安全。本论文对补骨脂进行系统性毒理学研究,发现补骨脂的毒性靶器官为肝脏、肾上腺、前列腺及精囊腺,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为补骨脂的主要毒性成分,其主要毒性机制为抑制胆汁酸排泄后导致肝脏损伤,肝损伤后HPA轴相关酶和激素产生紊乱是肾上腺和雄性大鼠第二性器官损伤的主要因素。在毒理学研究基础上,确定补骨脂抗抑郁有效部位减毒的原则,即去除主要毒性成分,控制潜在毒性成分,保留抗抑郁有效成分,得到含有总黄酮、补骨脂定及补骨脂酚的抗抑郁有效部位;通过药效学及安全性评价,确定补骨脂有效部位具有抗抑郁药理学作用,且安全无毒。上述研究一方面保证补骨脂的安全用药,为尽早将其开发为安全、有效的中药抗抑郁新药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为其它有毒中药研究和开发提供新思路。

朱兴键[6](2018)在《PROTOS-M5型卷接机故障分析与结构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烟草行业的新型发展,烟机设备已经成为烟草企业的主要生产设备,并且正在逐渐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作为生产企业,要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降低设备的维护成本也就成了必须要研究和探索的重大课题。所以作为烟机设备的使用者,经常面临设备的各种疑难故障,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研究,找到可以真正解决设备故障的原因,在标准维护、维修的基础上提出必要的优化改进方案。进一步通过理论研究,维修改进和实际验证,确定方案可行后对相关零部件进行优化改造,随后对优化改造后的设备进行跟踪观察,从设备的连续运行、故障频次、产品质量、物料消耗等方面对设备进行综合考评,验证设备优化改造后的实际效果。本文以PROTOS M5卷烟机为研究对象,首先明确PROTOS-M5型卷接机工作原理、工艺流程,根据故障分析形成原因,提出优化改进方案,通过理论验证后实施方案。其次,提出SE刀盘切烟管传动装置渗油漏油的突出问题,通过分析研究,提出改造密封件结构的优化方案实施,达到解决SE刀盘切烟管传动装置渗油漏油的问题。再次提出MAX供胶系统喷胶嘴容易堆积干胶的问题,通过加装洒水装置进行优化,达到预期效果。然后,对出现VE喂丝机堵烟丝的疑难故障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改造措施并实施来解决故障。最后,根据MAX传递鼓频繁堵塞的故障,对MAX传递鼓和取样鼓工作原理和作用方式的分析,针对产生的原因的逐步排查,最终提出改造传递鼓风阀的方案,经过理论分析研究后实施,解决了MAX传递鼓频繁堵塞的设备故障。通过对卷烟机各关键部位的故障产生原因进行筛查和分析,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最终通过优化设计实现了卷烟机系统稳定高效的连续运行,保证产品的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了设备的维护成本和物料的消耗,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做出了有力保障。

魏莹[7](2018)在《HACCP在口岸航空食品卫生监督中的应用研究分析》文中认为“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食品安全涉及民生与社会稳定,已然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把好食品卫生安全关,保障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食品行业的社会责任。航空食品因其特殊性,其安全的重要性尤为突出。HACCP以强调风险、评估和预防为主,通过评估安全风险和危害分析,识别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食用和消费的整个过程中,最可能出现风险或对人类危害较大的环节,找出关键控制点并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病源微生物侵入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几率,使食品卫生达到预期安全的标准。引入HACCP体系能完善航空食品监督机制,降低航空食品安全风险。本研究选取了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内已建立HACCP体系的两家航空公司2010-2016年度生产的不同类型航空食品进行微生物检测,共抽检631份航空样品进行微生物检验,对引入HACCP管理体系以来,杭州空港口岸保障航空食品安全所取得的成效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航食企业A平均合格率为95.58%,航食企业B平均合格率为86.31%;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航空食品微生物检验结果总体良好,但仍存在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超标现象,面食类与冷荤类样品的合格率明显低于其他类型食品,因此应加强此类产品的监督管理,主要是严格审查进货商资质,规范其操作流程,对面点类餐食可能存在污染的工艺操作环节进行改进。航空食品生产企业应用HACCP体系进行管理,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在口岸卫生监督中应用HACCP原理进行关键点控制,双管齐下,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航空食品卫生安全事件的发生。本研究表明在航空配餐企业和口岸卫生监督中应用HACCP原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是航空食品安全的双重保障,帮助配餐企业建立了合理有效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完善了卫生监督工作的相关环节,提升航空食品卫生监督执法的工作效率。

