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晚年的整体解读

论毛泽东晚年的整体解读

一、试论关于晚年毛泽东的整体解读(论文文献综述)

罗建华[1](2021)在《毛泽东的阅读史:理解毛泽东思想与人格魅力的重要维度》文中认为毛泽东的阅读史是理解毛泽东和将毛泽东研究继续向纵深推进的重要维度。首先,毛泽东无比精彩的一生不仅参与和指导了一系列革命和建设实践,也阅读了难以数计的理论文本,阅读可以说是毛泽东华彩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新思想的产生无一例外都是在对一定理论资源的吸收基础上实现的,毛泽东思想的生发与完善显然也是如此,因而阅读史是考察毛泽东思想发展轨迹的重要线索。每一个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人格魅力形成皆与其人生阅历密不可分,阅读史也往往是其性格形成和定型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此意义上,阅读史理应作为探讨毛泽东鲜明个性特征和伟人魅力的重要维度重新加以审视。

王力加[2](2020)在《魏斐德的毛泽东主体性思想研究》文中指出自从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试图找寻毛泽东带领中国实现最伟大变革的主客观原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研究。作为研究中国史的知名学者魏斐德,在对毛泽东进行研究时,将其放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根基的背景下,并结合西方近代思潮和马克思主义来进行系统的阐述。在《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中,魏斐德立足于毛泽东主体性思想的“知识环境”,从多方面探析毛泽东主体性思想形成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本文分别从研究的基础、对象、结论和得失这四方面来展开对毛泽东主体性思想的研究。因此,本文主要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导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并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述评,同时陈述了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方法和框架结构,指出本文的创新点。第二部分为魏斐德的毛泽东主体性思想研究的基础。通过对魏斐德研究毛泽东主体性思想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前提,解读魏斐德的毛泽东主体性思想研究的可能性。第三部分阐释魏斐德的毛泽东主体性思想研究的对象。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近现代社会思潮和马克思主义文化的知识环境三方面体现魏斐德的毛泽东主体性思想研究之若干内容,论证毛泽东主体性思想的学理性。第四部分揭示魏斐德的毛泽东主体性思想研究的结论,即历史与意志的辩证统一,体现魏斐德的毛泽东主体性思想研究的必要性。第五部分评述魏斐德的毛泽东主体性思想研究的得失,并思考新时代下在中国当代社会,如何推进毛泽东主体性思想研究。

张启森[3](2020)在《毛泽东早期哲学立场转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毛泽东早年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熏陶,之后受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的教育,在批判吸收中形成了自己的早期哲学思想。毛泽东并非一开始就是马克思主义者,而是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过程中,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向二元论再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由于所处内忧外患的时代环境,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的发展便同他对救国救民道路探索紧密相联系起来。在探寻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坚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对接触到的改造社会理论及时运用于实践进行试验,不断清除思想中一切不适宜改造中国的理论,逐步实现哲学立场的转变。但是,对于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的定位和毛泽东早期哲学立场转变的时间、阶段划分、影响因素、完成标准等方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依据大量一手材料,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对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和探究,把握毛泽东早期哲学立场转变的过程、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对当代的启示。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论题的研究背景、意义、现状、方法和创新等。第二部分是相关概念的界定,具体包括对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毛泽东哲学思想、哲学立场和毛泽东早期哲学立场转变时间等概念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对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包括家庭教育、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思想熏陶、西方近代哲学思想、近代仁人志士思想的影响等四个方面。第四部分对毛泽东早期哲学立场转变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揭示。第五部分对毛泽东早期哲学立场转变的基本过程进行探索,具体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唯心主义世界观(1916年以前)、由唯心主义向二元论的转变(1916年-1918年)和由二元论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变(1919年-1921年初)。第六部分对毛泽东早期哲学立场转变的特点与当代启示进行分析,认为毛泽东早期哲学立场转变的过程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接受马克思主义,二是在努力向人民群众学习中理解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早期哲学立场转变对当代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启示,一是要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二是要坚持优良学风,发扬知行结合的实践精神,三是要勇于探索,坚持科学精神和革命精神。

