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双螺杆挤出机喂料成功

大型双螺杆挤出机喂料成功

一、大型双螺杆挤出机投料成功(论文文献综述)

蔡彤旻[1](2020)在《新型阻燃生物基半芳香聚酰胺复合材料的设计及燃烧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面向国家能源战略的重大需求,顺应生物基原材料做为替代化石燃料碳来源材料的重大战略部署,着力于可再生资源的一体化应用开发。本论文在综述耐高温聚酰胺的研究现状和进展的基础上,设计开发替代PA6T、PA9T等石油基聚酰胺,改善生物基聚酰胺存在的熔点低、加工易分解和阻燃性能差等问题,研究新型阻燃生物基半芳香聚酰胺复合材料的结构调控、工程化制备和阻燃功能化应用方案,制备具有优异表观硬度、高温尺寸稳定性和抗漏电性的阻燃生物基半芳香复合材料,探索其在航空航天和军械制造行业极大的应用潜力。为进一步提升材料的阻燃效率,选用表面功能化纳米材料制备生物基聚酰胺纳米复合材料,显着提升了其火安全性能,开发系列具有良好加工性能的阻燃生物基耐高温半芳香聚酰胺纳米复合材料。本文的研究内容具体如下:(1)通过调控生物基半芳香聚酰胺的结构设计改善其加工稳定性,基于PA10T均聚物,将部分对苯二甲酸单体替换成间苯二甲酸单体,为直链10T分子带来支链结构,进而影响其结晶、降低熔点,合成了一系列生物基含量相同、熔点不同的耐高温聚酰胺。使用IR、1H-NMR和13C-NMR对聚合产物的分子结构进行了确认,并使用DSC和TGA等测试对聚合产物的各项性能进行了表征,得到了生物基含量大于50%、且熔点高于280℃的各项性能优良的生物基半芳香聚酰胺(PA10T/10I)。(2)实现生物基半芳香聚酰胺复合材料的工业化制备,采用悬浮预聚合+真空转鼓固相增粘相结合的工艺,进行了生物基半芳香聚酰胺树脂的工业化制备。采用螺带搅拌器,解决了反应体系的搅拌问题,得到均一、稳定的预聚物;采用多反应釜、分段低温聚合技术,解决了生物基半芳香聚酰胺通常由于高温熔融导致的变色、发黄等问题,得到能够满足LED支架等需求的高亮、高白度树脂;采用改造的桨叶干燥机接料装置,使物料迅速冷却、粉碎和输送,解决了预聚合出料后的物料结块问题;建立了废水循环利用设备,使项目符合环保要求;采用真空管道伴热保温系统,避免反应过量的二胺单体在真空管内壁凝固、堵塞真空管道,进一步将二胺在旋风分离器中冷却、凝固和回收,优化了制备工艺。(3)改善生物基半芳香聚酰胺的阻燃性能和机械性能,选用无卤(Alpi)和有卤(BrPS/ZB=3:1)阻燃体系制备阻燃生物基半芳香聚酰胺复合材料,研究了阻燃剂和增强填料的种类和添加量对树脂阻燃和各项性能的影响。经过配方设计和工艺调整制备了 V-0级别复合材料。研究结果表明,新型阻燃生物基半芳香聚酰胺复合材料具有较低吸水率、流动性好、回流焊处理不起泡、颜色稳定性好、可回收性好等优势。(4)探索阻燃生物基半芳香聚酰胺的燃烧行为和阻燃机制,选用Raman光谱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炭渣的石墨化程度;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炭渣的成分;使用扫描电镜(SEM)分析炭渣的微观形貌,经过对比得出溴系阻燃剂体系和次膦酸盐阻燃剂体系改性的阻燃生物基半芳香聚酰胺复合材料在燃烧时的凝聚相机理。使用热重分析-红外光谱仪(TG-IR)和稳态管式炉平台(SSTF)技术手段对复合材料的气相产物随燃烧进行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揭示其气相阻燃机理。阐明了生物基半芳香聚酰胺复合材料凝聚相交联炭化和气相自由基捕获的协同阻燃机理。(5)进一步增强生物基半芳香聚酰胺纳米复合材料的阻燃效率,以BP纳米片为模板,选用强亲电性的叠氮苯甲酸对其进行表面羧基化,再结合催化体系通过-COOH与POSS-NH2的反应制备表面功能化改性BP制备BP-CO-POSS有机无机杂化的纳米协效剂。将BP-CO-POSS替代部分AlPi制备了 PA/AlPi/BP-CO-POSS复合材料。通过研究复合体系的热解和燃烧行为,揭示新型的2D材料黑磷的高效阻燃性以及BP、POSS和Alpi的高效协同阻燃和抗滴落功效。

