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股市引领全球复苏

亚洲股市引领全球复苏

一、亚洲股市将引领全球复苏(论文文献综述)

王胜男[1](2020)在《中美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研究》文中指出“全球治理”一词在近现代国际政治语境中未曾见到。最早发明这一概念的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距今也不到30年。目前有关“全球治理”的内涵解释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但是共同的解释都聚焦于“全球化”与“全球困境”两个语境。换言之,“全球治理”是伴随新时期的“全球化”到来,引发了以往未曾见到或者是未曾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全球困境”产生而产生的。很显然,“全球治理”属于国际政治现象,涉及“体系、行为体、价值与目标”,应当说,国际政治的基本要素应有尽有,那么,与传统的国际政治相比,是不是能够完全独立于传统的国际政治理论,构成新的国际政治理论诠释?回顾国际关系领域的几大流派可以发现:国家间关系取决于国际体系、国家行为体与人性之间的互动,权力与利益成为国际政治的追逐目标,战争与和平、冲突与合作成为密不可分话语叙述。从发展历史来看,现实主义相对历史悠久,两次世界大战以后,自由主义理论在研究国家之间的预防战争与追求和平方面,延伸并扩大了有关国际体系与其他行为体的“角色”作用,个人、公民团体、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等“行为体角色”纳入讨论范围。自冷战结束以来,建构主义的出现,扩大了国际关系本体论研究视角,对权力、身份、观念与秩序进行了更广度的讨论,进一步将身份角色、观念角色等国际社会领域的概念纳入到国际关系中来,其中“安全共同体”的理念打破了传统国际关系话语权的垄断,但国家行为体作为传统国际政治的主导角色,国家安全作为“高级政治(high politics)”的叙事基本没有颠覆性的变化。进入21世纪,随着新全球化的到来,“全球主义”路径日渐浮现出来,但这一新视角并不意味着国家主导角色的丧失,其方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的图景,在新全球化背景下,全球治理理论从全球视角出发,作为研究国家关系新的理论现象与内容,既继承了上述传统理论的精髓,又提供了一种重新理解国家关系的方法与视觉,拓宽了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广度和深度。同时,由于前所未有的“全球困境”的出现,以往被视为“低级政治”的非传统领域的东西变成了被优先考虑的“高级政治”的内容,如此次突发公共安全卫生事件,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导致全球各国紧密联动,全球治理、国际合作、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的重要性也不断提升。简而言之,现有的全球化的全面深化,打破了国家封闭的“海洋孤岛”,全球体系形成了彼此联系,相互依赖的网络,这种相互依赖性全球性结构导致合作越成功共同收益就越多,反之,对抗越激烈损失就越大。任何国家只关注自己国家内部事务,而回避与其他国家相互关联与互动,完全不参与现有的国际事务纷争之中,试图维持本身的“角色孤立”已经不尽可能。近30年来,面对全球治理困境严峻现实,大国在全球治理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引起学人的关注,并常常被放在全球治理的国际政治中心的位置。中美两国分别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全球治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角色认知、角色期望、角色需求,面对新一轮全球化的出现,中美在全球治理体系中表现出不同的“角色定位”。从全球治理动态发展来看,国家的“角色定位”具有多维度。每个参与者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会确定不同角色。而全球性大国在全球治理中“角色定位”的作用尤其突出。大国“角色定位”一旦形成,对全球治理的实践、体系结构的稳定影响巨大。可以说,中美两个大国在全球治理方面,如果减少“角色冲突”,全球治理体系就存在了一个持久性的基础,体现出来的一种稳定模式。反之,如果“角色冲突”加剧,全球治理体系也将处于不稳定状态。在彼此联系、依赖与博弈关系的全球治理的系统中,经过反复多次的“角色冲突”,中美在全球治理中的“合作性竞争”逐渐向“对抗性竞争”偏移。“对抗性竞争”危害在于将会全面延伸到其他领域,因此,中美之间如何相互认知适应、追求共同利益、规避对抗竞争、追求相对收益与共同收益就成为“合作优势”的基本动机。当然,相互依赖性结构没有根本改变竞争领导权的现实主义本质属性,但合作共赢的目标极大修正了对抗性竞争“零和博弈”的走向,因此,构建中美之间良性的“竞合关系”,就成为全球治理的当务之急。本论文研究,主要涉及了中美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认知、角色预期、角色定位、角色冲突、受众效应、角色嬗变与新时代“角色再构建”等多方面内容,按照国家主义、国际主义与全球主义三个路径方向,融汇现实主义、自由主义与建构主义三大理论,借用全球治理宏观理论,将角色中层理论与竞合关系的微观理论有机结合,集中在全球治理、区域治理与大国双边角色互动三个层面,同时,在全球经济治理、全球发展治理、全球环境治理、全球安全治理、全球公域治理和全球区域治理等六个主要领域展开多维度的研究。在新全球化时代到来的今天,国际政治不仅步入“百年未曾有的大变局”时代,人类也面临迄今未曾见到的全球治理困境。因此,如何构建中美两国在全球治理实践中的“合作性角色”,如何推动中美两国的良性的“竞合关系”,对两国关系健康发展,对国际社会的稳定,对全球治理困境的解决、全球治理机制的构建和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都具有重要意义。

