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无精子症/少精子症患者精子发生相关基因DAZ和DAZLA的微缺失

特发性无精子症/少精子症患者精子发生相关基因DAZ和DAZLA的微缺失

一、特发性无/少精症患者精子发生相关基因DAZ,DAZLA的微缺失(论文文献综述)

姜雨婷[1](2021)在《非梗阻性无精子症临床遗传学分析及全外显子组测序低频突变关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全球不孕不育发病率约为10~15%,其中男性因素约占30~50%。导致男性不育的病因包括内分泌因素、遗传因素、睾丸创伤、隐睾、精索静脉曲张、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医源性损伤、代谢性疾病等,而遗传因素的影响较为严重。男性不育中最严重的疾病类型是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nobstructive azoospermia,NOA),表现为睾丸生精障碍。携带遗传因素异常的NOA患者进行药物、手术等治疗干预效果并不显着。由于NOA是由多因素引起的复杂疾病,临床表型具有高度异质性,使其遗传学诊断困难且复杂。染色体异常是NOA重要的遗传学病因,核型分析是染色体检查的常规方法,但仅能明确一部分NOA患者的诊断(如克氏综合征),不同种类的染色体异常在NOA患者中的检出率、对应临床表型及机制尚不清楚。Y染色体AZF(Azoospermia factor)微缺失是目前仅次于克氏综合征的NOA患者主要遗传学病因。AZF微缺失目前主要采用序列标签位点(Sequence-tagged site,STS)-PCR法。但由于选定的STS位点有限,仅能检出一部分的AZF微缺失,无法对AZF区其他变异进行检测,导致一部分AZF区变异被漏检。除了染色体异常和AZF微缺失,仍有60~80%的NOA患者无法找到病因,最终被定义为特发性NOA,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未知的遗传因素引起的。明确诊断NOA患者的遗传学病因,有助于患者获得适当的遗传咨询及临床决策。临床上通过睾丸显微活检技术发现一部分NOA患者睾丸中有少量精子,结合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技术,NOA患者有机会生育自己的血亲后代。随着测序平台的快速发展,高通量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已逐渐应用于癌症、智力缺陷、遗传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临床检测中。近年来,对NOA患者分子机制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步,一些NOA相关的易感位点及新的致病基因也陆续被报道,然而大部分新发现的致病基因并未在NOA散发患者或家系中得到进一步验证。虽然染色体和AZF微缺失技术已经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是特殊的染色体异常和染色体断裂位点及AZF区亚区变异类型对男性生育力的影响尚无确定规律,临床遗传咨询困难。虽然新的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能检出新的致病基因,但是大量的变异位点需要结合临床表型进行分析,也需要进一步的家系验证。因此,为了给临床患者提供更明确的遗传咨询,NOA患者的遗传因素仍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探讨。研究目的1.研究NOA患者染色体异常的种类、检出率及其对临床表型的影响。2.探讨NOA患者AZF区变异的种类、检出率及亚区变异类型。3.分析生精基因捕获测序筛查的检出效率及检出位点的致病性。4.探索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及低频突变关联分析(RVAS)结果,应用家系验证,对NOA相关致病基因进行筛选分析,为进一步开展NOA致病基因研究提供实验基础。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2014年9月至2018年12月到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诊断中心就诊男性不育患者,经过精液常规分析、精液脱落细胞学检测、睾丸细针穿刺术或睾丸显微取精术后细胞学检查,排除梗阻性无精子症。对确诊为NOA的1739名患者进行临床信息采集及不育相应的检查结果收集。本研究经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整体研究从以下四个部分进行:第1部分:对全部1739例NOA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染色体制备及G显带分析。对常规核型分析无法明确的染色体异常进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特异性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等方法联合诊断异常核型。对不同种类的染色体异常在NOA患者中的检出率、对应临床表型及相关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第2部分:对排除染色体异常的NOA患者进行AZF微缺失检测。采用STS-PCR法及NGS法两种方法并比较其检出率,对AZF亚区变异进行相关机制分析,并探讨其对NOA生精障碍的影响。第3部分:在排除染色体异常和AZF微缺失后,对同意参加生精基因研究的136例患者进行生精基因捕获测序Panel筛查分析。生精基因Panel是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在这个部分进行基因变异筛查及致病性分析。第4部分:对生精基因Panel筛查未检出突变的NOA患者133例及已生育对照组343例进行WES检测,然后进行RVAS分析,对差异有显着性的基因进行蛋白互作关联分析,进一步召回11个家系进行一代测序验证及家系关联分析。结合RVAS及蛋白互作关联分析结果进行复核,筛选出可能导致NOA相关基因,并讨论这些基因与表型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1.1739例NOA患者检出染色体异常299例,占比17.19%,其中性染色体非整倍体(整条或部分性染色体的重复或缺失)247例,在染色体异常的NOA患者中检出比例最高,占82.61%(247/299)。2.X染色体全部或部分重复组的睾丸体积、睾酮水平低于Y染色体全部或部分重复组及Y染色体全部或部分缺失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高于另外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性染色体非整倍体导致拟常染色质区(PARs)非整倍体,16种异常核型中14种存在PARs区非整倍体,PARs区非整倍体的异常率占全部性染色体非整倍体93.93%(232/247)。3.45,X/46,XY嵌合体及其衍生核型中AZF微缺失检出率为87.5%(7/8),多为AZFb+c区缺失。4.XX-男性综合征形成的原因多是由于Xp-Yp易位,导致性别决定基因(SRY)易位至X染色体,占比92.86%(13/14)。5.联合应用染色体微阵列检测、特异性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检测、AZF微缺失检测等方法,诊断了t(Y;D/G组)染色体易位2例、X/Y染色体不平衡易位1例、Y染色体结构异常嵌合体1例、Y染色体来源的小标记染色体2例。6.染色体平衡性结构异常NOA患者睾丸体积、FSH、LH、睾酮水平接近正常男性。16例平衡性结构异常共检出31个断裂点,分布于18条染色体上。5q15、11q25、22q13断裂点发生频率均为二次,提示其断裂点上相关生精基因与NOA发生有关。7.STS-PCR法在868例NOA患者中检出109例AZF微缺失,检出率12.56%。NGS法在572例NOA患者中检出172例AZF区变异,检出率30.07%。检出异常不仅包括传统微缺失类型,还包括多种AZF亚区缺失模式。单纯缺失7类,其中AZFb+c区部分缺失及AZFc区部分缺失又分12种缺失模式。单纯重复3类,其中AZFc区部分重复分为2中重复模式。重复+缺失9类。缺失+倒位1类。多种AZF亚区变异导致Y染色体不稳定性增加。8.通过生精基因Panel筛查分析,检出TEX11基因突变2例及AR基因突变1例。TEX11(c.1985T>C,p.Leu662Pro)及AR(c.528C>A,p.Ser176Arg)可能是NOA的致病位点。TEX11突变导致生精阻滞于精原细胞及初级精母细胞早期阶段。AR基因突变的临床表型不完全表现为雄激素不敏感,具有异质性。本研究生精基因Panel筛查的检出率2.21%(3/136)。9.WES检测结果显示,NOA患者组检出已经过验证的NOA相关基因6个(TEX15、BRCA2、FAM47C、MEIOB、SYCP3、TDRD7)。通过NOA组及对照组RVAS分析,筛选出最显着(P<0.0001,OR>1)基因5个(DHRS4、WARS、PICK1、RRBP1、ENTPD2)及校验合格(P=0.0001~0.05,在睾丸中表达>6,OR值>6或因对照组未检出而无法估计)基因187个,其中包括已经过验证的NOA相关基因3个:BRCA2、TDRD7、SYCP3。10.对最显着基因(5个)、校验合格基因(184个)、校验合格的已经过验证的NOA相关基因(3个)及文献中已经过验证的NOA相关基因(28个)进行蛋白互作关联分析,得到117个关联蛋白,结果显示这些关联蛋白集中于减数分裂相关的蛋白互作通路。11.对11个被召回的家系进行一代测序验证及家系关联分析,结合RVAS分析及蛋白互作关联分析,得到6个家系验证过的生精相关基因:ACTL8、TRA2B、IDE、FIBP、NUP37、PIGT。12.WES检测结合生信分析共筛出9个生精基因:ACTL8(家系验证)、TRA2B(家系验证)、IDE(家系验证)、FIBP(家系验证)、NUP37(家系验证)、PIGT(家系验证)、BRCA2(文献验证)、TDRD7(文献验证)、SYCP3(文献验证),检出率为6.76%(9/133)。研究结论1.性染色体非整倍体是NOA染色体异常的主要类型。X染色体全部或部分重复可导致严重生精障碍。染色体断裂点5q15、11q25、22q13可能与精子发生相关,可能存在生精相关基因。2.AZF亚区存在多种变异形式(部分缺失、部分重复、部分缺失+部分缺失、部分缺失+倒位等),可能是通过影响Y染色体稳定性导致NOA。3.TEX11(c.1985T>C,p.Leu662Pro)及AR(c.528C>A,p.Ser176Arg)可能为NOA致病变异。生精基因Panel筛查检出率为2.21%。4.家系验证ACTL8、TRA2B、IDE、FIBP、NUP37、PIGT基因及已经过验证的BRCA2、TDRD7、SYCP3基因可能与NOA发生相关。WES及RVAS对NOA可能的致病候选基因检出率为6.76%。