何跃[2](2020)在《增强橡胶体积拉伸形变连续混炼制备及其结构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橡胶基纳米复合材料因独特的高弹性而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航空航天、海洋装备、建筑行业、电子电器等领域,然而橡胶与纳米补强填料的混炼是极其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橡胶加工业目前所采用分阶段、分工序及分批次的间歇式混炼工艺,存在混炼周期长、劳动强度大、环境污染大、单位能耗大、批料均度差等问题。以剪切形变流场为主导的传统橡胶混炼过程为了获得纳米填料均匀分散分布的胶料,不得不延长混炼时间和增加混炼工序,从而导致加工效率低、能耗高、橡胶分子链断链严重,过多降低橡胶分子量会损害橡胶制品的物理机械性能;随着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和高性能橡胶制品的迫切需求,研发高效率、低能耗、连续性的橡胶混炼新技术和装备迫在眉睫。本文首次提出了以体积拉伸形变流场为主导的橡胶混炼加工方法,成功开发了体积拉伸形变双轴偏心转子(BERE)一步法橡胶连续混炼挤出新技术,并成功制备了橡胶基纳米复合材料;通过模拟分析和大量的实验研究了体积拉伸形变流场中纳米粒子在橡胶基体中的分散分布行为及纳米粒子与橡胶分子链间的相互作用,并揭示了纳米粒子分散分布形态与硫化胶复合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利用Polyflow模拟分析了双轴偏心转子型腔内螺旋段和偏心直线段中胶料的速度场和压力场分布以及混合指数和第一主应力分布概率,发现速度沿胶料流动方向呈先发散再收敛的拉伸流动,胶料从双轴偏心转子下方靠近啮合处的速度最快、受到挤压作用最强;平直段产生的混合指数、拉伸形变作用指数和挤压作用均高于螺旋段,第一主应力随BERE转速、胶料模量和零切粘度的增加而增强;并阐述了纳米粒子在体积拉伸形变流场中的分散机理。利用剪切形变流场支配的密炼机间歇式混炼工艺和体积拉伸形变流场主导的BERE一步法橡胶连续混炼挤出新技术分别制备了天然橡胶/炭黑(NR/CB)复合材料。与密炼机间歇工艺相比,由于BERE的强拉伸、弱剪切作用,BERE一步法连续混炼挤出混炼胶的Payne效应较小,CB在极短混炼时间(1.5 min)内就能实现良好的分散分布形态,NR分子链更长,分子量提高23.0%,Mw/Mn更小,结合胶含量更多,NR与CB间的相互作用更大;其硫化胶的综合力学性能可媲美甚至超过密炼机最佳工艺条件(80 r/min混炼8 min)制备的硫化胶,与密炼机相同转速和混炼时间制备的硫化胶相比,BERE一步法制备硫化胶的拉伸强度、扯断伸长率、500%定伸应力和撕裂强度显着提升,显着突出了体积拉伸形变流场主导的BERE一步法橡胶连续混炼挤出新技术的优势。研究了一步法连续混炼挤出工艺中BERE不同转速、不同温度、不同硫磺加料位置以及不同CB含量对NR/CB体系性能的影响,发现提高BERE转速增强第一主应力,可改善CB在NR基体中分散分布形态,硫化胶的拉伸强度、扯断伸长率和撕裂强度均随BERE转速的提高先增大再减小,50 r/min时最大;降低BERE第四区温度和提高转速,可增强BERE产生的体积拉伸形变作用于团聚的CB使之破碎和扩散,从而显着改善CB在NR基体中的分散分布形态;BERE转速为50 r/min、温度为90-80-50-60℃时制备的NR/30phr CB混炼胶中NR的分子量较大,NR与CB间的相互作用较强。BERE转速为50 r/min、温度为90-80-50-30和90-80-50-60℃时制备的硫化胶都具有较优异的静态综合力学性能,其中温度为90-80-50-60℃时制备硫化胶的抗湿滑性能更高;第一和第二加料口加硫磺(S)对混炼胶的加工性能、CB的分散分布形态和力学性能影响不大,焦烧时间Tc10没有缩短,仍有足够的焦烧安全期;NR/CB硫化胶的抗湿滑性能随CB含量增加而提高的同时动态生热也增大,NR/40phr CB硫化胶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优。研究了不同Si69改性方法、SiO2含量和BERE加工工艺对天然橡胶/白炭黑(NR/SiO2)体系性能的影响,提高BERE转速和降低加工温度有利于增强体积拉伸形变作用于SiO2团聚体使之破碎和分散,增加Si69含量有益于改善SiO2与NR的相互作用,从而显着改善了SiO2的分散分布形态;混炼胶的Payne效应随Si69和SiO2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和增大,随BERE转速的提高而降低,门尼黏度随SiO2含量的增加和BERE转速的提高而增大和降低;硫化胶的动态生热随Si69和SiO2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和增大,拉伸强度和扯断伸长率均随BERE转速的提高而增大,拉伸强度随Si69含量的增加先增大再缓慢降低,于10wt%Si69时达到最佳,而撕裂强度随Si69含量的增加而增大;BERE转速为50 r/min、温度为90-80-50-30℃时制备10 wt%Si69改性的NR/30phr SiO2硫化胶综合力学性能最优。研究了不同CB含量和BERE工艺对溶聚丁苯胶/炭黑(S-SBR/CB)体系性能的影响,CB在其硫化胶中都有良好的分散分布形态,CB聚集体的粒径尺寸及其标准差都随CB含量的增加而减小,CB聚集体面积占比都呈现正态分布并且最可几分布随CB含量的增加向小聚集体移动;BERE转速为50 r/min、温度为90-80-50-30℃时在第一加料口加S制备硫化胶的CB分散分布形态最佳;拉伸强度和定伸应力都随CB含量的增加而增大,扯断伸长率、300%/100%和撕裂强度都随CB含量的增加先增大再减小,300%/100%和撕裂强度于40phr CB时最大。研究了不同SiO2和Si69含量对溶聚丁苯胶/白炭黑(S-SBR/SiO2)体系性能的影响,S-SBR/SiO2混炼胶的ΔG′随SiO2和Si69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和减小,门尼黏度随SiO2含量的增加而增大;Si69含量为10wt%时SiO2可实现均匀的分散分布形态,S-SBR/SiO2硫化胶的拉伸强度、扯断伸长率和定伸应力都随SiO2含量的增加而增大,硫化胶的拉伸强度、定伸应力和300%/100%均随Si69含量的增加而增大,10wt%Si69改性SiO2制备S-SBR/30phr SiO2硫化胶的撕裂强度最大。基于Polyflow模拟分析和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体积拉伸形变流场为主导的BERE一步法橡胶连续混炼挤出新技术制备橡胶基纳米复合材料相对于剪切流场为主导的间歇式混炼工艺具有显着的优势,解决了传统橡胶间歇式混炼工艺难以克服的问题,制得了纳米粒子均匀分散分布、橡胶分子链长度得以保持和机械力学性能优异的橡胶基纳米复合材料。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为橡胶加工领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高效的、连续的一步法混炼挤出一体化解决方案,为这项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验依据。

李群[3](2019)在《串联密炼机工艺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伴随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同时人民对于环境保护、安全意识也越来越强,也对轮胎性能提出更高的需求,这也加快了中国轮胎公司对高性能轮胎的研究和开发。高性能轮胎主要表现在低滚阻、高湿抓及低噪音,这三项性能组成轮胎的标签等级。目前欧盟率先正式实施了轮胎标签法,美国、日本及我国也相继发布了相关方案。从目前轮胎开发技术来看,白炭黑的应用是高性能轮胎的开发关键技术之一,而传统密炼机用于高填充白炭黑胶料的混炼是非常困难,不仅段数多,能耗大,而且易焦烧,白炭黑分散也不好。为了解决白炭黑胶料混炼工艺难题,公司引进串联低温一次法设备,通过对该设备的工艺研究,开发出了一套串联低温一次法混炼工艺设计方案,实现高填充白炭黑胶料的混炼,为公司开发高性能轮胎打下坚实基础。为合理的对串联低温一次法设备进行工艺设计,本论文进行相关文献的查阅和了解同行对串联密炼机的应用情况,形成了工艺设计的理论知识,并通过大量的基础实验,验证的理论的正确性,形成了完整的串联低温一次法混炼工艺设计方案。以据工艺设计方案,通过实际配方的试验,得出以下结论:串联低温一次法相比传统密炼工艺,其炭黑分散明显提升约1-2个等级,硫黄分散度提升20%-30%,其物理机械性能一致,但滚阻明显降低,轮胎标签等级提升约1个级别,同时串联低温一次法可以大大降低能耗及提高生产效率,通过计算得出能耗可以降低25%-35%,生产效率提升25%-45%。通过本文的研究,为串联低温一次法在我国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经验,为民族品牌轮胎提高在国际的地位,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持。

