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地管理措施对二代二年生杉木林生长的影响

立地管理措施对二代二年生杉木林生长的影响

一、立地管理措施对二代2年生杉木林生长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赵文东,李凯,何宗明,陈清山,范少辉,翁贤权,林文清[1](2022)在《采伐剩余物管理措施对2代22年生杉木人工林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探究采伐剩余物管理措施对第2代22年生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影响,在福建省南平峡阳国有林场29年生第1代杉木人工林设置固定试验地,皆伐后开展5种不同采伐剩余物管理措施对采伐后营造的第2代22年生杉木人工林生产力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立木蓄积量表现为BL2(仅收获树干和树皮,保留采伐剩余物)>BL3(采伐剩余物加倍保留)>BL1(地上部分全树收获)>BL0(地上部分全部清理)>SB(收获树干和树皮,火烧采伐剩余物),其中BL2具有最大立木蓄积量528.96 m3·hm-2,且比相同位置上种植的前茬(第1代29年生杉木)林立木蓄积量大1.44 m3·hm-2,其平均胸径23.95cm,平均树高21.04 m,平均单株材积0.433 8 m3,地位指数22.60.BL0和SB处理表现最差,其立木蓄积量分别为486.27和492.02 m3·hm-2,是BL2立木蓄积量的91.92%和93.01%,但各处理间生长量差异均未达显着水平(P>0.05).表明不同采伐剩余物管理措施对第2代杉木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的影响并不显着.

马天舒[2](2021)在《杉木无节材培育技术体系初步研究》文中指出杉木是我国南方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干形通直、材性优良、用途广泛。但由于杉木枝条多,木材中常常形成较多的节,严重影响了木材的美观,降低了木材的价值。杉木的不同用途对其质量要求不同,杉木装饰板材通常要求无节,因此,杉木高值化装饰材的定向培育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杉木无节材的培育越来越受重视。本研究选择中亚热带不同地理种源、不同林分密度和不同修枝强度的杉木人工幼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无节材培育的相关技术方法,研究了杉木无节材培育的遗传控制、密度控制和人工修枝等技术措施要点,并对部分地理种源的杉木节子进行解剖实验,研究节的形成和枝条发育特征,得到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通过节的解剖实验和材性分析,发现节子的物理性质与其周围的无节木材存在较大的差异,节的硬度大,颜色深,纤维走向杂乱,无节的木材纹理平整,颜色均一。有节木材的横纹径向全部抗压强度比无节材增加了 40.7%,抗弯强度增加了 26.0%,顺纹抗压强度降低了 19.5%,抗拉强度降低了 25.3%。无论是红心杉、垂枝杉,还是黄枝杉,枝径均与节子宽度呈正相关,即枝径越大,节子宽度越宽,因此可以通过树干外部的枝条宽度来预测内部节子大小。垂枝杉枝少、节小,但节周围被少量皮分隔,局部材性降低;陈山红心杉和黄枝杉节与干材结合紧密。(2)枝条发育特征决定节的属性和修枝难易程度。本研究选取了福建省7个无性系、湖南省4个种源、湖北省2个种源的杉木进行研究,发现不同地理种源的杉木枝条特征存在显着的差异。湖南会同二代良种和会同三代良种的枝长较长、枝径较短、分枝角较大。福建无性系“洋020”枝条短、枝径小,分枝角大,3个指标均与其他无性系差异显着。湖北罗田垂枝杉枝条短小,分枝角大,并与当地其他地理种源差异显着。因此,会同杉木良种、“洋020”和罗田垂枝杉这几种杉木地理种源或无性系可作为当地无节材培育的优质地理种源。无性系造林方式下的杉木遗传力(福建)整体高于实生苗造林的杉木(湖南和湖北)。不同杉木产区中,表型性状较优的地理种源枝条遗传力均达到中等以上,具有较好的遗传效果,选择无性系造林方式可进一步提高优良种源的遗传力。(3)不同林分密度直接影响杉木枝条发育,对无节材的培育存在显着的影响,林分密度越大,枝长越短,枝径越小,但分枝角变化不明显。3333、4444和6666株/hm2的较高林分密度下的节子比2500株/hm2的内生节直径约降低了13.0%、43.5%和47.8%。密度越大的林分,枝条生长发育时间越短。密度最低的950株/hm2下枝条生长时间约为密度最高的6666株/hm2的2倍。枝径的生长时间,950株/hm2可达15年以上,2500株/hm2约12年,3333株/hm2约9年,4444株/hm2约6年,6666株/hm2可达7年,但增速和枝径最大值均小于4444株/hm2。950株/hm2的林分密度枝长生长发育时间可达12年左右,2500株/hm2可达8年,3333株/hm2为7年左右,4444株/hm2约为6年,6666株/hm2仅为5年。分枝角与造林密度无明显的关系。高密度下杉木自然整枝能力较强,造林时可选择高密度的造林方式,等自然修枝高度到达8米左右时,再进行间伐,修除死枝,降低修枝成本,提高木材质量。(4)人工修枝技术是经典的无节材培育技术措施,适当的修枝强度,可以提高杉木人工林的胸径增量,加快杉木生长速度,缩短修枝伤口愈合时间,减少节子感染和变色风险。与不加干扰相比,合理的修枝强度加上间伐或施肥垦复的措施可以提高杉木生长速度。7年生的杉木幼林,40%的修枝强度可以提高杉木胸径增量,促进杉木生长,当修枝强度达到50%时,修枝对杉木生长有抑制作用。而间伐则可以显着提高杉木胸径生长,且间伐对胸径生长的促进作用大于修枝。采用人工修枝培育无节材时,修除无效枝可使杉木胸径生长变快,无节材培育效果较好。在生产实践中,采用遗传控制、密度控制和人工修枝相结合的方法,可有效降低无节材培育成本,减小枝条大小,从而降低节子大小。