李艳丰[4](2019)在《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毛泽东是近代以来对中国影响最为深远的历史巨人,无论是他的支持者还是他的反对者都必须承认,他兼具文韬武略,百年难得一见。人们对他的文章、诗词、书法等皆推崇备至。毛泽东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指导思想,并被继承与发展。然而由于毛泽东晚年的失误引发了巨大的争论,把毛泽东不重视制度建设作为解释其晚年失误的一个原因几乎成为学术界的共识。这就使得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一种误解:毛泽东的一生在党的制度建设上并没有什么建树。正因为如此,学术界很少提及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更有历史虚无主义者以此为突破口,断章取义地大肆攻击毛泽东“要人治,不要法治”,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等等。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毛泽东在其波澜壮阔的一生中,始终在探索党的制度建设,始终致力于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制度建设的学说中国化,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党的制度建设思想。正是在领导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过程中,毛泽东成功地进行了制度建设,才能够组建坚强的党和强大的人民军队,才能够夺取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也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思想指导和制度保障。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打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毛泽东开始进行党的制度改革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以讲,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成果建构了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为后来党的制度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还原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并回应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本文从五个方面对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进行研究。其一,探求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源流。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制度建设学说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制度建设的基础。列宁在此基础上,结合俄国革命实际进行了继承和发展。特别是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共(布)成为执政党,无产阶级政党制度建设思想进入了社会主义新阶段。毛泽东在继承他们无产阶级政党制度建设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开始了探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制度建设思想中国化的进程,形成了中国化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制度建设思想--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其二,梳理了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发展历程。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从无到有,从萌芽到发展,从成熟再到新的发展,从曲折发展到走进误区,都与中国革命发展历程紧密相连。毛泽东在各个历史时期,针对革命任务的需要和客观革命环境,对党的制度建设提出了丰富的思想,对推进的党的制度建设,推进革命进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即使在曲折发展和失误时期,依然提出过一些建设性的思想。其三,阐述了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毛泽东在党的建设实践中注重制度化安排,形成了党的领导制度建设思想、党的组织建设制度思想、党的干部制度建设思想、党的监督制度建设思想以及其他相关制度建设思想等相对完整和严密的党的制度建设思想体系。其四,解析了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内在运行机理。主要涉及毛泽东对党的制度的属性判断(人治还是法治),制度设计的逻辑起点(性善还是性恶),制度建设的公平抉择(程序还是实质),制度运行的关键(平衡与失衡)等。其五,对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进行评价和反思以及启示探讨。文中客观评价了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历史意义,认为其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度理论中国化的先河,提供了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建构了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总体框架;文章还总结了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可见,毛泽东不仅拥有党的制度建设思想,而且其思想内容很丰富,指导作用很大,地位很重要。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

王芳[5](2019)在《传记视域中的“分阶段写作”与毛泽东思想的整体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毛泽东传记中,把毛泽东的一生分成不同的阶段进行叙述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分阶段地书写毛泽东的一生可以更好地彰显其人生阶段的意义,也影响了传记书写的方法。在传记视域中,毛泽东的初始期、学习期、活跃期、晚年均展示了毛泽东生命不同阶段的独特"风景",把毛泽东的一生压缩成不同阶段加以叙述面临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的整体性和实现传记整体性的难题。

蒋国栋,祝彦[6](2018)在《2017年度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毛泽东生平的研究;毛泽东经典文献着述的研究;毛泽东与若干重大热点事件的研究;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研究;毛泽东政治思想的研究;毛泽东与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研究;海外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研究;若干史实考证与辨析的研究;研究呈现出的特点、不足及未来展望等九个方面,对2017年度海内外学术界关于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总结,以供方家同仁参考。

代红凯[7](2018)在《“心理历史”:毛泽东研究的新范式》文中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毛泽东研究需要重视新的方法论资源的引介和分析理论框架的建构。从心理历史的角度解释毛泽东以及中国革命的特殊性,是国外毛泽东研究领域中一个十分特别的流派,为深化毛泽东研究提供了一种独特的、重要的方法视角。我们在运用"心理历史"的研究范式时,必须对其内在的研究主体的"冷漠"情感、分析材料的失真和过分解读、唯心主义的分析方法等误区和弊端予以清醒地审视,并结合毛泽东研究在中国的特殊情境,从研究主体"情感"的自觉形塑,毛泽东研究文献"心理"素材的发掘与审辨,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内核的植入和研究视野的扩展等方面对其进行自觉地批判改进,以提高"心理历史"研究范式的科学性和说服力,更好地将毛泽东研究推向更新、更高的层次。

代红凯[8](2017)在《《毛泽东年谱(1949-1976)》研究评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毛泽东年谱(1949-1976)》(以下简称"《年谱》")研究既包括对《年谱》编纂特征和学术价值的研究,同时也包括基于《年谱》而开展的对建国后毛泽东思想理论和工作实践的研究。目前学界关于《年谱》的研究呈现出多学科切入、多维度展开、多层面进行的特点,并在《年谱》的编纂特征和学术价值,基于《年谱》对建国后毛泽东个人的工作生活、对毛泽东若干争议敏感问题的回应、对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但关于《年谱》的研究也存在着一定问题和限制,为推进和深化《年谱》研究,基于《年谱》梳理建国后毛泽东相关思想的历史演进、拓宽与《年谱》相关文献资料使用范围、在回答现实问题中推进毛泽东思想研究是需要明确的致思方向。

