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财政政策有效性分析

积极财政政策有效性分析

一、对积极财政政策效力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媛媛[1](2022)在《2022中国经济十大展望》文中研究说明“2022年,我国经济增长将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疫情冲击等影响下的总需求不足,仍将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制约。”2022年伊始,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何海峰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专访时如是表示。谈及今年的宏观政策,他认为,货币政策将主要体现为三个“稳”:货币信?

谢婷婷,李嘉辉[2](2021)在《财政金融协同发展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之效应——基于上市中小企业数据的研究》文中指出财政金融协同在助力我国弱势产业的发展中展现出强大动力。通过对2011—2019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进行筛选,以764家中小企业作为研究样本,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财政金融协同能否缓解上市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并通过经济区域差异与企业所有制两方面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不同类型样本在财政金融协同服务纾困过程中的不同效果。研究结果显示:财政金融协同以及单独的财政服务在缓解上市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过程中,展现出更好的缓解效果;东部地区的缓解效果优于其他地区;对非国有中小企业的缓解效果更明显。但财政金融协同度整体水平较低,需要加强两系统的配合,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共同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

尹彦辉,孙祥栋[3](2021)在《人口老龄化与减税降费有效性:抑制还是强化?》文中研究表明为厘清减税降费政策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调控宏观经济的政策效应,本文将年龄异质性家庭、减税降费政策引入新凯恩斯分析框架构造TANK-DSGE模型。通过不同老龄化水平下减税降费短期政策效应的动态模拟,以及长期财政乘数与福利损失分析后,本文发现:劳动、资本减税与社保降费政策均可促进经济增长并刺激年轻群体消费引发通胀,同时会挤出老年群体消费;消费减税则促进了整体消费水平的提升。伴随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政策调整空间趋紧,减税降费的有效性下降:一方面,有效性下降表现为老龄化程度加深在减弱了宏观调控的短期刺激效应的同时,恶化了减税降费对经济增长、投资和消费的长期调节效果;另一方面,有效性下降表现为政策造成社会福利损失增加,政策的负向效应被强化。

夏博[4](2020)在《积极财政政策效应和股价关联性分析——基于SVAR模型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财政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其效应研究亦为当前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内容。本文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月度数据,构建施加短期约束的结构式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深入研究中国积极财政政策对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积极的财政政策背景之下,短期内一方面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增加财政赤字,有可能导致赤字货币化效应,引起物价水平波动,带动产品价格上升、公司利润增加,股价相应上升;另一方面物价水平持续上涨,影响投资者的心理和预期,致使股价下跌。因此,政府支出规模和通货膨胀率均与股票价格波动有着显着的关联性;经济增长和货币政策可以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但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不显着;股票市场运行有其自身运动规律,自身冲击影响是股价波动的主要原因。

刘秀光[5](2020)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的中国实践及经验》文中提出一、引言在现代宏观经济学中,宏观经济政策是它的核心内容。在20世纪30年代,宏观经济政策为摆脱大萧条的困扰进行了一系列尝试。在大萧条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宏观经济政策经历了不断完善、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承担着调控宏观经济的重任[1]。

许光建,许坤,卢倩倩[6](2018)在《财政政策、经济波动与地区均衡发展》文中研究指明实现地区均衡发展是解决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利用面板模型,从地区收入分配视角检验了财政政策对地区均衡发展的影响,并利用面板门限模型分析了财政政策在不同经济波动状态下对地区均衡发展影响的异质性。实证结果表明:(1)积极财政政策会显着扩大地区收入差距;(2)经济波动加剧,积极财政政策对地区收入差距的负面影响强度越高,相对波动率的门限值分别为-1. 019和4. 034;(3)积极财政政策在产出波动程度较为剧烈的状态下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源自于财政收入增速变化,而在产出平稳增长的状态下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源自财政收入增速和财政支出增速的共同作用。因此,建议地方政府保持地区经济稳定增长,中央政府通过改革央地事权划分以实现地方财政收支平衡。

