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可视化与地震相分析研究的利弊——广北河道砂体勘探效果分析

3D可视化与地震相分析研究的利弊——广北河道砂体勘探效果分析

一、三维可视化与地震相分析研究的得与失——广北河道砂体勘探效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郭伟[1](2021)在《超深层无井条件下的砂岩输导体研究 ——以白云凹陷文昌组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云凹陷为珠江口盆地面积最大、新生代地层发育最全的深大凹陷,据最新估算,其油气地质资源量为20-80亿吨。当前,白云凹陷渐新世、中新世构造层已发现的油气储量仅占整个资源量的七分之一,因而白云凹陷深部地层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但是,白云凹陷文昌组地层埋深普遍超过4000m,凹陷中心地层埋深更是达到8000-12000m。由于缺少钻井资料的有效揭示(与地层埋深大有很大关系),当前白云凹陷文昌组油气分布、油气优势运移路径及有利成藏区带等重要问题尚不清楚,给后续油气勘探带来很大风险。因此,在白云凹陷文昌组开展砂岩输导体研究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传统的砂岩输导体研究依赖于井资料,其对于像白云凹陷文昌组这类无井地区并不适用。目前,在超深层无井条件下开展砂岩输导体研究,还没有人尝试过,因而这是一项难度较大且极具挑战性的研究工作。以白云凹陷文昌组沉积层序为例,本文首次基于地震资料开展超深层无井条件下的砂岩输导体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为:1)刻画烃源岩分布。通过沉积层序原形结构剖面恢复来开展古地貌、古环境及沉积相分布研究,得到每个层序的密集段分布,进而通过密集段来刻画烃源岩分布范围;2)刻画沉积砂体分布。通过增强地震岩相分析(6个传统地震相标识和光滑性、整洁性和特殊反射波形等3个新增地震标识)从地震剖面上直接识别地震岩相,然后通过砂岩(骨架岩相)地震扫描解释刻画砂体平面分布;3)砂体与烃源岩的连通关系研究。通过骨架岩相、沉积环境、水流路径等3要素叠加重建白云凹陷文昌组沉积体系,得到砂体与烃源岩的平面叠合分布。然后通过两者的的空间关系来开展砂体与烃源岩连通性研究;4)砂体与砂体连通性研究。通过砂体扫描解释、砂体尖灭及连通性测试分析来开展砂体间连通性研究;5)油气优势运移通道分析。将湖盆古地貌与三类孔隙性砂体叠合,首先根据地层倾向和古水流路径确定优势运移方向,然后通过辨别烃源岩→优势输导砂体→盆地边缘或油气圈闭,确定油气优势运移通道及有利汇聚区;6)油气运移痕迹研究。油气运移经过砂岩孔隙时,会在孔隙空间留下残留油,其在后期高温高压背景下会裂解成气,使砂岩成为含气砂岩,表现为低速层。这类砂岩在地震剖面上通常表现为右下倾斜对称波形、强振幅反射,据此反射特征可以识别油气运移痕迹。通过上述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基于增强地震相分析,在白云主洼文昌组识别出3类地震岩相:硅质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和含灰质碎屑岩。其中硅质碎屑岩细分为砂包泥、砂夹泥、砂泥互层、泥夹砂、泥包砂、泥岩。火山碎屑岩细分为火山集块岩、火山碎屑沉积岩、含火山碎屑沉积岩。含灰质碎屑岩细分为泥灰岩和钙质砂泥岩。(2)建立了断陷湖盆复杂岩相识别方法。砂包泥岩相中的河道砂呈弱振幅不干净反射。砂夹泥岩相中的河道砂呈底面下凹、短轴不连续、右下倾斜对称波形、不干净反射,其中高孔隙含气河道砂表现为强振幅反射。水下分流河道砂呈层状连续、多个底面下凹、右下倾斜对称波形、中-强振幅反射。席状砂呈平行、层状连续、光滑、右下倾斜对称波形、中-强振幅反射。湖底扇砂呈底面下凹、右下倾斜对称波形、干净、弱-强振幅反射。火山集块岩呈弱层状、不整洁、弱振幅反射。火山碎屑沉积岩呈极不光滑、层状、弱振幅反射。火山熔岩呈左下倾斜对称波形、不光滑、不连续、强振幅反射。底面下凹、短轴不连续、右下倾斜对称波形及强振幅是孔隙性砂岩最典型的识别特征。(3)通过骨架岩相、沉积环境和水流路径三要素叠合,构建了白云凹陷文昌组5个层序的沉积体系,其包含4类“源-汇”体系:1)主洼北部缓坡带以番禺低隆起为主要物源(东北斜坡局部含火山碎屑物源),主要为河流-浅湖-深湖过渡环境,发育大-中型辫状河三角洲-湖底扇沉积体系;2)主洼西南轴向陡坡带以云开隆起为主要物源,纯陆源碎屑沉积,主要为半深湖-深湖环境,发育大-中型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湖底扇沉积体系;3)主洼东南陡坡带以云荔隆起陆源碎屑(主要)与火山碎屑为混合物源,主要为半深湖-深湖环境,发育中-小型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湖底扇沉积体系;4)白云东洼为陡坡+岩浆底侵形成的多隆洼多物源体系,发育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湖底扇沉积体系,沉积体规模相对较小。(4)在白云主洼文昌组识别出七类砂岩输导层,分别为:1)原地输导层,深水扇砂,砂岩被烃源岩包围,形成岩性圈闭;2)短距离层状输导层,由三角洲前缘砂体或深水扇砂体相互连通构成;3)长距离层状砂岩输导层,由三角洲砂体(辫状河道和前缘砂)构成,其主要存在于单个分支河道三角洲朵叶体内;4)顺倾向层状砂岩输导层,由辫状河三角洲砂层顺倾向方向进行输导,主要在单个三角洲朵叶内输导;5)顺倾向和侧向砂岩输导层,可在不同三角洲朵叶体间输导;6)三角洲砂岩与基底不整合面构成的复合输导体系;7)砂岩输导层与断层构成的复合输导体系。(5)刻画了文昌组沉积期白云主洼不同地区砂岩输导层的分布:1)主洼西北缓坡带:整体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内部的砂岩孔隙性好、连通性高,多个期次的三角洲砂体(河道砂、河口坝和席状砂)可构成长距离的砂岩输导体,加上层序内部的砂体均与深洼区烃源岩连通。因而这一地区砂岩输导层最为发育;2)主洼西南陡坡带:WCSQ1和WCSQ2于断层下降盘洼陷区发育大量扇三角洲砂体,其前缘砂体具备较好的孔隙性,并与深湖相泥岩较好地连通,具有形成大型滚动背斜圈闭的潜力;3)主洼西侧:WCSQ1和WCSQ2发育大量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它们可以构成有效砂岩输导层,具有形成滚动背斜圈闭油气藏的潜力。WCSQ3和WCSQ4则发育斜坡背景的有效砂岩输导层,具有形成砂岩上倾尖灭的岩性油气藏潜力;4)主洼东北斜坡带:受东侧火山碎屑影响,WCSQ1-WCSQ4主要发育短距离砂岩输导层,而WCSQ5发育长距离砂岩输导层;5)主洼东南地区:受湖盆边缘火山碎屑影响,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砂体构建的短距离砂岩输导层。(6)指明了白云主洼文昌组有利成藏区带和层段。西北斜坡带为最好的成藏区,WCSQ2-WCSQ4等3个层序段具有较大的古油气藏发育潜力;其次为西南断阶带,WCSQ1和WCSQ2具有古油气藏发育潜力;再者为主洼西侧,WCSQ3和WCSQ4两个层段具有较好的成藏潜力。主洼东北、东南部及白云东洼等区域主要为火山碎屑沉积岩,砂岩输导能力差,古油气藏规模较小。本论文首次在无井条件下利用地震资料开展超深层的砂岩输导体研究,创新成果包括:(1)建立了断陷湖盆复杂岩相的地震识别技术;(2)探索出一种超深层无井条件下利用地震资料开展砂岩输导体研究的方法。这些创新成果对于湖相沉积和无井区超深层的油气运移等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并能指导白云凹陷深部地层的油气勘探。

