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微生态制剂对鱼塘水质净化的对比试验

三种微生态制剂对鱼塘水质净化的对比试验

一、三种微生态制剂对鱼池水质净化作用的对比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唐子鹏,曲木,赵子续,赵国营,翟胜利[1](2021)在《生物修复技术在池塘养殖水体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水产养殖业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近些年我国的养殖方式由传统粗放式养殖向精细养殖、集约化养殖、规模化养殖和科技化养殖转变,混养、套养、立体养殖、生态养殖等模式也发展起来,各地建立了健康养殖示范基地,积极解决传统养殖带来的水域污染问题,大力推进绿色渔业工程建设,这也为渔业的转型升级打下了基础。本文综述了我国水产养殖环境现状,提出水体污染问题和水产生态养殖的必要性,并介绍了我国生态养殖中应用较广泛的的三种水体生物修复技术,包括微生态制剂、生物滤器和人工湿地。

汪雅文[2](2020)在《鱼蚌混养与硝化细菌挂膜技术联合原位调控养殖水体中氮磷营养盐的研究》文中认为集约和密集化的水产养殖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水质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要想解决水产养殖水体的污染问题,主要考虑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氨氮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对水体中鱼类产生很大的影响。如何在不破坏生态平衡、不转移污染的情况下有效降低水体中的氨氮含量是水产养殖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第二,目前,市面上环境友好型的生物菌剂,可以在原位净化水质的同时维持生态平衡,但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或养殖过程中换水次数的增加,生物菌剂会失去效力,流失严重。因此,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以养殖水体水质改善为研究目标,设计室内模拟实验,从改变养殖方式即鱼蚌混养以及添加挂膜微生物(硝化细菌)两方面原位调控养殖水质,控制水体中氮磷营养盐,探究保持养殖水体良好水质的有效方法,并对附着生长生物膜引入养殖体系后对水产品的品质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期望取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鱼蚌混养系统中,三角帆蚌与四种鱼类“草(Grass carp)-鲫(Gibel carp)-鲢(Sliver carp)-鳙(Bighead carp)”(简称GGSB组合)混养,投饲量为鱼体重4%,鱼蚌比为10:5,即10尾鱼搭配5个蚌,其中草鱼:鲫鱼:鲢鱼:鳙鱼的比例为6:2:1:1,此时水质维持效果和水产品品质(水分含量、灰分含量、蛋白质含量以及粗脂肪含量)较优。2.毛毡绳和碳纤维两种挂膜填料进行水质净化效果比较时,发现碳纤维试验组对养殖水体的净化效果以及挂膜速度都要优于毛毡绳,对总氮(TN)、氨氮(NH4+-N)、硝酸盐氮(NO3--N)、亚硝酸盐氮(NO2--N)、总磷(TP)和活性磷(PO43--P)的去除效果可以达到67.80%、83.88%、60.67%、40.00%、40.73%、和40.51%。3.对碳纤维挂膜密度进行优化时发现,GGSB-10(三角帆蚌与四种鱼类“草-鲫-鲢-鳙”混养,投放10根碳纤维)和GGSB-15试验组(三角帆蚌与四种鱼类“草-鲫-鲢-鳙”混养,投放15根碳纤维)对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要优于空白(三角帆蚌与四种鱼类“草-鲫-鲢-鳙”混养,不投放碳纤维)和GGSB-5试验组(三角帆蚌与四种鱼类“草-鲫-鲢-鳙”混养,投放5根碳纤维);但GGSB-10试验组水产品品质(水分含量、灰分含量、蛋白质含量以及粗脂肪含量)要显着优于GGSB-15试验组。故应选用GGSB-10试验组处理养殖水体,即128 L水中设置10根长1 m、组合填料片间距为10 cm的碳纤维填料。4.GGSB-10试验组对TN、NH4+-N、NO3--N、NO2--N、TP和PO43--P的去除效果可以达到78.40%、95.77%、83.64%、80.52%、62.60%和34.05%。根据GGSB-10试验组的氮、磷物料衡算分析,鱼类和三角帆蚌中的氮、磷含量在总投入氮、磷量中的占比,试验结束时比开始时分别提高了12.32和7.07个百分点;养殖水体中的氮、磷量在总投入氮、磷量中的占比,则分别降低了1.54和2.59个百分点,表明鱼蚌混养与硝化菌挂膜联合发挥了很好的水质调控作用。

