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门法治疗颈脊髓损伤的初步研究

单门法治疗颈脊髓损伤的初步研究

一、单开门法治疗颈脊髓损伤的初步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攀[1](2021)在《丹芪活血胶囊联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丹芪活血胶囊联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以期在临床中为颈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提供一种更优的方法。方法:纳入山西省中医院脊柱外科2018年10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70例气虚血瘀型颈椎管狭窄症(cervical spinal stenosis,CSS)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症状持续时间、致病因素、病变节段数)。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后,所有患者均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cervical posterior single open-door laminoplasty,CPSOLP),记录术中连续减压节段、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对照组术后按病情需要临床常规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第二天开始加服丹芪活血胶囊。两组患者均按时随访,分别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时间、随访时长和术后并发症,术后3月行颈椎CT平扫了解门轴侧骨性融合情况,同时测量C5水平椎管矢状径并计算椎管扩大率。使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JOA)、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颈椎功能改善率(Recovery Rate,RR)、FTT叩足实验(Foot Tapping Test)进行临床评估,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时各项评分,将术后与术前及两组同一时间点的评分分别进行比较,评估丹芪活血胶囊联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组成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症状持续时间、致病因素、病变节段数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所有患者均按时随访,无脱落病例,两组患者连续减压节段、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随访时长经比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术前C5水平椎管矢状径为(9.31±0.72)mm、对照组(9.14±0.88)mm,两组间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3月均行颈椎CT平扫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门轴侧植骨均已融合,测量C5水平椎管矢状径均较术前明显扩大,治疗组(16.17±1.04)mm、对照组(15.80±1.02)mm分别与手术治疗前相比对,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3月C5水平椎管矢状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椎管扩大率(74.05±9.92)%与对照组椎管扩大率(73.48±8.8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内植物松动、移位、断裂、排异及术后感染、再关门、脑脊液漏、血肿、颈椎后凸畸形等并发症,治疗组出现1例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经积极处理后,切口愈合良好。治疗组出现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s,AS)患者5例(14.3%),对照组出现14例(40%),两组进行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根据轴性症状重症度量表,治疗组:I度2例(40%)、II度2例(40%)、III度1例(20%),对照组:I度4例(28.6%)、II度3例(21.4%)、III度4例(28.6%)、IV度3例(21.4%)。对照组C5神经根麻痹(Nerve Root Palsy,NRP)发生率(8.6%)稍高于治疗组(2.9%)(P>0.05);其中对照组共3例,分别为I度2例(66.7%)、III度1例(33.3%);治疗组1例,为I度(100%)。(5)两组术后1周、3月、末次随访时的NDI、VAS评分分别与术前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NDI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NDI、VAS评分与术前相比较,均有所下降,治疗组下降较对照组稍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时NDI、VAS评分较术后1周进一步下降,且治疗组下降更明显,两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6)两组术后1周、3月、末次随访的JOA评分分别与术前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前(8.74±1.54)分与对照组(8.51±1.6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治疗组JOA(9.94±1.39)分与对照组(9.63±1.42)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及术后1周均显着升高,且治疗组升高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末次随访JOA改善率为(73.72±12.22)%与对照组(63.52±18.18)%相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颈椎功能改善率(RR)评定结果:治疗组优20例、良13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4.3%;对照组优12例、良18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85.7%;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患者在随访时均行FTT叩足实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叩足次数逐渐增加。两组术后1周、术后3月及末次的FTT次数分别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TT次数在术前、术后1周分别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叩足次数在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P<0.05)。结论:(1)颈椎管狭窄症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支撑内固定术后,椎管容积明显扩大,脊髓、神经压迫得到解除,脊髓、神经功能得到改善,且该手术安全性高,临床疗效显着,门轴侧骨融合率高、颈椎稳定性好。(2)对于气虚血瘀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而言,术后早期服用丹芪活血胶囊,较单纯手术治疗能进一步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加速康复,降低轴性症状,改善颈椎功能。

朱帝臣[2](2021)在《加味桃红四物汤联合后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加味桃红四物汤联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病例来自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伤一科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间收治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经中医辨证确诊为气虚血瘀证,共63例。按入院时间先后顺序予以排序,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组(31例)和对照组(32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和病程等一般资料,术前进行JOA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测量颈椎Cobb角。两组均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术中记录手术节段数量、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长等手术资料。术后,对照组常规康复加神经营养药物治疗,中药组在术后一周时,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加味桃红四物汤治疗,连续服药一个月。两组患者均定期随访。术后2周、5周、3个月行JOA评分,并计算改善率、优良率。记录术后5周、术后3个月时中医证候积分,计算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术后2周、3个月时行颈椎侧位DR检查,测量并记录Cobb角。术后2周、3个月行颈椎CT检查,测量并记录椎板开门角;观察3个月时“铰链”侧骨质愈合情况。统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将所有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手术节段数量、术前JOA评分、术前中医证候积分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组内比较,术后2周、5周、3个月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在术前Cobb角、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周、3个月时Cobb角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开门角与术后2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所有患者“铰链”侧骨性愈合。4.所有患者术中无合并脑脊液漏,术后无并发C5神经根麻痹、轴性症状、“铰链”断裂及“再关门”现象。5.中药组患者术后2周、5周、3个月JOA评分高于对照组、改善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中药组术后5周、3个月时中医证候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经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确切、椎板开门角度稳定、可有效彻底减压、为脊髓功能恢复提供基础,能够恢复脊髓功能,且对颈椎生理曲度无影响。2.加味桃红四物汤联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能够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并对气虚血瘀证候的改善疗效显着。

