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塑料工业年鉴(2004)

中国塑料工业年鉴(2004)

一、中国塑料工业年鉴(2004)(论文文献综述)

余丽[1](2020)在《产业关注度与产业发展的耦合协调演变研究——以中国塑料制品产业为例》文中认为信息化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塑作用,基于网络关注度和塑料制品产业发展水平研究信息化与产业发展的耦合关系有助于制定有效的区域发展策略。本文(可删除)通过构建塑料经济发展水平和网络关注度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了中国塑料制品产业和网络关注度水平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发现:中国省域塑料产业网络关注度呈上升趋势,网络关注度可变化类型主要为上升型、下降型和稳定型三种类型;中国塑料产业发展水平均呈上升趋势,其发展增速可划分为高速增长型省域、中高速增长型省域和中低速增长型省域;塑料产业发展与网络关注度的耦合协调度等级呈现出区域差异的阶梯化的态势,整体结构的耦合协调度等级有向高等级提升的趋势;空间格局上则表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态势。

栾晓玉[2](2020)在《基于物质流分析的中国塑料资源代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塑料生产和消费的增加,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一方面,塑料是石化产品,其广泛生产和使用增加了石化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塑料在自然环境中难以分解,不仅占用空间资源,而且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以中国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塑料为研究目标,基于物质流分析研究了塑料资源的动态演化,建立了我国废塑料排放清单。同时,采用情景分析模拟未来塑料资源的代谢情况,并预测了未来在三种不同回收情形下废塑料排放清单,探讨资源效率提升和环境绩效改善的技术政策建议,为我国塑料的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提供科学参考。在现状分析环节,建立了中国塑料资源物质流分析模型,核算塑料物质代谢的关键流量和存量,解析其关键节点及驱动力。结果表明,1949—2018年,中国塑料累计消费塑料1797.9Mt,共产生废塑料1168.2Mt,2018年中国塑料的使用存量为446.6Mt。塑料行业发展迅速,塑料资源代谢规模庞大。废塑料中20.0%被回收再利用,15.2%被焚烧,40.3%进入填埋场,24.5%未经处理直接进入环境。废塑料是资源损失的关键节点。优先塑料的材料回收,难以回收的尽可能回收能源,减少废塑料填埋和废弃,促进塑料资源的综合利用。在目前废塑料排放清单方面,进入环境中的宏塑料量为66.0 Mt,微塑料为460.0 kt。海洋中宏塑料种类主要是养殖业和捕鱼业中用到的泡沫装置和渔网,微塑料种类是个人洗护产品中的塑料微珠和洗衣过程中的纤维。海洋中的宏塑料与海上活动产生的废物管理控制不当有关;陆地中的宏塑料主要与塑料垃圾收集处理水平不够有关。海洋中的微塑料主要是塑料产品使用过程中的磨损和风化;而陆地中的微塑料与塑料代谢过程中的排放有关。在情景分析环节,基于存量驱动模型,分析了塑料的需求量,依据不同阶段政府的规划,设置三种不同的回收情形。结果表明,2050年使用存量为1029.1 Mt,仅为2018年的2.3倍,2019—2050年社会经济系统塑料输入量累计为4807.7 Mt,输出量累计为4225.1 Mt。塑料行业发展已经开始保持稳定,塑料资源代谢规模也逐渐被控制。在2050年三种不同废塑料处理处置情景下,废塑料累计回收量分别是2018年的6.0、6.9、7.8倍,累计废弃量分别仅是2018年的1.8、1.6、1.4倍。环境中废塑料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和生态风险需要深入研究。优先废塑料的材料回收,能源回收为辅,减少废塑料填埋,尤其是未经处理直接丢弃入环境,对减少其对环境影响具有深远意义。在未来废塑料排放清单方面,在3种不同情景中,进入环境中的宏塑料量分别为68.0 Mt、50.0 Mt、48.0 Mt,进入环境中的微塑料量分别为544.0 kt、528.0 kt、532.0kt。海洋中宏塑料中占比最大的依旧为PS,海洋中微塑料占比最大的也依旧为PET。随着回收量的增加,环境中宏塑料量和微塑料量均在减少。因此进入环境的废塑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垃圾的管理水平以及处理水平。完善固废处理基础设施,加强相关立法管控,提高垃圾的收集处理水平。