罗建华[9](2017)在《毛泽东的少数民族干部教育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毛泽东的少数民族干部教育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教育思想、中国传统教育思想、西方教育思潮以及同时代中国教育家的思想四个维度的理论资源共同作用下生成。因此,从理论渊源层面加以深入探讨能够从一个侧面呈现出毛泽东思想渊源的复杂性与多元性,对毛泽东研究所应当具备的某种跨学科知识与背景提出新的要求。而从实践层面加以审视,它又是由中国自古以来的民族成分的复杂性和少数民族存在状态的特殊性,尤其是受教育的方式与水平特殊性以及近代以来整个中华民族所共同面临的救亡图存命题等几个方面交织而成的宏观社会历史背景所催生的。尽管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与措施随着时代主题的更易而失去其自身的价值,但深藏于其中的根本方法论与本真的精神则是永不过时的,它们仍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当今社会主义中国的少数民族干部教育理论与实践方方面面。毛泽东的少数民族干部教育思想雏形是在革命运动中建构与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在长征途中革命队伍多次经过少数民族地区,中共开始真正遭遇了民族问题与矛盾,促使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人对少数民族特殊性以及对加强少数民族教育、引导以培育出能够链接中共与少数民族群众的干部的必要性加以积极思考与探索。在纷飞的战火之中,毛泽东的少数民族干部教育终极目标是要通过少数民族干部这一中介与少数民族群众进行对话与互动,使其充分认识到革命形势和社会发展之潮流动向,进而激发潜藏在少数民族群众当中的革命力量,壮大中共的革命队伍以夺取革命的最终胜利。无论是教育对象的选择、教育内容的选定,还是教育形式与路径的不断尝试和最终成型,都是围绕着这一教育目标进行的。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干部教育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比较简单,识字教育和通识教育占了很大的比重,教育终极目标极为明确且较为单一,其政治维度也较为突出。而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继续在实践中对少数民族干部教育思想加以探索,深化和完善这一理论体系。由于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极为深刻的转变,中华民族肩负的主要任务从革命转变为建设。于是,各种类型的教育运作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少数民族干部教育的内容和目标体系与革命年月天壤之别。少数民族干部教育的形式逐渐成熟,各种教育机构规模逐渐扩大并走入正轨。而且,在确保少数民族干部政治路线正确的前提下,对专业技术能力和管理才能的要求不断提高,因为此时的少数民族干部教育目标与旨归已是增进各民族团结、互助、互进和共同发展。之所以要不断回溯与讨论毛泽东,是因为他不仅是20世纪中国闪耀的政治明星和思想导师,也是当今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支柱与力量源泉。基于当前的少数民族干部教育以及各种民族问题的现状,对毛泽东少数民族干部教育思想进行多维度地当代重思,便是探讨毛泽东的少数民族干部教育思想与实践的最终归宿。在对毛泽东的少数民族干部教育思想的巨大贡献加以肯定以及对暗含于其中的超越性维度加以深刻透视与总结的前提下,又对毛泽东少数民族干部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几个维度加以反思,尤其是对其实践失误的历史及其背后的根源作出分析基础之上深掘在毛泽东的少数民族干部教育思想之中又深刻地超越了它自身的内容即当代出场路径:少数民族干部教育理论与实践皆以民族特性作为重要参照,重视少数民族语言学习与使用在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完善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制度以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强化少数民族干部教育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反腐倡廉建设的互动。