刘硕[2](2020)在《鄂尔多斯地区致密碎屑岩油气储层地震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是近年来我国油气勘探开发最为活跃,储、产量增长最快的盆地之一,上古生界致密碎屑岩气藏是该盆地天然气勘探的重点领域。自2000年榆林气田发现以来,先后发现和探明了十余个大型致密碎屑岩气田,取得了丰富的勘探开发成果。研究表明,致密碎屑岩气藏的储层砂体对天然气富集与分布的控制作用非常明显,优质高效的储层是天然气富集高产的主要控制因素。因此,研究致密碎屑岩藏储层预测方法,准确把握储层的几何形态、空间展布特征及其物性和含气性的空间分布规律,对圈定有利勘探目标区、降低勘探风险、提高钻探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某区块为例,本论文以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储层地质学、测井地质学、地震地层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为指导,依托钻井、录井、测井、岩心、测试、地震等各种资料,在地层层序划分、沉积相研究、地震资料目标处理和测井岩石物理分析基础上,使用高分辨率和保真度地震资料,利用模型正演、地震反演、地震属性分析等方法开展储层厚度及含气性预测和综合评价,探索了适合研究区致密碎屑岩储层预测的思路、方法和参数,准确预测了储层厚度和含气性特征,通过综合评价优选了有利的勘探部位。论文研究认为,反Q滤波可较好提高原始叠后地震资料分辨率,地震波波形分解与多子波重构技术有利于消除煤层遮挡效应;纵波阻抗和纵横波速度比分别是区分煤层与非煤层、砂岩与非砂岩的敏感岩石物理参数;结合使用叠后波阻抗反演和叠前AVO同时反演方法可有效预测储层厚度和平面展布特征;叠前AVO“亮点”、拟泊松比变化率、流体因子和叠后高频衰减等属性能定性预测储层的含气性;基于储层厚度和含气性预测成果开展的储层预测综合评价可以较好圈定出储层发育有利区。该论文有图140幅,表9个,参考文献102篇。

卞保力[3](2019)在《基于高密度三维地震河道砂体储层预测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新疆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侏罗系发育多个鼻状构造带,石油地质条件优越,有利勘探面积2000km2,资源潜力巨大。近年来,阜东2、阜东5等多口井在侏罗系头屯河组获得了工业油流,显示出了头屯河组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但阜东斜坡头屯河组地层为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砂岩储层纵向上多期叠置关系复杂,横向岩性及厚度变化大,非均质性强。在复杂地质条件和常规大面元连片三维地震资料品质制约下,目的层优质储层预测难度大,含油气性检测准确率低。本次研究基于阜东5井区新采集的高密度三维地震资料,主要应用地震叠前属性分析和叠前反演技术,开展了优质储层预测和含油气性检测。首先通过对高密度三维地震资料特点及优质储层地震响应特征的详细分析,并结合已钻井的岩石物理特征分析,确定了描述河道的演变发育过程及河道砂体储层精细刻画的地震参数和方法,进而采用地震叠前同时反演、流体替换等技术,对优质储层的含油气性进行了进一步的检测,得到了研究区优质储层分布及含油气性分布较为可靠的结果,为该地区的井位部署、新的地质认识的形成及新方法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形成了一套适合研究区侏罗系河道型岩性油藏从“河道外形雕刻-储层识别-油气检测-高产储层预测”的四步法预测高产油气区的方法技术系列,此技术方法系列及工作流程,较好地解决了阜东斜坡区河道砂体优质储层预测困难和流体预测复杂的问题,为该地区侏罗系头屯河组岩性油藏后期的精细勘探、评价乃至开发过程中对高效油层的识别奠定了基础,为新疆油田油气勘探开发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任江丽[4](2019)在《乌里雅斯太凹陷H区K1baⅣ段地质特征综合研究》文中认为乌里雅斯太凹陷位于二连盆地东北端的马尼特坳陷,具有多物源、近物源、粗碎屑、相变快等特点,在下白垩统发育多套油层,勘探开发前景较为乐观,从北到南划分为北洼、中洼及南洼三个洼槽带。前人的研究多是对南洼槽的区域地质特征或其某一方面展开的,对中-北洼漕内部单一油藏的深入剖析与综合研究很少,对区内重要的地质特征综合研究更少。H区作为中-北洼槽主要油气产区之一,由于研究区的地层划分结果与南洼漕及相邻凹陷不一致,构造系统解释不合理,导致勘探开发方案与实际钻井、注水见效差异大。如今研究区地层划分与对比的真实情况如何,构造组合及沉积相类型对油气成藏有什么影响,油气成藏模式是什么样的,勘探前景怎样,开发调整措施如何制定等等,这些都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对该区地质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在收集大量基础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层序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勘探、沉积学等理论知识,在深入研究H区的地层特征、构造特征、沉积微相等地质特征之后,建立了主产区目的层的储层预测模型、三维地质模型,研究了该区控制油气成藏的构造特征,探讨了构造演化过程,总结了主要油气成藏模式和剩余油横纵向分布特征;最后利用地质特征综合研究成果,寻找到储量接替区块,同时开展主产区综合调整措施优选。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引进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井震联合方法,应用地震、钻井及测井资料,进行H区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地层对比结果表明应将前人笼统划为腾一段的油层组,细分为腾一下段、阿I+II段、阿III段及阿IV段等5个含油层系。