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

一、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谭莎,马建中,宗延[1](2021)在《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PSS)是一种水溶性导电高分子体系,具有易加工、高透光率及柔韧性等优点,但其应用范围仅限于作为电子器件的柔性电极材料。为了进一步扩大PEDOT∶PSS的应用范围,将无机纳米材料引入该体系实现材料的多功能化是较为有效的方法。本文首先介绍了PEDOT∶PSS/无机纳米复合材料最常用的四种制备方法,即原位法、共混法、自组装法、插层复合法,分别介绍了每种制备方法的原理和特点,并阐述了研究人员对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思路及引入的无机相对材料性能的影响。随后,综述了PEDOT∶PSS/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在传感器、太阳能电池、超级电容器、热电发电机等领域中应用的最新进展。最后指出了目前在PEDOT∶PSS/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中面临的挑战,并对该材料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许争,方玉堂,刘白云,成敏,汪双凤[2](2021)在《面向建筑节能的安全型墙体保温复合材料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节能环保意识的提升,建筑节能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墙体保温技术是建筑节能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之一,墙体保温经历了外墙内保温、夹芯层保温、外墙外保温等发展历程。其中外墙外保温因其节能效果好等特点而被大力推广应用。鉴于目前推广应用的有机、无机外墙外保温材料各自存在保温性能差、阻燃性能不佳和结构强度低等问题,对于阻燃性好、安全性高的有机/无机复合墙体保温材料的研究逐渐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兴趣。本文综述了用于墙体保温的有机/无机复合保温材料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有机泡沫基复合保温材料和胶凝材料基复合保温材料。有机泡沫,包括聚氨酯、酚醛树脂、聚苯乙烯泡沫;无机胶凝材料,包括水泥、石膏。有机泡沫基复合材料旨在提高材料的阻燃性能、结构强度及韧性等;胶凝材料基复合材料则考察材料的保温性能、防水性能及材料成本等。最后,对有机/无机复合保温材料的发展趋势作出了展望。

傅志昂[3](2021)在《辐射法制备有机-无机杂化纳米粒子及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是由聚合物和无机纳米粒子复合而成的材料体系。纳米复合材料通常具有各组分性能的协同效果。然而大部分无机纳米粒子与聚合物间相容性较差,仅通过简单物理复合难以实现纳米粒子的均匀分散。在无机纳米粒子表面修饰有机组分制备有机-无机纳米杂化粒子是提高组分间相亲性的有效策略。将有机组分通过传统化学手段接枝在纳米粒子表面可以制备有机无机纳米杂化粒子,但面临着明显问题:一方面,此方法要求有机组分与纳米粒子上有可相互反应的基团;另一方面,现有修饰方法所接枝分子的分子量较低,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受限。因此,通过简单高效的方法在纳米粒子表面修饰高含量以及高分子量的有机组分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工业价值。辐射接枝技术是在温和的条件下实现聚合物基体与纳米粒子的共价结合的重要方法。本论文以纳米二氧化硅(SiO2)与纳米钛酸钡(BT)表面的聚偏氟乙烯(PVDF)改性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提出利用伽马射线共辐射接枝技术,在室温真空氛围中制备有机-无机杂化纳米粒子的策略;并通过替换纳米粒子核,探索了辐射接枝制备杂化纳米粒子的普适性;随后通过杂化纳米粒子与PVDF聚合物基体的共混,探究了不同表面改性对纳米粒子分散性以及纳米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最后将所合成的杂化纳米粒子直接进行熔融加工,制备形成高固体含量的功能纳米复合材料。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SiO2辐射接枝PVDF的制备通过辐射接枝的方法成功地制备了PVDF接枝的SiO2(F-SiO2)。系统研究了合成F-SiO2的化学结构、热稳定性能及结晶行为等,初步探讨了不同反应物投料比与不同吸收剂量对F-SiO2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VDF成功接枝并包覆至SiO2表面,其接枝含量随PVDF投料比及吸收剂量的增加而提高,但过高的吸收剂量会导致PVDF发生降解。(2)辐射法制备SiO2杂化纳米粒子与PVDF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研究通过熔融加工将不同表面修饰的SiO2与PVDF进行共混,并改变了纳米粒子在PVDF基体中的添加量,从而研究不同表面修饰SiO2在基体中的分散性及其与基体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辐射法制备的F-SiO2能够均一分散在PVDF基体中,并能提高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且随着含量的提高,材料的机械性能提高。(3)BT辐射接枝PVDF的制备通过水热合成的方法合成了纳米尺度的钛酸钡(BT)颗粒,运用与制备F-SiO2相似的辐射接枝方法,成功在BT表面修饰了PVDF长链,构筑了杂化纳米粒子F-BT。结果表明,BT表面PVDF的接枝含量可以根据反应条件进行调控,随着BT表面双键含量、PVDF的投料比以及辐射吸收剂量的提高,PVDF的接枝含量显着提升。(4)辐射法制备BT杂化纳米粒子与PVDF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通过熔融加工,将不同表面改性的BT纳米介电陶瓷粒子与PVDF进行共混,制备了具有良好机械性的多功能介电纳米复合材料,并探究了不同表面修饰BT对纳米复合材料结构、机械以及介电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仅有辐射法制备的F-BT能够均匀分散在PVDF基体中,提高复合材料的机械与介电性能,且随着填充含量与PVDF接枝含量的提高,材料性能显着提高。(5)熔融加工制备F-BT杂化纳米粒子柔性介电陶瓷将具有不同表面PVDF接枝含量的F-BT杂化纳米粒子直接进行熔融加工,制备了高BT含量的高介电柔性F-BT陶瓷薄膜。研究发现,F-BT陶瓷薄膜具有良好的介电与机械性能,且随着F-BT表面PVDF接枝含量提高,纳米粒子表面PVDF链缠结程度提升并形成致密网络,F-BT薄膜柔性增强。

