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若干问题的思考

关于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若干问题的思考

一、对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若干问题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孟晓平[1](2021)在《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养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对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健康”成为人们最重要、最基础和最强烈的追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等政策文件的颁布以及实施充分彰显了健康中国建设的国家战略以及优先发展地位。为满足中小学生的健康需求,鼓励与引导中小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促进中小学生养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锻炼身体的生活习惯以及不断追求超越的积极品质,提升中小学生健康水平实现少年强,达成健康中国建设规划的基本要求,研究以一种更为积极和主动的态度涉入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从结果治理到积极预防再到不断提升的转变,这种促进方式具有更为积极的认识论意义。基于当前中小学生体育行为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的积极健康体育行为。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具有认知与情感的积极倾向性、健康性与安全性、内发主动性与规律性等特征,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促进中小学生能动的追求健康、增加中小学生的心理能动力、有利于中小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行为模式、促进中小学生形成行为动力系统等方面。为明晰影响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的关键因素,研究引入COM-B理论模型,建立体育能力、体育动机、体育参与机会-积极健康体育行为路径关系图。通过德尔菲法,确定并优化了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研制了调查问卷,获取了7512名中小学生的微观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得出,健身能力、机会获取、体育动机、社会支持条件与积极健康体育行为之间的路径系数均达到显着性,路径系数分别为0.373、0.256、0.118、0.071,健身能力与机会获取是影响积极健康体育行为的关键因素,体育动机是重要的中介变量。研究进一步对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现状进行考察与审视,指出当前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上,男生整体表现优于女生,小学生和初中生优于高中生,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不大。通过多群组比较发现,不同性别、学段和区域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的影响因素顺序有所区别。通过基于健康视角对中小学生体育教育的历史和现实思考,指出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养成作为一种更有价值和意义的课程目标取向将成为体育教育发展的最佳选择,其研究具有深化“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积极回应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提升体育教师专业智慧等课程意义。对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养成路径进行探蹊。首先,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的养成不仅仅是基于“挑战—应对”逻辑的策略回应,更应是基于“理念—建构”逻辑的价值性倡导,要以积极健康理念为指导,积极健康理念作为一种发展性、建设性的健康理念,具有促进中小学生命状态优化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要明确积极健康理念形成的要求,促进中小学生积极健康理念转化为行为。其次,学校教育尤其是体育教育具有关键性和基础性作用,要构建注重认知与体验的体育课程,创设优质、丰富的学校体育文化氛围,其中体育课程与教学是主渠道,契合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养成的课程设计是关键,研究以逆向体育课程设计为例,指出其可以成为促进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养成的重要方式。最后,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养成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理应在大健康观、大课程观的新时代观念下切实挖掘社会支持主体的促进职能,凝聚政府、社区、体育组织、个体社会支持网的力量,形成大课程体系,为中小学生行为养成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

张健[2](2021)在《阜阳市《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郑先常[3](2021)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在发展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推进专项化教学的实施尤为迫切。针对当前存在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涵仍需明晰、教学效果评价手段还需丰富、教学改革理论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进行分析,进一步探寻专项化教学的内涵特征,为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通过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访谈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并对体系的各指标进行赋值。在此基础上,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可操作化定义,创新专项化教学效果评测的新手段;最后应用于专项化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基于指标体系上海专项化教学改革的问题与改善建议,研究发现: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目标集中体现在: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能的健康发展、良好的体育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培养等方面。与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相比较,专项化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特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以“体育核心素养”为引领的教学目标、以“运动专项学习”为主体的教学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式和注重长效性机制的教学评价。2.遴选具有(1)职称为教授或副教授且具有博导资格的;(2)从事学校体育及相关领域,且具有较高热情的;(3)熟悉或参与到专项化教学改革的;(4)有一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精力、配合度良好的四种标准的人员,组成13人的征询专家群,对初建的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和修正。通过三轮专家意见征询,最终确定了由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品德5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和19项三级指标构成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其一级指标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道德对总目标的权重分别为0.1204、0.1032、0.3329、0.3343和0.1092,其二级和三级指标的权重见论文中表5-19。3.依据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最初量表的设计与制作、测试变量的选取、量表的修正、量表的验证几个步骤,研制了包含28个题项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经检验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较好。4.参照相关研究对评价对象评价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的方法,其中,0.8分以上为高,0.6到0.79分为中,低于0.6分为低。本研究借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得分为0.716,总体处于中等等级。一级指标体育意识的得分为0.775、体育知识的得分为0.688、运动能力的得分为0.713、运动参与的得分为0.697,体育品德的得分为0.810。(2)不同年级的学生在5个指标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从得分上看专项化教学效果的纵向效果较好;男性学生在5个指标上的得分均好于女性学生,在运动参与上,男女生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5.通过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价,发现:(1)虽然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较好,但总体水平不高;(2)学生的专项运动体育知识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专项运动技能性知识水平不高;(3)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方面。应对措施:(1)多角度查漏补缺,补齐短板,全面提升专项化教学效果;(2)默会知识促进运动技能知识的获得;(3)发展学生运动能力,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本研究结论,如下:1.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程序规范、方法合理、指标体系各级指标权重得分符合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初衷,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2.研制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测量工具。3.通过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符合当前专项化教学的实际情况,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有效性。4.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专项化教学效果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

