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立窑水泥企业何去何从?

中小立窑水泥企业何去何从?

一、中小型立窑水泥企业向何去?(论文文献综述)

刘成[1](2011)在《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水泥产业是一个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大,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十分突出。在当前提倡低碳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形势下,水泥产业最可以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的节点产业。长期以来,水泥产业为新疆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前,新疆迎来了新的发展和建设机遇,在大力提倡绿色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下,对新疆水泥产业发展进行反思,研究存在的问题,找出一条使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助于保证新疆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本文在对新疆水泥产业进行大量的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经济理论、制度经济学和价值链理论,对新疆水泥产业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论证了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迫切性和重要意义;提出了通过实施循环经济促使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具体措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新疆水泥产业如何实现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组织优化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参考建议,并研究了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战略及其政策安排。本文主体内容可以划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论文的第3章,对西方主要国家水泥产业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分析国外水泥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研究了中国水泥产业的行业管理体制、市场结构与市场容量、竞争格局、区域竞争态势和进入水泥产业的主要壁垒等,探讨了中国水泥产业发展趋势。本章的研究为后面的研究提供借鉴和研究背景。第二部分是论文的第4章,对新疆水泥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本文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本章的研究以大量的实际调查研究为基础,汇集了大量数据和实例,是对新疆水泥产业发展的一个系统的总结,并研究了新疆水泥工业的发展趋势。第三部分包括第5章和第6章,认为大力实施循环经济是推进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提出了新疆水泥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具体措施。第四部分包括第7、8、9三章,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运用产业经济理论,对新疆水泥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组织优化问题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分析了新疆水泥工业产业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影响新疆水泥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研究,提出了新疆水泥产业布局优化的基本思路;在借鉴发达国家水泥工业产业结构优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疆水泥工业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和措施;认为寡头垄断是当前新疆水泥产业市场结构的最为合理的选择,并提出了新疆水泥工业实现寡头垄断的路径、产业组织优化的基本思路、优化途径,及其配套的产业政策设计。第五部分包括第10章和第11章,研究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战略及其政策安排建议,提出了促进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五大具体战略,包括水泥生产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战略、集团化发展战略、产业链延伸战略、竞合共赢战略和服务创新战略;最后提出了促进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安排思路,认为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新疆水泥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支持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地方政策体系,通过自主创新全面提高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构建水泥产业生态工业园区,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强管理与指导职能。本文的研究结论将为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参考。

谭志雄[2](2009)在《邵阳长城水泥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水泥行业更显得突出。市场竞争的残酷性要求企业必须洞悉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制定出相应的发展战略,这是企业取得和维持竞争优势的根本,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所在。本文选取邵阳长城水泥集团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该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行了总体规划。通过对其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深入剖析,提出了邵阳长城水泥集团公司发展的集中成长战略以及相关的竞争策略,为邵阳长城水泥集团公司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本文首先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内涵与特征、企业战略管理过程等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接着从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环境四方面具体分析了邵阳长城水泥集团公司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并分析了水泥产业的行业环境以及我国水泥行业总体现状,同时从内部资源、资源状况及供应环境、生产运行、市场营销与市场经济效益五方面分析了邵阳长城水泥集团公司经营的内部条件;进而对邵阳长城水泥集团公司进行了SWOT分析,探讨了其内部条件的优势与劣势和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并针对其内部条件处于优势大于劣势、外部环境也处于机会大于威胁的状况,提出邵阳长城水泥集团公司应采取集中成长的总体发展战略以及低成本与集中一点的竞争战略;最后就邵阳长城水泥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提出了培育核心竞争力、完善组织结构、营造企业文化、加强管理信息化建设与人力资源建设的具体建议。

