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及其定义路径

系统性及其定义路径

一、系统性及其界定路径(论文文献综述)

张勇[1](2019)在《股权代持的法律规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股权代持作为股份设置的一种操作模式,当前广泛地存在于公司运行的过程当中,其具体表现为:由隐名股东履行实际出资,但以第三人作为名义股东,在公司股东名册和工商登记机关处登记。股权代持行为对于拓宽市场投资者的投资渠道、促进公司融资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但其自身的复杂性与隐蔽性也给市场带来了许多不稳定因素与风险。鉴于此,世界各国纷纷通过不同形式的公司立法对其加以规范,以期达到发挥其积极功能,并有效抑制市场风险的效果。同时,如何规制股权代持行为也是当前我国公司运行实践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至今尚未出台一部明确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明确界定。尽管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以下简称“公司法解释三”),原则性地承认了股权代持行为的法律效力,但其相关规定过于原则化,操作性差,难以应对实践中由股权代持行为而产生的错综复杂的司法纠纷。同时,目前学界对于股权代持问题的争论十分激烈,对于股权代持行为的法律定性及功能认识存在着较大分歧,这进一步影响着股权代持立法改革的推进。基于此,本文对股权代持法律问题展开研究,以期通过深入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为我国股权代持行为立法的完善以及司法纠纷的解决提供有益思路。除去绪论具体内容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股权代持的基础理论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对以下基础理论问题展开分析:包括股权代持的概念和特征、股权代持行为的产生、股权代持的类型化分析、股权代持存在的意义及股权代持行为存在的法律风险。通过对上述基础性问题的梳理和分析,力图为后文股权代持行为法律规制的论证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对股权代持行为的法律性质与股东资格认定进行分析。该部分首先对股权代持的法律性质进行了梳理,具体围绕着股权信托说、股权代理说以及股权合伙说三种观点展开理论分析和总结;其次对股权代持中的股东资格认定学说进行剖析,具体围绕着形式要件说、实质要件说以及折中要件说展开,在剖析各自利弊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在股东资格认定问题上所持的观点。第三部分从我国《公司法》、《公司法解释三》以及相关部门规章的角度出发,来对我国涉及股权代持问题的一些具体法律法规进行细致解析,并据此对我国股权代持法律规制现存的法律缺失进行分析。同时以司法实务案例为补充,以期更为全面地论证因股权代持立法体制的不健全在司法裁决中产生的严重影响。第四部分是域外股权代持法律规制的比较性分析。具体分别以英美法系的美国和大陆法系的德国为例,通过对两国相关法律规定进行细致分析,阐明英美法系主要通过信托关系以及扩大隐名股东的相应权利来规制股权代持行为,而大陆法系国家则坚持权利外观主义,并通过对股东登记加以公证的方式来提升其法律效力等。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其立法经验,力图为我国股权代持法律规制的完善寻求有益借鉴。第五部分是从全局角度对我国股权代持法律规制的完善提出建议。该部分主要包括七个方面,分别是:明确股权代持的法律性质及股东资格认定、强化对股权代持协议的形式规范和内容规制、以及加强对股权代持中隐名股东、名义股东和善意第三人的权益保障。意在通过上述七方面内容的完善,健全我国股权代持行为法律规制体系,更好地促进公司融资行为的进行,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陈友林[2](2009)在《基于状态空间法的虚拟企业风险识别》文中提出虚拟企业作为新兴的企业经营模式,已经成为管理理论界和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课题。本文引用系统理论的状态空间法,并在此基础上从内外两个方面对虚拟企业的风险状态进行分析,完成虚拟企业风险的识别。

刘青松[3](2008)在《企业系统化的形成及其条件分析》文中认为企业系统性不是企业一开始就具有的,而是一个逐步系统化的过程,且需要一定的条件。文中对企业系统化的形成总结了三种基本的表现形式及其实现方式。