马新龙[2](2021)在《NGS在男性不育基因诊断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1.在国内不同样本量及检测方法不一致导致AZF区域缺失率报道各异的背景下,在统一检测手段的情况下对国内使用传统方法测得的AZF区域缺失率进行meta分析。2.探究NGS对男性不育基因诊断中的应用,并探究NGS相较常规PCR-STS法检测AZF区域的优越性以及可能导致男性不育的基因及其可能机制,并利用网络药理学分析,寻找可能的有效药物。方法:1.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男性不育患者AZF缺失相关文章,检索时间设定为2010-2020年,检索出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后使用STATA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收集传统PCR-STS法初筛无异常并自愿行二代基因测序(NGS)的精液异常患者的基因测序信息并行统计分析,统计可能导致精液异常的基因。对异常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Gene Ontology,GO;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寻找潜在的作用机制。并将收集的基因行蛋白-蛋白互作分析分析筛选关键基因,并对关键基因做网络药理学分析,寻找可能起效的药物。结果:1.共纳入19篇相关研究,共8372例男性不育患者,对数据进行转化、合并效应量,发现男性不育患者AZF区域平均缺失率为9.75%(95%CI 8.73%-10.78%),进行亚组分析后发现无精症患者AZF区域平均缺失率为11.40%(95%CI 9.57%-13.38%)、严重少精患者AZF区域平均缺失率为7.96%(95%CI6.68%-9.34%)并依据地域进行了南北亚组分析。AZFc在男性不育患者缺失率均值为61.46%(95%CI 53.50%-69.11%),在严重少精症患者中没有发现AZFabc缺失。2.共收集到80例自愿行NGS的患者,这80例患者已行PCR-STS常规筛查并未发现AZF区域异常。发现有31.25%的患者再次被检测出AZF区域异常。我们通过NGS检测精液异常患者,82.5%的患者检测出基因异常,而这些特发性不育的患者通过常规AZF区域筛查无法进行基因异常的诊断。我们筛查出36种不同基因,其中DNAH1、DNAAF3、DNAH11、TEX14、CFTR、DNAH2、PKD1基因异常反复出现在不同患者中。经过对36种异常基因GO富集分析后发现这些高频出现的基因在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分子功能等方面均与精子运动及生成相关,因此这些基因与男性精液异常是具有相关性的。并利用KEGG寻找了这些基因参与的通路。异常基因进行STRING分析后,筛选出MYH1、DNAI1、DNAH1、DNAH5等10个关键基因,并对其进行了网络药理学分析后发现有30种中药可能会对这些关键基因导致的疾病起效。结论:1.中国男性不育患者AZF区域平均缺失率为9.75%,相较于严重少精症患者,无精症患者AZF缺失率更高,南北差异并不明显。说明国内在同样的检测手段下影响AZF区域缺失检测率的主要因素为样本量,南北地域差距并不明显。2.我们对常规AZF区域筛查无异常的患者行NGS检测,发现有31.25%的患者再次被检测出AZF区域异常,说明NGS技术在AZF区域检测方面准确性比常规PCR-STS法高,有30%左右的患者无法通过常规方法检测AZF区域异常,NGS可以对常规PCR-STS法进行补充,在临床上可以推荐AZF筛查无异常的特发性男性不育患者进一步行NGS基因检测。3.我们通过NGS检测精液异常患者,82.5%的患者检测出基因异常,而这些特发性不育的患者通过常规AZF区域筛查无法进行基因异常的诊断,因此显示出了NGS在基因诊断中的优越性。4.在我们的病例中我们发现DNAH1、DNAH5、CFTR、CYP17A1等基因出现频率较高,其中5例输精管缺失患者均为CFTR基因缺失,也从临床数据一定程度上印证了CFTR与CBVAD的关联。对异常的36种基因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后发现,高频出现的基因与精子运动及生成相关,因此这些基因与男性不育是具有相关性的。对36种基因进行了蛋白-蛋白互作分析,筛选出10个关键基因,并对关键基因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后,我们得出30种中药含有关键基因的靶向化合物,为今后中药提取治疗男性精液异常有效成分提供依据。有利于对精液异常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