张斌[7](2013)在《积极财政政策风险评估》文中提出为了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突变,1998年和2008年我国连续两次运用积极财政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进行了调控,并且使我国经济迅速摆脱了衰退的风险,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但随之而来的是,各级政府债务规模激增,民间投资和消费增长缓慢,通货膨胀发生频繁,就业困难加剧,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效率损失增加,这些公共风险的产生与扩大是否与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有关呢?我们都知道,自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为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我国先后推进了各项制度改革,特别是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基本确立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这些制度性因素是否会导致积极财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产生偏差,继而导致公共风险产生甚至扩大呢?基于此,本文致力于从制度层面分析积极财政政策产生公共风险的机理,并对积极财政政策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评估。本文主要分析了积极财政政策产生债务风险、挤出效应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失业风险、收入分配风险以及效率损失风险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风险进行了评估。全文架构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第二章,从制度层面分析积极财政政策风险产生的机理;第三章,对积极财政政策债务风险的收敛性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向量自回归协整模型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其收敛性进行检验,同时,对债务风险变动进行了评估;第四章,对积极财政政策引发挤出效应风险的机制进行分析,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挤出效应风险进行实证检验和评估;第五章,对积极财政政策引发通货膨胀风险的机制进行分析,运用向量自回归动态模型对通货膨胀风险变动效应进行检验和评估;第六章,对积极财政政策引发失业风险的机制进行分析,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对失业风险进行检验和评估;第七章,对积极财政政策引发收入分配风险的机制进行分析,估算了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及省份总体居民的基尼系数,运用HAC-GMM模型和SYS-GMM模型对收入分配风险进行了检验和评估;第八章,对积极财政政策引发竞争效率损失风险和资源配置效率损失风险的机制进行分析,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和前沿随机生产函数模型对竞争效率损失和资源配置效率损失进行了检验和评估。本文的基本结论是:(1)我国债务风险存在长期收敛趋势,首轮积极财政政策债务风险较大,此次债务风险有所降低;(2)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不但没有产生对民间投资和消费的挤出,反而产生了挤入效应,积极财政政策没有产生挤出效应风险;(3)首轮积极财政政策是通货膨胀产生的主要因素,通货膨胀风险较大,此次积极财政政策已不是通货膨胀产生的主要因素,通货膨胀风险较小;(4)首轮积极财政的总体失业风险是先降低后上升,总体来说失业风险不大,城镇失业率风险略低于总体失业率风险。此次积极财政策的总体失业率风险在不断上升,但上升幅度在不断降低,城镇失业率风险显着高于总体失业率风险;(5)首轮积极财政政策期间,省份总体居民收入分配风险略高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分配风险;此次积极财政政策期间,省份总体居民收入分配风险略低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分配风险;(6)首轮积极财政政策显着提高了竞争效率损失风险和资源配置效率损失风险,此次积极财政政策虽然显着增加了竞争效率损失风险和资源配置效率损失风险,但相比首轮效率损失风险都有所降低。

张斌[8](2013)在《积极财政政策影响资本形成、居民消费需求的动态效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以VAR模型为基础,使用协整检验分析方法、脉冲响应分析方法、方差分解分析方法,实证检验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积极财政政策对资本形成和居民消费需求的动态冲击效应。结果表明:短期内,积极财政政策对资本形成的作用效果比较显着,累计贡献率达到54.7%,而对居民消费需求的作用效果存在滞后性,且显着性不高,累计贡献率仅为0.87%。其中,税收政策对资本形成的作用效果比较显着,累计贡献率为39.76%,而国债政策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效果比较显着,但主要是在中长期,累计贡献率平均为30%左右。因此,李嘉图等价定理在我国不成立。

