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中日旅游教育比较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中日旅游教育比较

一、高等旅游教育的国际化与属地化——对比中日旅游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张玲[1](2019)在《旅游专业国际品牌建设的现实目标与发展路径》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但旅游教育和人才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仍存在不少问题,与行业需要之间的矛盾仍比较突出,旅游专业的国际化和品牌化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本文在旅游高等教育层次多样、课程体系多元的情况下,探讨了旅游专业国际化品牌建设的发展路径问题。

王丽华,刘晓蕾[2](2019)在《我国旅游教育国际化研究述评》文中认为旅游教育国际化在培养国际化旅游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旅游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查阅和梳理现有的相关文献,本文从内涵与发展进程、内容与形式、问题与对策、区域研究差异等四个方面分析我国旅游教育国际化的研究现状,并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建议。

于佳[3](2017)在《多维视野下旅游管理专业教育 ——人才培养供需矛盾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基于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的供需矛盾,对旅游本科教育问题展开研究。先对旅游教育相关的定义、性质、历史演化进行梳理,在文献回顾中,笔者综合国内外旅游教育的研究来看,国外的旅游业由于起步早,发展较为成熟,所以其旅游教育的发展与国内相比是较为完善的,因而与旅游教育相关的研究是具体且深入的;相比之下,国内旅游业起步晚,伴随着旅游业发展而来的旅游教育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从国内旅游教育的相关文献来看,旅游教育的问题是方方面面的,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却给我们敲响警钟,若继续下去将严重阻碍我国旅游教育甚至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由此,笔者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试图系统、深入地研究旅游本科人才培养的供需矛盾,在实证主义范式的指导下,主要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对“旅游人才培养供需矛盾”进行概念化,分别从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学科成熟度等几个维度展开。其次,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使用自行设计的问卷收集有关旅游本科教育中人才培养矛盾的相关数据,针对不同的群体,譬如旅游专业教师、在校生和毕业生,发放不同的问卷,共有来自全国25个省份的530名教师和学生参与到本次调研当中;与此同时,笔者也试图通过旅游行业(如旅行社、景区或是酒店)对旅游人才培养的反馈,从不同的视野研究旅游教育中人才培养的供需矛盾,其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访谈。在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的基础上,笔者整理有关旅游人才培养的相关变量数据,并据此进行描述性分析、解释性分析以及诠释性分析,继而得出本论文的研究结论。结果显示:旅游学科不成熟,主要体现在没有丰富、深入的概念体系和研究方向,现有的旅游学科概念不仅少,而且不够深刻和专业,偏肤浅化;大部分旅游专业教材存在“高数量、低质量”的问题,一方面表现在套用渊源学科的框架体系,简单移植,没有抓住各自分支学科的内核精髓,另一方面表现为大量相关内容的重复;旅游本科教育的专业定位为中高级管理人才,课程设置为学科类知识和综合实践类并重;各高校旅游专业教师的教学效果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学习方法策略、学生主体、先进教学方法等方面比较欠缺,据此,个体化教学方法应在旅游本科的教学当中着重实践和应用;旅游学(概论)、旅游规划、旅游经济学、旅行社管理、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景区管理、旅游英语(专业英语)、旅游法规、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旅游财务管理、旅游信息管理、旅游资源、旅游电子商务、饭店经营与管理、旅游研究方法、旅游社会学、旅游人类学、旅游美学、旅游专业素养这二十一门课程可以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参考等。在明确以上旅游本科人才培养问题的基础之上,提出部分有针对性且可操作的规范对策,借此希望对各旅游院校提供可参考的建议,呼吁业内专家、学者以及教学管理人员再次审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并在此现状下集众人智慧进行改变。

王梦茵,陈金华,牛亚慧[4](2016)在《基于“互联网+”的旅游教育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国内十大知名旅游院校的国际合作办学模式进行分类,深入探究旅游院校在国际化办学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明确提出注重"互联网+教育"、构建国际化及网络化教育体系等相关建议。

