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建筑钢管混凝土结构节点设计

民用建筑钢管混凝土结构节点设计

一、民用建筑钢管混凝土结构的节点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王世毅[1](2021)在《扁钢管混凝土柱-H型钢梁节点抗震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扁钢管混凝土柱是指柱截面高宽比为2~4之间的矩形钢管混凝土柱,由于扁钢管混凝土柱截面短边尺寸较小,可以有效隐藏于墙体内部,既能节省居住建筑的使用空间,也能增加建筑的美感,因此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节点加强型扁钢管混凝土柱-H型钢梁连接节点,并对该新型节点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采用核心区钢管柱壁局部加厚、竖向纵隔板、箱型钢牛腿等措施对节点进行优化,建立了基准试件的数值分析模型;同时对受力性能类似的相关扁柱节点的试件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分析,验证了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研究了该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模式和抗震性能,结果表明:构造设计合理的节点的破坏模式主要表现为梁端翼缘的屈曲破坏,符合“强柱弱梁”、“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原则;同时对该新型节点进行了有限元参数化分析,研究了核心区钢管柱壁局部加厚厚度、箱型钢牛腿厚度、柱壁局部加厚区域高度等参数对该新型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3)根据相关规范提出了节点核心域的设计方法,并进行了基准节点试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弹性验算,验算结果均满足规范要求。(4)以采用该扁柱体系的某钢框架住宅楼为例,对该结构进行风荷载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弹性分析以及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静力弹塑性分析,验算了结构的整体指标,得到了整体结构的屈服机制。

方维远[2](2021)在《基于一种异型钢管混凝土柱的云南村镇住宅框架基本结构选型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推进异型钢管混凝土柱未来在云南区域的村镇住宅工程应用,本文通过对比普通异型钢管混凝土柱,提出了一种RT异型钢管混凝土柱。对两种构造形式的L型钢管混凝土柱进行了轴压试验性能的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进一步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云南区域气候和不同抗震设防相结合的异型钢管混凝土柱住宅框架基本结构体系,对该结构体系进行了结构构造选型原则及其整体结构体系分析设计方法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梳理了异型钢管混凝土柱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研究了典型异型钢管混凝土柱不同构造组成、承载力理论计算、轴压和偏压力学性能及其异型钢管混凝土柱框架结构设计,针对云南村镇住宅建筑结构需求,提出本文研究。(2)针对提出的RT异型钢管混凝土柱,进行了普通异型钢管混凝土柱和RT异型钢管混凝土柱的轴压试验对比研究,分析普通异型钢管混凝土柱及其RT异型钢管混凝土柱的破坏模式、试验后期延性、钢管应变分析和极限承载力等力学性能。(3)为了深化异型钢管混凝土柱在云南区域的工程应用,根据云南省地理地貌、区域气候和地震等条件,提出了异型钢管混凝土柱住宅框架基本结构体系的构造选型原则,并就该住宅基本结构体系的主体框架选择,基础组成,关键节点组成,考虑区域气候后围护体系的选择、连接等进行了分析研究。(4)根据云南区域气候和云南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选择围护体系;根据云南民族民居建筑开间、进深特点,确定村镇住宅框架基本结构体系设计分析模型;综合考虑云南地区设防烈度与气候区域所处关系,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整体结构分析、比较,提出一套基于异形钢管混凝土柱的云南省村镇住宅框架基本结构体系在不同抗震设防烈度下和区域气候的抗震性能设计分析方法。

王一焕[3](2020)在《锚固单向螺栓力学性能及其在抗弯框架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钢管混凝土柱因其结构性能高、造价低、施工速度快等优点,在建筑结构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连接节点大多采用传统焊接工艺连接,该安装过程复杂、耗时长以及成本高。而且,焊接梁柱节点现场施工质量难以保障,在地震灾害中容易出现严重的损伤和脆性断裂。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螺栓连接可以解决以上问题,然而存在两个限制因素阻碍该类节点的推广应用,首先是钢管柱和型钢梁进行螺栓连接受到钢管封闭截面限制,其次是方钢管壁的过早屈服和过大面外变形常常成为节点破坏的主要因素。采用带有锚固装置的单向螺栓(简称锚固单向螺栓,下同)可以解决封闭方钢管和钢梁的连接问题,并能减少甚至避免方钢管壁的过早屈服和过大面外变形,但目前有关锚固单向螺栓以及采用锚固单向螺栓的方钢管混凝土柱节点的性能研究不够全面。从锚固单向螺栓、锚固单向螺栓连接节点和组合框架三个层面自下而上开展研究工作,通过建立三个层面的联系,采用试验研究、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系统地研究锚固单向螺栓在抗弯框架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进行了29个锚固单向螺栓拉拔试件的单调加载试验,试验参数有方钢管宽厚比、锚固长度、锚固方式、边距、群锚效应、方钢管壁约束、螺栓等级和直径。分析了其破坏模式、锚固性能、非线性力-位移曲线和荷载传递机制。研究不同试验参数对锚固单向螺栓抗拉性能的影响,提出锚固单向螺栓拉断和拔出两种破坏模式下的轴向拉伸折线力学模型和设计及构造措施建议。(2)开展了8个改进型单向螺栓方钢管混凝土柱端板连接节点的低周往复加载试验,通过试验观察和结果分析,研究该类节点的破坏模式、刚度、承载力、延性和转动能力、刚度和强度退化规律、能量耗散能力以及螺栓锚固构造的可靠性。同时,分析了节点区钢管壁厚度、端板厚度、局部加强连接方式、锚固方式、钢梁截面以及加劲肋等试验参数对该类节点力学性能的影响。(3)建立ABAQUS锚固单向螺栓方钢管混凝土柱节点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并与试验结果进行校核,数值模拟有效地分析了此类节点的工作机理和受力特性,提取节点的主要组件并进行精细化分析,对不同荷载参数、几何参数和材料参数的有限元模型进行了参数研究,构建完善的分析模型。(4)基于组件法推导了锚固单向螺栓方钢管混凝土柱端板连接节点的相关组件计算公式,提出此类连接节点初始转动刚度的力学模型和计算公式。基于锚固单向螺栓方钢管混凝土柱端板连接节点的破坏模式,分别提出了针对单向螺栓、端板、方钢管混凝土柱达到极限承载力时节点弯矩的计算公式,节点抗弯承载力取三者的最小值。考虑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建立了计算简便和有较好可靠性的三折线和双折线简化设计模型。(5)采用OpenSees对三种不同类型锚固单向螺栓连接钢管混凝土柱平面组合框架模型进行了动力时程分析,分析节点转动刚度对组合框架动力性能的影响。针对不同类型组合框架,比较不同的判别方法,给出判别节点半刚性区间的合理建议。提出锚固单向螺栓钢管混凝土柱节点的设计方法、构造要求以及施工方法建议,为该类节点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提供指导和参考。

李忠鹏[4](2020)在《箱形钢梁在混合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的过程中,中心城市的人口快速增长和有限的土地资源矛盾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很多不便,该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国内的建筑师们为了让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采用不断增加结构建筑高度的方法。在最近十年的发展里面,我国建造了一些知名的的200 m~400 m的超高层建筑,其结构多为钢框架-核心筒形式。为了减小钢框架与核心筒之间因为材料的收缩徐变影响造成的性能差别,楼盖梁选用工字形钢梁,外框架采用钢骨混凝土或钢管混凝土柱,形成了混合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的混合结构。选用混合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有着非常多显而易见的优势,比如混凝土成本相对较低,钢结构方面技术较为成熟,对比国外施工的人力花费较低。所以选用该结构可以创造更好的综合效益,是目前最符合我国基础建设基本国情的高层建筑结构形式之一,研究和发展这种混合体系有着很大的工程实际意义。由于超高层建筑受风荷载的影响较大,所以目前研究如何通过结构的体系和构造措施来提高结构整体抗侧刚度以保证结构的“双重抗侧力体系”很有必要。已有研究发现加强层的设置可使周边框架柱有效地发挥作用,以增强整个结构的抗侧力刚度。但在地震作用下加强层的设置将会引起结构刚度、内力突变,并易形成薄弱层,结构的损坏机理难呈“强柱弱梁”和“强剪弱弯”的延性屈服机制。在课题组前期的研究中,我们发现采用《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中给出的箱形钢梁作为楼盖主梁,可能是解决设置加强层带来不利影响的有效方法之一。由于楼盖主梁与外围框架柱刚接与混凝土核心筒铰接能使外框架分配最多的楼层剪力和倾覆弯矩,有较好的经济性和较高的结构冗余度。因此,箱形楼盖主梁宜与周边矩形钢管混凝土框架柱采用刚性连接,与混凝土核心筒采用铰接。本文基于实际工程对箱形梁替代工字形楼盖主梁进行研究,以期通过不设加强层的方法在满足现行规范要求时,使结构不出现薄弱层,为超高层建筑设计提供新的思路,使结构保持良好的抗侧移能力和抗震性能,又能避免加强层处的刚度和内力突变。本文以某些实际工程为背景,对箱形梁替代工字形楼盖主梁的混合框架-核心筒超高层结构体系的结构分析指标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海南大厦项目对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带加强层的混合框架-核心筒超高层结构的受力和变形特点进行考察,并用箱形梁替代工字形楼盖主梁计得到不设加强层的结构,结合结构层间位移角,剪重比及框架承担剪力等结构控制指标对二者进行探讨和分析,给出结构设计建议。(2)分别对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区、7度区的和6度区的混合框架-核心筒超高层结构使用箱形梁作为结构主梁的结构方案进行分析,进一步讨论在满足结构控制指标要求时,不同设防烈度区的框架-核心筒结构建筑使用箱型梁替代工字形楼盖主梁的建筑高度。(3)为了保证箱形钢梁与箱型柱有可靠的连接,促进箱形钢梁的工程应用,提出了新型箱形梁-方钢管混凝土柱节点的栓焊混合盖板加强连接。在证明有限元模拟的精确定性后,运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新型连接节点做了变参数分析,以明确各参数的变化对节点模型抗震性能的影响,并给出了连接的设计建议。通过整体结构的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在框架-核心筒中使用箱形梁作为楼盖主梁,无论是在地震作用下,亦或风荷载作用下,采用箱形楼盖主梁方案结构的楼层位移、楼层位移角都优于工字形梁方案的结构;采用箱形梁作为结构楼盖主梁可以有效解决原结构设置加强层而产生的薄弱层以及结构刚度和内力突变的情况;箱形梁在降低楼层高度和提高结构经济性方面更具优势。八度设防海南大厦项目当采用箱形梁替代结构工字形主梁,最多还可以增加两层,高度增加7.6m,建筑高度为197.05m;七度设防烈度的上海某混合框架-核心筒结构楼层数为52层时,采用箱形梁替代结构工字形主梁时,高度增加60.2m,建筑高度为231.25m,此时各项结构控制指标均能满足:六度设防烈度的南昌华皓中心混合框架-核心筒结构采用箱形梁替代结构工字形主梁楼层可增加一层,高度增加3.9m,建筑高度为255m。通过对盖板加强连接节点力学性能的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建议上盖板取矩形盖板,盖板长度取(0.4-0.8)hb,hb代表梁高;盖板厚度取值和梁翼缘厚度相同。

