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混合扭矩流变仪及其应用

振动混合扭矩流变仪及其应用

一、振动共混转矩流变仪及其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许广通[1](2021)在《反应挤出制备功能化改性全同聚丁烯-1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过氧化二异丙苯(DCP)为引发剂、以苯乙烯(St)为共单体、以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为接枝单体,在SHJ-20双螺杆挤出机中反应挤出制备接枝全同聚丁烯-1(iPB-1),探讨了接枝物iPB-g-GMA-co-St的最佳反应挤出工艺条件。结果表明:GMA的接枝率在190℃时接枝率最高,GMA的接枝率随挤出机温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接枝物iPB-g-GMA-co-St的MFR随温度的升高呈增大的趋势。GMA的接枝率随主机螺杆转速的增加先降低,120rpm时接枝率最大,接枝物的MFR在60rpm时最大。等比例的增加DCP、GMA和St的用量,在五组配方下进行反应挤出,配方1制得的接枝物接枝率和接枝效率都最低,配方5制得的接枝物接枝率最高,配方2制得的接枝物接枝效率最高;配方3制得的接枝物iPB-g-GMA-St的MFR最大,配方5的MFR最小。与标准iPB-1相比,不同工艺条件下制备接枝物的弯曲性能下降,邵氏硬度和维卡软化点无明显变化,拉伸性能和缺口冲击强度随反应挤出工艺条件变化明显。以过氧化二异丙苯(DCP)为引发剂、以苯乙烯(St)为共单体、以马来酸酐(MAH)为接枝单体,在SHJ-20双螺杆挤出机中反应挤出制备接枝全同聚丁烯-1(iPB-1),探讨了接枝物iPB-g-MAH-co-St的最佳反应挤出工艺条件。结果表明:MAH的接枝率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降低,在200℃制得的接枝物接枝率最大3.05%。随着螺杆转速的提高,接枝物的接枝率先增加后降低,MFR先降低后增加,在120rpm制得接枝物接枝率最大,MFR最小。等比例的增加DCP、MAH和St的用量,在五组配方下反应挤出,配方1制得的接枝物接枝率和接枝效率最低,配方5制得接枝物的接枝率和MFR最大,配方3制得的接枝物接枝效率最高。接枝物力学性能随反应挤出工艺条件变化有较大的差异。分别用iPB-1和iPB-g-GMA-co-St与尼龙6(PA6)进行共混改性,结果表明:iPB-1和iPB-g-GMA-co-St加入提高了PA6的Tmc,加快了PA6的结晶速率,与iPB-1相比,iPB-g-GMA-co-St与PA6具有更好的相容性,且iPB-g-GMA-co-St对PA6具有更好的增韧效果。

侯博友[2](2021)在《PLA基可生物降解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大量传统石油基塑料的使用导致了严重的白色污染和“微塑料”问题,这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具有可生物降解性、可持续发展性和可循环利用性等优点,不仅可以减轻环境污染问题,而且可以减少对石化资源的依赖。其中,聚乳酸(PLA)具有其他生物材料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可应用在食品包装、医疗和农业等领域。但是由于其自身的脆性、耐热性能差、结晶速率慢等缺点,阻碍其进一步发展。因此,针对PLA以上不足进行改性,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在第一部分的工作中,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环保增塑剂脱水木糖醇三壬酸酯(AXP),用于增塑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LA/PBS)共混物。通过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证实了AXP的化学结构。研究了AXP添加量对PLA/PBS共混物的力学性能、热性能、结晶、流变行为和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增塑剂添加量的增加,共混物的韧性逐渐提高,说明增塑剂在共混物中起到了很好的增韧作用。同时,AXP的引入降低了共混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改善了结晶性能和加工性能。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共混物的冲击断面,发现增塑剂AXP能使共混物由脆性断裂变为韧性断裂。此外,AXP的增塑效果可与石油基增塑剂相媲美,且成本低于异山梨醇类增塑剂,在未来的行业中具有替代邻苯类和异山梨醇类增塑剂的潜力。(2)在第二部分的工作中,使用AXP对玉米淀粉进行改性得到热塑性淀粉(TPS),然后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组成的聚乳酸/热塑性淀粉(PLA/TPS)共混物,研究了TPS添加量对PLA/TPS共混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TPS添加量的增加,共混物的结晶性能和加工性能得到改善,共混物的Tg降低,TPS的引入使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得到提升。通过SEM观察共混物的形态结构,可以发现TPS可以很好分散在PLA基体中。(3)在第三部分的工作中,利用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作为表面改性剂对PLA表面进行修饰,制备了PLA-g-GMA的接枝共聚物。固定TPS含量为30%,制备了一系列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含量不同的PLA-g-GMA/PBAT/TPS共混物,研究了PBAT含量对共混物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引入PBAT使共混物的结晶度和Tg降低;PBAT的柔性脂肪族长链和芳香环的引入,提升了共混物的韧性,同时改善了共混物的加工性能;微观形貌分析发现,PBAT使共混物的断裂方式由脆性断裂转变为韧性断裂,PBAT与基体相容性良好。(4)在第四部分的工作中,为了提升PLA的耐热性,采用熔融共混法将PLA和硅灰石AH0026进行共混,研究了硅灰石含量对共混物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硅灰石的加入有效提升了共混物的Tg,共混物的热稳定性提升明显,结晶性能、加工性能和力学性能也得到了改善,同时硅灰石在PLA基体中起到异相成核的作用。SEM分析发现,引入适量的硅灰石在PLA基体中分散良好。

赵子儒[3](2021)在《高流动性聚乳酸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聚乳酸(PLA)是一种生物基且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机械强度及透明性,在纤维纺丝、生物医药和包装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薄壁注塑是一种制备PLA薄壁制品的重要加工工艺,具有成型周期短、制品厚度低、重量轻等优点,注塑过程中原材料需要具备较高的熔体流动性。高分子量PLA的熔体流动性难以满足薄壁注塑的要求,限制了其在薄壁注塑中的应用。因此,本课题以提高PLA熔体流动性能同时保持其良好的机械性能为导向,自主设计合成了己内酯-乳酸线形无规共聚物(P(CL-co-LA))和己内酯-乳酸超支化形无规共聚物(HBP(CL-co-LA))作为流动助剂,在熔融加工条件下制备了高强度、高熔体流动性的PLA共混物。本工作为高流动性PLA材料的制备提供了新方法,为PLA在薄壁注塑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熔融共混制备了PLA/流动助剂共混物,在相同条件下对比研究了五种流动助剂对PLA的润滑效果,发现乙撑双硬脂酰胺(EBS)对PLA的润滑效果最好。探究了EBS的添加量对润滑效果、机械性能、微观形貌、结晶行为的影响,并探讨了其润滑、增强机理。EBS熔体黏度低,可以有效降低PLA链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少PLA链间摩擦,添加量大时还具有外润滑作用。当EBS的添加量为1 wt%时,PLA共混物的拉伸强度达到了69 MPa,比PLA的拉伸强度提高了15%,熔体流动速率(MFR)达到28g/10 min,比PLA的MFR提高了40%。EBS的酰胺基团与PLA的酯基会形成氢键,促进了共混物分子链的紧密堆积,因此在提高PLA熔体流动性的同时还对PLA具有增强作用;当加入10 wt%EBS时,PLA共混物的MFR达到83 g/10 min,与纯PLA相比提高了315%,但由于EBS与PLA相容性较差,添加量过多会导致EBS团聚,发生相分离,降低共混物的拉伸强度。2)利用开环聚合设计合成了生物可降解的线形己内酯-乳酸无规共聚物P(CL-co-LA)并将其作为流动助剂与PLA熔融共混制备了PLA/P(CL-co-LA)共混物。通过调控ε-己内酯(ε-CL)与L-丙交酯(L-LA)的投料比可以调控P(CL-co-LA)的化学结构。系统研究了共聚物的化学结构和添加量等因素对PLA的微观形貌、结晶行为、机械性能和润滑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其机理。研究发现,P(CL-co-LA)的化学结构和添加量会影响P(CL-co-LA)在PLA基体中的分散性能和润滑效果。不同结构的P(CL-co-LA)共聚物均可以提高PLA的熔体流动性,当P(CL-co-LA)添加量为1 wt%时,PLA的MFR达到了30 g/10 min,比PLA的MFR提高了50%,拉伸强度达到73 MPa,比PLA提高了22%。P(CL-co-LA)与PLA相容性好,可以分散到PLA分子链间的空隙,促进了材料的紧密堆积,使得共混物的密度比PLA提高了9.8%。3)设计合成了生物可降解的超支化形己内酯-乳酸无规共聚物(HBP(CL-co-LA))。通过调控ε-CL与L-LA的投料比可以调控HBP(CL-co-LA)的化学结构,将其作为流动助剂与PLA熔融共混制备了PLA/HBP(CL-co-LA)共混物,系统研究了超支化形共聚物的化学结构和添加量等因素对PLA的微观形貌、结晶行为、机械性能和润滑效果的影响规律,并探讨了其改性机理。研究发现,超支化聚合物自由体积大、黏度低,可以提高PLA的熔体流动性能,当HBP(CL-co-LA)添加量为1 wt%时,共混物的MFR达到35g/10 min,提高了75%,拉伸强度达到69 MPa,提高了15%。随着超支化共聚物中LLA含量的提高,超支化共聚物与PLA的相容性逐渐提高,链屏蔽作用逐渐降低,导致共混物的MFR随共聚物L-LA组分含量的提高先升高后降低。

