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丙沙星的不良反应(一)

环丙沙星的不良反应(一)

一、环丙沙星的不良反应(一)(论文文献综述)

林鑫[1](2020)在《基于本体的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语义检索模型研究》文中认为喹诺酮类药品在临床进行广泛应用的同时,其相关的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报道日益增多,由此带来的危害也日益突出。药品说明书作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依据,对其中的不良反应信息进行结构化组织及有效的检索,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不良反应信息的提取与利用,对于辅助医生诊治和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以喹诺酮类药品说明书为基础,构建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本体,同时基于该本体对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语义检索模型进行设计。首先,分析药品不良反应领域涉及到的知识以及药品说明书的实际记录情况,确定本体除包含喹诺酮类药品及不良反应症状两个主要类外,还应纳入不良反应的发生频率、严重程度等相关内容,据此构建包含九个类的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本体框架;其次,依据本体框架,整理喹诺酮类药品并获取相应的说明书,收集整理本体中各个类涉及到的知识,同时利用protege工具及JAVAOWLAPI,建立本体的类,定义相关的对象属性、数值属性及注释属性,生成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本体,并对构建完成的本体进行修正与评价;随后,基于构建完成的本体,对各代各类喹诺酮类药品涉及到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最后,针对传统检索方式应用于药品不良反应领域的不足之处,依据本文构建的本体设计语义检索模型的总体框架,并分别阐述各个模块的功能及实现原理。综上,本研究基于药品说明书构建了语义关系揭示较为全面的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本体,并对语义检索模型进行设计。不良反应本体及基于语义检索模型开发的检索系统可直接面向临床医师和用药患者,优化合理用药信息获取途径,进一步提高检索效果。

赵茹[2](2019)在《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西安市周至县马召镇卫生院收治的56例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并且出现不良反应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相关资料进行临床分析,分析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喹诺酮类药物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出现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主要包括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加替沙星、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其中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22例、环丙沙星不良反应9例、加替沙星不良反应8例、氧氟沙星不良反应8例、莫西沙星不良反应9例。患者出现四肢水肿的例数为12例,头痛的例数为16例,肌肉麻痹的例数为15例,泌尿系统损伤为13例。结论:通过对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的研究发现,喹诺酮类药物所带来的临床不良反应比较多,需要视情况合理使用。

