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县青山乡稷植物资源调查

盐池县青山乡稷植物资源调查

一、盐池县青山乡沙生植物资源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孟洋洋[1](2018)在《战国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军事地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战国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独特的地理区位和自然环境,使这里成为农牧交错地带,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碰撞和交融的前沿地带。此区域地缘政治格局复杂、战略地位重要。各政权在此争夺激烈,军事活动频繁。特别是农耕民族进入此区域后,纷纷依托自然地理形势构建军事驻防体系。诸如构筑长城防御工程体系、创置地方军事机构、在军事价值较高之地建筑军事驻防城、进行区域交通道路建设等。各政权在鄂尔多斯高原的军事活动不但关系着各自兴衰,更是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通过对战国秦汉时期发生在鄂尔多斯高原及其毗邻区七场重大战争的军事地理考察,对重要地理节点有了明确判断。诸如,原阳骑邑,即今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黄合少镇二十家村古城;赵国榆中,即今鄂尔多斯高原东部丘陵沟壑区;阳山,即今狼山;卫青所循榆溪旧塞,在今乌拉山西段以南、黄河以北区域;梓岭,即今狼山东段摩楞河口以东的分水岭;牧师城,为西汉增山县故城,即今东胜区泊江海子镇城梁村古城;大城塞,即今杭锦旗敖楞布拉格古城;满夷谷,实际是秦汉高阙的别称,即今狼山两狼山谷;定襄郡桐过县黄河津渡,北魏称作“君子津”,即今准格尔旗牛龙湾西侧黄河渡口;西河属国故城,即今达拉特旗吉格斯太镇城圪梁古城;虎泽即今东胜区泊江海子镇的阿日善音淖尔;南匈奴句龙部叛乱始发地在雁门郡;谷城,为西汉谷罗县故城,即今伊金霍洛旗莫日古庆古城;天山,亦称祁连山,即今山西管涔山东北部支脉;桥门,即今安塞县鸦行山的垭口;走马水,即今大理河;奢延泽,即今靖边县海则滩乡北部洼地;落川,即今宁夏苦水河;令鲜水,当今宁夏红柳沟;灵武谷,非唐以降贺兰山灵武谷,在今同心县预旺镇山间谷地。军事驻防城是历史军事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战国秦汉时期在鄂尔多斯高原有众多驻防城。其中,战国时期有云中城、九原城、肤施城、阳周城等;秦代在沿用战国时期驻防城基础上,又沿黄河设置富平、渠搜、河阴等驻防城;西汉在鄂尔多斯高原重要的军事驻防城可分为三类,即边郡部都尉府治城、属国都尉府治城和其它都尉府治城;东汉则有使匈奴中郎将府、度辽将军府和右校尉府治城等驻防城。这些驻防城位于战略要地,扼守交通要冲,发挥着重要军事作用。构筑长城军事防御工程体系是鄂尔多斯高原重要的军事活动。赵国阴山南麓长城是集墙体、障城、烽燧、塞墙、塞壕为一体,又有云中城、九原城等城镇作为后方基地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战国秦长城鄂尔多斯高原段分为两支:一支构筑于秦惠文王时期,由靖边县南部循白于山向东延伸至绥德县黄河附近终止,并未循无定河延伸至肤施县城附近。另一支构筑于秦昭襄王三十六年及其后数年,由靖边县南循分水岭、河川台地向东北延伸至达拉特旗敖包梁终止,并未抵达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黄河附近。由敖包梁循东胜梁分为东西两支的长城遗迹应是赵国构筑。秦朝在鄂尔多斯高原及其毗邻区,修缮战国北长城、“城河上为塞”、构筑桌子山和阴山长城。“城河上为塞”即在榆中至北河的黄河东岸建筑县城,利用黄河天险进行防御。桌子山长城也是“河上塞”组成部分。秦朝在狼山、查石太山和大青山新筑长城作为鄂尔多斯高原的外围防线,至汉代也被利用。秦汉阴山长城沿线的障城及其南侧的众多郡县城镇是该防御工程体系的重要支撑点。交通路线对于军事行动和驻防体系具有支撑作用。鄂尔多斯高原交通网络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三个阶段。战国时期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区域的交通路线初步形成,而西部和中部偏西区域却未形成明显大道。秦朝开凿直道等,大力开发鄂尔多斯高原交通,奠定了此区域交通网络基本格局。汉代鄂尔多斯高原道路更加密集,形成四条东西向、三条南北向交通大道的交通网络骨架。在此骨架内,又有诸多以郡城或重要军政据点为节点、通向各方的道路。此区域交通网络的形成与演变,受各政权军事活动、自然地理环境、政区地理分布、民族地理分布和军事地理格局等因素综合影响。战国秦汉时期尔多斯高原军事驻防体系既是一个因应军事对抗、政治形势、民族关系诸多因素而构建的中长时段动态过程,也是一个依托自然地理环境和军事地形不断变化的空间进程。赵国攻取“榆中”占据鄂尔多斯高原东部丘陵沟壑区;进取“阴山”,并在其南麓构筑长城防御工程体系。秦国亦在鄂尔多斯高原东部构筑长城防御工程体系。秦朝击退匈奴后,凭借黄河天险“城河上为塞”,依托阴山山脉筑长城,形成鄂尔多斯高原的外围防线;又开凿直道,将沿途郡县、战国秦长城防线紧密衔接,形成具有层次和战略纵深的军事驻防体系。汉初,利用赵国北长城和战国秦长城防御工程体系,并在战略高地和河川谷道置城屯戍,控扼交通,形成以防御为主的军事驻防体系。汉武帝时期,在鄂尔多斯高原形成外围有诸长城防御工程体系屏障,内地有边郡部都尉府和属国都尉府驻于军事要地协助,攻守兼顾、以攻为主的军事驻防体系,实现此区域战略地位的转变。其后,除汉宣帝罢塞外列城外,该军事驻防体系并无太大变化。至新莽时期,该军事驻防体系受匈奴冲击和新室放弃双重影响而逐渐消亡。东汉时期,经光武重构、明帝完善,至和帝永元年间,在鄂尔多斯高原形成以使匈奴中郎将府和度辽将军府为领导核心,以右校尉府、上郡属国都尉府和西河郡属国都尉府为辅助,以南匈奴为“扞戍”的军事驻防体系。至东汉后期在诸多民族武力冲击下走向解体。通过对战国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军事驻防城、长城防御工程体系、交通网络和重大战争诸军事地理要素的微观剖析,对该时段此区域军事驻防体系建构与演变的宏观研究,可见战国秦汉时期此区域的军事活动规模具有由小趋大的阶段性,军事驻防体系具有明显的空间演变性。此区域的军事活动深受自然地理环境、地缘政治、军事形势和民族地理分布等因素综合影响。

