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左旗农牧业用水优化配置方案

巴林左旗农牧业用水优化配置方案

一、巴林左旗农牧业用水优化配置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张小华[1](2021)在《内蒙古赛罕乌拉草地不同利用方式下蒸散发与生态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内蒙古草原处于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气候波动性较大,同时具有脆弱性和严酷性,使得处于干旱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的草原的生态系统更容易发生退化。降水是干旱半干旱区水分补给的主要来源,蒸散发是干旱半干旱区最主要的水分损失途径,而植被恢复势必会增加耗水量和土壤水分的损失。因此,精确地估算干旱半干旱地区蒸散量和雨水资源化潜力指数,并掌握其时空规律极为重要。本文通过对不同保护与利用方式下草地蒸散发、雨水资源化潜力指数与生态效应的研究,以期为区域植被配置和草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建议与理论支持。本研究使用涡动相关观测技术获取了干旱半干旱地区赛罕乌拉的草地生长期观测数据,对三种保护利用方式下的草地物种组成、重要值、地上生物量、盖度及多样性等方面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对其产生的生态效应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评估;使用构建的SEBAL模型,模拟了研究区2000~2019年的蒸散发量及其变化(evapotranspiration,ET),分析了蒸散发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模型法计算了雨水资源化潜力指数(rain water utilization potential indicator,RUP);分析了不同保护利用方式下草地生物量、丰富度、多度、盖度等对蒸散发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区草地生长季蒸散发及气象因子变化变化规律。实验观测期间,蒸散发量从5月到6月呈下降趋势,从6月到8月呈上升趋势并达到峰值,8月后持续下降,生长季的蒸散发量为313.8 mm。草地碳源汇效应成波动状态,土壤的体积含水量与降雨变化呈现一致性,降雨多集中于后期。(2)利用水分亏缺来评价现有水资源是否满足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同样适用于赤峰区域,通过大尺度研究表明,干旱半干旱区草地实际蒸散发量与雨水资源化潜力空间分布格局具有较好的空间一致性。以赛罕乌拉所在的赤峰市为例,研究了大尺度蒸散发与雨水资源化潜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实际蒸散发量与雨水资源化潜力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蒸散发高值区域(>400 mm),对应的雨水资源化潜力相对较小,而蒸散发中值与低值区域(<400 mm),对应的雨水资源化潜力相对较大。在研究时段,大多数区域处于年动态水分盈余状态。(3)研究了解了赛罕乌拉蒸散发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通过遥感和空间分析表明,在空间上,实际蒸散发的高值区(>400 mm)主要集中分布在森林生态系统区域;从时间变化上,2010~2019年实际蒸散发整体呈现增加趋势。其中,2000~2009年实际蒸散发的高值区(>400 mm)面积呈下降趋势,中值区(300~400 mm)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水分亏缺盈余方面,从2000~2006年,水分盈余区域面积逐渐减少,从2006到2012年,水分盈余区域面积呈显着增加趋势,而2012年之后到2019年,雨水资源化潜力又逐年减小,其中2016~2019年三种不同保护利用方式的草地均处于年动态水分亏缺状态,表明气象要素对蒸散发有显着影响。(4)揭示了不同保护利用方式下草地实际蒸散发与草地主要生长状况指标的相关关系。对赛罕乌拉2000~2019年的蒸散发研究表明,不同保护利用方式草地的蒸散发与均匀度指数和生物量均呈正相关关系,且围封草场的相关性较强,放牧草场的相关性较弱。围封草场和打草场的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较广,与蒸散发的相关性也呈正相关关系,而放牧场的多样性指数与蒸散发呈负相关关系。放牧草场和围封草场的蒸散发随着总盖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打草场的蒸散发与总盖度的相关性较弱(5)研究发现了不同保护利用方式下的草地生态效应变化。通过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特征效应、结构效应、质量效应、功能效应、风沙防护效应等综合研究表明,围封恢复草场的生态效应为正向效应,打草场的生态效应为负向效应,放牧草场的生态效应为零效应,表明退化草地围封恢复措施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打草场常年打草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围栏恢复是实现退化草原植被向顶极群落恢复演替的有效措施。(6)研究发现,草地围封模式更有利于植被的恢复,适合于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区退化草地的恢复。在降水量低于350 mm的干旱半干旱区,建议以围封保护恢复为主,同时控制草地围封保护和刹割时间,在保护的前提下提升经济效益。在对需要进行人工补种的严重退化草地,首先,应以草本植物修复为主。其次,选择合适的耐寒、耐旱的本地物种,同时优化草本植物的种植密度,降低草地的耗水,减缓干旱胁迫,提高农牧交错区的草地保护与恢复成效。在实现区域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前提下,提升社会与经济效益,实现生态修复效益最大化。

刘天姿[2](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赤峰市巴林左旗农村垃圾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国农村整体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环境也越来越受到政府、社会和人民群众的重视和关注,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改善农村的村容村貌成为政府首要的工作内容之一,而农村垃圾治理作为改善农村村容村貌的重要环节,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近几年,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来解决我国当前农村垃圾治理中的突出问题,农村脏乱差的现象较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受到经济、地域、社会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在具体的治理过程中也遇到很多问题。当前,农村垃圾治理工作任重道远,如何更好、更快地治理农村垃圾,将是各级政府长期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以赤峰市巴林左旗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法,以农村垃圾治理为切入点,重点分析巴林左旗农村垃圾治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对策。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意义和国内外学者关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论文的创新点。第二部分主要对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阐释,并阐述了农村垃圾治理的重大意义。作者认为加强农村垃圾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举措,是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必然之举,是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有效探索。第三部分介绍了巴林左旗农村垃圾治理中成绩突出的乡镇,通过对这几个乡镇进行调研,以点代面,总结出巴林左旗农村垃圾治理的现状。作者认为巴林左旗农村垃圾治理现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全旗选取五个试点乡镇,基本建立了“农户分类、村收集、乡镇分片区处理”的三级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一体化体系,垃圾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第四部分结合巴林左旗垃圾治理的现状分析了巴林左旗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作者认为巴林左旗农村垃圾主要存在环卫基础设施薄弱、垃圾处理方式落后、村民处理垃圾随意性大、垃圾治理缺乏长效管理机制的问题。从村庄分散导致垃圾收集不集中、垃圾治理资金保障机制不健全、生活垃圾治理起步晚且历史欠帐多、农民缺乏环保意识的角度进行了原因分析。第五部分通过上述章节的分析以及结合巴林左旗的实际,从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协调治理体系、健全垃圾治理资金保障机制、提高村民环保意识、提高农村垃圾处理水平和完善建设垃圾治理长效管护机制的角度为巴林左旗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提出意见和建议。

