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管理顾问”的创业之路

“国际管理顾问”的创业之路

一、“国际管理顾问公司”的创业之道(论文文献综述)

王永贵,汪寿阳,吴照云,吴晓波,毛基业,戚聿东,张维,苏宗伟,朱旭峰,杨开峰,杨立华,席酉民,李新春,张玉利,徐向艺,刘志阳,闫妍,魏江,郜亮亮[1](2021)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管理学体系》文中研究说明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管理学体系,2021年5月15日管理世界杂志社在北京举办"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管理学体系"研讨会。管理世界杂志社社长李志军、总编辑尚增健主持研讨会。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安徽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的25位专家参加研讨,大家踊跃发言、会场气氛热烈。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单位的70多位代表参加了这次研讨会。管理世界杂志社社长李志军表示,管理世界杂志社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心怀"国之大者",重视发挥期刊引领创新作用,愿意与广大管理学领域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管理学体系贡献力量。与会专家围绕推动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管理学体系展开深入研讨与交流,高度评价管理世界杂志社近年来在展示管理学高水平研究成果、促进管理学科研新秀成长、推动构建中国特色管理学体系等方面发挥的引领作用。专家们纷纷表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管理学体系是管理学科研工作者的时代使命,应坚守学者初心,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修炼好中国特色管理学的"内功",以高质量学术成果服务高质量发展目标。弘扬不唯洋、不唯书、只唯实的学风文风,聚焦新时代、大场景、真问题,关注管理的时代化和中国化趋势,深入挖掘和提炼中国制度情境下的管理实践创新和理论故事,全面总结管理学理论在中国发展的现实道路,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本土管理学理论供给,推动构建中国管理学的国际话语权,为丰富世界管理学研究积极贡献中国理论与中国智慧。现将参会专家发言要点刊登如下,以飨读者。

闫盼盼[2](2021)在《海归背景董事对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跨境并购不仅是我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获取战略性资源、加强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的必然选择。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走出去”、“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地与推进,我国政府积极推动本土企业进行跨境并购,跨境并购交易的数量和金额持续增长。据Wind数据显示,我国企业跨境并购近十年的年度交易金额均在300亿美元以上,跨境并购活动保持活跃状态。然而,在如火如荼的跨境并购热情下,高溢价率和经营亏损引起了学术界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在利用跨境并购“走出去”的同时,如何提高跨境并购质量以实现“走得远、走得顺、立得住”,促进中国企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成为跨境并购研究领域的实践焦点与理论热点。围绕着“如何提高跨境并购质量”这一议题,现有研究主要从国家层面、行业层面及企业层面三个角度进行解答。学者们更多关注宏观层面及微观层面的客观因素,虽然制度、政治关系、文化差异、地理距离、行业特征等因素会对企业跨境并购产生影响,但这些因素对企业来说都是“既定”的约束,企业更多地是被动接受,而微观层面因素的探讨则更有助于找出企业在面临相同并购环境时所呈现出差异化行为的症结所在。在微观企业层面,影响企业跨境并购的因素众多,但企业管理层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管理者在企业跨境并购前后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跨境并购决策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治理行为。而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的核心和企业权利结构的重要实体,是企业并购战略的决策和实施控制部门,其特征和行为与企业跨境并购息息相关,其能否有效发挥职能将对企业跨境并购产生直接影响。而董事的个人特质和能力决定了其能否高效率地履行职责。我国各级政府在加速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也陆续出台并提供了一系列引智引才的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越来越多的具有海归背景的国际化人才进入董事会。海归背景人才的海外求学或工作经历往往使其拥有广泛的境外关系网络、合理的知识结构及丰富的跨国跨文化的管理技能等资源与能力优势,这些优势都已促使海归背景人才逐步成长为地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主要力量。具体到微观层面,上述优势作为一项弥足珍贵的资源将会对企业的行为产生影响。现有研究已证实董事的海归背景能够促进董事会有效发挥职能,会对企业的绩效、创新、审计、战略等方面产生影响。而董事会作为企业跨境并购的决策和实施监督部门,海归背景董事的存在能否以及如何影响企业的跨境并购,目前尚未有文献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基于此,本文试图从海归背景董事这一视角对其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企业跨境并购的问题进行探讨:在跨境并购交易的不同阶段,海归背景董事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企业的跨境并购?海归背景董事对企业跨境并购影响作用的强弱是否受制于具体的决策情境?尽管前期探讨海归背景董事与企业国际化决策关系的研究已经辨识了一系列情境因素(Laufs等,2016;李竞等,2017),但这些多是以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公司为研究对象,目前从中国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治理实践出发,对何种情况下海归背景董事将对企业跨境并购产生较强、较弱乃至无影响进行的研究不足。此外,不同的海外经历及董事会职位赋予董事不同的“发声”能力和影响力,拥有直接经验和实质性话语权才有能力和动力做出更有利于公司发展的决策。那么,海归背景董事对企业跨境并购的影响是否因其海外经历的类型及职位的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呢?本文以2009-2017年发生并购的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系统考察了海归背景董事对企业并购交易前的跨境并购发起、并购交易中的跨境并购溢价及跨境并购交易后取得的并购绩效的影响,明确了海归背景董事影响企业跨境并购的作用机理。本文研究发现:(1)海归背景董事的存在促使企业更倾向于发起跨境并购。海归背景董事可以凭借其自身积累的独特资源与能力优势,提升企业进行跨境并购的能力,降低企业与跨境并购相关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帮助企业以较小的成本识别出不同国家或地区中所存在的并购机会,增强企业发起跨境并购获取潜在收益的动机。而且,海归背景董事还能够有效监督管理层,实质性地减少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对企业跨境并购发起的不利影响。从而当企业意图并购时,海归背景董事促使企业更倾向于发起跨境并购。(2)海归背景董事有助于降低企业跨境并购溢价。在企业跨境并购定价过程中,海归背景董事可以帮助主并企业更好地开展尽职调查,提高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准确性,降低跨境并购定价过程中的风险,优化跨境并购定价谈判策略,从而提高企业跨境并购定价效率,降低跨境并购溢价的支付。(3)海归背景董事可以促进企业跨境并购绩效的提升。海归背景董事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企业跨境并购整合提供额外信息渠道和解决问题新视角的同时,还能够对管理层进行有效的监督,实质性地减少管理层在跨境并购整合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低效率行为,以此促进企业跨境并购完成后的整合,最终带来跨境并购绩效的提升。路径分析结果表明,海归背景董事对企业跨境并购绩效的提升效应存在部分的整合能力路径。(4)主并企业所处地域差异、市场竞争程度以及股权性质可以调节海归背景董事与企业跨境并购(跨境并购的发起、跨境并购溢价及跨境并购绩效)之间的关系。不同决策情境的检验发现,沿海地区企业、面临激烈竞争的企业和国有企业的海归背景董事对企业跨境并购发起的促进作用更显着;海归背景董事对企业跨境并购溢价的抑制效应在沿海地区企业、面临更大的国内市场竞争的企业及国有企业中更明显;海归背景董事对企业跨境并购绩效提升的增量贡献在沿海地区企业、面临更大的国内市场竞争的企业及国有企业中更大。(5)海归背景董事对企业跨境并购(跨境并购发起、跨境并购溢价及跨境并购绩效)的影响因其海外经历类型及职位类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海归背景董事的分类检验发现,相较于海外学习经历,海归背景董事的海外工作经历对企业跨境并购的影响更显着;相较于普通职位的海归背景董事,关键职位的海归背景董事对企业跨境并购发起和跨境并购绩效的边际效用更大;相较于具有海归背景的执行董事,具有海归背景的非执行董事和独立董事对企业跨境并购溢价的抑制效应更显着。综上分析,基于海归背景董事对企业跨境并购影响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本文提出的主要政策建议为:首先,从宏观政策制定者角度,政策制定者应重视海归人才的社会资本积累;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体系的优化与实施;完善外派留学人员的现行培养体系建设;加强我国不同区域的制度建设;完善有关董事会的制度。其次,从企业角度,企业不仅应引入海归背景董事,加强对董事会的建设,健全现行董事会治理机制;还要加强风险评估和防范,进一步优化跨境并购。最后,针对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其在考虑投资对象时可以将主并企业董事会中是否存在海归背景董事作为考量标准之一,以便做出更为合理的投资决策。