戴佳恬[2](2017)在《奥巴马任期内的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当今世界实力最强、全球影响力最大的国家,美国的对外政策不仅仅是一国智略,也是关乎全世界的全球战略。奥巴马任期8年里,提出、推进、实施了"亚太再平衡"战略。究其原因,既有亚太经济发展繁荣、已然成为世界经济新引擎的外在动力;也有美国自身面临的经济和军事双重困境、复苏经济、拔脚战争的内在需求;更有中国的新兴崛起与美国霸权焦虑的深层次考量。奥巴马执政后,带领其政府团队,孜孜以求,致力于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从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调整,着力向亚太倾斜。外交上,奥巴马亲力亲为,频繁奔波于亚太,在任8年、访问亚洲11次,巩固、深化与固有同盟国日、韩、澳、菲、泰等国的军事同盟关系,开拓发展了与印度、印尼、新加坡等新伙伴的友好合作关系,更改善了与越南、老挝、缅甸等历史敌对国家的关系,形成了美国在亚太的地域联盟。军事上,全球调配,重兵驻扎亚太;大量从中东撤出和从欧洲、大西洋释放出来的军力被部署到亚太地区,同时,美军加固了亚太美军基地的修整和实力;美国通过部署在太平洋的重量级航母舰队、基地、驻军,完成了在亚太地区的军力整合,形成了强势威慑力和对亚太安全的把控力。另外,美国还深度介入东海和南海领海争端,大力支持与中国有争端的声索国,频繁相关海域联合军演,显示了美国的主导力量和对中国的遏制力。经济上,致力于开拓亚洲市场,意图重新制定全球贸易规则,加入并且力图主导"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PP)谈判。文化方面,提倡"价值观外交",加大对亚洲地区的文化输出和渗透。奥巴马政府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从起意、推行到实施,经历了三个阶段,从着重军事战略部署,到外交与经济并行,文化辅佐。在实施的过程中,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既有世界热点频出、美国左右顾及的影响,也有美国财力吃紧和亚太国家态度变化的制约,甚至还有战略本身各个层面不平衡造成的困扰。尽管在推进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但经过奥巴马两任政府的努力,其亚太新战略初见成效。军事上的部署基本到位,重兵把控亚太地区,军事威慑力独一无二的强大;新的外交同盟也基本形成,美国基本达到其意图,即对亚太影响日益加大,领导力更为彰显。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也造成了该地区新的动荡和不平衡,使得亚太地区局势复杂多变,多个国家面临"选边站"的困扰和猜忌,地区新一轮军备竞赛悄然展开。这些对中国造成了压力,中国应根据亚太当前形势和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新的外交思想,加强应变能力,实施更为积极的外交政策,把握主动权,为中国自身发展打造良好的外环境。本文认真研究,深入探究了奥巴马任期内,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之起因、内涵、进展、影响、走势,认为:出于霸权国家利益的维护和美国冷战思维的一贯性,美国把海外战略重点从反恐战争转向主导亚太政治经济格局,意图从中获益,也以此制衡中国等新兴大国崛起可能对美国造成的威胁。美国通过强力军事部署和联盟亚太伙伴国家,实施离岸制衡,虽然有其守成大国的忧虑,但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并无挑战守成国美国的意图,中国的原则是和平发展、和平共处。新形势下,中美之间更需信任、携手,建造携手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本文共分4个部分:第一部分,序言,对本文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分析。第二部分,分析、阐述影响奥巴马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因素,具体为:美国霸权的衰落与焦虑;亚太经济的独秀和中国的崛起;美国国内政治经济寻求新路径;亚太国家诉求与美国意愿的结合。第三部分,奥巴马亚太战略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阶段重视军事体现与第二阶段转为经济策略(TPP)、"软实力"渗透等多种方式,从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等方面,深度剖析亚太再平衡战略。第四部分,研究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发展阶段和进展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原因,以及该战略的走向。第五部分,分析美国政府的战略意图、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探求中国采取的应对措施,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

谭雅玲[3](2016)在《经济分化产业 金融分歧资产——2015—2016年国际金融市场分析与预测》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已经来临,这不仅是我国经济金融的重要年份,更是世界经济金融的关键一年。因为这是我国"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对经济方向与金融运行的准确与稳妥是至关重要的时期。世界经济金融将面临货币政策分化,伴随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转折,流动性过剩的环境将加剧资产与商品重组与分割新局面,投机分化与投资区别的个性将加大收益与损失的明显区分与差异。尤其是当今市场舆论的偏激十分严重,对美联储的评估

谭雅玲[4](2015)在《惯性与转折较量 动向与方向复杂——2015年第一季度国际金融市场分析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5年第一季度的国际金融市场与往年截然不同,整个市场态势呈现美元和美股同涨与同跌局面,一改往年美股下跌和美元上升,或美元下跌和美股上涨的惯性和惯例,美国经济、美元资本、美国因素的吸引力达到巅峰时代,但是也出现较大的负面压力与影响,进而全球金融分化与分裂现象逐渐严重。其中包括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化、欧元区国家的分裂、发展中国家的分化以及中东地区的分裂。第一季度的热点与焦点十分明显,且