李磊,丁春杰,封家璇[3](2020)在《基于DEA-Malmquist的中国塑料制品产业效率分析》文中认为采用DEA-Malmquist函数对中国塑料制品产业的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演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塑料制品产业的效率呈波动上升的趋势,综合效率、规模效率上升趋势明显,纯技术效率有待优化;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可划分为波动上升阶段和波动下降阶段,技术进步指数在全要素生产率中贡献较大。

栾晓玉,刘巍,崔兆杰,刘业业,陈月冬,卢盛,王玉标[4](2020)在《基于物质流分析的中国塑料资源代谢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塑料生产和消费的快速增长,塑料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对塑料资源代谢过程的研究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十分重要。本文基于物质流分析方法,构建了塑料物质流分析动态模型,研究了1949—2018年中国的塑料从生产、使用到最终废弃的生命周期代谢过程。结果显示:①1949—2018年,塑料累计消费2205.6 Mt,共产生废塑料1404.8 Mt,其中30.0%被回收再利用,14.0%被焚烧,36.0%进入填埋场,20.0%未经处理直接进入环境;②塑料的使用存量为630.0 Mt,损失存量为870.2 Mt,其中66.7%堆积在填埋场中,33.3%被随意丢弃在环境里;③2018年,消费量为193.1 Mt,塑料消费产生了废塑料140.5 Mt,废塑料后续处理中,回收占32.0%,焚烧占26.0%,填埋占35.4%,废弃占6.6%。研究表明:中国塑料的代谢规模庞大,一次性塑料产品对塑料代谢影响非常大;废塑料是资源损失的关键节点,应加强对其的回收利用;对于已经进入环境中废塑料的污染管控非常重。因此,今后的研究重点应在于环境中废塑料的风险和污染机理以及提高废塑料的回收利用效率,以减少塑料资源损失,降低环境污染。