肖超强[3](2018)在《利用斑马鱼探讨氟喹诺酮结构与毒性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氟喹诺酮类药物(fluoroquinolones,FQs)是具有6-氟-4-氧代-1,4-二氢-3-喹啉竣酸基本结构的一类全合成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和药代特性优良等特点,临床广泛用于各种感染性疾病,如泌尿生殖系统、呼吸道、胃肠道感染等。FQs药物的抗菌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DNS回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阻碍DNA的正常转录和复制。其不良反应主要涉及胃肠道系统、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CNS)、心血管系统、关节炎、光毒性、血糖紊乱等。其中CNS不良反应是FQs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在各类不良反应中排第二位,仅次于胃肠道反应。其不良反应症状可概括为神经症状和精神症状,常见和轻微的反应有焦虑、头晕、头痛、失眠等,相对严重的反应有精神错乱、易怒、幻觉和癫痫,更甚者甚至可产生自杀意识等。另有报道,FQs治疗还可引起慢性持久的外周神经炎,主要表现为触觉异常和疼痛等。FQs引起的CNS不良反应发生的机制并不完全明确,但与其结构密切相关。已报道的主要作用机制包括抑制γ-氨基丁酸与其受体结合、激活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降低血清素水平和改变microRNA表达等。虽然已有多种动物模型及以神经元为基础的配体结合实验用于FQs神经毒性机制的探索,但这些研究基本仅针对特定的靶标(如GABA-A)而开展,而基于整体模式生物的结构与不良反应关系的研究未见报道。神经行为是反映药物对动物整体神经系统影响的一个敏感指标。能够灵敏的反映机体感受器、运动控制、注意力和运动能力的变化,进而全面客观的检测机体脑部功能的改变。斑马鱼较传统的动物模型如小鼠等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在经济和伦理等方面更易被接受,可快速的评估药物在人体的风险。而对模式生物体内药物浓度的检测有助于提高药物安全性评价的准确性。本研究中,我们利用斑马鱼(zebrafish,Danio rerio)作为模式生物,通过测定典型结构的FQs的体内吸收特性、胚胎毒性和对运动行为的影响,探索FQs结构与其吸收、胚胎毒性和神经毒性的关系。1.通过对HPLC、MS和样品前处理条件的摸索,建立了以甲醇作为蛋白沉淀剂,可用于斑马鱼体内17种FQs化合物定量分析的LC-MS/MS方法,完成了包括回收率、基质效应等方法学验证内容。各化合物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除吉米沙星(gemifloxacin,GMFX)r=0.9788外,均大于 0.99;方法的精密度(RSD)<15%;准确性(RSD)除GMFX和R-antofloxacin(R-ATFX)外均在±15%内;回收率为80.86%-113.95%;基质效应为 80.95%-124.17%。2.观察FQs系列浓度给药后的斑马鱼表型变化,计算各化合物的半数致死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LCso)值。令 LC50 为 100%,分别用浓度为 10%和1%的药液处理受精后6小时(sixhourpostfertilization,6hpf)的胚胎,利用所建立的LC-MS/MS方法分别检测10%药液处理组在受精后发育至第3天(three day post fertilization,3dpf)、4dpf、5dpf、6dpf时斑马鱼体内的药物浓度和1%药液处理组发育至6dpf的体内药物浓度。当斑马鱼表现出相当的毒性反应时,体内吸收量越大,说明药物自身的毒性越小。以3dpf体内浓度为指标比较各化合物的胚胎毒性;以3dpf 的体内浓度(internal concentration,IC)与给药浓度(medium concentration,MC)的比值(IC/MC)为指标,比较不同结构药物的吸收特征。结果表明对FQs母核不同位点的修饰均可改变其毒性和吸收特性:母核C-7位哌嗪结构的4位甲基取代可明显增强药物的吸收作用;C-5位的NH2取代物、哌嗪结构裂解产生的7-乙二胺杂质和C-3位的脱羧杂质均能够显着增强化合物的胚胎毒性。3.药液处理6hpf至6dpf的斑马鱼,通过观察获得不引起表型显着变化的最大给药剂量(MTC,maximum tolerated concentration),以MTC为最大给药剂量,稀释成不同的浓度、处理斑马鱼,利用斑马鱼行为轨迹分析仪记录各浓度组斑马鱼的运动行为。以黑暗20min运动的平均距离作为指标,比较不同结构的FQs对斑马鱼运动行为的影响,利用1%给药组与对照组运动距离的差值与1%给药的体内浓度的比值(1%ratio)作为指标,比较不同取代基团对运动行为影响的强弱,结果表明:(1)FQs对斑马鱼运动行为的影响可分为四类。Type Ⅰ,无显着影响;Type Ⅱ,随药物浓度的增加抑制运动活性;Type Ⅲ,呈低浓度抑制运动,高浓度刺激的单调剂量反应;Type Ⅳ,呈抑制-刺激-再抑制的倒’U’形反应。4.利用计算化学的方法计算了 FQs的最稳定构型,探讨结构与神经毒性的关系。证明FQs结构具有两个毒性功能基团,毒性功能基团Ⅰ为C-7位哌嗪结构,可能通过抑制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acid,GABA)受体而发生作用;毒性功能基团Ⅱ为包含3位羧基的母核结构,似为针对毒性功能基团Ⅰ效应的继发反应,对毒性功能基团Ⅰ具有拮抗作用。5.总结FQs化合物结构与神经毒性、胚胎毒性和吸收的关系,发现FQs结构的变化能够改变其毒性特征,其中C-7位哌嗪环结构的裂环能够降低药物的神经毒性,但增强其胚胎毒性;C-3位脱羧基和C-5的NH2取代衍生物可能具有更强的神经毒性和胚胎毒性。

权丹[4](2016)在《牛可食性组织25种喹诺酮类药物LC-MS/MS检测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因其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优点而在兽医临床上被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对该类药物应用的增加,滥用、不遵守休药期等现象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残留问题也日益严重。我国农业部已规定了部分该类药物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最高残留限量(MRLs)。本研究建立了25种喹诺酮类药物(包括吡哌酸、恩诺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马波沙星、培氟沙星、氟甲喹、二氟沙星、洛美沙星、帕珠沙星、达氟沙星、依诺沙星、氟罗沙星、诺氟沙星、西诺沙星、沙拉沙星、司帕沙星、恶喹酸、萘啶酸、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奥比沙星、那氟沙星、安妥沙星和巴洛沙星)在牛的可食性组织(包括肝脏、肾脏、肌肉、脂肪、牛奶)中的HPLC-MS/MS多残留检测方法,以期完善我国动物性食品中喹诺酮类药物的多残留检测方法。样品用1%甲酸乙腈-甲醇(95:5,V/V)溶液提取两次,合并两次提取的上清液,定容后充分混合均匀,移取2 m L提取液,用乙腈饱和的正己烷除去其中的脂溶性杂质,经氮气挥干,用1 m L 0.1%甲酸水-甲醇(95:5,V/V)溶解残渣,涡旋、超声后再经两次高速离心去除杂质,过0.22μm有机滤膜。用0.1%甲酸水-乙腈体系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以Luna C18色谱柱进行分离,在正离子模式下用LC-MS/MS法进行分析检测。在本方法下,25种喹诺酮类药物的峰面积与浓度在线性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同时,在低、中、高三个浓度水平做添加实验,所得平均回收率除安妥沙星在肾脏及肌肉中的较低(分别为51.9%71.7%和56.2%68.3%)外,其余回收率为62.7%116.0%,批内变异系数为0.1%14.4%,批间变异系数为1.0%16.0%,满足痕量分析的要求。方法所得25种喹诺酮类药物的检测限(LOD)和定量限(LOQ)分别为:在牛肌肉、肝脏、肾脏组织中的LOD和LOQ分别是0.21.0μg/kg和0.52.0μg/kg;在牛脂肪组织中的LOD和LOQ分别是0.11.0μg/kg和0.52.0μg/kg;在牛奶中的LOD和LOQ分别是0.11.0μg/kg和0.22.0μg/kg。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LC-MS/MS检测25种喹诺酮类药物的多残留检测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重复性良好,符合兽药残留分析的要求。