谢晓闻[5](2014)在《中国金融市场联动关系研究 ——兼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问题》文中认为金融市场通常是以金融资产为交易对象而形成的供求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总和,它们在为金融资产提供交易平台的同时,其联动关系的疏密程度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和金融资产流动的便利性。中国金融市场主要包括股票市场、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等,研究它们之间的联动关系不但能探究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而且还能为投资者进行金融资产的投资提供有益的参考。此外,基于中国金融市场间联动关系的实证结果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探索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思路与构想。在第一章导论中,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主要创新点等,然后在第二章中重点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金融市场内联动关系、金融市场间联动关系和中国金融体制改革问题研究的相关文献,并对这些文献进行了相关评述。紧接着,在第三章中,本章以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和货币市场为代表详细介绍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基本特征、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然后,本文在第四章中重点介绍了相关计量方法,如向量自回归(VAR)模型、传统线性与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GARCH模型族和有向无环图(DAG)方法等。在第五章中,本章主要研究了股票市场内联动关系、外汇市场内联动关系和货币市场内联动关系的情况。其中,在股票市场内联动关系的研究中,本章重点研究了中国多层次股票(资本)市场间的联动关系、中国股票市场与全球其他主要股票市场间的联动关系。在前者的联动关系研究中,本章量化研究了中国多层次股票(资本)市场间的非线性关联效应及其成熟度问题,并从动态分析的视角深入探究了非线性关联机制在不同时期的演变轨迹。结果表明,中小板市场推出后,主板市场对中小板市场存在较为显着的“挤压”效应,中小板市场对主板市场也存在一定的“冲击”效应,故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不太完善。创业板市场推出后,中国多层次股票(资本)市场间不存在任何“挤压”效应和“冲击”效应,故此时中国多层次股票(资本)市场已相对比较成熟。在后者的联动关系研究中,结果发现,在次贷危机期间,中国股市作为风险接收者,起着风险承担的作用。欧债危机期间,中国股市风险承担作用明显减弱,并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溢出。在两次危机的全球股市联动关系中,美国股市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此外,对比两次金融危机,次贷危机期间全球主要股市间联动关系紧密程度更高。而在外汇市场内联动关系研究中,本章发现,无论是人民币即期汇率定价权,还是人民币远期汇率定价权,均不存在旁落境外问题,但境内银行间外汇市场和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均相对较弱,且本章并没有发现境内人民币即期汇率与香港人民币即期汇率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在货币市场内联动关系研究中,本章主要以同业拆借市场和回购市场为代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同业拆借市场与回购市场均存在双向的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但同业拆借市场对回购市场的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相对更加显着。同时,Shibor利率相对其他市场利率更加具有基础利率的属性。在第六章中,本章主要研究了股票市场与外汇市场间联动关系、股票市场与货币市场间联动关系、外汇市场与货币市场间联动关系的相关情况。其中,在股票市场与外汇市场间联动关系的研究中,本章发现,只存在人民币汇率影响中证500指数的单向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而人民币汇率与中证100指数之间不存在任何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人民币汇率对大小盘股指影响的异质性,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盘股和小盘股自身的结构性差异所致,这种结构性差异是影响热钱流向不同的重要原因,而热钱流向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民币汇率对大小盘股指影响的异质性。在股票市场与货币市场间联动关系的研究中,本章发现,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股票市场与货币之间不存在任何Granger因果关系,而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却显示两者之间存在货币市场影响股票市场的单向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因而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能够捕捉到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不能捕捉到的信息。同时,上述结果还表明,中国货币市场与股票市场的联动关系虽然存在,但依然较弱,故中国政府应进一步深化金融市场改革,以改变两者之间长期分割的现状。在外汇市场与货币市场间联动关系的研究中,本章利用DCC-GARCH模型和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发现,无论是整个样本时间内,还是汇率市场化进程中各个阶段,抑或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各个阶段,货币市场对外汇市场的影响程度均显着大于外汇市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程度,且该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健性。在第七章中,本章主要以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为例,研究了金融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金属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农产品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联动关系。结果表明,金属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最强,农产品期货市场次之,而金融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则相对较弱。具体表现为:沪金期货和沪铜期货市场中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的引导关系具有非常显着的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强麦期货市场和玉米期货市场中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的引导关系也相对比较显着,而沪深300股指期货和国债仿真期货市场中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的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则相对较弱。最后,本章也发现,传统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可能由于忽略变量的非线性特征而使得研究结果出现较大偏差。在第八章中,在对上述中国金融市场联动关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中国现实国情,本章进一步探讨了中国金融体制改革问题。这里首先分析了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现状、目标和意义,然后对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思路与构想进行了深入剖析。此外,还对汇率市场化和利率市场化的次序问题进行了研究。最后,在第九章中,本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谭雅玲[6](2013)在《货币焦点凸起 政策博弈不等——2013年第三季度国际金融现状特色与未来风险特征》文中认为今年第三季度,国际金融市场与世界经济基本稳定,主要发达国家显现弱复苏态势,但基础并不牢固。以美联储围绕是否继续QE政策以及安倍经济学超级量化宽松之下的货币博弈使得美元、日元与新兴货币贬值并行。美、日通过货币调整的金融战略发挥到了极致,也给新兴国家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在这个经济周期与金融危机的新时期,如何抓住大国货币政策调整的主线,将成为各国经济金融发展关键性的战略问题。

谭雅玲[7](2013)在《货币焦点凸起 政策博弈不等——2013年第三季度国际金融现状特色与未来风险特征》文中研究说明2013年第三季度国际金融市场在世界经济基本稳定,且逐渐复苏态势之中走过,其焦点突出、风险扩大、前景难定。虽然2013年第三季度的国际金融领域存在诸多变量与变数,但国际金融市场控制力和主导力的提升则有力地协调与驾驭价格震荡的应对和心理恐慌的面对,态势稳定依然是主要特点,也是新动向与新迹象的关键所在。金融市场稳定的根基与条件值得跟踪观察和审慎论证。一、国际金融市场焦点不断备受关注、忧虑加重2013年国际金融市场在震荡

