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一、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心脑血管病的相关性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丹丹[1](2021)在《D-D、Hcy、cTnI联合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的应用分析》文中提出背景脑梗死是各种原因导致脑组织严重供血不足而软化或坏死的疾病,其临床诊断的金标准为“影像学检查”,而疾病急性发作的早期,影像学有一定局限性。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的发生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关系,早期亦出现凝血功能、免疫系统等异常。D-二聚体(D-dimer,D-D)作为监测纤溶亢进和血栓发生的灵敏指标,可以及早反映凝血机制的变化。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血管粥样硬化的发生关系密切。急性脑梗死时,神经调节异常,心肌细胞受损,肌钙蛋白I(Troponin I,cTnI)含量亦会增加。这三个指标都与急性脑梗死早期的发生有一定关系。目的通过对D-D、Hcy、cTnI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达水平进行监测,探究D-D、Hcy、cTnI三者联合检测与急性脑梗死早期患者的临床诊断相关性。方法1、收集病例:收集河南省某医院自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所有急性脑梗死病例,出院时均需经影像学确诊,入选者均为首发,年龄在30岁~80岁。同时排除资料不完整者,入院前服过抗凝药或合并全身性严重疾病的病例。健康对照组则是由随机入选的50例健康体检者组成。2、病例分组:针对入选病例按照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Chinese Stroke Clinical Neurological Deficit Scale,CSS)的评分准则评估并分组,即轻度型组、中度型组和重度型组。3、影像学检查:入院24小时以内对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进行影像学扫描。4、实验室指标检测:入院时采集血液样本,分别采用乳胶免疫比浊法进行D-D的检测、采用酶循环法进行Hcy的检测、采用荧光免疫层析法进行cTnI的检测。5、统计学分析方法:分别将不同组别之间的性别、年龄指标进行单因素卡方检验分析;对急性脑梗死组中不同分组的患者D-D、Hcy、cTnI单个指标及联合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6、ROC曲线:针对单项检测指标以及联合检测的数据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1、健康对照组中D-D的结果为0.27(0.17,0.41)(mg/L),Hcy的结果为14.1(7.0,40.4)(umol/L),cTnI的的结果为0.02(0.01,0.05)(μg/L)。2、急性脑梗死组中D-D、Hcy、cTnI的结果相较于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3、轻度型组中D-D、Hcy、cTnI的结果相较于健康对照组升高(p<0.05)。4、中度型组中D-D、Hcy、cTnI的水平与健康对照组及轻度型组比较,显着升高(p<0.05)。5、重度型组中D-D、Hcy、cTnI的水平升高,且高于健康对照组、轻度型组及中度型组(p<0.05)。6、急性脑梗死组中D-D、Hcy、cTnI的灵敏度分别为为59.4%、79.6%、49.5%,特异度分别为为73.5%、70.5%、91.1%,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6、0.729、0.521;联合检测时的灵敏度为81.2%,特异度为97.8%,其曲线下面积为为0.878,联合检测时的灵敏度、特异度及曲线下面积均高于单一检测。7、不同神经功能损伤的分组中,Hcy的灵敏度最高,cTnI的特异度最好,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及曲线下面积均大于单项检测。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早期的临床诊断,D-D、Hcy、cTnI三者联合检测的方法优于单项检测。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D-D、Hcy、cTnI的水平变化有明显的差异性。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2](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提出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曹露[3](2020)在《复发性脑梗死与FIB、UA水平及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脑梗死在我国脑血管病亚型中大约占70%,最新文献报道,我国脑梗死年复发率达17.7%,积极进行二级预防是减少脑梗死复发的关键策略。目前,尽管有一些临床治疗针对传统危险因素进行了干预,但居高不下的复发率表明仍有一些尚未得到充分重视的危险因素缺乏研究,因此本研究根据文献资料挑选了一批可能与复发性脑梗死(recurrent cerebral infarction,RCI)相关的因素,并对其进行分析以筛选出特异性高的危险因素,为脑梗死的二级预防及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帮助。目的探讨与脑梗死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分析这些因素与脑梗死面积和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为脑梗死的二级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随机选取2019年2月—2019年8月在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21例,依据是否复发分为初发组(n=165)和复发组(n=56)。根据头颅CT或MRI检查评估梗死灶面积大小,以Adamas分型标准将复发组分为大面积梗死组(n=10)、小面积梗死组(n=23)和腔隙性梗死组(n=23)。根据NIHSS评分将复发组分为重型组(n=5)、中型组(n=31)和轻型组(n=20)。收集研究对象的基线及病历资料,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有无斑块及斑块性质。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利用ROC曲线分析指标的诊断价值;利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尿酸(uricacid,UA)水平与RCI患者梗死面积及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初发组与复发组之间FIB、UA、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颈动脉斑块形成、抗血小板药物的规律服用及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FIB(OR=2.635,95%CI:1.526-4.594)、UA(OR=1.006,95%CI:1.002-1.010)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3.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FIB曲线下面积为0.705(0.631-0.780),UA曲线下面积位0.662(0.582-0.742),(均P<0.05),显示两指标的临床诊断价值较好。4.利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进一步比较复发组中不同梗死面积与FIB、UA水平的相关性,发现FIB、UA水平与RCI患者梗死灶面积大小呈正相关关系(r=0.716、0.599,均P<0.05),且大面积梗死组的FIB、UA水平显着高于小面积梗死组和腔隙梗死组,小面积梗死组的FIB、UA水平显着高于腔隙梗死组(均P<0.05)。5.利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进一步比较复发组中不同病情严重程度与FIB、UA水平的相关性,发现FIB、UA水平与RC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713、0.525,均P<0.05),且重型组的FIB、UA水平显着高于中型组和轻型组,中型组的FIB、UA水平显着高于轻型组(均P<0.05)。