谭牮牮[4](2021)在《建国以来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历史演进与价值取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校体育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屡屡遭遇困境,是在其教育的价值上出现了偏差,违背了培养人的初衷,沦为达成目的的工具。学校体育的价值取向是其课程所追寻的方向,对体育课程的内容和上课的形式都产生着深刻影响。因此,对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的讨论既是丰富体育课程理论内涵的需要,也对学校体育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的设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国内外有研究表明,体育课程价值取向是其课程的主体在课程活动之中根据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及自身的需要所进行价值选择时的倾向性。在以往的研究中,多数是从学科的角度研究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的,也有梳理20世纪以来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轨迹,探究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还有从国家的政策法规的演进与发展规律进行探究的。本研究选题依据有以下四点:一是课程标准的历史研究是立足于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需要;二是体育课程标准的历史研究是丰富我国近代教育史、体育史的有益工作;三是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有利于体育学科的发展;四是价值取向是课程标准修改应确立的前提与核心。从研究体育课程价值取向未来走向的目的出发,以建国以来颁布的11部体育教学指导文件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归纳总结法、比较研究法对这些教学指导文件从颁布的时代背景、文本剖析不同大纲(课程标准)下的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走向,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由功利性向非功利性发展,即从建国初期的体育课程为劳动生产和社会服务的价值取向,到改革开放时期的体育课程以增强体质为主的价值取向,再到实施素质时期的体育课程以健康第一的价值取向,一直到新世纪的体育课程以“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整个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演变特征是由重视运动技能传授——增强体质——健康第一——以学生为本发展演变的。从价值取向的发展历程中看出,体育课程由重视国家发展需求一步步转向重视学生的发展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最后到重视学生的全方位素质的提升,形成中国特色的体育课程发展方向。分析出现不同阶段价值取向出现偏差的原因有时政主导价值取向的、“传统养生”价值观念、“功利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其中,功利主义价值观是现实根源;传统养生观念是思想根源;时政格局是社会根源。深入分析现存的价值取向的根源分析有三:体育教学指导文件是国家意志的具体体现,其导向充分体现国家意志;价值取向的走向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体育课程在发展过程中开放融合,引入新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体育教学指导文件的价值取向是国家意志的具体体现;体育课程的理念应与国际接轨;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具有文化传统的根源。启示我们在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中需要充分考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国的体育课程要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的关系;未来的体育课程在课程目标上要实现整合化,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课程内容方面更加贴合学生的生活,加强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课程结构上形成一个多样化的结构整体。

荣俊杰[5](2020)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2年上海市在二期课程改革基础上,率先提出在高中阶段实施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以推动新一轮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的革新。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作为“先立后破”的改革尝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认知的缺乏系统性与深入性,致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出现迷茫与偏失,影响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目的的达成。面对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时代诉求,从学理视角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系统予以理性优化,能有效提升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推广与普及,丰富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为研究对象,根据泰勒原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等理论,从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与实质出发,审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的现状,在学理阐释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性的优化,并通过教学实践检验了优化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构建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体能、运动经历与运动情意五维目标体系,确立了五维目标间纵、横结构关系,阐明了各级分目标的表达逻辑。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体系强调了运动技能目标的核心性、体能目标的重要性,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的现实诉求;凸显运动知识、运动经历和运动情意目标的长效价值,符合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保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二、整合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阐释了教学内容选择的纵向、横向及动态均衡结构关系,提出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的整合,明确了知识、技能与体能选择的独立与共济关系,系统地对各级教学内容进行了规整,实现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安排的全面性、系统性与深入性,有利于满足学生专项学习的广度与深度需求,突显了教学内容为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持续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三、选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路径,提出提高运动项目选择的精准度、实施动态分层教学、提升体育师资素养、挖掘场地设施等优化策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凸显了教学实施“行动”的本质诉求,通过完善项目选择志愿表、制定技能+体能的分层标准,确保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高效运行;采用多途并举的优化路径,弥补师资缺口,提升体育教师的专项化素养;探寻合作共赢模式,缓解场地设施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困束。四、完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统一了学习评价内容,厘清了评价比重的动态化分配准则,健全了多元化评价主体机制。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的完善,明确了运动技能评价的主体性、体能次之但比重逐年递增的五维评价内容;强调教师评价的主导地位、学生自评与互评比重的逐年递增趋势,突显了学生体育学习的主体地位;评价办法与学习成绩呈现方式的完善,提高了学生学习评价效果的精准性与其价值的延伸性,促进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短期目的性与长效前瞻性的有机融合。五、通过构建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实施路径和完善学习评价方面的研究,夯实了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具有宏观指导意义,实践操作性强。研究成果在CS中学的教学实践显示,师生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认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得到了正向提升,佐证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对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良性运行及全面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王建[7](2020)在《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一项以上运动技能,提高运动兴趣,提升体育运动素养,形成健康锻炼习惯和生活方式,自2013年春季学期,上海市开始实施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2018年全市推广,实施的效果亟需科学测评。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测量法、观察法、德尔菲法、内容分析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形态进行历史梳理,确立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指标,测评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根据测评结果,发现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原因分析,最后提出改进性建议。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下述结论:第一,我国专项体育课程发展形态呈现出明显的时代背景。其演进沿着“单项运动→个性化选修→学科素养”的链条展开。第二,上海市实施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学生运动技能普遍提高,但是不同项目间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程度差异明显。