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英法俄首脑收入清单

美英法俄首脑收入清单

一、美、英、法、俄首脑收入一览(论文文献综述)

胡玥[1](2020)在《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在寅政府上台后,对保守派执政时期朴槿惠政府、李明博政府对外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尤其是在对朝政策上进行了重大转向。即提出建设“和平与繁荣的朝鲜半岛”的对朝政策新方针,并设定了三大目标、四大战略和五大原则。2018年初朝鲜半岛局势逐渐回暖后,文在寅政府进一步提出了“朝鲜半岛新体制”构想。2019年韩朝合作未能取得较大进展的情况下,文在寅依然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指出,韩朝为生命共同体,将致力于通过发展韩朝关系推动实现半岛无核化与永久和平。总体来看,文在寅政府希望通过对话与施压并重的对朝政策方针,旨在共建和睦相处的朝鲜半岛和平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谋求实现半岛和东北亚地区秩序对其有利的新变化。基于政策科学理论与方法,本文首先从动态环境交互的新视角,对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制定的国内外背景因素展开全面剖析。由此,明晰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的价值理念和基本目标这两大线索,重点考量韩国所拥有的战略资源与其对朝政策的目标设定及手段实施之间的关系匹配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多视角、多线索、多主体切入分析,基于成本与收益的政策评估路径,对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的实施进展情况和实际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展望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前景及难点所在,并对复杂局势下中国的半岛政策展开针对性思考。从决策环境分析看,半岛局势持续紧张及迫切的缓和诉求,以及韩国国内政局变化和国民的热切期盼,是推动文在寅政府上台后一改保守派执政时期对朝强硬路线的重要原因所在。2016年至2017年,朝鲜高频次进行核与导弹试验,这显着加大了韩国的“安全疑虑”甚至是“安全焦虑”,实现半岛无核化成为域内外国家共同的安全利益诉求。特朗普政府试图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对朝展开“极限施压”政策迫其彻底弃核,美朝由此展开激烈对抗,致使朝鲜半岛陷入持续紧张和高位震荡的极其危险局面,进一步加剧了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强度和深度。显然,这是文在寅政府决断对朝政策时,要认真思考和重点应对的关键方面。与此同时,朴槿惠时期、李明博时期因对朝政策失当所造成的巨大负面效应。也波及到韩国国内政治、经济和安保等各个领域,进一步加剧了韩国国内政党和国民对南北关系现状及半岛局势吃紧的不满情绪。韩国国民对文在寅政府的新期待,促其在对朝政策上改弦更张并进行重大转向式新调整。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目标构想有三个方面:一是政治目标上结束敌对关系共建和睦相处的和平共同体;二是经济目标上推动实现韩朝市场一体化构建半岛经济共同体;三是安全目标上推动半岛无核化并加强韩美军事同盟关系。基于上述考虑,从政治、经济、安全三个方面,对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实施的基础与手段进行阐释,指出其目标构想、政策基础、政策手段三者之间的内在矛盾性和关系不匹配的突出状况。这极大地限制了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的展开,使其政策回旋空间缩小,政策实施过程波动不断,难以收到政策预期效果。总体来看,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体现三大特点。在政治层面,强调推动构建半岛持久和平机制;在经济层面,积极倡议推动“半岛新经济地图”;在安全层面,以提升韩国自主防御能力为依归。虽然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果,半岛局势有所缓和,南北关系一度进入对话乃至合作的良性轨道,但韩国无法改变的习惯性认知、国内党争激烈、经济提振不力、韩美朝三边关系微妙变化、周边外交窘况等严峻局面,尤其是在朝鲜再次拾起“封南通美”外交策略的情况下,无疑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的进一步实施面临着极大考验。对文在寅政府来说,奉行灵活性政策努力维持既定方针不变,改善周边外交促进对朝政策实施以及有效管控显性潜性风险,事关其对朝政策成效及成败。目前来看,文在寅政府不会改变对朝政策的“阳光”路线,但其能否有足够的智慧、信心和决心突破对朝政策的结构性瓶颈和联系性症结,仍有待进一步的观察。在朝鲜半岛形势历经转缓后再陷僵局且结构性、症结性因素没有彻底消除的复杂微妙状况下,中国要旗帜鲜明的坚持半岛无核化立场不动摇,坚持政治对话和外交途径解决问题,平衡关照各方合理利益尤其是重大安全关切,积极发挥中国作用、提供中国智慧、展现中国作为,助力巩固朝鲜半岛缓和势头,努力推动构建半岛和平机制,最终实现半岛无核化和东北亚地区的长治久安。

