刈割对羊草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刈割对羊草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一、刈割对羊草叶面积指数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陈洋[1](2021)在《喀斯特地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喀斯特石漠化是中国南方生态建设中需要面临最突出的地域问题,治理成效是判断该地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依据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而草地畜牧业作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探讨石漠化治理模式及其衍生产业发展理论与技术,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地区经济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自然地理学、反刍动物营养学、饲料学等学科有关人地协调发展、营养物质消化代谢机理、相对饲用价值评价以及动物补偿性生长等理论,针对石漠化地区野生草灌植被饲料化开发利用的可行性、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的耦合关系以及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方式粗放等科学问题与科技需求,在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类型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和施秉喀斯特作为研究示范区。2018-2021年通过野外调查采样、饲用植物营养成分测定以及牛羊增重饲喂试验,运用室内实验分析、综合分析、相关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研究方法,围绕石漠化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与产业化推广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分模块推进进行系统研究。对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5种饲用植物的营养品质和饲用价值进行综合评价,开展牛羊健康养殖舍饲饲喂试验进行验证分析。从饲草的栽培管理、饲料化加工方式、牛羊消化代谢器官功能性特点、牛羊对于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规律等方面,重点阐明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采食粗饲料消化代谢的影响机理,揭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的耦合机制,提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的关键技术并进行应用示范验证,为国家石漠化治理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科技参考。1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特色饲用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主要受到饲草的栽培管理、饲料化加工方式、牛羊对营养物质的消化代谢规律等因素的制约,了解牛羊消化代谢器官功能性特点,掌握牛羊对蛋白质、脂肪、糖类等营养成分消化代谢规律,有助于促进牛羊的健康养殖。栽培管理主要是通过施肥和刈割等对饲草产量及营养品质产生影响,氮、磷、钾肥的配施效果优于单一施肥,刈割频次和留茬高度关系到饲草正常生长和产量,一定范围内,饲草产量及营养品质随施肥量和刈割频率的增加而增大;加工方式的不同主要影响饲草的保质时间、营养品质、适口性及牲畜的消化吸收利用效率,采取干草调制、干燥制粉、青贮发酵、制粉等加工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饲草营养品质,改善适口性,延长保质时间,促进牲畜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瘤胃是牛羊消化代谢饲料的主要场所,日常饲喂时要根据牛羊瘤胃对粗蛋白、脂肪等营养物质的消化代谢规律科学的配比饲料,保证其营养均衡,从而促进牛羊的健康养殖。2金丝桃(Hypericum kouytchense L.)、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Maxim.)L.)、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L.)Spreng.)、皇竹草(Pennisetum sinese Roxb)和芒(Miscanthus sinensis Anderss)5种饲用植物从整体来看其粗蛋白(CP)含量较低,粗脂肪(EE)含量较高,粗纤维(CF)及磷(P)、钾(K)等矿质营养元素含量适中,各营养成分之间无明显的耦合关系,狼尾草的综合营养品质和饲用价值相对较高,火棘相对较低。5种饲用植物的CP含量在6.12%~12.76%之间,EE含量在2.87%~12.25%,CF含量在5.19%~20.97%,粗灰分(Ash)含量在1.68%~6.93%,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在27.49%~31.48%,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在51.07%~59.35%,P含量在0.11%~0.32%,K含量在0.68%~2.23%,CP、EE、P、K含量差异较为显着(P(27)0.05),而CF、Ash、ADF、NDF含量差异则不明显(P(29)0.05)。应用隶数函数法对5种饲用植物营养品质进行综合排序为:狼尾草(29)皇竹草(29)火棘(29)芒(29)金丝桃;按照总能(GE)、可消化能(DE)、代谢能(ME)等能值指标进行综合排序为:金丝桃(29)狼尾草(29)皇竹草(29)火棘(29)芒;按照可消化养分(TDN)、干物质采食率(DDM)、干物质采食量(DMI)、相对饲用价值(RFV)、粗饲料相对质量(RFQ)等饲用价值评价指标进行综合排序为:狼尾草(29)皇竹草(29)芒(29)金丝桃(29)火棘。因此,从营养能量供给水平来看,石漠化地区野生草灌饲料化开发具有可行性。3金丝桃、火棘、狼尾草、皇竹草和芒5种饲用植物替代玉米秸秆饲喂牛羊,整体来看都具有较好的增重效果,但是不同替代比例条件下增重效果存在较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狼尾草的增重效果最为显着(P(27)0.05),而金丝桃和火棘的增重效果则不明显(P(29)0.05)。用上述5种饲用植物替代玉米秸秆作为粗饲料饲喂牛羊时发现,牛羊的采食量显着增加,增重效果较为明显,基本满足了牛羊健康养殖的需要。综合考虑EE、CP、CF等营养物质的供给能力并结合牛羊舍饲饲喂实验的增重效果来看,金丝桃、火棘、狼尾草、皇竹草和芒5种饲用植物替代玉米秸秆饲喂牛时最适宜的添加比例分别为:金丝桃20%,火棘20%,狼尾草40%,皇竹草30%,芒20%;饲喂羊时最适宜的添加比例为:金丝桃20%,火棘20%,狼尾草40%,皇竹草40%,芒30%。4石漠化地区对金丝桃、火棘、狼尾草、皇竹草和芒5种植物进行饲料化开发利用,能够有效扩大饲草料的来源范围,逐步转变“玉米秸秆+精饲料”的传统模式,有利于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牛羊养殖的经济效益。5种饲用植物如果都按其最大增重的替代比例进行投喂,养殖2个月每头牛可节省草料及其成本分别为金丝桃180 kg(成本46.8元),火棘180 kg(成本46.8元),狼尾草360 kg(成本93.6元),皇竹草270 kg(成本70.2元),芒180 kg(成本46.8元);每只羊节可省草料及其成本分别为金丝桃30 kg(成本7.8元),火棘30 kg(成本7.8元),狼尾草为60 kg(成本15.6元),皇竹草60 kg(成本15.6元),芒45 kg(成本11.7元)。目前,活畜牛的市场价格一般为38元/kg,活畜羊的市场价格为70元/kg,每头牛2个月的增重毛收益金丝桃为2289.5元,火棘为2203.62元,狼尾草为3109.16元,皇竹草为2858.36元,芒为2805.92元;每只羊2个月的增重毛收益金丝桃为1015元,火棘为924.7元,狼尾草为1199.8元,皇竹草为1137.5元,芒为1080.1元。5在石漠化地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已有成熟技术的基础上,针对现有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提出了相应的改良和创新技术,并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推广,取得了较好的应用示范效果。根据三个示范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现有及共性技术,在借鉴其他地区相关技术的基础之上,针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角度可调牛羊食槽装置、高度可调牛羊食槽装置、新型羊圈结构、牛羊项圈、灭虫装置等关键创新技术,构建了适用于石漠化地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的技术体系。试验研究从2018年10月份开展以来在毕节撒拉溪示范区、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和施秉示范区分别建成供饲用资源开发的草灌地面积分别为23.45 hm2、14.23hm2、6.5 hm2。经过试验示范,当地农户“种草养畜”的意识得到了增强,部分地区饲草料短缺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养殖成本降低,养殖效益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另外由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养分含量较低,饲用植物无论是其产量还是营养品质都相对较低,适口性也相对较差,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其饲料化开发利用。因此,如何进一步改善饲用植物的营养品质并提高其产量就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陈紫璇[2](2021)在《刈割处理条件下基因型多样性对羊草群体生理整合作用的模型分析》文中提出羊草是我国北方典型草原的主要建群种之一。其分布范围广阔,不同的地区的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羊草形成了不同的基因型,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基因型多样性的羊草群体。基因型多样性在影响群落组成与结构、提升群体的初级生产力以及降低干扰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羊草是一种典型的克隆根茎植物,当一端分株受到胁迫后,另一端分株会通过根茎向受胁迫断分株运输营养物质以支持其生长,即发生生理整合作用。刈割作为一种人为干扰的栽培利用技术。刈割强度的不同,则会导致植物的生长发育、生产力、再生能力都会发生相应变化。本研究通过构建三种不同基因型多样性水平的羊草种群,通过分析不同基因型多样性水平下羊草的性状与生物量等指标研究其在受到中度和重度刈割之后的生理整合作用以及基因型多样性对刈割处理下生理整合作用的响应机制,基因型多样性与植物性状以及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在此我们得出以下结果:(1)随着基因型多样性的增加,刈割30%、刈割60%处理下的根茎连接、根茎切断的刈割与未刈割端的羊草群体株数、地上生物量、总分蘖数、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均呈上升趋势。三种基因型水平处刈割60%、刈割30%处理下,刈割端的羊草株数、总分蘖数、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在根茎连接状态下均高于根茎切断下的值。三种基因型水平处刈割60%处理下,未刈割端的羊草株数、总分蘖数、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在根茎连接状态下均低于根茎切断下的值。6基因型水平处刈割30%处理下,刈割端与未刈割端的羊草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在根茎连接状态下均高于根茎切断下的值。