蒋金萍[5](2016)在《多角色视角下甘肃旅游高等普通本科教育调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人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旅游成为了全民参与的大众社会活动。据统计,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世界第四大入境旅游国以及亚洲最大旅游市场,国内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势必会亟需大量的旅游专业人才。但通过调查发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并没有大量的进入旅游行业而是另改他行,使得旅游专业人才流失严重。针对旅游市场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与综合素质较高的旅游专业人才供给极度匮乏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究其原因则是当前旅游高等教育与现实的旅游市场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所在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相关行业。因此,我国旅游高等教育急需改革来破解这一难题,目前国内关于旅游高等教育的研究处于初级阶段,而从不同群体的视角对旅游高等教育进行研究更为匮乏。本文以甘肃旅游高等普通本科教育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等对甘肃境内十多所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校生、毕业生、教师以及旅游相关行业从业者等不同群体进行有关旅游高等普通本科教育认知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各个群体对目前甘肃旅游高等普通本科教育办学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以及有关旅游管理专业细分的认识较一致,而在有关课程设置中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分配比例以及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关键问题等方面的认识的差异性较大。基于此,为更好发展甘肃旅游高等教育本文提出五点建议:一是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二是是根据市场需求,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相应的细分,三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四是重视学生的实习管理,增强其实习能力,最后则是设置岗前培训中心,联合企业做好岗前培训与用人推介等。

刘娟[6](2014)在《我国旅游教育空间分异及其与旅游业的协调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中国将在2020年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旅游输出国。可见,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空间是相当广阔的。与此同时,我国旅游业也将面临着日趋激烈地国际竞争。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因此要想提高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发展我国旅游教育事业变得尤为重要。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过于盲目地追求发展速度,而忽视了旅游教育的方法或策略,导致目前旅游教育质量不高,且不同层次的问题陆续出现并变得日趋严峻,这种现象也逐渐引起了政府和相关学者对旅游教育事业的关注和重视。基于上述问题,本文以全国31个省区为例,以地域分异规律、教育和经济发展的互动协调关系和能力本位教育理论为支撑。首先,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综合效益函数对我国各省区旅游教育和旅游业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分析,并针对各省区旅游教育发展状况作了空间分异特征分析。其次,运用四象限法对各省区的旅游教育发展和旅游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协调度研究。然后,针对旅游教育发展不均衡及其与旅游业间的协调问题进行了成因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和发展对策。经过研究,可以发现:(1)各省区的旅游教育发展水平不一,大体分为旅游教育发达、旅游教育中等发达和旅游教育欠发达三种类型;(2)全国旅游教育水平从东到西、自南向北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3)各个大分区内部旅游教育水平亦存在差异;(4)各省区旅游教育与旅游业发展间出现低水平协调和不协调等问题。因此,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为旅游教育事业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为旅游业蓬勃发展提供实质性的指导,也有助于未来各省区旅游教育事业与旅游业间能够更加和谐、更加快速和更加持续地发展。

唐纪平[7](2014)在《海南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步伐的加快,旅游业已成为海南拉动经济和带动就业效果明显、发展势头最强劲的重要产业。与此同时,旅游业对旅游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不仅对基层旅游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扩大,而且对中高层旅游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然而,从海南目前的旅游发展现状来看,海南高校旅游人才的培养与旅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着日益严重的“供需错位”问题,且已严重制约了海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显然,旅游人才的培养必须面向和服务于旅游市场的人才需求,因此,探讨海南高校旅游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问题必须以本地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趋势为依据。本文在对海南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等进行深入调研与访谈基础上,对海南各类型旅游企业共发放了75份问卷,并对旅游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同时,比较分析和借鉴了国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论文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实践教学等方面构建了海南高校旅游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期对海南旅游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分析了海南旅游人才需求的背景,提出了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等;第二章,科学界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文献综述,系统阐述了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为海南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章,分析了海南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现状,并从市场调研的角度切入,分析了海南旅游市场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素质和知识等,第四章比较分析了国外旅游类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指出了海南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校企人才供需错位矛盾、国际教育理念匾乏和产学研链条尚未形成等缺陷;第五章,在前文基础上,构建了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海南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新模式。

