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k=E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

A~k=E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

一、A~k=E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论文文献综述)

张戈[1](2021)在《喷射混凝土高性能化机制与组成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喷射混凝土以其凝结时间短、超早强以及施工工艺简便等特点,广泛应用于隧道与基坑支护、加固等工程中。现有喷射混凝土存在强度等级低、回弹率大、后期强度增长缓慢且对耐久性无明确要求等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因此可喷性良好、强度高、耐久性优异的高性能喷射混凝土已成为发展方向,如何实现普通喷射混凝土的高性能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本文以喷射混凝土高性能化作为主要研究目标,通过试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开展无碱速凝剂对喷射混凝土水化与强度影响机理研究,分析胶凝材料用量、水胶比、砂率、矿物掺合料、聚乙烯醇纤维、速凝剂掺量等对喷射混凝土可喷性能和强度的影响规律,给出提高喷射混凝土可喷性能和强度的技术措施,制备出具有高工作性、高耐久性的C50喷射混凝土,形成高性能喷射混凝土组成设计方法,可为喷射混凝土高性能化提供支撑。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如下:(1)研究了掺入硫酸铝系列无碱速凝剂的喷射混凝土水化和硬化机理。结果表明有碱速凝剂和无碱速凝剂均加速了水泥中C3A和C3S早期水化,提高了水泥诱导前期和诱导期的水化放热速率,促使喷射混凝土迅速凝结和硬化。掺入无碱速凝剂在加速了C3A水化反应速率的同时往溶液中提供了SO42-离子,并没有明显改变溶液中Al3+/SO42-比例,使溶液处于合适硫酸盐体系下,C3A水化速率总体可控,对于C3S后续水化及C-S-H凝胶致密化进程没有阻碍,因此喷射混凝土后期强度稳定增长,并未发生明显倒缩。(2)研究了配合比参数、矿物掺合料和聚乙烯醇纤维等因素对喷射混凝土工作性能和流变特性的影响规律,给出了可喷性能的提升方法。结果表明选择合理的配合比参数、掺入适量的速凝剂、矿物掺合料及聚乙烯醇纤维是提升喷射混凝土工作性能的有效措施。当水胶比在0.38~0.40时,胶材用量在520~540kg/m3,砂率在50%左右时,喷射混凝土回弹率明显降低,当硅粉掺量在10%~15%时,可喷性能提升显着。掺入聚乙烯醇纤维有助于提高可喷性能,以体积掺量0.50%~1.0%较为适宜。确定适宜的流变参数范围同时有助于提高喷射混凝土的可喷性能,当屈服应力在190Pa~250Pa之间,塑性粘度在210Pa·S~250Pa·S之间时,喷射混凝土回弹率低于10%,一次喷射厚度大于340mm。(3)研究了掺入无碱速凝剂喷射混凝土强度影响因素及其提升方法。结果表明选择合理的配合比参数、掺入适量的速凝剂、矿物掺合料有助于提高喷射混凝土强度,胶材用量在520~540kg/m3,水胶比在0.38~0.40时,砂率在50%左右时,喷射混凝土强度较高。掺入硅粉和偏高岭土有助于提高抗压强度,当硅粉掺量为10%~15%时,强度提升效果最为显着。对于有抗拉强度要求的喷射混凝土,建议掺入适量的聚乙烯醇纤维,建议的掺量范围为0.25%~0.50%。根据以上研究基础,建立了高强喷射混凝土抗压强度与劈裂抗拉强度关系式fts=0.41·(fcc)0.59,测得C50喷射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并给出了C50喷射混凝土本构方程。(4)研究了速凝剂、聚乙烯醇纤维和成型工艺对高性能喷射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影响。喷射工艺的冲击和紧密压缩作用提高了混凝土的密实性,因此喷射混凝土抗渗性能、抗冻性能和抗碳化性能均高于模筑混凝土。掺入无碱速凝剂提高了喷射混凝土的电通量和平均渗水高度,掺入聚乙烯醇纤维明显增加了1200um以上的气孔体积,降低喷射混凝土的抗渗性能,电通量和平均渗水高度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增长。冻融循环过程中,聚乙烯醇纤维明显抑制微裂缝的产生与发展,限制基体内气泡的连通和扩展,提高了喷射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掺入无碱速凝剂小幅提高了喷射混凝土的碳化深度,聚乙烯醇纤维的掺入降低了喷射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且碳化深度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增长,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喷射混凝土碳化深度预测模型。(5)研究了喷射混凝土材料组成与成型工艺特征,提出了高性能喷射混凝土组成设计方法。考虑成型方式、速凝剂和矿物掺合料种类与掺量的共同作用,修正了强度计算公式,确定了密实度影响系数k和矿物掺合料影响系数μi,给出了不同种类矿物掺合料的建议取值。基于骨料堆积和润滑协同作用原理提出了喷射混凝土浆体体积含量计算公式,提出了高性能喷射混凝土组成设计方法。依据组成设计方法进行了验证,可为喷射混凝土高性能化提供支撑。

薛强[2](2021)在《干旱半干旱区域植被演化动力学建模及时空复杂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十年来,在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干旱半干旱区域的植被退化、水土流失以及土地荒漠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些现象已经对人类生存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对于地表植被的恢复及保护就显得十分重要且迫切。植被斑图不仅能刻画植被在不同时空中的结构分布,还能预警土地荒漠化。众多学者已经投身研究干旱半干旱区域植被斑图动力学。目前植被斑图动力学建模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考虑植被和水资源的局部效应,聚集在解的适定性、行波解、局部解和整体解等方面并且由于气候要素真实数据获取的困难,结合真实数据研究植被时空复杂性研究尚在起步阶段。然而,植被对于水资源的吸收并非简单的局部过程,因此本文使用具有非局部作用的反应扩散方程准确描述植被的非局部吸水过程。利用线性和非线性分析方法并结合气候要素数据研究植被演化动力学,研究结果不仅可以揭示植被斑图形成的内在机制和获得其形成的主导因素,还可以为干旱半干旱区域制定合理的植被恢复和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理论上构建了一系列干旱半干旱区域下具有非局部作用的植被演化动力学模型,基于数学分析和数值模拟刻画了植被演化时空复杂性。同时应用上使用构建的具有气候要素和非局部作用植被模型研究了新疆阿勒泰地区植被演化动力学。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具有非局部作用的植被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斑图动力学分析。使用图灵不稳定性分析,得到了产生植被斑图的条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非局部作用强度的增加,条纹斑图宽度变窄,随即出现点线混合斑图,最终演化为高密度的点状斑图。这表明植被由开始的低密度条纹分布,逐渐演化为高密度的点状分布。非局部作用提高了植被生物量,即非局部作用对提高植被生物量是种正向作用。(2)具有土壤水扩散和非局部作用耦合的植被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时空动力学分析。使用线性稳定性分析和图灵不稳定理论得到了由多个不等式确定的植被斑图形成条件。同时,利用多尺度分析方法得到系统的振幅方程,振幅方程不同的稳态解对应着不同结构的植被稳态斑图。研究发现,植被非局部作用和土壤水扩散反馈都会引起植被斑图相变。非局部作用强度的变化会导致产生混合植被斑图结构。土壤水扩散反馈强度的增强可诱导产生不同结构的植被斑图。无论是非局部作用强度的增加还是土壤水扩散反馈强度的增加,都会使植被斑块间的孤立度变大。(3)具有非局部作用和根系向水性的植被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和时空复杂性研究。给出了模型的全局弱解,得到了图灵分支条件以及图灵区域的具体范围。定量分析了研究区域植被的空间分布。发现根系向水性强度存在一个阈值,在阈值范围内适当的根系向水性强度可以增加植被密度,但继续增加根系向水性强度植被斑块之间的孤立度也会逐渐变大,该区域易荒漠化。当根系向水性强度超过阈值,就不会产生植被斑图,研究区域荒漠化。(4)具有非局部作用并耦合气候要素的植被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和斑图特性研究。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以新疆阿勒泰地区为研究区域,获得了其产生植被斑图对应的气候要素区域。研究结果表明,降雨量的增加,会使植被生物量增加。但是,温度升高会使植被生物量减少,植被斑图结构也由高密的点状结构变为条状结构。当然,建立的模型也可以推广到其他干旱半干旱区域,结合其他区域真实的气候要素数据对植被演化动力学进行研究。