王雅慧[3](2020)在《多代萌蘖更新刺槐人工林土壤性质变化的研究》文中提出林木对立地质量的影响是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研究的重要方向。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是我国北方地区引种历史较长,被认为已达到乡土化的主要造林树种,刺槐豆科树种的特性与萌蘖更新的再生方式使得它与其他连栽人工林有所有不同,且目前对不同经营世代林地地力变化特征的研究极少。本研究以河南省洛宁县吕村林场10年生相近林龄(地上部分)不同世代的刺槐林及对照无林地为研究对象,从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特性的角度研究分析刺槐多代经营过程中对林地土壤性质的影响,通过探究刺槐人工林多代经营对林地土壤的作用规律,为刺槐人工林多世代经营情况下土壤地力调控和维持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结论:1.从土壤结构上看,刺槐人工林多代经营后,其表层优于深层,二、三代林地优于一代林地。从土壤容重、孔隙度、团聚体反映的土壤结构性来讲,在B层,二代林地、三代林地的非毛管孔隙度相比于一代林地分别增加了11.4%、21.4%,在C1层也随世代增加呈上升趋势。土层越深各代际林地间土壤容重变化幅度越大,除表土层A外,土壤容重在其他各土层随世代总体呈下降趋势。各样地土壤表层水稳性团聚体数量及稳定性表现为对照地>二、三代林地>一代林地。2.刺槐林多世代萌蘖更新经营过程中,一代林到二代林土壤养分含量显着增加,到三代林维持相对稳定,刺槐二代林和三代林土壤养分含量整体差异不显着。刺槐林地土壤表层养分含量高于深层,随世代的增加养分含量在上层土壤的增量大于深层土壤,表现为二、三代林地的表层土与一代林地的表层土的养分含量的比值大于深层土的二者之比。在刺槐林世代增加的过程中碳素比氮素积累的速度快,且碳氮的供应能力小于磷,代际更替过程中存在着养分失衡加重的问题。3.一代刺槐林地、二代刺槐林地、三代刺槐林地、对照地的土壤生物学活性指数(SAI)分别为0.22、0.77、0.75、0.09,在豫西浅山黄土丘陵区种植刺槐能有效提升土壤生物学活性,多代经营到第三代也保持着较高的水平。蔗糖酶、脲酶、中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在二、三代林地的活性整体高于一代林和对照地。细菌、放线菌、总磷脂脂肪酸含量、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在刺槐林各代经营过程中整体表现为二、三代林地>一代林地、对照地,真菌的特征PLFA含量在各样地间的差异幅度小于其他菌群,且与放线菌、细菌的变化趋势不太一致,在一代林地的含量较高。土壤微生物PLFA的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不同经营世代导致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明显。冗余分析结果表明,试验地土壤微生物中细菌占主导地位,真菌与其他类群微生物相关性相对较小。对各微生物PLFA影响较大的土壤环境因子有水解酶、土壤C/P、有机碳含量等。4.刺槐根际土壤中包含的有机物主要有烯、芳香族类、醇、烷、酯、酮、酰胺、盐、酸及乙酸盐类,与对照地土壤化合物类别差异很大。根际土壤浸提液作用于一年生苗的试验结果表明对刺槐一年生苗的的化感作用不明显。

王亭然[4](2020)在《广西地区杉木和桉树人工林生态经济风险评价》文中指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木材需求量大幅度提高,随之引发木材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面对当前现状,各国均以发展人工林作为解决木材供需矛盾,提高木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应对举措。在各类人工林树种中,杉木、桉树两类速生树种因自身木材价值较高,适应性强、经济效益高等特点,受国内云南、广西、广东等宜植地区的喜爱并广泛种植。但在人工林种植过程中,多代连作产生的地力衰退、经济效益下降等现象及易受自然灾害破坏问题引起众多学者的广泛研究。国内外学者研究多集中于连作效应的产生机理及林木生长状况,对连作存在生态经济风险研究甚少,且自然灾害中,风害最为常见,但研究也仅局限于林木风害原理及对风害的定性描述。因此,本研究以广西地区杉木、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广西地区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和现场调查,一方面,从不同立地条件以及连作两种状态,分别从考虑碳汇和不考虑碳汇两种情况运用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经济指标进行效益评价,并在不考虑碳汇情况下进行价格敏感性分析、盈亏阈值分析及盈利概率分析;另一方面,选取易受风害影响的显着因子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风害等级模型。结果表明:(1)不同立地条件下杉木、桉树人工林经济效益,随着立地条件的不断下降,经济效益的盈利空间逐渐降低。当杉木林林业用地立地指数高于13、桉树林林业用地立地指数高于17时,在一般市场条件下都可获得收益;而立地条件差(SI=13)的桉树林,因其经济效益易亏损,不再适于用作商品林进行种植,当桉树木材市场价格高于874.65元·m-3时才可获收益。同等条件下的杉木市场价格高于2123元·m-3时,才能达到高投资回报,此回报概率仅为9.65%,抗经济风险能力低。(2)不同立地条件下杉木、桉树人工林的碳汇复合效益显着增加,即使立地条件差的杉木、桉树人工林也可获高收益,但此时生态效益占据主要份额,杉木、桉树作为商品林的价值将丧失。(3)不同立地条件下杉木、桉树人工林连作三代的经济效益,同一立地条件下,随着代次的逐渐增加,连作三代的盈利空间及概率逐渐下降;不同立地条件下,随立地条件的不断下降,连作代次的上升,可盈利空间逐渐降低,直至立地条件差的第二、三代杉木、桉树人工林均无法盈利。杉木林的盈利排序为:19F1>16F1>19F2>13F1>16F2>19F3>13F2>16F3>13F3,在立地条件好(SI=19)基础上连作第三代之后不再具有收益,只有木材价格高于1133元·m-3可盈利,概率为83.58%,抗经济风险能力随盈利排序显着降低。桉树林的盈利排序为:21F1>19F2>17F1>19F3>17F2>13F1>17F3>13F2>13F3,在立地条件差(SI=13)的第一代之后没有收益,只有桉树木材价格高于874.65元·m-3时才可盈利,此时的盈利概率为76.98%,经济风险随盈利排序显着提高。(4)不同立地条件下杉木、桉树人工林连作三代的碳汇复合效益,桉树林所获的复合效益远高于杉木林,且不同立地条件下连作三代均可获益。随着代次增加及立地质量变差,碳汇效益提升明显。(5)影响风害因子通过归一化处理后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经过模型检验处理,验证得出风害等级模型如下:杉木:Y=2.97059-0.15350X1+0.10750X2-0.11576X3-0.30893X4+0.29475X5Y—杉木风害等级;X1—龄组;X2—海拔;X3—坡向;X4—坡位;X5—经营等级。桉树:Y=4.1966+0.2061X1-0.5213X2+0.2890X3-0.2847X4-0.1312X5Y—桉树风害等级;X1—坡度;X2—龄组;X3—经营等级;X4—土壤厚度;X5—植被总盖度。以期根据所处状况计算风害等级,从而提醒相应林场预防应对风害所造成的经济效益损失。