杨智超[3](2020)在《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的路径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资本市场是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在经济繁荣时期,资本市场的发展可以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是在经济衰退时期,资本市场会使得经济发展出现波动甚至导致危机。因此,资本市场稳定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如今全球一体化浪潮来临,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显得尤为重要。资本市场作为实体经济的晴雨表与重要的资金来源,如何进一步的开放与完善,使其成为一个成熟发达的市场,对下一阶段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这样不仅为监管机构和政策制定者进一步开放中国资本市场的路径选择提供理论支持,还为监管机构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可行性的建议和思考。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改革处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迎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全面深化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显得异常重要。资本市场进一步深化改革并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由高速转向高质发展的强有力支撑。进一步对外开放资本市场不仅有助于稳固中国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为居民的消费升级保驾护航,助推以内需为引擎拉动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还有助于中长期资金的进入,从而缓解国内期限错配的情况,降低期限错配的风险。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有助于国内要素市场化的改革。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也有助于推动中国获得全面市场经济地位的国际认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同时还有助于降低中国经济发展对美元的依赖,推动人民币走向国际化,进而降低中国在国际资本市场中所面临的汇率风险,让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与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地位更加匹配。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是经济持续繁荣发展的长期助力。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有助于引入大量专业的、理性的机构投资者;有助于引导资本市场由短期投机转向以价值为导向的长期投资的投资理念的形成;从而助推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但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成熟程度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对外开放进程中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因此,本文在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进行了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分析了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以期能够为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与发展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董少明[4](2020)在《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文中认为并购重组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从过去国有企业激发活力,实现扭亏为盈和发展壮大,到当下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并购重组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必要从历史演进的大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演进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规律,在历史演进的分析中重新认识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意义和作用,以更好的指导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改革实践。基于此,本论文尝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遵循“理论分析——历史演进——实证研究——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对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研究。论文首先梳理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相关文献、理论,从而奠定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之后,着重从历史演进的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发展的起步阶段(1984—1991)、转型阶段(1992-2002)和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剖析各个阶段的背景、特点和成效;其次,论文对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实证检验和绩效评价,总结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成绩,剖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并进一步构建计量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影响因素;最后,论文借鉴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顶层设计,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原则、目标和模式,厘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主体定位和政府作用,并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提升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对策建议,尤其要加强“顶层设计”,强调“法治企业”,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和破产清算体系,以及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和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严然[5](2019)在《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机理与解耦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近五年来,我国高铁海外投资作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排头兵”,积极领跑“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的崭新名片。高铁海外投资对象也已从最初的设备、技术出口,逐步发展至后期运维管理输出,并加大力度向海外全领域投资迈进。然而,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面临资金量大、建设周期长、技术难度高、东道国环境复杂以及海外合作不力等诸多问题,在当前短短的10年起步期间,成功案例较少。一方面,就海外投资环境而言,会面临宏观经济动荡、市场发育不足等所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就投资企业而言,会面临海外投资经验不足、主观不确定性增加而导致的非系统性风险。海外市场环境和投资企业的动态与随机变化,也使得这些影响中国高铁海外投资的风险因素充满不确定性与模糊性,并进一步引致风险间发生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交织的耦合关系。一旦项目系统出现高度复杂的风险耦合状态,随之而来的风险事件发生量将呈现上升趋势,对中国高铁海外投资企业及“一带一路”政策的推进造成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巨大损失。因此,正确认识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的耦合机理,并运用合理解耦控制手段对其加以化解,已经成为高铁“走出去”发展征途上的关键一步。论文秉承“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建立完善合理的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分析框架与系统性防范控制策略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展开研究。通过分析我国高铁海外投资失败案例背后的风险因素间的耦合关系,掌握风险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并且从历史统计层面及案例仿真层面双重入手,对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进行定量模型构建与仿真评价,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对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控制策略的理论依据与框架。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识别并得到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因素清单。结合文献挖掘法与案例研究法,对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项目风险进行识别。首先从风险链条的角度,利用案例研究对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项目进行风险识别,再从相关文献中,通过知识性挖掘与归纳性推理,识别出大量相关的风险因素,作为对案例研究识别的修正与补充,进一步提升风险识别的质量和效率,得到客观合理的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清单。第二,定性分析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关系。从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的基础入手,对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的界定、关键要素与分类进行阐述,探讨了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机理。在耦合机理的指导下,结合案例研究法分析得出高铁海外投资项目中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东道国环境、东道国产业四类风险间单因素、双因素及多因素耦合关系。第三,定量构建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模型。从历史统计层面,运用N-K模型计算已发生的高铁海外投资项目风险事件中资-能-环-产四大风险因素的耦合度程度。从案例仿真层面,结合莫斯科-喀山高铁投资项目案例,运用基于逆向云理论的耦合度模型进行耦合度测量,在此基础上再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风险因素耦合程度的演化趋势、以及总体风险水平对风险因素的耦合程度变化的敏感性进行仿真研究,分析出各类耦合因素对风险总水平的未来发展趋势的影响。第四,提出基于解耦思想的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控制策略。结合风险耦合发生前、中、后的不同状态,从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救援的角度,针对性地提出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防范与控制措施,从而有效降低资-能-环-产四因素间的耦合程度,使我国海外高铁投资整体风险水平下降到合理范围之内,为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管理提供理论性指导与参考。论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的耦合机理进行分析与探索,并提出相应的解耦控制策略。在理论上为实现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项目的科学、高效和集成化风险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在实践上以帮助政府和企业更好地解决当前我国海外高铁“走出去”中所出现的一系列投资、建设、及项目管理问题,从而保证未来我国高铁“走出去”的健康发展。