黄璋[3](2021)在《光学玻璃力学特性的智能化测量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现有光学玻璃相关力学参数人工测量过程较为复杂、智能化程度较低等问题,提出了光学玻璃力学参数的智能化测量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是提出了一种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快速测量小样品光学平板玻璃力学特性的方法。首先利用接触力学理论和牛顿环干涉理论,理论推导出测量光学玻璃力学特性的解析式;其次利用图像处理技术的优势,通过摄像头拍摄牛顿环干涉图像,基于MFC框架设计开发了牛顿环图像采集和力学特性计算的软件,实现牛顿环干涉图像中心黑斑半径的自动化测量;最后根据光学玻璃力学特性与牛顿环干涉图像中心黑斑半径及牛顿环中心应力之间的关联关系,实现小样品光学玻璃力学特性的快速测量。实验结果表明,在应力31.17N~55.11N范围内,光学玻璃弹性模量的测量相对误差不超过±8.8%;在应力55.11N~71.07N范围内,光学玻璃弹性模量的测量相对误差不超过±16%。二是开展了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光学玻璃力学特性测量应用研究。首先是搭建嵌入式系统硬件平台,选用x210v3开发板,内核版本号为Cortex-A8,处理器芯片是S5PV210,摄像头选用USB接口的CMOS摄像头,网卡芯片为DM9000,以及配置所需要的OTG接口、串口等。其次是嵌入式系统软件设计,建立交叉编译工具链编译出ARM端所需要的程序;U-Boot移植用来初始化硬件设备和引导加载Linux内核;Kernel移植用来配置软件驱动所需要的开发环境和挂载根文件系统的;构建根文件系统用来对后续软件开发所需要不同功能的文件以及库进行存储的;搭建tftp服务器和nfs服务器进行文件的下载和传输;搭建ARM Qt开发环境进行图形化用户界面的开发,编译和安装OpenCV库以及其依赖库进行图像处理。然后是视频图像数据采集模块,基于V4L2和OpenCV设计出牛顿环视频图像采集程序,对于所采集到的YUYV格式的图像进行格式转换到RGB24以便于牛顿环视频图像显示,在Qt下设计出基于V4L2和OpenCV的牛顿环视频图像显示和光学玻璃力学特性的计算界面。最后是功能测试,对基于嵌入式系统下光学玻璃力学特性的开发环境和系统功能进行测试,验证了其系统设计的可行性。

刘立志[4](2021)在《具有动态连接的离散时间复杂网络同步与跟踪控制研究》文中认为复杂网络作为复杂系统的一种数学图论模型,由数量众多的节点与其间的连边组成。其中,节点可表示为复杂系统中的实体,连边表示为实体间的连接关系。当复杂网络中节点或连边随时间动态变化时,此时的复杂网络可被称为复杂动态网络。作为控制理论相关研究领域中一类重要被控对象的复杂动态网络囊括了电力系统网络、在线社交网络、生态网络、交通网络等诸多现实网络,对其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与探索一直是复杂动态网络控制研究的重点。从现有关于复杂网络控制的文献来看,大多数研究主要关注网络功能的体现,如一致性、蜂拥、同步等。若细究网络功能产生的源泉,大部分研究都认为上述提及的同步和蜂拥等功能是节点动力学行为的表现,而复杂网络另一主体的连接关系(结构,拓扑)作为节点信息交流的路径只起辅助的作用。尽管现有文献研究了不同类型连接关系(如定常拓扑,可切换拓扑等)对网络功能涌现的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现有研究中的大多数未注意到动态连接关系对节点群体行为涌现的辅助作用,同时也忽略了连接关系本身具有的动态特征行为。当考虑到连接关系的动态特性时,基于控制理论中大系统的观点,可将复杂网络视为由节点群体构成的“节点子系统”与连接关系群体构成的“连接关系子系统”组成,且两子系统状态间是耦合的。这种将复杂动态网络视为上述两子系统组成的做法,有利于明晰网络中结构与功能体现的源泉。基于上述大系统的角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当动态连接关系群体(结构)呈现出何种动态行为时能有效地辅助节点群体涌现出期望的动态特征行为(功能)?针对这一问题,现有研究未能给予充分地关注。同样值得关注的是,节点群体的动态变化也能通过耦合关系来促使连接关系群体涌现出特有的特征行为。但现有研究中的大多数并未从整体上关注连接关系自身的动态行为。因此,从大系统控制理论的角度看待复杂动态网络,着重分析其中节点群体与连接关系群体动态行为间相互耦合影响的机理与相应的控制策略是有意义的。本文以具有动态连接关系的离散时间复杂动态网络为研究对象,利用差分动态方程描述网络中时变节点和其间连接关系的动态变化,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1)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以探究离散时间复杂网络中节点群体与连接关系群体动态行为间相互耦合影响的机制为课题,并阐述研究的内容与意义。(2)考虑到连接关系群体的状态无法准确测量的情况,本文提出了三种在连接关系群体动态辅助下节点群体涌现同步特征现象的机制与控制方法。主要关注节点控制器与耦合项的设计,与现有研究不同的是本文明确了节点同步演化过程中连接关系的具体动态行为。(3)考虑到实际情况下动态连接关系状态不能直接被控制的情况,本文提出了两种连接关系子系统在受控节点子系统动态辅助下实现对参考目标渐近跟踪的分析与控制方法。与现有离散时间复杂动态网络的控制研究不同,本文关注了连接关系群体自身的动态特征行为。(4)针对动态连接关系状态不可准确测量的问题,并考虑到节点状态可测与不可测的情况,分别提出了两种相对应的连接关系状态估计方法,并基于有效的状态估计信息进行了相应的控制器设计,以驱使动态连接关系群体与节点群体涌现出各自期望的动态特性。