陈木娟[5](2016)在《临床氟喹诺酮类药的药理分析》文中提出氟喹诺酮类药是喹诺酮和氟原子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喹诺酮类药,是杀菌剂或者说是一种抗菌药,它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DNA螺旋酶作用,阻碍静止期和生长繁殖期细菌的DNA复制。增加了氟原子的喹诺酮也增加了脂溶性和对组织细胞的穿透力,所以吸收特别好,其组织浓度高,延长了半衰期,增加了抗菌谱和杀菌效果。具有很强的抗菌后效应,即使血药浓度已降低到极低水平,仍然会有明显的抑菌作用。本次研究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药理进行分析。

胡家明[6](2013)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文中研究说明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人工化学合成抗菌药,自1962年合成第一个喹诺酮类药物萘啶酸以来,该类药物发展迅速,至今已有许多新品种应用于临床。喹诺酮类抗菌药常用于治疗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肠道、皮肤软组织、腹腔和骨关节等感染。目前常用的喹诺酮类药物有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培氟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洛美沙星等[1]。与其他抗生素相比,因其价格低廉,口服吸收良好,血药浓度高,可口服和注射给药并迅速分布到体内各组织,临床应用广泛[2]。随着研究深入和应用增多,关于喹诺酮类抗菌药不良反