徐超越[4](2021)在《抗静电聚乙烯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2,4,6-三(二甲氨基甲基)苯酚(DMP30)和环氧氯丙烷为原料,合成阳离子型季铵盐N,N’,N’-((2-羟基苯-1,3,5-三基)三(亚甲基))三(4-氯-2-羟基-N,N-二甲基丁烷-1-胺)(EDP)。以丙烯酸和氯化亚砜为原料对DMP30进行改性,制备出具有双键结构的阳离子型季铵盐N,N’,N’-((2-甲基丙烯酸苯基酯-1,3,5-三基)三(亚甲基))三(4-氯-2-羟基-N,N-二甲基丁烷-1-胺)(AEDP)。将EDP和AEDP分别加入到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中制备抗静电聚乙烯材料。用LLDPE、EDP和AEDP为原料,采用预辐照技术制备了LLDPE/EDP和LLDPE-g-AEDP材料,将其用平板硫化机热压成膜,测试了它们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LLDPE中加入EDP或AEDP后,对LLDPE/EDP和LLDPE-g-AEDP薄膜的结晶温度和熔融温度并无明显的影响。加入抗静电剂后LLDPE分子链的规整度遭到了破坏,导致薄膜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与直角撕裂性能均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但不会影响薄膜的加工性能。EDP和AEDP的加入,可以改善LLDPE薄膜的亲水性能、防尘性能和抗静电性能。纯LLDPE薄膜与水的接触角为100o,含1.5 wt%EDP和1.5 wt%AEDP的LLDPE抗静电薄膜与水的接触角最低可以降至70o左右。随着EDP或AEDP含量的增加,LLDPE/EDP和LLDPE-g-AEDP抗静电薄膜的体积电阻率与表面电阻率逐渐下降,1.5 wt%的EDP抗静电薄膜的体积电阻率与表面电阻率分别为4.39×108Ω·m和1.75×1011Ω,1.5 wt%的AEDP-g-LLDPE抗静电薄膜的体积电阻率与表面电阻率分别为8.10×108Ω·m和2.33×1011Ω。测试了在无水乙醇中浸泡不同时间的LLDPE/EDP薄膜的红外光谱,结合Fick第二定律拟合公式,计算出LLDPE/EDP薄膜的厚度对LLDPE薄膜中EDP小分子迁移速率。分析结果可知,随着LLDPE/EDP薄膜厚度的增加,EDP的扩散系数逐渐减小,说明薄膜的厚度越厚,薄膜内部EDP分子和LLDPE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越强,EDP扩散至薄膜表面的速率越慢,LLDPE/EDP薄膜具有抗静电性能的时间越长。将十八烷基二乙醇胺丙烯酸单酯(AAF)加入到LLDPE/EDP薄膜中制备了LLDPE/AAF/EDP薄膜。取在无水乙醇中浸泡不同时间的LLDPE/AAF/EDP薄膜测试其红外光谱,结合Fick第二定律拟合公式,计算LLDPE内部小分子的迁移速率,并与LLDPE/EDP薄膜中EDP的迁移速率作比较。结果表明,LLDPE/AAF/EDP薄膜的厚度增加,薄膜内部的AAF与EDP都会减缓迁移速率,并且AAF的加入会增加EDP与LLDPE的相容性,减缓LLDPE/AAF/EDP中EDP的迁移速率。0.17 mm的LLDPE/EDP薄膜的迁移速率为1.99×10-9cm2/min,加入AAF后,0.17 mm的LLDPE/AAF/EDP薄膜的迁移速率降低至8.01×10-10 cm2/min。同时测试了不同EDP含量的LLDPE/AAF/EDP薄膜的接触角、体积电阻率和表面电阻率。结果表明,含量为0.1 wt%AAF和1.5 wt%EDP的LLDPE/AAF/EDP薄膜的接触角为71.1o,较纯LLDPE薄膜降低了30 o;含量为0.1 wt%AAF和1.5 wt%EDP的LLDPE/AAF/EDP薄膜的体积电阻率和表面电阻率分别为3.85×109Ω·m和2.85×1011Ω。AAF的加入可以增加薄膜的亲水性,同时延缓季铵盐下分子的析出速率,从而使薄膜表面更易形成水膜来增强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薄膜的导电性同时延长了抗静电薄膜抗静电的时间。

江太君[5](2021)在《植物纤维/聚丙烯体系应力松弛时间表征及调控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植物纤维/聚合物复合材料以其优异的物理机械性能、较高的性价比以及绿色低碳的环保特性在包装与相关工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解决塑料白色污染、石化资源短缺以及农林废弃物污染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热塑性聚合物复合材料在加工过程中的应力松弛深远地影响并制约着其加工流变行为、制品尺寸精度、成型效率以及模具结构设计。目前还鲜有文献从应力松弛机理与数学模型角度来解析复合材料在加工过程中的应力松弛行为。另一方面,植物纤维/聚合物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还局限于挤出与注塑,不能同时满足高含量植物纤维与异型结构加工的需求,限制了材料的应用范围。本文以植物纤维/聚合物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聚合物及其植物纤维增强体系微观应力松弛的物理模型,推导了不同工况下复合材料熔体应力松弛关键参数的数学表达式。采用转矩流变仪与自制的热机械分析仪对材料在剪切、压缩与弯曲载荷作用下的应力松弛参数进行表征。实验与数学计算结果之间的吻合性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与可靠性。针对复合材料流动性差的特点设计了在线挤出模压成型工艺来加工异型结构的包装盒盒坯;基于复合材料应力松弛机理与理论模型讨论了该工艺中在线挤出计量与模压成型两个核心工位材料应力松弛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了其与材料熔体挤出计量精度、计量稳定性与效率、盒坯翘曲变形量、制品物理机械性能以及产品合格率之间的关系。具体研究内容与主要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构建了聚合物与植物纤维增强体系应力松弛的微观物理模型,推导了应力松弛时间的数学解析表达式,并从理论角度探索了复合材料应力松弛的微观机理。结果表明:聚合物及其复合材料熔体的剪切应力松弛时间与复合材料的粘度强相关,随重均分子量的升高而上升,分子量分布指数的升高而降低;重均分子量越高,分子量分布指数对应力松弛时间的影响越显着。(2)采用转矩流变仪与指数衰减数学模型实验表征了聚丙烯及其植物纤维增强体系在熔融混炼过程中的剪切应力松弛时间。实验结果验证了物理数学理论模型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熔体剪切应力松弛时间随植物纤维含量呈上抛物线发展趋势,峰值体积分数为20%。纤维的长径比越大,应力松弛时间越长,植物纤维与聚丙烯基体间界面强度的增加会促进体系内应力的传递,降低应力松弛速率,延长应力松弛时间,偶联剂含量的钝化阈值为3 wt%。(3)采用自制的热机械分析仪以甲基硅油为温控介质实验表征了植物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压缩与弯曲应力松弛时间。实验结果表明:植物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在压缩与弯曲过程中的应力过冲相对于转矩流变仪内的剪切应力松弛更加明显。压缩与弯曲应力松弛过程中应力的衰减可分离出快慢两个阶段,第I阶段的应力松弛时间低于第II阶段两个数量级,第I阶段应力衰减幅度是第II阶段的3.5倍,第I阶段应力衰减幅度随着植物纤维含量增加而上升,而第二阶段应力衰减幅度随植物纤维含量的增加而下降。(4)针对植物纤维/聚合物体系流动性差的特点设计了在线挤出模压成型工艺来加工高植物纤维含量复合材料异型包装盒盒坯。基于复合材料剪切应力松弛理论分析了影响该工艺中熔体料坯在线挤出计量过程计量精度、计量稳定性以及计量效率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熔体计量质量标准偏差随着聚丙烯熔融指数的增加而降低,随着植物纤维含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峰谷植物纤维含量在25wt%附近。增加计量筒活塞背压可以降低熔体计量质量标准偏差,当背压超过1.5 MPa在双工位切换时会引起计量不稳定现象,而复合材料熔体料坯的计量效率与熔体计量质量标准偏差值呈负相关。(5)从应力松弛的角度分析了植物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在线挤出模压成型过程中植物纤维含量、模具温度以及成型工艺参数对包装盒盒坯翘曲变形量、力学性能以及生产效率的影响。对比了在线挤出模压成型工艺与传统两步法注塑成型工艺在高含量植物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包装盒盒坯加工过程中应力松弛行为、物理机械性能、翘曲变形量以及生产效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线挤出模压成型工艺加工的植物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异型结构包装盒盒坯的翘曲变形量相对传统的注塑成型低32.4%,尺寸标准差降低了49.6%。在线挤出模压成型工艺制备的包装盒盒坯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与冲击强度指标均优于注塑成型。本论文从聚合物高分子链的微观结构、运动模式以及其与植物纤维的界面作用角度出发构建了植物纤维/聚合物体系应力松弛的微观物理模型与数学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针对高含量植物纤维增强聚合物体系流动性差的特点设计了在线挤出模压成型工艺来加工异型结构包装盒盒坯。提出的理论模型可以用于深入分析并预测复合材料在不同载荷与边界条件下的应力松弛行为,精确调控应力松弛时间,达到间接精确控制加工成型过程中与应力松弛密切相关物理变量精度与稳定性的目的,对提升复合材料制品的加工品质与生产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贾继祥[6](2021)在《TPU基聚合物共混材料的制备及性能》文中研究说明热塑性聚氨酯弹性(TPU)具有机械强度高、加工性能优异,综合性能出色的特点,其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TPU的皮肤触感差,且聚酯型TPU不耐水解,聚醚性TPU耐氧化性差,这都不利于其在生物医用材料,以及与人体直接接触材料,如智能手环料、手机保护套等领域的应用。