1、3基因型水平处根茎连接状态刈割端刈割30%处理的总分蘖数、株数、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显着高于刈割60%处理下的值。三种基因型水平处根茎连接状态未刈割端刈割30%处理的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显着高于刈割60%处理下的值。随着基因型多样性的升高,刈割30%、刈割60%处理下根茎连接与切断状态下刈割端与未刈割端的株高、茎长、茎生物量、叶干重、叶面积、比叶面积、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根性状等指标均呈上升趋势。三种基因型水平处刈割30%、刈割60%根茎连接处理下刈割端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株高、茎生物量、叶宽、叶干重、叶面积、根茎生物量、须根生物量、根性状等均高于根茎切断处的值。三种基因型水平处刈割30%、根茎连接处理下未刈割分株端的株高、茎生物量、比叶面积、地下生物量、根茎生物量、须根生物量均低于根茎切断处理下的值;三种基因型水平处刈割60%、根茎切断处理下未刈割分株端的株高、茎生物量、茎长、地下生物量、地上生物量、根茎生物量、根茎表面积、根茎重均低于根茎连接处理下的值。三种基因型水平处根茎连接处理下刈割30%刈割端的株高、茎直径、茎生物量、叶面积、地下生物量高于刈割60%处理下的值;三种基因型水平处根茎连接处理刈割30%未刈割端的比叶面积、根茎生物量、根茎表面积高于刈割60%处理下的值。基因型多样性的提高可以增强羊草群体的生理整合效应;过度刈割可能对羊草的生长发育起到抑制作用;生理整合作用有助于缓解刈割处理对羊草的影响。(2)依据Loreau和Hector的多样性净效应的分解公式计算得出,多样性净效应值中56个均为正值。31个净效应值与0差异显着。研究结果中由互补效应独立主导有21个响应变量包括地上生物量(3/6基因型水平,根茎连接刈割60%)、地上生物量(3/6基因型水平,根茎切断刈割60%)、地上生物量(6基因型水平,根茎连接刈割30%)、地上生物量(6基因型水平,根茎切断刈割30%)、地下生物量(6基因型水平,根茎连接刈割60%)、地下生物量(6基因型水平,根茎切断刈割60%)、地下生物量(6基因型水平,根茎切断刈割30%)、根茎总重(6基因型水平,根茎切断刈割60%)、根茎总重(6基因型水平,根茎连接刈割60%)、根茎总重(6基因型水平,根茎切断刈割30%)、须根总重(3/6基因型水平,根茎连接刈割60%)、须根总重(3/6基因型水平,根茎切断刈割60%)、须根总重(3基因型水平,根茎连接刈割30%)、须根总重(6基因型水平,根茎切断刈割30%)、株数(6基因型水平,根茎连接刈割60%)、分蘖数(3/6基因型水平,根茎连接刈割60%)、分蘖数(3/6基因型水平,根茎切断刈割60%)、分蘖数(3/6基因型水平,根茎切断刈割30%)、根冠比(3/6基因型水平,根茎连接刈割60%)、根冠比(3/6基因型水平,根茎切断刈割60%)、根冠比(3/6基因型水平,根茎连接刈割30%)、根冠比(3/6基因型水平,根茎切断刈割30%),由选择效应独立主导有3个响应变量,地下生物量(3基因型水平,根茎连接刈割60%)、根茎总重(3基因型水平,根茎连接刈割60%)、根茎总重(6基因型水平,根茎连接刈割30%)、须根总重(3基因型水平,根茎连接刈割60%)、分蘖数(3基因型水平,根茎连接刈割60%)。两种效应共同主导的仅2个响应变量为须根总重(3基因型水平,根茎连接刈割60%)与分蘖数(3基因型水平,根茎连接刈割60%)。结果表明基因型多样性对刈割处理下生理整合作用的影响由不同基因型之间的互补作用主导的。(3)通过建立基因型多样性、羊草性状与地上生物量关系的结构方程,探究基因型多样性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途径,结果表明刈割处理的生理整合下羊草基因型多样性与羊草性状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途径有两种,一种基因型多样性可直接影响地上生物量,另一种基因型多样性还可通过茎长、叶面积、茎生物量和单株叶干重之间的互相影响间接影响地上生物量。研究为生理整合状态下羊草对基因型对性状与生产力的关系提供理论支持,深入了解生态功能影响对羊草群落的合理利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何春燕[3](2021)在《混播对红三叶与黑麦草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豆禾混播可以提高草地群落的稳定性和生产力,是常见的草地种植模式。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与黑麦草(Lolium perenne)是混播草地的常用组合,对于两种牧草混播后产量与品质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已有报道,然而对于两者在混播过程中的互作机理尚不明确。本文以两个红三叶品种海发(T.pratense cv.Haifa)和瑞德(T.pratense cv.Ruide)与多年生黑麦草为研究对象,研究混播后不同生育时期及刈割干扰对两者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揭示豆禾混播下的互作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混播降低了红三叶的地上部生长,其中瑞德混播、海发混播地上部分单株干重在T1(红三叶分枝期、黑麦草拔节期)和T2(红三叶现蕾期、黑麦草抽穗期)时,分别比同时期单播下降了57.3%、30.0%和41.6%、41.0%。而黑麦草地上生物量显着增加,其中与海发混播的黑麦草单株干重在T1和T2时分别升高了90.5%和80.2%。在混播前期,黑麦草的竞争率(CR)高于红三叶。2、混播T1和T2时,红三叶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以及根系活力较单播均降低;而黑麦草则刚好相反。这可能是由于黑麦草对红三叶的遮阴作用和空间竞争引起的。混播后红三叶的地上部位中总异黄酮含量、异黄酮成分(大豆苷元、芒柄花素)含量以及根系分泌物中大豆苷元、芒柄花素和鹰嘴豆素A含量在T1和T2时均显着升高。而根系中总异黄酮及4种异黄酮成分含量则降低。3、刈割后黑麦草再生速率仍高于红三叶,但混播低于单播。刈割后红三叶地上部总异黄酮及异黄酮成分(染料木素、芒柄花素和鹰嘴豆素A)含量均降低,且混播高于单播;而混播中根系异黄酮在刈割后含量增加,单播降低。刈割后混播红三叶增强异黄酮代谢以提高种间竞争能力。4、刈割处理后,混播红三叶的根系活力及根系可溶性糖含量较未刈割处理显着提高,且低于单播;黑麦草刈割后地上部可溶性糖含量和根系活力降低,而根系中可溶性糖含量显着增加,且混播高于单播。说明刈割处理后,混播红三叶和黑麦草会倾向于将更多的物质和能量转移到地下部位,提高再生能力。生长性状和生理生化指标表明,在混播后的两个时期,红三叶生长受到抑制,黑麦草的生长却得到促进。红三叶种间竞争大于种内竞争,并通过提高异黄酮的合成和根系分泌,从而增加自身在混播中的竞争能力。

孟博[4](2021)在《氮添加对松嫩草地地上生产力干旱敏感性的影响及调控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陆地生态系统过程的主要驱动因子在过去一百年里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些驱动因子中的一部分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有长期的持续效应,例如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养分富集等,另一部分则表现为频繁的短期干扰,例如极端干旱事件。草地不仅占有超过四分之一的陆地面积,同时也贡献了近30%的初级生产力。长期养分富集不仅可以通过改变植物的生理特性直接影响草地生态系统对干扰的抵抗能力,同时也会通过改变群落结构以及植物种间关系进而间接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因此,其可能与短期干扰通过交互作用对生态系统产生强烈的影响。了解草地生产力对短期干旱事件的响应模式,以及评估持续氮添加对草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恢复力的影响不仅关系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反馈作用及未来环境变化的趋势和程度,也关系到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利用遮雨棚和人工复水对年内降水进行再分配,进而探究松嫩草地生产力对年内降水变异的响应。通过在长期养分添加实验中模拟不同性质的极端干旱事件,探究了持续氮添加与极端干旱事件的交互作用以及氮添加对草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机制。最后,通过碳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法追踪了氮添加和干旱交互影响下植物的碳周转过程,揭示了氮添加对草地优势植物碳分配的可调节性和适应性的影响。本研究主要发现如下:(1)以东北松嫩草地为研究对象,在一个持续氮添加实验中,利用遮雨棚改变年内降水分配,在生长季内同时模拟了不同强度的干旱事件(15天,30天,45天,60天)。通过测量草地地上生物量(AGB),生态系统碳交换速率(NEE),以及优势种羊草(Leymus chinensis)的叶片光合速率(A)评估氮添加和干旱对草地地上生产力和碳循环关键过程的交互影响。结果表明干旱期持续45天后对草地生产力具有显着影响,并且氮添加显着提高了地上生产力的干旱敏感性。在未施氮样地,45天干旱导致地上生物量显着下降了13.7%,60天干旱导致地上生物量显着下降了31.7%。在施氮样地,45天干旱导致地上生物量显着下降19.5%,60天干旱导致地上生物量显着下降了47.6%。生态系统碳交换速率与地上生物量呈现相似的响应模式。氮添加逐渐增大了草地生产力对干旱周期延长的非线性响应,并且生产力的干旱响应率与植被群落地上生物量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虽然氮添加显着地提高了群落的总生物量,但是其对干旱条件下的蒸发蒸腾影响并不显着。因此,本研究认为氮添加对干旱敏感性的影响主要源于群落生产潜力的提高,以及植物耐旱能力下降,例如根冠比降低。此外,虽然氮添加可以提高草地的碳积累速率和繁殖枝的数量,但是由于在干旱阶段,氮添加导致了更多的叶片枯黄和植株死亡,因此氮添加对草地恢复力的影响也随着干旱强度的增加而呈现负面的作用效果。氮添加对草地恢复力的影响并未表现在年际尺度上。干旱处理影响在次年即全部消失,表明松嫩草地及其优势种经过长期进化具有较强的干旱影响恢复能力。(2)在持续氮添加样地分别模拟了春季极端干旱和夏季极端干旱事件(45天)以观测氮添加对草地干旱敏感性的影响是否会随着干旱发生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未施氮样地,春季干旱导致地上生物量下降28%,在施氮样地,地上生物量下降了33%,并且春季干旱对草地生产力的负面影响一直持续到生长季末期。对于夏季干旱,无论是施氮样地还是未施氮样地均未表现出显着的生产力下降。这些结果表明,氮添加对草地干旱抵抗力的影响幅度强烈依赖于优势种的物候特征,春季干旱发生时羊草正处于拔节期至抽穗期,该阶段羊草不仅生长速率较快,对水分的依赖程度也更高,而到了夏季,羊草作为C3植物已经完成了主要生活史并且已积累了足够的有效光合面积,因此有充足的地下光合产物分配以应对夏季干旱事件。然而,本研究并没有发现种间补偿效应对草地生产力应对短期干旱时的显着贡献,这主要是由于羊草在研究草地的作为单一优势种,贡献了近90%的生产力;同时,长期进化致使其对干旱和低温具有相对较高的适应能力。并且,在干旱结束后,羊草较高的恢复能力也保证了松嫩草地在长时间尺度上的稳定性。(3)利用稳定性碳同位素示踪技术揭示了持续氮添加和干旱对松嫩草地优势植物(羊草)碳分配策略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干旱与否,氮添加均显着地降低了植物地下碳分配,并且氮添加与干旱胁迫对植物碳分配的影响呈抵消效应。在峰值时,相比对照组,干旱处理组中根系碳分配显着提高了13%,氮添加显着降低了10%,而氮添加与干旱交互处理组的根系碳分配仅增加了1.2%。植物地下碳分配对干旱的响应主要依赖于地上呼吸过程中碳损耗的缩减,而不是地上植株的碳分配比例下降。由于持续的氮添加导致植物积累更多以及更大比例的地上生物量,因此造成干旱胁迫时呼吸碳损耗比例的加大。本研究结论对最优分配理论进行了补充,相比传统理论中植物在不同资源供给下的主动调节过程,本研究强调干扰前的异速生长模式对植物适应性调节的被动效应,这也进一步解释了长期养分添加导致的植物群落稳定性降低现象。总体而言,即便年降水量保持稳定,草地地上生产力对年内降水变异仍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别是在长期养分添加的影响下。氮添加虽然可以显着地提高草地生产力,但是也放大了草地生产力对干旱事件的响应幅度,甚至会影响到当年的生产力恢复。因此,人为导致的生态系统持续富营养化会降低草地初级生产力在未来气候变化下的稳定性。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氮添加增大了草地生产潜力,另一方面,持续氮添加通过降低干旱胁迫下的植物地下碳分配进而降低了植物干旱耐受性。此外,氮添加对草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具有强烈的生态系统特征依赖性,优势种耐旱能力的变化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贡献甚至可能会高于物种多样性变化。本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草地生态系统在不同降水模式下的响应动态,也对未来的草地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了指导性的理论依据。