WANG JINQIAO[6](2019)在《中国投资海外矿产勘查上市公司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矿产资源保障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矿产品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加快开发利用境外矿产资源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战略选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入矿产资源行业的资金呈下降趋势,而且投资失败率明显高于其他行业。本文以《中国投资海外矿产勘查上市公司影响因素研究》为题目,分析中国投资海外矿产资源的影响因素,探索成功的路径和方法。在分析研究大量文献和海外矿产勘查上市公司对外公布信息的基础上,尽可能全面的识别出了三大类共56个中国投资海外矿产勘查上市公司影响因素。其中本文根据矿产勘查公司的特点,首次创新定义出了8个矿产勘查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比率,作为中国投资海外矿产勘查上市公司财务类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对加拿大多伦多证券交易所矿业创业版上市的110家公司进行实证研究,运用二元逻辑回归统计方法,对手工收集的一万余条数据进行了分析整理。通过两轮五十余次测试,构建了由15个关键影响因素组成的中国投资海外矿产勘查上市公司筛选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用筛选模型进行快速初选,以先管理、再项目、后财务为顺序,根据自创的三大类影响因素构架图进行第二轮辅选的中国投资海外矿产勘查上市公司筛选方法。针对中国在投资开发海外矿产资源的过程中,对政治、经济情况了解不深,政策、法律把握不准,忽视劳工、社区、环境保护、宗教和原住民等问题,提出了瞄准新对象——投资海外矿产勘查类公司,采用新方式——投资海外股票市场,抓住投资有利阶段——实现投资快速增值的对策和建议。本文还对加拿大可抵税流转股票及与其配套实施的矿产勘查税款抵减额度政策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加拿大地方政府支持矿产勘查公司发展的财税政策进行了细致研究。其成果对如何制定国内地勘市场激励政策具有启示作用。本文的研究方向对中国通过投资方式利用国外矿产资源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更系统深入的研究有待全面展开。

陈明哲,陈天旭[7](2019)在《理论与实践的“合一”:一个全方位管理学者的创业历程》文中认为西方管理学者从事的工作通常分为两类:理论工作与实践工作。然而,在中国甚至整个东方,人们普遍认为理论与实践不可分割,历史上也从未有过理论工作与实践工作的分别。本文在全球背景下探求管理学的意义以求缩小东西方之间观念的差距,这是了解当今管理学者学术生涯的意义以及学者如何为管理研究工作及其专业做出贡献的核心问题。笔者从事管理学研究三十年,创立动态竞争、文化双融两个独特的研究领域,并为支持研究工作而创办了各种学术、商业社群。这些创业经历都基于包容的"中国式管理理念"。本文旨在分享笔者学术创业经历中的个人经验和心得。对于寻求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及平衡发展职业生涯的学术工作者而言,笔者在整合理论与实践基础上的创业或许能提供借鉴。