张信柱[9](2010)在《积极财政政策研究 ——基于我国1998年与2008年财政政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积极的财政政策是针对宏观经济周期波动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反周期的财政措施,它被世界各国用于在经济衰退时期刺激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我国已经实施两轮积极的财政政策,1998年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国家第一轮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这一政策一直实施到2004年,随后转变为稳健的财政政策。2008年底我国针对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复杂国际经济形势开始实施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到2010年,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对于抑制经济衰退,保持较高经济增长速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国际经济形势依然不明朗,财政刺激计划在社会产品供给过剩的情形下导致了物价的上涨,于是,现阶段政策一方面需要继续保持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需要防止生产过剩再现和通货膨胀、财政赤字扩大等财政风险。同时,随着经济下滑趋势得到稳固,世界各国也都在考虑退出经济刺激计划。在此背景下,我国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面临需要调整的压力,并需要为将来退出铺好道路。鉴于积极财政政策的制定和调整需要综合考虑政策的效应、实施效果和政策风险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因素,本文将对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情况和政策效应进行研究。考虑到政策作用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本文将在分析积极财政政策基本原理和实施情况的基础上,从拉动经济等正效应和带来风险等负效应两个方面研究积极财政政策的政策效应,并检验积极财政政策的政策效果,通过对积极财政政策的研究,理清反周期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总结我国两次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经验教训,结合评价积极财政政策的财政风险,提出积极财政政策调整的基本思路及其退出机制,并对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的创新进行讨论,以丰富我国财政理论和政策的内容。本文首先总结我国两轮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与进展,并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为进一步分析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和实施政策调整铺下基础。在分析积极财政政策效应时,分别对政策的正效应和负效应进行分析,其中,正效应中分别考虑了政策实施对经济增长、投资增长和消费增长的拉动效应,并且每个效应都对1998年和2008年的政策效应展开讨论,一方面为分析两轮政策效应提供证据,另一方面通过比较也可为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的调整提供参考意见。为了评价积极财政政策效应的实际效果,本文从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李嘉图等价以及自动效果和人为效果等几个方面对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价,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政策效果进行考察,一方面为新一轮政策提供丰富的理论和现实基础,另一方面也是更加全面地评价积极财政政策的政策功效。另外,鉴于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中面临新的情况,需要实施调整以从根本上调节国内结构性矛盾、减少对政策调控的依赖和开发国内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本文从政策工具之间、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间协调配合以及政策退出机制等方面进行讨论。本文基于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针对我国1998年和2008年两轮积极财政政策实施过程,研究了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情况和政策效应,主要结论有:(1)我国1998年和2008年两轮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都取得显着效果。两轮积极财政政策,都受到外部因素的强大冲击,都有政府支出的扩张,但是新一轮的积极财政政策不仅扩大政府支出,还实施减税政策,更加注重国内需求、民生工程和经济结构调整,并且积极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占有主导地位。(2)积极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投资和居民消费方面具有积极效应。第一,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和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发挥了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1998-2003年每一元的政府购买支出,可以拉动GDP增加5.29元,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政府支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效率还是较低。2009年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实施过程中,政府支出对进出口的影响是显着的,但是政府支出对于月度的工业产值增长率的影响是不显着的,可能与2009年以来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投向了基础项目建设和民生项目中有关。第二,1998-2003年间,我国这一期间采用发行国债带动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拉动了经济的增长: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率在2007-2009年的三年间是上升的,尤其是2009年我国采用发行国债、地方债带动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显着的带动了经济的增长。