周涛[3](2019)在《内循环凡纳滨对虾养殖系统的构建及运行效果》文中提出我国对虾养殖产业发展迅速,其规模与产量已多年居世界第一,然而粗放式的养殖模式制约了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现有凡纳滨对虾养殖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构建一种凡纳滨对虾内循环养殖模式,该养殖模式充分利用养殖池空间,将筛选的高效基质内置于养殖池,利用其生物膜净化水质,从而使养殖池具有养殖和水质净化双重功能,具有占地面积小、工艺简单、养殖池空间利用率高、环境友好、无需换水等优点。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高效基质的筛选;(2)内循环凡纳滨对虾养殖系统的构建及运行效果;(3)聚氨酯生物膜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变化。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选取丝瓜络、PVA凝胶、聚氨酯、人工水草、PC滤材、珊瑚骨、玻璃纤维7种基质作为生物膜载体,比较其硝化功能建立过程。结果表明,硝化功能建立时间长短与基质材料性能以及基质表面具有硝化功能微生物的生长特性有关,丝瓜络和珊瑚骨的氨氮去除效果优于其它基质,聚氨酯、玻璃纤维次之,各系统氨氮降解至检测不出的时间分别为5d、7d、6d、8d、8d、5d、6d;丝瓜络、珊瑚骨单位体积氨氧化强度高于其他基质,分别为1.31 mg/L·d-1·L-1和1.2mg/L·d-1·L-1,聚氨酯次之,为1.01 mg/L·d-1·L-1;7种基质亚硝酸盐氮降低至检测不出的时间分别为8d、13d、10d、16d、19d、9d、11d;各系统亚硝酸盐氧化活性分别为2.17mg L-1d-1、0.87 mg L-1d-1、1.32 mg L-1d-1、0.58 mg L-1d-1、0.39 mg L-1d-1、1.45 mg L-1d-1、0.91 mg L-1d-1,丝瓜络系统亚硝酸盐氧化活性最强,珊瑚骨和聚氨酯次之。实验结果分析可知,人工基质硝化系统的建立效果依次为丝瓜络>珊瑚骨>聚氨酯>玻璃纤维>PVA凝胶>人工水草>PC滤材。(2)实验通过逐级提高系统氨氮初始浓度来强化各系统的硝化功能的建立,分别按氨氮初始浓度为20mg/L、30mg/L、40mg/L进行3个阶段的实验,计算氨氧化强度和系统48h氨氮去除率。系统最终建立后氨氧化强度较初期分别增加了9.3、6.04、7.56、4.2、4.5、8.46和7.39 mg/L·d-1,48h氨氮去除率分别增加了49.2%、50.1%、48.6%、42.8%、40.1%、47.3%、41.5%。由实验结果得知,逐级增加系统氨氮初始浓度可加强系统硝化能力。(3)构建两个有效体积为2m3的内循环凡纳滨对虾养殖系统,1#为高密度养殖系统,2#为低密度养殖系统,均选用聚氨酯基质用于凡纳滨对虾标苗和养殖实验水质调控。结果表明,各养殖系统氨氮浓度均在在0.15 mg/L以下,1#、2#氨氮浓度峰值分别为0.15mg/L、0.1mg/L,都控制在安全浓度以内;各系统亚硝氮浓度前期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养殖后期亚硝氮有所轻微波动,1#、2#亚硝氮峰值浓度分别为0.89mg/L、1.08mg/L,基质对养殖水体的控制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养殖系统中的硝氮浓度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实验结束1#系统硝氮浓度为13.56mg/L,略高于2#系统11.23mg/L,各系统总磷最终升高,最终浓度分别为5.11mg/L、5.19mg/L,过程中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系统总磷的浓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实验结果可知,聚氨酯基质对凡纳滨对虾养殖系统水质的调控起到了显着的效果,加强了养殖系统的硝化能力,有利于凡纳滨对虾的生长。(4)分别在实验养水阶段、标苗阶段、分苗养殖阶段结束时,提取系统聚氨酯人工基质表面生物膜进行高通量测序。在整个实验养殖周期微生物门水平构成上,三段养殖期共检测出23个门,养水阶段检测出11个门,标苗阶段检测出18个门,分苗后养殖阶段检测出20个门。整个养殖周期中主要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浮霉菌门和芽单胞菌门。在养殖三个阶段中变形菌门均超过了50%,其作为优势菌门在整个养殖周期内,其次是拟杆菌门在养殖三个阶段中占比介于10.27%~35.55%之间,各阶段优势菌门种类相同但占比也不一,菌门占比的不同影响着系统水质的调控以及对虾的生长。在纲水平构成上,三个阶段共检测出43个纲,各阶段检出纲数分别为16、17、18个,其中共有菌纲为8个;α-变形菌纲、拟杆菌纲、β-变形菌纲、γ-变形菌纲和放线菌纲为主要优势菌纲,占比总和均超67%,在养殖期间还检出芽孢杆菌纲、红杆菌门、等纲水平中的微生物,同样对降解水中的有机物、凡纳滨对虾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在属水平构成上,整个养殖周期检出具有硝化功能的类群有3种,其中具有氨氧化功能的有亚硝化单胞菌属和亚硝化球菌属,具有亚硝酸盐氧化功能的有硝化螺旋菌属,各个阶段中检出具有有机质分解和对虾益生作用的属种占比不一,其中芽单胞菌属、微囊藻毒素降解菌属和红杆菌属为全部或多数系统共有属种。

宋光同,钱方平,乐平义,何吉祥,陈静,吴本丽,黄龙,汪翔,武松[4](2019)在《EM菌剂对青虾养殖水体环境因子及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6年6月3—10日研究EM菌对野外虾塘环境因子(氨氮含量、亚硝态氮含量、pH值、透明度、叶绿素a含量、溶解氧含量)和浮游生物(浮游植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EM菌剂显着增加了水体的透明度,提高了叶绿素a、溶解氧含量,显着降低了氨氮、亚硝态氮含量,对pH值的影响不显着。试验期间虾塘出现的浮游生物包括整齐盘星藻(Pediastrum integrum)、新月藻(Closterium venus)、尖细栅藻(Scenedesmus acuminatus)、绿色裸藻(Euglenophyta viridis)、小颤藻(Oscillatoria tenuis)、方形臂尾轮虫(Brachionus quadridentatus)、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剪形臂尾轮虫(Brachionus forficula)、热带龟甲轮虫(Keratella tropica)、长三肢轮虫(Filinia longiseta)、真翅多肢轮虫(Polyarthra euryptera)、发头裸腹溞(Moina irrasa)、蚤状溞(Daphnia pulex)、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僧帽溞(Daphnia cucullata)、中华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sineseis)、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无节幼体(Nauplius)。统计分析显示,EM菌剂显着提高了藻类(除新月藻)和轮虫的密度,但对枝角类和桡足类的影响不显着。