王俊杰[5](2020)在《箱形梁-箱形柱栓焊混合削弱式连接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Northridge和Kobe地震后,工程界对钢框架梁柱节点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通过对节点进行加强或削弱来改善节点的抗震性能。RBS(Reduced Beam Section)、锥形削弱节点都属于新型后Northridge节点,能够很好地实现梁塑性铰的外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PKPM设计软件计算出采用H形梁的高层方钢管混凝土框架-核心筒工程实例的抗震性能及设计指标。通过楼层位移、楼层位移角、刚重比、刚度比、剪重比、经济性指标等方面与采用箱形梁的替代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从力学性能、经济角度等方面分析高层结构采用箱形梁替代传统H形梁的优势。结果表明:箱形梁在抗震方面有着H形梁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同时在经济性方面也有很好的效果。为了研究箱形梁后Northridge连接节点的抗震设计方法,应用PKPM软件构建BASE模型作为用于RBS、锥形削弱变参数分析的基本试件。在验证论文ABAQUS有限元模型和分析方法的正确性后,对BASE模型的RBS、锥形削弱节点进行变参模拟分析;共建立7个系列55个有限元模型进行变参数研究,分析削弱参数的影响。主要结论和建议如下:(1)各削弱参数对新型箱形梁RBS削弱式连接和锥形削弱式连接节点的承载能力、耗能性能和延性等都有影响;(2)对新型箱形梁RBS削弱式连接的设计建议:梁端削弱参数a的取值范围为(0.50-0.70)bf,削弱参数b建议取值范围为(0.65-0.95)hb,削弱参数c的建议取值范围为(0.20-0.25)bf,式中bf表示梁的翼缘宽度,hb表示梁的截面高度;(3)对新型箱形梁锥形削弱式连接连接的设计建议:梁端削弱参数L1的建议取值范围为(0.10-0.30)bf,削弱参数L2的建议取值范围为(0-0.15)bf,梁端削弱参数L3建议取值范围为(0.45-0.90)hb,梁端削弱参数L4的建议取值范围为(0.17-0.25)bf,式中bf表示梁的翼缘宽度,hb表示梁的截面高度。

曹石[6](2020)在《装配式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结构体系抗震性能与设计理论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逐渐加快推进住宅产业化发展,装配式钢结构因其抗震性能优越以及轻质环保等诸多优点,从而得到大力推广和广泛应用。但是,当前我国应用的钢结构住宅体系尤其是应用的高层住宅钢结构体系存在着工厂制作程度较低、标准化应用较差以及围护体系落后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制约了国内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应用和推广。针对我国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基于标准化制作和设计理念提出一种新型装配式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体系。该体系主要由钢异形束柱承重构件、上环下隔式梁柱节点、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以及叠合楼板等部件组成,其具有工厂制作化、现场焊接少、施工便捷高效以及集成化高等特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该体系的抗震性能和部分关键设计依据尚缺乏足够的研究和理论支撑,制约了该体系的推广。因此,本文将围绕装配式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及设计理论中的关键问题开展研究,旨在为其推广和应用奠定理论技术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梁柱节点在本文研究结构体系中为传递力的主要部位,对结构的承载力和抗震性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本文考虑柱壁厚度、梁截面高度、柱截面形式、外肋贴板、柱连接方式以及翼缘削弱(RBS)梁截面构造等因素,遵循“强节点、弱构件”的原则,共设计了9个足尺上环下隔式异形束柱梁柱节点,并对其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来研究该节点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模式、传力机制、耗能能力以及承载力等性能。结果表明,除了RBS梁截面节点的试件,其塑性发展以及破坏区域主要集中梁端,破坏模式主要包括梁端焊缝断裂和环板断裂两种;而采用RBS梁截面构造的上环下隔式梁柱节点的塑性发展则集中在RBS区域,其破坏模式为在RBS区域内翼缘受拉断裂。试验中得到的试件荷载-位移滞回曲线饱满,表明该节点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节点的承载力主要受到梁截面高度和柱壁厚度的影响,而外肋贴板构造、异形束柱截面形式等因素对承载力的影响很小;此外,除了试件T-6以外,试验中其余节点的转动能力均能够满足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抗震设计要求。(2)通过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新型上环下隔式异形束柱梁柱节点的数值模型,对试验节点进行模拟分析,并与试验结果对比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通过该模型对节点进行全过程和关键部位的应力分析可得,环板的应力主要集中与梁直接连接的腔体区域,表明该腔体主要承受梁端传递来的弯矩,其他腔体承受的弯矩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梁与环板连接截面、环板与柱壁连接截面以及RBS区域过焊孔都处存在的严重的应力集中现象,与试验中的破坏截面基本一致。为弥补试验的参数不足,基于上述有限元模型进行参数分析,结果表明,环板和隔板的厚度和悬挑长度以及柱壁厚度对节点的承载力和刚度有一定影响,而轴压比的影响很小。采用屈服线理论推导出此类节点的承载力计算公式,将该公式计算得到的承载力与试验、有限元模型以及《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2015)的结果进行对比,表明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和有限元结果比较接近,比规程取值更加合理和准确;最后依据试验、理论和有限元模型对新型节点的研究成果给出了该类节点的构造要求和设计方法。(3)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拟合的方法,建立了上环下隔类梁柱节点的初始刚度计算公式;基于前文研究成果,并通过有限元模型数据,建立该类节点弯矩-转角(M-θ)关系分别在单调荷载作用下的计算模型和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恢复力模型;将采用上述模型的计算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对比,两者结果吻合较好,表明上述模型可以用作结构的弹塑性分析。(4)针对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在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中应用时与主体结构连接的问题,分别提出外挂和内嵌两种连接形式的新型墙板连接节点;对其中受力复杂的外挂墙板连接节点进行研究,并给出该连接节点的设计方法和参数取值。为了研究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对装配式钢结构的动力特性的影响,分别对两栋采用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的装配式钢结构工程的动力特性进行现场实测;试验结果表明,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对主体钢结构的动力特性有较大的影响,我国《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2015)给出的自振周期折减系数取值较大;为避免采用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的主体结构在抗震设计时计算得到地震荷载偏小,通过分析研究建议当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与结构柔性连接时,结构自振周期折减系数可取0.7~0.8,当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与结构刚性连接时,需将墙板做为结构构件建模来进行结构分析计算。(5)选取不同结构高度建立考虑上环下隔式梁柱节点弯矩-转角关系的装配式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结构体系地震反应分析模型,通过静力弹塑性分析法和能力谱法对装配式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结构体系的强度折减系数R进行分析和讨论,建议该体系的强度折减系数R可取3.6,并依据建议的系数得到修正后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可供该新型体系抗震设计参考。