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专项化学生在速度素质、男同学引体向上、女同学仰卧起坐、耐力素质、女同学肺活量、总分方面高于非专项化学生,但成绩不是很理想。第三,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教学静态练习时间较多,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不足;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高于非专项化学生,但良好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效果依然欠佳;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女同学尤为明显。高中专项体育教师在课前设计行为、课中实施行为、课后评价与反思行为方面存在诸多不足。第四,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部分项目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效果欠佳,主要受专项教师运动技能教学能力欠缺、未根据某项目特征建立运动技能一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过程中未充分考虑运动项目群的特征、以及学生前期运动基础差异的影响。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效果欠佳,主要受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程喜爱程度、有无专项体能练习、教学内容选择与优化、教学内容组织练习形式、下节课有无文化课、课堂教学氛围影响。第五,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主要受缺乏学校德育环境支撑、专项教师的德育认知不足、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程的情感体验不足、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理论构建缺乏的影响。高中专项化改革后学生有效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其主要原因,高中专项体育课程身体活动促进性因素中的促成、强化因素未产生应有的效应;另一方面是因为身体活动意向未产生应有的中介效应。针对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形成统一共识,专项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2)从社会中拓展资源,弥补专项化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3)合理设置专项,因校而宜的开发校本教材;4)发挥竞赛作用,建立全员参与的联赛体系;5)强化师资,不断提高教师专项技能教学能力;6)克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组织分层教学;7)完善教学评定,加快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8)加强监控,通过动态数据监测课程改革的成效。

孟杰[8](2020)在《适应性体育活动影响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随班就读是我国特殊教育安置的主体形式,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进入到普通环境中接受教育,其中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占有很大比例。随着随班就读工作的不断深入,其发展方向逐渐由规模扩大向质量全面提升转变。体育作为随班就读工作中的重要组成,对于特殊学生的全面发展及随班就读质量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随班就读体育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在集体教学方面随班就读学生常常被忽视,处于边缘状态。同时,在个别化辅导方面,资源教室、个别教学计划对于体育学科的覆盖还相对匮乏,使得身心存在缺陷的特殊儿童与健全儿童之间的差距得不到有效弥补,对于他们融入普通体育课程及活动十分不利。这种现象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随班就读学生运动参与的不足,不利于特殊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同时也对随班就读整体质量的提升造成一定的阻碍。在现有资源条件下,继续完善随班就读体育集体教学的同时,重视并不断开发、开展不同形式的个别化辅导,对于改善随班就读学生个体能力、提升运动参与、促进他们在普通环境中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符合特殊需要人群参与需求的适应性体育活动为切入点,运用文献资料、访谈、测试、行动研究、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通过行动研究对方案进行实施,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并探究其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影响。以期能够为目前尚处起步阶段的相关实践性研究提供借鉴,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促进提供新的思路,同时能够为我国随班就读体育发展的改革探索实践提供案例参考。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体育运动参与现状与影响因素。通过资料收集、测试、访谈等方法,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运动参与现状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该群体运动参与促进方案的构建与实施提供现实依据。运用TGMD-2、ActiGraph GT3X+三轴加速度传感器、运动动机量表、情感错误归因程序分别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基本运动技能、身体活动水平、运动动机、运动态度等进行测量评价,并收集相关体质测试数据,从不同层面对目前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运动参与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此外通过读随班就读学校管理者、体育教师、学生家长进行访谈,了解目前随班就读体育的开展状况及影响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因素。结果表明,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水平整体偏低。他们的速度、力量、柔韧、耐力等运动素质发展水平相对较弱,其基本运动技能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身体和心理投入相对不足。身体活动水平整体偏低,并且对参与体育运动的态度并不积极。2、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构建。通过理论依据、方案目标体系、组织形式、内容选择、实施结构等方面,构建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搭建适应性体育活动制定和实施的参照框架,为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的实践开展提供参考;基于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不足的现状,及哲学、教育学、特殊教育学、体育学等理论的指导,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应以充分尊重和重视每个随班就读儿童为出发点,承认他们接受公平教育的需求与权利,并且正视他们与健全同龄者之间的差异性;建立明确的目标体系,循序渐进,是保障方案持续实施,最终达到理想效果的基础;组织形式上,集中式个别化的组织形式能够节约资源,提升效率;内容方面以简单的专门性动作技能为基础,针对参与者特点及需求进行调整,保障每个孩子有效的参与和练习;人员配置方面,教师、家长、教练、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团队合作方式,能够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共同协调运转,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过程和结果、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结合的方式,能够及时反应方案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不断促进方案的完善;衔接对应的比赛与活动,为参与者搭建技能学习与运用的平台,是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持续开展的重要保障。3、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实施效果的行动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以研究人员与实践者共同设计,并分工完成实施及资料收集与反馈的方式,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进行实践,检验方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探究适应性体育活动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影响。依照上述随班就读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构建的原则,设计了以网球基本技术为内容的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通过方案实施前后,参与者的运动素质、基本运动技能、身体活动水平、运动动机、运动态度等指标的测量,同时在方案实施后,进行学生家长及体育教师访谈,对参与者回归普通班级后的表现进行了解来评价方案实施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参与适应性体育活动,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各项指标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同时,在他们回归普通班级后,其参与运动的兴趣和自信心得到了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适应性体育活动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运动参与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基于以上研究最终得出如下结论:(1)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水平整体较低。学校资源的局限性、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及实践经验的缺乏,随班就读学生自身缺陷等是导致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受到限制的重要因素。(2)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制定应以充分尊重和重视每个随班就读儿童为出发点,承认他们接受公平教育的需求与权利,并且正视他们与健全同龄者之间的差异性。这是具体方案目标制定、内容设置、实施流程规划的基础。(3)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以促进运动参与为阶段目标。由“集中式个别化辅导”的组织形式;以基本动作技能、过渡性技能和专门性竞技技能学习为内容的结构性框架;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段式的实施结构;社会、学校、家庭合作式的团队教学人员配比;过程性与结果性、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的评估方式组成的方案制定与实施架构,具有较强的可行性。