付贤玲[4](2021)在《有机膦酸锆的合成及其阻燃增韧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性能与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环氧树脂(EP)因为其本身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电绝缘性、化学稳定性、耐腐蚀性和优异的粘接性能,使得其被广泛应用在国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在工程建筑、电子电气、涂料、医疗和航天等领域。然而,与一般聚合物材料一样,由C、H、O组成的EP极易燃烧,容易造成火灾,伴随着大量的烟气和有毒气体的释放,易使人窒息而亡,给救援人员带来极大的困难。而且EP固化后的交联密度很高,导致EP具有很高的刚性,脆性大,容易脆断。EP的易燃性和脆性限制了其应用范围。针对上面提出的EP具有易燃性和脆性的问题,本论文采用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和酸催化成炭能力的有机膦酸锆来作为EP的阻燃抑烟剂和增强增韧剂。有机膦酸锆纳米粒子上有来源于P-OH和Zr4+的弱Bronsted酸位点和强Lewis酸位点,具有酸催化作用,能够促进EP的成炭反应,形成的致密炭层可以作为物理屏障,能够隔断热质交换,对EP具有阻燃和抑烟的作用。有机膦酸锆与EP具有良好的界面相容性,能够均匀地分散在EP基体中,对EP具有增强增韧效果。通过分子设计合成不同的有机膦酸锆,结果表明这些有机膦酸锆对EP具有很好的阻燃抑烟和增韧效果。以下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以一种单膦酸苯基膦酸为原料制得了层状化合物苯膦酸锆(ZrPP)。XRD测试结果表明,ZrPP的层间距为1.474 nm,比α-ZrP的0.743 nm增大了 0.731 nm。这是因为ZrPP的片层上键接了很多苯基基团,比α-ZrP上的羟基基团体积大,撑大了磷酸锆片与片之间的空间位置。通过SEM和TEM来观察ZrPP的片层结构特征,ZrPP呈现与α-ZrP相似的片状结构,片层尺寸基本在1 μm以内,片层尺寸大小相对较分散。TGA结果表明ZrPP在高温下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热解质量损失主要是其中的有机部分苯基。纯EP燃烧产生大量的烟气和热量,与纯EP相比,3wt%ZrPP-EP复合材料的PHRR、THR、TSR和COPR分别降低了 7.6%、11.2%、17.5%和16.7%。可知ZrPP对EP具有一定的阻燃抑烟效果。纯EP的拉伸强度为35.10 MPa,断裂伸长率为3.31%。与纯EP相比,2wt%ZrPP-EP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提升到49.49 MPa,增加了 41.0%;断裂伸长率为4.96%,增加了 49.8%。随着ZrPP添加量的增加,ZrPP-EP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逐渐增加,表明ZrPP对EP具有增强和增韧双重效果。冲击强度测试结果进一步证实了 ZrPP对EP的增韧作用。2.通过曼尼希反应制得一种双膦酸N,N-双(膦酸甲基)甘氨酸(GDMP),与氯氧化锆络合生成层状N,N-双(膦酸甲基)甘氨酸膦酸锆(ZrGDMP)。与纯EP相比,3wt%ZrGDMP-EP的拉伸强度提升到57.65 MPa,增加了 73.2%;断裂伸长率为5.67%,增加了 56.6%。3wt%ZrGDMP-EP的冲击强度达到24.8 kJ/m2,与纯EP相比,增加了 55%。由此可知ZrGDMP对EP同时具有增强增韧作用。与第二章制备的ZrPP相比,ZrGDMP对环氧树脂具有更好的阻燃抑烟效果,可能是因为GDMP的双膦酸结构使得ZrGDMP具有更高的阻燃效率,两种膦酸锆的元素组成也证明了这一点(ZrPP的含P量10.49%,ZrGDMP的含N量6.93%,含P量14.21%),ZrGDMP具有更高的P含量和P-N协效阻燃作用,降低复合材料的火灾危险性。3.采用一种三膦酸氨基三亚甲基膦酸(ATMP)制备了氨基三亚甲基膦酸锆(ZrATMP),呈棒状结构。与纯EP相比,添加3wt%ZrATMP的EP复合材料的 PHRR、THR、TSR、COPR分别降低了 30.4%、39.2%、23.1%和 47.3%。拉伸测试表明ZrATMP能够显着增大EP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与纯EP相比,3wt%ZrATMP-EP的拉伸强度提升到68.03 MPa,增加了 110.7%;断裂伸长率为5.55%,增加了 66.2%。ZrATMP对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优异的增强和增韧作用得益于ZrATMP分子上的氨基和亚甲基基团,能够有效提高其与EP基体的界面相容性,使得ZrATMP分子能够更好地分散在EP基体中。当EP复合材料受到外力时,良好分散的ZrATMP分子会产生应力集中效应,吸收能量,降低内应力,阻碍裂纹扩展,起到增韧效果。4.基于无机-有机杂化技术通过生物质腰果酚合成了一种新型的有机膦酸锆(CZrP)。CZrP的层间距增大至d=4.12 nm,这是因为腰果酚的长侧链插入CZrP片层中导致层间距增大。从EP/ZrP-6%和EP/CZrP-6%的TEM图片可以看出,ZrP纳米片在EP基体中明显团聚,而CZrP纳米片可以很好地分散在EP基体中,说明相较于无机ZrP纳米片,CZrP纳米片与EP基体间具有更好的界面相容性。EP/CZrP-6%的PHRR与纯EP相比降低了约42%。而将相同添加量的ZrP添加到EP中,PHRR只降低了 16%。EP/CZrP-6%的THR值与纯EP相比,降低了 21%。与纯EP和EP/ZrP复合材料相比,所有EP/CZrP复合材料TSP值均降低。P/CZrP复合材料的COPR逐渐降低,远低于纯EP和EP/ZrP复合材料的COPR。与纯EP和EP/ZrP复合材料相比,所有EP/CZrP复合材料均具有较低的FIGRA值。FIGRA值从纯EP的13.5 kW/(m2·s)大幅降低到EP/CZrP-6%的 7.2 kW/(m2·s),与纯 EP 相比,FIGRA 降低了 47%,这意味着CZrP明显降低了 EP的火灾危险性。EP/CZrP复合材料拉伸强度的提高归因于良好分散的二维CZrP纳米片的增强作用,而断裂伸长率的提高则归因于CZrP上腰果酚的长烷基链产生的良好增韧作用。5.为了解决无机ZrP纳米粒子容易在EP基体中团聚的问题,首先通过甲胺预插层α-ZrP纳米片,然后再与有机改性剂KH550水解反应,在纳米片上接枝上氨丙基组分,产物命名为OZrP。FTIR测试表明甲胺小分子成功插层进入ZrP层间,KH550成功接枝到ZrP片层上。为了进一步提升EP复合材料的UL-94燃烧测试性能,采用OZrP与膨胀型阻燃体系IFR(聚磷酸铵/季戊四醇)复配使用,OZrP/IFR复配体系显着降低了 EP复合材料的热量、烟气和CO有毒气体的释放。纯EP的LOI值只有25%,添加20wt%IFR和3wt%OZrP的EP复合材料的LOI值提高到45%,达到UL-94测试V-0等级。与EP相比,添加20wt%IFR 和 3wt%OZrP 的 EP 复合材料的 PHRR、THR、TSR、COPR 分别降低了 79.1%、58.3%、62.8%和80.9%。这主要是因为OZrP具有酸催化成炭作用,能够催化EP成炭,IFR体系能够在EP材料的表面迅速形成保护性炭层,抑制热质交换。与无机ZrP相比,添加OZrP的EP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冲击强度,这得益于OZrP上接枝的有机分子和大的层间距,使得OZrP能够更好地分散在EP基体中。

杨自远[5](2021)在《紫外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哑光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哑光涂料具有自然雅致、符合现代的美学观以及能降低光环境污染的优点,近年来在涂料市场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二氧化硅(SiO2)因化学惰性强、粒径可控、折射率与成膜树脂相近等特点,已成为高档涂料中常用的无机消光剂。在涂料合成工艺中,紫外光(UV)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PUA)涂料固化速率快、安全高效且其制备的涂膜具有较高的抗冲击强度、耐磨性和断裂伸长率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涂料、纺织物、油墨等制造业。将SiO2应用于PUA涂料中制备UV固化复合材料能够结合无机粒子与UV固化技术的优势,可得到性能优异的哑光型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然而,SiO2表面活性高且存在不同键合状态的羟基,在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涂料中易团聚,导致所制备的复合材料消光性差,综合性能不理想。为解决这些问题,本论文采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对SiO2进行化学改性,将高分子聚合物或有机物接枝到SiO2表面以提高SiO2在PUA涂料中的分散性。并将改性SiO2与PUA光固化涂料混合,制备一系列UV固化复合材料,深入研究了复合材料的消光性、热稳定性、耐磨性等。主要内容如下:1、利用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与SiO2表面的羟基进行缩合反应,再用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完成封端,得到了聚合物接枝改性的SiO2。将改性后的SiO2加入到PUA光固化涂料中,制备了含不同SiO2粒径的改性SiO2/PUA复合材料。结果表明,SiO2粒径越小,复合材料的光泽值越低,亲水性越强,同时复合材料的附着性和耐磨性均优于UV-PUA材料。当SiO2的平均粒径(D50)为2.5μm,含量为1.40 wt%时,和纯UV-PUA材料相比,改性SiO2/PUA复合材料的表面光泽度(60°)降低至14.1,附着力等级提高至0级,磨耗失重率降低至0.05%,水接触角降低至40.2°。2、利用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对SiO2进行预处理,将环氧基团引入到颗粒表面,再通过环氧开环反应在其表面接枝顺丁烯二酸酐/甲基丙烯酸羟乙酯(MAH/HEMA)有机物,得到了有机物改性的SiO2。并采用物理共混的方法将改性SiO2和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蜡(PEW-g-MAH)一起作为消光成分加入到PUA光固化涂料中,在两者的协同作用下,制备了含不同PEW-g-MAH用量的改性SiO2/PUA复合材料。结果表明,改性SiO2表面的-C=C与PUA涂料中的-C=C产生化学交联,使其能在聚合物体系中均匀分散,同时PEW-g-MAH的加入也进一步改善了SiO2在光固化涂料中的分散性。与纯UV-PUA材料相比,当改性SiO2的含量为1.30 wt%时,复合材料的光泽度(60°)降低至50.7,再加入1.40 wt%的PEW-g-MAH时,复合材料的光泽度(60°)降低至19.5,附着力等级提高至为0级,磨耗失重率降低至0.10%,水接触角降低至72.2°。3、利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对SiO2进行氨基化,然后与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进行环氧开环反应,得到表面接枝了活性碳碳双键的改性SiO2。将改性SiO2引入到甲乙酮肟(MEKO)改性的PUA光固化涂料中,通过UV/热双重固化的方法,制备了含不同MEKO用量的改性SiO2/PUA复合材料。结果表明,接枝有机链段后,改性SiO2能有效地分散于光固化涂料中,并导致复合材料表面形成凹凸不平的膜相结构。同时,在UV固化机的辐射下,成膜过程中解封的-NCO可与HEMA分子中的-OH形成氨基甲酸酯键,分子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涂膜表面产生一定的微相分离,进一步增大了复合材料表面的粗糙度。当改性SiO2含量为3.50 wt%时,复合材料的表面光泽度(60°)相比于纯UV-PUA光固化材料下降至40.8,而当光固化涂料中n(MEKO)/n(NCO)为0.6时,复合材料的表面光泽度(60°)降低至13.9,附着力等级提高至0级,磨耗失重率降低至0.12%,邵氏硬度提高至96.3 HD,水接触角提高至97.8°。