龙邹霞[5](2019)在《厦门湾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时空分布及对人类活动响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塑料作为“人类世”所特有的一种物质,为现代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材料,但同时也产生了日益严重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开展海湾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时空分布及对人类活动响应研究,对认识塑料物质在海岸带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归趋,调控人类活动行为,降低塑料物质对海洋环境与生态的危害都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重点开展了厦门湾海洋塑料垃圾及微塑料分布规律,厦门城市污水处理厂中微塑料分布特征,厦门湾沉积物微塑料历史记录及对人类活动响应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取得以下成果。厦门湾海面垃圾存在不均匀分布,并典型受降水、潮流、盐度、风向和周边陆域城市垃圾管控水平等因素控制。海面垃圾丰度最高为70751 Items/km2,最低为3556 Items/km2,二者相差近20倍,主要集中在九龙江口海域及其邻近的厦鼓海域,约占厦门湾海面垃圾的59.5%。约有76.67%的海面垃圾来源于流域和周边陆域人类活动产生,仅有23.33%的由捕捞和水产养殖等海上人类活动产生。海面垃圾与降水量相关度高(R2=0.75),台风、持续暴雨等极端天气将大量陆源垃圾带入海洋,导致海面垃圾显着增加,例如台风“莫兰蒂”造成海面垃圾平均丰度较同期正常天气情况下高7-11倍。九龙江河口咸淡水交汇的盐度锋面处,水动力条件较弱的区域和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并有岸滩、岛屿阻隔等处较易形成海面垃圾集中分布区域。随着尺寸的减小,海面垃圾丰度近似成幂指数增加,且其中塑料垃圾的占比近似成对数升高,表明海面塑料垃圾小型化趋势明显。海底垃圾分布总体与海面垃圾相似,但又略有不同。海底垃圾丰度介于53143-3600 Items/km2。受底部流场差异和盐度锋面等影响,尤其在河口海域由于受底层盐水楔顶托作用,与海面相比,海底垃圾沉积中心向河口方向上移。海底垃圾丰度以中块垃圾为峰值近似呈“倒V”字形正态分布,且随着尺寸的减小,塑料垃圾的占比略呈下降趋势。塑料纸/袋和塑料绳子都是海面和海底塑料垃圾各尺寸中最为主要的两种类型。小块和特大块塑料垃圾的类型比较单一,而中块和大块的塑料垃圾类型则比较丰富多样,并随着尺寸的减少,海面和海底塑料垃圾中可识别的类型显着降低。滩涂(沙滩)垃圾丰度普遍较海面垃圾和海底垃圾高,其分布特征能一定程度上反映海洋垃圾的“源汇”格局。滩涂(沙滩)垃圾平均丰度约为159833 Items/km2,分别是海面垃圾和海底垃圾的5.25倍和5.61倍。流域带来的垃圾,在河口海域受盐度锋面和近岸植被的阻滞影响,并在波浪能作用下堆积到九龙江河口滩涂上,形成流域垃圾的“中继站”;在台风、暴雨或高潮水位作用下进行二次分配,又再次进入到厦门湾海域,成为海面和海底垃圾的主要“策源地”之一,起到“源”的作用。海面垃圾在潮流输移和波浪能推移作用下,逐步汇集到厦门岛东南部沙滩,使其成为厦门湾海面垃圾的重要“汇”之一。九龙江河口滩涂中除特大块外,其他垃圾丰度随其尺寸的减小而减小,且塑料垃圾的占比也呈近似相同规律。厦门岛东部沙滩垃圾以中块为峰值近似呈“倒V”字形正态分布,塑料垃圾尺寸占比呈“V”字型分布。滩涂(沙滩)中大块和中块的塑料垃圾类型较为多样,类型平均为28种和24种,是海面和海底同尺寸塑料垃圾类型数量的3-4倍。泡沫类塑料是滩涂(沙滩)塑料垃圾中的主要类型之一,应引起特别关注。厦门湾海面微塑料分布规律与塑料垃圾有较大差异,尤其受降水影响的机制明显不同。厦门湾海面微塑料平均丰度分别为135269 Items/km2,是海面塑料垃圾的5.5倍,其粒径小于2.5mm的约占78.1%,主要类型以PE(31%)、PA(22.3%)和PVC(14.5%)为主。海面微塑料由于粒径小,受河口盐度锋面的阻滞作用弱于大块塑料垃圾,而易被输移到距离“源”更远的开阔海域,使其有别于塑料垃圾的分布规律。海面微塑料丰度在丰、平、枯三季有较大差异,以枯水期丰度最高(121276 Items/km2),丰水期处于中等水平(73925 Items/km2),平水期最低(24908 Items/km2),仅为枯水期的20.5%。枯水期降水少、太阳辐射作用时间长,有利于大块塑料降解碎化形成“次生”微塑料,而使得海面微塑料丰度显着升高。滩涂微塑料丰度空间分布特征与塑料垃圾类似,能较好地指示微塑料的“源汇”格局。设计并改进了城市污水微塑料采样方法,总结了厦门城市污水处理厂中微塑料分布特征。采用电磁流量计与快速拍照联用思路,设计并改进城市污水处理厂微塑料采样方法,计量误差约为±1-2 mL/s,有效地解决了进出水采样体积级差大的问题,提升了进出水中微塑料丰度结果的可比性。研究表明,厦门城市污水处理厂进出水中微塑料平均丰度分别为6.55Items/L和0.59Items/L,平均去除率为90.52%,通过厦门七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日排入厦门湾的微塑料数量约为6.5×108个,数量巨大不容忽视。微塑料以白色、透明和绿色三种颜色为主,形态以颗粒态为最,类型以PP、PE、PS以及PP与PE共聚物为要,粒径为63-120μm的占比较大。进水中微塑料丰度与SS的浓度之间呈正相关,服务区域内的塑料制品企业数量、类型、规模等对进水中微塑料丰度有较大影响。微塑料的去除率与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有密切关系,超负荷运转污水处理厂出水中微塑料丰度明显偏高。微塑料的形状、密度和粒径大小等对其在城市污水处理厂中的迁移、转化行为有重要影响。GY沉积物柱样中的微塑料历史丰度呈现波动变化。最早的微塑料历史记录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对世界和我国的塑料工业发展历史初期有较好的指示关系。微塑料丰度在1950s缓慢上升后,在1960s又呈下降趋势。随着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塑料生产和消费的快速发展,微塑料丰度在1980s中期出现峰值(189241 Items/kg·dw),并随后逐年下降到1990s中期的阶段低值。1990s年代中后期至今,微塑料丰度又呈逐步上升的趋势。GY沉积物柱样中微塑料类型以PES和Acrylic为主,其平均占比分别达到41.07%,23.12%,PE、PP、PE+PP和PA类占比分别为11.47%、6.52%、5.63%和3.84%。微塑料粒度≤100μm的约占82.20%,主要集中在20-40μm之间。不同年代微塑料粒度有一定差别,尤其是1972-1984年间的微塑料粒度分布更加集中,并以密度较大的PES为主,平均占比达64.5%。GY沉积物柱样中的微塑料历史记录是对多重环境压力的有效响应。1988年以前,塑料制品产量是GY沉积物中微塑料历史丰度分布的主控因素,即微塑料历史丰度随着塑料产量的增加而升高,且世界塑料产量对微塑料丰度的影响最为明显(R2=0.85)。1988年以后,沉积物中微塑料丰度历史分布受多重因素影响和控制。1980s中后期陆源塑料垃圾收集处置率的逐步提升,1996年开始的海洋垃圾清扫政策等使得陆源入海塑料垃圾通量并未显着升高,同时1989年以后城市污水集中处置率逐步提升使得城市污水微塑料排放量呈下降趋势,1989年生效的MARPOL公约附则V更是直接有效地减少了船舶塑料垃圾排海,这些因素共同影响和控制着海洋微塑料的物源输入强度。微塑料在沉积环境中的丰度、类型和形态等历史记录是微塑料物源输入、微塑料自身理化性质和沉积环境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对多重环境压力的有效响应。微塑料在沉积环境中的历史分布特征能够较好的反演人类塑料工业的发展历史进程、塑料制品消费结构变化、区域重要人类活动史,较好地展示了微塑料作为“人类世”重要地层学标志物的潜在应用价值和重要指示意义。