郭东敏[10](2014)在《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指出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先进的社会形态和理想的社会制度,其具有内在的本质规定性和历史发展的特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曾是无数思想家、革命家以及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反复思考和探索的基本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是近代100多年来广大人民的历史选择,从最初的中国先进分子选择社会主义,到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这一过程都是社会主义在中国被认知、实践并不断演进发展的逻辑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曾涌现出了无数个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以及怀抱社会主义理想热望的志士仁人,他们不断追求和探索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新中国缔造者的毛泽东则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社会主义是毛泽东一生为之追求和奋斗的理想目标,他不仅带领党和人民将中国导入了社会主义轨道,而且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多角度、全方面的认识和探索,虽然他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和探索不都是成功的,但其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理论遗产。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给李卜克内西的一封信中曾这样写道:“我们之所以有今天,都应归功于他;现代运动当前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应归功于他的理论的和实践的活动;没有他,我们至今还会在黑暗中徘徊。”①笔者认为,恩格斯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毛泽东。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泽东对于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就没有改革开放后欣欣向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因此,邓小平在1980年会见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的谈话中曾指出:“尽管毛泽东过去有段时间也犯了错误,但他终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拿他的功和过来说,错误毕竟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人民做的事情是不能抹杀的。”“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②。同时他强调:“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③邓小平的这个历史评判是十分客观而且中肯的。事实证明,新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是在改革开放前毛泽东认识和探索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在借鉴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经验教训后不断向前推进的。也正是基于此,2013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不能相互否定,即提出了“两个不能否定”的重要命题,这为我们正确对待和客观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阶段的社会主义探索实践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指导。毛泽东虽然没有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但纵观他探索社会主义的一生,其理论和实践都是在为“关怀与拯救”终极价值情怀下的社会主义“理想圣域”而不懈奋斗。可以说,“关怀与拯救”的价值追求一直萦绕在毛泽东的脑际,而当他发现并选择了社会主义这个可以实现他“理想圣域”的先进的社会形态和制度后,他便要进行一场探索社会主义的大实验。为此,他曾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当然,无论是成就还是失误,无论成功还是失败,这都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的或科学或错误的认识有关。因此,新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继续在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发展前进,就必须深入研究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探索,即要继续研究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思想。本文试图将毛泽东“关怀与拯救”的终极价值情怀与社会主义这个可以实现其“理想圣域”的社会形态和制度相结合,考察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的渊源;考察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萌芽、形成、发展及曲折发展的总过程;全面分析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分析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之间内在逻辑关系及其关联性;并总结和归纳出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带给我们的基本启示。同时,从这些考察和分析中探究始终蕴藏在毛泽东心中的“关怀与拯救”价值情怀的内涵,探究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在萌芽、形成、发展及曲折发展总过程中其思想的变化,并力求探究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成功与失误的深刻原因。另外,本文还试图将毛泽东时代人们普遍的社会心态和新时期人们的社会心态做比较分析,以期能使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公正、公平思想以及防止和打击官僚主义、遏制腐败消极主义等思想对解决新时期的许多社会问题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总之,本文从历史研究与心理分析两条线纵向展开的方式进行论述和研究,力图得到比较客观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二、试论关于晚年毛泽东的整体解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关于晚年毛泽东的整体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1)毛泽东的阅读史:理解毛泽东思想与人格魅力的重要维度(论文提纲范文)

一 阅读是毛泽东精彩人生旅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阅读史是精准把握毛泽东思想及其转变过程的重要线索
    (一)在传统文化典籍的阅读中寻找“大本源”
    (二)早年“西学”探索、启蒙与潜在的后续影响
    (三)在众多思潮与主义中选择马克思主义并树立坚定的信仰
    (四)通过阅读经典文本以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
    (五)力图借助文本阅读以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现实问题
    (六)阅读史与毛泽东晚年激进思想的呈现
三 阅读史是领略毛泽东个性特征与人格魅力的重要侧面
    (一)锐意进取与勇立潮头互嵌统一
    (二)原则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的统一
    (三)“重点论”与“两点论”的兼顾
    (四)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有机统一
    (五)尖锐批判、积极继承与善于创新的协调