徐佳[5](2021)在《逻辑网络的若干反同步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逻辑网络是一种离散时间非线性系统,其每个节点的状态、输入和输出都在某有限集合中取值。最常见二值逻辑网络也称作布尔网络,其节点状态值取1,或0;而取值超过二值的逻辑网络称为多值逻辑网络。上世纪六十年代末,Kuffman提出了布尔网络的概念,并用其描述、分析和仿真基因调控网络。随后,布尔网络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近二十年来,有关布尔网络的研究得到快速发展,并在许多领域有着潜在的应用。程代展教授建立了矩阵半张量积理论,并成功用其描述和分析逻辑网络,解决了逻辑网络难以计算的难题。矩阵半张量积为逻辑网络分析和控制提供了系统方便的方法,已成为研究逻辑网络最有效的工具之一。一些学者针对布尔网络的可控性和同步问题已进行了较深入地研究,并获得了许多重要成果。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已把布尔网络研究推广到多值逻辑网络。另外,逻辑网络的其它动力学行为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如逻辑网络的同步和反同步等问题。这篇论文在已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探究了时滞布尔网络的反同步及控制耦合布尔网络反同步问题,并将反同步拓展到多值逻辑网络。其主要内容可概述如下:(1)针对驱动-响应布尔网络,考虑具有时滞时布尔网络的反同步问题。首先提出了两种时滞布尔网络反同步模型,其中的布尔网络控制模型Ⅰ仅考虑了网络节点具有状态时滞,而布尔网络控制模型Ⅱ不仅考虑节点具有状态时滞还考虑到两个布尔网络的耦合时滞。其次,利用矩阵半张量积方法分别研究了时滞影响下两类布尔网络的反同步问题,并分别给出了两种时滞布尔网络实现反同步的充要条件。而且,给出两个仿真实例进一步验证了结论的有效性。(2)对于驱动-响应耦合布尔网络,在响应系统中添加一反馈控制器探讨了两个布尔网络的反同步问题,给出了其在反馈控制下实现反同步的判据,并给出了满足实现反同步条件的数值仿真实例。(3)将布尔网络反同步问题推广至多值逻辑网络。运用矩阵半张量积知识将多值网络转换为离散时间系统,分析了多值逻辑网络如何能实现反同步的数学模型,并用代数方法推导出了两个多值逻辑网络达到反同步的充分必要条件,且通过具体数值仿真验证了所得结论的正确性。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如下:(1)构建布尔网络及多值逻辑网络反同步模型,并将逻辑动态系统转化为离散时间系统,分析逻辑网络反同步与同步的逻辑关系,针对不同模型推倒出他们之间一般代数关系表达式,用同步的方法证明反同步的相关结论。(2)求解具体逻辑网络各节点状态的演化轨迹需要计算大量矩阵半张量积,而Matlab具有较强的数据分析及良好的绘图功能。这篇文章选择Matlab工具进行数值仿真计算,并绘制逻辑网络随时间演化过程图,以清晰的显示方式展示出逻辑网络的反同步演化过程。

李庆明[6](2021)在《拓扑超导体和非厄米系统的量子输运》文中研究说明近十几年,对于材料的拓扑性质的探究成为了凝聚态领域最炙手可热的研究方向.同普通的绝缘体一样,拓扑材料的导带和价带之间亦存在绝缘的带隙.然而,在二维拓扑材料的边界却存在可以导通电子的边缘态.这种受拓扑保护的边缘态具有鲁棒性,对存在于系统中的杂质天然免疫.在厄米体系中,边缘态的数目及输运方向是由其体态的哈密顿量所描述的拓扑不变量来决定的,这种性质称之为体态-边界态的对应性.通过量子输运信号,可以精确的观测到这种不被杂质散射的边缘态.时至今日,对拓扑相的研究被广泛的扩展到凝聚态物理的其它分支,例如:拓扑超导体、拓扑量子计算、拓扑光学及非厄米系统等等.在本论文中,我们利用非平衡格林函数的方法探究拓扑超导体、非厄米量子环和非厄米扩展的Kitaev模型的量子输运性质.(1)我们在理论上数值计算了由磁性拓扑绝缘体和超导体耦合的异质结的输运性质(例如:电子隧穿和Andreev反射).利用相图来阐述具有不同Majorana边缘态的拓扑相.当两个超导体通过近邻效应与磁性拓扑绝缘体的上下表面耦合时,磁性拓扑绝缘体产生拓扑量子相变,由量子反常霍尔相变为量子自旋霍尔相,此过程将会在拓扑超导体的边界诱导出具有chiral和helical共存的Majorana边缘态.这种Chern数N=±1的拓扑相最为突出的性质是:电子隧穿系数为5/4,而其他的散射过程所对应的系数为1/4.当超导体与非磁性拓扑绝缘体近邻耦合时,通过调节化学势,我们发现了完美的电子隧穿和完美的交叉Andreev反射系数交替出现;(2)我们调研了具有反厄米相互作用项的非厄米量子环的拓扑性质、能谱及持续电流.当反厄米相互作用项存在于量子环的原胞内部时,会在量子环的内部有效地诱导出合成规范场.规范场所产生的磁通量穿过量子环会产生AB效应.当量子环处在拓扑相时,系统的能带具有实数带隙,并且在环中有虚数的持续电流;当量子环处在拓扑平庸相时,系统的能带具有虚数的带隙,在环中有实数的持续电流.最后,我们计算了非厄米环与两个半无限长导线相连接时的电子输运性质.通过计算,我们发现电子的隧穿系数随着合成磁场呈现出AB振荡的性质;(3)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厄米扩展的Kitaev链,扩展的Kitaev链中的电子和空穴之间的反厄米的相互作用可以产生非厄米趋肤效应.非厄米Kitaev模型中的两个拓扑相可以由系统的缠绕数定义.当系统处于拓扑平庸相时,Kitaev链具有受PT对称性保护的实数的本征能谱,并且系统的所有体态局域在链的一端.当系统处于拓扑非平庸相时,Kitaev链的PT对称性自发破缺,链的一端不仅存在局域的边界模,而且在链的两端还存在着Majorana零能模.通过量子输运性质,我们发现电子隧穿现象能够探测在Kitaev链中单向放大的趋肤模,同时Andreev反射系数能够提供在链边界处的Majorana零能模的输运信号.

赵天睿[7](2020)在《时变系统的Lyapunov函数构造与稳定性分析》文中指出在数学上,稳定性是微分方程的一个分支。系统稳定是一切动态系统正常工作的前提。在所有系统中,线性时不变系统的稳定性容易判断。现有的分析线性时不变系统的稳定性方法有根轨迹法、波特图法、奈奎斯特图法等。但是,时变系统的稳定性分析问题是困难的。前述用于研究线性时不变系统稳定性的方法均不可用来分析时变系统的稳定性。时变系统的稳定性不仅由系统的输入和初始状态有关,还与系统的初始时刻相关。由此引发的一致性问题不仅使稳定性的概念更复杂,求解也更困难。时变系统的解析解往往是不可推导的,而实际中采用的数值解法并不能作为理论分析的替代。Lyapunov第二法是现有的用于分析时变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方法,即使在系统的解未知的前提下也可以估计系统的稳定性。Lyapunov第二法借助于系统状态构造正定有界的Lyapunov函数,通过研究该函数导数的特征,分析时变系统的稳定性。本文受到Lyapunov第二法核心思想的启发,深入探讨了Lyapunov第二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改进了现有的基于导数不定Lyapunov函数的稳定性理论,并提出了构造严格Krasovskii泛函(Lyapunov函数在时滞系统中的变形)的框架。本文主要内容包括:1.针对连续线性时变系统的稳定性问题,提出了非二次导数不定Lyapunov稳定性理论。本文研究了两类非二次Lyapunov函数——对状态变量的加权L1范数和对状态变量的加权L∞范数(也称为Max范数)的Lyapunov候选函数。建立了线性时变系统稳定、一致稳定、渐近稳定、指数稳定、一致指数稳定的充分条件。所提出的稳定性理论的优点是:(1).非二次Lyapunov函数不必单调递减,降低了选择Lyapunov函数的难度;(2).L2范数的Lyapunov函数是比较常用的,但是L1、L2和L∞范数的Lyapunov函数各有各的特点,因此本文的工作可以完善稳定性理论。针对离散时变系统的稳定性问题,提出了导数不定Lyapunov稳定性理论。本文分别介绍了离散线性时变系统和离散非线性时变系统的稳定性判据。并研究了三种特殊的离散时变系统的稳定性——三角型离散线性时变系统、离散线性时变摄动系统和离散非线性时变切换系统。所提出的稳定性理论的优点是:(1).Lyapunov函数的时间差分不必处处为负值,增大了Lyapunov函数的可选空间;(2).建立了离散线性时变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3).将指数稳定和一致指数稳定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分。2.针对连续线性时变时滞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建立了非二次导数不定Krasovskii泛函法和Razumikhin函数法。借助标量稳定函数的一致收敛集合和超调这两个概念,建立了线性时变时滞系统一致指数稳定的充分条件。特别的,针对Razumikhin稳定性判据,本文分别介绍了时滞相关的方法和时滞无关的方法。所提出的稳定性理论的优点是:(1).降低了经典的Krasovskii泛函法和Razumikhin函数法的保守性;(2).完善了L2范数稳定性理论。针对离散非线性时变时滞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建立了改善的前型Razumikh-in稳定性理论。借助标量稳定函数的一致收敛集合和超调这两个概念,本文不仅建立了系统一致稳定、一致渐近稳定的充分条件,还通过一个比较引理,进一步研究了系统的一致指数稳定性。所提出的稳定性理论降低了前型Razumikhin稳定性理论的保守性。3.针对带有输入的时变时滞系统,建立了用于分析系统输入状态稳定性的严格Krasovskii泛函构造框架。借助于一致渐近稳定性和一致指数有界性概念,得到了用于构造严格Krasovskii泛函的充分条件。该严格Krasovskii泛函是已知的非严格Krasovskii泛函的线性泛函。研究结果刻画了改进的Krasovskii泛函与严格Krasovskii泛函(即传统的Krasovskii泛函)之间存在的联系。所提出的理论的优点为:(1).该框架包含一些现有的严格Krasovskii泛函构造方法为特例;(2).该框架弱化了关于函数上界的假设;(3).为建立结构更简单的Krasovskii泛函提供了可能。