于海涛[2](2015)在《西北太平洋区域海洋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海洋环境问题的恶化与全球化,全球海洋环境保护合作得到广泛的重视。同时通过缔结区域海洋环境保护条约这样低敏感度领域的工作,有助于增进国家间海洋事务交流、解决海上领土争议。自冷战结束以来,西北太平洋区域沿岸各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但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海洋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各国借助双边、多边、国际组织的参与展开了一系列的海洋环境保护合作,但该区域的海洋环境治理成效却令人堪忧。首先对区域海洋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概念及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基本概念界定中包括海洋环境污染、海洋环境保护的义务、区域以及国际合作。由于论文从法律与管理学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因此,分别对国际法视角和治理理论视角的理论基础作出解释。然后从全球和区域两个层面梳理全球海洋环境保护合作实践,从历史的角度深化对于全球和区域层面国家间海洋环境保护合作的认知。区域内的利益格局是探讨区域海洋环境合作的重要基础,相对于其他区域而言,西北太平洋区域的利益格局较为复杂,是制约海洋环境合作深入的重要变量,因此基于西北太平洋区域地理环境特点、地缘政治状况、领土领海争议分析了西北太平洋区域海洋环境和利益格局特点。然后对西北太平洋区域的海洋环境合作框架从双边、多边两个角度进行梳理,可以看出西北太平洋区域环境合作既受政治、经济等多重利益因素影响,又具有非约束性合作的特点。通过对欧洲周边海域环境合作模式和西北太平洋区域海洋环境合作机制进行比较分析,探寻在西北太平洋区域存在双边、多边国际合作不断加强的同时,为什么区域内海洋环境治理成效却不尽如人意,以期为西北太平洋区域海洋环境合作的完善给出建议。地中海模式和波罗的海模式的经验告诉我们,海洋环境的基础性利益可以超越政治利益上的分歧。西北太平洋区域海洋环境治理基于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NOWPAP)和黄海项目(YSLME)两个专项合作机制展开,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作为一个伞形机制来解决西北太平洋区域的海洋环境问题在早期有很大潜力,但有限的成果表明它在制度结构、资金机制、国内政策协调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黄海项目有限的地理管辖范围决定它难以为成为该区域的主导机制。最关键的是,与欧洲成熟的制度化合作模式不同,西北太平洋区域利益格局特点决定该区域签订约束性法律规范比较困难。最后回归论文的理论基础,从国际法和治理理论两个视角进行对策分析。完善对策也基于法律与管理两个维度提出,意图通过法律的强制性与政治规范的灵活性结合达到一种体制创新。这种创新不是简单的借鉴欧洲周边海域模式,而是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西北太模式”。“西北太模式”的构建要基于双重规范的应用,同时在制度推进过程中,要渐进拓展合作范围。从国际法视角来看,要在区域内已经制定的《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区域有害物质和溢油应急计划》的基础上推进有法律约束力的区域应急条约的签署,实现从“软法”向“硬法”的过渡。治理理论视角的分析通过借鉴治理理论,从治理结构和治理过程两个角度找出有助于推进良好治理效能达成的要素,最后根据这个理论架构,为西北太平洋区域海洋环境合作的改进提出具体措施,主要在四个层面进行完善:(1)完善合作机制的制度保障,包括确保财政稳定性和加强区域机制间协调;(2)拓展多元主体参与合作,合理分配各治理主体权威:(3)构建西北太平洋区域环境合作认知网络,路径则通过打破“政治型界墙”以追求共同利益和建立由认知共同体组成的科学网络达成;(4)优化国内层面体制和能力建设。

