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迁移在抗性进化中的作用

被动迁移在抗性进化中的作用

一、被动迁移在抗性进化中的作用(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戴镜郦[1](2021)在《耐辐射奇球菌中蛋白磷酸化修饰及毒素-抗毒素系统响应胁迫的调控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耐辐射奇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是一种对于电离辐射、紫外线、干燥、高温及多种化学诱变剂胁迫具有极强抗性的微生物。作为研究极端环境生存能力及DNA损伤修复机制的模式生物之一,对耐辐射奇球菌胁迫响应机制的研究将对探讨生物在极端环境下特有的生命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手段探究了两种重要的转录后调控系统(蛋白质磷酸化修饰及毒素-抗毒素系统)参与耐辐射奇球菌胁迫响应的机制。我们首先利用蛋白质组学及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了蛋白质磷酸化修饰在耐辐射奇球菌中的情况,共鉴定到135个磷酸化修饰蛋白的265个磷酸化修饰位点并进行了注释。通过GO的富集分析、KEGG通路分析和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蛋白磷酸化修饰在耐辐射奇球菌中参与了多种生物学过程,包括代谢相关的糖酵解和TCA循环。通过绘制蛋白之间的互作网络图谱,我们发现磷酸化的蛋白质在DNA/RNA相关的蛋白分类中明显聚集。横向比较耐辐射奇球菌同其他细菌的磷酸化蛋白质组,发现其整体磷酸化修饰水平及S/T/Y修饰位点分布与其他细菌较为相似。将耐辐射奇球菌辐照前后的两个蛋白磷酸化组学进行比较,共筛选获得18个磷酸化水平具有显着差异的蛋白。对于差异蛋白中的Rec A蛋白通过EMSA,D-loop结合及ATPase等实验,并通过结构分析,发现新鉴定到的S174位点的磷酸化直接影响了其与单链DNA与双链DNA结合能力及D-loop活性,而对其ATPase没有影响。这些结果表明蛋白磷酸化修饰可能在耐辐射奇球菌的DNA修复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使用结构生物学、转录组学及生化实验研究了毒素-抗毒素系统(Maz EF-dr系统)参与耐辐射奇球菌环境胁迫响应的机制。通过大肠杆菌表达纯化获得耐辐射奇球菌的Maz F-dr蛋白,优化得到蛋白晶体并进行了结构解析。研究表明Maz F-dr蛋白结构拥有Maz F家族典型的Maz F/Ccd B折叠,与同源蛋白结构高度相似且具有保守的催化位点,但其位于二聚化互作界面的β1-β2 loop与大肠杆菌存在差异。通过多个转录组数据对比筛选出650个基因作为Maz F在损伤响应中可能的底物。生物信息学手段富集结果表明其中大量的基因参与了金属离子转运、渗透压胁迫及细胞分裂等通路,可能与Maz EF-dr系统作为全局调控因子参与耐辐射奇球菌的胁迫响应有关。同时实验结果表明在DNA损伤剂的胁迫处理下耐辐射奇球菌胞内铁离子含量显着上升,且细胞活性氧(ROS)水平及蛋白质羰基化水平上调,而该现象在maz EF敲除株中并不显着,表明Maz EF-dr系统可能通过调控胞内铁离子含量进而引起ROS水平上调,最终导致细胞持留性或者死亡。综上所述,本研究鉴定了耐辐射奇球菌中在正常及辐照条件下的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发现以Rec A为代表的蛋白磷酸化参与调控了细胞的胁迫响应过程;探究了耐辐射奇球菌毒素-抗毒素系统Maz EF系统中毒素蛋白的结构及抗毒素蛋白的可能切割底物,进而揭示Maz EF介导的转录后水平损伤胁迫响应的调控机制。本研究不仅加深了对耐辐射奇球菌极端环境生存机理的认识,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原核生物中蛋白质磷酸化修饰及毒素-抗毒素系统的特征及多样性,并拓宽我们对于生物逆境胁迫适应机制的理解。

刘航玮[2](2021)在《基于基因组学探究绿盲蝽多食性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绿盲蝽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杂食性农业害虫,能对多种农作物造成巨大危害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虽然已经对盲蝽科物种有了较多的研究,但是缺乏高质量的参考基因组限制了对盲蝽科物种的深入研究。在本研究中,我们组装得到了绿盲蝽基因组,这也是盲蝽科第一个参考基因组。基因组组装大小为1.02G,contig N50 785Kb,BUSCO达到96%。利用Hi C辅助组装将基因组升级到染色体级别,1016M序列可以挂载到17条染色体上。转座子占据绿盲蝽基因组65%,并且发现许多转座子近期发生爆发。同时,大量的非编码RNA也得到了鉴定。本文研究发现,绿盲蝽的嗅觉基因和消化水解酶发生扩张,这与绿盲蝽的多寄主和寄主转移密切相关。在绿盲蝽基因组中还发现大量的近期复制基因,这可能与绿盲蝽的快速适应能力相关。通过全面分析绿盲蝽以及其它半翅目物种的主要消化酶,发现PG酶在绿盲蝽显着扩张并且在唾液腺高表达,这说明PG酶在绿盲蝽的危害和取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课题鉴定了大量的绿盲蝽化学感受受体,发现OR发生了显着扩张和剧烈的近期复制。GST和P450CYP3亚家族显着扩张,这与其强大的适应能力密切相关。绿盲蝽通过水平转移的方式获得了多个功能基因,包括消化细胞壁的PG基因和可以杀灭细菌的溶菌酶,这些基因的获得增强了绿盲蝽的环境适应能力。绿盲蝽基因组为研究盲蝽科进化和绿色防控盲蝽科害虫提供了巨大的数据支撑。