王建军[3](2008)在《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钢铁产业整合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的钢铁产业超常规发展,粗钢产量1996年突破1亿吨大关之后,在十余年的时间里翻了两番,2007年已经达到4.9亿吨,占世界钢铁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但由于钢铁产业粗放型增长方式仍没有根本转变,投资过度、低水平产能过剩、产业集中度过低、布局分散化等问题突出,导致资源能源消耗高及环境污染严重,成为国家宏观调控首当其冲的主要产业之一。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战略管理、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的交叉优势,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我国钢铁产业运行的实践进行总结和反思,通过国际比较、理论推导和实证分析等,从产业视角对我国钢铁产业在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发展和产业整合进行系统深入的探索,目的是为钢铁产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为高消耗、高污染产业调整提供借鉴,为政府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提供依据和建议,也进一步拓展产业整合理论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全文把钢铁产业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作为基础条件,把转变钢铁产业发展方式作为目标,从钢铁产业组织整合、产业链整合和产业空间整合三个纬度进行深入探讨,并就市场和政府在钢铁产业整合中的定位和作用进行分析。构建了资源环境约束转变产业发展方式钢铁产业整合市场与政府科学定位的逻辑分析框架。全文共分为8章,具体内容如下:第1章导论。主要是对立题的依据及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和创新与不足之处进行简要的阐述。第2章产业整合文献综述。对国内外现有的产业整合理论文献进行了梳理和综述,主要包括斯密、马克思等早期经典理论对产业整合的相关论述,科斯、威廉姆森等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近年西方学者对产业整合实证研究的结论以及我国对产业整合的理论研究成果。第3章钢铁产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简要回顾了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历程,探讨了钢铁产业随工业化进程的演变规律。在概述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约束总体状况、能源消耗与环境代价之后,运用大量翔实的资料对钢铁产业的资源支撑能力、环境约束进行了重点分析,特别对铁矿石进口依存度逐年提高和近年钢铁出口热进行了冷静的、深入的思考。第4章转变发展方式与钢铁产业整合。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经济增长进行了对比,认为两者不是对立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延伸和深化。对我国钢铁产业粗放型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从6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产业整合是转变钢铁产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特别就产业整合对促进钢铁产业技术创新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剖析。第5章钢铁产业组织整合。对我国钢铁产业组织现状进行了评述,特别指出我国钢铁产业的逆集中化趋势和规模不经济的特征。总结了世界钢铁产业组织整合的历程和动因以及对我国钢铁产业整合的启示,指出我国钢铁产业要想在世界钢铁市场中发挥与产能规模相匹配的作用,就必须加强产业整合,实现向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的转变。论证了我国钢铁产业所处的产业生命周期阶段及产业整合的“难题”,提出了我国钢铁产业整合的6大驱动力和概括归纳出5大钢铁产业整合模式。并从国际铁矿石价格博弈对我国钢铁产业组织整合进行透视。第6章钢铁产业链整合。对上游资源的掌控能力和对市场的控制能力是中国钢铁产业的“两大软肋”。本章提出了钢铁产业的前后向整合,构筑协调发展的钢铁产业链的思路,对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链整合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整体设计。通过对钢铁企业案例分析,实证了产业链整合是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第7章钢铁产业的空间整合。在综述产业布局理论的同时,强调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产业布局理论创新。在总结我国钢铁产业空间布局特征的基础上,提出钢铁产业空间整合的思路:按照“内陆压缩存量,沿海转移增量”的原则,依托现有优势企业,结合兼并、搬迁,综合考虑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交通运输、市场需求、环境容量和利用国外资源等条件,逐步提高产能的空间集中和资源的区位优化配置。我国钢铁产业整合特别是跨区域整合进展相对缓慢,与地方政府的行为有直接关系,本章对钢铁产业跨区域整合过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进行了深入分析。第8章钢铁产业整合中的市场与政府。市场机制在钢铁产业整合中应发挥基础性作用。本章基于资源约束和钢铁产业的负外部性,论证了政府推动钢铁产业整合的依据。资本市场为钢铁企业市场化整合提供便捷、高效和低成本的创新手段,政策调控为钢铁产业整合创造环境条件。并以宝钢整合八一钢铁的案例实证分析了市场与政府在跨区域产业整合中的定位和分工。本文提出了以下有创新性的观点:1.构建了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的钢铁产业整合理论分析框架本文把资源环境约束作为全文的基础条件,深入探讨了高能耗、高污染的典型代表——钢铁产业整合及其转变发展方式的路径,构建了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钢铁产业整合的理论分析框架。已有文献主要把产业整合作为企业的一种战略行为,从企业战略角度分析产业整合,而本文把产业整合集中应用于产业层面,在合理吸收战略管理理论精粹并在对现有产业整合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产业视角对产业整合进行研究;并且提出了钢铁产业整合包括产业组织整合、产业链整合和产业空间整合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以此展开深入分析,丰富和发展了产业整合理论的内容。2.对产业集中度、产业整合与产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关系进行了论证分析了我国钢铁产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的特征,指出钢铁产业集中化和分散化趋势并存,但分散化趋势占主导地位,导致产业集中度明显下降。论证了产业成长周期的不同阶段与产业整合的活跃度和难易度间的关系,提出我国钢铁产业整合面临产业快速成长过程中的“难题”:一方面,工业化特别是重化工业化的加速,钢铁产业国内需求快速增长,企业间的兼并重组缺少动力与压力,“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规则在正处于成长期的我国钢铁产业中还没有发挥出实质性作用,产业整合难度较大;另一方面,出于提升钢铁产业运行效率的需要,特别是由于资源、环境的约束强化,要求加强钢铁产业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强调产业整合在产业成长期的市场环境下的艰巨性,由此推导出我国钢铁产业整合不仅需要市场自身的整合力量,还需要政府推动的结论。3.提出了我国钢铁产业整合的驱动力模型通过比较分析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钢铁产业整合驱动力主要是市场需求约束下的市场竞争压力以及钢铁企业追求规模经济和市场控制力的内在动力,行业不景气时期往往是并购等产业整合活动的活跃期。我国钢铁产业的运行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所不同,钢铁产业整合的驱动力也存在着差异。在我国钢铁产业正处于成长期、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钢铁产业整合驱动力不仅来自于市场需求约束下的生存竞争和企业扩张的内在冲动,而且更多地来自于资源约束、节能减排、外资并购压力、产能过剩、集中度过低、产业政策等综合因素。4.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条件下,我国钢铁产业整合应在市场和政府“双轮驱动”下进行,“市场化运作+政府推动”是较合适的整合模式。基于资源约束和钢铁产业的负外部性,论证了政府推动钢铁产业整合的依据。指出我国市场机制不完善,产业整合的市场环境不成熟,如果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来实现诸如钢铁产业这样的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整合和调整,周期过长,并伴随着资源的持续浪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政府推动钢铁产业整合不仅是理性的,而且是必要的。并以宝钢整合八一钢为例探讨了市场和政府在钢铁产业整合的定位和分工,提出我国钢铁产业整合尤其是跨区域产业整合应综合利用市场和政府两方面的合力,充分兼顾各方利益,采用“市场化运作+政府推动”模式是比较合适的选择。5.提出了基于循环经济的钢铁产业链整合对循环经济产业链与普通产业链进行了比较,认为循环经济产业链围绕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而构建,而普通产业链则是围绕产业间供需关系建立起来的;普通产业链通常是线性的、单向的供需链,循环经济产业链则是非线性的,可能会以“环”、“链”、“网”等形态表现出来;循环经济产业链上各环节、各节点企业间的依存程度更高;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相对更长。并就基于循环经济的钢铁产业整合进行了设计,基本思路是:通过产业链整合,进一步拓展钢铁生产流程的功能,使其不仅具有钢铁产品制造功能,而且具有能源转换、大宗废弃物处理及为相关行业提供原料等功能,仿照自然界生态过程中的物质循环方式来规划生产体系,发展产品深加工,延伸产品链,扩展物质的循环利用领域,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大中小循环。6.系统地论证了产业整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产业整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产业整合的目标和内在动力。本文详细论证了产业整合是转变钢铁产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产业整合有利于缓解产能过剩的矛盾,节能减排;有利于有限资源的集中有效使用,形成规模经济;有利于钢铁产业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带来产业运行的相对稳定性、持续性,减少资源的浪费。在论证过程中,还提出一些明确的观点,如我国钢铁产业的现状与其说是产能过剩,不如说是技术水平低下、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企业过剩,产能过剩或许可以通过未来不断增长的钢铁市场需求来消化,而解决“企业过剩”的最好办法是产业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还提出通过产业整合,造就产业领袖企业,由产业领袖企业主导产业秩序、平抑市场波动、推动产业升级的主张。7.论证了我国钢铁产业应主要依托国内市场需求的发展模式,并从资源环境视角对近年来钢铁出口热进行了“冷”思考。我国钢材出口从2003年到2006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80%以上,2007年出口钢铁已占钢铁总产量的10%以上。因此,社会上就有两种相互关联的观点:国内产能过剩可以通过国际市场解决,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应有“国际化视野”;我国钢铁生产成本低,价格优势明显,钢铁产业已具有明显的国际竞争力,因此,从全球化分工角度,我国应走出口导向型钢铁产业发展道路,成为世界钢铁“制造中心”。本文对以上观点进行了反驳。指出,我国保持适度的出口总量是完全必要的,有利于调整国内供需平衡关系。但钢铁产品的大量出口存在着“内忧外患”:加剧了国际贸易摩擦,客观上存在着受国际钢铁市场剧烈波动冲击的风险,一旦出口明显受阻,将引发国内市场的连锁反应,这是“外患”。更重要的是“内忧”。钢铁产品的大量出口,相当于输出了大量宝贵的资源,出口了洁净的环境,留下污染,增加了能源和环境的压力,代价很大,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同时指出,我国钢铁生产成本低、不少钢铁产品出口价格具有比较优势是建立在资源能源成本扭曲、环保成本外部化和劳动工资受到挤压等基础上。综合考虑我国资源、能源供应和环境承受能力等因素,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定位应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主,钢铁进出口的主要目的在于品种调剂。由于研究能力和研究条件的局限,本文对产业整合的理论分析还不够透彻;缺乏计量模型的支持;还不能完整提出对策建议和具体措施。这些问题有待以后研究予以完善和补充。