穆春宇[3](2021)在《快速康复外科在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单开门椎管减压术围手术期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快速康复理念(ERAS)应用于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单开门椎管减压术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09月期间因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在沧州市中心医院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减压术的住院患者58例,根据围手术期处理方法不同,将58位患者分成ERAS组及对照组,ERAS组围手术期应用快速康复外科处理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BM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脊柱损伤分级(ASIA)、术后患者疼痛评分(VAS评分)、患者JOA评分、门轴愈合率、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两组患者住院费用。结果:本文共完整随访了ERAS组患者30例,对照组患者28例,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5±5.6)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手术时间、术前JOA评分、脊柱损伤分级(ASIA)得分、门轴愈合率、手术时间、术后第7天VAS评分及术后第6个月JOA评分及改善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术后1、2、3天VAS评分、术后1、3月JOA评分及改善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满意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单开门椎管减压术围手术期,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可以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快速患者恢复,减少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提高患者住院满意度,且并未提高住院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风险。

高顶平[4](2021)在《基于枕颈部CT三维重建手法干预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枕颈部CT三维重建对于颈源性高血压(CHBP)的诊断意义,并为“旋牵顿、侧牵顿、顶牵顿”手法整脊治疗颈源性高血压(CHBP)的有效性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的纳入病例均来自武警安徽总队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部的颈源性高血压患者30例。根据枕颈部CT三维重建影像学特点进行针对性地“旋牵顿、侧牵顿、顶牵顿”手法整脊,治疗每日一次,七次为一疗程。治疗均是由本人完成。观察治疗前后血压、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CT三维重建中寰齿前间距、寰齿侧间距差值、寰椎与水平位夹角、枢椎与水平位夹角、双侧寰枢关节与中立位夹角差值这7个指标的变化。组内比较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治疗前后的血压指标比较:比较治疗前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06,18.04,P<0.01)。2.治疗前后的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比较治疗前后的颈部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5,P<0.01)。3.治疗前后的前后移位指标比较:寰齿前间距:比较治疗前后的寰齿前间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3,P>0.05)。4.治疗前后的左右平移指标比较:寰齿侧间距差值:比较治疗前后的寰齿侧间距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2,P<0.01)。5.治疗前后的旋转移位指标比较:(1)寰椎与水平位夹角:比较治疗前后的寰椎与水平位夹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5,P<0.01)。(2)枢椎与水平位夹角:比较治疗前后的枢椎与水平位夹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6,P<0.01)。6.治疗前后的左右侧屈移位指标比较:寰枢关节与中立位夹角差值:比较治疗前后的寰枢关节与中立位夹角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P<0.01)。结论:1.枕颈部CT三维重建对于提高颈源性高血压(CHBP)的诊断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做为颈源性高血压(CHBP)的影像学诊断依据。2.根据枕颈部CT三维重建设计出来的“旋牵顿、侧牵顿、顶牵顿”手法整脊复位治疗颈源性高血压(CHBP),缓解颈部疼痛及降压效果明显。

王玮琳[5](2020)在《单开门椎管成形并神经根管扩大术门轴侧植骨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比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并神经根管扩大术患者术中门轴侧是否植骨、术后颈部是否早期活动,分析术后疗效,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本研究前瞻性选取河大一附院骨科自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因颈椎管狭窄症需要手术的患者90例,将患者分为三组,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后均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并神经根管扩大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其中A组患者30例,术中门轴侧不植骨,设为对照组;B组患者32例,术中门轴侧植骨,设为植骨组;C组患者28例,术中门轴侧植骨,术后在其他部位规范锻炼的基础上,从第3天开始,行轻微的颈部活动,每天2次,每次不超过15分钟,先从颈前部肌肉等长收缩开始,术后7天开始颈后肌群等长收缩,2周后颈部肌肉行等张活动,幅度由小变大,活动要循序渐进,活动结束后颈托固定。C组设为早期活动组。A、B两组术后在其他部位规范锻炼的基础上,颈部活动从第6周开始,活动方法同C组。B、C两组门轴侧植骨材料均为自体骨,为术中咬除的部分棘突,提前用咬骨钳咬碎、细化处理成微小碎骨块后再植入门轴侧。三组患者在肌肉等长锻炼和不锻炼时,颈托要妥善固定。所有患者从入院至出院由同一治疗组对其治疗,术后随访至少12个月,所有随访资料也由同一人记录。记录并分析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围术期基本资料,术前、术后1年JOA评分,术前、术后3月、术后1年VAS疼痛评分,术后颈椎失稳发生率,术后颈椎总活动度丢失角度(°),术后3个月、6月椎体融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通过以上计算和记录的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分析,通过t检验、x2检验与方差分析,探讨门轴侧植骨、早期活动这两个指标对颈椎术后疗效的影响。结果:1.三组患者基本资料、围术期资料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以上资料不会对结果产生影响。2.(1)三组患者术前JOA评分与术后1年JOA评分的对比,结果均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无论是否植骨、颈部是否早期活动,通过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并神经根管扩大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所有患者均能够获得良好的神经功能恢复。(2)三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月、1年VAS评分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无论是否植骨、是否早期活动,通过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并神经根管扩大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所有患者均能有效减轻疼痛症状。3.A组(对照组)与B组(植骨组)患者进行比较,(1)术后1年神经功能改善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门轴侧植骨术后1年神经功能改善优于不植骨组。(2)术后3个月、1年VAS评分对比,结果术后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术后1年门轴侧植骨组术后疼痛的减轻优于对照组。(3)术后稳定性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术后颈椎稳定性方面,植骨组优于对照组。(4)对比术后3个月、6个月颈椎融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门轴侧植骨组优于对照组。(5)术后颈椎总活动度丢失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植骨与否对患者颈椎活动度无影响。