潘君风[3](2021)在《假结核耶尔森氏菌T6SS效应蛋白Tce1杀菌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细菌VI型分泌系统(Type VI Secretion System,T6S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阴性菌中的结构复杂的细菌分泌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接触依赖型细菌竞争武器,一般认为,在环境中相邻的细菌间,攻击者(供体菌)利用T6SS直接刺穿相邻的被攻击者(受体菌)的细胞,从而直接将效应蛋白注射到被攻击者细胞的特定位点,发挥杀菌活性,以获得竞争优势。目前,有关T6SS杀菌功能的研究报道都是接触依赖型的,T6SS是否具有非接触依赖型的杀菌方式是该领域一个未解之谜。假结核耶尔森氏菌(Yersinia pseudotuberculosis)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致病菌,其基因组中含有4套完整的T6SS,其中第三套T6SS(T6SS-3)基因簇中包含有多对功能未知的效应物-免疫蛋白基因对(E-I,effector-immunity pair)。T6SS-3是否可以分泌具有杀菌活性的效应蛋白,以及T6SS-3是否在假结核耶尔森氏菌细菌间竞争中发挥功能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假结核耶尔森氏菌T6SS-3分泌的一对功能未知的候选效应物-免疫蛋白对:YPK_0954-YPK_0955(本研究将YPK_0954命名为:Tce1,T6SS contact-independent antibacterial effector 1,而将YPK_0955命名为:Tci1,T6SS contact-independent antibacterial immunity 1)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Tce1的生化功能,采用原核表达系统纯化获得Tce1重组蛋白对其进行酶学活性分析;构建tce1-tci1突变体进行细菌间竞争试验,揭示tce1参与细菌竞争的作用方式;利用Tce1重组蛋白检测其杀菌活性、以及采用GST pull-down检测与Tce1相互作用的受体菌蛋白,以期揭示Tce1参与T6SS细菌竞争作用的分子机制,试验获得了以下结果:1.确定了tce1-tci1是假结核耶尔森氏菌T6SS-3基因簇中一对具有功能的效应物-免疫蛋白对,并且效应蛋白Tce1具有Ca2+和Mg2+依赖的DNA水解酶活性。分泌检测试验发现Tce1是T6SS-3所特异分泌的效应蛋白,Tce1毒性检测、体外相互作用试验证明tce1-tci1是一对效应物-免疫蛋白基因对。通过对原核表达纯化获得的Tce1重组蛋白进行体外酶活检测,发现效应蛋白Tce1具有Ca2+和Mg2+依赖的DNA水解酶活性,但不具有RNA水解酶活性。Tce1不仅能够水解线性Lambda DNA分子,而且还可以水解环状质粒DNA分子。异源表达效应蛋白Tce1发现其对大肠杆菌具有毒性,流式细胞术检测及激光共聚焦显微观察发现Tce1在细菌胞内能破坏其DNA的完整性,导致细菌死亡。生物信息学分析、毒性及酶活检测结果说明,Tce1是一个全新的小分子量(6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DNA水解酶类效应蛋白,Tci1是其特异的免疫蛋白。2.首次发现假结核耶尔森氏菌T6SS-3借助效应蛋白Tce1发挥非接触依赖型的杀菌功能。通过对供体菌(假结核耶尔森氏菌野生型、T6SS-3的功能性突变体Δclp V3及其功能回补菌株、Δtce1菌株)与受体菌(WT野生型菌株、Δtce1Δtci1突变体及其tci1回补菌株)间,在固体培养基表面进行细菌-细菌间紧密接触的生长竞争试验、以及在液体培养基中供体菌与受体菌无紧密接触时的竞争试验结果分析发现,Tce1不但在细菌间紧密接触时发挥了杀菌功能,使得供体菌获得了竞争优势,而且在细菌间无紧密接触时也能发挥杀菌功能;Tce1参与的这种细菌间接触与非接触的生长竞争作用,依赖于T6SS功能的发挥。进一步,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利用0.22μm滤膜将供体菌与受体菌物理性隔离开进行细菌间竞争试验,结果显示,Tce1仍可借助T6SS的分泌发挥杀菌功能,使得供体菌获得竞争优势。以上结果表明假结核耶尔森氏菌T6SS-3能够利用效应蛋白Tce1发挥接触依赖型与非接触依赖型双模式杀菌功能。重组效应蛋白杀菌试验以及AF-488荧光标记蛋白对靶细胞的结合试验结果均表明,Tce1能够识别并进入到靶细胞内发挥杀菌功能。3.初步揭示了效应蛋白Tce1通过识别并结合受体菌外膜上的受体蛋白Btu B和Omp F进入受体菌细胞的分子进入途径。为了研究Tce1是如何识别并进入到靶细胞内发挥杀菌功能,本研究通过GST-Tce1与假结核耶尔森野生型全细胞裂解液进行pull-down,经质谱检测、体外蛋白互作及细菌双杂交试验,发现了与Tce1相互作用的靶细胞外膜受体分子Btu B和Omp F,以及细胞周质空间蛋白Tol B。通过Tce1的荧光标记蛋白对假结核耶尔森氏菌WT菌株、Δbtu B、Δomp F、Δbtu BΔomp F等细菌突变体及其回补菌株的细胞结合试验,以及重组蛋白对受体突变体的杀菌试验表明,Tce1通过识别并结合受体菌外膜受体Btu B和Omp F,进入胞内发挥杀菌功能。4.靶细胞外膜受体蛋白Btu B和Omp F介导了Tce1非接触依赖的杀菌作用,在T6SS接触依赖型的杀菌作用中Btu B和Omp F不发挥作用。通过对供体菌(假结核耶尔森氏菌WT菌株和Δtce1突变体菌株)与外膜受体btu B和omp F的受体突变体及其基因回补菌株间进行液体培养条件下与固体培养基表面进行细菌竞争试验发现,细菌间非接触竞争作用依赖于靶细胞外膜受体分子Btu B和Omp F发挥作用,而在细菌间紧密接触竞争中则不依赖此类受体分子的参与。本研究首次发现了假结核耶尔森氏菌T6SS-3通过分泌一个新型Ca2+和Mg2+依赖性的DNA水解酶类效应蛋白Tce1,发挥非接触依赖型杀菌功能的分子机制,拓展了当前对于T6SS杀菌功能的认识,初步揭示了T6SS非接触依赖型杀菌作用中Tce1靶向并进入受体细胞依赖于外膜受体Btu B和Omp F进入细胞的途径,完善了对于效应蛋白靶向受体细胞的机制,为此类效应蛋白在临床耐药菌生物防控、农业病原菌的防治与环境生态治理中的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武晓燕[4](2021)在《PML招募TET2调节DNA修饰和细胞增殖对化疗药物的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研究背景现代表观遗传是指在基因的DNA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的表达水平和功能改变并产生可以稳定遗传的表型。表观遗传主要包括DNA甲基化、RNA干扰、染色质重塑、组蛋白修饰等。其中,DNA甲基化是最早被发现、也是研究最深入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之一。大量研究表明,DNA甲基化能引起染色质结构、DNA构象、DNA稳定性及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从而控制基因表达。除基因转录调控之外,DNA甲基化还参与多种重要的生物过程,包括转座子沉默、基因印记、X染色体失活及癌症的发生发展等。TET(ten-eleven translocation,ten-eleven易位双加氧酶)蛋白可以催化5-甲基胞嘧啶(5-methylcytosine,5mC)转化为5-羟甲基胞嘧啶(5-hydroxymethylcytosine,5hmC),是DNA去甲基化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酶,对于维持干细胞的多能性有重要作用。TET基因的突变可以引起多种肿瘤尤其是造血系统肿瘤。异常的DNA甲基化在癌症的发展和进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DNA去甲基化失败并因此重新激活甲基化沉默基因在癌症中有助于化疗耐药,但DNA去甲基化在化疗药物反应中的调节机制尚不清楚。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化疗药物通过调节PML与TET2的相互作用来调节DNA修饰和细胞增殖,有助于深入了解DNA修饰对化疗药物反应的调控机制。2.研究方法2.1首先,质谱检测阿霉素处理后MEF细胞(正常细胞)的DNA的5mC和5hmC水平来确定DNA修饰在化疗药物反应中的改变。确认变化趋势之后,考虑到低氧浓度降低了氧依赖型TETs的体内活性[52],我们认为TETs可能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中发挥更显着的作用,该肿瘤可能暴露在更多的氧气中。因此,使用HNSC SCC-15和SCC-25细胞进行进一步研究。后续增加除阿霉素以外的其他种类化疗药物进行实验。2.2通过免疫印迹和RNAi/sh RNAi方法确定TET家族哪一成员是化疗药物促进5hmC的原因。2.3进行anti-TET2免疫共沉淀(Co-IP)的SILAC MS(同位素标记结合质谱)分析,确定TET2在化疗药物反应中的候选功能伴侣。2.4 Co-IP分析确定TET2与PML相互结合的区域。2.5免疫荧光、点印记和质谱分析研究PML在化疗反应中对TET2的调节作用。2.6研究体内外PML和TET2在化疗药物作用下对细胞增殖的影响。3.实验结果3.1质谱检测处理后MEF细胞的DNA 5mC和5hmC水平,分析结果显示,阿霉素处理后的5hmC水平(5hmC/C)增加了约1.5倍,而5mC水平(5mC/C)未被阿霉素显着改变;同样,阿霉素增强了HNSC SCC-15细胞和SCC-25细胞和HEK293细胞中的5hmC水平;其他化疗药物如丝裂霉素C和顺铂也能增加5hmC水平。3.2阿霉素没有明显改变TET1、TET2和TET3的表达;敲除TET2可以显着减少阿霉素促进的5hmC水平;构建稳定表达sh RNA(对照)、sh TET1(#1/#2)、sh TET2(#1/#2)和sh TET3(#1/#2)的HEK293、SCC-15和SCC-25细胞,发现阿霉素促进的5hmC通过敲除TET2而降低。TET2在阿霉素作用下促进DNA的5hmC修饰。3.3进行anti-TET2免疫共沉淀(Co-IP)的SILAC标记的质谱分析以确定TET2在化疗反应中的候选功能伴侣,发现有65个至少含有2个多肽的蛋白质被认为是TET2的潜在伴侣。将编码65个基因的质粒转染到HEK293细胞中。细胞的质谱分析结果表明,PML表现出最显着的增强5hmC的能力,因此我们推断PML是TET2的功能伴侣。随后通过Co-IP和免疫印迹方法确定PML可以招募TET2至PML-NBs(以DNMT3A为对照)。3.4为确定TET2与PML结合的区域,将编码PML和每个TET2缺失突变体的质粒转染HEK293细胞。Co-IP结果分析表明,过表达的TET2-F2(半胱氨酸富集结构域)与过表达的PML表现出较差的相互作用,而TET2-F1、TET2-F3和TET2-F4则与PML表现出显着的相互作用。然后通过免疫荧光对U2OS细胞中过表达PML和每个TET2缺失突变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未转染PML的情况下,TET2缺失突变体呈细胞核或细胞质弥散分布。转染PML后,只有TET2-F2(半胱氨酸富集结构域)没有被迁移到PML-NBs上,而TET2-F1、TET2-F3和TET2-F4则与PML-NBs共定位。为确定PML与TET2相互作用的区域,将编码TET2的质粒和每个核定位PML亚型(PML I-VI)分别转染HEK293和U2OS细胞。Co-IP和免疫荧光分析表明PML以PML C端依赖的方式与TET2结合。3.5免疫荧光、斑点印迹和质谱分析表明阿霉素促进5hmC的作用并非源于TET蛋白水平的改变;阿霉素促进的5hmC在TET2或PML基因缺失时均降低,但在两种基因共同缺失时并没有出现增加。3.6增强PML和TET2 WT(野生型)的表达增加了阿霉素抑制细胞增殖的能力,而TET2 MUT(突变体)没有增强阿霉素促进细胞增殖的抑制能力;si RNA或shrna介导的PML和TET2的下调导致MEF、HEK293、SCC-15和SCC-25细胞对阿霉素的反应较差。与敲除PML相比,没有检测到PML-TET2共敲低能够降低对阿霉素的反应。将稳定表达sh Scram(对照sh RNA)、sh PML、sh TET2和sh PML/sh TET2的SCC-15细胞皮下注射到小鼠的侧腹。然后,对这些分组的荷瘤小鼠分别用对照介质或阿霉素治疗。与体外观察的结果一致,敲除PML和TET2导致对阿霉素的反应较差。为进一步评估PML和TET2在体内的作用,我们研究了在HNSC患者中的临床相关性。使用来自癌症基因组图谱的数据集[58],建立Kaplan-Meier plotter来分析不同PML和TET2水平的HNSC患者的总体生存。PML和TET2的低表达与HNSC患者的总体生存率较差有关联。4.实验结论:4.1 TET2在化疗药物的作用下促进DNA 5hmC修饰4.2 PML与TET2结合并将其招募到PML核体上4.3 PML-RARA t(15;17)突变破坏PML与TET2结合4.4阿霉素通过PML招募TET2调节5hmC4.5阿霉素通过PML-TET2相互作用调节细胞增殖