张萍[8](2014)在《中瑞旅游本科教育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旅游业是世界上公认的朝阳产业,近年来世界旅游业蓬勃发展,且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大型国际盛会在中国的举办,中国旅游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入境旅游国、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届时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将成为国内旅游业最热门抢手的资源,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后续动力。旅游行业的兴旺发展需要旅游教育的后续支持,2012年10月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公布,旅游管理专业类不再从属于工商管理,与工商管理专业类平行独立设立,旅游管理类下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三个专业,还有一个特设专业: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学科归属的转变,意味着我国旅游教育的相关专业课程设置等也必将随之转变。而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持续严重错位,旅游本科生行业内就业率较低且流失率较高成为普遍现象,学生在学校学的知识不能在行业内得到很好的发挥利用,这既浪费了教育资源,也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故本论文旨在通过分析研究世界上享有很高盛誉且行业就业率高达98%的瑞士旅游教育,借鉴吸收其成熟的旅游教育经验,以促进我国旅游教育的发展。本论文分别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办学特色、教师状况和教学模式等五个方面对中瑞两国旅游本科教育进行了对比,分析了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并对其差异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包括历史与社会、教育体制、师资力量、行业企业等方面的影响因素,最后,为了我国旅游教育水平的提高,教育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论文结合我国国情及我国旅游教育的发展现状情况,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和对策,希望可以为我国旅游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参考建议,促进我国旅游本科教育的发展。

黄丽春[9](2013)在《基于与东盟对比视角下的广西旅游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的背景下,广西逐渐走向国际舞台,并一跃成为中国与东盟旅游交流合作的桥头堡。由于区位优势,广西与东盟共同发展国际化高等教育拥有众多共赢点。当前,广西旅游高等教育已经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远不能满足广西旅游业和东盟周边国家的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对广西与东盟旅游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之间的差异研究,适时优化广西现有的课程体系,使其与东盟各国的对接,推进广西旅游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尤为迫切。从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我国对东盟高等教育的研究以及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等多个角度分析、总结与探讨国内学者们的看法,发现关于中外旅游课程体系比较研究已成为一个热门领域,学者者倾向于选取经济或者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与本国作比较,主要包括美国、英国、法国、瑞士、澳大利亚、日本与韩国等国家。国外学者对旅游课程方面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课程设计与课程内容方面。近年来,东盟成了一个“热门”词汇,我国已有不少学者对东盟法高等教育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制度方面的研究,但是关于旅游课程方面的文献还是十分少见的,旅游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尚属于一个较新的领域。因此,论文尝试对广西与东盟旅游课程体系进行比较研究,期望探索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旅游国际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采用了典型调查方法选取样本,在遵循典型性、差异性和可比较性的典型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了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等广西5所重点本科院校的旅游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作为广西研究样本。东盟选取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和柬埔寨5个国家共10所不同类型高校的旅游本科课程体系作为东盟研究样本。论文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以比较研究法为主,结合了访谈法、案例研究法和归纳分析法。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编制、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实施与评价等多个角度着手,对广西与东盟之间的旅游本科课程体系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广西与东盟的课程体系具有明显的差异。广西课程体系以学科知识为导向,呈现出理论性强,课程总量大、学分高等特点。广西课程体系的优点表现在课程体系的严谨性,课程模块的丰富性,课程设置的全面性。由于社会经济与旅游业的发展极不平衡,东盟各国旅游教育差异比较明显。越南和柬埔寨属于后进国家,旅游业起步晚,旅游教育尚处在探索与建设阶段,旅游课程体系存在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实践教学不够重视等现象。越南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课程设置上与广西有相似之处,即均开设了思想政治类课程,在这点上与其他国家是有明显区别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属于新兴的工业国家,是东盟旅游业发展的领头羊,旅游教育比较成熟,教育制度带有明显的欧美特点,课程体系以市场与实践为导向,课程内容市场化高、课程设置实用性强,实行学分转移课程。这些国家有许多优秀的做法值得广西借鉴。东盟旅游课程体系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的国际化、课程设置的市场化,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课程实施的人本化、实践项目以及课程评价的多元化等方面。中国-东盟贸易区的建成对广西具有深远的重大意义,广西与东盟合作中对国际旅游人才的需求以及广西东盟区域性国际旅游人才高地的建立,都离不开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培养。本科课程体系改革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其改革刻不容缓。因此,在发挥广西旅游课程体系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汲取东盟先进的旅游教育经验和课程体系中有益的成分,为广西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提出优化对策。对此,提出构建广西-东盟国际化的旅游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该体系的构建包括几大内容:建立国际化的培养目标、设立市场化的课程编制体系、创立新型联动课程培养模式、形成综合化的课程设置、构建人本化的课程实施模式与多元化的课程评价。

