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时代宝宝玩电脑

电子时代宝宝玩电脑

一、e时代宝宝玩电脑(论文文献综述)

江天祺[1](2021)在《当代汉语后空型汉英融合词语研究》文中提出

肖慧[2](2018)在《现代汉语词汇、语义及语法变异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言既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载体。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和载体,语言与社会之间必然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换言之就是二者之间存在着共变现象。社会的嬗变促使语言发生变异,这种变异充分体现在构成语言体系的各个环节及因素中。与印欧、拉美语系不同,汉语是集音、形、义三要素为一体的、内蕴最为丰富的符号表意系统,而词汇(也可称为语汇)又是语言系统中最活跃的变异因素。语言对社会嬗变的变异对应正是来自词汇的敏感反应。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新词汇的大量产生,正是社会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现象乃至新观念的集中反映。透过语言的发展规律以及语言的变异现象可以全面梳理并了解社会各阶段不同的发展形态及深层的变化原因。因此,研究语言的词汇、语义及语法的变异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语言本身的变异性是语言所独有的最本质的特征。随着我国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变化,现代汉语在词汇、语义、语法等方面均出现了新的变异现象。在这些变化中,最突出的就是词汇或者说语汇的变异。而词汇(或语汇)的变异功能又体现在词汇的增与减上,即:新词语的强势传播以及传统词语的弱化与隐退这两个方面。根据其来源,.新词语可以分为外来词、新造词及方言词三种形式。从其构成方式来看,新词汇可分为自源性新词和他源性新词。从构成新词汇的语素来看,外来语素又占绝对优势。这也反映了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与趋势。新词素的大量出现,使得新词汇较传统的汉语语汇有了以下明显的特点:一是新的缩略词语的广泛传播与使用;二是在音节上向多音节方向转变;三是外来词与异族词显着增多;四是外来的字母代词的使用频率加大。现代汉语变异的第二个特征就体现在现代汉语共同语系统中语义,或者说词素的变异上。新时期汉语语义的变异是指现代汉语词义系统中新义位的增加,以及对原词义理解与使用上的偏移。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就词汇(或语汇)中最基本、最活跃、最微小构成单位的词素来说,新时期汉语中产生的新词素并不多,且大都是音译外来词成分的语素化。通过汉语本身延伸而产生的新词素数量极少,且多是地方方言语素的加入,比如广东及港澳台等地区。总的来说,现代汉语语义变异具有单义新词新增比例大、词义的组合性强,且词义分布地域广等特.点。现代汉语语法的变异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词汇的聚合;二是词汇的组合。目前,汉语中广泛使用的ABB或者AABB重叠式表达、语汇中类词缀的大量出现和表现在词的游移性方面的现象都属于聚合的范畴。组合式变异,包括两类:一是指出现的新的语法构成现象,二是指存在但偏离于传统语法组合规则的新语言现象。现代汉语语法在组合上的变异主要表现在以下结构方面:“被X”结构”、“有+VP”结构以及“副+名”的新造词组合、动宾复合词带宾语等表达形式。这些语法变异现象的产生和兴起的深层原因正是源自社会结构、社会生活、乃至大众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不仅折射着新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凸显了语言自身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语言的变异是内、外诱因合力的结果。内因包括语言结构要素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语言类推机制的作用;外因则包括社会变化、语言的认知与交际功能以及语用心理因素等等。新时期汉语大量新结构、新词族的出现,通常是先创造一个新词语或新结构,然后便进入了批量化的类词族、类结构“生产模式”。现代汉语中词汇、语义及语法的变异,似乎使汉语完全进入一个混沌、无序的发展状态,但汉语作为一个动态的开放性系统,正是通过其语言内部和外部的调节与变异,不断地推动着汉语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不完美走向完美。随着社会的变化又会出现新的无序和不完美,语言就是这样循环往复不断向前发展。总之,就汉语自身的发展变化及社会功能来看,其自身变异的存在既有其必然性,又有其合理性,这一矛盾体在汉语的发展变异过程中会得到完美的统一。