吴惠俐[5](2019)在《不同林龄杉木林磷生物利用机制及磷循环特征》文中指出生产力的维持是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保障,而养分对于生产力的维持至关重要。随着林龄的增加,林木生长发育特征改变,其生长速率、养分需求、养分吸收、养分利用策略及养分循环规律随之发生变化,导致土壤特性和养分状况也发生改变。因此,研究人工林养分供应与林木生长关系随林龄的动态变化,对于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磷(P)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重要元素之一,其参与多种生理生化和组织形成过程。但我国亚热带区域土壤普遍缺P,且土壤P的可利用性极低,通常不能满足植物的生长所需,是植物生长的限制养分之一。P限制会促使植物改变根际P生物利用过程,从而提高P的生物有效性,如根际分泌物释放,可促进土壤P从难被利用的形态—活性无机P(exchangeable-P)、活性有机P(hydrolysable-P)和矿物质P(ligand-P)向易被利用的形态—可溶性P(soluble-P)转化。因此,阐明人工林生物有效P随林龄的变化及P的生物利用机制,对于人工林生产力长期维持中的P养分管理极为重要。杉木是我国南方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其造林面积和木材产量均居全国人工林之首。明确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养分利用策略的关键驱动因素、土壤P生物利用过程的调控机制、生态系统P分配和P循环特征,对提高杉木人工林的P利用效能、维持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但是,目前对于杉木人工林的养分利用策略、土壤P生物利用机制及生态系统P循环特征随林龄的动态变化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采用时空替代法,选择不同林龄序列(3、8-11、16、21、25、29和32年)的二代杉木人工林,从林分养分限制转换入手,研究养分利用策略的动态变化,确定养分利用策略变化的关键驱动因素;研究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生物有效P的林龄动态,明晰根际与非根际土壤P生物利用过程的调控机理;研究人工林生态系统P分配和P循环特征,提出杉木林可持续经营的P养分管理措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林龄增加,杉木人工林鲜叶P含量降低、鲜叶N:P比增加,且鲜叶和叶凋落物N:P比分别与其P含量显着负相关,这意味着杉木生长受P限制随林龄增加而增加。叶凋落物P含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加、叶P回收效率随林龄的增加而下降,这表明杉木人工林养分利用策略可能由幼林阶段的“节约保守”型转化为老林阶段的“奢侈”型。土壤养分供应与林木养分需求共同调控杉木人工林的养分利用策略。幼林中,杉木相对生长速率高,P需求高,且矿质层土壤P因吸收消耗而供应不足,导致高的叶P回收效率;而在老林中,杉木相对生长速率降低,P需求降低,且有机层土壤P增加而供应充足,导致低的P回收效率。这说明,当土壤养分供应不能完全满足林木生长需求时,林木内源养分的重吸收是保障林木生长需求的重要策略。明确土壤养分供应与林木养分需求的关系对养分利用策略的调控机制,为人工林养分的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理论基础。(2)随林龄增加,杉木人工林的P年吸收量增加,土壤P吸收消耗增加,导致矿质层土壤中exchangeable-P和ligand-P含量降低;凋落物输入和分解增加,从而增加有机层土壤soluble-P、exchangeable-P和ligand-P含量;根际柠檬酸含量和土壤p H降低,促使根际正磷酸根离子与Fe和Al氢氧化物结合而沉淀,从而增加根际土exchangeable-P和ligand-P含量。然而,Hydrolysable-P含量无明显林龄变化,而与根际酸性磷酸酶活性显着正相关,这说明在所有林龄阶段,hydrolysable-P可能持续被酸性磷酸酶矿化为无机P形态(soluble-P、exchangeable-P和ligand-P),这有利于P再循环。随林龄增加,P逐渐参与到生物学循环中,被林木吸收的P逐渐归还到土壤中,使得土壤P储量得到恢复,人工林由P获取生态系统向P再循环生态系统转化。在杉木人工林实际经营过程中,延长轮伐期(>34年)可能是维持下一代或多代人工林可持续生产力P供应的有效措施之一,从而实现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3)杉木人工林杉木各器官P储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加,且树干P储量占杉木P储量比例小于1/4,因此仅木材收获不是人工林P损失的主要途径,这说明,若将人工林采伐剩余物留在采伐地,使之分解归还于林地内,则可以归还3/4以上的因杉木储存而消耗的土壤P储量,避免P的损失。3年生幼林中,林下植被生物量接近于杉木生物量,这严重影响杉木幼苗的生长。该结果表明,在杉木人工林种植前三年进行林下植被清除,减少竞争,有助于杉木幼苗的快速生长,且应把清除的林下植被留存于林地内,避免P损失。地面凋落物层P储量随林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这说明,适当延长轮伐期有助于杉木从土壤中吸收的P通过凋落物归还到林地,为下一代或多代人工林提供P养分。矿质层土壤P储量随林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30-60 cm矿质层土壤P储量与林龄无显着相关关系,这表明植物的生长可能是不同土层土壤P储量林龄变化的重要原因。在人工林实际经营过程中,土壤P储量的林龄变化趋势,有助于指导制定人工林养分管理措施(如施肥)。因此,明确人工林生物量及P储量的林龄分配特征,对杉木人工林不同生长阶段的经营管理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随林龄增加,杉木人工林林分P年吸收量、P年存留量、P年重吸收量、P年凋落物归还量均先增加后稳定,而细根周转P年归还量无林龄相关性。这表明P生物循环越来越增强,由幼林阶段的依赖土壤P供应逐渐转换为老林阶段的依赖P重吸收和P再循环。杉木人工林植被P储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加,但其远远低于土壤P储量,该结果佐证了延长轮伐期能够使杉木人工林土壤P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杉木人工林地表径流P输出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加,这与林下植被覆盖度降低、有机层土壤P含量增加、P溶解度增加密切相关。那么,保持一定的林下植被覆盖度,可能是减少地表径流P输出的重要途径之一,从而保障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通过对杉木人工林养分限制、养分利用策略、P生物利用机制及P循环特征的研究,得到如下的理论框架。幼林阶段,杉木相对生长速率高,P需求量高,生物量累积速率快,杉木P储量增加,矿质层土壤P因吸收而降低,又由于该阶段凋落物P归还量极低,导致土壤P储量下降,所以,杉木会通过高的P回收效率利用内源P库、增加根际分泌物提高土壤P的生物有效性、增加细根生物量获取更多的土壤P,满足其快速生长所需的P养分。该生长阶段,杉木人工林以P获取为主,属于较为开放的P循环特征。随林龄增加,杉木相对生长速率降低,P需求量降低,土壤P库的消耗减少,且凋落物P归还量增加,成为杉木生长的主要P源,与此同时,杉木P回收效率降低增加P归还、根际分泌物减少降低土壤P的生物有效性而使P累积、细根生物量减少降低对土壤P的吸收消耗,因此,促使杉木人工林土壤P储量得到恢复而增加。杉木人工林P循环随林龄增加逐渐以P再循环为主,P循环逐渐趋于闭合。