(6)术后发生轴性症状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植骨组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较对照组少。(7)术后神经根麻痹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植骨与否对术后神经根麻痹的产生没有影响。4.B组(植骨组)与C组(早期活动组)患者进行比较,(1)术后1年神经功能改善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颈部早期轻微活动对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没有影响。(2)术后3个月VAS评分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早期活动能够有效地减少软组织粘连,减轻颈椎术后疼痛;术后1年VAS评分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术后1年待植骨融合后,患者术后疼痛的减轻没有差异。(3)术后稳定性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早期活动对术后稳定性没有影响。(4)术后3个月、6个月颈椎融合率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早期颈部轻微活动对颈椎融合率无影响。(5)术后颈椎总活动度丢失角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患者早期活动,颈椎活动度丢失角度较少,对术后活动度影响较小。(6)轴性症状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早期活动对术后轴性症状发生没有影响。结论:颈椎管狭窄症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并神经根管扩大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门轴侧植骨能够较好地维持颈椎后柱的稳定性,改善神经功能,降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门轴侧植骨术后颈部早期活动,具有减轻术后早期疼痛,减少颈椎活动度丢失的优点,使患者获得满意的疗效。

梁龙[6](2020)在《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Radiculopathy,CR)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类型。该病常表现为颈部疼痛、活动障碍、上肢的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罹病久者可甚至可发生肌肉萎缩。多个统计研究报告结果表明,神经根型颈椎病已经处于危害人们健康的非致死性疾病的前列。由于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和越来越严重的人口老年化,该病在我国更为严重,影响个人生活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所以寻找一种有效、简便、适宜性强的治疗措施显得尤为必要。目前,保守治疗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首选治疗措施。功能锻炼作为其中的一种治疗措施,其临床有效性已经在许多研究中被证实。颈椎是由动力系统和静力系统两部分组成。动力系统主要指的是颈部肌肉,静力系统主要是颈椎骨。颈椎病的发病有着“动力失衡为先,静力失衡为主”的论述,颈椎部的“筋”异常导致“骨错位”的发生,最终“筋骨同病”,引发本病。目前研究也表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与颈部肌肉的肌张力增高有关。颈肌肌张力增高,即“筋急”的发生,“筋急”产生异常应力,对颈椎骨造成牵拉,导致“骨错缝”的发生,长期的骨不正会导致应力性骨赘、椎间盘退变,刺激到颈神经根就导致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生。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可以总结成“筋骨同病,以筋为先”,再根据《灵枢·卫气失常》中论述,“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所以对于本病的治疗应该对颈部“筋”进行干预,调节颈肌的状态,“经筋治骨”,最后达到“筋柔骨正”、“筋柔骨自安”的生理状态。颈椎康复操是由朱立国教授结合颈椎的解剖、生理状态和颈椎疾病发病特点创制的一套颈椎锻炼方法。本颈椎康复操已经收录于中华中医药学会编纂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指南,并作为其中的一种推荐治疗方法。颈椎康复操获得了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创新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等多个奖项,也是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推广项目。颈椎康复操是对颈部“筋”进行直接的干预,符合以上“经筋治骨”的治疗原则。本团队前期研究发现颈椎康复操配合其他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更好的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复发率。但是单一的颈椎康复操干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作用及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基于此,我们提出假说:颈椎康复操可以通过降低肌张力,进而改善颈椎骨等应力,调节颈椎受力平衡而发挥治疗作用。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临床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四个部分来阐述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干预作用及潜在机制。1文献研究功能锻炼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1.1目的检索当前国内外关于功能锻炼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通过Meta分析方法来明确功能锻炼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性。1.2方法计算机检索了 Medline数据库(通过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7个数据库关于功能锻炼干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然后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的数据分析和图形制作。使用漏斗图评价文献的发表偏倚,如异质性较高,则使用敏感性分析结果的稳健性,使用亚组分析来明确研究间异质性来源,并使用GRADE分级对每个结局指标进行强度推荐。1.3结果经过严格筛选,总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0篇,共有871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功能锻炼能显着降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VAS评分[SMD=-0.89;95%CI:(-1.34,-0.44),P<0.0001]和 NDI 指数[MD=-3.60;95%CI:(-6.27,-0.94);Z=2.65,P=0.008<0.05],由于没有文献报告 SF-12、SF-36 这两个指标,所以无法进行分析。漏斗图显示VAS评分和NDI指数两者对称性稍差,可能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但敏感性性分析表明Meta分析指标稳健性尚可。亚组分析表明高异质性来源可能与干预时间、发表语言、发表年份有关。GRADE分级结果是VAS评分和NDI指数均是低等级。1.4结论单独进行功能锻炼干预或功能锻炼辅助其他治疗措施可以有效地缓解颈椎疼痛,改善颈部功能,但仍需大量高质量的研究提供更充足的证据。2临床研究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干预作用的探索性试验2.1目的初步探索颈椎康复操干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增强颈椎康复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证据,为颈椎康复操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2.2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1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骨伤科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市朝阳区东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非急性期)患者。将所有纳入病例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颈椎健康指导,治疗组予以颈椎康复操+颈椎健康指导。记录干预前、干预后1周、2周、3周、4周、2月、3月患者的VAS评分、NDI指数、SF-12PCS评分、SF-12 MCS评分、不良反应。使用SPSS 17.0、GraphPad Prism 8.0.2软件对记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图形的绘制。2.3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患肢情况、干预前的VAS评分、NDI指数、SF-12PCS评分、SF-12MCS评分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相关指标比较结果如下:(1)NDI指数: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NDI指数降低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且各个观察时间点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颈椎康复操可以较好的改善患者NDI指数,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效果越明显。(2)VAS评分:治疗组患者的VAS评分下降幅度与对照组相似(P>0.05),且干预后3月与干预后2月差异不明显(P>0.05),余各个时间点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颈椎康复操在降低患者疼痛方面效果不明显,但疼痛可随着时间的延长效果更好,效果可延续到干预后2月。