王亦虹[4](2007)在《企业安全文化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形势虽有好转但依然严峻,如何有效地减少生产安全事故,提升全民的整体安全意识,是理论界亟待解决的一个发展中的难题,更是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迫切需要。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实现“人的本质安全”无疑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一条根本性路径,而科学客观地评价企业安全文化,不仅是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同时也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提供了具体的目标、方向和行动指南。基于上述观点,本文在对现有文献资料、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企业安全文化的概念与范畴,基于人因失误理论构建了企业安全文化评价体系,设计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适用的评价模型,并进行了目标企业安全文化评价的实证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如下:(1)从安全和文化两个维度切入,按照公共安全与生产安全、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将安全文化的界定范围划分为4个象限,由此对学术界现有的安全文化的定义进行了归类和定位,理清了界定安全文化的4条路径;论证了安全文化应界定在公共安全和狭义文化范畴的观点,给出了本文对安全文化的具体定义,进而提出了企业安全文化概念的文化属性、安全范畴、企业边界,界定了本文对企业安全文化的定义。(2)从人因失误理论出发,探究了复杂社会技术系统中人因失误的安全文化根源,由此创建了以企业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为主体的,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基于时期和时点两种时间视角、外部环境和内部工作环境两种空间环境视角的企业安全文化评价体系,给出了其概念模型。(3)针对安全文化研究领域对安全文化和安全氛围两个重要概念界定不清、混淆使用的现状,从定义、研究范围、研究视角、维度特征4个方面对二者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在评析现有研究成果缺陷和不足的基础上,创建了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考察企业安全文化的两套指标体系,即企业安全文化指标体系和企业安全氛围指标体系,并给出了各指标详细的评价标准和调查方式。(4)选择了因素重构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作为企业安全文化的评价方法,并进行了详细的适用性论证,从建模角度深入分析了企业安全文化指标体系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因素重构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相结合的企业安全文化评价实用模型,从而为解决企业安全文化评价中指标体系庞大繁杂、样本空间小、缺少可以直接利用的历史数据等难题给出了一条可操作的建设性路径。

刘青松[5](2007)在《对企业系统性的再认识》文中研究说明文章认为企业系统性不是企业一开始就有的,它是一个逐步系统化的过程,且需要一定的条件,对企业系统化总结了三种基本的表现形式及其实现方式,提出了企业系统还存在非系统化的可能性。

郭红卫[6](2002)在《儒家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以北宋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儒家文化究竟对中国古代科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自“五四”以来,这就是中国思想史、科技史、社会史共同面临但又悬而未决的问题。 早先对此问题的研究呈现两个突出的特点:在观点上,认为儒家文化是阻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力量;在研究模式上,重视对儒学大家如孔子和朱熹的思想和言论进行研究,把科技看作是纯粹的知识体,透过二者的对比,以图从中找到支持这种观点的根据。 晚近以来,学界的研究较以往已有大的转变和进步。在观点上,突破旧的看法,为儒家文化辩护或主张全面和辩证地看待儒家文化之于中国古代科技的学者和论着不断发表:在研究模式上愈益多元化,既有在原来模式上继续深入探讨者,也有从事以典型但非儒学大家的人物——如方以智——为中心,以某一科科学——如中国数学史——为主线等模式的研究的学者。 然而尚有一些美中不足之处。其中之一,是以社会历史背景为基点,以某一特定历史时期为中心的研究乏善可陈。 本文力图以北宋时期为中心,考察儒家文化对科技的影响,希望能对改变这种不尽人意的景况做出一点成绩。 之所以选择北宋,是因为无论是儒家文化还是中国古代科技,在这个时期都发生了显着而剧烈的变化,使之成为洞察该问题的一个很好的窗口和枢纽,极具研究的价值:在儒家文化一方,是发生了一场规模宏大、席卷了北宋社会许多方面——政治、经济、教育、科举、文学、艺术等的“儒学复兴运动”;宋辽金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在科技一方,北宋的变化则在于它是整个宋辽金元高峰的奠基阶段并且本身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在观点上,就北宋时期儒家文化之于科技发展,本文认为:一方面,北宋时期的儒家文化不是作为一种消极的和负面的力量阻碍了科技发展,而是作为一种积极的和正面的力量推动了科技发展,另一方面,北宋时期的儒家文化对于科技的推动是以间接的方式和在有限的程度上进行的。 北宋儒家文化能够推动北宋科技的发展,一是因为北宋中后期的儒者较多具有批判怀疑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从而为科技发展注入了精神活力——这一点以北宋天文观测仪器的不断改进为例加以说明;二是因为在北宋中后期,因儒者多具有经世致用的儒家价值观和积极入世态度且多参与政事,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北宋政桔、经济、科举、教育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为科技发展提供了社会动力——工文依次说明了这些变化c 事实不能被夸大c北宋儒家文化推动科技是以间接的方式和在有限的程度上进行的.对此.也需要有正确和全面的认识。