陈杰[6](2019)在《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对2代杉木林碳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在福建南平第1代杉木成熟林中设置固定标准地,采伐前测定每个标准地碳储量,采伐后采用5种方式处理采伐剩余物:全部收获(移走地面上全部有机剩余物,包括树木、林下植被和枯枝落叶)、全树收获(收获树木的全部地上部分)、树干和树皮收获(仅收获树干与树皮)、加倍采伐剩余物(仅收获树干和树皮,将全树收获处理的树枝和树叶移到这个处理中)、炼山(仅收获树干和树皮,然后火烧采伐剩余物),随后采用常规方法营造第2代杉木林。试验后12 a,对不同处理生态系统碳储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年生第2代杉木林乔木层碳储量大小顺序为:加倍采伐剩余物(61.03 t·hm-2)>全树收获(57.57 t·hm-2)>全部收获(55.64 t·hm-2)>树干和树皮收获(54.38 t·hm-2)>炼山(49.00 t·hm-2);土壤层(0~40 cm)碳储量大小顺序为:加倍采伐剩余物(99.49 t·hm-2)>全树收获(95.63 t·hm-2)>树干和树皮收获(94.81 t·hm-2)>全部收获(91.55 t·hm-2)>炼山(91.23 t·hm-2,与第1代杉木林采伐前相比,第2代12年生杉木土壤层(0~40 cm)碳储量除了全部收获处理降低0.04 t·hm-2外,其他处理均有少量增加,但差异均不显着。第2代12年生杉木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大小顺序为:加倍采伐剩余物(162.80 t·hm-2)>全树收获(155.56 t·hm-2)>树干和树皮收获(151.24 t·hm-2)>全部收获(149.14 t·hm-2)>炼山(142.29 t·hm-2)。加倍采伐剩余物处理、全树收获处理、树干和树皮收获处理、全部收获处理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比炼山处理高14.41%、9.33%、6.29%、4.81%,但差异均达不到显着水平(P>0.05)。