(4)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实施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运动素质水平、基本运动技能、身体活动水平、运动动机、运动态度及参与运动的兴趣、自信心等方面具有提升作用,并改善了他们回归融合环境后的参与表现。过程和结果共同表明了,适应性体育活动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运动参与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向祖坤[9](2020)在《武汉市普通高中体育新课标实施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以汉阳区为例》文中指出体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重要的环节,不断优化和完善体育教学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强化体育课程健身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教育部于2017年底颁布《课程标准(2017年版)》,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拉开帷幕。湖北省2018年秋季学期开始实行,新课标实施已经过去一年多时间。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武汉市汉阳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实施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新课标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学的发展对策,为武汉市普通高中体育课程改革做出一份贡献。本文调查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开展武汉市汉阳区新课标实施现状的研究工作。综合整理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教育部门对体育新课标改革重视程度有待加强;体育教师对新课标理解认识不全面;实施新课标,体育教师资源不均衡,专项有限;场地器材设施不足,难以满足新课标的要求;体育教师缺乏主动性、创新性。依据结论并提出以下发展对策:发挥省、市、区教育部门指导监管职能,加大新课标实施力度;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助力教师专业发展;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加大体育经费投入,改良场地器材设施;转变思想观念,提高体育课的地位;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

王克群[10](2020)在《竞技体育项目的课程化改造研究 ——以高青县农村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竞技体育项目的课程化改造是我国当前一段时期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秉持体育新课标“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以生为本”基本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它不但能有效促进学校体育传统文化的传承,而且能点燃学生的体育热情,最终实现“终身体育”。很长时间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工作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办法,但在实际体育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学校对竞技体育项目课程化不够重视,体育教师对其理解不够深刻等问题。因此,有必要继续加大对竞技体育项目课程化改造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以此促进学校体育的快速发展。本课题研究以高青县农村小学竞技体育项目的课程化改造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案例研究法等相关研究方法,将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希望对其他学校开展竞技体育项目的课程化改造提供参考。通过研究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高青县农村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年龄配备合理,对竞技体育项目的课程化改造有一定认知基础,但外出培训比较少,“闭门造车”的现象较严重。同时实地调查发现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配备不达标。体育师资培训和场地设施配备成为阻碍竞技体育项目课程化改造的两大绊脚石。(2)目前高青县农村小学竞技体育项目开展不全,开展的竞技体育项目较为集中,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教学主要选择球类、田径等项目,像体操、羽毛球等项目几乎不开展。因体育教师对新课标了解不深,对竞技体育项目改造随意性较大,导致改造后的竞技体育项目开展效果不佳。(3)体育教师对竞技体育项目实施课程化改造应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以生为本”的理念出发,按照水平-领域-具体目标三级目标建设体系构成的横向维度以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四级目标建设体系构成的纵向维度科学设置学习目标。(4)竞技体育项目课程化改造的基本理念以体育新课标和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参照。课程化改造的方法主要是简化规则、降低难度、修改内容和改造场地器材设施,改造的原则为全面性、循序渐进、适应性、效果性、因地制宜原则,改造的内容选择上应根据不同的水平阶段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5)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选取高青县两处农村小学的4X100米接力和排球项目作为个案实施课程化改造并进行实证化研究,确立了竞技体育项目课程化改造的整体思路和流程,为其他体育项目的课程化改造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由此结论,特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校社融合”,完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2)运用价值辨析审视体育教学内容,拓宽教学内容选择的渠道。(3)准确把握“以生为本”的价值取向,践行“健康第一”的开发理念。(4)严格落实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突出其指导地位。(5)积极关注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竞技体育项目建设。

二、对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若干问题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若干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养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难点
        四、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 中小学生体育行为的问题分析
        一、中小学生体育行为的问题审视
        二、中小学生体育行为问题的归因分析
    第二节 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的内涵与意义
        一、积极健康体育行为的内涵阐析
        二、积极健康体育行为的基本特征
        三、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意义
第三章 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建构
        一、基于COM-B理论的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关系分析
        二、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初步建构
        三、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优化
    第二节 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
        一、问卷调查情况与变量计算方法
        二、数据信效度检验
    第三节 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一、模型构建
        二、假设检验
第四章 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养成的现状考察与理性审视
    第一节 中小学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养成的现状考察
        一、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的比较分析
        二、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的多群组分析
        三、对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影响因素的讨论及其对养成的启示
    第二节 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养成的理性审视
        一、中小学体育教育中对健康认识的发展嬗变
        二、中小学体育教育中对健康追求的现实考量
        三、中小学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养成教育研究的课程价值
第五章 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养成的路径探蹊
    第一节 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养成的理念引领
        一、形成积极健康理念的基本要求
        二、中小学生积极健康理念的行为转化
    第二节 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养成的学校教育培养
        一、开设注重认知与体验的体育课程—以逆向课程设计为例
        二、创设优质、丰富的学校体育文化氛围
    第三节 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养成的社会协同支持
        一、明确政府规划职能,加强协同支持力度
        二、创设宜居社区环境,营造协同支持氛围
        三、加强体育组织参与,提升协同支持水平
        四、建设家庭与同伴支持网,提高协同支持效能
研究结论与建议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国内外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2.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2.4 体育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4.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梳理
    4.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探寻
    4.3 本章小结
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5.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对象、原则和流程