阎德学[3](2011)在《冷战后的日本俄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的主旨是:通过考察日本学界对冷战后俄罗斯(苏联)的历史、政治转型、经济转轨、社会变迁以及国内体制变迁与对外战略互动等方面的研究,发掘日本俄苏学界的代表人物和主要研究机构的问题意识、研究路径和研究方法,通过对相关的学术成果进行量化和分类汇总,来具体阐述学者与研究机构的问题意识、研究路径和研究方法,并尝试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俄苏研究的“日本范式”。所谓俄苏研究的“日本范式”具有八个主要特征:第一,通过国家级课题立项牵引,建设和完善学科体系;第二,学界研究机构的纯学术研究与政府研究机构的政策研究互为表里,相互交融,有力促进了俄苏研究的发展;第三,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流和人员往来,带动了多学科、跨学科与比较研究的活跃;第四,注重研究地区小国,通过周边小国来研究俄罗斯;第五,设定的研究课题具体微观,对于宏大的课题也注重以具体的小问题作为突破口进行研究;第六,注重实地调查和田野调查,这是日本俄苏学界仅仅用了20年时间就几乎达到欧美研究水平的最大理由;第七,坚持国际化的开放发展模式,多语种的全方位研究较高;第八,注重研究资料的长期积累,奠定了学术研究的资料基础。本课题按照三条主要研究思路展开:第一条思路是,从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对外战略等层面,对冷战后日本俄苏学界的代表人物、学术成果和研究机构等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与认识,这是一个较为庞大的、耗时费力的基础工程,需要潜下心去读原文原着;第二条思路是,在研读原文的基础上,对日本学者关于俄苏研究的问题意识、研究路径与研究特色等进行提炼归纳,对日本民间与政府俄苏研究机构及其学术刊物的研究风格与关注重点进行比较分析;第三条思路是在第二条思路的基础上再度提炼,最终选择一条最为日本俄苏学界重视的俄罗斯社会转型的思路,即选择转型阶段俄罗斯的政治转型、经济转轨、社会变迁以及国内体制变迁与对外战略互动这条思路,作为整个课题研究的主线贯穿始终。本课题是国内较早地对日本俄苏研究领域进行系统整理、分析与发掘的基础性研究,如果能为中国的俄苏研究学界提供某种借鉴,将是最大的研究价值所在。

林碎明[4](2006)在《中亚的地缘政治与中国的能源发展战略》文中认为能源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在新的形势下中国在努力挖掘和利用本国石油资源的同时,也在不断开拓国际石油市场。从石油供应的安全角度和来源的来源多元化考虑,参与开拓和引进里海和中亚的石油资源已经列人中国政府的重点战略目标。在与油气资源相关的地缘政治图画中,中亚位于世界的心脏地带,在世界大国能源战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鉴于中东局势的持续不稳定及世界大国的中东政策,中东的石油供应链并不可靠;中国的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大型油田生产量已经达到极限,而新的油气资源勘探尚未有重大进展,国内的能源远远满足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作为中国后院的中亚地区局势相对稳定,拥有极为丰富的油气资源,加强对该地区地缘政治的研究对中国的能源政策发展显得格外重要,而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均有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偏概全、以旁观者姿态来研究问题的现象。本文把中国当作是一员“参与者”,而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来研究中亚。分析了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巴基斯坦以及其他伊斯兰国家对中亚的争夺,阐述了这种状态对中国能源战略的深刻影响,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分析了中国在中亚地区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优势,为中国企业与中亚展开合作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同时也客观地看待中亚地区存在的挑战和困难,特别是客观地看待中国与俄罗斯在中亚存在着竞争的一面,而非像国内一些研究者普遍只强调中俄在中亚利益交叉点,而忽视竞争和矛盾的一面.在分析中亚地缘对中国的重要性时,强调中亚能源对中国重要的一面时,同时也阐明了不必把中国的能源战略只维系在中亚里海地区,应实现能源进口多样化的观点,力求避免国内一些文章在研究中亚时普遍的缺点与不足。最后得出建议: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发展与中亚各成员国发展政治、经济和能源合作,大型能源企业先进入中亚市场,占据有利地位。同时拓展中亚以外的能源进口渠道,使中国的能源路线实现多元化,以保障中国能源供应链的畅通,保障经济的发展。