耿冬峰[3](2021)在《不育男性遗传学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及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回顾性分析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AZF微缺失夫妇的IVF/ICSI生育结局,研究这些遗传学异常对生育及子代健康的影响。此外,挖掘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为男性不育夫妇进行辅助生殖技术生育的临床咨询和诊疗工作,起到参考和指导的作用。本研究从以下几个部分分别进行研究:1、不育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2、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3、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4、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研究中主要涉及以下关键指标:1、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指标,包括受精率、2PN受精率、2PN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可用囊胚形成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早期流产率;2、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包括平均孕龄、分娩率、早产率、双胎率、出生体重、活产率、围产儿死亡率、出生缺陷率。一、不育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因男方因素或男女双方因素首次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根据相应筛选标准共纳入2800对夫妇。按男方染色体核型是否异常分为染色体异常组(46对)、染色体多态性组(136对)和染色体正常组(2618对)。分别统计和比较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的差异。结果:1、染色体异常组的受精率显着低于染色体正常组(71.18%vs 78.55%,P<0.05),染色体异常组的优质胚胎率、生化妊娠率显着高于染色体正常组(58.90%vs 49.25%,78.57%vs 63.24%,P<0.05),其它实验室及妊娠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染色体异常的不同类型中,染色体数目异常与染色体结构异常组的受精率均显着低于染色体正常组(72.12%,69.18%,vs 78.55%,P<0.05),染色体数目异常与染色体结构异常组的优质胚胎率均显着高于染色体正常组(59.11%,58.43%,vs 49.25%,P<0.05),其它实验室及妊娠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2、染色体多态性组的各实验室及妊娠指标与染色体正常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染色体多态性的不同类型中,D/G异常组的受精率显着低于染色体正常组(74.64%vs 78.55%,P<0.05),Y染色体多态性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显着高于对照组(84.66%vs 78.55%,78.41%vs 65.99%,P<0.05);其它各项实验室及妊娠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染色体异常组与染色体正常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染色体数目异常组、染色体结构异常组与染色体正常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染色体多态性组与染色体正常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染色体多态性的不同类型中,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组的出生缺陷率统计学上高于染色体正常组(18.18%(2[双胎,髋关节发育不良]/11)vs 1.61%(23/1433),P<0.05),其它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均负面影响IVF/ICSI受精,对胚胎发育质量、胚胎发育潜能和临床妊娠结局无明显影响。2、整体上,染色体多态性对IVF/ICSI受精、胚胎发育质量、胚胎发育潜能和临床妊娠结局无明显负面影响。D/G组异常可能降低受精率,但影响不大。3、染色体数目与结构异常、染色体多态性及其不同类型对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二、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因男方因素或男女双方因素首次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根据相应筛选标准共纳入921对夫妇。按AZF是否缺失分为AZF缺失组(143对)与AZF正常组(778对)。分别统计和比较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的差异。结果:1、AZF微缺失组的实验室及妊娠指标与AZF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AZFc区不同缺失类型中,gr/gr缺失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可用囊胚形成率、种植率均显着高于AZF正常组(83.37%vs 77.25%,77.68%vs 69.02%,43.56%vs 33.47%,62.16%vs 43.28%,P<0.05),b1/b3缺失组的2PN受精率显着低于AZF正常组(57.63%(68/118)vs 69.02%(5771/8361),P<0.05)。3、不同精液质量组中,无精子症患者AZF微缺失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显着低于AZF正常组(58.42%vs 77.31%,54.46%vs 70.37%,P<0.05);严重少精子症患者AZF微缺失组的受精率、生化妊娠率显着低于AZF正常组(74.71%vs 78.30%,60.00%vs 73.33%,P<0.05);少精子症患者AZF微缺失组的各项实验室及妊娠指标与AZF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精子浓度正常患者AZF缺失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高于AZF正常组(83.99%vs 76.57%,70.68%vs 64.07%,P<0.05)。4、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AZF微缺失组与AZF正常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AZFc区不同缺失类型的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与AZF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不同精液质量组,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AZF微缺失组与AZF正常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整体上,AZF微缺失对IVF/ICSI受精、胚胎发育质量、胚胎发育潜能和临床妊娠结局无负面影响。但AZFc区b1/b3缺失可能降低正常受精率。2、AZF微缺失影响不同精液质量不育男性的IVF/ICSI受精,负面影响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患者的受精率。3、AZF微缺失、AZFc区不同缺失类型均对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4、AZF微缺失对不同精液质量不育男性的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三、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因男方因素或男女双方因素首次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根据相应筛选标准共纳入930对夫妇。按男方AZF、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分为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组(12对)、单纯染色体核型异常组(57对)、单纯AZF微缺失组(140对)、AZF与染色体均正常组(721对)。分别统计和比较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的差异。结果:1、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组的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可用囊胚形成率、生化妊娠率,显着低于单纯染色体核型异常组、单纯AZF微缺失组、AZF与染色体均正常组,有统计学差异(34.44%vs 57.24%,47.27%,48.30%;34.48%vs 50.47%,51.78%,49.69%;18.97%vs 35.05%,35.04%,33.47%;41.67%vs 73.68%,68.57%,68.52%,P<0.05)。2、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组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与单纯染色体核型异常组、单纯AZF微缺失组、AZF与染色体均正常组之间虽然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呈现降低的趋势(临床妊娠率41.67%vs 64.91%,60.00%,60.19%;种植率33.33%vs 48.62%,41.90%,43.28%)。3、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组与单纯染色体核型异常组、单纯AZF微缺失组、AZF与染色体均正常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不育男性IVF/ICSI受精无明显影响,对胚胎发育质量和胚胎发育潜能有负面影响。对临床妊娠结局可能有负面影响。2、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四、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根据相应筛选标准共纳入2766对夫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有健康活产结局进行分组。通过Logistic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然后再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挖掘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引入回归方程,构建不育男性健康活产结局的评估模型并绘制列线图。结果:1、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女方年龄、男方年龄、不孕年限、不孕因素、女方不孕类型、男方不育类型、窦卵泡数(AFC)、女方体重指数、HCG日E2水平、获卵数、优质胚胎数、女方基础FSH、精液质量、移植胚胎数、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移植周期类型、移植胚胎类型是与健康活产结局相关的变量(P<0.05)。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与AZF微缺失与健康活产结局相关性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女方年龄、精液质量、优质胚胎数、移植周期类型、移植胚胎数、移植胚胎类型、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是与健康活产结局相关的独立因素(P<0.05)。3、构建健康活产结局的评估模型P如下:P=1/(1+exp(-y)),其中y=-0.616×(女方年龄<35=1,35≤年龄<40=2,≥40岁=3)+(精子浓度正常=0,无精子症=0.331,严重少精子症=0.186,少精子症=-0.210)+0.083×(优质胚胎数,>15以15计算)+(冻融移植周期=0.333,新鲜移植周期=0)+(移植胚胎数1个=0,2个=0.598,3个=0.250)+(囊胚=0.482,卵裂期胚胎=0)+(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6mm=0,710mm=2.017、≥11mm=2.586)-2.847。本模型进行似然比检验,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252.6,P<0.001)。ROC曲线下面积=0.665,95%CI:0.644-0.685,P<0.001。P=0.433作为诊断界点,对应的敏感度为69%,特异性为56%。根据回归模型绘制了列线图,C指数为0.665,校准图显示根据列线图估计的健康活产概率和真实的发生频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1、发现影响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主要因素。2、女方年龄是健康活产结局的不利因素。3、优质胚胎数、移植胚胎数为2个、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无精子症、冻融周期移植、囊胚移植,是健康活产结局的有利因素。4、成功构建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的评估模型,绘制了预测健康活产概率的列线图。

柯红利[4](2020)在《miR-34b/c、miR-499和miR-605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生精障碍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男性不育症是当前危害众多育龄夫妻的世界性健康问题。约10%~15%的育龄夫妇不孕不育,其中约50%是由男性不育所致。研究报道,mi RNAs在精子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mi RNAs的异常可能导致生精障碍。然而,具体哪些mi RNAs与生精障碍有关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近些年研究发现,mi R-34b/c、mi R-499和mi R-605基因在小鼠和人类的睾丸组织中高表达。在小鼠基因敲除模型中,对mi R-34b/c和mi R-499基因进行敲除,可导致小鼠生精障碍。这表明,mi R-34b/c和mi R-499基因对维持小鼠正常精子发生、发育有重要的作用,其异常可能导致生精障碍。此外,还有研究显示mi R-605基因的异常可能与生精障碍有关。虽然,现有的研究资料提示,mi R-34b/c、mi R-499和mi R-605基因是人类生精障碍和男性不育的重要候选基因,但它们与人类生精障碍的关系还不完全清楚。鉴于此,本研究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和DNA测序等方法,在273例少精症患者、144例原发性非梗阻性无精症患者和234个正常男性中,对mi R-34b/c基因的SNP rs4938723位点、mi R-499基因的SNP rs3746444位点和mi R-605基因的SNP rs2043556位点的多态性与生精障碍的相关性进行调查。从基因变异的角度,初步探索mi R-34b/c、mi R-499和mi R-605基因与生精障碍的关系,为男性不育和生精障碍的遗传病因学提供一些参考资料。研究结果显示:少精症病例组、原发性非梗阻性无精症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mi R-499基因的SNP rs3746444位点和mi R-605基因SNP rs2043556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的分布均无显着差异;mi R-34b/c基因的SNP rs4938723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的频率分布在无精症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间无显着差异,但在少精症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间,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的分布有统计学意义,少精症患者的等位基因C的频率(35.0%vs.28.2%,P=0.021,OR=1.37,95%CI1.048–1.789)和基因型CC的频率(13.9%vs.7.3%,P=0.016,OR=2.064,95%CI1.132-3.764)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这些结果提示,mi R-499基因的SNP rs3746444位点和mi R-605基因SNP rs2043556位点的多态性可能与男性无精症和少精症不相关;mi R-34b/c基因SNP rs4938723位点的多态性可能与男性少精症相关,基因型CC可能增加男性少精症的发病风险。

余文华[5](2020)在《Y染色体上DBY基因在无精子症患者睾丸组织中的缺失研究》文中认为目的Y染色体上无精子因子(AZF)微缺失约占男性不育症病因的10%,是导致男性不育的主要原因之一。AZF是男性具备生精功能的主要条件;其缺失会导致生精功能障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少精子症和无精子症。AZFa出现微缺失的概率较AZFb、AZFc小,其一旦出现缺失则会造成后果严重。DBY基因是Y染色体上AZFa区域中主要候选基因之一。本研究通过PCR方法检测Y染色体上DBY基因在无精子症患者睾丸组织中的缺失情况,探讨Y染色体微缺失与男性不育症临床表现的关系,为男性不育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及甘肃省人民医院无精子症患者无精子症患者41例(后经检测发现6例染色体核型异常,其中2例为克氏综合征)为实验组;34例少精子症患者为阳性对照组。正常生育力的就诊于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及甘肃省人民医院的睾丸外伤患者25例为阴性对照组。实验通过伦理委员会和患者的同意。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局麻下用穿刺活检针穿刺两侧睾丸约5mm大小的组织,将组织分为2mm和3mm两块;2mm的睾丸组织作常规病理检查;3mm睾丸组织提取DNA用于PCR扩增。以性别决定基因(SRY基因)引物为内控对照,采用PCR法扩增DBY基因。实验结果采用四格表的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的睾丸组织标本均可以扩增出SRY条带,这表明睾丸组织提取的DNA模板与实验要求相符。25例对照组所有基因位点均可见扩增条带,说明没有DBY基因的缺失。35例无精子症患者中5例未发现DBY基因扩增条带,表明有DBY基因的缺失,占无精子症患者的14.3%(5/35)。无精子症患者和阴性对照组DBY基因缺失统计学分析P<0.05(P=0.048),表明DBY基因在无精子症患者和阴性对照组中的缺失具有统计学意义。5例微缺失患者睾丸组织活检病理均表现为Ⅰ型唯支持细胞综合征(SCOSⅠ);符合DBY基因微缺失的睾丸病理学上改变,这表明DBY基因和精子生成关系紧密,进一步证实DBY基因和睾丸精子发生可能相关。结论1.研究发现DBY基因在无精子症患者中出现缺失,而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中无缺失,说明DBY基因与无精子症关系密切,DBY基因可能在精子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缺失可能会导致无精子症,进而引起男性不育。本研究中34例少精子症患者中没有检测到DBY基因缺失,可能与标本数量、位点选择、种族和地区差异等有关。2.DBY基因微缺失引起的无精子症患者在患者自愿情况下可以进行供精人工授精助孕实;或者从根本上找出病因对相关基因敲除或导入。3.对男性不育患者,可以对患者进行Y染色体的检测的同时行睾丸活组织检查来明确不育症的病因,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治疗,减轻患者精神上的压力和经济上的负担。