结论1.FIB、TC、UA、Hcy、颈动脉斑块形成、不稳定斑块及抗血小板药物与脑梗死复发具有相关关系。2.较高的FIB/UA水平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患者梗死面积及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陈玉娟[4](2020)在《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弥散加权成像阳性结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临床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阳性结果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和近期预后判定提供依据。方法连续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临床初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且在首发症状后3小时~24小时内行DWI及MRI检查的27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纪录患者临床特征、相关检查结果、治疗及发病后30天内的临床转归。根据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DWI检查结果,将患者分组DWI阳性组和DWI阴性组,分别比较分析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和表现为椎基底动脉系TIA患者DWI阳性组与DWI阴性组的临床资料,分析DWI阳性结果的发生情况,及导致DWI阳性的相关影响因素。数据应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两组样本间比较: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危险因素的分析先采用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结果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1(1)271例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中,DWI阳性患者99例,占36.5%,DWI阴性患者172例,占63.5%。其中颈内动脉动脉系统患者105例,DWI阳性患者65例,占61.9%,DWI阴性患者40例,占38.1%。椎基底动脉系统患者166例,DWI阳性患者34例,占20.5%,DWI阴性患者132例,占79.5%。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的DWI阳性检出率明显多于表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颈内动脉系统中DWI阳性病灶分布情况:基底节区20(30.77%)、额叶19(29.23%)、颞叶8(12.31%)、放射冠8(12.31%)、顶叶5(7.69%)、丘脑5(7.69%)。椎基底动脉系统中DWI阳性病灶分布情况:脑桥10(29.41%)、延髓7(20.59%)、小脑半球7(20.59%)、中脑5(14.71%)、枕叶5(14.71%)。(3)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阳性病灶均以小病灶、单发病灶为主,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1)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DWI阳性组与DWI阴性组相比,两组患者高血压病、糖尿病、NLR、Apo-B/Apo-A1值、甘油三酯、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发作频率>3次、失语、运动症状、ABCD3-I评分、14天预后、30天预后、颈总动脉内膜增厚、斑块、狭窄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表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DWI阳性组与DWI阴性组相比,两组患者高血压病、BMI、同型半胱氨酸、NLR、PLR、Apo-B/Apo-A1值、发作频率、7天预后、14天预后、30天预后、运动症状、脑干症状、构音障碍、颈总动脉内膜增厚、斑块、狭窄程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1)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结果显示高血压病、糖尿病、NLR、Apo-B/ApoA1、血同型半胱氨酸、失语、运动症状是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DWI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2)表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结果显示高血压病、NLR、Apo-B/Apo-A1、甘油三酯、血同型半胱氨酸、脑干症状、构音障碍是表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DWI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DWI阳性结果检出率高,颈内动脉系统患者的DWI阳性检出率高于椎基底动脉系统。2颈内动脉动脉系统DWI阳性病灶多见于基底节区、额叶,椎基底动脉系统DWI阳性病灶多见于脑桥、延髓、小脑半球。阳性病灶均以小病灶、单发病灶为主。3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TIA的患者DWI阳性与高血压病、糖尿病、NLR、Apo-B/Apo-A1、血同型半胱氨酸、失语、运动症状有关。4表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患者DWI阳性与高血压病、NLR、Apo-B/Apo-A1、甘油三酯、血同型半胱氨酸、脑干症状、构音障碍有关。图3幅;表11个;参131篇。

苏德伟[5](2020)在《老年稳定性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及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稳定性冠心病老年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研究理化指标在证型分布间的差异,寻找影响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建立理化指标与中医证型相结合的判别模型。方法:收集2019年2月2019年12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患者152例,由研究员使用统一的调查问卷表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数据处理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21.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一般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理化指标在证型分布间的差异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和非参数检验,影响中医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判别模型的建立采用Fisher判别分析。结果:(1)稳定性冠心病老年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为:气虚血瘀证>痰瘀互阻证>心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气滞血瘀证。