林宝平[7](2017)在《采伐剩余物管理措施对二代杉木人工林土壤速效养分的长期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杉木是中国南方地区最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之一,在林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南方地区杉木人工林连栽导致地力衰退已成共识,炼山等传统营林措施受到质疑,其弊端不断被报道,杉木产业的发展急需寻求有利于地力长久维持、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营林措施。采伐剩余物是林木更新的产物,对其的管理深刻影响下一代人工林地力发展,制定恰当的采伐剩余物管理措施对维持土壤肥力水平,促进人工林生产力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土壤速效养分能够直接被植物吸收利用,是指示土壤肥力水平的有效指标。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福建省南平市峡阳国有防护林场设置5种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收获所有有机质、全树收获、商业性收获、采伐剩余物加倍、炼山),对5种处理下第二代杉木人工林土壤速效养分进行长期的定位研究,分析不同采伐剩余物管理措施对3年生、6年生、9年生、12年生、15年生、19年生二代杉木人工林土壤速效养分的长期效应,深入探讨采伐剩余物管理方式对杉木人工林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各试验小区19年生二代杉木人工林树高范围为16.81~18.94 m,胸径范围为19.38~22.44 cm,平均树高为18.01 m,平均胸径为20.76 cm,生长状况优于同纬度其他杉木林。四个区组之间生长量差异极显着(P<0.01),5种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对19年生二代杉木人工林生长量的影响不显着(P>0.05)。5种处理下林分蓄积量大小排序为 BL1>SB>BL3>BL2>BL0,单株材积大小排序为BL2>BL1≈BL3>BL0>SB。(2)KCl浸提方式下土壤pH值的平均值低于H20浸提方式下的pH平均值,五种采伐剩余物管理措施对各个土层的pH值均无显着影响(P>0.05)。两种浸提方式下土壤pH值均随土层加深而减小。不同采伐剩余物管理方式对各个土层土壤容重均无显着影响(P>0.05),土壤容重均随土层的加深而明显增大。(3)土壤速效养分随取样年份的变化均不相同,多重比较方差分析表明,除有效磷外,其余速效养分元素在各取样年间含量均具有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差异。铵态氮、速效钾、交换性镁随林龄增长而下降,其中铵态氮在杉木林11年生时明显升高,推测可能是极端低温导致;6年生杉木林土壤速效钾含量显着低于3年生,推测可能与采伐剩余物分解速率有关。土壤硝态氮和交换性钙均随林龄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至杉木近成熟期基本恢复到幼龄期水平。土壤有效磷含量在整个杉木生长过程中较为稳定。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垂直差异方差分析表明,土层间速效养分含量差异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土壤铵态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但硝态氮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4)不同采伐剩余物管理方式对杉木林表层土壤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含量具有极显着的影响(P<0.01),且影响随土层加深而减弱;对硝态氮含量影响不显着(P>0.05),对12年生杉木人工林土壤铵态氮影响显着(P<0.05),对6年生、12年生、15年生、19年生土壤有效磷含量影响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对速效元素各取样年份平均值进行分析,各处理方式下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多寡排序为:土壤铵态氮为BL3>BL0>BL2≈BL1>SB;土壤有效磷为 BL3>BL1>BL0>BL2>SB;土壤速效钾为 SB>BL1>BL3>BL2>BL0;土壤交换性钙为SB>BL3>BL2>BL1>BL0;土壤交换性镁为SB>BL2>BL3>BL1>BL0;各处理间土壤硝态氮含量差异不大。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造林19年期间,各土层土壤速效养分随取样年份极显着变化(P<0.01)(0-10 cm 土层有效磷除外);处理极显着影响0-10 cm 土层土壤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处理和取样年份的交互作用对土壤铵态氮、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具有极显着影响(P<0.01),交互作用随土层加深而减弱。(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硝态氮与其他速效养分之间、铵态氮和交换性钙外,土壤速效养分之间具有极显着的相关性(P<0.01),铵态氮、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与pH值极显着正相关(P<0.01)。(6)主成分分析表明,5种处理方式对土壤速效养分效应的优劣排序为:SB>BL2>BL3>BL1>BL0,但炼山处理方式下土壤铵态氮、有效磷含量效果最差,加倍采伐剩余物处理下这两个元素效果最优,磷元素是本区域杉木人工林生产力发展的限制元素,从实际意义出发,炼山处理不适合该地区。综合实际因素考虑,加倍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对该地区二代杉木人工林土壤速效养分状况最有利,其次为商业性采伐。研究表明,采伐剩余物管理措施对19年生杉木生长无显着影响,土壤速效养分随杉木林龄具有显着差异,采伐剩余物管理措施对土壤速效钾、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有显着效应,对有效磷、铵态氮影响较小、对硝态氮无显着影响。加倍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商业性采伐的处理方式对维持土壤养分状况较为有利。

李智[8](2015)在《炼山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速生造林树种,长期以来杉木多代连栽导致人工林产量下降显着。目前关于杉木连栽土壤及林木生产力的研究报道较多,许多学者指出杉木人工林营林措施不合理是导致林分生产力下降和林地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恶化的主要外因。因此采用合理、有效的经营措施是解决杉木人工林生产过程中的重要问题。炼山的林地清理方式因经济方便、炼山后短期的激肥作用可明显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人工幼林生长,已成为南方林区造林前常见经营措施之一。但炼山清理方式可能导致林地水土流失加剧、土壤性质变差、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不利于维持人工林长期生产力。有学者认为炼山5年后随着林地植被覆盖率的增加,林地水土流失量的减小、生态环境得以改善而不会对人工林长期生产力造成较大影响。由于目前有关炼山对杉木人工林影响的研究基本只针对幼林阶段,且研究年限一般不超过10年,因此无法科学有效评价炼山对杉木人工林的长期影响。鉴于此,本研究以福建尤溪林科所后山粉砂岩母质27年生杉木人工试验林及音头花岗岩母质22年生杉木人工试验林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炼山对杉木林人工林林分、林下植被、土壤肥力等指标的影响,分析炼山对杉木林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炼山对花岗岩、粉砂岩母质杉木人工林生长力的影响规律相近。造林前经过炼山处理的杉木人工林试验小区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材积均小于造林前不经过炼山处理的杉木林,且差异达到显着水平(P<0.05)。林地不炼山小区杉木的生物量也大于炼山处理,其中干、叶的生物量与炼山小区的差异达到显着水平(P<0.05)。炼山处理小区杉木树高、胸径连年生长量比不炼山处理下降快,长期生长力低。炼山与不炼山处理间的乔木层养分及碳含量差异较小,而不炼山处理林分其余养分积累能力基本优于炼山处理林分。(2)炼山对花岗岩、粉砂岩母质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的影响规律相似。炼山处理下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物种丰富度与不炼山处理差异不明显,但不炼山林分林下植被的生物量、盖度等均大于炼山处理,且生物量与炼山林地之间差异达到显着水平。不炼山林地林下植被的养分积累量也略高于炼山处理。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肖梵天花(Urena lobata Linn.)、小构树(Broussonetia kazinoki S.et Z.)等植物仅出现在炼山处理的林地,而绒毛润楠(Machilus velutina Champ.ex Benth)、江南短肠蕨(Allantodia metteniana(Miq.)Ching var.metteniana)等植物仅出现在不炼山林地中。(3)在花岗岩、粉砂岩母质试验林林地不同土层,土壤容重基本表现为不炼山处理下小于炼山处理,在表层差异达到显着水平;不炼山林地土壤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基本高于炼山林地,表层土壤通气性能也优于炼山林地。在两试验地不炼山林地各土层土壤pH值均大于炼山林地。炼山与不炼山处理下杉木林地土壤全量养分、速效养分含量均呈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的趋势。炼山处理土壤全N、全P含量明显小于不炼山林地,且在表层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而土壤全K、全C含量在炼山与不炼山处理间差异不明显。速效养分含量方面,炼山林地土壤的水解N、有效P含量基本小于不炼山林地,且水解N含量在各土层与不炼山林地之间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但速效K含量在炼山与不炼山处理间差异不显着。(4)综上,与不炼山处理相比,在不同土壤母质杉木试验林中进行炼山处理,对杉木人工林的长期生产力有一定影响。这可能是炼山处理破坏了林地生态环境,导致植物群落结构被破碎,林地覆盖率降低,土壤理化性质恶化,整个生态系统养分贮量因此逐渐匮乏,最终使杉木人工林长期生产力受阻。因此,杉木人工林造林前清理采伐剩余物应尽量选用不炼山方式,防止林地因每代造林前均炼山而逐渐丧失生产力。林业主管部门应尽快颁布法律法规,完善补偿机制,积极推广不炼山造林,造林前不炼山能够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证林地土壤养分长期供应,以维持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长期生产力。