张凯波[3](2020)在《内蒙古巴林左旗产业扶贫模式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贫困一直是制约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影响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问题,我国从2013年提出精准扶贫的国家方针以来,采取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等多种方式解决贫困问题,努力实现脱贫摘帽。在多种措施中,产业扶贫是扶贫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种途径,作为精准扶贫战略的延伸,产业扶贫能够立足当地实际情况,发展行之有效的扶贫产业,将扶贫模式由“输血”转换为“造血”,在扶贫工作中更加具有延续性、可持续性,能够有效激发人民群众内生动力,从而在脱贫攻坚中带动部分贫困户脱贫致富。当前是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即将收官的关键时刻,产业扶贫的作用更加显着,产业扶贫的模式也逐渐完善。本文以内蒙古巴林左旗为研究区域,巴林左旗贫困人口众多,贫困程度较深,在产业扶贫过程中与其他地区有共性之处,也有自己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实地走访调研,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以巴林左旗产业扶贫中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赤峰市富承祥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承祥牧业公司)、巴林左旗三山乡惠美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惠美合作社)为例归纳总结了当前巴林左旗产业扶贫的三种主要模式,即政府主导型、企业带动型、合作社引领型,并对这三种产业扶贫模式进行了分析比较。通过调查研究得知,虽然巴林左旗通过不同的产业扶贫模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效果,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因户施策不精准、产业项目见效慢、未形成长效机制、防控风险能力弱、贫困户参与程度不深等方面的问题,对此需要通过加强精准识别力度、合理培育产业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方式、推动产品市场化,提高小额信贷质量、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发挥贫困户内生动力等方式进一步完善优化。也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研究能够为家乡脱贫攻坚工作提供可借鉴的内容,助力早日脱贫。

刘楠[4](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赤峰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多年来保持高速地增长,生产力的提高与科学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是在另一方面使得人口急剧增长、资源渐进贫乏,生态损毁等问题越发严重,因此导致环境承载与资源供给的限制性又呈现出反过来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趋势,经济和资源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通过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是缓解上述矛盾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其新要求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与外延高度契合。因此,开展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对于促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等方面意义颇深。赤峰市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拥有最多人口数量的同时也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典型地区。这里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生态系统破坏,水土流失和草地退化都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资源禀赋因地区而异且相差较大,资源承载状况也呈现不均衡态势。本研究以赤峰市为研究区,为了进一步解析目前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情况,以赤峰市统计年鉴为基础并收集计算所得多组数据构建了 2018年赤峰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基于数据获取的科学性及评价的全面性、综合性,论文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三个影响较大的角度入手搭建了综合评价因子层,以此为基础对多项指标进行比对选择,提炼出少数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利用熵值法在SPSS中运行计算程序并得到相应权重后进行赋权,最后通过综合评价模型获得2018年赤峰市各县(旗)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得分情况,而后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并排序,旨在可为赤峰市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提供更合理建议。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对综合值进行分类赋值发现,红山区、元宝山区和喀喇沁旗的社会经济因子综合值和自然资源因子综合值都偏大,导致环境承载压力大,其综合值均大于6;巴林左旗、宁城县的生态环境因子综合值和社会经济因子综合值均较大,导致该区域环境承载压力较大,而阿鲁科尔沁旗、敖汉旗的环境承载压力中等;松山区、巴林右旗、林西县和翁牛特旗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较小,克什克腾旗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小。

朱晓强[5](2020)在《矿产资源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研究 ——以大兴安岭中南段为例》文中认为矿产资源基地是矿业经济的主要载体,能够统筹矿产资源集中勘查开发、保证矿物原料高效生产利用和促进下游产业集聚,从而保障国家矿产资源的安全供应。然而,我国矿产资源基地只有名称没有边界,导致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时没有充分考虑资源基地的空间位置,这既压缩了矿业活动范围,也不利于矿政管理以及“三区三线”的划定。因此,急需开展矿产资源基地的划界与综合评价研究,明确基地的边界,为将矿产资源基地纳入我国“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实现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双赢。矿产资源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区位论、矿产资源安全、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为基础,对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界定矿产资源基地的内涵并进行了分类,明确基地划界的原则、依据和方法,建立了划界理论框架。2.从地质资源、技术经济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构建了矿产资源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了适用于划界的7个指标和适用于综合评价的15个二级指标。3.从基地、重点区和限制区、核心区三个层次构建矿产资源基地划界等级体系,提出了我国矿产资源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方案。