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样品的 U_0 和 ΔU 的计算

岩石样品的 U_0 和 ΔU 的计算

一、岩石样品U_0和ΔU的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耿英英,刘章月,黄少华,何中波[1](2022)在《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卡拉麦里花岗质岩体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铀成矿潜力》文中提出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卡拉麦里地区发育大量花岗质岩体,岩性主要为碱长花岗岩,以及少量石英二长岩和二长花岗岩。以上述3种岩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花岗质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25~308 Ma,形成时代为晚石炭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高Si、富碱、富K、富Al等特点。碱长花岗岩具有A型花岗岩特征,而石英二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具有I型花岗岩特征。卡拉麦里晚石炭世花岗质岩体所处构造背景应为由挤压碰撞到拉张的转换时期。物源分析表明:铀矿的铀源来自卡拉麦里花岗质岩体,U含量平均值超过3×10-6,Th/U平均值为7.18,具备富铀地质体特征,U迁移量可高达8.26×10-6,U平均原始含量为5.46×10-6;K2O/Na2O值为0.75~1.46,平均值为1.11,FeO/MgO值为1.18~20.73,平均值为5.28,显示其具有较高的陆壳成熟度,表明该地区具有较高的铀成矿潜力。

张明维[2](2021)在《基于旋转法的磁化率张量仪研制》文中认为磁化率是表示物体在外磁场作用下,能被磁化的难易程度的物理量,是物质的固有性质。目前在井中和实验室测量中大多还是测量其岩矿石磁化率标量信息。磁化率作为标量时,不仅在古地磁、岩石磁学方面有显着作用,在环境磁学方面也有研究价值。比如,随着工业化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日益频繁,导致土壤污染日益严重,其中含有大量重金属元素,故表现磁化率比本身磁化率高很多,可测量土壤磁化率来判断工业污染情况。但磁化率标量信息不够丰富,无法解释条带状矿产的磁异常问题以及无法对岩石剩磁矢量进行研究。磁化率张量作为岩矿石的磁性特征之一,蕴含着很多与地质、地球物理和古地磁有关的信息。利用磁化率张量能对磁异常进行定量解释;可分析岩矿石的沉积层面、沉积环境、叶理、流线性质、应变受力与构造形式等问题,且磁化率张量测量能作为地面和井中磁法勘探的重要辅助手段。不同于磁化率标量的测量,磁化率张量测量是将测试样本放在样品盒中,然后按照设定好的位置绕旋转轴进行测量,得到被测样本在不同位置上的磁化率,将此磁化率与旋转矩阵相乘,可得到磁化率张量信息。旋转法的优点在于只需一个传感器即可得到磁化率张量信息,大大简化了系统的复杂度。论文以磁化率标量测量原理为基础,推导验证了旋转法磁化率张量测量原理的可行性。然后根据旋转法磁化率张量测量原理设计测量电路和旋转机械结构,完成整个磁化率张量仪的设计和研制工作。其中包括传感器设计与仿真、测量电路设计与仿真、旋转运动机械结构设计、微控制器设计、数据采集卡设计与上位机软件设计等。最后设计并实施矿石磁化率测定实验,磁化率张量仪标定实验,矿石磁化率张量测量实验,磁梯度张量仪验证实验和磁化率张量仪指标测试实验。利用捷克SM30磁化率仪测定的矿石磁化率值对磁化率张量仪进行标定,标定好的磁化率张量仪再对铁矿石样本进行磁化率测量,测量结果与SM30仪器测量结果基本一致。设计的磁化率张量仪测量范围在550000×10-4SI,测量误差在4%左右。磁梯度张量仪验证实验中所测得的磁梯度张量数据,经过矩阵运算反演出磁化率张量值,与磁化率张量仪测得的张量值结果一致,再次证明了磁化率张量仪的正确性。