于洋[6](2019)在《非梗阻性无精子症行显微取精获精结局的预测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A)患者术前和术中的各项指标的研究及评估,寻找对显微取精(Microdissection testicular sperm extraction,Micro-TESE)获精结局有预测价值的方法及评估手段,为临床医生选择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参考,最大程度的减少患者不必要的损伤。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1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行Micro-TESE的189例NOA患者。通过对NOA患者临床指标,病因,病理,术中睾丸曲细精管的评估,以预测显微取精的成功率及指导手术方案。术前常规临床指标包含临床病因,临床指标(年龄,睾丸体积,生殖激素)及常规病理学诊断;术中评估指标包含曲细精管均一性及曲细精管直径。并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包含遗传学病因)的进一步检测及分类,病理的进一步分类。常规临床指标的分类方法:(1)年龄:≤30岁组,>30岁组;(2)睾丸体积:≤5ml组,5-10ml组,≥10ml组;(3)促卵泡刺激素(FSH):≤12.4m IU/l组,12.4-24.8m IU/l组,≥24.8m IU/l组;(4)促黄体生成素(LH):≤8.6m IU/l组,8.6-17.2m IU/l组,≥17.2m IU/l组;(5)睾酮(T):≤9.9nmol/l组,>9.9nmol/l;(6)病因:克氏综合征(KS),Y染色体微缺失,隐睾,睾丸炎,特发性NOA;(7)常规病理分型:唯支持细胞综合征(SCOS),生精阻滞(MA),生精功能低下(HS),透明样变。新的研究方法如下:(1)增加染色体核型检查的核型数,寻找小比例的嵌合型KS与获精的相关性。(2)高通量测序法增加Y染色体微缺失检查的STS位点,明确缺失的片段及新的STS缺失位点。(3)基因捕获测序技术筛查基因突变位点。(4)病理一致性分型:根据是否仅含有单一的病理组织类型进一步分为8类:完全型SCOS,混合型SCOS,完全型MA,混合型MA,完全型HS,混合型HS,完全型透明样变,混合型透明样变;(5)术中评估方法:(1)术中曲细精管均一性:均一曲细精管组,不均一曲细精管组;(2)曲细精管直径:≥100μm组,<100μm组。结果:1.总获精率:入组189例,获精61例,获精率为32.3%。2.ROC曲线显示病理,睾丸体积,T具有预测价值。3.临床指标分析(1)获精组T水平和睾丸体积显着低于未获精组(P=0.038;P=0.013)。(2)睾丸体积分组:≤5ml组的获精率显着高于5-10ml组(P<0.001)以及≥10ml组(P=0.032)。(3)T水平分组:≤9.9nmol/l组获精率显着高于>9.9nmol/l组(P=0.009)。(4)年龄,FSH,LH对获精率无影响,无统计学差异。4.病因学分析(1)获精率:特发性NOA获精率显着低于克氏综合征(P=0.001)和隐睾组(P<0.001)。(2)各种病因的获精组与未获精组的获精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3)克氏综合征:增加染色体核型检查数可以测出小比例嵌合型KS,含有46,XY正常核型的嵌合体获精率增高。(4)Y染色体微缺失:高通量测序方法可检测新的缺失位点,明确具体缺失的区域及大小,较常规PCR方法更具优势。(5)基因筛查:基因捕获测序共检测NOA患者35例,5例为阳性结果,检出率为14.3%。发现的变异基因分别为TEX11,KISS1R,HSF2,NR5A1,DNAH11。其中TEX11,HSF2,NR5A1具有NOA致病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5.病因结合临床指标分析:(1)在特发性NOA中,睾丸体积≤5ml且FSH≥24.8m IU/ml获精率显着高于睾丸体积5-10ml且FSH 12.4-24.8m IU/ml组(P=0.026)。(2)在特发性NOA中,睾丸体积≤5ml且任一LH组获精率均显着高于睾丸体积5-10ml组且LH 8.6-17.2m IU/ml组(三组均P<0.05)。(3)在特发性NOA中,当睾丸体积≤5ml且T水平正常的获精率显着高于睾丸体积5-10ml组且T水平低下组(P=0.006)及正常组(P=0.01);睾丸体积≥10ml且低T水平组获精率显着高于睾丸体积5-10ml组且低T水平组(P=0.041)。6.病理组织学分析(1)获精率:SCOS组的获精率显着低于HS组(P<0.001)和透明样变组(P=0.001);MA组的获精率显着低于HS组(P=0.002)。(2)SCOS获精组睾丸体积显着低于未获精组(P=0.002)。其他病理分型无统计学差异。7.病理结合临床指标分析:(1)SCOS组中,睾丸≤5ml组获精率显着高于睾丸体积5-10ml组(P=0.043)及≥10ml组(P=0.016)。(2)透明样变性组中,LH水平8.6-17.2m IU/ml获精率显着高于LH≥17.2m IU/ml(P=0.041)。(3)MA组和HS组中,低T水平获精率显着高于正常T水平组(分别为P=0.026;P=0.004)。其他无统计学差异。8.病理组织单一性分析(1)获精率:混合型病理组织组显着高于单一型病理组织组(P<0.001),混合型SCOS获精率显着高于单一型SCOS(P=0.019)。(2)单一型病理获精组的T水平显着低于未获精组(P=0.024);混合型病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9.术中评估(1)获精率:不均一曲细精管组的获精率显着高于均一组(P<0.001);一侧未获精,不均一组的对侧睾丸获精率显着高于均一组(P<0.001)。(2)获精组与未获精组获精率无统计学差异。10.病因/病理结合术中评估(1)在特发性NOA(P<0.001)及克氏综合征(P=0.007)组中,不均一曲细精管组的获精率显着高于均一组。其他无统计学差异。(2)特发性NOA一侧未获精,不均一组对侧睾丸获精率显着高于均一组(P=0.007)。(3)SCOS组及透明样变性组,不均一曲细精管组的获精率显着高于均一组获精率(P=0.003,P=0.002)。其他无统计学差异。(4)SCOS组中,曲细精管直径≥100μm的获精率显着低于<100μm组(P<0.001)。≥100μm组行对侧睾丸手术31例,全部未获精。结论:1.睾丸体积≤5ml或者睾酮≤9.9nmol/l对获精率具有较低的预测价值。2.不同病因中,特发性NOA获精率低,当其结合睾丸体积及生殖激素时可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增加克氏综合征患者核型检测数量可以找到小比例嵌合,含有46,XY嵌合体克氏综合征获精率高;致病基因筛查可以发现未知的病因,指导手术方案的选择。3.睾丸病理组织分型中,唯支持细胞综合征获精率显着低于生精功能低下,对NOA获精结局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病理组织分型结合不同临床指标以及病理组织的单一性分型进一步提高了获精率预测的准确性。4.特发性NOA或唯支持细胞综合征结合术中评估为均一型曲细精管时,或唯支持细胞综合征结合曲细精管直径≥100μm时一侧睾丸未获精,另一侧获精率极低,在患者知情同意后可行另一侧睾丸的浅层手术甚至取消手术。