王颖[5](2020)在《鸭疫里氏杆菌PhoP/PhoR双组份系统对基因表达的调控及基因岛整合酶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引起的急性、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主要发生在1-8周龄的鸭,尤其是2-3周龄的雏鸭最易感。该病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脑膜炎为特征,是目前危害养鸭业最为严重的细菌性传染病之一。当前已报道的RA血清型至少有21种,各个血清型之间缺乏有效的交叉保护,患病鸭因死亡率高、生长迟缓、品质下降、饲料报酬率低和治疗费用增加等,给养鸭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课题组前期经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RAYM_RS09735和RAYM_RS09740为鸭疫里氏杆菌的一对经典双组份系统(Two component system,TCS),构建了一株鸭疫里氏杆菌YMΔRS09735/RS09740双基因缺失突变株,与亲本株相比,YMΔRS09735/RS09740突变株对雏鸭的毒力显着降低。但是该TCS对鸭疫里氏杆菌毒力的调控机制仍然不清楚。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果如下:1. RAYM_RS09735/RAYM_RS09740基因缺失突变株转录组学分析及其对鸭疫里氏杆菌RA-YM株基因表达的影响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在该双组份缺失株中有112个基因上调,693个基因下调。随机挑选10个差异基因,利用荧光定量PCR对转录组测序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荧光定量PCR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相符,确认了RNA_seq数据的准确性。GO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涉及生物过程、细胞成分和分子功能等方面。KEGG通路分析显示RAYM_RS09740为PhoP蛋白,RAYM_RS09735为PhoR蛋白,这表明RAYM_RS09735和RAYM_RS09740组成了PhoP/PhoR双组份系统,该双组份系统为革兰阴性菌中首次报道的一对新双组份系统。转录组数据分析发现缺失株中肽聚糖水解酶Nlp/P60基因的表达显着下调。利用原核表达纯化的PhoP蛋白,通过凝胶迁移实验发现PhoP蛋白在体外可以与Nlp/P60基因启动子序列结合,说明PhoP蛋白能直接调控Nlp/P60基因的表达。构建了Nlp/P60基因缺失株,雏鸭感染实验结果表明其毒力与亲本株相比下降了约1.33倍,说明Nlp/P60基因为鸭疫里氏杆菌的毒力相关基因。2. 鸭疫里氏杆菌RA-YM株phoP、phoR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及其对鸭疫里氏杆菌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接合转移的方法分别构建了ΔphoP、ΔphoR基因缺失突变株,二者与RA-YM亲本株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速度无显着性差异。毒力测定结果显示亲本株RA-YM、ΔphoP、ΔphoR基因缺失株的LD50分别为3.98×104CFU、1.88×109CFU和4.22×109CFU。ΔphoP、ΔphoR基因缺失株的毒力分别较亲本株下降了约4.7×104倍和1.0×105倍。组织器官载菌量测定结果显示ΔphoP、ΔphoR基因缺失株的载菌量均较亲本株显着降低,ΔphoP、ΔphoR基因缺失株感染雏鸭后均未见明显的组织病变,说明phoP、phoR基因均与RA-YM株的毒力密切相关。通过对RA-YM株和ΔphoP、ΔphoR基因缺失株转录组差异基因比较分析,结果显示phoP基因缺失株与亲本株RA-YM相比表达差异在2倍或2倍以上的基因共186个,其中表达上调基因126个,表达下调基因60个;phoR基因缺失株与亲本株RA-YM相比表达差异在2倍或2倍以上的基因共243个,其中表达上调基因97个,表达下调基因146个。3. RAP44噬菌体整合酶介导的鸭疫里氏杆菌50K基因岛整合研究通过转录组学生物信息分析发现双基因缺失株有78个连续基因差异表达,该78个连续基因位于50Kb的基因簇区域,两端含有19bp直接重复序列,且位于t RNA-Ser下游,将该段基因簇命名为50K基因岛。通过全基因组序列比对发现鸭疫里氏杆菌RA-YM、HXb、Yb2、RA-GD、ATCC 11845、CH-3、CH-1等强毒株中均含有部分或者完整的该基因岛,且该基因岛来源于鸭疫里氏杆菌烈性噬菌体RAP44。研究发现该基因岛具有整合和外切的功能,能形成中间环化分子,其整合酶与Cre酶结构相似。利用其整合特性,构建了重组自杀整合质粒p RE112-Spec-int,通过接合转移导入鸭疫里氏杆菌,发现该整合酶介导了精确的位点特异性整合。4. 介导鸭疫里氏杆菌10K基因岛精确整合和切除整合酶的鉴定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鸭疫里氏杆菌标准菌株ATCC 11845除了有50K基因岛外,还存在另一个10K基因岛,但RA-YM菌株不含有该基因岛。利用10K基因岛整合酶的整合特性,通过接合转移导入RA-YM菌株构建了稳定的整合菌株,应用PCR检测发现该整合酶介导了精确的整合和外切。进一步利用该特性构建了稳定表达e GFP蛋白的鸭疫里氏杆菌RA-YM重组菌株。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阐明了PhoP/PhoR TCS在调控鸭疫里氏杆菌基因表达中的作用,为深入研究该TCS调控鸭疫里氏杆菌毒力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并利用基因岛整合酶功能建立了鸭疫里氏杆菌稳定的遗传操作系统,为外源基因的表达和互补菌株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方法,同时为鸭疫里氏杆菌基因组的水平转移和进化提供了依据。

何静[6](2020)在《东方田鼠巨噬细胞对日本血吸虫童虫杀伤作用研究》文中认为血吸虫病是一种存在广泛且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吡喹酮能杀死血吸虫成虫和尾蚴,是安全高效的治疗药物,但不能预防其感染。血吸虫病流行和传播的客观因素以及该病复燃的危险因素在某些地区仍然存在。新药和疫苗的研发仍然是该病防控技术研究的重点。东方田鼠是对日本血吸虫具有天然抗性的哺乳动物,对其抗性机制研究可为血吸虫病防控技术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线索。本文应用DMEM灌洗东方田鼠腹腔后快速水平振荡,分离培养并贴壁筛选纯化巨噬细胞,建立了一种东方田鼠腹腔巨噬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的简便方法。结果获得了大量高纯度的腹腔巨噬细胞,细胞形态正常,活细胞比例为98%。培养细胞吞噬墨汁颗粒功能的检测结果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吞噬功能。细胞内酸性磷酸酶及非特异性α-醋酸奈酚酯酶染色结果显示获得的细胞胞质内含有较丰富的水解酶。结果表明快速震荡法是一种简易实用的体外分离培养东方田鼠腹腔巨噬细胞的方法。测定了东方田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前后血清和肝肺组织中NO含量,结果显示感染0 d、3 d、7 d、15 d的东方田鼠血清NO含量呈上升趋势,分别为3.99μM、4.95μM、18.89μM、23.81μM,显着高于同时期BALB/c鼠血清。感染过程中东方田鼠和小鼠肝脏组织NO水平均呈下降趋势,差异不显着。感染0 d、3 d、7 d、15 d东方田鼠肺组织NO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并显着低于BALB/c鼠。分离培养的东方田鼠巨噬细胞产生的NO含量显着高于昆明(KM)鼠巨噬细胞,经过LPS或IFN-γ刺激后NO含量极显着地高于未刺激细胞或KM鼠巨噬细胞。荧光探针分析结果表明有NO分子活性的东方田鼠巨噬细胞比例大于KM鼠巨噬细胞。体外进行的童虫杀伤试验结果表明,东方田鼠正常血清+LPS刺激组24 h后可见童虫体表有大量细胞黏附,显着多于灭活血清组和未刺激的巨噬细胞组。东方田鼠正常血清+LPS刺激组对童虫的杀伤作用显着大于其它各组,添加了巨噬细胞后杀虫作用和未加巨噬细胞组相比有显着差异。结果表明东方田鼠巨噬细胞经刺激后可显着提高血清补体杀伤童虫效果。本文表达纯化了日本血吸虫补体结合蛋白rSjTOR-ed1和rSjC1qbp。补体溶血抑制试验结果显示,10μM rSjTOR-ed1和5μM rSjC1qbp融合蛋白对东方田鼠血清补体溶血抑制率分别为37.47%和81.73%,对昆明鼠血清的抑制率为55.61%和91.99%,差异极显着。结果说明日本血吸虫补体结合蛋白rSjTOR-ed1和rSjC1qbp对东方田鼠血清补体活性抑制作用低于对昆明鼠血清补体活性抑制作用,为解释补体在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机制中的作用提供了数据。本文结果为理解阐述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机制提供了数据。

洪煜宇[7](2020)在《惠阳胡须鸡交叉喙的形态学及致病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福利养殖的关注,交叉喙这一畸形性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而通过传统选育无法将这一表型完全淘汰。本研究以惠阳胡须鸡交叉喙表型为出发点,分别从形态学、候选基因、基因组学3个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对交叉喙表型形成的原因进行研究。首先通过解剖及测量交叉喙鸡面部表型的相关指标来分析成因,然后检测了骨形态发生蛋白4(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4,BMP4)在不同严重程度的8块不同的颅面骨中的表达水平,最后采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以获得与交叉喙表型相关的候选基因。对惠阳胡须鸡表型的形成机制进行探讨,结果如下:1.鸡交叉喙形态学的研究。通过形态学的分类,交叉喙被分为了五种主要的类型:左上交叉喙、左下交叉喙、右上交叉喙、右下交叉喙、十字交叉喙。其中,五种亚型的发生与性别无关,左交叉和右交叉的发生率差异不显着,但均显着高于十字交叉喙的发生率。此外,交叉喙鸡眼眶周围的骨骼也存在畸变。2.BMP4基因在颅面部骨骼的表达。BMP4在交叉喙鸡的顶骨、额骨、泪骨、下颌骨和颌前骨中显着高表达,而在鼻甲骨、鼻骨和枕骨中表达差异不显着。在不同严重程度的交叉喙鸡中,BMP4的表达量随着交叉角度的增加而相应增加。3.交叉喙的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通过重测序分析正常胡须鸡与交叉喙胡须鸡在全基因组水平上的差异,平均检测到了5714190个SNP位点,通过筛选三种不同程度的交叉喙鸡特有的变异位点,共注释了27个基因。GO富集分析显示,这些基因主要与细胞-细胞黏附、支持细胞发育、膜的组成成分等生物过程有关。而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有5个基因富集在CAMs通路上。最后通过PPI网络分析获得10个与交叉喙性状相关的重要候选基因:CDH11、CTNNAL1、NRXN3、PCDH18、ALDH8A1、CDH5、DOCK4、FSHR、NRXN1、SDC3,其中CDH11是核心关键基因;综合GO富集分析、KEGG通路富集分析与PPI网络分析的结果,初步确定了细胞-细胞黏附通路可作为交叉喙形成机制中的关键调控通路。综上所述,通过对惠阳胡须鸡交叉喙表型与分子机制进行研究,构建了普遍适用的方法来对交叉喙进行分类。荧光定量实验提示BMP4在交叉喙发育中的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全基因组重测序结果表明细胞-细胞黏附通路是交叉喙形成机制中的关键调控通路,CDH11等可以作为调控交叉喙形成的新的候选基因。