(6)对某一工程案例应用装配式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体系进行设计,分别从结构体系和围护体系两个方面出发,详细介绍了该体系的设计流程和装配化施工过程,表明该体系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李贝贝[7](2019)在《装配式钢管混凝土框架-屈曲约束支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及地震易损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大力发展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和推广减震新技术的应用。然而传统钢结构存在以现场焊接为主,装配化程度不高,质量保证难度大,不适应高层建筑抗震和抗风等问题。自汶川地震后,屈曲约束支撑减震技术得到了学术界和工程界广泛关注,但尚缺乏采用不同连接形式的屈曲约束支撑试验和理论研究。国内外学者对梁柱节点刚接的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研究较多,但缺乏单边螺栓连接装配式钢管混凝土框架与屈曲约束支撑协同抗震性能的深入研究。因此,本文提出装配式钢管混凝土框架-屈曲约束支撑结构体系,可以充分发挥屈曲约束支撑稳定的抗侧能力和屈服耗能能力、钢管混凝土柱优越的竖向承载能力和单边螺栓装配化连接能力,实现了结构各部件优势最大化,符合国家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发展理念。为了解此类新型组合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设计方法及地震易损性,开展了以下工作:(1)进行了五种采用不同连接形式的屈曲约束支撑滞回性能试验和数值分析。评价试件的破坏模式、轴向弹性刚度、芯板应变、累积耗能等指标,探讨支撑芯板耗能段应变需求和结构设计层间位移角之间的关系。提出考虑不同连接形式影响的屈曲约束支撑轴向等效弹性刚度计算公式,其理论值、试验值和有限元计算值之间吻合较好;明确了结构设计时应考虑节点板刚度对支撑总体刚度的贡献。(2)开展了两榀装配式钢管混凝土框架-屈曲约束支撑结构拟动力试验。从试件在不同地震强度作用下的破坏模式、位移时程曲线、层间剪力-层间位移角滞回曲线、刚度退化、延性系数和耗能时程曲线等指标评价此类新型组合结构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小震时结构处于弹性阶段,支撑为结构提供较大的抗侧刚度;中震时支撑开始进入屈服阶段耗能;大震及超罕遇地震时支撑充分屈服耗能,保护主体结构免受严重损伤。(3)基于纤维模型理论,采用OpenSees有限元程序建立此类新型组合结构的弹塑性分析模型。节点域的剪力-剪切模型和组合节点的弯矩-转角模型是准确模拟此类新型组合结构的关键和核心,因此改进由方、圆钢管混凝土柱与组合梁形成节点域的剪切公式;提出单边螺栓连接组合节点在正、负弯矩作用下的初始转动刚度、塑性抗弯承载力和转动能力的最优计算公式,考虑组合节点的极限抗弯承载力,优化组合节点弯矩-转角模型以考虑屈服后的应变强化效应。通过试验数据验证了采用上述理论方法建立的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准确性,探讨了是否考虑节点刚度对框架支撑体系层面抗震性能的影响。(4)提出了基于改进的能量平衡和整体失效模式的塑性设计方法来设计此类新型组合结构体系。以结构在设计地震作用下的整体失效模式为目标,提出考虑结构屈服后应变强化效应的能量平衡方程,建立此类新型组合结构整体屈服位移的计算公式;推导避免框架三类不利失效模式和实现整体失效模式的相关公式,推导过程中考虑组合节点在小震、中震和大震下的转动能力限值,有效解决了节点半刚性特征的性能化控制问题。设计6、9、12和20层典型结构,开展小震、中震和大震作用下的非线性时程分析。以层间位移角、残余层间位移角、节点转动和支撑位移延性为指标,验证了提出的塑性设计方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5)发展了基于IDA的装配式钢管混凝土框架-屈曲约束支撑结构概率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通过概率地震需求分析和能力分析建立典型结构非倒塌易损性曲线,评估结构在不同地震水平下发生不同极限状态的超越概率。提出以几何平均谱加速度作为地震动强度指标来评估结构抗倒塌能力的方法,简化了评估流程。建立了基于地震动逐次累加法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推导结构层面、子结构层面和构件层面发生不同损伤事件的概率分布函数;考虑识别倒塌点的认知不确定性。以6层和12层典型结构为例,从结构、子结构和构件层面充分评估了结构发生不同层次损伤状态事件的超越概率,有利于针对性地制订防震减灾规划,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倪路瑶[8](2019)在《新型预制组合框架结构梁柱连接节点相关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正在全面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并积极推进以发展装配式建筑为重点的新型建筑工业化。然而就我国目前的装配式结构推广情况看,现有的大部分梁柱节点构造复杂、现场临时钢管支撑用量大,严重阻碍了其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因此,为加快推进我国的建筑工业化进程,研发适应我国国情,构造简单高效、施工可行高的新型连接节点迫在眉睫。本文依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装配式建筑关键节点连接高效施工及验收技术研究与示范》(2016YFC0701703),总结现有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节点存在的不足之处,综合考虑生产、施工、受力性能等因素,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新型预制组合框架结构梁柱连接节点。该新型节点借鉴了钢结构框架梁柱节点的连接形式,继承了钢结构框架安装工艺安全可靠、简单高效的优势,组合了先张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经济性,而且可参照钢结构框架节点控制塑性铰位置的做法实现延性设计,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本文通过开展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初步探索了该新型节点的抗震性能。论文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本文详细介绍了新型预制组合框架结构梁柱连接节点的构造及构件制作方法,从类型选择和塑性铰控制两个角度解释了节点的设计思路,从构件制作与施工方法的角度分析了新型预制组合框架结构梁柱连接节点的优势;对于采用此新型梁柱节点的多高层装配式组合框架结构,本文给出了标准的现场施工安装过程,以指导实际工程。(2)本文设计并制作了六个足尺节点试件开展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包括三个边节点试件和三个中节点试件,分为普通节点、梁端翼缘设置狗骨的削弱型节点和梁端腹板开洞的削弱型节点三类。基于试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得到了各试件的破坏模式、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屈服强度、延性、刚度退化、耗能能力等关键的受力性能指标,研究表明:新型预制组合框架结构梁柱连接节点可参照钢结构框架节点控制塑性铰外移的做法,通过削弱梁翼缘准确控制塑性铰的位置,利用延性较好的钢材进行耗能,节点滞回曲线呈饱满的梭形,承载力稳定且耗能能力强,有效提高了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达到了延性设计的目的。但通过对梁腹板开孔无法将塑性铰控制在钢接头中,其受力性能和普通节点无明显差别,延性及耗能能力较差。(3)通过有限元分析平台OpenSees对试件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建模分析,并通过与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建模方法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对新型梁柱节点进行参数化分析,为节点构造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依据。通过以上研究工作,本文对新型预制组合框架结构梁柱连接节点的构件制作、施工方法及抗震性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为该新型节点的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应用提供了一定的试验数据和理论基础。

张会凯[9](2019)在《桁架式多腔体钢板组合剪力墙-H型钢梁节点抗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钢板组合剪力墙将两侧端柱与双层钢板焊接成整体,在双层钢板内的钢腔及端柱内灌注混凝土,利用钢材与混凝土的组合效应,即钢腔内的混凝土约束钢腔过早产生屈曲,钢腔的套箍作用又使混凝土处于三向受压状态,可以充分发挥混凝土的抗压和钢材的抗拉特性。而新型桁架式多腔体钢板组合剪力墙在钢板组合剪力墙的基础上,通过钢筋桁架对双层钢板进行加劲,可以进一步延缓钢板的屈曲,从而保证桁架式多腔体钢板组合剪力墙在竖向承重的同时,有效抵抗水平地震作用,提高其抗震性能。桁架式多腔体钢板组合剪力墙用于框架-剪力墙结构中需要与钢梁形成可靠连接,墙-梁连接节点是结构体系中保证传力可靠的关键部位,其抗震性能对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影响显着。本文从传力合理、构造简单和施工方便等角度考虑,参考已有梁柱节点构造形式,提出了4类不同构造的代表性桁架式多腔体钢板组合剪力墙-H型钢梁连接节点。为了研究这4类墙-梁节点的抗震性能,分别针对性地设计了4个代表性的1:1足尺节点试件,并对其开展了节点拟静力试验,考察了每个试件的破坏过程和关键部位的工作状态,依据节点的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得到各节点试件的承载力、延性系数、刚度退化和耗能系数等抗震性能指标。试验结果表明,4个墙-梁节点试件的最终破坏均由竖向外肋板端部处钢梁翼缘撕裂导致,竖向外肋板末端处的钢梁翼缘在破坏前出现明显鼓曲,塑性铰外移明显,而墙体端柱均未出现明显变形,节点满足“强柱弱梁、强节点弱构件”的钢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原则。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4个墙-梁节点试件进行模拟,得到了各节点模型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承载力、延性系数、刚度退化以及节点关键部位应力分布等分析结果,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对比表明,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较好,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对墙-梁标准节点进行参数化分析,揭示了竖向外肋板尺寸长度、宽度、宽厚比和墙体轴压比对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结合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结果,给出墙-梁标准节点可用于指导工程实际的构造措施。结合本文研究结果和相关规范,给出了墙-梁标准节点的设计方法,为桁架式多腔体钢板组合剪力墙结构的应用提供了重要技术依据。