    5.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建
    5.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修正与优化
    5.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意义与说明
    5.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7 本章小结
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的研制与实证
    6.1 量表的研制
    6.2 预调研及量表修正
    6.3 验证性因子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7.1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7.2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分结果分析
    7.3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
    7.4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
    7.5 讨论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建议、研究局限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与建议
    8.2 研究局限
    8.3 展望
9 致谢
10 主要参考文献
11 附录
12 个人简历

(4)建国以来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历史演进与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课程标准的缘起及核心概念界定
        2.1.1 核心概念界定
    2.2 体育课程标准的相关研究
        2.2.1 体育课程标准的发展变迁
        2.2.2 体育课程历史变迁的影响因素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历史研究法
        3.2.3 归纳总结法
        3.2.4 比较研究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建国以来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历史演进分析
        4.1.1 1956 年《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
        4.1.2 1961 年《中学体育教材》
        4.1.3 1978 年《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4.1.4 1987 年《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4.1.5 九年义务体育教学大纲——1988 大纲、1992 大纲
        4.1.6 1996 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4.1.7 2000 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
        4.1.8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7-12 年级)课程标准》
        4.1.9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7-9 年级)课程标准(2011 年版)》
        4.1.10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年版)》
    4.2 我国体育教学指导文件价值取向分析
        4.2.1 时政主导的价值取向
        4.2.2 “传统养生”的价值观念
        4.2.3 “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念
    4.3 我国现有体育教学指导文件的价值取向存在根源分析
        4.3.1 国家意志的体现
        4.3.2 受传统文化影响
        4.3.3 体育课程开放融合
5 结论与启示
    5.1 结论
    5.2 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时代诉求:学校体育教学需要不断的变革
        二、现实诉求:高中阶段需要体育专项化教学
        三、自身诉求:体育专项化教学需要持续发展
    第二节 文献研究述评
        一、研究综述
        (一)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前的研究
        (二)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后的研究
        二、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概念界定
        (一)概念辨析
        (二)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调查法
        (三)实验法
        (四)比较研究法
        (五)数理统计法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创新
        (一)视角创新
        (二)理论创新
    第五节 理论基础
        一、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原理
        (一)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二)泰勒原理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二、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一)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的基本内容
        (二)布卢姆理论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一)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有意义学习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第二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的构建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仍需提升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调查
        (二)教学目标达成的影响因素
        二、教学目标的认知度尚需深化
        (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二)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构建理论
        一、教学目标构建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构建的基本依据
        (一)聚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二)关注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三)凸显运动项目核心价值
        三、教学目标体系的理论阐释
        (一)教学目标维度的理性分析
        (二)教学目标维度合理性考量
        (三)教学目标维度的具体表征
    第三节 各级教学目标的表达
        一、教学总目标的陈述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呈现
        (一)学年教学目标的要义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陈述
        三、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单元教学目标的陈述
        四、课时教学目标的预设
        (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课时教学目标的要素
        (三)课时教学目标的陈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的整合
    第一节 教学内容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内容选择仍需全面性统筹
        (一)教学内容选择的满意度
        (二)教学内容教授的倾向性
        二、教学内容设置仍需系统性规整
        (一)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
        (二)教学内容设置的难易度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整合理论
        一、教学内容整合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整合的核心理念
        (一)彰显学科的重要观念
        (二)聚焦专项的核心知识
        (三)唤醒学生的学习活力
        三、教学内容选择依据与取向
        (一)三位一体的选择依据
        (二)多维交融的价值取向
        四、教学内容组织结构与形式
        (一)纵向、横向、动态均衡的三维结构
        (二)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
    第三节 各级教学内容的呈现
        一、教学内容的整体框架
        二、学年教学内容的规划
        三、学期教学内容的安排
        四、单元教学内容的细化
        (一)单元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单元教学内容的划分
        五、课时教学内容的组织
        (一)课时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课时教学内容的示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
    第一节 教学实施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运行层面
        (一)运动项目选择存在边缘化
        (二)分层教学仍需科学化规整
        二、体育师资层面
        (一)师资数量相对不足
        (二)专项素养仍需提升
        (三)专项培训仍需深化
        三、场地设施层面
        (一)场地设施的共用现象
        (二)场地设施的供需失衡
    第二节 教学实施的选择理论
        一、教学实施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实施的本质探析
        三、教学实施的价值诉求
    第三节 教学实施选择的策略
        一、健全课堂教学的运行机制
        (一)提高项目选择的精准性
        (二)实施动态化的分层教学
        二、优化师资队伍与专业素养
        (一)多途并举壮大体育师资队伍
        (二)强化职培提升教师专项素养
        三、挖掘场地设施的利用潜能
        (一)多方融入探索共赢共享模式
        (二)空间延伸利用周边场地设施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的完善
    第一节 学习评价的问题审视
        一、学习评价标准缺乏统一性
        (一)学习评价标准的各自为政
        (二)学习评价内容缺乏一致性
        二、学习评价主体存在单一性
