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金属油罐容积编制计算机自动查询计算系统

立式金属油罐容积编制计算机自动查询计算系统

一、立式金属油罐容积编表计算机自动查询与计算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田堃[1](2021)在《公路隧道火灾疏散安全系数模型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路隧道为半封闭的狭长空间结构,故运营时均采用高标准的管理模式,据统计,隧道内事故发生率明显低于整条线路。然而,事故尤其火灾事故的灾情程度较洞外路段严重。因此,降低隧道火灾发生概率和提高灾后疏散效率就成为隧道运营安全的重点。总体来讲,国内外关于隧道火灾的研究多集中在燃烧理论、火灾场景、火源类型、结构损伤、人体伤害等方面,但关于火灾场景下的人员逃生疏散行为的研究较少,在人员逃生疏散方面的少量研究成果中,主要采用数值仿真单一手段,软件边界条件的假设性较强,导致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本学位申请论文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G07B05-4)课题五子课题四“离岸特长沉管隧道防灾减灾关键技术”为科技依托,以港珠澳海底特长沉管隧道安全运营为工程背景,通过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物理试验、疏散行为实测等方法,对公路隧道火灾人员疏散问题开展了较系统研究。通过分析隧道火灾时温度、能见度、有毒气体等对人员疏散的影响,确定了人员安全疏散的温度-能见度-CO浓度临界值;采用马尔科夫链概率分布统计方法获得5MW、20MW、25MW、30MW、40MW、60MW六种燃烧规模所对应的典型火灾场景;建立了公路隧道安全疏散可用时间T(A)、安全疏散必须时间T(R)和人员安全疏散系数等的函数模型及其解析式。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隧道火灾人员安全疏散临界值的研究。在隧道发生火灾时,对人员疏散有重要影响的火灾产物主要有:温度、能见度、有毒气体。气体温度对判断隧道使用者和隧道结构是否热暴露,估算探测火灾所需时间和火势蔓延的可能性以及设计通风系统具有重要意义。隧道内能见度好坏严重影响人员疏散成功率。有毒气体是火灾人员疏散致死率的直接影响因素。2)关于隧道火灾人员疏散行为及人员安全疏散系数模型的研究。问卷调查可知:人们对隧道疏散知之甚少,更不知安全设施的位置及用途;隧道火灾时,人员疏散心理行为与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消防教育水平等因素显着相关。通过研究隧道火灾疏散的人员行为特性及疏散安全临界值,探究出隧道火灾安全疏散条件下的可用时间函数模型与必需时间函数模型,由此建立了隧道火灾人员安全疏散系数函数模型。3)关于马尔科夫链概率分布统计的典型火灾场景研究。通过分析不同隧道类型的火灾场景,得到了两车道、三车道隧道火灾事故着火车辆引燃的主要影响因素、相应的火灾场景及发生概率,发现了火灾场景的发生概率随燃烧规模增大呈指数降低。4)关于安全疏散可用时间函数模型的研究。对影响隧道火灾安全疏散可用时间的因素进行分析,结合现有工程实例和疏散实践,通过单因素、双因素分析方法,获得纵向风速-燃烧规模双因素影响下的安全疏散可用时间模型。5)关于安全疏散必需时间函数模型的研究。将隧道火灾人员安全疏散必需时间函数模型离散化,分成疏散准备时间、疏散运动时间、出口排队时间、通道通过时间等四个方面,研究离散后不同模型的影响因素和函数解法,最终获得基于离散模型的隧道火灾安全疏散必需时间函数模型。形成以下主要创新性成果。1)建立了基于蒙特卡洛法的两车道、三车道隧道火灾场景分析方法,得到了不同断面隧道火灾着火车辆引燃条件的影响因素,获得了不同火灾场景及其对应燃烧规模的发生概率。2)得到了温度-能见度-CO浓度影响下的人员安全疏散可用时间,研究了基于纵向风速-燃烧规模下的可用时间函数规律,提出了纵向风速、燃烧规模共同影响下的安全疏散可用时间的函数模型及其解析式。3)获得了基于疏散行为实测的(1)疏散准备时间、(2)出口排队时间、(3)通道通过时间的模型边界参数;建立了基于增强学习的多元多汇疏散运动模型,给出了(4)疏散运动时间的计算方法;提出了基于离散单元的安全疏散必须时间函数模型及其解析式。4)提出并建立了隧道火灾人员疏散安全系数的函数模型及其解析式。本论文建立的基于统计分析的人员疏散模型,为实现人员疏散的评估和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建立的增强学习方法下的人员疏散路径模型,为隧道火灾时人员疏散路径及人员的数值求解提供了支持;提出的人员安全疏散系数的函数模型及其解析式,为公路隧道火灾人员疏散开辟了新的思路,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可实现对既有运营隧道的人员疏散量化评估,并为拟建隧道中的防灾减灾和消防配套设施的设置和设计提供科学支撑。