(2)魏斐德的毛泽东主体性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魏斐德的毛泽东主体性思想研究基础
    2.1 毛泽东主体性思想研究的时代背景
        2.1.1 国外毛泽东研究概况
        2.1.2 魏斐德研究毛泽东的心路历程
    2.2 毛泽东主体性思想研究的理论前提
        2.2.1 人、自然及其关系
        2.2.2 唯意志论语境中的人与自然
        2.2.3 决定论语境中的人与自然
    2.3 毛泽东主体性思想研究的现实路径
第3章 魏斐德的毛泽东主体性思想研究对象
    3.1 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环境
        3.1.1 《公羊传》的主体观及其对毛泽东的影响
        3.1.2 《大同书》的主体观及其对毛泽东的影响
    3.2 西方近代社会思潮的知识环境
        3.2.1《进化论与伦理学》的主体观及其对毛泽东的影响
        3.2.2《伦理学原理》的主体观及其对毛泽东的影响
    3.3 马克思主义文化的知识环境
        3.3.1《共产党宣言》的主体观及其对毛泽东的影响
        3.3.2《阶级斗争》的主体观及其对毛泽东的影响
        3.3.3《社会主义史》的主体观及其对毛泽东的影响
第4章 魏斐德的毛泽东主体性思想研究结论
    4.1 历史及其特征
        4.1.1 循环论的历史
        4.1.2 直线论的历史
    4.2 意志及其特点
        4.2.1 “个人”意志
        4.2.2 “天(神)”意志
    4.3 历史与意志的相互关系
        4.3.1 历史决定意志论
        4.3.2 意志决定历史论
        4.3.3 历史与意志的辩证统一
第5章 魏斐德的毛泽东主体性思想研究得失
    5.1 魏斐德关于毛泽东主体性思想的积极成果
    5.2 魏斐德关于毛泽东主体性思想的时代局限
    5.3 新时代如何推进毛泽东主体性思想研究
        5.3.1 在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发展史中展开
        5.3.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性思想发展史中展开
        5.3.3 在当代人民为中心论的主体性思想中展开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3)毛泽东早期哲学立场转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
    2.1 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
    2.2 毛泽东哲学思想与毛泽东的哲学思想
    2.3 哲学立场
    2.4 毛泽东早期哲学立场转变的时间
第三章 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
    3.1 家庭教育
    3.2 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思想熏陶
    3.3 西方近代哲学思想
    3.4 近代仁人志士思想的影响
第四章 毛泽东早期哲学立场转变的主客观条件
    4.1 客观条件
        4.1.1 中国近代革命需要有科学的哲学作为指导
        4.1.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性和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4.1.3 陈独秀、李大钊等马克思主义先驱的影响
    4.2 主观条件
        4.2.1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
        4.2.2 批判性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知识结构
        4.2.3 重视哲学在救国救民与改造社会中的指导作用
第五章 毛泽东早期哲学立场转变的基本过程
    5.1 早期的唯心主义世界观(1916年以前)
        5.1.1 对佛教的信仰
        5.1.2 崇拜康梁,赞成君主立宪制
        5.1.3 “宇宙之我,精神之我也”
        5.1.4 崇尚英雄豪杰救世的唯心史观
    5.2 由唯心主义向二元论的转变(1916年-1918年)
        5.2.1 “精神不灭,物质不灭”的二元论
        5.2.2 “无我论”到“唯我论”的主体意识觉醒
        5.2.3 唯心主义历史观为主导,唯物史观思想因素开始萌芽
        5.2.4 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5.3 由二元论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变(1919年-1921年初)
        5.3.1 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5.3.2 唯物史观的初步确立
        5.3.3 对驱张和湖南自治运动经验教训的总结
        5.3.4 哲学立场的根本转变
第六章 毛泽东早期哲学立场转变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6.1 毛泽东早期哲学立场转变的特点
        6.1.1 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接受马克思主义
        6.1.2 在努力向人民群众学习中理解马克思主义
    6.2 对当代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启示
        6.2.1 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
        6.2.2 坚持优良学风,发扬知行结合的实践精神
        6.2.3 勇于探索,坚持科学精神和革命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缘起及选题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意义
    二、重、难点及创新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三) 研究创新点
    三、研究综述
        (一) 研究概况
        (二) 研究评析
        (三) 关于研究本身的几点思考
第一章 概念的界定与理论来源
    一、概念的定义与界限
        (一) 制度的概念
        (二) 党的制度相关概念
        (三) 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相关概念
        (四) 毛泽东思想语境中的制度概念
        (五) 党的制度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区别
    二、在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研究前应该厘清的几个问题
        (一) 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地位不应否定
        (二) 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研究对象
        (三) 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与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关系
        (四) 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与党的其他建设思想的关系
    三、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 关于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
        (二) 关于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
        (三) 关于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
        (四) 关于党内选举制度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
        (五) 关于党内监督制度思想的理论来源
        (六) 关于党对政权的领导制度思想的理论来源
第二章 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形成过程
    一、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萌芽时期(1918-1927)
        (一) 脉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从早期酝酿向具体实践过渡
        (二) 节点:创立湖南共产党早期组织和《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的完成
        (三) 特征: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开始萌发
    二、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初步形成时期(1927-1935)
        (一) 脉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从发动工农向武装斗争过渡
        (二) 节点:三湾改编与古田会议
        (三) 特征: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制度建设思想发展突出
    三、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形成时期(1935-1949)
        (一) 脉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从指导地方向指导全党过渡
        (二) 节点:遵义会议与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
        (三) 特征:革命党制度建设思想体系框架基本建构完成
    四、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成熟时期(1949-1956)
        (一) 脉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二) 节点: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三) 特征: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全面成熟
    五、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曲折发展时期(1956-1976)
        (一) 脉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从总结借鉴向全面自主过渡
        (二) 节点:中国共产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三) 特征: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在曲折中发展
第三章 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基本内容
    一、党的领导制度建设思想
        (一) 党的集体领导制度思想
        (二) 中央对地方领导制度思想
        (三) 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制度思想
        (四) 党对群众团体的领导制度思想
        (五) 多党合作制度思想
        (六) 党对军队领导制度思想
    二、党的组织制度建设思想
        (一) 毛泽东对党的组织制度的探索
        (二) 毛泽东党的组织制度建设思想
        (三) 党的组织制度建设成果概览
    三、党的干部制度思想
        (一) 毛泽东关于党的干部制度的探索
        (二) 毛泽东党的干部制度思想内容
        (三) 党的干部制度建设成果概览
    四、党的监督制度思想
        (一) 毛泽东对党的监督制度的探索
        (二) 毛泽东党的监督制度思想内容
        (三) 党的监督制度建设成果概览
    五、党的管理制度建设思想
        (一) 毛泽东对党的管理制度的探索
        (二) 毛泽东党的管理制度思想内容
        (三) 党的管理制度建设成果概览
    六、党的宣传制度建设思想
        (一) 毛泽东关于党的宣传制度的探索
        (二) 毛泽东党的宣传制度思想的内容
        (三) 党的宣传制度建设成果概览
第四章 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解析
    一、毛泽东制度建党思想中的制度属性探讨
        (一) 制度属性的质疑与评判标准
        (二) 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特征
        (三) 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度建设思想的特例
    二、制度设计的逻辑起点
        (一) 人性善恶与制度设计
        (二) 毛泽东对人性的看法
        (三) 制度设计的路径选择
    三、制度建设的技术抉择
        (一) “人民主体”的实质正义追求
        (二) “群众路线”的程序正义保障
        (三) 实质正义与程序正义的统一与偏离
    四、制度调整的关键把握
        (一) 三个选择
        (二) 三对关系
        (三) 四个要点
第五章 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意义与启示
    一、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历史意义
        (一) 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制度建党中国化先河
        (二) 提供了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
        (三) 建构了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总体性框架
    二、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现实启示
        (一) 要把党的制度建设摆在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位置
        (二) 要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就必须解决制度缺位和制度虚设问题
        (三) 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创新精神不断推进党的制度建设的进程
        (四) 要把党的制度建设作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部分
        (五) 要把党的制度建设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践有机统一起来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于研究成果

