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我国与中南亚八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看法

我对我国与中南亚八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看法

一、建立我国与中南亚八国自由贸易区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刘再起,张霞[1](2019)在《中国—南亚自贸区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带一路"背景下,构建中国-南亚自贸区对中国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和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乃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中国-南亚自贸区的构建具有地缘优势明显、历史文化联系深厚、产业结构互补和贸易规模稳步提升等诸多有利条件,但也面临贸易失衡严重、国别差异显着、印度疑虑重重、基础设施滞后和安全问题突出等制约因素。推进中国-南亚自贸区建设关键在于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因地制宜发展双边经贸合作;加强政策沟通,促进政治互信;增强文化认同,夯实合作基础;加快基建步伐,促进互联互通。

肖玎昀[2](2018)在《中欧班列沿线国对“一带一路”的认同度研究 ——基于媒体报道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一带一路”中“一带”的铁路沿线直达国的八个重要站点国家,把“一带一路”精神继续向国际社会传播的重要攻坚力量,八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度对顺利推进该倡议影响重大。俄罗斯媒体对该倡议给予了高度重视和积极评价,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波兰、捷克与西班牙媒体对该倡议认同程度较高,德国和法国媒体对该倡议有一定关注但少数媒体对该倡议存疑乃至误读。本文选取“一带”铁路沿线直达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国际认同指数为研究对象,分析八个铁路沿线直达国对该倡议的认同现状,比较各国之间认同度的异同和影响因素,分析就处于不同认同程度下的合作国推进”一带一路”可能面临的问题,并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结合“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新趋势,针对不同认同程度及认同模式,基于制度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从微观和宏观角度设计提高“一带一路”合作国对我国倡议的认同程度的机制,以制度来指导和提高“一带一路”合作国对“一带一路”的认同程度,最后提出政策建议:1)根据各国在各个维度的评价结果因势利导,对其薄弱项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最终达到提高“一带一路”倡议接受度的目的;2)注重“民心相通”建设,深层次建立国家间的纽带;3)从各国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分析和评价中发现促进及改善“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的问题和切入点;4)推动我国企业积极与沿线国企业在各领域的合作;5)采取措施降低负面报道的概率。

王奕元[3](2018)在《中国—南亚能源合作法律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能源合作是当今国际合作的一大重要内容。与之相对,国际间尚未构建出一个多边的全球性能源合作组织,也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能源合作法律制度来规制跨国能源合作,相关实践主要依靠区域性或双边协定进行规制。由此,对区域性能源合作法律机制进行研究将指导该区域内的能源合作。在第三次能源革命和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在南亚各国能源问题同质性的压力下,两地间能源合作将进入蓬勃发展之势,现有的中国—南亚能源合作法律实践存在缺陷,无法为日益增长的能源合作提供充分保护。鉴于此,作者通过归纳演绎、对比分析、历史分析等分析方法,对国家间的能源合作法律调整手段,即中国—南亚能源合作法律机制的构建提出构想。文章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能源合作法律机制概述。对能源合作和能源合作法律机制两个概念进行界定,将本文研究对象限定于国家层面上对能源合作进行规制的法律机制。通过分析中国—南亚能源合作的时代基础和实践基础,明确两地间能源合作增长之势。其次,确定法律机制构建对于能源合作的必要性,以及完备的法律机制所应包含的要素,完成中国—南亚能源合作法律机制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第二部分中国—南亚能源合作法律机制的理论基础。分别分析可持续发展理论、社会控制理论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三大理论内容及如何在能源合作领域运用。第三部分中国—南亚能源合作法律实践,通过对现有法律实践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现有法律实践存在依托组织不够专业有效;层次单薄;内容缺失的缺陷。第四部分国际能源合作法律机制经验借鉴。通过对部分全球性和区域性能源合作组织相关法律机制的总结分析,针对中国—南亚现有能源合作法律实践的缺陷,提出借鉴意见。最后提出以能源主权、能源安全、能源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以在南盟下设能源委员会为组织框架,以包括能源基本协议、能源贸易与运输制度、能源投资制度、能源合作安全保障制度、能源信息共享制度、能源环境合作制度和能源合作争端解决制度等内容,以国内法与国际法、多边条约与双边协定相结合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中国—南亚能源合作法律机制的初步构想。