马利霞[6](2019)在《中国沿海地区陆地塑料垃圾入海量估算》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塑料垃圾的产量日益增多。塑料垃圾由于其具有难降解等特点,再加上人类的不恰当处理或处置,其可通过入海河流、沿海陆地不恰当处置及人类海上活动等各种途径流入海洋。在2010年,流入海洋的塑料垃圾达480×104t~1270×104t,有关数据表明,全球范围内垃圾的60%~80%是海洋塑料垃圾。如此巨量的塑料垃圾已经对海洋的生态系统造成了威胁,大体积的塑料会缠绕海洋生物,造成生物溺死、窒息、死亡或被其它生物吃掉,塑料垃圾富集的有毒物质及其降解过程产生的化学物质通过生物链危害生态系统,最终也威胁到人类健康。本研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等模型估算中国沿海50km范围内陆地塑料垃圾的产量,在其基础上估算陆地塑料垃圾的入海量。并以上海市为例,在2000年~2013年塑料垃圾产量的基础上,预测2019年~2030年塑料垃圾产量,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沿海50 km范围陆地塑料垃圾产量可分为四个层次:广州、东莞和佛山塑料垃圾产量高达120× 1 04 t~140× 1 04t;上海、苏州、宁波、深圳和珠海等城市塑料垃圾达90~120×104 t;滨州、潍坊、连云港、天津和大连等城市塑料垃圾达70×104t~90×104t;唐山、日照、宁德和海口等城市塑料垃圾达50×104t~60×104t;还有些城市因数据缺失,目前还不能有效估算其产量。(2)城市塑料垃圾产量与城市经济发展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城市经济越发达,人口越多,产生的垃圾越多,如广州、上海、嘉兴、宁波、深圳、珠海和苏州等地塑料垃圾产量在90×104t以上,这些城市大多属于一线和二线城市,经济水平腐殖高,人口多,资源的消费量大。如威海、台州、秦皇岛、日照、湛江、宁德、揭阳和唐山等城市大多属于三、四线城市,经济水平低于一、二线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也较低,因此产生的塑料垃圾量低于经济发达地区。另外居民消费结构也是重要因素,商品经济越发达,产生的一次性废弃物越多。另一方面,我国城市废塑料进口量比例也是很大的,且大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城市,主要分布在厂东、浙江和江苏等地。(3)中国沿海50 km范围陆地地区塑料垃圾入海量是根据这些城市经济条件、垃圾管理设施的完善程度和废品回收特点及参考国外的研究方法,确定1.7%、3.2%和4.6%三种比例估算塑料垃圾的入海量。影响塑料垃圾入海量的主要因素有:①气候条件、地形、植被、垃圾管理设施等,对于准确的入海量是难以估算的;②基于不同城市垃圾管理程度不同,有些城市垃圾管理制度条例完善,生活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健全,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率高,垃圾入海量相对较少,因此适用于小的入海比例,有些城市经济落后,垃圾处理措施欠缺,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不完善,塑料垃圾入海量必然很大,适用于大的入海比例;③塑料垃圾属于可回收利用的固体废弃物,在我国的城市中从事塑料垃圾回收的人群众多,塑料垃圾回收利用率普遍较高。用沿海50 km范围陆地塑料垃圾总量乘以三种比例估算塑料垃圾的入海量,结果表明,按照三种比例转换后,塑料垃圾入海量分别是35.2×104t、66.8×104t和96.0×104t。由于塑料具有可回收利用的特点,我国从事塑料垃圾回收的人员较多,塑料垃圾从源头上就被分类回收。我国在2018年前又是塑料垃圾的进口国,塑料垃圾的综合利用率普遍较高。依据中国城市垃圾管理国情和相关文献的研究,中国沿海50km范围陆地塑料垃圾的入海率更接近于1.7%。(4)以上海市为例,在已知2000年~2013年塑料垃圾产量的基础上,预测2019年~2030年塑料垃圾产量,结果表明,上海市2013年塑料垃圾产量达到121.7×104t,在此基础上上海市未来塑料垃圾产量从2019年的153×104t增加到2030年的203.6×104t。因此需要从塑料的使用、塑料垃圾产生及其分类回收和再利用等方面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从而减少塑料垃圾的入海,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张乐[7](2018)在《产业链视角下广东省通用塑料产业分析及发展》文中指出通用塑料产业是广东省的优势传统产业之一,对该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调研是应对当前供给侧改革、产业升级、安全环保的关键。以五大通用合成树脂为中心,通过全产业链的视角对广东省石化上游合成树脂、塑料交易集群、塑料制品加工、改性塑料市场、塑料机械产业与塑料制品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探索了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失衡、专利布局意识较薄弱、新型替代性材料的冲击以及社会发展等制约通用塑料产业发展的因素。此外,简要分析了通用塑料产业的发展趋势,重点介绍了五大通用合成树脂的研发重点,并为通用塑料产业的创新发展提出了具体措施。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8](2011)在《欢迎订购2010版《中国塑料工业年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主办的2010版《中国塑料工业年鉴》于近日出版发行。《中国塑料工业年鉴》(2010)为《年鉴》第9卷,与前8卷在时间和内容上保持连续性。《年鉴》全面、系统、准确地记述了2009年度塑料行业发展状况,设有"综述"、"专论"、"大事记"、"全国塑料工业生产经营情况统计"、