林玲[6](2021)在《旋光聚氨酯增强SiO2气凝胶隔热涂料制备及涂层性能》文中研究指明能源资源过度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超标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新问题。构建和谐绿色健康的社会主义社会,节能减排、提高能源效率是对全社会各行各业提出的基本要求。隔热涂料作为一种适用性广的节能材料,可以通过反射和折射太阳光,降低材料表面对太阳辐射能量的吸收,从而达到隔热保温的效果。在大多数隔热材料中,SiO2气凝胶是一种质量最轻,热导率低,孔隙率高的无定形纳米多孔固体材料,然而其纳米骨架纤弱,连续性差,导致其力学性能差,易发生网络结构的坍塌,极大地限制其应用范围。近些年来,研究者们通过将SiO2气凝胶与聚合物复合,以增强力学性能,但是固体传热增加,降低其隔热性能;SiO2气凝胶与TiO2、炭黑等遮光剂混合,或者与玻璃纤维、纤维毡等材料复合,虽能提高隔热性能,但因材料连续性差其力学性能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开展聚氨酯基复合气凝胶隔热涂层的深度研究工作,结合聚合物的力学优势,对其进行改性,制备出兼具力学和隔热性能的旋光聚氨酯复合气凝胶具有长远发展的意义。本文围绕旋光聚氨酯增强SiO2气凝胶的制备方法、结构设计、力学性能和隔热性能,开展一系列研究工作。通过溶胶凝胶法常压干燥制备SiO2气凝胶,改变工艺条件调控气凝胶微观结构和性能,重点讨论了溶剂含量和疏水改性对气凝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当乙醇与正硅酸四乙酯摩尔比从2增加至20,气凝胶的密度从0.258 g/cm3降低至0.045 g/cm3,收缩率从40.5%降至25.0%,气凝胶的孔径会随着溶剂含量的增加而增大,且平均孔径小于70 nm,属于介孔材料。以三甲基氯硅烷作为疏水剂对SiO2气凝胶进行疏水改性,改性后的SiO2气凝胶成形性好,孔隙率高,平均孔径小且孔径分布变窄,接触角为152.31°。此外,经过疏水改性SiO2气凝胶的比表面积达到786 m2/g,耐热温度为226.15℃。通过物理共混制备SiO2/PU复合气凝胶,PU可以增强气凝胶的力学性能。通过不同分散方式处理SiO2气凝胶使其均匀分散与共混体系中,使SiO2气凝胶更好发挥其优异的隔热性能,研究表明5%润湿分散剂、1200 rpm高速搅拌和100 Hz超声分散2 h,SiO2气凝胶粒子从1-700 nm较宽的粒径分布逐渐分散为95.2%的气凝胶粒径为小于70nm且粒径分布为正态分布。PU量小于20%时,随着PU量的增加,SiO2气凝胶逐渐分散与PU形成良好的界面键合,减少无机粒子的析出,相容性较好,界面光滑。随着PU量的增加,SiO2/PU复合气凝胶的压缩模量逐渐增加,当SiO2与PU量比为1:25时复合气凝胶的压缩模量为4.562 MPa,为SiO2气凝胶的近200倍。当SiO2/PU比例为1:15时气凝胶涂层织物拉伸强力增至376.8%。SiO2/PU复合气凝胶的耐热温度为150.24°C。当SiO2与PU重量比为1:5时涂层织物具有最高的保温率25.40%和最小的传热系数36.54W/m2·°C。通过测试涂层织物低温46°C和高温100°C冷热面温差ΔT分别为8.2°C和16.4°C。通过对SiO2气凝胶和SiO2/PU复合气凝胶进行结构构建和传热模拟,并分析SiO2/PU复合气凝胶的隔热机理。为了制备隔热性能更好的复合气凝胶涂层,我们采用自乳化的方法合成了具有联萘基团的旋光聚氨酯OPU,左手性材料具有旋光作用可以使电磁波传播方向发生旋转,起到吸收和散射红外热辐射的作用。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分析证实联萘基团已成功引入聚氨酯链中。OPU的数均分子量(Mn)为15960-19444 g/mol,WPU和OPU均为无定形结构。热重分析表明OPU3耐热温度高达333.28°C,具有良好的耐热性。OPU3抗拉强度最高为14.35 MPa,断裂伸长率为696%,表现出优异的力学性能。红外热成像分析得出OPU4具有最佳的隔热和冷却能力,温差约为7°C。室温下波长为8-14μm频段OPU的红外发射率明显低于WPU,随着BINOL单体含量的增加,红外发射率从0.850降到0.572,表明OPU具有良好的吸收和散射辐射电磁波的性能。将OPU与SiO2气凝胶共混制备出SiO2/OPU复合气凝胶,OPU通过共价键和H键连接无机SiO2气凝胶纳米粒子,增强了有机和无机界面的结合,改善涂层的表观形貌和性能。当OPU含量为20%时,涂层体系中SiO2气凝胶分散均匀性较好。SiO2/OPU的分解温度为385.14°C,显示出优良的热稳定性。随着OPU含量的增加,SiO2/OPU气凝胶涂层织物的保温率从17.54%增加到25.40%后又降低,呈现出先增加后下降趋势,传热系数从58.47 W/m2·°C将至25.74 W/m2·°C之后再上升,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SiO2/OPU比值为1:10时保温率最高为25.40%,传热系数最低为25.74 W/m2·°C。在46°C和100°C测试气凝胶涂层织物的隔热效果,冷热面温差ΔT最高可达到9.5°C和39.0°C,表明SiO2/OPU具有一定的高温隔热性能。对SiO2/OPU复合气凝胶进行结构构建和传热路径分析,研究SiO2/OPU复合气凝胶隔热机理。SiO2/OPU比值为1:25,复合气凝胶的压缩模量接近5 MPa,是纯SiO2气凝胶的近220倍。随着OPU量的增加,SiO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透湿量降低,透气性变差。通过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对OPU进行改性,生成端硅氧烷聚合物OPUS,再与传统TEOS为共前驱体,通过原位聚合制备出OPUSA复合气凝胶材料。OPUS增强了SiO2气凝胶的骨架,使OPUSA气凝胶具有优异的保形性能。OPUSA_3的颗粒分布更均匀,其比表面积为634.02 m2/g,孔体积为1.43 cm3/g,孔径大小范围为小于55 nm。OPUSA气凝胶可承受445.31°C的疏水耐温性。OPUSA气凝胶涂层织物的保温率可达到63.92%,传热系数可低至7.53 W/m2·°C。在46°C和200°C隔热效果的测试中,冷热面温差达到17.8°C和75.8°C,均高于SiO2/PU和SiO2/OPU气凝胶涂层织物。对OPUSA复合气凝胶进行结构构建和传热路径分析,研究OPUSA复合气凝胶的传热机理。15%OPUS复合气凝胶的压缩模量高达2.465 MPa。当OPUS添加量为10 wt%,OPUSA气凝胶具有最大回弹率为83.43%,且弹性模量达到最大值。OPUSA气凝胶涂层织物表现出一定的疏水性,接触角可达到149.59°,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具有一定的耐静水压能力,且透湿性良好,可作为一种高温隔热涂层织物用于热防护领域。