董延安[4](2007)在《水泥立式螺旋窑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水泥产量连续20年居世界第一,但就水泥工业整体来讲,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很大差距。在我国水泥生产总量中,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新型干法生产工艺仅占全国水泥总生产能力的40%,其余60%的生产能力仍为其他各种落后生产工艺所生产。本文提出的立式螺旋窑目的在于升级改造占我国一半以上生产能力的立窑,使其摆脱技术落后面临淘汰的境地。立式螺旋窑将旋窑的优势引进到立窑的改造中,在传统立窑中置设计带有螺旋箅板的多孔核芯管,使物料在窑内的运动状态接近翻滚状态,物料在窑内均匀煅烧,解决由于立窑本身热工特点造成的物料煅烧过火和欠火,来提高立窑熟料质量,使立窑企业生产优质熟料。本论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根据圆柱螺旋线的特有性质结合水泥生料本身固有的物理性质,充分运用手头的材料,制作出了立式螺旋窑实验室模型。在立式螺旋窑实验室模型平台上,使用乙炔做热源烧制水泥熟料,取得成功。该熟料从工作性能、力学性能等方面优于立窑熟料。引用回转窑一维轴向模型分析了窑内物料运动形式,以及窑内气固相传热过程等。通过发展新技术,加强企业管理,现代立窑一样能够生产出高质量水泥。试验证明立式螺旋窑技术优势明显,应用此项技术从根本上解决立窑的老大难问题,希望此项技术的发展能够给广大立窑重新注入活力。立窑企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技术进步,做好节能降耗和能源替代工作,加强环境、资源和生态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不可持续发展的传统工业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工业。立窑企业将克服自身缺陷,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并最终实现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高长明[5](2007)在《做强我国水泥机械制造业的几点建议》文中研究表明“十五”期间,随着我国PC窑水泥的蓬勃发展,我国水泥机械装备制造业在做出相应贡献的同时也获得了显着的发展与提升。2000~2006全国新建的PC窑水泥生产线就有约690条,熟料产能达5.16亿t/a,采用的水泥机械装备约750万吨,其中约90%是我国