白玉婷[5](2020)在《不同改良措施对羊草割草地植物群落和土壤特征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割草地作为牲畜所需饲料的储备仓库,在解决草畜季节不平衡、确保家畜安全越冬及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长年割草导致草地生态系统养分的输入与输出失衡,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发生改变,草地生产力严重下降。本研究于2014年-2017年依托内蒙古呼伦贝尔羊草割草地的施肥控制实验平台,以植物种群、功能群、群落和土壤为研究对象,从植物功能性状、种群、功能群到群落各个组织层次,结合土壤养分及化学计量学的多个指标,进行多角度综合系统的研究,阐释羊草割草地植物群落和土壤特征对不同改良措施的响应特点及变化规律,探讨退化割草地生态恢复过程和恢复途径,从而为退化割草地的改良和恢复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指导及政策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株高是切根+化肥改良措施下羊草的敏感性状,切根+高浓度化肥改良措施可以增加羊草株高和茎长,茎长成为羊草株高增长的主要因素。随着试验年份增加,切根+中浓度有机肥改良措施对羊草株高、羊草茎长和茎干重增长效果逐年凸显。2.切根+高浓度化肥和切根+中浓度有机肥改良措施有利于羊草种群地上生物量的增加。多年生根茎禾草功能群重要值随着切根+化肥浓度增加而增大,生物量占群落生物量比例也逐渐增加,杂类草功能群生物量占比下降。3.随着试验年份的增加,不同改良措施下群落丰富度逐年降低。切根+高浓度化肥改良措施群落生物量最高。切根+中浓度有机肥改良措施更有利于提升植物群落相对饲用价值。4.不同改良措施下土壤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均逐年增加,且切根+高浓度有机肥改良措施更有利于土壤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的增加。切根+中浓度有机肥改良措施下土壤0-10cm全碳和全氮含量最高。5.羊草种群、植物群落和土壤的化学计量比均显示羊草割草地植物生长受氮抑制。切根+化肥和切根+有机肥改良措施可分别从短期、长期改善氮抑制程度。6.羊草割草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切根+高浓度化肥改良措施对羊草割草地短期植被恢复有利,切根+中浓度有机肥改良措施对羊草割草地长期植被恢复有利。建群种羊草数量特征决定群落功能,解决土壤氮限制是植被恢复的关键。

郭丰辉[6](2020)在《我国北方典型草原过度放牧下主要植物的遗留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遗留效应是指环境干扰去除后,其对生态系统各组成要素及要素间关系、系统结构与功能、系统动态特征等的影响仍然可以长期存在的现象。天然草原是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在我国实现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生态文明等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放牧是天然草原最主要的管理方式,放牧干扰在植物层面的遗留效应可能对天然草原植被演替、生产力形成等生态过程具有重要影响,但是目前国内外有关放牧干扰下植物遗留效应的研究尚显缺乏。遗留效应在各领域针对不同的研究目的具有不同的定义,本研究将放牧干扰下植物层面的遗留效应定义为长期围封与自由放牧样地中的同种植物子代在相同生长环境下表现出显着表型差异的现象。本文以“放牧干扰对我国北方典型草原植物是否存在遗留效应—放牧干扰下植物遗留效应的诱导途径—放牧干扰下植物遗留效应对天然草原生态过程的影响”为技术路线开展研究;由于我国北方典型草原90%的植物更新靠无性繁殖方式,因此本研究采用无性繁殖体或植株幼苗移栽的试验方法,同时在移栽过程中尽量保持两个样地中无性繁殖体或幼苗的初始状态相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同质环境条件下生长,围封样地与放牧样地来源的羊草(Leymus chinensis(Trin.)Tzvel.)、大针茅(Stipa grandis P.A.Smirn.)、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L.)Gaertn.)、黄囊苔草(Carex korshinskyi Kom.)皆存在显着的表型差异,遗留效应明显,表现为普遍性;与围封样地相比,放牧样地来源的四种植物皆表现为株高变矮、单株生物量降低的矮化现象(p<0.05),遗留效应于植物种间具有共性;羊草、大针茅在放牧遗留效应下表现为子株数增多、地下分配减少、总生物量不变,而冰草、黄囊苔草表现为子株数减少、地下分配增多、总生物量减少,遗留效应在植物种间存在变异性。放牧干扰下植物层面的遗留效应可能是表观遗传修饰的变化,同时无性繁殖体活力也可能发挥了一定作用;基因型组成结构的变化可能无法解释放牧干扰下植物层面的遗留效应现象。放牧干扰下植物遗留效应的本质属性有待天然草原分子生态学的发展,尤其是天然草原植物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开展,而直接揭示。2.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单独的环境因子可以解释羊草在同质环境下的表型变异,0-10 cm土壤孔隙度、土壤毛管孔隙度、土壤容重的方差解释率较大,分别为4.36%、4.15%、3.94%;植被因子中的二裂委陵菜有无、画眉草有无、二裂委陵菜相对多度、画眉草多度等对羊草表型变异的解释也达到显着水平,方差解释率分别为3.54%、3.23%、3.23%、3.13%;土壤化学性质中只有0-10 cm土壤p H达到显着水平,方差解释率为2.82%;当将多个环境因子分组为土壤因子、植被群落结构因子、材料来源时,土壤因子、植被群落结构因子、材料来源的方差解释率分别为7.72%、6.47%、3.96%;将所有因子纳入分析时,材料来源因子对羊草表型变异的单独解释率为负值(-0.7%),放牧遗留效应下的表型变异皆被环境因子解释。3.验证性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放牧干扰既可以直接、也可以间接诱导植物层面的遗留效应;自然高度的遗留效应主要通过放牧干扰直接诱导,直接效应为-0.313,间接效应为0.010;叶片数、茎生物量、单株生物量的遗留效应受放牧干扰直接与间接作用共同诱导,直接效应分别为-0.235、-0.447、-0.218,间接效应分别为-0.161、0.077、-0.064;而叶宽、叶生物量遗留效应主要由放牧干扰间接诱导,直接效应皆为0.000,间接效应分别为-0.400、-0.271。4.放牧干扰诱导的植物遗留效应增强了羊草与冰草的抗旱性,相对于羊草,冰草抗旱性增强更为明显;与围封羊草相比,放牧羊草单株生物量、根茎生物量受干旱影响较小,子株数受干旱影响较大;放牧冰草单株生物量、子株数、总生物量均比围封冰草受干旱环境的影响更小。放牧遗留效应增强了羊草的耐刈割性,对冰草适应刈割处理无显着影响。探索性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放牧遗留效应通过降低羊草个体株高、增大叶夹角来增大地上生物量的近地表面分布,进而提高羊草的空间避牧性;遗留效应下生物量地上地下的分配不利于羊草躲避家畜的采食,可能是羊草空间拓殖能力与耐牧性之间的权衡。5.放牧干扰诱导的植物遗留效应改变了羊草-冰草间根系互作关系,进而改变了其在混种下的生物多样性效应。围封羊草与围封冰草根系互作时表现为干扰性竞争关系,而放牧羊草与放牧冰草根系相互作用不显着;在放牧遗留效应下,二者的生物多样性净效应由负效应变为与0无显着差异。

郭健[7](2020)在《松嫩平原羊草叶色渐变群遗传多样性及其分化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环境选择压力在地理空间上的连续变化,导致基因频率或表型的渐变,形成一变异梯度系列的种群称为渐变群。渐变群性状既有表型的数量性状的差异,也有受基因控制的遗传分化。表型与基因型的变化是否同步,是渐变群的重要研究内容。羊草(Leymus chinensis)是欧亚大陆东部草原区常见的重要建群种和优势种之一,在天然草原经常见到明显的叶色变异。目前对羊草叶色变异的研究以典型的灰绿型和黄绿型为主,而对于中间的绿型还缺乏研究。本研究以松嫩平原地区的羊草灰绿型、黄绿型和绿型3个叶色渐变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天然草原羊草叶色渐变群的遗传多样性以及同质园条件下的光合生理特征、分株表型特征和种群数量特征,系统地分析其分子、生理、表型、种群四个水平上的特性差异,继而揭示羊草叶色渐变群的分化机制。本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植物渐变群的研究理论,还可为进一步开展羊草不同叶色的起源与进化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为羊草优质品种培育和种质资源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本研究主要发现如下:(1)在分子水平上,天然草原羊草3个叶色渐变群的遗传多样性具有显着差异。其中,灰绿型和绿型的香农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显着高于黄绿型。灰绿型和黄绿型之间的基因流最低,遗传距离最大,遗传分化水平最高;绿型和黄绿型之间的基因流最高,遗传距离最小,遗传分化水平最低。在聚类分析中,灰绿型和黄绿型分为两个不同的组,而绿型多数被分到黄绿型组。3个叶色的遗传距离与实际地理距离间均没有显着相关性,但在期望杂合度上,绿型与土壤总磷含量呈显着正相关,黄绿型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一定程度的基因流和环境因子的选择作用是羊草叶色渐变群遗传分化的重要原因。(2)在生理水平上,同质园条件下羊草3个叶色渐变群的光合生理特性具有显着差异。其中,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a+b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含水率均以灰绿型显着高于绿型或黄绿型。在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的“双峰”曲线中,灰绿型峰值显着高于绿型和黄绿型,且以黄绿型最低。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均以绿型最高,黄绿型最低,二者之间差异显着。CO2饱和点和CO2补偿点均以黄绿型显着高于绿型和灰绿型。光系统II的最大光化学效率、叶片性能指数和光合酶活性均以灰绿型显着高于绿型和黄绿型。在生理特性的聚类分析中,3个叶色渐变群分为不同的组。在遗传分化基础上,羊草3个叶色渐变群在生理上发生了明显的同步分化。(3)在表型水平上,同质园条件下羊草3个叶色渐变群的分株表型特征具有显着差异。其中,营养株总叶面积、株高、叶生物量、茎生物量、分株生物量、茎生物量分配均以黄绿型最大,绿型最小,并且二者之间均差异显着;生殖株叶生物量、花序生物量、小穗数、小花数、叶生物量分配均以黄绿型最大,绿型最小,并且二者之间均差异显着。在聚类分析中,3个叶色型营养株没有完全按照叶色分组,生殖株则完全按照叶色分为3个不同的组。在遗传分化基础上,羊草3个叶色渐变群只在生殖株表型上发生了明显的同步分化。(4)在种群水平上,同质园条件下羊草3个叶色渐变群的数量特征既具有一定的趋异性,也具有相同动态与规律性。其中,营养繁殖速率以黄绿型大于绿型和灰绿型,但随着生长季的进程,3个叶色型的营养繁殖数量动态均极好地符合指数函数增长规律。在分株组成中,灰绿型和绿型均有4个龄级,黄绿型有5个龄级,但3个叶色型的年龄谱中均以1龄分株数量及其生物量占比最大,均呈增长型龄级结构。3个叶色型的根茎由3个龄级组成,其长度与生物量的年龄谱均以2龄根茎占比最大,呈稳定型龄级结构。芽、苗库密度均以绿型和黄绿型显着大于灰绿型,但在生长季末期,3个叶色型的芽库构成均以根茎芽占优势,苗库构成均以分蘖节苗占优势。在种群生存与发展上,羊草3个叶色渐变群采取了相同的生态策略。本研究发现了羊草3个叶色渐变群在分子、生理以及表型水平上均已产生不同程度的分化,其中,灰绿型与黄绿型之间分化水平最高,灰绿型与绿型之间分化水平较高,绿型与黄绿型之间分化水平最低。天然草原绿型羊草在遗传聚类中没有独自成组,而多被分到黄绿型组,由此证实羊草存在叶色渐变群,灰绿型与黄绿型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生态型,但中间过渡的绿型尚未形成稳定的生态型。