曹令军[5](2004)在《八国集团研究——从G7到G8》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主要讨论八国集团演变的历史,重点关注中国与八国集团的相互关系。论文包括导言和正文,正文共分五章。导言主要论述了选题的意义、目的和研究方法,重点分析了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在这个基础上,找出论文研究八国集团的切入点,那就是中国如何处理同八国集团的关系。对这些问题,国内学术界虽有所涉及,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不够的,中国国际政治学术界还任重而道远。第一章主要探讨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初始阶段的相互协调。在这个阶段,西方七国之间既存在着协调,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摩擦。第一次西方六国首脑会议,西方国家开始重新进行国际合作,由于第一次西方六国首脑会议是在法国朗布依埃举行的,因此西方六国相互之间的协调就被称为“朗布依埃精神”。第一次西方首脑会议,实际上只有六个国家,一直到第二次首脑会议,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才实至名归。第二次首脑会议决定每年召开一次首脑会议,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开始制度化。总的来看,协调和团结是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主流,但是相互之间的摩擦在所难免,这是因为西方七国在进行国际协调时,客观上存在不同的国家利益。这种摩擦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激化的状况。第二章主要分析西方七国首脑会议议题的演变。西方七国在最初只是围绕经济展开讨论。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给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敲了一记警钟,那就是经济与政治是密不可分的。从1980年首脑会议开始,议题已经发生了变化,从谈论经济到经济与政治并重。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议题逐渐扩大,环保等议题也陆续被包括进来。也就说,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议题开始走向多样化。但是,每一次首脑聚会的议题由谁说了算?于是七国集团内部关于主导权问题也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美国由于综合实力强大,理所当然担起了领头羊的角色。那么,美国对于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是如何定位的呢?论文认为,美国是想借助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维护现存的国际秩序,最终实现领导世界的目标。第三章主要讨论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扩大的原因以及其角色与定位的转变。冷战结束不但是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转折点,也是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转折点。随着苏联这个共同对手的消失,西方七国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更重要的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在进行全球治理时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深感自身力量的不足,迫切需要吸收新成员。而俄罗斯为了进行经济改革,为了重振大国雄风,同样需要加入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于是俄罗斯最终加入七国集团,七国集团也转变为八国集团。在俄罗斯加入以后,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角色和定位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由经济协调和<WP=4>对抗苏联转变为进行全球治理。论文还分析了八国集团的内部机制和运行情况,并且强调指出,八国集团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八国集团自身也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第四章主要研究八国集团与国际格局,重点讨论八国集团与世界贸易组织、八国集团与经合组织、八国集团与北约以及八国集团与联合国的关系。论文一方面分析他们的共同点,另一方面分析他们的不同点,最后指出他们对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至于八国集团与联合国,分析了八国集团与中国在安理会改革上的原则分歧,提出中国应对措施。最后,论文认为八国集团试图组建“小型超级联合国”,对于八国集团的设想,中国应该高度警惕。结束语主要剖析八国集团与中国的关系。这也是整个论文的重点。论文分析了八国集团对中国的态度,指出八国集团希望中国加入的深层次原因。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拒绝加入八国集团的种种原因。作者认为中国加入八国集团具有必要性。在加入的过程和步骤上,认为中国既不要无动于衷,也不要迫不及待,可以有步骤有条件地加入,可以先以观察员的身份列席会议,等待合适机会,最后选择加入。

孙壮志[6](2000)在《国际新格局中的中亚五国》文中提出本论文从全球格局和地区格局的宏观角度对中亚五国进行研究和定位,着重探讨中亚国家如何面对新的国际形势,选择何种方式融入国际社会,中亚地区各种国际因素的互动关系以及在新格局中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本文侧重于探讨中亚五国的地缘战略地位及其在国际关系体系中能够发挥的作用,立足于中亚地区各种力量对比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中亚国家的影响。 中亚五国的独立是国际格局变化的一种结果。没有两极世界的结束,苏联的解体,中亚国家不可能在 20世纪90年代初期获得国家独立。中亚五国的独立,是国际形势急剧转变后的一个成果,不是一个瓜熟蒂落的过程,带有偶然性,突发性,进入国际社会有不少困难,是个长期的过程。同时,这些国家又处于不稳定的国际环境当中,受到政治格局变动、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影响,冷战后泛起的极端民族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也冲击到该地区,使中亚的政治走向、国家安全都充满变数。 中亚五国独立后,积极发展对外关系,争取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中亚国家的地理位置、资源状况决定了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但同时也容易受国际形势,特别是周边地区形势变化的影响,对外部力量的抵抗能力比较差。中亚国家准备重新成为亚欧大陆上国际交往的桥梁和纽带,同时利用资源这笔“财富”富民强国,这对中亚国家尽快进入国际大家庭,与世界经济联成一体,是有益处的。参与中亚资源竞争的国家关系错综复杂,中亚国家在“夹缝”中面临着压力与选择。 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的大国,经济相对发达;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国家相对弱小。尽管国力差别比较大,但它们都是支持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一支新生力量;是国际合作的推动者,因为它们与俄罗斯、美国、中国、欧洲国家、东亚国家、南亚国家、西亚国家都能够对话。中亚国家本质上属于第三世界国家,是新的发展中国家,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都是有限的。面向地区之外的国际合作,是中亚五国发展对外关系的优先目标之一。作为年轻的独立国家,中亚五国政府为成为国际社会中享有充分权利的一员,非常重视参加参加联合国和其他各种国际组织的活动。 中亚国家要与世界经济接轨,必须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中亚国家缺少资金,又急于发展本国经济,本国的金融体制也非常脆弱,很容易受到国外经济危机的影响。周边经济环境也不利于中亚国家,由于对外贸易中周边国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中亚这些内陆国家更是重要,但中亚国家周围基本上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有些甚至是相当贫穷的国家。中亚国家远离世界经济的中心和主要的消费市场,地理上最近的相对发达的国家只有中国和俄罗斯。目前中亚国家的对外经济合作,主要包括参与独联体国家和邻近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加入国际经济循环,发展与西方国家以及其他有经济前景的国家的经济关系。中亚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也不断得到加强。中亚国家更关注地区外的经济合作和努力发展与西方国家的经济联系,把实现与国际经济的一体化作为长远的发展目标。 中亚的安全和稳定经常受到来自外部或内部的威胁,由于国力有限,为了巩固和维护国家的独立,中亚各国在安全上一方面努力创造一种合作机制,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国际保障”。美国等北约国家进入中亚地区以后,不仅发展同中亚国家的经济关系,还与这些国家建立密切的政治和军事关系,使俄罗斯感到本国在中亚的利益受到伤害。中亚五国独立后,俄罗斯虽然减少了在中亚的驻军,但仍是中亚国家最重要的安全伙伴。 中亚国家参与国际生活主要在以下几个领域:第一,稳定地区形势;第二,在国际组 织中发挥建设性作用:第三,谋求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中亚国家独立后,积极与世界卜的各种国际组织建立联系,发展关系,目的是希望借助于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帮助中亚国家获得广泛的国际承认,提高国际地泣,加入和参与亚欧大陆上的各种一体化进程,予取尽可能多的经济援助。 中亚五国凭借特有优势在新的国际洛局中能够成为非常活跃的变量,对主要的力量中心来说,中亚都是要极力争取的对象,因为中亚可以是一种增量,也可以是~种减量,即在中亚争取到了主动权自身的力量使会进一步增长,反之则会被明显削弱。中亚五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国际政治经济生后,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中亚国家追求的国际地位与国际社会认同的程度还有距离,需要进一步努力增强自己的实力。 中国与中亚地理卜唇齿相依,两极格局的终结使中国和中亚国家重新有机会发展新的战略合作关系。中亚五国同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联系;中亚为中国经济,特别是中国西北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也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国与中亚在国际卜有许多共同语言,许多客观因素诀定了必须加强合作。中亚国家认为,同中国建立良好关系,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发展同中国的关系可以为中亚国家内部改革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二、美、英、法、俄首脑收入一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英、法、俄首脑收入一览(论文提纲范文)