(5)传记视域中的“分阶段写作”与毛泽东思想的整体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分阶段写作”毛泽东传记:必然性与必要性
    1.毛泽东传记“分阶段写作”的必然性
    2.“分阶段写作”和“意义”的发现
    3.“分阶段写作”和身份认定
二、传记视域中毛泽东一生的几个阶段:生平与解释
    1.传记视域中毛泽东的“初始期”
    2.传记视域中毛泽东的“学习期”
    3.传记视域中毛泽东的“活跃期”
    4.传记视域中的“晚年毛泽东”
三、毛泽东传记“分阶段写作”的哲学审思
    1.毛泽东一生不同阶段的叙述方法
    2.阶段性和整体性
    3.连续还是断裂

(6)2017年度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毛泽东生平的研究
二、关于毛泽东经典文献着述的研究
三、关于毛泽东与若干重大热点事件的研究
四、关于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研究
五、关于毛泽东政治思想的研究
六、关于毛泽东与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研究
七、关于海外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研究
八、关于若干史实考证与辨析的研究
九、研究呈现出的主要特征、存在问题及未来展望

(8)《毛泽东年谱(1949-1976)》研究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毛泽东年谱 (1949-1976) 》研究的整体特点
    (一) 多学科切入
    (二) 多维度展开
    (三) 多层面进行
二《毛泽东年谱 (1949-1976) 》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 关于《年谱》编纂特征及学术价值的研究
        1. 关于《年谱》编纂特征的研究
        2. 关于《年谱》学术价值的研究
    (二) 基于《年谱》对建国后毛泽东个人工作生活的研究
        1. 对毛泽东个人出行的研究
        2. 对毛泽东书信往来的研究
        3. 对毛泽东兴趣爱好的研究
        4. 对毛泽东人际关系的研究
        5. 对毛泽东自我评价的研究
    (三) 基于《年谱》对建国后毛泽东敏感争议问题的研究
        1. 对晚年毛泽东“理论无建树”的批驳
        2. 对《给江青的信》 (1966年7月8日) 真伪的回应
        3. 对1975年5月王洪文给毛泽东写信汇报4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情况内容的证实
        4. 对林彪是否参与《“五七一工程”纪要》的澄清
        5. 对曲解非议晚年毛泽东对待周恩来病情及逝世态度的回应
    (四) 基于《年谱》对毛泽东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艰辛探索的研究
        1. 毛泽东对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贡献
        2. 毛泽东对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贡献
        3. 毛泽东对建立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制度的贡献
三进一步深化《毛泽东年谱 (1949-1976) 》研究的致思方向
    (一) 基于《年谱》, 深化毛泽东的思想发展变化史研究
    (二) 基于《年谱》, 综合运用多种文献深化中共党史和国史研究
    (三) 基于《年谱》, 在回答现实问题中推进毛泽东思想研究

