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省种子产学研育种推广结合的思考

关于我省种子产学研育种推广结合的思考

一、对我省种子产学研、育繁推结合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郑红梅,全伟,严娟,庄翠珍[1](2017)在《云南种业发展科技支撑对策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南省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是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种质资源的开发创新与保护不够、种业企业竞争能力弱、良种基地建设与现代种子加工技术滞后、财政资金支持种业发展投入不足及结构不合理。要解决这些问题,建议云南省围绕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需要,采取加快传统育种技术与生物育种技术的研究及组装集成,以生物种质资源管理及平台建设为切入点,加快构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种业企业为主体、科技创新为动力、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生物种业体系,加快云南省种业的发展。

杨虎[2](2011)在《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玉米属禾本科玉米属植物,原产于美洲大陆的墨西哥、秘鲁、智利等沿安第斯山麓狭长地带。1492年哥伦布到达新大陆后,始有关于玉米文字记载的历史。稍后玉米被引种到北欧诸国,并从那里传播到非洲和亚洲以至世界大部分地区。玉米现已发展为粮食、经济、饲料、果蔬、能源等多元用途作物。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玉米种植面积位居第一位,产量处于第二位。其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玉米是利用杂种优势时间最早、面积较大的作物。杂交玉米的培育和推广,是玉米种子商品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玉米种子商品化主要标志是20世纪中期出现种、粮生产分工并确立。由此,玉米种子商品率日益提高,逐渐形成产业化。至20世纪末,杂交玉米覆盖率已逾90%,为所有农作物杂种利用最高。可以说正是在20世纪,玉米种业从无到有,从原始自留种发展到种业产业化,由迟滞封闭的传统孤立态走向蓬勃开放的现代产业化,亦代表着中国种业的发展方向。玉米种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玉米种子产业的良性发展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故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时间为序,以玉米种业发展为线索,梳理了20世纪玉米种业在各个阶段所表现的具体形式和发展特点,首次尝试结合运营管理体制与玉米种业的核心载体——玉米品种的演变,把中国玉米种业的演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引入—1962);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1976—1994);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形成与运营机制(1995—至今)。突破以往单纯按时间或政治体制划分的局限,从本质上揭示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历史轨迹与特征。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探讨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分析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动力因素,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特点;归纳了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经验与启示;指出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问题与不足。本文首先以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为切入点,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传统玉米种业的延续与渐变过程(引入—1962)。在回顾玉米在中国的引进、传播及影响基础上,客观展现了传统玉米种业相关技术的继承与创新,并总结了传统玉米种业渐变的科技特征。玉米约在16世纪初期传入中国。最早是经由西南陆路传入,大致是先边疆,后内地;先山区,后平原;先南方,后北方。玉米的传入和发展促使耕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开垦,增加了粮食产量,对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起了重要作用。正因如此,人们越来越重视玉米的种植、栽培和种子收集保存等各种技术的学习和总结,这就是传统玉米种业的相关技术积累工作,亦为玉米种业的继承与创新准备了前提。在中国玉米种业由传统向现代渐变创新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科技特征,即以自然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实验为基础;以生物统计学等进行定量分析;以化肥、农药和农机等为新型农业投入物。