王立久,董延安[6](2006)在《立窑水泥实施可持续性发展的新途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新型干法水泥近几年快速发展的成就为世人嘱目,但是水泥行业特点以及立窑水泥自身优势决定,新干法不能完全取代立窑,不能盲目淘汰立窑浪费生产力资源。通过发展新技术,改进煅烧方式,从根本上解决立窑水泥质量问题,实施新管理方式,立窑可以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卢昭清[7](2005)在《发挥北流工业优势,实现工业强市目标》文中认为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北流市大力推进实施“工业兴市”的发展战略,全市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高:“十五”时期,北流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2.89%,年均增长13.02%,2006年上半年,该市工业总产值完成37.5亿元,同比增长32.94%。工业成为该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北流经济强势发展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经验和启示?

王品伦[8](2004)在《中小型立窑水泥企业向何去?》文中研究说明进入WTO后,我国水泥行业面临一场严峻考验。为与ISO标准接轨,2001年4月1日起我国实施六大通用水泥的新标准GB/176711999,它与旧国标的主要差别是:一是强度检验条件发生了变化,如灰砂比由旧标准的1:2.5改为1:3;水灰比由0.440.46改为0.50,其结果出现了水泥检测强度的普遍降低。二是强度检验龄期由原来的7d、28d改为3d、28d提高了水泥早期强度的要求。

夏之云[9](2004)在《中材国际装备集成的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装备集成是从事工程总承包业务的工程公司一项主要的服务功能,随着我国加入WTO后,我国从事工程总承包业务的工程公司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工程公司从事工程总承包业务需具备项目前期策划、勘察设计、装备集成、项目建设、工厂调试、融资和国际贸易等一整套完整的服务功能。本论文讨论的主要内容是中材国际装备集成的竞争战略研究。本论文首先介绍了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概况。其次,介绍企业战略分析的几种方法,它包括企业战略分析、企业竞争能力分析和SWOT分析。第三,由于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它的各项经营活动必然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为此,对中材国际装备集成所处的外部环境以及行业环境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第四,企业的经营活动不仅受外部环境及行业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更加受制于企业自身的所拥有的资源条件。文章对中材国际内部资源及优劣势进行了分析,重点是用SWOT分析方法对成立装备集成所面临的机会与威协、优势与劣势进行具体分析,为装备集成成立的可行性论证提供论据。第五,基于对中材国际装备集成的竞争战略分析,明确了其竞争战略的选择。制定了实现其战略的措施,规划和策略。文章还构建了一个装备集成的实施方案,并提出装备集成必须采用ERP系统这个大规模优化工具管理其供应链,打破功能性限制,使装备集成和合作伙伴跨越界限优化计划,把供应商和制造商的相互需求和技术集成在一起,实现从以产品加物流为核心向以集成加合作为核心的转化。最后,本文指出建立中材国际装备集成可实现优化组织结构、整合内部资源、提升竞争优势、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以及支撑中材国际的总体发展战略的目的。

唐冬[10](2004)在《四川双马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低成本扩张战略研究》文中认为1997年以来,我国一直处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加入WTO等刺激了对基础建设的投资,作为基础建设原材料供应的水泥行业,市场潜力十分巨大,水泥生产企业面临着一个较长的稳定的发展期。随看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水泥企业产品输出的市场半径也在不断扩大,当今世界上水泥大规模制造技术己发展到日产10000吨水平,市场需求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均为我国水泥生产企业的规模扩张和产业集中提供了前提条件。 截止2000年底,我国己有13300家各种规模的水泥生产企业及相当数量的新建、扩建大中型水泥生产企业,四川及周边地区作为双马水泥的传统区域分割市场,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较高的水泥价格及双马水泥自身规模难以满足该市场的全部需求,正吸引着众多的外国投资集团、发达国家巨型水泥企业及国内大企业联盟积极地在此地寻求市场机会,投资水泥企业。这种趋势不仅使双马水泥处于潜在的严峻挑战和威胁之中,而且省外水泥大举入川,竞相压价,省内小水泥关闭进程缓慢,企业己经处于激烈的无序竞争环境中。面对我国未来若干年大规模基础建设投资及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机遇,双马水泥虽具有品牌、规模、资源、管理、产品、融资、历史等优势,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如何能够始终保持产品在区域市场上的质量中坚和价格垄断地位,保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保持企业数十年来的优势地位,如何能够在国内水泥行业中成为实力最强的企业之一,是企业决策层和管理层、竞争对手、潜在进入者、地方政府、公司股东和企业职工以及关注企业发展的研究人员共同关心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双马水泥进行战略研究与规划,明确了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分析了企业的市场机会和资源与能力,使企业内部能力和资源与外部环境达到动态匹配,保持企业正确的经营方向,有效阻止双马水泥经营目标和方向的分散化,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为双马水泥制定发展战略,目的不仅在于规划企业规模数量扩张,更在于其企业内部质的提升,适应市场需求,培养企业独特的个性,塑造企业新形象,合理配 <WP=5>置企业资源,增强核心能力,提高企业文化中的学习与创新因素成份,将相对时间跨度小的临时优势转化为相对时间跨度长的可持续优势,使企业保持持久的生命力,保持和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给股东以丰厚回报,使企业员工和社会各界感到满意。 作为一家改制上市的老国有企业,双马水泥是研究整个国企改革的一个典型案例,对其研究的方法和有关结果将会对研究其它水泥行业国企有借鉴作用,对研究国企改革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企业战略(ES)是企业战略环境(SE)和企业战略能力(SC)的函数 ES= F(SE,SC)按以上思路,本论文按环境与能力分折、战略选择、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四个部分进行论述,各部分主要内容与方法如下:

二、中小型立窑水泥企业向何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小型立窑水泥企业向何去?(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水泥产业及其基本特征
        1.2.2 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1.5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起源与基本内涵
        2.1.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2.2 循环经济理论
        2.2.1 循环经济理论起源和发展
        2.2.2 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
        2.2.3 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2.3 市场结构理论
第3章 国内外水泥产业发展概述
    3.1 国外水泥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1 国外水泥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3.1.2 国际水泥产业发展的特点
    3.2 中国水泥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3.2.1 行业管理体制
        3.2.2 市场结构
        3.2.3 市场容量
        3.2.4 竞争格局
        3.2.5 区域竞争态势
        3.2.6 进入水泥产业的主要壁垒
    3.3 中国水泥产业发展趋势
第4章 新疆水泥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4.1 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4.2 绿洲经济的产业布局
    4.3 相对封闭的新疆水泥市场
    4.4 产业集中度较高
    4.5 新疆水泥工业的发展趋势
第5章 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5.1 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5.2 有助于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建设和谐新疆
    5.3 是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需要
    5.4 有利于节能减排,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5.5 有助于实现新疆水泥和建材产业发展的远期目标
    5.6 有助于保障新疆水泥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7 有助于促进新疆的产业结构调整
第6章 实施循环经济,推进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6.1 水泥工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节点产业之一
    6.2 发达国家水泥产业实施循环经济的经验
    6.3 水泥产业实施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
    6.4 新疆水泥产业实施循环经济的具体措施
    6.5 新疆水泥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案例
第7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新疆水泥产业布局
    7.1 新疆水泥产业布局现状
        7.1.1 新疆水泥产业布局分析
        7.1.2 新疆水泥工业产业布局的主要特点
    7.2 新疆水泥工业产业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7.3 影响新疆水泥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7.3.1 主要地区的经济发展因素分析
        7.3.2 区域交通运输条件因素分析
        7.3.3 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促使水泥消费走势上升
        7.3.4 从未来新疆水泥需求量看水泥工业产业布局
    7.4 新疆水泥产业优化布局的基本思路
第8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新疆水泥产业的产业结构优化
    8.1 关于产业结构优化的一般理论
        8.1.1 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
        8.1.2 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
        8.1.3 产业结构优化的动力机制
    8.2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优化的经验借鉴
        8.2.1 美国、德国和日本水泥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
        8.2.2 对我国水泥工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启示
    8.3 新疆水泥工业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
        8.3.1 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结构优化中的作用
        8.3.2 增量调整,发挥后发优势
        8.3.3 存量调整,促进产业升级
        8.3.4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优化产业结构
第9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新疆水泥产业的产业组织优化
    9.1 水泥产业组织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9.2 新疆水泥产业市场结构的选择——寡头垄断
        9.2.1 新疆水泥产业市场选择寡头垄断的原因
        9.2.2 新疆水泥产业市场实现寡头垄断的途径
    9.3 新疆水泥产业组织优化的基本思路
        9.3.1 新疆水泥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及其实现途径
        9.3.2 组建大型水泥企业集团,实现水泥产业组织优化
        9.3.3 促进中小水泥企业再发展的建议
    9.4 新疆水泥产业组织优化的途径
        9.4.1 水泥企业自组织能力成长的途径
        9.4.2 企业组织能力的培育
    9.5 新疆水泥产业组织优化的产业政策设计
        9.5.1 建立科学合理的市场准入规则
        9.5.2 健全市场退出机制
第10章 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战略
    10.1 水泥生产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战略
    10.2 集团化发展战略
    10.3 产业链延伸战略
        10.3.1 水泥工业产业链的结构
        10.3.2 以"大水泥"的理念来重构新疆水泥工业的产业链
        10.3.3 产业链延伸的具体战略
    10.4 竞合共赢战略
        10.4.1 企业与合作者的竞合
        10.4.2 企业与同行竞争者的竞合
        10.4.3 竞合共赢战略给企业带来的战略优势
    10.5 服务创新战略
第11章 支持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11.1 制定科学合理的新疆水泥产业发展规划
    11.2 建立支持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地方政策体系
    11.3 通过自主创新全面提高水泥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
    11.4 构建水泥产业生态工业园区
    11.5 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强管理与指导职能
第12章 结论与展望
    12.1 研究结论
    12.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邵阳长城水泥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2.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