BJB[9](2008)在《2008版《中国塑料工业年鉴》出版发行》文中研究说明本刊北京消息(2008年9月22日)由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主办的2008版《中国塑料工业年鉴》于近日出版发行。2008版《中国塑料工业年鉴》为第7卷,在时间和内容上与前6卷保持连续,全面反映了中国塑料工业的最新发

蒋晓斌,江健,周文戟,陈定江,郭宝华,朱兵[10](2020)在《中国聚氯乙烯树脂与助剂动态物质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聚氯乙烯(PVC)塑料生产国和消费国,并面临着PVC塑料广泛使用所带来的各种环境风险。该文构建了用于定量测算PVC树脂及其助剂流量和存量的动态物质流模型,以展现PVC树脂及其助剂在8类制品、 6大应用领域和4类废弃物管理方法之间的复杂流动路径与存量分布。结果表明, 1978—2017年PVC树脂和助剂的累计产量为2.54亿t。城镇化的推进使得硬制品逐渐占据PVC塑料制品主流,但软制品仍是PVC助剂的主要流向;建筑材料占据了PVC树脂总存量的65.8%、 PVC助剂总存量的41.9%,是未来潜在的最大废弃源;尽管存在潜在环境与健康风险的助剂在助剂总流入量中的占比已从62.2%下降至41.5%,但仍有0.15亿t有毒助剂以存量的形式留存在社会与环境中,并将在其使用过程中通过迁移和扩散对人类和环境造成持续性负面影响。虽然由于数据可得性的限制使得该文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但不确定性分析表明该文的计算结果可信度较高。未来必须加强对废PVC塑料的废物管理,通过技术进步和政策引导提高环保助剂的使用比例。