4.以大兴安岭中南段有色金属资源基地为例开展实证研究。以研究区所在的大兴安岭Sn-Cu-Pb-Zn-Ag-Au-Nb-Ta矿床Ⅲ级成矿带为依据,分析区域断裂构造、成矿规律、矿床分布等信息,初步划定基地边界。在对划界指标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运用GIS核密度分析和空间叠置法确定矿产资源密集区,并结合断裂构造、化探异常等要素修正基地的边界。综合考虑区域内的自然保护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等因素,最终确定大兴安岭中南段有色金属基地的边界。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划定的基地进行评价,结合实际情况,认为基地边界划定合理。最后,提出管理政策建议,为制定差别化矿政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韩炜[6](2020)在《内蒙古草原地区种植面积变化及其经济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农三牧”作为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做出关于推广高质量农业生产模式的重要指示,创新北方农牧交错带种养结合新模式,着力推进粮改饲发展新型畜牧业。近年来内蒙古在实行草原生态与饲料地建设、开展草牧业试点政策多措并举的背景下,农牧业的发展方向尤为重要。因而研究如何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提高生产效率与农牧民收入,对于实现内蒙古牧区生产与生态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梳理了内蒙古粮食直接补贴和生态草牧业政策的发展情况。其次以呼伦贝尔、科尔沁草原、乌兰察布、鄂尔多斯、锡林郭勒以及阿拉善地区六大草原地区为研究区域,以粮食播种与发展生态草牧业代表草原地区种植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两种集约化利用方式,分析2000年至2017年各地区粮食播种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情况。并结合气象数据和相关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了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构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一步以“异方差-序列相关-截面相关”稳健型标准误面板回归模型分析粮食播种面积的增长以及粮食产量的增加是否会提高农牧民人均净收入。研究结果表明:在粮食补贴政策以及草牧业政策的利导因素下,内蒙古草原地区粮食播种面积以及人工草原面积均有明显增加,其中半农半牧业旗县的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尤为明显。草原地区粮食种植面积的扩大及粮食产量的增加促进了农业产出与区域经济发展。但就研究区域来讲,扩大粮食种植显着降低了研究区域29个牧业旗的人均净收入,因此,牧业旗的发展是否继续扩大粮食种植值得进一步思考。内蒙古作为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以及重要的畜产品基地,亟需在保护草原的基础上,统筹协调草地生产功能,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总之,在内蒙古农区、半农半牧区,粮食播种面积增多有助于提高农牧民人均净收入,但对纯牧区粮食生产增长并不一定促进农牧民人均净收入增长,例如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科尔沁等地区更加适宜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大力发展草原畜牧业,促进人均净收入的有效增长。

高滢洁[7](2020)在《内蒙古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文化旅游业成为世界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而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文化旅游产业一直是我国旅游业和第三产业的重要构成。进入新世纪,我国政府颁布一系列旨在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新政策,文化旅游产业成为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兴产业,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南部,处于我国北方的农牧交错带上,也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交融地,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区域性较大城市。赤峰市自然生态环境独特、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北方文明的摇篮。截止2018年,这里拥有7000多处历史文化遗址,包括省级、国家级以及世界级,其文化资源占据内蒙古自治区总量的一半左右。赤峰市依靠极其丰富的人文资源,积极促进旅游产业的升级调整,努力打造文化旅游产业新发展,为当地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在国家战略的整体推动和全国各地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形势下,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也显现出明显的经济效应、社会文化效应,成为推动赤峰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就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背景、现状、经济效应和影响因素进行了重点分析。重点说明赤峰市如何利用该市丰富厚重的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对文化旅游产业进行开拓性发展,最终使旅游产业成为赤峰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中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应,最后使文化旅游产业在我国民族地区旗县中达到中上水平。本文还重点探讨了赤峰市巴林左旗已经消失数百年的契丹文化,如何通过创新性发展被打造成现代文化产业园区的特征与效应,探讨其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如何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民族文化的继承、保护与开发,进而提升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感。本文体现的新意主要体现在:一是将赤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分析放置于国内外文化旅游大发展的背景中,说明赤峰作为我国文化资源大市和欠发达地区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性与必要性。二是文章依据旅游经济的关联理论、融合理论以及整合理论,分析了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特征及经济效应,说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能够促进赤峰市文化资源的开发进而促进民族经济发展。三是本文借助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分别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与同业竞争、机遇、政府六个方面分析了影响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重点突出了政府主导对于赤峰这样欠发达地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所起的决定作用与推动作用。然而,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毕竟起步晚,受该市经济基础薄弱的影响,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诸多困难与问题,如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程度偏低、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与文化体验感不足、区域旅游发展不均衡等,文章进一步说明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还需要在文化资源整合、核心文化品牌创建、政府牵头推动、展开境域内外文化合作以及文化与旅游融合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发展。