        1.2.2 企业战略管理的定义与内涵
        1.2.3 企业战略管理的特征
        1.2.4 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2章 邵阳长城水泥集团公司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分析
    2.1 邵阳长城水泥集团公司概况
    2.2 邵阳长城水泥集团公司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2.2.1 宏观环境分析
        2.2.2 水泥行业环境分析
    2.3 邵阳长城水泥集团公司发展的内部条件分析
        2.3.1 内部资源分析
        2.3.2 资源状况及供应环境分析
        2.3.3 生产能力分析
        2.3.4 市场营销能力分析
        2.3.5 市场经济效应分析
    2.4 邵阳长城水泥集团公司的SWOT分析
        2.4.1 外部机会分析
        2.4.2 外部威胁分析
        2.4.3 内部优势分析
        2.4.4 内部劣势分析
        2.4.5 SWOT战略选择
第3章 邵阳长城水泥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
    3.1 邵阳长城水泥集团公司的战略规划
        3.1.1 企业使命的确立
        3.1.2 战略目标的制定
        3.1.3 生存目的的定位
        3.1.4 经营哲学的定位
    3.2 邵阳长城水泥集团公司的总体战略分析
        3.2.1 集中成长战略的制定
        3.2.2 实施集中成长战略的依据
        3.2.3 实施集中成长战略的条件
    3.3 邵阳长城水泥集团公司的竞争战略分析
        3.3.1 基本竞争战略
        3.3.2 低成本战略
        3.3.3 集中一点战略
第4章 邵阳长城水泥集团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4.1 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4.1.1 拓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4.1.2 逐步控制生产资源
        4.1.3 综合使用先进生产技术
        4.1.4 改进营销方式
    4.2 组织结构的完善
        4.2.1 组织结构变革的原则
        4.2.2 组织结构调整的内容
        4.2.3 组织机构及人员配置
    4.3 企业文化的营造
        4.3.1 以人为本的团队文化
        4.3.2 诚实为本的诚信文化
        4.3.3 创新为本的创新文化
    4.4 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4.4.1 管理信息化的作用
        4.4.2 管理信息化的内容
    4.5 人力资源的建设
        4.5.1 制定人力资源规划
        4.5.2 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4.5.3 强化对员工的激励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钢铁产业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2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2.1 主要内容及逻辑分析框架
        1.2.2 研究方法
    1.3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3.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3.2 存在的不足
2. 产业整合文献综述
    2.1 产业整合涵义和分类的不同观点
        2.1.1 产业整合的涵义
        2.1.2 产业整合的分类和内容
    2.2 经典理论关于产业整合的论述
        2.2.1 斯密、马克思等关于产业整合的相关论述
        2.2.2 现代企业理论对产业整合的分析
    2.3 西方学者对产业整合的实证研究
    2.4 我国对产业整合问题的研究
        2.4.1 我国产业整合的现实研究
        2.4.2 产业整合理论研究框架
3. 钢铁产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
    3.1 工业化与钢铁产业的发展
        3.1.1 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历程
        3.1.2 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判断
        3.1.3 工业化与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趋势
    3.2 钢铁产业的资源约束日益突出
        3.2.1 我国工业化的资源约束总体状况
        3.2.2 钢铁产业的资源支撑能力
        3.2.3 从铁矿石进口依存度逐年提高看资源约束
    3.3 能源消耗与环境约束强化
        3.3.1 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耗与环境代价
        3.3.2 钢铁产业发展面临的能源和环境约束
    3.4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钢铁出口热的“冷”思考
        3.4.1 我国钢铁进出口的现状
        3.4.2 钢铁出口热的“内忧外患”
4. 转变发展方式与钢铁产业整合
    4.1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总体特征
        4.1.1 经济增长方式的涵义
        4.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粗放特征
    4.2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4.2.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联系和区别
        4.2.2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程
    4.3 产业整合是钢铁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4.3.1 我国钢铁产业增长方式的粗放特征
        4.3.2 产业整合是钢铁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4.4 产业整合与钢铁产业的技术创新
        4.4.1 我国钢铁产业技术创新现状
        4.4.2 世界钢铁产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和趋势
        4.4.3 产业整合能有力地推动钢铁产业的技术创新
5. 钢铁产业组织整合
    5.1 我国钢铁产业组织现状
        5.1.1 钢铁产业集中度:逆集中化趋势
        5.1.2 规模经济性
        5.1.3 产品的差异化程度
        5.1.4 进入/退出壁垒
        5.1.5 价格行为
    5.2 世界钢铁产业组织整合的历程及其启示
        5.2.1 世界钢铁产业整合的历程
        5.2.2 世界钢铁产业整合的动因
        5.2.3 产业整合:世界钢铁巨人米塔尔集团的成长之路
        5.2.4 世界钢铁产业组织整合的启示
    5.3 处于成长期中的我国钢铁产业组织整合
        5.3.1 我国钢铁产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5.3.2 处于成长期的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分析
        5.3.3 产业成长期中的钢铁产业整合难题
    5.4 我国钢铁产业组织整合的驱动力和模式
        5.4.1 我国钢铁产业整合的驱动力
        5.4.2 我国钢铁产业组织整合模式
    5.5 从国际铁矿石价格博弈看钢铁产业组织整合
        5.5.1 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规则
        5.5.2 国际铁矿石价格博弈局中人分析
        5.5.3 国际铁矿石价格博弈结局
        5.5.4 从国际铁矿石价格博弈结局透视我国钢铁产业组织整合
6. 钢铁产业链整合
    6.1 产业链整合及其模式
        6.1.1 产业链的实质
        6.1.2 产业链整合及其模式
    6.2 钢铁产业链及其“瓶颈”
        6.2.1 钢铁产业链
        6.2.2 我国钢铁产业链的薄弱环节