宁道贺[8](2017)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可以通过检测人体的血液或其他体液的某种化学成分(肌酐、血糖、胆固醇等)的浓度来为判断人体健康状态提供依据。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自动化程度较高,不仅可以减轻检测人员的工作负担还可以提高检测的效率,所以得到了各级医院的广泛使用。但是我国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相关技术研究方面起步较晚,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本文旨在开发一款具有高自动化、性能稳定可靠、功能丰富、操作简便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为后续产品的研制提供参考价值。本论文介绍了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与相关知识,分析了生化分析仪的整机结构及工作流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总体方案的设计,设计了本系统的硬件电路,包括主要芯片的选型、信号调理电路的设计、信号采集电路设计、微处理器电路设计以及CPLD电路的设计。并在VS2010开发环境下,运用C++编程语言对上位机软件进行了详细设计,包括软件功能需求分析,软件各功能模块的划分以及软件系统各功能模块的开发与设计。采用SQL Server 2005完成了本系统数据库的开发与设计,包括数据库的创建、表格建立,利用ADO数据访问技术实现了对数据库的访问。进行了上位机软件的调试及整机测试,仪器运行稳定,测试结果正常,达到了预期目标。

周美丽[9](2016)在《六西格玛管理在片剂生产场地变更中质量评价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药品作为特殊商品,其质量与患者的生命息息相关。随着药品生产企业在产品质量风险意识的增强,尤其是2010年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GMP)认证实施以来,药品生产企业加大投入,在改善生产硬件设施和积极构建完善的质量体系的同时,还引进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对药品质量实施控制,以期达到产品质量逐步提升的目的。片剂的生产工艺较为复杂,影响因素颇多,受人员、设备、环境的影响较明显,控制项目繁多,产品质量的均一性、稳定性是片剂生产的重要目标。这不仅需要完善的质量体系、先进的制药厂房、制药设备、优秀的制药人才,还需要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如何能够统一的对产品质量进行有效的评价是目前生产企业所比较困惑的。本文采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利用统计过程控制技术等质量工具对企业片剂生产场地变更前、后生产的半年或一年的同一产品,对其质量控制指标进行质量评价。首先对各个质量控制指标单独进行分析评价,得出影响每个产品的关键质量控制指标,如甲硝唑片的硬度控制、罗红霉素分散片的硬度控制、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的含量控制等;然后再根据单一质量指标的分析评价结果,对相应的质量控制指标按照对产品质量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及其过程能力的大小进行权重赋值,根据质量指标的检测结果与产品质量高低的关系设计赋值函数公式。对赋值后重新得到的产品质量综合值利用控制图等质量工具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到产品的质量控制情况,以及对比得出产品在生产场地变更前、后质量控制的差距与不足,为以后的生产质量过程控制改进提供依据,同时创建的质量评价方法可以为其他质量评价工作做参考。

郑连杰,张敏,秦晓峰[10](2015)在《转炉渣和精炼渣中9种组分含量的全自动快速测定》文中研究指明转炉渣、精炼渣试样经自动破碎、磁选、研磨和压片后制成钢环样片,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分析试样中Si O2、Ca O、Mg O、Al2O3、Mn O、TFe、Ti O2、P2O5和S的含量,全过程不需人工操作;通过实验确定了试样制备、分析和设备自清洁的最佳参数。该方法测得各元素分析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n=10)均小于3%,且分析数据与化学分析法比对误差很小,总用时仅需10 min,适用于炼钢生产过程炉渣试样的快速分析。

二、全自动容器具清洁系统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自动容器具清洁系统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冰层热融钻进机理研究及冰下湖钻探用热融钻头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冰下湖的研究意义
        1.1.2 冰下湖钻探技术
    1.2 冰层热融钻进技术研究现状
        1.2.1 冰层热融钻具研究现状
        1.2.2 冰层热融钻头研究现状
        1.2.3 冰层热融钻进传热机理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冰层热融钻进过程的理论分析
    2.1 冰层热融钻进传热过程建模
        2.1.1 冰层热融钻进过程物理模型
        2.1.2 热融钻头内部传热数学模型
        2.1.3 薄层水膜传热数学模型
        2.1.4 冰层传热数学模型
        2.1.5 各个介质传热数学模型之间的联系
    2.2 热融钻头内部传热特性分析