赵曼[8](2020)在《羊草钙铁锌营养形成机理研究及VIGS体系建立》文中指出牧草中矿质元素含量既直接关系到家畜的健康状况,也间接影响人类的矿质营养。羊草(Leymus chinensis)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草原的野生优质牧草,在草原畜牧业发展、草地恢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对羊草钙铁锌营养形成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添加CaCl2对羊草光合参数和饲用品质的影响、以及它在羊草应对非生物胁迫时的调节作用。此外,还在羊草中初步建立了大麦条纹花叶病毒(Barley stripe mosaic virus,BSMV)介导的基因瞬时过表达实验体系,为羊草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持。主要结果如下:1.天然草原羊草叶Ca、Fe、Zn含量研究。锡林郭勒草原的一个样地,在调查的20种植物中,羊草叶的Ca含量排在第18位,Fe含量排在第3位,Zn含量排在第5位;另一个样地,在调查的11种植物中,羊草叶的Ca含量排在第10位,Fe含量排在第8位,Zn含量排在第7位。进一步调查发现内蒙古6个地区间羊草叶Ca、Fe、Zn含量存在显着差异。说明与其它伴生植物相比,羊草叶Ca、Fe、Zn含量因地而异。2.刈割频率、放牧强度与牛羊组合放牧以及施肥对天然草原羊草叶Ca、Fe、Zn含量的影响。对羊草连续19年进行不同频率刈割后发现,与不刈割相比,刈割会促进羊草叶中Ca的积累,对Fe、Zn的积累无影响。以羊为放牧对象,放牧强度对羊草叶中Ca、Zn的积累无影响,但重度放牧能促进Fe的积累。牛羊组合放牧对羊草叶中Ca、Zn的积累无影响,但能促进Fe的积累。短期施加施肥对羊草叶中Ca、Fe、Zn的积累无影响。3.矿质元素对羊草根、叶Ca含量的影响规律。当营养液中[Ca2+]在0.011mM范围内变化时,根叶中Ca含量增加20%40%;[Ca2+]在120 mM时,Ca主要向根部积累。5 mM NO3-是根、叶中Ca积累的最适浓度。120 mM NH4+或0.011 mM PO43-对根、叶中Ca的积累无影响,20 mM PO43-显着抑制根、叶中Ca的积累。0.015 mM K+对根、叶中Ca的积累无影响,20 mM K+显着抑制叶中Ca的积累。110 mM Mg2+会抑制根、叶中Ca的积累。0.05 mM Fe2+是根、叶中Ca积累的最适浓度,0.51 mM Fe2+会抑制叶中Ca的积累。1.575μM Zn2+对根、叶中Ca的积累无影响,0.15μM Zn2+会抑制叶中Ca的积累。4.矿质元素对羊草根、叶Fe含量的影响规律。当营养液中[Fe2+]从0.0005mM升高到1 mM时显着促进根、叶中Fe的积累,并且表现出清晰的浓度依赖性。5 mM NO3-是叶中Fe积累的最适浓度,0.0120 mM NO3-对根中Fe的积累无影响。120 mM NH4+能促进叶中Fe的积累,但对根中Fe的积累无影响。20mM PO43-显着抑制根、叶中Fe的积累。15 mM K+是叶中Fe积累的最适浓度,0.0120 mM K+对根中Fe的积累无影响。0.0120 mM Ca2+对根、叶中Fe的积累无影响。0.01 mM Mg2+是根中Fe积累的最适浓度,10 mM Mg2+会抑制根、叶中Fe的积累。15μM Zn2+是叶中Fe积累的最适浓度,0.1575μM Zn2+对根中Fe的积累无影响。5.矿质元素对羊草根、叶Zn含量的影响规律。总体而言,营养液中NO3-、PO43-、K+、Ca2+含量变化基本不会影响根、叶中Zn的积累。当[Zn2+]从0.15μM升高到75μM时,Zn主要向根部积累。120 mM NH4+会抑制根、叶中Zn的积累。0.01 mM Mg2+是根中Zn积累的最适浓度,10 mM Mg2+会抑制根、叶中Zn的积累。0.550μM Fe2+是根、叶中Zn积累的最适浓度,0.51 mM Fe2+会抑制根、叶中Zn的积累。6.Ca2+对羊草光合参数、饲用品质和非生物抗性的调节规律。当营养液中[Ca2+]在020 mM范围内时对叶片光合效率主要参数无影响;对粗蛋白、脂肪、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无影响,但酸性洗涤木质素含量与[Ca2+]呈负相关。增加培养基中[Ca2+],可以提高羊草抗盐和抗低温的能力,但是对羊草抗碱和抗渗透胁迫的能力没有改善。7.在羊草中初步建立了BSMV介导的基因瞬时过表达实验体系。通过改造三组分BSMV-VIGS(Virus induced gene silencing,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载体,成功获得了不依赖于连接反应克隆(Ligation Independent Cloning,LIC)的四组分载体。以mCherry、GFP等荧光蛋白基因为标记基因,利用农杆菌注射渗透法转化本氏烟草,结果表明改造后获得的四组分BSMV-VIGS载体能实现两个外源荧光蛋白基因的共表达,并且持续7天以上。进一步利用发病的本氏烟草汁液侵染羊草,发现外源荧光蛋白基因也能在羊草中表达,表明在羊草中成功的建立了BSMV介导的基因瞬时过表达实验体系。

邢小青[9](2020)在《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对典型草原优势植物表型性状及养分含量的影响》文中认为为探究单纯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对优势植物羊草、克氏针茅和糙隐子草的表型性状、养分含量、种群和群落密度及地上生物量的影响,于2017年在植物群落生长高峰期取样,测定经过2012-2016年5年单纯放牧与牧刈混合下优势植物的相关指标,结果如下:1.两种利用方式均使羊草表型矮小化、N含量降低,单纯放牧降幅>牧刈混合;茎干重为敏感性状,平均最大叶宽、叶数为惰性性状;单纯放牧加强了表型性状与C、N、P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羊草在利用胁迫下,倾向于把更多的地上总物质分配给叶。2.两种利用方式对针茅各表型性状及茎P、C含量的影响为单纯放牧>牧刈混合;单纯放牧使茎N、P含量与表型性状变为权衡关系,而牧刈混合使二者变为协同关系,针茅采取增加叶数、生殖枝数和维持较高的总叶面积和光合竞争能力来弥补株高、丛幅下降的矮小-密枝化的适应策略。3.单纯放牧对糙隐子草表型性状的影响>牧刈混合;糙隐子草通过采取提高叶P含量的养分获取策略,以及增加营养枝数、降低高度和减小丛幅的矮小-密枝化的适应策略以适应干扰胁迫,单纯放牧减弱其表型性状与养分含量的关系。4.三个植物种群生物量的响应机制明显不同,羊草个体生物量减少是造成种群生物量下降的主要原因(非密度影响),即羊草种群生物量明显受个体性状的影响,而针茅和糙隐子草个体性状并没有对种群生物量产生明显影响,影响种群生物量增加的是种群密度的增加。5.群落生物量主要受羊草个体水平和针茅、糙隐子草种群水平(密度)的影响,且3个种群间明显互补,通过比较,个体性状最不稳定,种群的稳定性高于个体,群落的稳定性更高。

常春[10](2020)在《羊草种质资源农艺性状与品质综合评价及分布格局研究》文中认为羊草是欧亚大陆东部草原区的重要建群种之一,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优良的饲用资源,在生态安全保障和畜牧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大范围野生羊草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和饲用品质尚未明晰,大区域空间尺度上的资源分布格局尚不明确。为此开展羊草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及品质的综合评价,研究不同地域及草地类型下羊草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及品质差异,筛选最适评价方式及最佳羊草种质资源,并利用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开展羊草品质的快速评价研究,为羊草优良品种的选育推广及科学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及技术支撑。本研究采集我国及蒙古国境内的102份野生羊草种质资源,以同质园资源圃为平台,测定羊草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及品质相关指标,并利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等方法,以及偏最小二乘法和NIRS技术,对羊草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及品质进行评价研究,探讨大区域空间尺度下羊草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及品质差异,摸清资源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建立了用于羊草种质资源品质评价与筛选的NIRS定量分析模型,并对所建模型进行了内部交叉和外部验证。得出结论如下:(1)不同来源的102份野生羊草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和品质变异程度较大,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农艺性状中株高的变异程度最大,达236.43%;品质指标中CF的变异程度最大,达54.17%,且羊草种质资源的株高与其纤维类物质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在聚类分析中,来自相同或相似地理环境的资源可以聚为一类,说明地理环境来源相同的资源,其亲缘关系较近。(2)羊草种质资源农艺性状评价的最佳方法是主成分分析法,羊草种质资源品质评价的最佳方法是利用RFV评价指数,综合评价羊草农艺性状及品质的适用方法是隶属函数法。利用最优方法对所有资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来源于蒙古国中央省的LC99资源品质最佳;来源于松辽平原区草甸草原的LC7资源不仅农艺性状表现最佳,而且在品质和农艺性状综合评价中评价为最优。(3)羊草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和品质在各地域间具有明显差异,并具有不同特点。松辽平原区的资源株高最高,平均为64.81 cm,华北平原区的资源产量最大,平均为0.99 kg/m2。华北平原区和内蒙古东部区的羊草种质资源品质较好,内蒙古中部区和黄土高原区的资源纤维含量较高、CP含量低,品质较差。总体来看,羊草种质资源综合性状在自然地理区域上的排序为:华北平原区>松辽平原区>内蒙古东部区>小兴安岭-长白山区>内蒙古中部区>黄土高原区。从蒙古高原不同地区上来看,内蒙古羊草种质资源的产量比蒙古国高出34.75%,株丛明显大于蒙古国羊草。从不同草地类型来看,草甸草原的羊草种质资源品质最好,温性荒漠草原的羊草种质资源纤维含量高、CP含量低,品质最差。(4)在大区域尺度上,大气候条件主导着羊草种质资源的性状变化趋势,同时,大环境下的异质性小生境能够促使羊草性状产生小范围变异。羊草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分布格局受纬度和海拔的综合影响,其中,海拔是更为重要的影响因素。羊草种质资源的品质分布格局与自然地理区域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受小生境的影响较大。在蒙古高原同海拔地区,纬度同样是影响羊草种质资源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5)建立了羊草种质资源9项品质指标的NIRS检测评价模型,并进行了验证。CP、NDF、ADF和Ash模型的R2均可达到90%以上,RPD均在3以上,可以实现精确定量检测;DM、CF、ADL和GE模型的R2值均在80%以上,RPD值均超过了2.5,可以进行一般定量检测;EE模型的R2值为46.11%,RPD值为1.36,不能用于定量检测,有待进一步研究改善。

二、刈割对羊草叶面积指数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刈割对羊草叶面积指数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喀斯特地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一)饲用资源与牛羊健康养殖