热孜万古丽·艾尼外尔[4](2017)在《基于政策执行视角下分析喀什经济特区发展问题》文中研究指明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对外开放已成为全球各国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我国西部延边地区设立国家级特殊经济开发区也成为我国实现沿海地区与延边平衡发展的重要决策。从西汉时期到现在,喀什可以说是中国与西方国家实现商业交易的重要基地。喀什地区地理位置处于我国西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西南部,是以维吾尔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地区①,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征,是多种文明交流与融合之地,是古老的丝绸之路交通干道。喀什有“五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定位优势。我国通过在喀什区域建立经济特区来充分的加大喀什同中、南亚国家的经济和文化的合作与交流;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该区域招商引资环境②;发挥该经济特区自然资源,促进喀什经济生产建设。本论文通过整个叙述的喀什经济开发区建立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喀什的地理位置,指出其自然资源、政策、对口援疆优势,分析了喀什经济特区政策执行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的障碍因素,将中央和自治区的有关优惠政策与喀什的现实情况相联系,总结并分析了喀什经济特区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喀什经济特区的进一步发展,加强喀什经济特区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许正[5](2017)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全世界在二战结束后出现了六十余年的“长期和平”。这种所谓的“和平”,是在美苏紧张对峙、核武器的发明及其技术的扩散以及全球军备水平大幅升级的背景下出现的。因此它不仅没有使得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变得重要性,相反却变的更为突出。表现在安全观念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没有整个人类的共同安全,单个国家的安全是较为脆弱和没有保证的。在实现安全的手段上,安全机制作为中观层次解决方案中最具影响的流派之一,得到了学界人士更多关注。根据相关理论,安全机制是指国家这一行为者在双边或多边军事关系上或在某个全球共同关注的特定安全问题领域上达成的相互遵守的协定与规则。安全机制的确立并不必然仰赖成员在制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一致,与之相反,它常常是在对立的政治世界中寻求对威胁和武力使用的约束与控制。而且安全机制中的大部分属于问题性质,目的是解决特定的安全议题,应对威胁整个人类安全的议题。自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结束以来,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安全机制“欧洲协调”应运而生,它所确立的谈判制度和协商精神,成为了之后各个安全机制所遵从的标准。无论是国际联盟、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欧洲安全合作会议还是上海合作组织这些安全机制,大体上都是在“欧洲协调”确立的原则上所构建的。尽管这些安全机制都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和不足之处,甚至其中某些安全机制早已解体,但是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对于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都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湄公河次区域位于中国和南亚次大陆之间,是连接中国与东南亚和南亚的枢纽,西靠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域,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大湄公河次区域是一个地理相连数目高达六个的国家板块群,而且由于该地区战略地位重要且蕴含丰富的自然资源,自然成为了大国博弈的一个重点区域,从英法殖民时期至今以来便战乱不断,各个大国在不同时期的介入成为了威胁该地区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衍生的大量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导致的地区的安全问题会不定期的爆发。尤其是在冷战时期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甚至被描述为“叛乱的地区”、“东方巴尔干”和“多米诺地区”。新建立的民族国家虚弱的社会和政治凝聚力,后殖民时期国家之间的领土纠纷,域内意识形态的一度两极化,跨国有组织犯罪、地区分离主义的猖獗以及抵御经济风险的薄弱,都表明了该地区地缘政治经济的特征。这些冲突不仅危及到某些国家政权的存亡,也对该地区的整体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在安全机制的构成上,根据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形势的历史和发展。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成包括次区域各国领导人及部门首长定期会晤机制;安全决策和信息交流机制,其中应设置秘书处、成员国常驻代表机构、观察员机制和对话伙伴机制,以加强六国间安全信息的交流;维和机制,其中应包含各国总参谋长会晤机制、安全理事会以及一支必要的维和部队,由各国总参谋长和安全理事会来统一指挥维和部队,应对域内各种安全威胁;核不扩散机制,包括负责常规武器和核武器的裁军事务部们,还有提供技术支持的裁军研究所;警务合作机制,包括警察首长定期会晤机制、联合武装执法巡逻机制、统一逮捕令制度、犯罪情报交流机制和警务培训制度等;联合演习机制,次区域各国定期举行联合演习,以增强次区各国应对地区安全问题的协同行动能力,增加政治互信。根据以上安全机制的构成,次区域的安全机制的构建已经迫在眉睫。首先,泰国和柬埔寨、柬埔寨与老挝、泰国和缅甸依旧中国和越南之间的领土争端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能源安全问题、环境安全问题、跨国拐卖妇女儿童和毒品犯罪问题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在冷战结束后又纷纷涌现出,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地区安全问题变得愈发的棘手。而且,次区域既有的双边或多边合作机制,如东盟地区论坛和东盟领土争端解决机制已逐渐沦为摆设,无论是在结构上或是效果上都远不足以应对区域内日益严重的各类安全问题。由于冷战时期分属不同阵营,次区域各国在冷战时期曾多次兵戎相见。泰国在冷战初期,追随美国在次区域的反共政策,武装干预了越南和老挝的民族解放战争。越南在冷战时期为实现称霸东南亚的企图,在苏联的支持下,曾武装侵占了柬埔寨并与中国和泰国在边境上爆发了冲突。尽管战争已经结束多年,但意识形态的差异和战争留下的后遗症,次区域各国的政治互信依然不足。而且,由于长期遭受殖民掠夺和战争频发,再加上统一后的新政府采取了错误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次区域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长期低下,需要依赖国际援助才能维持国家正常运转。老挝、柬埔寨和缅甸至今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泰国和越南则是因为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而遭受金融危机的重创,越南在十年内连续遭遇两次经济危机;泰国军事政变频发,历届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计划经常夭折,缺乏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目前泰越两国的经济复苏仍未有明显起色。中国云南省作为与次区域各国对接的重要窗口,在中国国内各省的经济排名中常年处在倒数的位置,经济指标、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文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均严重滞后。尽管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但由于该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抑制中国在该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澳大利亚以及部分欧洲国家纷纷在该地区展开角逐,次区域部分国家被迫在各大国的竞争缝隙中,采取平衡外交的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利益。次区域各国政治互信的不足,经济的落后和域外大国的干预等因素对该地区安全机制的构建造成了严重的制约。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路径,应遵循以“先易后难”与“合作求安全”以及“以经济合作带动安全合作”的理念,循序渐进的推动大湄公河次区域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首先,要加强次区域各国间的互信,建立互信机制,强化安全合作。根据现阶段次区域的安全形势,建立互信机制是完成构建安全机制的首要条件,实践的可行性相对更大。在“循序渐进”和“先易后难”的构建原则下,互信机制的构建需要搁置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正确看待其它国家的发展道路。争取前期成功建立起沟通协商子机制、危机评估子机制与危机评判子机制,以加强在平时以及预防或处理潜在安全威胁的协调。在以上三个子机制的基础上,构建起次区域国家间的互信机制。其次,进一步深化次区域各国间的经贸合作,以经贸合作带动安全合作的进程。继续加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的建设,首先,明确现阶段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建设的不足。在政治、经济、人文方面继续推进经济走廊的建设。再次,拓宽融资渠道,吸纳更多的投资资金,为新阶段次区域的经济合作提供更加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此外,还有继续深化次区域国家的环境合作。在深入推进以上三个领域的基础上,将老挝作为中国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加以重点经营,推进“中老友好合作条约”的谈判与签署,以经贸合作带动安全合作,以此给次区域其它国家树立典范,在条件成熟时将相关模式向柬埔寨和泰国扩展,并最终覆盖到缅甸和越南。以“中路突破”带动两侧应该是中国与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在进行安全合作的一个较合适的选择。这些更为密切的经贸合作势必对地区安全提出更高要求,从而带动地区安全合作的开展和地区安全机制的建立。除此之外,还需要开展次区域功能性合作情报共享。其中包括推进湄公河流域安全执法合作、探索展开次区域金融合作、深化次区域国家间产能合作以及加强民间交流,发挥民间外交的特殊功能,为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提供建设性思路。