李佳芳[3](2012)在《儿童问题广告的不良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十六岁以下的儿童,按年龄的心理阶段性特征的不同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0-2岁,第二阶段是3-6、7岁,第三阶段是6、7-11、12岁,第四阶段是11、12-15、16岁。这四个阶段的心理特征是无法跳跃式发展的,他们是层次递进的关系,下一阶段的发展以上一阶段的心理成长为基础。由于个体心理阶段性特征不同,并且受到家庭、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儿童的信息选择性接触特征在各个心理阶段也都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再加上广告传播各相关利益主体:广告监管部门和广告从业人员出于各自的利益角度,有着不同的信息选择性接触特征,所以儿童问题广告出现了,包括违法广告,违背广告伦理的广告,特别对儿童有负面影响的广告。当今媒介技术发达,媒介发展趋于多元化,新媒体的出现既是广告业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对广告业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儿童问题广告就是其表现之一。这些儿童问题广告诱导儿童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致使儿童养成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影响儿童科学知识的学习;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诸多不良的影响。针对这些负面影响,笔者参考大量文献,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现实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法和途径:第一,构建新媒体时代的广告监督管理;第二,构建以多元社会责任论为核心的广告伦理体系;第三,针对儿童各心理阶段特征的不同,分别展开儿童广告素养教育。广告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所有利益相关主体的共同努力,改善儿童问题广告的现状同样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力量的支持和参与。希望笔者的研究可以让社会对儿童问题广告更加关注,对广告业的发展更加支持,广告业也可以确实承担起作为文化产业一部分的责任和义务,为中国创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做出贡献。

李婷婷[4](2011)在《网络词语造词法及语用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媒体的高度互动性为人们的远距离传播和交流提供了最大的自由,虚拟的网络交际空间形成了不同于日常语言交际的新环境,话题、交际目的、交际者、交际背景等语境因素都发生了变异。具体表现在网络语言方面,有内部层面的变异,如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变异,更有外部层面即语言应用层面的变异。语言学界一直把网络语言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成果颇为丰硕,但前人的研究,大都集中在词汇学、符号学或者社会语言学方面,网络词语的造词法和词的语用意义方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正是围绕这两方面展开的。第一部分绪论,综述网络词语的研究现状,明确网络词语的性质,对网络词语的涵义做了界定,并说明语料来源。第二部分说明网络词语的两大构成——本国语和外来语,详细介绍了外来的文字词和字母词,网络词汇涉及的领域。第三部分是本文的主体,进行开放式网络词条的收集,采用归纳法、比较法、阐释法、例证法等方法,通过对1554条汉字形式的词和固定短语、358条字母形式用语的定量分析,考察了摹声造词、说明造词、语法造词、修辞造词和简缩造词等不同类型造词方法,并进行了分析,说明网络词汇造词法的体系性和系统性。第四部分,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解释和论证了网络语境对词的语用意义的影响,词的语用意义的研究价值。结语总结了论文的研究成果,并指出本文可能存在的不足和以后的努力方向。