        三、学习结果评定存在经验性
    第二节 学习评价的完善理论
        一、学习评价的理论基础
        二、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
        三、学习评价的核心理念
        四、学习评价的基本准则
        (一)学习评价的发展性
        (二)评价标准的分层性
        (三)评价比重的变化性
    第三节 学习评价完善的途径
        一、统一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内容
        (一)明晰学习评价的根本宗旨
        (二)确定学习评价的内容指标
        (三)细化评价内容指标的维度
        二、健全多元评价主体的互融机制
        (一)实施多元化评价主体制度
        (二)明确评价主体的评价内容
        (三)确定评价主体的评价比重
        三、完善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办法
        (一)明确评价内容的评定方法
        (二)采用等级+评语的呈现方式
        (三)编制学生学习成绩评定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实践
    第一节 教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一、教学实验目的
        二、教学实验对象
        三、教学实验时间
        四、教学实验程序
        (一)教学实验前的准备
        (二)教学实验中的跟进
        (三)教学实验后的统计
    第二节 教学实验结果与讨论
        一、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对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内容的认知
        (二)教学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成效认知的比较
        (三)教学实验前后学生专项运动成绩的比较
        二、结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Ⅰ
    附录二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Ⅱ
    附录三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Ⅰ
    附录四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Ⅱ
    附录五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专家评议表
    附录六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试点学校名单
作者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7)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缘起
        1.1.1 实践困惑: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亟需进行科学测评
        1.1.2 理论关注:如何科学推进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一直被人们关注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
        2.1.1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现状
        2.1.2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特征及问题
        2.1.3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总结述评
    2.2 国外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相关研究
    2.3 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综述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测量法
        3.3.3 问卷调查法
        3.3.4 德尔菲法
        3.3.5 观察法
        3.3.6 内容分析法
        3.3.7 数理统计法
4 我国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发展形态与特征
    4.1 20世纪60-80年代初:“运动训练式”的单项运动体育课程
        4.1.1 以“竞技体育”思想为指导
        4.1.2 以“运动训练”为主要教学方式方法
        4.1.3 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竞技化”倾向
    4.2 20世纪80、90年代: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专项选修”体育课程
        4.2.1 逐步确立“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4.2.2 教材内容实现了“由教师选择”到“学生自主选择”的转变
        4.2.3 仍以“技术教学”为中心,开始理性对待技术教学与增强体质关系
        4.2.4 教学方法实现从“训”向“教”的观念转变
    4.3 2017年至今,学科素养引领下的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
        4.3.1 以“健康第一,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
        4.3.2 以高中为桥梁,切实帮助学生掌握一项运动特长为目标
        4.3.3 明确将技术传授方法纳入课程,注重学生认知学习能力培养
        4.3.4 以学生体育素养的养成为评价参考
5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与分析
    5.1 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与遴选
        5.1.1 评估指标体系的初步确定
        5.1.2 评估指标体系的专家验证与优化
        5.1.3 评估指标体系的最终确定
        5.1.4 评估指标内容、调查意向及数据来源
    5.2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能达成的效果测评
        5.2.1 改革前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各体能指标的结果
        5.2.2 改革后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各体能指标的结果
        5.2.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学生体能达成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3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技能达成的效果测评
        5.3.1 专项化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情况的问卷调查
        5.3.2 专项化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情况的实地测量
        5.3.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4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的效果测评
        5.4.1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体育课堂身体活动水平的总体比较
        5.4.2 不同项目间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3 不同项目间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基本部分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4 不同性别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5 不同年级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6 不同肥胖程度(BMI)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7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的综合性分析
    5.5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一周身体活动情况的达成效果测评
        5.5.1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比较
        5.5.2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周频次的比较
        5.5.3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能量消耗的比较
        5.5.4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形式的比较
        5.5.5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意向的比较
        5.5.6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一周身体活动情况达成的综合性分析
    5.6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效果测评
        5.6.1 对专项教师、专家的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情况访谈
        5.6.2 对专项化学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
        5.6.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7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效果测评
        5.7.1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达成的总体分析
        5.7.2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积极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3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自主与探究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4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运动参与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5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体育关注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6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缺乏体育学习兴趣情况测评
        5.7.7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综合性分析