2、采取层位自动追踪、多线联合解释、三维立体显示等多种地震解释手段,由点-线-面完成研究区构造解释,平面上断层展布特征细分为四组类型,剖面上组合样式也较多,构造圈闭形态多样,以交叉断块、复杂断块为主。凹陷在早白垩世之后经历了快速沉降期、稳定沉降期、回返期、消亡期四期主要变化阶段。3、根据储层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粒度特征及其参数结合测井相研究,综合判断H区腾一下段及阿尔善组主要发育湖泊、扇三角洲沉积相两种类型。研究区阿Ⅳ段沉积期经历了两次湖退和两次湖进,形成阿Ⅳ2、阿Ⅳ4两套较厚储集层,腾一下段以湖相沉积为主,为研究区最重要的烃源岩及区域盖层。4、筛选出腾一段、阿尔善组的优势属性瞬时频率属性和均方根属性,再应用地震和测井资料,采用稀疏脉冲反演方法建立了研究区的储层预测模型,从储层预测模型中可以获得沉积微相、砂体分布、油气成藏面积等地质特征,最后依据前面的研究成果总结了研究区主产油层的四种油气成藏模式,其中阿Ⅳ1砂组的下生上储式砂体侧倾尖灭构造-岩性成藏模式在本区取得突破。5、在前期综合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之上,利用建模软件使其三维可视化,建立了研究区的岩相模型,孔隙度、渗透率及含油饱和度等属性模型,结合生产资料对地质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获得研究区的剩余油分布规律。6、联合应用储层预测模型和三维地质模型,可以使地质特征三维可视化,使研究区的地质认识更全面,更透彻。综合应用前面的研究成果,联系实际生产情况,在寻找到储量接替区块的同时,完成了H区提高采收率的措施调整方案。H区是典型的复杂断块低孔、低渗油田,本文研究中所用的高分辨率地层划分与对比、储层预测、及相控建模等地质特征综合研究思路和方法可推广应用到类似油田。

高阳[5](2019)在《煤层顶底板致灾含水层地震预测技术应用研究 ——以澄合矿区王村煤矿为例》文中认为煤矿水害事故是造成煤矿群死群伤的重要原因,须用地质勘查技术手段查明水源的存在,有针对性的采取综合防治水措施;利用三维地震信息预测煤层顶板含水地层异常区立足于预测煤层顶底板水源层的空间位置展布,为矿井防治水提供水文地质依据。澄合矿区主采煤层5号煤顶板的砂岩裂隙含水层和底板下伏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是矿井涌水的主要来源,由于目标含水层和围岩的波阻抗差异相对较小,地震反射波能量较弱,预测难度较大。为提高目标含水层的成像效果和预测精度,本文在分析了影响澄合矿区目标含水层反射波品质的干扰因素的基础上,从三维地震数据的采集、处理、解释三个方面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法。主要成果有:(1)考虑澄合矿区巨厚黄土的地表地质条件,提出了在高速层中(潜水面以下)组合多井激发的爆炸方式;(2)经过理论分析和试验对比分析发现,目前煤田勘探主流采用的60Hz自然频率检波器会导致地震低频有效信号失真,率先提出采用28Hz或更低自然频率检波器进行宽频带高分辨率地震采集;(3)针对澄合矿区以往构造勘探采用的三维观测系统面元过大、覆盖次数过低、方位角过窄等问题,优化设计出一种新的有利于弱反射波成像的小面元、高覆盖次数和宽方位的岩性勘探观测系统;(4)设计出一种六步迭代速度分析流程用于目标数据处理的剩余静校正工作,通过速度谱的时变调整有效提高了含水层弱反射波速度拾取精度;(5)为消除煤层对底板灰岩界面反射信号的屏蔽作用,提出了一种叠后数据去煤技术,可有效压制煤层强反射波能量,增强煤层底板弱反射地层的能量;(6)基于波阻抗、自然伽马、电阻率等叠后反演成果,发展了岩相概率分析技术,获得了反映岩层空间展布特征的岩性数据体;(7)优选均方根振幅、频谱成像、波形分类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和稀疏脉冲、测井约束、多参数神经网络、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以属性分析为辅,叠后反演为主,叠合圈定煤层顶板的含水砂层分布和煤层底板灰岩岩溶区域。通过这种采集、处理和解释一体化的煤层顶底板致灾含水层预测技术在澄合矿区王村煤矿的工程应用,使得含水层目标成像效果和预测精度显着提升,预测的煤层顶板砂体厚度可达5m以上,识别的灰岩裂隙岩溶发育带得到矿方认可,说明这种预测技术能为顶底板突水预测防治提供有效的矿井地质依据,可推广使用。

倪伟[6](2018)在《高邮凹陷真武-曹庄地区戴南组油藏滚动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真武-曹庄地区位于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深凹带,其主力产层古近系戴南组存在构造复杂、储层展布特征不明确等问题。为此,本论文以沉积岩石学、储层地质学、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等多学科理论为指导,采用标志层对比法及旋回对比法开展了真武-曹庄地区戴南组的地层划分与对比,建立了精细地层格架;通过构造模式分析、三维可视化地震解释及地震属性分析等方法开展了构造精细解释;通过岩心观察描述识别相标志,分析了沉积微相类型及展布,利用地震反演、地震正演、地震属性分析等各种地震储层预测方法对储层展布进行了预测,最后对具有滚动潜力的区块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1)戴南组底部的“五高导”黑色泥岩层为本区主要标志层,戴南组旋回特征明显,根据沉积旋回划分出12个砂层组。(2)真武曹庄地区以北倾断层为主,局部地区(真84块、真2块)存在南倾断层;整体上为两个背斜构造——真武背斜及曹庄背斜,真武高点埋深高于曹庄高点埋深。(3)研究区的主要沉积相类型为扇三角洲相和近岸水下扇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扇中水道砂体是区内主要储层类型,扇三角洲相在区内广泛分布,近岸水下扇仅分布于曹庄地区。(4)分别采用物源综合分析法、地震正反演技术预测区内不同特征的砂体分布,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5)对潜力区块进行综合评价表明,真24北断块、真29东断块、真63断块及曹4断块是有利目标区块。

刘健[7](2017)在《高邮凹陷南部断裂带西部戴南组隐蔽圈闭地震识别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针对研究区戴南组隐蔽圈闭碎小、类型多样、砂体横向变化快等难点,开展了以地质分析为指导、地球物理技术为手段的隐蔽圈闭识别方法研究,形成了不同类型隐蔽圈闭识别思路及有效技术方法。通过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分别建立了河道砂体和砂砾岩扇体识别模式。河道砂地震响应为下凹、短轴状、透镜状中强振幅反射;砂砾岩扇体地震响应为扇体外端成短轴丘状反射,扇体内部为杂乱或空白状反射,研究区主要发育透镜型、楔型、塔松型、旗型、断阶型五种亚类近岸水下扇体。通过开展隐蔽圈闭类型研究认为:断层-岩性型、近岸水下扇控砂砾岩型、砂岩上倾尖灭型、地层超覆型、透镜型为区内主要隐蔽圈闭类型。通过对不同岩性体特征的分析,形成了不同类型隐蔽圈闭识别技术:谱分解、地震反演、地震相等技术是“断层-岩性型”隐蔽圈闭识别关键技术;多属性聚类、正演模拟、三维可视化等技术是“近岸水下扇控型”隐蔽圈闭识别关键技术;趋势分析交汇、正演模拟、地震属性、地震反演等技术是“砂岩上倾尖灭型”隐蔽圈闭识别关键技术。