将TPU与其他类型高分子材料共混,是提高TPU性能的有效方法。聚异丁烯(PIB)基弹性体和硅橡胶(Si R)是两类具有优异生物相容性的高分子材料。本文将TPU分别与高分子量PIB、溴化对甲基苯乙烯异丁烯共聚物离聚体(BIMS ionomer)以及Si R进行熔融共混,制备了TPU基聚合物共混材料,通过万能拉伸试验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合能谱仪(EDS),研究了共混比对共混物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同时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重分析(TGA)和动态机械热分析(DMA)研究了共混物的热性能;通过硝酸(HNO3)浸泡实验研究了抗氧化/水解性;并通过橡胶加工分析仪(RPA)研究了共混物的流变性能和加工性能。研究结果表明:1.借助于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PP-g-MAH)的增容作用,可获得具有较高力学性能和优异耐氧化/水解性能的PIB/TPU共混物。PIB和TPU的极性存在显着差异,须引入相容剂PP-g-MAH以改善界面特性。PIB/TPU共混比为1/9~3/7时,TPU为连续基体相,PIB为分散相;PIB/TPU共混比为5/5时,共混物转变为双连续相分布;PIB/TPU共混比为7/3~8/2时,PIB转变为连续基体相,TPU为分散相。PIB/TPU共混比为7/3时,相比于高分子量PIB,表现出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较好的加工性能,拉伸强度达到7 MPa;相比于TPU,表现出更好的热稳定性,以及优异的耐氧化/水解性能。通过缓慢冷却热处理,可促使PIB向共混物表面迁移,进一步增加共混物的抗氧化/水解性。2.三苯基磷(P(Ph)3)和溴化对甲基苯乙烯异丁烯共聚物(BIMS)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可以形成BIMS离聚体(ionomer),最优的反应条件为P(Ph)3/苄基溴=2(摩尔比)、反应温度120℃,反应时间10 min。在PP-g-MAH的增容作用下,将BIMS离聚体与TPU进行物理共混,相比于高分子量PIB/TPU共混物,在进一步提升力学性能的同时,还显着提高了耐蠕变性能,减少了应力松弛;共混比均为7/3时,BIMS离聚体/TPU共混物的耐蠕变性能提高了61%,应力松弛减少了15.7%,拉伸强度提高到9.1MPa。BIMS离聚体/TPU还表现出良好的加工性能。3.通过简单物理共混和动态硫化,制备了Si R/TPU共混材料。使用简单物理共混法,在Si R含量为15%时,共混物的力学性能优异,拉伸强度14.9 MPa,断裂伸长率为805%。Si R含量较高时,动态硫化可降低共混材料的拉伸永久变形。铂金硫化体系和过氧化物硫化体系的都能够有效交联Si R,铂金硫化体系的交联程度相对要大一些。Si R/TPU在5/5共混比下为双连续相分布,通过动态硫化可转变为硫化Si R分散于TPU基体中的单连续相分布。

吴相国[7](2021)在《聚乙烯蜡接枝改性及其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聚乙烯蜡为一种重要的润滑剂,广泛应用于高分子材料的加工中。随着高分子材料助剂多功能化的发展,对聚乙烯蜡进行功能化改性,目前已成为聚乙烯蜡研究的重要方向。本课题以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马来酸酐(MAH)为接枝单体,对聚乙烯蜡进行了接枝改性研究。在不同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引发剂添加量和单体添加量等条件下对聚乙烯蜡进行接枝改性,探讨聚乙烯蜡接枝MAH的最佳条件,对不同接枝率聚乙烯蜡进行了性能分析,并对MAH接枝聚乙烯蜡在聚氯乙烯(PVC)及沥青材料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影响聚乙烯蜡接枝率的主要因素有反应时间、反应温度、MAH添加量和引发剂BPO添加量,且对接枝率影响的大小关系为:反应温度>MAH用量>引发剂添加量>反应时间。(2)温度越高,聚乙烯蜡的接枝率越高,但高于150°C聚乙烯蜡接枝率反而会下降;反应时间越长,接枝率会越高,但时间超过3 h时,接枝率反而下降;综合反应条件,接枝聚乙烯蜡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140°C,反应时间3 h,MAH浓度8%,引发剂浓度0.6%时,此时接枝聚乙烯蜡的接枝率达到最大值,最大接枝率为7.24%。(3)聚乙烯蜡接枝后粘度软化点分子量等指标会上升,且接枝率越高,粘度越大,软化点越高,粘均分子量越大;接枝率为5.17%时,聚乙烯蜡接枝后软化点达到131℃,粘度1300mpa·s,粘均分子量3100。(4)在PVC应用实验中,添加接枝聚乙烯蜡会缩短PVC塑化时间,效果明显优于聚乙烯蜡,且添加量越大,效果越明显,但扭矩相对聚乙烯蜡会稍微有些增大。(5)在沥青防水材料应用实验中,添加接枝聚乙烯蜡可以提高沥青的粘结力,使沥青防水材料在高温下不易流淌,效果优于其他添加助剂,且添加量越大,效果越明显。

于博全[8](2021)在《聚合物振动喷射3D打印装备设计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3D打印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门技术,发展至今已出现诸如熔融沉积成型、立体光固化、选择性激光烧结等多种新型成型方法。国务院颁布“中国制造2025”战略,使得3D打印技术在我国现代工业制造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肯定,受到各个行业的广泛关注。目前现有高分子材料3D打印以熔融沉积成型为主,存在着成型速度慢、制品精确度低、设备通用低、耗材成本高等问题。因此本文以微滴成型3D打印技术为理论基础,提出并设计了一种适用于高粘度聚合物熔体的振动喷射3D打印机,为高分子材料的3D打印提供新方法和新工艺,以解决目前高分子材料3D打印设备及工艺的局限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以高分子流变学为基础,研究了聚合物的加工特性;其次,结合液滴喷射机理和堆叠机理对聚合物熔体微滴喷射的可行性和条件进行研究分析,为后续打印装备的设计和实验分析提供理论指导。(2)对近年来3D打印领域热门的高分子材料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和聚乳酸(PLA)进行实验研究,并分别用改性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和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改性氧化石墨烯(GO)进行改性。实验发现MWCNTS的加入增强了TPU的强度和导电性,而PBS和改性GO有效实现了PLA的增强增韧。(3)针对聚合物高粘度的特点设计了一种振动喷射3D打印装备。整个打印装备由耗材塑化装置、振动喷射装置、堆叠成型装置、伺服传动系统、温度控制系统、气缸控制系统等六部分组成。本文重点介绍了核心创新点振动喷射装置,通过专门设计的振动气缸带动阀杆高频运动达到熔体喷射的效果,并在现有的3D打印机基础上对其它部件进行改进。(4)利用有限元模拟仿真软件FLUENT对喷射装置喷嘴处做了基础的仿真,模拟了工作时速度场和压力场分布并得到了阀杆运动速度、阀杆位移行程与喷嘴处最大速度的关系;另一方面利用VOF模型模拟了聚合物熔体在阀杆运动和气体背压作用下喷嘴处的流动,得出不同时步的体积分数以及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在某一时步喷嘴处流量和粘度的变化。(5)以聚己内酯(PCL)为原料利用所设计装备进行实验,首先探究了不同工艺参数(螺杆转速、熔体温度)对喷嘴处流量的影响;然后进行了喷射实验,观察了喷射出物料的宏观和微观形貌,验证了设备的可行性。

薛一帆[9](2020)在《竹粉/聚乳酸可降解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环境污染愈发严重,资源日益枯竭,绿色可循环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以天然植物纤维和可生物降解塑料为原料制备的可生物降解复合材料完美的符合了这一理念,世界各国也都纷纷开展了对可生物降解材料的研究。本文选择了竹粉(BF)作为填料,聚乳酸(PLA)作为塑料基体,使用先熔融共混再使用平板硫化机热压的方法制备了BF/PLA复合材料,探究了成型工艺、竹粉含量以及不同改性手段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一、以BF/PLA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为参考指标,通过了三个因素和三个水平的正交试验,研究了成型工艺中的加热温度,加压压力和加压时间这三个参数指标对制备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并得到了参数的最优解,即加热温度,加压压力,加压时间分别设置为180℃,10MPa和10min;二、通过对竹粉含量的改变,探讨了竹粉含量对BF/PLA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竹粉含量占比的增加,材料的加工流变性能变差,当竹粉含量超过40%时,BF/PLA复合材料的加工性能大幅度降低,非常不利于材料的加工;XRD分析显示,竹粉的含量和聚乳酸的结晶情况存在负相关性,竹粉的添加降低了该材料的结晶度;随着竹粉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呈现上升的趋势,当竹粉含量50%时达到最大,分别为11.5MPa和17.3MPa,随后则呈现下降的趋势,此外冲击强度则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可以发现随着竹粉含量的增加,竹粉与聚乳酸基体之间的界面相容性变差;竹粉的加入导致了材料的吸水率增加,耐水性能下降;三、研究了竹粉的碱处理和硅烷偶联剂改性对BF/PLA复合材料各项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XRD分析显示,碱处理后的竹粉所制备的复合材料结晶度会提高,而偶联剂改性后的竹粉所制备的复合材料结晶度会降低;这两种改性方式都在不同程度上的增强