刘燕[8](2019)在《契丹文化与汉文化交织语境下的辽代园林史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园林文化是四千多年来华夏文明的重要因子,而在中国园林史学研究中,存在重华夏,轻夷狄的情况,这也就使得辽代园林史的研究一直未受重视。辽代园林一方面体现了契丹族作为游牧民族的人文风情,辽阔草原上契丹族的艺术审美,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原汉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给契丹族带来的影响。辽代园林发展过程中也呈现了相对落后社会文化形态主动向先进文化形态去吸收学习的特征。无论辽代是如何选择吸收借鉴先进汉文化,汉文化对于契丹游牧民族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深入系统的研究揭示和学习辽人的思维方式,探究契丹文化与汉文化的交织机理,对于全面认识辽代园林风格、演变规律至关重要。因此研究辽代园林,不仅是对辽代园林、少数民族园林史的补充更是对中国园林史的补充。论文主要分为三大块,首先通过梳理辽代园林的自然人文环境,指出辽代是以契丹游牧民族为主体,极具北方地域文化特征的国家。游牧文化有极强的流动和瞬时性,游猎已经可以满足契丹人的娱乐、精神需求,而园林作为中原地区的艺术形态趋于固定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园林与契丹游牧文化具有相斥性。建国后,以契丹游牧文化为本位政策与中原汉文化政策之间的互动,在辽代209年的统治中始终存在。在两种文化的共同作用下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经历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也正是基于文化的交织,园林艺术在辽代才得以发展。其次通过整理分析数个园林个案,发现辽代园林兼具奔放粗犷的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唐宋园林文化特征,寺庙园林以风景化为主要特征,私家园林以生产要素、崇佛礼佛为造园主题,皇家园林在游猎习俗影响下多围绕湖泊生态环境而建。最后,本文总结了辽代园林从无到有,直至全盛的发展体系,提出捺钵文化下的皇家园林对后世金代、元代,乃至明清园林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自此开启了北京地区皇家园林的序幕,辽代园林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国古典园林的多民族文化内涵。

程旗[9](2019)在《内蒙古农资物流网络集中式资源效率评价及配置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资作为粮食生产的基础物资和必备条件,其流通网络为全社会提供生存发展的保障。供销系统凭借长期农资流通服务的积累,在农资流通市场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其既有的点多面广线长的物流网络资源在农资流通领域中具有规模优势,但供销系统的资源优势并未充分利用,资源利用效率较低,资源配置不合理。同时,鉴于供销系统主渠道作用,其得到了中央财政设立的“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即“新网工程”)专项资金的支持,但对于该类新增资源管理粗放,加剧了资源配置不合理,制约着供销系统更好的发展。如何有效配置既有及新增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供销系统采用省级统筹调配集中式物流网络资源,并由县级社依托资源具体运作农资业务的管理模式。因此,以内蒙古供销系统农资物流网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集中式资源分配模型,对其既有及新增资源的利用效率与配置优化进行研究。首先,对物流网络和集中式资源的利用与配置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然后对供销系统的运作模式及其物流网络集中式资源进行分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在经典集中式资源分配模型及其适应性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既有资源分配时出现的过度调整(缩减或膨胀)和未涉及新增资源分配的两种情形,分别构建了适用于供销系统农资物流网络的改进集中式资源分配模型。对于既有资源,考虑到其调整幅度的可操作性,决策者可以为DMUs资源配置提供一个循序渐进的改进路径,使资源分配计划更具有操作性(或可行性);对于新增资源,在既有资源配置优化的基础上,决策者可以设置不同的投入百分比逐步分配资源。最后将改进后的集中式资源分配模型应用到内蒙古供销系统农资物流网络中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改进的集中式资源模型能够优化既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最后结合区域特点,针对既有资源优化配置提出因地制宜、逐步优化的改进建议,削减冗余资源优化既有资源,在此基础上,针对下周期新增资源抓住重点资助方向,避免盲目投入;分等级、分阶段逐步分配资金,确定未来主要发展方向。为供销系统农资流通体系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潘晨[10](2019)在《赤峰市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通过政府支持和巴林左旗人民的努力,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如今笤帚苗产业在巴林左旗已成长为一项支柱产业。近几年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势头。因此,如何全方位优化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生产,在增量的同时提质,提质的同时创牌,创牌的同时增效,实现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因此,本文以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为研究对象,以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等方法,构建了包含生态、社会、经济三个子系统的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同时,本文选择了熵权法和综合评价法对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认为,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逐渐暴露出土地抗灾能力弱;专业化人才少、笤帚苗加工产品研发能力较弱;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农民培训结合不够紧密;在电商平台上,知名度不高;龙头企业较少等问题。对此,本文有针对性的提出新种引育,提升土地抗灾能力;围绕市场需求,注重产品研发,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产品产出率;线上线下充分结合,提高笤帚苗产业产品知名度;培育龙头企业,抓好品牌建设,加快产业发展等建议,以期让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可持续的实现兴旺。

二、巴林左旗农牧业用水优化配置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巴林左旗农牧业用水优化配置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赛罕乌拉草地不同利用方式下蒸散发与生态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蒸散发估算方法
        1.2.2 草地蒸散发的影响机制
        1.2.3 不同草地利用方式的生态效应
    1.3 研究内容
        1.3.1 草地蒸散发及生长季的变化特征
        1.3.2 大尺度植被蒸散发与水分盈亏的时空变化及植被修复研究
        1.3.3 不同保护利用方式下的草地蒸散发的变化特征及草地保护与利用研究
        1.3.4 不同草地保护利用模式与恢复途径的生态效应评估
    1.4 本论文关注的科学问题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数据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特点
        2.1.2 植被与土壤
        2.1.3 气候特征
    2.2 观测与仪器
        2.2.1 草甸草原的通量观测
        2.2.2 草地生物多样性观测
    2.3 其他地面数据
        2.3.1 气象数据
        2.3.2 遥感数据
        2.3.3 土地利用数据
    2.4 湍流资料质量控制
    2.5 研究方法
        2.5.1 草地湍流通量观测
        2.5.2 生物多样性计算
        2.5.3 基于SEBAL模型的实际蒸散发模拟
        2.5.4 雨水资源化潜力
第三章 草地生长季气象因子及蒸散发的变化特征
    3.1 草地气象因子的变化特征
        3.1.1 土壤湿度与降雨变化特征