王曼曼[2](2017)在《盐池县乡村聚落时空演变与优化研究》文中提出乡村聚落作为乡村人类活动的重要载体,为适应人类发展,在与周围环境长期共存过程中逐渐择优。在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欠发达地区,呈“满天星”型发展扩散的乡村聚落布局现状,不仅加剧了土地退化,也为乡村基础设施配置增添了难度,与此同时,遭受城镇化的严重冲击,致使乡村聚落发展完全陷入无序状态。如何在推进城镇化、加快城乡统筹的情况下,寻求可持续的、适宜的发展模式,是我国西部乡村聚落亟需解决的难题。本文以宁夏盐池县为例,选取1995年、2000年、2007年及2014年为研究时间节点,追踪了盐池县近20年来乡村聚落的发展轨迹,并按照“动态过程-模式挖掘-驱动机理-优化调控”的脉络开展研究,运用地理空间分析及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刻画乡村聚落的演变过程,抽象归纳出乡村聚落演变模式,并探测其内在演变机制,进一步分析得出适宜研究区的乡村聚落布局优化与调控模式。研究结论如下:(1)盐池县乡村聚落规模总体表现为“布局分散、规模小、形态趋于规整化”的特征;1995-2014年间,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均呈聚集态势,具体表现为“北密南疏、乡镇周边簇聚”;2km×2km网格范围内,单个孤立聚落占据网格比重最大;总体乡村聚落发展状态表现为消亡型和新生型居多;乡村聚落演变规律谱揭示出,不同聚落动态变化度范围内优势地类的转换重点围绕耕地、草地和林地展开;且在乡村聚落择优过程中,有129个乡村聚落在经历了 20年的发展后仍存留至今,其是未来乡村聚落格局优化的重点。(2)通过对盐池县村镇经济社会综合发展过程及乡村聚落系统空间形态演变分析,归纳出4种演变模式,分别为:灌区带动模式、移民新村模式、新区扩展模式及自组织发展模式。根据乡村聚落斑块与周边地类的相对邻接关系,进一步划分出14种乡村聚落斑块类型,并总结为4类模式,分别为全耕包围型、全草包围型、草耕灌包围型及直接临沙型,乡村聚落在与周边土地长期共存过程中逐渐择优,直接临沙型乡村聚落呈明显缩减趋势;概化出盐池县乡村聚落整体变迁的多元演变路径,共抽象为3种模式:聚核式、汇流式和飞地式,总体乡村聚落发展表现为宜居地域指向,乡村聚落人居环境逐步改善。(3)盐池县乡村聚落空间分异,受地理空间要素和经济社会要素的综合影响;模型定量探测结果显示,区位条件产生的影响力最为显着,依次表现为交通通达度、灌溉便捷度、离工业园区距离、离沙源距离、城镇临近度;由于县域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差异较小,且在模型指标分析中选取各乡镇实际发展值代替乡村聚落斑块值参与计算,故表现出经济社会水平指标对乡村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作用力不显着;从驱动产生、传输、形成及反馈4个环节表征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的驱动过程,各环节相互关联与制约,最终导致乡村聚落聚集化发展或者空废化消亡2种演变状态。(4)综合考虑乡村聚落演变特征、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构建乡村聚落地理空间优势度评价指标体系,将其划分为Ⅰ、Ⅱ、Ⅲ、Ⅳ4个等级,分别对应发展区、保留区、引导区和拆迁区;根据综合优化分区结果并结合当地发展现状,共划分了重点建设型、内部挖潜型、辐射引导型、特色旅游型及生态搬迁型5种乡村聚落布局优化调控模式,并利用Voronoi模型引导乡村聚落搬迁方向;最后从正确引导乡村聚落发展的价值取向、培育发展“新型农民”、寻找适宜的聚集“度”及引导乡村聚落空间顶层设计方面,对未来实践研究区聚落优化重构的科学性、适宜性和可持续性提出要求。上述结果综合映射了研究区乡村聚落演变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指向,在转型期国家快速推进城镇化的大背景下,盐池县作为中国西北欠发达地区城镇发展的一个典型“缩影”,正在经历着人为调控下的再组织及自发组织模式下的空间成长与发展变迁,通过提炼乡村聚落优化重构路径,能够有效地通过规划预置和过程控制,主观能动的引导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演变方向,提升乡村聚落空间质量,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该研究丰富了乡村聚落地理学理论研究的内容和层次,对促进乡村聚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为我国西部同类地区乡村聚落布局的重构提供示范借鉴。

杜庆[3](2016)在《湿地生态补偿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补偿试点项目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荒漠-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是我国西北半干旱-干旱地区(黄土高原-风沙区)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的缩影,也是鸟类迁徙途经地和重要的繁殖地。为加强保护区的保护和建设,2014年国家启动“中央财政湿地补贴项目: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项目(以下简称试点项目)”。本文研究以“试点项目”为例,从湿地生态补偿的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出发,通过文献整理及资料收集,探讨湿地生态补偿机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同时,通过现地调查、问卷调查、座谈交流以及研讨会等方法,全面系统的总结“试点项目”的经验,旨在为今后类似湿地生态补偿项目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保护区生态补偿范围应在三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划分的基础上,确定由于所保护野生动物的活动造成保护区及周边农作物损失的范围。(2)通过利益相关者分析,湿地生态补偿主体有中央和地方政府、湿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企业和个人、湿地管理部门(保护区管理局)以及社会团体和个人;补偿客体为保护区周边社区的居民、湿地管理部门(保护区管理局)、湿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企业、个人和湿地所在政府。(3)运用机会成本法、市场价值法和条件价值法分别计算出机会成本损失价值为69.89元/(亩·年)、直接经济损失价值为31.8元/(亩·年)以及农户意愿值为140.67元/(亩·年)。确定生态补偿标准时,将直接经济损失价值作为其下限,农户意愿值为其上限,采用机会成本损失价值作为补偿标准。(4)选择湿地生态补偿方式时,应考虑到保护区湿地生态补偿主客体的多样性、社会及个人参与的积极性等方面,目前湿地生态补偿方式最合理的方式是社区共管。(5)总结此次“试点项目”经验包括:生态补偿过程中应全面考虑群众(农户)的需求,同时,生态补偿机制需进一步完善,保护区相关科研工作应受到重视。

苗静[4](2016)在《宁夏封育草地植被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宁夏盐池县生态环境脆弱,加之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退化严重。土地荒漠化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对不同治理措施下封育草地植被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探讨人工封育草场植被变化情况,分析其变化影响因素,得到结论如下:(1)柳杨堡人工封育区一共出现了14科,42种植物,主要是菊科、禾本科、豆科植物。常见的植物种有阿尔泰狗娃花、黑沙蒿、猪毛蒿、臭蒿、赖草、隐子草等。季节性封育草场出现的植物种数最多,其次是未封育草场,出现植物种数最少的是完全封育草场。柳杨堡人工封育区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草本植物又以多年生的草本植物为主。该封育区内只出现中生和旱生植物,没有出现水生和湿生植物。(2)根据NMDS分析结果,将人工封育草场划分为3个群落种组类型。第1组:猪毛蒿+草木樨状黄芪群落。第Ⅱ组:苦豆子+阿尔泰狗娃花群落。第Ⅲ组:黑沙蒿+刺沙蓬群落。(3)季节性封育草场多样性指数与优势度指数最高。完全封育草场植被群落分布均匀,无明显优势种。不同封育年限草场的βw、βs、βj指数随封育年限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同时,βw变化趋势显着,βj指数与βs指数变化趋势平缓。季节性封育草场γ多样性高于完全封育草场和未封育草场。完全封育草场γ多样性较低。2011年封育草场Y多样性达到最大值。(4)季节性封育草场总复杂性较高,其次是完全封育草场,最后是未封育草场。(5)第一排序轴CCA能清晰区分柳杨堡人工封育区物种与各个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其次,影响柳杨堡人工封育区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土壤容重和结皮盖度。

王君梅,蒋旭亮,雍军[5](2016)在《宁夏盐池县小麦野生近缘植物蒙古冰草保护模式探究》文中研究指明1.引言蒙古冰草,又称沙芦草,禾本科小麦族冰草属植物,属于草原旱生植物类群,具有十分广阔的生态幅度,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是中国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天然草原植被的主要组成成分,在覆沙地段或沙质土上可成为建群种,形成冰草草原。蒙古冰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植物,不仅作为极高饲用价值的优等牧草,还有极高的遗传价值和生态价值。它是一些农作物(如小麦、大麦)的野生近缘种,富含大量优良的抗性