(3)SF-12 PCS评分:治疗组患者的SF-12PCS评分较对照组患者增高显着(P<0.05),且各个观察时间点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颈椎康复操干预后3月内能有效的改善患者机体功能,而且随时间的延长疗效越好。(4)SF-12MCS评分:治疗组患者SF-12MCS评分增高明显,且与对照组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个时间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颈椎康复操干预神经根型颈椎病,能较好地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且随时间的延长,效果更显着。(5)不良反应:治疗组出现1例锻炼后颈肩部酸胀不适的症状,嘱其热敷,减少锻炼次数,症状消失。还有1例患者做雏鸟起飞出现患侧手臂的酸麻感,嘱其减小手臂后伸角度后,症状消失。余未见异常。2.4结论颈椎康复操可以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非急性期患者颈椎功能状态,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且治疗时间越长,疗效越好。颈椎康复操的安全性也较好。虽然对疼痛的改善效果不明显,但是配合颈椎康复操的仍保持一定优势。疼痛的改善的结果可能与疾病处于非急性期或样本量小、观察时间点等有关。3应用基础研究基于筋束骨理论探讨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肌张力及颈椎活动度的影响3.1目的基于“筋束骨”理论,通过对颈椎康复操干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面域肌张力、颈椎活动度的作用的研究,明确颈椎康复操对颈部“筋”的作用,以及“筋”对“骨”的影响,从而探讨颈椎康复操治疗神经根型可能的治疗机制,为其临床应用奠定基础。3.2方法3.2.1肌张力测量采用软组织张力测试分析系统(Mtone JZL-III型)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颈部肌张力面域测量,测出200g压力时软组织张力测试分析系统所对应的刻度位移记为该点的肌张力。分别记录颈椎康复操干预前、干预后1周、2周、3周、4周的多点肌张力数据,使用MATLAB R2015a软件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处理,绘制肌张力云图,然后进行比较分析。3.2.2颈椎活动度测量使用OptiTrack-V120:Duo&Trio仪器在颈椎康复操干预前、干预后1周、2周、3周、4周时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颈椎活动度的测量,再使用Optitrack Motive软件和Visual3D V5软件对数据进行记录和计算数据。使用SPSS17.0软件对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使用GraphPad Prism 8.0.2软件进行图形绘制。3.3结果3.3.1肌张力随着颈椎康复操锻炼的持续,自干预前,干预后1周,2周,3周,4周,肌张力有着逐渐下降趋势。3.3.1.1干预前从总体看,干预前患者的颈部肌张力增高情况对称性稍差,右侧整体肌张力较左侧高。肌张力低区域主要集中在C3-C6颈椎两侧的肌肉,自C6-T1区域的肌张力较颈项部要高。3.3.1.2干预后1周云图分布对称性较干预前好,肌张力增高区域有所缩小,尤其C6-7区域肌张力降低比较明显。3.3.1.3干预后2周颈项部以“团块区域”的肌张力分布逐渐扩散成跟解剖形态相近的“条带状”区域,云图两侧的对称性较之前更显着。3.3.1.4干预后3周颈部云图整体有下降趋势并且无论颈椎区域还是肩胛区域对称性均较好。颈项部及肩胛区的肌张力基本按照解剖形态分布。3.3.1.5干预后4周云图肌张力整体下降明显,颈项部肌张力仍有明显下降趋势,低肌张力区域逐渐增大明显,左右两侧肌张力云图对称性较好。3.3.2颈椎活动度3.3.2.1颈椎前屈颈椎康复操干预不同时间点的颈椎前屈角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时间点两两比较后发现,除了干预前和干预第一周颈椎活动度改善不明显(P>0.05),余各时间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3.2.2颈椎后伸颈椎康复操干预不同时间点的颈椎后伸角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时间点两两比较后发现,干预前与干预后一周、干预后三周和干预后四周颈椎后伸角度虽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时间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3.2.3颈椎左侧屈颈椎康复操干预不同时间点的颈椎左侧屈角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时间点两两比较后显示,干预后第三周和干预后第二周相比,颈椎左侧屈角度虽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观察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3.2.4颈椎右侧屈颈椎康复操干预不同时间点的颈椎右侧屈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时间点两两比较后显示,各时间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3.2.5颈椎左旋颈椎康复操干预不同时间点的颈椎左旋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时间点两两比较后显示,各时间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3.2.6颈椎右旋颈椎康复操干预不同时间点的颈椎右旋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时间点两两比较后显示,各时间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4结论颈椎康复操能够有效的降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肌肌张力,调节颈部受力平衡,由“筋急”向“筋柔”方向转变。通过颈椎活动度这一指标可以看出“筋柔”后又干预“骨错缝”使其向“骨正”方向改善。说明颈椎康复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能是通过改善颈肌紧张状态来改善骨的受力,调整了颈椎的应力平衡来实现的。4基础研究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干预的生物力学研究4.1目的通过对将颈椎康复的动作进行量化后,加载到构建好的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上,分析每个动作的生物力学机制,为后期运动处方的开发提供支撑。再通过筋骨关系来分析颈椎康复操干预后导致颈肌肌张力降低后对颈椎的影响,探讨其深层的治疗机制。4.2方法4.2.1颈椎康复操的量化将颈椎康复操每个动作进行可量化地拆分,选取20名志愿者完成颈椎康复操动作,使用Optitrack动捕系统和测力手套对每个动作进行轨迹捕捉和后期数据处理,得出每个动作的量化参数。4.2.2颈椎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及颈椎康复操动作加载使用CT扫描一名正常人颈椎,通过多个软件进行几何重建、逆向工程、网格划分、材料赋值等过程,构建出包含椎体(C0-T1)、椎间盘(C2-C7)、韧带、关节软骨、肌肉等结构完整的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待验证其有效性后,再将量化好的颈椎康复操参数加载到该模型上,分析每个动作对椎体、椎间盘、韧带的应力及肌肉的应变情况。4.2.3不同肌张力变化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影响通过对颈椎间盘退变的模拟来构建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特征的疾病模型,再用刚度参数来模拟颈肌肌张力,构建肌张力增高、肌张力正常、肌张力降低的三个神经根型颈椎病有限元模型。根据颈椎日常活动的动作,对三个模型进行前屈、后伸、旋转、侧屈四个工况的加载,从而分析颈椎康复操使得肌张力降低后的颈椎的筋骨影响关系,进一步探索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机制。4.3结果4.3.1颈椎康复操的量化对颈椎康复操进行动作拆分和参数测量。前屈后伸动作拆分成颈椎前屈后伸两个动作,测量结果是前屈63.31°,后伸62.15°;旋颈望踵动作拆分成旋转和前屈,测量结果是左旋81.2°,右旋79.3°,左侧前屈15.66°,右侧前屈19.06°;回头望月动作拆分成旋转和后伸45°,测得结果是左旋81.2°,右旋79.3°;雏鸟起飞动作可以拆分成颈椎后伸,上肢后伸及上肢的下拉力三部分,结果测得颈椎后伸62.15°,上肢后伸与躯干的角度38.18°,上肢下拉力为77.36N。摇转双肩动作可以拆分为肩关节的向上、向前、向下、向后四个动作,测量位移参数结果是向上 83.82mm、向前 96.83mm、向下 48.03mm、向后 50.46mm。4.3.2颈椎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及颈椎康复操动作加载构建了颈椎所有椎体和椎间盘、10个韧带结构、14组肌肉的全颈椎有限元模型,并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比对,结构表明该模型的仿真性较好。对颈椎康复操每个动作在模型上进行加载。4.3.2.1前屈后伸颈椎前屈时,颈椎整体的受力区是枕骨下及所有椎体、椎间盘区域,其中寰椎的前后弓受力最大。椎体中应力自C2至C4应力逐渐增加,又从C4至C7椎间减小。椎间盘的应力最大集中在C4-5椎间盘,最大应力主要集中在椎间盘的前部。颈夹肌和肩胛提肌是应变最大的两个肌肉。后纵韧带、黄韧带、棘间和棘上韧带的应力都随着颈部前屈活动应力不断增加,且承受最大应力的韧带为黄韧带。对颈椎有限元模型进行后伸动作加载,应力较大区域主要集中在关节突关节及钩椎关节,寰椎应力最大区域在前后弓。椎体中所受应力是C2椎体。椎间盘较大应力主要出现在椎间盘的两侧,其中C3-4是受力最大的椎间盘。胸锁乳突肌是产生最大形变的肌肉,前纵韧带是承受最大应力的韧带。4.3.2.2旋颈望踵加载旋颈望踵动作后,C4和C5椎体所受应力最大,寰椎最大应力区域在前后弓,C2椎体至C6椎体,最大应力区域主要集中在左侧上关节突、下关节面,椎体部分的较大应力区域自上而下,由椎体左侧转移到椎体右上部外侧,直到C7椎体最大应力区域转移至右侧椎体部分。所受应力最大椎间盘位于C3-4、C4-5节段。产生最大形变的肌肉是颈夹肌。旋转运动时各韧带应力均有所增加,最大应力位于黄韧带,在进行前屈运动时,前纵韧带应力逐渐下降,余韧带应力明显增加。4.3.2.3回头望月将回头望月在颈椎有限元上加载,承受最大应力的椎体是C3,C3到C6椎体的最大应力位置分布于钩椎关节部位、左侧上关节突、下关节面区域,至C7椎体后应力明显区域转至钩椎关节部位。椎间盘最大应力出现在C3-4节段。头最长肌为应变最大的肌肉。右旋动作时,各韧带的应力都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其中黄韧带为受力最大的韧带,后伸运动后,除了前纵韧带应力增加明显外,余韧带应力都在下降。