罗威威[8](2020)在《航天器交会与姿态控制系统的有界线性反馈方法》文中研究指明航天器是人类探索宇宙,执行空间任务的载体。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的研究有助于航天器在空间中平稳可靠的运行,在航天技术发展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其中,航天器交会的成功是许多航天任务的先决条件,姿态控制系统直接影响着航天器在轨运行的稳定。随着空间任务的多样化,航天器面临极端的空间环境、日益复杂的结构特性、输入受限、时滞以及时变特征等问题。对这些问题认识的不足会导致航天器控制性能下降或失效。因此,基于这些问题的航天器交会与姿态控制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针对航天器系统中输入受限时变等特性,研究输入受限与时滞的航天器交会的全局镇定问题以及输入受限与时变的航天器姿态控制问题,并研究一类基于有界控制的线性周期中立稳定系统的全局镇定问题。主要内容包括:1.针对输入受限与时滞的圆形轨道航天器交会控制问题,将航天器相对运动方程(C-W方程)分解为中立稳定的线性系统级联的形式,提出了有界(和/或)时滞线性状态反馈控制器,保证了闭环系统的全局稳定性,其中在无时滞的情况下,得到了最优的线性反馈增益。2.研究了一类基于有界控制的线性周期系统的全局镇定问题,其中开环系统具有中立稳定的性质。针对输入受限离散周期系统,利用与开环系统相关的Lyapunov周期矩阵的解,提出了一簇全局镇定的状态反馈控制律和输出反馈控制律。构造了显式的Lyapunov函数证明了闭环系统的全局稳定性,并应用于航天器磁力矩姿态控制系统。针对输入受限连续周期系统,设计了显式的基于函数观测器的输出反馈控制律,保证了闭环系统的全局稳定性。3.研究了输入受限偏置动量航天器的三轴磁力矩姿态镇定问题。首先,基于Jordan标准型的方法,给出了线性化姿态开环系统是中立稳定(Lyapunov稳定)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改进了通过分析特征方程的经典判据,由于开环系统在进行Laplace变换后,特征方程中在虚轴上重极点被强制的忽略。然后,给出了与开环系统相关的Lyapunov矩阵方程的显式正定解,结合所提出的基于有界控制的周期系统理论,构造了显式的周期有界线性状态反馈和输出反馈磁力矩姿态镇定控制器,保证了闭环系统的全局稳定性。4.研究了基于有界线性反馈的轴对称航天器姿态镇定问题。分析了线性化姿态开环系统是ANCBCs的而不是中立稳定的,利用新型的状态变换,提出了有界线性反馈控制器。构造了二次型加积分的Lyapunov函数,证明了当反馈增益中的参数满足一定的显式条件时,该线性控制器能保证闭环系统的全局渐近稳定性。通过求解极小极大优化问题,得到了欠驱动姿态控制系统的全局最优线性反馈增益,使得闭环系统的收敛速率最大。针对输入受限的惯量对称航天器姿态镇定问题,提出了有界线性状态反馈全局姿态镇定控制器。同样的得到了最优的线性反馈增益。