王珂[2](2019)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地下洞库中的应用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面对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耗,石油储备的多少直接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地位。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建设了多个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大型地下洞库,但大型地下洞库的容量测量方法的研究尚不成熟。石油的储备形式分为地上储罐、地下储罐和地下洞库。其中地下洞库聚有造价低、管理费用低、节约占地、不污染环境等优点而被广泛利用。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不仅有选址和设计上的问题需要研究解决,而且在地下洞库的测量中也面临很多地面测量没有的问题。受到地下实际地形条件的限制,传统的全站仪测量作业效率低,测量精度不够、并在实际操作中收到很大限制。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是近年来迅猛发展起来的新型测绘技术,是一种可以做到实景复制新型技术,具有非接触、高精度、快速采集点云数据等优点,其应用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该技术不仅减轻了测量工程的强度,而且能够完整扫描实物并高精度重建三维形态,无需对扫描物体做任何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真正实现无接触测量。随着激光扫描技术的日臻成熟并被逐步应用于地质勘探的工作中,激光点云正成为重建工作中的重要基础数据收集手段,运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来工作测量并处理分析数据,对洞库进行容积计算,解决了大型地下储油洞库容量计量方法数据量大、计算较繁琐等问题。本文在分析三维激光点云数据特点的情况下,对地下洞库的三维构建和洞库容积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针对地下洞库复杂的三维结构,本文在分析点云数据特点和总结国内外参考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地下水封洞库三维建模的技术方法。文中首先结合地面激光雷达的数据特点和扫描场景的复杂特性,在经过数据预处理的基础上,采用一种人工选取特征点和标靶自动配准的半自动点云拼接方法以获取完整的洞库场景数据。其次,采用Autodesk 3Dsmax软件建立三维模型,并结合纹理映射、灯光渲染等技术,使三维模型具有材质纹理,更具有立体感真实性。文中结合中国某PO/AE一体化研究场地的三组水幕洞室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刘雪云[3](2016)在《储油罐的腐蚀趋势预测和可靠度建模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各大油田都有大量正在服役的储油罐,且大部分处在服役的中后期,由于储油罐管理的落后与粗放性,致使许多储油罐带病运行。管理人员不能很好地掌握储油罐的健康状况,在储油罐服役过程产生的缺陷很难被及时发现,所以对存在的事故隐患不能被及时地预报、评估与处理,给油田的安全生产带来严重的威胁。掌握储油罐的腐蚀规律,分析、评价和预测储油罐的可靠性,在发生灾难之前进行维修,为此本文对储油罐的腐蚀趋势预测和可靠度建模展开研究。首先分析储油罐的主要失效方式,然后建立储油罐腐蚀的统计分析模型,对储油罐腐蚀检测的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均匀腐蚀深度采用正态分布的分析方法;局部腐蚀深度采用极值统计的分析方法,采用广义极值分布作为其统计分析模型,对储油罐进行实例分析,该模型通过了拟合优度检验,并将该模型与传统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更好地拟合储油罐局部腐蚀的统计规律;同时对GEV分布模型中参数不便于计算的缺点进行了改进。针对储油罐腐蚀的复杂性与检测数据样本随机性强的特点,通过单次多点采样构建概率模型,建立含概率分布的GM(1,1)预测模型,利用该模型预测储油罐的腐蚀深度与速率,并对储油罐进行实例分析与验证,在模型建模、求解过程中,样本概率的逻辑运算量化了样本中的误差,从而使预测结果融合了原始样本的随机性,预测结果更为客观、准确。建立存在腐蚀凹坑的储油罐有限元模型,分别对存在不同尺寸和深度的凹坑应力分析,并对计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凹坑应力集中系数与凹坑深度和直径的非线性关系式,通过验证表明应力集中系数拟合值接近有限元模拟值;同时将凹坑等效裂纹处理,计算凹坑的承载能力,并对两种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此外,还分别对两凹坑之间及多个凹坑之间的应力干涉情况进行分析。考虑影响储油罐强度、稳定及局部腐蚀穿孔的各种因素,建立储油罐各组成部分的结构抗力衰减模型;基于储油罐历年的检测资料建立储油罐腐蚀深度的实时模型;根据可靠性理论,建立了强度、稳定及局部腐蚀深度的可靠度模型,利用改进的粒子群算法计算可靠性指标进而计算可靠度,对储油罐随服役时间的增长其各组成部分的可靠性进行分析。然后综合考虑各主要失效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储油罐的系统可靠度模型,并对储油罐系统可靠性随服役时间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的结果可为储油罐的安全运行提供决策支持。从不同角度对储油罐的检修周期进行研究:为保障储油罐运行的安全性,根据给定的可靠度确定检修周期;考虑储油罐运行的经济性,根据单位时间内费用最小的原则计算储油罐的检修周期;综合考虑储油罐的安全性与经济性,根据在给定可靠度下单位时间费用最小原则计算储油罐的检修周期;研究的结果为储油罐的视情维修提供理论依据。论文最后以胜利油田胜利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科技项目为应用背景,讨论相关技术的实际应用。为满足油田联合站设备管理的实际需求,设计开发基于Web的油田联合站设备完整性管理系统,详细说明系统体系结构的构成、数据模型与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过程,给出系统的运行实例,并分析总结系统的应用效果。

周泳含[4](2015)在《基于微生物处理含油污水的PLC控制系统》文中提出水是非常珍贵的,是生命体赖以生存,不能缺少的。而水的污染日趋严重,如开采油田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含油污水,如果处理不当,超标回注会影响油田的采收率,同时,这种不合理的肆意排放在造成浪费的同时,也会污染环境。因此针对含油污水的处理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如何恰到好处的进行含油污水的处理并且既能二次利用又能保护环境是刻不容缓的。针对如何处理含油污水,传统工艺首先是通过自然沉降的办法来将含油污水中的油质、悬浮物除去,接着利用化学方法,通过加入化学制剂来处理含油污水中的油,但又会导致水中含有大量化学物质,这样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在污水处理方法中,通过自然沉降方法外,本文提出在含油污水中加入微生物的方法,经过这样处理后的含油污水基本无二次污染,该方案属于新兴工艺与传统方法的结合。除了引进新型工艺-加入微生物处理含油污水的方法,本文还结合了PLC控制系统对站内设施进行实时监控和对各项参数(如温度,压力,液位等)的调整。本文首先对Siemens S7-300的PLC控制系统进行的理论介绍,在这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然后通过国内老污水处理方法以及全自动控制含油污水站相结合的模式,利用自动化控制系统,节省人力物力,全面而且开放性好,提出了由Siemens PLC可编程序控制系统处理含油污水的方案。根据大庆市含油污水处理站,本文设计了基于Siemens PLC的气浮方法与微生物方法相结合的新型污水处理控制系统,该新型系统主要包括现场西门子PLC自动程序控制系统、以太网总线、上位机监控系统进行联合通讯。其中PLC自动程序控制系统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S7-300的PLC作为主站,采集气浮设备的、微生物池设备以及固液设备的现场状态的各项参数,利用分布式I/O作为从站,通过信号采集来控制现场设备的运行状态,最后通过以太网总线上传至WinCC,WinCC读取PLC传递的数据,通过获取的采集量信息来进行设备运行的现场控制。接着选用WinCC组态软件对上位机进行组态,通过组态研究了现场工艺流程、报警、参数设定、刮渣机运行状态、自动排泥系统状态等操作界面,实现了对现场设备的实时监控。选用的上位机不仅抗干扰性好而且稳定性强。

赵晨馨[5](2017)在《汽车制动钳所需液量检测系统设计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制动钳作为汽车液压盘式制动系统的关键部件,其所需液量参数直接影响汽车的安全性能和驾驶员的踏板舒适性。目前国内能够实现制动钳动态所需液量自动化检测的设备几乎没有,较多厂家检测系统仍采用半自动化操作和仪表显示,在注油方面多采用手工注油,极易产生检测误差,手工方式和半自动化操作也导致检测效率低下。本课题针对这些问题,基于企业需求和国内行业标准,设计了一套制动钳所需液量检测系统,能够实现所需液量与压力的动态检测和注油、排油等自动化操作,并对动态所需液量检测进行理论仿真研究,为制动钳所需液量检测设计、所需液量动态检测和制动钳故障诊断提供依据。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深入了解分析制动钳的结构及主缸位移差值法所需液量检测原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主缸法检测系统数学模型和AMESim仿真模型,对制动钳动态所需液量检测进行研究分析,探究检测系统主缸活塞速度和制动钳结构等因素对动态所需液量检测影响,为检测系统结构优化设计和制动钳故障诊断提供仿真和理论支持。(2)根据目前国内制动钳行业标准存在的缺陷以及企业需求,对制动钳所需液量检测的测试需求以及测试方案进行分析。基于以上分析基础对制动钳所需液量检测系统进行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的总体方案设计。(3)根据测试方案对检测系统的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进行详细设计,硬件设计主要包括系统机械结构设计、测控管路设计和硬件电路设计并对相应的元器件进行选型;软件设计以模块化的设计思路进行设计,主要包括参数配置、流程控制、数据采集、数据管理、运动控制、故障响应等功能设计。(4)选取某厂家型号制动钳,利用所设计的汽车制动钳所需液量检测系统对其进行测试,通过试验结果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最后进行对检测系统的测量不确定度分析以及检测设备性能指标计算,完成对检测系统的性能评价。