第三,1998-2003年间,积极的财政政策极大地刺激了国内消费需求,但这一期间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通过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极大地带动了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作用,政府主要依靠撬动国内经济的需求来带动经济增长,我国这一期间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2008年底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后居民消费受到国家民生工程的影响,消费意愿大为增强,积极的财政政策对居民消费的拉动还是很显着的。(3)我国财政政策效果依赖政府支出,税收对政策效果具有反作用。第一,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其效果逐渐减弱,积极财政政策的“紧缩效应”逐渐显露,积极财政政策需要进行转型。第二,积极财政政策的扩张作用主要依赖的是购买支出的人为效果,税收和转移支出的效果刚好被抵消。积极财政政策实施初期的效果很好,随着时间的发展效果就会变弱。积极财政政策的人为效果多为正数,而自动效果多为负数,使得积极财政政策的整体效果大打折扣。第三,对我国财政支出、财政赤字与民间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后认为李嘉图等价定理在中国不成立。(4)积极财政政策的持续实施导致财政风险等负效应加大,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具有挤出效应。第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期间,我国的赤字规模迅速增加。巨额的财政赤字,可能引发相应的债务风险。第二,政策效用呈现递减效应。我国的国债发行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递减,同时,财政政策对民间投资与国内消费刺激效应也在递减。另外,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还具有挤出效应。第三,新一轮积极财政带来了通货膨胀压力。另外,由于扩大支出和减少税收的原因,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中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加大。2010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实现经济复苏的目标基本达到,随着财政风险的加大政策效果弱化,政策如何调整从而避免“过早”或者“过晚”带来新的风险是政策制定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积极财政政策的择机逐步调整,不仅包含四大政策工具的组合优化,还有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问题;而积极财政政策的退出则需要考虑财政、货币的先后顺序以及财政政策工具的使用,尤其是政府财政支出政策的退出战略。本文给出的建议有:(一)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的调整第一,优化结构与政策调整。经济“V”型复苏模式下的积极财政政策是一个扩张性支出措施和调整性支出措施的综合体。这轮积极财政政策要求注重短期“保增长”和长期“调结构”的结合、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的结合、振兴产业和加强科技支撑的结合、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结合、深化改革与转变发展方式的结合。一是财政支出政策调整,应适当调整财政投资结构,加大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财政投入力度。二是税收政策调整,对现行税制中的不合理环节进行规范和调整,如取消部分高耗能产业的出口退税,加大结构性减税政策力度,结合改革和优化税制,实行结构性减税等方式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扩大投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三是完善财政投融资体系、加强公债管理,完善地方债的发行和管理机制。第二,完善政策带动效应。财政政策应坚持公共财政的方向,通过政策刺激带动消费需求,尤其国内消费需求来缓解这些矛盾。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公共财政制度保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公平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使经济发展的成果转化为保障每一个人的基本发展需求。(二)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的退出机制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注定了在采取退出策略的方式上要采取全球协调的方式,二十国集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金融稳定委员会将作为退出策略的主要协调者。对于国内经济政策的退出机制,要做到:第一,坚持宽松货币政策先退出。在目前经济形势逐渐变暖的背景下,前期宽松的货币政策无疑为未来的通货膨胀埋下了隐患。因此,未雨绸缪地制定好货币政策的退出机制是各国央行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第二,缩减政府支出、完善税收调整。为了减少财政风险和配合货币政策的执行,积极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需要转型甚至退出,财政政策的适时调整和转型是必然的选择,主要的方面就是要缩减政府支出和完善税收政策的调整,一方面控制赤字、增收节支,另一方面调整结构、推进改革。(三)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的政策创新2010年国内经济由于财政扩张带来的物价上涨趋势很明显,积极财政政策需要创新,通过调控手段的转变,充分发挥杠杆作用来促使经济结构调整。第一,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并重。今后的财政政策应采取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并重的策略,支出政策、税收政策和转移支付等政策工具作用的重点应转变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升人力资本、培育长期增长机制、努力实现公平收入分配等方面。第二,引导社会公众预期。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根据社会事业发展规律和公共服务的不同特点,探索有效的财政保障方式,建立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以此为基础,稳定和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促进即期消费,拉动消费需求带动经济长期发展。