蒋国强[7](2021)在《聚四氟乙烯无机复合涂层的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聚四氟乙烯(PTFE)作为制备疏水涂层的主要材料,具有优异的自润滑性能和极低的摩擦系数,然而PTFE自身存在粘结性差、不耐高温和不耐磨损等缺陷。磷酸二氢铝(AP)作为无机粘结剂,无公害且具有优异的耐高温性能。本文以PTFE为骨料,AP为粘结剂,氧化铝(Al2O3)为底漆填料,改性碳纤维(MCF)为面漆填料,添加一定含量的成膜助剂,制备出性能优良的PTFE无机复合涂层。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AP对涂层固化机理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MCF含量对涂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和不同服役温度下MCF对涂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首先,阐明了AP无机粘结剂在涂层底漆和面漆的固化机理,探讨了AP含量对涂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通过FT-IR、XRD和SEM对涂层底漆的分子结构、物相组成以及断面形貌进行研究表明,底漆内AP在加热过程中会与Al2O3反应生成具有高粘结作用的磷酸铝(Al PO4)粘结相,能让涂层各组分与基体粘结。SEM研究表明面漆AP在高温下自身会发生聚合反应生成大分子结构的粘结剂,使得熔融呈丝状的PTFE会与其紧密结合。以PTFE为骨料,AP为粘结剂,制备底、面漆不同AP含量的PTFE无机复合涂层。通过对涂层性能分析结果表明,涂层的附着力随着底漆AP含量增加先提高后降低,但疏水性能会随面漆AP增加有所降低。当面漆AP含量为30 wt.%时,大量PTFE上升到涂层外表面,涂层表面最为光滑。摩擦磨损试验结果表明,随着AP含量的增加,涂层的摩擦系数先降低后提高,而耐磨性能随之提高。当AP含量为30 wt.%时,磨痕表面黏附的磨屑在很大程度上减小涂层与对磨小球间的摩擦,显着提高摩擦学性能。其次,分析了碳纤维(CF)经双-[γ-(三乙氧基硅基)丙基]四硫化物(Si69硅烷偶联剂)改性前后微观结构的演变规律,并探讨了MCF含量对涂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通过SEM、FT-IR和EDS发现Si69硅烷偶联剂上的羟基能与CF表面的羧基发生缩合反应,成功接枝到CF表面,并在CF表面形成一层薄膜,改善其与PTFE间的结合强度。采用不同MCF含量填充面漆制备MCF增强PTFE无机复合涂层,通过对涂层热性能分析发现MCF对涂层固化条件影响很小。通过研究涂层表面性能发现,当填充MCF的含量为4wt.%时,涂层表面十分致密平整;随着MCF含量增加,疏水性能会有所下降,但涂层硬度显着增大。摩擦学试验表明,涂层耐磨性能随着MCF的增加而显着增大,摩擦系数也会有所提高,但增幅较小。研究涂层磨损机理结果表明,填充4 wt.%MCF能使PTFE无机复合涂层材料紧密粘结,且与涂层共同承担载荷,涂层磨痕表面均匀致密,摩擦学性能表现最佳。最后,研究了MCF在不同服役温度下对涂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涂层的疏水性能和硬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填充MCF对涂层的疏水性能影响较小,但能显着提高涂层的硬度。通过摩擦磨损试验表明涂层的摩擦系数随着温度升高而逐渐降低,而涂层的磨损质量和磨损率会随之有所提高。在250℃摩擦下,未填充MCF涂层的摩擦系数、磨损质量和磨损率在摩擦过程中都急剧增加,而填充4 wt.%MCF的涂层不存在这种情况。结合涂层的微观结构可知,未填充MCF的涂层在中温摩擦过程会发生软化,磨痕深度显着增加,大量涂层材料从基体上剥离;但在涂层中填充4 wt.%MCF,MCF能显着提高涂层的韧性,并与涂层共同承担载荷,涂层未出现明显破坏现象,磨痕形貌有明显地改善。

何相磊[8](2021)在《LED封装用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发光二极管(LED)为代表的固态照明技术,具有能耗低、效率高、寿命长等显着特点,是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方法之一。LED的内部量子效率在过去几十年中得到了显着改善,效率的提高使其广泛的应用于各种高质量照明产品中,引领着照明器件的发展方向。封装材料作为LED照明器件中的关键支撑材料,其不仅用来隔绝水氧以保护芯片,同时也需要具有较高的透光性及较高的折射率以提高LED照明器件的外部光提取效率。由于芯片和封装材料之间存在折射率差异,所以光线在芯片封装界面处往往会发生全反射。因此在评估封装材料或其他光学材料时,折射率值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参数之一。传统的环氧树脂和有机硅封装材料在提高折射率方面的改进空间有限,通过高折射率无机纳米粒子与有机树脂复合,从而提高LED器件的外部光提取效率,是当前LED封装材料研发领域的重点。该领域中涉及的关键科学问题是如何实现高折射率无机纳米粒子的可控制备以及使纳米粒子在有机树脂基材中均匀分散。鉴于此,本工作主要以有机硅树脂和环氧树脂为基材,首先设计了多种功能性纳米粒子及其液相分散体,并采用溶液共混以及原位复合等多种纳米复合工艺,制备得到了具有高折射率和高透明度的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并用于LED器件中提升光学性能。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创新点如下:1、以碱式碳酸锆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和碱性过氧化氢联用的方法制备得到立方相纳米氧化锆水相分散体,解决了有机无机复合封装材料中无机功能性纳米粒子的原料问题。研究发现水热法中最优的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110℃,反应时间6小时以及反应物摩尔比例Na/C=3.06,此时立方相氧化锆的晶粒粒径为4nm,团聚粒径为1000 nm。之后利用碱性过氧化氢处理团聚体制备得到了立方相氧化锆水相分散体并确定了最优的反应条件为氢氧化钠浓度4 M和过氧化氢浓度0.4 M,此时氧化锆水相分散体的水合粒径为5 nm。2、通过水热法和碱性过氧化氢法处理得到水相纳米氧化锆分散体,进一步利用汉森溶解度参数分析了水相纳米氧化锆的分散性,发现该纳米颗粒能够在水、甲醇、乙醇、乙二醇、丙三醇等溶剂中实现均匀分散。其中该纳米颗粒在水中实现可分散的最高固含量为37.6 wt%,并且在六个月内稳定存在且不发生任何明显的团聚。3、以碱式碳酸锆为原料,采用超重力辅助的方法结合两步改性法制备得到高固含量的有机相氧化锆分散体。研究发现超重力辅助法所获得的氧化锆纳米粒子是纯立方相的,其晶粒尺寸分布在3-5 nm范围内,与常规方法相似。然而,通过超重力辅助法获得的氧化锆纳米粒子的水合粒径为124 nm比常规搅拌釜中制备得到的1000 nm要小得多,这使得该方法制备的氧化锆纳米粒子易于表面改性,经过丁酸和KH570两步表面改性,获得了能够分散于各种有机溶剂(例如甲苯,三氯甲烷,四氢呋喃等)和环氧树脂中具有高分散性的氧化锆纳米颗粒。该氧化锆纳米颗粒以及分散体能够用于LED封装,与纯环氧树脂封装的器件相比,当氧化锆纳米颗粒的掺杂含量为20 wt%时,LED器件的光提取效率提高了 10%。4、以钛酸四丁酯为原料,采用溶剂热的方法结合锆酸酯偶联剂表面主动设计制备得到了透明分散的有机相纳米氧化钛分散体。研究发现锆酸酯偶联剂与氧化钛较优的重量配比为1:10,此时被包覆的氧化钛纳米粒子的热稳定性和分散性较好。锆酸酯偶联剂包覆氧化钛纳米粒子表面还可以降低原本氧化钛纳米粒子的光催化性,同时与有机硅树脂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当氧化钛添加量为50 wt%时,有机硅复合膜的透射率依然高于90%,将表面钝化的氧化钛纳米颗粒添加到有机硅树脂中最高可以将复合薄膜的折射率提高到2.01。5、以正丙醇锆为原料,采用超重力原位合成的方法直接制备得到了高透明度高热稳定性高折射率的氧化锆/有机硅复合薄膜。该方法制备的复合材料可用于LED封装,其具有提高光提取效率和减少蓝光暴露量的效果。研究发现在超重力旋转填充床中有机硅链上可形成原位生长的氧化锆纳米粒子,其平均粒径在2-3 nm。超重力反应器中微观均匀混合能够在有机硅链中形成超小的氧化锆纳米粒子,其结果优于常规反应器。进一步氧化锆/有机硅复合薄膜在可见光区域中薄膜的透射率高于90%,同时具有较低的雾度,较高的热稳定性以及较强的耐紫外抗老化能力。与商用有机硅封装的LED器件相比,纳米氧化锆/有机硅封装的LED器件的光通量从原本的13.28流明提高到31.34流明,蓝光比例从原本的3.1%下降到1.8%,同时得到了较低的色温(4573 K)。