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改善了界面结合度以及降低了吸水率,其中竹粉的硅烷偶联剂改性对该材料的改性效果更为出色,其拉伸强度、弯曲强度以及弯曲强度分别达到了15.32MPa、22.14MPa和11.26KJ/m2,相较于竹粉未经改性处理的复合材料,分别提高了43%、35%和38%,而吸水率则降低了约39%;四、研究了马来酸酐接枝聚乳酸PLA-g-MAH相容剂对BF/PLA复合材料各项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XRD分析显示,PLA-g-MAH添加量和聚乳酸的结晶情况存在负相关性,添加了PLA-g-MAH所制备的复合材料结晶度会降低;随着PLA-g-MAH的添加复合材料的各项力学性能明显增强,PLA-g-MAH为3%时对该材料的各项力学性能增强效果最佳,其拉伸强度、弯曲强度以及冲击强度分别达到了17.32MPa、23.22MPa和12.13KJ/m2,相较于没有添加PLA-g-MAH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分别提升了约:61.7%、41.3%和49.4%;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可以发现PLA-g-MAH的加入增强了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度;随着PLA-g-MAH的添加复合材料的分解起始温度有小幅度的提升,最大热失重速率有一定程度降低,PLA-g-MAH为3%时,热稳定性最佳;随着PLA-g-MAH的添加复合材料的吸水率逐渐下降,耐水性能得到了改善,PLA-g-MAH为3%时,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耐水性能,吸水率下降了约44.9%。

胡慧[10](2020)在《淀粉基可生物降解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淀粉是现阶段最有潜力的天然可降解材料,具有植物来源性、价格低廉等优点。但淀粉耐水性差,为部分结晶结构物质,分子链间存在大量亲水羟基和氢键,因此熔融温度高,加工困难。通过增塑剂增塑破坏淀粉的结晶结构制备热塑性淀粉(Theromplastic starch,TPS),破坏其结晶结构,降低其熔融温度,使淀粉的加工变为可能。增塑剂的选择要求对环境无污染,对人体无伤害。过去常用小分子量增塑剂较多,但对增塑剂的选择一直是影响热塑性淀粉性能的关键因素。同时,热塑性淀粉虽然可以通过热加工成型,但是加工和使用性能较差,限制其应用领域。学者们的研究中大多以生物可降解聚酯为基体材料,加入少量淀粉作填料以降低生产成本,而以淀粉为基体的淀粉基塑料仍有待深入研究。本文选用丙三醇和环氧大豆油(epoxidized soybean oil,ESO)作为增塑剂,分别制备了丙三醇热塑性淀粉(GTPS)和环氧大豆油热塑性淀粉(ETPS),比较两种增塑剂增塑机理与增塑效率,以及对淀粉力学性能的影响。为提高传统热塑性淀粉的加工力学性能、亲水性及热稳定性等性能,又保留淀粉的生物可降解特性,用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对传统GTPS进行增韧改性,研究了PBS和丙三醇对GTPS/PBS共混体系的流变、力学和亲水等性能的影响。同时用聚乳酸(PLA)与两种热塑性淀粉进行熔融共混制备GTPS/PLA和ETPS/PLA共混体系,对比了两种共混体系的不同结晶行为,以及受两种增塑剂不同的影响而在流变性能、机械等性能中产生的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小分子丙三醇通过增大淀粉分子链间的距离,以及自身羟基与淀粉羟基之间形成氢键,减少淀粉分子链间的作用力,破坏淀粉的结晶结构。而ESO通过分子结构中的环氧基团与淀粉分子链中的羟基发生反应,破坏分子内作用力从而破坏结晶结构。同时在ETPS中可观察到部分分子量较小的淀粉在ESO“微区”中聚集,结晶结构逐渐被破坏的现象。对比两种增塑剂的增塑效率,ESO增塑效果更好,并且对淀粉的力学强度影响较小。PBS能显着提高淀粉的加工性能、机械性能和热稳定性能,加工过程中淀粉颗粒在PBS相中分散,接着在热和力场的作用下进一步塑化。当PBS和丙三醇添加量为25 wt%时,拉伸强度达18.46 MPa,比纯GTPS提高了116.4%,断裂伸长率达156.52%,比纯GTPS提高了536.8%,冲击强度达2.3 KJ/m2,表现出一定的增韧作用。同时PBS对体系的亲水性和热稳定性均有改善作用,共混物的性能在PBS添加量为25 wt%时发生转变。偏光结果表明GTPS在结晶过程中对PLA有促进晶体生长的作用,而ESO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PLA的冷结晶过程,ETPS对PLA的晶核生成有促进作用。对比两种共混体系,ETPS/PLA共混物的相容性更好,而ESO对体系的亲水性影响较小,能提高共混物的热稳定性能,粘弹韧性更好。当两种增塑剂复配时,可弥补丙三醇增塑效率低、降低对共混材料亲水性和热稳定性影响大的缺点,有效提高共混物的韧性和热稳定性能,也可以适当减少ESO的用量,避免ESO在高温日光环境下的储存不便。

二、振动共混转矩流变仪及其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振动共混转矩流变仪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反应挤出制备功能化改性全同聚丁烯-1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全同聚丁烯-1 简介
    1.2 反应挤出简介
        1.2.1 反应挤出的原理和特点
        1.2.2 反应挤出的应用
    1.3 熔融法制备MAH和 GMA接枝改性聚烯烃的研究
        1.3.1 接枝反应原理
        1.3.2 接枝反应影响因素
        1.3.3 接枝改性聚烯烃接枝率的表征
    1.4 聚烯烃的共混研究
        1.4.1 GMA接枝聚烯烃共混研究
        1.4.2 MAH接枝聚烯烃共混研究
    1.5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反应挤出制备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接枝全同聚丁烯-1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料和试剂
        2.2.2 实验仪器及测试标准
        2.2.3 SHJ-20 挤出机反应挤出制备iPB-g-GMA-co-St
        2.2.4 iPB-g-GMA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接枝产物的红外谱图
        2.3.2 标准iPB-1 的制备和力学性能测试
        2.3.3 温度变化对反应挤出的影响
        2.3.4 螺杆转速变化对反应挤出的影响
        2.3.5 配方对反应挤出的影响
        2.3.6 SHJ-36 挤出机反应挤出
        2.3.7 挤出机的停留时间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反应挤出制备马来酸酐接枝改性全同聚丁烯-1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料和试剂
        3.2.2 实验仪器及测试标准
        3.2.3 SHJ-20 挤出机反应挤出制备iPB-g-MAH-St
        3.2.4 iPB-g-MAH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接枝产物的红外谱图
        3.3.2 标准iPB-1 的制备和力学性能测试
        3.3.3 温度变化对反应挤出的影响
        3.3.4 螺杆转速对反应挤出的影响
        3.3.5 配方对反应挤出的影响
        3.3.6 SHJ-36 挤出机反应挤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iPB-g-GMA改性尼龙6 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4.2.2 实验仪器及测试标准
        4.2.3 样品的制备
        4.2.4 PA6/iPB-g-GMA和 PA6/iPB-1 的性能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A6/iPB-g-GMA和 PA6/iPB-1 的熔融结晶行为
        4.3.2 PA6/iPB-g-GMA和 PA6/iPB-1 的结晶形态
        4.3.3 PA6/iPB-g-GMA共混物性的力学性能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PLA基可生物降解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聚乳酸(PLA)概述
        1.2.1 PLA简介
        1.2.2 PLA合成
        1.2.3 PLA应用
        1.2.4 PLA增韧改性研究
        1.2.5 PLA耐热改性研究
    1.3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概述
        1.3.1 PBS简介
        1.3.2 PBS合成
        1.3.3 PBS改性研究进展
    1.4 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概述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PLA/PBS/AXP共混物的制备与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2.2.3 脱水木糖醇三壬酸酯(AXP)合成及性能测试
        2.2.4 PLA/PBS/AXP共混物制备
        2.2.5 PLA/PBS/AXP共混物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FTIR分析
        2.3.2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1H NMR)
        2.3.3 讨论共混物中PLA和 PBS的基体组成
        2.3.4 不同AXP添加量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分析