张延[10](2010)在《对财政政策动态均衡调整过程的研究:几何图形法——一种用IS—LM模型分析财政政策效力的新方法》文中指出2009年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本文首次从动态均衡调整的实际过程

二、对积极财政政策效力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积极财政政策效力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2022中国经济十大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外需或出现回落
货币政策精准施政
财政政策积极程度加大
促进国内消费恢复
高端制造供给不足
提高金融服务效力
更好满足住房刚需
中小微纾困落到实处
基建投资或增长显着
推动金融业有序开放

(2)财政金融协同发展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之效应——基于上市中小企业数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三、实证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筛选
    (二)变量界定
        1. 解释变量:财政金融协同的测度
        2. 被解释变量:企业融资约束的度量
        3. 控制变量
    (三)实证模型设计
四、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基准回归
    (二)稳健性检验
    (三)异质性分析
        1. 不同地区分析
        2. 不同性质分析
五、结论与建议

(3)人口老龄化与减税降费有效性:抑制还是强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二、模型构建
    (一)家庭
    (二)厂商
    (三)政府和中央银行
    (四)均衡系统
三、参数校准与贝叶斯估计
    (一)参数校准
    (二)贝叶斯估计
四、政策效应动态模拟分析
    (一)减税降费的短期动态效应
        1.消费减税的动态效应
        2.劳动减税的动态效应
        3.资本减税的动态效应
        4.社保降费的动态效应
    (二)长期财政乘数与福利损失分析
        1.长期财政乘数
        2.福利损失分析
五、结论与启示

(4)积极财政政策效应和股价关联性分析——基于SVAR模型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内涵和发展
     1. 积极财政政策的概念
    2.积极财政政策的发展轨迹
四、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1. 理论分析
    2.变量选择、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五、主要结论和对策建议
    1. 主要结论
    2.对策建议

(5)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的中国实践及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影响两大政策相互配合的外生与内生因素
    (一)制度对政策制定实施的决定作用
    (二)决策机构的独立决策和联合行动
    (三)政策实施与微观主体的获得感
        1.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互配合实施宏观调控,最终目标是经济健康发展和增进人民的生活水平
        2.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互配合制定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始终坚持了“问题导向”原则
三、两大政策相互配合问题的结论与展望