4.3.2.4雏鸟起飞将雏鸟起飞进行动作加载,颈椎受力明显区域主要集中在椎体和上关节突和下关节面部位。C2椎体承受着椎体中的最大应力。寰椎的最大应力仍位于前后弓部位,余各椎体应力明显区域出现在椎体与椎体的结合部位。C3-4椎间盘所受应力最大。胸锁乳突肌是该运动形变最大的肌肉。而前纵韧带是应力最大的韧带。4.3.2.5摇转双肩对模型中肱骨头参考点进行向上、向前、向下、向后的位移工况加载,颈椎的应力分布大致相同。寰椎前后弓有明显应力改变,余椎体应力改变不明显。椎间盘的应力改变也不明显。承受最大应力出现在C4椎体,椎体应力明显位置处于椎体与椎体连接的钩椎关节区域。椎间盘受力自上而下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应力明显区域也从椎间盘的两侧逐渐向后移至椎间盘的后外侧。在肌肉方面,向上、向前运动都是颈夹肌和颈最长肌形变最大,向下和向后运动是产生最大形变的是肩胛提肌。韧带受力方面,向上运动除了前纵韧带,其余韧带应力均逐渐增加,其中黄韧带最为明显;向前运动各个韧带有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向下运动时,前纵韧带反而应力不断增加,而其余三个韧带应力逐渐减小;向后运动时,原本上升的前纵韧带也是先小幅度上后下降,呈抛物线状。4.3.3不同肌张力变化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影响4.3.3.1前屈工况在肌张力增高、正常肌张力、肌张力降低的三个神经根型颈椎病有限元模型中进行前屈工况加载,发现椎体的应力较大的部位发生在椎体与椎体的结合部位,椎板及棘突部位分散的应力较少。其中寰椎所受的应力最大,肌张力增高、正常肌张力、肌张力降低三个模型寰椎的所受的最大应力分别是42.17Mpa、38.81Mpa、35.22Mpa。椎间盘应力较大区域主要是椎间盘前部及前外侧。肌张力增高模型中各个椎体所受的应力增高,随着肌张力的降低,椎体应力有逐渐减小趋势。各个颈椎间盘的应力趋势基本与椎体情况相似,但是在C2-3和C5-6椎间盘,随着肌张力降低,应力有着轻微增大趋势。4.3.3.2后伸工况对三个疾病模型进行后伸工况加载,三个模型的应力分布区域大致相似,应力较大区域主要集中在椎体钩椎关节、上关节突和下关节面,寰椎在前后弓部位。所受应力最大的椎体是C2椎体。椎间盘应力较大区域分布自上而下由前外侧转向后外侧,其中受力最大的椎间盘为C3-4椎间盘。4.3.3.3旋转工况在旋转工况的加载下,肌张力增高、肌张力降低、肌张力正常三个神经根型颈椎病有限元模型应力分布区域大体一致。寰椎应力最大区域主要集中在前后弓部位,余椎体最大应力区域主要是在钩椎关节、右侧关节突部位。椎间盘的应力区域主要是在两侧。所受应力最大的椎体是C5椎体,且各个椎体所受的应力大小相差不大,承受应力较大的椎间盘C3-4节段。4.3.3.4侧屈工况侧屈工况加载后,椎体最大应力分布主要集中在左侧椎弓根部位及左侧椎体部位,寰椎最大应力仍然在前后弓,受力最大的椎体为C4椎体,自C4上下椎体应力逐渐减小。椎间盘最大应力部位在两侧,其中是以右侧为主,C3-4节段是受力最大的椎间盘。三个模型的最大应力分布区域大致相同。4.4结论不同的颈椎康复操动作对颈椎有着不同的生物力学作用,可以根据各自的作用特点制定合适的运动处方。颈椎康复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内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颈肌肌张力,进一步发挥降低颈椎椎体、椎间盘的应力,对于有应力集中部位,通过增加椎间盘的缓冲能力和分散应力来调节颈椎的应力平衡。

马岗[7](2020)在《消髓化核汤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与MRI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比分析口服消髓化核汤联合西药与单纯口服西药两种方式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与MRI变化。(2)对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MRI图像与临床症状表现进行研究,总结其MRI表现与临床症状指标的相关性。(3)观察患者的MRI图像,探究病程、Modic改变、椎间盘变性及牛眼征等因素对颈椎间盘突出重吸收率的影响。方法:(1)对2018年01月~2019年06月期间于苏州市中医医院就诊的50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组治疗,每组25例研究对象,分别选择口服消髓化核汤联合西药与单纯西药治疗。口服消髓化核汤加西药为治疗组,单纯经西药治疗为对照组。通过随访比较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案对于本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评价指标为VAS评分、NDI指数、SF-36评分等。(2)通过将中西药联合治疗组与单纯西药治疗组病例治疗前后的MRI图像进行对比,分析椎间盘突出重吸收现象在颈椎范围内的临床特点,评价指标采用突出率、吸收率。结果:(1)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VAS改善率、SF-36改善率行独立性t检验,NDI改善率行MannWhitney U检验,P<0.05,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对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2)将治疗组与对照组完成随访后的吸收率进行独立性t检验:P<0.05,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吸收率优于对照组,表明治疗组促进颈椎间盘突出重吸收的效果优于对照组。(3)利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VAS改善率与吸收率的相关性,r0.01=0.137,P=0.344,P>0.05,两者没有明显相关性;分析NDI改善率、SF-36改善率与吸收率之间关系,r0.01=0.454/0.519,P<0.05,两者之间存在中度正相关性。(4)利用Kruskal-Willas秩和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对病程、Modic改变、椎间盘变性等因素对吸收率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吸收率在不同病程、椎间盘变性与否之间的吸收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有无Modic改变之间的分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无Modic改变的患者更易发生重吸收;利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治疗组患者牛眼征边缘厚度与吸收率的相关性,r0.01=0.975,P=0.005,两者存在显着正相关,牛眼征边缘厚度越大,越有利于重吸收的发生。结论:(1)消髓化核汤对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2)消髓化核汤对部分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具有一定的促进重吸收效果,吸收率越高的患者NDI指数、SF-36评分的改善往往越明显。(3)存在牛眼征、无Modic改变的患者更容易发生重吸收。(4)病程、椎间盘变性等因素对颈椎间盘突出重吸收的发生无明显影响。

谭慧颖[8](2020)在《子午流注纳子法电针治疗颈椎病神经根型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采用子午流注纳子法结合电针对痰湿阻络型颈椎病神经根型的临床疗效观察,以20分法量表、VAS评定法、疗效评分作为评价指标。证实子午流注纳子法结合电针治疗对痰湿阻络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优势。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颈椎病神经根型患者随机分为子午流注纳子法电针组(补母泻子法取穴)、常规电针组(同穴位异时辰)、西药组(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每组30例。每日治疗l次,10次一个疗程,休息2天,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使用20分法量表、VAS评定法、疗效进行疗效判定,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比较三组疗效的差异性。结果:经治疗后,所有病例完成实验。有效率比较,纳子组总有效率为93.3%;常规组总有效率为83.3%;西药组总有效率为66.7%。在三组间经两两比较,纳子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及西药组(P<0.05);常规组跟西药组对比,常规组疗效同样优于西药组(P<0.05)。说明在治疗痰湿阻络型颈椎病神经根型临床疗效上,子午流注纳子法取穴电针的总有效率更显着。在VAS前后及三组间组间评分的对比上,三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相互对比,在改善疼痛方面,纳子组优于常规组及西药组(P<0.05);常规组优于西药组(P<0.05),说明子午流注纳子法电针治疗在缓解疼痛方面效果更优。田中靖久20分法量表评分比较,经过治疗后三组症状较前均得到缓解(P<0.05),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对比,纳子组评分优于常规组及西药组(P<0.05),常规组评分优于西药组(P<0.05)。说明在症状的改善上,子午流注纳子法电针治疗对痰湿阻络型颈椎病神经根型症状改善情况效果显着,优于非时辰同穴位电针和口服止痛药,非时辰同穴位电针的效果又优于口服西药。结论:子午流注纳子法电针治疗痰湿阻络型颈椎病神经根型的疗效优于非时辰常规电针治疗和口服止痛药方法。