二、中国塑料工业年鉴(2004)(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塑料工业年鉴(2004)(论文提纲范文)

(1)产业关注度与产业发展的耦合协调演变研究——以中国塑料制品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1.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1.2 线性法评价模型
        1.1.3 耦合协调度模型
    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塑料产业关注度与产业发展水平评价
    2.2 中国塑料制品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
    2.3 中国省域塑料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化分析
3 结论

(2)基于物质流分析的中国塑料资源代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1949—2018年中国塑料流量与存量分析
    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2.1.1 生产量和进出口量
        2.1.2 塑料产品消费结构
        2.1.3 塑料产品使用年限
        2.1.4 废塑料处理处置
    2.2 塑料关键流量及存量核算
        2.2.1 塑料生产消费量核算
        2.2.2 废塑料处理处置量核算
    2.3 塑料动态流量和存量分析
        2.3.1 塑料生产量和进出口量
        2.3.2 塑料产品生产量和进出口量
        2.3.3 塑料消费量
        2.3.4 废塑料产生量
        2.3.5 塑料使用量
        2.3.6 塑料使用存量
        2.3.7 废塑料回收量、终端处理量和废弃量
        2.3.8 累计废塑料回收量、终端处理量和废弃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2018年废塑料排放清单编制
    3.1 环境中的宏塑料及微塑料核算
        3.1.1 进入海洋中的微塑料量
        3.1.2 留在陆地中的微塑料量
        3.1.3 进入海洋中的宏塑料量
        3.1.4 留在陆地中的宏塑料量
    3.2 环境中的宏塑料及微塑料分析
        3.2.1 微塑料来源
        3.2.2 宏塑料来源
        3.2.3 微塑料种类
        3.2.4 宏塑料种类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2019—2050年中国塑料流量与存量情景分析
    4.1 塑料关键流量及存量情景分析
        4.1.1 塑料使用存量情景分析
        4.1.2 废塑料处理处置情景
    4.2 数据来源及处理
        4.2.1 人口和GDP预测
        4.2.2 塑料终端领域产品保有量预测
        4.2.3 塑料终端领域产品塑料含量预测
        4.2.4 废塑料处理处置预测
    4.3 塑料动态流量和存量预测
        4.3.1 塑料使用存量
        4.3.2 塑料使用量
        4.3.3 废塑料产生量
        4.3.4 塑料消费量
        4.3.5 废塑料处理处置量
        4.3.6 累计废塑料处理处置量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2050年中国废塑料排放情景分析
    5.1 环境中的宏塑料及微塑料情景分析
        5.1.1 进入海洋中的微塑料量
        5.1.2 留在陆地中的微塑料量
        5.1.3 进入海洋中的宏塑料量
        5.1.4 留在陆地中的宏塑料量
    5.2 环境中的宏塑料及微塑料预测
        5.2.1 微塑料来源
        5.2.2 宏塑料来源
        5.2.3 微塑料种类
        5.2.4 宏塑料种类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建议
    6.3 创新点
    6.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基于DEA-Malmquist的中国塑料制品产业效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1.1.1 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构建
        1.1.2 数据包络分析
    1.2 数据来源
2 结果分析
    2.1 中国塑料制品产业效率分析
        2.1.1 综合效率分析
        2.1.2 规模效率分析
        2.1.3 纯技术效率
    2.2 中国塑料制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2.3 中国塑料制品产业优化建议
3 结论