魏星[8](2013)在《亚洲高息债券市场的发展趋势》文中认为受到低利率环境及市场流动性充裕的带动,一些投资级以下的企业为改善资本结构纷纷发债融资,在全球掀起了高息债券发行热潮。由于亚洲地区经济基本面较好以及债券违约率处于低位,其高息债券市场近期的交易活动热度升温。亚洲高息债券的特点亚洲高息债券发行规模创历史纪录。高息债券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发行者都以欧美市场为主导,亚洲(除日本)的高息债券市场规模仍较小,但

檀江林,李莉[9](2013)在《美国奥巴马政府“重返亚太”战略的成因探析——基于国际关系“层次分析法”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冷战后世界舞台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全球战略的转变必然是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嬗变、中美互动进程中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认知与反应,以及美国国内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发展困境等三个层面入手,透析美国政府"重返亚太"战略的主要原因。研究认为,奥巴马政府"重返亚太"战略首先是美国执政当局对亚太经济崛起所引致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现实和潜在嬗变的客观反应,而美国国内面临的日趋严峻的发展困境则加剧了实施战略调整的紧迫感,当然"中国因素"无疑也成为其"重返"亚太的原因之一。

田苗[10](2010)在《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经济全球化将世界经济带入一个全新时代。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自由化,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带来了全球整体福利的改善,另一方面也使世界经济更加充满不确定性和风险,各经济体联系更加密切。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的扩大,为全球金融活动注入了巨大的推动力。然而在充分肯定国际资本流动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国际资本的过度流动和流动方向的易变性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使相关国家金融体系受到外来冲击,金融市场不稳定,甚至带来金融与经济危机。从国际资本流动角度看,2008年的金融危机能够迅速波及全球,必然存在着与危机相关的国际传导机制,这种机制与国际资本流动有着深刻的联系。但是,这场危机与国际资本流动究竟有着何种关系?这场发端于国际经济和金融中心、全球经济和金融制高点的危机,这场在技术最先进、制度最完善、监管最严格的国家发生的金融危机,与以往多发生于国际经济外围、边缘和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充分地区的危机以及传导机制,究竟有何不同?国际资本流动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又有何不同?从国际资本流动角度来进行分析和研究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国际资本流动与此次国际金融风暴的发生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与国际经济长期不平衡性的累积密切相关,而日益发达的国际资本市场和贸易往来成为危机酝酿和传递的主要渠道。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发展较为滞后,金融机构也不具备大规模跨国投资衍生金融产品的能力与经验,或市场本身就未完全开放,所受到的直接损失相对较轻。总的来看,在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危机的形成发展中,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过以间接投资为途径的资本流动将危机传导给了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再通过直接投资和贸易途径传导给了发展中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受到金融风暴的冲击与国际资本流动的波动密切相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试图通过国际资本流动这个渠道,来考察其对中国经济诸如股票市场、出口贸易、资本账户、金融稳定性是否存在显着影响,以及如果存在影响,国内的货币当局应当怎样调整货币政策来减少国际资本流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本文的选题和研究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文所做的研究具体如下:1.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对中美股票市场之间的波动具有明显的传递效应本文验证了中美股票市场均存在波动的ARCH效应,并通过GARCH模型,刻画了中美股票市场的波动性,生成波动序列,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验证了短期国际资本流动作为一种渠道,确实能够在中美股票市场间起到传递作用,也就是说短期国际资本流动能够把美国股票市场的波动传导到中国股票市场,从而引起了中国股票市场的波动。随后构建了中国股票市场的TARCH模型。选取了反映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的若干指标。如体现一个国家金融自由化、金融市场改革程度的资本账户开放度指标,它对新兴市场国家股票市场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造成外汇储备的增加,中央银行被迫采取货币冲销政策,而被动扩大基础货币的投放量,从而增加国内的流动性,这些流动性进入股票市场,会对股票市场产生深刻影响;不同股票市场的收益率差,也决定了国际资本的流向,从而对股票市场产生影响;2008年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世界经济流动性产生逆转,对中国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也是显着的;同时还发现中国的股票市场本身也具有非对称效应,出现利好和利空的冲击时,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2.构建了中国出口贸易的依存度方程,考察了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冲击影响本文在分析国际流动资本进入我国的渠道时,首先考察了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账户(贸易渠道)。经常项目多年来保持强劲的顺差势头,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增长结构、对外进出口贸易政策和国内快速发展的经济势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金融危机爆发与扩散的环境下,通过对中国出口的依存度的实证分析,发现中国贸易出口对美国和欧元区具有过高的依赖程度,美国和欧元区的经济因素是中国经常项目中贸易项巨大波动和衰退的原因。运用VAR模型的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具体考察美国和欧元区居民消费、货币政策的变化以及FDI形式的国际流动资本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冲击影响。美国的居民消费总额的变化冲击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具有短期特点,而欧美的货币政策和FDI的冲击具有中长期效应。3.利用国际资本流动和汇率、利率政策的联动机制构建VEC模型本文利用国际资本流动、汇率和中美利差的联动影响机制,实证分析汇率因素、中外利差因素和国际资本流动之间的长期协整关系和短期的冲击效应。在构建的两个VEC模型实证结果中显示,对于国际资本流动的汇率、利差联动机制的研究,应该区别对待:汇率因素和利差因素对短期资本流动和长期资本流动的冲击影响是完全不同的。汇率因素对短期资本流动的长期均衡影响是显着的,而利差因素和汇率因素在长期资本流动的长期均衡方程中尽管都不显着,但利差因素相对而言似乎更重要一些。因此央行在应对不同类型的国际资本流动对资本项目的冲击时,应运用汇率和利率的联动机制来调节国际资本流动,选择合理的资本账户开放步骤。4.构建了中国国际资本流动安全测算指标体系本文从资本流入规模、资本流入结构和外汇储备、经常项目三个层面选取8个指标,构建了我国国际资本流动安全测度指标体系。从结构和规模的角度,基本涵盖了中国国际资本流动体系所涉及到的诸多因素,能够全面而有效的评价当前中国国际资本流动体系的安全度。从实证结果来看,中国国际资本流动体系在考察期内是安全的,绝大多数指标处于安全状态,但仍存在风险点,外债结构不合理,短期外债占比上升较快,存在一定的风险。应当适当调整我国外债的期限结构,降低短期外债的比重,减少流动性风险。5.研究了中国国际收支和货币供应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考察了央行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和负债项之间的关联程度。中国在近十年来一直面临着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外部不均衡性问题,大量的国际资本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对我国的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国外净资产成为总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央行票据发行在总负债的比例逐年上升,总资产和总负债的变动关联性很高。根据国际收支影响货币供给的传导机制理论,考察我国是否存在“货币需求机制”和“汇率安排机制”两个传导渠道,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状态空间方法的可变参数模型进行验证。前者最终通过国际储备表现出来,而国际储备又通过“汇率安排途径”影响基础货币,最终影响货币供给量。外汇储备对货币供给量平均影响强度为0.606,高于外汇占款作用于基础货币的平均强度为0.446,说明外汇占款作用于基础货币亦即“汇率安排机制”并非国际收支影响货币供给的唯一传导途径,间接证明了“货币需求机制”传导途径的存在。上述实证研究在验证了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股票市场、国际收支、金融安全和货币政策等产生深刻影响的同时,也为我国货币当局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体制变革、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提高货币政策调控有效性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二、亚洲股市将引领全球复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亚洲股市将引领全球复苏(论文提纲范文)