        3.1.2 土壤温度变化特征
        3.1.3 空气温湿度变化特征
        3.1.4 风速和风向变化特征
    3.2 草地下垫面辐射与能量平衡
        3.2.1 草地下垫面小气候平均日变化
        3.2.2 草地下垫面辐射平衡与能量闭合
        3.2.3 草地下垫面净辐射与可能蒸散量
    3.3 碳通量日变化特征
    3.4 草地蒸散发的变化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尺度植被蒸散发与水分盈亏的时空变化及植被修复研究
    4.1 区域植被类型及变化
    4.2 区域实际蒸散发时空变化特征
    4.3 区域雨水资源化潜力指数时空变化特征
    4.4 降水与气温对区域蒸散发和雨水资源化潜力影响
    4.5 区域植被的合理保护与修复
    4.6 小结
第五章 不同保护利用方式下的草地蒸散发的变化特征及草地保护与利用研究
    5.1 植被类型变化
    5.2 实际蒸散发与雨水资源化潜力指数时空变化特征
        5.2.1 实际蒸散发时空变化特征
        5.2.2 雨水资源化潜力指数时空变化特征
    5.3 不同保护利用方式草地的蒸散发、雨水资源化潜力指数和蒸降差的变化
        5.3.1 蒸散发的变化
        5.3.2 雨水资源化潜力指数的变化
        5.3.3 蒸降差的变化
    5.4 群落特征对不同保护利用方式下的草场蒸散发的影响
        5.4.1 不同保护利用方式下草地多样性对蒸散发的影响
        5.4.2 不同利用方式下草地均匀度对蒸散发的影响
        5.4.3 不同利用方式下草地群落盖度对蒸散发影响
        5.4.4 不同利用方式下草地群落生物量对蒸散发的影响
    5.5 草地的保护与利用
    5.6 小结
第六章 不同草地保护利用模式与恢复途径的生态效应评估
    6.1 多样性效应---不同草地利用模式与恢复途径群落功能群多样性变化
    6.2 结构效应---不同草地利用模式与恢复途径的群落功能群组成变化
    6.3 质量效应---不同草地保护利用模式与恢复途径草场质量变化
    6.4 功能效应---不同草地利用模式与恢复途径草场功能变化
    6.5 防风固沙效应---不同草地利用模式与恢复途径防风固沙功能影响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特色与创新
    7.3 不足与展望
附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乡村振兴背景下赤峰市巴林左旗农村垃圾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性
一、相关概念和理论阐释
    (一)相关概念
        1.乡村振兴战略
        2.农村生活垃圾
        3.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二)理论依据
        1.公共产品理论
        2.协同治理理论
        3.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加强农村垃圾治理的重要意义
        1.加强农村垃圾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
        2.加强农村垃圾治理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举措
        3.加强农村垃圾治理是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必然之举
        4.加强农村垃圾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有效探索
二、赤峰市巴林左旗农村生活治理垃圾现状
    (一)巴林左旗基本情况
    (二)调研地点基本情况
    (三)调研地点垃圾治理现状
        1.农村垃圾产生基本情况
        2.农村垃圾收运处理情况
        3.农村垃圾治理取得的成效
三、赤峰市巴林左旗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
        1.环卫基础设施薄弱
        2.垃圾处理方式落后
        3.村民处理垃圾随意性大
        4.垃圾治理缺乏长效管理机制
    (二)原因分析
        1.村庄分散导致垃圾收集不集中
        2.资金投入和保障机制不健全
        3.垃圾治理起步晚且历史欠帐多
        4.村民缺乏环保意识
四、强化赤峰市巴林左旗农村生活垃圾综合治理的对策
    (一)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协调治理体系
        1.发挥村委会作用
        2.合理利用市场机制
    (二)健全农村垃圾治理的资金保障机制
        1.加大资金投入
        2.多渠道筹资金
    (三)提高村民环保意识
        1.加大环保宣传力度
        2.提高农民参与积极性
    (四)提高农村垃圾处理无害化水平
        1.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2.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3.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
    (五)完善建设垃圾治理长效管护机制
        1.完善村民自治管理机制
        2.建立治理监督考评机制
        3.加强现有环卫队伍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内蒙古巴林左旗产业扶贫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1.1.2.2 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贫困与反贫困方面的研究
        1.2.2 关于产业扶贫模式方面的研究
        1.2.3 关于产业扶贫作用方面的研究
        1.2.4 关于产业扶贫问题及对策建议方面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4.1 本文的创新点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2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2.1 产业扶贫基本概念
        2.1.1 贫困与反贫困
        2.1.2 精准扶贫
        2.1.3 产业扶贫
    2.2 产业扶贫相关理论
        2.2.1 习近平扶贫理论
        2.2.2 参与式扶贫理论
        2.2.3 合作型反贫困理论
3 巴林左旗产业扶贫现状
    3.1 巴林左旗概况
    3.2 巴林左旗产业扶贫主要措施
    3.3 巴林左旗产业扶贫所取得的成效
4 巴林左旗产业扶贫的主要模式
    4.1 以笤帚苗产业为例的政府主导型产业扶贫模式
    4.2 以富承祥牧业公司为例的企业带动型产业扶贫模式
    4.3 以惠美合作社为例的合作社引领型产业扶贫模式
5 巴林左旗产业扶贫模式的扶贫成效
    5.1 政府主导型产业扶贫模式的扶贫成效
    5.2 企业带动型产业扶贫模式的扶贫成效
    5.3 合作社引领型产业扶贫模式的扶贫成效
6 巴林左旗产业扶贫模式存在问题
    6.1 政府主导型产业扶贫模式存在问题
        6.1.1 产业扶贫因户施策不精准
        6.1.2 扶贫产业主体单一
        6.1.3 产业扶贫项目见效较慢
    6.2 企业带动型产业扶贫模式存在问题
        6.2.1 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
        6.2.2 产业扶贫缺乏长效机制
        6.2.3 营商环境不够优化
    6.3 合作社引领型产业扶贫模式存在问题
        6.3.1 资金投入力度不足
        6.3.2 风险防控能力不强
        6.3.3 贫困户参与产业扶贫程度弱
7 完善巴林左旗产业扶贫模式的对策建议
    7.1 优化政府主导型产业扶贫模式的对策建议
        7.1.1 加强精准识别力度
        7.1.2 合理培育扶贫产业主体
        7.1.3 增强贫困户内生动力
    7.2 优化企业带动型产业扶贫模式的对策建议
        7.2.1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7.2.2 推动产品市场化发展
        7.2.3 优化企业营商环境
    7.3 优化合作社引领型产业扶贫模式的对策建议
        7.3.1 提高小额贷款质量
        7.3.2 完善产业扶贫风险机制
        7.3.3 提升贫困户参与意愿和能力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乡村振兴背景下赤峰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3.3 当前研究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创新点