邓冠华[7](2013)在《抗微生物药长期给药对小鼠肠道微生物组多样性的影响》文中指出人体内有两个基因组,一个是由父母遗传得到的人体基因组,另一个则是出生以后才进入人体、尤其是肠道内的共生微生物,称为“人体第二基因组”。两个基因组相互协调,维持人体的健康。肠道菌群不仅协助宿主摄取营养物质和能量,在病原体抵抗和免疫调节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抗生素可能干扰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引起急性或慢性疾病。早期,传统研究方法分辨率低以及成本高昂,大大地限制了研究者对抗生素干扰肠道微生物的认识。随着高通量深度测序技术的发展以及新的微生物种系聚类方法的建立,突破了传统方法的瓶颈,揭示了肠道菌群的“罕见生物圈”。本课题组前期建立了通过Illumina双末端测序16S rRNA标签序列分析微生物群落的新方法(BIPES),并建立了新的序列聚类工具TSC,可以高效低成本地分析微生物群落。通过连续15天灌胃给药的方式比较黄连素、环丙沙星和甲硝唑三种用于治疗感染性腹泻的抗微生物药物对小鼠肠道微生物组多样性的影响,并阐述三种抗微生物药物对小鼠肠道菌群的作用特点。同时,以连续20天灌胃给药的方式,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阿奇霉素和罗红霉素对小鼠肠道微生物组多样性的影响,比较阿奇霉素和罗红霉素对小鼠肠道菌群作用的异同。目的:1、通过连续15天灌胃给药的方式比较用于治疗感染性腹泻的黄连素、环丙沙星和甲硝唑三种抗微生物药物对小鼠正常肠道微生物组多样性的影响,阐述三者对小鼠肠道菌群的作用特点,为黄连素、环丙沙星和甲硝唑对肠道细菌影响及临床用药等研究提供一定的数据基础。2、通过连续20天灌胃给药,比较阿奇霉素和罗红霉素对小鼠正常肠道菌群α和β多样性的影响,为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的临床用药和肠道副作用研究提供一定的数据基础。方法:1、实验一将32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8只/组),保证每组小鼠的体重分布相一致,即黄连素组(BBR)、环丙沙星组(CIP)、甲硝唑组(MNZ)和对照组(CK)。本实验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给药前期Ⅰ(3天)、灌胃期Ⅱ(5天)、给药期Ⅲ(15天)和停药期Ⅳ(40天)。黄连素组(BBR),小鼠给药剂量为0.100g每千克体重。环丙沙星组(CIP),小鼠给药剂量为0.072g每千克体重。甲硝唑组(MNZ),小鼠给药剂量为0.216g每千克体重。对照组(CK),灌胃0.20毫升ddH2O。四组的灌胃频率为每天上午灌胃一次。所有粪便样品在灌胃前收集。对所收集的粪便样品,每管称取出10mg,加入50-65μl的去离子水,采用煮沸法提取总DNA。针对所有粪便样品的16S rRNA V6区进行PCR扩增。把PCR产物进行Illumina测序前,首先,用凝胶分析软件BandScan进行相对定量,确定不同组别每个样品PCR产物的加入量,然后,将包括标准品在内的所有PCR产物,并按组别混合。其次,对各组样品的混合PCR产物用Invitrogen荧光定量仪进行绝对定量,最后,根据各组别样品PCR产物的绝对定量和计划测序深度对各组PCR产物进行混合,并加入4个标准品,作为外标样品,以评估高通量深度测序的误差。然后,将总PCR产物经Illumina HiSeq2000测序仪进行PE100-bp测序。经Illumina HiSeq2000测序后得到高通量数据,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首先,采用BIPES流程(Perl语言编写,专用于分析高通量测序数据的流程)处理原始序列。包括四步,第一步,拼接序列。根据每个样品引物上的Barcode识别双末端测序的原始序列,用Perl脚本语言把双末端测序序列分别放入FQ文件1和2里,然后采用Needleman-Wunsch (NW)算法进行全局比对,对V6区片段进行拼接,拼接过程中,发生错配时,根据序列测序质量沿着5’-3’逐渐下降,我们选择靠近5’端的碱基为准。第二步,去除引物,得到16S rRNA V6片度。第三步,质量控制。通过对标准品计算测序错误率,对本次测序精确率进行初步评估。评估合格后,我们会去除一个或多个模糊不清的序列(N);去除引物上含有任何错误的序列;去除在40-70位点发生一个以上碱基错配的序列;去除拼接序列长度小于50-bp和大于90-bp的序列。第四步,将得到的干净序列用UCHIME筛选嵌合体并去除嵌合体序列。其次,采用分阶段聚类算法Two-Stage-Clustering (TSC)将干净序列聚类成操作分类单元(OTUs),出现频率大于等于3次的序列采用严格的分层聚类算法,NW距离采用最远距离法;出现频率小于3次的序列采用贪婪聚类算法,NW距离采用最远距离法。TSC聚类方法保持对高丰度序列高精确度聚类,同时也保持低丰度序列的多样性,从而达到缓和测序与PCR错误的作用。最后采用Global Alignment for Sequence Taxonomy (GAST)算法对OTUs进行分类。采用UCLUST算法计算得到a多样性指数。根据UniFrac距离,采用QIIME进行主成分分析。采用LefSe在线工具追踪不同组别中特殊的微生物物种,并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算法进行统计分析。其余所有的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17.0进行分析。2、实验二将24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8只/组),保证每组小鼠的体重分布相一致,即罗红霉素组(POX)、阿奇霉素组(AZI)和对照组(CK)。本实验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给药前期(3天)、灌胃期(5天)、给药期(20天)和停药期(30天)。罗红霉素(ROX)组,小鼠给药剂量为0.043g每千克体重。阿奇霉素(AZI)组,小鼠给药剂量为0.072g每千克体重。对照组(CK),灌胃0.2毫升ddH2O。三组的灌胃频率为每天上午灌胃一次。所有粪便样品在灌胃前收集。DNA提取、PCR扩增、PCR产物质控测序、PCR产物测序和数据分析与“实验一"相同。结果:1、实验一1.1一共收集560个粪便样品,经BIPES流程分析得到2921901条序列,质控后得到2602251条序列,采用UCHIME剔除嵌合体后得到2578873条序列,unique后序列有847909条,最后经TSC聚类得到122436个OTUs。通过对所有样品归一化后,运用PERL脚本程序得到Shannon多样性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示黄连素、环丙沙星和甲硝唑均降低小鼠肠道菌群丰度和均度,降低小鼠肠道菌群α多样性以甲硝唑最强烈,黄连素次之,环丙沙星最低。停止口服黄连素和环丙沙星,肠道菌群α多样性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停止口服甲硝唑1个月,肠道菌群α多样性仍不能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口服黄连素第2天后,Shanon指数开始恢复,与之对应的,口服甲硝唑第4天后,Shanon指数开始恢复。1.2所有粪便样品经Illumina测序后得到原始序列,经过TSC聚类和GAST分类得到OTUs,提取OTUs代表序列与参考数据库比较得到UniFrac距离,采用QIIME对距离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聚类结果。未加权的PCoA结果显示,给药期间黄连素组和甲硝唑组样品与对照组明显地分离,环丙沙星组样品和对照组没有完全分离。口服黄连素、环丙沙星和甲硝唑对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程度不一,甲硝唑最强烈,黄连素次之,环丙沙星最弱。停止口服环丙沙星3周,肠道菌群结构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停止口服黄连素1个月,肠道菌群结构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停止口服甲硝唑1个月,肠道菌群仍不能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其次,加权与未加权的PCoA结果非常相似,给药期间,除了环丙沙星组外,黄连素组和甲硝唑组与对照组的样品明显地分离,这说明了口服黄连素、环丙沙星和甲硝唑主要影响小鼠肠道菌群结构高丰度的OTUs,与之对应,对低丰度OTUs影响较少。1.3所有样品可以分类到39个样品,其中98.86%的序列集中在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口服黄连素和甲硝唑均促使小鼠肠道菌群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减少,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增加。口服环丙沙星,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无明显变化。停止口服黄连素、环丙沙星和甲硝唑,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反而增加。值得注意的是,黄连素和环丙沙星干扰,拟杆菌门(Bacteroedetes)无明显变化,甲硝唑干扰可使拟杆菌门明显下降。1.4变形菌门纲水平上,口服甲硝唑过程中,γ-变形杆菌(Gammaproteobacteria)和p·变形杆菌(Betaproteobacteria)增加,其中,γ-变形杆菌(Gammaproteobacteria)增加最显着。口服黄连素过程中,γ-变形杆菌(Gammaproteobacteria)和p-变形杆菌(Betaproteobacteria)增加最显着,增加幅度远小于甲硝唑。口服环丙沙星期间,变形菌纲无明显变化。许多重要的病原菌属于γ-变形杆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甲硝唑组的γ-变形杆菌纲增加最显着,增加幅度最高为39.47%,整个给药期,平均增加幅度维持在29.54%,停止口服甲硝唑,γ-变形杆菌纲逐渐减少,平均增加幅度维持在9.34%。这为口服甲硝唑增加病原菌定植风险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1.5选取丰度最高的前十位细菌属,计算这十种细菌属占总细菌属的百分比。属水平分布图显示,口服黄连素,小鼠肠道菌群中埃氏菌(Escherichia)、拟杆菌(Bacteroides)、乳杆菌(Lactobacillus)、parabacteroides丰富度增加,嗜胆菌(Bilophila)和埃格特菌(Eggerthella)丰富度减少。停止口服黄连素,以乳杆菌(Lactobacillus)显着性增加为主,其他细菌逐渐恢复。与环丙沙星和甲硝唑相比,给药期和停药期间,拟杆菌(Bacteroides)和乳杆菌(Lactobacillus)显着增加,未观察到新的细菌增加或定植,这是黄连素对小鼠肠道菌群作用最有代表性的特点。口服环丙沙星,小鼠肠道菌群中拟杆菌(Bacteroides)和Parabacteroides丰富度增加,螺杆菌(Helicobacter)和Papillibacter丰富度减少,细菌发生变化幅度并不显着。停止口服环丙沙星,以乳杆菌(Lactobacillus)、埃格特菌(Eggerthella)、和Alstipes反弹性增加为主,其他细菌属逐渐恢复。