(1)中美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二、文献分类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四、论文创新与论文不足
第1章 全球治理体系与全球治理理论
    1.1 全球治理体系的历史演变
        1.1.1 全球化发展与新全球化的出现
        1.1.2 全球治理体系的三个历史阶段
        1.1.3 全球治理体系演变的基本原因
    1.2 全球治理的基本内容
        1.2.1 全球治理的概念界定
        1.2.2 全球治理的构成要素
        1.2.3 全球治理的实践范畴
    1.3 全球治理的理论基础
        1.3.1 全球治理理论的现实价值
        1.3.2 全球治理理论的主要范式
        1.3.3 全球治理角色理论的框架
第2章 中美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定位”
    2.1 中美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认知”
        2.1.1 中国的“角色认知”
        2.1.2 美国的“角色认知”
    2.2 中美两国彼此之间的“角色预期”
        2.2.1 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角色预期”
        2.2.2 中国对美国霸权的“角色预期”
    2.3 冷战后中美全球治理的“角色定位”
        2.3.1 中国全球治理的“角色定位”
        2.3.2 美国全球治理的“角色定位”
第3章 中美在全球治理实践中的“角色冲突”
    3.1 中美在全球治理实践层面的“角色冲突”
        3.1.1 “多元合作”与“单极霸权”的治理冲突
        3.1.2 “北京共识”与“华盛顿共识”模式之争
    3.2 中美在区域治理实践层面的“角色冲突”
        3.2.1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虹吸效应
        3.2.2 美国“印太战略”的对华遏制围堵
    3.3 中美在大国关系互动层面的“角色冲突”
        3.3.1 中美贸易战的冲突持续升高
        3.3.2 中美科技战的零和性博弈凸显
        3.3.3 中美核心利益的碰撞全面升级
    3.4 中美两国“角色冲突”的受众效应
        3.4.1 “角色冲突”带来不同的“受众效应”
        3.4.2 “角色冲突”引发的中美“角色困境”
第4章 中美在全球治理结构中的“角色嬗变”
    4.1 中国在全球治理结构中的“角色嬗变”
        4.1.1 “中国发展”推动了国际格局的演变
        4.1.2 “中国方案”影响着国际规范的导向
        4.1.3 “中国角色”促进了国际制度的发展
    4.2 特朗普政府在全球治理结构中的“角色嬗变”
        4.2.1 全球治理“举旗者”蜕变为“搅局者”
        4.2.2 霸权体系“保护者”蜕变为“讹诈者”
        4.2.3 自由秩序“灯塔国”蜕变为“破坏者”
    4.3 中美参与全球治理的“角色转换”
        4.3.1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角色转换
        4.3.2 美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角色转换
第5章 新时代中美在全球治理中“角色再构建”
    5.1 中美构建良性“竞合角色”的重要基础
        5.1.1 中美构建良性的“竞合角色”重要性
        5.1.2 中美构建良性“竞合角色”的新机遇
    5.2 中美在全球治理中“合作性角色”的实践积累
        5.2.1 全球经济治理合作
        5.2.2 全球安全治理合作
        5.2.3 全球公域治理合作
    5.3 中美在全球治理中“角色再构建”的路径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致谢