袁媛[10](2013)在《中国旅游人培养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美称的旅游业,己经与石油业、汽车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颁布,将旅游业提升至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旅游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一种新的矛盾出现并日益凸显,即旅游业蓬勃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与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供给匮乏之间的矛盾。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不仅成为各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核心推动要素,也是国家与国家综合实力较量的竞争焦点。目前我国旅游人才队伍呈现出数量不足、质量偏低、结构失衡等问题,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培养和建设一支符合市场需求、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以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的切入点,基于旅游产业发展特征及对人才的需求,从我国旅游人才培养现状及培养历史入手,分析我国在旅游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剖析背后的深层原因,总结影响我国旅游人才培养水平的相关因素,发现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落后是其中的关键原因之一。通过对我国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类型与导向的剖析,以及对美国、瑞士、澳大利亚、德国、日本等旅游教育发达国家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与导向的比较,总结、借鉴国外的成功模式和实践经验,为我国旅游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要创新旅游人才培养理念,围绕素质教育、能力提高、知识学习及技能培养,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适用型、全面发展型和创新复合型旅游人才。在这一理念指引下,从供求关系着手,提出改革现行“h”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构建“H”型旅游学术研究及应用型人才双线培养模式,在其间搭建互通的渠道,使其均衡发展、互相渗透。通过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平衡发展的全新设计,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优势和兴趣,选择从事学术研究或应用型工作的职业发展方向,以解决应用型旅游人才短缺的问题。本文还提出,要以能力提升为核心,构建旅游人才“通联式”培养体系。在教育的连贯性上,从纵向将不同层次旅游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实现人与教育的整合。在教育的综合与互补性上,从横向上将不同类别性质的旅游人才培养教育相结合,将学校教育(含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与岗位培训融为一体,实现教育与生活无缝结合的终身教育。在教育获取的便利性上,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内容和方式,以满足人人受教育,人人皆有学习机会的需求。最后,本文基于上述观点和相关研究,构建了“H”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路径,提出要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掌握为中心”到“以素质养成和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转变,并针对我国具体国情及旅游行业发展情况,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研究建议。

二、高等旅游教育的国际化与属地化——对比中日旅游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等旅游教育的国际化与属地化——对比中日旅游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旅游专业国际品牌建设的现实目标与发展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旅游专业国际品牌建设的必要性
二、旅游专业的国际品牌建设研究现状
三、旅游专业的国际品牌建设战略与运行模式
四、旅游专业国际品牌建设的发展路径与实施保障
    (一)建立开放式、细分化的国际教育模式,实现旅游专业平台融合
    (二)加强国际交流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实现旅游专业技术融合
    (三)完善旅游专业国际化管理体制,实现保障机制融合
    (四)建立旅游专业国际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实现标准规范融合
五、结语

(2)我国旅游教育国际化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旅游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与发展进程
    (一) 旅游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二) 我国旅游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程
二、旅游教育国际化的内容与形式
    (一) 旅游教育国际化的内容
    (二) 旅游教育国际化的途径与模式
三、旅游教育国际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 旅游教育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二) 旅游教育国际化的对策
四、旅游教育国际化的区域差异
五、旅游教育国际化研究的不足与建议

(3)多维视野下旅游管理专业教育 ——人才培养供需矛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旅游教育研究综述
        (二)国内旅游教育研究综述
        (三)对已有文献的评述
    三、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
        (二)理论基础
    四、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技术路线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实证研究法
        (三)调查研究法
    六、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难点
        (二)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工具及过程
        (一)研究对象
        (二)调查问卷
        (三)问卷的编制过程
第三章 在校生专业教育认知及评价
    一、被调查在校生人口统计特征分析
    二、专业变量分析
        (一)专业喜欢程度
        (二)教学方法
        (三)课堂教学效果
        (四)概念体系
        (五)教师
        (六)能力提升评价
        (七)课程设置
        (八)专业定位
第四章 教师专业教育实践分析与评价
    一、被调查教师人口统计特征分析
    二、专业变量分析
        (一)教材
        (二)课程
        (三)教学效果
        (四)课程设置
        (五)教学方法
        (六)专业定位
第五章 毕业生与旅游业的教育反馈
    一、毕业生的教育反馈
        (一)被调查毕业生人口统计特征分析
        (二)专业变量分析
    二、旅游业的教育反馈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一)内容回顾
        (二)研究结论
    二、研究讨论
        (一)研究对策讨论
        (二)研究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致谢