谭杰[10](2019)在《榫卯连接组合框架边柱节点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房屋建筑过程中建筑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建筑产业的不断发展,各种新的构件和结构形式不断出现。其中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能够发挥两种材料各自的优良特性,使得它们各自的力学性能都能够充分利用,目前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鉴于此,本文在常见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外包U形钢混凝土组合梁——方钢管混凝土柱梁柱边节点,即新型榫卯连接组合框架梁柱边节点,并且本文对此种节点展开了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并提出了设计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首先介绍了外包U形钢——混凝土组合梁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归纳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关于外包U形钢——混凝土组合梁和钢管混凝土柱两种组合结构连接节点的常见的种类和形式。然后介绍了新型榫卯连接钢筋截断式边节点在正弯矩作用下以及钢筋贯穿式节点在负弯矩作用下的单调静载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整理,得到了试件的破坏机理、荷载——位移曲线、弯矩——转角曲线以及应力——应变曲线等。其次运用ABAQUS建立试件模型与试验结果比较,校核修正有限元模型,为该类型的节点建模提供了解决方案,并在有限元分析的基础之上,对节点的受力机理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校核后的有限元模型进行参数化分析,分析了主梁梁高、方钢管柱壁厚、轴压比、材料强度以及楼板负筋是否贯穿等参数对节点承载力的影响。最后介绍了基于组件法和简单塑性理论,推导出了极限承载力计算表达式,以及基于弹性理论给出了节点开裂弯矩计算表达式,并利用已有的试验数据与理论计算值进行比较,吻合度较好,能够满足工程设计需要。

二、民用建筑钢管混凝土结构的节点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用建筑钢管混凝土结构的节点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扁钢管混凝土柱-H型钢梁节点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钢管混凝土柱受力机理和基本构造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矩形钢管混凝土柱相关节点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扁钢管混凝土柱相关节点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扁钢管混凝土柱-H型钢梁节点数值模型建立
    2.1 引言
    2.2 节点概念设计
        2.2.1 节点构造
        2.2.2 基准节点尺寸设计
    2.3 本构关系
        2.3.1 钢材本构关系及屈服准则
        2.3.2 约束混凝土本构关系及屈服准则
    2.4 有限元模型建立
        2.4.1 建立几何模型
        2.4.2 单元参数与网格划分
        2.4.3 相互作用与边界条件
        2.4.4 荷载施加
    2.5 有限元模型验证
        2.5.1 破坏模式
        2.5.2 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
    2.6 基准节点破坏模式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扁钢管混凝土柱-H型钢梁节点抗震性能参数化分析
    3.1 引言
    3.2 新型装配式钢结构节点参数设计
    3.3 钢管混凝土柱壁局部加厚厚度对节点受力性能影响
        3.3.1 破坏形态与应力应变云图
        3.3.2 滞回曲线
        3.3.3 骨架曲线及极限承载力
        3.3.4 延性及耗能能力
        3.3.5 刚度退化
    3.4 箱型钢牛腿厚度对节点受力性能影响
        3.4.1 破坏形态与应力应变云图
        3.4.2 滞回曲线
        3.4.3 骨架曲线及极限承载力
        3.4.4 延性及耗能能力
        3.4.5 刚度退化
    3.5 节点域加厚高度和纵隔板对节点受力性能影响
        3.5.1 破坏形态与应力应变云图
        3.5.2 滞回曲线
        3.5.3 骨架曲线及极限承载力
        3.5.4 延性及耗能能力
        3.5.5 刚度退化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扁钢管混凝土柱-H型钢梁节点设计方法
    4.1 引言
    4.2 节点域传力机理
    4.3 节点抗弯承载力
        4.3.1 钢梁承载力
        4.3.2 高强螺栓抗剪承载力
        4.3.3 连接焊缝强度
    4.4 梁柱节点抗震设计
        4.4.1 构件连接极限承载力
        4.4.2 节点承载力验算
        4.4.3 节点域承载力和稳定验算
    4.5 算例
        4.5.1 钢梁
        4.5.2 刚性连接
        4.5.3 梁柱节点抗震验算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扁柱体系钢结构住宅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
    5.1 引言
    5.2 工程概况
    5.3 计算模型建立
    5.4 结构整体分析
        5.4.1 风荷载分析
        5.4.2 地震弹性分析
    5.5 静力弹塑性分析
        5.5.1 抗震性能目标确定
        5.5.2 参数设置和荷载施加
        5.5.3 定义及分配塑性铰特性
        5.5.4 计算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2)基于一种异型钢管混凝土柱的云南村镇住宅框架基本结构选型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异形柱住宅特点
    1.3 异型钢管混凝土柱的研究现状
        1.3.1 普通异型钢管混凝土柱
        1.3.2 方钢管组合异形钢管混凝柱
        1.3.3 由方矩形钢管组合焊接型成的其他异形钢管混凝土柱
        1.3.4 加劲异形钢管混凝土柱
        1.3.5 带约束拉杆的异型钢管混凝土柱
    1.4 异形钢框架结构研究及应用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
    1.6 课题来源
第二章 RT异型钢管混凝土柱轴压试验性能及极限承载力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内容和目的
        2.2.1 实验内容
        2.2.2 实验目的
    2.3 试验设计
        2.3.1 试件设计
        2.3.2 试件的制作流程
        2.3.3 材料力学性能
        2.3.4 试验加载装置和观测布置
        2.3.5 轴压力和极限承载力的计算
        2.3.6 加载方案
    2.4 试验结果及分析
        2.4.1 试验过程和破坏形态
        2.4.2 轴向荷载—轴向位移分析及其延性分析
        2.4.3 轴向荷载—水平挠度曲线分析
        2.4.4 钢管应变分析
        2.4.5 轴压极限承载力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云南地区异型钢管混凝土柱住宅基本结构构造选型
    3.1 引言
    3.2 云南地区情况
        3.2.1 地区的资源条件
        3.2.2 结构体系的构件选型原则
    3.3 结构体系构造组成
        3.3.1 主体框架结构
        3.3.2 结构体系基础
        3.3.3 节点形式
        3.3.4 围护体系的选择
        3.3.5 钢木预制踏步组合楼梯
        3.3.6 内装系统
        3.3.7 SSSCC村镇住宅结构体系优势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异型钢管混凝土柱在云南村镇住宅框架基本结构分析研究
    4.1 引言
    4.2 SSSCC村镇住宅框架结构体系的整体设计方法
    4.3 异型钢管混凝土柱计算模型的建立
        4.3.1 计算基本参数
        4.3.2 计算模型的建立
    4.4 异型钢管混凝土整体结构的有限元分析
        4.4.1 模态分析
        4.4.2 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
        4.4.3 弹性时程分析
        4.4.4 静力弹塑性分析
    4.5 云南省村镇工程应用推广分析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课题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3)锚固单向螺栓力学性能及其在抗弯框架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单向螺栓连接介绍
        1.2.1 Hollo-Bolt
        1.2.2 Flowdrill
        1.2.3 The Ajax Oneside
        1.2.4 The Molabolt
        1.2.5 BOM和 HSSB
        1.2.6 改进单向螺栓
    1.3 单向螺栓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4 方钢管柱型钢梁梁柱连接节点研究现状
        1.4.1 方钢管柱型钢梁梁柱连接节点类型
        1.4.2 连接分类方法