(2)奥巴马任期内的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从国际关系理论的角度,对亚太再平衡战略起源、缘由、布局及其产生的效应进行研究
        二、对亚太再平衡战略下,相关国家以及区域合作的具体研究
        三、围绕中国的压力和应对的建言建策性文献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第二章 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起源
    第一节 美国霸权的衰落与困窘
        一、霸权帝国的意识
        二、美国霸权的衰落
        三、走出窘境重振雄风
    第二节 亚太经济的独秀与世界重心转移
        一、亚太经济蓬勃发展
        二、经济实力带来政治力量扭转
        三、国际重心转移
    第三节 中国的崛起与美国式焦虑
        一、中国经济增长实力增强
        二、美国的霸权焦虑
        三、中美实力差距缩小
    第四节 亚太各国的期求与美国亚太基础
        一、亚太各国对中美的不同期求
        二、美国在亚太的战略基础:五大同盟
        三、亚太局势动荡与美国的可乘之机
第三章 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内涵
    第一节 政治上高调重返亚太
        一、高调宣传呼唤认同
        二、加大亚太外交积极活跃
        三、结盟新旧伙伴形成合围
    第二节 军事上向亚太倾斜
        一、今日亚太的军事战略意义
        二、奥巴马的收缩与增补
        三、重新部署织成新网
    第三节 经济领域再图领导权
        一、开拓亚太市场
        二、TPP的游戏规则
        三、限制中国经济发展
    第四节 意识形态上输入渗透
第四章 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进展
    第一节 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造势亚太,调兵遣将
        二、第二阶段:重兵亚太,经济并行。2013-2015
        三、第三阶段:军力优势,战略延续。2015-2016
    第二节 影响再平衡战略进展的原因
        一、被认可,第一阶段进展顺利
        二、格局变幻,顾及不暇
        三、财政吃力,行动减缓
        四、军事优先,诸个层面失衡
        五、对应国家态度莫测
    第三节 亚太各国对"再平衡战略"的应激态度——以菲律宾为例
第五章 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影响及走势
    第一节 再平衡战略造成的影响
        一、美国对亚太事务影响力增强
        二、亚太国家局势复杂多变
        三、中美大国关系面临考验
    第二节 亚太再平衡战略下的中国应对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不懈
        二、"一带一路"携手亚太共发展
        三、排除干扰,加强军事布局
        四、多元外交,文化沟通
    第三节 亚太再平衡战略走向何方
        一、奥巴马的外交遗产
        二、特朗普的选择:经济优先,战略保障
        三、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3)经济分化产业 金融分歧资产——2015—2016年国际金融市场分析与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5 年经济观察
二、2015 年市场特征
    ( 一) 外汇市场———强势美元非高涨,贬值货币风险大
    ( 二) 股票市场———价格下行较普遍,商品价格显着多
    ( 三) 石油市场———指标低迷超预料,多层复杂压力重
    ( 四) 黄金市场———金价反弹非简单,避险风头强者独
    ( 五) 利率市场———杠杆分化有偏颇,政策原则现实乱
三、2015 年原因分析
    特点一: 信心心理因素主导,恐慌压力加大
    特点二: 套路思维方式惯性,资产损失扩大
    特点三: 短期局部限制加大,战略宗旨明确
四、2016 年前景预期

(4)惯性与转折较量 动向与方向复杂——2015年第一季度国际金融市场分析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一、特点观察
    1. 经济与股市互动紧密
    2. 黄金与股市相互牵制
    3. 石油与美元反向明显
二、市场概况
    1. 外汇市场———美元寻机贬值凸显
    2. 股票市场———泡沫调整在即突出
    3. 黄金市场———价格环境支持不足
    4. 石油市场———波动争论预期困惑
    5. 利率市场———加息降息错位复杂
三、原因分析
四、前景预测