(4)基于“互联网+”的旅游教育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旅游类院校国际化办学现状
    2.1 办学情况分析
    2.2 国际合作办学模式
3 旅游类院校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分析
    3.1 实践成效
    3.2 存在的问题
    3.3 发展建议
4 结束语

(5)多角色视角下甘肃旅游高等普通本科教育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基础及主要概念界定
    2.1 相关理论基础
    2.2 主要概念界定
3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视角下甘肃旅游高等普通本科教育的调查研究
    3.1 在校生
    3.2 毕业生
4 旅游管理教师视角下甘肃旅游高等普通本科教育的调查研究
5 旅游企业从业人员视角下甘肃旅游高等普通本科教育调查研究
    5.1 景区管委会人员
    5.2 旅行社从业人员
    5.3 酒店相关从业人员
6 旅游行政管理人员视角下甘肃旅游高等普通本科教育的调查研究
7 各角色对甘肃旅游高等普通本科教育认识的比较研究
    7.1 各角色对甘肃旅游高等教育认识的一致性比较
    7.2 各角色对甘肃旅游高等教育认识的差异性比较
8 对策及建议
    8.1 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8.2 根据市场需求,细分旅游管理相关专业
    8.3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8.4 重视学生的实习管理,增强学生的实习效果
    8.5 设置岗前培训中心,联合企业做好岗前培训与用人推介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附录

(6)我国旅游教育空间分异及其与旅游业的协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旅游教育的相关研究进展
        1.1.1 旅游教育的国外研究文献
        1.1.2 旅游教育的国内研究文献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界定
        1.3.1 旅游教育
        1.3.2 旅游业
    1.4 方法及思路
        1.4.1 主成分分析法
        1.4.2 四象限法
        1.4.3 论文研究思路
2 理论基础
    2.1 地域分异规律
    2.2 教育和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2.2.1 教育对现代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2.2.2 经济发展对教育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
    2.3 能力本位教育理论
    2.4 旅游教育与旅游业互动协调关系
3 我国各省区旅游教育空间分异分析
    3.1 指标选取及计算结果
        3.1.1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3.1.2 旅游教育综合得分
    3.2 各省区旅游教育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4 我国各省区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
    4.1 旅游业综合效益函数
    4.2 指标选取及计算结果
        4.2.1 旅游业基础指标选取及综合得分
        4.2.2 旅游绩效指标选取及综合得分
    4.3 各省区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
5 我国旅游教育事业与旅游业的协调度分析
    5.1 旅游教育与旅游业基础协调度分析
    5.2 旅游教育与旅游绩效协调度分析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6 旅游教育和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各省区旅游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分析
    6.2 各省区旅游教育与旅游业间协调问题的原因分析
        6.2.1 旅游教育发展滞后于旅游产业发展
        6.2.2 政府的职能不明显,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
        6.2.3 校企间缺乏互动,没能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6.2.4 受教育者在地区认识上存在偏差,人才资源流向失衡
7 推动我国旅游教育与旅游业协调发展的策略与措施
    7.1 旅游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对策
        7.1.1 大力宣传旅游教育意识,重视旅游人才培养
        7.1.2 发挥政府职能,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7.2 旅游业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对策
        7.2.1 吸引外部资金,加深企业间交流与合作
        7.2.2 加强企业管理,完善旅游产品和服务
    7.3 旅游教育与旅游业不协调发展对策
        7.3.1 把旅游教育发展列入旅游业的发展规划中
        7.3.2 提倡校企融合,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海南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问卷调查法
        1.3.3 比较研究法
        1.3.4 经验总结法
2 相关理论研究与文献回顾
    2.1 相关理论研究
        2.1.1 人才培养模式
        2.1.2 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3 海南高校旅游类人才需求及培养现状分析
    3.1 海南高校旅游类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3.1.1 调查问卷简介
        3.1.2 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3.1.3 结论
    3.2 海南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3.2.1 海南旅游类专业设置现状
        3.2.2 海南旅游类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3.3 海南旅游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4 国外旅游人才培养成功经验及其对海南的启示
    4.1 国外旅游人才培养成功经验
        4.1.1 美国模式
        4.1.2 澳大利亚模式
        4.1.3 日本模式
    4.2 国外旅游人才培养经验对海南的启示
        4.2.1 明确培养目标,强调“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设置
        4.2.2 以政府为主导,专业、课程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向导
        4.2.3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重视师生主体地位
        4.2.4 鼓励旅游行业组织发展
        4.2.5 重视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实操能力
        4.2.6 政府搭桥,走校企合作及国际合作办学的道路
5 海南高校旅游类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5.1 明确海南高校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5.1.1 旅游类人才培养类型的定位
        5.1.2 旅游类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5.1.3 旅游类人才培养方式的完善
    5.2 完善海南高校旅游类专业课程设置
        5.2.1 设置并完善旅游类专业体系
        5.2.2 优化海南旅游院校的课程体系
        5.2.3 科学合理地调整原有课程设置
        5.2.4 充实旅游类专业的课程内容及教材
    5.3 优化海南高校旅游类专业的教学方法
        5.3.1 优化教学师资队伍
        5.3.2 推行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方法
        5.3.3 推行灵活的教学方法
    5.4 优化海南高校旅游类专业的实践教学
        5.4.1 树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新理念
        5.4.2 提出“全方位-多层次”的旅游实践教学体系
        5.4.3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旅游实践教学的新内容
6 总结
    6.1 研究总结
    6.2 主要的创新之处
        6.2.1 研究角度具有特色
        6.2.2 研究方法比较独特
        6.2.3 应用方面的创新
    6.3 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科研成果
致谢