随之,玉米栽培与科技关系亦日益密切。中国玉米种业经过农家种时期的长期发展与引进种改良,已取得一定成绩,1958年12月,农业部颁布《全国玉米杂交种繁殖推广工作试行方案》,统一规划全国的玉米育种、繁殖和推广工作。1963年玉米单交种新单1号的育成标志我国玉米育种从以选育双杂交种为主向以选育单杂交种为主利用杂交优势的新阶段。亦为中国玉米种业进入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时期奠定了坚实基础。此阶段受政治等因素影响,玉米种业发展较为曲折缓慢,但仍取得一定成绩:一是玉米栽培技术的进步;二是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利用;三是玉米种质创新技术与体制发展。在探索高产高效玉米杂交种的过程中,紧凑型株型育种成效显着。1976年烟台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于伊育成的烟单14成为第一个在生产较大规模推广利用的玉米紧凑型品种,标志着中国玉米种业进入以紧凑型玉米为主导的时代。李登海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育了一系列紧凑型玉米品种,其中掖单2号与掖单13号分别为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我国玉米主推品种,从而开拓了紧凑型玉米育种的崭新局面,亦为我国玉米种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为玉米种业发展准备了前提条件。现代玉米育种技术的创新和现代玉米杂交优势群的形成与利用乃是紧凑型玉米育种的理论基础;正是在这些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掖单13号等系列优良品种不断产生,并在实践中普及推广,取得增产实效;玉米紧凑型良种是基础,管理是关键。紧凑型玉米乃是密植型种,栽培管理上有其特殊要求,只有采取合适恰当的栽培与管理技术才能保证理想增效。各时期标志性玉米优良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利用促进了玉米种业持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现代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发展变革发展,玉米种业产业化亦逐渐被提上日程,经过不断探索和总结,至1995年,国家实施了玉米种子工程项目,亦标志着我国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开端。在分析归纳了现代玉米种业的科技创新变革和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变革的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现代玉米种业发展态势进行了总体分析。最后以登海种业与德农种业为例对现代玉米种业公司进行了个案分析。中国玉米种业体制经历了一个由政府主管到逐步走向市场调节公司化的过程。1987年,中国种子公司正式成立,并于1995年更名为中国种业集团公司。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主要包括玉米品种研发体系、玉米种子生产、加工及销售体系、玉米种子行业管理体系和玉米产业组织结构等方面。现代产业化玉米种业公司成长历程集中体现了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状况。登海种业是最大的玉米种子现代企业、德农种业为新兴的玉米种子企业,皆具代表性,故而在对玉米种业发展态势进行总体分析之后,以他们为个案进行了例证分析。玉米种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首先是促进玉米产量提高和面积扩大。新中国成立前后,无论是面积、单产还是总产均有较大程度地提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紧凑型玉米的持续培育并得以迅速大面积推广,体现了玉米品种发展对产量提高的贡献之巨。吉林省是我国春玉米最大产区,山东省是我国夏玉米最大产区。故本文以山东省为例考察了玉米种业对区域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吉林省为例考察了玉米种业发展对农业发展模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作用。考察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三个因素影响最为突出:一是作为玉米种业自身技术因素,玉米品种改良是内驱动力;二是作为国家制度因素,国家农业科技政策是指针,具导引作用;三是作为产业经济杠杆,市场需求乃是玉米种子产业的核心环节,具强大推动力。最后总结了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特点;归纳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经验启示;指出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问题与不足。纵观20世纪玉米种业的发展,它体现出自身运行的特点,有巨大成就,亦有问题与不足,无论得失成败,都对我们今天玉米种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启示与借鉴。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强化种业科研,走创新之路;锐意体制改革,走产业集团化之路;加强种子品牌建设,走优质精品之路;严格市场监管,走依法治种之路;拓宽种子市场,走国际化之路。