《安家》编辑部[8](2016)在《2016中国地产最具影响力候选品牌》文中指出

陆亚东,孙金云,武亚军[9](2015)在《“合”理论——基于东方文化背景的战略理论新范式》文中研究表明近半个世纪以来,现代企业发展理论一直以"核心能力—竞争优势—组织绩效"为核心理论范式,它强调在竞争的环境中,企业通过战略定位和核心能力来获取竞争优势。但在中国企业的战略实践中,对那些资源能力特征并不显着或仍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小型企业来说,这一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并不适用。本文提出的"合"理论阐述了仅有普通资源的中国企业可通过创造性地利用"合"——复合、联合、结合、相合——来建立其竞争优势或者弥补其竞争劣势,从而创造出适应大众市场的快速响应、高性价比等独特的竞争优势。这是基于东方文化背景下特别适合中国企业成长的一种独特的发展路径和理论视角,并且预示着一种文化双融的战略管理理论新范式。

刘春雷[10](2013)在《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企业大学研究》文中认为萌发于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西方企业大学,近半个世纪以来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尤其在信息化与全球化两大潮流的合力推动下,其功能、结构、特点都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作为根植于企业生产实践但却相对独立于传统高等教育系统的各具特色的企业大学,在其逐渐发展、完善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证明了自身的价值,也探索出各自的成功之道。然而,不同的企业组织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所在的行业各异,所在国家的社会文化、经济土壤各不相同,因此具体企业大学的成功之道显然难以推广和效仿;同时,企业大学是基于母体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应运而生的,具有实践先于研究的特点,由此导致了对企业大学的研究远远滞后于如火如荼的企业大学实践。近年来,国外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对企业大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遗憾的是社会各界,尤其是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和研究领域,至今对企业大学知之甚少。这不仅影响到企业大学在我国的健康发展,而且使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和研究不能及时吸取企业大学的许多独特经验和有价值的理念,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开放程度,尤其是与现代企业和企业制度的联系与合作。本论文是从高等教育视角开展的企业大学研究。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第一,深入研究了企业大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通过研究企业大学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企业大学的总体发展规律与趋势以及企业大学产生发展的内外驱动因素。基于实践调研并结合典型案例,全面分析现代企业大学的发展现状,从企业大学的内外关系、运营模式、产品认证到服务范围、存在形式、所属组织的规模属性,较全面地分析归纳了现代企业大学的共性特征,分析阐述企业大学的组织性质和组织运行逻辑,并分析探讨了企业大学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第二,从高等教育的视角开展了企业大学与相关高教机构、企业大学与相关概念的比较研究。论文着重比较分析了企业大学与传统大学、行业性大学及商学院、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教育公司等高教机构间的区别与联系,在比较中深入剖析了企业大学的组织性质和组织运行逻辑。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大学与高等教育、大学、学习型组织等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与界定。论文认为,企业大学主要从事在职成人继续教育,其高端属于高等职业教育范畴,其产生发展源自母体企业对知识要素及专业化知识生产服务的内在需求。企业大学由母体企业出资创办并运营管理,是隶属于母体企业并服务于母体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管理、核心业务的新型专业化多功能的知识生产服务组织。企业大学提供的知识生产服务是以生产实践逻辑为基础,不同于传统大学的学科专业逻辑,同时又是与母体企业的生产实践相融合,是其它高教机构所无法替代的。企业大学以求善求用的知识观为指导;以发展企业学习能力、增长企业智慧为使命;以专业化的知识生产服务为支撑:以全员全面全程学习为基础;以服务发展战略为核心;以改善工作绩效为导向;以最优化最大化知识效能为宗旨;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第三,从高等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着眼,探讨了企业大学的价值及其对高等教育多元化创新发展的启示。论文概括了企业大学对现代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三点重要启示:其一,企业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领域拓展了高等教育的边界;其二,企业大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效能化、多元化、信息化、国际化,由此促进了大学体制、机制的创新;其三,企业大学将信息时代的企业家精神注入高等教育的文化理念之中。从高等教育视角深入研究企业大学的发展规律、共性特征、组织性质及组织运行逻辑,能对企业大学实践予以科学指导,遵循企业大学的客观规律来设计、创办、运营、管理、建设、发展企业大学,预测企业大学的发展趋势,科学评价企业大学并引导企业大学的健康发展。从高等教育视角深入开展企业大学研究,也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创新和理论研究的时代需要。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创业型大学、高等教育公司、企业大学的崛起和迅猛发展,表明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知识经济?如何在科技创新要素、人力资本要素等知识要素的开发、生产上发挥关键作用?借鉴企业大学的经营之道、成功之道,遵循人力资本开发和知识创新的客观规律,加强与企业创新实践的联系,参与建立企业大学联盟、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有助于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尤其是大学应用类专业的发展。

二、“国际管理顾问公司”的创业之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管理顾问公司”的创业之道(论文提纲范文)