陈希[8](2016)在《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西缘、红台地区地震解释与有利储层预测研究》文中指出台北凹陷西缘及红台地区是近年来吐哈盆地稀油勘探重点区块,开展该区有利储层预测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论文综合利用构造地质学、层序地层学、储层地质学以及地震储层预测等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台北凹陷西缘及红台地区开展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沉积储层分析,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叠后波阻抗反演、多属性测井曲线反演和振幅属性预测有利储层分布,最终明确了下步勘探目标。论文主要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利用全三维资料构造解释技术对研究区构造、断裂特征进行精细解释。通过制作区内89 口井的合成记录,对主要目的层系进行层位标定。确定了主要反射层及其反射特征(TN1t、TE、TK、TJ3k、TJ3q、TJ2q、TJ2s、TJ2x、TJ1s、TJ1b)。运用地震数据体时间切片、地震剖面结合椅状显示、多线解释等手段以及多种几何属性对断层进行精细解释,落实了研究区断裂特征及局部构造特征。(2)台北凹陷西缘侏罗系三间房祖沉积体系主要为北西方向的七泉湖辫状河三角洲以及冲积平原河流相-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有J1、J2x-J2s1、J2s2+3+J2q1-J2q2+J3三套储盖组合。深入剖析了玉果、葡萄沟和胜南三个地区的沉积、储层特征,认为玉果地区位于东部斜坡背景上的尤孜南断块、葡北-葡萄沟地区的葡北6北断鼻为有利储层发育区。(3)针对红台地区西山窑组-三间房组,精细刻画低幅度构造及断裂特征,开展小层对比,进行了中短期沉积旋回的识别与划分,认为其对应三级层序为JSQ2、JSQ3和JSQ4,描述了不同层序地层电性特征。利用单井微相分析、砂层精细对比,结合地震属性提取,开展主要沉积储层分析,落实了小层砂体分布,最终在红台23井区精细刻画了 J2x4单砂体展布,识别和刻画了 6套砂体,累计面积28.6km2。(4)优选出了研究区的有利勘探目标。台北凹陷西缘亚东3南、葡北6北、尤1南等圈闭;红台地区红台23西、红台21东、红台16北、红台7南等圈闭。

贾世超[9](2015)在《东道海子三维区块白垩系清水河组构造特征及储层预测》文中认为东道海子三维区块在白垩纪时期处于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北部和东部两大物源交汇处,砂体多期发育,构造位置及成藏条件优越,勘探程度低,相邻地区该套地层油气显示丰富,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通过对东道海子三维及相邻地区清水河组进行三维及二维地震资料联合构造精细解释,编制目的层连片构造图,分析了研究区断裂分布、构造形态及演化特征。利用有色反演技术、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地层切片技术、频谱分解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对三维区清水河组进行储层预测;利用地震沉积学原理,优选目的层段地层属性切片,分析砂体形态变化和沉积演化特征。最后在圈闭识别与储层发育程度关系分析基础上,指出了东道海子三维区有利勘探目标。研究区发育深浅两套断裂系统,深层断裂与浅层断裂在剖面上呈“Y”字型组合,构成有利的油气运移通道;构造演化分析表明白家海凸起经历了 6次构造隆升与沉降阶段;地层切片分析表明,白垩系清水河组沉积初期砂体比较发育,表现在清水河组底砂岩沉积特征,清水河组晚期砂岩也比较发育,主要表现在清水河组上部薄砂岩的发育特征;储层预测技术表明,白垩系清水河组底砂岩主要分布于东道海子三维区西北部,岩性体边界清晰;研究区断块圈闭和岩性圈闭发育,在东道海子三维区白垩系清水河组共发现断块圈闭8个,岩性圈闭1个,总面积57km2。

吕乐[10](2015)在《苏里格气田盒8段河道砂体储层地震预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苏里格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北部,是迄今为止我国规模最大的砂岩岩性气藏。该气藏分布主要受砂岩的横向展布和储集体物性变化控制,受构造影响不明显,有效储集层为辫状河粗砂岩沉积,非均质性强,连续性差,开发难度较大,急需建立一套适合该区块的河流相含气砂体预测思路和技术手段,为苏里格气田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本文以苏里格地区河流相储集层预测研究为例,首先分析了盒8段储层的基本地质特征、测井响应特征、地球物理特征等,然后在高精度地震解释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钻测井、地质、地震资料,建立波形特征分类模板、优选横向高分辨率的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利用连续的地层切片展示出不同沉积时期河道的形成、变迁以及消失的过程,进行物源方向预测和岩性识别;利用基于主组分的地震相分析技术,通过对地震道的波形特征进行分析,建立地震信号的总体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分布特征与沉积相的对应关系,获得了地震相的分布,地震相分析的结果可以预测出主河道的平面展布和砂体分布;利用地质统计学反演与储层及含气性之间的关系,对反演结果中的不确定性进行试验分析,有效刻画了储层的展布规律。本次研究利用地质、钻测井、地震等资料,综合运用属性分析、地震相及反演技术,对苏里格气田59区盒8段储层进行综合预测,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河道砂体储集层综合预测方法,为下一步井位部署和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二、三维可视化与地震相分析研究的得与失——广北河道砂体勘探效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维可视化与地震相分析研究的得与失——广北河道砂体勘探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超深层无井条件下的砂岩输导体研究 ——以白云凹陷文昌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砂岩地震岩相识别研究