赵梅善[3](2021)在《西藏日喀则蛇绿岩地幔源区和流体交代的地球化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蛇绿岩是古代大洋板块构造侵位于大陆板块边缘的残余,是古板块缝合线的重要标志。蛇绿岩为研究古大洋板块海底扩张过程中的岩浆作用、大洋俯冲带构造作用和流体活动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它对于研究俯冲起始、恢复古板块的构造格局和构造拼合过程,以及认识板块拼合过程中的变质作用和交代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博士学位论文对出露于藏南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的日喀则蛇绿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对蛇绿岩的地幔源区性质、地幔熔融过程和时限、洋底蛇纹石化和异剥钙榴岩化过程以及俯冲起始阶段的流体交代作用提供了新的制约,丰富了对蛇绿岩成因及其演化过程的认识。对日喀则蛇绿岩中辉长岩和异剥钙榴岩的研究,为探究蛇绿岩形成过程中的地球化学和年代学以及地幔源区的特征提供了重要信息。辉长岩和异剥钙榴岩的K2O、Na2O和MnO含量较低,Al2O3、CaO、MgO和SiO2的含量变化较大。同时,它们具有相对均一的稀土元素含量、与正常洋中脊玄武岩(N-MORB)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型式但总量总体上显着低于N-MORB,表明这些岩石来自于比通常洋中脊地幔更为亏损的地幔源区。同时,辉长岩和异剥钙榴岩都具有较高的εNd(t)值,其中辉长岩为7.3-8.5,异剥钙榴岩为6.5-8.5,表明其形成源区较为亏损。样品中的锆石根据U-Pb年龄和微量元素特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和第二类锆石具有相同的U-Pb年龄124.4±1.2 Ma,记录了这两类岩石的形成年龄。第一类锆石具有陡峭的重稀土配分模式,而第二类锆石具有相对平坦的重稀土配分特征。两组锆石的εHf(t)值变化范围较大,辉长岩的εHf(t)值为0.07-20.6,异剥钙榴岩的εHf(t)值为10.8-25.0,指示源区Hf同位素组成异常不均一,既包括古老地壳物质,也包括εHf(t)值高的亏损地幔物质。这两组锆石的δ18O值较低,辉长岩和异剥钙榴岩分别为4.5-5.6‰和4.6-6.0‰,总体上都低于正常地幔锆石值,指示其结晶于低δ18O值的熔体。通过模拟计算表明,这些岩石的源区经历了地壳物质的交代作用,加入了 30%左右的高温热液蚀变洋壳。结合全岩微量元素和钕同位素以及锆石Hf-O同位素组成,揭示了日喀则蛇绿岩基性岩的地幔源区具有极其不均一性的特征,可能与其地幔源区在洋壳俯冲时有地壳物质加入有关。对日喀则蛇绿岩中方辉橄榄岩的研究,为研究新生代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中新特提斯洋闭合前的俯冲起始和弧前交代作用提供了重要证据。方辉橄榄岩中高的尖晶石Cr#、全岩CaO和Al2O3含量以及稀土元素的强烈亏损,表明大洋扩张过程中地幔经历了高程度的部分熔融。根据矿物和全岩的主要元素组成估计熔融比例为约10-20%。部分样品中透闪石和白云石的出现和全岩微量元素蛛网图上大离子亲石元素的正异常,表明橄榄岩在俯冲带经历了流体交代作用。基于样品中碳酸盐矿物的有无,可以识别出两种类型的流体。一种是富水溶液,它的交代形成了透闪石,引起单斜辉石中大离子亲石元素的富集;另一种是含碳酸盐流体,它交代橄榄岩,形成了白云石、透闪石和低镁数(Mg#=79-82)的次生橄榄石。交代作用同样导致了单斜辉石和斜方辉石中结构羟基含量和全岩δ18O值的升高。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可以推断,流体交代作用是新特提斯洋中脊转化为海沟后不久,由新生的新特提斯洋板块在弧前深度的初始俯冲所引起的。在此过程中,下沉的洋中脊地壳在弧前深度加热脱水交代上覆新生地幔楔,使蛇绿岩原岩在岩石化学上亏损的方辉橄榄岩中叠加了富集水溶性不相容元素这一地球化学特征。因此,蛇绿岩中橄榄岩的弧前交代作用可以作为俯冲起始的地球化学指标。日喀则蛇绿岩是中生代俯冲起始的洋中脊-海沟转换产物,然后在新生代侵位于亚洲大陆南缘。