郭红卫[7](2001)在《系统性及其界定路径》文中研究表明我们要“定”其“义”的“系统”是世界上任何事物本来就具有的一种属性。“系统”其实就是标志事物的“系统性”的哲学范畴。在界定事物的“系统性”时 ,一要从要素、环境等系统的对立面出发 ,二要使它得到最一般意义的规定 ,三要注重系统哲学的方法论功能

二、系统性及其界定路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系统性及其界定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1)股权代持的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实证分析法
        1.3.3 比较分析法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1.5 论文主要创新与不足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股权代持基础理论问题分析
    2.1 股权代持的概念及特征
        2.1.1 股权代持的概念
        2.1.2 股权代持的特征
    2.2 股权代持行为的产生
        2.2.1 规避法律的股权代持行为
        2.2.2 非规避法律的股权代持行为
    2.3 股权代持的类型化分析
        2.3.1 基于代持股协议的有无为标准:协议性股权代持与非协议性股权代持·
        2.3.2 基于股权代持产生的目的为标准:规避法律的股权代持和非规避法律的股权代持
        2.3.3 基于股权行使的范围为标准:完全股权代持和不完全股权代持
    2.4 股权代持存在的意义
        2.4.1 丰富了投资者的投资渠道
        2.4.2 拓展了公司的融资渠道
        2.4.3 推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2.5 股权代持存在的法律风险
        2.5.1 隐名股东面临的法律风险
        2.5.2 名义股东面临的法律风险
        2.5.3 被持股公司面临的法律风险
第三章 股权代持的法律性质及股东资格认定理论学说分析
    3.1 股权代持的法律性质
        3.1.1 股权信托关系
        3.1.2 股权代理关系
        3.1.3 股权合伙关系
        3.1.4 理论分析与总结
    3.2 股东资格认定的理论学说
        3.2.1 形式要件说
        3.2.2 实质要件说
        3.2.3 折中说
        3.2.4 理论分析与总结
第四章 我国股权代持立法规制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4.1 我国股权问题相关立法现状
        4.1.1 《公司法》的相关规定
        4.1.2 《公司法解释三》的相关规定
        4.1.3 其它法律法规的规定
    4.2 当前立法规制方面存在的缺失
        4.2.1 股权代持法律性质不明确
        4.2.2 股东资格认定方式不一
        4.2.3 股权代持形式缺乏具体规范
        4.2.4 缺乏股权代持被认定无效的具体规定
        4.2.5 现有立法适用范围狭窄
        4.2.6 股权代持相关主体的权益保障缺乏系统性
第五章 域外股权代持法律规制借鉴
    5.1 两大法系国家关于股权代持的规制
        5.1.1 英美法系国家关于股权代持的规制—以美国《标准公司法》为例
        5.1.2 大陆法系国家关于股权代持的规制—以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及《德国股份公司法》为例
    5.2 域外股权立法规制经验的借鉴分析
        5.2.1 以信托法律关系调整股权代持
        5.2.2 坚持商事外观原则,实行股东资格公证制度
        5.2.3 隐名股东具有提起股东代表诉讼的权利
第六章 我国股权代持问题法律规制完善的具体路径
    6.1 明确股权代持的法律性质
    6.2 明确我国股东资格的认定
    6.3 强化对股权代持协议的形式规范
        6.3.1 股权代持必须采用书面形式
        6.3.2 推行股权代持合同公证制度
    6.4 强化对股权代持协议的内容规制
        6.4.1 加强协议权利义务规范,设置严苛责任
        6.4.2 代持股协议认定无效后的法律规制
    6.5 强化对隐名股东的权益保障
        6.5.1 构建代持股执行异议和代持股执行异议之诉
        6.5.2 完善隐名股东显名化程序
        6.5.3 显名化失败后实行股权标记权
        6.5.4 利用信托制度保护隐名股东权利
    6.6 强化对名义股东的权益保障
        6.6.1 完善名义股东退出机制
        6.6.2 保障名义股东追偿权
    6.7 善意第三人的权益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状态空间法的虚拟企业风险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虚拟企业系统的特性分析
    2.1 企业系统的内涵
    2.2 虚拟企业系统的内涵
    2.3 基于管理角度的虚拟企业系统特征分析
        2.3.1 动态联盟。
        2.3.2 企业组织界限模糊。
        2.3.3 资源共享。
        2.3.4 核心能力突出。
        2.3.5 避免或减少企业经营风险。
3 基于状态空间法的虚拟企业风险识别
    3.1 状态空间法简述
    3.2 虚拟企业的风险分类
    3.3 状态空间法下虚拟企业风险的识别
4 结束语