(4)基于物质流分析的中国塑料资源代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数据与方法
    2.1 物质流分析框架
    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2.3 关键流量和存量核算
3 结果与分析
    3.1 塑料关键流量分析
        3.1.1 塑料生产量和进出口量
        3.1.2 塑料消费量
        3.1.3 废塑料产生量
        3.1.4 废塑料回收量、终端处理量和废弃量
    3.2 塑料关键存量分析
        3.2.1 塑料使用存量
        3.2.2 塑料损失存量
    3.3 塑料资源代谢物质流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5)厦门湾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时空分布及对人类活动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塑料和海洋塑料污染
        1.2.1 塑料及中国塑料工业发展简史回顾
        1.2.2 海洋塑料污染及其危害
    1.3 微塑料定义及其来源
        1.3.1 微塑料的定义
        1.3.2 微塑料的来源
    1.4 海洋微塑料国外研究进展
        1.4.1 微塑料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1.4.1.1 海洋微塑料通量估算
        1.4.1.2 微塑料在近岸海域中的分布
        1.4.1.3 微塑料在极地和大洋中的分布
        1.4.1.4 微塑料在淡水中的分布
        1.4.2 微塑料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危害
        1.4.2.1 微塑料的物理化学性质
        1.4.2.2 微塑料对生物和生态的直接危害
        1.4.2.3 微塑料对生物和生态的间接危害
        1.4.3 微塑料的采样和分析方法
        1.4.3.1 野外采样方法
        1.4.3.2 实验室分析方法
    1.5 海洋微塑料国内研究进展
        1.5.1 在沙滩海岸中的分布
        1.5.2 在近岸海域与河口区的分布
        1.5.3 在沉积物中的分布
        1.5.4 在海洋生物体内的分布
        1.5.5 在河流及湖泊中的分布
        1.5.6 其他研究
    1.6 海洋微塑料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方向
        1.6.1 存在问题
        1.6.1.1 微塑料的采样和分析方法
        1.6.1.2 微塑料的理化特性和时空分布
        1.6.1.3 微塑料的危害
        1.6.2 研究方向
        1.6.2.1 微塑料调查和研究方法领域
        1.6.2.2 微塑料理化特性与时空分布领域
        1.6.2.3 微塑料的危害领域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方法
        1.7.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社会经济
    2.3 气候特征
    2.4 水文特征
    2.5 地质地貌
    2.6 沉积环境
    2.7 生态环境
第三章 海洋塑料垃圾及微塑料分布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采集站位
        3.2.2 采样方法
        3.2.3 质量控制
    3.3 海面和海底塑料垃圾分布格局
        3.3.1 基于实地调查的海面和海底垃圾空间分布特征
        3.3.2 海面和海底垃圾塑料垃圾尺寸和物源分析
        3.3.3 海面和海底塑料垃圾类型组成分析
        3.3.4 极端天气(台风)对海面垃圾分布的影响
    3.4 滩涂(沙滩)塑料垃圾时空分布规律与特征
        3.4.1 滩涂(沙滩)垃圾时空分布规律
        3.4.2 滩涂(沙滩)塑料垃圾尺寸分布特征
        3.4.3 滩涂(沙滩)塑料垃圾类型组成分析
    3.5 海洋微塑料空间分布
        3.5.1 海面微塑料空间分布特征
        3.5.2 海面微塑料季节变化
        3.5.3 海底和滩涂微塑料分布特征
    3.6 小结
第四章 城市污水处理厂中微塑料分布特征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采集站位
        4.2.2 样品采集
        4.2.3 样品处理
        4.2.4 微塑料鉴定分析
        4.2.5 污染控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方法有效性
        4.3.2 微塑料丰度
        4.3.3 微塑料特征
        4.3.4 微塑料去除
    4.4 小结
第五章 沉积物微塑料历史记录及对人类活动响应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沉积物柱样采集站位
        5.2.2 沉积物柱样处理
        5.2.3 沉积物柱样年代学测定
        5.2.4 沉积物柱样的粒度和黏土矿物测定
        5.2.5 沉积物柱样金属元素丰度测定
        5.2.6 沉积物柱样微塑料测定
        5.2.7 质量控制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研究方法的适应性
        5.3.2 沉积物柱样中微塑料丰度历史分布
        5.3.3 微塑料历史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5.3.3.1 对塑料制品产量的响应
        5.3.3.2 对陆源塑料垃圾入海的响应
        5.3.3.3 对城市污水微塑料排海的响应
        5.3.3.4 对船舶塑料垃圾排海的响应
        5.3.4 微塑料历史分布与沉积环境耦合
        5.3.5 微塑料作为“人类世”地层学标志物的指示意义
    5.4 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创新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中国沿海地区陆地塑料垃圾入海量估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3.1 中国沿海50公里范围城市塑料垃圾产生量
        1.3.2 中国沿海50公里范围城市塑料垃圾入海量
        1.3.3 预测2019年~2030年塑料垃圾产生量
    1.4 技术路线
2 预测模型概述
    2.1 数据获取
    2.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2.3 时间序列回归模型
3 城市生活塑料垃圾产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地理概况
        3.1.2 社会人文概况
    3.2 城市塑料垃圾产生现状
        3.2.1 塑料及其种类
        3.2.2 塑料垃圾产生现状
    3.3 城市生活塑料垃圾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4 塑料垃圾产量预测
    4.1 沿海50公里范围城市塑料垃圾产量预测
        4.1.1 模型的建立
        4.1.2 模型的分析与检验
    4.2 中国沿海50公里范围城市塑料垃圾入海量估算
    4.3 2019年~2030年塑料垃圾预测—以上海市为例
        4.3.1 模型中影响因素的预测
        4.3.2 上海市塑料垃圾预测和分析
5 海洋塑料垃圾污染应对措施
    5.1 减少塑料垃圾产量
    5.2 积极开发降解塑料
    5.3 塑料垃圾的回收再利用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产业链视角下广东省通用塑料产业分析及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政策环境为石化产业带来发展新机遇
2 通用塑料上下游产业链发展现状与分析
    2.1 上游合成树脂
    2.2 塑料交易集群
    2.3 塑料制品加工
    2.4 改性塑料市场
    2.5 塑料机械产业
    2.6 塑料制品行业
3 制约通用塑料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3.1 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失衡
    3.2 专利布局意识较薄弱
    3.3 新型替代性材料的冲击
    3.4 社会发展对环保的新要求
4 通用塑料产业发展的方向与趋势
    4.1 市场未来发展趋势
    4.2 研发重点与方向
        4.2.1 PE
        4.2.2 PP
        4.2.3 PVC
        4.2.4 PS
        4.2.5 ABS
        4.2.6 塑料机械
5 结语