孔文佳[9](2021)在《聚丙烯酸基水凝胶复合材料的功能化改性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聚丙烯酸(PAA)基水凝胶,以丙烯酸(AA)为主要单体,经接枝聚合后交联而成;其官能团含量丰富,网络结构稳定,是一类常见的合成有机高分子水凝胶。传统PAA基水凝胶因其组成结构特点,具备亲水性离子型水凝胶的特性,如良好的pH响应性、离子响应性、吸水和吸附性能。如何在此基础上对PAA基水凝胶进行功能化改性,改善和丰富材料性能,并拓展其应用,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多种有机聚合物和无机纳米材料可通过接枝共聚或原位沉淀,参与PAA基水凝胶的复合改性。基于材料分子层面的设计,并充分利用PAA基水凝胶的结构与性能优势,以恰当方式引入的不同组分,往往在复合物中展现出显着的协同作用。本文基于当前研究进展,向PAA水凝胶基体中引入有机(羽毛角蛋白CFP)、无机组分(g-C3N4,GO,Fe0,CdS),对其进行多功能化改性。通过样品表征和性能测试,探究PAA基水凝胶复合材料在农业缓释、水中抗生素降解和重金属吸附方面的应用。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1)向PAA水凝胶基体中引入羽毛角蛋白CFP,与AA接枝聚合,后半互穿线性聚乙烯醇(PVA),同时加入尿素与磷酸氢二钾,制备了具有良好保水性和生物降解性能的CFP-PAA/PVA/NP semi IPN氮磷缓释材料。基于响应曲面法(RSM)中的Box Behnken模型,以材料吸水溶胀率为响应值,采用方差分析法,确定最佳制备条件为:AA中和度(ND=68.69%),AA用量(mAA:mcFP=1 1.74),交联剂用量(mMBA:mAA=0.32%),PVA 用量(mPVA:mcFP=2.15)。材料表征结果证实了其多孔网络结构,且N、P肥份分别通过缩合反应和静电吸附、包埋作用与PAA基水凝胶复合。材料在土壤中的N、P缓释动力学及拟合结果表明:N、P的释放过程均符合Ritger-Peppas缓释模型,其释放机理可解释为Fickian扩散与Case Ⅱ型扩散的共同作用。N、P缓释受样品粒径、土壤含水率、土壤含盐量影响:粒径越大,含水率越低、含盐量越高,则缓释速率越低。N、P缓释还受土壤pH影响:低pH值有利于氮肥的释放,但阻碍磷肥的释放,即借助PAA基水凝胶的pH响应及离子响应特性可实现N、P的可控释放。此外,生物降解实验结果证实,材料具备一定的生物降解性能:黑曲霉培养实验表明其可为霉菌的生长繁殖提供碳源,实现微观结构瓦解而引发降解;120天土壤填埋实验测得失重率在60%以上。最后,通过比较添加和未添加该材料的土壤的水分蒸发率,证实了其优异的保水性能。(2)向PAA水凝胶基体中引入g-C3N4纳米片层,与AA接枝聚合,再以原位沉淀法引入Fe0,制备了 PAA/g-C3N4-Fe0,用于可见光催化降解水中抗生素污染物磺胺二甲嘧啶(SM2)。以SM2的去除率为评价指标,优化了主要合成组分 g-C3N4 分散液(c=1 g/L)与 Fe2+的用量如下:V(g-C3N4)=10 mL,c(Fe2+)=400 mg/L。通过材料表征结果可知,PAA/g-C3N4-Fe0的光催化性能与复合物中各组分的贡献密切相关:PAA基水凝胶促进了复合物对SM2的吸附,从而提升了 SM2的光催化降解速率;PAA基水凝胶为g-C3N4和Fe0的均匀分布提供了基质;g-C3N4作为光响应组分,于可见光下产生光生电子和空穴,并进一步生成活性自由基;Fe0提升了光电子传导效率,促进了光催化进程。通过降解机理探究可知,由光生电子生成的·O2-,可通过系列反应进一步生成·OH,二者共同参与降解SM2。探究了溶液pH及溶液中共存阴离子、天然有机物等对光催化降解SM2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溶液pH=4时,其SM2降解率最高可达80%;溶液中的Cl-和NO3-对SM2降解几乎无影响,而HCO3-和H2PO4-的离子强度与降解速率负相关;当溶液中腐殖酸含量较低时,对光催化过程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反之则会抑制光催化过程。以B3LYP/6-311G(d,p)为基底进行DFT优化计算可知,SM2中的N-11原子具有最大的简缩福井函数值(f0),极易受到自由基攻击引发降解。循环实验证实材料的重复利用稳定性较好,且可以通过原位还原法实现高效回用。(3)向PAA水凝胶基体中引入GO纳米片层,与AA接枝聚合,制备了GO/PAA,用于水中重金属污染物Cd2+的吸附。以材料平衡吸附容量为评价标准,确定了最佳GO分散液浓度与AA用量为:cGO=2.0 mg/L,VAA=10 mL。此最佳合成条件下制备得到的GO/PAA-2-10样品在20℃下的最大Cd2+吸附容量可达302.6mg/g。由吸附动力学研究结果可知,GO/PAA吸附剂对Cd2+的吸附过程符合Pseudo-second order模型和Intra-particle diffusion模型,且吸附等温线拟合结果表明Cd2+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结合表征结果,推断吸附机理为聚合物中大量含氧官能团-COO-与Cd2+之间的螯合配位作用。探究了溶液pH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并发现当溶液pH=6-7时,吸附效果最佳。探究了吸附剂的回收再利用,采用S2-原位沉淀GO/PAA吸附的Cd2+,得到了 GO/PAA-CdS,其具备一定的光催化活性,可以实现亚甲基蓝(MB)的脱色降解。(4)向PAA水凝胶基体中引入GO纳米片层,与AA接枝聚合,再以原位沉淀法引入CdS,制备了 GO/PAA-CdS,用于可见光催化降解水中氯四环素(CTC)。以CTC去除率为评价指标,确定了其最佳制备条件为:cGO=2 g/L,nCd:ns=1:2,mMBA:mAA=0.4%。通过对比分析材料表征及动力学拟合结果可知,GO/PAA-CdS的光催化性能与材料中各组分密不可分:PAA基水凝胶促进了对CTC的吸附而提升了 CTC的光催化降解速率;PAA基水凝胶促进了 GO和CdS纳米材料的均匀分布;CdS作为光响应组分,受光激发后产生光生电子和空穴,并进一步生成活性自由基;且光生电子-空穴的复合被氧化石墨烯纳米片层有效地扼制。当溶液pH=6-7时,GO/PAA-CdS对CTC的最佳去除率可达85%。以B3LYP/6-31G(d)为基底进行DFT优化计算可知,CTC分子上的C1-25和O-24的简缩福井函数值f0最大,即最易受到自由基攻击引发降解。且GO/PAA-CdS表现出了良好的稳定性,在十次吸附-光催循环后依然保持高活性。

武强,王轩,王敬伟,王源升[10](2022)在《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在水中重金属吸附领域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水中重金属的处理方法多样如物理化学法、化学沉淀法和生物净化法等,其中吸附法因其材料来源广、操作简单、成本低等优点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吸附材料是吸附法处理水中重金属污染的核心要素。详细表述了重金属吸附材料的分类和研究进展,尤其是以某种方式结合而成的新型有机-无机复合材料;阐述了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在重金属吸附方面的应用前景,展望了介孔分子筛材料在吸附水中重金属技术的发展趋势。

二、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Contents
1 引言
2 PEDOT∶PSS/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2.1 原位法
        2.1.1 纳米粒子原位生长
        2.1.2 聚合物单体原位聚合
        2.1.3 双原位法
    2.2 共混法
    2.3 自组装法
    2.4 插层复合法
3 PEDOT∶PSS/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
    3.1 传感器
    3.2 太阳能电池
    3.3 超级电容器
    3.4 热电发电机
    3.5 其他应用
4 结论与展望

(2)面向建筑节能的安全型墙体保温复合材料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有机泡沫基复合墙体保温材料研究
    1.1 聚氨酯基复合墙体保温材料
    1.2 酚醛泡沫基复合墙体保温材料
    1.3 聚苯乙烯基复合墙体保温材料
2 胶凝材料基复合墙体保温材料研究
    2.1 水泥基复合墙体保温材料
    2.2 石膏基复合墙体保温材料
3 结论与展望