侯瑞萍[6](2015)在《近20年来宁夏盐池县湿地动态与植被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采用1988~2013年共5期TM数据,结合2007~2014年四儿滩湿地野外调查,研究并分析了20年来盐池县湿地变化趋势和植被特征(种群波动、多样性、生态位、稳定性等),揭示了引起湿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并对哈巴湖自然保护区6大湿地保护等级进行评价,提出湿地保护的合理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1988~2013年,盐池县湿地(湖泊)面积整体呈减少趋势,湿地斑块数量、斑块密度减少,平均斑块面积增加,湿地景观异质性降低。湿地与非湿地之间的转移以未利用地、草地为主,与林地、耕地转移面积较小,与建设用地不存在相互转移;湿地面积动态度、耗减度和开发度均以2010~2013年最高,2003-2010年最低。(2)2007~2014年,四儿滩湿地种群波动形式包括平稳型、上升型、下降型和气候型等4类型。无论是植被盖度、高度、密度和生物量,都是2012年最大,2009年最小;植被波动测度结果可知,正向波动以2012年最大,负向波动以2009最大,这与2011年是丰水年、2008年是干旱年有关,也体现了降水对植被影响的滞后效应。(3)2007~2014四儿滩湿地α多样性,以2007年和2013年较大,2012年最小。北样线最大,东样线最小。β多样性显示东样线与北样线植被更相似。游动分割窗技术确定了四儿滩湿地“三带”,其α多样性结果显示: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以交错带最大,群落均匀度指数以旱生带最大。β多样性结果显示湿生带与交错带、交错带与旱生带植被更相似。(4)2007-2014年四儿滩湿地生态位宽度结果显示:湿生带以碱蓬、自刺和盐爪爪最大,交错带以雾冰藜、刺沙蓬和沙鞭最大,早生带以阿尔泰狗娃花、苦豆子、披针叶黄华为主,植被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的线性关系不明显。(5)改进后的M.Godron稳定性测定结果显示:2007~2014年,四儿滩湿地“三带”植被处于不稳定状态。湿生带因受降雨影响,植被稳定性波动较大。湿地水域的面积大小是决定湿地稳定性的主要因素。(6)采用菲尔德法,将哈巴湖自然保护区6大湿地划分为4个优先保护等级,并对每个等级提出保护与恢复措施;引起盐池县湿地动态变化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人为干扰对湿地的发展具有双向性作用。

王海星[7](2012)在《西北半干旱区湿地植被群落特征研究及其LUCC评价体系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基于宁夏盐池县四儿滩湿地的独特气候特征和生态特征,从群落尺度和景观尺度下分析研究湿地的动态变化,分析并讨论得出湿地动态变化的原因。为区域湿地气候研究和湿地植被保护、湿地过程研究和退化湿地修复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群落尺度下的研究,通过生态学相关知识对这些植被数据进行整理并分析,对四儿滩湿地的植被群落进行植被特征指数的研究、植被群落聚类分析研究、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分析研究。通过这3方面在群落尺度下对湿地植被的动态波动变化进行分析并讨论。在景观尺度下的研究,从两方面入手:1.拍摄和整理样方的数码照片,得出各个样方的植被盖度。下载相应的遥感影像,提取各个样方对应的NDVI值。对植被盖度和NDVI值进行对比拟合分析,并讨论出两种湿地植被盖度调查方法的结果的相关性。2.选取了1999、2004、2010三期遥感卫星影像,运用马尔科夫链来预测2015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英文简称LUCC),对宁夏盐池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研究,本研究主要侧重于湿地,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研究区四儿滩的四条样线中东样线和北样线的植被各项指数要比南样线和西样线的植被各项指数高。影响样线植被各指数的主要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和生长季降雨量,除此之外,还有地势抬升程度不同和人类活动,造成了研究区四条样线间各植被指数的差异。(2)根据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结果,结合湿地实地调查经验,总结出研究区四儿滩湿地的“三带”的主要植被。湿生带的3种主要植被分别为: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碱蓬(Suaeda salsa)和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交错带的植被分别为:西伯利亚蓼(Polygonum sibiricum)、多裂骆驼蓬(Peganum harmala)、雾冰藜(Bassia dasyphylla)等8种。旱生带的植被分别为阿尔泰狗哇花(Heteropappus altaicus)、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等8种。(3)分析“三带”主要植被的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可知:在湿生带内,碱蓬、白刺和盐爪爪生态位宽度大;在交错带内植物种类较多,它们大部分既稍喜湿润,又颇耐干旱,如雾冰藜、刺沙蓬(Salsola ruthenica)和沙鞭(Psammochloa villosa)生态位宽度大。旱生带中的植被阿尔泰狗哇花、苦豆子、披针叶黄华(Thermopsis shischkinii)等生态位宽度均有所增加。研究表明:生态位宽度大的植被,其与其它植被的生态重叠度不一定大,因此植被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的线性关系不明显。(4)利用数码照片对研究区湿地的植被的盖度值进行测度,与遥感卫片上的NDVI的值就行了回归分析,数码照片反映的植被盖度和INDVI值的拟合度较好,表明了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湿地生态系统中,数码照片方法可以很好的反映植被盖度。(5)1999年-2004年研究区的湿地主要转出量为草地和耕地,转化为其它土地利用类型的相比之下较少。在1999年-2004年间湿地的转入主要也是由草地和耕地。1999年-2004年间湿地转出量大于转入量。2004年-2010年研究区的湿地主要转出量大部分足草地,2004年-2010年研究区湿地的转入量主要也是由草地和耕地。2004年-2010年间湿地转入量大于转出量。湿地的增加归功于近几十年国家对西北地区草地和湿地的保护政策。(6)研究区总生态服务价值从1999年到2020年呈先增后减的演变趋势。一级类型服务项中调节服务的生态价值最高,占总价值的50%以上,其次为支持服务、供给服务和文化服务;二级类型服务项中9个单项生态服务价值从多到少依次为: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持、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废物处理、气体调节、景观调节、食物生产和原材料生产。不同土地利用的二级类型的生态服务主要以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持和气候调节3项为主。食物生产和原材料生产的生态服务价值最低。总体各年间的林地和草地的贡献率是最大的,湿地在西北半干旱区的生态服务价值次之。

杨秀莲[8](2010)在《半干旱区植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管理 ——以宁夏盐池县为例》文中认为盐池县处于干旱向半干旱过渡的地带,生态环境脆弱,其环境变化影响着东部地区的环境状况及经济发展,对该县的植被进行监测调查、对植物多样性进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植被恢复状况、植被多样性保护效果及环境影响分析,提出相关生态管理建设,能够为干旱地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本文通过对盐池县不同立地环境下的植被类型、分布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分析不同生境类型下的植被恢复情况。采用样方法和样线法进行植被和土壤调查,在2005年到2009年之间,每年的6-8月进行调查,采用TWINSPAN双向指示种分类法和植物多样性计算了解盐池县的植被现状及其恢复情况。通过植物多样性的年际变化及不同立地环境下的植被状况,分析降水量、土壤含水量及植被保护措施的影响效果,并针对土壤生物结皮及外界干扰等因素对盐池县的植被恢复的影响,提出相关管理建议。初步结论如下:(1)盐池县境内植被以菊科植物为主,平均占草本植物分布的20%~30%,其中蒿属植物占大多数,其次为豆科、禾本科、藜科植物,豆科和禾本科约占20%左右,藜科植物约为10%,较常见的其他科属物种有:蒺藜科、大戟科、旋花科、芸香科、萝藦科、十字花科、远志科等。(2)哈巴湖自然保护区的群落多样性与其他样地的多样性均存在显着相关,说明哈巴湖保护区的群落类型多样,因此建立保护区能够更有效的保护植物的多样性。(3)盐池县的植被生长所利用的水分主要来源于天然降水,降水量的多少与植被生长状况密切相关,而通过对盐池县土壤水分的研究表明,0~30cm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在9%的地区植物多样性最大。(4)土壤生物结皮影响水分的入渗,去除生物结皮的土壤水分入渗速率及累计入渗深度都有所增加,形成时间达9年以上的生物结皮抑制植被的生长。去除生物结皮的土壤植被多样性大于有结皮覆盖的土壤,结皮与植被之间存在营养及水分的竞争,形成时间的长的生物结皮影响植被的恢复。结合研究分析所得的初步结论,提出适度翻耕土壤、根据年产生物量决定牲畜数量、加强植被动态监测以及对湿地进行水源补给和加强保护力度等措施,协调好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维持生态平衡。