崔馝席[5](2008)在《中韩网络聊天语言比较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飞速进步,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交流和沟通的工具,互联网给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了诸多的影响和改变,这体现在语言学领域就是产生了一种全新的语言社会变体——网络语言,它以自己崭新的面貌和独特的吸引力在网民甚至更多的人中流行、使用。但同时,社会各界对待网络语言这一新生事物的态度也褒贬不一,关于这方面的探讨和研究则渐渐成为热点。本文作者是一名在中国学习汉语的韩国留学生,对于汉语和韩语在各方面的共性和差异都有比较敏感的认识。在论述了网络聊天语在当今社会中巨大的影响力、出现的原因及其概念的界定、具有的性质特点等问题的基础上,本文还针对中韩网络聊天语言中新词语的构成类型及规范化问题进行了比较,希望在比较中寻找中韩两国网络聊天语言的异同及规范其发展的经验。关于网络语言的研究,无论在中国还是韩国,都已成为语言学界的一个热点。学者们普遍认为,网络聊天语言的出现除了得益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之外,对输入速度的追求、对网络交际中人情味和形象化的追求、对个性化和时尚感的张扬等一系列因素也是催生其产生的必不可少的因素。本文所讨论的网络聊天语,不同于网络语言,它是仅指聊天时的用语,并不包括网络专业术语。这种特殊的语言既有口语的实时互动性,又有书面语的单向异步性,属于“互动的书面语篇”,其中的许多语言成分是网民们在已经熟识的、现成的语言成分中,使用各种方法制造出的新词语,所以说无论在产生的途径还是结果上,网络聊天语都在传统语言系统的语言形式和修辞方式的基础上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异。作为基础语言的一个新生的社会变异,网络聊天语与规范化的语言之间最明显差别体现在词汇方面。本文指出,中韩两国网络聊天语都不乏谐音形式、字母缩略形式、情状符号、旧词语获得新意义、新造词语等类型。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相当多的差异。之所以如此,除去社会文化背景的因素外,两种语言系统及相应的书写系统的差异也是重要的原因。中韩两国的网络聊天语较为显着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汉语的谐音形式比较多,而韩语中的谐音形式比较少。第二,汉语网络聊天语中旧词语获得新意义的现象非常多,而韩语中则相对较少。第三,韩语中字母缩略的例子非常多,而汉语网络聊天语中的字母缩略词则远少于韩语。第四,韩语中的情状符号数量繁多、成分复杂,而汉语中的情状符号相比之下则数量较少,构成简单。网络聊天语非常新颖,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它对语言的规范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语言规范化的问题是中韩两国各界人士都十分重视的,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两国都已经开始了积极的探索,其中,韩国在实践方面做得更加具体和深入一些,这对中国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启示和借鉴。韩国在规范网络聊天语的使用上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在学校给低龄学生开设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从小培养国民规范使用语言的习惯;规定网络管理员有责任驱逐聊天室中蓄意污染语言的网民,营造健康和谐的用语环境;同时还鼓励各种民间组织都积极地发起净化网络语言的国民运动等等。