口服甲硝唑,小鼠肠道菌群中埃氏菌(Escherichia)、肠球菌(Enterococcus)和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丰富度增加,拟杆菌(Bacteroides)、埃格特菌(Eggerthella)、Alistipes、Papillibacter、嗜胆菌(Bilophila)、Sporobacter丰富度减少。停止口服甲硝唑,以拟杆菌(Bacteroides)、乳杆菌(Lactobacillus)、埃格特菌(Eggerthella)和Alistipes反弹性增加为主。与黄连素相比,口服甲硝唑1周后开始,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开始恢复,除了原有的细菌恢复外,发现新的细菌属出现和增加,在给药期第4天,观察到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和梭菌属(Clostridium)新出现并持续增加,梭菌属增加详见LEfSe结果部分。1.6采用LEfSe对小鼠肠道差异性细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口服黄连素过程中,一共有8组细菌增加,为小鼠肠道菌群丰富度增加的细菌标志物,具有统计学意义,LDA值为2.0。8组细菌分别为埃希菌属(Escherichia)(从门到属)、拟杆菌属(Bacteroides)(从科到属)、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从纲到属)、肠球菌属(Enterococcus)(从纲到属)、Sporobacter、Parabacteroides和Bryantella。与之对应,一共有5组细菌减少,即嗜胆菌属(Bilophila)、 Eggerthella(从门到属)、Alistipes(从科到属)、Mucispirillum(从门到属)、普氏菌(Prevotella)(从科到属)和Allobaculum。口服环丙沙星,一共有7组细菌增加,即拟杆菌属(Bacteroides)(从科到属)、Parabacteroides、Sporobacter、毛螺菌属(Lachnospira)、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从门到属)、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从纲到属)和莫拉菌属(Moraxella)(从纲到属)。与之对应,有2种细菌减少,它们分别是Astipes(从科到属)和Anaerotruncus,其减少的幅度不显着。口服甲硝唑,一共有4组细菌增加,即埃希菌属(Escherichia)(从门到属)、肠球菌属(Enterococcus)(从纲到属)、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和梭菌属(Clostridium)(从科到属)。与之对应,一共有5组细菌减少,即拟杆菌(Bacteroides)、Alistipes(从门到属)、嗜胆菌属(Bilophila)(从纲到属)、Mucispirillum(从门到属)和Papillibacter(从门到属)。1.7梭菌(Clostridium)、肠球菌(Enterococcus)和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的大多数细菌是引起院内感染的致病菌,是增加院内感染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给药期,甲硝唑组的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持续增加,平均增加幅度约为29%,最高增加幅度为39%,停止甲硝唑给药2周内,肠杆菌科增加幅度下降,最高增加幅度也达到34%,停止甲硝唑给药2周后,肠杆菌科恢复至对照组水平。黄连素组,在给药期间第1-5天,肠杆菌科也持续增加,但增加的幅度远小于甲硝唑组,最高增加幅度仅为20%,值得注意的是,给药期的第五天后和停药期,肠杆菌科基本上不增加。给药过程中,甲硝唑组的肠球菌(Enterococcus)也同样持续增加,最高增加幅度为20%,黄连素仅在给药期的第1-2天增加,其余时间点,肠球菌无明显增加。在给药期的1周后,甲硝唑组的梭菌(Clostridium)突然出现并增加,一直持续至停药后第4天。黄连素组的梭菌没明显变化。由Shannon指数、PCoA结果和科属水平分析结果可知,甲硝唑组在给药期的1周后,小鼠肠道菌群开始恢复,除了原来的细菌的数量和种类得到恢复外,出现了新的细菌增加,即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和梭菌(Clostridium)。黄连素在给药期的1周后,小鼠肠道菌群也开始恢复,但是,黄连素组没有出现新的细菌增加,仅仅是原来的细菌数量和种类恢复。环丙沙星组的梭菌(Clostridium)、肠球菌(Enterococcus)和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均无明显的增加,环丙沙星能够很好的抑制梭菌、肠球菌和肠杆菌科细菌增加,有效地阻止梭菌、肠球菌和肠杆菌科细菌在小鼠肠道定植。2、实验二2.1一共收集了396个粪便样品,经过Illumina测序后,采用BIPES流程分析得到2969614条序列,质控后得到2636857条干净序列,采用UCHME剔除嵌合体后得到2601081条序列,unique后的序列有989026条,最后经TSC聚类得到181282个OTUs。通过对所有样品归一化后,运用QIIME工具计算,得到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Observed OTUs,结果显示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对小鼠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的作用是相似的。口服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小鼠肠道菌群丰度和均度降低,而且具有较长的后效应。停止口服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1个月,肠道菌群α多样性不能恢复至原来的状态。2.2从β多样性的角度,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长期给药对小鼠肠道菌群p多样性的作用是相似的,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长期给药使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显着改变。未加权的PCoA结果显示,给药期和停药2周内,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组和对照组样品明显分离。停止口服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处理组样品与对照组的UniFrac距离逐渐减少,停止给药1个月,小鼠肠道菌群结构仍未完全恢复。加权的PCoA结果显示,给药期和停药期,罗红霉素组、阿奇霉素组和对照组样品交织在一起,说明了口服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对小鼠肠道菌群高丰度OTUs影响较小。2.3所有样品可以分类到40个菌门,其中98.5%序列集中在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从门水平角度,口服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过程中,厚壁菌门增加,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减少。不同的是,停止口服阿奇霉素,厚壁菌门继续增加,变形菌门继续减少。2.4选取丰度最高的前十位细菌属,计算这十种细菌属占总细菌属的百分比,属水平分布图结果显示,口服罗红霉素期间,以埃氏菌(Escherichia)、 Alistipes、Parabacteroides、和Anaerotruncus增加为主,与之对应,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嗜胆菌(Bilophila)丰富度减少。口服阿奇霉素期间,以Parabacteroides、Papillibacter和Alistipes增加为主,与之对应,拟杆菌属(Bacteroides)、嗜胆菌(Bilophila)和乳杆菌(Lactobacillus)丰富度减少。2.5采用LEfSe对罗红霉素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性菌属进行统计分析,LDA值设置为2.0。在属水平,罗红霉素干扰过程中,以埃希菌属(Escherichia)(从纲到属)、Anaerotruncus和Anaerostipes(从门到属)增加为主,与之对应为,拟杆菌属(Bacteroides)(从门到属)、嗜胆菌属(Bilophila)(从门到属)、Anaerovorax(从科到属)、螺杆菌属(Helicobacter)(从门到属)、Faecalibacterium、普氏菌属(Prevotella)(从门到属)、Mucispirillum(从门到属)、Bulleidia(从门到属)、Eggerthella(从门到属)和Odoribacter(从门到属)显着减少。对阿奇霉素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性菌属进行统计分析,LDA值设置为2.0。在属水平,阿奇霉素干扰过程中,以Parabacteroides、Papillibacter(从门到属)、Alistipes(从科到属)和Bryantella(从门到属)增加为主,与之对应,拟杆菌属(Bacteroides)(从门到属)、嗜胆菌属(Bilophila)(从门到属)、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从纲到属)、Mucispirillum(从门到属)、螺杆菌属(Helicobacter)(从门到属)和普氏菌属(Prevotella)(从门到属)显着性减少。结论:1.1甲硝唑引起小鼠肠道菌群α和β多样性降低幅度最大,黄连素次之,环丙沙星最小。停止口服黄连素和环丙沙星1个月,肠道菌群α和β多样性恢复正常,甲硝唑则不能恢复至正常。1.2甲硝唑对小鼠肠道菌群干扰作用最强烈而肠道菌群的恢复力最弱,以埃氏菌、肠球菌、类芽孢杆菌和梭菌增加为主,类芽孢杆菌和梭菌是肠道菌群恢复过程中新定植并增加的细菌,引起院内感染相关致病菌定植。1.3黄连素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干扰作用小于甲硝唑,菌群恢复力却大于甲硝唑,黄连素具有独特的作用特点,黄连素干扰过程中,拟杆菌和乳杆菌显着增加。停止黄连素干扰后,小鼠肠道固有细菌的数量和种类开始迅速恢复。1.4环丙沙星对小鼠肠道菌群无显着性影响,恢复力比甲硝唑和黄连素强,未观察到院内感染致病菌富集,以拟杆菌增加为主,从保护正常肠道菌群角度,环丙沙星优于黄连素,黄连素优于甲硝唑。2.1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长期给药对小鼠肠道菌群的α和β多样性的影响是相似的。2.2口服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小鼠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降低,肠道菌群结构也发生显着性改变,以拟杆菌减少为主。停止给药一个月,肠道菌群仍不能完全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具有很长的后效应。