郑晓[8](2020)在《环状RNA circPPP1R12A在结肠癌进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结肠癌(colon cancer)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于第三。由于诊断的滞后及肿瘤的转移和复发,在中国,结肠癌五年生存率仅为31%。因此,进一步研究和揭示结肠癌的未知生物学机制,寻找结肠癌治疗的新靶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转录本被发现。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s,ncRNAs)与大多数转录本一样,由于在生物体中缺乏明显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s,ORFs)而不能被翻译成蛋白质。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s)是一类由上游剪接受体和下游剪接供体组成的circRNAs分子,近年来被报道在真核生物中广泛分布。由于circRNAs的丰富和稳定,某些circRNAs可以通过作为miRNA的内源竞争性吸附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s,ceRNA)或蛋白结合RNA,调控基因的转录和翻译,从而广泛地调节生物学活动。研究发现多种circRNAs可以编码蛋白质调控肿瘤的进展。然而,在结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是否存在蛋白编码的circRNAs仍然尚未明确,其功能产物亦仍不明确。本研究采用circRNAs芯片进行结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ircRNAs表达谱分析,筛选差异表达的circRNAs,并探索circRNAs的潜在多肽表达功能及在结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分子调控机制,旨为结肠癌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利用Human Arraystar circRNA芯片,筛查10对新近收集的结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显着差异表达的circRNAs,并通过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reaction,qRT-PCR)验证显着上调的 10种circRNAs在结肠癌和癌旁组织中的差异。随后,通过qRT-PCR和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ISH)进一步验证最显着上调的circRNA在结肠癌组织和结肠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差异。经组分qRT-PCR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验证circRNA的亚细胞分布后,通过慢病毒介导的稳定上调和下调,构建circRNA稳定过表达和下调的结肠癌细胞株。通过CCK8、细胞划痕和侵袭实验评估circRNA对结肠癌细胞株生物学功能的影响。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评估circRNA的蛋白编码能力,并通过Flag标记和蛋白质谱进一步验证。通过构建蛋白编码位点突变的circRNA过表达载体,进一步体外和体内实验验证circRNA编码的蛋白对结肠癌细胞株生物学功能的影响。通过illumina RNA-seq表达谱进一步分析,circRNA编码的蛋白对结肠癌细胞转录表达谱的影响,选择可能的信号通路进一步验证。通过结肠癌细胞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共培养体系,评估circRNA编码的蛋白对TAMs细胞极化的影响。通过制备特异性识别circRNA编码蛋白的抗体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板,评估circRNA编码的蛋白在结肠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结果:在10对结肠癌组织/癌旁组织中筛选出差异表达最明显的circRNAs(110个高表达、16 个低表达,fold change>1.5,P<0.05)。其中 hascirc0000423(circPPP1R12A)在癌组织中上调表达最为显着(P<0.001)。通过Convergent引物和Divergent特异性引物以及抗RNase R酶降解实验,证实circPPP1 R12A在结肠癌细胞中的存在。circPPP1R12A在结肠癌患者组织中显着高表达,并且circPPP1R12A相对高表达的患者,预后更差。通过核/胞浆组分分离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发现,circPPP1R12A主要存在于结肠癌细胞的胞浆中。通过构建circPPP1R12A稳定过表达的结肠癌细胞株,发现circPPP1R12A过表达促进结肠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和克隆形成能力,并且显着促进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另一方面,circPPP1R12A沉默显着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迁移和侵袭能力。进一步研究发现,circPPP1R12A可以编码一段73个氨基酸(amino acid,aa)大小的蛋白(circPPP1R12A-73aa),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证明circPPP1R12A对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生物学功能的调控作用依赖于其编码的circPPP1R12A-73aa蛋白对Hippo-YAP1信号通路的激活。此外,我们发现circPPP1R12A-73aa除了在细胞内调控结肠癌细胞功能外,亦可以分泌至胞外,参与调控结肠癌肿瘤免疫微环境中TAMs的M2型极化,维持免疫抑制性的肿瘤微环境。最后,通过比较结肠癌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血清中circPPP1R12A-73aa蛋白含量,我们发现结肠癌患者血清circPPP1R12A-73a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清circPPP1R1 2A-73aa作为分子标记物,在结肠癌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与血清CEA表达水平呈显着正相关。结论:本研究阐明了在结肠癌中呈显着高表达的circPPP1R12A一方面通过编码蛋白circPPP1R12A-73aa,激活Hippo-YAP1信号通路,促进结肠癌细胞增殖和转移。另一方面,circPPP1R12A-73aa可以调控结肠癌肿瘤免疫微环境中TAMs的M2型极化,维持肿瘤抑制性的免疫微环境。血清circPPP1R12A-73aa可作为潜在的新型分子标记物,为结肠癌的筛查、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祁文博[9](2020)在《复杂现代性视域下城市风险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文明的发展常常会带来经济财富增加、人生存境遇的改善、社会的持续进步。但现代人环顾四周,在感受到现代化带来身心喜悦的同时,却不断受到各种风险的威胁。城市作为现代性文明最突出的展现,本应是人类自由发展的“诗意栖居”,但却不断遭遇城市风险的威胁。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上述问题的出现?人类应该选择何种方式去规避客观存在的城市风险?已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本研究聚焦复杂现代性视域下的城市风险治理,尝试通过复合且独特的视角来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何为复杂现代性理论?复杂现代性理论与城市风险的内在逻辑关系如何?城市风险呈现样态的生成之因是什么?怎样构建城市风险治理的展开路径?围绕这几个核心叩问,本研究通过建构“复杂现代性-城市风险-治理”的研究框架,综合运用文献法、比较法、哲学思辨法展开研究,并结合当前风险治理实践,深度把握复杂现代性视域下的城市风险治理问题。绪论部分就本文的选题价值、研究现状、研究问题以及方法与框架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综述。第一章是城市风险的复杂现代性理论检视,主要基于复杂现代性分析范式与城市风险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城市风险是复杂现代性的重要表征,复杂现代性在认知向度、制度架构、风险规避层面为认识、治理城市风险提供新的视角,二者互相建构。第二章是城市风险的呈现样态,城市生态失衡带来人的生存之困、城市权利失衡带来人的发展之困、城市意义迷失带来人的存在之困。第三章是现代城市风险的成因,科学与技术构成了城市风险生成的客观原因,资本逻辑在城市空间的强势运行所带来的资源浪费以及人本价值背离导致城市空间生产的异化,社会系统转型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所带来的政府、媒体、公众、抽象体系等次级系统的不合理运行。第四章是城市风险治理维度,城市伦理、城市制度与城市权利是现代城市风险治理最重要的三个维度,城市伦理规约、滋养、涵育城市制度,而完善合理的城市制度能够支撑、保障城市权利的实现,三者之间是相互统一的,为构建复合型城市风险治理体系提供伦理指向、行动方向与价值指引。第五章是城市风险治理体系,在治理理念上,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思想深度植入城市伦理、城市制度以及城市权利之中,推进城市风险治理思想现代化;在治理结构上,从科技伦理转型、资本逻辑规塑与社会系统逻辑规约三个方面推进城市风险治理结构现代化;城市风险治理最终应实现共同体治理,通过不断减少空间区隔与结构固化、调整运行规则、实现文明自觉,在多重向度上构建城市命运共同体。最后是研究结论,即在中国复杂现代性理论的指引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逻辑,在利用与规塑资本现代性的基础上,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风险治理体系,在引领中国城市文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同时,也为世界城市发展与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此外,针对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作者将在分析框架、实践案例与主题内容三个方面予以完善,以期对城市风险治理研究完成更为深度的挖掘。