刘意康[5](2018)在《基于基质筛选与微生态制剂组合的自循环对虾养殖系统的构建及运行效果》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对虾养殖产业近年来蓬勃发展,其产量和规模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然而现有的粗放型养殖模式严重制约了对虾养殖业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造成环境污染和病害频发。池塘养殖是我国对虾养殖的主要方式。研究发现,养殖1公斤对虾需要消耗20吨清洁水源,并且养殖过程产生的废水大多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养殖环境恶化会诱发暴发性虾病,严重时导致对虾中毒死亡。近年来,循环水养殖系统(R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s,RAS)得到广泛研究并应用于工厂化养殖,但该技术早期投资、运行、管理成本较高。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 technology,BFT)通过添加有机碳源,利用生物絮凝作用形成微生物团聚体,可以吸附悬浮有机物并利用微生物同化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尽管BFT技术可以降低换水量,减少环境污染,但管理技术操作和控制技术要求高,不利于大面积推广使用。为解决现有对虾养殖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充分利用养殖池空间,通过筛选高效生物膜基质,投加微生态菌剂构建自循环式对虾养殖系统,该系统具有工艺简单、占地面积小、空间利用率高等优点,使养殖系统同时具有对虾养殖和水质净化的双重功能。研究内容包括:(1)比较研究了不同基质的生物膜建立过程及对氨氮、亚硝酸盐氮的去除效果;(2)研究了不同微生态制剂组合对养殖系统硝化功能建立过程的影响;(3)研究了自循环式对虾养殖系统对虾养殖水质的调控作用及对虾生长情况的影响。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选择珊瑚骨,纤维毛球,流化床填料,海绵内芯悬浮球等7种基质作为生物膜载体,通过投加自制硝化细菌制剂,构建8个模拟海水养殖系统,比较研究了不同基质对养殖系统硝化功能建立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硝化功能建立与基质材料性能及硝化细菌的生长特性有关,投加珊瑚骨、纤维毛球、海绵内芯悬浮球的氨氮去除效果优于投加其它基质系统,氨氮降至检测不出分别需要4 d、6 d、11 d时间,氨氧化强度分别是对照系统的6.97、4.97、3.03倍;投加珊瑚骨、纤维毛球、海绵内芯悬浮球系统亚硝酸盐氮浓度分别于5 d、5 d、11 d达到峰值,峰值浓度分别为3.06 mg/L、3.12 mg/L、3.67 mg/L,分别需要10 d、18 d、21 d降至检出不出。不同基质系统硝化功能的建立效果依次为珊瑚骨>纤维毛球>海绵内芯悬浮球>陶粒>流化床填料>丝带内芯悬浮球>螺旋式生物绳。(2)选择珊瑚骨,纤维毛球,陶粒3种基质,每种基质采用3种不同放置方式,构建9个模拟海水养殖系统,比较研究不同系统的硝化功能建立过程。结果表明,采用100目筛绢包裹悬挂纤维毛球比网兜、200目筛绢包裹悬挂纤维毛球可分别提前2 d、7 d完成氨氮的去除,分别提前1 d、9 d完成硝化功能的建立,氨氧化强度分别比后者高1.19 mg/L·d-1、3.13 mg/L·d-1;陶粒网兜包裹悬挂放置比池底放置、100目筛绢包裹悬挂放置可分别提前8 d、6 d完成氨氮的去除,氨氧化强度分别比后者高1.63 mg/L·d-1、1.57 mg/L·d-1,陶粒网兜包裹悬挂方式系统亚硝酸盐氮需要24 d完成去除,陶粒池底放置和100目筛绢包裹悬挂放置亚硝酸盐氮在25 d完成去除,陶粒网兜包裹悬挂方式更有利于系统硝化功能的建立;流化床填料100目筛绢包裹悬挂放置比网兜、200目筛绢包裹悬挂放置分别提前2 d、7 d完成氨氮的去除,分别提前6 d、4 d完成系统硝化功能的建立,前者氨氧化强度分别比后者高2.11 mg/L·d-1、1.87 mg/L·d-1。(3)通过投加硝化细菌、光合细菌、枯草芽孢杆菌3种微生态制剂以及利用纤维毛球作为生物膜载体构建4个海水养殖系统,比较分析不同运行条件下海水养殖系统硝化功能的建立过程。在相同基质条件下,硝化细菌+枯草芽孢杆菌系统比硝化细菌+光合细菌系统提前12 h完成硝化功能建立,系统硝化功能强化后,系统氨氧化强度分别为1.36 mg/L·d-1、1.69 mg/L·d-1,亚硝酸盐氮浓度分别在36 h、24 h达到峰值,峰值浓度分别为为1.21 mg/L、1.12 mg/L;在投加相同菌剂情况下,以纤维毛球为载体的生物膜系统可提前24 h完成硝化功能建立,硝化强度高于生物絮团系统;在相同基质条件下,添加碳源会加快硝化细菌+枯草芽孢杆菌系统硝化功能的建立过程,但系统的硝化强度有所下降。(4)通过投加纤维毛球、流化床填料、珊瑚骨作为生物膜载体构建6个海水养殖系统,设置低密度和高密度两种对虾养殖模式。不同养殖系统养殖过程氨氮浓度维持在0.60 mg/L浓度以下,纤维毛球高、低密度养殖系统和珊瑚骨高、低密度养殖系统氨氮峰值浓度分别为0.51 mg/L,0.56 mg/L和0.48 mg/L和0.49mg/L,同样基质的高、低密度养殖系统氨氧浓度相差不大,珊瑚骨系统优于纤维毛球系统;流化床填料高密度养殖系统氨氮峰值浓度比低密度养殖系统高0.17mg/L,并且在养殖系统后期对氨氮的去除效果较差。珊瑚骨高、低密度养殖系统亚硝酸盐氮浓度差别较小,养殖后期均维持在0.5 mg/L以下,纤维毛球、流化床填料高密度养殖系统亚硝酸盐氮浓度高于低密度养殖系统,并且流化床填料系统在养殖后期亚硝酸盐氮浓度上升,硝化功能稳定性较差。(5)投加纤维毛球、流化床填料和珊瑚骨的低密度、高密度养殖系统对虾成活率别为68.1%、59.0%、65.9%、40.0%、80.0%、72.0%,饵料系数分别为1.18、1.38、1.39、1.52、0.87、1.08。珊瑚骨低密度养殖系统比纤维毛球、流化床填料低密度养殖系统对虾成活率分别高11.9%、14.1%,珊瑚骨养殖系统对虾成活率和产量优于其它系统。珊瑚骨、纤维毛球、流化床填料低密度养殖系统比同种基质高密度养殖系统对虾成活率分别高9.1%、25.9%、8.0%,饵料系数分别低0.20、0.13、0.21,高密度养殖会降低对虾生长速度、成活率和饵料的利用率,在养殖密度达到养殖系统硝化能力上限时,高密度养殖并不会增加单位水体的产量,反而会增加养殖成本。