(6)财政政策、经济波动与地区均衡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二、模型、指标与数据说明
    (一) 基本模型
    (二) 指标选择
    (三) 模型与数据说明
三、积极财政政策分配效应的实证结果
    (一) 面板回归结果分析
    (二) 稳健性分析
    (三) 内生性分析
    (四) 地区异质性分析
四、对不同经济波动程度的异质性分析
    (一) 积极财政政策在不同波动时期的分配效应
    (二) 财政支出在不同波动程度的分配效应
    (三) 财政收入在不同波动程度的分配效应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7)积极财政政策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说明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重点和难点
        1.3.1 研究重点
        1.3.2 研究难点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 创新之处
2 积极财政政策风险的机理分析
    2.1 积极财政政策风险的界定
        2.1.1 风险概念的认识
        2.1.2 积极财政政策风险的界定
    2.2 积极财政政策的功能
        2.2.1 宏观调控功能
        2.2.2 社会再分配功能
    2.3 积极财政政策的选择
    2.4 积极财政政策风险的产生机制分析
    2.5 积极财政政策风险的表现形式
    2.6 本章小结
3 积极财政政策债务风险评估
    3.1 引言
    3.2 积极财政政策下政府债务的变动状况
    3.3 理论分析和实证模型
        3.3.1 理论分析
        3.3.2 实证模型
    3.4 实证检验
        3.4.1 指标的选取和数据的处理
        3.4.2 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3.4.3 协整检验与协整方程的估计与解释
        3.4.4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及其诊断检验与解释
    3.5 国债负担率当期值与极限稳态值的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积极财政政策挤出效应风险评估
    4.1 引言
    4.2 中国式的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对民间投资和消费的影响机制分析
        4.2.1 财政分权对民间投资的影响机制分析
        4.2.2 财政分权对消费的影响机制分析
    4.3 模型、计量方法与指标数据
        4.3.1 模型的选取
        4.3.2 模型计量方法的选取
        4.3.3 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4.4 实证检验及分析
        4.4.1 空间自相关检验分析
        4.4.2 空间计量实证检验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积极财政政策通货膨胀风险评估
    5.1 引言
    5.2 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的联系机制分析
        5.2.1 赤字融资方式的选择与通货膨胀的联系机制分析
        5.2.2 赤字拉动需求与通货膨胀的联系机制分析
        5.2.3 出售外汇资产与通货膨胀的联系机制分析
    5.3 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分析
        5.3.1 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一般性分析
        5.3.2 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特殊性分析
    5.4 实证方法
        5.4.1 脉冲响应分析基本思想
        5.4.2 方差分解分析基本思想
    5.5 实证检验
        5.5.1 变量的选取及数据处理
        5.5.2 变量单位根检验与因果关系检验
        5.5.3 实证检验与结论解读
    5.6 本章小结
6 积极财政政策的失业风险评估
    6.1 引言
    6.2 积极财政政策产生失业风险的机制分析
        6.2.1 税收政策与失业率变动的联系机制分析
        6.2.2 政府投资与失业率变动的联系机制分析
        6.2.3 财政赤字与失业率变动的联系机制分析
    6.3 变量选取、模型构建及数据稳定性检验
        6.3.1 变量的选取和数据的处理
        6.3.2 模型的选取及模型估计方法
        6.3.3 变量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6.4 积极财政政策的失业风险评估
        6.4.1 积极财政政策对总体失业风险的动态评估
        6.4.2 积极财政政策对城镇失业风险的动态评估
    6.5 本章小结
7 积极财政政策的收入分配不公风险评估
    7.1 引言
    7.2 积极财政政策引发分配不公的机制分析
        7.2.1 财政支出规模引发收入分配不公的机制分析
        7.2.2 财政支出结构引发收入分配不公的机制分析
        7.2.3 税收政策引发收入分配不公的机制分析
        7.2.4 转移支付政策引发收入分配不公的机制分析
    7.3 基尼系数的估算
    7.4 模型设定、变量选取和数据处理
    7.5 实证检验与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积极财政政策的效率损失风险评估
    8.1 引言
    8.2 积极财政政策或可引发的效率损失及机制分析
        8.2.1 积极财政政策引发竞争效率损失的机制分析
        8.2.2 积极财政政策引发资源配置效率损失的机制分析
    8.3 模型的构建、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8.3.1 积极财政政策竞争效率损失的检验评估模型
        8.3.2 积极财政政策配置效率损失的检验评估模型
    8.4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8.4.1 积极财政政策引发竞争效率损失的实证检验与分析
        8.4.2 积极财政政策引发资源配置效率损失的实证检验与分析
    8.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8)积极财政政策影响资本形成、居民消费需求的动态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数据说明
    (一) 研究方法。
    (二) 数据说明。
四、实证检验
    (一) 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
        1.单位根检验。
        2. 协整检验。
    (二) 脉冲响应分析。
    (三) 方差分解分析。
五、研究结论