刘永焯[4](2019)在《H公司生产线改造项目的可行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直以来,中国的制造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产品的质量比较差。近年来,这些依靠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经营越发困难,甚至出现一些倒闭潮。当然,也有一批传统制造企业通过转型升级而实现持续的发展。其中的原因是中国的制造业企业正处于一个快速变化社会环境中:首先,社会的发展、老龄化等原因,廉价劳动力资源不断减少,导致企业工人招聘难,流失率高,成本高等问题;其次,随人们对产品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落后的生产方式难以保持产品的竞争力;再次,东南亚国家在廉价劳动力方面更具有优势,国内同类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难有竞争力。但令人欣慰的是,中国科技近年发展迅速,制造业企业目前正利用这些新技术,创造更高效的生产方式,提高产品质量并降低成本,并且为企业创新提供更好的硬件基础,从而保持强大的竞争力。H公司是一家高性能塑料材料生产企业,目前主要依靠大量劳动力进行生产。近年公司发展迅速,产量逐渐增大情况下,由于部分生产线十分落后,遇到产能紧张,人员短缺,各种成本高等问题。对落后的生产线进行升级换代,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改善生产环境,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和对人工劳动力的依赖,有利于吸引高技术人才,保持公司的行业竞争力,对公司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符合行业发展的趋势。本文首先对课题的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进行了阐述,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学术文献,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的理论进行了探讨,了解了国内外项目建设投资研究可行性研究的重要意义。从项目可行性研究出发,对国内外技术改造项目成果进行了概括性总结,对技改项目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介绍,确定了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方法:以H公司为研究对象,对H公司的3条旧的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从项目工程技术可行性,市场需求分析,投资估算和财务分析,不确定性分析等方面,利用理论联系实际,文献归纳法,结合市场技术分析经济性评价方法,定性和定量方法,图表法,动态与静态研究方法论证该项目的可行性,从而得出该项目是可行的结论,同时指出本项目的不足,为下一步研究提出展望和设想。本文通过对H公司3条旧生产线的技术改造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论证,为H公司对旧的生产方式进行升级提供了理论依据;另外,本研究也为行业内同类型的生产线改造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参考意义。

文中华[5](2018)在《挤出滚圆工艺及其设备选型要素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挤出滚圆工艺所用的不同设备,从设备选用原则与工作流程两个方面,探讨了挤出滚圆工艺的设备配置,同时阐述了特殊物料的挤出滚圆工艺,简要分析了挤出滚圆工艺中的实验系统、中试系统、大生产自动生产线的设备选型,对拟采用这一工艺进行生产的相关企业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杨昆晓[6](2017)在《基于三螺杆挤出机的聚苯醚/聚酰胺66合金共混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合物共混技术是高分子材料不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连续混炼设备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则是各类新型高分子材料得以实现产业化制造的根基。三角形排列三螺杆挤出机(TTSE)的出现则使复杂聚合物体系的共混改性有了更多的选择。TTSE内三根螺杆相互啮合,使流场内具有三个啮合区和一个具有发散-收敛流道的中心区,其独特的“剪切-拉伸”交变流场被期望能够解决特殊聚合物体系的共混难题。聚苯醚/聚酰胺66(PPO/PA66)即是典型的特殊共混体系,因为聚合物间黏度差大且完全不相容,致使高性能PPO/PA66合金的制备过程复杂,且复合材料性能仍会受混合效果制约。为获得高性能的PPO/PA66复合材料并优化制备工艺,本文使用TTSE进行PPO/PA66多相体系的共混研究,并与相同条件下的同向双螺杆挤出机(TSE)共混结果对比,为三螺杆共混技术的理论体系构建和产业化应用提供参考。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TTSE的流场结构,通过分区计算的方法,建立了螺槽区、啮合区及中心区的流道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归纳了流场内剪切速率、拉伸速率等混合参数的计算方法,建立了流场混合性能的量化评价体系。2、结合TTSE流场理论模型与聚合物多相体系分散混合原理,提出了一种对TTSE制备共混物的分散相粒径预测方法。为评价预测方法的可靠性,对预测结果进行了多工艺下的实验验证,并分析了误差产生的原因。3、利用具有“剪切-拉伸”交变作用的TTSE与剪切作用主导的TSE进行共混实验对比,系统研究了混炼流场类型对PPO/PA66共混相形态、机械性能等的作用。PPO/PA66两相共混物在TTSE流场的拉伸作用下,其分散相粒径显着减小,共混物的机械性能也获得提升。此外,通过分析PPO相占比对PPO/PA66/SEBS合金力学强度的影响,明确了该体系分散相粒子的增韧机理,并发现TTSE能够使PPO/PA66合金在更低分散相含量下实现脆-韧性转变。4、研究了 PPO/PA66/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SAG)体系在TTSE的混炼过程中,制备工艺对合金增容效果、相形态及机械性能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PA66由侧喂料加入的工艺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反应生成的共聚物分布于两相界面而起到更好的增容作用。相比一步共混法,侧喂料法制备样品的冲击强度提升近2倍,且仍可保持相当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5、利用响应面分析方法,针对TTSE共混过程的工艺要素与PPO/PA66体系相形态及机械性能的关系,进行了实验设计及模型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螺杆转速与分散相占比是影响混合效果的主要因素,而较高的产量则有助于缩短共混物的热历程,提升其机械性能。最终,通过模型分析得到了分散相粒径、均匀度、拉伸性能与螺杆转速、设备产量、分散相占比间的定量关系,并获得了优化工艺条件,实现了基础工艺与制品性能的高度关联。6、利用TTSE的“剪切-拉伸”交变流场实现了高性能PPO/PA66/有机纳米蒙脱土(OMMT)复合材料的直接挤出制备。研究发现,OMMT由于连续相(PA66)与分散相(PPO)各自极性基团的吸引作用,会优先分布于两相界面,而部分OMMT片材在流场作用下被剥离进入连续相。OMMT的加入大幅改善了 PPO/PA66体系的机械性能、热稳定性及耐热性等。与TSE相比,TTSE更利于纳米OMMT材料在PPO/PA66合金中的分散与剥离,样品的微观形态及宏观性能均有更显着的提升。实验结果证明,TTSE更有助于PPO/PA66/OMMT纳米复合材料的产业化生产,高性能纳米复合材料的直接挤出制备,拓展了 TTSE在聚合物共混改性领域的应用前景。