        1.4.3 组件法的研究现状
    1.5 单向螺栓连接节点研究现状
        1.5.1 空心方钢管柱与型钢梁单向螺栓连接节点研究现状
        1.5.2 方钢管混凝土柱与型钢梁单向螺栓连接节点研究现状
        1.5.3 单向螺栓连接节点有限元分析
    1.6 外套管式方钢管柱与型钢梁节点研究
    1.7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8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锚固单向螺栓拉拔性能试验研究
    2.1 试验目的
    2.2 试验概况
        2.2.1 试件设计
        2.2.2 材性设计
        2.2.3 试验装置及加载制度
    2.3 试验现象及破坏模式
        2.3.1 钢管壁约束锚固单向螺栓单孔拉拔试件
        2.3.2 钢管壁约束锚固单向螺栓双孔拉拔试件
        2.3.3 无钢管壁约束锚固单向螺栓单孔拉拔试件
    2.4 试验结果及分析
        2.4.1 荷载-位移曲线
        2.4.2 参数分析
        2.4.3 传力机制与受力机理分析
        2.4.4 轴向拉伸力学模型
    2.5 锚固单向螺栓设计
        2.5.1 锚固端
        2.5.2 内螺杆
        2.5.3 螺栓布置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锚固单向螺栓方钢管混凝土柱节点性能研究
    3.1 试验目的
    3.2 试验概况
        3.2.1 试件设计
        3.2.2 试件准备
        3.2.3 材性试验
        3.2.4 试验装置和加载制度
        3.2.5 加载制度
        3.2.6 测点布置和量测
    3.3 试验现象与破坏形态
    3.4 试验分析和讨论
        3.4.1 滞回曲线
        3.4.2 骨架曲线
        3.4.3 节点分类
        3.4.4 转动能力和延性
        3.4.5 强度退化
        3.4.6 刚度退化
        3.4.7 能量耗散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锚固单向螺栓方钢管混凝土柱节点有限元分析
    4.1 概述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1 几何尺寸
        4.2.2 材料属性
        4.2.3 接触与约束
        4.2.4 单元选取和网格划分
        4.2.5 边界条件
        4.2.6 加载方式
        4.2.7 隐式与显式算法
    4.3 有限元分析和试验结果对比
        4.3.1 破坏模式对比
        4.3.2 弯矩-转角曲线对比
    4.4 锚固单向螺栓方钢管混凝土柱节点工作机理分析
        4.4.1 锚固单向螺栓方钢管混凝土柱节点工作机理分析
        4.4.2 加劲肋的作用
        4.4.3 锚固单向螺栓方钢管混凝土柱节点荷载传递方式
    4.5 参数分析
        4.5.1 轴压比
        4.5.2 摩擦面抗滑移系数
        4.5.3 混凝土强度
        4.5.4 端板形式与尺寸
        4.5.5 螺栓直径和横向间距
        4.5.6 局部加强长度和厚度
        4.5.7 加劲肋形状与厚度
    4.6 锚固单向螺栓新型空间连接节点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锚固单向螺栓方钢管混凝土柱节点理论研究
    5.1 引言
    5.2 节点初始转动刚度
        5.2.1 确定对节点刚度有贡献的组件
        5.2.2 各组件的刚度计算
        5.2.3 组合各刚度的计算模型
    5.3 节点抗弯承载力
        5.3.1 单向螺栓强度控制的节点抗弯承载力计算
        5.3.2 端板强度控制的节点抗弯承载力计算
        5.3.3 钢管混凝土柱强度控制的节点抗弯承载力计算
    5.4 节点弯矩-转角简化模型
        5.4.1 节点弯矩-转角关系幂模型
        5.4.2 节点弯矩-转角关系三段式模型
        5.4.3 节点弯矩-转角关系设计建议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锚固单向螺栓钢管混凝土柱组合框架性能研究及工程设计建议
    6.1 基于OpenSees的半刚性组合框架动力时程分析
        6.1.1 OpenSees有限元建模
        6.1.2 半刚性对组合框架动力性能的影响
    6.2 锚固单向螺栓钢管混凝土柱节点工程设计建议
        6.2.1 节点设计方法建议
        6.2.2 节点构造要求
        6.2.3 节点施工方法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设计建议
    三、创新点
    四、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箱形钢梁在混合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选题背景
    1.3 混合框架-核心筒的“双重抗侧力体系”
        1.3.1 混合框架-核心筒的“双重抗侧力体系”的组成机制和保证措施
        1.3.2 混合框架-核心筒的“双重抗侧力体系”的保证措施的研究现状
    1.4 框架结构-核心筒中梁柱节点的研究现状
        1.4.1 盖板加强型节点的研究现状
        1.4.2 箱形柱与箱形梁连接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1.5.1 混合框架-核心筒的“双重抗侧力体系”的保证措施的不足
        1.5.2 混合框架-核心筒加强层措施的替代方案
        1.5.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海南大厦框架-核心筒结构的设计分析
    2.1 引言
    2.2 海南大厦的设计概况
        2.2.1 建筑设计概况
        2.2.2 结构设计概况
        2.2.3 计算程序和基本假定
        2.2.4 主要计算参数
    2.3 结构计算指标要求
        2.3.1 周期比
        2.3.2 位移比
        2.3.3 水平位移值和舒适度
        2.3.4 刚度比
        2.3.5 层间受剪承载力比
        2.3.6 重力二阶效应
        2.3.7 刚重比
        2.3.8 剪重比
    2.4 海南大厦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弹性分析
        2.4.1 海南大厦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弹性结果及分析
        2.4.2 位移比
        2.4.3 剪重比
        2.4.4 水平位移值和舒适度要求
        2.4.5 层间刚度比
        2.4.6 层间受剪承载力比
        2.4.7 刚重比
    2.5 箱形梁替代结构工字形楼盖主梁方案
        2.5.1 箱形梁替换结构楼盖主梁构件
        2.5.2 弹性计算
        2.5.3 弹性计算结果分析
        2.5.4 经济性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震区采用箱形楼盖梁的混合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高度分析
    3.1 八度设防烈度区采用箱形楼盖梁的混合框架-混凝土核心筒
        3.1.1 弹性分析
        3.1.2 弹性分析结论
        3.1.3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
    3.2 七度设防烈度区采用箱形楼盖梁的混合框架-混凝土核心筒
        3.2.1 项目概况
        3.2.2 主要计算参数
        3.2.3 模型建立
        3.2.4 弹性分析
        3.2.5 弹性计算结果分析
        3.2.6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
    3.3 六度设防烈度区采用箱形主梁的混合框架-混凝土核心筒
        3.3.1 项目概况
        3.3.2 主要计算参数
        3.3.3 模型建立
        3.3.4 弹性计算
        3.3.5 弹性计算结果分析
        3.3.6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箱形梁盖板加强连接节点的参数分析
    4.1 引言
    4.2 有限元验证
        4.2.1 有限元模型构建
        4.2.2 破坏形态的对比分析
        4.2.3 滞回曲线的对比分析
    4.3 盖板加强型节点参数设置
        4.3.1 节点柱、梁尺寸
        4.3.2 盖板加强节点参数的确定
    4.4 盖板加强型节点参数分析
        4.4.1 盖板形状对节点的影响分析
        4.4.2 盖板长度对节点的影响分析
        4.4.3 盖板厚度对节点的影响分析
    4.5 盖板加强型节点与RBS型节点的对比分析
        4.5.1 RBS型节点参数的确定
        4.5.2 节点破坏形式对比
        4.5.3 节点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对比
        4.5.4 节点刚度和耗能的对比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箱形梁-箱形柱栓焊混合削弱式连接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箱形梁-箱形柱连接的研究现状
        1.2.1 箱形柱与箱形梁连接简介
        1.2.2 箱形柱与箱形梁连接的研究现状
    1.3 梁端削弱式连接的研究现状
        1.3.1 梁端削弱式连接简述
        1.3.2 梁端削弱式式连接研究现状
    1.4 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有限元模拟分析方法与验证
    2.1 引言
    2.2 RBS削弱式连接有限元验证
        2.2.1 有限元模型构建
        2.2.2 试验和有限元结果对比
    2.3 箱形梁-箱形柱连接节点有限元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箱形梁连接节点的模型设计
    3.1 引言
    3.2 PKPM计算模型
        3.2.1 工程概况
        3.2.2 结构布置
        3.2.3 设计主要规程和规范
        3.2.4 设计参数