(1)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既有研究评述
    三、核心概念及辨识
        (一)对外政策
        (二)朝鲜半岛和平机制
    四、研究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本文的创新之处
        (二)本文的研究不足
第一章 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的决策环境分析
    一、朝鲜半岛局势变化及持续缓和诉求
        (一)朝鲜核导试验加大韩国“安全疑虑”
        (二)美国“极限施压”政策增加半岛风险
        (三)半岛无核化切合韩国和周边国家利益
    二、韩国政治生态与国民政治共识变化
        (一)既有对朝政策引发负面效应
        (二)朝野政治势力面临重新洗牌
        (三)国民对韩朝关系抱有新期待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的目标与手段
    一、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的基本内容
        (一)以韩朝合作和解推动半岛局势缓和
        (二)以韩朝经济联合促进半岛共同繁荣
        (三)以强化国防为基础推动半岛无核化
    二、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的总体目标
        (一)结束敌对关系共建和睦相处的和平共同体
        (二)实现韩朝市场一体化构建半岛经济共同体
        (三)推动半岛无核化并加强韩美军事同盟关系
    三、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的资源与手段
        (一)以民族同一性展开全方位互动
        (二)经济制裁框架下进行经济合作
        (三)韩美同盟提高延伸威慑执行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的实施层次及路径
    一、双边层面:强化韩朝互动关系
        (一)增进战略互信,推动民族和解
        (二)解冻经贸合作,加大对朝援助
        (三)重启军事会谈,缓和安全对立
    二、同盟层面:强化韩美同盟机制
        (一)加强对美磋商,力推斡旋外交
        (二)随美对朝制裁,深化经贸合作
        (三)保持安全威慑,提升军事自主
    三、地区层面:强化域内大国沟通
        (一)改善对华关系,加强中韩双边合作
        (二)协调周边立场,推动半岛无核化进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的主要特点及其评价
    一、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的主要特点
        (一)致力构建半岛持久和平机制
        (二)推进和平经济实现共同繁荣
        (三)继续保持强有力的国防力量
    二、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的实施及其评价
        (一)推动朝鲜重回对话与谈判轨道
        (二)朝核问题政策基调与中国契合
        (三)朝鲜国家路线调整与韩国共振
    三、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的不足与成因
        (一)美朝关系阶段性摇摆阻碍半岛无核化
        (二)美国内政变化及对朝政策的不确定性
        (三)韩国朝野争执掣肘对朝政策具体实施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展望与中国的战略抉择
    一、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走势展望
        (一)既定方针不变且奉行灵活性政策
        (二)改善周边外交促进对朝政策实施
        (三)管控多种风险营造宽松政策氛围
    二、中国的战略思考与策略优化抉择
        (一)推动政治解决进程,巩固半岛对话缓和势头
        (二)加强多方战略沟通,推动构建半岛和平机制
        (三)统筹各方合理关切,坚持“双轨制”“双暂停”方针
        (四)借力“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朝、中韩关系发展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概况
附录
致谢