    (二)喀斯特地区饲用资源与牛羊健康养殖的特点
    (三)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研究进展与展望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四)数据资料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三 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采食粗饲料消化代谢影响机理
    (一)特色饲用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的影响机理
        1 栽培管理对于饲用资源高效利用的影响
        2 加工方式对于饲用资源高效利用的影响
    (二)牛羊采食粗饲料消化代谢的机理
        1 牛羊消化代谢器官功能性特点
        2 牛羊对于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规律
四 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的耦合机制
    (一)特色饲用资源营养品质分析与饲用价值评价
        1 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2 能值的评定
        3 饲用价值评价
    (二)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
        1 饲用资源开发对于牛增重的影响
        2 饲用资源开发对羊增重的影响
        3 饲用资源开发对牛羊养殖经济效益的影响
五 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验证
    (一)喀斯特地区现有成熟技术
        1 种植管理技术
        2 饲料化加工技术
        3 牛羊舍饲技术
    (二)喀斯特地区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1 牛羊食槽改良技术
        2 牛羊圈舍优化技术
        3 牛羊健康养殖技术
    (三)技术应用示范与验证
        1 示范点的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3 示范点现状评价与措施布设
        4 示范点规划设计与技术应用示范过程
        5 示范点技术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六 结论与讨论
    1 主要结论
    2 主要创新点
    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致谢

(2)刈割处理条件下基因型多样性对羊草群体生理整合作用的模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基因型多样性的生态功能
        0.1.1 基因型多样性的概述
        0.1.2 基因型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0.2 生理整合的研究进展
        0.2.1 生理整合的概述
        0.2.2 异质环境下的生理整合
        0.2.3 胁迫环境下的生理整合
    0.3 刈割对植物的影响
        0.3.1 刈割的概述
        0.3.2 刈割处理对植物的影响
        0.3.3 刈割处理下的生理整合作用对植物的影响
    0.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1章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地区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1.3.1 不同基因型羊草的选取
        1.3.2 试验设计
    1.4 指标测定
        1.4.1 性状指标的测定
        1.4.2 生物量的测定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1.5.1 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
        1.5.2 互补效应与选择效应模型
        1.5.3 数据分析
第2章 结果与分析
    2.1 刈割处理下羊草基因型多样性对生物量生理整合作用的影响
        2.1.1 刈割处理下基因型多样性对各分株端羊草株数、分蘖数生理整合作用的影响
        2.1.2 刈割处理下基因型多样性对各分株端羊草生物量生理整合作用的影响
        2.1.3 刈割处理下基因型多样性对羊草分株对群体总生物量生理整合作用的影响
        2.1.4 刈割处理下基因型多样性对各分株端羊草株高生理整合作用的影响
    2.2 刈割处理下基因型多样性对羊草单株性状生理整合作用的影响
        2.2.1 刈割处理下基因型多样性对羊草单株株高生理整合作用的影响
        2.2.2 刈割处理下基因型多样性对羊草茎性状生理整合作用的影响
        2.2.3 刈割处理下基因型多样性对羊草叶单株叶片性状生理整合作用的影响
    2.3 刈割处理下基因型多样性对羊草生理整合作用的响应机制
        2.3.1 基因型多样性净效应、互补效应和选择效应
        2.3.2 基因型多样性、刈割强度、生理整合对选择效应和互补效应的影响
    2.4 羊草基因型多样性与生理整合作用下植物性状和生物量之间的模型分析
        2.4.1 基因型多样性、羊草性状与生产力的相关关系
        2.4.2 基因型多样性与羊草性状对地上生物量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第3章 讨论与结论
    3.1 基因型多样性对羊草生理整合作用的影响
    3.2 刈割强度对生理整合作用的影响
    3.3 基因型多样性对生理整合作用下羊草生物量和性状的影响
    3.4 基因型多样性对羊草性状与地上生物量的影响机制
致谢
参考文献

(3)混播对红三叶与黑麦草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混播对植物的影响
        1.2.1 混播对牧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2.2 混播对牧草生理指标的影响
        1.2.3 红三叶与黑麦草混播研究进展
    1.3 混播对植物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1.3.1 混播中植物间的负向调节作用
        1.3.2 混播中植物间的正向调节作用
    1.4 混播对土壤生态的影响
    1.5 刈割对混播草地的影响
        1.5.1 刈割对牧草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
        1.5.2 刈割对牧草生理生化的影响
        1.5.3 刈割对红三叶和黑麦草混播草地的影响
    1.6 红三叶异黄酮概述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方法
        2.3.1 生长指标的测定
        2.3.2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2.3.3 异黄酮成分的测定
        2.3.4 根系分泌物的测定
        2.3.5 竞争系数的计算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混播过程中红三叶与黑麦草的互作影响
    3.1 生长指标的变化
        3.1.1 混播后红三叶生长指标的变化
        3.1.2 混播后黑麦草生长指标的变化
    3.2 红三叶与黑麦草混播后的竞争能力比较
    3.3 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3.3.1 混播后红三叶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3.3.2 混播后黑麦草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3.4 讨论
        3.4.1 混播对红三叶和黑麦草生长的影响
        3.4.2 混播对红三叶和黑麦草生理生化的影响
第四章 刈割短期内对红三叶与黑麦草的影响
    4.1 刈割对生长指标的影响
        4.1.1 刈割对红三叶生长指标的影响
        4.1.2 刈割对黑麦草生长指标的影响
    4.2 刈割后混播红三叶与黑麦草竞争系数的变化
    4.3 刈割后生理生化指标变化
        4.3.1 刈割后红三叶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4.3.2 刈割后黑麦草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4.4 讨论
        4.4.1 刈割对红三叶与黑麦草的生长的影响
        4.4.2 刈割对红三叶与黑麦草生理生化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氮添加对松嫩草地地上生产力干旱敏感性的影响及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概念辨析
        1.2.2 干旱对草地植物的影响
        1.2.3 干旱对草地群落及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1.2.4 氮添加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1.2.5 氮添加对草地生态系统干旱敏感性的影响
        1.2.6 氮添加与干旱交互作用机制
        1.2.7 氮添加对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力的影响
    1.3 当前研究不足
    1.4 研究目的,内容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意义
        1.4.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特点
    2.3 土壤类型
    2.4 植被特征
第三章 干旱强度与氮添加对草地生产力的交互作用
    3.1 前言
    3.2 研究方法
        3.2.1 实验设计
        3.2.2 环境数据采集
        3.2.3 植被调查
        3.2.4 叶片光合速率的测定
        3.2.5 生态系统CO_2交换速率和蒸发蒸腾速率的测定
        3.2.6 羊草叶片稳定同位素组成和碳氮比的测定
        3.2.7 羊草地下芽库
        3.2.8 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环境条件
        3.3.2 植被调查结果
        3.3.3 叶片以及生态系统碳交换速率
        3.3.4 叶片同位素组成以及碳氮比
        3.3.5 干旱响应率与地上生产力的关系
    3.4 讨论
        3.4.1 草地生产力干旱敏感性与干旱强度的关系
        3.4.2 氮添加对草地干旱敏感性的影响
        3.4.3 草地干旱敏感性的调控机制
        3.4.4 氮添加对草地恢复力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氮添加与季节性干旱对草地生产力的交互作用
    4.1 前言
    4.2 研究方法
        4.2.1 实验设计
        4.2.2 环境数据采集
        4.2.3 植被调查
        4.2.4 叶片光合速率的测定
        4.2.5 羊草叶片比叶面积的测定
        4.2.6 羊草叶片稳定同位素组成和碳氮比的测定
        4.2.7 羊草地下芽库的测定
        4.2.8 统计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环境条件
        4.3.2 植被调查
        4.3.3 比叶面积与叶片碳同位素组成和氮含量
        4.3.4 羊草叶片光合速率以及蒸腾速率
        4.3.5 草地生产力的抵抗力指数和恢复力指数