(4)企业安全文化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中国的安全生产问题极为严重
        1.1.2 中国近期的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1 理论背景
        1.2.2 现实背景
        1.2.3 研究意义
    1.3 企业安全文化领域研究现状
        1.3.1 安全文化理论研究
        1.3.2 我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研究
        1.3.3 企业安全文化评价研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本文研究方法
        1.4.2 本文技术路线
    1.5 本文结构、内容与创新
第二章 企业安全文化的界定
    2.1 公共安全:涵义与构成
        2.1.1 公共安全的涵义
        2.1.2 公共安全的构成
    2.2 安全文化界定
        2.2.1 文化的定义与范畴
        2.2.2 安全文化的起源
        2.2.3 人类安全文化的发展
        2.2.4 安全文化的定义与范畴
    2.3 企业安全文化的界定
        2.3.1 企业安全文化的定义
        2.3.2 企业安全文化的结构层次
        2.3.3 企业安全文化的功能
        2.3.4 企业安全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企业安全文化评价研究综述
    3.1 安全氛围与安全文化
        3.1.1 安全氛围概念的提出
        3.1.2 安全氛围与安全文化的比较
    3.2 迄今的企业安全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2.1 企业安全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
        3.2.2 对目前研究成果的思考
    3.3 关于企业安全文化评价方法的选择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人因失误理论构建企业安全文化评价体系
    4.1 人因失误理论
        4.1.1 人因事故的严重性
        4.1.2 人因失误的相关概念
        4.1.3 人误原因因素分类
        4.1.4 复杂社会技术系统安全中人的作用
    4.2 企业安全文化评价体系的构建依据
        4.2.1 三个评价对象
        4.2.2 两个评价层面
        4.2.3 时间视角
        4.2.4 空间环境视角
    4.3 企业安全文化评价体系
        4.3.1 企业安全文化评价概述
        4.3.2 企业安全文化评价体系概念模型
        4.3.3 企业安全文化评价步骤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企业安全文化评价指标体系
    5.1 概述
        5.1.1 SMART 原则
        5.1.2 企业安全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概念模型
    5.2 企业安全文化评价指标体系
        5.2.1 总体框架
        5.2.2 企业安全文化决策层指标
        5.2.3 企业安全文化管理层指标
        5.2.4 企业安全文化执行层指标
        5.2.5 外部环境影响因素
    5.3 企业安全文化指标评价标准
        5.3.1 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应用
        5.3.2 企业安全文化决策层指标评价标准
        5.3.3 企业安全文化管理层指标评价标准
        5.3.4 企业安全文化执行层指标评价标准
        5.3.5 企业安全文化外部环境影响因素指标评价标准
        5.3.6 企业安全文化系统持久性指标评价标准
    5.4 企业安全氛围评价指标体系
        5.4.1 总体框架
        5.4.2 企业安全氛围决策层指标
        5.4.3 企业安全氛围管理层指标
        5.4.4 企业安全氛围执行层指标
    5.5 企业安全氛围指标评价标准
        5.5.1 企业安全氛围决策层指标评价标准
        5.5.2 企业安全氛围管理层指标评价标准
        5.5.3 企业安全氛围执行层指标评价标准
        5.5.4 企业安全氛围工作环境指标评价标准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企业安全文化评价方法
    6.1 因素重构分析方法
        6.1.1 理论发展概述
        6.1.2 基本原理
        6.1.3 适用性分析
        6.1.4 基本算法与步骤
    6.2 主成分分析方法
        6.2.1 基本原理
        6.2.2 适用性分析
        6.2.3 基本算法与步骤
    6.3 企业安全文化评价模型
        6.3.1 企业安全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分析
        6.3.2 企业安全文化评价建模
        6.3.3 企业安全文化评价级别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企业安全文化评价实证研究
    7.1 实证背景
    7.2 企业安全文化评价实证
        7.2.1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三级指标提取主成分
        7.2.2 运用因素重构分析法对Q 企业安全文化进行评价
        7.2.3 评价结果分析
    7.3 企业安全氛围评价实证
        7.3.1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三级指标提取主成分
        7.3.2 运用因素重构分析法对Q 企业安全氛围进行评价
        7.3.3 评价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5)对企业系统性的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 初始状态的企业是非系统性的
2 企业系统性的基本特点
3 企业系统化的过程与条件
    3.1 企业系统化的基本过程
    3.2 企业系统化的基本条件
4 企业系统化的基本表现
    4.1 形成了家族式的管理模式
    4.2 建立了科层制的管理模式
    4.3 建立了扁平式的管理模式
5 企业非系统化的可能性 (系统的可逆性)