    3.3 计算结果及指标对比分析
        3.3.1 周期与振型
        3.3.2 结构位移和位移比
        3.3.3 结构刚重比
        3.3.4 结构刚度比
        3.3.5 结构剪重比
        3.3.6 经济性
    3.4 有限元模型设计
        3.4.1 节点模型选择
        3.4.2 节点验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箱形梁RBS削弱式连接节点的变参数分析
    4.1 引言
    4.2 RBS节点的设计
        4.2.1 节点柱、梁尺寸
        4.2.2 RBS节点参数的确定
        4.2.3 RBS节点验算
    4.3 RBS-BASE节点分析
        4.3.1 节点破坏形式
        4.3.2 节点抗震性能
    4.4 RBS节点变参数分析
        4.4.1 RBS-A系列节点的分析
        4.4.2 RBS-B系列节点分析
        4.4.3 RBS-C系列节点的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型箱形梁锥形削弱式连接节点变参数分析
    5.1 前言
    5.2 锥形削弱节点的设计
        5.2.1 节点柱、梁尺寸
        5.2.2 锥形削弱节点参数的确定
        5.2.3 锥形削弱节点验算
    5.3 ZX-BASE节点分析
        5.3.1 节点破坏形式
        5.3.2 节点抗震性能
    5.4 锥形削弱节点变参数分析
        5.4.1 ZX-L1系列节点分析
        5.4.2 ZX-L2系列节点分析
        5.4.3 ZX-L3系列节点分析
        5.4.4 ZX-L4系列节点分析
    5.5 两种削弱式节点对比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装配式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结构体系抗震性能与设计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钢结构住宅结构体系发展
        1.2.1 低层钢结构住宅体系
        1.2.2 多高层钢结构住宅体系
        1.2.3 装配式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体系
    1.3 本文研究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冷弯方钢管-H型钢梁柱节点研究现状
        1.3.2 异形柱梁柱节点研究现状
        1.3.3 钢结构强度折减系数国内外研究现状
        1.3.4 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对钢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研究现状
    1.4 当前研究不足
    1.5 论文研究方法和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上环下隔式异形束柱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节点试件设计及加工
    2.3 节点试件材性试验
    2.4 节点试验准备
        2.4.1 加载方案
        2.4.2 加载制度
        2.4.3 量测内容
    2.5 试验现象
        2.5.1 试件I-1
        2.5.2 试件I-2
        2.5.3 试件I-3
        2.5.4 试件T-1
        2.5.5 试件T-2
        2.5.6 试件T-3
        2.5.7 试件T-4
        2.5.8 试件T-5
        2.5.9 试件T-6
        2.5.10 试验现象及破坏模式分析讨论
    2.6 试验结果分析
        2.6.1 荷载-位移滞回曲线
        2.6.2 刚度退化
        2.6.3 骨架曲线
        2.6.4 延性系数
        2.6.5 耗能能力
        2.6.6 节点域剪切角分析
        2.6.7 梁翼缘应力分布
        2.6.8 环板与贯穿隔板应力分布
    2.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上环下隔式异形束柱梁柱节点数值分析及理论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节点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1 模型中材料本构关系
        3.2.2 单元选取及边界条件
        3.2.3 有限元模型的求解
    3.3 试验与有限元模型结果对比
        3.3.1 试验过程现象对比
        3.3.2 滞回曲线对比
        3.3.3 骨架曲线对比
    3.4 关键部位应力分布
        3.4.1 梁截面应力分布
        3.4.2 环板与隔板应力分布
    3.5 节点域受力机理分析
        3.5.1 I型束柱的节点域受力分析
        3.5.2 T型束柱的节点域受力分析
    3.6 节点构造参数的影响
        3.6.1 柱壁厚度的影响
        3.6.2 环板与隔板悬挑长度影响
        3.6.3 环板与隔板厚度的影响
        3.6.4 轴压比的影响
    3.7 节点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
        3.7.1 标准梁截面节点承载力计算方法
        3.7.2 翼缘削弱式(RBS)节点承载力计算方法
    3.8 新型节点的设计方法
        3.8.1 环板和隔板构造要求
        3.8.2 强柱弱梁验算
        3.8.3 节点域验算
    3.9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上环下隔式梁柱节点的弯矩-转角关系及其恢复力模型研究
    4.1 引言
    4.2 梁柱节点分类
    4.3 上环下隔式梁柱节点的初始刚度
        4.3.1 节点初始刚度的参数分析
        4.3.2 节点初始刚度计算
    4.4 新型梁柱节点的形状系数
    4.5 理论模型与有限元结果对比
    4.6 上环下隔式梁柱弯矩-转角关系恢复力模型研究
        4.6.1 上环下隔式梁柱节点的弯矩-转角关系滞回曲线
        4.6.2 上环下隔式梁柱节点的弯矩-转角关系骨架模型
        4.6.3 理论和有限元结果对比
        4.6.4 节点弯矩-转角关系刚度退化规律
        4.6.5 节点弯矩转角关系滞回模型的建立
    4.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设计及其对主体钢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
    5.1 引言
    5.2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常用的围护墙板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5.3 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设计方法
        5.3.1 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的设计
        5.3.2 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与主体钢结构连接的设计
        5.3.3 新型外挂墙板连接节点设计
        5.3.4 新型内嵌墙板连接节点设计
        5.3.5 工业化的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制作和装配
    5.4 带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的钢结构工程动力特性现场实测
        5.4.1 试点工程的动力特性实测
        5.4.2 实测结果分析
        5.4.3 有限元模型分析与试验结果对比
    5.5 当前各国规范基本自振周期的计算结果对比
    5.6 考虑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影响的结构抗震设计建议
    5.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装配式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结构体系的强度折减系数研究
    6.1 引言
    6.2 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结构体系地震反应分析模型
        6.2.1 上环下隔式梁柱节点在ETABS中模型模拟
        6.2.2 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加载模式
    6.3 新型体系的抗震强度折减系数取值
        6.3.1 强度折减系数的计算方法
        6.3.2 强度折减系数的求解
        6.3.3 结构分析分析模型
        6.3.4 确定结构目标位移
        6.3.5 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求解
        6.3.6 新体系抗震设计地震作用计算建议
        6.3.7 结构层间位移角分析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装配式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体系设计及应用
    7.1 引言
    7.2 装配式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结构体系设计
        7.2.1 工程案例基本概况
        7.2.2 荷载取值
        7.2.3 抗震地震力取值建议
        7.2.4 分析结果
    7.3 围护体系设计
        7.3.1 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设计
        7.3.2 外挂墙板连接节点设计
        7.3.3 内嵌墙板的连接节点设计
    7.4 工厂化制作和装配化施工
    7.5 装配式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体系的适用范围
    7.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本文创新点
    8.3 建议与展望