鲁长锁[7](2017)在《同向双螺杆挤出机在氯磺化聚乙烯生产中的工业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根据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电石厂氯磺化聚乙烯脱挥生产线由于受到设备能力限制,实际产能一直不能达到设计标准,制约了装置的竞争能力和发展空间的实际情况,本文研究了同向双螺杆挤出机在氯磺化聚乙烯脱挥造粒生产中的工业应用。本文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同向双螺杆挤出机螺纹元件和螺杆组合对氯磺化聚乙烯橡胶脱挥效果的影响;对双螺杆挤出机脱挥生产线的工艺流程和操作参数进行了优化;通过相应的技术改造,成功地将同向双螺杆挤出机应用于氯磺化聚乙烯的工业化生产中,满足了产品质量稳定、长周期连续运行的生产要求。目前这套机组已经能够长周期运行和连续产出优等产品。研究工作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对同向双螺杆挤出机捏合块结构的流场分析结果表明,氯磺化聚乙烯熔体的高压区位于捏合块螺棱的推进面,低压区位于螺棱的背面,由于压力差的存在,使氯磺化聚乙烯胶体中的挥发组分形成闪蒸,可快速脱除胶体中的挥发组分。捏合块结构的混炼过程以剪切流动为主,拉伸流动主要集中在啮合盘螺棱的推进面及背面剪切速率较低的区域。其中,当啮合块以KB1的方式排列时,更容易形成较大的压差,且流场中有更高比例的区域处于拉伸流动,因此有更好的脱挥效果。(2)实验结果表明,合理配置螺杆组合的同向双螺杆挤出机,有较好的脱挥效果,能够生产出实际生产中氯磺化聚乙烯橡胶的两个牌号(CSM30和CSM40)的优等品。随着机筒温度的增加,氯磺化聚乙烯中的挥发组分更容易被脱除;而增加螺杆转速,缩短了胶在机筒中的停留时间,残留挥发份呈逐渐升高趋势。(3)实验结果表明,切粒冷却方式对脱挥效果有一定的影响。采用水冷却方式微量水会进入到胶内,对脱除挥发份不利,而风冷却有利于脱挥。(4)通过采用同向双螺杆挤出机和适当的技术改造后,生产氯磺化聚乙烯的装置产量由原来的1000吨/年提高至2000吨/年,产品的优等品率达到了 80%,同时四氯化碳的消耗没有增加,使得环保排放达到了要求。通过提高产量和提升产品质量,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而且提升了氯磺化聚乙烯产品的竞争力和生存力。

于清溪[8](2010)在《密闭式橡胶混炼机的技术现状及最近发展》文中研究说明叙述了密炼机的发展过程,密炼机橡胶混炼的特点,密炼机发展现状。以及切合式密炼机、啮合式密炼机、翻转式密炼机、螺杆式连续混炼机的最新技术进展。最后介绍了密炼机在我国的发展过程及现状。

陈文强[9](2010)在《LLDPE专用料的交联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过氧化物交联方法对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乙烯-α-辛烯共聚物进行了共混改性研究。在双螺杆挤出机中对LLDPE和POE进行低温加工时,由于较强的加工剪切作用,温度升高现象比较明显,温度不易控制。应用双螺杆挤出机进行低温加工时,主机加热的稳定时间、机头温度、投料转速和螺杆转速均对熔体温度有较大的影响。不同双螺杆挤出机螺杆的长径比也是影响加工的主要因素,通常选择螺杆长径比较小的螺杆进行加工。过氧化物交联结果表明,在过氧化物交联反应中LLDPE和POE的凝胶含量随引发剂用量、交联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达到一定量和一定时间后即可满足交联反应要求。通过LLDPE和POE不同共混比例组成的共混物的力学性能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LLDPE/POE随着POE在总组分中百分比的增加而冲击强度依次降低。LLDPE/POE/1.5%DCP的冲击强度与LLDPE/1.5DCP.POE冲击强度相比较有一定的升高。但升高的幅度并不十分明显。在双辊开炼机中对LLDPE/POE共混物进行共混改性。研究了工艺、配方对LLDPE/POE共混物凝胶含量的影响,以及凝胶含量与材料力学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LLDPE/POE共混物的凝胶含量随引发剂的用量、交联温度和交联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达到一定程度后不再增加。在170℃,30min的条件下DCP能充分分解引发交联反应,DCP用量为1.5%时,共混物的凝胶含量可以达到80%以上,再增加时凝胶含量不再增加。DCP的加入顺序对共混物的凝胶含量影响不大。共混物的凝胶含量对其动态力学行为有影响。共混物的凝胶含量对拉伸性能和硬度影响不大。

于清溪[10](2007)在《橡胶混炼设备使用现状与工艺发展》文中提出分析了混炼设备的机型分类与对比,以及开炼机与密炼机的容量及功率比较。介绍了各种混炼设备的发展过程与现状,对比了各种混炼设备的特性、适用范围及性能参数。介绍了混炼室、转子及上下辅机的发展概况。最后展望了混炼设备的未来发展。