刘洋[6](2018)在《微生态制剂—生物膜系统对南美白对虾养殖水质调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对虾养殖业产量和规模多年位居世界首位,但仍面临较为严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各种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长期以来,池塘养殖是我国对虾的主要养殖模式,多以粗放型为主。针对池塘养殖方式的不足,循环水养殖系统模式(RAS)被认为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养殖模式,但RAS投资、运营成本及技术要求高,大面积推广难度较大。生物絮团技术(BFT)通过添加有机碳源,调节C/N比,提高水中异养菌数量,利用微生物同化无机氮,达到调控水质、促进营养物质循环、降低饲料系数的目的,该技术也存在技术操作和管理过程较为复杂,在实际生产中稳定控制难度较大等问题。近年来,生物絮团与生物膜技术结合,生物膜在净水同时吸附水体中絮团颗粒,既减少其向池底的沉积,又可被对虾摄食,降低饲料系数。但也存在商品化基质材料少,价格昂贵,处理费时等问题,限制其应用。本研究针对现有对虾养殖方式存在的问题,研究自循环式对虾养殖系统,该系统充分考虑对虾生活习性和对虾养殖池空间,在养殖池水体设置可回收生物膜载体,通过投加微生态制剂,可快速去除水体中氨和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使养殖池同时具有对虾养殖和水质净化双重功能。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硝化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光合细菌三种微生态制剂对饵料中氮素转化过程的影响;(2)利用微生态制剂与人工载体(毛球和陶粒)建立了6种生物膜系统,研究其启动过程及对虾养殖过程的水质调控效果;(3)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生物膜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得到结论如下:(1)不同微生态制剂对对虾饵料中氮素转化过程的影响存在差异。枯草芽孢杆菌可加快饵料中有机氮的氨化过程,但对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无明显转化效果,单/双倍剂量实验组氨氮浓度分别升高至10 mg/L和20 mg/L以上;硝化细菌不能直接分解饵料中有机氮,但对氨氮和亚硝酸盐氮转化效果较好,实验期间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浓度始终维持1 mg/L和5 mg/L以下;光合细菌对有机和无机氮均有转化效果;硝化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复合菌剂对氮的转化效率优于单一菌剂,转化过程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浓度先升后降,单/双倍剂量菌剂峰值浓度分别为7.84 mg/L、10.55 mg/L和10.71 mg/L、15.69 mg/L。(2)硝化功能建立阶段,投加载体可提高系统对氨和亚硝酸盐的净化效果。其中,在投加相同菌剂情况下,以纤维毛球为载体的系统的氨氧化能力和亚硝酸盐氧化能力强于陶粒系统,硝化功能建立后毛球系统较陶粒系统的氨氧化强度分别高0.99 mg/L·d-1和0.90 mg/L·d-1,24 h氨氮去除率分别高9.03%和9.06%;投加光合细菌可提高系统净化效果。其中,在布设相同基质条件下,添加光合细菌系统较未添加系统氨氧化强度高0.21 mg/L·d-1,24 h氨氮去除率高1.61%;投加碳源对系统无机氮净化无促进效果。此外,通过逐级提升氨氮负荷以强化各系统硝化能力,硝化功能建立后氨氧化强度较初期分别增加1.91、1.83、2.10、2.18、2.76和2.85 mg/L·d-1,24 h氨氮去除率分别增加12.74%、11.25%、13.95%、15.21%、17.25%和17.65%。(3)对虾养殖阶段,氨和亚硝酸盐浓度分别维持在0.20 mg/L和0.15 mg/L安全浓度水平以下,期间虽有起伏但波动不大。各系统硝酸盐氮浓度均呈缓慢交替上行趋势,无明显差异;各系统弧菌控制效果良好,均维持在2.0×102 CFU/m L以下。其中,在投加相同菌剂情况下,毛球生物膜系统弧菌控制性能优于陶粒;在布设相同基质条件下,三联复合菌剂弧菌控制性能优于二联复合菌剂。(4)6个系统中微生物共分布于32个门,主要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变形菌门占比均超过40%。检出具有硝化功能的类群有4种,其中具有氨氧化功能的有Nitrosomonas aestuari和Nitrococcus mobiliis,具有亚硝酸盐氧化功能的有Nitrospira moscoviensis、Nitrospira lenta,其中Nitrospira moscoviensis为6个系统共有种,占比分别为1.08%、1.69%、2.43%、1.32%、2.18%和1.25%;具有有机质分解和对虾益生作用的属种众多且占比不一,其中Algisphaera agarilytica、Gemmatimonas phototrophica和Paucibacter toxinivorans为全部或多数系统共有种。