(2)西北太平洋区域海洋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区域海洋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海洋环境污染
        2.1.2. 海洋环境保护的义务
        2.1.3. 区域合作
        2.1.4. 国际合作
    2.2. 国际法视角的理论基础
        2.2.1. 法律途径的优势与不足
        2.2.2. 区域海洋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主体
        2.2.3. 海洋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
    2.3. 治理理论视角的理论基础
        2.3.1. 治理理论
        2.3.2. 区域海洋环境合作符合治理理论的特征
    2.4. 海洋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实践
        2.4.1. 海洋环境保护的全球性合作实践
        2.4.2. 海洋环境保护的区域性合作实践
3. 西北太平洋区域海洋环境与利益格局状况
    3.1. 西北太平洋区域的海洋环境状况
        3.1.1. 西北太平洋区域地理状况
        3.1.2. 西北太平洋区域海洋污染状况
    3.2. 影响西北太平洋区域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政治因素
        3.2.1. 基本地缘政治情况
        3.2.2. 区域内的朝鲜因素
        3.2.3. 区域内的认同因素
4. 西北太平洋区域海洋环境保护国际合作机制
    4.1. 西北太平洋区域双边环境合作
        4.1.1. 中日海洋环境合作
        4.1.2. 中韩海洋环境合作
        4.1.3. 中俄海洋环境合作
        4.1.4. 其他国家间双边海洋环境合作
    4.2. 西北太平洋区域多边环境合作
        4.2.1. 综合性合作机制
        4.2.2. 海洋环境专项合作机制
    4.3. 西北太平洋区域海洋环境合作机理
        4.3.1. 受复杂区域利益格局影响
        4.3.2. 非约束性合作方式
5. 区域海洋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比较分析
    5.1. 欧洲周边海域合作模式的分析
        5.1.1. 地中海模式
        5.1.2. 波罗的海模式
        5.1.3. 对欧洲周边海域合作模式的总体评价
    5.2. 西北太平洋区域海洋环境专项合作机制的分析
        5.2.1. 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NOWPAP)
        5.2.2. 黄海大海洋生态系统项目(YSLME)
6. 西北太平洋区域海洋环境保护国际合作模式的构建
    6.1. “西北太模式”的构建分析
    6.2. 法律视角的对策分析
        6.2.1. 欧洲周边海域模式的适用性分析
        6.2.2. 由“软法”向“硬法”的过渡
    6.3. 具体措施——西北太平洋溢油应急法律制度的推进
        6.3.1. 西北太平洋区域溢油风险分析
        6.3.2. 西北太平洋区域应急合作基础
        6.3.3. 欧洲周边海域溢油应急合作的借鉴
        6.3.4. 签订西北太平洋区域溢油应急条约的建议
    6.4. 治理理论视角的对策分析
        6.4.1. 治理的结构分析
        6.4.2. 治理的过程分析
        小结
    6.5. 具体措施——西北太平洋区域海洋环境保护合作机制的强化
        6.5.1. 完善合作机制的制度保障
        6.5.2. 拓展多元主体参与合作
        6.5.3. 构建西北太平洋区域环境合作认知网络
        6.5.4. 优化国内层面体制和能力建设
7. 结论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冷战后的日本俄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课题的提出
    第二节 课题研究综述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基本框架与主要内容
    第四节 研究课题的分析路径
    第五节 课题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日本俄苏研究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冷战前日本俄苏研究的发展脉络
    第二节 冷战时期的日本俄苏研究史略
    第三节 冷战后日本俄苏研究的宏观把握
第三章 冷战后日本的俄罗斯历史研究
    第一节 冷战后日本俄罗斯历史研究的数据分析
    第二节 冷战后日本俄罗斯历史研究的总体特征
    第三节 冷战后日本俄罗斯历史研究的个案分析
第四章 冷战后日本的俄罗斯转型政治发展研究
    第一节 冷战后日本俄罗斯政治研究的成果与研究特色分析
    第二节 冷战后日本的俄罗斯政治研究的问题领域
    第三节 冷战后日本的俄罗斯政治研究的个案分析
第五章 冷战后日本的俄罗斯经济转轨研究
    第一节 冷战后日本俄罗斯经济研究的成果与研究特色分析
    第二节 冷战后日本的俄罗斯经济研究的路径
    第三节 冷战后日本的俄罗斯经济研究的个案分析
第六章 冷战后日本的俄罗斯社会转型研究
    第一节 冷战后日本的俄罗斯社会转型研究综述
    第二节 "砂子社会"——袴田茂树眼中的俄罗斯社会转型
第七章 冷战后日本对俄罗斯对外战略的研究
    第一节 冷战后日本俄罗斯对外战略研究的成果与特色分析
    第二节 日本对俄罗斯国内体制变迁与对外战略的互动研究
第八章 日本俄苏研究的新发展与"日本范式"
    第一节 日本俄苏研究的新发展——"斯拉夫·欧亚学"的构建
    第二节 冷战后俄苏研究的"日本范式"
附录 日文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后记