二、大型双螺杆挤出机投料成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型双螺杆挤出机投料成功(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阻燃生物基半芳香聚酰胺复合材料的设计及燃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基塑料
    1.2 生物基聚酰胺
    1.3 耐高温聚酰胺
        1.3.1 PA4X
        1.3.2 PA5T
        1.3.3 PA6T
        1.3.4 PA9T
        1.3.5 PA10T
        1.3.6 PA11T
        1.3.7 PA12T
        1.3.8 PAPXD10
        1.3.9 PAXC
    1.4 聚酰胺的阻燃
        1.4.1 卤系阻燃聚酰胺
        1.4.2 磷系阻燃聚酰胺
        1.4.3 氮系阻燃聚酰胺
        1.4.4 无机金属化合物
        1.4.5 无机纳米阻燃剂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二章 生物基半芳香聚酰胺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装置
        2.2.3 聚酰胺的合成
        2.2.4 测试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原材料评估
        2.3.2 PA10T均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2.3.3 PA10T/10I的合成
        2.3.4 PA10T/10I的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物基半芳香聚酰胺树脂的工业化制备
    3.1 前言
        3.1.1 有机溶剂合成
        3.1.2 两步法
        3.1.3 常压熔融聚合
    3.2 工艺流程
        3.2.1 流程概况
        3.2.2 预聚合工艺
        3.2.3 固相增粘工艺
    3.3 关键技术
        3.3.1 两级反应釜技术
        3.3.2 接料粉碎设备
        3.3.3 固相增粘管道加热设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基阻燃半芳香聚酰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材料
        4.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4.2.3 样品制备
        4.2.4 阻燃配方的设计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热稳定性研究
        4.3.2 阻燃性能研究
        4.3.3 机械性能
        4.3.4 应用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物基阻燃半芳香聚酰胺复合材料的阻燃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A10T、PA10T/10I及其复合材料的热解气相产物分析
        5.3.2 稳态管式炉平台(SSTF)
        5.3.3 半芳香聚酰胺树脂和阻燃改性料的炭渣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POSS功能化黑磷的制备及其在生物基半芳香聚酰胺复合材料中的阻燃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
        6.2.2 BP-Bulk的制备
        6.2.3 叠氮苯甲酸官能化BP的制备(BP-COOH)
        6.2.4 杂化物BP-CO-POSS的制备
        6.2.5 PA10T/10I-Al&BPCP复合材料的制备
        6.2.6 测试方法
    6.3 实验结果和讨论
        6.3.1 BP-CO-POSS表征
        6.3.2 PA10T/10I-Al&BPCP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6.3.3 PA10T/10I-Al&BPCP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
        6.3.4 PA10T/10I-Al&BPCP复合材料的阻燃机理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创新之处及进一步工作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本文的创新之处
    7.3 下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2)增强橡胶体积拉伸形变连续混炼制备及其结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橡胶/纳米粒子复合材料
        1.2.1 橡胶/炭黑纳米粒子复合材料
        1.2.2 橡胶/白炭黑纳米粒子复合材料
        1.2.3 橡胶/纤维纳米粒子复合材料
        1.2.4 橡胶/层状纳米粒子复合材料
        1.2.5 橡胶填料补强机理研究进展
    1.3 橡胶/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的混炼技术
        1.3.1 原位聚合法
        1.3.2 乳液共混法
        1.3.3 溶液共混法
        1.3.4 机械共混法
    1.4 橡胶/纳米粒子复合材料混炼设备
        1.4.1 间歇式橡胶混炼设备
        1.4.1.1 开炼机
        1.4.1.2 密炼机
        1.4.2 串联式橡胶混炼设备
        1.4.2.1 串联组合式混炼设备
        1.4.2.2 低温一步法混炼技术
        1.4.3 连续式橡胶混炼设备
        1.4.3.1 密炼挤出组合式连续混炼设备
        1.4.3.2 转子螺杆组合式连续混炼设备
        1.4.3.3 挤出机发展演变的连续混炼机
    1.5 拉伸流场在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加工领域的优势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双轴偏心转子挤出机及其混炼特性分析
    2.1 双轴偏心转子基本结构
    2.2 加工流场数值模拟分析
        2.2.1 流场模型建立
        2.2.1.1 物理模型
        2.2.1.2 数学模型
        2.2.1.3 物性参数
        2.2.1.4 边界条件
        2.2.1.5 有限元模型
        2.2.2 速度场分布
        2.2.3 压力场分布
        2.2.4 混合指数分布
        2.2.4.1 BERE转速
        2.2.4.2 松弛时间
        2.2.4.3 零切粘度
        2.2.5 第一主应力
        2.2.5.1 BERE转速
        2.2.5.2 松弛时间
        2.2.5.3 零切黏度
    2.3 一步法连续混炼技术
        2.3.1 一步法连续混炼装备
        2.3.2 一步法连续混炼新技术
    2.4 体积拉伸流场作用机理
        2.4.1 体积拉伸流场分散机理
        2.4.2 体积拉伸流场取向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加工流场对NR/CB体系性能的影响
    3.1 NR/CB复合材料的制备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设备
        3.1.3 实验配方
        3.1.4 实验工艺
        3.1.4.1 BERE一步法连续混炼挤出工艺
        3.1.4.2 密炼机混炼工艺
        3.1.5 测试与表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混炼胶RPA分析
        3.2.2 混炼胶门尼黏度
        3.2.3 混炼胶GPC测试
        3.2.4 NR与CB相互作用
        3.2.4.1 结合胶含量
        3.2.4.2 弛豫时间
        3.2.5 混炼胶硫化特性
        3.2.6 硫化胶RPA分析
        3.2.7 炭黑分散形态
        3.2.7.1 宏观分散度
        3.2.7.2 SEM表征
        3.2.8 硫化胶力学性能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ERE一步法制备NR/CB体系结构性能研究
    4.1 NR/CB复合材料的制备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设备
        4.1.3 实验配方
        4.1.4 实验工艺
        4.1.5 测试与表征
    4.2 BERE转速对NR/CB体系性能的影响
        4.2.1 混炼胶RPA分析
        4.2.1.1 应变扫描
        4.2.1.2 温度扫描
        4.2.2 混炼胶门尼黏度
        4.2.3 混炼胶硫化特性
        4.2.4 结合胶含量测试
        4.2.5 硫化胶RPA分析
        4.2.6 炭黑分散形态
        4.2.6.1 宏观分散度
        4.2.6.2 SEM表征
        4.2.6.3 TEM表征
        4.2.7 硫化胶力学性能
        4.2.8 本节小结
    4.3 BERE温度对NR/CB体系性能的影响
        4.3.1 混炼胶RPA分析
        4.3.1.1 应变扫描
        4.3.1.2 温度扫描
        4.3.2 混炼胶门尼黏度
        4.3.3 混炼胶GPC测试
        4.3.4 NR与CB相互作用
        4.3.4.1 结合胶含量
        4.3.4.2 弛豫时间
        4.3.5 混炼胶硫化特性
        4.3.6 硫化胶RPA分析
        4.3.7 炭黑分散形态
        4.3.7.1 宏观分散度
        4.3.7.2 SEM表征
        4.3.7.3 TEM表征
        4.3.8 动态热机械性能
        4.3.9 硫化胶力学性能
        4.3.10 本节小结
    4.4 硫磺加料位置对NR/CB体系性能的影响
        4.4.1 混炼胶RPA分析
        4.4.1.1 应变扫描
        4.4.1.2 温度扫描
        4.4.2 混炼胶门尼黏度
        4.4.3 结合胶含量测试
        4.4.4 混炼胶硫化特性
        4.4.5 硫化胶RPA分析
        4.4.6 炭黑分散形态
        4.4.6.1 宏观分散度
        4.4.6.2 SEM表征
        4.4.7 硫化胶力学性能
        4.4.8 本节小结
    4.5 炭黑含量对NR/CB体系性能的影响
        4.5.1 混炼胶的RPA分析
        4.5.1.1 应变扫描
        4.5.1.2 温度扫描
        4.5.2 混炼胶门尼黏度
        4.5.3 混炼胶硫化特性
        4.5.4 硫化胶RPA分析
        4.5.5 炭黑分散形态
        4.5.5.1 宏观分散度
        4.5.5.2 SEM表征
        4.5.5.3 TEM表征
        4.5.6 动态热机械性能
        4.5.6.1 BERE30 r/min
        4.5.6.2 BERE50 r/min
        4.5.7 硫化胶力学性能
        4.5.7.1 BERE30 r/min
        4.5.7.2 BERE50 r/min
        4.5.8 本节小结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BERE一步法制备NR/SiO_2 体系结构性能研究
    5.1 NR/S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
        5.1.1 实验原料
        5.1.2 实验设备
        5.1.3 实验配方
        5.1.4 实验工艺
        5.1.4.1 SiO_2提前改性
        5.1.4.2 SiO_2原位改性
        5.1.5 测试与表征
    5.2 结果与讨论
        5.2.1 混炼胶RPA分析
        5.2.1.1 未改性SiO_2
        5.2.1.2 不同Si69含量
        5.2.1.3 不同BERE转速
        5.2.1.4 10wt%Si69改性
        5.2.2 混炼胶门尼黏度
        5.2.3 混炼胶硫化特性
        5.2.3.1 未改性SiO_2
        5.2.3.2 不同Si69含量
        5.2.3.3 不同BERE转速
        5.2.3.4 10wt%Si69改性
        5.2.4 硫化胶RPA分析
        5.2.4.1 未改性SiO_2
        5.2.4.2 不同Si69含量
        5.2.4.3 不同BERE转速
        5.2.4.4 10wt%Si69改性
        5.2.5 白炭黑分散形态
        5.2.5.1 SEM表征
        5.2.5.2 TEM表征
        5.2.6 动态热机械性能
        5.2.6.1 未改性SiO_2
        5.2.6.2 不同Si69含量
        5.2.6.3 10wt%Si69改性
        5.2.7 硫化胶力学性能
        5.2.7.1 未改性SiO_2
        5.2.7.2 不同Si69含量
        5.2.7.3 不同BERE转速
        5.2.7.4 10wt%Si69改性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CB和 SiO_2 增强S-SBR体系的性能调控与优化
    6.1 S-SBR/CB和 S-SBR/SiO_2 复合材料的制备
        6.1.1 实验原料
        6.1.2 实验设备
        6.1.3 实验配方
        6.1.4 实验工艺
        6.1.4.1 S-SBR/CB体系
        6.1.4.2 S-SBR/SiO_2 体系
        6.1.5 测试与表征
    6.2 炭黑含量及工艺对S-SBR/CB体系性能的影响
        6.2.1 混炼胶RPA分析
        6.2.1.1 应变扫描
        6.2.1.2 温度扫描
        6.2.2 混炼胶门尼黏度
        6.2.3 混炼胶硫化特性
        6.2.4 硫化胶RPA分析
        6.2.5 炭黑分散形态
        6.2.5.1 宏观分散度
        6.2.5.2 SEM表征
        6.2.5.3 TEM表征
        6.2.6 动态热机械性能
        6.2.7 硫化胶力学性能
        6.2.8 本节小结
    6.3 白炭黑改性及含量对S-SBR/SiO_2 体系性能的影响
        6.3.1 混炼胶RPA分析
        6.3.1.1 应变扫描
        6.3.1.2 温度扫描
        6.3.2 混炼胶门尼黏度
        6.3.3 混炼胶硫化特性
        6.3.4 硫化胶RPA分析
        6.3.5 白炭黑分散形态
        6.3.5.1 SEM表征
        6.3.5.2 TEM表征
        6.3.6 硫化胶力学性能
        6.3.7 本节小结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串联密炼机工艺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密炼设备发展史概述
    1.2 密炼生产线组成
        1.2.1 上辅机系统
        1.2.2 密炼机主机
        1.2.3 下辅机系统
    1.3 密炼工艺发展
        1.3.1 传统多段混炼
        1.3.2 低温一次法混炼
        1.3.3 串联密炼混炼工艺
        1.3.4 串联低温一次法混炼工艺
    1.4 密炼机控制系统
    1.5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1.6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串联密炼低温一次法混炼设备配置
    2.1 设备主体配置概述
    2.2 密炼机上辅机系统
        2.2.1 胶料称量输送装置
        2.2.2 炭黑上辅机系统
        2.2.3 油料称量输送装置
    2.3 串联式密炼机主机
        2.3.1 上密炼机
        2.3.2 下密炼机
    2.4 下辅机系统
        2.4.1 双螺杆挤出压片机
        2.4.2 低温一次法混炼开炼机组
        2.4.3 出片机
        2.4.4 胶片冷却线装置
        2.4.5 收片装置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串联密炼机低温一次法混炼工艺设计
    3.1 串联密炼机与低温一次法混炼工艺时间匹配性研究
    3.2 串联密炼机低温一次法混炼工艺参数设定
        3.2.1 串联密炼机恒温时间对胶料物性的影响
        3.2.2 开炼机积胶量计算
        3.2.3 开炼机加入硫化体系的时间研究
        3.2.4 开炼机混炼时间长短对门尼的影响
        3.2.5 开炼机大小辊矩对物性的影响
        3.2.6 开炼机辊温的设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串联密炼低温一次法混炼工艺研究
    4.1 炭黑胶料工艺研究
        4.1.1 胶料配方
        4.1.2 胎面胶B串联低温一次法混炼工艺
        4.1.3 胎面胶B性能分析
        4.1.4 生产效率及能耗对比
        4.1.5 小结
    4.2 白炭黑胶料工艺研究
        4.2.1 白炭黑用量在60份及以下胶料混炼工艺研究
        4.2.2 白炭黑用量在60份以上胶料混炼工艺研究
    4.3 硅烷化反应最佳时间的确定
        4.3.1 硅烷化反应机理的理论阐述
        4.3.2 硅烷化反应表征的思路
        4.3.3 试验方案
        4.3.4 试验结果
    4.4 串联低温一次法混炼工艺优化
        4.4.1 串联低温一次法胶料粘辊筒现象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
        4.4.2 串联低温一次法混炼工艺改进思路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H公司生产线改造项目的可行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可行性研究状况
        1.3.2 国内可行性研究状况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的方法
    1.5 可行性研究的概念、内容和框架
        1.5.1 可行性研究的概念
        1.5.2 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1.5.3 项目可行性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H公司生产线升级改造项目概况
    2.1 行业市场现状和特征以及行业市场规模
        2.1.1 行业市场现状和特征
        2.1.2 行业市场规模
    2.2 H公司背景介绍及生产线的生产现状分析
        2.2.1 H公司背景概况介绍
        2.2.2 生产线生产现状
        2.2.3 生产线升级改造的必要性
    2.3 项目概况
        2.3.1 本项目产能需要预测
        2.3.2 本项目工程概况
        2.3.3 本项目的管理结构
        2.3.4 本项目的劳动定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产线改造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分析
    3.1 技术可行性分析的研究理论
    3.2 H公司生产线改造项目技术可行性
        3.2.1 车间及周围布局
        3.2.2 物料供应和安装
        3.2.3 设备的选型
        3.2.4 公共工程及其他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产线改造项目的经济评价
    4.1 生产线相应产品的市场现状及预测
        4.1.1 生产线相应产品的市场基础数据
        4.1.2 生产线相应产品的需求预测
    4.2 资金估算及资金筹备
        4.2.1 总投资估算
        4.2.2 增量成本费用估算
        4.2.3 投资筹集及用款计划
    4.3 经济效益指标计算
        4.3.1 主要参数的选择
        4.3.2 动态经济指标计算
        4.3.3 静态经济指标计算
    4.4 不确定性分析
        4.4.1 盈亏平衡分析
        4.4.2 敏感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产线改造项目的环保可行性分析
    5.1 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预测分析
    5.2 环境措施
    5.3 环境管理与监测
    5.4 环境保护设施投资
    5.5 环境影响的总体评价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
    6.1 风险分析
    6.2 防范和降低风险的对策
    6.3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挤出滚圆工艺及其设备选型要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挤出滚圆工艺所用设备
    1.1 挤出机
        1.1.1 挤出机分类
        1.1.2 挤出机选型要素
        1.1.2. 1 黏性
        1.1.2. 2 含水 (液) 率
        1.1.2. 3 热敏性
        1.1.2. 4 软化点
        1.1.2. 5 塑性
        1.1.2. 6 致密性
    1.2 行星辊轮旋压制粒机
        1.2.1 工作原理
        1.2.2 结构优势
        1.2.3 运行优势
        1.2.4 特点
        1.2.4. 1 控制挤出升温
        1.2.4. 2 产量大
        1.2.4. 3 小孔挤出
        1.2.4. 4 广泛的物料适应能力
    1.3 离心滚圆机
        1.3.1 离心滚圆机的选用原则
        1.3.1. 1 高黏度物料
        1.3.1. 2 一般物料
        1.3.1. 3 与水分结合力弱的物料
        1.3.1. 4 润湿剂易挥发的物料
        1.3.2 离心滚圆机的使用注意事项
        1.3.2. 1 分段的速度控制方式
        1.3.2. 2 多级串联组合方式
        1.3.2. 3 提高圆整度
        1.3.2. 4 防止滚圆过程中粘连
        1.3.2. 5 防止滚圆过程中液体快速挥发
        1.3.2. 6 滚圆机增加高速切刀
        1.3.2. 7 热熔滚圆
        1.3.2. 8 增加清盘装置、刮壁装置
2 挤出滚圆系统的设备配置
    2.1 实验系统
    2.2 中试系统
    2.3 生产线配置
        2.3.1 系统组成
        2.3.2 全自动挤出滚圆生产线
        2.3.3 其他
3 特殊物料的挤出滚圆工艺
    3.1 高黏度物料的挤出滚圆工艺
        3.1.1 工艺方法1 (预切撒粉滚圆)
        3.1.1. 1 混合
        3.1.1. 2 挤出
        3.1.1. 3 滚圆
        3.1.2 工艺方法2 (二次造粒)
        3.1.3 工艺方法3 (表面改性)
    3.2 热敏性物料的挤出滚圆
    3.3 润湿剂易挥发物料的挤出滚圆
    3.4 水分易渗出物料的挤出滚圆
4 结语