余骏逸[10](2019)在《全新lncRNA在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及心肌肥大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高血压是指动脉收缩压高于130mm Hg和(或)舒张压高于80mm Hg的综合征,是诱发卒中、冠心病、慢性肾病、心衰等多种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国民经济造成了沉重的负担。高血压血管重构是引起上述并发症的关键病理始动因素,表现为继发于高血压后的血管内膜新生,中膜增厚,管腔狭窄,弹性降低。当高血压血管重构发生时,位于血管壁中层的平滑肌细胞出现表型转换,即从收缩态细胞表型转变为增殖迁移能力更强的增殖分泌态表型,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同时也是导致血管瘤、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疾病的核心病理基础,但其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同时,高血压也是导致心衰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心脏后负荷的增加,心肌细胞出现病理性肥大,失代偿后心脏收缩舒张功能紊乱最终导致心衰,而目前对于病理性心肌肥大的发生和分子机制的认识十分有限。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是近年来发现并得到广泛关注的一类非编码RNA。lnc RNA是指长度超过200nt的不编码蛋白质的RNA,种类繁多,功能多样,能够参与从转录到蛋白翻译后修饰的众多生物学过程中。lnc RNA在生物发育、疾病的发生中的必要作用逐渐得到揭示,在心血管系统中,lnc RNA在心脏发育、心肌再生、动脉粥样硬化、心肌肥大和心肌梗死等生理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已有报道,但lnc RNA在高血压血管重构中的作用尚不清楚,而更多的参与心肌肥大的lnc RNA也有待研究。为此本课题分为两部分,通过lnc RNA表达谱芯片分别寻找到参与高血压血管重构和心脏后负荷增高诱导心肌肥大的lnc RNA,并深入研究其分子机制,探索其成为新的治疗靶点的潜能。第一部分lnc PSR通过其非编码转录本及编码Arteridin蛋白的双重作用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方法:第一章:1.1使用lnc RNA-m RNA表达谱芯片检测24周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和正常血压对照大鼠(WKY)胸主动脉组织中差异性表达的lnc RNA,并使用q RT-PCR验证差异表达的lnc RNA。使用RT-PCR检测差异表达lnc RNA的组织表达特异性,重点关注血管组织特异性表达的lnc RNA Phenotype Switching Regulator(PSR)。使用lnc PSR RNA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lnc PSR在血管组织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定位,并通过血管平滑肌细胞中FISH及核质分离检测lnc PSR亚细胞定位。1.2使用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lnc PSR在大鼠、小鼠和人中的保守性,得到对应的序列信息。收集临床高血压血管重构肠系膜动脉标本,使用q RT-PCR验证人lnc PSR表达水平。1.3在血管平滑肌A10细胞中敲降lnc PSR,使用q RT-PCR及蛋白质免疫印迹(WB)检测收缩态蛋白(α-SMA,α-MHC,Calponin)表达的变化;使用CCK8和Ki-67染色实验检测敲降lnc PSR后A10细胞增殖能力的改变;使用细胞划痕实验和细胞小室Trans-well实验检测敲降lnc PSR后A10细胞迁移能力的改变。1.4构建lnc PSR全身敲除大鼠,使用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诱导在体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H&E染色检测血管内膜新生水平,Ki-67染色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水平。第二章:2.1使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lnc PSR中潜在的开放阅读框(ORF),并比较该ORF在大鼠、小鼠、人中的保守性,使用二级结构预测工具分析其可能的二级结构。2.2制作特异性抗体,在大鼠不同组织中检测潜在的蛋白表达,根据组织特异性将该蛋白命名为Arteridin。基于Arteridin序列构建带有标签蛋白的过表达载体,在HEK293细胞中验证表达能力。使用免疫荧光检测内源性Arteridin和过表达Arteridin在细胞中的定位。2.3使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Arteridin蛋白敲除大鼠,不影响lnc PSR转录本的表达,检测球囊损伤模型后新生内膜情况。将人Arteridin蛋白过表达于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检测Arteridin蛋白功能的保守性。使用人Arterdindin抗体,免疫组化检测高血压血管重构组织中Arteridin表达情况。2.4在大鼠血管平滑肌A10细胞中过表达lncPSR全长序列,qRT-PCR检测对收缩态蛋白转录的影响。通过过表达不同突变载体,q RT-PCR检测对收缩态蛋白转录的影响,明确lnc PSR的功能是来源于转录本还是Arteridin蛋白质。在A10细胞中过表达lnc PSR全长序列ATT突变质粒、Arteridin过表达质粒和si-lnc PSR,使用RNA-seq检测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转录组的影响,证实lnc PSR转录本及Arteridin蛋白质均能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第三章:3.1使用Arteridin免疫共沉淀(co-IP)结合蛋白质谱(LC-MS),在血管平滑肌细胞中寻找到Arteridin的结合蛋白YBX1,使用co-IP验证结合。依据YBX1功能结构域,构建YBX1功能结构域删除的过表达载体,使用co-IP明确YBX1具体哪个结构域负责与Arteridin结合。3.2使用腺病毒在大鼠血管平滑肌A7r5细胞中过表达Arteridin-FLAG和YBX1-HA,使用免疫荧光检测二者共定位,及Arteridin-FLAG过表达前后YBX1-HA细胞质细胞核分布的改变。使用WB检测Arteridin-FLAG过表达前后YBX1-HA细胞质细胞核分布的改变。3.3在A7r5细胞中分别使用si RNA敲降YBX1和用腺病毒过表达YBX1,使用q RT-PCR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态蛋白基因的表达;使用TGF-β刺激A7r5细胞后,使用q RT-PCR检测YBX1和lnc PSR m RNA水平的改变,看二者是否受同一信号通路调控;最后在A7r5细胞中过表达Arteridin-FLAG,同时敲降YBX1,明确Arteridin发挥功能是否依赖于YBX1。第四章:4.1在A10细胞、A10细胞过表达Arteridin-FLAG和大鼠胸主动脉组织中使用Arteridin抗体进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DNA测序(Ch IP-seq)检测Arteridin结合的DNA。4.2使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Arteridin对lnc PSR自身转录的调控。并使用q RT-PCR检测Arteridin-FLAG过表达后lnc PSR转录水平的改变。4.3使用RNA免疫共沉淀(RIP)检测lnc PSR转录本能否与Arteridin蛋白和YBX1-HA蛋白结合,以及YBX1结合lnc PSR的功能结构域。结果:第一章血管平滑肌细胞特异性lnc RNA PSR的发现鉴定及其在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中的作用1.1 lnc RNA-m RNA表达谱芯片筛选出了在SHR和WKY大鼠胸主动脉中差异表达(p<0.05,差异倍数>1.2)的39条lnc RNA,通过q RT-PCR验证差异表达lnc RNA。RT-PCR电泳检测lnc RNA在不同组织表达,NR027983(LOC680254基因)特异性表达于血管组织,作为候选我们将其命名为lnc RNA PSR。RNA FISH结合免疫荧光染色标记主动脉中层血管平滑肌细胞(α-SMA)和内皮细胞(v WF)发现lnc PSR主要分布于血管平滑肌细胞。在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中,FISH和核质分离检测,发现lnc PSR在细胞核细胞质均有分布,更多表达于细胞质。1.2使用UCSC和ENSEMBL分析lnc PSR的物种间保守性,发现lnc PSR在小鼠(NR027984)和人(NR027982)中均有表达。q RT-PCR检测表明在高血压患者发生血管重构的肠系膜动脉中lnc PSR表达的升高。1.3 lnc RNA表达在4周和14周SHR大鼠胸主动脉组织中不升高,在24周龄SHR大鼠出现升高,即高血压稳定存在之后,提示lnc PSR可能参与了高血压血管重构。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在血管重构中发挥重要作用,使用si RNA在大鼠胸中动脉A10细胞中敲降lnc PSR,q RT-PCR检测发现收缩态蛋白基因表达表达显着上升,WB检测显示蛋白水平也相应升高,提示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态表型得以维持。使用CCK8实验和Ki-67实验检测了lnc PSR敲降后,在基础状态下或PDGF-BB诱导细胞增殖条件下,A10细胞增殖水平降低。细胞划痕实验和细胞小室Trans-well实验,检测PDGF-BB诱导的细胞增殖,发现敲降lnc PSR后,A10细胞迁移能力减弱。1.4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我们构建了lnc PSR基因敲除大鼠,发现lnc PSR基因敲除大鼠使用颈动脉球囊损伤诱导的内膜新生显着降低,Ki-67染色提示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水平下降。第二章lnc PSR转录本和其编码的Arteridin蛋白都能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2.1在lnc PSR序列中发现了一段编码117aa的ORF,该ORF在小鼠中同样存在,在人中为一段106aa的ORF。2.2针对大鼠117aa ORF制作抗体,在大鼠不同组织中使用WB检测内源性表达,发现其在主动脉血管组织中特异性表达,分子量为12.9k Da,我们将这段蛋白命名为Arteridin。构建Arterdin带有FLAG或e GFP标签的过表达载体,使用WB检测在HEK293细胞中成功表达,而突变了ATG的载体没有表达。在大鼠胸主动脉A7r5血管平滑肌细胞中,使用免疫荧光检测Arteridin内源性表达和过表达后的细胞分布,发现Arteridin主要表达在细胞核中。2.3使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工具,我们在大鼠Arteridin起始密码子后插入T碱基形成提前的终止密码子,从而抑制了Arteridin表达而不影响lnc PSR本身的转录。使用颈动脉球囊损伤诱导内膜新生,与WT大鼠相比,Arteridin敲除大鼠中新生内膜显着降低。我们还将人的Arteridin过表达在大鼠A7r5细胞中,发现收缩态蛋白表达下降,提示Arteridin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功能的保守性。使用针对人106aa的Arteridin抗体,免疫组化检测了高血压血管重构患者肠系膜动脉组织中Arteridin表达升高并定位于新生内膜中。2.4在A10细胞中过表达lnc PSR全长序列降低收缩态蛋白的表达,即促进了VSMCs表型转换。为了进一步明确该作用是来源于lnc PSR转录本还是Arteridin蛋白,我们设计了lnc PSR全长序列ATT突变、Arteridin重组蛋白等载体,发现过表达后均能降低收缩态蛋白的表达,表明lnc PSR转录本和Arteridin蛋白均能促进了VSMCs表型转换。最后我们使用RNA-seq在转录组层面证实了这一结论。第三章Arteridin蛋白通过结合YBX1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3.1在Arteridin co-IP联合LC-MS蛋白质谱检测发现在A10细胞中,与内源性Arteridin和过表达的Arteridin结合信号最强的蛋白是YBX1,co-IP验证了二者的结合。人Arteridin和YBX1的结合同样存在,表明Arteridin与YBX1的结合具有保守性。构建YBX1功能结构域删除的过表达载体:YBX1-Del N-HA,YBX1-Del CSD-HA,及YBX1-Del C-HA,co-IP表明YBX1的C端结构域负责与Arteridin蛋白结合。3.2在A7r5细胞中使用腺病毒过表达了YBX1-HA,和Arteridin-FLAG,免疫荧光染色发现在单独过表达YBX1-HA时,YBX1主要分布在细胞质,而当同时过表达Arteridin-FLAG后,YBX1转位到细胞核,与Arteridin共定位形成核内的聚合体。WB检测细胞核和细胞质蛋白,验证了当Arteridin过表达后,YBX1从细胞质向细胞核的转位。3.3在A7r5细胞中单独使用si RNA敲降YBX1,使用腺病毒过表达YBX1,q RT-PCR检测收缩态蛋白基因表达的改变。发现当敲降YBX1后,α-SMA和Calponin表达上升;当过表达YBX1后,α-SMA和Calponin表达下降,这一结果与干预Arteridin一致。在A7r5细胞中过表达Arteridin-FLAG,同时敲降YBX1,逆转了Arteridin过表达对α-SMA和Calponin表达的抑制,表明Arteridin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的作用是依赖于YBX1的。第四章Arteridin蛋白自身调控lnc PSR转录形成正反馈环路4.1在A10细胞中使用Arteridin抗体进行了染色质免疫共沉淀DNA测序(Ch IP-seq),发现Arteridin能够结合基因组DNA。而其中、Ch IP-seq中Arteridin能够结合lnc PSR基因启动子区域和第二外显子引起了我们的关注。4.2使用了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构建不同长度的lnc PSR启动子区域和第二外显子,发现Arteridin能够通过调控lnc PSR启动子223-666区段促进lnc PSR转录。在A10细胞中过表达Arteridin-FLAG和Arteridin过表达质粒均能升高lnc PSR m RNA水平。4.3在A10细胞中分别过表达Arteridin-FLAG,YBX1-HA以及YBX1删除功能结构域的质粒,使用RIP检测这些蛋白能否与lnc PSR结合,发现Arteridin和YBX1均能与lnc PSR结合,YBX1的CSD结构域及C端结构域参与结合lnc PSR。结论1.1 lnc PSR是特异性表达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具有物种间保守性的lnc RNA,在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中必不可少;1.2 lnc PSR能够编码一段物种间保守的血管组织特异性表达的蛋白质Arteridin,而lnc PSR通过其RNA转录本和Arteridin蛋白双重作用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1.3 Arteridin结合YBX1,促进YBX1核转位,Arteridin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依赖于YBX1;1.4 Arteridin通过调控lnc PSR启动子区域,促进lnc PSR转录,形成“自身调控”正反馈环路。同时lnc PSR能够结合Arteridin及YBX1蛋白,是Arteridin-YBX1复合物的组成部分。第二部分lnc RNA Ahit通过结合SUZ12抑制MEF2A转录保护心肌肥大的相关研究方法:第一章:1.1使用lnc RNA-m RNA表达谱芯片检测小鼠主动脉横断面缩窄术(TAC)模型诱导心肌肥大2周后心脏组织中差异性表达的lnc RNA,并使用q RT-PCR验证差异表达的lnc RNA。依据组织表达特异性及差异表达倍数选出其中一个候选lnc RNA Ahit;使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Ahit的物种间保守性和编码潜能;1.2在NRCMs心肌细胞中敲降和过表达Ahit,同时使用PE诱导心肌肥大,检测心肌细胞面积、心肌肥大相关基因的表达;1.3使用AAV9-sh RNA在小鼠体内心肌特异性敲降Ahit,检测其对TAC诱导的心肌肥大的影响,心脏重量、超声检测心功能、WGA染色检测心肌细胞面积、马松染色心肌纤维化。第二章:2.1在NRCMs细胞中敲降和过表达Ahit,q RT-PCR和WB检测邻近基因MEF2A的表达变化;2.2使用RNA FISH和核质分离检测Ahit亚细胞分布;使用cat RAPID预测Ahit与PRC2复合物中蛋白组分的结合;使用RIP和RNA pulldown验证Ahit与SUZ12的结合;2.3在NRCMs中使用Ch IP-PCR检测敲降Ahit后,SUZ12结合MEF2A启动子区域的改变以及H3K27me3结合MEF2A启动子区域的改变。结果:第一章lnc RNA Ahit的发现鉴定及其抑制心肌肥大的作用1.1使用lnc RNA表达谱芯片检测TAC 2周后小鼠心脏差异性表达的lnc RNA,并用q RT-PCR验证。其中lnc RNA 4833412C05Rik在TAC过后显着升高,我们将其命名为anti-hypertrophic interrelated transcript(Ahit)。Ahit具有物种间保守性,在人中的同源lnc RNA为LUNAR1,q RT-PCR检测发现LUNAR1高表达于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血清。1.2在NRCMs细胞中敲降Ahit会加重PE诱导的心肌肥大及心肌肥大相关基因(ANP,BNP,β-MHC等)的表达;而过表达Ahit,会抑制PE诱导的心肌肥大并降低心肌肥大相关基因的表达。1.3使用AAV9-sh RNA在小鼠心脏中敲降Ahit能够加重TAC诱导的心肌肥大、心功能损伤以及心脏组织纤维化。第二章Ahit结合SUZ12抑制MEF2A基因表达进而保护心肌肥大2.1在NRCMs及小鼠心脏中敲降Ahit,其邻近基因MEF2A表达升高。敲降Ahit同时敲降MEF2A,能够抑制心肌肥大和相关基因表达,提示Ahit促进心肌肥大依赖于MEF2A。2.2 RNA FISH及核质分离实验表明Ahit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使用cat RAPID预测Ahit与PRC2复合物中SUZ12结合能力最强,通过RIP及RNA pulldown证明二者的结合。2.3 SUZ12 Ch IP-PCR表明,在NRCMs细胞中敲降Ahit后,SUZ12结合MEF2A启动子区域减弱;相应的MEF2A启动子H3K27me3水平也降低。结论:1.1 lnc RNA Ahit在TAC刺激后代偿性表达升高;1.2 Ahit能够抑制PE及TAC诱导的心肌肥大;1.3 Ahit通过结合SUZ12诱导MEF2A启动子区域H3K27me3,抑制MEF2A转录,进而抑制心肌肥大。