韦建深[9](2019)在《颈椎调曲手法对颈椎病合并失眠症治疗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通过研究颈椎调曲手法与CBT-I治疗颈椎病合并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提供各自治疗颈椎病合并失眠症有效性、安全性的可靠临床证据,明确颈椎调曲手法对颈椎病合并失眠症疗效及作用特点,为颈椎病合并失眠症的治疗提供更多参考和临床依据。2、通过收集影像学资料、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HAMILTON焦虑量表(HAMA)、VAS评分等数据,探究颈椎病与失眠症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0例颈椎病合并失眠症患者,按照就诊顺序编号160号,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将这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颈椎调曲手法治疗,每周治疗2次,8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CBT-I治疗,每周进行1次,4次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均拍摄常规X线颈椎侧位片,进行颈椎曲度的测量,同时运用PSQI、HAMA进行评估,统计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并用SPSS 22.0统计软件作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同组数据治疗前后比较则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在颈椎病的治疗上,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显着高于对照组的63.33%,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在失眠症的治疗上,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经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PSQI评分、HAMA评分、VAS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VAS评分、PSQI评分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HAMA评分改善优于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治疗组颈曲C值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颈曲C值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颈曲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椎调曲手法治疗颈椎病合并失眠具有显着疗效,且显着优于CBT-I治疗。颈椎调曲手法可以有效减轻颈椎病引起的疼痛症状,同时能够恢复患者的颈椎曲度,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减轻患者焦虑状况。颈椎病引起的病变和症状与失眠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随着颈椎病的症状得到改善,患者的失眠情况也得到改善。所以,颈椎调曲手法能够通过改善颈椎曲度,松解紧张痉挛肌肉,调节颈部的力学平衡,消除不良刺激因素,治愈颈椎病,同时使患者身心放松,缓解焦虑,提高睡眠质量。

刘昊[10](2019)在《肌肉能量技术对颈椎病患者颈部肌肉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显示肌肉能量技术作用于颈椎病患者颈部目标肌肉前后弥散张量成像特征参数的差异,以及借助颈椎功能障碍评分,疼痛视觉量表等,初步评价肌肉能量技术对调整失衡肌肉的意义和可行性,进而为颈椎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自2018年1月-2018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颈椎病志愿者20例,男11名,女9名,年龄在25-38岁,平均33.4±3.6岁。其中胸锁乳突肌疼痛患者15例,头夹肌疼痛患者10例,有5例既有胸锁乳突肌疼痛又有头夹肌疼痛。用我院3.0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机采用ZOOM模式,对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常规MRI和MRI-DTI扫描,采用EPI序列进行颈部肌群成像,对每一受检者均选取目标肌肉肌腹中心进行测量,以减少伪影的影响。由同一操作者分别测量治疗前后两侧胸锁乳突肌、两侧头夹肌在C4水平肌腹的ADC值和FA值,每个部位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的FA值和ADC值,VAS评分,NDI评分的差异;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前后目标肌肉弥散张量特征参数值的比较:治疗后,左右两侧胸锁乳突肌FA值较治疗前明显增高、ADC值明显降低;治疗后,左右两侧头夹肌的FA值较治疗前明显增高,ADC值明显降低。治疗前后对比,其ADC、F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VAS评分均值较治疗前降低,前后评分均值对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DI评分均值较治疗前降低,前后评分均值对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颈椎病胸锁乳突肌、头夹肌疼痛患者,肌肉能量技术作用于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后,肌肉水分子弥散能力较治疗前受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颈椎病胸锁乳突肌、头夹肌疼痛患者治疗后NDI评分较治疗前减低,统计学差异具有显着意义,治疗后患者的颈椎功能比治疗前明显改善;3、颈椎病胸锁乳突肌、头夹肌疼痛患者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减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症状比治疗前明显改善;4、肌肉能量技术治疗颈椎病患者存在胸锁乳突肌、头夹肌疼痛合并颈椎屈伸、旋转有障碍者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二、单开门法治疗颈脊髓损伤的初步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开门法治疗颈脊髓损伤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丹芪活血胶囊联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颈椎管狭窄症的诊治现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加味桃红四物汤联合后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典型病例
综述 中医药对脊髓型颈椎病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快速康复外科在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单开门椎管减压术围手术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诊治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枕颈部CT三维重建手法干预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CHBP的传统医学发病机制
        1.1 气血津液脏腑失衡理论
        1.2 “骨错缝,筋出槽”理论
    2.CHBP的传统医学治疗
        2.1 手法整脊推拿治疗
        2.2 针灸治疗
        2.3 针刀治疗
        2.4 中药治疗
        2.5 中医综合治疗
    3.CHBP的现代医学发病机制
        3.1 枕寰枢关节紊乱学说
        3.2 神经性学说
        3.3 血管性学说
        3.4 炎症因子学说
        3.5 颈椎失稳学说
    4.CHBP的现代医学治疗
        4.1 保守治疗
        4.2 手术治疗
    5 枕颈部CT三维重建的研究
    6 总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2.研究方法
        2.1 CT三维重建的研究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处理
    3.结果
        3.1 治疗前后血压变化的比较
        3.2 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的比较
        3.3 枕颈部CT三维重建
    4.讨论
        4.1 枕颈部解剖特点
        4.2 枕寰枢关节紊乱与CT三维重建
        4.3 枕寰枢关节紊乱与血压
        4.4 枕寰枢关节紊乱与手法
        4.5 观察指标分析
    5.结论
    6.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综述 中医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单开门椎管成形并神经根管扩大术门轴侧植骨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研究内容和方法
    技术路线图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术前准备
    1.4 手术设备及材料
    1.5 手术方法
    1.6 术后处理
    1.7 术后康复
    1.8 观察指标
        1.8.1 围术期基本资料
        1.8.2 手术疗效评价
        1.8.3 颈椎稳定性与功能性变化
        1.8.4 术后并发症
    1.9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的基本资料
    2.2 围术期资料
    2.3 术后近期疗效分析
        2.3.1 JOA评分
        2.3.2 JOA评分改善率
        2.3.3 VAS评分
    2.4 术后近期颈椎稳定性与功能变化分析
        2.4.1 颈椎失稳分析
        2.4.2 颈椎融合率分析
        2.4.3 颈椎总活动度丢失角度(°)比较
    2.5 术后并发症
3 讨论
    3.1 CSS临床特征
    3.2 门轴侧植骨
    3.3 术后早期康复锻炼
    3.4 术后轴性症状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颈椎管狭窄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荣誉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6)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概况及其非手术治疗进展
        1 病因病机
        1.1 机械压迫
        1.2 炎症浸润
        2 诊断
        2.1 临床表现
        2.2 影像学检查
        3 非手术治疗
        3.1 西药
        3.2 牵引
        3.3 颈托
        3.4 锻炼
        3.5 中药
        3.6 针灸
        3.7 推拿手法
        4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三维有限元分析在颈椎病生物力学分析中的应用
        1 颈椎有限元建模的发展历史
        2 颈椎各部位的建模
        2.1 颈椎体