(8)中瑞旅游本科教育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综述
    (四) 研究框架
    (五) 研究方法
二、 中瑞旅游教育现状及其样本院校的选择
    (一) 瑞士旅游教育现状
    (二) 中国旅游教育现状
    (三) 样本院校的选择及其基本情况
三、 中瑞旅游教育的比较分析
    (一) 培养目标
    (二) 课程设置
    (三) 办学方式
    (四) 教师状况
    (五) 教学模式
四、 中瑞旅游教育差异形成的原因
    (一) 历史与文化
    (二) 教育体制
    (三) 师资力量
    (四) 行业与企业
五、 我国旅游教育优化改革对策
    (一) 明确培养目标,与国际接轨
    (二) 优化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对接
    (三) 校企合作办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四) 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发展双师教育
    (五) 紧跟行业变化趋势,突出办学特色
六、 结论与展望
    (一) 研究的主要观点及基本结论
    (二)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高等院校旅游专业行政管理者访谈纲要
附录 B 旅游企业管理者访谈纲要
致谢

(9)基于与东盟对比视角下的广西旅游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国内背景
        (二) 国际背景
    二、选题依据
    三、相关研究回顾
        (一) 国内相关研究
        (二) 国外相关研究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五、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框架
    六、研究方法
        (一) 资料搜集方法
        (二) 研究分析论证方法
第二章 课程体系比较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解释
        (一) 课程
        (二) 课程体系
        (三) 课程国际化
    二、比较研究
        (一) 比较研究法的概念
        (二) 比较研究法的作用
        (三) 比较研究法的局限性
第三章 广西-东盟研究样本的选择
    一、研究样本的调查方法与选取原则
        (一) 典型性原则
        (二) 差异性原则
        (三) 可比性原则
    二、研究样本的选取
    三、研究样本的典型性、差异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 典型性
        (二) 差异性
        (三) 可比性
第四章 东盟旅游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现状
    一、新加坡的旅游专业本科课程体系
        (一) 东亚管理学院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
        (二) 新加坡旅游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
        (三) 新加坡旅游课程体系特点
    二、马来西亚的旅游专业本科课程体系
        (一) 泰莱大学学院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
        (二) 马来西亚亚太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
        (三) 马来西亚旅游课程体系特点
    三、泰国的旅游专业本科课程体系
        (一) 泰国曼松德·昭帕亚皇家师范大学管理与科学学院旅游专业
        (二) 泰国博仁大学国际学院旅游管理专业
        (三) 泰国旅游课程体系特点
    四、越南旅游专业本科课程体系
        (一) 越南河内社会人文大学旅游与旅游服务管理专业
        (二) 胡志明外语与信息技术大学旅游与酒店专业
        (三) 越南旅游课程体系特点
    五、柬埔寨的旅游专业本科课程体系
        (一) 柬埔寨皇家理工学院旅游与酒店系旅游管理专业
        (二) 建光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
        (三) 柬埔寨旅游课程体系特点
第五章 广西旅游管理本科课程体系现状
    一、广西旅游管理本科课程体系现状
        (一)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现状
        (二)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
        (三) 广西大学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
        (四) 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
        (五) 广西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
    二、广西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的特点
        (一) 课程内容理论性强
        (二) 课程设置结构化
        (三) 课程容量大
        (四) 课程的学校背景特色鲜明
        (五) 外语课程较为重视
第六章 广西与东盟旅游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比较分析
    一、广西与东盟旅游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
        (一) 培养目标的比较
        (二) 课程体系编制的比较
        (三) 课程结构设置的比较
        (四) 课程内容重复性的比较
        (五) 课程设置国际化的比较
        (六) 实践环节的比较
        (七) 课程实施与评价的比较
    二、广西与东盟旅游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 旅游产业和旅游教育发展程度不同
        (二) 教育制度不同
        (三) 学校类型不同
        (四) 培养模式不同
        (五) 学科背景不同
第七章 广西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优化思路
    一、广西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优化的必要性
        (一) 广西与东盟合作中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二) 广西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需要
    二、广西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优化思路
        (一) 建立国际化的培养目标
        (二) 设立市场化的课程编制体系
        (三) 创立新型联动课程培养模式
        (四) 形成综合化的课程设置
        (五) 构建人本化的课程实施模式与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模式
第八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一) 广西与东盟旅游课程的优势
        (二) 广西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优化对策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 研究不足
        (二) 研究展望
    三、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项目
致谢