张建军[9](2020)在《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最优决策及协调演化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众多零售企业优先通过线上渠道开展零售业务,而物流服务是影响线上渠道销售量和消费体验的重要因素。由于电子商务削弱了流通渠道的规模经济效应,导致B2C电商环境下物流需求的分散化和碎片化,这种“化整为零”的物流需求为B2C物流服务带来巨大挑战。因此,单个物流企业难以凭借自身有限的物流资源来应对,迫切需要具备较强资源整合能力的物流服务集成商(LSI)通过整合功能型物流服务提供商(FLSP)来更好满足零售商线上渠道的物流需求,由此形成了两级物流服务商(LSI和FLSP)参与的供应链系统。在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中,存在由制造商和零售商构成的产品供应链(PSC),也存在由LSI与FLSP构成的物流服务供应链(LSSC)。鉴于整个供应链系统内企业之间业务联动及竞合关系的复杂性,因而如何实现其协调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下整个供应链系统的协调发展面临诸多现实问题。首先,PSC与LSSC中的每个企业都是彼此独立的决策主体,均会采取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决策,决策主体之间必然存在多方博弈与利益冲突;同时,相关研究表明,在这个复杂的供应链系统内也面临产品质量与物流服务质量控制的挑战和问题;此外,整个供应链系统也存在企业间合作关系不稳定、欠深入的问题,这将对供应链中各企业的利益、供应链系统的质量及其协调发展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因此,整个供应链系统存在围绕决策优化、利益协调、质量控制以及合作关系演化等方面的问题,制约了其长期稳定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为系统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将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整个供应链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最优决策及协调演化机制进行系统研究,提出实现整个供应链系统协调发展的可行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工作与贡献具体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研究了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单渠道供应链系统最优决策及利益协调,对比分析不同决策模式下的最优决策,明确了零售商的最优局部合作策略,分析价格外生性及相关敏感系数对供应链最优决策的影响。发现局部合作决策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供应链利益协调,PSC集中/LSSC集中决策是局部合作决策模式下的占优战略,均衡策略为双方采取Nash博弈。分散决策模式中,产品批发价格外生性可提高各决策主体的利润,而物流服务销售价格外生性降低LSI的利润;以上两个变量的外生性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供应链利润结构优化。围绕分散决策模式的特点,设计收益共享与成本共担的混合契约,基于合作博弈理论设计两种利润分配满意度协调机制,发现基于平衡满意度的利益协调机制可实现不同决策主体利润分配满意度的相对均衡、而基于联盟满意度最大化的利益协调机制可在考虑各决策主体重要程度的同时实现联盟满意度的最大化。围绕PSC集中/LSSC集中决策模式的特点,设计了收益共享契约和过渡协调模型实现供应链利益协调。(2)围绕线上线下服务水平竞争以及消费者搭便车两种竞争情形,研究了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双渠道供应链系统最优决策及利益协调。发现两种竞争情形下零售商的最优局部合作策略与单渠道供应链一致,PSC集中决策可提高线下综合体验服务水平、线上和线下产品需求量;而LSSC集中决策可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和线上产品需求量,降低线下产品需求量。服务水平竞争下,线上、线下产品零售价格敏感系数的相对大小对FLSP的利润产生不一致的影响;搭便车下的决策优于服务水平竞争下的最优决策,且随搭便车程度的增大而减小。围绕分散决策模式的特点,设计跨越收益共享契约、二部制契约和基于三种讨价还价能力系数的改进剩余利润共享协调机制,发现基于Nash谈判模型讨价还价能力系数的改进剩余利润共享协调机制更具优势。围绕PSC集中/LSSC集中决策的特点,设计考虑风险态度及讨价还价能力的利益协调机制、收益共享契约和成本共担契约,发现成本共担契约可实现双渠道供应链系统利益协调,但无法实现单渠道供应链系统利益协调;而收益共享契约既可实现单渠道也可实现双渠道供应链系统利益协调。(3)研究了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质量激励机制。结合供应链质量的特殊性及不同供应链渠道的需求规模,既设计了单阶段的静态质量激励机制,也设计了多阶段的动态质量激励机制。在静态激励方面:重点设计了个体单独质量激励和个体单独激励与团队激励相结合的质量激励,同时分析了考虑代理企业质量收益以及互惠性偏好对质量激励的影响,发现零售商对制造商以及LSI的团队激励并未使得制造商与LSI提高质量努力水平,因此,零售商缺乏提供团队激励的积极性。在动态激励方面:重点设计了合同随时间动态变化的质量激励、基于演化博弈的奖惩结合质量激励、重复博弈的质量激励以及代理人-市场声誉模型。发现相比静态激励而言,动态激励可提高制造商、LSI的质量努力水平和零售商的期望收益;零售商可通过改变激励强度调节系数来激发声誉效应、弱化棘轮效应,从而平衡自身期望收益最大化与整个供应链系统质量努力水平最大化的目标。(4)围绕合作关系稳定性以及合作关系深入发展的内在机理等两个方面,深入研究了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内决策主体之间合作关系的演化机制;结合交易成本理论、组织间关系理论等创造性的提出了决策主体之间合作关系的演化路径。研究表明:决策主体之间利益分配的相对均衡更有利于各方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成员之间的活动量既可直接也可间接通过友谊信任程度来影响成员之间合作关系的紧密程度;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下供应链系统内部合作关系将经历由低级的“弱”合作关系、“点”合作关系、“线”合作关系、“面”合作关系,再到高级的“网”合作关系和“生态”合作关系的递进发展过程,其中“生态”合作关系更有利于实现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长期稳定协调发展目标。论文共有图78幅,表18个,参考文献287篇。

刘雅静[10](2020)在《基于交互式定理证明工具Coq的群论体系形式化》文中研究说明人工智能是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已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而人工智能中一个非常重要分支就是自动推理,自动推理的大量工作都集中在定理机器证明中。定理机器证明是指使用计算机证明定理的成立,即把人证明定理的过程,通过一套符号体系加以形式化,变成一系列在计算机上自动实现的符号计算的过程[1],它是人工智能近代主攻的课题之一。Coq是一个基于归纳构造演算的交互式定理证明工具[2],它使用类型对需要验证的程序或命题进行描述和证明,非常适合证明需要严格符合规范的程序。目前,在国内外的定理机器证明领域,Coq是主流的辅助证明工具之一,它有着强大的数学模型基础和良好的扩展性,并拥有完整的工具集[3],在推理和编程方面,表现出强大的表达能力。序结构、代数结构、拓扑结构是数学的三大基本母结构,这三大母结构的交融促进了数学的纵深发展。代数结构包括群、环、域三大结构[4-6],其中群是环和域的基础,群在数学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其他学科也有广泛的应用。数学定理的机器证明是数学可靠性和严谨性的体现,它连通了计算机领域和数学领域,通过机器验证过的定理是完全可信的。对群论实现形式化是对其进行验证的过程,在数学定理的机器证明领域具有深刻意义。本文以张禾瑞教授的着作《近世代数基础》作为理论依据,基于交互式定理证明工具Coq,构建了群论体系的形式化系统。本文从近世代数的基本概念出发,给出了集合、映射、代数运算、关系等概念的形式化定义,然后给集合加上运算,定义出群的概念。接着讨论了一些特殊的群,并定义出子群,在不变子群的基础上讨论了群的同态、不变子群和商群,最后针对群论中的一些重要定理给出了形式化证明。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利用Coq实现了以上定义的形式化描述以及定理的严谨证明,群论的形式化不仅验证了群论体系的严谨性与可靠性,更是数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成功的案例。