    4.4 讨论
        4.4.1 草地干旱抵抗力的季节性差异
        4.4.2 草地生产力恢复
        4.4.3 氮添加对草地干旱敏感性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氮添加条件下植物碳分配策略的干旱响应
    5.1 前言
    5.2 研究方法
        5.2.1 实验设计
        5.2.2 ~(13)CO_2脉冲标记
        5.2.3 标记后样品收集
        5.2.4 呼吸速率以及~(13)C丰度的测定
        5.2.5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植被调查
        5.3.2 标记后~(13)C丰度的时间动态
        5.3.3 氮添加和干旱对植物碳分配的影响
        5.3.4 呼吸损耗
    5.4 讨论
        5.4.1 干旱对植物碳分配的影响
        5.4.2 氮添加对植物碳分配的影响
        5.4.3 氮添加对植物碳分配可调节性的影响
        5.4.4 干旱与氮添加对地下碳库的影响
        5.4.5 植物碳分配策略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研究主要结论
    6.2 本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在学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

(5)不同改良措施对羊草割草地植物群落和土壤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草地切根改良研究
        1.2.2 施肥对草地的影响
        1.2.2.1 施肥对羊草的影响
        1.2.2.2 施肥对种群的影响
        1.2.2.3 施肥对功能群的影响
        1.2.2.4 施肥对群落的影响
        1.2.2.5 施肥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2.2.6 施肥对植物营养元素和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土壤特性
        2.1.4 植被组成
    2.2 试验设计
    2.3 研究方法
        2.3.1 羊草功能性状
        2.3.2 植物种群特征
        2.3.3 植物功能群特征
        2.3.3.1 功能群丰富度
        2.3.3.2 功能群重要值
        2.3.4 植物群落特征
        2.3.4.1 物种丰富度
        2.3.4.2 地上生物量
        2.3.4.3 地下生物量
        2.3.5 植物营养元素
        2.3.6 植物群落营养品质
        2.3.7 土壤理化性质
        2.3.7.1 土壤容重
        2.3.7.2 土壤养分
        2.3.8 不同改良措施的综合评价
    2.4 统计方法
        2.4.1 单因素方差分析
        2.4.2 相关分析
        2.4.3 主成分分析
        2.4.4 因子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不同改良措施对羊草功能性状的影响
        3.1.1 羊草株高
        3.1.2 羊草茎性状
        3.1.3 羊草叶性状
        3.1.4 可塑性指数
    3.2 不同改良措施对主要植物种群特征的影响
        3.2.1 高度
        3.2.2 密度
        3.2.3 地上生物量
        3.2.4 生物量比例
    3.3 不同改良措施对植物功能群特征的影响
        3.3.1 丰富度
        3.3.2 重要值
        3.3.3 生物量比例
    3.4 不同改良措施对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3.4.1 物种丰富度
        3.4.2 群落生物量
        3.4.2.1 地上和地下生物量
        3.4.2.2 地上与地下生物量比值
        3.4.3 群落营养品质
        3.4.3.1 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
        3.4.3.2 粗蛋白
        3.4.3.3 相对饲用价值
    3.5 不同改良措施对植被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3.5.1 羊草营养元素
        3.5.2 羊草种群化学计量学特征
        3.5.3 群落营养元素
        3.5.4 群落化学计量学特征
    3.6 不同改良措施对土壤特征的影响
        3.6.1 土壤容重对比
        3.6.2 土壤全量养分
        3.6.3 土壤速效养分
        3.6.4 土壤化学计量学特征
    3.7 不同改良措施的综合评价
        3.7.1 基于羊草的综合评价
        3.7.2 基于植物群落与土壤养分的综合评价
        3.7.3 最优处理筛选
4 讨论
    4.1 不同改良措施对羊草功能性状的影响
    4.2 不同改良措施对主要种群特征的影响
    4.3 不同改良措施对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4.3.1 功能群特征
        4.3.2 群落物种丰富度
        4.3.3 群落生物量
        4.3.4 群落营养品质
    4.4 不同改良措施对群落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4.4.1 羊草营养元素及化学计量学特征
        4.4.2 群落营养元素及化学计量学特征
    4.5 不同改良措施对土壤特征的影响
        4.5.1 土壤养分
        4.5.2 土壤化学计量学特征
    4.6 不同改良措施的综合评价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我国北方典型草原过度放牧下主要植物的遗留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遗留效应研究进展
        1.2.1.1 气候变化诱导的遗留效应
        1.2.1.2 植物入侵中的遗留效应现象
        1.2.1.3 人类活动诱导的遗留效应
        1.2.1.4 生物与非生物间关系的遗留效应诱导途径
        1.2.2 植物层面的遗留效应现象
        1.2.2.1 母体效应
        1.2.2.2 胁迫记忆
        1.2.3 放牧干扰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
        1.2.3.1 放牧干扰对草原植被的影响
        1.2.3.2 放牧干扰对草原土壤的影响
        1.2.3.3 放牧干扰下植物层面的遗留效应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科学问题、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科学问题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放牧干扰下植物层面的遗留效应现象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地概况
        2.2.2 试验设计
        2.2.2.1 野外材料收集
        2.2.2.2 室内培养
        2.2.3 取样与测定方法
        2.2.4 统计分析
    2.3 结果分析
        2.3.1 围封羊草与放牧羊草的表型差异
        2.3.2 围封冰草与放牧冰草表型差异
        2.3.3 围封黄囊苔草与放牧黄囊苔草表型差异
        2.3.4 围封大针茅与放牧大针茅表型差异
    2.4 讨论
        2.4.1 放牧遗留效应的普遍性
        2.4.2 放牧遗留效应的共性
        2.4.3 放牧遗留效应的变异性
    2.5 小结
第三章 放牧干扰下羊草遗留效应微环境诱导途径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地概况
        3.2.2 试验设计
        3.2.2.1 野外材料收集
        3.2.2.2 材料培养
        3.2.3 取样与测定方法
        3.2.3.1 土壤化学性质的测定方法
        3.2.3.2 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方法
        3.2.3.3 羊草表型性状测定
        3.2.4 统计分析
    3.3 结果分析
        3.3.1 土壤因子
        3.3.2 植被群落结构因子
        3.3.3 冗余分析
        3.3.3.1 放牧干扰下羊草性状的遗留效应
        3.3.3.2 响应变量的筛选
        3.3.3.3 冗余分析
        3.3.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3.4 讨论
        3.4.1 放牧干扰改变了羊草的生长环境
        3.4.2 母体微环境因子可以解释羊草子代间的性状变异
        3.4.3 放牧干扰下植物遗留效应的诱导途径
    3.5 小结
第四章 放牧遗留效应对植物环境适应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地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2.1 干旱、刈割适应性
        4.2.2.2 空间避牧性
        4.2.3 取样与测定方法
        4.2.3.1 干旱、刈割适应性
        4.2.3.2 空间避牧性
        4.2.4 统计分析
        4.2.4.1 干旱、刈割适应性
        4.2.4.2 空间避牧性
    4.3 结果分析
        4.3.1 放牧遗留效应对植物响应干旱环境的影响
        4.3.1.1 羊草干旱适应性
        4.3.1.2 冰草干旱适应性
        4.3.2 放牧遗留效应对植物响应刈割干扰的影响
        4.3.2.1 羊草刈割适应性
        4.3.2.2 冰草刈割适应性
        4.3.3 放牧遗留效应诱导的羊草空间避牧性
        4.3.3.1 羊草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对模拟放牧的响应
        4.3.3.2 羊草个体性状介导了地上生物量垂直分布
        4.3.3.3 空间避牧性增加了羊草对模拟放牧的适应
    4.4 讨论
        4.4.1 放牧遗留效应提高了植物的抗旱性
        4.4.2 放牧遗留效应对植物响应刈割干扰的影响
        4.4.3 放牧遗留效应增强了羊草空间避牧性
    4.5 小结
第五章 放牧遗留效应改变了植物根系互作效应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研究地概况
        5.2.2 试验设计
        5.2.2.1 野外材料收集
        5.2.2.2 室内培养
        5.2.3 取样与测定方法
        5.2.4 统计分析
    5.3 结果分析
        5.3.1 单株性状及子株数
        5.3.2 生物量累积
        5.3.3 生物量分配
        5.3.4 养分含量
        5.3.5 养分累积量
        5.3.6 化学计量比
        5.3.7 多样性效应
        5.3.8 相对竞争强度
    5.4 讨论
        5.4.1 放牧遗留效应改变了植物种间关系
        5.4.2 放牧遗留效应改变了物种多样性效应
        5.4.3 放牧遗留效应作用于植物根系互作的可能途径
    5.5 小结
第六章 全文结论、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项目来源与资助
个人简历