(2)海归背景董事对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海归背景董事相关文献回顾
    2.3 跨境并购相关文献回顾
    2.4 文献评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高阶理论
    3.2 资源依赖理论
    3.3 委托代理理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海归背景董事对企业跨境并购发起的影响
    4.1 问题的提出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3 研究设计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5 稳健性检验
    4.6 进一步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海归背景董事对企业跨境并购溢价的影响
    5.1 问题的提出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3 研究设计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5 稳健性检验
    5.6 进一步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海归背景董事对企业跨境并购绩效的影响
    6.1 问题的提出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3 研究设计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5 稳健性检验
    6.6 进一步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创新点
    7.4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3)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的路径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1.1.2.2 现实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发达资本市场的研究
        1.2.2 关于中国资本市场现状的研究
        1.2.3 关于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论文结构、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4.1 可能的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主要发达资本市场发展的现状及其经验
    2.1 主要发达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
        2.1.1 美国资本市场
        2.1.1.1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2.1.1.2 国际资本自由流动吸引大量外资流入
        2.1.1.3 机构投资者占比较高
        2.1.1.4 多种中长期投资资金
        2.1.2 日本资本市场
        2.1.2.1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2.1.2.2 促进国际资本流动
        2.1.2.3 灵活的监管思路
        2.1.2.4 机构投资者占比较高
        2.1.2.5 日美贸易摩擦对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的启示
        2.1.3 中国香港资本市场
        2.1.3.1 国际资本高度流动
        2.1.3.2 制度的健全和市场透明度等具有高度的国际认可
        2.1.3.3 机构投资者占比较高
        2.1.3.4 市场与监管共同作用的股票发行制度
    2.2 资本市场开放助力资本市场发展的实证分析
        2.2.1 模型设定以及数据说明
        2.2.2 计量方法的选取
        2.2.3 模型的估计结果分析
        2.2.4 稳健性检验
        2.2.4.1 将样本的时间范围扩大
        2.2.4.2 增加控制变量的个数
    2.3 发达资本市场发展的成功经验
        2.3.1 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
        2.3.2 国际直接投资
        2.3.3 机构投资者为市场主要参与者
第3章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
        3.1.1 一级市场发展现状
        3.1.1.1 IPO市场
        3.1.1.2 再融资市场
        3.1.1.3 PE/VC市场
        3.1.1.4 并购重组市场
        3.1.2 二级市场发展现状
        3.1.2.1 投资者结构
        3.1.2.2 交易量与交易价格
    3.2 现阶段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总体问题
        3.2.1.1 市场深度不足
        3.2.1.2 资产定价效率和市场化程度较低
        3.2.1.3 资金结构单一
        3.2.1.4 国际投资者参与的比例较低
        3.2.2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具体问题
        3.2.2.1 一级市场存在的问题
        3.2.2.2 二级市场存在的问题
第4章 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的主要实施路径
    4.1 国际资本自由流动的全面开放
        4.1.1 资本的自由兑换
        4.1.2 QFII额度开放下国际资本的进入
        4.1.3 QDII额度开放对国际资本进入的影响
    4.2 国际基金管理人业务进入的开放
        4.2.1 国际基金管理人业务的开放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4.2.2 开放国际基金管理人业务进入的实施方式
    4.3 国际化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
        4.3.1 国际化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有利影响
        4.3.2 当前中国发展国际化多层次资本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
        4.3.3 发展国际化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实施路径
    4.4 完善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的可能路径
        4.4.1 加快《证券法》的修订和《期货法》的制定
        4.4.2 继续推进资本市场开放制度的建设
        4.4.3 继续完善上市公司及其股东监管制度
        4.4.4 优化市场机制建设
第5章 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的对策
    5.1 资本市场的监管
        5.1.1 对国际资本参与一级市场投资加强监管和规范
        5.1.2 加强国际和国内投资者的管理和保护
        5.1.3 对国际资本的监管制度需要不断更新
        5.1.4 需要多部门协调合作监管
        5.1.5 完善国际金融风险传导的防范机制
    5.2 国际市场参与者的监管
        5.2.1 建立境内外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5.2.2 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体系
        5.2.3 构建跨境资金流动风险预警体系
        5.2.4 加强跨境资金流动日常监督
    5.3 国际资本流动的进一步开放
    5.4 全球投资管理人的业务准入
    5.5 完善国际化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政策构想
        5.5.1 发展并完善新三板的融资制度
        5.5.2 明确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的法律地位
        5.5.3 丰富股权投资体系
        5.5.4 建设国际板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结论
        6.1.1 鼓励建设高度市场化的国际化资本市场体系
        6.1.2 鼓励建设高度开放性的国际化资本市场
        6.1.2.1 建设开放、透明、具有成长性预期的资本市场
        6.1.2.2 引导国际资本和长期资金关注企业生命周期前端的金融服务需求
        6.1.2.3 提高国际投资管理人参与比例
        6.1.2.4 建立国际化多层次资本市场
    6.2 相关政策建议
        6.2.1 通过加强资本市场开放及创新促进资本市场功能完善
        6.2.1.1 通过结构创新进一步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
        6.2.1.2 通过加快资本市场开放和参与者多样性提升资产定价效率
        6.2.1.3 完善国际资本自由流动的制度建设
        6.2.1.4 进一步为吸引国际直接投资提供优良的投资环境
        6.2.2 引导机构投资者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力军
        6.2.2.1 制定投资者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
        6.2.2.2 完善投资者适当性规则
        6.2.2.3 提高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的比例
        6.2.2.4 为国际投资者制定展业细则
        6.2.3 强化监管目标与创新监管
        6.2.3.1 政府监管应该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为中心展开
        6.2.3.2 应该建立健全资本市场上的信息披露制度
        6.2.3.3 继续完善“一委一行两会”的监管架构
参考文献
后记