二、A~k=E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k=E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1)喷射混凝土高性能化机制与组成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喷射混凝土研究现状
        1.2.1 速凝剂对喷射混凝土水化的影响
        1.2.2 工作性能
        1.2.3 力学性能
        1.2.4 耐久性能
        1.2.5 组成设计方法
    1.3 喷射混凝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无碱速凝剂对喷射混凝土水化与强度影响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概况
        2.2.1 原材料及配合比
        2.2.2 试件制备与养护
        2.2.3 试验方法
    2.3 NaAlO_2和Al_2(SO_4)_3对水泥水化及浆体微结构的影响
        2.3.1 水化特征
        2.3.2 水化产物
        2.3.3 硬化浆体微结构及形貌特征
    2.4 NaAlO_2和Al_2(SO_4)_3对硬化水泥浆体强度发展的影响
        2.4.1 强度
        2.4.2 化学结合水
        2.4.3 矿物组成及含量
        2.4.4 孔结构特征
    2.5 速凝剂对水泥水化及强度发展的影响
    2.6 无碱速凝剂对喷射混凝土强度和气泡结构特征的影响
    2.7 本章小结
3 喷射混凝土工作性能影响因素及提升方法
    3.1 引言
    3.2 试验概况
        3.2.1 原材料
        3.2.2 试件制备
        3.2.3 试验方法
    3.3 关键配合比参数对工作性能的影响
        3.3.1 试验设计
        3.3.2 可泵性能的影响
        3.3.3 可喷性能的影响
        3.3.4 流变参数的影响
    3.4 速凝剂掺量对工作性能的影响
    3.5 矿物掺合料单掺对工作性能的影响
        3.5.1 试验设计
        3.5.2 可泵性能的影响
        3.5.3 可喷性能的影响
        3.5.4 流变参数的影响
    3.6 三元矿物掺合料对工作性能的影响
        3.6.1 试验设计
        3.6.2 可泵性能的影响
        3.6.3 可喷性能的影响
        3.6.4 流变参数的影响
    3.7 聚乙烯醇纤维对工作性能的影响
    3.8 流变参数对可泵性能和可喷性能的影响
        3.8.1 流变参数对可泵性能的影响
        3.8.2 流变参数对可喷性能的影响
    3.9 喷射混凝土可喷性能调控方法
        3.9.1 回弹率控制方法
        3.9.2 一次喷射厚度提升方法
    3.10 本章小结
4 喷射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概况
        4.2.1 试件制备与养护
        4.2.2 试验方法
    4.3 关键配合比参数对强度的影响
        4.3.1 抗压强度
        4.3.2 劈裂抗拉强度
    4.4 速凝剂掺量及成型工艺对强度的影响
        4.4.1 抗压强度
        4.4.2 劈裂抗拉强度
        4.4.3 速凝剂反应对强度的作用
    4.5 矿物掺合料单掺对强度的影响
        4.5.1 抗压强度
        4.5.2 劈裂抗拉强度
    4.6 三元矿物掺合料对强度的影响
        4.6.1 抗压强度
        4.6.2 劈裂抗拉强度
    4.7 聚乙烯醇纤维对强度的影响
    4.8 可喷性能对强度的影响
    4.9 高强喷射混凝土强度计算公式
    4.10 高强喷射混凝土单轴受压本构关系
        4.10.1 单轴受压应力—应变曲线
        4.10.2 单轴受压本构方程
    4.11 喷射混凝土强度提升方法
        4.11.1 早期强度
        4.11.2 后期强度
    4.12 本章小结
5 高性能喷射混凝土耐久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概况
        5.2.1 原材料及配合比
        5.2.2 试验方法
    5.3 高性能喷射混凝土抗渗性能
        5.3.1 电通量
        5.3.2 水渗透性能
    5.4 高性能喷射混凝土抗冻性能
        5.4.1 质量损失率
        5.4.2 相对动弹性模量
        5.4.3 抗压强度
        5.4.4 劈裂抗拉强度
        5.4.5 气泡特征参数
    5.5 高性能喷射混凝土碳化性能
        5.5.1 碳化深度
        5.5.2 碳化深度预测模型
    5.6 本章小结
6 高性能喷射混凝土组成设计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组成设计原则
    6.3 强度影响系数研究
        6.3.1 密实度影响系数
        6.3.2 矿物掺合料影响系数
    6.4 组成设计
        6.4.1 混凝土配制强度
        6.4.2 水胶比
        6.4.3 浆体体积含量
        6.4.4 胶凝材料用量和单位用水量
        6.4.5 砂率
        6.4.6 粗细骨料用量
        6.4.7 速凝剂用量
        6.4.8 组成设计流程图
    6.5 组成设计方法验证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干旱半干旱区域植被演化动力学建模及时空复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扩散型非线性偏微分方程植被动力学的相关研究
        1.2.2 植被斑图形成的研究现状
        1.2.3 气候变化对植被系统斑图演化影响的相关工作
    1.3 预备知识及研究方法
        1.3.1 有限差分算法
        1.3.2 四种典型的植被斑图形成机制
        1.3.3 Hopf分支和Turing分支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干旱半干旱区域具有非局部作用的植被模型时空动力学
    2.1 动力学建模
    2.2 稳定性分析
    2.3 Turing分支分析
    2.4 非局部作用诱导斑图相变
    2.5 本章小结
3 具有扩散和非局部作用植被模型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研究
    3.1 动力学建模
    3.2 分支分析
    3.3 振幅方程分析
    3.4 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植被斑图
    3.5 本章小结
4 具有根系向水性和非局部作用植被模型的斑图动力学
    4.1 斑图动力学
    4.2 理论分析
    4.3 向水性阈值范围内的植被斑图
    4.4 本章小结
5 气候变暖对新疆阿勒泰地区植被演化时空动力学的影响
    5.1 动力学建模
    5.2 理论分析
    5.3 气候变化下阿勒泰地区的植被斑图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光学玻璃力学特性的智能化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光学玻璃弹性模量测量方法研究现状
        1.2.2 光学玻璃弯曲刚度测量方法研究现状
        1.2.3 光学玻璃泊松比测量方法研究现状
        1.2.4 研究进展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系统整体设计方案及实现框架
    2.1 设计方案
    2.2 实现框架
3 应用牛顿环测量光学玻璃力学特性的研究
    3.1 牛顿环测量原理
    3.2 接触力学理论及其在牛顿环测量方面的应用
    3.3 光学玻璃力学特性测量公式推导
        3.3.1 光学平板玻璃弹性模量测量公式推导
        3.3.2 光学平板玻璃弯曲刚度测量公式推导
        3.3.3 光学平板玻璃泊松比测量公式推导
    3.4 光学玻璃力学特性智能化测量的实验装置
    3.5 光学玻璃力学特性智能化测量的实验研究
        3.5.1 测量牛顿环光干涉图样的黑斑像素面积
        3.5.2 标定图像单位像素对应的实际长度值
        3.5.3 牛顿环光干涉图像中心黑斑半径的测量
        3.5.4 通过计算机获取标准牛顿环的图像
    3.6 光学玻璃力学特性测量的实验数据
    3.7 实验结果分析
4 光学玻璃力学特性的嵌入式系统研究
    4.1 嵌入式系统概述
        4.1.1 嵌入式系统简介
        4.1.2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4.1.3 嵌入式系统的结构
    4.2 系统开发环境介绍
        4.2.1 硬件开发环境
        4.2.2 软件开发环境
    4.3 嵌入式系统硬件平台
        4.3.1 硬件平台总体架构
        4.3.2 处理器芯片的选取
        4.3.3 硬件结构分析
5 嵌入式系统下牛顿环图像采集及数据处理设计
    5.1 嵌入式系统软件设计
        5.1.1 交叉编译环境的搭建
        5.1.2 U- Boot移植
        5.1.3 Kernel移植
        5.1.4 根文件系统构建
        5.1.5 tftp服务器和nfs服务器的搭建
        5.1.6 ARM Qt开发环境搭建
        5.1.7 Qt Creater
        5.1.8 OpenCV库的移植
    5.2 基于V4L2 的视频图像采集系统
        5.2.1 V4L2 简介
        5.2.2 V4L2 视频图像采集
    5.3 基于V4L2和OpenCV的牛顿环视频采集系统的设计
    5.4 图像格式的转换
    5.5 Qt下牛顿环视频采集和计算界面的实现
    5.6 功能测试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具有动态连接的离散时间复杂网络同步与跟踪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复杂动态网络同步及跟踪控制研究现状
        1.2.2 复杂动态网络结构平衡理论研究现状
        1.2.3 复杂动态网络状态观测器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预备知识
    2.1 复杂动态网络基本概念
    2.2 结构平衡网络基本概念
    2.3 离散系统Lyapunov稳定性理论
    2.4 矩阵拉直算子及矩阵Kronecker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具有动态连接的离散时间复杂网络节点状态同步控制
    3.1 引言
    3.2 复杂动态网络节点同步控制之一
        3.2.1 网络模型及准备工作
        3.2.2 主要结论
        3.2.3 仿真实例
    3.3 复杂动态网络节点同步控制之二
        3.3.1 模型描述与准备工作
        3.3.2 主要结论
        3.3.3 仿真实例
    3.4 复杂动态网络节点同步控制之三
        3.4.1 模型描述与准备工作
        3.4.2 主要结论
        3.4.3 仿真实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离散时间复杂动态网络的连接关系跟踪控制
    4.1 引言
    4.2 基于结构平衡的离散时间复杂动态网络跟踪控制
        4.2.1 模型描述及准备工作
        4.2.2 主要结论
        4.2.3 仿真实例
    4.3 基于关联目标的离散时间复杂动态网络跟踪控制
        4.3.1 模型描述与准备工作
        4.3.2 主要结论
        4.3.3 仿真实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状态观测器的离散时间复杂动态网络控制
    5.1 引言
    5.2 基于连接关系子系统状态观测器的跟踪控制
        5.2.1 模型描述与准备工作
        5.2.2 主要结论
        5.2.3 仿真实例
    5.3 基于两子系统状态观测器的离散时间复杂网络跟踪控制
        5.3.1 模型描述与准备工作
        5.3.2 状态观测器设计
        5.3.3 控制器设计
        5.3.4 仿真实例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或完成的论文
致谢