李学武,杨婷君,王炜[6](2017)在《促进新疆口岸建设和发展——基于金融视角下的思考》文中提出新疆是我国邻国最多、边界线最长的省区,也是全国拥有口岸数量最多的省区之一。口岸地区作为我国向西开放的窗口和通道,是我国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加大与周边国家经济合作的重要载体。本课题通过对口岸地区基本情况、发展现状、政策需求、面临困难的一一梳理,为新疆口岸地区经贸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并就资金支持新疆口岸地区经济转型提出相关建议,以发挥口岸在支持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中的区位优势。

刘胜君[7](2016)在《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联通亚非欧三大洲、历史影响深远的东西方商贸和文化交流通道,丝绸之路是全世界的一份宝贵财富。随着近年来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尤其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提出,丝绸之路的新时期发展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处于丝绸之路关键位置的新疆,被国家正式确定为核心区之后,如何建设核心区成为重大课题。对其规划和实施进行探讨具有战略理论研究、破解实践难题等多方面价值,探索深度会很大程度影响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实施效果。本文对核心区建设的研究思路,是从国家对新疆总体地位的定位(核心区)出发,基于次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增长极理论和梯度理论,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对比研究和定性分析等方法,把着眼点放在了核心区建设路径的全过程构建,包括对“核心区”内涵的准确界定、目标体系的确定、模式和重点的选择、目标实现的支点。丝绸之路经济带虽有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特征,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经济学的空间系统,它区别于以往空间经济活动实践中的“自然空间”、“权力空间”、“协约空间”,而因其互惠前提、强大内核、实践基础,可称为“惠聚空间”。作为其“核心区”,既与邻国不是完全等级别的次区域,又与内地省市无支配性影响力,所以“核心区”基本内涵定位可以聚焦三个层次:自身发展实力、活力和辐射力;为国内向西开放的服务和支撑;对邻国合作水平。据此,延伸出“三个维度”的目标体系规划,在每一个维度中形成有方向引领作用的远期愿景和有直接操作价值的近期目标,勾勒出核心区标志性指标,这是核心区建设战略总的引领。新疆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模式选择必须侧重关注局部合作和区域合作机制,其中比较现实和关键的是突破与周边国家的区域合作。要强调以推行多边次区域合作模式为主体,利用好边境经济合作开发区、跨国边境合作区、边境自由贸易区、论坛会议驱动等载体为辐翼,实现富有实效的边境区域合作。要按照核心区定位发挥支点作用,强调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开展能源合作、旅游合作、农业合作、商贸合作四个领域的区域经济合作为战略重点。模式选择与战略重点,构成和路径选择的主体,但还离不开必要的支撑条件和保障措施:真正把“核心区”的地位挺起来,最大的支撑条件是自身壮大,关键是全面改进工业、交通、金融和完善体制机制;最主要的保证措施则是政策体系、组织推动和确保社会稳定和谐,这是核心区路径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核心区稳定构建的基石。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带动了相关研究的重新兴起,核心区建设作为其中重要课题的研究任重而道远。本课题基于历史和现状,以内涵界定挈领,初步构建了一个完整链条的路径体系,这一主要研究成果对于相应领域的实践及再研究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受理论支撑充沛度和实践局限及工作定式影响,尚需理论上更深入的探索和专题突破。