(2)一般资料中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BMI)在证型分布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女性以痰瘀互阻证为主,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次之,男性以心肾阳虚证为主,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次之;年龄呈气虚血瘀证>痰瘀互阻证>气阴两虚证>气滞血瘀证>心肾阳虚证分布的趋势;BMI分布为:心肾阳虚证>痰瘀互阻证>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3)理化指标中:气虚血瘀证与气阴两虚证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D-二聚体上存在差异(P<0.05),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DL-C、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促甲状腺素(TSH)为影响其分布的危险因素;气虚血瘀证与痰瘀互阻证在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PCV)、血红蛋白浓度(HGB)、TC、LDL-C、HDL-C、甘油三酯(TG)、D-二聚体方面存在差异(P<0.05),HGB、TC、BNP、LDL-C、D-二聚体、促甲状腺素(TSH)为影响其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在RBC、HGB、PCV、D-二聚体、TSH方面存在差异(P<0.05),HGB、TC、LDL-C、D-二聚体、TSH为影响其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气虚血瘀证与心肾阳虚证在RBC、PCV、HGB、TG、TC、LDL-C、D-二聚体、BNP方面存在差异(P<0.05),HGB、BNP为影响其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气阴两虚证与痰瘀互阻证在PCV、HGB、TC、LDL-C、HDL-C方面存在差异(P<0.05),BNP为影响其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气阴两虚证与气滞血瘀证在RBC、PCV、HGB、TC方面存在差异(P<0.05),纤维蛋白原(FIB)、TSH为影响其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气阴两虚证与心肾阳虚证在RBC、PCV、HGB、BNP方面存在差异(P<0.05),HGB、BNP为影响其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痰瘀互阻证与气滞血瘀证在HGB、TC、HDL-C方面存在差异(P<0.05),两者未见影响其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痰瘀互阻证与心肾阳虚证在RBC、PCV、HGB、TC、LDL-C、HDL-C、BNP方面存在差异(P<0.05),两者未见影响其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气滞血瘀证与心肾阳虚证在TC、LDL-C、BNP、TSH方面存在差异(P<0.05),TSH为影响其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4)通过Fisher判别分析建立了理化指标与中医证型结合的判别函数式。经训练样本回带考核法显示对样本中证型的诊断正确率为79.7%;五组证型的诊断效率均>0.5;敏感度:气阴两虚证(91.67%)>心肾阳虚证(90.47%)>气滞血瘀证(76.47%)>气虚血瘀(74.19%)证>痰瘀互阻证(60.71%);特异度:气虚血瘀证(98.85%)>心肾阳虚证(96.91%)>气滞血瘀证(95.05%)>气阴两虚证(94.49%)>痰瘀互阻证(92.47%);阳性预测值:气虚血瘀证(95.83%)>心肾阳虚证(86.36%)>气阴两虚证(73.33%)>气滞血瘀证(72.22%)>痰瘀互阻证(70.83%);阴性预测值:心肾阳虚证(97.91%)>气阴两虚证(97.72%)>气滞血瘀证(96.00%)>痰瘀互阻证(91.49%)、气虚血瘀证(91.49%);Youden指数:心肾阳虚证(87.38%)>气阴两虚证(86.16%)>气虚血瘀证(73.04%)>气滞血瘀证(71.52%)>痰瘀互阻证(53.18%)。结论:(1)老年稳定性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呈现气虚血瘀证>痰瘀互阻证>心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气滞血瘀证的趋势。(2)证型分布在一般资料中年龄、性别和BMI间存在显着差异。(3)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浓度、甘油三酯、胆固醇、LDL-C、HDL-C、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TSH、BNP在中医证型分布间存在显着差异;血红蛋白浓度、胆固醇、LDL-C、HDL-C、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TSH、BNP为影响中医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4)建立了现代医学理化指标与中医证型相结合的Fisher判别模型,可为临床辨证分型提供一定的参考。

张俊[6](2020)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分析及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随着现今生活水平的改善,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全世界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其中我国所占的比例最高。与脑梗死发病密切相关的是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影响脑梗死的发生率,因此早期干预不稳定斑块可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其相关的生物标记物很多,如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它们不仅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而且是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由于地区之间饮食、习性等的不同,脑梗死发病的某些危险因素可能具有地区差异,因此针对豫东地区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尤其是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是否具有地域特性,可能为本地区脑梗死的防治等方面提供一定的价值。目的:1.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2.探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患者6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21例作为此次病例组研究对象;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患者42例为正常对照组。记录患者年龄(Age)、性别(Gender)、高血压史(History of hypertention)、糖尿病史(Diabetes history)、冠心病史(History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吸烟史(History of smoking)、饮酒史(History of drinking)、白细胞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红细胞数(Red blood cell count,RBC)、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总胆固醇(Serum 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Glycerin trilaurate,TG)、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血钾(Blood potassium)、尿酸(Uric acid,UA)、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脂蛋白磷脂酶A2(Lipoprotein phospholipase A2,Lp-PLA2)等血液学指标,及颈部血管彩超、头颅MR检查;同时,根据头颅MR检查结果及临床症状分为急性脑梗死(ACI)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根据颈部血管病变程度及斑块稳定性进行分组,然后对比分析对照组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D)组动脉内膜的病变;对比颈动脉内膜病变程度与血Lp-PLA2、低密度脂蛋白、血沉、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血沉的关系。结果:1.