(4)中亚的地缘政治与中国的能源发展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2 地缘政治学的起源和发展
    2.1 国际上地缘政治学的起源和发展
        2.1.1 地缘政治学的起源
        2.1.2 地缘政治学的发展
    2.2 国内对地缘分政治学的研究
        2.2.1 启蒙阶段
        2.2.2 缓慢发展阶段
        2.2.3 快速发展阶段
    2.3 中亚地缘政治研究概况
    2.4 当前地缘政治研究的不足之处
        2.4.1 对海权研究过少陆权较多
        2.4.2 以旁观者的心态来研究世界热点地区
        2.4.3 过分突出某一地区在全球地缘政治中的作用
    2.5 国内外对能源的研究
        2.5.1 国外对能源的研究
        2.5.2 国内对能源的研究
3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3.3 本文的创新之处
    3.4 本文的实践和理论指导义
4 中亚的自然资源与人文环境
    4.1 中亚的矿产和能源
        4.1.1 矿产资源
        4.1.2 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4.2 中亚的人口
        4.2.1 人口总数与特点
        4.2.2 民族构成
    4.3 中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5 中亚的地缘政治博弈
    5.1 美国
        5.1.1 美国进军中亚的表现和原因
        5.1.2 美国进入中亚的优势与劣势
    5.2 俄罗斯
        5.2.1 俄罗斯加强对中亚的控制
        5.2.2 原因
        5.2.3 俄罗斯面临的有利因素
        5.2.4 成效
    5.3 土耳其和伊朗
    5.4 巴基斯坦
    5.5 印度
    5.6 日本
6 中国的能源概况
    6.1 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与现状
    6.2 中国石油业的发展现状
    6.3 国际市场石油概况
        6.3.1 短期内国际石油市场供求关系总体宽松
        6.3.2 全球石油价格将维持高价位
    6.4 全球石油供应基本情况分析
    6.5 国际油价中长期走势
7 中亚地缘政治对中国能源和经济安全的影响
    7.1 美国
    7.2 俄罗斯
    7.3 土耳其
    7.4 日本、印度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建议与展望
    8.1 发展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战略面临的挑战
    8.2 中国面临的机遇和优势
    8.3 中国与中亚经济合作现状
    8.4 对策与建议
    8.5 同时发展其他渠道,提高能源安全系数
    8.6 "走出去"成效显着,同时也走过曲折道路
    8.7 本研究的限制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5)八国集团研究——从G7到G8(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一、 选题的意义、目的和方法
    二、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情况
    三、 选题研究的切入点和主要创新
第一章 协调与斗争: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初始阶段(1975-1979)
    第一节 第一次西方六国首脑会议与“朗布依埃精神”
        一、 第一次西方六国首脑会议产生的原因及背景
        二、 经济协调是主旋律
        三、 “朗布依埃精神”开始形成
    第二节 从西方六国首脑会议到西方七国首脑会议
        一、 国际合作效果显着催生了西方七国首脑会议
        二、 通货膨胀和贸易成为会议的主要议题
        三、 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开始制度化
    第三节 协调与摩擦并存
        一、 经济协调是主题
        二、 摩擦在所难免
        三、 七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的矛盾日益加深
第二章 从经济到政治:西方七国首脑会议议题的演变(1980-1991)
    第一节 政治合作开始提上议事日程
        一、 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应对国际危机的需要
        二、 西方七国加强团结共同反对苏联
        三、 奥运史上规模最大的抵制运动
    第二节 从议题的多样化看G7/G8对世界事务管理的加强
        一、 经济时代
        二、 政治时代
        三、 议题走向多样化
    第三节 霸权还是合作?-关于美国对G7/G8战略定位的思考
第三章 从G7到G8: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壮大(1992-2002)
    第一节 冷战结束对G7的影响
    第二节 全球化趋势下七国集团需要扩大
    第三节 俄罗斯加入西方七国首脑会议
        一、 戈尔巴乔夫的转变与接触
        二、 叶利钦的坚持与追求
        三、 普京的现实与成功
        四、 俄国坚持加入七国集团的原因
        五、 西方七国吸纳俄国的原因
    第四节 冷战后八国集团角色的定位与转变
    第五节 八国集团的内部机制
        一、 各国元首的私人代表的会晤
        二、 为首脑会议做准备的各种部长级会议
        三、 首脑会议的召开
        四、 首脑会议的后续工作
        五、 结论
    第六节 八国首脑会议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一、 八国集团的经济政治实力雄厚
        二、 八国集团的军事实力强大
        三、 八国集团的文化吸引力巨大
        四、 八国集团的科技实力超群
        五、 解决全球贫富差距,八国集团义不容辞
    第七节 八国首脑会议面临的问题分析
第四章 八国集团与国际格局
    第一节 八国集团与WTO的关系
        一、 八国集团与WTO的联系
        二、 八国集团与WTO的区别
        三、 八国集团必须放弃操纵WTO的企图
    第二节 八国集团与经合组织的关系
        一、 八国集团与经合组织的共同点
        二、 八国集团与经合组织的不同点
        三、 八国集团与经合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三节 八国集团与北约的关系
        一、 八国集团与北约的相同点
        二、 八国集团与北约的不同点
        三、 中国需要加强与北约和八国集团的对话
    第四节 八国集团与联合国的关系
        一、 安理会改革与八国集团
        二、 美国欲把八国集团改造为“小型超级联合国”
结束语:八国集团与中国
    第一节 八国集团对中国的态度
        一、 八国集团成员与中国在相互关系上的态度
        二、 八国集团成员国学者与中国学者关于“中国加入八国集团”的主要观点
        三、 八国集团积极邀请中国参加的原因
    第二节 中国暂不加入八国集团的原因
    第三节 中国加入八国集团的必要性
        一、 中国加入八国集团的必要性
        二、 中国加入八国集团的模式、步骤与时机
    第四节 中国与八国集团进行第一次战略对话是个突破
        一、 2003年中国与八国集团进行战略对话的原因
        二、 中国还会与八国集团继续进行对话吗?
英文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八国集团大事年表(1975-2004)
后 记