杨彬[6](2008)在《心智的门铃 ——英语新词的认知阐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言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词汇作为语言中最敏感、最活跃的部分,发展最为迅速,新词不断增加,旧词不断延伸出新义。新词是语言的“刀锋”,一方面展示了词汇的构词规律、意义特征,另一方面显示出语言发展变化的趋势,是词汇历时研究和共时研究的接面。新词是社会文化的映像,记录着人们新的经验,演绎着人们对新事物的看法和理解,改变着人们原有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扩大了人们的认知视野,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人们的生活追求。新词是词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英语新词进行的研究。以往英语新词的研究多停留在新词的收集、分类和描写上,对新词产生的动因则往往笼统概括为科学技术的革新、社会的变革、语言系统内部的发展等。这些研究给我们认识英语新词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但有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回答。新词不可能与现实世界完全对应,而是人们对新事物、新现象的概念化表征。新词是如何反映人们对新的经验进行概念化、范畴化的?新词的意义具有哪些特点?哪些认知机制参与了新词的创造和意义建构?这些都是我们试图要回答的问题。新词的创造不是凭空的,而是深深扎根于人类对物质世界、社会世界和心智世界的体验和感知之中的。新词的创造涉及到大量的认知操作。从认知的角度研究新词,能揭示语言的创造性,帮助我们了解人类创造新词的思维方式、心理机制和认知特点,揭示人们对事物和经验进行范畴化,通过语言认识世界的认知能力。我们将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化、隐喻、转喻、概念整合以及词汇命名学等理论整合到认知词汇语义学的框架下,力求对英语新词的创造和旧词扩展新义的认知机制进行较为深入的挖掘和阐释。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首先说明为什么要研究新词,指出其在词汇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阐明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介绍所用语料、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第二章在分析新词的若干定义的基础上,提出本文对新词的定义。新词是新近出现的,在语言交际中表达新思想、新观点,描述新事物、新现象,或提供新的视角的词语,包括具有了新的形式的词语,以及获得了新的意义的原有词语。新词的概念总是相对的、动态的,是一个连续统,一端是临时造词,另一端是完全词汇化的词。新词一般应有一定的出现频率和较广的使用范围,至少为部分语言使用者所熟知。本章还回顾了国内外对英语新词的关注和研究,指出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研究新词是一个新的趋势。第三章将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化理论、隐喻论、转喻论、概念整合理论以及词汇命名学理论统一到认知词汇语义学的框架内,作为新词认知研究的理论基础。第四章从认知的视角来审视新词。新词的意义建构与演变是由个体创造,被言语社团认可并推广的过程。新词是人们对变化了的客观世界范畴化的产物。原型范畴的动态性促进了新词的创造和旧词新义的产生。新词具有重要的认知和语用功能,如给新事物、新现象命名,填补词汇空缺,增强表现力,幽默与玩笑,委婉表达,表达情感态度,创造群体感等。新词的意义是有理据的,与百科知识密不可分。新词是词汇创新的结果,是人的创新性思维的表现。隐喻、转喻、类比、概念整合是新词创造中的主要认知机制。人们头脑中的社会文化脚本在新词的创造和意义建构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第五章先介绍了英语新构词的主要构词形式,然后重点分析了隐喻、转喻、类比、概念整合在各种构词形式中的表现。新词大多并非是全新的,而是将原有的词或词素以意义为中心进行重新组合。英语灵活多样的构词方式为新词创造提供了便利。如何将复杂的新意义在遵循英语构词规则的基础上压缩在一个词中,需要语言使用者创造性的认知加工。新构词中的隐喻利用两个概念间的相似性,通过隐喻映现建立关联,借助已有的经验来表达新概念。新构词中的转喻通过强调事物的突显的方面来实现对新事物的命名。类比思维使得人们很容易地利用现有的词语作为模板,替换组成部分,仿造出新的词语。新词的创造离不开概念整合。新词,特别是复合新词和拼合新词中的概念整合过程反映了人的强大的在线创造新意义的能力。第六章讨论了英语新义词的认知机制,指出隐喻、转喻、类比、概念整合在旧词新义中也发挥了主导作用。隐喻不仅仅是通过具体的概念表达抽象概念,而且还有其他的表现形式。隐喻式新义词还出现在专门领域词语与普通领域词语的互相渗透之中。转喻所涉及的邻近和突显的关系常常引发词义的转移、扩大或缩小。隐喻和转喻很多时候是相互结合,共同作用的。类比构词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创造出的新词会形成一个链条,并逐渐远离了其字面意义。一个词语的新意义首先出现在个体言语使用者通过新颖的语言形式适应新情景的实时的概念整合中。当新的意义为语言社团所共享,就会形成规约的概念,储存在人们的长时记忆里,参与新一轮的概念整合,引发新的意义扩展。旧词新义可以看作是概念整合的副产品。第七章总结全文,讨论了本研究对英语新词汉译、英语词汇教学和英语新词词典编撰的启示。同时,指出本文的局限性,对进一步研究提出建议。