(4)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一、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范畴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基本概述
        一、研究范畴界定
        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动因分析
        三、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类型
    第二节 企业并购重组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资本流动与资本集中理论
        二、现代西方企业重组理论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二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起步阶段(1984-1991)
    第一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现实背景——国有企业普遍亏损
        二、理论背景——对“两权分离”的认识突破
    第二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企业兼并的目标转向自觉优化经济结构
        二、交易的自发性与政府干预并存
        三、兼并方式以承担债务式和出资购买式为主
        四、局部产权交易市场开始兴起
    第三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地方探索
        一、成都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二、武汉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三、保定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第三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转型阶段(1992-2002)
    第一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中国经济制度环境的变迁
        二、企业重组受到政府高度重视
        三、各类市场体系的建立
        四、国企脱困和国企改革任务
    第二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产权市场普遍兴起
        二、企业并购的规模逐步扩大
        三、政府积极参与引导
        四、上市公司并购成为热点
        五、部分中国企业开始参与跨国并购
        六、外商并购国有企业成为新景观
    第三节 转型阶段的并购重组成效
        一、国企成功脱困
        二、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利用国内国外资本市场
第四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
    第一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中国融入全球化经济发展
        二、鼓励混合所有制发展
        三、法律法规逐步健全
    第二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战略并购成为企业并购的重点
        二、国企大型跨国企业的出现
        三、以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为主
    第三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取得的成效
        一、国企各项经济指标增长迅速
        二、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
        三、国有企业治理规范化
第五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制度演进:绩效、问题与成因
    第一节 国企并购重组取得的辉煌成绩
        一、优化了产业布局,提升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二、提高了资产证券化率,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三、盘活了国有资产,提升了国有企业经营绩效
    第二节 国企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
        一、并购重组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二、并购支付方式和融资渠道单一
        三、盲目规模扩张与多元化转型并存
        四、标的公司资产质量差导致并购效率低下
        五、并购双方缺乏深层次整合
        六、海外并购重组困难重重
    第三节 国企并购重组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并购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二、政府“缺位”和“越位”现象并存
        三、中介机构和资本市场尚不发达
        四、企业自身条件缺乏
第六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国有企业并购下政府与国企高管的行为动机分析
        二、国企高管行为影响并购绩效的研究假设
    第二节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一、变量选择
        二、数据来源
    第三节 数据描述性分析
        一、主要变量统计描述
        二、变量趋势分析
    第四节 计量模型设定
        一、实证基本模型设定
        二、面板数据模型
    第五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面板数据模型形式检验
        二、计量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第七章 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二节 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一、日本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三节 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一、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及教训
        一、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教训
第八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目标与模式
    第一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时代特征
        一、通过调整结构来优化供给侧的重组方式
        二、在重组中解决亏损企业与多余的产能
        三、并购重组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步进行
    第二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
        一、最大限度地释放和激发国有企业竞争力
        二、在国企并购重组中推进国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在国企并购重组中促进产能的优化配置
    第三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目标导向
        一、促进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
        三、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
    第四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模式
        一、横向重组模式
        二、纵向重组模式
        三、混合重组模式
        四、策略联盟重组模式
第九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主体定位与政府作用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主体分析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不宜作为国企并购重组的主体
        二、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凸显优势
        三、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
    第二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作用
        一、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正面效应
        二、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负面效应
    第三节 政府在国企并购重组中的角色定位
        一、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政策引导者
        二、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宏观调控者
        三、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信息中介者
        四、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服务者
        五、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具体监督者
    第四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制度创新
        一、保持国有资产管理权的独立性
        二、完善法律制度
        三、营造公平竞争的并购重组环境
        四、制定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战略规划和指导政策
第十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指导思想
        一、深化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顶层设计
        二、强化并购重组的理念共识
        三、明确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
    第二节 强调“法治企业”,突出国企总法律顾问作用
        一、全面打造法治企业
        二、深化国有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建设
    第三节 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及破产清算体系
        一、建立健全产权保护体系
        二、构建破产清算体系
    第四节 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
        一、加快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二、完善资本市场退市制度
        三、健全资本市场推动并购重组的作用机制
    第五节 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一、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发挥社会托底作用
        二、加大失业救助力度,维护社会稳定
        三、完善再就业服务保障机制,促进再就业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机理与解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中国高铁海外投资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先行官
        1.1.2 中国高铁海外投资面临多重风险
        1.1.3 中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研究的重要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海外投资风险管理学术史梳理及相关研究综述
        1.3.2 高速铁路学术史梳理及相关研究综述
        1.3.3 风险耦合模型相关学术史梳理及相关研究综述
        1.3.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总结
    1.4 研究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3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高铁海外投资现状与风险概述
    2.1 高铁海外投资的界定
        2.1.1 高铁海外投资的概念
        2.1.2 高铁海外投资的特征
    2.2 国内外高铁行业发展现状
        2.2.1 国外高铁行业发展概况
        2.2.2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现状
    2.3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特征与成因
        2.3.1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特征
        2.3.2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主要成因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识别
    3.1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识别方法
        3.1.1 案例研究法
        3.1.2 文献挖掘法
    3.2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的识别与完善
        3.2.1 基于案例研究法的风险因素识别
        3.2.2 基于文献挖掘法的风险因素识别
    3.3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清单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分析
    4.1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的基础
        4.1.1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的界定
        4.1.2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的关键要素
        4.1.3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的分类
    4.2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机理
    4.3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关系分析
        4.3.1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单因素风险耦合分析
        4.3.2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双因素风险耦合分析
        4.3.3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多因素风险耦合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5.1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
    5.2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模型的比较与选择
        5.2.1 常见的风险耦合模型
        5.2.2 风险耦合模型的比较及选择
    5.3 基于历史统计层面的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5.3.1 历史案例统计
        5.3.2 N-K模型构建
        5.3.3 基于历史风险事件的N-K模型应用
    5.4 基于案例仿真层面的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5.4.1 莫斯科-喀山高铁项目概况
        5.4.2 耦合度模型构建
        5.4.3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5.4.4 基于莫斯科-喀山高铁项目的耦合度及系统动力学模型应用
    5.5 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解耦思想的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防控策略
    6.1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解耦原理
        6.1.1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解耦原则
        6.1.2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解耦原理示意
    6.2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解耦策略
        6.2.1 耦合前风险防控策略
        6.2.2 耦合中风险防控策略
        6.2.3 耦合后风险防控策略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之处
    7.3 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A.基于文献挖掘法的风险因素挖掘结果
    B.莫斯科-喀山项目风险指标打分问卷
    C.耦合度计算结果
    D.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E.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6)中国投资海外矿产勘查上市公司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中国矿产资源现状
        1.1.2 中国矿产资源对外依存情况
        1.1.3 中国投资海外矿产资源现状
    1.2 研究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方法
        1.2.4 研究意义
        1.2.5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 研究现状
        2.1.1 国内研究现状
        2.1.1.1 中国投资海外资源情况
        2.1.1.2 上市公司业绩影响因素
        2.1.1.3 投资海外资源风险
        2.1.1.4 文献梳理归纳
        2.1.2 国外研究现状
        2.1.2.1 矿业公司风险分析
        2.1.2.2 矿业公司社会责任
        2.1.2.3 矿业公司环境保护
        2.1.2.4 矿业公司施工安全
        2.1.2.5 矿业公司与社区关系
        2.1.2.6 矿业公司与工会关系
    2.2 存在的问题
第3章 相关理论研究
    3.1 企业价值管理理论
    3.2 企业风险管理理论
    3.3 投资决策过程研究
第4章 中国投资海外矿产勘查上市公司影响因素的选取和分析
    4.1 影响因素选取
        4.1.1 影响因素选取原则
        4.1.2 影响因素选取依据
    4.2 财务类影响因素分析
    4.3 管理类影响因素分析
    4.4 项目类影响因素分析
第5章 中国投资海外矿产勘查上市公司关键影响因素识别与筛选模型构建
    5.1 二元逻辑回归分析统计学原理
    5.2 样本选择、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5.2.1 样本选择
        5.2.2 二分类定类数据来源与处理
        5.2.3 财务类影响因素数据来源与处理
        5.2.4 管理类影响因素数据来源与处理
        5.2.5 项目类影响因素数据来源与处理
    5.3 模型构建与检验
        5.3.1 定义因变量(Y)
        5.3.2 定义自变量(X)
        5.3.3 第一轮自变量筛选
        5.3.3.1 财务类影响因素
        5.3.3.2 管理类影响因素
        5.3.3.3 项目类影响因素
        5.3.4 第二轮自变量筛选
        5.3.5 模型的构建、检验与预测
        5.3.5.1 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样本情况
        5.3.5.2 二元逻辑回归模型似然比检验
        5.3.5.3 二元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汇总
        5.3.5.4 二元逻辑回归分析预测准确率
        5.3.5.5 二元逻辑回归影响因素独立性检验
        5.3.5.6 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残差正态检验
    5.4 影响因素间相关性分析
第6章 国外矿产勘查行业取得蓬勃发展的原因探究
    6.1 加拿大矿业发展现状
    6.2 加拿大矿业股权融资市场
    6.3 加拿大资源产权的归属、历史变迁和实践
        6.3.1 加拿大矿产资源产权的归属
        6.3.2 加拿大矿产资源产权的历史变迁
        6.3.3 加拿大安大略省相关政策
    6.4 加拿大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如何促进矿产勘查融资研究
        6.4.1 促进矿产勘查公司实现市场化融资的加拿大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
        6.4.2 可抵税流转股票及其配套税收优惠政策的实践效果
        6.4.3 可抵税流转股票及其配套税收优惠政策特点
    6.5 加拿大地方政府支持矿产勘查公司发展的财税政策
        6.5.1 受地方政府财税政策激励而活跃的加拿大矿业总体态势
        6.5.2 加拿大地方政府对矿产勘查公司财政激励政策的主要构件
        6.5.3 加拿大地方政府用于激励矿产勘查公司的税收优惠政策
        6.5.3.1 马尼托巴省
        6.5.3.2 魁北克省
        6.5.3.3 努纳武特地区
        6.5.4 加拿大地方政府支持矿产勘查公司发展的财税政策特点
    6.6 加拿大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6.6.1 加拿大促进矿产勘查行业市场化融资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6.6.2 加拿大地方政府支持矿产勘查公司发展的财税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第7章 对中国投资海外矿产资源的建议
    7.1 投资海外矿产勘查类公司
    7.2 投资海外股票市场
    7.3 抓住投资有利阶段实现投资快速增值
    7.4 中国投资海外矿产勘查上市公司的筛选方法
第8章 结论
    8.1 主要成果与认识
    8.2 创新点
    8.3 问题与展望
        8.3.1 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8.3.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附录
    致谢
    论文发表
    作者简介