吴春加,孟丽娟,王振方[7](2017)在《池塘养殖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介绍了池塘养殖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及应用前景,结合我国池塘养殖大多规模较小、地域分散、季节性换水和废水排放时间比较集中的特点,指出在我国发展高效的微生物制剂和养殖-种植复合系统是比较可行的池塘养殖废水处理模式。

胡京,董琦,张春岩,肖珊,王晗,王际辉[8](2016)在《两种EM菌剂对养殖水体水质及幼刺参生长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研究了两种不同浓度的EM菌剂对养殖水体水质、幼刺参生长性能的影响。实验设5个处理组,其中1组为空白对照组;其余4个处理组分别投喂EM菌剂工大2号0.5×109、1.0×109 cfu/mL、工大3号0.5×109、1.0×109 cfu/mL。实验周期30d,实验期间不倒池。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4个处理组水体的COD、非离子氨、亚硝酸盐、硫化氢均低于空白对照组。投喂0.5×109 cfu/mL工大2号和0.5×109 cfu/mL工大3号EM菌剂对水体净化效果均显着。与空白对照组相比,4个处理组的增重率分别提高了101.4%、78.2%、60.7%和49.4%。综合考虑海参的生长性能和水质,0.5×109 cfu/mL工大2号EM菌剂在有效改善水质的同时又可以显着提高海参的增重率,是较理想的微生态制剂。

钟灵香[9](2013)在《枯草芽孢杆菌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及抗氧化力的影响》文中指出本实验研究了日粮中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不同添加水平对吉富罗非鱼(Genetic Improvement of Farmed Tilapia,GIFT,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生长性能、免疫功能、机体抗氧化力及攻毒存活率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单因素设计,选用平均体重为0.43±0.02g的吉富罗非鱼,日粮中分别添加 0%、0.03%、0.06%、0.09%、0.12%、0.15%、0.18%的枯草芽孢杆菌菌粉。每个水平设3个重复试验组,共21个试验组,经56d的饲养试验,结果显示:1.对生长性能的影响,日粮中添加0.03%~0.18%的枯草芽孢杆菌,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大罗非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降低饲料系数,各试验组生长指标都优于对照组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只>0.05)。2.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日粮中添加0.12%~0.18%的枯草芽孢杆菌能显着增强吉富罗非鱼脾脏指数及血清LSZ、C3、ALP活性(P<0.05),显着降低AST、ALT活性(P<0.05)。枯草芽孢杆菌对罗非鱼肝脏指数和血清TP、ALB、GLB含量影响不显着(P>0.05)。3.对抗氧化力的影响,日粮中添加0.0909%~0.18%的枯草芽孢杆菌能显着升高吉富罗非鱼血清T-SOD、CAT 活性及 T-AOC(P<0.05),显着降低血清 MDA 含量(P<0.05),增强机体抗氧化功能。4.攻毒存活率方面,日粮中添加0.09%~0.18%枯草芽孢杆菌能显着提高罗非鱼的168h累计存活率(PO.05),延长死亡时间。综合以上,枯草芽孢杆菌对吉富罗非鱼生长、免疫、抗氧化及抗病力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日粮中的适宜添加量为0.12%~0.18%(2.82X 1010~4.23×1O10cfu/kg)。