共纳入21例TIA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1例(51%),女性患者10例(49%),单因素分析显示TIA组相比正常对照组尿酸(P=0.000)、低密度脂蛋白(P=0.048)、糖尿病病史(P=0.007)、C-反应蛋白(P=0.048)、脂蛋白磷脂酶A2(P=0.024)、血沉(P=0.027)、同型半胱氨酸(P=0.007)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TIA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多因素分析提示尿酸(OR=3.508,95%IC 1.034-11.899,P=0.044)、同型半胱氨酸(OR=4.247,95%IC 1.331-13.551,P=0.015)是影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共纳入63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2例(66.7%),女性患者21例(33.3%),单因素分析显示急性期脑梗死组相比正常对照组年龄(P=0.032)、高血压病史(P=0.002)、糖尿病病史(P=0.026)、尿酸(P=0.000)、甘油三酯(P=0.000)、低密度脂蛋白(P=0.000)、血沉(P=0.002)、脂蛋白磷脂酶A2(P=0.000)、纤维蛋白原(P=0.004)、C-反应蛋白(P=0.000)、同型半胱氨酸(P=0.000)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明显高于对照组;多因素分析提示低密度脂蛋白(OR=3.293,95%IC3.293-8.261,P=0.011)、Lp-PLA2(OR=2.753,95%IC 1.127-6.728,P=0.026)、同型半胱氨酸(OR=2.514,95%IC 1.023-6.182,P=0.045)是影响急性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3.ICD组,血Lp-PLA2水平的正常组、中度升高组、升高组各自所占的比例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颈动脉斑块组内,对照组和ICD组不同浓度水平Lp-PLA2的患者的比例也不相同(P<0.05).4.ICD组患者血Lp-LPA2的水平与C-反应蛋白的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血沉、纤维蛋白原、低密度脂蛋白、尿酸、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无相关性(P>0.05)。5.颈动脉正常组、管壁增厚组、斑块组在对照组和ICD组中的构成比不同,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且稳定斑块与不稳定斑块的各自所占的比例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ICD组中对比颈动脉正常组、管壁增厚组、斑块组可见:Lp-PLA2、FIB、UA在三组中的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DL、CRP、HCY、ESR在三组中的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7.随着颈动脉血管病变程度的加重,血Lp-PLA2、FIB、UA的水平逐渐升高,即斑块组>管壁增厚组≥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稳定斑块组中的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LDL、CRP、HCY、ESR随着颈动脉内膜病变的加重,其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对脑卒中事件的发生起积极的预判作用;2.Lp-PLA2与颈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相关,影响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阮梦瑶[7](2020)在《豫北农村人群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冠心病的关系》文中认为背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并且趋于年轻化及农村化。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其冠心病的罹患人数与日俱增,冠心病的防治工作刻不容缓。目前大量研究证实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可作为凝血因子及促炎因子共同参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但豫北农村人群血浆纤维蛋白原对冠心病患者的疾病类型及病变程度的影响尚不明确。目的研究血浆纤维蛋白原对豫北农村地区冠心病患者的疾病类型及病变程度的影响,明确豫北农村人群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截断值。方法选取河南省心血管疾病临床数据与样本资源库工程研究中心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共2699名行冠脉造影的豫北农村人群,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其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冠心病组根据病变支数、病变程度、病变类型分别分类。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豫北农村人群的CHD危险因素,倾向评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PSM)消除组间差异,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与豫北农村人群冠心病病变类型及冠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1.与非冠心病组相比,冠心病组年龄、性别、吸烟、饮酒、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血脂异常史、血浆纤维蛋白原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纤维蛋白原(P<0.05,OR 1.002,95%CI1.001-1.004)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3.血浆纤维蛋白原临界值为313.3mg/dl,其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度为24.2%,特异度为84.2%。4.以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为313.3mg/dl为分界值,行倾向性评分匹配,纤维蛋白原高于313.3mg/dl组的冠心病发病率明显高于纤维蛋白原低于313.3mg/dl组。5.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血浆纤维蛋白原(P<0.05,OR 1.58,95%CI1.25-1.99)是冠心病病变支数的独立影响因素。6.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血浆纤维蛋白原高于313.3mg/dl的人群出现冠脉中度病变的可能性是纤维蛋白原低于313.3mg/dl的患者的2.71倍,其出现重度冠脉病变的可能是低于313.3mg/dl组的1.96倍。7.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血浆纤维蛋白原高于313.3mg/dl的人群患急性心肌梗死的概率是纤维蛋白原低于313.3mg/dl的人群的3.45倍,患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概率是低于313.3mg/dl人群的1.51倍。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可以反映出豫北农村人群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并且血浆纤维蛋白原为313.3mg/dl是豫北地区诊断冠心病的截断值,纤维蛋白原浓度大于313.3mg/dl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龚林[8](2019)在《FGA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痰瘀证及冠心病痰瘀证的遗传关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纤维蛋白原α链基因(FGA)rs2070022、rs2070025、rs2070011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痰瘀证及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痰瘀证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以及与缺血性脑卒中痰瘀证、冠心病痰瘀证相关数量性状的关联。