万磊[7](2009)在《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AZF区微缺失及DAZ基因点突变的检测》文中认为目的:检测无精、严重少精及少精症不育患者中Y染色体AZF区微缺失发生率、缺失的主要类型和DAZ基因内部序列标签位点sY254、sY255点突变及意义。方法:对2004年9月至2008年7月因男性不育来我院就诊的无精、严重少精及少精症患者,在排除了梗阻性无精症、生殖道感染、隐睾、精索静脉曲张等因素后利用多重PCR方法进行Y染色体AZF区微缺失检测,共计832例患者,其中无精症255例,严重少精症248例,少精症329例。而后随机选择不存在AZF区微缺失的无精症患者48例、严重少精症患者46例及正常男性对照52例,使用PCR-SSCP法进行序列标签位点sY254、sY255点突变的筛查。最后使用维普期刊网搜索国内关于AZF区微缺失检测方面的文献,进行荟萃(Meta)分析,并使用SPSS 13.0软件对比检测组与荟萃分析组数据之间的区别。结果:832例男性不育患者通过Y染色体AZF区微缺失的检测共发现60例缺失,缺失率7.2%(60/832),其中无精症患者缺失率9.8%(25/255);严重少精症患者缺失率9.7%(24/248);少精症患者缺失率3.3%(11/329)。荟萃分析共入选研究文献45篇,合计4344例进行Y染色体AZF区微缺失检测的无精、严重少精及少精症患者,发现缺失535例,缺失率12.3%(535/4344);其中无精症患者缺失率13.3%(336/2530);严重少精症患者缺失率12.9%(167/1295);少精症患者缺失率6.2%(32/519);正常男性对照组1000例,未发现缺失存在。检测组无精、严重少精及少精症患者AZF区缺失率与对应的荟萃分析组患者缺失率相近,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并且在检测组或荟萃分析组中无精症患者AZF区缺失率与严重少精症患者缺失率基本一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少精症患者中AZF区缺失率则较无精和严重少精症患者低,差别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在各型AZF区微缺失中,无论是检测组还是荟萃分析组,均以AZFc区缺失最为常见,约占所有缺失的70%。在AZF区微缺失检测方面,使用15个STS位点检测能够较EAA/EMQN推荐的6个STS位点提高约11%的缺失检出率。在使用PCR-SSCP法检测序列标签位点sY254、sY255点突变的146例研究对象中均未发现点突变存在。结论: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AZF区微缺失发生率较高,进行AZF区微缺失检测极为重要;在各型AZF区微缺失中以AZFc区缺失最为常见。增加STS位点检测个数有利于提高缺失的检出率。而DAZ基因内部的序列标签位点sY254、sY255未检测出点突变,可能与样本例数较少或SSCP法的稳定性有关,仍需进一步研究。

刘祥印[8](2008)在《无精子症与严重少精子症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应用多重PCR法对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患者进行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通过研究男性不育患者染色体核型分析、精液分析等实验数据,分析了Y染色体微缺失情况与男性生精障碍相关性;并研究Y染色体微缺失情况与男性不育相关临床表现的关系。并进一步对Y染色体微缺失的候选基因、缺失机制及检测的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旨在建立适合本地区的AZF微缺失检测方法,为男性不育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吴斌[9](2007)在《中国汉族人群Y染色体微缺失及部分缺失与男性不育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已婚育龄男性中不育症的发病率高达10%~15%。男性不育主要表现为精子的数量减少、形态和动力的异常。大约50~60%男性不育患者的病因是明确的,例如:精索静脉曲张,输精管阻塞,隐睾等。排除以上因素的不育为原发不育。自Tiepolo等发现“无精子症因子”以来,Y染色体微缺失被认为是原发性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并成为男性不育研究的热点。“无精子症因子”分布于Y染色体长臂的三个不同区域,被称为AZFa,AZFb和AZFc。经过全球范围内的研究发现,大概有10%的无精和少精患者存在这种缺失。其中,大约80%表现为AZFc缺失。另外,AZFc的睾丸表型多种多样,患者的精子密度的波动范围也很大。这些微缺失虽然不会引起受精和胚胎发育的异常,却使男性子代继承了不育的风险性。除此之外,最近研究发现AZFc区部分缺失,例如b2/b3,gr/gr等同样有这种危害。本课题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开展了以医院为基础的男性不育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重点研究中国汉族人群Y染色体微缺失及部分缺失同男性不育的相关性。第一部分:Y染色体微缺失及AZFc区部分缺失与男性不育关联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本研究通过较大样本量的病例对照研究(164名原发无精病人,78名原发少精病人,209名不明原因的不育患者和248名对照),对中国汉族人群中Y染色体微缺失的发生情况进行评价,以及对AZFc区部分缺失与男性不育之间关系进行探讨。通过应用多重PCR技术,分析Y染色体上特定的序列标记位点(sequence tagged site,STS),确定Y染色体微缺失和AZFc区部分缺失的类型。结果如下:1.在242例生精障碍患者中(包括原发无精和少精病人),共发现24例Y染色体微缺失患者,缺失率为9.9%;在随机抽取的50名不明原因不育患者和50名对照中,未发现Y染色体微缺失患者。24名微缺失患者的缺失类型为:5例AZFa缺失,1例AZFb缺失,12例AZFc缺失,2例AZFbc缺失(AZFb+AZFc缺失)和4例AZFabc缺失(AZFa+AZFb+AZFc缺失)。其中4例AZFc缺失患者为原发少精病例,其他全为原发无精病例。2.通过多重PCR,分析所有研究对象AZFc区三种部分缺失(gr/gr,b2/b3和b1/b3)的缺失情况。在排除Y染色体微缺失的生精障碍患者中(242-24=218例)共发现35例(16.1%)部分缺失患者,包括15例(6.5%)gr/gr缺失、20例(8.7%)b2/b3缺失和0例b1/b3缺失;在209例不明原因不育患者中共发现33例(15.8%)部分缺失患者,包括15例(7.2%)gr/gr缺失、18例(8.6%)b2/b3缺失和0例b1/b3缺失;在248例对照中共发现27例(10.9%)部分缺失患者,包括19例(7.7%)gr/gr缺失、8例(3.2%)b2/b3缺失和0例b1/b3缺失。其中,b2/b3缺失在不育和生育人群中的发生率差异具有显着性(OR=2.93;95%CI 1.34-6.39);gr/gr与b1/b3缺失未发现这种差异。上述结果表明,b2/b3缺失可以增加男性不育发生的风险(OR=2.93:95%CI 1.34-6.39)。第二部分:AZFc区部分缺失人群相关基因拷贝缺失与男性不育关系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分析AZFc区部分缺失患者(包括gr/gr和b2/b3缺失患者)精子生成相关的DAZ基因和CDY1基因拷贝缺失情况,对不同的基因拷贝缺失类型同原发性精子生成障碍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讨。通过应用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分析Y染色体上特定的SFV(sequence family variant),确定DAZ基因和CDY1基因拷贝缺失的具体类型。在gr/gr和b2/b3缺失患者中均发现了四种基因拷贝缺失类型:DAZ1/2+CDY1a,DAZ1/2+CDY1b,DAZ3/4+CDY1a,和DAZ3/4+CDY1b。具体结果如下:1.49例gr/gr缺失患者的基因拷贝类型为:10例DAZ1/2+CDY1a,21例DAZ1/2+CDY1b,16例DAZ3/4+CDY1a和2例DAZ3/4+CDY1b。各种类型在生精障碍组,不明原因不育组以及正常对照组中的发生率相近,未发现显着性差异。2.46例b2/b3缺失患者的基因拷贝类型为:2例DAZ1/2+CDY1a,1例DAZ1/2+CDY1b,35例DAZ3/4+CDY1a和8例DAZ3/4+CDY1b。其中,在DAZ3/4+CDY1a患者中,包括16例(7.3%)生精障碍患者,13例(6.2%)不明原因不育患者以及6例(2.4%)正常对照;在DAZ3/4+CDY1b患者中,包括4例(1.83%)生精障碍患者,4例(1.91%)不明原因不育患者以及0例(0%)正常对照。统计分析显示b2/b3缺失患者中DAZ3/4+CDY1a型在不育和生育人群中的发生率差异具有显着性(OR=2.78,95%CI 1.13-6.78)。3.综合分析95例部分缺失患者,其基因拷贝缺失类型为:12例DAZ1/2+CDY1a,22例DAZ1/2+CDY1b,51例DAZ3/4+CDY1a和10例DAZ3/4+CDY1b。各种类型在生精障碍组,不明原因不育组以及正常对照组中的发生率相近,未发现显着性差异。上述结果表明,b2/b3缺失增加男性不育发生的风险可能与DAZ3/4+CDY1a型以及DAZ3/4+CDY1b型有关(OR=2.78,95%CI1.13-6.78);不同的基因拷贝缺失类型同原发性精子生成障碍之间未见显着相关性。