耿芳[6](2011)在《基于极坐标法测量的卧式罐容积自动化检定系统》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旨在研究一套自动化的卧式罐容积检定系统,该系统可实现卧式罐测量、数据处理自动化,从而提高卧式罐容积检定的效率和安全性。在卧式罐上按照一定间隔选取垂直截面,并在垂直截面上选取一定量的点位。采用以激光测距为基础的双旋角卧式罐容积检定测量设备,在仪器内置控制器的控制下,按照一定的扫描路径,测量罐内壁点位的极坐标,并将结果存储在储存卡上,完成对卧式罐的测量。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粗差剔除、坐标转换、数据分区、分段、垂直截面拟合、水平截面拟合、容积计算一系列处理得到卧式罐的容积。以VisualBasic6.0作为程序开发平台,开发了具有数据传输、数据处理、结果显示功能的卧式罐容积自动化检定系统。利用开发的系统对实测数据进行了处理。卧式罐容积自动化检定系统以《卧式罐容积检定规程JJG266-1996》为标准,检定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文章最后对计算的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邱东[7](2009)在《基于节能目标的钢铁企业能源集成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论文以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冶金企业氩氧精炼铁合金工艺及综合节能技术的开发与示范”的子课题“冶炼过程能耗监测与能耗系统优化”(2007BAE17B0)和吉林省科技厅社会发展重大项目“冶金行业综合节能技术与产品的开发研究”(20050414-2)为背景,并结合作者近年来参与完成的“鞍钢集团矿业公司大选厂能源信息管理系统”等科研项目,以冶金企业系统节能为研究目标,对以钢铁企业为代表的流程工业进行了生产过程的能源监测、系统优化与综合管理技术的应用研究,开发了钢铁企业生产过程能源集成管理系统,促进了企业生产过程的节能降耗。针对以钢铁行业为代表的制造企业的生产工艺和流程进行了深入的系统分析,研究了主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及能源转换系统等之间的作用机理和定量关系,进行了生产过程的能流和物流分析,并结合鞍钢集团的生产实际,介绍了能源平衡与优化模型、能源投入产出模型的具体应用。实践证明,应用这些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际生产数据误差较小,对于企业实现科学的能源分析、预测和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系统的角度,应用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研究了钢铁生产流程的综合能耗问题,并结合鞍钢集团的生产实际,分析获得了各股物流因素对吨钢综合能耗影响程度大小的排序及多因素对能耗影响的量化指标,为指导企业制定科学的节能降耗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基于JSP+Oracle9i数据库及Tomcat5.0 WEB服务器平台,采用JSP+JavaBean开发模式开发了鞍钢集团矿业公司大孤山选矿厂能源信息集成管理系统,基于Force control V6.0工控组态技术设计了鞍钢集团矿业公司08#变电所能源计量与管理系统和大选厂生产过程监控系统,实现了能源数据采集、能耗统计与分析、能源平衡、能耗预测、自动排产及故障诊断等功能,为企业进一步实现与ERP集成奠定了基础。实际生产运行表明,本系统功能完善、运行可靠,提高了企业的能源利用率,促进了企业节能增效,具有较高的在相关流程行业推广的应用价值。

牛学虎[8](2009)在《油罐车检定装置设计》文中认为本课题来源于校企合作项目“油罐车检定装置设计”,主要进行油罐车容量检定设备的研究与制作。作者综合查询文献资料和相关国家标准,对油罐车容量检定使用的几何测量法和容积比较法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通过在安徽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参加油罐车检定工作,按照《JJG133—2005汽车油罐车容量规程》的设计要求,采用标准表法进行油罐车容量检定装置设计,同时对检定装置中涉及的温度、压力、液位量测量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完成设备选型设计方案。通过实验标定,在管路设计合理的情况下,电磁流量计定点使用计量重复性可达到0.05%。通过分析系统误差的构成和传递系数,并对构成系统误差的各项进行了实验检定,演算合成误差满足国际要求。最后,作者编写了检定系统的测量软件,实现罐车检定系统的流程控制、人机界面、计算机自动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等功能。本文对油罐车容量检定的研究工作,为油罐车容量检定标准装置的建立以及提高罐车容量检定精度奠定基础。标准表法油罐车容量检定系统的研究,不但拓宽了基于标准表法的容量检定系统的应用范围,而且为本课题后续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王沙燚[9](2008)在《灾害系统与灾变动力学研究方法探索》文中研究指明灾害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巨系统,它的发生、演化都具有相当复杂的特征,如有序化、突跳性、不可逆性、长期不可预测性以及模糊性、灰色特性等,这些特征都是传统的牛顿力学所不能描述的。然而,耗散结构、协同、突变论、混沌理论等非线性理论和复杂性科学的出现,使得从总体上研究系统灾变的非线性动力学发生、演化过程及控制因素成为可能。以耗散结构、协同、突变论、混沌理论的非线性理论强调了系统发生、演化的方向,亦即系统演化的不可逆性。开放的灾害系统吸收负熵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非线性作用,并在涨落作用下通过自组织和突变形成新的有序的结构—耗散结构。本文从耗散结构和自组织的角度研究整理了实际工程中的滑坡、围岩系统演化、水土流失、生物湮灭等灾变过程的发生、演化,总结了复杂性科学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指导作用,并介绍了耗散理论在社会经济、证券市场、气象、水文循环中的应用。突变理论是研究系统的状态随外界控制参数连续改变而发生不连续变化的数学理论,是研究灾变系统突跳特性的重要工具。本文介绍了尖点突变模型在系统危险性评价、预测和采矿、水利工程中灾害分析的应用,以及在隧道、地下硐室施工中防灾的指导作用;介绍了含软弱夹层岩体边坡失稳问题和建筑火灾的燕尾突变模型的应用。针对灾害系统的模糊性和灰色特性,本文介绍了利用模糊理论和灰色预测理论,为灾害系统的分级、综合评价、聚类分析和灾害的预测等问题整理出了较系统的解决办法。此外,灾害链理论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灾害理论,本文介绍了基于灾害链式发生机理的防灾减灾新方法的当前有关成果。信息熵是热力学熵的推广,是系统混乱程度的测度。灾害系统的发生就是降维、有序化的过程,因此,用信息熵的演化来描述灾害系统的发生、演化特征是可行的。本文在修正一些既有灾害熵表述的不足之处基础上,构造灾变信息熵基本量的特征,并提出了基于损伤张量第一不变量构造损伤信息熵的观念。介绍了信息熵应用于系统的安全评价以及水文循环等实际问题中。混沌论是上世纪60年代才建立起来的科学,混沌是指在确定性系统中出现的无规则性或不规则性,灾害的混沌特征主要表现在短期可预测而长期不可预测的特征。用Lyapunov指数、Kolmogorov熵、分数维等研究、预测灾害系统的演化,以达到防灾的目的。本文介绍了滑坡、基坑的非线性混沌预测以及基于混沌理论的冲击地压预测的具体方法。本文总结大量的灾害研究的资料,并以此为基础探索、总结了灾害系统的非线性与灾变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从大系统角度讨论了如何研究灾害孕育、演化、发生、传播、影响,评定、预测和防止的普遍规律和方法。提出了建立灾害系统和灾变动力学的思想和理论框架体系,为灾害研究以及防灾减灾提供了新思路。