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纳入IS痰瘀证、CHD痰瘀证及对照组患者各550例,MassARRAY SNP技术进行基因分型,使用HITACHI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尿酸(Uric acid,UA)、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及血脂等指标的血清水平,使用迈瑞69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全血中血小板(blood platelet,PLT)的水平,使用法国StAgO Capact血凝仪检测血浆中凝血功能指标。以PLINK、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FGA基因rs2070022、rs2070025、rs2070011在对照组中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哈温平衡(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HWE)定律(均为P>0.050)。2、FGA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痰瘀证及冠心病痰瘀证遗传易感性的关联分析FGA基因的3个位点rs2070022、rs2070025、rs2070011与IS痰瘀证及CHD痰瘀证的易感性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0)。进一步的性别分层分析发现,在男性中,rs2070011位点与CHD痰瘀证患者存在统计学意义(显性模型:Padj=0.030)。3、FGA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痰瘀证及冠心病痰瘀证凝血功能的关联分析(1)在总样本人群中,rs2070025位点与IS痰瘀证的FIB(加性模型:Padj=0.036;显性模型:Padj=0.026)水平相关,rs2070011位点与IS痰瘀证的FIB(显性模型:Padj=0.034)、PLT(隐性模型:Padj=0.017)水平相关。(2)在男性中,rs2070022位点与IS痰瘀证患者的PLT(显性模型:Padj=0.039)水平相关,rs2070011位点与CHD痰瘀证患者的APTT(显性模型:Padj=0.031)、TT(显性模型:Padj=0.038)水平相关,rs2070025位点与CHD痰瘀证患者的INR(隐性模型:Padj=0.031)、PTA(隐性模型:Padj=0.036)水平相关。(3)在女性中,rs2070011位点与IS痰瘀证患者的FIB(显性模型:Padj=0.02)水平相关。4、FGA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痰瘀证及冠心病痰瘀证血压水平的关联分析(1)在总样本人群中,rs2070011位点与IS痰瘀证的DBP(隐性模型:Padj=0.044)水平相关,rs2070022位点与CHD痰瘀证的DBP(加性模型:Padj=0.016;显性模型:Padj=0.034)水平相关,rs2070011位点与CHD痰瘀证的DBP(隐性模型:Padj=0.009)水平相关。(2)在男性中,rs2070011位点与IS痰瘀证患者的DBP(隐性模型:Padj=0.044)水平相关,rs2070022位点与CHD痰瘀证患者的DBP(加性模型:Padj=0.031;显性模型:Padj=0.049)水平相关。(3)在女性中,rs2070011位点与CHD痰瘀证患者的DBP(加性模型:Padj=0.014;显性模型:Padj=0.000)水平相关。5、FGA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痰瘀证及冠心病痰瘀证血糖水平的关联分析(1)在总样本人群中,rs2070022位点与IS痰瘀证的FPG(加性模型:Padj=0.028;显性模型:Padj=0.027)水平相关。(2)在男性中,rs2070025位点与CHD痰瘀证患者的FPG(隐性模型:Padj=0.042)水平相关。(3)在女性中,rs2070025位点与IS痰瘀证患者的FPG(隐性模型:Padj=0.015)水平相关。6、FGA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痰瘀证及冠心病痰瘀证血脂水平的关联分析(1)在总样本中,rs2070022位点与IS痰瘀证的APO-A(加性模型:Padj=0.003;显性模型:Padj=0.006)、HDL(加性模型:Padj=0.038;隐性模型:Padj=0.032)水平相关,rs2070011位点与CHD痰瘀证的APO-A(显性模型:Padj=0.027)、APO-B(显性模型:Padj=0.046)水平相关,rs2070022位点与CHD痰瘀证的HDL(显性模型:Padj=0.003)水平相关。(2)在男性中,rs2070022位点与IS痰瘀证患者的APO-A(加性模型:Padj=0.014;显性模型:Padj=0.031)、HDL(加性模型:Padj=0.023)水平相关,rs2070011位点与IS痰瘀证患者的APO-B(显性模型:Padj=0.045)、TC(加性模型:Padj=0.021;显性模型:Padj=0.003)水平相关,rs2070011位点与CHD痰瘀证患者的APO-A(显性模型:Padj=0.019)水平相关。(3)在女性中,rs2070011位点与IS痰瘀证患者的TG(显性模型:Padj=0.002)水平相关,rs2070011位点与CHD痰瘀证患者的APO-A(隐性模型:Padj=0.043)水平相关,rs2070022位点与CHD痰瘀证患者的HDL(加性模型:Padj=0.014;显性模型:Padj=0.010)水平相关。7、FGA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痰瘀证及冠心病痰瘀证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尿酸水平的关联分析(1)在总样本中,FGA基因的3个多态性位点rs2070022、rs2070025、rs2070011与IS痰瘀证患者及CHD痰瘀证患者的CRP、Hcy、UA水平均不相关(均为P>0.050)。(2)在男性中,rs2070022位点与IS痰瘀证患者的Hcy(隐性模型:Padj=0.012)水平相关。(3)在女性中,rs2070025位点与CHD痰瘀证患者的UA(加性模型:Padj=0.021;显性模型:Padj=0.014)水平相关。结论:FGA基因rs2070022、rs2070025、rs2070011多态性与IS痰瘀证及CHD痰瘀证的易感性无关,rs2070011多态性与男性CHD痰瘀证存在关联。rs2070022、rs2070025、rs2070011多态性可能影响IS痰瘀证的凝血功能,rs2070025、rs2070011多态性可能影响CHD痰瘀证的凝血功能。rs2070011多态性可能影响IS痰瘀证的血压水平,rs2070022、rs2070011多态性可能影响CHD痰瘀证的血压水平。rs2070022、rs2070025多态性可能影响IS痰瘀证的血糖水平,rs2070025多态性可能影响CHD痰瘀证血糖水平。rs2070022、rs2070011多态性可能影响IS痰瘀证及CHD痰瘀证的血脂水平。

冯宇[9](2019)在《心之络病-孙络瘀阻的中医微观病理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心之络病-孙络病变中孙络瘀阻的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心之络病-孙络疮阻的微观病理演变特征。方法 理论研究:研习《黄帝内经》等中医古籍及现代相关医学文献,对中医络病学心之络病-孙络病变理论,尤其是其中孙络瘀阻部分从理论到临床应用进行挖掘分析总结。实验研究:取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75只,随机均分为空白组、造模后即刻组、造模后1h组、造模后3h组、造模后6h组共五组,每组15只。造模后按时间顺序顺次观察各组大鼠心电图、心肌病理、微血管内皮细胞及心肌细胞组织形态变化,并测定血管舒缩因子、粘附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及心肌组织细胞保护因子变化情况。结果 心之络病-孙络瘀阻模型大鼠自造模后即刻组至6h组心电图ST段呈持续抬高状态。通过HE染色后发现模型大鼠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坏死、溶解、心肌形态破坏。通过电镜观察发现微血管中血浆滞留、红细胞滞留逐渐加重,并出现管腔狭窄;心肌纤维排列紊乱,局灶性溶解增多、肌膜破裂,线粒体结构破坏;微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程度加重,细胞核病变增多,甚至坏死凋亡。心之络病-孙络瘀阻模型大鼠血管紧张度增加,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浆血栓素B2(TXB2)水平在造模后1h、3h、6h组较空白组均明显升高(P<0.05),最高为6h组(428.49±36.45 pmol/1):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水平在造模后各组较空白组均明显降低(P<0.05),最低为即刻组(0.14±0.03 pmol/1)。