宋宁宏[10](2007)在《严重少精子和无精子的不育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据估计全世界约有10%的育龄夫妇不育,其中接近半数的原因是精子发生障碍。在排除输精管梗阻、克氏症和其它泌尿生殖系原因后,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精子发生基因的异常。关于精子发生基因,特别应关注Y染色体长臂11间隔。Y染色体构成人类基因组的2%,由短臂(Yp)和长臂(Yq)组成。1976年Tiepolo和Zuffardi通过对男性不育症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的分析,首次提出Y染色体长臂在精子发生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作用。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也证实:在人类Y染色体上存在着无精子因子(Azoospermia factor,AZF)。通过分子标记物来显示Y染色体的密度,大量缺失图谱的研究至少能确定三个清楚的、非重叠的区域伴有不同程度生精障碍,位于Y染色体长臂的这三个区域分别命名为AZFa、AZFb和AZFc。有作者在AZFc区附近又发现了AZFd,据报道这些区域的微缺失能够干扰精子发生继而引起男性不育。在这些区域里有数个控制精子发生的候选基因,它们在人类精子发生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功能。1993年,Ma通过对男性不育症患者的研究首先报道了在Y染色体上一个特殊基因家族的两个cDNA,也就是RBM(RNA binding motif)基因。1995年,Reijo通过对无精子症患者Y染色体长臂AZFc间隔的研究发现了DAZ(Deleted in azoospermia)基因。RBM、DAZ分别作为AZFb和AZFc区控制精子发生的候选基因,它们编码RNA结合蛋白,同时对结合蛋白具有调节和代谢作用。随着人工辅助生育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的发展,Y染色体微缺失能够传递给男性子孙,这些男性后代同样面临着不育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把这种可能性告诉给不育症夫妇,并向他们解释进行Y染色体微缺失分析的必要性。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国人中男性特发性不育和伴有精索静脉曲张或隐睾的非特发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发生的频率,并探讨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的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2003年7月~2005年3月143例严重少精子症(2~5×106/ml)和无精子症患者均来自男性不育症门诊。其中36例因隐睾行睾丸下降固定术,手术时间为1.5~3.0岁,平均2.1岁,其中严重少精子症21例,无精子症15例;45例因精索静脉曲张而行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手术时间为19~32岁,平均23岁,其中严重少精子症30例,无精子症15例;62例诊断为特发性不育(idiopathic infertility),其中严重少精子症29例,无精子症33例。所有的患者都有正常的46XY核型;睾丸体积采用国际通用的睾丸体积测量器测量,睾丸大小在正常范围内(15~25ml);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和睾丸激素(testosterone,T)通过放射免疫法(radio immunoassay,RIA)来测定。男性特发性不育患者均通过临床检查排除精索静脉曲张、附睾损伤、隐睾、阻塞性无子精症或其他泌尿生殖系疾患。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患者的精液标本需连续3次,每次间隔3周,随后经3d禁欲后获得,并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标准。不育症患者的睾丸结构通过双侧睾丸细针穿刺细胞学(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C)来分析。此外,40例健康生育男性和1例女性作为对照。基因组DNA来自外周血细胞样本并在-20℃保存。8对引物为AZFa区的sY84和sY86,AZFb区的sY127和sY134,AZFc区的sY254和sY255以及作为内对照的SRY(Sex determining region,sY14)和锌指蛋白基因(ZFY)。两个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包括:Mix1:SRY(sY14)—ZFY—sY84—sY134—sY255和Mix2:SRY(sY14)—ZFY—sY86—sY127—sY254。空白、女性和健康男性生育者DNA作为外部对照。为排除假阳性反应,对微缺失的标本进行3次PCR重复检测,上述缺失仍无扩增信号,而SY14(SRY)和ZFY均能正常扩增,则证实微缺失的存在。使用STATA 7.0统计软件。用确切概率法分析3组(特发性不育组,非特发性不育组和对照组)Y染色体微缺失发生的频率;分析严重少精子症和无精子症患者中特发性不育组和非特发性不育组Y染色体微缺失发生的频率;分析2组(严重少精子症组和无精子症组)Y染色体微缺失发生的频率。P<0.05为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Y染色体微缺失分析:待测的标本,经PCR检测均能检出SRY和ZFY基因特异性片段,这表明所检测的DNA模板符合要求,整个扩增系统有效。在核型正常的不育患者中,我们发现21例(21/143,14.7%)微缺失,其中特发性不育患者12例(12/62,19.4%),非特发性不育患者9例(9/81,11.1%)。40例健康生育男性均可见8条扩增带,而空白对照中未见扩增带。结果表明在12例特发性不育患者微缺失中,1例为AZFb+c区微缺失(1/21,4.8%),2例为AZFb区微缺失(2/21,9.5%),9例为AZFc区的DAZ基因微缺失(9/21,42.9%);在9例非特发性不育患者微缺失中,1例在AZFa区(1/21,4.8%),1例在AZFb+C区(1/21,4.8%),7例在AZFc区(7/21,33.3%)。2.微缺失患者的睾九病理:本组Y染色体微缺失患者睾九病理表现为成熟阻滞(Maturation arrest,MA)、严重精子发生低下(Severe hypospermatogenesis,SH)和唯支持细胞综合征(Sertoli cell-only syndrome,SCOS)。其中4例为成熟阻滞,6例为严重精子发生低下,11例为唯支持细胞综合征。3.Y染色体微缺失发生率的比较:本研究中3组(特发性不育组,非特发性不育组和对照组)Y染色体微缺失发生率分别为19.35%(12/62),11.11%(9/81)和0.00%(0/40)。特发性不育组与非特发性不育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3),而特发性不育组或非特发性不育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29);严重少精子症患者中,特发性不育组和非特发性不育组Y染色体微缺失发生率分别为10.34%(3/29)和5.88%(3/5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2);无精子症患者中,特发性不育组和非特发性不育组Y染色体微缺失发生率分别为27.27%(9/33)和20.00%(6/3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4);严重少精子症组和无精子症组Y染色体微缺失发生的频率分别为7.50%(6/80)和23.81%(15/6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1.本研究的检测结果显示在特发性不育患者中Y染色体微缺失发生率是19.4%,重要的是在非特发性不育患者中微缺失发生率也达11.1%。按照目前的约定认为特发性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患者应进行Y染色体微缺失的检测。基于我们的研究,建议Y染色体微缺失的检测应包括特发性不育和非特发性不育,特别是寻求经卵胞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治疗的患者。2.本研究已经检测到有一部分患者是由于Y染色体上AZF区的微缺失而造成的生精障碍,但是,大部分患者无精子或少精子的原因不清楚,这可能是因为存在某些更微小的缺失或点突变,或因为某些精子发生相关基因位于所研究的区域之外,甚至位于常染色体上,因此有必要再去寻找新的精子发生基因。严重少精子和无精子的不育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的研究第二部分:特发性不育患者外周血和睾丸组织中Y染色体微缺失的比较研究研究背景据估计全世界约有10%的育龄夫妇不育,其中接近半数的原因是精子发生障碍。在排除输精管梗阻、克氏症和其它泌尿生殖系原因后,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精子发生基因的异常。关于精子发生基因,特别应关注位于Y染色体长臂的这三个区域,即AZFa、AZFb和AZFc区。这些区域的微缺失能够干扰精子发生继而引起男性不育。在这些区域里有数个控制精子发生的候选基因,它们在人类精子发生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功能。DFFRY基因目前认为是AZFa区重要的候选成分之一。DFFRY是单拷贝基因,在X染色体上有一个同源基因,在男性生殖细胞中表达,编码一个非特异性的C末端水解酶。AZFb区的RBM基因家族包含30个基因和假基因,其又可分成不同的亚群分布在人类Y染色体的长、短臂上。其编码RNA结合旦白,在人类睾丸中的表达已说明这种蛋白质仅见于生殖细胞核内,出现在除精子细胞以外精子发生的各个阶段。DAZ基因是AZFc区最主要的候选基因之一,DAZ被特异性表达在睾丸。DAZ和RBM编码RNA结合蛋白,与常染色体基因hnRNPG同源,同时对结合蛋白具有调节和代谢作用。AZFa和AZFb大小为1-3Mb,AZFc为3Mb。目前有60%的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患者被诊断为特发性不育,研究显示10~15%的特发性无精子症和5~10%的严重少精子症患者有Y染色体微缺失。随着人工辅助生育技术的发展,Y染色体微缺失能够传递给男性子孙,这些男性后代同样面临着不育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把这种可能性告诉给不育症夫妇,并向他们解释进行Y染色体微缺失分析的必要性。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研究国人中男性特发性不育患者外周血和睾丸组织中Y染色体微缺失是否存在不同,并探讨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的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62例特发性不育患者来自男性不育症门诊。其中严重少精子症(2~5×106/ml)29例,无精子症33例。所有的患者都有正常的46XY核型;睾丸体积采用国际通用的睾丸体积测量器测量,睾丸大小在正常范围内(15~25ml);性激素促卵泡素和睾丸激素通过放射免疫法来测定。男性特发性不育患者均通过临床检查排除精索静脉曲张、附睾损伤、隐睾、阻塞性无子精症或其他泌尿生殖系疾患。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患者的精液标本需连续3次,每次间隔3周,随后经3d禁欲后获得,并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标准。不育症患者的睾九结构通过双侧睾丸细针穿刺细胞学来分析。此外,40例健康生育男性和1例女性作为对照。基因组DNA来自外周血细胞样本并在-20℃保存。8对引物为AZFa区的sY84和sY86,AZFb区的sY127和sY134,AZFc区的sY254和sY255以及作为内对照的SRY(sY14)和ZFY。两个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包括:Mix1:SRY(sY14)—ZFY—sY84—sY134—sY255和Mix2:SRY(sY14)—ZFY—sY86—sY127—sY254。空白、女性和健康男性生育者DNA作为外部对照。所有患者睾丸标本均通过FNAC取得,并立即保存在液氮中。应用Trizol方法从液氮冷冻组织中提取总RNA,在AMV反转录酶作用下完成由RNA反转录为cDNA的过程。聚合酶链反应(PCR)包括:SRY(sY14)—DFFRY—RBM—DAZ—β-actin。人β-actin作为cDNA模板的阳性对照。结果1.外周血Y染色体微缺失分析在第一部分结果中已显示:在核型正常的62例特发性不育患者中,我们发现12例(12/62,19.4%)有Y染色体微缺失。在12例特发性不育患者微缺失中,1例(样本63)为AZFb+c区微缺失(1/21,4.8%),2例(样本80和82)为AZFb区微缺失(2/21,9.5%),9例(样本9,11,27,43,69,75,77,96和116)为AZFc区的DAZ基因微缺失(9/21,42.9%)。2.睾丸组织中Y染色体微缺失分析我们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a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对62例特发性不育症患者,作双侧睾丸细针穿刺细胞学研究,测定睾丸内的DAZ、RBM及SRY的mRNA。RT-PCR显示:62例均可见SRY阳性表达;2例(样本80和116)未见RBM mRNA表达;1例(样本63)同时未见RBM和DAZ mRNA表达;而在原发性不育患者中,有12例(样本9,11,27,28,33,43,69,72,75,77,96和116)DAZ未表达,其中3例(样本28,33和72)在白细胞内DAZ基因正常,而在睾丸细胞内的DAZ mRNA缺失。结论1.本研究的检测结果初步显示在特发性不育患者睾丸组织也存在Y染色体微缺失。睾丸组织RT-PCR的检测也有助于确定特发性不育的病因。2.ICSI是目前治疗男性不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使不育夫妇产生后代,但也能使遗传缺陷传给下一代。事实上,睾丸生殖细胞中的微缺失能够产生带有微缺失的精子,假如这些精子与卵细胞相遇,将产生一个带有Y染色体微缺失的个体,后代继承了他父亲生殖细胞中的微缺失。本研究表明特发性不育患者睾九组织RT-PCR和外周血PCR检测有助于TESE-ICSI治疗,避免遗传缺陷传给下一代。