附录 节点试件加工图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7)装配式钢管混凝土框架-屈曲约束支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及地震易损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屈曲约束支撑研究现状
        1.2.2 框架-屈曲约束支撑结构研究现状
        1.2.3 单边螺栓连接钢管混凝土节点及框架研究现状
        1.2.4 抗震设计研究现状
        1.2.5 概率地震易损性分析研究现状
    1.3 当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考虑不同连接形式影响的屈曲约束支撑滞回性能试验与分析
    2.1 引言
    2.2 试件概况
        2.2.1 屈曲约束支撑设计
        2.2.2 节点板设计
    2.3 试验方案
        2.3.1 加载装置
        2.3.2 量测内容
        2.3.3 加载制度
    2.4 材料性能
    2.5 试验过程与试验现象
        2.5.1 试件BRB-GP1
        2.5.2 试件BRB-GP2
        2.5.3 试件BRB-GP3
        2.5.4 试件BRB-GP4
        2.5.5 试件BRB-GP5
        2.5.6 试验现象总结
    2.6 试验结果与分析
        2.6.1 滞回特性
        2.6.2 轴向弹性刚度
        2.6.3 芯板应变和变形需求
        2.6.4 拉压承载力不平衡特性
        2.6.5 抗拉强度调整系数
        2.6.6 延性和累积塑性变形
        2.6.7 耗能性能
        2.6.8 应变分析
    2.7 小结
第三章 考虑不同连接形式影响的屈曲约束支撑滞回性能数值分析
    3.1 引言
    3.2 精细化有限元分析模型
        3.2.1 材料模型
        3.2.2 部件间的相互作用
        3.2.3 网格划分与单元类型
        3.2.4 边界条件与数值阻尼
    3.3 精细化有限元分析模型的试验验证
    3.4 试件BRB-GP1的滞回性能全过程分析
        3.4.1 芯板耗能段的变形发展
        3.4.2 芯板单元和节点板的应力发展
    3.5 试件BRB-GP2的滞回性能全过程分析
        3.5.1 芯板耗能段的变形发展
        3.5.2 芯板单元和节点板的应力发展
    3.6 简化有限元分析模型的优化与试验验证
    3.7 小结
第四章 装配式钢管混凝土框架-屈曲约束支撑结构拟动力试验
    4.1 引言
    4.2 拟动力试验简介
        4.2.1 拟动力试验特点
        4.2.2 拟动力试验原理
    4.3 试件概况
        4.3.1 模型选取
        4.3.2 试件设计
    4.4 试验方案
        4.4.1 加载装置
        4.4.2 量测内容
        4.4.3 加载方案
    4.5 材料性能
        4.5.1 钢材材性
        4.5.2 混凝土材性
    4.6 拟动力试验过程
        4.6.1 试件BBFD1
        4.6.2 试件BBCF2
    4.7 拟动力试验结果与分析
        4.7.1 滞回特性
        4.7.2 骨架曲线及其特征点
        4.7.3 刚度退化
        4.7.4 延性系数
        4.7.5 耗能时程曲线
    4.8 小结
第五章 装配式钢管混凝土框架-屈曲约束支撑结构弹塑性分析方法
    5.1 引言
    5.2 有限元分析模型
    5.3 组合梁柱模型
        5.3.1 非约束混凝土模型
        5.3.2 约束混凝土模型
        5.3.3 钢材本构模型
    5.4 钢管混凝土节点域模型
        5.4.1 钢管柱剪切行为
        5.4.2 核心混凝土剪切行为
        5.4.3 节点域剪切模型试验验证
    5.5 单边螺栓连接钢管混凝土组合节点模型
        5.5.1 组合节点组件刚度
        5.5.2 负弯矩作用下组合节点初始刚度
        5.5.3 正弯矩作用下组合节点初始刚度
        5.5.4 组合节点初始刚度最优计算方法
        5.5.5 组合节点组件抗力
        5.5.6 负弯矩作用下组合节点抗弯承载力
        5.5.7 正弯矩作用下组合节点抗弯承载力
        5.5.8 组合节点抗弯承载力最优计算方法
        5.5.9 组合节点转动能力
        5.5.10 组合节点转动能力的最优计算方法
        5.5.11 组合节点弯矩-转角模型
    5.6 组合框架试验验证
    5.7 拟动力试验数值模拟与分析
        5.7.1 有限元分析模型优化
        5.7.2 试验与数值模拟比较
        5.7.3 屈曲约束支撑响应分析
    5.8 小结
第六章 基于改进的能量平衡和整体失效模式的塑性设计方法
    6.1 引言
    6.2 能量平衡概念
    6.3 设计流程
        6.3.1 设计流程图
        6.3.2 结构整体屈服机制
        6.3.3 设计基底剪力
        6.3.4 设计侧向力
        6.3.5 屈曲约束支撑设计
        6.3.6 单边螺栓连接装配式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设计
    6.4 设计实例
        6.4.1 工程概况
        6.4.2 12层结构设计流程
        6.4.3 6、9和20层结构设计结果
    6.5 结构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
        6.5.1 非线性时程分析模型
        6.5.2 地震动选取
    6.6 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与讨论
        6.6.1 层间位移角
        6.6.2 残余层间位移角
        6.6.3 节点转动
        6.6.4 屈曲约束支撑位移延性
    6.7 小结
第七章 基于IDA的装配式钢管混凝土框架-屈曲约束支撑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7.1 引言
    7.2 概率地震易损性解析函数
        7.2.1 考虑偶然不确定性的地震易损性函数
        7.2.2 考虑认知不确定性的地震易损性函数
    7.3 典型结构的建立
    7.4 地震动的选取和调幅
    7.5 非倒塌概率地震易损性分析
        7.5.1 概率地震需求分析
        7.5.2 概率抗震能力分析
        7.5.3 概率地震易损性分析
    7.6 基于Sa(T_1,5%)的倒塌概率地震易损性分析
        7.6.1 倒塌易损性曲线
        7.6.2 抗倒塌评估
    7.7 基于Sa_(avg)(a,b)的倒塌概率地震易损性分析
        7.7.1 倒塌易损性曲线
        7.7.2 抗倒塌评估
    7.8 基于地震动逐次累加的概率地震损伤分析
        7.8.1 损伤事件及其概率分布
        7.8.2 损伤事件极限状态限值的概率分布
        7.8.3 6和12层结构概率损伤分析
    7.9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8)新型预制组合框架结构梁柱连接节点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应用现状
    1.3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梁柱连接节点分类
        1.3.1 湿连接节点
        1.3.2 干连接节点
    1.4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研究现状分析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型预制组合框架结构梁柱连接节点
    2.1 新型梁柱节点的构造
    2.2 新型梁柱节点的设计思路
        2.2.1 节点类型选择
        2.2.2 节点塑性铰控制
    2.3 新型预制组合框架结构的现场安装和梁柱节点的优势
        2.3.1 现场施工安装
        2.3.2 新型梁柱节点的优势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预制组合框架结构梁柱连接节点试验设计
    3.1 试验目的
    3.2 试件设计及制作
        3.2.1 试件形式及尺寸
        3.2.2 预制试件设计
        3.2.3 预制试件制作
        3.2.4 试件材料力学性能
    3.3 试验加载设计
        3.3.1 加载装置
        3.3.2 加载制度
    3.4 试验量测内容及方案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试验现象及结果分析
    4.1 试验过程及现象
        4.1.1 试件A1 试验过程及现象
        4.1.2 试件B1 试验过程及现象
        4.1.3 试件C1 试验过程及现象
        4.1.4 试件A2 试验过程及现象
        4.1.5 试件B2 试验过程及现象
        4.1.6 试件C2 试验过程及现象
        4.1.7 试件破坏过程及破坏模式分析
    4.2 滞回曲线分析
    4.3 骨架曲线分析
    4.4 强度分析
        4.4.1 强度对比分析
        4.4.2 强度退化分析
    4.5 延性分析
    4.6 刚度退化分析
    4.7 耗能能力分析
        4.7.1 累计耗能
        4.7.2 等效粘滞阻尼系数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OpenSees的新型预制组合框架结构梁柱连接节点有限元分析
    5.1 试件的有限元建模
        5.1.1 节点与单元划分
        5.1.2 梁、柱建模
        5.1.3 节点核心区建模
        5.1.4 求解及结果输出
    5.2 有限元模拟结果分析
        5.2.1 滞回曲线对比
        5.2.2 骨架曲线对比
    5.3 参数化分析
        5.3.1 节点连接区有无砼
        5.3.2 预应力梁张拉控制应力值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建议与展望
    6.1 总结
    6.2 建议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桁架式多腔体钢板组合剪力墙-H型钢梁节点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传统钢结构住宅结构体系
        1.1.2 钢板组合剪力墙结构
        1.1.3 新型桁架式多腔体钢板组合剪力墙结构