方广玲[9](2010)在《盐池北部风沙区LUCC驱动机制及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沙区具有植被覆盖度低、生物多样性差、系统稳定性差、水资源匮乏等生态脆弱特征。与此同时,毁林开荒、垦殖草地、过度放牧、滥采滥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在破坏沙区生态系统平衡过程中起到加速作用。因此,沙区长期处于经济发展缓慢与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困境。如何协调沙区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二者良性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沙区土地利用变化作为人地关系作用结果的平面投影,成为该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探索合理的沙区土地利用模式,是指导如何正确处理“生态脆弱区”人地关系,实现沙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生态脆弱区”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途径。盐池北部风沙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落后,土地利用粗放,农业结构不合理,在沙区中具有一定典型性。本文通过对研究区五个乡(镇)大面积的实地调查,初步掌握该区土地利用结构特点,以及90年代以来的土地利用和农村经济变化情况。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进行遥感影像解译、统计数据处理与分析,计算描述土地利用变化的各项指数,进行盐池北部风沙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典型相关分析法,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社会经济效应进行研究。利用土地利用类型格局指数与沙地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盐池北部风沙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下的沙地景观响应。在上述综合分析基础上,建立研究区土地利用系统指标体系,对土地生态子系统与土地社会经济子系统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目的在于,提出有利于沙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对实现沙区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为沙区土地利用系统研究,以及政府决策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向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盐池北部风沙区近19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比较剧烈,耕地和沙地的减少是1989-2007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问题。禁牧封育、退耕还林还草促进了耕地、沙地向草地转化,也推动了草地覆盖度增加,以及草地向林地的转化。研究区水资源缺乏、风沙活动强度大,容易导致林地退化为草地,是沙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草地是较为稳定的土地利用类型,只要避免人为垦殖和过度放牧,草地沙化的可能性较小。应合理配置林地、草地、耕地比重,选择耐干旱、耐风蚀的灌木树种与优质牧草复合经营,是今后土地利用优化的方向。(2)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是盐池北部风沙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其中,人为因素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贡献率达到89.2%,自然因素的贡献率为10.8%。人为因素在驱动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包括生态保护政策、农业科技进步、农牧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生态保护政策与农业科技进步,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影响最显着。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实施对耕地变化的解释力最强,封育措施对沙地、草地变化的解释力最强,灌溉面积增加对林地变化的解释力最强。耕地、沙地向林地、草地的转化,最主要是生态保护政策实施与农业灌溉能力增强,保障沙漠化治理长期而稳定进行的强大动力源于政策支持。(3)研究区近19年来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具有良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应,促进了区域生态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集中连片的沙地景观基本消失,以草地和林地为主导的土地利用格局正在形成。这表明通过恢复林草植被,构造合理的土地利用格局,能够有效防治沙漠化。耕地、沙地向草地、林地的转化,对农村经济总量与结构、农民就业与收入具有积极影响。发展林草产业,是促进沙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4)1989-2007年,研究区近50%的沙化面积来源于耕地、林地和草地,一方面是由于近年来的人类活动影响,另一方面原因是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所引起的自然环境变化。林业生态建设在沙漠化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草地初期固沙效果不及林地明显,但是林地容易退化为草地和沙地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沙区,需要进行传统林业生态建设思想的转变与模式的改进。沙区不适宜发展种植业,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建立“半自给型种植业,商品型牧业,保护型林业”的农业结构,加大外界环境的物质、资金、技术输入,最大限度地控制生产用地。