(5)逻辑网络的若干反同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预备知识
    2.1 矩阵半张量积基础简介
    2.2 布尔网络
    2.3 多值逻辑网络
第三章 时滞耦合布尔网络反同步
    3.1 驱动-响应配置下的布尔网络模型
    3.2 时滞布尔网络反同步分析
        3.2.1 模型Ⅰ反同步分析
        3.2.2 模型Ⅱ反同步分析
    3.3 数值仿真
        3.3.1 模型Ⅰ数值仿真
        3.3.2 模型Ⅱ数值仿真
    3.4 小结
第四章 逻辑控制的布尔网络反同步
    4.1 逻辑控制的耦合布尔网络模型
    4.2 逻辑控制的耦合布尔网络反同步分析
    4.3 数值仿真
    4.4 总结
第五章 多值逻辑网络的反同步问题
    5.1 驱动-响应多值逻辑网络
    5.2 多值逻辑网络驱动与响应配置下的反同步分析
    5.3 数值仿真
    5.4 总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6)拓扑超导体和非厄米系统的量子输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贝里相位与拓扑不变量
        1.1.1 量子绝热演化和贝里相位
        1.1.2 二能带系统的贝里曲率
        1.1.3 霍尔电导和陈数
    1.2 一维SSH模型的拓扑相
        1.2.1 一维SSH模型的体态
        1.2.2 SSH模型的拓扑相
        1.2.3 零能边界模
    1.3 非厄米系统简介
        1.3.1 双正交基矢和奇异点
        1.3.2 周期能谱和开边界能谱
        1.3.3 PT对称性
        1.3.4 非厄米系统的量子输运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拓扑超导体和Majorana费米子
    2.1 一维Kitaev模型
        2.1.1 动量空间的Bd G方程
        2.1.2 Kitaev模型的拓扑相
        2.1.3 Kitaev链的Majorana零能模
    2.2 手征的拓扑超导体和Majorana边缘态
        2.2.1 二维p+ ip波拓扑超导体
        2.2.2 量子霍尔效应诱导的拓扑超导体
    2.3 Andreev反射
        2.3.1 局域Andreev 反射与交叉Andreev 反射
        2.3.2 量子反常霍尔绝缘体-手征拓扑超导体异质结的量子输运
        2.3.3 拓扑超导体量子输运的意义
第3章 基于拓扑超导体多条Majorana边缘态输运性质的研究
    3.1 引言
    3.2 模型与哈密顿量
    3.3 拓扑相图和能谱
    3.4 数值计算结果与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非厄米量子环中的Aharonov-Bohm效应
    4.1 引言
    4.2 模型与拓扑性质
        4.2.1 厄米的SSH模型组成的量子环
        4.2.2 非厄米SSH模型组成的的量子环
    4.3 持续电流
    4.4 非厄米AB振荡
    4.5 小结
第5章 非厄米Kitaev链中零能模和趋肤模的电输运探测
    5.1 引言
    5.2 模型和哈密顿量
    5.3 能谱及拓扑性质
    5.4 量子输运性质
    5.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透射系数和电流
    A.1 引线的自能项
    A.2 入射波的响应
    A.3 传输电流
附录B 递归格林函数方法
    B.1 Dyson方程
    B.2 递归方法求解格林函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7)时变系统的Lyapunov函数构造与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时变系统分类及稳定性概念
        1.2.1 时变系统的种类
        1.2.2 时变系统的稳定性概念
    1.3 时变系统稳定性研究现状
        1.3.1 Lyapunov稳定性理论发展概述
        1.3.2 时变时滞系统稳定性理论研究现状
        1.3.3 严格化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
第2章 连续线性时变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2.1 引言
    2.2 问题描述和预备知识介绍
    2.3 连续线性时变系统的稳定性
    2.4 数值算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离散时变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3.1 前言
    3.2 问题描述和知识准备
        3.2.1 知识准备
        3.2.2 问题描述
    3.3 离散线性时变系统的稳定性
    3.4 特殊的离散线性时变系统
        3.4.1 三角型系统
        3.4.2 摄动系统
    3.5 离散非线性时变系统的稳定性
        3.5.1 离散非线性时变系统
        3.5.2 离散非线性时变切换系统
    3.6 数值算例
        3.6.1 三角型离散非线性时变系统举例
        3.6.2 离散非线性时变切换系统举例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连续线性时变时滞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4.1 引言
    4.2 问题描述和知识准备
        4.2.1 知识准备
        4.2.2 问题描述
    4.3 改进的Krasovskii稳定性判据
    4.4 改进的Razumikhin稳定性判据
        4.4.1 时滞无关稳定性条件
        4.4.2 时滞相关稳定性条件
    4.5 数值实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离散时变时滞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5.1 引言
    5.2 问题描述和知识准备
    5.3 离散非线性时变时滞系统的稳定性
    5.4 数值算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时变时滞系统的严格Krasovskii泛函构造
    6.1 引言
    6.2 连续系统
        6.2.1 问题描述和知识准备
        6.2.2 严格的输入状态稳定LKF的一般构造
    6.3 离散系统
        6.3.1 问题描述和知识准备
        6.3.2 严格的输入状态稳定LKF的一般构造
    6.4 数值算例
        6.4.1 连续时间时滞系统
        6.4.2 离散时间时滞系统
        6.4.3 三阶连续时间系统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航天器交会与姿态控制系统的有界线性反馈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航天器交会的控制问题与研究现状
        1.2.1 空间交会技术的发展概况
        1.2.2 航天器交会控制
    1.3 航天器姿态控制问题与研究现状
        1.3.1 航天器姿态控制
        1.3.2 输入受限航天器姿态控制
    1.4 输入受限控制系统与基于有界控制的周期系统的控制问题与研究现状
        1.4.1 输入受限控制问题
        1.4.2 基于有界控制的周期系统控制问题
    1.5 航天器交会与姿态动力学建模
        1.5.1 航天器常用坐标系
        1.5.2 航天器交会动力学建模
        1.5.3 航天器姿态动力学建模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
第2章 基于有界线性反馈的航天器交会系统的全局镇定
    2.1 引言
    2.2 问题描述
    2.3 平面内全局镇定
        2.3.1 无时滞情况
        2.3.2 时滞情况
    2.4 平面外运动的全局镇定
    2.5 数值算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周期系统的有界线性反馈全局镇定及其在磁力矩姿态控制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基于有界线性反馈的离散线性周期系统的全局镇定
        3.2.1 离散线性周期系统简介
        3.2.2 问题描述
        3.2.3 全局镇定问题的解
    3.3 基于有界线性反馈的连续线性周期系统的全局镇定
    3.4 应用于航天器磁力矩控制系统及仿真算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有界线性反馈的偏置动量航天器的磁力矩姿态镇定
    4.1 引言
    4.2 问题描述
    4.3 主要结果
        4.3.1 Lyapunov稳定性判据
        4.3.2 Lyapunov方程的显式解
        4.3.3 磁力矩姿态镇定控制器
    4.4 仿真算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有界线性反馈的轴对称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的全局镇定
    5.1 引言
    5.2 基于有界线性反馈的一类轴对称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的全局镇定
        5.2.1 问题描述
        5.2.2 滚转-偏航通道全局镇定
        5.2.3 俯仰通道全局镇定
    5.3 基于有界线性反馈的惯量对称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的全局镇定
        5.3.1 全局镇定控制器设计
        5.3.2 最优反馈增益设计
    5.4 仿真算例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最优决策及协调演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供应链最优决策及利益协调的研究
        1.2.2 产品服务供应链最优决策及利益协调的研究
        1.2.3 双渠道供应链最优决策及利益协调的研究
        1.2.4 供应链质量控制及激励机制的研究
        1.2.5 产品供应链与物流服务供应链竞合关系及演化的研究