王志勇[9](2013)在《立地管理措施对2代18年生杉木林生长影响》文中提出为开展杉木人工林连栽后长期生产力变化研究,笔者于1995年在福建省永春县达埔镇溪源村湖尾寮山选择1片28年生第1代杉木人工林,建立固定标准地,调查其生长量,当年年底采伐,之后在采伐迹地建立试验区,设置5种不同立地管理措施进行试验。第2年营造2代杉木林,连续18 a对其生产力变化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D处理(收取树干,清除地被并均匀填放)杉木林生长最好,接下来依次为B处理(收取全树)、C处理(收取树干)和A处理(收取地上所有有机物),E处理(炼山)杉木林生长最差。但是它们的生长指标差异没有达到显着水平。

林同龙[10](2012)在《立地管理措施对2代8年生杉木林生长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福建省南平峡阳国有林场选择20地位指数级、29 a生第1代杉木人工林建立固定标准地并调查其生长量,随后采伐,设置5种不同立地管理措施进行试验并营造第2代杉木林,开展杉木人工林连栽后的生产力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加倍保留采伐剩余物处理的8 a生2代杉木林生长最好,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立木蓄积生长量分别为13.01 cm、9.20 m、16.23 m3/(hm2.a),而炼山(火烧采伐剩余物)处理的生长最差,其生长量分别为11.68cm、8.61 m、11.61 m3/(hm2.a).炼山处理的8 a生杉木林立木蓄积生长量分别为不炼山(保留采伐剩余物)和加倍保留采伐剩余物处理的90.03%和71.50%,但各处理杉木生长量均无显着差异.8 a生第2代杉木林立木蓄积量与采伐前的第1代的无显着相关,但与第1代的地位指数有极显着的正相关.

二、立地管理措施对二代2年生杉木林生长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立地管理措施对二代2年生杉木林生长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采伐剩余物管理措施对2代22年生杉木人工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栽培管理
    1.4 调查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小区22 年生杉木生长量
    2.2 不同处理22 年生杉木生长量
    2.3 不同处理下1代29年生杉木生长量与2代22年生杉木生长量的比较
3 小结与讨论