(10)中国旅游人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一) 研究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三) 研究现状
    二、 研究综述
        (一) 旅游人才培养及旅游教育的总体性研究
        (二) 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构建研究
        (三) 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针对性研究
        (四) 旅游人才供需问题研究
    三、 研究计划
        (一) 研究内容及框架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创新点及预期取得的成果
        (四) 研究中所面临的困难及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认识
        (一) “旅游人才”的概念
        (二) “旅游人力资源”的概念
        (三) “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二、 理论基础
        (一) 人力资源基本理论
        (二) 管理与竞争理论
        (三) 激励理论
        (四) 教育理论
第三章 旅游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及我国旅游人才现状
    一、 新时期旅游业的发展价值及旅游业的产业特征
        (一) 新时期旅游业的发展价值
        (二) 新时期旅游业的产业特征
    二、 新时期旅游业发展对新型旅游人才的迫切需求
        (一) 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创新需求
        (二) 新时期旅游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新要求
        (三) 中国旅游产业人才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三、 中国旅游人才队伍现状
        (一) 中国旅游人才队伍状况定量分析评价
        (二) 中国旅游人力资源队伍状况定性分析评价
        (三) 中国旅游人才需求趋势预测
第四章 中国旅游人才培养问题及根源
    一、 中国旅游人才培养教育发展历程及取得的成绩
        (一) 旅游人才岗位教育(培训)发展历程
        (二) 旅游人才学历教育的发展历程
        (三) 旅游人才培养教育取得的主要成绩
    二、 旅游人才培养中的问题认识
        (一) 政府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 学校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企业层面存在的问题
    三、 主要原因分析
        (一) 制度性因素
        (二) 观念性障碍
        (三) 发展水平限制
        (四) 人才培养模式因素
第五章 中国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类型分析及特点探析
    一、 院校培养模式
        (一) 单个院校培养模式
        (二) 院校合作培养模式
    二、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一) 以学校为主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二) 以企业为主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三、 院校与政府、旅游组织等联合培养模式
        (一) 院校与政府联合培养模式
        (二) 院校与旅游组织联合培养模式
        (三) 多方联合培养模式
    四、 其他模式
第六章 国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及借鉴
    一、 国外旅游人才培养及旅游教育发展概况
    二、 美国模式——产学研一体的康奈尔模式
    三、 瑞士模式——店校合一的洛桑模式
    四、 澳大利亚模式——就业导向的 TAFE 模式
    五、 德国模式——实践导向的“双元制”模式
    六、 日本模式——产官学一体模式
    七、 国外典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比较与借鉴
        (一) 共同点
        (二) 不同点
        (三) 小结
第七章 中国新型旅游人才培养理念、模式及路径