        1.3.2 砂岩输导体定义
        1.3.3 砂岩输导层油气输导机制
        1.3.4 砂岩输导体的研究方法
        1.3.5 砂岩输导体的发展趋势
        1.3.6 白云凹陷文昌组研究现状
        1.3.7 主要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完成的工作量
    1.7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1.7.1 主要研究成果
        1.7.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地质概况
    2.1 白云凹陷位置
    2.2 白云凹陷始新世构造特征
    2.3 白云凹陷始新世地层特征
        2.3.1 层序地层格架
        2.3.2 地层发育特征
第3章 砂岩地震反射特征
    3.1 概述
    3.2 砂岩速度与波阻抗结构分析
    3.3 相对低速砂岩的孔隙度估算
    3.4 相对低速砂岩层的地震正演
    3.5 小结
第4章 增强地震岩相分析与孔隙性砂岩识别
    4.1 增强地震岩相分析方法
    4.2 白云主洼始新统细分地震岩相识别
    4.3 沉积微相砂体地震识别特征
    4.4 典型剖面砂岩解释
第5章 沉积层序原形结构剖面恢复及分析
    5.1 .原形结构剖面恢复的方法
    5.2 典型测线的沉积层序原形结构剖面恢复
        5.2.1 B-B’测线原形结构剖面恢复
        5.2.2 C-C’测线原形结构剖面恢复
        5.2.3 D-D’测线原形结构剖面恢复
        5.2.4 E-E’测线原形结构剖面恢复
        5.2.5 F-F’测线原形结构剖面恢复
        5.2.6 G-G’测线原形结构剖面恢复
        5.2.7 H-H’测线原形结构剖面恢复
    5.3 小结
第6章 沉积体系重建及分析
    6.1 砂层地震扫描解释
    6.2 沉积体系重建方法
    6.3 白云凹陷文昌组沉积体系分析
        6.3.1 WCSQ1沉积体系
        6.3.2 WCSQ2沉积体系
        6.3.3 WCSQ3沉积体系
        6.3.4 WCSQ4沉积体系
        6.3.5 WCSQ5沉积体系
第7章 孔隙性砂岩发育及分布
    7.1 孔隙性砂岩判别方法及类型划分
    7.2 不同孔隙砂岩的平面分布
        7.2.1 WCSQ1不同孔隙砂岩的发育及分布
        7.2.2 WCSQ2不同孔隙砂岩的发育及分布
        7.2.3 WCSQ3不同孔隙砂岩的发育及分布
        7.2.4 WCSQ4不同孔隙砂岩的发育及分布
        7.2.5 WCSQ5不同孔隙砂岩的发育及分布
第8章 砂岩输导体分布特征
    8.1 文昌组断裂体系发育特征
    8.2 砂岩输导体分布研究方法
    8.3 文昌组砂岩输导体分布特征
        8.3.1 WCSQ1砂岩输导体分布
        8.3.2 WCSQ2砂岩输导体分布
        8.3.3 WCSQ3砂岩输导体分布
        8.3.4 WCSQ4砂岩输导体分布
        8.3.5 WCSQ5砂岩输导体分布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2)鄂尔多斯地区致密碎屑岩油气储层地震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2 区域地质背景与地层沉积特征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地层层序划分与对比
    2.3 沉积相分析
3 地震资料目标处理
    3.1 目标处理的必要性
    3.2 提高分辨率处理
    3.3 去煤层效应处理
4 储层地震预测
    4.1 测井岩石物理分析
    4.2 地震反演与储层厚度预测
    4.3 属性分析与储层含气性预测
    4.4 储层预测综合评价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高密度三维地震河道砂体储层预测方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2章 地震储层预测相关方法理论
    2.1 地震叠前资料分析原理及作用
        2.1.1 AVO分析原理及作用
        2.1.2 叠前弹性反演原理及作用
    2.2 地震储层解释技术及作用
        2.2.1 三维可视化的工作原理
        2.2.2 三维体解释技术
        2.2.3 三维体解释技术实际应用
第3章 高密度地震资料的特征分析
    3.1 概述
    3.2 高密度三维地震资料在河道砂体刻画中的作用
    3.3 高密度地震资料的应用效果分析
        3.3.1 叠前CRP道集分析
        3.3.2 分角度叠加数据体分析
第4章 储层岩石物理分析
    4.1 概述
    4.2 测井资料品质分析
    4.3 岩石物理建模
        4.3.1 粘土骨架点确定
        4.3.2 储层参数计算
    4.4 横波速度预测
        4.4.1 横波模拟理论分析
        4.4.2 研究区横波速度预测
    4.5 研究区储层敏感参数优选
第5章 优质储层地震预测应用实例研究
    5.1 研究区地质概况
        5.1.1 区域地质简况
        5.1.2 油气勘探简况
        5.1.3 研究区头屯河组沉积储层特征
        5.1.4 研究区头屯河组河道型岩性油气藏成藏要素
    5.2 研究区头屯河组河道外形及边界精细刻画技术
    5.3 研究区头屯河组AVO属性油气识别技术
    5.4 研究区头屯河组储层叠前同时反演
        5.4.1 地震地质综合标定
        5.4.2 头屯河组叠前同时反演
    5.5 高产储层预测技术
        5.5.1 高产敏感参数分析
        5.5.2 趋势体控制下的地质统计学反演
    5.6 研究区河道型砂体优质储层预测的方法流程
    5.7 应用效果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乌里雅斯太凹陷H区K1baⅣ段地质特征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区域及主要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区域研究现状