吴清香[8](2016)在《越南中国观的发展演变研究》文中认为越中两国山水相连、交往历史悠久,本文对时期阶段的划分主要在考虑越中两国历史相关、相似的前提下,以越南国内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变化的不同时期为基础进行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封建时期(1858年以前)、法属殖民地时期(1858-1945)、抗法、抗美战争时期(1945-1975)和越南统一后(1975年至今)。封建时期,由于长期的相互交流以及不平等地位,此时的越南中国观围绕着中华文化、封建体制、历史名人、风土人情等关键词逐渐形成,这来源于儒教等中华传统文化的输入、“天朝”、“中心”等封建中国自我认知的影响,以及越南使臣等沿途的所见所闻。此时的越南汉化特征明显,以封建中国为榜样,承认封建中国为天下中心。法属时期,由于文字、书籍等在越南各阶级的普及和使用以及西方思想的传入,越南中国观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在这一时期,中国仍然是值得依赖的对象,这种依赖来自于阮朝统治者们希望得到清朝不断的军事援助,以及通过维持政治、科举、教育等中华传统模式来最大限度的限制法国文化的传播。虽然当时的中国正值衰退和落后,但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引起了越南新知识分子的重视,并成为越南从知识改革运动到后来革命运动的一个重要动力。抗法抗美时期,越南和中国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南得到了中国的无私、大量的援助,“同志加兄弟”成为两国关系的真实写照。一个强壮的、聪明的以及正在快速成为具有深远国际影响的大国形象在越南面前展开,中国成为越南学习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国家的榜样。即使到60年代后期越中矛盾萌芽时期,这种形象仍未有较大改变。从1975年开始,此后的十余年时间由于发生持续的矛盾和冲突,越中关系不断恶化,影响了中国在越南中的地位和形象。随着1991年两国关系正常化,尤其是在信息沟通更加便捷的现今社会,中国的崛起已是世界的共识,中国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愈加深远,日渐强大的中国在诸多地方是越南学习的榜样。纵观以上各历史时期,越南受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始终带有复杂性、矛盾性等特征,但受世界格局的变化、政治互信的程度、人文交流日趋密切、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等影响,也正不断向多样化、理性化的方向发展。虽然当前越中间还存在一些障碍和问题,但无论如何,相互包容、和平共处的发展思路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加深理解、形成彼此正确和客观的认识,对实现和平共处、共赢发展的目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越南国会发表演讲时指出:“中越两国人民‘共饮一江水,早相见、晚相望’,古有互通互鉴之道,近有共御外敌之情,今有振兴繁荣之业。两国人民传统友谊经受了历史岁月和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是双边关系发展的不竭动力。”相信通过两国及两国人民的进一步交往,必定能够树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观念,为越中两国的友好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李晓江[9](2016)在《喀什经济开发区与东兴、瑞丽、满洲里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新疆喀什经济开发区和广西东兴、云南瑞丽、内蒙古满洲里三个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虽然名称不同,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所享有的政策也不同,但它们都肩负国家特殊的战略定位,享受特殊经济政策,并且是同步开始建设的,因此它们具有很强的可比性。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清喀什经济开发区面临的优势和劣势,进而利用优势改变劣势,加快开发区建设进程,大幅度提升喀什的产业竞争力和综合经济实力,为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发挥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曾旭达[10](2016)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自贸区发展模式研究 ——基于GTAP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以WTO为代表的多边主义举步维艰,区域经济一体化日益兴盛,而我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正是顺应了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贸易畅通”是深化“一带一路”互利合作的关键所在,以何种模式、何种标准推进“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建设,构建高标准的自贸区网络,亟需研究与讨论。本文在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边境开放和境内开放两种模式下自由贸易区所带来的福利效应,并立足于中国现有自贸区建设成果,对中国的十大自贸区模式进行了特征分析与横向对比,以此为基础来量化各自贸模式所带来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的削减程度。同时,本文还以十种自贸模式为蓝本,结合GTAP模型从比较静态和动态角度分析了的宏观经济效应、产业结构及进出口变动情况,主要结论如下:(1)边境开放和境内开放两种自由贸易区模式均将使得两国福利水平有所增加,但相对于边境开放而言,境内开放模式下的自由贸易区所带来的福利效应更为显着。(2)通过对比目前中国十大自贸协定模式发现,中韩自贸协定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上更注重境内开放,是当前我国境内开放模式下标准最高的自贸协定。并且通过仿真模拟发现,采用中韩模式的“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建设使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获得最大程度的经济增长(2.9%)与福利水平提升(7254亿美元)。(3)从中国的角度出发,中韩模式下“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将使得中国GDP增长约2.69%,进出口分别增加约10.11%和6.62%,贸易条件改善0.95%。在产出上,中国能源与矿产行业的产出下降幅度最大,约为9.33%,公用事业与建筑业的产出增长幅度最高,约为3.89%,并且中国国内产业结构明显呈现出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的趋势。(4)从动态角度出发,“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建设对中国GDP和福利水平边际效应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峰值于第7年达到,第7年的GDP增幅约为0.27%,福利水平提升约247亿美元。分阶段看,GDP与福利水平在前4年的累积增长效应仅为最终效应的10%左右,但前15年的累积效应则达到最终效应的90%。这意味着“一带一路”“贸易畅通”是个“苦尽甘来”的过程,其长期收益要远高于短期收益。