(9)毛泽东的少数民族干部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与缘由
    二、国内外学者关于毛泽东的少数民族干部教育思想的研究综述
    三、几个相关概念的界定
    四、论文的基本内容与研究思路
    五、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毛泽东的少数民族干部教育思想生成背景考察
    第一节 广博理论渊源: “多维”思想理论资源荡涤
        一、雏形的建构: 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理论的吸纳与借鉴
        二、改造与重组: 西方教育思潮和同时代教育家思想激荡
        三、根本参照系: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干部教育思想整合
    第二节 社会历史背景考察: 宏观与微观双重透视
        一、侵略与反抗: 近代以来的民族矛盾凸显
        二、“多元一体”: 民族内部矛盾多重交织
        三、民族间交流缺失: 长期处于相对隔离和半封闭状态
        四、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常年缺失的根本原因: 教育资源的匮乏
第二章 毛泽东的少数民族干部教育思想在革命运动中建构与发展
    第一节 少数民族干部教育的对象选择与责任赋予
        一、注重年龄结构: 选择少数民族有志青年作为培养对象
        二、顺应民众意愿: 选择少数民族“领袖”作为教育对象
        三、选择较高起点: 挑选有基础知识储备的少数民族人士
        四、实行自愿原则: 选取愿意与中共合作的少数民族人士
    第二节 少数民族干部教育的基本内容选择与设定
        一、基础奠定: 识字教育与通识教育
        二、理论提升: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三、政治引导: 我党的方针政策教育
        四、服务革命: 军事教育与革命实践
    第三节 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形式的最初尝试与教育基地建设
        一、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基地雏形与半独立教育形态: 党校与军校的民族部
        二、少数民族干部教育的独立形态与专业性教育机构建成: 民族学校
        三、非常规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形式: 广泛宣传、异地受训与短期培训
        四、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实践教学基本范式: 参与革命运动和机关部门任职
    第四节 少数民族干部教育的具体目标与价值宏旨
        一、直接目标: 为少数民族民族聚居地区培养管理人才
        二、基础目的: 解决民族矛盾与民族地区社会治理问题
        三、首要宏旨: 壮大中共革命队伍以夺取革命最终胜利
第三章 毛泽东的少数民族干部教育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革新与深化
    第一节 少数民族干部教育的基本内容设定
        一、民族间交流与对话工具的打造与生成: 语言文字教育
        二、少数民族干部价值观与世界观塑造的根本路径: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三、少数民族干部科学民族观建构的必经途径: 国家的民族政策教育
        四、与民族问题的复杂性与易变性相适应的教育内容: 时事政治教育
        五、反对少数民族干部“外行指挥内行”: 接受优质专业技术教育
    第二节 少数民族干部教育的“硬件”支撑和多样形式
        一、专业教育基地: 少数民族干部培训学校的建立与演化
        二、组织支援力量: 革命军队的壮大与民族党组织的成立
        三、实践教育场域: 在协同与合作中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四、异域观摩学习: 派遣少数民族干部到异地参观研究
    第三节 少数民族干部教育的考核标准: 政治路线与工作能力双重考量
        一、政治思想路线: 少数民族干部教育的基本指标和底线
        二、专业技术能力: 少数民族干群“鱼水关系”建构的实践机制
        三、管理艺术才能: 教育落脚点和解决民族问题的能力保障机制
    第四节 少数民族干部教育目标体系与价值指归
        一、彰显少数民族干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体性
        二、突出少数民族干部的非替代性中介作用
        三、为民族区域自治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四、解决民族问题: 消除歧视、趋向团结与共同发展
第四章 毛泽东的少数民族干部教育思想与实践当代重思
    第一节 回溯与透视: 毛泽东的少数民族干部教育思想重大贡献
        一、少数民族人才生产: 为中华民族培育了大批高水平的少数民族干部
        二、科学社会关系建构: 建立了少数民族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互信关系
        三、革命队伍人员补给: 动员了大量少数民族干部及群众参与革命运动
        四、社会治理方案生成: 为推进民族区域自治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参照系
    第二节 重释与反思: 毛泽东的少数民族干部教育思想与实践特质
        一、毛泽东的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原则: 因材施教指导下的具体原则展开
        二、毛泽东的少数民族干部教育的主要方法与根本技巧
        三、毛泽东的少数民族干部教育思想超越性维度透视
        四、毛泽东的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实践失误及其根源考释
    第三节 回归与超越: 毛泽东的少数民族干部教育思想当代出场路径
        一、少数民族干部教育理论与实践皆以民族特性作为重要参照
        二、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教学在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
        三、完善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制度以确保政策连续性和相对稳定
        四、以科学的干群关系思想替换陈旧僵化的“官民关系”观念
        五、强化少数民族干部教育与少数民族地区反腐倡廉建设互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后记