血浆中一氧化氮(NO)水平在造模后即刻组(0.31±0.08 μmol/1)、1h 组(0.81±0.16 μmol/1)较空白组降低(P<0.05)。血管紧张素Ⅱ(ANG II)水平在造模后1h、3h、6h组较空白组均升高(P<0.05),最高为6h组(16.33±2.41ng/ml)。纤维蛋白原(FBI)水平在造模后各组与空白组比较均显着升高(P<0.05),最高为6h组(35.50±5.69ug/ml)。心之络病-孙络瘀阻模型大鼠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心肌组织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 mRNA)的表达量在造模后6h内呈不稳定的升高状态,最高为造模后3 h(1.46±0.13),较空白组升高(P<0.05);造模后各组大鼠心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 mRNA)的表达量均明显降低,最低为造模后1h(0.34±0.05)。血管内皮细胞钙粘连蛋白(VE-Cadherin)在造模后即刻组(1.22±0.28)、3h组(1.04±0.21)表达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而1h组和6h组表达量又回落到正常水平。造模后各组大鼠心肌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PECAM-1)蛋白表达量较空白组均显着升高,最高为造模后即刻组(1254.13±254.78)。心之络病-孙络瘀阻模型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及心肌保护因子在基因水平的表达升高。造模后各组大鼠心肌组织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PTL4 mRNA)、神经调节素1(NRG-1 mRNA)的表达量较空白组均显着升高(P<0.05),其中ANGPTLA mRNA最高为6h组(2.34±0.28),NRG-1 mRNA最高为造模后即刻组(1.63±0.19)。结论 通过文献研究综合分析发现“心之络病-孙络病变”理论中的“孙络瘀阻”与现代医学中微血管病变引起的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具有高度相关性,其主要致病特点为血脉凝泣和血不养形。心之络病-孙络瘀阻微观病理特征包括微血管内血液滞留、管腔狭窄,符合中医理论“血脉凝泣”的特点;血管内皮细胞结构破坏、心肌纤维坏死溶解及线粒体结构破坏、血管和心肌的功能受损,符合中医理论“血不养形”的特点。心之络病-孙络瘀阻微观病理特征还包括血管紧张度增加、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以及微血管内皮屏障功能受损。另外,微血管内皮细胞保护因子及心肌保护因子在基因水平的表达也是心之络病-孙络瘀阻微观病理特征的组成部分。

董亚楠[10](2019)在《基于RRE-90评分与相关炎性分子标志物评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预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本研究应用RRE-90评分,结合血相关炎性标志物可溶性CD40配体(soluble CD40 ligand,sCD40L)、脂蛋白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A,Lp-PLA2)、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评估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情况,及时识别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及复发的高风险人群,明确预防的重点,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治疗方法的选择、预后的判断及有效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连续选择2016年11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访90天,选择脑梗死复发患者为病例组(复发组),未复发患者为对照组(未复发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RRE-90评分,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sCD40L、Lp-PLA2水平、凝固法检测FIB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hs-CRP水平,分析并评估基于RRE-90评分结合血相关炎性标志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90天内复发的预测价值。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两组间比较,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ROC曲线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急性脑梗死患者400例,失访8例,最后纳入392例,其中复发患者64例,未复发患者328例。2比较复发组与未复发组RRE-90评分情况,复发组RRE-90评分高于未复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复发组与未复发组血sCD40L、Lp-PLA2、FIB、hs-CRP情况,复发组的上述相关炎性标志物水平明显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控制其他影响因素后,急性脑梗死患者复发仍与RRE-90评分及sCD40L、Lp-PLA2、FIB、hs-CRP水平相关(OR分别=8.732、10.312、6.216、3.076、2.485,95%CI分别为4.58319.512、6.14520.268、3.15613.372、1.4665.032、2.35712.212)。3以RRE-90评分、sCD40L、Lp-PLA2作为测试变量,以急性脑梗死患者是否复发为状态变量拟合ROC曲线,评估RRE-90评分、sCD40L、LpPLA2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提示,联合应用RRE-90评分与血sCD40L、Lp-PLA2的灵敏度为89.2%,特异度为87.4%。结论 1血sCD40L、Lp-PLA2、FIB、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复发有关。2在RRE-90评分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血sCD40L、Lp-PLA2可以提高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复发的预测。图1幅;表8个;参207篇

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心脑血管病的相关性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心脑血管病的相关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D-D、Hcy、cTnI联合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D-D、Hcy、cTnI联合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的应用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英文缩略词索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2)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3)复发性脑梗死与FIB、UA水平及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复发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
    参考文献
附录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4)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弥散加权成像阳性结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资料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因素
        1.1.3 相关疾病诊断
        1.1.4 资料收集
        1.1.5 治疗方案