        1.2.2 储层预测技术研究现状
        1.2.3 地质建模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流程
    1.5 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特色与创新点
第二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研究区位置及勘探开发现状
    2.3 地层特征与地层划分对比
        2.3.1 地层特征
        2.3.2 确定标志层
        2.3.3 地层划分与对比成果
第三章 构造特征
    3.1 构造解释
        3.1.1 单井层位标定
        3.1.2 三维构造解释
        3.1.3 构造变速成图
    3.2 结构特征
    3.3 断裂特性
        3.3.1 平面构造特性
        3.3.2 纵向构造特性
    3.4 平面上构造区块单元的划分
        3.4.1 东部洼槽带
        3.4.2 西部洼槽带
        3.4.3 东部缓坡带
        3.4.4 东部鼻状构造带
        3.4.5 中部断垒带
        3.4.6 西部鼻状构造带
        3.4.7 西部反转带
    3.5 构造的演化过程
        3.5.1 断陷形成早期
        3.5.2 断陷稳定期
        3.5.3 断陷萎缩期
        3.5.4 回返抬升期
第四章 沉积相特征
    4.1 沉积相标志
        4.1.1 岩石学特征
        4.1.2 测井相
    4.2 沉积相特征和沉积类型
        4.2.1 扇三角洲沉积
        4.2.2 湖相沉积
    4.3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4.3.1 单井相分析
        4.3.2 连井相分析
        4.3.3 沉积演化及沉积微相平面展布
第五章 储层预测模型
    5.1 地震属性的筛选和优化
        5.1.1 均方根振幅(振幅统计类)
        5.1.2 地震波弧线长值(频谱类统计类)
        5.1.3 平均信噪比(地震道相关统计类)
        5.1.4 平均瞬时频率(复地震道统计类)
    5.2 反演难点及解决办法
        5.2.1 构造破碎,断裂发育
        5.2.2 地震资料纵向分辨低
        5.2.3 测井曲线数据差异大
        5.2.4 波阻抗重叠严重,砂泥岩无法有效识别
        5.2.5 纵向反演层系多
    5.3 反演方法的优选
        5.3.1 常规反演方法
        5.3.2 反演方法优选
        5.3.3 稀疏脉冲反演基本原理
    5.4 反演关键参数的确定
        5.4.1 确立反演流程
        5.4.2 优选反演参数
    5.5 反演模型检验
    5.6 油气成藏研究
        5.6.1 成藏条件与机制
        5.6.2 油气成藏模式
        5.6.3 潜力层系的成藏特征
第六章 三维地质建模
    6.1 地质建模目的
    6.2 建模方法简述
        6.2.1 确定性建模方法
        6.2.2 随机建模方法
    6.3 建模技术路线及流程
    6.4 模型建立
        6.4.1 构造模型
        6.4.2 岩相模型
        6.4.3 属性模型
    6.5 模型验证
    6.6 剩余油分布特征
        6.6.1 纵向剩余油分布规律
        6.6.2 平面剩余油分布规律
第七章 勘探开发实践应用
    7.1 加强地质综合研究,寻找储量接替潜力
    7.2 完善注采井网,扩大水驱波及体积
    7.3 强化注水系统,保持老井固有生产能力
        7.3.1 油井转注
        7.3.2 扩大油层水驱波及体积
    7.4 加大油层改造措施,提高油井产量
        7.4.1 老井压裂
        7.4.2 解堵驱油
    7.5 调整方案总结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发表学术论文
    2.参与科研项目及科研获奖
作者简介
    1. 基本情况
    2. 教育背景

(5)煤层顶底板致灾含水层地震预测技术应用研究 ——以澄合矿区王村煤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
    1.5 创新认识
2 地质概况及反射波特征
    2.1 研究区位置
    2.2 地层特征
    2.3 水文地质特征
    2.4 地震地质条件
    2.5 目标地层标准反射波
    2.6 影响反射波品质的干扰因素
        2.6.1 黄土塬特色的噪音影响
        2.6.2 上覆强波阻抗界面对下部地层的屏蔽作用
        2.6.3 黄土层的吸收衰减作用
        2.6.4 黄土塬复杂的地貌对静校正带来的影响
    2.7 本章小结
3 含水地层目标地震采集
    3.1 选择合适的激发条件
        3.1.1 井深的选择
        3.1.2 单井和组合井的选择
    3.2 选择自然频率较低的检波器
        3.2.1 检波器自然频率与传输函数
        3.2.2 不同自然频率检波器对比试验
    3.3 选择合理的观测系统
    3.4 本章小结
4 含水地层目标数据处理
    4.1 目标处理的必要性
    4.2 精确做好静校正和剩余静校正
        4.2.1 一次静校正和残余静校正
        4.2.2 六步速度分析法迭代剩余静校正
    4.3 有针对性的叠前去噪原则
    4.4 补偿弱反射波能量
    4.5 弱化基岩面强反射界面
    4.6 目标处理流程
    4.7 本章小结
5 精细构造解释技术
    5.1 解释思路
    5.2 层位解释
        5.2.1 地震地质层位的确定
        5.2.2 层位追踪对比
    5.3 断层解释
        5.3.1 区域构造模式
        5.3.2 断点的解释
    5.4 解释成果
        5.4.1 断层
        5.4.2 底板起伏形态
    5.5 本章小结
6 地震属性识别含水层技术
    6.1 叠后数据去煤技术
        6.1.1 基于Morlet小波的MP算法
        6.1.2 基于MP算法的去煤技术
    6.2 均方根振幅
    6.3 频谱成像