巩东营[3](2005)在《山东省玉米种子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在农业生产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杂交玉米种子的培育和推广,在世界上已形成规模很大的产业。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玉米种子产业给予相当的重视,种子成为当今企业家瞩目和投资的热点。本文将山东种子产业中占优势比重的玉米种子产业单独立项,从种子的重要性、玉米种子产业发展的需要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必要性三方面内容入手,并将它放置于产业经济学领域去系统研究,通过探寻山东玉米种子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以期为山东乃至全国种子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我国种子产业发展的历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50年代初,主要组织群众评选,采取以粮换种,串换推广。第二阶段,60、70年代,实行“四自一辅”的种子工作方针阶段。第三阶段,1978-1995年,按照“四化一供”的工作方针进行种子生产与经营阶段。第四阶段,1995年至今,实行种子产业化阶段。山东玉米种子产业的现状是:品种选育工作成绩显着,在种子产业化工程实施的十年间,农业科研单位、农业大专院校作为玉米新品种选育的主力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作为玉米新品种选育工作的“后起之秀”,国营种子公司、民营企业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培养壮大自己的科研队伍,选育了一大批优良新品种;十年来山东省玉米杂交种的生产形势,总体上呈现一种无序状态;种子经营方面,作为种子经营主渠道的国营种子公司,体制不顺,市场观念陈旧,难以发挥种业主力军的作用;民营种业,蓬勃发展。2、山东省玉米种子产业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科研体制不适应种子产业的发展,亟待改革;国有种子公司改革进展缓慢;民营种业蓬勃发展,“家族式”管理受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挑战;行业过于分散,山东的民族种业面临强势品牌的冲击;我们的品牌意识、经营理念受到时代发展的挑战;跨国种业品牌即将角逐国内种业市场。3、面对新时期玉米种子产业的机遇和挑战,发展山东种业,首先必须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即坚定不移地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避免走弯路、走错路。根据山东种业发展的现状,我们应采取如下措施:深化种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种业宏观调控力度,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加快