二、特发性无/少精症患者精子发生相关基因DAZ,DAZLA的微缺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发性无/少精症患者精子发生相关基因DAZ,DAZLA的微缺失(论文提纲范文)

(1)非梗阻性无精子症临床遗传学分析及全外显子组测序低频突变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篇 绪论
    1.1 NOA的鉴别诊断
    1.2 NOA的遗传学病因
    1.3 临床遗传学诊断技术
    1.4 存在问题及实验方案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部分 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的染色体异常分析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部分 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的AZF区变异分析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部分 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的生精基因捕获测序筛查分析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部分 非梗阻性无精子症外显子组测序及低频突变关联分析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4.2 研究方法
        4.3 研究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NGS在男性不育基因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中国男性不育人群(无精症、严重少精症)AZF区域缺失荟萃分析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数据检索
        2.2 纳入排除标准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3.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3.3 AZF缺失单组率meta分析结果
        3.4 .亚组分析结果
        3.5 敏感性分析
        3.6 发表偏倚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NGS在男性不育基因诊断中的应用
    第一章 前言
        1.1 男性不育概述
        1.2 男性不育的相关基因
        1.3 NGS技术的优点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精液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2.3 检测方法
        2.4 男性不育NGS测序基因Panel
        2.5 异常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2.6 蛋白-蛋白互作分析及关键基因确定
        2.7 关键基因的网络药理学
        2.8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缺失信息
        3.2 各部分缺失占比
        3.3 其他基因突变
        3.4 AZF区域缺失
        3.5 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
        3.6 关键基因的确定
        3.7 关键基因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男性不育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不育男性遗传学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及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染色体异常
        1.1.1 染色体数目异常
        1.1.2 染色体结构异常
        1.1.3 染色体多态性
    1.2 染色体亚显微结构异常
        1.2.1 Y染色体亚显微缺失
        1.2.2 gr/gr缺失
    1.3 X染色体连锁和常染色体基因突变
    1.4 遗传学检测异常不育男性生育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1.1 主要实验仪器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方法
    2.3 实验方法
        2.3.1 精液常规检测
        2.3.2 血清生殖激素检测
        2.3.3 染色体核型分析
        2.3.4 AZF微缺失检测
        2.3.5 遗传咨询
        2.3.6 IVF、ICSI促排卵及卵子获得
        2.3.7 精子的获得及优选方法
        2.3.8 IVF、ICSI授精方法
        2.3.9 胚胎培养与胚胎评估
        2.3.10 胚胎移植及妊娠检测
        2.3.11 患者随访
        2.3.12 观察指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3.1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不育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
    3.1 研究对象
        3.1.1 研究对象分组
    3.2 结果
        3.2.1 不育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分析
        3.2.2 染色体核型异常与不育男性精液质量分析
        3.2.3 染色体核型异常不育男性的IVF/ICSI妊娠结局分析
        3.2.4 染色体核型异常不育男性的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分析
    3.3 讨论
        3.3.1 不育男性人群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检出率及异常类型
        3.3.2 不育男性染色体异常类型与精液质量
        3.3.3 染色体异常与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的关系
        3.3.4 染色体多态性与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的关系
        3.3.5 染色体异常与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的关系
        3.3.6 染色体多态性与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的关系
    3.4 小结
第4章 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
    4.1 研究对象
        4.1.1 研究对象分组
    4.2 结果
        4.2.1 不育男性AZF微缺失情况分析
        4.2.2 AZF微缺失与不育男性精液质量分析
        4.2.3 AZF微缺失不育男性的IVF/ICSI妊娠结局分析
        4.2.4 AZF微缺失不育男性的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分析
    4.3 讨论
        4.3.1 AZF微缺失与精液质量
        4.3.2 AZF微缺失与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的关系
        4.3.3 AZF微缺失与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的关系
    4.4 小结
第5章 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
    5.1 研究对象
        5.1.1 研究对象分组
    5.2 结果
        5.2.1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检出率
        5.2.2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的不孕夫妇基本资料分析
        5.2.3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的不育男性行IVF/ICSI妊娠结局分析
        5.2.4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与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分析
    5.3 讨论
        5.3.1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检出率
        5.3.2 AZF微缺失与染色体核型异常的关系
        5.3.3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与IVF/ICSI结局的关系
    5.4 小结
第6章 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
    6.1 研究对象
    6.2 研究方法
    6.3 研究结果
        6.3.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6.3.2 健康活产结局的单因素Logistic分析
        6.3.3 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与健康活产结局相关的独立因素
        6.3.4 健康活产结局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6.3.5 健康活产结局风险评估模型的评价
        6.3.6 预测健康活产概率的列线图
    6.4 讨论
        6.4.1 女方年龄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2 男方年龄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3 体重指数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4 不孕年限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5 AFC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6 获卵数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7 优质胚胎数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8 子宫内膜厚度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9 移植周期类型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10 移植胚胎类型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11 精液质量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12 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相关因素分析及构建风险评估模型的意义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
创新点及意义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miR-34b/c、miR-499和miR-605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生精障碍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的实验相关试剂
        1.3 主要的实验相关仪器和设备
        1.4 主要的实验相关试剂配置
    2 实验方法
        2.1 血液或精液基因组DNA的提取
        2.2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的选择
        2.3 PCR扩增
        2.4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酶切反应及电泳分型
        2.5 PCR产物测序分析
        2.6 结果统计分析
结果
    1 Hardy-Weinberg平衡分析
    2 各位点基因型电泳分型结果和测序结果的分析
    3 病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男性中miR-34b/c基因SNP rs4938723 位点基因型的频数、频率与等位基因的频数、频率分布