日喀则蛇绿岩中有较多蛇纹岩出现。对日喀则蛇纹岩的研究表明,这些蛇纹岩是洋中脊橄榄岩在洋底扩张过程中受到海水蚀变发生蛇纹石化形成的,在俯冲起始阶段经历了大洋板片来源流体的交代作用。蛇纹岩中蛇纹石矿物以利蛇纹石为主,具有低的Na2O和CaO含量以及高的MgO和Si02含量,其中CaO、Lu、Sr与MgO呈显着负相关。在稀土元素配分图上,蛇纹岩具有“U”型的配分型式和轻稀土元素的弱富集特征,在蛛网图上表现为U和Sr的正异常。根据蛇纹石和磁铁矿的O同位素组成以及平衡条件下它们之间的氧同位素分馏系数,获得蛇纹岩的形成温度在250-350℃。同时,蛇纹岩中代表性大离子亲石元素微量元素的含量和比值总体上落在全球洋底蛇纹岩的范围,揭示这些蛇纹岩初始形成于洋中脊附近的洋底环境。大洋俯冲起始发生后,蛇纹岩又经历了弧前深度的俯冲带流体交代作用,使蛇纹岩的轻稀土含量显着升高。总体上,蛇纹石化过程不改变稀土元素组成,但流体活动性元素会发生部分变化。因此,蛇纹岩的地球化学组成不仅可以制约蛇纹石化过程中的流体来源和元素迁移特征,还可以限定蛇纹石化的温度和环境,从而为蛇绿岩形成的构造背景提供制约。

张磊[4](2020)在《富水砂岩地层疏排水对煤矿盾构斜井管片结构受力特征影响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煤炭资源是我国的主要矿产资源,随着煤炭开采高度集中化的矿井群和特大型煤炭基地发展的需求,对煤炭开采提运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井筒结构作为煤炭提运系统的“咽喉”部位,其安全高效运行是煤矿开采作业的关键。目前,我国在西部地区已经建成了大型煤矿开采基地,矿井多采用斜井或斜井与立井联合提运方式,斜井穿越的地层多以砂岩地层为主,具有厚度大,岩层软弱,胶结性差,软化性强,富水性强等特点,在煤矿开采作业下斜井井筒受地层沉降会发生“随动现象”,且受地层固结压缩会产生“围抱”作用在斜井井壁上产生附加应力,对斜井井筒安全服役带来隐患。论文依托《煤层开采对斜井管片结构稳定性影响规律研究(课题编号:2013BAB10B06)》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以神华集团新街台格庙煤矿盾构法掘进斜井工程为背景,以地层疏干排水效应对井筒外壁产生向下的竖直附加力致使井壁结构发生破裂事故为启示,首先通过室内岩石物理与力学试验分析,构建了砂岩压缩变形与水头压力降之间的函数关系,提出了含水地层排水沉降计算方法;其次通过理论计算建立了斜井井筒变形的微分方程和斜井管片受力及变形的解析计算方法;论文进一步研究了流固耦合相似模型试验方法,建立了多孔隙含水砂岩地层的模型试验方法,模拟了深厚富水砂岩地层疏干排水产生的地层沉降及对斜井结构的影响;最后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富水砂岩地层在疏干排水前后斜井管片结构上的附加应力增量,计算了斜井管片结构安全系数的变化;论文通过研究斜井穿越深厚富水砂岩地层疏干排水产生的地层沉降及不同含水层差异沉降效应导致的斜井变位及管片结构受力状态变化规律,取得了如下的研究成果:(1)通过岩石微观分析和物理力学试验分析,证明了白垩系和侏罗系砂岩为多孔隙非致密类岩石,且具有固结压缩特性,通过砂岩排水固结试验得出了白垩系和侏罗系砂岩压缩变形与水头压力降之间的指数函数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白垩系和侏罗系砂岩含水地层排水沉降计算方法,通过对比流固耦合数值模拟和线弹性理论计算结果,论文提出拟合公式计算方法考虑地层各力学参数随水头压力消散的变化性,更为合适计算砂岩含水层排水沉降。(2)基于弹性地基梁理论,构建了表土含水地层和基岩含水地层盾构斜井管片结构受非均布荷载的弹性地基梁模型,推导了斜井结构变形的微分方程,根据斜井变形微分方程结合斜井管片等效连续化刚度模型,将螺栓作为持力节点,推导了斜井管片受力及变形的解析计算方法,在砂岩地层排水沉降计算方法基础之上,利用推导出的公式计算了斜井井筒变位以及作用在管片结构上的附加应力,评价了管片结构的安全性。