        1.2.6 现有研究的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
    1.4 论文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2.1 重要概念辨析
        2.1.1 产品供应链(PSC)
        2.1.2 物流服务供应链(LSSC)
        2.1.3 供应链系统
        2.1.4 协调演化机制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交易成本理论
        2.2.2 组织间关系理论
        2.2.3 博弈与演化博弈理论
        2.2.4 委托代理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及协调发展问题
    3.1 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
        3.1.1 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下供应链系统的产生
        3.1.2 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及特点
    3.2 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协调发展关键问题分析
        3.2.1 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及内在逻辑关系
        3.2.2 决策优化问题
        3.2.3 利益协调问题
        3.2.4 质量控制问题
        3.2.5 合作关系演化问题
    3.3 本章小结
4 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单渠道供应链系统最优决策及利益协调
    4.1 模型构建及研究假设
        4.1.1 问题描述
        4.1.2 模型构建
        4.1.3 研究假设
    4.2 不同决策模式下供应链最优决策及对比分析
        4.2.1 系统集中决策模式
        4.2.2 PSC分散/LSSC分散决策模式
        4.2.3 局部合作决策模式
        4.2.4 不同决策模式下供应链最优决策对比分析
    4.3 价格的外生性对供应链最优决策的影响分析
        4.3.1 产品批发价格的外生性对供应链最优决策的影响分析
        4.3.2 物流服务销售价格的外生性对供应链最优决策的影响分析
    4.4 单渠道供应链系统的利益协调机制设计
        4.4.1 PSC分散/LSSC分散决策模式利益协调机制
        4.4.2 基于Nash博弈的PSC集中/LSSC集中决策模式利益协调机制
    4.5 数值分析
        4.5.1 不同决策模式下的最优决策及利润模拟分析
        4.5.2 PSC集中/LSSC集中决策模式下不同权利结构最优决策对比
        4.5.3 价格内生与外生对最优决策影响的对比分析
        4.5.4 不同决策模式下的利益协调机制设计分析
        4.5.5 敏感系数对利益协调机制设计的影响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双渠道供应链系统最优决策及利益协调
    5.1 模型构建及研究假设
        5.1.1 问题描述
        5.1.2 模型构建
        5.1.3 研究假设
    5.2 服务水平竞争情形下的最优决策分析
        5.2.1 系统集中决策模式
        5.2.2 PSC分散/LSSC分散决策模式
        5.2.3 PSC分散/LSSC集中决策模式
        5.2.4 PSC集中/LSSC分散决策模式
        5.2.5 PSC集中/LSSC集中决策模式
        5.2.6 零售商与LSSC合作决策模式
        5.2.7 服务水平竞争情形下不同决策模式最优决策对比分析
    5.3 消费者搭便车情形下的最优决策分析
        5.3.1 系统集中决策模式
        5.3.2 PSC分散/LSSC分散决策模式
        5.3.3 PSC分散/LSSC集中决策模式
        5.3.4 PSC集中/LSSC分散决策模式
        5.3.5 PSC集中/LSSC集中决策模式
        5.3.6 零售商与LSSC合作决策模式
        5.3.7 消费者搭便车情形下不同决策模式最优决策对比分析
    5.4 两种竞争情形下最优决策对比分析
        5.4.1 系统集中决策模式中两种竞争情形最优决策对比分析
        5.4.2 PSC集中/LSSC集中决策模式中两种竞争情形最优决策对比分析
        5.4.3 分散决策模式中两种竞争情形最优决策对比分析
    5.5 两种竞争情形下的利益协调机制设计
        5.5.1 服务水平竞争情形下的利益协调机制设计
        5.5.2 消费者搭便车情形下的利益协调机制设计
        5.5.3 数值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质量激励机制
    6.1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6.1.1 概念模型
        6.1.2 研究假设
    6.2 单阶段静态博弈质量激励机制设计
        6.2.1 个体单独激励下的质量激励契约
        6.2.2 个体单独激励与团队激励相结合的质量激励契约
    6.3 多阶段动态博弈质量激励机制设计
        6.3.1 合同随时间动态变化的质量激励机制
        6.3.2 基于演化博弈的奖惩结合质量激励模型
        6.3.3 重复博弈的质量激励机制
        6.3.4 代理人市场-声誉模型
    6.4 本章小结
7 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内部合作关系演化
    7.1 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内部合作关系稳定性分析
        7.1.1 PSC与 LSSC合作关系演化博弈模型
        7.1.2 PSC与 LSSC合作关系稳定性分析
    7.2 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内部合作关系深入发展机理
        7.2.1 合作关系的Homans-Simon模型构建
        7.2.2 合作关系深入发展的内在机理
    7.3 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内部合作关系演化路径
        7.3.1 PSC分散/LSSC分散的“弱”合作关系
        7.3.2 PSC集中/LSSC集中的“点”合作关系
        7.3.3 PSC集中/LSSC集中的“线”合作关系
        7.3.4 PSC集中/LSSC集中的“面”合作关系
        7.3.5 PSC集中/LSSC集中的“网”合作关系
        7.3.6 PSC集中/LSSC集中的“生态”合作关系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基于交互式定理证明工具Coq的群论体系形式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Coq简介
        1.2.1 Coq的起源与发展
        1.2.2 Coq的特性
        1.2.3 Coq的成果与应用
    1.3 群论体系简介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Coq基本语法介绍
    2.1 Coq中的项
        2.1.1 类型和表达式
        2.1.2 项的声明和定义
    2.2 命题和证明
        2.2.1 命题描述
        2.2.2 命题的证明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近世代数基本定义
    3.1 集合与运算
    3.2 同态与同构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群论系统形式化
    4.1 群论相关定义的形式化
        4.1.1 群的定义
        4.1.2 几种特殊的群
        4.1.3 子群及相关定义
    4.2 群论重要定理形式化
        4.2.1 群的同态
        4.2.2 不变子群与商群
        4.2.3 同态与不变子群
    4.3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研究不足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A~k=E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论文参考文献)

  • [1]喷射混凝土高性能化机制与组成设计方法研究[D]. 张戈.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干旱半干旱区域植被演化动力学建模及时空复杂性研究[D]. 薛强. 中北大学, 2021
  • [3]光学玻璃力学特性的智能化测量方法研究[D]. 黄璋.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4]具有动态连接的离散时间复杂网络同步与跟踪控制研究[D]. 刘立志. 广东工业大学, 2021(08)
  • [5]逻辑网络的若干反同步问题研究[D]. 徐佳. 伊犁师范大学, 2021(12)
  • [6]拓扑超导体和非厄米系统的量子输运[D]. 李庆明.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7]时变系统的Lyapunov函数构造与稳定性分析[D]. 赵天睿.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8]航天器交会与姿态控制系统的有界线性反馈方法[D]. 罗威威.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9]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最优决策及协调演化机制研究[D]. 张建军.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10]基于交互式定理证明工具Coq的群论体系形式化[D]. 刘雅静.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A~k=E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