    6.3 产业链整合:构筑协调发展的钢铁产业链
        6.3.1 钢铁产业链整合的类型
        6.3.2 钢铁产业的后向整合
        6.3.3 钢铁产业的前向整合
    6.4 基于循环经济的钢铁产业链整合
        6.4.1 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原则
        6.4.2 循环经济是我国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6.4.3 循环经济产业链与普通产业链的区别
        6.4.4 基于循环经济的钢铁产业链整合思路
    6.5 产业链整合:提升钢铁企业的竞争优势
        6.5.1 产业链整合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理论分析
        6.5.2 提升钢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6.5.3 整合产业链提升竞争优势的案例分析:为宝钢为例
7. 钢铁产业的空间整合
    7.1 产业布局理论及科学发展观下的创新
        7.1.1 产业布局的地域分工与贸易理论
        7.1.2 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7.1.3 科学发展观下的产业布局
    7.2 我国钢铁产业空间布局的演变及特征
        7.2.1 我国钢铁产业空间布局的演变
        7.2.2 我国钢铁产业空间布局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7.3 我国钢铁产业空间整合的思路
        7.3.1 大钢铁生产基地向临海聚集,特别是新建企业要临海布局
        7.3.2 区域内整合,形成全国六大钢铁基地
        7.3.3 跨区域整合,形成以五大钢铁集团为主体的产业格局
    7.4 钢铁产业跨区域整合过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
        7.4.1 地方政府行为与钢铁产业发展
        7.4.2 地方政府的双重代理角色及中央政府与地区政府的博弈
        7.4.3 我国钢铁产业跨区域整合的最大障碍:地方保护
        7.4.4 利益协调:破解跨区域整合的障碍
8. 钢铁产业整合中的市场与政府
    8.1 政府与市场在产业整合中的定位和作用
        8.1.1 市场机制在钢铁产业整合中应发挥基础性作用
        8.1.2 政府推动钢铁产业整合的依据
        8.1.3 对西方国家政府在产业整合中作用的考察
        8.1.4 政府推动钢铁产业整合的方式
    8.2 资本市场:钢铁产业市场化整合的重要平台
        8.2.1 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8.2.2 股权分置改革为市场化整合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8.2.3 资本市场为钢铁产业市场化整合提供了重要平台
    8.3 政策调控为钢铁产业整合提供环境条件
        8.3.1 地方钢铁产业过度投资导致产业分散化
        8.3.2 宏观调控为钢铁产业整合创造了有利环境
        8.3.3 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增加了产业整合的压力
        8.3.4 钢铁产业政策为钢铁产业整合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证
    8.4 跨区域产业整合的案例实证分析:宝钢整合八一钢铁
        8.4.1 宝钢整合八钢的过程
        8.4.2 “多赢”局面形成
        8.4.3 宝钢整合八钢模式:市场化运作+政府推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4)水泥立式螺旋窑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我国水泥工业基本情况
        1.1.2 我国水泥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1.1.3 历史背景
        1.1.4 立窑煅烧特点
    1.2 产业结构调整中立窑的位置
        1.2.1 影响水泥工业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
        1.2.2 我国水泥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思路
    1.3 立窑实用技术和经济指标
        1.3.1 推广应用二十项适用技术
        1.3.2 八项技术经济指标
        1.3.3 立窑技改初见成效
    1.4 立式螺旋窑课题提出的意义
        1.4.1 窑型结构特点决定熟料的质量
        1.4.2 具体研究内容和重点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4.3 该创新重点解决的技术问题
    1.5 本章小结
2 研究思路及试验方案
    2.1 试验方案设计
    2.2 试验用原材料
        2.2.1 耐火混凝土
        2.2.2 水泥生料
        2.2.3 煤
        2.2.4 石膏
        2.2.5 乙炔和氧气
    2.3 本试验所用的主要仪器和设备
        2.3.2 实验中使用到的其它仪器
    2.4 本章小结
3 立式螺旋窑试验模型
    3.1 螺旋线初步设计
        3.1.1 设计原型
    3.2 立式螺旋窑试验模型制作
    3.3 本章小结
4 立式螺旋窑煅烧水泥熟料
    4.1 水泥熟料的形成过程
        4.1.1 水分蒸发
        4.1.2 粘土矿无脱水
        4.1.3 碳酸盐分解
        4.1.4 固相反应
        4.1.5 熟料的烧结
        4.1.6 熟料的冷却
    4.2 熟料形成的热化学
    4.3 立式螺旋窑煅烧熟料
    4.4 窑内升温过程分析
    4.5 水泥制备
        4.5.1 水泥技术性能研究
        4.5.2 水泥力学性能研究
        4.5.3 结果与讨论
    4.6 水泥熟料的微观分析
        4.6.1 水泥熟料的XRD分析
        4.6.2 水泥熟料的SEM分析
        4.6.3 熟料粉化分析
    4.7 立式螺旋窑煅烧水泥的水化反应和凝结硬化
        4.7.1 硅酸盐水泥的水化
        4.7.2 水泥水化的X射线衍射分析
        4.7.3 水泥水化的SEM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立式螺旋窑内物料运动方式
    5.1 立式螺旋窑内物料的轴向运动和运动特性分析
    5.2 立式螺旋窑内的传热
    5.3 本章小结
6 立式螺旋窑煅烧熟料出现问题及分析
    6.1 高温料床结块
    6.2 升温及温度波动性问题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中材国际装备集成的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概 述
    1.1 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1.2 工程公司面临的挑战
    1.3 论文选题与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与创新点
第二章 战略分析方法的理论概述
    2.1 企业战略分析
    2.2 竞争能力分析
    2.3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2.4 SWOT分析
第三章 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3.1 政治环境分析
    3.2 经济环境分析
    3.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3.4 技术环境分析
第四章 行业环境分析
    4.1 行业指导政策及相关法律分析
    4.2 世界水泥市场需求分析
    4.3 我国水泥市场需求分析
    4.4 水泥制造设备市场需求分析
    4.5 中材国际装备业务的市场空间
    4.6 水泥装备制造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第五章 中材国际内部资源及优劣势分析
    5.1 中材国际内部资源分析
    5.2 中材国际装备制造运作模式
    5.3 SWOT分析
第六章 中材国际装备集成的竞争战略
    6.1 装备集成的战略决策
    6.2 装备集成的竞争战略选择
    6.3 装备集成的战略目标
    6.4 装备集成的竞争战略实现
    6.5 装备集成的实施方案
第七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与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 谢