(7)松嫩平原羊草叶色渐变群遗传多样性及其分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植物渐变群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2.3 植物光合生理特征研究进展
        1.2.4 无性系植物分株表型特征研究进展
        1.2.5 无性系植物种群结构研究进展
        1.2.6 羊草叶色渐变群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物种介绍
    2.2 野外样点概况
    2.3 同质园实验设计
    2.4 研究方法
        2.4.1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2.4.2 光合生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2.4.3 分株表型特征的研究方法
        2.4.4 种群数量特征的研究方法
        2.4.5 数据处理方法
第三章 天然条件下羊草叶色渐变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3.1 遗传多样性
        3.1.1 期望杂合度的比较
        3.1.2 香农多样性指数的比较
        3.1.3 均匀度的比较
    3.2 遗传结构和基因流格局
        3.2.1 分子变异率分析
        3.2.2 遗传分化系数与基因流的比较
        3.2.3 种群间与种群内基因多样性的比较
        3.2.4 遗传距离与遗传一致度的比较
        3.2.5 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3.3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遗传聚类分析
        3.3.1 主成分分析
        3.3.2 非加权组平均法聚类分析
        3.3.3 邻接法聚类分析
    3.4 遗传多样性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3.5 讨论
        3.5.1 遗传多样性及其进化关系分析
        3.5.2 遗传分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同质园条件下羊草叶色渐变群生理特性研究
    4.1 叶片的光合生理特征
        4.1.1 气体交换参数的比较
        4.1.2 光合日动态的比较
        4.1.3 光合速率对光强的响应
        4.1.4 光合速率对CO_2浓度的响应
        4.1.5 叶绿素荧光特征的比较
        4.1.6 光合酶活性的比较
    4.2 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及变化规律
        4.2.1 光合色素含量的比较
        4.2.2 光合色素含量与叶龄的关系
    4.3 基于光合生理的叶片功能性状
        4.3.1 功能性状的比较
        4.3.2 功能性状与叶龄的关系
    4.4 叶片光合速率与其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4.5 光合生理特征的聚类分析
        4.5.1 主成分分析
        4.5.2 聚类分析
    4.6 讨论
        4.6.1 光合特征日变化探讨
        4.6.2 特定环境因子对光合特征的影响
        4.6.3 自身因素对光合特征的影响
        4.6.4 叶绿素荧光特征探讨
        4.6.5 生理分化的成因分析
第五章 同质园条件下羊草叶色渐变群分株表型特征研究
    5.1 分株表型特征
        5.1.1 营养株表型特征的比较
        5.1.2 生殖株表型特征的比较
    5.2 分株表型特征聚类分析
        5.2.1 营养株聚类分析
        5.2.2 生殖株聚类分析
    5.3 讨论
        5.3.1 营养株的生长和物质分配策略分析
        5.3.2 生殖株的生长和物质分配策略分析
        5.3.3 分株表型分化的成因分析
第六章 同质园条件下羊草叶色渐变群数量特征研究
    6.1 营养繁殖特征及其规律
        6.1.1 种群密度与高度的比较
        6.1.2 营养繁殖规律的比较
    6.2 物质生产与生物量分配
        6.2.1 地上生物量的比较
        6.2.2 地下生物量的比较
        6.2.3 根冠比的比较
    6.3 不同构件年龄结构
        6.3.1 分株年龄结构的比较
        6.3.2 不同龄级分株生产力的比较
        6.3.3 根茎年龄结构的比较
        6.3.4 不同龄级根茎贮藏力的比较
    6.4 冬眠构件数量特征
        6.4.1 芽库密度的比较
        6.4.2 苗库密度的比较
        6.4.3 芽库密度与生长时间的关系
        6.4.4 苗库密度与生长时间的关系
    6.5 讨论
        6.5.1 营养繁殖规律的异同分析
        6.5.2 种群生存与发展策略的异同分析
        6.5.3 冬眠构件组成及形成规律的异同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8)羊草钙铁锌营养形成机理研究及VIGS体系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羊草生物学研究进展
        1.1 种质资源多样性
        1.2 繁殖生物学
        1.3 生理适应性
        1.4 分子生物学
        1.4.1 分子标记
        1.4.2 细胞工程
        1.4.3 基因工程
    2 钙、铁、锌营养研究进展
        2.1 钙、铁、锌对人体的影响
        2.2 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2.1 钙的生理功能
        2.2.2 植物对钙的吸收与储存
        2.3 铁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3.1 铁的生理功能
        2.3.2 植物对铁的吸收与储存
        2.4 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4.1 锌的生理功能
        2.4.2 植物对锌的吸收
    3 大麦条纹花叶病毒载体在禾本科植物中的应用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羊草钙铁锌营养形成机理研究及VIGS体系建立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菌种
        2.1.3 主要仪器
        2.1.4 相关试剂及溶液的配制
        2.1.5 相关引物信息
        2.2 天然草原羊草及其伴生植物叶Ca、Fe、Zn含量对比
        2.2.1 实验样地
        2.2.2 实验取样
        2.2.3 Ca、Fe、Zn含量测定
        2.3 连续19 年不同频率刈割对天然草原羊草叶Ca、Fe、Zn含量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2.3.1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2.3.2 刈割试验设计
        2.3.3 实验取样
        2.3.4 Ca、Fe、Zn含量测定
        2.3.5 氨基酸含量测定
        2.4 放牧对天然草原羊草叶Ca、Fe、Zn含量的影响
        2.4.1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2.4.2 放牧试验设计
        2.4.3 实验取样
        2.4.4 Ca、Fe、Zn含量测定
        2.5 施肥对天然草原羊草叶Ca、Fe、Zn含量的影响
        2.5.1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2.5.2 施肥试验设计
        2.5.3 实验取样
        2.5.4 Ca、Fe、Zn含量测定
        2.6 矿质元素对砂培羊草根叶Ca、Fe、Zn含量的影响
        2.6.1 羊草种子消毒
        2.6.2 植物材料准备
        2.6.3 实验处理
        2.6.4 Ca、Fe、Zn含量测定
        2.7 钙对砂培羊草光合参数和饲用品质的影响
        2.7.1 植物材料准备
        2.7.2 光合参数测定
        2.7.3 饲用品质指标测定
        2.8 钙调节羊草幼苗非生物胁迫耐受性的作用研究
        2.8.1 钙对盐胁迫下羊草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
        2.8.2 钙对碱胁迫下羊草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
        2.8.3 钙对渗透胁迫下羊草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
        2.8.4 钙对低温胁迫下羊草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2.9 羊草VIGS技术体系的建立
        2.9.1 pCaBS-γ1:00与pCaBS-γ2:00 表达载体构建
        2.9.2 外源片段插入pCaBS-γ1:00、pCaBS-γ2:00 载体LIC位点
        2.9.3 BSMV介导的农杆菌注射本氏烟草
        2.9.4 利用已发病的本氏烟草汁液侵染羊草
    3 结果与分析
        3.1 天然草原羊草与其伴生植物叶Ca、Fe、Zn含量对比
        3.1.1 羊草与其伴生植物叶Ca、Fe、Zn含量对比
        3.1.2 羊草不同器官、不同叶片Ca、Fe、Zn含量对比
        3.1.3 不同羊草种群叶Ca、Fe、Zn含量对比
        3.2 连续19 年不同频率刈割对天然草原羊草叶Ca、Fe、Zn含量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研究
        3.2.1 连续19 年不同频率刈割对羊草叶Ca、Fe、Zn含量的影响
        3.2.2 连续19年不同频率刈割对羊草叶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3 放牧强度或牛羊混牧对天然草原羊草叶Ca、Fe、Zn含量的影响研究
        3.3.1 放牧强度对羊草叶Ca、Fe、Zn含量的影响
        3.3.2 牛羊混牧对羊草叶Ca、Fe、Zn含量的影响
        3.4 施肥对天然草原羊草叶Ca、Fe、Zn含量的影响研究
        3.4.1 施加氮磷钾复合肥或腐植酸对羊草叶Ca、Fe、Zn含量的影响
        3.4.2 施加硝酸铵对羊草叶Ca、Fe、Zn含量的影响
        3.5 矿质元素对砂培羊草根叶Ca、Fe、Zn含量的影响研究
        3.5.1 矿质元素对砂培羊草根、叶Ca含量的影响
        3.5.2 矿质元素对砂培羊草根、叶Fe含量的影响
        3.5.3 矿质元素对砂培羊草根、叶Zn含量的影响
        3.6 钙对砂培羊草光合参数和饲用品质的影响研究
        3.6.1 钙对羊草光合参数的影响
        3.6.2 钙对羊草PSⅠ和PSⅡ参数的影响
        3.6.3 钙对羊草饲用品质的影响
        3.7 钙调节羊草幼苗非生物胁迫耐受性的作用研究
        3.7.1 钙对盐胁迫下羊草种子发芽率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3.7.2 钙对碱胁迫下羊草幼苗生长的影响
        3.7.3 钙对渗透胁迫下羊草幼苗生长的影响
        3.7.4 钙对低温胁迫下羊草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3.8 羊草VIGS技术体系的建立
        3.8.1 四组分BSMV载体能成功地在烟草中共表达两个基因
        3.8.2 利用发病的本氏烟草汁液侵染羊草
    4 讨论
        4.1 天然草原羊草Ca、Fe、Zn含量分布的一般特征
        4.2 刈割对羊草叶Ca、Fe、Zn含量的影响
        4.3 放牧对羊草叶Ca、Fe、Zn含量的影响