谭莉莉[8](2013)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临床不良反应》文中认为目的综述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所致临床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类药物提供警示,预防该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对国内外近期公开报道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临床不良反应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临床不良反应有消化系统反应、过敏反应、光敏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心血管系统反应、肝、肾功能损害、血液系统反应、软骨毒性和肌腱损伤以及影响血糖等。结论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症状多,涉及系统广泛,有的后果严重,临床医生应严格掌握适应证,高度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发现不良反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王玉娟,梁竹,陶利[9](2013)在《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统计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及成因的分析,为临床合理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利用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统计2012年最新发表的喹诺酮类不良反应报告。根据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喹诺酮药物种类及ADR的临床表现等对收集的2006例喹诺酮类不良反应逐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物不良反应(ADR)的规律和特点主要表现为:不良反应发生的年龄分布中老年人居首位,占59.36%;药物种类中左氧氟沙星居首位,占35.33%;静脉滴注63.14%远高于其他给药途径;ADR所累及的主要器官是神经系统(23.37%)、消化系统(21.19%)和皮肤及附件(19.35%)。结论喹诺酮类不良反应多发生于老年人;静脉给药途径引起的不良反应高于口服给药途径;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药物是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所累及的器官-系统主要为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皮肤及其附件。

张小莉,张兰华,常香芬[10](2011)在《喹诺酮类药不合理使用致药物热1例》文中研究表明患者,男,41岁,发热近1周。2009年8月25日,患者无明显诱因无力、头痛,自测体温37.5℃。此后终日感疲乏无力,每日18时左右,头痛症状较明显,夜间体温逐渐上升,最高达38.5℃,并出现全身肌肉酸痛的症状,未经治疗晨起体温可恢复正常。8月28日在外院门诊部查血常规示:白