        1.4.3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
    2.1 理论基础
        2.1.1 生态经济理论
        2.1.2 系统理论
        2.1.3 资源稀缺理论
    2.2 乡村振兴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需求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分析法
        2.3.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法
        2.3.3 综合指标评价法
        2.3.4 空间分析法
        2.3.5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区位概况
        3.1.2 自然地理概况
        3.1.3 社会经济概况
    3.2 数据来源
    3.3 数据处理
4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
    4.1 评价指标体系
        4.1.1 指标体系选取原则
        4.1.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4.2 指标权重设定
    4.3 资源环境承载力因子提取
        4.3.1 自然资源因子
        4.3.2 生态环境因子
        4.3.3 社会经济因子
5 赤峰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
    5.1 自然资源因子评价
        5.1.1 土地资源压力指数
        5.1.2 耕地质量
        5.1.3 人均可利用水资源
        5.1.4 自然资源因子承载力
    5.2 生态环境因子评价
        5.2.1 林草覆盖率
        5.2.2 生态健康指数
        5.2.3 防风固沙功能
        5.2.4 污染物指数
        5.2.5 生态环境因子承载力
    5.3 社会经济因子评价
        5.3.1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5.3.2 人口密度
        5.3.3 交通网络密度
        5.3.4 牲畜存栏数
        5.3.5 社会经济因子承载力
    5.4 赤峰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6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表

(5)矿产资源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研究 ——以大兴安岭中南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区划理论研究现状
        1.2.2 矿产资源区划研究现状
        1.2.3 保护区与矿产资源基地研究现状
        1.2.4 划界与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基本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
    1.6 创新点
第2章 矿产资源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理论框架
    2.1 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区位理论
        2.2.3 区域产业集聚理论
        2.2.4 矿产资源安全理论
        2.2.5 地域分工理论
        2.2.6 综合评价理论
    2.3 理论框架
        2.3.1 划界原则
        2.3.2 划界依据
        2.3.3 划界方法
第3章 矿产资源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
    3.1 影响因素
        3.1.1 资源
        3.1.2 技术经济
        3.1.3 环境
    3.2 指标构建原则
    3.3 指标的选取和解释
        3.3.1 划界指标的选取
        3.3.2 综合评价指标的选取
        3.3.3 指标的解释
    3.4 指标的标椎化
    3.5 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
        3.5.1 层次分析法(AHP)
        3.5.2 模糊综合评价法(FCE)
第4章 矿产资源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方案
    4.1 基地分类
    4.2 基地划界等级体系构建
    4.3 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方案
第5章 大兴安岭中南段有色金属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
    5.1 研究区概况
        5.1.1 自然地理条件
        5.1.2 地质调查工作程度
        5.1.3 地质资源条件
        5.1.4 生态环境条件
        5.1.5 技术经济条件
    5.2 基地划界
        5.2.1 划界指标权重
        5.2.2 划界指标标准化
        5.2.3 基地划界
    5.3 基地综合评价
        5.3.1 综合评价指标权重
        5.3.2 指标数据资料处理
        5.3.3 综合评价
    5.4 勘查开发布局
第6章 矿产资源基地管理政策建议
    6.1 统一管理政策建议
    6.2 差别化管理政策建议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内蒙古草原地区种植面积变化及其经济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
        (2)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牧民增收
        (3)创造适宜友好的生态环境
    1.3 文献综述
        1.3.1 土地利用相关研究进展
        1.3.2 草地资源集约利用与草牧业研究综述
        1.3.3 草原开垦利用存在机会成本
        1.3.4 农牧业生产研究述评
        1.3.5 当前研究的不足与本文研究的贡献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种植结构与种植结构调整
        2.1.2 草原类型
        2.1.3 集约化生产
        2.1.4 粮食产量
        2.1.5 牧业旗与半农半牧业旗县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草原生态系统的外部性理论
        2.2.3 制度变迁理论
三、研究区域种植结构调整与生产情况
    3.1 研究区域概况
    3.2 粮食安全问题与内蒙古粮食补贴政策实施概述
        3.2.1 粮食安全问题
        3.2.2 内蒙古粮食直接补贴政策
    3.3 内蒙古草原建设及草牧业试点政策实施概述
        3.3.1 内蒙古草原建设情况
        3.3.2 草牧业试点政策概述
    3.4 本章小结
四、粮食播种面积变化对人均净收入的影响分析
    4.1 模型建立
    4.2 计量检验
        4.2.1 检验个体效应
        4.2.2 检验时间效应
        4.2.3 Hausman检验
        4.2.4 时间固定效应
        4.2.5 异方差检验
        4.2.6 序列相关检验
        4.2.7 截面相关检验
        4.2.8 平稳序列
    4.3 内蒙古牧业与半牧业旗县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的影响分析
        4.3.1 牧业与半牧业旗县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的影响分析
        4.3.2 六大草原牧业与半牧业旗县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的影响分析
        (1)六大草原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的影响分析
        (2)六大草原牧业与半牧业旗县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的影响分析
        (3)粮食播种面积不同程度增加的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五、粮食产量变化对于人均净收入的影响分析
    5.1 模型建立及计量检验
    5.2 牧业与半牧业旗县粮食产量的影响分析
    5.3 粮食播种面积不同程度增加的影响分析
    5.4 本章小结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结论