(6)基于三螺杆挤出机的聚苯醚/聚酰胺66合金共混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聚合物混合技术发展
        1.1.1 间歇混合设备
        1.1.2 连续混炼设备
        1.1.3 连续混合设备混炼机理
    1.2 三角形排列三螺杆挤出机
        1.2.1 三角形排列三螺杆挤出机流场混炼机理
        1.2.2 三角形排列三螺杆挤出机加工特性
    1.3 聚苯醚/聚酰胺合金及复合材料发展现状
        1.3.1 聚苯醚/聚酰胺合金发展
        1.3.2 聚苯醚/聚酰胺合金改性工艺研究
        1.3.3 聚苯醚/聚酰胺合金改性技术研究的关键问题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4.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三角形排列三螺杆挤出机流场理论模型及实验验证
    2.1 三角形排列三螺杆挤出机流场理论模型
        2.1.1 流场几何参数模型
        2.1.2 流场混合特性参数模型
    2.2 基于流场模型的分散混合预测及分析
        2.2.1 聚合物多相体系分散混合原理
        2.2.2 PPO/PA66分散相粒径预测计算
        2.2.3 PPO/PA66分散相粒径预测的实验验证及误差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炼流场对PPO/PA66体系共混改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试样制备方法
        3.2.3 样品的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混炼流场对PPO/PA66体系混合效果的影响
        3.3.2 混炼流场对PPO/PA66合金增韧改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螺杆挤出机制备PPO/PA66合金的工艺分析及优化
    4.1 引言
    4.2 三螺杆挤出机制备SAG增容PPO/PA66合金的工艺方法研究
        4.2.1 实验材料
        4.2.2 样品的制备工艺
        4.2.3 样品的测试及表征
        4.2.4 一步共混法与侧喂料共混法制备PPO/PA66/SAG合金对比
    4.3 三螺杆挤出机共混工艺条件的响应面优化
        4.3.1 响应面分析的实验设计
        4.3.3 工艺参数对PPO/PA66体系混合效果的响应面分析
        4.3.4 工艺参数对材料性能的响应面分析
        4.3.5 三螺杆挤出机制备PPO/PA66优化工艺的验证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PO/PA66/OMMT复合材料的共混改性研究
    5.1 引言
    5.2 PPO/PA66/OMMT复合材料制备及表征
        5.2.1 实验材料
        5.2.2 试样制备方法
        5.2.3 试样的测试及表征
    5.3 TTSE熔融共混PPO/PA66/OMMT复合体系的研究
        5.3.1 OMMT的分散形态分析
        5.3.2 复合材料的相形态分析
        5.3.3 力学性能
        5.3.4 动态力学性能
        5.3.5 热重分析
        5.3.6 PPO/PA66/0MMT复合材料的热变形温度
        5.3.7 动态流变特性
    5.4 混炼流场类型对PPO/PA66/OMMT复合材料的影响
        5.4.1 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分析
        5.4.2 力学性能
        5.4.3 动态力学性能
        5.4.4 热重分析
        5.4.5 热变形温度
        5.4.6 流变特性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主要内容与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7)同向双螺杆挤出机在氯磺化聚乙烯生产中的工业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氯磺化聚乙烯
    1.2 氯磺化聚乙烯的工业应用
    1.3 吉林石化公司电石厂氯磺化聚乙烯装置
    1.4 吉林石化公司电石厂氯磺化聚乙烯装置中的挤压机
    1.5 同向双螺杆挤出机的研究进展
    1.6 双螺杆挤出机有限元模拟及其研究进展
    1.7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不同螺纹元件的同向双螺杆挤出机流场特性对氯磺化聚乙烯脱挥性能的影响
    2.1 同向双螺杆挤出机螺纹元件特性
    2.2 捏合块的性能研究
    2.3 氯磺化聚乙烯双螺杆挤出机不同捏合块结构的数值模拟
        2.3.1 数值模拟软件的选用
        2.3.2 物理模型的建立
        2.3.3 数学模型的建立
        2.3.4 有限元单元网格的划分
        2.3.5 边界条件及模拟参数
    2.4 不同捏合块时双螺杆挤出机啮合段的流场特性
        2.4.1 不同捏合块时熔体压力场的分布
        2.4.2 不同捏合块时剪切速率的分布
        2.4.3 不同捏合块时速度矢量的分布
        2.4.4 不同捏合块时混合指数的分布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螺杆组合对氯磺化聚乙烯橡胶脱挥效果的影响
    3.1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原料
    3.3 实验过程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第一组螺杆组合实验
        3.4.2 第二组螺杆组合试验
        3.4.3 圆孔模头试验
        3.4.4 风送冷却系统试验
    3.5 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氯磺化聚乙烯橡胶脱挥生产线的配置
    4.1 双螺杆挤出机脱挥生产线的工艺流程
    4.2 脱挥生产线的设备配置
        4.2.1 挤出机系统设备配置
        4.2.2 进料系统主要设备配置
    4.3 双螺杆挤出机工业化生产
        4.3.1 试车情况分析
        4.3.2 双螺杆挤出机工业化生产产品数据分析
    4.4 SZF-120双螺杆挤出机组改进
        4.4.1 螺杆、机筒和排水结构的改进
        4.4.2 真空口结构改进
        4.4.3 防沾剂回收、粉尘治理
        4.4.4 洗胶槽结构改进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密闭式橡胶混炼机的技术现状及最近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产技术现状
    1.1 密炼机发展过程
        1.1.1初创时期
        1.1.2建立时期
        1.1.3改进时期
        1.1.4翻转化时期
        1.1.5连续化时期
    1.2 密炼机橡胶混炼的特点
    1.3 密炼机发展现状
        1.3.1 混合室的容量由小到大, 日趋多样化、大型化
        1.3.2 转子的速度由低到高走向高速化、变速化
        1.3.3 转子的形状出现多元化、异型化和复合化
        1.3.4 驱动动力更加趋向强力化、节能化
        1.3.5 上顶栓由气动改为液压并使压力加大化
        1.3.6 金属温度控制系统实行单元化
        1.3.7 排料系统由辊筒开炼压片机改为锥形螺杆挤出辊筒下片机, 实现了不间断连续化
        1.3.8 供料系统基本实现了储运、称量、称料密闭化、自动化
        1.3.9 控制系已实现电脑化、屏蔽化、群控化、智能化
        1.3.10 密炼机炼胶由多机、多段、多次走向一机化
        1.3.11 密炼机的用途正在多样化
        1.3.12 密炼机的发展趋向两极化
2 最新技术发展
    2.1 切合式密炼机的改进
        2.1.1 法勒尔新机
        2.1.2 神钢新机
    2.2 啮合式密炼机的发展
        2.2.1 PES机、NR机和VIC机
        2.2.2 MR-E机、E-X7机
    2.3 翻转式密炼机的进步
        2.3.1 森山产高功能翻转式密炼机
        (1) 混炼转子
        (2) 高精度胶料温度传感器
        (3) 粉料防喷回收装置
        2.3.2 铃鹿产高功能翻转式密炼机
        2.3.3 波米尼产高功能翻转式密炼机
    2.4 螺杆式连续混炼机的动向
        2.4.1 美德两国的连续混炼机
        2.4.2 意大利的连续混炼机
        2.4.3 荷兰的连续混炼机
3 结语