(10)中国聚氯乙烯树脂与助剂动态物质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与数据
    1.1 PVC树脂和助剂生命周期边界
    1.2 动态物质流模型
    1.3 PVC塑料的寿命分布模型
    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2 中国PVC树脂的流量存量分析
3 中国PVC助剂的流量存量分析
4 不确定性分析
5 结 论

四、中国塑料工业年鉴(2004)(论文参考文献)

  • [1]产业关注度与产业发展的耦合协调演变研究——以中国塑料制品产业为例[J]. 余丽. 塑料科技, 2020(10)
  • [2]基于物质流分析的中国塑料资源代谢研究[D]. 栾晓玉. 山东大学, 2020(10)
  • [3]基于DEA-Malmquist的中国塑料制品产业效率分析[J]. 李磊,丁春杰,封家璇. 塑料科技, 2020(04)
  • [4]基于物质流分析的中国塑料资源代谢研究[J]. 栾晓玉,刘巍,崔兆杰,刘业业,陈月冬,卢盛,王玉标. 资源科学, 2020(02)
  • [5]厦门湾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时空分布及对人类活动响应研究[D]. 龙邹霞.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8)
  • [6]中国沿海地区陆地塑料垃圾入海量估算[D]. 马利霞.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7]产业链视角下广东省通用塑料产业分析及发展[J]. 张乐. 塑料, 2018(04)
  • [8]欢迎订购2010版《中国塑料工业年鉴》[J].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 中国塑料, 2011(12)
  • [9]2008版《中国塑料工业年鉴》出版发行[J]. BJB. 国外塑料, 2008(09)
  • [10]中国聚氯乙烯树脂与助剂动态物质流分析[J]. 蒋晓斌,江健,周文戟,陈定江,郭宝华,朱兵.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9)

标签:;  ;  ;  ;  ;  

中国塑料工业年鉴(2004)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