二、建立我国与中南亚八国自由贸易区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立我国与中南亚八国自由贸易区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南亚自贸区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南亚自贸区建设的有利条件
    1. 地缘优势明显
    2. 历史文化联系深厚
    3. 产业结构互补
    4. 贸易规模稳步提升
二、中国—南亚自贸区建设的制约因素
    1. 贸易失衡严重
    2. 国别差异显着
    3. 印度疑虑重重
    4. 基础设施滞后
    5. 安全问题突出
三、对策与建议
    1. 因地制宜发展双边经贸合作
    2. 加强政策沟通,增进政治互信
    3. 增强文化认同,夯实合作基础
    4. 加快基建步伐,促进互联互通

(2)中欧班列沿线国对“一带一路”的认同度研究 ——基于媒体报道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外媒视域下的“一带一路”研究
    2.2 基于单一国政学商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的相关研究
    2.3 基于多国政学商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的相关研究
    2.4 国外学者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研究
3 “一带一路”认同指数指标体系介绍
    3.1 “一带一路”国际认同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3.1.1 “一带一路”倡议国际认同度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的原则
        3.1.2 七项原则的相互关系
    3.2 “一带一路”倡议国际认同度指标体系的建立
        3.2.1 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思路
        3.2.2 系统层和要素层指标的选定
        3.2.3 指标选取的基本思路和原因
    3.3 数据的来源
    3.4 评价方法
    3.5 无量纲化处理
    3.6 指标的权重
4 中欧班列沿线直达国对“一带一路”认同数据比较分析
    4.1 中欧班列沿线直达国对“一带一路”认同指数结果
    4.2 沿线直达八国对“一带一路”认同程度比较分析
    4.3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3.1 俄罗斯等国对“一带一路”认同度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3.2 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等国对“一带一路”认同度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3.3 法、德等国对“一带一路”认同度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 总结与建议
    5.1 基本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如何提高认同程度分析
        5.2.2 提高以俄罗斯为代表的国家的认同度实施路径
        5.2.3 提高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等国家的认同度实施路径
        5.2.4 提高德国等国家的认同度实施路径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中国—南亚能源合作法律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能源合作法律机制的概述
    (一) 能源合作与能源合作法律机制界定
    (二) 中国—南亚能源合作的基础
    (三) 中国—南亚能源合作法律机制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二、中国—南亚能源合作法律机制的理论基础
    (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 社会控制理论
    (三) 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
三、中国—南亚能源合作法律实践
    (一) 中国—南亚能源合作法律实践的现状
    (二) 中国—南亚能源合作法律实践存在的缺陷
四、国际能源合作法律机制的经验借鉴
    (一) 全球性能源合作组织法律机制的实践经验
    (二) 区域能源合作组织法律机制的实践经验
    (三) 对构建中国—南亚能源合作法律机制的经验借鉴
五、中国—南亚能源合作法律机制框架构建
    (一) 构建中国—南亚能源合作法律机制基本原则
    (二) 构建中国—南亚能源合作法律机制组织框架
    (三) 构建中国—南亚能源合作法律机制层级框架
    (四) 构建中国—南亚能源合作法律机制内容框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政策执行视角下分析喀什经济特区发展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3.1 经济开发区的概念与历史演进
        1.3.2 国外文献综述
        1.3.3 国内文献综述
第2章 新疆喀什经济特区整体概况
    2.1 喀什经济特区概况
    2.2 喀什经济特区的发展优势
        2.2.1 区位优势
        2.2.2 自然资源与生产要素优势
        2.2.3 对口援疆优势
        2.2.4 国家政策优势
第3章 新疆喀什经济开发区政策实施的理论分析
    3.1 喀什经济开发区相关政策实施意义
        3.1.1 有利于实现经济落后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3.1.2 有利于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解决现有的民族问题
        3.1.3 有利于探寻跨国、跨区合作的新路径
        3.1.4 有利于喀什经济开发区向周边国家开放
    3.2 喀什经济开发区政策执行
        3.2.1 国家对喀什经济开发区实施的相关政策
        3.2.2 政策执行对喀什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成效作用
第4章 喀什经济开发区在政策实施中所面临的问题
    4.1 从政策实施环境条件分析问题
        4.1.1 喀什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内部各区县城镇化水平呈现明显的差异
        4.1.2 喀什经济特区自然环境恶劣,政治维稳压力大
    4.2 从政策实施执行力度分析问题
        4.2.1 税收优惠政策中出现的问题
        4.2.2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政策中出现的问题
        4.2.3 对口支援政策中出现的问题
第5章 在政策执行路径方面对新疆喀什经济开发区加以改善
    5.1 改善经济开发区制度机制及加强对经济开发区政策支持
    5.2 政策建议
        5.2.1 确定支援主体在经济开发区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5.2.2 给予援助经济开发区的地区更多的激励
        5.2.3 理清对口支援与中央无偿支出之间的关系
        5.2.4 建立和完善利益协调机制与矛盾化解机制
    5.3 加强喀什经济开发区政策体系构建
        5.3.1 推进政策体系构建,促进喀什经济开发区发展
        5.3.2 推行正确有利的政策来促进喀什经济开发区发展
        5.3.3 提高政策的协调性,整体推进喀什经济开发区发展
    5.4 做好政策落实的评价工作
        5.4.1 政策评价原则
        5.4.2 政策评价内容
参考文献
后记