二、被动迁移在抗性进化中的作用(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被动迁移在抗性进化中的作用(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耐辐射奇球菌中蛋白磷酸化修饰及毒素-抗毒素系统响应胁迫的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
1.文献综述
    1.1 耐辐射奇球菌的概况
        1.1.1 被动防御机制
        1.1.2 DNA损伤修复机制
        1.1.3 抗氧化防御机制
        1.1.4 胁迫响应相关转录因子
    1.2 原核生物磷酸化组学的概况
        1.2.1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研究进展
        1.2.2 蛋白质磷酸化修饰的研究进展
        1.2.3 胁迫响应相关蛋白的翻译后修饰
    1.3 毒素-抗毒素系统的概况
        1.3.1 毒素-抗毒素系统的分类
        1.3.2 毒素-抗毒素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2.耐辐射奇球菌辐照前后磷酸化的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2.1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2.2.2 菌株及样品处理
        2.2.3 蛋白提取
        2.2.4 制备肽段及修饰富集
        2.2.5 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分析
        2.2.6 数据库搜索和质控检测
        2.2.7 生物信息学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耐辐射奇球菌磷酸化组学数据质量分析
        2.3.2 耐辐射奇球菌磷酸化蛋白质组的概况
        2.3.3 磷酸化修饰蛋白的功能分类
        2.3.3.1 磷酸化修饰蛋白位点的基序分析
        2.3.3.2 磷酸化修饰蛋白的GO注释
        2.3.3.3 磷酸化修饰蛋白的KEGG注释
        2.3.3.4 磷酸化修饰蛋白参与糖酵解和TCA通路
        2.3.4 磷酸化修饰蛋白之间的互作网络
        2.3.5 耐辐射奇球菌磷酸化水平与其他细菌的磷酸化水平比较
    2.4 讨论
    2.5 小结
3.耐辐射奇球菌辐射胁迫响应相关蛋白的磷酸化修饰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2.1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3.2.2 菌株,质粒及引物
        3.2.3 蛋白表达菌株的构建
        3.2.4 定点突变表达质粒的构建
        3.2.5 蛋白表达与纯化
        3.2.6 凝胶迁移实验(EMSA)
        3.2.7 ATP活性分析
        3.2.8 D-loop实验
        3.2.9 DrRecA的荧光标记亚细胞定位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耐辐射奇球菌辐射后磷酸化水平差异的比较
        3.3.2 RecA磷酸化修饰研究
        3.3.2.1 RecA磷酸化修饰位点分析
        3.3.2.2 DrRecA 蛋白及点突变S174D、S174A 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3.3.2.3 磷酸化修饰对RecA蛋白DNA结合活性的影响
        3.3.2.4 磷酸化修饰对RecA蛋白介导D-loop形成的影响
        3.3.2.5 磷酸化修饰对RecA蛋白ATP水解酶活性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4.II型毒素-抗毒素系统MazEF参与调控耐辐射奇球菌的DNA损伤响应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4.2.1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4.2.2 菌株,质粒及引物
        4.2.3 生长曲线的测定
        4.2.4 实时定量PCR
        4.2.5 蛋白表达与纯化
        4.2.6 MazF-dr蛋白晶体生长,X射线衍射数据收集及结构分析
        4.2.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胞内金属离子浓度
        4.2.8 胞内活性氧ROS水平测定
        4.2.9 蛋白羰基化水平测定
        4.2.10 转录组(RNA-seq)分析及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MazF-dr蛋白的表达纯化及结构解析
        4.3.1.1 MazF-dr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4.3.1.2 MazF-dr蛋白的晶体生长与X射线衍射数据分析
        4.3.1.3 MazF-dr蛋白的序列及结构分析
        4.3.2 MazEF-dr系统响应DNA损伤的调控机制
        4.3.2.1 MMC 胁迫下 MazEF-dr 的转录组深度分析
        4.3.2.2 MazEF-dr系统的调控机制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5.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论文发表情况
参考文献

(2)基于基因组学探究绿盲蝽多食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绿盲蝽
        1.1.1 绿盲蝽简介
        1.1.2 绿盲蝽防控
    1.2 基因组学
        1.2.1 基因组学:生物科学的先行军
        1.2.2 基因组与农业
        1.2.3 农业害虫基因组
第二章 基因组测序和组装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昆虫
        2.1.2 基因组测序
        2.1.3 转录组(transcriptome)测序
        2.1.4 预估基因组大小
        2.1.5 基因组组装和纠错
        2.1.6 HIC辅助基因组组装
        2.1.7 重复序列分析
        2.1.8 基因预测和功能注释
        2.1.9 非编码RNA(ncRNA)的注释
    2.2 结果分析
        2.2.1 测序数据
        2.2.2 基因组组装
        2.2.3 基因组注释
        2.2.4 重复序列分析
        2.2.5 非编码RNA分析
    2.3 本章讨论
第三章 绿盲蝽进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半翅目系统进化树和分歧时间计算
        3.1.2 绿盲蝽扩张基因家族和近期复制基因
    3.2 结果分析
        3.2.1 半翅目系统进化树和分歧时间计算
        3.2.2 绿盲蝽扩张基因家族和近期复制基因
    3.3 本章讨论
第四章 绿盲蝽消化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消化酶鉴定
        4.1.2 消化酶进化分析与表达谱
    4.2 结果分析
        4.2.1 消化酶鉴定
    4.3 本章讨论
第五章 绿盲蝽嗅觉受体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嗅觉受体鉴定
        5.1.2 进化分析和表达定量分析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嗅觉受体(OR)扩张与近期复制
        5.2.2 味觉受体(GR)
        5.2.3 离子型受体(IR)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解毒代谢系统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解毒基因鉴定
        6.1.2 进化分析和表达谱分析
    6.2 结果与讨论
        6.2.1 谷胱甘肽转移扩张
        6.2.2 细胞色素P450 扩张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绿盲蝽水平转移事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水平转移鉴定
        7.1.2 进化分析和表达量
    7.2 结果与讨论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作者简历

(3)假结核耶尔森氏菌T6SS效应蛋白Tce1杀菌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假结核耶尔森氏菌与细菌六型分泌系统
        1.1.1 三种耶尔森氏菌病原菌中T6SS基因簇的比较分析
        1.1.2 耶尔森菌中不同系列的T6SS的功能
    1.2 T6SS效应物-免疫蛋白对(Effector-Immunity Pairs,E–I)
        1.2.1 靶向细胞壁的效应蛋白
        1.2.2 靶向细胞膜的效应蛋白
        1.2.3 靶向核酸的效应物
        1.2.4 其他效应蛋白及其伴侣
        1.2.5 鉴定T6SS效应物-免疫蛋白对的技术方法
        1.2.6 验证T6SS E-I对的方法
    1.3 耶尔森氏菌中T6SS分泌的效应物
    1.4 论文选题依据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
    1.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假结核耶尔森氏菌T6SS-3 效应蛋白Tce1 的生化生理功能鉴定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1 常规生化试剂
        2.2.2 分子生物学试剂
        2.2.3 培养基、缓冲液及抗生素配制
        2.2.4 菌株、相关载体及PCR引物
        2.2.5 主要仪器
        2.2.6 主要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Tce1 是假结核耶尔森氏菌T6SS-3 所分泌的效应蛋白
        2.3.2 Tce1-Tci1 是一组效应物-免疫蛋白对
        2.3.3 Tce1 是一种依赖于Ca~(2+)和Mg~(2+)的DNA水解酶
        2.3.4 Tce1 不具有RNase活性
        2.3.5 Tce1 在体内发挥着DNA水解酶活性破坏细菌DNA完整性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效应蛋白Tce1 参与细菌竞争作用的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试剂
        3.2.2 菌株、相关载体及PCR引物
        3.2.3 主要仪器
        3.2.4 主要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YPK_2801-YPK_2802是Tce1-Tci1 的同源基因对
        3.3.2 Tce1 参与假结核耶尔森氏菌接触依赖和非接触的种内竞争作用
        3.3.3 重组效应蛋白Tce1 可识别进入受体菌细胞内发挥杀菌功能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ce1 非接触依赖型杀菌作用中相关受体蛋白的鉴定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试剂
        4.2.2 菌株、相关载体及PCR引物
        4.2.3 主要仪器
        4.2.4 主要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GST pull-down筛选Tce1 互作的蛋白分子Btu B、Omp F和 Tol B
        4.3.2 Tce1与Btu B、Omp F和 Tol B体外存在蛋白质相互作用
        4.3.3 效应蛋白Tce1 与受体分子Btu B和 Omp F体外结合具有高亲和性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外膜受体介导的Tce1 非接触依赖型杀菌机制的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试剂、培养基、缓冲液及抗生素配制
        5.2.2 菌株、相关载体及PCR引物
        5.2.3 主要仪器
        5.2.4 主要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效应蛋白 Tce1 通过外膜蛋白 Btu B和 Omp F进入靶细胞
        5.3.2 Tce1 的杀菌活性依赖于靶细胞外膜受体分子Btu B或 Omp F
        5.3.3 Tce1 进入靶细胞胞内需要周质蛋白Tol B的参与
        5.3.4 Tce1 参与细菌种内的非接触竞争依赖于受体菌外膜Btu B和 Omp F
        5.3.5 Tce1 参与细菌种间的非接触竞争也依赖于Btu B和 Omp F
        5.3.6 Tce1 参与接触依赖型细菌竞争作用不依赖Btu B和 Omp F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
    6.1 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实验中相关的常规培养基、缓冲液及抗生素配制
致谢
作者简介