(3)研制了基于大尺度模型试验加载系统下的流固耦合模型试验台,并进行了深厚富水砂岩地层疏干排水产生的地层沉降及对斜井结构的影响相似模型试验,通过试验发现了斜井穿越深厚富水砂岩地层疏干排水产生的地层沉降及不同含水层差异沉降规律,以及因地层沉降导致斜井截面各处纵向和环向附加弯矩和轴力变化规律,通过安全系数评价方法计算了排水前后斜井管片结构截面的安全系数。(4)以砂岩地层排水沉降为边界条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盾构斜井穿越白垩系含水层和侏罗系含水层疏干排水作用下地层沉降引起的斜井变位,以及作用在斜井管片上的附加应力和附加弯矩,通过基于最大、最小主应力对管片横向和纵向的综合应力叠加后分析,计算了排水前后斜井管片结构截面的安全系数,得出了斜井管片混凝土主要以受压控制,管片最不利为含水层中的拱腰处。(5)通过对比斜井管片受力及变形的理论计算方法、相似模型试验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结果,验证了三种研究方法在斜井结构整体变形规律、附加应力与附加弯矩变化规律的一致性,得出了白垩系含水层和侏罗系含水层排水后斜井整体变位曲率半径都在在105m,同时在斜井纵向方向上会产生附加弯矩和轴力,其中,附加弯矩增量均大于附加轴力增量,且附加弯矩在拱腰处增量最大。

折海成[5](2020)在《页岩井壁多因素扰动细观损伤特性及稳定性研究》文中认为页岩气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资源和化工原料。我国页岩气储量丰富,居全球第一,有必要加大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力度。但是,页岩地层在钻井过程中频繁发生井壁失稳、井下故障和复杂,严重影响了页岩气勘探开发。引发页岩地层井壁失稳因素包括复杂的井壁围岩地质环境和应力状态以及页岩层理/裂缝十分发育,还包括钻井施工过程对井壁围岩产生如开挖应力卸荷、地层热交换、页岩水化和钻井施工动力等多方面扰动。本文以涪陵气田焦石坝地区龙马溪组地层为例,综合运用分析测试、仿真计算、模拟实验、理论分析等手段,考察了龙马溪组页岩试样矿物成分、岩心岩貌和层理结构对页岩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了页岩气井钻井施工过程中扰动因素如何引起井壁应力状态变化和岩石力学强度劣化,明确了试样表面和内部孔隙和裂缝的发育与扩展演化规律;建立了页岩扰动统计损伤模型和损伤本构模型,及井壁围岩抗剪和抗拉破坏准则,可以预测井壁围岩的坍塌压力和破裂压力,为石油企业提供井壁失稳预警,实现钻井全周期内安全平稳的钻进提供理论指导。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采用扫描电镜、图像数字化分析软件和核磁共振等现代微细观测试技术,提出了一种按照dmax/dmin比值分类考察试样表面孔隙和裂缝演化扩展发育和以T2能谱与孔径分类考察试样内部孔隙和裂缝演化扩展发育的损伤定量化方法,并利用T2能谱信号强度推导出试样孔隙率计算公式。并将系统研究了钻进施工过程中动力冲击扰动、应力卸荷扰动、地温传递扰动和页岩水化扰动后的页岩试样表面和内部微细观孔隙和裂缝的损伤演化特性,可以揭示页岩受各种扰动微细观损伤的深层机理。(2)通过理论分析、力学推导和计算仿真的方法,分别分析了由机械钻井破岩、钻柱振动碰摩、地层应力卸荷、地层温度热传递和页岩水化等因素扰动下的井壁上的附加应力场分布规律。并结合室内模拟试验,考察动力冲击扰动、应力卸荷扰动、热传递扰动和页岩水化扰动后的试样表面和内部不同类型的孔隙和裂缝所占比例变化规律,研究试样微细观孔隙和裂缝的发育与扩展演化规律,揭示了各种扰动损伤宏观力学机理:动力冲击扰动损伤属于动剪切力扰动,损伤演化行为是以中、大优势孔隙的剪切错动扩展为主;应力卸荷扰动损伤是属于静剪切力扰动,损伤演化行为也是以中、大优势孔隙的剪切错动扩展为主,且具有扰动集聚区;热传递扰动损伤是属于体缩拉伸致裂,产生张拉裂痕为主,损伤演化行为是以整体微、中、大孔隙都有扩展发育,没有优势孔隙和局部化效应;页岩水化扰动损伤属于体积膨胀挤拉致裂,损伤演化行为是以微小孔隙发育和扩径为主。(3)基于各因素扰动后页岩试样体变和力学性质的劣化响应,采用连续损伤理论和强度统计理论相结合,以体积膨胀率作为考察变量,建立了页岩各因素扰动统计损伤模型。