        2.3.5 不同AXP添加量共混物的动态力学分析(DMA)
        2.3.6 不同AXP添加量共混物的DSC分析
        2.3.7 不同AXP添加量共混物的结晶形态分析
        2.3.8 不同AXP添加量共混物的XRD分析
        2.3.9 不同AXP添加量共混物的加工性能分析
        2.3.10 不同AXP添加量共混物的微观形貌分析
        2.3.11 增塑剂增塑共混物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LA/TPS共混物的制备与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3.2.3 AXP合成
        3.2.4 热塑性淀粉(TPS)制备
        3.2.5 PLA/TPS共混物制备
        3.2.6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FTIR分析
        3.3.2 玉米淀粉和TPS的微观形态分析
        3.3.3 不同TPS添加量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分析
        3.3.4 不同TPS添加量共混物的DMA分析
        3.3.5 不同TPS添加量共混物的DSC分析
        3.3.6 不同TPS添加量共混物的POM分析
        3.3.7 不同TPS添加量共混物的XRD分析
        3.3.8 不同TPS添加量共混物的加工性能分析
        3.3.9 不同TPS添加量共混物的微观形貌分析
        3.3.10 PLA/TPS共混物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LA-g-GMA/PBAT/TPS共混物的制备与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4.2.3 AXP合成
        4.2.4 热塑性淀粉(TPS)制备
        4.2.5 PLA-g-GMA接枝共聚物制备
        4.2.6 PLA-g-GMA/PBAT/TPS共混物制备
        4.2.7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LA-g-GMA接枝共聚物合成机理
        4.3.2 FITR分析
        4.3.3 不同PBAT添加量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分析
        4.3.4 不同PBAT添加量共混物的DMA分析
        4.3.5 不同PBAT添加量共混物的DSC分析
        4.3.6 不同PBAT添加量共混物的XRD分析
        4.3.7 不同PBAT添加量共混物的加工性能分析
        4.3.8 不同PBAT添加量共混物的微观形貌分析
        4.3.9 PBAT增韧共混物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LA/硅灰石共混物的制备与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主要原料
        5.2.2 设备及仪器
        5.2.3 试样制备
        5.2.4 测试及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硅灰石添加量共混物的DSC分析
        5.3.2 不同硅灰石添加量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分析
        5.3.3 不同硅灰石添加量共混物的DMA分析
        5.3.4 不同硅灰石添加量共混物的热稳定性分析
        5.3.5 不同硅灰石添加量共混物的加工性能分析
        5.3.6 不同硅灰石添加量共混物的结晶形态
        5.3.7 不同硅灰石添加量共混物的微观形貌观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高流动性聚乳酸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PLA概述
        1.2.1 PLA的合成
        1.2.2 PLA的结构与性能
        1.2.3 PLA的应用
    1.3 薄壁注塑概述
        1.3.1 薄壁注塑简介
        1.3.2 薄壁注塑成型技术研究概况
    1.4 PLA的熔体流变行为
        1.4.1 PLA熔体流动性能测试方法
        1.4.2 PLA熔体流动性能的影响因素
    1.5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6 研究特色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 高流动性PLA/EBS共混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步骤
        2.2.4 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LA/流动助剂共混物的熔体流动性能
        2.3.2 PLA/EBS共混物的熔体流动性能
        2.3.3 PLA/EBS共混物的润滑机理
        2.3.4 PLA/EBS共混物的微观形貌
        2.3.5 PLA/EBS共混物的力学性能
        2.3.6 PLA/EBS共混物的流变性能
        2.3.7 PLA/EBS共混物的热力学性能
        2.3.8 PLA/EBS共混物的结晶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LA/线形己内酯-乳酸共聚物共混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步骤
        3.2.4 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CL-co-LA)结构分析
        3.3.2 PLA/P(CL-co-LA)共混物的熔体流动性能
        3.3.3 PLA/P(CL-co-LA)共混物的微观形貌
        3.3.4 PLA/P(CL-co-LA)共混物的力学性能
        3.3.5 PLA/P(CL-co-LA)共混物的透光性能
        3.3.6 PLA/P(CL-co-LA)共混物的热稳定性
        3.3.7 PLA/P(CL-co-LA)共混物的结晶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LA/超支化形己内酯-乳酸共聚物共混物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步骤
        4.2.4 表征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超支化聚合物结构分析
        4.3.2 PLA/HBP(CL-co-LA)共混物的熔体流动性能
        4.3.3 PLA/HBP(CL-co-LA)共混物的润滑机理
        4.3.4 PLA/HBP(CL-co-LA)共混物的力学性能
        4.3.5 PLA/HBP(CL-co-LA)共混物的微观形貌
        4.3.6 PLA/HBP(CL-co-LA)共混物的结晶性能
    4.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抗静电聚乙烯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静电的产生、危害及消除
        1.2.1 静电的产生及危害
        1.2.2 静电的消除
    1.3 抗静电剂的作用机理以及分类
        1.3.1 抗静电剂的机理
        1.3.2 抗静电剂的分类
    1.4 国内外抗静电剂的研究现状
        1.4.1 离子型抗静电剂研究进展
        1.4.2 非离子型抗静电剂研究进展
        1.4.3 高分子型抗静电剂研究进展
        1.4.4 导电填料型抗静电剂研究进展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季铵盐型抗静电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2.2.3 季铵盐型抗静电剂的制备
        2.2.4 季铵盐型抗静电剂改性
    2.3 测试与表征
        2.3.1 红外光谱表征
        2.3.2 核磁共振氢谱表征
        2.3.3 热失重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红外光谱分析
        2.4.2 核磁光谱分析
        2.4.3 热失重分析
        2.4.4 抗静电材料的红外光谱
    2.5 小结
第3章 抗静电聚乙烯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3.2.3 抗静电聚乙烯材料的制备
    3.3 测试与表征
        3.3.1 热学性能测试
        3.3.2 力学性能测试
        3.3.3 动态流变性能测试
        3.3.4 接触角测试
        3.3.5 防尘性能测试
        3.3.6 抗静电性能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LLDPE抗静电材料的热学性能分析
        3.4.2 抗静电薄膜的力学性能分析
        3.4.3 抗静电材料的动态流变特性分析
        3.4.4 抗静电薄膜的接触角分析
        3.4.5 抗静电薄膜的防尘性能分析
        3.4.6 抗静电薄膜的抗静电性能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抗静电剂在薄膜中的扩散迁移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与试剂
        4.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4.2.3 不同厚度抗静电薄膜的制备