(2)杉木无节材培育技术体系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杉木节的形成规律
        1.2.2 无节材培育遗传控制技术
        1.2.3 林分密度效应与无节材培育
        1.2.4 人工修枝术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湖北省罗田县
        2.1.2 湖南省会同县
        2.1.3 江西省陈山林场
        2.1.4 福建省洋口林场
        2.1.5 云南省富宁县
    2.2 研究方法
        2.2.1 节的测量方法
        2.2.2 枝条测量方法
        2.2.3 密度控制方法
        2.2.4 修枝实验及测量方法
    2.3 数据分析
        2.3.1 遗传参数的估算
        2.3.2 Logistic模型参数的计算
        2.3.3 伤口愈合速率的计算
3 结果与分析
    3.1 杉木节的属性
        3.1.1 节对木材的影响
        3.1.2 枝径与节的关系
        3.1.3 讨论与小结
    3.2 无节材培育遗传控制技术
        3.2.1 不同种源杉木生长性状差异性分析
        3.2.2 不同种源杉木遗传变异分析
        3.2.3 讨论与小结
    3.3 无节材培育密度控制技术
        3.3.1 造林密度对杉木枝条生长的影响
        3.3.2 Logistic模型预测不同密度杉木枝条生长特征
        3.3.3 讨论与小结
    3.4 无节材培育人工修枝技术
        3.4.1 不同修枝强度下杉木生长差异
        3.4.2 修枝伤口愈合情况
        3.4.3 讨论与小结
4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3)多代萌蘖更新刺槐人工林土壤性质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人工林的问题及研究
        1.2.1 人工林概况
        1.2.2 人工林地力的研究
        1.2.3 人工林土壤性质的变化
    1.3 刺槐萌蘖更新
    1.4 刺槐人工林对土壤作用的研究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方案
        2.2.2 样地选择及调查
        2.2.3 测定方法
        2.2.4 数据处理及公式
        2.2.5 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多世代刺槐林经营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1.1 不同世代林地土壤容重及孔隙度
        3.1.2 不同世代刺槐林表土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机械组成特征
        3.1.3 容重、孔隙度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及得分排序
    3.2 多世代刺槐林经营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3.2.1 各世代刺槐林土壤养分分布特征差异
        3.2.2 各世代刺槐林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差异
        3.2.3 各世代刺槐林土壤养分指标主成分分析
    3.3 多世代刺槐林经营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3.3.1 不同世代刺槐林土壤酶活性的比较
        3.3.2 多世代刺槐林的经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3.3.3 不同世代刺槐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的比较
        3.3.4 土壤生物学活性的定量评价
        3.3.5 其他土壤环境因子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3.4 刺槐根际土壤有机物GC-MS分析及根际土壤浸提液直接作用效果实验
        3.4.1 刺槐林地土壤有机组分的GC-MS分析
        3.4.2 根际土壤浸提液对1年生刺槐苗生长的影响
    3.5 各代刺槐林木根系结构特征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4)广西地区杉木和桉树人工林生态经济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人工林连作问题研究
        1.2.2 森林经济效益研究
        1.2.3 森林碳汇问题研究
        1.2.4 风害问题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环境
    2.2 资料来源
        2.2.1 森林资源清查数据
        2.2.2 取值信息
    2.3 研究方法
        2.3.1 经济效益评价方法
        2.3.2 碳汇效益评价方法
        2.3.3 经济成熟龄计算方法
        2.3.4 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2.3.5 价格盈利概率预测方法
        2.3.6 木材收入计算方法
        2.3.7 风害风险评价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经济风险分析
        3.1.1 经济成熟龄分析
        3.1.2 经济效益分析
        3.1.3 经济风险不确定性分析
    3.2 价格概率预测分析
        3.2.1 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杉木、桉树人工林经济效益盈利概率
        3.2.2 不同代次下的杉木、桉树人工林经济效益盈利概率
    3.3 生态风险分析
        3.3.1 碳汇成熟龄分析
        3.3.2 碳汇复合效益分析
    3.4 风害等级模型
        3.4.1 杉木风害等级模型分析
        3.4.2 桉树风害等级模型分析
4 讨论
    4.1 研究不足与展望
    4.2 研究建议
5 结论与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8 致谢
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5)不同林龄杉木林磷生物利用机制及磷循环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土壤P分级
        1.1.1 土壤无机P形态及其有效性
        1.1.2 土壤有机P形态及其有效性
    1.2 土壤P匮乏机制
        1.2.1 成土过程
        1.2.2 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
        1.2.3 氮沉降
        1.2.4 植物吸收
    1.3 植物和微生物P利用生物学机制
        1.3.1 植物根系形态结构改变和菌根形成的P利用策略
        1.3.2 植物根系和微生物分泌有机酸的P利用策略
        1.3.3 植物根系和微生物分泌酶类的P利用策略
        1.3.4 植物根系和微生物分泌H+或OH-/HCO3-的P利用策略
    1.4 森林生态系统磷循环的林龄动态
        1.4.1 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
        1.4.2 森林生态系统磷循环的林龄动态
    1.5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技术路线
2 实验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地概况
    2.2 植物样品采集
        2.2.1 杉木样品采集
        2.2.2 灌木样品采集
        2.2.3 草本样品采集
    2.3 凋落物样品采集
        2.3.1 凋落物收集
        2.3.2 地面凋落物层凋落物收集
    2.4 土壤样品采集
        2.4.1 土壤容重测定
        2.4.2 非根际土壤样品采集
        2.4.3 根际土壤采集
    2.5 地表径流养分淋溶损失样品采集
    2.6 实验样品养分含量测定
        2.6.1 植物、凋落物、土壤和地表径流样品养分含量的测定
        2.6.2 土壤生物有效P测定
        2.6.3 土壤柠檬酸含量测定
        2.6.4 土壤酸性磷酸酶测定
        2.6.5 杉木N和P重吸收效率及年P重吸收量估算
        2.6.7 杉木人工林相对生长速率估算
        2.6.8 杉木细根生物量测定
        2.6.9 杉木人工林乔木层P储量和年P存留量估算
        2.6.10 杉木人工林年P归还量和年P吸收量估算
        2.6.11 杉木人工林地面凋落物层P储量估算
        2.6.12 杉木人工林土壤P储量估算
        2.6.13 杉木人工林地表径流P输出量估算
    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杉木人工林养分利用策略的林龄动态及其调控机制
    3.1 针叶养分组成的林龄变化
    3.2 杉木相对生长速率和土壤养分状态对养分重吸收效率的影响
    3.3 讨论
        3.3.1 养分限制的林龄变化
        3.3.2 养分利用策略的林龄变化
        3.3.3 养分重吸收的林龄变化机制
    3.4 小结
4 杉木人工林土壤生物有效P含量林龄变化模式及调控机制
    4.1 杉木人工林根际土与非根际土间土壤P含量的差异比较
    4.2 土壤各P形态含量的林龄动态
    4.3 地面凋落物层凋落物积累量对土壤P的影响
    4.4 年P需求量对土壤生物有效P的影响
    4.5 根际分泌物对根际土P含量的影响
    4.6 土壤P储量的林龄动态
    4.7 讨论
        4.7.1 土壤总P随林龄的变化
        4.7.2 土壤生物有效P随林龄的变化
        4.7.3 人工林土壤P养分管理提示
    4.8 小结
5 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P储量及分配特征
    5.1 土壤P储量及分配
        5.1.1 土壤容重
        5.1.2 土壤TP含量
        5.1.3 土壤P储量
    5.2 杉木P储量及分配
        5.2.1 杉木生物量分配
        5.2.2 杉木P含量
        5.2.3 杉木P储量
    5.3 林下植被P储量及分配
        5.3.1 林下植被生物量
        5.3.2 林下植被P含量
        5.3.3 林下植被P储量
    5.4 杉木人工林地面凋落物层P储量及分配
        5.4.1 地面凋落物层生物量
        5.4.2 地面凋落物层凋落物P含量
        5.4.3 地面凋落物层凋落物P储量
    5.5 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P储量及分配
        5.5.1 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及分配
        5.5.2 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P储量及分配
    5.6 讨论
        5.6.1 植被层生物量和P储量分配与可持续经营的关系
        5.6.2 地面凋落物层生物量和P储量分配与可持续经营的关系
        5.6.3 土壤P储量分配与可持续经营的关系
    5.7 小结
6 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P循环特征
    6.1 杉木人工林P生物化学循环
        6.1.1 植物P年吸收量
        6.1.2 植物P年存留量
        6.1.3 植物P年归还量
        6.1.4 植物P年重吸收量
    6.2 杉木人工林P地球化学循环
        6.2.1 杉木人工林P输入量
        6.2.2 杉木人工林P输出量
    6.3 杉木人工林P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
    6.4 讨论
    6.5 小结
7 结论
    7.1 杉木人工林P利用策略林龄变化的调控机制
    7.2 杉木人工林土壤P生物利用的林龄动态
    7.3 杉木人工林P储量分配和P循环特征与可持续经营
8 创新点
9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6)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对2代杉木林碳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试验施工
    2.3 调查项目和方法
    2.4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第1代杉木林生长量和土壤碳储量
    3.2 造林后第12年杉木生长量和乔木层碳储量
    3.3 造林后第12年土壤碳储量
    3.4 造林后第12年杉木林生态系统碳储量
4 结论与讨论