在某一种因素扰动作用后,再通过三轴压缩试验继续讨论页岩加荷作用下的损伤劣化规律,本文以动力扰动和加荷下岩石的总损伤变量代入到损伤本构方程,建立了基于Drucker-Prager损伤准则的页岩动力扰动-加荷耦合统计损伤模型和统计损伤本构模型。(4)将地层影响因子和总扰动损伤变量代入Mohr-Coulomb强度准则和抗拉强度准则,建立了考虑多因素扰动损伤井壁围岩抗剪切破坏准则和抗拉破坏准则,可以确定井壁围岩的坍塌压力、破裂压力计算模型,以及井壁失稳预警系统,为石油企业技术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谈然[6](2020)在《类砂岩粗糙单裂隙辐向渗流与剪切耦合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岩体裂隙的渗流与剪切耦合特性是水利工程、采矿和石油工程、核废料储存工程等地质工程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岩体水力学、水文工程地质等领域的研究热点。单裂隙是岩体裂隙网络的基本单元,决定了地下水在岩层中的基本渗透特性,并且辐向渗流是地下水渗流的主要形态之一,因此研究单裂隙辐向渗流与剪切耦合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岩石单裂隙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规则齿结构面剪切特性研究、单裂隙辐向渗流与剪切特性研究、非啮合裂隙非线性渗流规律研究和旋转错位裂隙辐向渗流模型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制备了以高强度石膏为相似材料的类砂岩试件。以相似三定理为基础,以高强度石膏为研究对象,调配出满足砂岩各项物理力学参数的类砂岩材料,并进行了辐向渗流与剪切耦合测试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本文制备的类砂岩结构面满足辐向渗流与剪切耦合试验的要求。(2)建立了采用剪胀角乘积形式的峰值抗剪强度模型和考虑法向压力下分段函数的剪胀本构模型。分别对光滑结构面、粗糙啮合结构面、粗糙非啮合结构面进行5级法向压力下的剪切试验。分析了剪切过程中不同法向压力下各类结构面的力学响应,结果表明类砂岩结构面的抗剪能力随法向压力增大,粗糙类砂岩结构面在剪切破坏后形成软弱夹层。啮合结构面的剪胀曲线分为三段:初始剪缩段、宏观剪胀段和峰后剪缩段。(3)揭示了剪切过程中不同法向压力对裂隙充填物粒径的影响规律,提出了考虑充填物粒径和法向压力的渗流模型。对类砂岩裂隙展开不同法向压力、不同剪切速度和不同裂隙面组合的辐向渗流与剪切试验,分析了不同条件对裂隙面的破坏状态和隙宽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隙宽和流量随法向压力的增加而减小,随充填物的产生而增大,同时充填物粒径随着法向压力的增加而减小。(4)阐明了入口处裂隙的空腔形态对辐向渗流非线性特性的影响机理。对1组啮合裂隙面、2组非啮合裂隙面进行了辐向渗流与剪切耦合试验,并采用COMSOLMultiphysics软件对2组非啮合裂隙面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相对接触率、剪切位移对裂隙渗流量的影响,并对非啮合裂隙的非线性渗流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非啮合裂隙空腔内部的开度分布是影响流量大小的主要原因,入口截面的形状对辐向渗流的流态影响极大。此外,在裂隙开度及隙宽分布不变的情况下,过流面积是影响辐向渗流Forchheimer方程非线性系数b的主要因素。(5)建立了考虑旋转错位裂隙空腔形貌的辐向渗流模型。对8组旋转错动条件下的裂隙进行了固定法向压力下的辐向渗流试验,通过对试验渗流结果的分析,表明旋转错位裂隙空腔形貌对试验结果的影响不可忽视,同时水流流态呈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在此基础上,重新定义了结构面的迂曲度,根据等效沟槽流的模型,推导了修正系数λ的表达式,得到了修正的辐向渗流立方定律。通过对比分析表明,本文建立的辐向渗流立方定律的计算结果更接近实测值。