(3)辐射法制备有机-无机杂化纳米粒子及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
        1.2.1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1.2.2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及应用
    1.3 有机-无机纳米杂化粒子
        1.3.1 杂化纳米粒子的定义
        1.3.2 纳米粒子的制备
        1.3.3 纳米粒子的表面改性
    1.4 辐射加工技术对纳米粒子表面改性的研究进展
        1.4.1 传统纳米粒子表面改性存在的问题
        1.4.2 纳米粒子的辐射改性机理及策略
        1.4.3 辐射加工技术在杂化纳米粒子制备中的应用
    1.5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辐射法制备PVDF接枝的SiO_2纳米粒子及其结构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辐射法制备PVDF接枝的SiO_2纳米粒子
        2.2.4 实验表征与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SiO_2表面修饰设计及反应机理
        2.3.2 不同表面修饰SiO_2杂化纳米粒子的结构表征
        2.3.3 反应条件对SiO_2表面PVDF接枝含量的调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辐射法制备的SiO_2杂化粒子与PVDF共混物结构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SiO_2/PVDF复合材料的制备
        3.2.4 实验表征与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SiO_2在PVDF基体中的分散性
        3.3.2 不同表面修饰SiO_2对PVDF基体性能的影响
        3.3.3 不同表面修饰SiO_2对PVDF流变行为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辐射法制备PVDF接枝的BT纳米粒子及其结构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4 实验表征与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BT表面修饰设计及反应机理
        4.3.2 不同表面修饰BT纳米粒子的结构分析
        4.3.3 不同表面修饰BT纳米粒子的结构调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辐射法制备的BT杂化粒子与PVDF共混物结构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BT/PVDF复合材料的制备
        5.2.4 实验表征与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表面修饰BT在 PVDF基体中的分散性
        5.3.2 不同填充量BT在 PVDF基体中的分散性
        5.3.3 不同接枝含量的F-BT在 PVDF基体中的分散性
        5.3.4 不同表面修饰、接枝含量以及填充含量BT/PVDF的介电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F-BT杂化纳米粒子柔性介电陶瓷的制备及其结构性能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试剂
        6.2.2 实验仪器
        6.2.3 柔性F-BT杂化纳米粒子薄膜的制备
        6.2.4 实验表征与分析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不同PVDF接枝含量F-BT杂化纳米粒子薄膜的微观形貌
        6.3.2 不同PVDF接枝含量F-BT杂化纳米粒子薄膜的机械性能
        6.3.3 不同PVDF接枝含量F-BT杂化纳米粒子薄膜的结晶性能
        6.3.4 不同PVDF接枝含量F-BT杂化纳米粒子薄膜的介电性能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性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有机膦酸锆的合成及其阻燃增韧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性能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阻燃增韧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2.1 阻燃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2.2 增韧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3 磷(膦)酸锆阻燃增韧环氧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3.1 磷酸锆的有机改性和有机膦酸锆的合成
        1.3.2 磷(膦)酸锆/环氧复合材料的阻燃研究
        1.3.3 磷(膦)酸锆/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力学增韧研究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苯膦酸锆的制备及其阻燃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抑烟性能和力学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
        2.2.2 苯膦酸锆(ZrPP)的合成
        2.2.3 ZrPP/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
        2.2.4 仪器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结构和形貌表征
        2.3.2 热性能
        2.3.3 阻燃抑烟性能
        2.3.4 阻燃抑烟机理
        2.3.5 力学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N,N-双(膦酸甲基)甘氨酸膦酸锆的制备及其阻燃增韧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
        3.2.2 N,N-双(膦酸甲基)甘氨酸(GDMP)的合成
        3.2.3 N,N-双(膦酸甲基)甘氨酸膦酸锆(ZrGDMP)的合成
        3.2.4 ZrGDMP/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
        3.2.5 仪器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结构和形貌表征
        3.3.2 热性能
        3.3.3 阻燃抑烟性能
        3.3.4 阻燃抑烟机理
        3.3.5 力学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氨基三亚甲基膦酸锆的制备及其阻燃增韧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
        4.2.2 氨基三亚甲基膦酸锆(ZrATMP)的合成
        4.2.3 ZrATMP/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
        4.2.4 仪器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结构和形貌表征
        4.3.2 热性能
        4.3.3 阻燃抑烟性能
        4.3.4 阻燃抑烟机理
        4.3.5 力学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二维腰果酚衍生物膦酸锆的制备及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阻燃抑烟和增韧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料
        5.2.2 腰果酚基膦酸(MCPA)的合成
        5.2.3 腰果酚基膦酸锆(CZrP)的合成
        5.2.4 CZrP/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
        5.2.5 仪器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结构和形貌表征
        5.3.2 热性能
        5.3.3 阻燃抑烟性能
        5.3.4 TG-FTIR分析
        5.3.5 力学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有机改性磷酸锆的制备及复配膨胀型阻燃剂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和阻燃机理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原料
        6.2.2 有机改性磷酸锆(OZrP)的合成
        6.2.3 OZrP/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
        6.2.4 仪器与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结构和形貌表征
        6.3.2 热性能
        6.3.3 阻燃抑烟性能
        6.3.4 阻燃抑烟机理
        6.3.5 力学性能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创新之处及进一步工作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
    7.3 本文的不足之处
    7.4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科研成果