    5.8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专项教师体育教学行为的效果测评
        5.8.1 专项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知态度
        5.8.2 专项教师的课前设计行为
        5.8.3 专项教师的课中实施行为
        5.8.4 专项教师的课后评价与反思行为
    5.9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6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6.1 课程改革对不同项目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
        6.1.1 不同项目间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的问题表现
        6.1.2 不同项目间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原因分析
    6.2 课程改革后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6.2.1 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水平达成效果欠佳问题表现
        6.2.2 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水平欠佳原因分析
    6.3 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的培养价值有待展现
        6.3.1 专项化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问题表现
        6.3.2 专项化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原因分析
    6.4 课程改革尚未促进学生良好身体活动行为形成
        6.4.1 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的问题表现
        6.4.2 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的原因分析
    6.5 课程改革后专项教师的自身专业成长不足
        6.5.1 专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不足的问题表现
        6.5.2 专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不足的原因分析
    6.6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自身设计有待继续完善
7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改进建议
    7.1 形成共识:专项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
    7.2 拓展资源:从社会中弥补专项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
    7.3 课程开发:因校而宜的开发校本体育课程教材
    7.4 强化师资:不断提高教师专项技能教学能力
    7.5 注重竞赛: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联赛体系
    7.6 因材施教:克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进行分层教学
    7.7 完善评定:推进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与实施
    7.8 加强监控:通过动态数据监测课程改革的成效
8 结论、建议、创新与不足
    8.1 结论与建议
    8.2 创新
    8.3 不足
    8.4 展望
9 致谢
参考文献
教育背景与读博期间的科研经历
附件
    附件1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调查问卷
    附件2 体力活动(加速度传感器)测试记录表
    附件3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体育品德培养访谈表
    附录4 高中生体育学习兴趣评价量表
    附件5 家长告知书
    附件6 指标体系专家评价表

(8)适应性体育活动影响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发展的时代诉求与必然趋势
        1.1.2 我国融合教育实践随班就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3 随班就读中体育教育的理论必要性与现实边缘化
        1.1.4 随班就读体育提升与改善的理论支持与路径选择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及流程
    1.6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轻度智力障碍
        2.1.2 适应性体育活动
        2.1.3 随班就读
        2.1.4 运动参与
    2.2 文献综述
        2.2.1 融合教育概述
        2.2.2 融合体育教育概述
        2.2.3 运动参与的概述
        2.2.4 智力障碍儿童的身心特点与运动参与
        2.2.5 运动干预对智力障碍儿童的运动参与的影响
    2.3 文献总结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测试法
        3.2.4 行动研究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伦理
第四章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现状与影响因素
    4.1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现状分析
        4.1.1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能力
        4.1.2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表现
        4.1.3 小结
    4.2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影响因素
        4.2.1 随班就读学校管理者、体育教师、学生家长对运动参与的态度
        4.2.2 随班就读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开展
        4.2.3 促进随班就读学生运动参与面临的困难与需求
        4.2.4 小结
    4.3 总结
第五章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构建
    5.1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构的理论依据
        5.1.1 哲学——人本主义理论
        5.1.2 教育学——教育公平理念
        5.1.3 特殊教育学——部分融合理念
        5.1.4 体育学——动作技能发展模型
        5.1.5 社会生态学——社会生态环境理论
    5.2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构建原则
        5.2.1 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目标
        5.2.2 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组织形式
        5.2.3 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内容
        5.2.4 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实施
        5.2.5 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发展性
    5.3 总结
第六章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实施效果的行动研究
    6.1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行动方案的提出
        6.1.1 行动研究问题的提出
        6.1.2 进入研究现场
        6.1.3 提出行动研究方案
    6.2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行动方案内容
        6.2.1 方案内容目标
        6.2.2 方案内容设置
    6.3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行动方案实施计划
        6.3.1 参与者的招募
        6.3.2 行动方案实施的人员配比及职责
        6.3.3 行动方案实施的组织形式
        6.3.4 行动方案实施效果的评价
    6.4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实际行动过程
        6.4.1 时间安排的调整
        6.4.2 实施人员的调整
        6.4.3 方案实施内容的调整
    6.5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行动结果
        6.5.1 行动研究前后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的参与能力
        6.5.2 行动研究前后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运动参与表现
    6.6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行动结果分析
        6.6.1 适应性体育活动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能力的影响
        6.6.2 适应性体育活动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表现的影响
    6.7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6.8 随班就读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实际推广与应用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9)武汉市普通高中体育新课标实施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以汉阳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相关研究
        2.1.1 美国体育课程改革
        2.1.2 日本体育课程改革
        2.1.3 国外体育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2.2 国内普通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2.2.1 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现状的研究
        2.2.2 教学模块的研究
        2.2.3 教学策略的研究
        2.2.4 教学模式的研究
        2.2.5 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2.3 总结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比较研究法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标2003版与课标2017版比较研究