元福杰[10](2012)在《四株刺参益生菌的发酵工艺及实验性养殖应用效果分析》文中指出本研究以4株分离自健康刺参肠道的益生菌Aj080718lA-15,Aj080719lA-12,Aj080719lA-16和Aj080718lA-25为对象,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简易发酵配方优化和发酵条件优化实验,确定了4株有益菌的最佳发酵配方和发酵条件参数;并通过室内饲养刺参,评估了施用4株益生菌对刺参生长、免疫力和对刺参肠道菌群及养殖水环境微生态结构的影响;另外,针对4株益生菌对常见水产养殖动物的安全性进行了检测和观察。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开发出了两种刺参有益菌制剂,包括一种单体制剂和一种复合制剂。本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首先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4株益生菌的最佳发酵条件;同时经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在此基础上进行了10L发酵罐中试发酵试验,建立了一套实验室条件下益生菌的发酵工艺。以芽孢形成时间确定了最佳发酵时间32h,最佳发酵条件,温度28摄氏度,初始pH7.5,接种量5%,转速170rpm;最优发酵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2.5g/L、豆粕粉15g/L、氯化钠10g/L。研究发现枯草芽孢杆菌对其他3株菌有强烈的生长抑制作用,故采取单株发酵工艺。2.通过施用益生菌开展刺参养殖应用实验,评价了使用有益菌制剂对刺参免疫酶活力、蛋白酶活力、生长、肠道菌群定植以及对养殖水环境微生态结构的影响,并通过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攻毒试验,探究了使用益生菌对刺参抗病力的影响。实验表明:单一菌剂和复合菌剂都可以显着提高刺参肠道酸性磷酸酶(AKP)、碱性磷酸酶(AC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P<0.05),对溶菌酶(LSZ)活力影响不显着;另外,显着提高肠道蛋白酶活力,复合菌剂最高可提高蛋白酶活力3倍;可明显提高刺参生长速度,复合菌剂最高特定生长率几乎可以达到对照组的2倍;一定浓度益生菌的加入可以显着影响刺参肠道和养殖水体的微生态结构,总异养菌数显着增加,而弧菌数量及比列明显降低;攻毒试验结果表明,浓度为106cfu/ml的复合益生菌对刺参抗灿烂弧菌的相对免疫保护率可以达到75%。3.观察分析了4株益生菌对常见海水养殖动物的安全性,主要包括刺参、鲍鱼、大菱鲆、花鲈、许氏平鮋和中国对虾。采取单菌株和复合菌剂浸泡养殖动物15d,结果表明,106cfu/ml浓度的菌剂对上述动物是安全的,对生长、摄食和存活均无影响。本文研究确定了实验室条件下益生菌的发酵工艺,将为进行刺参益生菌的规模化生产发酵提供理论依据;证实了使用有益菌制剂对刺参生长、免疫酶活力、抗病力、蛋白酶活力、肠道菌群定植以及对养殖水环境微生态结构的正面影响;确定了有益菌的安全使用浓度,这将为有效、安全使用微生态制剂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对推动微生态制剂的广泛应用和建立海参健康养殖工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三种微生态制剂对鱼池水质净化作用的对比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种微生态制剂对鱼池水质净化作用的对比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修复技术在池塘养殖水体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水产养殖环境现状
    1.1 水体污染问题凸显
    1.2 水产生态养殖的必要性
2 我国水产养殖水体生物处理技术的应用
    2.1 微生态制剂
    2.2 生物滤器
    2.3 人工湿地
3 结语

(2)鱼蚌混养与硝化细菌挂膜技术联合原位调控养殖水体中氮磷营养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池塘养殖面临的问题
    1.2 养殖水体水质恶化的生态学原理
    1.3 原位调控养殖水体水质方法
        1.3.1 优化养殖放养结构
        1.3.2 优化养殖管理措施
    1.4 鱼蚌混养的研究现状
    1.5 硝化细菌挂膜调控水产养殖水体水质
    1.6 鱼蚌混养与硝化细菌挂膜技术联合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7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混养鱼种类和投饲量对养殖水体水质和水产品品质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养殖试验
        2.2.2 生长指标测定
        2.2.3 水质监测
        2.2.4 试验鱼样品品质分析
        2.2.5 数据计算
        2.2.6 统计分析
    2.3 试验结果分析
        2.3.1 养殖水产品的生长特性
        2.3.2 水质分析
        2.3.3 水产品品质分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鱼蚌比对养殖水体水质和水产品品质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养殖试验
        3.2.2 生长指标测量
        3.2.3 水质监测
        3.2.4 实验鱼样品品质分析
        3.2.5 数据计算
        3.2.6 统计分析
    3.3 试验结果分析
        3.3.1 养殖水产品的生长特性
        3.3.2 水质分析
        3.3.3 水产品品质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载体对硝化细菌挂膜调控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比较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养殖试验
        4.2.2 水质监测
        4.2.3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4.2.4 数据计算
        4.2.5 统计分析
    4.3 试验结果分析
        4.3.1 水质分析
        4.3.2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硝化菌挂膜对混养系统中水体水质和水产品品质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养殖试验
        5.2.2 生长指标测量
        5.2.3 水质监测
        5.2.4 实验鱼样品品质分析
        5.2.5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5.2.6 数据计算
        5.2.7 统计分析
    5.3 试验结果分析
        5.3.1 养殖水产品的生长特性
        5.3.2 水质分析
        5.3.3 水产品品质分析
        5.3.4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5.3.5 氮、磷物料衡算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3)内循环凡纳滨对虾养殖系统的构建及运行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我国对虾养殖业发展历程
        1.2.1 我国对虾养殖业的现状
        1.2.2 凡纳滨对虾特点
        1.2.3 凡纳滨对虾主要养殖模式
        1.2.4 凡纳滨对虾现有养殖模式存在的问题
    1.3 凡纳滨对虾内循环养殖模式的提出及技术关键
        1.3.1 凡纳滨对虾内循环养殖模式
        1.3.2 人工基质的选择
        1.3.3 硝化功能的建立过程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不同基质构建养殖系统硝化功能建立过程的比较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试剂与菌剂
        2.2.2 实验装置
        2.2.3 实验方法
        2.2.4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基质氨氮、亚硝氮、硝氮浓度变化比较。
        2.3.2 不同基质氨氧化强度与48h氨氮去除率的比较分析。
        2.3.3 不同基质性能比较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内循环凡纳滨对虾养殖系统的构建及运行效果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装置
        3.2.3 实验方法
        3.2.4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内循环凡纳滨对虾养殖系统硝化功能建立过程
        3.3.2 对虾生长参数
        3.3.3 日常水质指标
        3.3.4 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氮、硝氮、总磷变化情况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内循环凡纳滨对虾养殖系统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OTU分析
        4.3.2 Alpha 多样性分析
        4.3.3 门水平分析
        4.3.4 纲水平分析
        4.3.5 属水平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4)EM菌剂对青虾养殖水体环境因子及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EM菌
    1.3 试验池塘选择
    1.4 水体环境因子监测分析
    1.5 浮游生物样品采集、处理与分析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体环境因子
    2.2 浮游生物
3 讨论
    3.1 EM菌对环境因子的影响
        3.1.1 EM菌对氨氮、亚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3.1.2 EM菌对溶解氧含量、叶绿素a含量和透明度的影响
        3.1.3 EM菌对pH值的影响
    3.2 EM菌对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
        3.2.1 EM菌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3.2.2 EM菌对浮游动物的影响