王琴[7](2005)在《E-游戏化教学模式研究》文中认为s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短短三四十年,以电脑游戏为主的E-游戏得到迅猛发展。E-游戏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优势,拓宽了传统游戏的界限,给人们带来全新的体验,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青睐。虽然随之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它本身所具有的教育价值。 充分挖掘E-游戏的教育潜力,开展E-游戏化教学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本文认为E-游戏化教学是以教学为目的,教师通过科学设计或选择E-游戏,并将它与教学过程整合,使学生在活泼愉快、兴趣盎然的情绪中开展游戏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类型。E-游戏化教学将教学因素和游戏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传统教学方法的补充,是传统游戏教学的延伸。 在对国内外众多游戏教学的理论文献和实践案例调研的基础上,本文重点对E-游戏化教学模式做了研究和探讨。E-游戏化教学中的E-游戏活动与教学活动之间呈现两种状态,一种为结合,即教师指导下的游戏活动和非游戏教学活动呈相继关系;另一种为融合,即E-游戏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两者很难截然分开。由此笔者提出E-游戏化教学的四种模式:E-游戏探究模式、E-游戏练习模式、E-游戏导学模式、E-游戏社区模式。本文分析了每种模式的特点和实践流程,并辅以相应的教学案例,同时针对不同模式所需的E-游戏也尝试创意设计。

蒋庆林[8](2004)在《幼儿学电脑之是与非》文中研究表明据统计,当前已有相当数量的2~7岁儿童家中拥有电脑,而且预计到2005年将有可观数目的2~12岁儿童应用网络,已有软件公司开始为12~18个月的幼儿设计生产电脑软件,起名叫"起跳婴儿",意为有这类软件的婴儿可能小到得坐在父母的腿上才能够得着电脑键盘。

赵鑫[9](2004)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标准设定及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试图探索网络成瘾的标准设定及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在多个方面进行了探讨,重点在网络成瘾的标准设定并探讨了网络成瘾青少年在自我和谐、生活事件、网络使用时间、幸福感、社会支持、无序感等社会和人格因素的特征。同时本研究也对网络成瘾的青少年社会发展状况做了一定理论探讨,并对网络成瘾的预防和矫治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在研究中,采用了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方式,对网络成瘾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自我和谐、无序感、攻击性等方面进行了探究。研究结果表明:1.成瘾青少年与非成瘾青少年在社会交往上,比如社会退缩、回避等方面没有显着性差异!2.成瘾青少年与非成瘾青少年在生活事件、网络使用时间、幸福感、社会支持、无序感、上都存在显着性差异。成瘾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显着低于不成瘾青少年!3.成瘾青少年的攻击性得分显着高于非成瘾青少年。主要表现在身体攻击和敌意上。攻击成为他们面对压力的宣泄方式。4.研究发现,网络成瘾者与非成瘾者在自我和谐因素上有显着性差异,差异来源主要是由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产生的。它反映的是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关系,包含对能力和情感的自我评价、自我一致性、无助感等,它所产生的症状更多地反映了对经验的不合理期望,对自己的不自信!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1帮助青少年认清网络成瘾,针对个人情况进行引导;2减少暴力游戏的出现,教育工作者应该培养孩子的成熟个性,对其进行认知方式的引导。3对中西方传统文化精髓的教育应该加强,培养青少年多方面兴趣;4.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减少虚拟网络的人际破坏5.网络成瘾现象值得全社会关注,特别是针对网络成瘾的青少年,社会应该给出有效的矫治措施和相关的家庭-学校-社会支持系统。

简单,江帆[10](2004)在《e时代宝宝玩电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脑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很多父母认为玩电脑对孩子不好,可是当你在使用电脑的时候,宝宝对眼前这个“怪物”非常感兴趣。到底应不应该让宝宝玩电脑?爸爸妈妈们十分困惑。

二、e时代宝宝玩电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时代宝宝玩电脑(论文提纲范文)