(4)PML招募TET2调节DNA修饰和细胞增殖对化疗药物的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1.材料
        1.1 表达载体
        1.2 菌种和细胞系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感受态的制备
        2.3 表达载体的构建
        2.4 细胞转染实验
        2.5 MTT
        2.6 免疫印迹
        2.7 免疫共沉淀(Co-IP)实验
        2.8 细胞mRNA的提取
        2.9 qRT-PCR
        2.10 免疫荧光
        2.11 斑点印迹法
        2.12 细胞同步化
        2.13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
        2.14 体内异种移植
(三)、结果与讨论
    1.实验结果
        1.1 TET2在化疗药物的作用下促进DNA 5hmC修饰
        1.2 PML与TET2结合并将其招募到PML核体上
        1.3 PML-RARA t(15;17)突变破坏PML与TET2结合
        1.4 阿霉素通过PML招募TET2调节5hmC
        1.5 阿霉素通过PML-TET2相互作用调节细胞增殖
    2.讨论
3.结论
4.参考文献
5.缩略词表
综述 DNA甲基化及其与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鸭疫里氏杆菌PhoP/PhoR双组份系统对基因表达的调控及基因岛整合酶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鸭传染性浆膜炎概述
        1.1 病原学
        1.2 流行病学
        1.3 临床症状
        1.4 诊断与防治
    2 鸭疫里氏杆菌毒力(相关)因子研究进展
    3 双组份调控系统
        3.1 PhoP/PhoQ双组份系统
        3.2 PhoP/PhoR双组份系统
    4 细菌基因岛研究进展
    5 噬菌体与前噬菌体
    6 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RAYM_RS09735/RAYM_RS09740 基因缺失株转录组学分析及其对鸭疫里氏杆菌基因表达的影响
    1 目的和意义
    2 材料
        2.1 菌株和质粒
        2.2 主要分子生物学及生化试剂
        2.3 主要溶液的配制
        2.3.1 抗生素类
        2.3.2 培养基
        2.3.3 其他缓冲液与试剂的配制
        2.4 细菌的培养
        2.5 实验动物
        2.6 主要仪器设备
    3 实验方法
        3.1 鸭疫里氏杆菌转录组测序
        3.1.1 鸭疫里氏杆菌RNA提取
        3.1.2 构建转录组文库及测序分析
        3.2 荧光定量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
        3.2.1 cDNA的合成
        3.2.2 实时荧光定量PCR
        3.3 鸭疫里氏杆菌转录因子phoP基因的克隆及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3.3.1 phoP基因的克隆
        3.3.2 表达质粒pET28a-phoP的构建与鉴定
        3.3.3 PhoP蛋白的诱导表达
        3.3.4 SDS-PAGE
        3.3.5 PhoP蛋白的纯化
        3.4 鸭疫里氏杆菌PhoP box序列的预测
        3.5 凝胶迁移实验鉴定PhoP直接调控基因
        3.5.1 生物素标记的启动子片段的扩增
        3.5.2 凝胶迁移实验(EMSA)
        3.6 鸭疫里氏杆菌Nlp/P60基因缺失株的构建
        3.6.1 引物设计
        3.6.2 RA-YM Nlp/P60 基因左右臂的扩增
        3.6.3 壮观霉素抗性基因(Spec)的扩增
        3.6.4 Overlap PCR扩增连接
        3.6.5 阳性克隆的鉴定
        3.6.6 重组自杀性质粒p RE112-Nlp/P60-LSR的构建
        3.6.7 Nlp/P60基因缺失株的构建
        3.6.8 Nlp/P60基因缺失株及其筛选鉴定
        3.7 Nlp/P60基因缺失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3.7.1 Nlp/P60基因缺失株遗传稳定性分析
        3.7.2 Nlp/P60基因缺失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3.8 Nlp/P60 基因缺失株对雏鸭LD50的测定
    4 结果与分析
        4.1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及GO富集分析
        4.2 多种细菌PhoP/PhoR双组份系统进化分析
        4.3 PhoP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4.4 EMSA验证PhoP直接结合Nlp/P60 基因启动子
        4.5 Spec基因、Nlp/P60 基因同源臂的扩增
        4.6 △Nlp/P60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鉴定
        4.7 △Nlp/P60基因缺失株生长特性的研究
        4.8 △Nlp/P60基因缺失株对雏鸭致病性的研究
    5 讨论
    6 小结
第三章 phoP、phoR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对鸭疫里氏杆菌基因表达的影响
    1.目的和意义
    2 材料
        2.1 菌株和质粒
        2.2 主要分子生物学及生化试剂
        2.3 菌株、质粒和实验动物
        2.4 细菌的培养
        2.5 实验动物
        2.6 主要仪器设备
    3 实验方法
        3.1 引物设计
        3.2 phoP与 phoR基因缺失株自杀质粒的构建
        3.2.1 RA-YM phoP与 phoR基因左右臂的扩增
        3.2.2 壮观霉素抗性基因(Spec)的扩增
        3.2.3 Overlap PCR扩增连接
        3.2.4 重组自杀性质粒p RE112-LSR的构建
        3.3 phoP和 phoR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筛选鉴定
        3.3.1 phoP和 phoR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筛选
        3.3.2 phoP和 phoR基因缺失株PCR鉴定
        3.4 phoP和 phoR基因缺失株生物学特性的测定
        3.4.1 phoP和 phoR基因缺失株遗传稳定性分析
        3.4.2 phoP和 phoR基因缺失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3.5 phoP和 phoR基因缺失株对雏鸭致病性分析
        3.5.1 phoP和 phoR基因缺失株LD50的测定
        3.5.2 感染雏鸭组织和血液载菌量测定
        3.5.3 感染雏鸭病理切片制作
        3.6 phoP和 phoR基因缺失株转录组测序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phoP和 phoR基因缺失株的构建
        4.1.1 壮观霉素抗性基因、phoP和 phoR基因同源臂的扩增
        4.1.2 RA-YM phoP和 phoR基因缺失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4.1.3 phoP和 phoR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鉴定
        4.2 phoP和 phoR基因缺失株生长特性的研究
        4.3 phoP和 phoR基因缺失株对雏鸭致病性的研究
        4.3.1 phoP和 phoR基因缺失株LD50测定
        4.3.2 phoP和 phoR基因缺失株血液组织载菌量的测定
        4.3.3 phoP和 phoR基因缺失株病理切片观察
        4.4 phoP和 phoR基因缺失株转录组学分析
        4.4.1 转录组测序质量
        4.4.2 phoP、phoR基因缺失株与亲本株差异表达基因
        4.4.3 phoP和 phoR基因缺失株与亲本株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4.4 phoP和 phoR基因缺失株与亲本株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4.4.5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5.讨论
    6 小结
第四章 RAP44噬菌体整合酶介导的鸭疫里氏杆菌50K基因岛整合
    1.目的和意义
    2 材料
        2.1 菌株和质粒
        2.2 主要分子生物学及生化试剂
        2.3 主要溶液的配制
    3 实验方法
        3.1 鸭疫里氏杆菌ATCC11845基因岛的预测
        3.2 比较分析鸭疫里氏杆菌50K基因岛
        3.3 50K基因岛整合与外切
        3.4 自杀性重组质粒与R.anatipestifer的整合
    4 结果
        4.1 50K基因岛与RAP44噬菌体的比较分析
        4.2 鸭疫里氏杆菌50K基因岛结构分析
        4.3 50K基因岛整合与外切
        4.4 噬菌体RAP44整合酶介导自杀载体在鸭疫里氏杆菌中整合
    5 讨论
    6 小结
第五章 介导鸭疫里氏杆菌10K基因岛精确整合和切除整合酶的鉴定
    1 目的和意义
    2 材料
        2.1 菌株和质粒
        2.2 主要分子生物学及生化试剂
        2.3 主要溶液的配制
    3 实验方法
        3.1 鸭疫里氏杆菌10KGI全基因组比较分析
        3.2 PCR验证10K GI整合岛的整合与外切反应
        3.3 包含整合酶与附着位点的自杀整合质粒的构建
        3.4 重组自杀性载体与R.anatipestifer的整合
        3.5 整合酶介导的eGFP在鸭疫里氏杆菌中的表达
    4 结果
        4.1 鸭疫里氏杆菌10K基因岛的分析
        4.2 鸭疫里氏杆菌10KGI的整合与外切
        4.3 10K基因岛整合酶介导的整合与外切
        4.4 整合酶介导的鸭疫里氏杆菌RA-YM外源基因表达
    5 讨论
    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东方田鼠巨噬细胞对日本血吸虫童虫杀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病现象及特点
    1.3 东方田鼠的实验动物化
    1.4 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机制研究
        1.4.1 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相关基因研究
        1.4.2 东方田鼠血清抗日本血吸虫研究
        1.4.3 东方田鼠血清补体抗日本血吸虫研究
        1.4.4 巨噬细胞NO杀伤血吸虫研究
    1.5 日本血吸虫补体结合蛋白对东方田鼠血清补体的抑制作用研究
    1.6 小结
第二章 东方田鼠腹腔巨噬细胞分离培养与鉴定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动物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东方田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2.3.2 巨噬细胞形态观察
        2.3.3 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检测
        2.3.4 酸性磷酸酶染色
        2.3.5 α-醋酸奈酚酯酶染色(α-ANE)
    2.4 实验结果
        2.4.1 巨噬细胞形态观察
        2.4.2 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2.4.3 巨噬细胞的酸性磷酸酶表达
        2.4.4 巨噬细胞的非特异性酯酶表达
    2.5 讨论
第三章 东方田鼠腹腔巨噬细胞NO对日本血吸虫杀伤作用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生物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东方田鼠感染前后NO含量测定
        3.3.2 巨噬细胞分泌NO分析
        3.3.3 荧光探针比较东方田鼠与昆明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NO活性
        3.3.4 东方田鼠腹腔巨噬细胞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研究
        3.3.5 东方田鼠腹腔巨噬细胞与补体协同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
    3.4 实验结果
        3.4.1 东方田鼠感染前后NO含量测定
        3.4.2 东方田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NO分析
        3.4.3 荧光探针比较东方田鼠与昆明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NO活性
        3.4.4 巨噬细胞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研究
        3.4.5 巨噬细胞与补体协同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
    3.5 讨论
第四章 日本血吸虫补体结合蛋白对东方田鼠血清补体活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生物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日本血吸虫rSjTOR-ed1和rSjC1qbp融合蛋白的表达、纯化和复性
        4.3.2 Western Blot检测rSjTOR-ed1和rSjC1qbp融合蛋白的免疫原性
        4.3.3 rSjTOR-ed1和rSjC1qbp融合蛋白溶血抑制试验
    4.4 实验结果
        4.4.1 融合蛋白rSjTOR-ed1和rSjC1qbp表达及纯化
        4.4.2 融合蛋白rSjTOR-ed1和rSjC1qbp的免疫原性分析
        4.4.3 融合蛋白rSjTOR-ed1和rSjC1qbp可以抑制补体溶血
        4.4.4 融合蛋白rSjTOR-ed1和rSjC1qbp对东方田鼠和昆明鼠血清补体活性抑制作用的比较
    4.5 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惠阳胡须鸡交叉喙的形态学及致病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家禽福利育种的简要概况
    1.2 交叉喙的研究进展
        1.2.1 交叉喙的基本概况
        1.2.2 交叉喙的流行病学
        1.2.3 交叉喙的发病原因
        1.2.4 交叉喙相关候选基因及分子标记的研究
    1.3 交叉喙候选基因BMP4 的研究进展
        1.3.1 BMP4 在骨骼发育与修复中的作用
        1.3.2 BMP4 在喙部发育中的研究进展
    1.4 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
        1.4.1 全基因重测序在群体进化中的应用
        1.4.2 全基因重测序在动物育种中的应用
        1.4.3 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在复杂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惠阳胡须鸡交叉喙形态学的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动物
        2.1.2 试验日粮
        2.1.3 试验动物的饲养管理
        2.1.4 试验仪器
        2.1.5 交叉喙的分型与形态学观察
        2.1.6 面部表型指标测定方法
        2.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
        2.2.1 五种类型交叉喙的形态学观察与描述
        2.2.2 交叉喙形态学数据统计分析
        2.2.3 交叉喙对鸡颅面部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BMP4 基因在颅面部骨骼的表达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动物
        3.1.2 仪器和试剂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RNA提取结果检测
        3.2.2 cDNA质量检测
        3.2.3 荧光定量的扩增曲线和熔解曲线
        3.2.4 BMP4 在颅面骨中的相对表达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交叉喙的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动物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质量控制
        4.1.4 重测序数据比对
        4.1.5 SNP变异检测及注释
        4.1.6 SNP变异比较分析
        4.1.7 GO富集分析
        4.1.8 KEGG通路分析
        4.1.9 蛋白互作网络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检测
        4.2.2 重测序结果
        4.2.3 SNP 检测结果
        4.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成果