    一、 创新旅游人才培养理念,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新型旅游人才
        (一) 坚持“以用为本”、为现实服务,培养供需对口的适用型旅游人才
        (二) 注重素质能力与知识技能共同提升,培养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型旅游人才
    二、 改革现行人才培养通道设计,构建“H”型旅游学术及应用型人才双线培养模式
        (一) 旅游人才培养通道及模式设计的重要意义
        (二) 现行“h”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弊端
        (三) 现行“h”型人才使用及发展政策路径
        (四) “h”型人才发展路径及培养模式的形成原因
        (五) “H”型旅游学术及应用型人才双线培养模式的构建
    三、 以能力提升为核心,构建旅游人才“通联式”培养体系
        (一) 旅游人才“通联式”培养体系构建的现实基础
        (二) 旅游人才“通联式”培养体系的构建设想
    四、 构建“H”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路径,实现“两个中心”的转变
        (一) 路径构建
        (二) 路径解析
        (三) 路径特点
第八章 中国旅游人才培养研究建议
    一、 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制度创新,坚持政府主导,实现旅游人才工作的整体推进
        (一) 建章立制:完善旅游人才制度体系
        (二) 观念引导:树立正确人才观念导向
        (三) 统筹规划:合理优化旅游人才布局
        (四) 综合协调:多种手段加强协调监管
    二、 深化校企合作,发挥主体作用,弥补教育短板,实现培养内容创新及方法创新
        (一) 提振企业地位,促进旅游人才培养与使用相结合
        (二) 弥补教育短板,实现旅游人才培养内容及方法创新
    三、 优化成才环境,构筑人才高地,培养使用结合,形成旅游人才的集聚效应
        (一) 优化工作环境,打造旅游人才事业发展平台
        (二) 优化生活环境,解决旅游人才后顾之忧
        (三) 优化社会文化环境,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
    四、 扩大国际视野,加强国际合作,进行开放培养,推动旅游人才国际化进程
        (一) 大力引智,积极“请进来”
        (二) 对外开放,大步“走出去”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四、高等旅游教育的国际化与属地化——对比中日旅游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旅游专业国际品牌建设的现实目标与发展路径[J]. 张玲.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9(22)
  • [2]我国旅游教育国际化研究述评[J]. 王丽华,刘晓蕾.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02)
  • [3]多维视野下旅游管理专业教育 ——人才培养供需矛盾研究[D]. 于佳. 辽宁师范大学, 2017(04)
  • [4]基于“互联网+”的旅游教育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研究[J]. 王梦茵,陈金华,牛亚慧. 互联网天地, 2016(09)
  • [5]多角色视角下甘肃旅游高等普通本科教育调查研究[D]. 蒋金萍. 西北师范大学, 2016(06)
  • [6]我国旅游教育空间分异及其与旅游业的协调度研究[D]. 刘娟. 辽宁师范大学, 2014(02)
  • [7]海南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唐纪平. 海南大学, 2014(08)
  • [8]中瑞旅游本科教育比较研究[D]. 张萍. 辽宁师范大学, 2014(02)
  • [9]基于与东盟对比视角下的广西旅游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优化研究[D]. 黄丽春. 广西师范大学, 2013(S1)
  • [10]中国旅游人培养模式研究[D]. 袁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3(12)

标签:;  ;  ;  ;  ;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中日旅游教育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