项勇[10](2006)在《船舶舱舱容测量与修正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液舱舱容计量是国际间通用的石油、化工等液态货物产品贸易结算、运输费用结算的主要计量方法之一。目前,液货舱舱容计量精度0.2%的计量误差已经严重落后市场的需求,货方与承运方常会在交接时因货物计量的多少而引起争议。提高计量精度,减小计量误差是目前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液货舱舱容计量方法有两种:容积比较法和混合测量法。本文通过对这两种计量方式和目前常用的计量软件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比较,选用混合测量法来研究舱容的计量和容积修正问题,并开发出新的计量软件,提高计算精度和速度。作者参考以前各种船型拟合和计算方法:辛普生方法、三次样条、B样条、参数样条等,并将这些方法的拟合结果进行对比;取样对B样条和辛普生方法计算结果进行精度比较,显然B样条方法能够提高计算精度。根据船舱的外型将舱分为规则舱和非规则舱,分别建立数学模型,计算舱的截面积和型容积。采用大型计算工具软件matlab,将数学计算模型转换为计算机程序。具体方法如下:首先将舱分为若干横剖面,测量剖面若干特征点坐标;接着将各测量点型值输入程序拟合,计算出液货舱的各位置点的型坐标,积分计算出横剖面面积;再在此基础上,沿船长和船高方向采用复合辛普生方法计算出船舶正平状态型容积,扣除构件体积,做成正平状态舱容表;最后根据船舶的实际运营状态进行容积修正。 容积修正是提高计量精度的重要措施之一,分为横倾修正、纵倾修正和构件修正。横倾修正是根据倾斜仪指示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用几何法计算出在此倾斜角下的型容积的修正量。纵倾修正是根据船舶首尾吃水差采用面积积分或复合辛普生方法近似计算体积修正量。构件体积修正首先须将舱内部构件分类编号,再采集舱内部各构件数据信息,如起始坐标、终点坐标、构件类型和数量等,程序读入这些信息后将计算出构件的单位面积,根据所装载货物实际液面的高度积分计算应扣构件的容积,作为构件修正体积。将总的修正体积做成体积修正表,与正平型容积表对照使用,通过查询索引:液面高度、横倾角度,横倾方向、首尾吃水差查表就可以得出经过修正的精确舱容,即精确的液体货物体积。

二、立式金属油罐容积编表计算机自动查询与计算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立式金属油罐容积编表计算机自动查询与计算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公路隧道火灾疏散安全系数模型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路线
第二章 隧道火灾人员疏散基本理论与安全疏散系数模型
    2.1 大型火灾人员疏散案例分析
        2.1.1 大型建筑结构火灾人员疏散案例分析
        2.1.2 典型隧道火灾人员疏散案例分析
    2.2 大型隧道火灾物理试验(与人员疏散相关)
        2.2.1 国外大型火灾试验
        2.2.2 国内大型火灾试验
    2.3 公路隧道火灾人员疏散模型研究
        2.3.1 宏观模型、微观模型与介观模型
        2.3.2 确定性模型与随机模型
        2.3.3 基于规则的模型与基于力的模型
        2.3.4 离散模型与连续模型
    2.4 隧道火灾时人员疏散行为调查
        2.4.1 人员疏散的行为阶段
        2.4.2 问卷设计形式
        2.4.3 问卷调查主要结论
        2.4.4 人员疏散行为特征
    2.5 隧道火灾人员安全疏散系数模型
        2.5.1 安全疏散可用时间T(A)
        2.5.2 安全疏散必需时间T(R)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火灾增长蔓延的人员安全疏散临界值
    3.1 隧道火灾增长理论
        3.1.1 隧道火灾增长率(Fire growth rate)
        3.1.2 隧道火灾增长模型
        3.1.3 隧道火灾的逆流传播(上游)
        3.1.4 隧道火灾的风力传播(下游)
    3.2 隧道火灾蔓延理论
        3.2.1 蔓延机理
        3.2.2 火灾蔓延模型
    3.3 隧道火灾人员安全疏散临界值
        3.3.1 温度
        3.3.2 能见度
        3.3.3 有毒气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蒙特卡洛法的人员疏散火灾场景
    4.1 蒙特卡洛法基本原理
        4.1.1 未知参数的概率分布计算
        4.1.2 伪随机数及其对应未知量的计算
    4.2 公路隧道人员疏散火灾场景设计值
        4.2.1 公路隧道人员疏散火灾场景设计
        4.2.2 设计火灾的方法
        4.2.3 达到最大放热率的时间
        4.2.4 基于疏散的隧道设计火灾曲线
    4.3 隧道火灾车辆引燃模型
    4.4 两车道隧道人员疏散的火灾场景及其概率模拟
        4.4.1 既有隧道交通调查
        4.4.2 两车道隧道人员疏散火灾场景分析
        4.4.3 不同燃烧规模概率模拟
        4.4.4 车型混入比对隧道人员疏散场景的影响
    4.5 三车道隧道人员疏散的火灾场景及其概率模拟
        4.5.1 既有隧道交通调查
        4.5.2 三车道隧道人员疏散火灾场景分析
        4.5.3 不同燃烧规模概率模拟
        4.5.4 车型混入比对隧道人员疏散场景的影响
    4.6 不同隧道模型火灾场景引燃结果对比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安全疏散可用时间函数模型
    5.1 安全疏散可用时间T(A)函数模型
        5.1.1 安全疏散边界条件
        5.1.2 安全疏散仿真工况
    5.2 不同纵向风速下燃烧规模对安全疏散可用时间影响
        5.2.1 零风速下不同燃烧规模与安全疏散可用时间规律研究
        5.2.2 小风速下不同燃烧规模与安全疏散可用时间规律研究
        5.2.3 大风速下不同燃烧规模与安全疏散可用时间规律研究
        5.2.4 燃烧规模对安全疏散可用时间的影响规律
    5.3 不同燃烧规模下纵向风速对安全疏散可用时间影响
        5.3.1 小规模燃烧下不同纵向风速与安全疏散可用时间规律研究
        5.3.2 大规模燃烧下不同纵向风速与安全疏散可用时间规律研究
        5.3.3 纵向风速对安全疏散可用时间的影响规律
    5.4 纵向风速-燃烧规模双因素下的安全疏散可用时间函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安全疏散必需时间函数模型
    6.1 安全疏散必需时间T(R)离散模型
    6.2 疏散准备时间研究T_1
    6.3 疏散运动时间研究T_2
        6.3.1 目标函数的建立
        6.3.2 多元多汇模型
    6.4 出口排队时间研究T_3
    6.5 通道通行时间研究T_4
    6.6 基于离散模型的隧道火灾安全疏散必须时间函数模型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安全疏散必需时间函数模型参数确定
    7.1 疏散准备时间函数模型参数确定
        7.1.1 相似性分析
        7.1.2 实测场景及内容
        7.1.3 实测过程及结果分析
    7.2 疏散运动时间函数模型参数确定
        7.2.1 相似性分析
        7.2.2 零纵坡下的人员疏散运动试验
        7.2.3 大纵坡对人员疏散运动影响试验
    7.3 出口排队时间函数模型参数确定
        7.3.1 相似性分析
        7.3.2 实测场景及内容
        7.3.3 疏散门流量系数测定工况
        7.3.4 0.9m宽疏散门流量系数测定
        7.3.5 1.8m宽疏散门流量系数测定
        7.3.6 1.6m宽疏散门流量系数测定
        7.3.7 测定结果分析
    7.4 通道通行时间函数模型参数确定
        7.4.1 相似性分析
        7.4.2 实测场景及内容
        7.4.3 通道运动速度实测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隧道火灾人员疏散安全系数计算示例
    8.1 工程概况
        8.1.1 算例一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
        8.1.2 算例二 沪昆高速雪峰山隧道
        8.1.3 算例三 晋济高速岩后隧道
    8.2 安全疏散可用时间
        8.2.1 算例一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
        8.2.2 算例二 沪昆高速雪峰山隧道
        8.2.3 算例三 晋济高速岩后隧道
    8.3 安全疏散必需时间
        8.3.1 算例一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
        8.3.2 算例二 沪昆高速雪峰山隧道
        8.3.3 算例三 晋济高速岩后隧道
    8.4 人员疏散安全系数评价
        8.4.1 算例一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
        8.4.2 算例二 沪昆高速雪峰山隧道
        8.4.3 算例三 晋济高速岩后隧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1.1 主要结论
        9.1.2 主要创新点
    9.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的研究成果和社会实践
附录
    A 人员个体特征调查结果统计
    B 人员下车速率调查表
    C 疏散门流量系数调查表
    D 人群狭长空间运动速度调查表