(5)基于基质筛选与微生态制剂组合的自循环对虾养殖系统的构建及运行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水产养殖中的主要污染物
    1.3 现有对虾主要养殖方式
    1.4 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1.4.1 光合细菌
        1.4.2 芽孢杆菌
        1.4.3 乳酸菌
        1.4.4 酵母菌
        1.4.5 硝化细菌
    1.5 生物膜技术
    1.6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不同基质海水养殖系统硝化功能建立过程的比较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装置
        2.2.3 实验方法
        2.2.4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基质构建模拟系统硝化功能建立过程的比较研究
        2.3.2 基质不同放置方式对养殖系统硝化系统建立过程的比较研究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微生态制剂对养殖系统硝化功能建立过程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装置
        3.2.3 实验方法
        3.2.4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日常水质指标
        3.3.2 不同微生态菌剂对养殖系统硝化功能建立过程的影响
        3.3.3 添加纤维毛球包对养殖系统硝化功能建立过程的影响
        3.3.4 添加碳源对养殖系统硝化功能建立过程的影响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自循环对虾养殖系统的构建及对水质的调控作用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装置
        4.2.3 实验方法
        4.2.4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养殖系统硝化功能建立过程的比较研究
        4.3.2 养殖周期内日常水质指标
        4.3.3 养殖过程中系统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浓度变化
        4.3.4 养殖系统对虾生长情况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6)微生态制剂—生物膜系统对南美白对虾养殖水质调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1.2.1 光合细菌
        1.2.2 芽孢杆菌
        1.2.3 乳酸菌
        1.2.4 硝化细菌
    1.3 生物絮团技术
    1.4 生物膜技术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微生态制剂对对虾饵料氮素转化过程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装置
        2.2.3 实验方法
        2.2.4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各单元氨氮浓度变化规律分析
        2.3.2 各单元亚硝酸盐氮浓度变化规律分析
        2.3.3 各单元硝酸盐氮浓度变化规律分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对虾养殖系统硝化功能建立过程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日常水质指标
        3.3.2 不同人工基质对硝化系统建立的影响
        3.3.3 微生物组合方式对硝化系统建立的影响
        3.3.4 碳源添加对硝化系统建立的影响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物膜系统对南美白对虾养殖水质调控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各养殖系统日常水质指标
        4.3.2 各养殖系统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浓度变化
        4.3.3 各养殖系统弧菌总数变化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养殖系统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DNA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结果
        5.3.2 OTU聚类分析
        5.3.3 基于物种丰度分析
        5.3.4 门水平分析
        5.3.5 纲水平分析
        5.3.6 优势属种水平分析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7)池塘养殖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池塘养殖废水的生物处理途径
    1.1 原位处理技术
        1.1.1 人工浮床技术
        1.1.2 微生态制剂
        1.1.3 同池混养技术
    1.2 异位处理技术
        1.2.1 分池混养技术
        1.2.2 人工湿地
        1.2.3 养殖—种植复合系统
        1.2.4 鱼菜共生技术
2 结语与建议

(8)两种EM菌剂对养殖水体水质及幼刺参生长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实验设计与日常管理
        1.2.2 水质检测
        1.2.3 生长指标的测定
    1.3 数据处理
2结果与讨论
    2.1 EM菌剂对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
        2.1.1 pH
        2.1.2 COD
        2.1.3 非离子氨
        2.1.4 亚硝酸盐
        2.1.5 H2S
    2.2 EM菌剂对幼参生长性能的影响
3结论

(9)枯草芽孢杆菌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及抗氧化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 微生态制剂及其作用机理
        1.1 微生态制剂
        1.2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
    2. 枯草芽孢杆菌的应用研究进展
        2.1 枯草芽孢杆菌的特性
        2.2 枯草芽孢杆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3. 本试验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1. 试验饲料的配置
        1.1 试验饲料配制
        1.2 试验饲料中枯草芽孢杆菌含量检测
    2. 试验鱼和饲养管理
    3. 测定指标及指标测定方法
        3.1 生长指标及免疫器官指数测定
        3.2 免疫指标和血清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3.3 攻毒试验
    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试验结果
    1. 枯草芽孢杆菌对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2. 枯草芽孢杆菌对吉富罗非鱼免疫功能的影响
        2.1 枯草芽孢杆菌对吉富罗非鱼脾指数的影响
        2.2 枯草芽孢杆菌对吉富罗非鱼血清LSZ含量的影响
        2.3 枯草芽孢杆菌对吉富罗非鱼血清C_3活力的影响
        2.4 枯草芽孢杆菌对吉富罗非鱼血清ALP活性的影响
        2.5 枯草芽孢杆菌对吉富罗非鱼血清AST活性的影响
        2.6 枯草芽孢杆菌对吉富罗非鱼血清ALT活性的影响
        2.7 枯草芽孢杆菌对吉富罗非鱼肝指数影响
        2.8 枯草芽孢杆菌对吉富罗非鱼血清TP、ALB及GLB影响
    3. 枯草芽孢杆菌对吉富罗非鱼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1 枯草芽孢杆菌对吉富罗非鱼血清T-SOD活性的影响
        3.2 枯草芽孢杆菌对吉富罗非鱼血清CAT活性的影响
        3.3 枯草芽孢杆菌对吉富罗非鱼血清T-AOC的影响
        3.4 枯草芽孢杆菌对吉富罗非鱼血清MDA的影响
    4. 枯草芽孢杆菌对吉富罗非鱼攻毒存活率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1. 枯草芽孢杆菌对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2. 枯草芽孢杆菌对吉富罗非鱼免疫功能的影响
        2.1 枯草芽孢杆菌对吉富罗非鱼脾指数的影响
        2.2 枯草芽孢杆菌对吉富罗非鱼血清LSZ的影响
        2.3 枯草芽孢杆菌对吉富罗非鱼补体的影响
        2.4 枯草芽孢杆菌对吉富罗非鱼ALP的影响
        2.5 枯草芽孢杆菌对吉富罗非鱼肝脏、血清AST、ALT活性的影响
        2.6 枯草芽孢杆菌对吉富罗非鱼血清TP、ALB、GLB的影响
    3. 枯草芽孢杆菌对吉富罗非鱼血清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3.1 枯草芽孢杆菌对吉富罗非鱼血清T-SOD、CAT、T-AOC的影响
        3.2 枯草芽孢杆菌对吉富罗非鱼血清MDA的影响
    4. 枯草芽孢杆菌对吉富罗非鱼攻毒存活率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研究生阶段已发表的论文