二、环丙沙星的不良反应(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丙沙星的不良反应(一)(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本体的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语义检索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基于文本的药品不良反应研究现状
        1.2.2 不良反应本体研究现状
        1.2.3 基于本体的语义检索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 本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组织结构
2 相关理论
    2.1 本体
        2.1.1 本体的分类与组成
        2.1.2 本体构建方法
    2.2 药品不良反应
        2.2.1 药品不良反应的概念
        2.2.2 药品不良反应术语集
    2.3 语义检索
3 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本体的构建
    3.1 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本体框架的确定
    3.2 领域知识的获取
    3.3 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本体的构建过程及结果
        3.3.1 定义类以及类的层次关系
        3.3.2 定义类的属性
        3.3.3 基于protégé的本体构建结果
        3.3.4 本体修正与评价
    3.4 基于本体的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
        3.4.1 药品类别分析
        3.4.2 不良反应类别分析
        3.4.3 主要不良反应症状分析
        3.4.4 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析
        3.4.5 用药禁忌分析
4 基于本体的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语义检索应用探讨
    4.1 传统检索方式及应用于不良反应领域的不足之处
    4.2 基于本体的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语义检索模型设计
        4.2.1 本体管理模块
        4.2.2 检索词预处理模块
        4.2.3 语义扩展模块
        4.2.4 检索资源库模块
        4.2.5 查询检索模块
5 研究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工作总结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2)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出现不良反应的喹诺酮类药物及服用方式
    2.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 结语

(3)利用斑马鱼探讨氟喹诺酮结构与毒性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氟喹诺酮类药物概述
        1.1. FQs药物作用机理
        1.2. FQs不良反应及其构效关系
        1.3. FQs的中枢神经系统反应机制
        1.4. FQs神经毒性研究进展
    2. 模式生物斑马鱼
        2.1. 斑马鱼发育特点
        2.2. 斑马鱼用于神经毒性研究
    3. 体内浓度检测
    4. 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建立斑马鱼体内FQs吸收的定量检测方法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与仪器
        2.2. 样品溶液的配制
        2.3. 建立及优化LC-MS/MS分析方法
        2.4. 样品前处理方法摸索
        2.5. LC-MS/MS方法学验证
    3. 结果与讨论
        3.1. LC-MS/MS优化结果
        3.2. 前处理方法的选择
        3.3. 方法学验证结果
    4. 小结
第二章 斑马鱼体内FQs化合物的吸收及其胚胎毒性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与仪器
        2.2 斑马鱼胚胎毒性实验
        2.3 LC-MS/MS检测斑马鱼体内FQs化合物吸收
    3. 结果与讨论
        3.1. 药时曲线
        3.2. 结构、胚胎毒性和吸收
    4. 小结
第三章 斑马鱼运动行为学检测及稳定结构的计算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与仪器
        2.2 斑马鱼行为学检测
        2.3 水环境下分子构型的理论计算
        2.4 分子对接
    3. 结果与讨论
        3.1 FQs对斑马鱼胚胎及幼鱼发育的影响
        3.2 FQs对斑马鱼运动行为的作用
        3.3 化合物稳定结构及其对斑马鱼运动行为的作用
        3.4 不同配体的最优分子对接模式
        3.5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及参加会议
所获奖项
致谢