        2.2.1 平板形热融钻头内部传热物理模型
        2.2.2 平板形热融钻头内部传热数学模型的解析解
        2.2.3 平板形热融钻头内部温度场计算实例
    2.3 冰层传热特性分析
        2.3.1 平板形热融钻头钻进时冰层传热物理模型
        2.3.2 平板形热融钻头钻进时冰层传热数学模型的解析解
        2.3.3 平板形热融钻头钻进时冰层温度场计算实例
    2.4 薄层水膜传热特性分析
        2.4.1 平板形热融钻头钻进时薄层水膜传热物理模型
        2.4.2 平板形热融钻头动量守恒方程和能量守恒方程的简化
        2.4.3 平板形热融钻头钻进时薄层水膜传热数学模型的解析解
        2.4.4 平板形热融钻头钻进时薄层水膜内温度场和流场计算实例
    2.5 冰层热融钻进传热过程数学模型的简化及求解
        2.5.1 冰层热融钻进传热过程数学模型的简化
        2.5.2 冰层热融钻进传热过程数学模型的求解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冰层热融钻进过程的数值模拟
    3.1 数值建模及求解
        3.1.1 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
        3.1.2 数值模拟过程
    3.2 钻头形状对热融钻进过程的影响
        3.2.1 恒功率条件
        3.2.2 恒温条件
    3.3 钻头功率(或温度)对热融钻进过程的影响
        3.3.1 恒功率条件
        3.3.2 恒温条件
    3.4 钻压对热融钻进过程的影响
        3.4.1 恒功率条件
        3.4.2 恒温条件
    3.5 冰层温度对热融钻进过程的影响
        3.5.1 恒功率条件
        3.5.2 恒温条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冰层热融钻进过程的实验研究
    4.1 热融钻进实验平台
        4.1.1 实验台总体设计
        4.1.2 钻塔
        4.1.3 电力系统
        4.1.4 绞车系统
        4.1.5 控制系统
        4.1.6 热融钻具
    4.2 热融钻进实验过程
        4.2.1 冰样的制备过程
        4.2.2 冰样冻制过程中的温度分布
        4.2.3 人工冰样和天然冰样的比较
        4.2.4 热融钻进实验步骤
    4.3 热融钻进实验结果
        4.3.1 钻头形状对热融钻进过程的影响
        4.3.2 钻头功率对热融钻进过程的影响
        4.3.3 钻压对热融钻进过程的影响
        4.3.4 冰温对热融钻进过程的影响
    4.4 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结果的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RECAS-200 热融钻头的结构研究
    5.1 热融钻头的设计要求
    5.2 热融钻头关键参数的选择
        5.2.1 热融钻头功率
        5.2.2 加热元件
        5.2.3 热融钻头形状
    5.3 热融钻头的结构选型
        5.3.1 加热丝浇铸型热融钻头
        5.3.2 加热棒插入型热融钻头
    5.4 热融钻头结构的定型
        5.4.1 热融钻头的结构设计
        5.4.2 灰尘收集器的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RECAS-200 热融钻头的试验研究
    6.1 热融钻头在纯净冰层的钻进试验
        6.1.1 热融钻头在纯净冰层的试验过程
        6.1.2 不同功率下热融钻头的钻进表现
        6.1.3 不同钻压下热融钻头的钻进表现
        6.1.4 不同冰温下热融钻头的钻进表现
        6.1.5 热融钻头试验结果与前文研究结果的对比
    6.2 热融钻头在含灰尘冰层的钻进试验
        6.2.1 含灰尘层冰样的制备及试验过程
        6.2.2 灰尘层对钻进速度的影响
    6.3 热融钻头的压力试验
        6.3.1 热融钻头压力试平台
        6.3.2 热融钻头压力试验过程及结果
    6.4 热融钻头的寿命试验
        6.4.1 热融钻头寿命试验平台
        6.4.2 热融钻头寿命试验过程及结果
    6.5 上热融钻头中心孔温度测量试验
        6.5.1 上热融钻头中心孔温度测量试验设备及试验过程
        6.5.2 上热融钻头完全浸入水中时钻头中心孔内的温度分布
        6.5.3 上热融钻头露出水面过程中钻头中心孔内的温度变化
    6.6 热融钻头的野外试验
        6.6.1 热融钻头野外试验平台
        6.6.2 热融钻头野外试验过程及结果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小鼠肺移植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主要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冷缺血时间对肺移植后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原发性肺功能障碍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保护性肺通气将供体肺的可耐受热缺血时间延长至心脏死亡后12小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肺移植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攻读博士期间课题专利及获奖情况
致谢