(8)环状RNA circPPP1R12A在结肠癌进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非编码RNA (non-coding RNAs,ncRNAs)
    二、环状RNA与结肠癌
    三、Hippo-YAP信号通路与结肠癌
    四、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与结肠癌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环状RNA circPPP1R12A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实验材料
    三、实验方法
    四、实验结果
    五、研究结论
    六、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环状RNA circPPP1R12A在结肠癌细胞中的功能
    一、研究背景
    二、实验材料
    三、实验方法
    四、实验结果
    五、研究结论
    六、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环状RNA circPPP1R12A通过蛋白编码调控结肠癌细胞功能的分子机制
    一、研究背景
    二、实验材料
    三、实验方法
    四、实验结果
    五、研究结论
    六、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环状RNA circPPP1R12A编码的蛋白circPPP1R12A-73aa对结肠癌肿瘤免疫微环境的调控作用
    一、研究背景
    二、实验材料
    三、实验方法
    四、实验结果
    五、研究结论
    六、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环状RNA circPPP1R12A编码的蛋白circPPP1R12A-73aa在结肠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实验材料
    三、实验方法
    四、实验结果
    五、研究结论
    六、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一 环状RNA调控肿瘤细胞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TAMs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结肠癌患者病例资料(组织)
附录二 结肠癌患者病例资料(血清)
附录三 主要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期间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9)复杂现代性视域下城市风险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与评价
        一、国外关于风险的研究概况
        二、国内关于风险、城市风险治理的研究概况
    第三节 核心概念与研究问题
        一、核心概念
        二、研究问题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框架
    第五节 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城市风险的复杂现代性理论检视
    第一节 复杂现代性的风险追问
        一、现代性与现代性批判
        二、反思现代性及其理论价值
        三、复杂现代性及其理论价值
    第二节 现代城市发展的风险追问
        一、城市风险的历史演变
        二、现代城市风险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城市风险的复杂现代性
        一、城市风险与复杂现代性相互建构
        二、复杂现代性的城市风险生成逻辑
        三、复杂现代性的城市风险多维面向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复杂现代性视域下的城市风险
    第一节 生态失衡与生存之困
        一、复杂现代性视域下的生态风险
        二、城市生态失衡:城市生态风险的当代呈现
        三、生态失衡风险与人的生存之困
    第二节 城市权利失衡与社会风险
        一、复杂现代性视域下的城市权利观
        二、城市权利失衡:城市社会风险的当代呈现
        三、城市权利失衡与制度规约乏力
    第三节 城市意义迷失与文化风险
        一、复杂现代性视域下的城市文化风险
        二、城市意义迷失:城市文化风险的当代呈现
        三、城市文化危机生成之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杂现代性视域下城市风险成因
    第一节 城市风险的科技逻辑成因
        一、高科技时代的全面到来
        二、技术成因
        三、科学成因
    第二节 城市风险的资本逻辑成因
        一、空间的资本化生产
        二、空间的结构性失衡
        三、资本逻辑的强势发展
    第三节 城市风险的社会系统成因
        一、政府成因与“有组织地不负责任”
        二、媒体的传播机制与放大效应
        三、公众风险意识淡薄与社会参与乏力
        四、抽象体系失信与专家系统的利益导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杂现代性视域下城市风险治理维度
    第一节 城市伦理:城市风险治理的道德维度
        一、城市伦理何以重要?
        二、城市伦理的本质与功能
        三、城市伦理的实现与发展
    第二节 城市制度:城市风险治理的行动维度
        一、城市制度何以重要?
        二、城市制度的本质与功能
        三、城市制度建构的原则与方向
    第三节 城市权利:城市风险治理的价值维度
        一、城市权利何以重要?
        二、城市权利的本质与功能
        三、城市权利生产的实现与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杂现代性视域下城市风险治理体系
    第一节 城市风险治理思想现代化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必要性
        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三重逻辑
    第二节 城市风险治理结构现代化
        一、科技伦理转型
        二、资本逻辑规塑与城市制度
        三、社会系统逻辑规塑与城市权利
    第三节 城市命运共同体与风险治理
        一、构建城市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
        二、城市命运共同体的本质与功能
        三、城市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路径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全新lncRNA在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及心肌肥大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部分 lnc PSR通过其转录本及编码Arteridin蛋白的双重作用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前言
    第一章 血管平滑肌细胞特异性lncRNA PSR的发现鉴定及其在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中的作用
        1.1 引言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方法
        1.4 结果
        1.5 讨论
        1.6 小结
    第二章 lncPSR转录本和其编码的Arteridin蛋白都能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4 结果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Arteridin蛋白通过结合YBX1 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4 结果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Arteridin蛋白自身调控lncPSR转录形成正反馈环路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
        4.4 结果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一部分 全文总结
第二部分 lnc RNA Ahit通过结合SUZ12 抑制MEF2A转录保护心肌肥大的相关研究
    前言
    第五章 lncRNA Ahit的发现鉴定及其抑制心肌肥大的作用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3 实验方法
        5.4 结果
        5.5 讨论
        5.6 小结
    第六章 Ahit发挥分子支架作用结合SUZ12 抑制MEF2A基因表达进而抑制心肌肥大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
        6.3 实验方法
        6.4 结果
        6.5 讨论
        6.6 小结
    第二部分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编码-非编码RNA及其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与科研成果
致谢

四、被动迁移在抗性进化中的作用(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耐辐射奇球菌中蛋白磷酸化修饰及毒素-抗毒素系统响应胁迫的调控机制研究[D]. 戴镜郦. 浙江大学, 2021
  • [2]基于基因组学探究绿盲蝽多食性机制[D]. 刘航玮.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3]假结核耶尔森氏菌T6SS效应蛋白Tce1杀菌机制的研究[D]. 潘君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4]PML招募TET2调节DNA修饰和细胞增殖对化疗药物的反应[D]. 武晓燕.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5]鸭疫里氏杆菌PhoP/PhoR双组份系统对基因表达的调控及基因岛整合酶功能研究[D]. 王颖.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6]东方田鼠巨噬细胞对日本血吸虫童虫杀伤作用研究[D]. 何静.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7]惠阳胡须鸡交叉喙的形态学及致病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D]. 洪煜宇.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20(01)
  • [8]环状RNA circPPP1R12A在结肠癌进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郑晓. 苏州大学, 2020(06)
  • [9]复杂现代性视域下城市风险治理研究[D]. 祁文博. 苏州大学, 2020(06)
  • [10]全新lncRNA在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及心肌肥大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余骏逸.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被动迁移在抗性进化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