(4)牛可食性组织25种喹诺酮类药物LC-MS/MS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表
1 前言
    1.1 喹诺酮类药物的概述
        1.1.1 喹诺酮类药物的分类
        1.1.2 喹诺酮类药物的理化性质
        1.1.3 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理
        1.1.4 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1.1.5 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
        1.1.6 喹诺酮类药物的残留毒性作用
        1.1.7 喹诺酮类药物的残留限量规定
    1.2 喹诺酮类药物的多残留检测分析研究进展
        1.2.1 生物样品的前处理方法
        1.2.2 喹诺酮类药物的多残留检测方法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药品
        2.1.2 主要试剂
        2.1.3 仪器和设备
        2.1.4 溶液配制
    2.2 方法
        2.2.1 样品的制备
        2.2.2 样品的前处理
        2.2.3 色谱质谱条件
        2.2.4 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
        2.2.5 准确度和精密度
        2.2.6 检测限(LOD)与定量限(LOQ)
3 结果与分析
    3.1 质谱图
    3.2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
    3.3 回收率与变异系数
    3.4 检测限与定量限
4 讨论
    4.1 质谱条件的优化
        4.1.1 离子源的选择
        4.1.2 母离子和子离子的选择
    4.2 液相条件的优化
        4.2.1 色谱柱的选择
        4.2.2 流动相的优化
    4.3 样品前处理过程的优化
        4.3.1 提取液的比较
        4.3.2 净化方法的比较
        4.3.3 提取效率分析
        4.3.4 组织空白基质图谱分析
    4.4 基质效应的消除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
2 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3 免疫系统不良反应
4 泌尿系统不良反应
5 肝脏毒性
6 注射部位疼痛与静脉炎
7 肌腱损伤

(7)抗微生物药长期给药对小鼠肠道微生物组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比较黄连素、环丙沙星和甲硝唑长期给药对小鼠肠道微生物组多样性的影响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章 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长期给药对小鼠肠道微生物组多样性的影响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成果
附录
致谢

(8)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临床不良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喹诺酮类药物分类及特点
2 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概况
3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3.1 消化系统
    3.2 过敏反应
    3.3 光敏反应
    3.4 中枢神经系统
    3.5 心血管系统
    3.6 肝功能损害
    3.7 肾功能损害
    3.8 血液系统
    3.9 软骨毒性和肌腱损伤
    3.10 影响血糖
    3.11 其他
4 结语

(9)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综述
2 喹诺酮类的不良反应
    2.1 皮肤过敏及光毒性
    2.2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
    2.3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2.4 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
    2.5 泌尿系统不良反应
    2.6 骨骼系统不良反应
3 资料与方法
    3.1 资料来源
    3.2 方法
4 结果
    4.1 ADR患者性别及年龄分布情况
    4.2 喹诺酮类药物品种分布
    4.3 喹诺酮类药物给药途径与ADR的关系
    4.4 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
5 讨论
    5.1 年龄与ADR的关系
    5.2 药物种类与ADR的关系
    5.3 给药途径与ADR的关系
6 结论

四、环丙沙星的不良反应(一)(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本体的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语义检索模型研究[D]. 林鑫.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2]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研究[J]. 赵茹. 化工管理, 2019(35)
  • [3]利用斑马鱼探讨氟喹诺酮结构与毒性的关系研究[D]. 肖超强.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8(02)
  • [4]牛可食性组织25种喹诺酮类药物LC-MS/MS检测方法研究[D]. 权丹.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3)
  • [5]临床氟喹诺酮类药的药理分析[J]. 陈木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08)
  • [6]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J]. 胡家明. 内蒙古中医药, 2013(22)
  • [7]抗微生物药长期给药对小鼠肠道微生物组多样性的影响[D]. 邓冠华.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3)
  • [8]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临床不良反应[J]. 谭莉莉. 中国药物警戒, 2013(02)
  • [9]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统计分析[J]. 王玉娟,梁竹,陶利. 中国医药指南, 2013(04)
  • [10]喹诺酮类药不合理使用致药物热1例[J]. 张小莉,张兰华,常香芬.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11(09)

标签:;  ;  ;  ;  ;  

环丙沙星的不良反应(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