(5)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论文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一章 国际安全机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欧洲协调”的形成与发展
        (一)“欧洲协调”的形成背景
        (二)“欧洲协调”的形成
        (三)大国对“欧洲协调”的基本认同
        (四)“欧洲协调”遭遇的挑战及其解体
    二、国际联盟的成立与发展
        (一)国际联盟成立的背景
        (二)国际联盟的发展
        (三)国际联盟安全机制解体的原因
    三、联合国安全机制的成立与发展
        (一)联合国的建立
        (二)联合国的作用和缺陷
    四、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二)冷战时期北约军事战略的调整
        (三)北约在后冷战时期的转型
    五、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一)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二)华沙条约组织的发展
        (三)华沙条约组织的解体
    六、“欧洲安全合作会议”安全机制的成立与发展
        (一)欧安会安全机制的形成及特征
        (二)欧安会安全机制的作用
    七、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与发展
        (一)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二)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
第二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形势的历史与现状
    一、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一)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侵略和反侵略斗争
        (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侵略和反侵略斗争
    二、二战时期远东重要战场
        (一)二战时期日本南进政策的形成
        (二)日本对缅甸的入侵
        (三)中美英盟军反攻缅甸
    三、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的重要地区
        (一)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
        (二)越南战争
    四、冷战结束后次区域安全问题凸显
        (一)泰国南部地区分离主义运动
        (二)毒品犯罪问题
        (三)武器走私问题
        (四)非法移民问题
        (五)湄公河航运安全问题
        (六)经济安全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第三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成与构建的必要性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成
        (一)各国领导人和部门首长会晤机制
        (二)安全信息和决策交流机制
        (三)维和机制
        (四)警务合作机制
        (五)裁军与军控机制
        (六)联合演习机制
    二、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间的领土争端问题长期无法解决
        (二)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面临非传统安全的威胁加剧
        (三)大湄公河次区域既有的国际机制无力解决安全问题
第四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的制约因素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间政治互信不足
        (一)越南与柬埔寨
        (二)泰国与越南
        (三)老挝与泰国
        (四)中国与越南
    二、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经济落后,财政困难
        (一)柬埔寨
        (二)缅甸
        (三)老挝
        (四)泰国
        (五)越南
        (六)中国云南省
    三、域外大国的影响
        (一)美国
        (二)日本
        (三)俄罗斯
        (四)欧盟
        (五)澳大利亚
        (六)印度
第五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路径
    一、明确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的原则
        (一)倡导“以合作求安全”的理念
        (二)逐步稳妥的推进安全机制构建
        (三)秉持“积极推动”的政策取向
    二、加强次区域国家互信,强化安全合作
        (一)构建次区域国家互信机制的可行性
        (二)构建次区域互信机制的前提
        (三)构建次区域互信机制的方法
        (四)构建次区域互信机制的阶段目标
    三、深化经贸合作,发展经济,加大安全投入
        (一)进一步加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建设的力度
        (二)拓宽融资渠道,为新阶段经济合作提供拥更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三)继续深化次区域环境安全合作
        (四)重点经营中国与老挝的关系,借此加强与次区域其它国家的合作
    四、开展次区域功能性合作情报共享
        (一)推进湄公河流域安全执法合作
        (二)探索展开次区域金融合作
        (三)深化次区域产能合作
        (四)加强民间交流,为次区域安全机制建设提供建设性思路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6)促进新疆口岸建设和发展——基于金融视角下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疆口岸发展历程和现状
    第一阶段(1949年以前)新疆陆路口岸已具雏形
    第二阶段(1949-1984年)陆路口岸发展初具规模
    第三阶段(1985-2010年)改革开放背景下新疆口岸快速发展,格局基本确定
    第四阶段(2010年至今)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新疆口岸发展虽然活跃,却面临较大困难
二、新疆口岸地区经贸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新疆周边国家存在一定的经济贸易壁垒,口岸发展缺乏国家战略对接
    (二)顶层设计空白,口岸建设和发展缺乏整体战略规划
    (三)多头分散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四)缺乏政策优势,多数口岸不具备经济向心力
    (五)新疆周边国家经济金融发展程度低,发展口岸的积极性不高
    (六)口岸建设和发展资金缺口较大,金融基础设施薄弱
三、口岸发展的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
    (一)口岸建设和发展的理论依据
        1. 口岸经济发展按阶段划分的理论观点
        2. 口岸为支点、配套设施和区域为连接轴线的理论观点
        3. 充分发挥各口岸动态比较优势的理论观点
    (二)国内外口岸发展的经验借鉴
        1. 依托口岸建立自贸区的墨西哥模式
        2. 成熟自贸区的德国模式
        3. 东西中部口岸各有侧重、协同发展的内蒙古模式
四、促进新疆口岸发展的基本原则、重点模式及具体路径
    (一)推动新疆口岸发展的基本原则
    (二)推动新疆口岸发展的基本思路和重点模式
        1. 霍尔果斯口岸应发展以离岸金融中心为核心的自贸区模式。
        2. 阿拉山口口岸应依托第二亚欧大陆桥发展保税区模式。
        3. 巴克图口岸应依托塔城市发展跨境旅游和生态农业经济区的模式。
        4. 红其拉甫口岸应依托中巴经济走廊发展交通货运枢纽的模式。
    (三)推进新疆口岸发展的具体路径
        1. 加强对接,制定辖区口岸中长期发展规划
        2. 推陈出新,适当调整新疆口岸分布格局
        3. 夯实基础,提升口岸通关效率
        4. 因地施策,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的双边口岸共建合作
        5. 城乡统筹,以城镇化带动口岸发展
        6. 科技支撑,依托口岸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
五、解决新疆口岸发展所需资金的金融思考
    (一)加大国家财政投入力度,撬动口岸建设发展
        1. 推动国家援建。
        2. 争取金融配套资金。
        3. 利用税收反哺口岸建设。
    (二)多层次搭建融资平台,支持口岸项目和企业融资
        1. 建立信贷风险共担机制。
        2. 扩大筹融资模式。
        3. 搭建互联网融资平台。
    (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全方位提供金融服务
        1. 积极提供绿色信贷支持。
        2. 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
        3. 大力发展跨境金融。