杨越[10](2010)在《盐池县植被恢复过程的景观动态与生态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宁夏盐池县是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北方农牧交错区。近年来大范围的植被恢复对于遏制土地退化、改善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作用。植被恢复的过程对盐池县景观动态与生态系统产生较大影响,探讨其变化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本文采用遥感影像与地面调查相结合,运用现代“3S”技术与景观生态学原理,从宏观尺度对盐池县1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和景观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并采用野外试验与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恢复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土壤学、水文学等相关理论,以退化生态系统区域尺度植被种类、群落结构、土壤质量、水分水文效应、风蚀防治效应等为切入点,系统研究盐池县不同植被恢复过程的生态效应,并建立生态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植被恢复过程进行生态效应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盐池县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地利用/覆被发生较大变化。从1999~2009年以来不同时段中,农地一直呈现递减趋势,由占全县面积的21.78%减小到18.49%,减少22180.19 hm2;林地一直呈现增长趋势,从占全县面积的9.79%增加到13.08%,增加22179.6 hm2,其增长的来源均主要为草地,其次为农地;居民及建设用地从占全县面积的1.28%增加到4.20%,增加19708.12 hm2;未利用地在1999年以后开始大幅度减少,主要为流动沙地的减少,其减少的部分主要转化为林地和草地。(2)盐池县植被恢复过程中景观动态产生变化。类型水平上,不同时期土地利用Ⅰ级分类的平均斑块面积(MPS)排序是草地>农地>林地>未利用地>水域>居民建设用地,土地利用Ⅱ级分类中高盖度草地与低盖度草地的MPS随时段的变化幅度较大,其他类型的变化不明显;斑块面积变异系数(PSCV)变化总体上呈现减小的趋势,离散程度逐渐减小;各类型草地的最大斑块指数(LPI)明显高出其它类型,体现草地的基质作用;有林地的LPI在不断升高,而旱地和疏林地的LPI却在降低,表明生态建设取得良好成果。景观水平上,盐池县1999~2003年景观的破碎度加大,景观异质性增加,2003~2009年的景观破碎度降低,景观异质性减弱;最大斑块指数(LPI)和变异系数(PSCV)均呈较小幅度波动;不同时期景观的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AWMSI)和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AWMPFD)的差异性较小,说明斑块形状的规则性及斑块边缘复杂程度变化较小。景观多样性(SHDI)、均匀度(SHEI)呈现细微波动,但整体平稳增长,表明近10年景观面积在不同类型之间的分配相对均匀,景观的异质性增加。聚集度(CONTAG)逐年下降和散布与并列指数(IJI)逐年上升的变化形成鲜明对比,说明景观中各种类型斑块在空间上的分布出现均衡化。(3)盐池县植被恢复过程的生态效应显着。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物种数量逐渐增加,物种丰富度逐渐提高,群落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也都比农地有所提高,群落生态效应明显。植物根系的穿插作用使土壤物理性质得以改善,土壤容重减小,孔隙度增加,土壤通透性提高,入渗性能增强;土壤颗粒组成也发生一定的改变,土壤团聚体含量,水稳性团聚体逐渐增加,土壤的抗蚀性逐渐增强。不同植被恢复过程对土壤养分状况有明显的改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及有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变化明显。不同植被类型根系分布深度及密度的差异使土壤蒸发和植被蒸腾不同,因此土壤含水量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植被冠层对降水的截留作用削弱了雨滴对土壤的溅蚀,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截留作用表现各异。枯落物层是拦截降水的重要环节,研究中所选立地类型以灌木草本为主,枯落物层容水量相对较小。植被恢复对风速和下垫面性质产生一定影响,风蚀防治作用明显。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物种群落特征,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土壤水分、水文等生态因子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不同生态因子间的相关程度不同。(4)盐池县不同植被恢复过程的生态效应指数均处在(0.4-0.6)之间,评价等级为中级。不同立地类型的生态效应指数(EEI)的大小排序为:天然草地>退耕还林地>人工封育草地>撂荒地>固定沙地>农地。植被恢复过程在群落效应、土壤物理效应、土壤化学效应、水文水分效应以及风蚀防治效应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盐池县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土地荒漠化的逆转。因此,结合盐池县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等方面条件,因地制宜的推进植被恢复与生态建设是盐池县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盐池县青山乡沙生植物资源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盐池县青山乡沙生植物资源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战国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军事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主旨、结构和方法
第一章 鄂尔多斯高原的地理形势
    第一节 鄂尔多斯高原的自然地理形势
        一、地势地貌
        二、水系
        三、气候和植被
    第二节 战国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的人文地理形势
        一、战国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政区分布
        二、战国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民族分布
    小结
第二章 战国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重大战争的地理考察
    第一节 战国时期赵国攻取“榆中”战争的空间进程
        一、赵国“原阳骑邑”的地理位置何在
        二、赵国“榆中”的地理位置考实
        三、赵武灵王进军路线蠡测
    第二节 秦代蒙恬北征匈奴战争的地理考察
        一、历史文献对蒙恬北击匈奴战争的记载
        二、蒙恬北击匈奴战争涉及的地理问题
    第三节 西汉元朔二年卫青攻取“河南地”战争的战场考察
        一、卫青攻取“河南地”的军政背景
        二、卫青攻取“河南地”战争时空进程的文献记载
        三、卫青攻取“河南地”战争的相关地理问题剖析
    第四节 东汉永元年间平定逢侯叛乱的军事地理剖析
        一、逢侯武装叛乱的历史背景
        二、逢侯叛逃塞外的空间进程
    第五节 东汉永初年间戡定南匈奴单于檀叛乱的军事地理探析
        一、南匈奴单于栾提檀发动武装叛乱的原因
        二、南匈奴单于栾提檀叛乱的时间进程
        三、南匈奴单于檀叛乱相关历史地理问题
    第六节 东汉永和年间句龙吾斯叛乱的军事地理探索
        一、句龙吾斯叛乱的时间进程
        二、句龙吾斯叛乱相关历史地理问题
    第七节 东汉建宁元年夏秋段颎追击东羌叛众路线考述
        一、由桥山至奢延泽寻觅东羌叛众
        二、由奢延泽至泾阳追击东羌叛众
    小结
第三章 战国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重要驻防城
    第一节 战国和秦代鄂尔多斯高原的驻防城探索
        一、战国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区的赵、秦两国驻防城
        二、秦代鄂尔多斯高原的驻防城
    第二节 西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重要驻防城
        一、边郡部都尉府治城
        二、边郡属国都尉府治城
        三、其它军事机构驻地
    第三节 东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军事机构驻地
        一、使匈奴中郎将府治城
        二、度辽将军府治城
        三、右校尉府治城
    小结
第四章 战国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区长城工程体系
    第一节 赵国北长城的建造与分布
        一、赵国北长城的走向
        二、赵国北长城沿线障城
        三、赵国北长城北侧的塞墙和塞壕
        四、赵国北长城后方的郡县城镇
    第二节 战国秦长城的建造与分布
        一、鄂尔多斯高原及其毗邻区战国秦长城遗迹走向
        二、战国秦长城北段走向与终点问题
        三、靖边县南部至达拉特旗敖包梁段长城修筑时间
    第三节 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及其毗邻区长城诸问题
        一、秦长城的构筑年代辩析
        二、秦代“河上塞”的位置辩析
        三、秦汉阴山长城的走向
        四、秦汉阴山长城沿线的军事据点
    小结
第五章 战国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的交通网络
    第一节 战国时期鄂尔多斯高原的交通格局
        一、赵国对鄂尔多斯高原东北部及毗邻区道路的开发
        二、秦国对鄂尔多斯高原南部区域道路的开发
    第二节 秦代鄂尔多斯高原的交通格局
        一、秦直道相关问题探讨
        二、秦直道沿途岔路与鄂尔多斯高原其它道路
    第三节 汉代鄂尔多斯高原的交通网络
        一、汉代鄂尔多斯高原北部及毗邻区的交通道路
        二、汉代鄂尔多斯高原中部的交通道路
        三、汉代鄂尔多斯高原南部及毗邻区的交通道路
        四、汉代关中通往鄂尔多斯高原西南部的交通线
    小结
第六章 战国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驻防体系的建构与演变
    第一节 战国时期秦、赵两国在鄂尔多斯高原的驻防体系
        一、赵国进入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区与军事布防
        二、秦国北进鄂尔多斯高原与军事布防
    第二节 秦代鄂尔多斯高原军事驻防体系的建构与演变
        一、秦始皇三十三年前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区的军事驻防体系
        二、秦始皇晚期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区的军事驻防体系
        三、秦末鄂尔多斯高原军事驻防体系的瓦解
    第三节 西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军事驻防体系的建立与分布
        一、西汉初期鄂尔多斯高原局部军事驻防体系的建立
        二、西汉武帝时期鄂尔多斯高原驻防体系的发展与分布
        三、西汉昭帝至新莽时期军事驻防体系的变化
    第四节 东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军事驻防体系的重构与演变
        一、东汉光武帝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军事驻防体系的初步重建
        二、东汉明帝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军事驻防体系的完善
        三、东汉和帝时期军事驻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四、东汉中期军事驻防体系的变化
        五、东汉后期鄂尔多斯高原军事驻防体系的衰微
    小结
第七章 战国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军事地理演变的特征、影响因素和启示
    第一节 战国秦汉鄂尔多斯高原军事地理演变的时空特征
        一、鄂尔多斯高原军事活动规模由小趋大的阶段性时间特征
        二、鄂尔多斯高原军事驻防体系横向扩展的空间特征
    第二节 战国秦汉鄂尔多斯高原军事地理演变的影响因素
        一、地缘条件因素
        二、军政形势因素
        三、民族地理因素
        四、自然地理因素
    第三节 战国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军事地理演变的启示
        一、在当代国防建设方面
        二、在人地关系方面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2)盐池县乡村聚落时空演变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乡村聚落研究概述
        1.2.2 乡村聚落时空动态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1.2.3 乡村聚落布局优化调控研究
        1.2.4 沙区聚落问题的相关研究
        1.2.5 研究进展述评与启示
    1.3 研究意义与目的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思路
        2.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3 研究方法
3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生态要素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气候水文
        3.1.4 土壤条件
        3.1.5 植被建设
        3.1.6 土地资源
    3.2 经济社会要素
        3.2.1 产业发展
        3.2.2 人口状况
        3.2.3 农牧业现代化
        3.2.4 工业升级转型
        3.2.5 公共服务供给
    3.3 乡村聚落发展
4 盐池县乡村聚落时空格局演变分异特征
    4.1 聚落时空演变特征
        4.1.1 规模分异
        4.1.2 分布模式演变
        4.1.3 分散度演变
    4.2 聚落格局演变与土地利用格局空间耦合关系
        4.2.1 各期聚落发展类型提取及地类间转变
        4.2.2 聚落发展过程分析
        4.2.3 聚落演变规律“谱”分析
        4.2.4 聚落演变择优类型划分
    4.3 本章小结
5 盐池县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变模式
    5.1 盐池县村镇综合发展过程及乡村聚落系统形态演变模式分析
        5.1.1 村镇经济社会综合发展过程分析
        5.1.2 乡村聚落系统空间形态演变模式分析
    5.2 盐池县乡村聚落斑块类型划分及动态演变分析
        5.2.1 乡村聚落斑块类型划分
        5.2.2 乡村聚落斑块类型动态演变分析
    5.3 乡村聚落变迁的多元演变空间路径
    5.4 本章小结
6 盐池县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的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
    6.1 影响因素识别与分析
        6.1.1 地理空间要素
        6.1.2 经济社会要素
    6.2 空间分异定量成因分析
    6.3 空间结构演变驱动机制
    6.4 实例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盐池县乡村聚落格局优化调控方案
    7.1 乡村聚落格局优化调控思路与方法
        7.1.1 研究思路
        7.1.2 地理空间优势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2 乡村聚落格局优化调控过程分析
        7.2.1 乡村聚落地理空间优势度评价结果分析
        7.2.2 评价结果验证
        7.2.3 乡村聚落布局优化分区
        7.2.4 乡村聚落布局优化调控模式划分
        7.2.5 乡村聚落布局优化调控策略
    7.3 对乡村聚落格局优化调控的几点思考
        7.3.1 留得住乡愁和特色,正确引导乡村聚落发展的价值取向
        7.3.2 解决农户的转型与就业问题,培育发展“新型农民”
        7.3.3 寻找适宜聚集“度”,审视乡村聚落的发展与延续
        7.3.4 统筹村域相关发展规划,引导乡村聚落空间顶层设计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3)湿地生态补偿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补偿试点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生态补偿
        1.2.2. 湿地生态补偿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自然地理概况
        2.2.1. 地质地貌
        2.2.2. 气候
    2.3. 自然资源概况
        2.3.1. 水文
        2.3.2. 土壤
        2.3.3. 植被
        2.3.4. 野生动物资源
        2.3.5. 土地利用现状
    2.4. 社会经济概况
        2.4.1. 社区人口
        2.4.2. 交通通讯
        2.4.3. 地方经济情况
3. 研究方法
    3.1. 理论总结及资料收集
    3.2. 现地调查
    3.3. 问卷调查
    3.4. 座谈交流
    3.5. 报告总结
    3.6. 组织研讨会
4. 哈巴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专题研究
    4.1. 补偿范围
        4.1.1. 保护区范围
        4.1.2. 保护区周边一定范围内鸟类等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
        4.1.3. 湿地生态补偿范围的界定
    4.2. 补偿主客体
        4.2.1. 利益相关者分析
        4.2.2. 补偿主体
        4.2.3. 补偿客体
    4.3. 补偿标准
        4.3.1. 机会成本法
        4.3.2. 市场价值法
        4.3.3. 条件价值法
        4.3.4. 湿地生态补偿标准
    4.4. 补偿方式
        4.4.1. 直接补偿
        4.4.2. 间接补偿
        4.4.3. 湿地生态补偿方式
5. 中央财政“哈巴湖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项目”实施总结
    5.1. 试点项目实施方案
        5.1.1. 项目实施指导思想
        5.1.2. 项目实施基本原则
        5.1.3. 项目实施具体方案
    5.2. 哈巴湖生态补偿试点项目实施效果评估
        5.2.1. 指导思想和实施基本原则
        5.2.2. 资金分配比例
        5.2.3. 补偿范围及对象
        5.2.4. 补偿标准和方式
    5.3. 存在的问题
        5.3.1. 生态补偿应全面考虑群众需求
        5.3.2. 生态补偿机制需完善
        5.3.3. 保护区相关科研工作应受到重视
6.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经验总结与建议
        6.2.1 经验总结
        6.2.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清单
致谢
附件:1-宁夏哈巴湖湿地保护区生态补偿居民调查问卷
附件:2-2015年宁夏哈巴湖湿地保护区生态补偿居民调查统计表