(4)无人清洁车服务系统设计研究与实践 ——以Lionsbot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
        1.2.1 服务型交通工具的兴起
        1.2.2 服务设计对服务型智能设备的重新洗牌
        1.2.3 传统清洁业急需变革
    1.3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交通工具服务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无人清洁车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1.5 课题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课题研究思路
        1.5.2 课题研究方法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无人清洁车服务系统设计相关理论研究
    2.1 无人清洁车的概念
    2.2 无人清洁车的产品现状
        2.2.1 产品竞品研究
        2.2.2 优势和意义
    2.3 服务设计理论与方法浅析
        2.3.1 服务设计的特点与原则
        2.3.2 服务设计的工具
        2.3.3 相关服务设计的应用案例
    2.4 基于用户体验的交互设计理论与方法浅析
        2.4.1 交互设计的概念
        2.4.2 交互设计的五要素
        2.4.3 交互设计与用户体验、服务设计的关系
        2.4.4 基于用户体验的交互设计原则
    2.5 智能产品系统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无人清洁车的产品服务设计系统构建研究
    3.1 无人清洁车的产品分析研究
        3.1.1 无人清洁车的服务环境分析研究
        3.1.2 无人清洁车的造型分析研究
        3.1.3 无人清洁车的结构分析研究
        3.1.4 无人清洁车的相关技术研究
    3.2 无人清洁车的用户分析研究
        3.2.1 典型用户画像构建
        3.2.2 无人清洁车的用户需求分析与用户旅程图构建
    3.3 无人清洁车的服务触点分析与总结
        3.3.1 无人清洁车的服务设计内容
        3.3.2 结合用户旅程图的无人清洁车服务触点分析
    3.4 融合产品、用户、服务三要素的无人清洁车服务设计系统构建
        3.4.1 无人清洁车服务系统三大层级模型
        3.4.2 无人清洁车服务设计系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交互设计方法的无人清洁车产品服务设计策略分析研究
    4.1 用户体验对无人清洁车产品服务设计的影响
        4.1.1 感官设计原则
        4.1.2 用户体验与产品服务系统(PSS)的关系
    4.2 双向式无人清洁车产品服务设计策略
        4.2.1 双向式交互设计
        4.2.2 双向式交互设计在无人清洁车交互设计中的应用
    4.3 情感性无人清洁车产品服务设计策略
        4.3.1 萌文化在无人清洁车交互设计中的应用
        4.3.2 有形交互与无形交互的结合
    4.4 惊喜化无人清洁车产品服务设计策略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服务设计理念下的lionsbot无人清洁车设计与实践
    5.1 设计输入
    5.2 前期调研及分析
        5.2.1 前期机会点总结
        5.2.2 行业痛点总结
        5.2.3 网络调查问卷分析
    5.3 无人清洁车产品设计实践
        5.3.1 无人清洁车的总布置设计
        5.3.2 无人清洁车外观造型研究
    5.4 无人清洁车交互设计实践
        5.4.1 操作管理端的无人清洁车交互设计研究
        5.4.2 用户端的无人清洁车交互设计研究
    5.5 无人清洁车服务系统设计构建
        5.5.1 利益相关者地图绘制
        5.5.2 商业画布构建
        5.5.3 无人清洁车服务蓝图展示
    5.6 无人清洁车服务系统设计评价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与创新点
        6.1.1 研究总结
        6.1.2 研究创新点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用户访谈提纲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就
附图

(5)补骨脂毒性成分发现及其抗抑郁有效部位制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对应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补骨脂毒性系统评价
    1 补骨脂提取物的制备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实验小结
    2 补骨脂提取物系统性毒理学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结果分析和讨论
第二章 补骨脂主要毒性成分群筛选
    1 补骨脂不同成分群制备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实验小结
    2 补骨脂不同成分群的毒性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结果分析和讨论
第三章 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毒理学研究
    1 补骨脂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分离制备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实验小结