(2)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地下洞库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地下洞库的基本特征
        1.1.2 地下洞库的监测内容与目的
        1.1.3 激光测量在地下洞库中的研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三维扫描技术基础理论
    2.1 三维激光的扫描原理和分类
        2.1.1 激光扫描仪的工作原理
        2.1.2 三维激光扫描的分类
    2.2 扫描仪的介绍和使用方法
        2.2.1 本研究使用的三维扫描仪介绍
        2.2.2 使用扫描仪的注意事项
    2.3 三维激光测量优势与应用
        2.3.1 三维激光扫描仪与传统测量技术的区别
        2.3.2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2.3.3 三维激光技术的应用领域
    2.4 本章小结
3 点云数据的预处理和配准
    3.1 点云数据的采集
        3.1.1 重复采样
        3.1.2 扫描时产生的噪音
        3.1.3 目标对象结构的起伏和粗糙度
    3.2 点云降噪和优化
        3.2.1 多余数据的过滤
        3.2.2 扫描间距优化
        3.2.3 计算模型优化
    3.3 点云数据的拼接
        3.3.1 基于特征点拼接
        3.3.2 粗配准配准
        3.3.3 ICP 优化无特征点拼接
        3.3.4 精配准配准
    3.4 本章小结
4 地下洞库三维建模与容积计算
    4.1 研究区概况
    4.2 实施方案制定
        4.2.1 总体流程图
        4.2.2 作业流程
    4.3 洞库容积的计算
        4.3.1 原始数据的过滤
        4.3.2 点云图像配准
        4.3.3 去除点云杂点
        4.3.4 点云数据采样
        4.3.5 体积计算
        4.3.6 方法正确性验证
        4.3.7 影响结果准确性的分析
        4.3.8 利用常规全站仪量测结果的误差
        4.3.9 不同测量实验结果展示
    4.4 三维数据的构建
        4.4.1 三维建模技术概述
        4.4.2 模型的制作
        4.4.3 材质制作
        4.4.4 其他辅助制作
        4.4.5 点云模型具体制作方法
    4.5 本章小结
5 研究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工作总结
    5.2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储油罐的腐蚀趋势预测和可靠度建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的来源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储油罐腐蚀统计规律的研究现状
        1.2.2 储油罐腐蚀缺陷预测的研究现状
        1.2.3 含有腐蚀凹坑的储油罐强度研究现状
        1.2.4 储油罐可靠性评估的研究现状
        1.2.5 储油罐检修周期的研究现状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储油罐失效分析与腐蚀分布建模
    2.1 引言
    2.2 储油罐的失效情况分析
    2.3 储油罐腐蚀部位与机理分析
    2.4 储油罐的检测方法与数据的获取
        2.4.1 储油罐的检测方法
        2.4.2 数据的获取
    2.5 局部腐蚀的极值统计模型
        2.5.1 极值理论基础
        2.5.2 储油罐深度的GEV参数的改进L-矩估计
        2.5.3 极值模型的检验
        2.5.4 局部腐蚀深度的异常数据检验
        2.5.5 局部腐蚀深度统计实例分析
    2.6 均匀腐蚀的正态分布统计模型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概率型GM(1,1)模型的腐蚀趋势预测
    3.1 引言
    3.2 储油罐腐蚀模型分析
    3.3 概率型GM(1,1)建模
        3.3.1 GM(1,1)模型建立
        3.3.2 非等间距的预测模型建立的步骤
        3.3.3 概率型GM(1,1)建模方法
        3.3.4 预测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3.4 预测模型的精度检验方法
    3.5 储油罐腐蚀预测应用实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存在局部腐蚀的储油罐壁强度分析与计算
    4.1 引言
    4.2 储油罐腐蚀凹坑样本分析
    4.3 储油罐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4 存在单凹坑的储油罐罐壁强度分析与计算
        4.4.1 凹坑直径变化对罐壁强度的影响分析
        4.4.2 凹坑深度变化对罐壁强度的影响分析
        4.4.3 凹坑应力集中系数建模
        4.4.4 凹坑应力的理论分析
    4.5 存在两凹坑的储油罐罐壁强度分析与计算
        4.5.1 环向两凹坑应力分析与计算
        4.5.2 轴向两凹坑应力分析与计算
    4.6 存在三凹坑的储油罐罐壁强度分析与计算
        4.6.1 环向三凹坑应力分析与计算
        4.6.2 轴向三凹坑应力分析与计算
    4.7 存在多凹坑的储油罐罐壁强度分析与计算
    4.8 凹坑对储油罐罐壁强度影响的结果分析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储油罐可靠度建模与验证
    5.1 引言
    5.2 罐壁强度可靠度建模与验证
        5.2.1 结构抗力的衰减模型建立
        5.2.2 罐壁的载荷模型建立
        5.2.3 罐壁强度可靠度模型的建立
        5.2.4 可靠性指标的改进粒子群优化计算
        5.2.5 罐壁强度可靠度计算实例
    5.3 罐壁稳定可靠度建模与验证
        5.3.1 罐壁的结构抗力计算
        5.3.2 风载荷的极值模型建立
        5.3.3 罐壁稳定可靠度模型的建立
        5.3.4 罐壁稳定可靠度计算实例
    5.4 罐顶稳定可靠度建模与验证
        5.4.1 罐顶许用压力的计算
        5.4.2 罐顶的外载荷计算
        5.4.3 罐顶稳定可靠度模型的建立
        5.4.4 罐顶稳定可靠度计算实例
    5.5 储油罐局部腐蚀可靠度建模与验证
        5.5.1 局部腐蚀底圈罐壁结构抗力模型建立
        5.5.2 储油罐局部腐蚀可靠度模型的建立
        5.5.3 局部腐蚀可靠度计算实例
    5.6 储罐的系统可靠度建模与验证
        5.6.1 储油罐系统可靠度模型的建立
        5.6.2 系统可靠度的计算方法
        5.6.3 储油罐系统可靠度计算实例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可靠度储油罐检修周期的研究
    6.1 引言
    6.2 储油罐的维修方式分析
    6.3 以储油罐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
    6.4 储油罐检修周期的确定
        6.4.1 根据给定的可靠度确定检修周期
        6.4.2 根据单位时间费用最小原则计算检修周期
        6.4.3 综合考虑可靠性与单位时间费用计算检修周期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联合站设备完整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7.1 引言
    7.2 设备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7.3 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7.3.1 系统的设计内容
        7.3.2 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
        7.3.3 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7.3.4 系统的数据模型建立
    7.4 管理系统的应用
        7.4.1 储油罐数据统计分析应用实例
        7.4.2 储油罐腐蚀预测应用实例
        7.4.3 储油罐可靠性分析应用实例
        7.4.4 储油罐检修周期研究应用实例
        7.4.5 管理系统应用效果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微生物处理含油污水的PLC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含油污水处理站的背景及工艺
    1.1 本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油田含油污水种类以及危害
        1.3.1 油田含油污水的种类
        1.3.2 油田含油污水的危害
    1.4 油田含油污水的处理方法
        1.4.1 物理法
        1.4.2 化学法
        1.4.3 物理化学法
        1.4.4 微生物法
    1.5 含油污水处理工艺概况
        1.5.1 手动操控
        1.5.2 半自动控制
        1.5.3 全自动控制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含油污水处理站总体设计方案
    2.1 含油污水处理站基本状况
    2.2 含油污水处理站的工艺流程
        2.2.1 一些基础的含油污水处理流程
        2.2.2 含油污水处理站主要工艺流程
        2.2.3 工艺流程说明
    2.3 含油污水站配套设施
        2.3.1 基础设施单元
        2.3.2 生产运行中的主要参数及相关参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污水处理站自动化硬件设计
    3.1 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简介
    3.2 Siemens PLC选型方法
    3.3 Siemens PLC控制网络的类型
    3.4 Siemens PLC控制网络通讯接口的连接方式
    3.5 Siemens PLC控制网络通讯功能
    3.6 PLC控制站的设计
        3.6.1 PLC控制含油污水处理站流程
        3.6.2 主要电器设备选型
        3.6.3 含油污水处理站PLC控制系统的配置构成
        3.6.4 元件操作系统说明
    3.7 PLC控制系统设计操作
    3.8 PID控制数显表操作说明
    3.9 PID数显表参数设置
    3.10 硬件选型
    3.11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含油污水处理站自动化软件设计
    4.1 Step 7 简介
    4.2 WinCC简介
    4.3 PLC SIM主要功能
    4.4 硬件组态
    4.5 符号表
    4.6 创建软件块图
    4.7 程序设计
    4.8 上位机监测软件的开发
    4.9 PID控制
        4.9.1 PID简介
        4.9.2 PID控制器的历史及应用
        4.9.3 PID控制器数字化
        4.9.4 PID控制的限制
        4.9.5 反馈回路基础
        4.9.6 难点分析
    4.10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献目录
致谢