        4.2.4 LLDPE/AAF/EDP抗静电薄膜的制备
    4.3 测试与表征
        4.3.1 不同厚度抗静电薄膜的红外测试与表征
        4.3.2 LLDPE/AAF/EDP接触角测试
        4.3.3 LLDPE/AAF/EDP抗静电性能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不同厚度LLDPE/EDP薄膜的红外表征分析
        4.4.2 不同厚度LLDPE/AAF/EDP薄膜的红外表征分析
        4.4.3 LLDPE/AAF/EDP薄膜的接触角分析
        4.4.4 LLDPE/AAF/EDP薄膜的抗静电性能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5)植物纤维/聚丙烯体系应力松弛时间表征及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植物纤维/聚烯烃复合材料的特点及应用
    1.2 植物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加工与性能
    1.3 聚合物加工成型过程的应力松弛
        1.3.1 聚合物材料应力松弛特点
        1.3.2 聚合物的静态应力松弛过程
        1.3.3 聚合物材料动态应力松弛过程
    1.4 聚合物复杂体系应力松弛的机理与理论模型
        1.4.1 Maxwell模型
        1.4.2 Carreau模型
        1.4.3 Rouse模型
        1.4.4 Zimm模型
        1.4.5 爬杆模型
        1.4.6 其他应力松弛模型
    1.5 应力松弛时间的表征
        1.5.1 静态应力松弛时间的表征
        1.5.2 动态应力松弛时间的表征
        1.5.3 应力松弛时间的间接表征
    1.6 聚合物的低温加工成型工艺
    1.7 研究目的、意义、关键科学问题及内容
        1.7.1 研究目的
        1.7.2 研究意义
        1.7.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7.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聚丙烯熔体应力松弛模型与实验表征
    2.1 引言
    2.2 应力松弛时间理论分析
        2.2.1 聚丙烯高分子链在剪切场中应力松弛过程
        2.2.2 剪切应力松弛物理模型
        2.2.3 分子量、分子量分布与熔融指数
        2.2.4 应力松弛时间的剪切速率依赖性
        2.2.5 应力松弛时间的温度依赖性
        2.2.6 转矩流变仪密炼腔内熔体的剪切流变特性
    2.3 实验
        2.3.1 实验材料
        2.3.2 实验仪器
        2.3.3 基于GPC的聚丙烯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表征
        2.3.4 基于熔融指数的聚丙烯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计算与表征
        2.3.5 基于挤出毛细管流变仪的剪切粘度表征
        2.3.6 基于转矩流变仪的剪切应力松弛时间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DTBP含量与重均分子量关系的理论验证
        2.4.2 剪切粘度与重均分子量的理论定量关系
        2.4.3 重均分子量及其分布与剪切应力松弛时间关系的理论验证
        2.4.4 剪切速率及熔体压力与剪切应力松弛时间的关系
        2.4.5 加工温度与剪切应力松弛时间关系的理论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植物纤维/聚丙烯体系应力松弛模型与实验表征
    3.1 引言
    3.2 应力松弛时间理论分析
        3.2.1 物理模型
        3.2.2 应力松弛时间与纤维形态
        3.2.3 应力松弛时间与界面强度
    3.3 实验
        3.3.1 实验材料
        3.3.2 实验仪器
        3.3.3 植物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颗粒制备
        3.3.4 剪切应力松弛时间表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剑麻纤维含量及形态与剪切应力松弛时间关系的理论验证
        3.4.2 竹纤维含量及形态与剪切应力松弛时间的关系
        3.4.3 界面强度与剪切应力松弛时间的理论验证
        3.4.4 转子转速与剪切应力松弛参数的关系
        3.4.5 加工温度与剪切应力松弛时间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竹纤维/聚丙烯体系受压应力松弛时间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植物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颗粒制备
        4.2.4 压缩/弯曲应力松弛试样制备
        4.2.5 压缩/弯曲应力松弛时间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剪切与压缩应力松弛的特征
        4.3.2 竹纤维含量与压缩应力松弛参数的关系
        4.3.3 界面强度与压缩应力松弛参数的关系
        4.3.4 加压方式与压缩应力松弛参数的关系
        4.3.5 加压速度与压缩应力松弛时间的关系
        4.3.6 加工温度与压缩应力松弛时间的关系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合材料熔体挤出计量过程应力松弛与精度调控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2.3 熔体挤出计量精度测量
        5.2.4 料坯密度的测量
        5.2.5 料坯计量效率的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在线挤出计量过程熔体的应力松弛
        5.3.2 聚丙烯熔融指数与计量精度与效率的关系
        5.3.3 植物纤维含量与计量精度与效率的关系
        5.3.4 熔体压力与计量精度与效率的关系
        5.3.5 计量筒温度与计量精度与效率的关系
        5.3.6 活塞背压与计量精度与料坯密度的关系
        5.3.7 双工位切换时间与计量精度及熔体料坯合格率的关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竹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应力松弛与盒坯物理性能
    6.1 引言
    6.2 实验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6.2.3 在线挤出模压成型工艺
        6.2.4 两步法注塑成型工艺
        6.2.5 模压成型过程压力监测
        6.2.6 翘曲变形量的测量
        6.2.7 力学性能测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模压成型过程熔体的应力松弛
        6.3.2 应力松弛时间与制品翘曲变形量的关系
        6.3.3 应力松弛行为与制品力学强度的关系
        6.3.4 成型工艺与翘曲变形量的关系
        6.3.5 加压工艺参数与翘曲变形量及成型效率的关系
        6.3.6 模具温度与翘曲变形量与成型效率的关系
    6.4 本章小节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6)TPU基聚合物共混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TPU
        1.1.1 TPU的结构及性质
        1.1.2 TPU的应用
    1.2 TPU共混改性技术进展
        1.2.1 动态硫化技术与热塑性硫化胶(TPV)
        1.2.2 相容剂的作用
        1.2.3 塑料与TPU的共混
        1.2.4 弹性体与TPU的共混
    1.3 聚异丁烯改性TPU
        1.3.1 丁基橡胶结构、性质与种类
        1.3.2 聚异丁烯改性TPU研究进展
    1.4 硅橡胶/TPU共混
        1.4.1 硅橡胶种类、结构与性质
        1.4.2 硅橡胶/TPU共混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1.5.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PIB/TPU共混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制备过程
    2.3 测试与表征
        2.3.1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2.3.2 力学性能分析
        2.3.3 蠕变、应力松弛分析
        2.3.4 共混过程分析
        2.3.5 微观结构分析
        2.3.6 流变学分析
        2.3.7 热行为分析
        2.3.8 接触角分析
        2.3.9 热处理分析
        2.3.10 耐氧化性能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结构分析
        2.4.2 共混过程
        2.4.3 力学性能
        2.4.4 微观结构
        2.4.5 热行为
        2.4.6 流变学
        2.4.7 耐氧化水解性
        2.4.8 热处理
        2.4.9 接触角
    2.5 小结
第三章 BIMS离聚体/TPU共混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制备过程
    3.3 测试与表征