(2)现代汉语词汇、语义及语法变异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1.5 论文的结构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2.1.1 国外理论研究现状
        2.1.2 国外实证研究现状
    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2.2.1 国内理论研究现状
        2.2.2 国内实证研究现状
    2.3 语言变异原因、定义及分类
        2.3.1 语言变异的原因
        2.3.2 语言变异的定义
        2.3.3 语言变异的分类
第3章 汉语词汇变异现象
    3.1 基于词汇学的词汇变异分析
        3.1.1 词语长度
        3.1.2 词语构成材料
        3.1.3 结构方式
        3.1.4 词性分布
    3.2 词汇变异的表现分析
        3.2.1 具有明显的词族特点
        3.2.2 双音节、三音节合成词的变异特点
        3.2.3 ABB式叠词的变异特点
        3.2.4 “被”字短语的变异特点
        3.2.5 外来词的变异特点
        3.2.6 新词产生
        3.2.7 社会阶层方言形成
        3.2.8 民族方言演进
        3.2.9 普通话发展
    3.3 词语变异的个案研究
        3.3.1 成语变异分析
        3.3.2 贬义词语褒义化变异分析
    3.4 词汇变异的规范性思考
    3.5 小结
第4章 汉语语义变异现象
    4.1 语义变异的类型
        4.1.1 理性意义的变异
        4.1.2 感情色彩的变异
    4.2 语义变异的方式
        4.2.1 认知主体的体验性
        4.2.2 不同领域间的比较
        4.2.3 不同领域间的互动
        4.2.4 语义变异的激活方式
        4.2.5 情感化的过程
    4.3 词义变异
        4.3.1 词义引申法产生的变异
        4.3.2 语音模拟法产生的变异
        4.3.3 缩略法产生的变异
    4.4 语义变异的规范性思考
        4.4.1 变异的合理性
        4.4.2 变异的不合理性
        4.4.3 变异的规范化使用
第5章 汉语语法变异现象
    5.1 语法变异的分类
        5.1.1 聚合方式产生的变异
        5.1.2 组合方式产生的变异
        5.1.3 语言渗透产生的变异
    5.2 句法推动下的语法变异
        5.2.1 句法成分的变异
        5.2.2 语序的变异
        5.2.3 特殊格式的句法变异
    5.3 网络语言的语法变异
        5.3.1 网络语言语法变异的类型
        5.3.2 词性的随意活用
        5.3.3 语气、人称等代词的生造
        5.3.4 混合句的大量使用
        5.3.5 网络语言的语法变异特点
    5.4 语法变异的规范性思考
        5.4.1 规范性原则
        5.4.2 规范性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汉语语言变异的动因
    6.1 语言自身的发展因素
        6.1.1 语言的功能因素
        6.1.2 语用变化因素
        6.1.3 语言类推因素
    6.2 外界环境的因素
        6.2.1 政治因素
        6.2.2 科技因素
        6.2.3 经济因素
        6.2.4 媒体因素
        6.2.5 文化因素
        6.2.6 特定事件因素
    6.3 内外因素的碰撞
    6.4 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研究发现
    7.2 应用启示
    7.3 研究的局限性
    7.4 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3)儿童问题广告的不良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儿童与儿童问题广告
    (一) 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特征及各阶段的信息选择性接触特征
    (二) 儿童以及广告各相关利益主体的信息选择性接触特征
    (三) 儿童问题广告
二、 儿童问题广告的不良影响
    (一) 诱导儿童养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 致使儿童养成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三) 不利于儿童科学知识的学习
三、 解决儿童问题广告的两种途径
    (一) 新媒体时代的广告监管
    (二) 构建以多元社会责任为核心的广告伦理体系
四、 儿童广告素养教育在消解儿童问题广告中的作用
    (一) 儿童广告素养教育的界定
    (二) 儿童广告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三) 儿童广告素养教育的实施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网络词语造词法及语用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网络词语研究综述