        3.1 少精子症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男性间miR-34b/c基因SNP rs4938723 位点的基因型频数、频率和等位基因频数、频率的分布比较
        3.2 无精子症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男性间miR-34b/c基因SNP rs4938723 位点的基因型频数、频率和等位基因频数、频率的分布比较
    4 病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男性中miR-499 基因SNP rs3746444 位点基因型的频数、频率与等位基因的频数、频率分布
        4.1 少精子症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男性间miR-499 基因SNP rs3746444 位点的基因型频数、频率和等位基因频数、频率的分布比较
        4.2 无精子症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男组性间miR-499 基因SNP rs3746444 位点的基因型频数、频率和等位基因频数、频率的分布比较
    5 病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男性中miR-605 基因SNP rs2043556 位点基因型的频数、频率和等位基因的频数、频率分布
        5.1 少精症病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男性间miR-605 基因SNP rs位点的基因型频数、频率和等位基因频数、频率的分布比较
        5.2 原发性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男性间 miR-605 基因 SNPrs2043556 位点的基因型频数、频率和等位基因频数、频率的分布比较
讨论
结论
附录
    附录A 实验的主要相关试剂
    附录B 主要的实验相关仪器及设备
    附录C 主要的实验相关试剂的配置
    附录D 血液或精液基因组DNA的提取
    附录E 总RNA的提取
参考文献
综述 男性不育相关病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Y染色体上DBY基因在无精子症患者睾丸组织中的缺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1.1.1 研究对象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2 实验仪器和实验试剂
        1.2.1 主要实验仪器
        1.2.2 主要实验试剂
        1.2.3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1.3 G显带染色体分析
    1.4 睾丸组织Y染色体基因检测
        1.4.1 睾丸穿刺及病理检查
        1.4.2 睾丸组织DNA的提取(酚-氯仿法)
        1.4.3 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DNA浓度
        1.4.4 单独扩增PCR反应体系
        1.4.5 多重PCR扩增反应体系
        1.4.6 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PCR扩增产物
    1.5 PCR扩增结果判断
    1.6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附表及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非梗阻性无精子症行显微取精获精结局的预测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无精子症概述
        1.1.1 梗阻性无精子症
        1.1.2 非梗阻性无精子症
    1.2 外科取精技术的发展与比较
        1.2.1 外科取精技术的发展
        1.2.2 不同取精技术的比较
    1.3 影响NOA显微取精结局的因素
        1.3.1 临床指标
        1.3.2 遗传性病因
        1.3.3 非遗传性病因
        1.3.4 病理组织学分型
    1.4 显微取精的术中评估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试剂及材料
    2.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方法
    2.3 实验方法
        2.3.1 精液分析检查
        2.3.2 血清生殖激素检测
        2.3.3 睾丸体积测量
        2.3.4 精浆生化检测
        2.3.5 性高潮后尿液检查
        2.3.6 染色体核型分析
        2.3.7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染色体嵌合体率
        2.3.8 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
        2.3.9 目标基因捕获测序
        2.3.10 睾丸组织病理学检查
    2.4 显微取精术及术中评估
        2.4.1 显微取精术
        2.4.2 曲细精管的均一性评估
        2.4.3 曲细精管的直径评估
    2.5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入组患者临床资料
        3.1.1 一般临床指标
        3.1.2 病因构成
        3.1.3 病理构成
    3.2 初步预测效果评价
    3.3 临床指标与获精的相关因素分析
        3.3.1 获精组与未获精比较
        3.3.2 临床指标的细化分析
    3.4 病因与获精的相关因素分析
        3.4.1 获精率
        3.4.2 遗传性病因
        3.4.3 非遗传性病因
        3.4.4 特发性NOA
        3.4.5 病因结合临床指标
    3.5 病理与获精相关因素分析
        3.5.1 常规病理组织学分型
        3.5.2 单一型和混合型分型
    3.6 术中评估与获精的相关因素分析
        3.6.1 曲细精管直径的均一性
        3.6.2 曲细精管直径大小对获精率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4.1 入组患者临床资料
        4.1.1 基本临床指标
        4.1.2 病因构成
        4.1.3 病理分型构成
    4.2 初步预测效果评价
    4.3 临床指标与获精的相关因素分析
        4.3.1 获精组与未获精组比较
        4.3.2 临床指标细化分析
    4.4 病因与获精的相关因素分析
        4.4.1 获精率
        4.4.2 遗传性病因
        4.4.3 非遗传性病因
        4.4.4 特发性NOA
        4.4.5 病因结合临床指标
    4.5 病理与获精相关因素分析
        4.5.1 常规病理组织学分型
        4.5.2 病理一致性与获精相关因素分析
    4.6 术中评估与获精的相关因素分析
        4.6.1 曲细精管直径的均一性
        4.6.2 曲细精管直径大小对获精率的影响
第5章 结论
创新点及意义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AZF区微缺失及DAZ基因点突变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试剂
    1.3 仪器设备
    1.4 多重PCR法检测AZF区微缺失
    1.5 PCR-SSCP法检测DAZ基因内部sY254、sY255位点点突变
    1.6 荟萃(Meta)分析
2 结果
    2.1 832例无精、严重少精、少精症患者AZF区微缺失检测结果
    2.2 无精、严重少精症及正常生育男性sY254、sY255 SSCP检测结果
    2.3 荟萃(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AZF区缺失率
    3.2 Y染色体AZF区微缺失临床表现
    3.3 Y染色体AZF区微缺失检测技术
    3.4 Y染色体AZF区微缺失检测意义
    3.5 DAZ基因内部序列标签位点sY254/255点突变的检测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荟萃分析使用文献
附录2 文献综述
致谢
个人简介

(8)无精子症与严重少精子症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Y 染色体微缺失与男性不育关系研究现状
    第二章 Y 染色体微缺失与男性不育临床表现的关系
    第三章 Y 染色体微缺失与辅助生殖技术
第二篇 实验内容
    第一章 材料和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9)中国汉族人群Y染色体微缺失及部分缺失与男性不育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词英中文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正文
    前言
    第一部分 Y染色体微缺失及AZFc区部分缺失与男性不育关联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一、前言
        二、对象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二部分 AZFc区部分缺失人群相关基因拷贝缺失与男性不育关系的研究
        一、前言
        二、对象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附录
    附录一 主要创新点
    附录二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三 知情同意书、调查表
致谢
综述

(10)严重少精子和无精子的不育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特发性不育和伴有精索静脉曲张或隐睾的非特发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的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分析与讨论
    五.小结
    六.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特发性不育患者外周血和睾丸组织中Y染色体微缺失的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分析与讨论
    五.小结
    六.参考文献
附录
    一.缩略语
    二.相关报道
    三.科技查新
    四.奖励
致谢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基因缺陷对精子发生的影响
    综述二 AZF和男性不育

四、特发性无/少精症患者精子发生相关基因DAZ,DAZLA的微缺失(论文参考文献)

  • [1]非梗阻性无精子症临床遗传学分析及全外显子组测序低频突变关联研究[D]. 姜雨婷. 吉林大学, 2021(01)
  • [2]NGS在男性不育基因诊断中的应用[D]. 马新龙. 兰州大学, 2021(12)
  • [3]不育男性遗传学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及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D]. 耿冬峰. 吉林大学, 2021(01)
  • [4]miR-34b/c、miR-499和miR-605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生精障碍的相关性研究[D]. 柯红利. 大理大学, 2020(05)
  • [5]Y染色体上DBY基因在无精子症患者睾丸组织中的缺失研究[D]. 余文华.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6]非梗阻性无精子症行显微取精获精结局的预测因素分析[D]. 于洋. 吉林大学, 2019(02)
  • [7]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AZF区微缺失及DAZ基因点突变的检测[D]. 万磊. 汕头大学, 2009(03)
  • [8]无精子症与严重少精子症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研究[D]. 刘祥印. 吉林大学, 2008(11)
  • [9]中国汉族人群Y染色体微缺失及部分缺失与男性不育的相关性研究[D]. 吴斌. 南京医科大学, 2007(03)
  • [10]严重少精子和无精子的不育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的研究[D]. 宋宁宏. 南京医科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特发性无精子症/少精子症患者精子发生相关基因DAZ和DAZLA的微缺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