(7)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际上对丝路战略的不同构想
        1.2.2 对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宏观研究
        1.2.3 关于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地位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结构框架
第二章 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2.1 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概念
        2.1.1 区域经济
        2.1.2 区域经济合作
        2.1.3 经济带
    2.2 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
        2.2.1 次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2.2.2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
        2.2.3 增长极理论
        2.2.4 梯度理论
第三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历史演进及新疆的作用
    3.1 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阶段及新疆的地位
        3.1.1 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3.1.2 新疆在丝绸之路形成发展中的地位
    3.2 新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基础条件
        3.2.1 新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优势条件
        3.2.2 新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面临的挑战
    3.3 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进展
第四章 新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内涵与目标
    4.1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内涵界定
        4.1.1 “核心区”内涵界定的特殊考量
        4.1.2 “核心区”内涵的精准定位
    4.2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基本功能
        4.2.1 牵引内地向西开放的桥头堡
        4.2.2 开展对欧亚经济合作的战略前沿
        4.2.3 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增长极
    4.3 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目标体系
        4.3.1 自身发展维度的三大目标
        4.3.2 在对外开放的维度的两大目标
        4.3.3 支撑和促进经济带发展维度的目标
第五章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合作模式与重点
    5.1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合作模式
        5.1.1 国际区域合作典型模式
        5.1.2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模式
        5.1.3 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模式的选择
        5.1.4 新疆核心区合作模式案例剖析
    5.2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合作重点
        5.2.1 能源领域合作
        5.2.2 旅游领域合作
        5.2.3 农业领域合作
        5.2.4 商贸领域合作
第六章 新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支撑与保证
    6.1 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支撑条件
        6.1.1 工业升级
        6.1.2 交通保障
        6.1.3 金融支撑
        6.1.4 改革创新
    6.2 新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保障措施
        6.2.1 把完善政策体系作为保障
        6.2.2 把科学组织推动作为关键
        6.2.3 把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基础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和致谢

(8)越南中国观的发展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重点、思路及方法
    五、创新之处和存在的困难
第一章 相关概念、理论及阶段的划分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认知
        二、国家间的认知
        三、观
        四、中国观及越南中国观
        五、相互依存
    第二节 相关理论分析框架
        一、越南对中国的认知
        二、相互依存理论
        三、大国崛起理论
    第三节 阶段的划分
第二章 封建时期(1858年以前)越南的中国观
    第一节 越南中国观形成的外部环境
        一、政治思想
        二、服饰
        三、教育
        四、科技
        五、艺术
        六、宗教
        七、外交
        八、“华夷”思想
    第二节 越南中国观的影响因子及体现
        一、越南古籍透露出的中国观
        二、越南有关此时期的近现代书籍透露出的中国观
        三、越南文学作品(燕行诗)对此阶段中国观的描述
    第三节 此时期越南的中国观
        一、中国地大物博,拥有壮美的风景以及悠久的历史
        二、封建中国是文明古国,文化、宗教等对越南影响深远
        三、北方政权是“统治者”和“入侵者”,“宗藩关系”迫不得已
        四、封建的中国是“横暴”帝国,越南的反压迫斗争从未间断
    小结
第三章 法属殖民地时期(1858—1945年)越南的中国观
    第一节 越南中国观形成的外部环境
        一、越中国情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革命思想在越中两国萌芽
        三、越南知识分子的思想从华夷观转化为国家民族意识
        四、华人大量移民越南
    第二节 越南中国观的影响因子及体现
        一、史书中的记述
        二、越南的文学作品
        三、越南指称中国人的术语
        四、中国文学作品的越译版
        五、华人在越南的活动
    第三节 此时期越南的中国观
        一、中华文化是“天下正统”
        二、中国仍是“表面上”的宗主国
        三、中国已成为弱国
        四、华人是越南经济的真正控制者
        五、在越南的华人是一个团结的群体
        六、中国人吃苦耐劳,并有极高的民族自尊心
    小结
第四章 越南抗法、抗美战争期间(1945-1975)越南的中国观
    第一节 越南中国观形成的外部环境
        一、新成立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内忧外患
        二、胡志明主席实施一系列国内治理政策
        三、胡志明对蒋介石政府阴谋的识别和应对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成立
        五、越中共产党之间的互助关系
    第二节 越南中国观的影响因子及体现
        一、越中共产党有着共同的革命目标
        二、新中国对越南的大力帮助
        三、越南报刊对越中关系的赞美
        四、越南文献对中国无私帮助的由衷感谢
        五、越南诗歌中的颂扬
        六、越中在抗美战争中的分歧
    第三节 此时期越南的中国观
        一、“同志加兄弟”
        二、“中国阴谋论”
    小结
第五章 越南全国统一后(1975至今)越南的中国观
    第一节 越南中国观形成的外部环境
        一、华人问题
        二、边界问题
        三、柬埔寨问题
        四、越南加快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步伐
        五、关系正常化后两国关系日趋紧密
    第二节 越南中国观的影响因子及体现
        一、越南教科书
        二、纸质报纸
        三、互联网渠道
        四、越南政要的言论
        五、越南学术界对中国的研究
        六、孔子学院
        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越译版
    第三节 此时期越南的中国观
        一、日渐强大的中国在诸多方面是越南学习的榜样
        二、中国是世界军事强国
        三、中国商品的质量令人担忧
    小结
第六章 越南中国观的演变
    第一节 越南中国观的演变特征
        一、复杂性
        二、矛盾性
        三、多样化
        四、理性化
    第二节 越南中国观的演变原因
        一、世界格局的变化
        二、政治互信的程度
        三、人文交流
        四、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
        五、越中两国关系本身的变化
    第三节 越南中国观的演变路径
第七章 当前越南人中国观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个人访谈
        一、访谈准备
        二、访谈内容
        三、访谈结果分析
    第二节 调查问卷
        一、调查问卷设计
        二、描述性统计
        三、调查结果
        四、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节 普通民众与政府官方“中国观”差异
        一、中国观的差异
        二、差异的原因
结论
附录A 越中两国历史年代对照表(前2879年至今)
附录B 古地图上的越南
附录C 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化的影响(组图)
    C1. 音乐
    C2. 建筑
    C3. 文字
    C4. 服装
附录D 中国文化在现代越南社会的体现(组图)
    D1. 书籍
    D2. 横匾、对联
    D3. 节日
附录E 越中友谊(组图)
参考文献
    一、越南语文献
    二、中文文献
    三、英文文献
    四、相关网站
致谢