    二、网络词语性质和研究意义
    三、语料来源
第二章 网络词语的构成
    一、来源于外语的网络词语
    二、来源于汉语的网络词语
第三章 网络词语造词法
    一、网络词语造词类型
    二、网络词语造词特点
第四章 网络语境下词语语用意义分析
    一、词的语用意义概述
    二、网络语境与词语的语用意义推导
    三、网络词语的语用意义的研究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中韩网络聊天语言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本文的写作原因及惫义
    二、网络聊天语言的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网络聊天语言界说
    第二节 网络聊天语言产生的原因
    第三节 网络聊天语言的性质
第二章 中韩网络聊天静态、动态语言系统的构成
    第一节 汉语网络聊天语言静态、动态构成
    第二节 韩语网络聊天语言静态、动态构成
    第三节 中韩网络聊天静态、动态语言构成对比
第三章 中韩网络聊天语言的情状符号对比
    第一节 中国网络聊天语言的情状符号
    第二节 韩国网络聊天语言的情状符号
    第三节 中韩情状符号对比
第四章 网络聊天语言的特点及发展前景
    第一节 特点
    第二节 网络聊天语言在固有语言基础上的变异
    第三节 网络聊天语言对汉语的负面影响
    第四节 网络聊天语言对韩语的负面影响
    第五节 网络聊天语言对汉语、韩语的负面影响的比较
    第六节 网络语言的规范化问题及其发展前景
第五章 结论(总结)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心智的门铃 ——英语新词的认知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为什么要研究新词
    1.2 本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1.3 本研究的方法和语料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英语新词研究概览
    2.1 引言
    2.2 界定新词
        2.2.1 新词的定义
        2.2.2 新词的分类
    2.3 国外英语新词研究
    2.4 国内英语新词研究
        2.4.1 英语新词的词典编纂
        2.4.2 英语新词的构词研究
        2.4.3 英语新词的文体和语用研究
        2.4.4 英语新词来源与社会文化因素研究
        2.4.5 英语新词的翻译研究
        2.4.6 新趋势:英语新词的认知研究
    2.5 小结
第三章 新词认知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引言
    3.2 认知语言学概说
    3.3 认知词汇语义学
        3.3.1 范畴化与原型理论
        3.3.2 隐喻论
        3.3.3 转喻论
        3.3.4 概念整合理论
        3.3.5 词汇命名学
    3.4 小结
第四章 认知视角下的新词
    4.1 引言
    4.2 新词:从个体认知到群体认知
    4.3 新词是范畴化的产物
        4.3.1 新词与范畴化
        4.3.2 新词与原型范畴的动态性
    4.4 新词与创新思维
    4.5 新词的认知和语用功能
    4.6 新词意义的百科性和理据性
    4.7 新词意义建构中的创新性整合
    4.8 小结
第五章 英语新构词的认知阐释
    5.1 引言
    5.2 英语新构词的主要构词形式
    5.3 隐喻与英语新构词
        5.3.1 隐喻与复合新词
        5.3.2 隐喻与拼合新词
        5.3.3 隐喻与派生新词
    5.4 转喻与英语新构词
        5.4.1 转喻与复合新词
        5.4.2 转喻与转类构词
        5.4.3 转喻与派生新词
        5.4.4 转喻与拼合词和缩略词
        5.4.5 转喻与隐喻在英语新构词中的共同作用
    5.5 类比与英语新构词
        5.5.1 类比与复合新词
        5.5.2 类比与拼合新词
        5.5.3 类比与新构词成分的产生
    5.6 概念整合与英语新构词
        5.6.1 复合新词中的概念整合
        5.6.2 拼合新词中的概念整合
    5.7 小结
第六章 英语新义词的认知阐释
    6.1 引言
    6.2 隐喻与英语新义词
    6.3 转喻与英语新义词
    6.4 类比与英语新义词
    6.5 概念整合与英语新义词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启示
        7.2.1 对英语新词翻译的启示
        7.2.2 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7.2.3 对新词词典编撰的启示
    7.3 本研究的局限和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后记