        2.2 椎间盘
        2.3 韧带
        2.4 颈肌
        3 有限元分析技术在颈椎病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3.1 颈椎病发生机制探讨
        3.2 颈椎病的治疗机制探讨
        3.2.1 手法治疗
        3.2.2 手术治疗
        3.2.3 其他治疗措施
        4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功能锻炼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资料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资料来源和检索方法
        2.2.2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2.2.3 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估
        2.3 统计学方法
        2.4 GRADE分级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筛选及纳入研究特征
        3.2 纳入文献风险质量评估
        3.3 Meta分析结果
        3.3.1 VAS评分
        3.3.2 NDI指数
        3.3.3 SF-36或SF-12分数
        3.3.4 发表偏倚
        3.3.5 敏感性分析
        3.3.6 亚组分析
        3.3.7 GRADE分级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干预作用的探索性试验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2.6 剔除标准
        2.7 终止标准
        2.8 干预措施
        2.9 观察指标
        2.9.1 VAS评分
        2.9.2 NDI指数
        2.9.3 SF-12评分
        2.9.4 不良反应
        2.10 观察时间点
        2.11 统计学方法
        2.12 样本量情况
    3 结果
        3.1 研究总体情况
        3.2 两组基线情况
        3.2.1 性别
        3.2.2 年龄
        3.2.3 病程
        3.2.4 患肢情况
        3.2.5 干预前评价指标的情况
        3.3 观察结果
        3.3.1 NDI指数
        3.3.2 VAS评分
        3.3.3 SF-12 PCS评分
        3.3.4 SF-12 MCS评分
        3.3.5 不良反应
    4 讨论
        4.1 研究设计方面
        4.1.1 研究类型
        4.1.2 样本量
        4.2 研究内容
        4.2.1 “筋束骨”理论指导下神经根型颈椎病“筋”、“骨”关系辨析
        4.2.2 功能锻炼对颈椎的作用及颈椎康复操的合理性
        4.2.3 研究对象的选择
        4.2.4 研究结果分析
        4.3 局限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应用基础研究 基于筋束骨理论探讨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肌张力及颈椎活动度的影响
    前言
    实验一 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肌肌张力影响研究
        1 资料来源
        2 仪器与方法
        2.1 测量仪器
        2.2 测量部位
        2.3 测量方法
        3 分析方法
        4 结果
        4.1 干预前颈椎肌张力云图
        4.2 干预后1周颈椎肌张力云图
        4.3 干预后2周颈椎肌张力云图
        4.4 干预后3周颈椎肌张力云图
        4.5 干预后4周颈椎肌张力云图
    实验二 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椎活动度的干预作用
        1 资料来源
        2 仪器与方法
        2.1 测量仪器与软件
        2.2 测量方法
        3 统计分析
        4 结果
        4.1 颈椎前屈角度
        4.2 颈椎后伸角度
        4.3 颈椎左侧屈角度
        4.4 颈椎右侧屈角度
        4.5 颈椎左旋角度
        4.6 颈椎右旋角度
        5 讨论
        5.1 目前肌张力测量的现状、局限性及使用肌张力云图的必要性
        5.2 肌张力实验部分结果分析
        5.2.1 肌张力与颈椎功能的关系
        5.2.2 颈椎康复操对颈肌肌张力影响的结果分析
        5.2.3 颈椎康复操对颈肌肌张力影响的原因探讨
        5.3 颈椎活动度指标的选择理由
        5.4 选用动态捕捉技术测量颈椎活动度的必要性
        5.5 颈椎活动度结果分析
        5.5.1 颈椎前屈角度
        5.5.2 颈椎后伸角度
        5.5.3 颈椎左侧屈角度
        5.5.4 颈椎右侧屈角度
        5.5.5 颈椎左旋角度
        5.5.6 颈椎右旋角度
        5.6 “筋柔”对“骨正”的潜在影响
        5.7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5.7.1 肌张力实验部分
        5.7.2 动态捕捉部分实验
        6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基础研究 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干预的生物力学研究
    前言
    实验一 动态捕捉系统对颈椎康复操的量化研究
        1 资料来源
        2 仪器与方法
        2.1 测量仪器与软件
        2.2 测量方法
        2.2.1 动作拆分
        2.2.2 测量方法
        2.2.3 测量结果
    实验二 颈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颈椎康复操的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硬件设备
        1.2 软件设备
        1.3 实验对象
        2 图像采集
        3 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
        3.1 骨性结构的构建
        3.2 颈椎间盘的构建
        3.3 关节软骨模型的提取与创建
        3.4 韧带和肌肉的构建
        3.5 网格划分
        3.6 材料参数设置
        4 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5 颈椎康复操动作加载情况
        6 结果
        6.1 前屈后伸
        6.1.1 前屈动作
        6.1.2 后伸动作
        6.2 旋颈望踵
        6.3 回头望月
        6.4 雏鸟起飞
        6.5 摇转双肩
    实验三 神经根型颈椎病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及颈椎康复操治疗机制的探讨
        1 实验材料
        2 图像采集
        3 神经根型颈椎病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
        4 加载条件和工况
        5 结果
        5.1 神经根型颈椎病三维有限元模型椎间隙高度和椎间孔大小的变化
        5.2 不同肌张力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模型应力分析结果
        5.2.1 前屈工况
        5.2.2 后伸工况
        5.2.3 旋转工况
        5.2.4 侧屈工况
        6 讨论
        6.1 颈椎康复操量化研究
        6.2 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6.3 肌肉肌张力与材料参数刚度的关系
        6.4 颈椎康复操动作加载的有限元结果分析
        6.5 颈椎康复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机制分析
        6.6 研究的局限性
        7 结论
    参考文献
创新点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

(7)消髓化核汤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与MRI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颈椎间盘突出症现代研究进展
        1.1 流行病学
        1.2 病因与发病机制
        1.3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MRI分型
        1.4 颈椎病与颈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
        1.5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1.6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评估方法
    2. 祖国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2.1 颈椎病的中医病名
        2.2 颈椎病的病因病机
        2.3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3. 颈椎间盘突出重吸收研究进展
        3.1 腰椎间盘突出重吸收研究成果
        3.2 颈椎间盘突出重吸收的文献报道
        3.3 颈椎间盘突出重吸收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依据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治疗方法
        1.8 观察周期
        1.9 观察指标
        1.10 影像学观察
        1.11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消髓化核汤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研究