    2 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毒性及其肝损伤机制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结果分析和讨论
第四章 补骨脂抗抑郁有效部位制备及抗抑郁药效评价
    1 补骨脂抗抑郁有效部位制备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实验小结
    2 补骨脂抗抑郁有效部位药效评价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结果分析和讨论
第五章 补骨脂抗抑郁有效部位安全性评价
    1 补骨脂抗抑郁有效部位急性毒性实验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结果分析和讨论
    2 补骨脂抗抑郁有效部位亚慢性毒性实验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结果分析和讨论
结论
本课题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图片
    附录1-文献综述 补骨脂ADME及其相关毒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及学术会议情况

(6)PROTOS-M5型卷接机故障分析与结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卷接机组简介
    2.1 组成及工作原理
        2.1.1 系统组成
        2.1.2 工作原理
    2.2 常见故障及产生原因
        2.2.1 喂丝机主要故障
        2.2.2 卷烟机生产过程中的常见故障
        2.2.3 接装机生产过程中的常见故障
        2.2.4 常见故障产生的原因
    2.3 烟支质量缺陷原因的分析及改进
        2.3.1 烟支空松
        2.3.2 烟支泡皱及掉头漏气
        2.3.3 烟支刺破及夹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冷却润滑系统的分析和优化
    3.1 概述
        3.1.1 冷却系统
        3.1.2 润滑系统
        3.1.3 刀盘切烟管传动装置
    3.2 磨损分析与泄漏问题
        3.2.1 刀盘切烟管传动装置磨损分析
        3.2.2 刀盘切烟管传动装置渗油漏油分析
    3.3 改善方法
        3.3.1 防止措施和解决方案
        3.3.2 刀盘切烟管传动装置优化设计
    3.4 优化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供胶系统分析与结构优化设计
    4.1 概述
    4.2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4.2.1 胶水柜
        4.2.2 水松纸上胶装置
    4.3 供胶缺陷分析
    4.4 供胶方式的分析与改进
        4.4.1 供胶方式的分析
        4.4.2 供胶方式的改进
    4.5 优化分析
        4.5.1 水松纸上胶装置优化分析
        4.5.2 上胶装置喷胶嘴优化的经济效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供丝稳定性问题及结构优化设计
    5.1 供丝原理及工艺流程
        5.1.1 烟丝分配和存储
        5.1.2 烟丝输送
        5.1.3 筛分烟梗
        5.1.4 烟丝计量
        5.1.5 烟条成形
    5.2 存在的问题
        5.2.1 堵烟丝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5.2.2 堵烟丝主要原因
    5.3 优化方法和措施
        5.3.1 结构优化
        5.3.2 电气控制系统改进
    5.4 优化效果
        5.4.1 工作性能分析
        5.4.2 经济效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传递鼓堵塞频次问题的分析及优化
    6.1 概述
    6.2 烟支传递缺陷
    6.3 传递鼓堵塞的现状分析与改进
        6.3.1 传递鼓堵塞的现状分析
        6.3.2 递鼓堵塞的原因分析
        6.3.3 传递鼓堵塞的改进
    6.4 优化分析
        6.4.1 工作性能
        6.4.2 经济效益
        6.4.3 社会效益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HACCP在口岸航空食品卫生监督中的应用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HACCP在航空食品中的应用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航空食品业的现状
        1.3 航空食品的分类
    2 航空食品中建立HACCP的必要性
        2.1 HACCP的介绍与应用
        2.1.1 HACCP的概念与原则
        2.1.2 建立HACCP的基础
        2.1.3 建立HACCP的步骤
    3 航空食品的危害分析
        3.1 原辅材料
        3.1.1 微生物污染
        3.1.2 环境污染
        3.1.3 食品添加剂
        3.2 生产过程
        3.2.1 原料粗加工
        3.2.2 热食制作
        3.2.3 冷食制作
        3.2.4 包装
        3.2.5 冷藏
        3.3 生产环境
        3.4 操作人员