刘明鑫,行军玲[4](2000)在《对我省种子产学研、育繁推结合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

二、对我省种子产学研、育繁推结合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我省种子产学研、育繁推结合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种业发展科技支撑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云南省种业发展现状
2 云南种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育种力量薄弱
    2.2 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亟待加强
    2.3 种业企业竞争能力弱
    2.4 育种基础设施条件与现代种子加工技术滞后
    2.5 财政资金支持种业发展投入不足及结构不合理
3 加快云南省种业发展科技支撑对策及建议
    3.1 建立种业公共服务平台
    3.2 服务国家资源战略需求,提升云南省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水平
    3.3 制定灵活可行的人才和技术管理机制
    3.4 建议政府支持主要研发技术领域
    3.5 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集团
    3.6 加强种子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提高供种能力
    3.7 科学布局生物种业科技创新力量
    3.8 充分发挥辐射中心作用,加强与东南亚各国开展种质资源合作交流
    3.9 建立市场导向开发机制,推动种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2)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条件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五、研究方法与手段
    六、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传入—1962)
    第一节 玉米在中国的引进、传播及影响
        一、玉米引进中国的途径探讨
        二、玉米在中国的传播
        三、玉米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第二节 玉米农家种相关技术的继承与改良
        一、玉米农家种相关技术的继承
        二、近代玉米种业相关技术的改良创新
        三、金皇后等标志性玉米品种的推广与利用
    第三节 玉米农家种改良创新的科技特征
        一、以自然科学理论为指导
        二、以科学实验为基础
        三、以生物统计学等进行定量分析
        四、以化肥、农药和农机等为新型农业投入物
第二章 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
    第一节 杂交玉米栽培技术演变
        一、玉米栽培发展状况及特点
        二、主要玉米生产技术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利用
        一、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的搜集过程
        二、中国玉米种质资源分布
        三、玉米抗病性改良与种质资源利用
        四、中单2号等标志性玉米品种推广与利用
    第三节 玉米种质创新理论及技术演变
        一、"南繁"等异地培育理论的创立与推广
        二、玉米杂种优势技术创新与利用
        三、玉米推广体系的初创与曲折发展
第三章 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1976—1994)
    第一节 紧凑型玉米品种变革的科技基础
        一、现代玉米育种技术的创新
        二、玉米杂交优势群的形成与利用
    第二节 紧凑型玉米的产生与利用
        一、紧凑型玉米的产生
        二、紧凑型玉米品种的效应
        三、掖单13号等标志性玉米品种推广与利用
    第三节 紧凑型玉米栽培与管理技术
        一、紧凑型玉米的栽培技术
        二、紧凑型玉米的管理技术
        三、紧凑型玉米选育栽培的问题与启示
第四章 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形成与运营机制(1995—至今)
    第一节 现代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发展变革
        一、玉米种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中国玉米种业体制的转变
        三、玉米品种评定与审(认)定的演变
        四、玉米品种推广体系的推进与创新
    第二节 现代玉米种业发展态势分析
        一、玉米品种研发体系
        二、玉米种子生产、加工及销售体系
        三、玉米种子行业管理体系
        四、玉米产业组织结构
        五、玉米种业需求及风险控制状况
    第三节 现代玉米种业公司个案分析—以登海、德农种业为例
        一、登海种业公司发展分析
        二、北京德农种业公司发展分析
第五章 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影响与动因分析
    第一节 玉米种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分析
        一、促进玉米产量提高与面积扩大
        二、推动了区域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
        三、改变了农业发展模式与经济增长方式
    第二节 技术因素—玉米品种改良的内驱动力
        一、农家品种的评选及品种间杂交种的选育
        二、玉米双交种的培育
        三、玉米单杂交种的培育及其发展
        四、玉米科学家的贡献
    第三节 制度因素—国家农业科技政策的推动
        一、组织玉米育种攻关和改革管理措施
        二、玉米种子工程
        三、知识产权法与植物新品种保护
        四、种子法颁布历程
    第四节 市场因素—玉米消费需求的拉动
        一、市场需求理论分析
        二、玉米市场需求的态势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山东省玉米种子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1.1 种子产业的重要性
        1.1.2 山东玉米种子产业的发展
        1.1.3 种子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 山东省玉米种子产业发展的历程史和现状
    2.1 我国种子产业的发展历程史
    2.2 山东省玉米种子产业的现状
        2.2.1 山东玉米生产概况
        2.2.2 山东省的玉米品种选育
        2.2.3 山东省玉米种子生产概况
        2.2.4 山东省玉米种子经营
3 山东省玉米种子企业竞争力分析
    3.1 山东省种子企业概况
        3.1.1 种子企业规模小
        3.1.2 国有种子企业占比重大
        3.1.3 育、繁、销脱节
        3.1.4 种子经营集中度低
    3.2 山东省玉米种子企业竞争力分析
4 山东省玉米种子产业发展问题
    4.1 农业科研部门机构臃肿,效率低下,亟待改革
    4.2 国有种子公司体制改革进展缓慢
    4.3 民营种业的发展
        4.3.1 民营种子企业发展的启示
        4.3.2 民营种业创业优势和潜伏危机
    4.4 行业过于分散,面临跨国种业公司的冲击
    4.5 山东省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4.6 “品牌营销”意识不强
5 山东玉米种子产业的发展对策
    5.1 当今世界种业的发展趋势对我省玉米种业发展的启示
        5.1.1 行业高度集中
        5.1.2 竞争的焦点是科技和人才
        5.1.3 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发展
    5.2 山东玉米种子产业的发展对策
        5.2.1 进一步贯彻实施种子工程
        5.2.2 努力实现种子产业化
        5.2.3 深化种业管理体制改革
        5.2.4 解放思想,加快山东省国有种子企业的体制改革
        5.2.5 彻底消除区域分割、行政垄断造成的市场壁垒
        5.2.6 实施名牌战略,走品牌兴企的发展之路
        5.2.7 扶植和组建优势玉米种业集团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一:山东省主要玉米种子企业问卷调查
致谢

四、对我省种子产学研、育繁推结合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种业发展科技支撑对策探讨[J]. 郑红梅,全伟,严娟,庄翠珍. 云南科技管理, 2017(02)
  • [2]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D]. 杨虎.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5)
  • [3]山东省玉米种子产业发展研究[D]. 巩东营. 山东农业大学, 2005(12)
  • [4]对我省种子产学研、育繁推结合的思考[J]. 刘明鑫,行军玲. 河南农业, 2000(01)

标签:;  ;  ;  ;  ;  

关于我省种子产学研育种推广结合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