(9)LLDPE专用料的交联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交联PE发展概况和进展
        1.1.1 交联PE的近况
        1.1.2 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
    1.2 热塑性弹性体的发展概况和进展
        1.2.1 热塑性弹性体POE
        1.2.2 特点和应用领域
    1.3 聚合物共混改性的理论和方法
        1.3.1 改性的基本概念
        1.3.2 共混改性
        1.3.3 填充改性
    1.4 挤出加工原理
        1.4.1 高聚物加工机理
        1.4.2 挤出成型
        1.4.3 挤出机挤出原理
    1.5 聚乙烯交联法简介
        1.5.1 聚乙烯硅烷交联法
        1.5.2 辐射交联法
        1.5.3 紫外光照交联法
        1.5.4 过氧化物交联法
        1.5.5 偶氮交联法
        1.5.6 辐射交联、硅烷交联、过氧化物交联三种主要方法比较
    1.6 过氧化物交联聚乙烯的生产工艺
        1.6.1 过氧化物交联聚乙烯机理
        1.6.2 过氧化物交联聚乙烯生产工艺
    1.7 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
    1.8 过氧化物交联聚乙烯技术的工业化尚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及助剂
    2.3 试验仪器设备
    2.4 样品的制备
    2.5 实验原料及助剂的选择和用量
        2.5.1 引发剂的选择和用量
    2.6 双螺杆挤出机主要工艺参数的影响
        2.6.1 螺杆转速
        2.6.2 螺杆长径比
        2.6.3 交联温度
        2.6.4 交联时间
    2.7 性能测试及结构表征
        2.7.1 凝胶含量测试
        2.7.2 力学性能测试
        2.7.3 动态力学性能测试(DMA)
        2.7.4 布氏硬度测试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引发剂的选择
    3.2 引发剂DCP在双螺杆挤出机中的交联实验工艺
        3.2.1 DCP交联实验中双螺杆挤出机加工参数对温度稳定条件的影响
        3.2.2 挤出机温度参数随时间趋于平稳的观察
        3.2.3 双螺杆挤出机机头温度的稳定控制
        3.2.4 螺杆转速对机头温度及熔体温度的影响
        3.2.5 喂料转速对机头温度及熔体温度的影响
    3.3 过氧化物交联LLDPE的性能研究
        3.3.1 配方和工艺条件对凝胶含量的影响
        3.3.2 不同共混组成LLDPE/POE共混物力学性能对比
        3.3.3 不同共混组成LLDPE/1.5DCP.POE共混物力学性能对比
        3.3.4 不同共混组成LLDPE/POE/1.5DCP共混物力学性能对比
    3.4 过氧化物交联LLDPE/POE共混物的性能研究
        3.4.1 DCP用量对LLDPE/POE共混物凝胶含量的影响
        3.4.2 交联温度对LLDPE/POE共混物凝胶含量的影响
        3.4.3 交联时间对LLDPE/POE共混物凝胶含量的影响
        3.4.4 LLDPE、POE和DCP共混顺序对凝胶含量的影响
        3.4.5 凝胶含量对LLDPE/POE共混物动态力学行为的影响
        3.4.6 不同组成LLDPE/POE共混物的拉伸性能
        3.4.7 不同组成LLDPE/POE共混物的布氏硬度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橡胶混炼设备使用现状与工艺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混炼设备使用分析
    1.1 机型分类与对比
    1.2 开炼机
    1.3 密炼机
    1.4 捏炼机 (半密炼机)
    1.5 连续混炼机
    1.6 机种特性比较
2 混炼设备工艺发展
    2.1 总趋势
    2.2 混合室
    2.3 转子
    2.4 上下辅机与自控系统
3 未来