(7)理论与实践的“合一”:一个全方位管理学者的创业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思想背景
    (一) 管理学的“中国观”:学术研究和实践创业的融合
    (二) 商学院职业生涯
    (三) 笔者的两个主要研究领域:通往理论与实践“合一”的不同路径
    (四) 理论与实践“合一”的实际应用:创业生涯的探索
    (五) 从理论到实践:动态竞争的案例
    (六) 跨领域创业:学术研究与教学、服务、专业实践的相辅相成
    (七) 从实践到理论:文化双融及其他
三、讨论
    (一) 管理学及职业生涯
    (二) 学术背景下的创业
    (三) 经验教训及反思
四、结语
附录学术与教育方面的创新型进展
    1.全球华人企业发展中心 (Global Chinese Business Initiative at Wharton, GCBI) (1997—2001)
    2.动态竞争国际论坛 (Competitive Dynamic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DIC)
    3.全球华人管理学者社群 (Chinese Management Scholars Community, CMSC)
    4.中国管理学者交流营 (Chinese Management Scholars Workshop, CMSW)
    5.访问学者
    6.王道薪传班
    7.夏商全球领袖项目
    8.精一学堂
短评
    道术相融见真情, 知行合一唯初心
    学贯中西, 知行合一
    传承文化精髓, 启迪今人智慧
    教学相长, 融贯东西
    观察, 思考, 表达
    每个人的“精一”