        3.5 空中餐的保存
    4 关键控制点和控制措施
        4.1 原辅材料质量
        4.2 原辅料的运输及储藏
        4.3 原料初加工
        4.4 航空食品加工制作
        4.5 航空食品的速冷
        4.6 航空食品的包装
        4.7 空中餐的运送
        4.8 航食餐饮具的管理
        4.9 生产环境
        4.10 从业人员
    5 HACCP在航食企业中的实施
        5.1 HACCP实施的前提
        5.2 HACCP计划的实施
        5.3 企业实施HACCP的后续问题
    6 航空食品引入HACCP的好处
        6.1 系统而全面
        6.2 强调过程控制
        6.3 食品安全性提高
        6.4 降低成本
        6.5 提高政府监督的工作效率
        6.6 可溯源性强
第二章 2010-2016年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应用HACCP航空食品卫生检测分析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检测方法与工具
        2.2.1 检测依据
        2.2.2 设备与材料
        2.2.3 培养基和试剂
        2.3 质量控制
        2.3.1 外部质量控制
        2.3.2 内部质量控制
        2.3.3 数据的质量控制
    3 结果判定
        3.1 总体检验情况
        3.2 不同年度检验结果
        3.3 不合格检验项目
        3.4 不同类别检验结果
        3.5 不同季度检验结果
    4 讨论
        4.1 检验项目及不合格项目分析
        4.2 检验合格率分析
        4.3 不同类型航食检验结果分析
        4.4 不同季度航食检验结果分析
    5 研究的局限性
    6 结论
第三章 航空食品的卫生监督应用分析
    1 航空食品监管依据
        1.1 国家法律法规
        1.2 国家质检总局相关规定
    2 HACCP应用于航空食品卫生监督的意义
    3 HACCP应用于卫生监督应遵循的原则
        3.1 检验检疫人员对HACCP熟练掌握
        3.2 采取企业为主,监督为辅的模式
        3.3 监督重点是对关键控制点的监控
        3.4 加强航食企业的后续监督
    4 航空食品生产过程的卫生监管
        4.1 两家航食企业卫生监督情况统计
        4.1.1 监督不符合项目统计
        4.1.2 监督现场打分结果
        4.2 结果判定
        4.3 讨论
    5 航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1 提高航食企业内部管理水平
        5.2 提高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水平
        5.3 采取监督与检测结合的监管模式
        5.4 卫生标准的判定
第四章 结果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生化分析仪发展趋势
    1.3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概述
        1.3.1 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分类
        1.3.2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原理及常用检测方法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2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工作流程和系统功能需求
        2.1.1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工作流程
        2.1.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2 系统结构方案分析
    2.3 系统硬件方案设计
    2.4 系统软件方案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系统硬件设计
    3.1 光电传感器的选型
    3.2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3.3 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3.4 微处理器电路设计
        3.4.1 微处理器选型
        3.4.2 复位电路及JTAG电路
        3.4.3 CPU外围扩展电路设计
    3.5 CPLD电路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软件系统功能模块的划分及设计
    4.1 软件功能模块总体介绍
        4.1.1 软件功能分析
        4.1.2 软件设计的内容
        4.1.3 功能模块总体设计
    4.2 添加任务模块
        4.2.1 添加样品模块
        4.2.2 添加标准模块
        4.2.3 添加质控模块
    4.3 项目设置模块
        4.3.1 生化项目设置模块
        4.3.2 其他项目设置模块
    4.4 生化检测模块
        4.4.1 仪器检测模块
        4.4.2 杯空白检测模块
        4.4.3 试剂探测统计模块
    4.5 查看结果模块
        4.5.1 样品结果模块
        4.5.2 其它查看结果模块
    4.6 仪器保养模块