(6)儒家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以北宋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导言
第2章 北宋儒者的学风和价值观对科技的推动
    2.1 学风之变、疑经思潮和科技发展
    2.2 经世致用价值观及其实践对科技的影响
第3章 从科举和教育看北宋儒家文化对科技的推动
    3.1 科举制度改革推动科技发展
    3.2 “兴学”运动和胡瑗“分斋教学法”的推广
    3.3 官办科技专科学校的创设和教学活动
第4章 北宋儒家文化推动科技发展的有限性和间接性
    4.1 北宋儒家文化推动科技发展的有限性
    4.2 北宋儒家文化推动科技发展的间接性及其影响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系统性及其界定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系统性”概念之提出
二、界定系统性的两条路径
三、研究工作的价值取向

四、系统性及其界定路径(论文参考文献)

  • [1]股权代持的法律规制研究[D]. 张勇. 河北大学, 2019(08)
  • [2]基于状态空间法的虚拟企业风险识别[J]. 陈友林. 科技经济市场, 2009(05)
  • [3]企业系统化的形成及其条件分析[J]. 刘青松. 消费导刊, 2008(05)
  • [4]企业安全文化评价体系研究[D]. 王亦虹. 天津大学, 2007(08)
  • [5]对企业系统性的再认识[J]. 刘青松. 中国科技信息, 2007(04)
  • [6]儒家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以北宋为中心的考察[D]. 郭红卫. 武汉理工大学, 2002(02)
  • [7]系统性及其界定路径[J]. 郭红卫.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6)

标签:;  ;  ;  ;  ;  

系统性及其定义路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