(10)四株刺参益生菌的发酵工艺及实验性养殖应用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水产养殖动物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
    1.1 微生态制剂的定义
    1.2 水产养殖用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
        1.2.1 对有害微生物竞争性抑制
        1.2.2 刺激免疫系统增强免疫机能
        1.2.3 改善代谢机能
        1.2.4 改善养殖水体环境
    1.3 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现状
        1.3.1 我国目前水产用微生态制剂种类和主要特性
        1.3.2 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动物中的应用研究
    1.4 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4.1 益生菌菌体活性不稳定
        1.4.2 益生菌与抗生素的不兼容性
        1.4.3 益生菌菌种来源问题
        1.4.4 益生菌产品菌种单一问题
        1.4.5 长期大量使用益生菌的生态安全问题
    1.5 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前景
        1.5.1 微生态制剂的优势
        1.5.2 微生态制剂在刺参养殖应用中的问题和前景展望
2.刺参益生菌的液体发酵实验
    2.1 发酵条件优化
        2.1.1 材料和方法
        2.1.2 实验结果
        2.1.3 讨论
    2.2 简易发酵培养基配方 GSS 优化
        2.2.1 简易发酵培养基配方 GSS 优化单因素实验
        2.2.2 正交实验
    2.3 小型发酵罐中试
        2.3.1 材料和方法
        2.3.2 实验结果
        2.3.3 讨论
    2.4 菌株拮抗实验
        2.4.1 材料和方法
        2.4.2 实验结果
        2.4.3 讨论
3.益生菌在刺参养殖系统的应用
    3.1 益生菌对刺参免疫指标的影响
        3.1.1 材料和方法
        3.1.2 实验结果
        3.1.3 讨论
    3.2 益生菌对刺参生长的影响
        3.2.1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3.2.2 实验结果
        3.2.3 讨论
    3.3 益生菌对刺参肠道和养殖水体总异养菌和弧菌数量的影响
        3.3.1 材料和方法
        3.3.2 实验结果
        3.3.3 讨论
    3.4 攻毒试验
4.益生菌对常见水产养殖动物的安全性研究
    4.1 益生菌对刺参的安全性
        4.1.1 材料和方法
        4.1.2 实验结果
    4.2 益生菌对鲍鱼的安全性
        4.2.1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4.2.2 实验结果
    4.3 益生菌对大菱鲆的安全性
        4.3.1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4.3.2 实验结果
    4.4 益生菌对鲈鱼和许氏平鲉的安全性
        4.4.1 材料和方法
        4.4.2 实验结果
    4.5 益生菌对对虾的安全性
        4.5.1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4.5.2 实验结果
    4.6 讨论
5.总结与展望
    5.1 实验主要结论
    5.2 实验不足之处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三种微生态制剂对鱼池水质净化作用的对比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修复技术在池塘养殖水体的应用[J]. 唐子鹏,曲木,赵子续,赵国营,翟胜利. 江西水产科技, 2021(04)
  • [2]鱼蚌混养与硝化细菌挂膜技术联合原位调控养殖水体中氮磷营养盐的研究[D]. 汪雅文.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3]内循环凡纳滨对虾养殖系统的构建及运行效果[D]. 周涛.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2)
  • [4]EM菌剂对青虾养殖水体环境因子及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J]. 宋光同,钱方平,乐平义,何吉祥,陈静,吴本丽,黄龙,汪翔,武松. 江苏农业科学, 2019(07)
  • [5]基于基质筛选与微生态制剂组合的自循环对虾养殖系统的构建及运行效果[D]. 刘意康. 青岛理工大学, 2018(05)
  • [6]微生态制剂—生物膜系统对南美白对虾养殖水质调控的研究[D]. 刘洋. 青岛理工大学, 2018(05)
  • [7]池塘养殖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 吴春加,孟丽娟,王振方. 中国农业信息, 2017(06)
  • [8]两种EM菌剂对养殖水体水质及幼刺参生长性能的影响[J]. 胡京,董琦,张春岩,肖珊,王晗,王际辉. 大连工业大学学报, 2016(02)
  • [9]枯草芽孢杆菌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及抗氧化力的影响[D]. 钟灵香. 广西大学, 2013(07)
  • [10]四株刺参益生菌的发酵工艺及实验性养殖应用效果分析[D]. 元福杰.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三种微生态制剂对鱼塘水质净化的对比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