(5)汽车制动钳所需液量检测系统设计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制动钳检测现状
        1.2.2 所需液量检测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节
2 制动钳结构及检测系统建模仿真
    2.1 汽车液压制动系统
    2.2 制动钳结构及工作原理
    2.3 制动钳所需液量分析及主缸法检测原理
        2.3.1 制动钳所需液量研究分析
        2.3.2 主缸位移差值法所需液量检测原理
    2.4 检测系统数学模型
        2.4.1 主缸数学模型
        2.4.2 制动管路数学模型
        2.4.3 制动钳数学模型
    2.5 检测系统仿真模型
        2.5.1 仿真模型搭建
        2.5.2 仿真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制动钳所需液量检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1 检测系统方案设计
        3.1.1 检测系统测试需求分析
        3.1.2 检测系统技术要求分析
        3.1.3 检测系统方案设计
    3.2 检测系统总体设计
        3.2.1 检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2.2 检测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3.2.3 检测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3.3 本章小结
4 制动钳所需液量检测系统硬件部分设计
    4.1 系统机械结构设计
        4.1.1 制动钳所需液量测量装置设计
        4.1.2 制动钳工装设计
        4.1.3 系统台架设计
    4.2 系统测控管路设计
    4.3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4.3.1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4.3.2 运动控制模块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制动钳所需液量检测系统软件部分设计
    5.1 系统软件功能需求分析
    5.2 系统软件总体架构设计
    5.3 系统软件功能模块设计
        5.3.1 主程序界面设计
        5.3.2 参数配置模块
        5.3.3 数据采集模块
        5.3.4 运动控制模块
        5.3.5 数据管理模块
        5.3.6 故障响应模块
    5.4 本章小节
6 检测结果分析及系统性能评定
    6.1 传感器标定
    6.2 系统检测结果
        6.2.1 高液压密封性测试
        6.2.2 所需液量测试
    6.3 检测系统性能评定
        6.3.1 系统不确定度评定
        6.3.2 检测设备评定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装置实物图
作者简介