        3.3.1 结构分析
        3.3.2 离聚体反应过程检测
        3.3.3 力学性能分析
        3.3.4 蠕变、应力松弛分析
        3.3.5 流变学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BIMS离聚体的制备
        3.4.2 BIMS离聚体结构表征
        3.4.3 力学性能
        3.4.4 蠕变、应力松弛
        3.4.5 流变学
    3.5 小结
第四章 硅橡胶/TPU共混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制备过程
    4.3 实验表征方法
        4.3.1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4.3.2 力学性能分析
        4.3.3 应力松弛分析
        4.3.4 微观结构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结构
        4.4.2 力学性能
        4.4.3 应力松弛
        4.4.4 微观结构
    4.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聚乙烯蜡接枝改性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聚乙烯蜡简介
        1.2.1 聚乙烯蜡的生产
        1.2.2 聚乙烯蜡的应用
        1.2.3 聚乙烯蜡的乳化
        1.2.4 聚乙烯蜡的改性研究
    1.3 聚乙烯蜡的接枝改性
        1.3.1 接枝聚合的机理
        1.3.2 引发剂的种类
        1.3.3 聚乙烯蜡的熔融接枝
        1.3.4 聚乙烯蜡的溶液接枝
        1.3.5 聚乙烯蜡的固相接枝
        1.3.6 聚乙烯蜡的辐射接枝
        1.3.7 接枝聚乙烯蜡的应用
    1.4 聚乙烯蜡的氧化改性
        1.4.1 氧化聚乙烯蜡的应用
    1.5 聚乙烯蜡的皂化改性
    1.6 聚乙烯蜡的酯化改性
    1.7 聚乙烯蜡的酰胺化改性
    1.8 转矩流变仪
    1.9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聚乙烯蜡接枝实验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和装置
        2.1.3 实验步骤
        2.1.4 接枝率的测定
        2.1.5 红外光谱的表征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正交试验设计
        2.2.2 反应温度对接枝率的影响
        2.2.3 引发剂用量对接枝率的影响
        2.2.4 MAH用量对接枝率的影响
        2.2.5 反应时间对接枝率的影响
        2.2.6 其他因素对接枝率的影响
        2.2.7 接枝产物红外表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润滑剂的性能分析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和装置
    3.2 性能分析
        3.2.1 软化点的测试
        3.2.2 粘度的测试
        3.2.3 热失重的测试
        3.2.4 DSC的测试
        3.2.5 分子量的测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接枝聚乙烯蜡软化点的分析
        3.3.2 接枝聚乙烯蜡粘度的分析
        3.3.3 接枝聚乙烯蜡热失重的分析
        3.3.4 接枝聚乙烯蜡DSC的分析
        3.3.5 接枝聚乙烯蜡粘均分子量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接枝聚乙烯蜡在生产中的应用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仪器和装置
    4.2 不同润滑剂对PVC加工性能的影响
        4.2.1 PVC试验料的配方
        4.2.2 加工性能的测试
        4.2.3 不同份数氧化聚乙烯蜡加工情况对比
        4.2.4 不同份数接枝聚乙烯蜡加工情况对比
        4.2.5 同等份数聚乙烯蜡、接枝聚乙烯蜡和氧化蜡加工情况对比
    4.3 不同润滑剂复配对PVC加工性能的影响
        4.3.1 PVC试验料的配方
        4.3.2 加工性能的测试
        4.3.3 不同份数氧化蜡加工情况对比
        4.3.4 不同份数接枝聚乙烯蜡加工情况对比
        4.3.5 不同份数润滑剂复配加工情况对比
    4.4 接枝聚乙烯蜡在沥青高温抗流动试验中的应用
        4.4.1 沥青试样的制作
        4.4.2 抗流动性测试结果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聚合物振动喷射3D打印装备设计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3D打印技术
        1.1.1 3D打印技术的原理及背景
        1.1.2 3D打印的优势及应用
        1.1.3 3D打印技术的分类
    1.2 微滴喷射3D打印技术
        1.2.1 微滴喷射技术原理和分类
        1.2.2 微滴喷射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3.1 研究背景
        1.3.2 研究意义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2 聚合物微滴喷射成型理论与加工特性分析
    2.1 聚合物加工特性
        2.1.1 聚合物的粘弹性
        2.1.1.1 蠕变
        2.1.1.2 应力松弛
        2.1.2 聚合物熔体的流变性
        2.1.2.1 流变性质与流动机理
        2.1.2.2 影响粘度的主要因素
    2.2 熔体微滴喷射成型理论分析
        2.2.1 聚合物熔体成滴原理
        2.2.2 聚合物熔体喷射成滴的条件分析
        2.2.3 微液滴堆叠机理
    2.3 本章小结
3 用于3D打印成型材料的实验研究
    3.1 热塑性TPU弹性体/MWCNTS复合材料制备及实验研究
        3.1.1 实验部分
        3.1.1.1 实验原料
        3.1.1.2 实验配方
        3.1.1.3 主要设备及仪器
        3.1.1.4 样品制备
        3.1.2 性能测试与表征
        3.1.2.1 物理性能测试
        3.1.2.2 扫描电镜测试
        3.1.2.3 红外光谱测试
        3.1.2.3 导电测试
        3.1.3 结果与分析
        3.1.3.1 红外光谱分析
        3.1.3.2 改性前后碳纳米管微观形貌和分散性
        3.1.3.3 不同质量份数MWCNTS的复合材料加工塑化性能
        3.1.3.4 TPU/S-MWCNTS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3.1.3.5 TPU/S-MWCNTS的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
    3.2 改性GO/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实验研究
        3.2.1 实验部分
        3.2.1.1 实验原料
        3.2.1.2 主要设备及仪器
        3.2.1.3 样品制备
        3.2.2 测试与表征
        3.2.2.1 物理机械性能测试
        3.2.2.2 扫描电镜测试
        3.2.2.3 红外光谱测试
        3.2.2.4 加工塑化性能测试
        3.2.2.5 DSC分析测试
        3.2.3 结果与讨论
        3.2.3.1 PLA/PBS/PEG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3.2.3.2 PLA/PBS/PEG-10000 复合材料的加工塑化性能
        3.2.3.3 GO改性前后的微观形貌和红外光谱
        3.2.3.4 PLA/PBS/MGO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3.2.3.5 PLA/PBS/MGO复合材料的DSC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振动喷射(VDS)3D打印装备设计
    4.1 打印机总体设计方案
    4.2 耗材塑化装置的设计
        4.2.1 塑化螺杆
        4.2.2 机筒、机头和加料斗
        4.2.2.1 机筒
        4.2.2.2 机头
        4.2.2.3 加料斗
        4.2.3 电机和联轴器
        4.2.3.1 电机
        4.2.3.2 联轴器
    4.3 振动喷射装置的设计
        4.3.1 针阀截断式与机械冲击式喷射装置
        4.3.2 机械冲击式喷射装置喷嘴与阀杆的结构设计
        4.3.3 高频振动气缸的设计
    4.4 堆叠成型装置的设计
        4.4.1 三维移动平台
        4.4.2 驱动电机的选用
        4.4.3 滚珠丝杠
    4.5 控制系统设计
        4.5.1 伺服控制系统
        4.5.2 温度控制系统
        4.5.2.1 加热方式的选择与加热功率计算
        4.5.2.2 温度控制的实现
        4.5.3 气动控制系统
    4.6 本章小结
5 振动微滴喷射阀口熔体流动模拟
    5.1 FLUENT简介
        5.1.1 流体动力学三大基本方程
        5.1.2 模拟基本假设
    5.2 振动微滴喷射阀口压力、速度的模拟
        5.2.1 物理模型建立及网格的划分