        4.1.1 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4.1.2 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4.1.3 课程内容
        4.1.4 学业质量和学习评价
    4.2 武汉市汉阳区高中体育教师基本情况
        4.2.1 男女比例及年龄结构研究分析
        4.2.2 教龄及职称研究分析
        4.2.3 学历结构研究分析
        4.2.4 体育专项研究分析
    4.3 武汉市汉阳区高中体育教师参与新课标现状
        4.3.1 参加课标2017版培训情况
        4.3.2 对课标2017版了解程度
        4.3.3 对课标2017版基本理念与学科核心素养认知情况
        4.3.4 对开展选项与模块教学的态度
    4.4 课改后武汉市汉阳区高中体育课现状分析
        4.4.1 体育课在学校课程体系中重视程度
        4.4.2 体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4.4.3 新课标实施后体育课效果分析
    4.5 武汉市汉阳区高中体育新课改中学生现状
        4.5.1 学生对实施体育新课标了解情况
        4.5.2 学生对体育课与体育活动喜欢程度的分析
        4.5.3 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情况
        4.5.4 学生对体育课学习动机分析
    4.6 武汉市汉阳区高中体育新课标实施现状
        4.6.1 学校组织教师新课标培训情况
        4.6.2 体育选项与模块教学分析研究
        4.6.3 体育教学中每次课体能学练时间分析
        4.6.4 健康教育模块实施情况
        4.6.5 实施体育新课标出现的问题研究
第5章 结论与发展对策
    5.1 结论
        5.1.1 教育部门对体育新课标改革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5.1.2 体育教师对新课标理解认识不全面
        5.1.3 实施新课标,体育教师资源不均衡,专项有限
        5.1.4 场地器材设施不足,难以满足新课标的要求
        5.1.5 体育教师缺乏主动性、创新性
    5.2 发展对策
        5.2.1 发挥省、市、区教育部门指导监管职能,加大新课标实施力度
        5.2.2 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5.2.3 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促进资源共享
        5.2.4 加大体育经费投入,改良场地器材设施
        5.2.5 转变思想观念,提高体育课的地位
        5.2.6 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竞技体育项目的课程化改造研究 ——以高青县农村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竞技体育项目的课程化改造是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
        1.1.2 竞技体育项目的课程化改造是落实国家体育方针政策的有效举措
        1.1.3 竞技体育项目的课程化改造是基础教育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1.1.4 竞技体育项目的课程化改造是缩小城乡体育教学差距的有力武器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对于学校竞技体育项目开展现状的研究
        2.1.2 对于竞技体育项目课程化的理论研究
        2.1.3 关于竞技体育项目课程化改造的实践研究
    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相关概念的界定
        2.3.1 竞技体育项目概念的界定
        2.3.2 体育课程化概念的界定
        2.3.3 竞技体育项目课程化概念的界定
第3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实地考察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案例设计法
第4章 高青县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4.1 高青县农村小学体育师资情况
        4.1.1 农村小学体育师资力量调查
        4.1.2 体育教师对竞技体育项目课程化改造方面的认知
        4.1.3 体育教师对体育新课程标准(2011版)的认知
    4.2 高青县农村小学学生对体育教学现状的认知
        4.2.1 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动机积极性分析
        4.2.2 学生对奥运会篮球、足球、田径等项目竞赛规则的认知
    4.3 高青县农村小学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情况
    4.4 高青县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内容
        4.4.1 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教学实施的教学内容
        4.4.2 竞技体育项目开设情况调查
    4.5 高青县农村小学体育教学方法
        4.5.1 当前的体育教学方法
        4.5.2 竞技体育项目改造时的教学方法
    4.6 高青县农村小学体育教学效果
        4.6.1 学生对当前体育教学开展情况满意度调查
        4.6.2 学生对改造后的篮球、足球、田径等项目满意度调查
第5章 农村小学竞技体育项目课程化改造的理论基础
    5.1 农村小学竞技体育项目课程化改造的基本理念
        5.1.1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5.1.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
        5.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
    5.2 农村小学竞技体育项目课程化改造的目标设置
    5.3 农村小学竞技体育项目课程化改造的内容设计
    5.4 农村小学竞技体育项目课程化改造的原则
        5.4.1 全面性原则
        5.4.2 教育性原则
        5.4.3 适应性原则
        5.4.4 科学性原则
        5.4.5 因地制宜性原则
    5.5 农村小学竞技体育项目课程化改造的方法
        5.5.1 简化动作技战术,降低难度
        5.5.2 修改规则
        5.5.3 改造场地器械
        5.5.4 修改内容
    5.6 农村小学竞技体育项目课程化改造的思路
    5.7 农村小学竞技体育项目课程化改造的注意事项
        5.7.1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场地器材设施
        5.7.2 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体系,加强教学指导工作
        5.7.3 开展心理教育,消除学生恐惧感
        5.7.4 做好充分的热身活动,提高注意力
第6章 高青县农村小学竞技体育项目课程化改造的案例设计
    6.1 高青县常家学区中心小学三年级4×100m接力课程化改造的案例
        6.1.1 项目目前开展的规则和要求
        6.1.2 项目的规则和要求在目前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中受到的制约
        6.1.3 项目课程化改造的基本理念
        6.1.4 项目课程化改造的目标设置
        6.1.5 项目课程化改造的方法
        6.1.6 项目课程化改造后的教学流程
        6.1.7 项目课程化改造的注意事项
    6.2 高青县高城学区中心小学五年级排球教学比赛课程化改造的案例
        6.2.1 项目改造前的规则及要求
        6.2.2 项目的规则和要求在目前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中受到的制约
        6.2.3 项目课程化改造的基本理念
        6.2.4 项目课程化改造的目标设置
        6.2.5 项目课程化改造的方法
        6.2.6 项目课程化改造后的教学流程
        6.2.7 项目课程化改造的注意事项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1.1 高青县农村小学体育师资培训有待提高,场地器材设施匮乏
        7.1.2 当前高青县农村小学竞技体育项目开展状况和教学效果不佳
        7.1.3 遵循体育教学规律,科学设置竞技体育项目课程化改造目标
        7.1.4 竞技体育项目课程化改造的理论基础已确立
        7.1.5 实证化研究竞技体育项目课程化改造的案例设计,促进体育教学改革
    7.2 建议
        7.2.1 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校社融合”,完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
        7.2.2 运用价值辨析审视体育教学内容,拓宽教学内容选择的渠道
        7.2.3 准确把握“以生为本”的价值取向,践行“健康第一”的开发理念
        7.2.4 严格落实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突出其指导地位
        7.2.5 积极关注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竞技体育项目建设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件C
作者简历

四、对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若干问题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养成研究[D]. 孟晓平.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阜阳市《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D]. 张健. 阜阳师范大学, 2021
  • [3]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郑先常.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4]建国以来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历史演进与价值取向研究[D]. 谭牮牮.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5]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D]. 荣俊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D]. 王建.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8]适应性体育活动影响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实证研究[D]. 孟杰.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9)
  • [9]武汉市普通高中体育新课标实施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以汉阳区为例[D]. 向祖坤. 江汉大学, 2020(11)
  • [10]竞技体育项目的课程化改造研究 ——以高青县农村小学为例[D]. 王克群. 鲁东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关于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若干问题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