(7)E-游戏化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与关键词
Abstract and Key Words
前言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成果
第一章 E-游戏化教学及模式概述
    一、重新审视E-游戏
    二、E-游戏化教学的内涵
    三、E-游戏化教学的态度调查
    四、E-游戏化教学模式建构
第二章 E-游戏探究模式
    一、E-游戏探究模式的特点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三、E-游戏探究模式的实践流程
    四、案例: 城市的合理规划——模拟城市
    五、探究型E-游戏的创意设计
第三章 E-游戏练习模式
    一、E-游戏练习模式特点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三、E-游戏练习模式的实践流程
    四、案例
    五、练习型E-游戏的创意设计
第四章 E-游戏导学模式
    一、E-游戏导学模式的特点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三、E-游戏导学模式的实践流程
    四、案例: 小数的性质
第五章 E-游戏社区模式
    一、E-游戏社区模式的特点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三、E-游戏社区模式的实践流程
    四、社区型 E一游戏的创意设计
总结和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9)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标准设定及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综述
    1 成瘾
        1.1 成瘾的定义
        1.2 网络成瘾
        1.2.1 概念
        1.2.2 网络成瘾的特点
        1.2.3 网络成瘾所带来的相关问题
        1.2.4 网络成瘾的成因
        1.2.5 网络成瘾的研究方法
    2 网络成瘾的测量与界定
        2.1 网络成瘾测量的方法
        2.2 标准设定
        2.2.1 标准设定的定义
        2.2.2 标准设定的历史
        2.2.3 标准设定的方法
        2.2.4 标准设定在网络成瘾测量中的应用
    3 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影响
        3.1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特点
        3.2 网络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
        3.3 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第二部分 引言
    1 网络成瘾问题的凸显和相关的研究现状
    2 研究目标
第三部分 用安戈夫(Angoff)方法对网络成瘾的标准设定
    1 问题的提出
    2 方法
        2.1 样本
        2.2 量表的编制
        2.3 标准设定方法的实施过程
        2.4 数据分析与处理
    3 结果分析
        3.1 “最低能力受试者”及其网络成瘾的界定
        3.2 测验的分界分数
        3.3 与外在效标的一致性程度
    4 讨论
        4.1 标准设定的最佳专家人数方案到底是多少?
        4.2 标准设定的效度
        4.3 标准设定的应用与局限
    5 结论
第四部分 网络成瘾与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1 问题的提出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2.2 问卷编制及量表选择
        2.3 调查方法
        2.4 统计工具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2 被试网络成瘾的分布状况
        3.3 与成瘾有关的基本使用情况
        3.4 网络成瘾与青少年生活事件的关系
        3.5 网络成瘾与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的关系
        3.6 成瘾与人格因素的关系
    4 讨论
        4.1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社会性因素的探讨
        4.2 网络成瘾的人格因素探讨
        4.3 对网络成瘾的预防与援助
        4.3.1 时间上控制
        4.3.2 减少游戏含量
        4.3.3 攻击性行为的控制
        4.3.4 减轻学习压力(生活事件)
        4.3.5 改变无序感
        4.3.6 对网络成瘾者的援助
        4.4 存在的局限及未来研究的展望
    5 结论
第五部分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e时代宝宝玩电脑(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汉语后空型汉英融合词语研究[D]. 江天祺. 西南大学, 2021
  • [2]现代汉语词汇、语义及语法变异现象研究[D]. 肖慧. 华中师范大学, 2018(12)
  • [3]儿童问题广告的不良影响及对策研究[D]. 李佳芳. 河南大学, 2012(10)
  • [4]网络词语造词法及语用义研究[D]. 李婷婷. 安徽大学, 2011(04)
  • [5]中韩网络聊天语言比较研究[D]. 崔馝席. 山东大学, 2008(01)
  • [6]心智的门铃 ——英语新词的认知阐释[D]. 杨彬. 苏州大学, 2008(04)
  • [7]E-游戏化教学模式研究[D]. 王琴. 南京师范大学, 2005(03)
  • [8]幼儿学电脑之是与非[J]. 蒋庆林. 家庭(育儿), 2004(09)
  • [9]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标准设定及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影响[D]. 赵鑫. 华东师范大学, 2004(04)
  • [10]e时代宝宝玩电脑[J]. 简单,江帆. 母婴世界, 2004(01)

标签:;  ;  ;  ;  ;  

电子时代宝宝玩电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