(5)紫外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哑光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哑光型UV固化涂料概述
        1.1.1 哑光涂料
        1.1.2 UV固化技术
        1.1.3 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在UV固化涂料中的应用
    1.2 涂层的消光原理、方法和影响因素
        1.2.1 涂层的消光原理
        1.2.2 涂层的消光方法
        1.2.3 影响涂层光泽的因素
    1.3 二氧化硅的表面改性及其在聚合物中的应用
        1.3.1 二氧化硅的表面改性
        1.3.2 二氧化硅在聚合物中的应用
    1.4 聚氨酯丙烯酸酯/二氧化硅复合材料
        1.4.1 聚氨酯丙烯酸酯
        1.4.2 聚氨酯丙烯酸酯/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5 选题目的及研究内容
        1.5.1 选题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主要仪器设备和性能表征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仪器设备
    2.2 性能测试与表征方法
        2.2.1 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中异氰酸酯基含量的测定方法
        2.2.2 改性SiO_2/PUA复合溶液的性能测试
        2.2.3 改性SiO_2/PUA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
第3章 聚合物改性SiO_2及其紫外光固化PUA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改性SiO_2/PUA低聚物的制备
        3.2.2 改性SiO_2/PUA复合材料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改性SiO_2/PUA复合材料的表征
        3.3.2 改性SiO_2/PUA复合材料的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改性SiO_2/PEW-g-MAH协同制备紫外光固化PUA哑光材料及其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改性SiO_2的制备
        4.2.2 改性SiO_2/PUA复合材料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改性SiO_2/PUA复合材料的表征
        4.3.2 改性SiO_2/PUA复合材料的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UV/热双重固化改性SiO_2及其紫外光固化PUA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改性SiO_2的制备
        5.2.2 改性SiO_2/PUA复合材料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改性SiO_2/PUA复合材料的表征
        5.3.2 改性SiO_2/PUA复合材料的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论文不足及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旋光聚氨酯增强SiO2气凝胶隔热涂料制备及涂层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隔热涂料发展现状
        1.2.1 隔热涂料的种类及传热机理
        1.2.2 隔热涂料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的研究现状
    1.3 气凝胶隔热材料研究进展
        1.3.1 气凝胶的分类及结构特征
        1.3.2 气凝胶的制备方法
        1.3.3 气凝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3.4 气凝胶在隔热领域的应用现状
    1.4 SiO_2气凝胶及其复合材料隔热机理
        1.4.1 SiO_2气凝胶隔热材料传热机理
        1.4.2 SiO_2气凝胶隔热复合材料传热机理
    1.5 复合隔热涂层织物研究进展
        1.5.1 织物涂层剂
        1.5.2 涂层织物的加工方法
    1.6 课题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1.6.1 课题研究意义
        1.6.2 课题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常压干燥法制备SiO_2气凝胶及微观结构调控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与表征
        2.3.1 SiO_2气凝胶的制备及改性
        2.3.2 SiO_2气凝胶的密度
        2.3.3 SiO_2气凝胶的线收缩率
        2.3.4 SiO_2气凝胶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
        2.3.5 SiO_2气凝胶微观性能
        2.3.6 SiO_2气凝胶的TGA/DTA测试
        2.3.7 SiO_2气凝胶的FTIR-ATR测试
        2.3.8 SiO_2气凝胶的X-射线衍射仪
        2.3.9 SiO_2气凝胶的接触角测量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不同溶剂含量对SiO_2气凝胶形貌的影响
        2.4.2 不同溶剂含量对SiO_2气凝胶结构的影响
        2.4.3 不同溶剂含量对SiO_2气凝胶密度及收缩率的影响
        2.4.4 疏水改性对SiO_2气凝胶的形貌的影响
        2.4.5 疏水改性对SiO_2气凝胶的结构的影响
        2.4.6 疏水改性对SiO_2气凝胶热稳定性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SiO_2/PU复合气凝胶隔热涂层的制备及隔热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与表征
        3.3.1 SiO_2/PU复合气凝胶的制备
        3.3.2 SiO_2/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制备
        3.3.3 SiO_2气凝胶的X-射线粉末衍射
        3.3.4 SiO_2/PU复合气凝胶的微观性能
        3.3.5 SiO_2/PU复合气凝胶的红外光谱分析
        3.3.6 SiO_2/PU复合气凝胶的热重分析
        3.3.7 SiO_2/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保温性能测试
        3.3.8 SiO_2/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隔热性能测试
        3.3.9 SiO_2/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压缩性能
        3.3.10 SiO_2/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拉伸性能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不同分散方式对SiO_2气凝胶的粒径大小及分布的影响
        3.4.2 不同PU量对SiO_2/PU复合气凝胶的形貌与结构影响
        3.4.3 SiO_2/PU复合气凝胶的红外光谱
        3.4.4 SiO_2/PU复合气凝胶材料的热稳定性
        3.4.5 SiO_2/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保温传热性能
        3.4.6 SiO_2/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隔热性能
        3.4.7 SiO_2/PU复合气凝胶传热机理
        3.4.8 SiO_2/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力学性能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旋光聚氨酯合成及热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与表征
        4.3.1 OPU的合成
        4.3.2 OPU红外光谱
        4.3.3 OPU核磁共振氢谱
        4.3.4 OPU凝胶渗透色谱分析
        4.3.5 OPU热重-差热分析
        4.3.6 OPU红外热成像
        4.3.7 OPU旋光度
        4.3.8 OPU红外发射率
        4.3.9 OPU 的 X 射线衍射
        4.3.10 OPU 力学性能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旋光聚氨酯的红外光谱
        4.4.2 旋光聚氨酯的核磁共振氢谱
        4.4.3 旋光聚氨酯的凝胶渗透色谱
        4.4.4 旋光聚氨酯的晶态结构
        4.4.5 旋光聚氨酯的热稳定性
        4.4.6 旋光聚氨酯的旋光度及红外发射率
        4.4.7 旋光聚氨酯的红外热成像
        4.4.8 旋光聚氨酯的力学性能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SiO_2/OPU复合气凝胶隔热涂层的制备及隔热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与表征
        5.3.1 SiO_2/OPU复合气凝胶分散浆料的制备
        5.3.2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制备
        5.3.3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微观形貌
        5.3.4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X射线衍射分析
        5.3.5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热重分析
        5.3.6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保温性能测试
        5.3.7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隔热效果测试
        5.3.8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红外光谱分析
        5.3.9 SiO_2/OPU复合气凝胶压缩性能测试
        5.3.10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透气性
        5.3.11 SiO_2/OPU 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透湿性
    5.4 结果与讨论
        5.4.1 SiO_2/OPU复合气凝胶的微观形貌
        5.4.2 SiO_2/OPU复合气凝胶的红外光谱
        5.4.3 SiO_2/OPU复合气凝胶的晶态结构
        5.4.4 SiO_2/OPU复合气凝胶的热稳定性
        5.4.5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保温性能
        5.4.6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隔热性能
        5.4.7 SiO_2/OPU复合气凝胶传热机理
        5.4.8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膜性能
        5.4.9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力学性能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OPUSA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制备及隔热性能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与表征
        6.3.1 端硅氧烷OPUS的制备
        6.3.2 OPUSA复合气凝胶的常压制备
        6.3.3 OPUSA复合气凝胶的微观形貌
        6.3.4 OPUSA复合气凝胶的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
        6.3.5 OPUSA复合气凝胶的晶态结构
        6.3.6 OPUSA复合气凝胶的红外光谱分析
        6.3.7 OPUSA复合气凝胶的热重分析
        6.3.8 OPUSA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保温性能测试
        6.3.9 OPUSA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隔热效果
        6.3.10 OPUSA复合气凝胶的抗压模量
        6.3.11 OPUSA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沾水性测试
        6.3.12 OPUSA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耐静水压测试
    6.4 结果与讨论
        6.4.1 OPUSA复合气凝胶材料的宏观形态
        6.4.2 OPUSA复合气凝胶材料的微观结构
        6.4.3 OPUSA复合气凝胶材料的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
        6.4.4 OPUSA复合气凝胶材料的红外光谱
        6.4.5 OPUSA复合气凝胶材料的晶态结构
        6.4.6 OPUSA复合气凝胶材料的热稳定性
        6.4.7 OPUSA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保温性能
        6.4.8 OPUSA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隔热性能
        6.4.9 OPUSA复合气凝胶传热机理
        6.4.10 OPUSA复合气凝胶的力学性能
        6.4.11 OPUSA复合气凝胶涂层涂膜性能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7)聚四氟乙烯无机复合涂层的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聚四氟乙烯研究进展
        1.2.1 聚四氟乙烯的简介
        1.2.2 聚四氟乙烯的改性研究
        1.2.3 聚四氟乙烯的磨损机理研究
    1.3 耐高温粘结剂研究进展
        1.3.1 耐高温粘结剂的种类
        1.3.2 磷酸二氢铝的简介
    1.4 碳纤维研究进展
        1.4.1 碳纤维的简介
        1.4.2 碳纤维的改性研究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试验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方法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及制备
        2.2.1 基体表面处理
        2.2.2 碳纤维表面改性处理
        2.2.3 涂料配制
    2.3 试验仪器
    2.4 涂覆方法
    2.5 涂层制备
        2.5.1 涂层的固化工艺
        2.5.2 涂层的制备工艺
        2.5.3 涂层-基体的界面分析
    2.6 涂层综合性能表征
        2.6.1 附着力测试
        2.6.2 接触角测试
        2.6.3 热性能测试
        2.6.4 微观结构表征
        2.6.5 表面质量表征
        2.6.6 摩擦学性能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磷酸二氢铝对涂层固化机理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不同含量AP涂料参数设计
    3.3 磷酸二氢铝的固化机理分析
        3.3.1 磷酸二氢铝在底漆的固化机理分析
        3.3.2 磷酸二氢铝在面漆的固化机理分析
    3.4 涂层的表面性能表征
        3.4.1 涂层底漆附着力表征
        3.4.2 涂层粗糙度表征
        3.4.3 涂层疏水性能表征
        3.4.4 涂层硬度表征
        3.4.5 涂层表面元素表征
    3.5 涂层摩擦学行为研究
        3.5.1 涂层摩擦系数分析
        3.5.2 涂层磨损率分析
        3.5.3 涂层磨损表面微观形貌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性碳纤维对涂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碳纤维改性分析
        4.2.1 碳纤维改性前后微观形貌分析
        4.2.2 碳纤维改性前后分子结构分析
        4.2.3 碳纤维改性前后元素分析
    4.3 涂层制备
        4.3.1 不同含量MCF涂料参数设计
        4.3.2 涂层热失重分析
        4.3.3 涂层固化行为分析
    4.4 涂层表面性能表征
        4.4.1 涂层粗糙度表征
        4.4.2 涂层疏水性能表征
        4.4.3 涂层硬度表征
    4.5 涂层摩擦学行为研究
        4.5.1 涂层摩擦系数分析
        4.5.2 涂层磨损率分析
        4.5.3 涂层磨损机理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服役温度下改性碳纤维对涂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最佳底、面漆涂料参数设计
    5.3 涂层在不同服役温度下性能表征
        5.3.1 涂层在不同服役温度下疏水性能表征
        5.3.2 不同服役温度下涂层的硬度表征
    5.4 涂层在不同服役温度下摩擦学行为研究
        5.4.1 不同服役温度下涂层摩擦系数分析
        5.4.2 不同服役温度下涂层磨损率分析
        5.4.3 不同服役温度下涂层磨损机理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8)LED封装用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封装材料
        1.2.1 环氧树脂
        1.2.2 有机硅树脂
        1.2.3 其他材料
    1.3 纳米材料及其颗粒分散体的制备
        1.3.1 纳米材料简介
        1.3.2 纳米颗粒透明分散体及其制备
        1.3.3 纳米氧化锆材料
        1.3.4 纳米氧化钛材料
    1.4 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
        1.4.1 环氧基复合材料
        1.4.2 有机硅树脂复合材料
        1.4.3 其他复合材料
    1.5 超重力技术
        1.5.1 超重力技术简介
        1.5.2 超重力旋转床结构与工作原理
        1.5.3 超重力法制备纳米颗粒
    1.6 LED器件结构和光学理论基础
        1.6.1 LED器件结构
        1.6.2 光学理论基础
        1.6.3 无封装结构模型
        1.6.4 单封装结构模型
        1.6.5 多层封装结构模型
    1.7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1.7.1 本论文的主要思路
        1.7.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纳米氧化锆颗粒的制备及分散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3 实验步骤
        2.2.4 样品表征
    2.3 结果和讨论
        2.3.1 纳米氧化锆颗粒的制备及表征
        2.3.2 纳米氧化锆分散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3.3 基于汉森溶解度参数的纳米分散体性能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氧化锆/环氧树脂封装材料的制备及器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3 实验步骤
        3.2.4 样品表征
    3.3 结果和讨论
        3.3.1 纳米氧化锆分散体表征及汉森溶解度参数分析
        3.3.2 环氧树脂/氧化锆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3.3.3 LED器件封装及性能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氧化钛/有机硅树脂封装材料的制备及器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4.2.3 实验步骤
        4.2.4 样品表征
    4.3 结果和讨论
        4.3.1 氧化钛纳米分散体的制备及表征
        4.3.2 纳米氧化钛颗粒性能评价
        4.3.3 有机硅树脂/氧化钛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4.3.4 LED器件封装及性能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重力原位水解法制备氧化锆/有机硅复合材料及LED封装器件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5.2.3 实验步骤
        5.2.4 样品表征
    5.3 结果和讨论
        5.3.1 超重力法原位水解法制备纳米氧化锆有机硅复合材料
        5.3.2 有机硅树脂/氧化锆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5.3.3 LED器件封装及性能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后续研究方向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与导师简介
附件