        4.4 施肥对羊草叶Ca、Fe、Zn含量的影响
        4.5 矿质元素对羊草根叶Ca、Fe、Zn含量的影响
        4.6 钙对羊草光合参数、饲用品质和非生物抗性的调节规律
        4.7 四组分BSMV载体在羊草中的应用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对典型草原优势植物表型性状及养分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植物功能性状
    1.2 种群密度及生物量
    1.3 立题依据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实验设计与取样方法
        2.2.1 实验设计
        2.2.2 主要物种选择
        2.2.3 功能性状的测量
        2.2.4 养分含量的测量
        2.2.5 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2.2.6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单纯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对优势植物表型性状的影响
        3.1.1 单纯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对羊草表型性状的影响
        3.1.2 单纯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对针茅表型性状的影响
        3.1.3 单纯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对糙隐子草表型性状的影响
    3.2 单纯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对优势植物表型性状可塑性变化的影响
        3.2.1 单纯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方式下羊草表型性状的可塑性变化
        3.2.2 单纯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方式下针茅表型性状的可塑性变化
        3.2.3 单纯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方式下糙隐子草表型性状的可塑性变化
    3.3 单纯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对优势植物表型性状相关性的影响
        3.3.1 单纯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对羊草表型性状相关性的影响
        3.3.2 单纯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对针茅表型性状相关性的影响
        3.3.3 单纯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对糙隐子草表型性状相关性的影响
    3.4 单纯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对优势植物N、P、C含量的影响
        3.4.1 单纯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对羊草N、P、C含量的影响
        3.4.2 单纯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对针茅N、P、C含量的影响
        3.4.3 单纯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对糙隐子草N、P、C含量的影响
    3.5 单纯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下优势植物表型性状和茎叶N、P、C的相关关系
        3.5.1 单纯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下羊草表型性状和茎叶N、P、C之间的关系
        3.5.2 单纯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下针茅表型性状和茎叶N、P、C之间的关系
        3.5.3 单纯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下糙隐子草表型性状和茎叶N、P、C之间的关系
    3.6 群落、种群不同层面对单纯放牧和刈牧混合利用的响应
        3.6.1 种群对单纯放牧和刈牧混合利用的响应
        3.6.2 群落特征对单纯放牧和刈牧混合利用的响应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单纯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对优势植物表型性状的影响
        4.1.1 对羊草表型性状的影响
        4.1.2 对针茅表型性状的影响
        4.1.3 对糙隐子草表型性状的影响
    4.2 单纯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下优势植物养分含量的响应
        4.2.1 对羊草养分含量的影响
        4.2.2 对针茅养分含量的影响
        4.2.3 对糙隐子草养分含量的影响
        4.2.4 对三种植物表型性状与养分含量相关关系的影响
    4.3 单纯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下种群及群落密度及生物量的变化
        4.3.1 不同利用方式对种群的影响
        4.3.2 不同利用方式对群落的影响
    4.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羊草种质资源农艺性状与品质综合评价及分布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羊草草原的分布
    1.3 羊草的生物学特性
        1.3.1 根和根茎的发育
        1.3.2 生育时期和特征
        1.3.3 开花结实习性
        1.3.4 繁殖特性
    1.4 羊草的饲用价值及营养品质
        1.4.1 羊草的饲用价值
        1.4.2 羊草的营养品质
        1.4.3 羊草品质的影响因素
        1.4.4 品质评价指数与方法
        1.4.5 近红外分析技术在品质检测中的应用
    1.5 羊草产业现状
    1.6 国内外研究进展
        1.6.1 羊草种质资源研究
        1.6.2 环境对羊草资源表型及基因型的影响
    1.7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整体思路
        1.7.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2 研究思路
    1.8 论文整体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8.1 研究内容
        1.8.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2.1 羊草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及品质综合评价
        2.2.2 基于自然地理区域的羊草种质资源差异
        2.2.3 基于蒙古高原不同地区的羊草种质资源差异
        2.2.4 基于草地类型的羊草种质资源差异
        2.2.5 基于NIRS技术的羊草种质资源品质研究
    2.3 试验地概况
    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2.4.1 农艺性状测定方法
        2.4.2 品质指标测定方法
        2.4.3 NIRS测定方法
        2.4.4 计算指标
    2.5 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羊草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及品质综合评价分析
        3.1.1 羊草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分析
        3.1.2 羊草种质资源品质分析
        3.1.3 羊草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及品质综合分析
    3.2 基于自然地理区域的羊草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及品质差异
        3.2.1 农艺性状差异分析
        3.2.2 品质差异分析
    3.3 蒙古高原不同地区羊草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及品质差异
        3.3.1 农艺性状差异分析
        3.3.2 品质差异分析
    3.4 基于草地类型的羊草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及品质差异
        3.4.1 农艺性状差异分析
        3.4.2 品质差异分析
    3.5 基于NIRS技术的羊草品质研究
        3.5.1 光谱与数据预处理
        3.5.2 羊草品质指标NIRS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4 讨论
    4.1 羊草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及品质评价
    4.2 羊草种质资源的基因型分化与遗传多样性
    4.3 环境对羊草种质资源的影响
    4.4 基于NIRS技术的羊草品质评价
5 结论
    5.1 本研究创新之处
    5.2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5.3 论文的总体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作者简介

四、刈割对羊草叶面积指数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喀斯特地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研究[D]. 陈洋.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2]刈割处理条件下基因型多样性对羊草群体生理整合作用的模型分析[D]. 陈紫璇. 辽宁大学, 2021(12)
  • [3]混播对红三叶与黑麦草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研究[D]. 何春燕. 兰州大学, 2021(09)
  • [4]氮添加对松嫩草地地上生产力干旱敏感性的影响及调控机制[D]. 孟博.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5]不同改良措施对羊草割草地植物群落和土壤特征的影响[D]. 白玉婷.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6)
  • [6]我国北方典型草原过度放牧下主要植物的遗留效应研究[D]. 郭丰辉.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7]松嫩平原羊草叶色渐变群遗传多样性及其分化机制研究[D]. 郭健.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4)
  • [8]羊草钙铁锌营养形成机理研究及VIGS体系建立[D]. 赵曼. 内蒙古大学, 2020
  • [9]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对典型草原优势植物表型性状及养分含量的影响[D]. 邢小青. 内蒙古大学, 2020
  • [10]羊草种质资源农艺性状与品质综合评价及分布格局研究[D]. 常春.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刈割对羊草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