(6)基于极坐标法测量的卧式罐容积自动化检定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卧式罐容积检定研究的现状
    1.3. 自动化工业测量研究现状
        1.3.1. 工业测量概念
        1.3.2. 工业自动化测量研究现状
    1.4. 需要解决的问题
2. 卧式罐容积检定概述
    2.1. 油罐
    2.2. 容积检定
        2.2.1. 容积
        2.2.2. 卧式罐容积检定
        2.2.3. 卧式罐容积检定规程
    2.3. 检定方法
        2.3.1. 传统方法
        2.3.2. 现代方法
    2.4. 自动化检定系统
        2.4.1. 系统组成
3. 算法
    3.1. 容积计算流程
        3.1.1. 数据处理中涉及到的算法
    3.2. 粗差剔除
        3.2.1. 粗差
        3.2.2. 粗差剔除原理
    3.3. 坐标转换
        3.3.1. 测量坐标系
        3.3.2. 空间直角坐标系
        3.3.3. 坐标转换
    3.4. 数据分段
        3.4.1. 数据分段算法
    3.5. 数据分区
    3.6. 拟合
        3.6.1. 偶然误差
        3.6.2. 二次曲线拟合
        3.6.3. 拟合参数与观测值个数关系
        3.6.4. 部分椭圆数据量n对拟合参数X的影响
        3.6.5. 卧式罐拟合
    3.7. 面积计算
        3.7.1. 距离角度求面积
        3.7.2. 解析法求面积
    3.8. 容积计算
        3.8.1. 卧式罐容积计算
4. 卧式罐容积自动化检定系统实现
    4.1. 系统分析
        4.1.1. 系统数据流图
        4.1.2. 功能需求分析
    4.2. 系统设计
        4.2.1. 系统公用模块设计
        4.2.2. 系统各子模块设计
    4.3. 系统实现
        4.3.1. 架构
        4.3.2. 开发环境
        4.3.3. 功能
5. 算例
    5.1. 算例介绍
        5.1.1. 数据采集
        5.1.2. 粗差剔除
        5.1.3. 数据分段
        5.1.4. 坐标转换
        5.1.5. 数据拟合
        5.1.6. 数据提取
        5.1.7. 面积计算
        5.1.8. 体积计算
6. 总结
    6.1. 结论
        6.1.1. 系统特点
        6.1.2. 数据处理
        6.1.3. 结果分析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7)基于节能目标的钢铁企业能源集成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本课题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国内研究现状
        1.3.1 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及当前形势
        1.3.2 我国钢铁工业能耗现状
        1.3.3 我国钢铁工业能源管理工作的进展
    1.4 论文研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难点
        1.5.1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2 本论文研究主要技术难点
    1.6 小结
第二章 钢铁企业能源管理系统概述
    2.1 引言
    2.2 钢铁工业工艺流程及生产用能分析
        2.2.1 钢铁产品概述
        2.2.2 钢铁生产工艺流程
        2.2.3 钢铁生产用能分析
    2.3 能源管理中心的地位和作用
        2.3.1 能源管理中心的地位
        2.3.1.1 冶金自动化系统的分级
        2.3.1.2 能源管理中心在冶金自动化系统中的地位
        2.3.2 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的基本路线
        2.3.3 能源管理中心的结构
        2.3.4 能源管理中心的作用
    2.4 小结
第三章 钢铁企业物质流与能量流的模型分析
    3.1 引言
    3.2 钢铁企业系统节能理论的研究
        3.2.1 系统节能理论的分析方法
        3.2.2 系统节能理论的模型化方法
    3.3 钢铁企业系统构成及能源分析
    3.4 钢铁企业物流与能流数学模型的建立
        3.4.1 物流系统分析及数学模型的建立
        3.4.1.1 物流系统构成及平衡
        3.4.1.2 能耗的计算
        3.4.1.3 物流对能耗的影响分析
        3.4.2 能流系统分析及数学模型的建立
        3.4.2.1 生产工序能流图及能流模型
        3.4.2.2 钢铁企业的能流图及能流模型
        3.4.2.3 能量流变化对能耗影响的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钢铁企业能耗分析方法的研究
    4.1 引言
    4.2 钢铁企业能耗指标
    4.3 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的层次分析法
        4.3.1 层次分析法概述
        4.3.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4.3.3 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及其在吨钢综合能耗分析中的应用
        4.3.3.1 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
        4.3.3.2 模糊层次分析法在吨钢综合能耗分析中的应用
    4.4 小结
第五章 钢铁企业能源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钢铁企业能源系统模型概述
        5.2.1 能源模型的层次结构
        5.2.2 能源模型的特点
        5.2.3 能源模型的描述
        5.2.4 能源模型变量的确定
        5.2.5 能源模型目标函数的多重性
        5.2.6 钢铁企业能源模型的总体结构
    5.3 能源平衡与优化模型的研究
        5.3.1 能源平衡模型的建立
        5.3.1.1 主生产系统能耗关系
        5.3.1.2 能源转换及存储系统能耗关系
        5.3.1.3 辅助生产系统能耗关系
        5.3.1.4 企业能源平衡关系
        5.3.2 能源综合优化模型的建立
        5.3.3 能源综合优化模型在鞍钢中的应用
    5.4 能源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
        5.4.1 能源投入产出模型
        5.4.2 能源投入产出模型的应用
    5.5 小结
第六章 鞍钢集团矿业公司能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
    6.1 引言
    6.2 系统方案论证
        6.2.1 实现目标
        6.2.2 总体方案
    6.3 能源计量与生产过程监控
        6.3.1 能源数据采集方案
        6.3.1.1 系统方案
        6.3.1.2 能源数据采集的硬件构成
        6.3.1.3 采集系统软件设计
        6.3.2 08#变电所电能计量管理系统
        6.3.3 大选厂能源计量与生产过程监控
    6.4 能源分析与管理
        6.4.1 能量平衡
        6.4.2 能耗预测
        6.4.3 自动排产
        6.4.4 故障诊断
        6.4.5 供电质量分析
        6.4.6 同类设备对比
    6.5 系统维护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摘要
Abstract