        4.6.1 仪器维护模块
        4.6.2 仪器测试模块
        4.6.3 电解质仪器维护模块
    4.7 运行参数模块
        4.7.1 设备模块
        4.7.2 电解质参数设置模块
        4.7.3 运行参数其他模块
    4.8 本章小结
5 软件系统的数据管理和数据库的设计
    5.1 数据库基础知识
        5.1.1 数据库及数据库数据模型
        5.1.2 关系型数据库
        5.1.3 Transact-SQL语言
    5.2 Visual Studio 2010数据库访问技术
        5.2.1 ADO概述
        5.2.2 数据库访问常用控件
    5.3 数据库的开发与设计
        5.3.1 数据库的需求分析
        5.3.2 数据库结构设计
        5.3.3 数据库的建立
        5.3.4 数据库中各表的设计
        5.3.5 数据库与程序的连接
        5.3.6 数据库中数据的显示
        5.3.7 数据库中数据的写入
        5.3.8 数据库中数据的更新
        5.3.9 数据库中数据的删除
        5.3.10 数据库中数据的查询
    5.4 本章小结
6 系统调试及测试运行
    6.1 系统调试
        6.1.1 信号调理和采集电路调试
        6.1.2 主控制板调试
    6.2 测试运行
        6.2.1 吸光度线性度
        6.2.2 吸光度准确度
        6.2.3 吸光度稳定性
    6.3 测试结论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六西格玛管理在片剂生产场地变更中质量评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传统药品质量管理方法
    1.2 六西格玛管理法
    1.3 六西格玛管理工具举例
        1.3.1 DMAIC流程
        1.3.2 统计过程控制
        1.3.3 控制图原理
    1.4 六西格玛在药品质量管理方面的应用
第2章 片剂生产综述
    2.1 药物制剂的发展概述
    2.2 我公司固体制剂车间情况介绍
    2.3 生产场地变更及风险评估概述
    2.4 片剂质量控制概述
    2.5 产品信息概述
        2.5.1 产品涉及的变更汇总
        2.5.2 产品生产工艺的概述
        2.5.3 产品质量标准
第3章 产品单一质量指标评价
    3.1 质量评价指标选择
    3.2 产品单一质量指标评价
        3.2.1 重量差异评价
        3.2.2 甲硝唑片质量评价
        3.2.3 罗红霉素分散片质量评价
        3.2.4 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质量评价
    3.3 结论
第4章 产品质量指标综合评价
    4.1 产品质量指标赋值说明
    4.2 甲硝唑片综合质量评价
    4.3 罗红霉素分散片综合质量评价
    4.4 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综合质量评价
    4.5 质量评价小结
第5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转炉渣和精炼渣中9种组分含量的全自动快速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
    1.2 实验方法
    1.3 仪器的工作参数
    1.4 工作曲线的建立
2 结果与讨论
    2.1 进料、出料参数的设定
    2.2 磁选参数的设定
    2.3 研磨时间的影响
    2.4 制片压力的影响
    2.5 研钵吹扫时间的设定
    2.6 方法的精密度
    2.7 方法的准确度
3 结语

四、全自动容器具清洁系统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冰层热融钻进机理研究及冰下湖钻探用热融钻头研制[D]. 李亚洲. 吉林大学, 2021
  • [2]餐饮具中阴离子合成洗涤剂快速检测试剂盒的研制及应用[J]. 王建山,赵俊楠,林芳,王一欣,马元彬,李红梅,乔蓉霞,李涛.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0(19)
  • [3]小鼠肺移植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徐澈.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6)
  • [4]无人清洁车服务系统设计研究与实践 ——以Lionsbot为例[D]. 蒋源杭.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5]补骨脂毒性成分发现及其抗抑郁有效部位制备方法研究[D]. 王宇.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PROTOS-M5型卷接机故障分析与结构优化设计[D]. 朱兴键.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4)
  • [7]HACCP在口岸航空食品卫生监督中的应用研究分析[D]. 魏莹. 浙江大学, 2018(06)
  • [8]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宁道贺.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7)
  • [9]六西格玛管理在片剂生产场地变更中质量评价的研究[D]. 周美丽. 山东大学, 2016(01)
  • [10]转炉渣和精炼渣中9种组分含量的全自动快速测定[J]. 郑连杰,张敏,秦晓峰. 河北冶金, 2015(10)

标签:;  

自动容器清洗系统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