(6)国际新格局中的中亚五国(论文提纲范文)

序论: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国际格局变化对中亚的影响
    一、 格局转换与中亚国家的独立
    二、 国际格局转换对中亚的影响
    三、 “全球化”对中亚国家的挑战
    四、 民族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对中亚国家的冲击
    五、 中亚国家国际战略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第二章 中亚的地缘战略地位
    一、 历史上的战略地位
    二、 当代中亚的地缘政治经济地位
    三、 资源优势与世界地位
    四、 中亚作为大陆“运输走廊”的战略内涵
第三章 国际政治事务中的中亚五国
    一、 中亚五国在国际政治格局中地位
    二、 中亚国家政治作用的国际评价
    三、 国际政治生活的积极参与者
    四、 中亚国家与国际政治组织
第四章 国际经济合作中的中亚五国
    一、 世界经济的新变化对中亚五国的影响
    二、 为适应国际经济格局变化所作的政策与制度调整
    三、 近期对外经济合作重点与长远目标
    四、 中亚国家与国际经济组织
第五章 国际安全与中亚五国
    一、 不稳定区域的形成
    二、 影响中亚安全的地区问题
    三、 中亚五国的安全战略和解决地区安全问题的几项倡议
    四、 安全方面的国际合作
第六章 世界新格局中的中国与中亚
    一、 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的基础
    二、 共同的国际利益
    三、 中国与中亚的广泛合作
    四、 新格局中战略关系的确立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四、美、英、法、俄首脑收入一览(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研究[D]. 胡玥. 吉林大学, 2020(08)
  • [2]西北太平洋区域海洋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研究[D]. 于海涛. 中国海洋大学, 2015(07)
  • [3]冷战后的日本俄苏研究[D]. 阎德学.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4]中亚的地缘政治与中国的能源发展战略[D]. 林碎明. 浙江大学, 2006(03)
  • [5]八国集团研究——从G7到G8[D]. 曹令军. 中共中央党校, 2004(04)
  • [6]国际新格局中的中亚五国[D]. 孙壮志.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0(01)

标签:;  ;  ;  ;  

美英法俄首脑收入清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