(5)中国金融市场联动关系研究 ——兼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述评
    第一节 金融市场内联动关系相关文献述评
        2.1.1 多层次股票市场内联动关系相关文献述评
        2.1.2 中国股票市场与全球其他主要股票市场间联动关系相关文献述评
        2.1.3 外汇市场内联动关系相关文献述评
        2.1.4 货币市场内联动关系相关文献述评
    第二节 金融市场间联动关系相关文献述评
        2.2.1 股票市场与外汇市场间联动关系相关文献述评
        2.2.2 股票市场与货币市场间联动关系相关文献述评
        2.2.3 外汇市场与货币市场间联动关系相关文献述评
    第三节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问题研究相关文献述评
第三章 中国金融市场特点、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国金融市场概况
    第二节 股票市场
        3.2.1 股票市场的基本特征
        3.2.2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
    第三节 外汇市场
        3.3.1 外汇市场的基本特征
        3.3.2 中国外汇市场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
    第四节 货币市场
        3.4.1 货币市场的基本特征
        3.4.2 中国货币市场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
第四章 相关实证计量方法介绍与探讨
    第一节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
        4.1.1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一般表示
        4.1.2 单位根过程与检验方法
        4.1.3 协整检验
        4.1.4 误差修正模型(ECM)
    第二节 线性与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
        4.2.1 传统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
        4.2.2 BDS检验方法
        4.2.3 RESET检验方法
        4.2.4 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
    第三节 GARCH模型族与DAG方法
        4.3.1 ARCH模型
        4.3.2 GARCH模型
        4.3.3 DCC-GARCH模型
        4.3.4 有向无环图(DAG)方法
第五章 中国股票、外汇和货币市场内联动关系研究
    第一节 股票市场内联动关系研究
        5.1.1 中国多层次股票市场间联动关系研究
        5.1.2 中国股票市场与全球其他主要股票市场间联动关系研究
    第二节 外汇市场内联动关系研究
        5.2.1 样本数据与基本特征
        5.2.2 实证研究
        5.2.3 稳健性检验
    第三节 货币市场内联动关系研究
        5.3.1 数据说明
        5.3.2 单位根检验与非线性关系检验
        5.3.3 实证检验
        5.3.4 稳健性检验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股票、外汇和货币市场间联动关系研究
    第一节 股票市场与外汇市场间联动关系研究
        6.1.1 样本数据及其描述性统计
        6.1.2 实证分析
        6.1.3 关于热钱与大小盘股指走势关系的进一步研究
    第二节 股票市场与货币市场间联动关系研究
        6.2.1 数据说明
        6.2.2 单位根检验与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6.2.3 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第三节 外汇市场与货币市场间联动关系研究
        6.3.1 数据说明
        6.3.2 动态相关性检验
        6.3.3 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6.3.4 稳健性检验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间联动关系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实证研究
        7.3.1 单位根检验与非线性关系检验
        7.3.2 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7.3.3 进一步的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第一节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现状、目标与意义
        8.1.1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现状
        8.1.2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与意义
    第二节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思路与构想
        8.2.1 股票市场改革思路与构想
        8.2.2 外汇市场改革思路与构想
        8.2.3 货币市场改革思路与构想
        8.2.4 其他方面改革思路与构想
    第三节 汇率市场化与利率市场化的次序问题研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货币焦点凸起 政策博弈不等——2013年第三季度国际金融现状特色与未来风险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际金融市场焦点不断备受关注, 忧虑加重
    1. 美元贬值与新兴货币贬值并行, 危机隐忧扩大。
    2. 股市高涨与金价震荡交错组合, 预期心理纠结。
    3. 石油高位与经济不振错位混浊, 不确定依旧。
    4. 利率错落与预期混乱严重不清, 风险压力巨大。
二、国际金融市场突出控制力, 战略技术发威
三、未来国际金融预期判断, 金融风险扩大

(7)货币焦点凸起 政策博弈不等——2013年第三季度国际金融现状特色与未来风险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际金融市场焦点不断备受关注、忧虑加重
    1. 美元贬值与新兴货币贬值并行, 危机隐忧扩大
    2. 股市高涨与金价震荡交错组合, 预期心理纠结
    3. 石油高位与经济不振错位混浊, 不确定依旧
    4. 利率错落与预期混乱严重不清, 风险压力巨大
二、国际金融市场变化原因:突出控制力和战略技术发威
三、未来国际金融预期判断:金融风险扩大

(8)亚洲高息债券市场的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亚洲高息债券的特点
发行量及投资需求增长的原因
短期亚洲高息债券市场热度继续高涨
中长期市场波动的风险不容忽视

(9)美国奥巴马政府“重返亚太”战略的成因探析——基于国际关系“层次分析法”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嬗变:亚太经济的崛起
二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对美国霸权的“挑战”
三国内因素:奥巴马政府面临的发展困境
结语