        2.3 消髓化核汤对颈椎间盘突出重吸收的影响
        2.4 吸收率与评价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2.5 中医药促进颈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3. 讨论
        3.1 中医药保守治疗在颈椎病诊治方面的应用
        3.2 脊髓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
        3.3 颈椎间盘突出重吸收的意义与思考
        3.4 不足与展望
典型病例介绍
    病例一
    病例二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子午流注纳子法电针治疗颈椎病神经根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研究
    1.1 病例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2.3 中医辨证标准
    1.3 病例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3.3 剔除标准
        1.3.4 脱落标准
    1.4 研究方法
        1.4.1 分组设置
        1.4.2 操作注意事项
        1.4.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1.5 统计方法
    1.6 结果
        1.6.1 一般资料分析
        1.6.2 VA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
        1.6.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20分量表各评分比较
        1.6.4 治疗前后田中靖久20分法量表总分比较
        1.6.5 疗效比较
    1.7 安全性指标
2 讨论
    2.1 现代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2.1.1 颈椎病的定义
        2.1.2 颈椎病流行病学
        2.1.3 颈椎病的分型
        2.1.4 颈椎病发病机制
        2.1.5 西医对颈椎病的治疗
    2.2 中医对颈椎病的认识
        2.2.1 颈椎病的病名
        2.2.2 颈椎病的病因病机
        2.2.3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
        2.2.4 中医对颈椎病的治疗
    2.3 电针治疗的机制研究
    2.4 子午流注开穴法
        2.4.1 子午流注纳子针法
        2.4.2 子午流注针法的治疗
    2.5 子午流注纳子针法治疗痰湿阻络型颈椎病神经根型理论探讨
        2.5.1 湿邪致病
        2.5.2 颈椎病痰湿阻络证的病机和治则
        2.5.3 选穴依据
        2.5.4 针刺时间的选择及分组设置
    2.6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2.7 不足与展望
    2.8 研究的创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神经根型颈椎病针刺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颈椎调曲手法对颈椎病合并失眠症治疗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失眠症与颈椎病的认识
        1.1 定义
        1.2 流行病学
        1.3 病因
        1.4 颈椎的退行性变
        1.5 颈部的慢性劳损
        1.6 分型
        1.7 治疗
        1.8 现代医学对颈椎病与失眠症相关性的认识
    2 中国传统医学对颈椎病与失眠症的认识
        2.1 基本认识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对不寐的辩证分型
        2.4 治疗
        2.5 中国传统医学对项痹病和不寐相关性的认识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数据采集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及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质量控制
        2.5 开展治疗后的随访
        2.6 研究对象缺失的处理
        2.7 患者出现不适反应情况处理
        2.8 统计学方法
        2.9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
        3.1 两组研究对象基本信息比较
        3.2 治疗结果的比较
        3.3 总体疗效评定
第三部分 讨论
    1 失眠的相关研究
        1.1 正常人类睡眠
        1.2 睡眠与觉醒的神经调节
        1.3 颈源性因素导致的继发性失眠
    2 脊柱的生物力学
        2.1 椎体
        2.2 椎间盘
        2.3 颈椎的运动
        2.4 颈椎肌肉韧带的生物力学与失眠的关系
        2.5 脊柱稳定性的研究
    3 手法对颈椎曲度及睡眠质量影响机理的研究
    4 研究结果的讨论
        4.1 PSQI评分结果的讨论
        4.2 HAMA评分结果的讨论
        4.3 两组研究对象治疗前后颈椎曲度比较结果的讨论
        4.4 两组患者治疗前项韧带钙化及颈曲变直情况的讨论
        4.5 PSQI评分变化与HAMA评分变化的探讨
        4.6 患者病程与HAMA评分的讨论
        4.7 颈椎病病变与失眠症的关系讨论
    5 颈椎调曲手法原理的讨论
        5.1 颈椎调曲手法的特点
        5.2 颈椎复位的力学原理
        5.3 在手法复位过程中颈椎发生的力学变化
    6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7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10)肌肉能量技术对颈椎病患者颈部肌肉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1 颈椎病现状的调查
    2 颈椎病病因及发病机制认识
        2.1 现代医学观点
        2.2 中医对颈椎病的认识
    3 颈椎病检查的影像学价值对比
    4 颈椎病的治疗
        4.1 推拿治疗
        4.2 针灸治疗
        4.3 针刀治疗
        4.4 手术治疗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针对右侧胸锁乳突肌
        2.2 针对左侧胸锁乳突肌
        2.3 针对右侧头夹肌
        2.4 针对左侧头夹肌
        2.5 针对双侧头夹肌共同作用
    3 疗程
    4 疗效观察
        4.1 疼痛程度
        4.2 颈部功能
    5 扫描仪器方法及参数
    6 图像及数据采集
    7 统计学分析
    8 结果
        8.1 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8.2 治疗前后NDI评分比较
        8.3 治疗前后目标肌肉的弥散张量成像ADC值和FA值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选取目标肌肉胸锁乳突肌、头夹肌的意义
    2 颈椎活动度评价
    3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
        3.1 弥散张量成像原理
        3.2 弥散张量成像特征参数
        3.3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的应用
    4 肌肉能量技术
    5 本研究的创新性自评、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四、单开门法治疗颈脊髓损伤的初步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丹芪活血胶囊联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观察[D]. 李攀.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加味桃红四物汤联合后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朱帝臣.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快速康复外科在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单开门椎管减压术围手术期的应用[D]. 穆春宇.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4]基于枕颈部CT三维重建手法干预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D]. 高顶平.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单开门椎管成形并神经根管扩大术门轴侧植骨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D]. 王玮琳. 河南大学, 2020(02)
  • [6]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梁龙.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7]消髓化核汤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与MRI评估[D]. 马岗.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子午流注纳子法电针治疗颈椎病神经根型的临床研究[D]. 谭慧颖.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颈椎调曲手法对颈椎病合并失眠症治疗的影响研究[D]. 韦建深.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肌肉能量技术对颈椎病患者颈部肌肉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影响[D]. 刘昊.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单门法治疗颈脊髓损伤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