    6.4 波形分类
    6.5 属性叠合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地震反演识别含水层技术
    7.1 反演方法的选择及技术思路
    7.2 基础数据准备及可行性分析
        7.2.1 测井资料预处理
        7.2.2 层位数据预处理
        7.2.3 可行性分析
    7.3 稀疏脉冲反演
        7.3.1 稀疏脉冲方法原理
        7.3.2 稀疏脉冲方法实现
        7.3.3 稀疏脉冲反演效果
    7.4 测井约束反演
        7.4.1 测井约束方法原理
        7.4.2 测井约束方法实现
        7.4.3 测井约束反演效果
    7.5 多属性神经网络反演
        7.5.1 多属性神经网络方法原理
        7.5.2 多属性神经网络方法实现
        7.5.3 多属性神经网络反演效果
    7.6 地质统计学反演
        7.6.1 地质统计学方法原理
        7.6.2 地质统计学方法实现
        7.6.3 地质统计学反演效果
    7.7 反演方法效果分析
    7.8 本章小结
8 煤层顶底板岩性解释
    8.1 岩相概率分析
        8.1.1 岩相概率分析基本原理
        8.1.2 岩相概率分析实现
    8.2 砂体预测及其含水性评价
        8.2.1 煤层顶板砂体预测
        8.2.2 煤层顶板砂体含水性预测
    8.3 灰岩岩溶预测
        8.3.1 奥灰顶界面预测
        8.3.2 奥灰岩溶异常区预测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及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科技成果

(6)高邮凹陷真武-曹庄地区戴南组油藏滚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复杂断块的滚动研究现状
        1.2.2 隐蔽油藏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4 主要成果认识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层特征
    2.2 构造特征
    2.3 沉积特征
    2.4 勘探开发历程及现状
第三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3.1 地层划分与对比原则及方法
    3.2 地层连井对比剖面分析
第四章 构造精细解释研究
    4.1 研究思路及方法
    4.2 地震资料分析
    4.3 速度分析
    4.4 构造解释方法研究
        4.4.1 断层精细解释
        4.4.2 层位精细解释
    4.5 构造解释成果
第五章 沉积微相研究
    5.1 沉积相标志及特征
        5.1.1 扇三角洲
        5.1.2 近岸水下扇
    5.2 单井沉积相分析
    5.3 剖面相分析
    5.4 地震相分析
    5.5 平面相分析
第六章 储层预测研究
    6.1 研究思路
    6.2 测井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技术
    6.3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6.4 物源综合分析法
    6.5 地震正反演联合预测技术
    6.6 地震储层预测成果
第七章 潜力滚动区块评价
    7.1 真24 北断块评价
    7.2 真29 东断块评价
    7.3 真63 断块评价
    7.4 曹4 断块评价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高邮凹陷南部断裂带西部戴南组隐蔽圈闭地震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 取得研究成果及认识
第二章 隐蔽油气藏成藏类型及控制因素
    2.1 隐蔽油藏发育类型
    2.2 隐蔽油藏成藏特点
    2.3 油藏主控因素分析
第三章 构造精细解释研究
    3.1 地震资料概况
    3.2 区域波组特征
    3.3 构造精细解释技术
第四章 隐蔽圈闭识别技术
    4.1 断层-岩性型隐蔽圈闭识别技术
        4.1.1 技术思路
        4.1.2 模型正演技术指导河道砂体识别
        4.1.3 地震相分析技术指导河道砂体识别
        4.1.4 地震属性技术指导河道砂体识别
        4.1.5 频谱分解技术指导河道砂体识别
        4.1.6 稀疏脉冲反演技术指导河道砂体识别
    4.2 近岸水下扇控型隐蔽圈闭识别技术
        4.2.1 技术思路
        4.2.2 正演模拟技术指导砂砾岩体识别
        4.2.3 多属性聚类分析技术指导砂砾岩体识别
        4.2.4 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砂砾岩体识别
        4.2.5 测井约束反演技术指导砂砾岩体识别
    4.3 岩性上倾尖灭型隐蔽圈闭识别技术
        4.3.1 技术思路
        4.3.2 正演技术指导岩性上倾尖灭油藏识别
        4.3.3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指导岩性上倾尖灭油藏识别
第五章 隐蔽油藏地震识别成果
    5.1 真武断层-岩性型圈闭滚动目标评价及钻探成果
    5.2 周庄地区砂岩上倾尖灭型圈闭滚动目标及钻探成果
    5.3 邵伯地区砂砾岩油藏滚动目标评价
结论及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西缘、红台地区地震解释与有利储层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层序地层学
        1.2.2 岩石物理学
        1.2.3 地震相分析技术
        1.2.4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1.2.5 地震正演技术
        1.2.6 地震反演技术
        1.2.7 储层预测方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成果
第2章 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概况
    2.2 构造特征
    2.3 地层特征
第3章 地震资料精细解释
    3.1 地震地质层位标定