(10)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2009年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回顾
        1.2.1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在2009年的态势
        1.2.2 2009年国际资本流动出现的新变化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3 国内文献综述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标和结构安排
        1.4.1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标和研究内容
        1.4.2 全文结构安排
第2章 国际资本流动相关理论与概念
    2.1 国际资本流动的种类与动机
        2.1.1 国际资本流动的种类
        2.1.2 国际资本流动的动机
    2.2 国际资本流动的理论起点
        2.2.1 利率差异理论
        2.2.2 资本边际生产力趋同模型
        2.2.3 "双缺口"模型
        2.2.4 资产组合理论
        2.2.5 货币分析法
    2.3 有关国际资本流动的经典模型
        2.3.1 最优短期国际资本流入理论模型
        2.3.2 国际资本流动对货币政策的"抵消和冲销系数"模型与冲销干预模型
        2.3.3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2.4 本文一些基本概念
        2.4.1 国际收支的定义和项目分类
        2.4.2 金融市场
        2.4.3 流动性与流动性过剩
        2.4.4 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QFⅡ)
        2.4.5 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Ⅱ)
    2.5 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新形式——主权财富基金
        2.5.1 主权财富基金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
        2.5.2 主权财富基金对金融市场稳定性的影响
第3章 国际资本流动对股票市场影响
    3.1 股票市场与短期资本流动的国际考察
        3.1.1 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股票市场发展
        3.1.2 国际资本流动的新特点
        3.1.3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规模概述
        3.1.4 中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状况
        3.1.5 2007年次贷危机发生以来的新变化
    3.2 中美股票市场的波动性分析
        3.2.1 描述波动性的GARCH模型
        3.2.2 中国股市与美国股市的波动性分析
    3.3 对短期资本流动的不同测算方法
        3.3.1 非直接投资净额调整法
        3.3.2 直接测算法
        3.3.3 间接测算法(世行法)
        3.3.4 克莱因法
    3.4 短期国际资本的传递效应
        3.4.1 中国短期资本流动变量的计算
        3.4.2 Granger因果检验
    3.5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因素对中国股市影响的TARCH模型
        3.5.1 TARCH模型理论介绍
        3.5.2 变量说明
        3.5.3 TARCH模型实证结果
    3.6 本章小结
        3.6.1 结论
        3.6.2 政策建议
第4章 国际资本流动与中国经常项目账户
    4.1 国际贸易与国际资本流动的内在关系
        4.1.1 贸易开放是国际资本流动的新动因
        4.1.2 国际资本流动是贸易开放的推动力
    4.2 中国经常项目账户变动特征
        4.2.1 经常账户的整体变动特征
        4.2.2 经常项目的细分考察
    4.3 经常项目下的短期资本流入的几种方式
        4.3.1 通过贸易项目的短期资本流入
        4.3.2 非贸易项下资本流动管理漏洞
    4.4 FDI影响我国经常项目收支的途径分析
        4.4.1 FDI对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
        4.4.2 FDI对我国投资收益项目的影响
    4.5 中国出口贸易相对依存度的计量分析
        4.5.1 数据说明
        4.5.2 建立模型
    4.6 国际资本流动与中国出口贸易的实证分析
        4.6.1 模型的构建
        4.6.2 建立中国出口贸易的VAR模型
    4.7 本章小结
        4.7.1 结论
        4.7.2 政策建议
第5章 国际资本流动与中国资本和金融账户
    5.1 资本账户开放对国际资本流动的推动机理分析
        5.1.1 降低资金成本,有利于引入外资
        5.1.2 增强投资者信心,促进资本流动
        5.1.3 加快经济与金融一体化的进程
        5.1.4 促进金融业竞争,有利于促进资本流动
    5.2 中国资本账户变动特征
        5.2.1 2009年上半年中国资本账户概述
        5.2.2 中国资本账户变动特征
    5.3 资本项目管理下的短期资本流入
        5.3.1 通过资本账户的短期资本流入途径
        5.3.2 资本项目管理中存在的漏洞——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难以区分
    5.4 国际资本流动和汇率、利率之间联动影响机制的计量分析
        5.4.1 国际资本流动和汇率、利率之间的联动影响机制——利率平价理论
        5.4.2 短期资本流动、FDI与汇率、利差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5.4.3 VEC模型与脉冲响应函数
    5.5 本章小结
        5.5.1 结论
        5.5.2 政策建议
第6章 国际资本流动的安全测算体系构建
    6.1 金融稳定问题的提出与金融稳定的涵义
        6.1.1 金融稳定问题的提出
        6.1.2 金融稳定的定义
        6.1.3 影响我国金融稳定的国际因素
    6.2 国际资本流动对金融稳定性影响的不同观点
        6.2.1 促进论
        6.2.2 有害论
        6.2.3 影响金融稳定性的其他理论
        6.2.4 关于FDI与国际收支和金融稳定的新观点
    6.3 国际资本流动影响金融稳定的传导机制
        6.3.1 机制一:通过间接融资市场
        6.3.2 机制二:通过证券市场
        6.3.3 机制三:通过外汇市场
    6.4 构建国际资本流动安全测算体系
        6.4.1 国际资本流动的金融稳定度界定与数值划分
        6.4.2 测算指标的选取与量化分析
        6.4.3 构建中国国际资本流动的安全测算指标体系
    6.5 本章小结
        6.5.1 结论
        6.5.2 政策建议
第7章 国际收支与货币政策
    7.1 国际收支影响货币供给的理论分析与中国货币政策实践
        7.1.1 国际收支影响货币供给的理论
        7.1.2 2009年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实践
    7.2 基于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流动性判断
        7.2.1 货币当局资产总量的变动
        7.2.2 总资产的结构变化
        7.2.3 总负债的结构变化
    7.3 总资产项与总负债项的关联影响
        7.3.1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7.3.2 外汇资产和基础货币
        7.3.3 外汇资产与央行票据
    7.4 中国国际收支与货币供给关联性分析
        7.4.1 变量选择与样本说明
        7.4.2 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量M2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7.4.3 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7.5 中国国际收支与货币供给关联性的动态分析
        7.5.1 可变参数模型的方法介绍
        7.5.2 中国货币供应量与外汇储备的变参数模型
        7.5.3 中国基础货币与外汇占款的变参数模型
    7.6 本章小结
        7.6.1 结论
        7.6.2 政策建议
第8章 结论
    8.1 本文主要的结论
    8.2 本文的创新点
    8.3 政策建议
    8.4 不足之处与下一步研究思路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亚洲股市将引领全球复苏(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美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研究[D]. 王胜男. 吉林大学, 2020(08)
  • [2]奥巴马任期内的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D]. 戴佳恬.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9)
  • [3]经济分化产业 金融分歧资产——2015—2016年国际金融市场分析与预测[J]. 谭雅玲. 国际贸易, 2016(01)
  • [4]惯性与转折较量 动向与方向复杂——2015年第一季度国际金融市场分析预测[J]. 谭雅玲. 国际贸易, 2015(04)
  • [5]中国金融市场联动关系研究 ——兼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问题[D]. 谢晓闻. 南开大学, 2014(04)
  • [6]货币焦点凸起 政策博弈不等——2013年第三季度国际金融现状特色与未来风险特征[J]. 谭雅玲. 武汉金融, 2013(11)
  • [7]货币焦点凸起 政策博弈不等——2013年第三季度国际金融现状特色与未来风险特征[J]. 谭雅玲. 国际贸易, 2013(10)
  • [8]亚洲高息债券市场的发展趋势[J]. 魏星. 金融博览, 2013(06)
  • [9]美国奥巴马政府“重返亚太”战略的成因探析——基于国际关系“层次分析法”的考察[J]. 檀江林,李莉. 东南亚研究, 2013(01)
  • [10]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D]. 田苗. 东北财经大学, 2010(07)

标签:;  ;  ;  ;  ;  

亚洲股市引领全球复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