四、大型双螺杆挤出机投料成功(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阻燃生物基半芳香聚酰胺复合材料的设计及燃烧机理研究[D]. 蔡彤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
  • [2]增强橡胶体积拉伸形变连续混炼制备及其结构性能研究[D]. 何跃.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3]串联密炼机工艺研究及应用[D]. 李群. 青岛科技大学, 2019(01)
  • [4]H公司生产线改造项目的可行性评价研究[D]. 刘永焯.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5]挤出滚圆工艺及其设备选型要素探析[J]. 文中华. 机电信息, 2018(17)
  • [6]基于三螺杆挤出机的聚苯醚/聚酰胺66合金共混改性研究[D]. 杨昆晓. 北京化工大学, 2017(02)
  • [7]同向双螺杆挤出机在氯磺化聚乙烯生产中的工业应用研究[D]. 鲁长锁. 华东理工大学, 2017(08)
  • [8]密闭式橡胶混炼机的技术现状及最近发展[J]. 于清溪.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10(09)
  • [9]LLDPE专用料的交联行为研究[D]. 陈文强. 长春工业大学, 2010(03)
  • [10]橡胶混炼设备使用现状与工艺发展[J]. 于清溪.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07(05)

标签:;  ;  ;  ;  ;  

大型双螺杆挤出机喂料成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