(9)积极财政政策研究 ——基于我国1998年与2008年财政政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基本概念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框架结构
        1.3.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2 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
    2.1 宏观经济稳定政策
        2.1.1 需求管理政策
        2.1.2 供给管理政策
        2.1.3 需求管理政策与供给管理政策的配合
    2.2 积极财政政策的基本原理
        2.2.1 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原理
        2.2.2 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
        2.2.3 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工具
3 中国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与进展
    3.1 第一轮的积极财政政策:1998-2003年
        3.1.1 宏观经济运行背景
        3.1.2 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
        3.1.3 第一轮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效果
        3.1.4 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与稳健财政政策实施:2003年—2008年
    3.2 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2008年以来
        3.2.1 宏观经济运行背景
        3.2.2 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
        3.2.3 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效果
    3.3 两轮积极财政政策的比较
        3.3.1 两轮积极财政政策的相同点
        3.3.2 两轮积极财政政策的不同点
4 积极财政政策的政策效应
    4.1 积极财政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
    4.2 积极财政政策对投资的拉动效应
    4.3 积极财政政策的消费拉动效应
        4.3.1 我国积极财政政策与居民消费
        4.3.2 我国居民长期边际消费倾向
        4.3.3 我国居民短期边际消费倾向
    4.4 税收政策的供给效应分析
        4.4.1 税收政策的供给作用
        4.4.2 我国税收政策对总供给的影响
    4.5 积极财政政策的风险分析
        4.5.1 积极财政政策带来的通货膨胀
        4.5.2 积极财政政策带来的财政赤字
5 积极财政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
    5.1 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促进的实证分析
    5.2 积极财政政策对投资拉动的实证分析
    5.3 李嘉图等价定理检验
        5.3.1 李嘉图等价定理
        5.3.2 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实证分析
    5.4 积极财政政策的乘数效果
        5.4.1 基本模型
        5.4.2 数据整理
        5.4.3 实证分析
    5.5 积极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5.5.1 积极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弹性分析
        5.5.2 积极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Granger因果检验
    5.6 积极财政政策的人为效果和自动效果估算
        5.6.1 基本模型
        5.6.2 财政政策效果估计
        5.6.3 积极财政政策效果分析
6 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的调整
    6.1 积极财政政策效果实现存在的问题
        6.1.1 积极财政政策的时滞问题
        6.1.2 积极财政政策各种工具的配合问题
        6.1.3 积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问题
        6.1.4 积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微观经济基础问题
    6.2 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的配合问题
        6.2.1 支出政策与税收政策的配合
        6.2.2 积极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配合
    6.3 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的调整与退出机制
        6.3.1 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的调整
        6.3.2 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的退出机制
        6.3.3 积极的财政政策创新
    6.4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6.4.1 基本结论
        6.4.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0)对财政政策动态均衡调整过程的研究:几何图形法——一种用IS—LM模型分析财政政策效力的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几何图形法表示财政政策动态均衡调整的实际过程
    1. 初始效应:外生性增加。
    2. 引致效应:第2轮至第n轮是体系内生性增加。
    3. 总效应。
二、在LM曲线斜率不变的条件下IS曲线斜率变化对财政政策效力的影响
    1. 收入比例所得税税率t下降, 从t1下降至t2。
    2. 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b上升, 从b1上升至b2。
三、在IS曲线斜率不变的条件下LM曲线斜率变化对财政政策效力的影响
    1. 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k下降, 从k1下降至k2。
    2. 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h上升, 从h1上升至h2。
四、本研究总结

四、对积极财政政策效力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2022中国经济十大展望[N]. 王媛媛. 国际金融报, 2022
  • [2]财政金融协同发展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之效应——基于上市中小企业数据的研究[J]. 谢婷婷,李嘉辉. 金融理论探索, 2021
  • [3]人口老龄化与减税降费有效性:抑制还是强化?[J]. 尹彦辉,孙祥栋. 财经论丛, 2021(12)
  • [4]积极财政政策效应和股价关联性分析——基于S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 夏博.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0(04)
  • [5]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的中国实践及经验[J]. 刘秀光. 金融理论探索, 2020(01)
  • [6]财政政策、经济波动与地区均衡发展[J]. 许光建,许坤,卢倩倩. 经济问题探索, 2018(12)
  • [7]积极财政政策风险评估[D]. 张斌. 武汉大学, 2013(07)
  • [8]积极财政政策影响资本形成、居民消费需求的动态效应分析[J]. 张斌.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3(02)
  • [9]积极财政政策研究 ——基于我国1998年与2008年财政政策分析[D]. 张信柱. 东北财经大学, 2010(07)
  • [10]对财政政策动态均衡调整过程的研究:几何图形法——一种用IS—LM模型分析财政政策效力的新方法[J]. 张延. 财政研究, 2010(01)

标签:;  ;  ;  ;  ;  

积极财政政策有效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