(10)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English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有利于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教训
        1.2.2 有利于深化毛泽东思想研究
        1.2.3 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理论体系的发展
        1.2.4 有利于研究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
        1.3.2 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演变过程
        1.3.3 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1.3.4 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特征
    1.4 相关概念及问题的界定与阐释
        1.4.1 “关怀与拯救”
        1.4.2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思想”与“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
        1.4.3 毛泽东“关怀与拯救”的价值情怀与社会主义的追求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特色与创新点
第二章 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的渊源
    2.1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1.1 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设想的继承与发展
        2.1.2 对列宁社会主义思想的借鉴
        2.1.3 对斯大林社会主义思想的扬弃
    2.2 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2.2.1 古代“大同”思想
        2.2.2 古代“平等”思想
        2.2.3 古代“和谐”观念
第三章 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程
    3.1 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的萌芽时期(1921年之前)
        3.1.1 毛泽东“关怀与拯救”的价值情怀
        3.1.2 毛泽东的社会变革思想及其实践
        3.1.3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选择及初步认识
    3.2 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的探索与初步形成时期(1921年-1956年)
        3.2.1 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与建党活动
        3.2.2 探寻一条独特的中国革命道路
        3.2.3 开拓走向社会主义的民族民主革命
        3.2.4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
    3.3 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及曲折发展时期(1956年-1976月)
        3.3.1 对社会主义基本理论问题的思考
        3.3.2 探寻独特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3.3.3 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与实践走向迷途
第四章 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4.1 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
        4.1.1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4.1.2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可能性
    4.2 新民主主义是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第一步”
        4.2.1 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4.2.2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构想
    4.3 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4.3.1 社会主义是生产力飞速发展、经济高速增长的社会
        4.3.2 社会主义主要是靠自己力量实行民族自主的社会
        4.3.3 社会主义是公平和民主的社会
        4.3.4 社会主义是“六亿神州尽舜尧”的“新人”社会
        4.3.5 社会主义是一个依然存在着矛盾、阶级与阶级斗争的社会
    4.4 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特征
        4.4.1 人民性与“拯救”性
        4.4.2 系统性与科学性
        4.4.3 继承性与创新性
        4.4.4 复杂性与空想性
第五章 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
    5.1 毛泽东认识社会主义的方法论意义
        5.1.1 “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5.1.2 “世界是矛盾的”,坚持社会主义的辩证法
        5.1.3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5.2 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贡献
        5.2.1 从摆脱苏联模式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2.2 从社会主义建设的“两阶段”论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5.2.3 从“利用商品生产、价值法则”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2.4 从“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矛盾”到当代改革
    5.3 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影响
        5.3.1 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
        5.3.2 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第六章 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对我国当今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6.1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首先弄清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与外在形式
    6.2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超越历史阶段
    6.3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经济工作与政治工作的统一
    6.4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积极吸取资本主义的一切文明成果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试论关于晚年毛泽东的整体解读(论文参考文献)

  • [1]毛泽东的阅读史:理解毛泽东思想与人格魅力的重要维度[J]. 罗建华.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2]魏斐德的毛泽东主体性思想研究[D]. 王力加.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3]毛泽东早期哲学立场转变研究[D]. 张启森. 西北大学, 2020(07)
  • [4]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研究[D]. 李艳丰. 湘潭大学, 2019(12)
  • [5]传记视域中的“分阶段写作”与毛泽东思想的整体性研究[J]. 王芳.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19(03)
  • [6]2017年度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研究述评[J]. 蒋国栋,祝彦.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18(06)
  • [7]“心理历史”:毛泽东研究的新范式[J]. 代红凯. 求索, 2018(02)
  • [8]《毛泽东年谱(1949-1976)》研究评析[J]. 代红凯. 毛泽东研究, 2017(04)
  • [9]毛泽东的少数民族干部教育思想研究[D]. 罗建华. 南京大学, 2017(01)
  • [10]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郭东敏. 西北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论毛泽东晚年的整体解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