(8)油罐车检定装置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油罐车检定系统结构
    2.1 油罐车检定原理
        2.1.1 汽车油罐车典型结构
        2.1.2 油罐车检定原理
        2.1.3 检定数据处理方法
    2.2 检定系统组成及结构
        2.2.1 标准表类型选择
        2.2.2 流量调节阀的选择
        2.2.3 检定装置管路设计
    2.3 流量标准表特性研究
        2.3.1 电磁流量传感器工作原理
        2.3.2 电磁流量传感器结构
        2.3.3 安装使用
第3章 油罐车检定系统设计
    3.1 检定系统概要设计
        3.1.1 液位的测量
        3.1.2 温度的测量
        3.1.3 压力的测量
        3.1.4 流量的调节
    3.2 检定系统硬件设计
        3.2.1 各部分传感器接口
        3.2.2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3.2.3 电流信号调理板设计
        3.2.4 脉冲信号调理板设计
        3.2.5 开关量隔离模块设计
    3.3 检定系统软件设计
        3.3.1 软件系统整体功能
        3.3.2 应用程序开发工具简介
        3.3.3 基于有限状态机的异步控制软件设计
        3.3.4 系统登陆VI
        3.3.5 DAQ 系统
        3.3.6 数据库设计
        3.3.7 报告组件设计
第4章 油罐车检定系统实验
    4.1 标准表校准
        4.1.1 校准的目的
        4.1.2 电磁流量计的校准方法
        4.1.3 实验过程及结果
    4.2 信号调理板实验
        4.2.1 实验设备
        4.2.2 电流电压转换电路测试
        4.2.3 脉冲信号调理电路测试
    4.3 换向器重复性检定
第5章 检定系统误差分析
    5.1 误差源分析
    5.2 不确定度传播系数
    5.3 标准表引起的分量不确定度
    5.4 温度测量引起的分量不确定度
        5.4.1 测量油罐内水温引起的分量不确定度分析
        5.4.2 测量标准器内水温引起的分量不确定度分析
    5.5 液位引起的分量不确定度分析
    5.6 换向器引起的分量不确定度
    5.7 油罐车倾斜引起的分量不确定度
    5.8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5.8.1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5.8.2 扩展不确定度
        5.8.3 测量不确定度的报告与表示
第6章 总结
    6.1 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灾害系统与灾变动力学研究方法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灾害的含义和类型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灾害系统与灾变动力学
    1.4 灾变动力学研究方法与主要结果
    1.5 关于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灾变与耗散结构理论
    2.1 灾变系统耗散结构与非线性系统科学的复杂性概述
    2.2 复杂开放系统的耗散特征
    2.3 耗散系统的非平衡热力学理论
    2.4 现代非线性理论基础
    2.5 工程结构系统非线性动力学方程推导工具
    2.6 耗散结构系统的动力学灾变特征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系统灾变行为的协同学理论基础
    3.1 协同学的基本理论
        3.1.1 协同学的基本概念
        3.1.2 一些典型系统的协同学数学描述
    3.2 灾害发生的自组织特性
    3.3 灾害自组织的幂分布律
    3.4 灾变过程的随机扩散特征
    3.5 灾害系统演化的沙堆动力学模型
    3.6 工程系统灾变的自组织理论应用
    3.7 岩石—岩体工程系统灾变的协同、分岔分析应用
    3.8 电力系统大停电事故的协同学分析与预测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系统灾变行为的突变论特征
    4.1 突变论的基本概念
    4.2 突变论理论基础与基本分析方法
    4.3 事故和灾害的突变论预测与评价
    4.4 突变理论在岩土工程灾变分析中的应用
    4.5 突变理论在采矿工程灾变分析中的应用
    4.6 突变理论在水利工程灾变分析中的应用
    4.7 降雨裂缝渗透影响下山体边坡失稳灾变分析
    4.8 灾变分析的燕尾型突变动力学模型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灾变行为的模糊理论描述
    5.1 模糊数学基础
    5.2 灾害评估研究内容与方法
    5.3 灾变问题的模糊分析及隶属度函数
    5.4 灾变特征的模糊识别评价
    5.5 灾变状态的模糊综合分析与评定
    5.6 灾变信息熵的模糊性
    5.7 基于模糊马尔可夫链状原理的灾害预测
    5.8 工程系统灾变的多理论综合模糊分析应用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系统生态环境灾变的链式的理论
    6.1 自然灾害链式的理论体系
    6.2 灾害链式结构的数学关系与模型分析
    6.3 自然灾害链断链减灾模式分析
    6.4 自然灾害链式理论的工程分析算例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系统灾变的灰色预测
    7.1 灰色分析的基本数学原理
    7.2 灾害的灰预测
    7.3 灰色预测理论的应用
    7.4 灰色理论与其它理论的结合应用
    7.5 灰色多维评估理论与应用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系统灾变特征的信息熵表示
    8.1 熵的概念与基础
    8.2 各种熵间的关系与应用
    8.3 最大熵原理及其在灾害分析中的应用
    8.4 工程结构分析中灾变信息熵应用
    8.5 灾变信息熵的非确定性描述
    8.6 信息熵在系统安全、风险、灾变分析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灾变演化的非线性动力学综合分析
    9.1 工程灾变问题中的非线性动力学混沌分析
    9.2 混沌的的识别与预测
    9.3 非线性动力系统的相空间重构技术与应用
    9.4 基于机理模型的工程灾变综合分析
    9.5 工程灾变问题中的综合分析方法与模型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10)船舶舱舱容测量与修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舱容的研究现状
        1.2.1 测量现状
        1.2.2 国内外舱容的计算方法和软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B样条理论
    2.1 引言
    2.2 B样条与B样条曲线的基本概念
第3章 MATLAB工具软件介绍
    3.1 MATLAB的发展历程和影响
    3.2 MATLAB语言的传统优点
    3.3 MATLAB 7.0的基本组成和特点
    3.4 MATLAB的工作环境
    3.5 MATLAB的图视系统
    3.6 MATLAB的数学函数库
    3.7 所用 MATLAB函数介绍
第4章 舱容计量
    4.1 引言
    4.2 全站仪与测量方法
    4.3 船舶舱容积计量方法
        4.3.1 容积比较法
        4.3.2 混合测量法
第5章 船舶舱容积修正
    5.1 引言
    5.2 槽型舱壁对容积的影响
    5.3 船舶倾斜对容积的影响
        5.3.1 横倾容积修正
        5.3.2 纵倾容积修正
    5.4 构件体积的修正
第6章 程序介绍
    6.1 测深管
    6.2 构件信息
    6.3 读入舱剖面测量数据和处理
    6.4 规则舱/非规则舱正平型容积计算模块
    6.5 规则舱/非规则舱构件体积计算模块
    6.6 规则舱/非规则舱倾斜体积修正
    6.7 剖面3D图
    6.8 舱容表
第7章 结论
    7.1 全文工作总结
    7.2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四、立式金属油罐容积编表计算机自动查询与计算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公路隧道火灾疏散安全系数模型与试验研究[D]. 田堃.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2]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地下洞库中的应用与研究[D]. 王珂.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3]储油罐的腐蚀趋势预测和可靠度建模的研究[D]. 刘雪云.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2)
  • [4]基于微生物处理含油污水的PLC控制系统[D]. 周泳含. 东北石油大学, 2015(04)
  • [5]汽车制动钳所需液量检测系统设计及研究[D]. 赵晨馨. 中国计量大学, 2017(03)
  • [6]基于极坐标法测量的卧式罐容积自动化检定系统[D]. 耿芳. 北京林业大学, 2011(10)
  • [7]基于节能目标的钢铁企业能源集成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邱东. 吉林大学, 2009(08)
  • [8]油罐车检定装置设计[D]. 牛学虎. 合肥工业大学, 2009(11)
  • [9]灾害系统与灾变动力学研究方法探索[D]. 王沙燚. 浙江大学, 2008(08)
  • [10]船舶舱舱容测量与修正研究[D]. 项勇. 武汉理工大学, 2006(08)

标签:;  ;  ;  ;  ;  

立式金属油罐容积编制计算机自动查询计算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