(10)四川双马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低成本扩张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水泥工业目前概况及发展趋势
    1.1 世界水泥工业的现状和发展动态
        1.1.1 水泥生产重心与消费重心转移
        1.1.2 产量增长趋势
        1.1.3 生产工艺创新---干法技术的普遍采用
        1.1.4 水泥生产线能力大型化
        1.1.5 生产工艺节能化
        1.1.6 水泥生产与管理的信息化与自动化。
        1.1.7 重视环保
    1.2 我国水泥工业历史、现状
        1.2.1 历史
        1.2.2 现状
    1.3 我国水泥工业与世界的差距
        1.3.1 规模结构不合理,生产集中度低
        1.3.2 产品结构不合理
        1.3.3 企业污染严重,能源消耗高
        1.3.4 水泥散装化程度过低
        1.3.5 劳动生产率低
        1.3.6 员工受教育程度低
    1.4 未来国内水泥市场分析
    1.5 四川双马公司概况
第二章 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2.1 一般环境因素分析
        2.1.1 政治法律因素
        2.1.2 经济因素
        2.1.3 西部大开发给西部水泥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1.4 科学技术因素
        2.1.5 社会文化因素
        2.1.6 WTO和电子商务引发的新经济对水泥工业的影响
    2.2 水泥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2.2.1 水泥行业性质特点
        2.2.2 水泥行业的经济特性
        2.2.3 波特五种竞争力分析
    2.3 外部环境分析结论
    2.4 双马公司面临的机会与威胁
        2.4.1 双马公司面临的机会(opportunities)
        2.4.2 双马公司面临的威胁 (Threats)
第三章 内部环境分析
    3.1 企业的宗旨
    3.2 资源
    3.3 企业拥有的能力分析
        3.3.1 核心能力概念
        3.3.2 能力为划分
    3.4 双马公司的竞争优势和劣势
        3.4.1 双马水泥的优势
        3.4.2 双马公司的劣势(Weaknesses)
第四章 双马公司低成本扩张战略的选择与分析
    4.1 双马公司低成本战略的选择
    4.2 双马公司的低成本扩张的方式和途径
    4.3 低成本扩张的理论基础
    4.4 并购的效应
        4.4.1 经营协同效应
        4.4.2 市场份额效应
        4.4.3 经验成本曲线效应
        4.4.4 财务协同效应
    4.5 企业并购的类型
    4.6 采用并购方式扩张的原因
第五章 双马公司战略规划与实施
    5.1 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细化
    5.2 战略阶段的划分
    5.3 双马公司的低成本扩张战略的实施
        5.3.1 树立企业购并的正确动机和目的
        5.3.2 目标公司的选择标准
        5.3.3 投融资决策
        5.3.4 以文化整合为中心的一体化
        5.3.5 双马水泥公司组织结构设计
        5.3.6 战略领导权力
        5.3.7 双马公司电子商务的解决方案的具体步骤
结 论
致 谢
参考文献

四、中小型立窑水泥企业向何去?(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刘成. 武汉理工大学, 2011(06)
  • [2]邵阳长城水泥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谭志雄. 湖南大学, 2009(S2)
  • [3]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钢铁产业整合研究[D]. 王建军. 西南财经大学, 2008(11)
  • [4]水泥立式螺旋窑工艺研究[D]. 董延安. 大连理工大学, 2007(03)
  • [5]做强我国水泥机械制造业的几点建议[J]. 高长明. 新世纪水泥导报, 2007(02)
  • [6]立窑水泥实施可持续性发展的新途径[J]. 王立久,董延安. 混凝土, 2006(11)
  • [7]发挥北流工业优势,实现工业强市目标[A]. 卢昭清. 《实施工业兴桂战略 加快构建和谐广西》论文集, 2005
  • [8]中小型立窑水泥企业向何去?[J]. 王品伦. 散装水泥, 2004(06)
  • [9]中材国际装备集成的竞争战略研究[D]. 夏之云. 天津大学, 2004(01)
  • [10]四川双马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低成本扩张战略研究[D]. 唐冬. 电子科技大学, 2004(01)

标签:;  ;  ;  ;  ;  

中小立窑水泥企业何去何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