    3.2 层位及断层解释
    3.3 微小断层解释方法
    3.4 速度分析与变速成图
    3.5 构造精细解释成果
        3.5.1 断裂特征
        3.5.2 局部构造特征
第4章 有利储层预测
    4.1 台北凹陷西缘有利储层预测
        4.1.1 沉积体系展布特征
        4.1.2 储盖组合特征
        4.1.3 重点区块储层特征
    4.2 红台地区有利储层预测
        4.2.1 小层划分与对比
        4.2.2 沉积体系展布
        4.2.3 有利储层预测
    4.3 有利勘探目标优选
        4.3.1 台北凹陷西缘
        4.3.2 红台地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东道海子三维区块白垩系清水河组构造特征及储层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主要研究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东道海子三维区位置
    2.2 区域构造特征
    2.3 地层及沉积背景
    2.4 储盖组合特征及岩性油气藏类型
        2.4.1 储盖组合特征
        2.4.2 岩性油气藏类型
    2.5 油气勘探简况
第3章 构造特征分析
    3.1 地震资料品质分析
    3.2 地震精细构造解释
        3.2.1 地震地质层位标定
        3.2.2 连井标定及地层格架建立
        3.2.3 层位解释
        3.2.4 断层解释
    3.3 区域构造演化分析
    3.4 地震速度分析与构造成图
    3.5 圈闭特征分析
第4章 储层预测方法及应用
    4.1 地震反演预测
    4.2 地震属性分析
        4.2.1 沿层切片分析
        4.2.2 地层切片分析
        4.2.3 频谱分解技术
        4.2.4 三维可视化技术
    4.3 地震正演模拟
    4.4 地震储层预测综合分析
第5章 勘探目标优选
    5.1 勘探有利条件
    5.2 勘探目标优选
第6章 主要成果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10)苏里格气田盒8段河道砂体储层地震预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河道砂体识别研究
        1.2.2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1.2.3 地震相技术
        1.2.4 地震反演技术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研究取得成果
第2章 研究区河道砂体储层地质特征
    2.1 研究区概况
    2.2 钻探情况
    2.3 储层地质特征
        2.3.1 构造特征简述
        2.3.2 地层特征
        2.3.3 岩性特征
        2.3.4 储层电性特征
        2.3.5 岩石物理特征
第3章 地震反射特征
    3.1 反射特征分析
        3.1.1 反射特征类型
        3.1.2 反射波属性
        3.1.3 地震波形特征分类
    3.2 储层地层切片与沉积环境分析
        3.2.1 单一河道砂体边界模型
        3.2.2 地层切片技术
        3.2.3 地震切片效果分析
第4章 河道砂体地震相分析
    4.1 地震相分析原理
        4.1.1 自组织神经网络原理
        4.1.2 主组分分析原理
    4.2 地震相特征及解释
        4.2.1 平面地震相分析
        4.2.2 单井地震相分析
第5章 地质统计学反演
    5.1 地质统计学反演原理
        5.1.1 统计模拟
        5.1.2 模型的贝叶斯分析
        5.1.3 贝叶斯推断中MCMC算法
    5.2 反演流程
    5.3 反演结果不确定性分析
        5.3.1 变差函数
        5.3.2 信噪比
        5.3.3 随机种子数
    5.4 反演结果分析
        5.4.1 纵向分辨率
        5.4.2 平面属性对比分析
    5.5 储层识别模式的建立
    5.6 储层预测效果分析
第6章 储层综合平面预测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三维可视化与地震相分析研究的得与失——广北河道砂体勘探效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超深层无井条件下的砂岩输导体研究 ——以白云凹陷文昌组为例[D]. 郭伟. 成都理工大学, 2021
  • [2]鄂尔多斯地区致密碎屑岩油气储层地震预测研究[D]. 刘硕.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3]基于高密度三维地震河道砂体储层预测方法研究与应用[D]. 卞保力.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7)
  • [4]乌里雅斯太凹陷H区K1baⅣ段地质特征综合研究[D]. 任江丽. 西北大学, 2019(01)
  • [5]煤层顶底板致灾含水层地震预测技术应用研究 ——以澄合矿区王村煤矿为例[D]. 高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6]高邮凹陷真武-曹庄地区戴南组油藏滚动评价研究[D]. 倪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9)
  • [7]高邮凹陷南部断裂带西部戴南组隐蔽圈闭地震识别方法研究[D]. 刘健.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8]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西缘、红台地区地震解释与有利储层预测研究[D]. 陈希.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5)
  • [9]东道海子三维区块白垩系清水河组构造特征及储层预测[D]. 贾世超. 西南石油大学, 2015(05)
  • [10]苏里格气田盒8段河道砂体储层地震预测分析[D]. 吕乐. 西南石油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3D可视化与地震相分析研究的利弊——广北河道砂体勘探效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