        1.1.6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阳性结果分析
        1.2.2 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临床资料的比较
        1.2.3 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阳性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1.3 讨论
        1.3.1 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阳性病灶的特点
        1.3.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阳性的临床特点
        1.3.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DWI阳性的影响因素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2.1 高血压病
    2.2 糖尿病
    2.3 房颤
    2.4 血脂异常
    2.5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2.6 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
    2.7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2.8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
    2.9 D-二聚体和血浆纤维蛋白原
    2.10 颈动脉斑块
    2.11 吸烟
    2.12 ABCD3评分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表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5)老年稳定性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及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3.结果
讨论
    1.证型分布
    2.证型分布与理化指标间的关系
    3.判别函数分析
    4.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稳定性冠心病中医证候研究进展
    1.证候诊断标准研究
    2.证候分布临床研究
    3.理化指标与证候相关性研究
    4.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分析及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急性脑梗死(ACI)组纳入标准
        1.1.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纳入标准
        1.1.3 病例排除标准
    1.2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项目
    1.3 收集资料
    1.4 评价及分组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单因素分析
        2.1.1 影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病的单因素分析
        2.1.2 影响急性脑梗死(ACI)发病的单因素分析
    2.2 影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D)发病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2.1 影响TIA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2.2.2 影响急性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2.3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组(ICD组)血LP-PLA2 的线性分析
        2.3.1 ICD组血Lp-PLA2 的分布特点
        2.3.2 ICD组 Lp-PLA2 的线性回归
        2.3.3 对照组和ICD组血LP-PLA2 水平的卡方分析
    2.4 对照组和ICD组患者的颈动脉病变程度的对比
        2.4.1 对照组和ICD组颈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分析
        2.4.2 ICD组相关指标与颈动脉病变程度的单因素分析
        2.4.3 ICD组相关指标与斑块稳定性的单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3.2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
    3.3 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
        3.3.1脂蛋白磷脂酶A2
        3.3.2 同型半胱氨酸
        3.3.3 C-反应蛋白与超敏C-反应蛋白
        3.3.4 尿酸
        3.3.5 血浆纤维蛋白原
        3.3.6 血脂
    3.4 结语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的临床应用价值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成果

(7)豫北农村人群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冠心病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附件
致谢
个人简历

(8)FGA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痰瘀证及冠心病痰瘀证的遗传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研究对象来源及分组
        1.1.2 缺血性脑卒中组的纳入、排除标准
        1.1.3 冠心病组的纳入、排除标准
        1.1.4 对照组的纳入、排除标准
        1.1.5 痰瘀证诊断标准
        1.1.6 研究对象的信息数据收集
    1.2 实验材料
        1.2.1 主要仪器及设备
        1.2.2 主要试剂耗材
    1.3 实验方法
        1.3.1 血样的采集
        1.3.2 DNA提取步骤
        1.3.3 基因分型
    1.4 生化指标测定
    1.5 统计及分析
    1.6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
    2.2 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HWE)检验
    2.3 单位点关联分析
        2.3.1 FGA基因多态性rs2070022、rs2070025、rs2070011与缺血性脑卒中痰瘀证及冠心病痰瘀证易感性的关联分析
        2.3.2 不同性别中FGA基因多态性rs2070022、rs2070025、rs2070011与缺血性脑卒中痰瘀证及冠心病痰瘀证易感性的关联分析
    2.4 相关数量性状关联分析
        2.4.1 FGA基因的rs2070022、rs2070025、rs2070011的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痰瘀证及冠心病痰瘀证凝血功能的关联分析
        2.4.2 不同性别人群中FGA基因的rs2070022、rs2070025、rs2070011的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痰瘀证及冠心病痰瘀证凝血功能的关联分析
        2.4.3 FGA基因的rs2070022、rs2070025、rs2070011 的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痰瘀证及冠心病痰瘀证血压水平的关联分析
        2.4.4 不同性别人群中FGA基因的rs2070022、rs2070025、rs2070011的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痰瘀证及冠心病痰瘀证血压水平的关联分析
        2.4.5 FGA基因的rs2070022、rs2070025、rs2070011 的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痰瘀证及冠心病痰瘀证血糖水平的关联分析