(9)聚丙烯酸基水凝胶复合材料的功能化改性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高分子水凝胶概述
        1.1.1 高分子水凝胶的分类
        1.1.2 高分子水凝胶的制备
    1.2 PAA基高分子水凝胶的有机改性
        1.2.1 合成有机高分子改性
        1.2.2 天然有机高分子改性
        1.2.3 有机改性水凝胶网络构建
    1.3 PAA基高分子水凝胶的无机改性
        1.3.1 纳米颗粒改性
        1.3.2 纳米片层改性
        1.3.3 纳米颗粒/纳米片层复合改性
    1.4 PAA基高分子水凝胶在环境中的应用
        1.4.1 PAA基高分子水凝胶在农业中的应用
        1.4.2 PAA基高分子水凝胶在水污染处理中的应用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内容及创新点
        1.5.1 研究的意义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3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样品的制备与表征
        2.3.1 CFP-PAA/PVA/NP semi IPN的制备
        2.3.2 PAA/g-C_3N_4-Fe~0水凝胶复合物的制备
        2.3.3 GO/PAA水凝胶的制备
        2.3.4 GO/PAA-CdS水凝胶复合物的制备
        2.3.5 样品的表征
    2.4 样品的性能测试
        2.4.1 CFP-PAA/PVA/NP semi IPNs性能测试
        2.4.2 PAA/g-C_3N_4-Fe~0性能测试
        2.4.3 GO/PAA性能测试
        2.4.4 GO/PAA-CdS性能测试
第三章 CFP/PAA-NP semi-IPNs水凝胶的制备及其缓释载体性能探究
    3.1 CFP-PAA/PVA/NP semi IPN的合成优化
        3.1.1 原料配比对CFP-PAA/PVA/NP semi IPN溶胀性能的影响
        3.1.2 响应曲面法确定最佳合成条件
    3.2 CFP-PAA/PVA/NP semi IPN的表征
        3.2.1 FTIR光谱分析
        3.2.2 TGA分析
        3.2.3 XPS分析
        3.2.4 SEM分析
    3.3 CFP-PAA/PVA/NP semi IPN的缓释性能测试
        3.3.1 N、P缓释动力学拟合及缓释机理探究
        3.3.2 不同因素对CFP-PAA/PVA/NP semi IPN缓释性能的影响
    3.4 CFP-PAA/PVA/NP semi IPN的生物降解性能探究
    3.5 CFP-PAA/PVA/NP semi IPN的保水性能探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AA/g-C_3N_4-Fe~0水凝胶复合物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探究
    4.1 PAA/g-C_3N_4-Fe~0的表征
        4.1.1 g-C_3N_4/PAA-Fe~0形貌结构与化学组成表征
        4.1.2 PAA/g-C_3N_4-Fe~0的光电化学分析
    4.2 PAA/g-C_3N_4-Fe~0光催化降解SM2的性能探究
        4.2.1 g-C_3N_4与Fe~(2+)用量对PAA/g-C_3N_4-Fe~0光催化降解SM2的影响
        4.2.2 不同溶液条件对PAA/g-C_3N_4-Fe~0光催化降解SM2的影响
    4.3 PAA/g-C_3N_4-Fe~0光催化机理探究
    4.4 SM2光催化降解产物与路径分析
    4.5 PAA/g-C_3N_4-Fe~0的光催化稳定性探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GO/PAA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吸附Cd~(2+)的性能探究
    5.1 GO/PAA的表征
        5.1.1 FTIR光谱表征
        5.1.2 Raman光谱表征
        5.1.3 TGA表征
    5.2 GO/PAA对Cd~(2+)的吸附性能测试
        5.2.1 GO与AA用量对GO/PAA吸附性能的影响
        5.2.2 溶液pH对GO/PAA吸附性能的影响
        5.2.3 体系温度对GO/PAA吸附性能的影响
        5.2.4 吸附热力学
        5.2.5 吸附机理探究
    5.3 GO/PAA吸附剂回用
        5.3.1 GO/PAA-CdS的结构形貌表征
        5.3.2 GO/PAA-CdS的光催化性能初探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GO/PAA-CdS水凝胶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探究
    6.1 GO/PAA-CdS的表征
        6.1.1 GO/PAA-CdS形貌结构与化学组成表征
        6.1.2 GO/PAA-CdS的光电化学分析
    6.2 GO/PAA-CdS光催化降解CTC性能探究
        6.2.1 n_(Cd):n_S对GO/PAA-CdS光催化降解CTC的影响
        6.2.2 GO用量对GO/PAA-CdS光催化降解CTC的影响
        6.2.3 交联剂用量对GO/PAA-CdS光催化降解CTC的影响
        6.2.4 溶液pH对GO/PAA-CdS光催化降解CTC的影响
        6.2.5 GO/PAA-CdS光催化机理探究
    6.3 CTC光催化降解产物与路径分析
    6.4 GO/PAA-CdS的光催化稳定性探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附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在水中重金属吸附领域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吸附材料的分类
    1.1 新型多孔吸附材料
    1.2 硅基分子筛吸附材料
    1.3 木质素基吸附材料
    1.4 活性氧化铝吸附材料
    1.5 纤维素基吸附材料
2 重金属吸附有机-无机材料的研究进展
3 应用前景分析
4 展望

四、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J]. 谭莎,马建中,宗延. 化学进展, 2021
  • [2]面向建筑节能的安全型墙体保温复合材料研究进展[J]. 许争,方玉堂,刘白云,成敏,汪双凤. 广东化工, 2021(16)
  • [3]辐射法制备有机-无机杂化纳米粒子及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研究[D]. 傅志昂.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21(01)
  • [4]有机膦酸锆的合成及其阻燃增韧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性能与机理研究[D]. 付贤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
  • [5]紫外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哑光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杨自远.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6]旋光聚氨酯增强SiO2气凝胶隔热涂料制备及涂层性能[D]. 林玲. 江南大学, 2021(01)
  • [7]聚四氟乙烯无机复合涂层的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D]. 蒋国强. 江南大学, 2021(01)
  • [8]LED封装用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何相磊.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9]聚丙烯酸基水凝胶复合材料的功能化改性及应用[D]. 孔文佳. 山东大学, 2021(11)
  • [10]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在水中重金属吸附领域的研究进展[J]. 武强,王轩,王敬伟,王源升. 化工新型材料, 2022(01)

标签:;  ;  ;  ;  ;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