        5.2.2 材料属性设置
        5.2.3 设定边界条件
        5.2.4 振动微滴喷射阀口压力、速度的模拟结果分析
        5.2.4.1 速度场分析
        5.2.4.2 压力场分析
    5.3 振动微滴喷射阀口熔体挤出流动的模拟
        5.3.1 物理模型建立及网格的划分
        5.3.2 模型选择及材料属性设置
        5.3.3 边界条件设置
        5.3.4 初始条件设置
        5.3.5 阀针运动设置
        5.3.6 仿真结果分析
        5.3.6.1 不同时步熔体体积分数分析
        5.3.6.2 牛顿流体与非牛顿流体挤出流动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聚合物振动喷射实验研究
    6.1 聚合物熔体振动喷射影响因素
    6.2 实验设计
        6.2.1 实验原料和设备
        6.2.2 实验内容
    6.3 测试及分析
        6.3.1 喷嘴处流量测试和分析
        6.3.1.1 不同螺杆转速对喷嘴流量的影响
        6.3.1.2 不同温度对喷嘴流量的影响
        6.3.2 熔体振动喷射实验研究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 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2 专利授权情况

(9)竹粉/聚乳酸可降解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聚乳酸的研究及其应用
        1.2.1 聚乳酸的性质
        1.2.2 聚乳酸的结构与合成
        1.2.3 聚乳酸的应用
    1.3 天然植物纤维
        1.3.1 天然植物纤维的组成
        1.3.2 天然植物纤维的表面处理方法
    1.4 天然植物纤维/可生物降解塑料复合材料
        1.4.1 天然植物纤维/可生物降解塑料复合材料的研究意义
        1.4.2 天然植物纤维/可生物降解塑料复合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5.2 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2.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2.1.2 实验设备与仪器
    2.2 复合材料的制备
        2.2.1 原料的准备
        2.2.2 复合材料成型
        2.2.2.1 熔融共混
        2.2.2.2 热压成型
    2.3 性能表征
        2.3.1 加工流变性
        2.3.2 FT-IR分析
        2.3.3 XRD分析
        2.3.4 力学性能
        2.3.5 微观形貌
        2.3.6 热稳定性能
        2.3.7 吸水性能
    2.4 本章小结
3 竹粉/聚乳酸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的研究
    3.1 成型工艺的正交试验设计
    3.2 竹粉/聚乳酸复合材料正交试验设计结果分析
        3.2.1 正交试验的极差分析
        3.2.2 正交试验的方差分析
    3.3 竹粉/聚乳酸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4 竹粉含量对竹粉/聚乳酸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配比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加工流变性
        4.3.2 XRD分析
        4.3.3 力学性能
        4.3.4 微观形貌
        4.3.5 吸水性能
    4.4 本章小结
5 竹粉的不同表面改性方式对竹粉/聚乳酸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
    5.1 引言
    5.2 结果与讨论
        5.2.1 FTIR分析
        5.2.2 XRD分析
        5.2.3 力学性能
        5.2.4 微观形貌
        5.2.5 吸水性能
    5.3 本章小结
6 马来酸酐接枝聚乳酸的制备及其对竹粉/聚乳酸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配比
    6.3 结果与讨论
        6.3.1 XRD分析
        6.3.2 力学性能
        6.3.3 微观形貌
        6.3.4 热稳定性能
        6.3.5 吸水性能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10)淀粉基可生物降解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淀粉基可降解塑料的发展历程
    1.3 热塑性淀粉的制备
        1.3.1 淀粉的结构与性能
        1.3.2 淀粉改性
        1.3.3 增塑剂增塑制备热塑性淀粉
    1.4 热塑性淀粉的共混与性能研究
        1.4.1 热塑性淀粉与生物胶共混
        1.4.2 热塑性淀粉与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共混加工
    1.5 淀粉基塑料的降解性能研究
    1.6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6.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6.3 本课题采取的实验流程
第2章 热塑性淀粉的制备与增塑机理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设备及测试仪器
        2.2.3 试样制备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增塑剂的增塑机理
        2.3.2 增塑剂对TPS的微观形貌影响
        2.3.3 增塑剂的添加量对增塑效率的影响
        2.3.4 增塑剂对TPS力学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增韧热塑性淀粉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设备及测试仪器
        3.2.3 试样制备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TPS/PBS共混体系的加工性能
        3.3.2 TPS/PBS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
        3.3.3 TPS/PBS共混体系的亲水性能
        3.3.4 TPS/PBS共混体系的热稳定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塑性淀粉/聚乳酸共混体系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设备及测试仪器
        4.2.3 试样制备
        4.2.4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TPS/PLA共混体系的加工性能分析
        4.3.2 TPS/PLA共混体系的结晶行为
        4.3.3 TPS/PLA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
        4.3.4 TPS/PLA共混体系的动态机械性能
        4.3.5 TPS/PLA共混体系的亲水性能
        4.3.6 TPS/PLA共混体系的热稳定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振动共混转矩流变仪及其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反应挤出制备功能化改性全同聚丁烯-1及性能研究[D]. 许广通.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2)
  • [2]PLA基可生物降解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侯博友.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3]高流动性聚乳酸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赵子儒. 江南大学, 2021(01)
  • [4]抗静电聚乙烯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徐超越. 长春理工大学, 2021
  • [5]植物纤维/聚丙烯体系应力松弛时间表征及调控机制研究[D]. 江太君. 湖南工业大学, 2021
  • [6]TPU基聚合物共混材料的制备及性能[D]. 贾继祥.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2)
  • [7]聚乙烯蜡接枝改性及其应用[D]. 吴相国.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8]聚合物振动喷射3D打印装备设计及实验研究[D]. 于博全.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2)
  • [9]竹粉/聚乳酸可降解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薛一帆.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7)
  • [10]淀粉基可生物降解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胡慧.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0)

标签:;  ;  ;  ;  ;  

振动混合扭矩流变仪及其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