        2.4.6 不同性别人群中FGA基因的rs2070022、rs2070025、rs2070011的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痰瘀证及冠心病痰瘀证血糖水平的关联分析
        2.4.7 FGA基因的rs2070022、rs2070025、rs2070011 的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痰瘀证及冠心病痰瘀证血脂水平的关联分析
        2.4.8 不同性别人群中FGA基因的rs2070022、rs2070025、rs2070011的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痰瘀证及冠心病痰瘀证血脂水平的关联分析
        2.4.9 FGA基因的rs2070022、rs2070025、rs2070011的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痰瘀证及冠心病痰瘀证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尿酸水平的关联分析
        2.4.10 不同性别人群中FGA基因的rs2070022、rs2070025、rs2070011的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痰瘀证及冠心病痰瘀证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尿酸水平的关联分析
3 讨论
    3.1 FGA基因与缺血性脑卒中及冠心病遗传易感性的关联
    3.2 FGA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痰瘀证及冠心病痰瘀证患者相关数量性状的关联分析
    3.3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FGA基因与缺血性脑卒中及冠心病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心之络病-孙络瘀阻的中医微观病理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心之络病-孙络瘀阻理论及临床应用研究
    一 心之络病-孙络瘀阻理论研究
        1. 心之络病-孙络瘀阻理论
        2. 孙络与微血管的相关性研究
        3. 心之络病-孙络瘀阻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二 心之络病-孙络瘀阻理论临床应用研究
        1. 病因病机及致病特点研究
        2. 治疗原则研究
        3. 治法选方研究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心之络病-孙络瘀阻的中医微观病理特征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文献综述
    一.《黄帝内经》关于“孙络瘀阻”的论述及“孙络瘀阻”现代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二.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所致微循环障碍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基于RRE-90评分与相关炎性分子标志物评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预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1 病例组与对照组的选择
        1.1.2 研究因素
        1.1.3 相关疾病诊断标准及因素定义
        1.1.4 资料收集方法
        1.1.5 统计学方法
        1.1.6 质量控制
    1.2 结果
        1.2.1 急性脑梗死复发组与未复发组一般资料比较
        1.2.2 急性脑梗死复发组与未复发组主要化验室指标比较
        1.2.3 急性脑梗死患者复发组与未复发组RRE-90评分及血相关炎性标志物的相关性分析
        1.2.4 RRE-90评分结合sCD40L、LP-PLA2对脑梗死复发风险预测的ROC曲线
    1.3 讨论
        1.3.1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复发情况
        1.3.2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的预测价值及影响因素分析
        1.3.3 不足与展望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急性脑梗死的复发机制及其相关血清炎性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2.1 脑梗死复发的机制
        2.1.1 颈动脉粥样硬化
        2.1.2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
    2.2 血清相关炎性标记物相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
        2.2.1 血清可溶性CD40 配体(sCD40L)
        2.2.2 血清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
        2.2.3 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2.2.4 血浆D-二聚体(D-dimer)
        2.2.5 血纤维蛋白原
    2.3 其他影响脑梗死复发的因素
        2.3.1 高血压病
        2.3.2 糖尿病
        2.3.3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2.3.4 高尿酸血症
    2.4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RRE-90 评分量表
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心脑血管病的相关性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D-D、Hcy、cTnI联合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的应用分析[D]. 李丹丹.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2]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3]复发性脑梗死与FIB、UA水平及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D]. 曹露. 新乡医学院, 2020(06)
  • [4]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弥散加权成像阳性结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陈玉娟.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5]老年稳定性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及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 苏德伟.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分析及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D]. 张俊. 河南大学, 2020(02)
  • [7]豫北农村人群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冠心病的关系[D]. 阮梦瑶.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8]FGA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痰瘀证及冠心病痰瘀证的遗传关联研究[D]. 龚林.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心之络病-孙络瘀阻的中医微观病理特征研究[D]. 冯宇.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 [10]基于RRE-90评分与相关炎性分子标志物评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预测中的应用[D]. 董亚楠.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