        1.1.4 桁架式多腔体钢板组合剪力墙与H型钢梁连接节点
    1.2 梁柱节点分类
        1.2.1 铰接节点
        1.2.2 刚性节点
        1.2.3 半刚性节点
    1.3 梁柱节点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节点的规范设计要求
        1.4.1 一般规定
        1.4.2 连接验算
        1.4.3 构造要求
    1.5 本文提出的桁架式多腔体钢板组合剪力墙-H型钢梁节点
    1.6 本文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桁架式多腔体钢板组合剪力墙-H型钢梁节点试验研究
    2.1 试验目的
    2.2 试验设计
        2.2.1 试件设计及加工
        2.2.2 钢材材性试验
        2.2.3 混凝土材性试验
        2.2.4 加载装置
        2.2.5 加载制度
        2.2.6 测量方案
    2.3 各试件破坏特征及应变分布
        2.3.1 QL-1(标准节点)
        2.3.2 QL-2(盖板节点)
        2.3.3 QL-3(立板节点)
        2.3.4 QL-4(全板节点)
    2.4 节点试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2.4.1 滞回曲线
        2.4.2 骨架曲线
        2.4.3 刚度退化
        2.4.4 承载力
        2.4.5 延性系数
        2.4.6 节点耗能能力分析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桁架式多腔体钢板组合剪力墙-H型钢梁节点有限元分析
    3.1 有限元分析目的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1 材料本构模型
        3.2.2 单元选用及网格划分
        3.2.3 边界条件与加载制度
        3.2.4 非线性分析设置
        3.2.5 求解设置
    3.3 有限元分析结果
        3.3.1 破坏特征与应变分布
        3.3.2 滞回曲线
        3.3.3 骨架曲线
        3.3.4 刚度退化
        3.3.5 承载力
        3.3.6 延性系数
        3.3.7 节点耗能能力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墙-梁标准节点参数化分析及设计方法
    4.1 参数选取
    4.2 竖向外肋板长度对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
    4.3 竖向外肋板宽度对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
    4.4 竖向外肋板宽厚比(厚度)对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
    4.5 轴压比对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
    4.6 墙-梁标准节点设计方法
        4.6.1 竖向外肋板截面设计
        4.6.2 竖向外肋板长度设计
        4.6.3 连接验算
        4.6.4 构造要求
    4.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榫卯连接组合框架边柱节点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外包U形钢——混凝土组合梁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方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钢筋混凝土梁节点研究现状
        1.3.1 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连接节点
        1.3.2 方管砼柱——钢筋砼梁连接节点
    1.4 外包U形钢——混凝土梁与钢筋砼柱、型钢柱节点研究现状
        1.4.1 外包U形钢组合梁与钢筋砼柱节点
        1.4.2 外包U形钢——混凝土组合梁与型钢柱节点
    1.5 外包U形钢组合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节点研究现状
    1.6 存在的问题及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6.1 存在的问题
        1.6.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榫卯连接组合框架边柱节点试验研究
    2.1 新型边节点构造
    2.2 试验方案
        2.2.1 试验目的及内容
        2.2.2 试件设计
        2.2.3 试件的加工及制作
        2.2.4 试验装置
        2.2.5 加载制度
        2.2.6 试件的材料性能
        2.2.7 量测内容
    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2.3.1 试件破坏过程
        2.3.2 荷载—位移曲线
        2.3.3 弯矩—转角曲线
        2.3.4 荷载—应变曲线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榫卯连接组合框架边柱节点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方案
        3.2.1 试件设计及制作
        3.2.2 试验装置
        3.2.3 加载方案
        3.2.4 量测方案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3.1 试验现象及破坏特征
        3.3.2 梁端荷载—位移曲线
        3.3.3 弯矩—转角曲线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榫卯连接组合框架边柱节点有限元分析
    4.1 引言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1 单元类型及网格划分
        4.2.2 材料本构关系与破坏准则
        4.2.3 材料接触设置
        4.2.4 边界条件及荷载施加
    4.3 有限元计算结果
        4.3.1 荷载—位移曲线分析
        4.3.2 节点应力分析
    4.4 各参数对节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分析
        4.4.1 外包U形主梁梁高
        4.4.2 柱宽厚比
        4.4.3 轴压比
        4.4.4 钢材材料强度
        4.4.5 钢筋是否贯穿钢管柱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榫卯连接组合框架边柱节点承载力计算公式
    5.1 引言
    5.2 组合节点失效模式与计算假定
        5.2.1 组合节点失效模式
        5.2.2 计算假定
    5.3 各组件承载力计算
        5.3.1 混凝土楼板受力钢筋承载力
        5.3.2 钢管柱壁附近的混凝土楼板局部受压承载力
        5.3.3 贯穿槽钢的翼缘受压承载力
        5.3.4 贯穿槽钢腹板屈服强度折减修正
    5.4 负弯矩作用下的极限抗弯承载力
        5.4.1 塑性中和轴位于贯穿槽钢的上翼缘内
        5.4.2 塑性中和轴位于贯穿槽钢的腹板内
    5.5 正弯矩作用下的极限抗弯承载力
        5.5.1 塑性中和轴位于翼缘混凝土楼板内时
        5.5.2 塑性中和轴位于贯穿槽钢的上翼缘内时
        5.5.3 塑性中和轴位于贯穿槽钢的腹板内时
    5.6 负弯矩作用下的开裂弯矩计算
        5.6.1 基本假定
        5.6.2 开裂弯矩的计算
    5.7 与试验及有限元结果的比较
        5.7.1 极限弯矩的计算结果与试验及有限元结果对比
        5.7.2 开裂弯矩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5.8 节点抗弯承载力设计方法
    5.9 梁端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5.10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民用建筑钢管混凝土结构的节点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扁钢管混凝土柱-H型钢梁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 王世毅.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2]基于一种异型钢管混凝土柱的云南村镇住宅框架基本结构选型分析研究[D]. 方维远.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3]锚固单向螺栓力学性能及其在抗弯框架中的应用研究[D]. 王一焕.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4]箱形钢梁在混合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中的应用研究[D]. 李忠鹏. 长安大学, 2020(06)
  • [5]箱形梁-箱形柱栓焊混合削弱式连接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 王俊杰. 长安大学, 2020(06)
  • [6]装配式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结构体系抗震性能与设计理论研究[D]. 曹石. 东南大学, 2020
  • [7]装配式钢管混凝土框架-屈曲约束支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及地震易损性分析[D]. 李贝贝. 合肥工业大学, 2019
  • [8]新型预制组合框架结构梁柱连接节点相关技术研究[D]. 倪路瑶. 东南大学, 2019(05)
  • [9]桁架式多腔体钢板组合剪力墙-H型钢梁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 张会凯. 东南大学, 2019(05)
  • [10]榫卯连接组合框架边柱节点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D]. 谭杰. 湖南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民用建筑钢管混凝土结构节点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