(4)宁夏封育草地植被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人工封育
        1.2.1.1 人工封育国外进展
        1.2.1.2 人工封育国内进展
        1.2.3 草地植物种群多样性研究进展
        1.2.4 恢复生态学研究进展
        1.2.4.1 国外研究进展
        1.2.4.2 国内研究进展
        1.2.5 草地植被群落与非生物因子之间的关系
    1.3 技术路线与文章结构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状况
    2.4 土壤概况
    2.5 水资源概况
    2.6 植被概况
    2.7 土地资源状况及荒漠化状况
    2.8 人口经济状况
3 研究方法
    3.1 外业调查
        3.1.1 样地布设
        3.1.2 植被调查
        3.1.3 土壤调查
        3.1.4 生物结皮调查
    3.2 外业数据处理与分析
        3.2.1 植被重要值
        3.2.2 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容重
        3.2.3 群落多样性结构特征指标
        3.2.4 群落复杂性指数
        3.2.5 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
        3.2.6 典范对应分析(CCA分析)
4 封育草场植被组成、生活型、水分生态型分析
    4.1 封育草场植被组成情况分析
    4.2 封育草场植被生活型分析
    4.3 封育草场植被水分生态型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封育草场主要植物生态种组分析
6 封育草场群落多样性分析
    6.1 封育草场α多样性分析
    6.2 封育草场β多样性分析
    6.3 封育草场γ多样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封育草场群落复杂性分析
8 封育草场植被群落典范对应分析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5)宁夏盐池县小麦野生近缘植物蒙古冰草保护模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野生近缘植物蒙古冰草两种不同保护模式的分析探讨
    2.1 盐池县小麦野生近缘植物蒙古冰草原生境保护点保护模式概况与保护效果分析
        2.1.1 保护点基本情况
        2.1.2 保护模式
        2.1.3 保护点植物资源动态监测结果与分析
        2.1.3. 1 监测内容
        2.1.3. 2 监测对象
        2.1.3. 3 监测方法
        2.1.3. 4 监测结果分析
    2.2 全球环境基金(GEF)示范点保护模式与保护效果分析
        2.2.1 示范点概况
        2.2.2 保护模式
    2.3 激励机制建设及保护效果
        2.3.1 政策激励机制
        2.3.2 生计替代
        2.3.3 保护效果
    2.4 两种不同保护模式效果评价
        2.4.1 物理隔离式模式
        2.4.2 开放式保护模式
3. 结论