(9)“合”理论——基于东方文化背景的战略理论新范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二、“合”理论的提出
三、“合”理论的内涵
    (一)复合
    (二)联合
    (三)结合
    (四)相合
四、“合”理论范式
    (一)“合”理论的系统性与基本逻辑
    (二)“合”作为一种框架式理论
    (三)“合”作为一种理论范式的发展
五、结论与展望

(10)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企业大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源起与研究价值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主要概念界定
    六、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第一章 企业大学实践发展与理论研究综述
    第一节 企业大学实践发展
        一、企业大学的由来
        二、企业大学实践发展现状
        三、企业大学实践发展述评
    第二节 企业大学理论研究
        一、企业大学研究主体与研究视角
        二、企业大学理论研究述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企业大学产生发展的历史透析
    第一节 企业大学发展历程分析
        一、厂办学校的兴起:20世纪10年代前
        二、企业大学的萌芽:20世纪10—50年代
        三、企业大学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至今
        四、企业大学总体发展的规律与趋势
    第二节 企业大学产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
        一、相关概念描述
        二、企业大学产生发展的内在驱动因素
        三、企业大学产生发展的外在驱动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企业大学现状解析
    第一节 企业大学实践案例
        一、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简述
        二、中国电信学院
        三、爱立信中国学院
        四、国美培训中心
    第二节 企业大学的内部关系
        一、隶属关系
        二、组织架构
        三、共性特征分析
    第三节 企业大学的外部关系——企业大学联盟
        一、基于企业大学联盟的教育服务
        二、企业大学联盟模式
        三、共性特征分析
    第四节 企业大学的运营模式
        一、项目管理模式
        二、共性特征分析
        三、筹资模式
        四、共性特征分析
    第五节 企业大学的学习项目认证与服务范围
        一、学习项目认证
        二、共性特征分析
        三、服务范围
        四、共性特征分析
    第六节 企业大学的存在形式
        一、实体形式与虚拟形式
        二、共性特征分析
    第七节 企业大学所属组织的规模与属性
        一、组织规模
        二、组织性质
        三、共性特征分析
    第八节 企业大学共性特征分析总结
        一、组织性质——自助服务
        二、组织运行逻辑——生产实践逻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企业大学与相关组织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企业大学比较研究的维度
    第二节 企业大学与提供公共服务的高教机构
        一、企业大学与传统大学
        二、企业大学与行业性大学及商学院
        三、企业大学与高等职业院校
    第三节 企业大学与提供市场服务的高教机构
        一、企业大学与高等教育公司
        二、企业大学与教育培训公司
    第四节 企业大学与提供自助服务的高教机构
        一、企业大学与企业培训部门
        二、企业大学与组织大学
    第五节 企业大学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一、企业大学与高等教育
        二、企业大学与大学
        三、企业大学与学习型组织
        四、企业大学的内涵阐释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企业大学对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启示
    第一节 社会生产实践与现代高等教育发展
        一、社会生产实践促进了现代高等教育的生态多样化
        二、社会生产实践促进了现代高等教育知识体系的发展
        三、社会生产实践促进了现代高等教育的规模质量、内容形式、人才培养发生根本变化
        四、社会生产实践促进了现代高等教育社会功能、发展环境的完善
    第二节 企业大学对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启示
        一、企业大学拓展了高等教育的边界
        二、企业大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效能化、多元化、信息化、国际化与大学体制机制创新
        三、企业大学将信息时代的企业家精神注入高等教育的文化理念中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企业大学深化研究的探讨
    第一节 企业大学的核心能力与核心价值
        一、企业大学的核心能力
        二、企业大学的核心价值
    第二节 企业大学的职能类型与知识类型
        一、企业大学的职能类型
        二、企业大学的知识类型
    第三节 企业大学的发展模式
        一、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业大学
        二、参与合作联盟的企业大学
        三、提供市场服务的企业大学
        四、企业大学的发展演变
    第四节 企业大学的评价原则
        一、创办企业大学是否基于企业自身发展的内生实质性需求
        二、企业大学运行是否遵循企业大学的内在逻辑
        三、知识生产服务的专业化、制度化水平是评价企业大学的关键指标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
    三、研究局限
    四、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调研资料
    A X学院调研报告
    B X学院访谈纪要
附录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四、“国际管理顾问公司”的创业之道(论文参考文献)

  • [1]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管理学体系[J]. 王永贵,汪寿阳,吴照云,吴晓波,毛基业,戚聿东,张维,苏宗伟,朱旭峰,杨开峰,杨立华,席酉民,李新春,张玉利,徐向艺,刘志阳,闫妍,魏江,郜亮亮. 管理世界, 2021(06)
  • [2]海归背景董事对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影响的研究[D]. 闫盼盼. 吉林大学, 2021(01)
  • [3]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的路径与对策研究[D]. 杨智超. 吉林大学, 2020(08)
  • [4]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D]. 董少明.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 [5]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机理与解耦策略研究[D]. 严然. 重庆大学, 2019(01)
  • [6]中国投资海外矿产勘查上市公司影响因素研究[D]. WANG JINQIAO.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7]理论与实践的“合一”:一个全方位管理学者的创业历程[J]. 陈明哲,陈天旭.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9(03)
  • [8]2016中国地产最具影响力候选品牌[J]. 《安家》编辑部. 安家, 2016(12)
  • [9]“合”理论——基于东方文化背景的战略理论新范式[J]. 陆亚东,孙金云,武亚军.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5(06)
  • [10]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企业大学研究[D]. 刘春雷. 南京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国际管理顾问”的创业之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