        6.1.1 草原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均有明显增加
        6.1.2 草原地区发展粮食种植效率相对较低
        6.1.3 需要协调发展各草原区域的种植结构
    6.2 政策建议
        6.2.1 牧区可持续发展更应该走生态草牧业的路径
        6.2.2 大力发展草牧业产业集约化与规模化程度
        6.2.3 半农半牧业旗县应当大力发展粮改饲
        6.2.4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参考文献
致谢

(7)内蒙古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关于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文献综述
    三、论文的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四、论文研究的新意与可能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本文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支持
    第一节 与文化旅游产业相关的概念
        一、旅游与旅游产业
        二、文化旅游与文化旅游产业
        三、文旅产业融合
    第二节 支撑本文的相关理论基础
        一、产业关联理论
        二、产业融合理论
        三、产业整合理论
第二章 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概况及特征
    第一节 赤峰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时代背景
        一、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国内外旅游产业中的新兴产业
        二、我国从国家战略层面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三、全国各地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
    第二节 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一、通过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文化资源
        二、是赤峰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是对民族文化的积极保护与弘扬
    第三节 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特征
        一、可以成为赤峰市支柱产业
        二、形成一定的文化旅游品牌
        三、文旅产业在我国民族地区旗县中达到中上水平
        四、产业形式多样、内涵丰富
    第四节 上京契丹辽文化产业园:赤峰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典型
        一、上京契丹辽文化产业园建设的缘起
        二、目标与成效:建设中国辽文化产业示范区
        三、上京契丹辽文化产业园建设的启示
第三章 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的经济效应与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效应分析
        一、文化旅游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增长
        二、促进第三产业的完善与发展
        三、文化旅游的乘数效应明显
    第二节 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关于波特产业竞争力的“钻石模型”
        二、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节 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旅游产业缺乏整体形象塑造,规模效益低
        二、融资难导致文化旅游产业综合水平偏低
        三、文化创意研发应用能力低、文化体验感不强
        四、文化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程度高
    第二节 促进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赤峰特色鲜明的全域旅游品牌形象
        二、明确政府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角色与定位
        三、发展赤峰特色旅游
        四、注重文化品牌的塑造与推广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契丹文化与汉文化交织语境下的辽代园林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价值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价值
    1.3 辽代园林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和难点
        1.5.1 创新点
        1.5.2 难点
第二章 辽代园林发展的自然、人文环境
    2.1 辽代政权兴亡与经济发展
        2.1.1 时局动荡与政权更迭
        2.1.2 原始经济到封建经济
    2.2 辽代的疆域与自然地理
        2.2.1 自北向南拓展疆域
        2.2.2 北方地理气候特征
    2.3 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
        2.3.1 民族迁徙杂居与民族融合
        2.3.2 效仿中原建立定居城市
        2.3.3 “学唐比宋”方针下文化政策宽松
第三章 契丹文化与汉文化交织下的辽代园林发展机理
    3.1 契丹游牧民族自身的文化特色
        3.1.1 游牧民族固有的空间观
        3.1.2 “逐水草而居”中形成的生态文化观
        3.1.3 游猎活动下骑马游观的审美方式
    3.2 辽代契丹族对汉文化的接纳认同与文化交织
        3.2.1 辽代中原汉文化的重要构成
        3.2.2 辽代契丹族对汉文化的接纳认同
        3.2.3 辽代契丹文化与汉文化的交织作用
    3.3 文化交织下园林萌芽
        3.3.1 佛教文化催生寺庙园林
        3.3.2 游牧定居文化结合下的私家园林
        3.3.3 捺钵与皇家园林
第四章 以山林为载体的寺庙园林
    4.1 辽代寺庙园林个案研究
        4.1.1 城市寺庙
        4.1.2 山林寺庙
    4.2 寺庙园林特征及文化内涵分析
        4.2.1 造园要素空间特征
        4.2.2 择园址、审地形
        4.2.3 园林文化内涵
第五章 以生产为载体的私家园林
    5.1 私家园林概况
        5.1.1 佛教化私园
        5.1.2 庄园园林
        5.1.3 别墅园林
    5.2 私家园林特征分析
        5.2.1 华丽粗犷的北方地域风格
        5.2.2 实用主义的风格特征
第六章 以湖泊为载体的皇家园林
    6.1 皇家园林概况
        6.1.1 大内苑囿
        6.1.2 行宫苑囿
        6.1.3 离宫苑囿
    6.2 皇家园林特征及文化内涵
        6.2.1 造园要素空间特征
        6.2.2 园林文化内涵
第七章 辽代园林的发展演变历程及其历史地位
    7.1 辽代园林发展演变历程
        7.1.1 混沌初开,审美发端
        7.1.2 借鉴吸收,多元发展
        7.1.3 佛风禅韵,寺庙独大
    7.2 辽代园林历史地位
第八章 结语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辽帝游幸表
    附录 B 辽代园林营建年表
    附录 c 西辽园林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及致谢
致谢

(9)内蒙古农资物流网络集中式资源效率评价及配置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农资流通的重要性
        1.1.2 供销系统在农资流通市场中的主渠道作用及优势
        1.1.3 供销系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农资物流的相关研究
        1.3.2 物流网络资源相关研究
        1.3.3 集中式资源配置相关研究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农资及农资物流
        2.1.2 效率评价及资源配置
    2.2 基本理论
        2.2.1 传统DEA效率评价模型
        2.2.2 物流网络理论
        2.2.3 资源及企业资源理论