(6)近20年来宁夏盐池县湿地动态与植被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湿地及湿地研究
        1.2.2. 湿地科学研究
        1.2.3. 湿地景观动态变化研究现状
        1.2.4. 国外干旱半干旱区湿地景观生态研究现状
        1.2.5. 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湿地景观生态研究现状
        1.2.6.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1. 论文创新
        1.5.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 研究区概况
    2.1. 盐池县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候
        2.1.3. 土壤
        2.1.4. 植被
        2.1.5. 水资源状况
    2.2. 盐池县社会经济状况
        2.2.1. 人口与经济状况
        2.2.2. 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2.3. 盐池县湿地现状
3. 研究方法
    3.1. 外业调查
        3.1.1. 哈巴湖自然保护区湿地外业调查
        3.1.2. 四儿滩湿地外业调查
    3.2. 内业处理
        3.2.1. 遥感影像数据处理和信息提取
        3.2.2. 基础数据处理
        3.2.3. 湿地景观格局指数
        3.2.4. 湿地动态变化计算模型
        3.2.5. 边界判定方法
        3.2.6. 湿地植被波动测度
        3.2.7. 群落结构特征指标
        3.2.8. 种群生态位测度
        3.2.9. 群落稳定性测度
        3.2.10. 湿地植被优先保护等级评价
4. 盐池县湿地(湖泊)动态变化研究
    4.1. 湿地总体变化特征
        4.1.1. 湿地面积
        4.1.2. 斑块数量
        4.1.3. 斑块密度
        4.1.4. 平均斑块面积
    4.2. 湿地转移状况分析
        4.2.1. 1988~2013年盐池县各类土地面积
        4.2.2. 1994~2003年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状况
        4.2.3. 2003~2010年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状况
        4.2.4. 2010~2013年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状况
    4.3. 湿地动态变化模型
        4.3.1. 动态度
        4.3.2. 耗减度和开发度
    4.4. 相关性分析
    4.5. 小结与结论
5. 湿地动态变化的植被特征-以盐池县四儿滩湿地为例
    5.1. 湿地植被景观变化
    5.2. 湿地植被主要种群波动
        5.2.1. 上升型
        5.2.2. 平稳型
        5.2.3. 下降型
        5.2.4. 气候性
    5.3. 湿地植被数量波动
        5.3.1. 湿地植被数量特征值
        5.3.2. 湿地植被波动率
    5.4. 湿地植被群落结构特征
        5.4.1. 四儿滩湿地不同样线群落特征
        5.4.2. 四儿滩湿地“三带”群落特征
    5.5. 湿地植被生态位测度
        5.5.1. 四儿滩湿地植被主要组成
        5.5.2. 生态位宽度
        5.5.3. 生态位重叠度
    5.6. 湿地群落稳定性变化
        5.6.1. 四儿滩湿地不同年份稳定性分析
        5.6.2. 四儿滩湿地“三带”稳定性分析
        5.6.3. 显着性检验
    5.7. 湿地植被分布的土壤因素分析
        5.7.1. “三带”植被分布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5.7.2. 四儿滩湿地土壤淤积厚度变化
    5.8. 小结与结论
6. 湿地动态变化驱动力分析及湿地保护建议
    6.1. 盐池县湿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6.1.1. 自然因素
        6.1.2. 人为因素
    6.2. 哈巴湖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等级评价
        6.2.1. 研究区开展湿地保护等级的重要性
        6.2.2. 哈巴湖湿地植被特征
        6.2.3. 湿地植被保护等级
        6.2.4. 不同保护等级湿地的保护措施
    6.3. 小结与讨论
        6.3.1. 小结
        6.3.2. 讨论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件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7)西北半干旱区湿地植被群落特征研究及其LUCC评价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湿地的概念与分类
        1.1.2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湿地生态环境的紧迫感
        1.1.2.1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湿地的分类
        1.1.2.2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湿地现状与地位
        1.1.3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湿地植被动态学研究现状与进展
        1.1.3.1 湿地植被动态相关概念
        1.1.3.2 湿地植被动态学的研究方法
        1.1.3.3 植被群落波动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1.1.3.4 基于数码照片的植被群落覆盖度的反演提出与发展
        1.1.4 LUCC及其引起的生态服务价值的研究
        1.1.4.1 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前沿
        1.1.4.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
    1.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2.3 创新点与要解决的问题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环境条件
        2.1.1 地质地貌条件
        2.1.2 气候条件
        2.1.3 植被状况
        2.1.4 水资源状况
    2.2 社会经济条件
        2.2.1 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2.2.2 人口经济状况
    2.3 研究区湿地概述
3. 数据的收集和预处理
    3.1 研究区湿地植被数据的收集及处理
        3.1.1 基础数据处理与分析
        3.1.2 群落多样性结构特征指标
        3.1.3 群落分类方法
        3.1.4 生态位测度
    3.2 遥感影像的收集以及处理
        3.2.1 遥感影像的选取
        3.2.2 遥感影像的处理
        3.2.3 归一化植被指数
    3.3 数码照片的拍摄及处理
    3.4 马尔科夫预测原理及生态服务价值
        3.4.1 基于马尔科夫(Markov)过程的预测模型模拟
        3.4.2 生态服务价值
    3.5 气象数据的获取及处理
4. 研究区湿地植被群落特征研究
    4.1 研究区湿地植被群落结构特征波动
        4.1.1 各年各样线的群落结构指数的对比和分析
        4.1.1.1 2007年各样线的群落结构指数分析
        4.1.1.2 2008年各样线的群落结构指数分析
        4.1.1.3 2009年各样线的群落结构指数分析
        4.1.1.4 2010年各样线的群落结构指数分析
        4.1.1.5 2011年各样线的群落结构指数分析
        4.1.2 2007-2011年各年的整体的植被指数进行对比分析
        4.1.3 分析与小结
    4.2 研究区湿地植被群落分布格局波动
        4.2.1 研究区植被群落分布动态分析
        4.2.1.1 2007年的各样线不同的植被群落分析
        4.2.1.2 2008年的各样线不同的植被群落分析
        4.2.1.3 2009年的各样线不同的植被群落分析
        4.2.1.4 2010年的各样线不同的植被群落分析
        4.2.1.5 2011年的各样线不同的植被群落分析
        4.2.2 分析与小结
    4.3 研究区湿地植被的生态位研究
        4.3.1 研究区的植被生态位研究
        4.3.1.1 2007年“三带”植被生态位宽度和生态重叠度
        4.3.1.2 2008年“三带”植被生态位宽度和生态重叠度
        4.3.1.3 2009年“三带”植被生态位宽度和生态重叠度
        4.3.1.4 2010年“三带”植被生态位宽度和生态重叠度
        4.3.1.5 2011年“三带”植被生态位宽度和生态重叠度
        4.3.2 分析与小结
    4.4 研究区湿地植被覆盖度的动态监测
        4.4.1 基于数码照片和遥感影像研究区湿地植被盖度的反演
        4.4.1.1 覆盖度反演模型建立前的准备工作
        4.4.1.2 植被盖度与NDVI反演的回归方程的建立
        4.4.2 分析与小结
5. 研究区湿地的LUCC及其引起的生态服务价值的研究
    5.1 研究区不同LUCC类型间的转移分析
        5.1.1 1999-2010年研究区LUCC的面积
        5.1.2 2015和2020年LUCC预测的面积
        5.1.3 分析与小结
    5.2 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的生态服务价值的研究
        5.2.1 生态服务价值评价方法
        5.2.2 1999-2020年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
        5.2.3 分析与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件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8)半干旱区植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管理 ——以宁夏盐池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2.1 物种多样性指数的测度
        1.2.2 植被分类研究概况
    1.3 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1.4 半干旱区植被多样性概况
        1.4.1 半干旱区生态系统特征
        1.4.2 半干旱区植物多样性特征
    1.5 研究目标和内容
2.宁夏盐池县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
    2.1 盐池县地理位置
    2.2 盐池县自然地理概况
        2.2.1 地貌
        2.2.2 气候
        2.2.3 植被
        2.2.4 土壤
        2.2.5 水资源
    2.3 盐池县社会经济概况
        2.3.1 人口
        2.3.2 耕地
        2.3.3 草场
        2.3.4 林地
        2.3.5 生态建设
3.研究方法
    3.1 技术路线
    3.2 外业调查
        3.2.1 固定样地选择及布设
        3.2.2 植被调查
        3.2.3 土壤调查
        3.2.4 气象资料收集
        3.2.5 生态管理资料收集
    3.3 数据分析
        3.3.1 基础数据处理与分析
        3.3.2 群落分类与排序
        3.3.3 物种多样性
4.研究区植被资源状况与分析
    4.1 植被特征及群落分布
        4.1.1 植被数量及物种组成
        4.1.2 群落分类与区系成分分析
        4.1.3 DCA排序
    4.2 植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4.2.1 植物多样性变化
        4.2.2 群落多样性相关分析
        4.2.3 水分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5.植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管理
    5.1 盐池县生态环境现状
        5.1.1 研究区植被覆盖变化
        5.1.2 土壤状况
        5.1.3 水资源状况
        5.1.4 人为干扰
    5.2 植物多样性保护现状
        5.2.1 植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发展
        5.2.2 植被资源保护与主要生态恢复措施
    5.3 生态恢复与植物多样性保护效果评价
    5.4 生态管理建议
        5.4.1 生物结皮影响分析及建议
        5.4.2 牲畜存栏量视产草量变化
        5.4.3 其他管理建议
6.结论与建议
    6.1 初步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清单
致谢