(7)采伐剩余物管理措施对二代杉木人工林土壤速效养分的长期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杉木人工林连栽地力衰退现象及其影响因子
        1.1.1 杉木人工林连栽地力衰退表现形式
        1.1.2 杉木连栽衰退机理
    1.2 采伐剩余物管理措施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1.2.1 土壤有效磷
        1.2.2 土壤矿质氮
        1.2.3 土壤速效钾
        1.2.4 土壤交换性钙镁
        1.2.5 影响采伐剩余物效应的因素
    1.3 本文侧重解决的科学问题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设计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技术路线
        2.1.3 样地布设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区生长量测定与土壤样品采集
        2.2.2 土壤养分测定
        2.2.3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采伐剩余物管理措施对19年生杉木人工林生长量的影响
    3.2 采伐剩余物管理措施对19年生杉木人工林土壤容重和pH值的影响
    3.3 采伐剩余物管理措施对杉木人工林土壤速效养分的长期效应
        3.3.1 采伐剩余物管理措施对杉木人工林土壤铵态氮的长期效应
        3.3.2 采伐剩余物管理措施对杉木人工林土壤硝态氮的长期效应
        3.3.3 采伐剩余物管理措施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效磷的长期效应
        3.3.4 采伐剩余物管理措施对杉木人工林土壤速效钾的长期效应
        3.3.5 采伐剩余物管理措施对杉木人工林土壤交换性钙的长期效应
        3.3.6 采伐剩余物管理措施对杉木人工林土壤交换性镁的长期效应
        3.3.7 杉木人工林土壤速效养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3.4 杉木人工林土壤速效养分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3.5 基于主成分分析对采伐剩余物管理措施进行综合评价
第四章 讨论
    4.1 采伐剩余物对19年生二代杉木林生长量的影响
    4.2 二代杉木林速效养分的年际动态变化
    4.3 采伐剩余物管理措施对速效养分的影响与综合评价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8)炼山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 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进展
    1.2 营林措施对杉木人工林的影响研究进展
2 研究地概况
3 研究方法
    3.1 试验设计
    3.2 试验方法
        3.2.1 乔木层生长量调查及树干解析
        3.2.2 林下植被调查
        3.2.3 生物量测定
        3.2.4 养分积累测定
        3.2.5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3.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炼山对杉木人工林乔木层的长期影响研究
        4.1.1 炼山对乔木层生长量的长期影响
        4.1.2 炼山对乔木层生物量的影响
        4.1.3 炼山对乔木层养分积累的影响
        4.1.4 炼山对乔木层各器官的碳储量的影响
    4.2 炼山对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的长期影响研究
        4.2.1 炼山对林下植被物种组成的影响
        4.2.2 炼山对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4.2.3 炼山对林下植被生物量的影响
        4.2.4 炼山对林下植被养分积累量的影响
        4.2.5 炼山对林下植被的碳储量影响
    4.3 炼山对杉木人工林林地力的长期影响研究
        4.3.1 炼山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4.3.2 炼山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4.3.3 炼山对土壤碳储量的影响
5 讨论
    5.1 炼山对人工林群落特征的长期影响研究
    5.2 炼山对人工林土壤肥力的长期影响研究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立地管理措施对2代18年生杉木林生长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林地处理方式
    2.2 试验区组设计
    2.3 培育管理措施
    2.4 调查项目和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造林后18年生杉木生长量
    3.2 结果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10)立地管理措施对2代8年生杉木林生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处理方法
        1.2.2 试验方法
        1.2.3 栽培管理
        1.2.4 调查项目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8 a生杉木试验林生长量
    2.2 8 a生杉木试验林生长量与第1代杉木的关系
3 结论与讨论

四、立地管理措施对二代2年生杉木林生长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采伐剩余物管理措施对2代22年生杉木人工林生长的影响[J]. 赵文东,李凯,何宗明,陈清山,范少辉,翁贤权,林文清.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 [2]杉木无节材培育技术体系初步研究[D]. 马天舒.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3]多代萌蘖更新刺槐人工林土壤性质变化的研究[D]. 王雅慧.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广西地区杉木和桉树人工林生态经济风险评价[D]. 王亭然.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0)
  • [5]不同林龄杉木林磷生物利用机制及磷循环特征[D]. 吴惠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5)
  • [6]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对2代杉木林碳储量的影响[J]. 陈杰. 福建林业科技, 2019(02)
  • [7]采伐剩余物管理措施对二代杉木人工林土壤速效养分的长期效应[D]. 林宝平.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1)
  • [8]炼山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研究[D]. 李智. 福建农林大学, 2015
  • [9]立地管理措施对2代18年生杉木林生长影响[J]. 王志勇. 江西林业科技, 2013(05)
  • [10]立地管理措施对2代8年生杉木林生长的影响研究[J]. 林同龙. 林业调查规划, 2012(01)

标签:;  ;  ;  ;  

立地管理措施对二代二年生杉木林生长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