第三章 供销系统物流网络集中式资源分析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供销系统运作模式分析
    3.2 供销系统农资物流网络集中式资源分析
        3.2.1 供销系统农资物流组织网络资源
        3.2.2 供销系统农资物流信息网络资源
        3.2.3 供销系统农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资源
    3.3 供销系统农资物流网络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第四章 经典集中式资源模型分析及其改进模型构建
    4.1 经典集中式资源模型及其适应性分析
    4.2 经典集中式资源模型的局限性及改进分析
        4.2.1 资源调整的幅度问题
        4.2.2 新增资源再分配问题
        4.2.3 模型局限性的改进分析
    4.3 改进模型构建
        4.3.1 集中式资源逐步分配模型
        4.3.2 新增资源逐步再分配模型
第五章 内蒙古供销系统农资物流网络实证研究
    5.1 内蒙古供销系统评价对象选取
    5.2 内蒙古供销系统农资物流网络集中式资源逐步配置优化
        5.2.1 集中式资源逐步分配模型效率评价
        5.2.2 集中式资源逐步配置优化方案
        5.2.3 优化结果分析
    5.3 内蒙古供销系统农资物流网络新增资源逐步再分配
        5.3.1 新增资源逐步再分配方案
        5.3.2 再分配结果分析
    5.4 对策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10)赤峰市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实地调研法
        1.4.3 熵权法
        1.4.4 综合评价法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及笤帚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概念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思想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2.1.4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2.1.5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特征
        2.1.6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
    2.2 农业产业化理论
    2.3 笤帚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观
        2.3.1 笤帚苗产业的界定
        2.3.2 笤帚苗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3 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的发展分析
    3.1 巴林左旗自然条件和社会状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气候特征
        3.1.3 水文特征
        3.1.4 自然资源
        3.1.5 人口特征
        3.1.6 巴林左旗经济状况
    3.2 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发展现状
        3.2.1 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的发展历程
        3.2.2 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的地位及作用
        3.2.3 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的规模
        3.2.4 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的发展模式
        3.2.5 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的销售情况
4 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指标体系的选取原则
    4.2 指标体系的筛选方法
    4.3 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4.3.1 生态系统指标
        4.3.2 社会系统指标
        4.3.3 经济系统指标
        4.3.4 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4.4 评价方法的选择
        4.4.1 熵权法
        4.4.2 综合评价法
5 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
    5.1 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评价指标体系赋值
    5.2 原始数据标准化
    5.3 权重计算
    5.4 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可持续发展度评价
        5.4.1 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度评价
        5.4.2 社会可持续发展度评价
        5.4.3 经济可持续发展度评价
        5.4.4 综合度评价
6 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6.1 巴林左旗笤帚苗产量不稳定,土地抗灾能力较弱
    6.2 专业化人才少,产品研发能力弱
    6.3 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农民培训结合不够紧密
    6.4 在电商平台上,知名度不够高
    6.5 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的龙头企业较少
7 促进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7.1 新种引育,提升土地抗灾率
    7.2 围绕市场需求,注重产品研发,提升产品附加值
    7.3 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产品产出率
    7.4 线上线下充分结合,提高笤帚苗产业知名度
    7.5 培育龙头企业,抓好品牌建设,加快产业发展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巴林左旗农牧业用水优化配置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赛罕乌拉草地不同利用方式下蒸散发与生态效应研究[D]. 张小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2]乡村振兴背景下赤峰市巴林左旗农村垃圾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 刘天姿.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内蒙古巴林左旗产业扶贫模式的研究[D]. 张凯波.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4]乡村振兴背景下赤峰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D]. 刘楠.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5]矿产资源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研究 ——以大兴安岭中南段为例[D]. 朱晓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6]内蒙古草原地区种植面积变化及其经济影响研究[D]. 韩炜. 内蒙古大学, 2020
  • [7]内蒙古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D]. 高滢洁.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8]契丹文化与汉文化交织语境下的辽代园林史研究[D]. 刘燕. 天津大学, 2019(01)
  • [9]内蒙古农资物流网络集中式资源效率评价及配置优化[D]. 程旗.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19(01)
  • [10]赤峰市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潘晨.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巴林左旗农牧业用水优化配置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