(9)盐池北部风沙区LUCC驱动机制及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LUCC研究进展
        1.3.1 土地利用结构、格局及其变化过程研究
        1.3.2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与模型研究
        1.3.3 土地利用变化的效应研究
        1.3.4 土地利用系统的研究
    1.4 存在问题和研究趋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条件
        2.2.1 地质地貌条件
        2.2.2 气候条件
        2.2.3 土壤条件
        2.2.4 草场资源
        2.2.5 林业资源
        2.2.6 水资源
    2.3 社会经济条件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1.1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
        3.1.2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分析
        3.1.3 土地利用变化的效应分析
        3.1.4 土地生态子系统与土地社会经济子系统耦合关系分析
    3.2 研究方法
        3.2.1 数据来源
        3.2.2 分析方法
    3.3 技术路线
4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
    4.1 土地利用时间变化分析
        4.1.1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4.1.2 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
        4.1.3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
        4.1.4 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变化
    4.2 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分析
        4.2.1 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
        4.2.2 土地利用类型空间转移
    4.3 小结
5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分析
    5.1 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驱动因素
        5.1.1 气温
        5.1.2 降水
    5.2 土地利用变化的人为驱动因素
        5.2.1 人口因素
        5.2.2 社会因素
        5.2.3 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结构因素
        5.2.4 技术因素
        5.2.5 政策因素
    5.3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定量分析
        5.3.1 指标选择
        5.3.2 数据无量纲化
        5.3.3 相关分析
        5.3.4 主成分分析
        5.3.5 驱动因素指标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影响
    5.4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分析
    5.5 小结
6 土地利用变化的效应分析
    6.1 土地利用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6.1.1 沙地景观的时空变化
        6.1.2 土地利用格局变化
        6.1.3 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沙地景观的影响
        6.1.4 土地利用结构对沙漠化的影响
    6.2 土地利用变化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6.2.1 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变化分析
        6.2.2 土地利用变化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定量分析
        6.2.3 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效应分析
    6.3 小结
7 土地生态子系统与土地社会经济子系统耦合关系分析
    7.1 土地生态子系统与土地社会经济子系统耦合度
        7.1.1 耦合关系研究指标体系
        7.1.2 土地利用系统指标无量纲化
        7.1.3 土地利用系统指标权重
        7.1.4 土地利用子系统综合值
        7.1.5 土地利用子系统耦合度结果与分析
    7.2 土地利用子系统耦合关系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
    7.3 小结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10)盐池县植被恢复过程的景观动态与生态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研究进展
        1.2.1 植被恢复的概念及研究概况
        1.2.2 植被恢复的理论基础
        1.2.3 植被恢复技术措施
        1.2.4 植被恢复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国内外沙漠(沙地)植被恢复研究概况
    1.4 植被恢复模式及生态功能研究
    1.5 国内外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
        1.5.1 景观及景观生态学的定义
        1.5.2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1.5.3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1.5.4 景观动态研究
    1.6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研究进展
        1.6.1 LUCC信息数据的获取
        1.6.2 LUCC过程及驱动机制
        1.6.3 LUCC模型研究
    1.7 盐池县荒漠化与植被恢复研究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
        2.1.3 地形地貌
        2.1.4 水文地质
        2.1.5 土壤
        2.1.6 植被
    2.2 社会经济状况
        2.2.1 人口与经济状况
        2.2.2 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2.3 盐池县生态建设及植被恢复模式
        2.3.1 盐池县生态建设概况
        2.3.2 盐池县植被建设模式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1.1 植被恢复过程的景观动态
        3.1.2 植被恢复过程的生态效应
        3.1.3 植被恢复过程的生态效应评价
    3.2 研究方法
    3.3 技术路线
    3.4 拟解决关键问题
4 盐池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景观动态研究
    4.1 遥感影像资料及预处理
        4.1.1 遥感影像资料
        4.1.2 影像预处理
        4.1.3 遥感影像最佳波段选择与合成
        4.1.4 遥感影像裁剪
    4.2 基于NDVI的植被覆盖度估算
        4.2.1 植被覆盖度遥感定量模型
        4.2.2 植被覆盖等级划分
    4.3 基于遥感的LUCC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4.3.1 土地利用/覆被分类体系的建立
        4.3.2 解译标志的确定
        4.3.3 遥感图像分类
        4.3.4 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精度评估
    4.4 盐池县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变化分析
    4.5 盐池县景观动态变化分析
        4.5.1 景观特征指数的选取
        4.5.2 景观结构单元特征指数及生态学意义
        4.5.3 景观异质性指数及生态学意义
        4.5.4 景观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动态特征
    4.6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分析
        4.6.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因素
        4.6.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自然因素
        4.6.3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人文因素
    4.7 小结
5 盐池县植被恢复过程生态效应研究
    5.1 野外调查及试验设计
        5.1.1 标准地设置
        5.1.2 植被调查、试验及数据处理
        5.1.3 土壤调查、试验及数据处理
        5.1.4 风蚀防治效应测定
    5.2 植被恢复过程中物种、群落特征
        5.2.1 植被群落特征分析
        5.2.2 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5.3 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特征
        5.3.1 土壤物理性质
        5.3.2 土壤化学性质
    5.4 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5.5 植被恢复过程中水文效应
        5.5.1 植被冠层的截留量
        5.5.2 枯落物层的容水量
    5.6 植被恢复过程中风蚀防治效应
        5.6.1 不同植被恢复过程地表粗糙度
    5.7 植被恢复过程中各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
        5.7.1 群落多样性相关分析
        5.7.2 土壤物理性质相关分析
        5.7.3 土壤化学性质相关分析
        5.7.4 土壤水分及水文效应因子相关分析
        5.7.5 群落多样性与土壤物理性质之间相关性分析
        5.7.6 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之间相关分析
        5.7.7 植被覆盖度与风蚀防治效应因子之间相关分析
    5.8 小结
6 盐池县植被恢复过程生态效应评价
    6.1 植被恢复过程生态效应评价指标和方法
        6.1.1 生态效应评价指标
        6.1.2 生态效应评价方法
    6.2 植被恢复过程生态效应评价
        6.2.1 单因素评价模型
        6.2.2 生态效应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权重确定
        6.2.3 生态效应评价结果
    6.3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结论
    7.2 问题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四、盐池县青山乡沙生植物资源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战国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军事地理研究[D]. 孟洋洋.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 [2]盐池县乡村聚落时空演变与优化研究[D]. 王曼曼. 北京林业大学, 2017
  • [3]湿地生态补偿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补偿试点项目为例[D]. 杜庆. 北京林业大学, 2016(10)
  • [4]宁夏封育草地植被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苗静. 北京林业大学, 2016(10)
  • [5]宁夏盐池县小麦野生近缘植物蒙古冰草保护模式探究[J]. 王君梅,蒋旭亮,雍军. 中国工程咨询, 2016(01)
  • [6]近20年来宁夏盐池县湿地动态与植被特征研究[D]. 侯瑞萍. 北京林业大学, 2015(10)
  • [7]西北半干旱区湿地植被群落特征研究及其LUCC评价体系构建[D]. 王海星. 北京林业大学, 2012(10)
  • [8]半干旱区植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管理 ——以宁夏盐池县为例[D]. 杨秀莲. 北京林业大学, 2010(10)
  • [9]盐池北部风沙区LUCC驱动机制及效应研究[D]. 方广玲. 北京林业大学, 2010(09)
  • [10]盐池县植被恢复过程的景观动态与生态效应研究[D]. 杨越. 北京林业大学, 2010(09)

标签:;  ;  ;  ;  ;  

盐池县青山乡稷植物资源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