(9)喀什经济开发区与东兴、瑞丽、满洲里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喀什、东兴、瑞丽及满洲里基本区情
    1. 喀什经济开发区。
    2. 东兴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
    3. 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
    4. 满洲里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
二、对喀什与东兴、瑞丽及满洲里的比较分析
    1. 从战略定位来看。
    2. 从扶持政策来看。
    3. 从通道建设来看。
    4. 从周边市场发展来看。
    5. 从组织领导来看。
三、结论

(10)“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自贸区发展模式研究 ——基于GTAP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框架与思路
    1.3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一带一路”的战略内涵
    2.2 “一带一路”国际贸易合作
        2.2.1 “一带一路”国际贸易合作现状与战略的相关研究
        2.2.2 “一带一路”贸易潜力与贸易便利化的相关研究
    2.3 GTAP模型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中的运用
    2.4 简要评述
3 自由贸易区福利效应的内在机理分析
    3.1 需求层面
    3.2 供给层面
    3.3 均衡分析
4 “一带一路”现有自贸区模式特征分析
    4.1 边境开放措施的特征分析
        4.1.1 降税周期分析
        4.1.2 降税结构分析
    4.2 境内开放措施的特征分析
        4.2.1 基于TRAINS的非关税议题覆盖率分析
        4.2.2 各缔约方服务贸易开放分析
5 GTAP模型结构及政策冲击测度
    5.1 GTAP模型结构
    5.2 政策冲击测度
        5.2.1 边境开放度的量化测度
        5.2.2 境内开放度的量化测度
6 基于GTAP模拟的“一带一路”贸易畅通经济效应分析
    6.1 区域、部门划分与模拟情景设定
        6.1.1 所用数据及区域、部门划分
        6.1.2 模拟情景设定
    6.2 各情境下“一带一路”贸易畅通的经济效应对比
        6.2.1 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6.2.2 福利改善效应分析
        6.2.3 中国对外贸易变动
        6.2.4 小结
    6.3 比较静态下中韩模式“一带一路”贸易畅通的具体分析
        6.3.1 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6.3.2 产出变动分析
        6.3.3 贸易变动分析
    6.4 动态视角下中韩模式“一带一路”贸易畅通的具体分析
        6.4.1 经济与福利效应
        6.4.2 贸易变动情况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建立我国与中南亚八国自由贸易区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南亚自贸区建设研究[J]. 刘再起,张霞. 社会科学动态, 2019(11)
  • [2]中欧班列沿线国对“一带一路”的认同度研究 ——基于媒体报道的视角[D]. 肖玎昀.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8(11)
  • [3]中国—南亚能源合作法律机制研究[D]. 王奕元. 西南政法大学, 2018(07)
  • [4]基于政策执行视角下分析喀什经济特区发展问题[D]. 热孜万古丽·艾尼外尔. 天津财经大学, 2017(07)
  • [5]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研究[D]. 许正. 苏州大学, 2017(04)
  • [6]促进新疆口岸建设和发展——基于金融视角下的思考[J]. 李学武,杨婷君,王炜. 金融发展评论, 2017(02)
  • [7]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研究[D]. 刘胜君. 吉林大学, 2016(03)
  • [8]越南中国观的发展演变研究[D]. 吴清香. 云南大学, 2016(04)
  • [9]喀什经济开发区与东兴、瑞丽、满洲里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比较研究[J]. 李晓江. 实事求是, 2016(05)
  • [10]“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自贸区发展模式研究 ——基于GTAP的分析[D]. 曾旭达. 浙江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我对我国与中南亚八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看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