张晓,宋继叶,倪仕琪,李真真[7](2020)在《伊犁盆地南缘砂岩型铀成矿年龄及其表征意义》文中认为对伊犁盆地南缘砂岩型铀矿床中的沥青铀矿采用LA-ICP-MS方法分析U-Pb同位素年龄,同时,收集伊犁盆地南缘近年来的U-Pb同位素数据进行统计,综合数据表明:伊犁盆地南缘砂岩型铀矿具有连续性、多期性成矿的特点,沉积成岩期(199.6~145.5 Ma)、晚白垩世至古近纪(99.6~28.4 Ma)、中新世以来(23.3 Ma~)均存在铀成矿作用,且在中新世之后的铀成矿作用最为强烈。通过成矿期次划分与构造期次的对比发现,主要成矿年龄集中在新构造运动以来,说明天山揭顶作用是铀成矿的关键致矿构造事件。通过含矿层砂岩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含矿砂体和蚀源区原始铀含量及变化研究,验证了双铀源的成矿特点,并厘定脑盖吐组中酸性火山岩为主要外部铀源。

王文青[8](2019)在《烃源岩系辐射生氢模拟实验及其油气地质意义》文中认为油、气、煤、铀多种能源同盆共存具世界普遍性。中-东亚能源成矿域即为典型的多种能源成矿带。中国北部位于该成矿带的中东部,其间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周缘蚀源区发育富铀酸性岩浆岩。在较长地质时间内,蚀源区向盆地内部输送了充足的铀物质,不仅形成了中国北部典型的砂岩型铀矿床、煤岩型及泥岩型铀矿床,还形成了富铀烃源岩(例如: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烃源岩、吐哈盆地侏罗系烃源岩等)。铀作为一种具有强氧化催化作用及放射作用的元素,前人就铀的氧化催化效应对烃源岩生烃作用的影响做了较多研究,但就铀的放射性对烃源岩及其生烃作用的影响研究较为薄弱。富有机质且富放射性元素的烃源层系,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放射性对有机质及其共存流体的物理化学作用,结果会极大地影响有机质的成烃演化。为了聚焦铀的放射作用对烃源岩的影响以及在烃源岩生烃过程中带来的外源氢情况,本实验选用了钴源(60Co)作为γ射线的辐射源对样品进行辐射实验(γ射线辐射强度与铀含量具有相关性)。所选样品均为烃源岩系中代表性含氢物质。考虑到烃源岩中主要含氢物质类型及可能对辐射产氢量的影响因素,分别选取蒸馏水、石膏、不同浓度及类型的盐溶液、正癸烷、沥青及干酪根,进行γ射线辐射实验。通过对辐射产物(气态、液态及固态)的检测及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烃源岩系中的含氢物质,在辐射条件下均产生可检测的氢气,产氢量总体与H-X键能有关(X指O或C等元素)。(2)氢气产量受辐射总剂量控制。地质环境中,低剂量率长时间的辐射也可产生巨大的辐射剂量,进而影响烃源岩生烃作用。辐射总剂量可作为评价烃源岩中辐射作用对成烃贡献的参数。(3)水溶液辐射产氢量与其中所含离子种类及浓度有关,Na+、K+、Ca2+及Cl-离子的加入及其浓度的增加可大大促进水的辐射产氢量,而富氧离子SO42-的加入对辐射产氢量具有抑制作用。地层水中多富含Na+、K+、Ca2+和Cl-离子,有利于生氢。(4)辐射生氢反应为一化学反应。在一定体积的密闭环境中,随着产氢量逐渐增多、压力增大,辐射生氢率逐渐减小,表明封闭环境不利于辐射生氢反应的进行。而烃源岩系为半封闭-开放的环境,有利于氢气的持续产生。(5)盐溶液辐射产生H2/O2比值受盐溶液浓度及辐射总剂量控制。当辐射剂量小于1WGy时,H2/O2比值主要受辐射剂量影响,随剂量的增加快速增加;当剂量大于1WGy时,H2/O2比值主要受盐溶液浓度控制,随后者增加而增加。水溶液受辐射产生氢气同位素组成受辐射剂量率、盐溶液浓度及其上方压力影响。随辐射剂量率的增大而变重,随盐类离子的加入及盐溶液浓度的升高而变轻,随着盐溶液上方气体压力的逐渐升高而变重。H2/O2比值及氢同位素组成可作为识别地下辐射成因氢气的参考。(6)辐射作用下,正癸烷同时发生裂解与聚合反应。不仅产生了氢气、还产生了C1-C20的正构烷烃以及对应的异构和不饱和烃类,产生烃类气体碳同位素随着碳数的增加而变重。无水干酪根及沥青受辐射是一个H/C及O/C比值逐渐降低而支链减少、芳构化的过程,此过程与有机质热成熟过程一致。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富铀优质烃源岩不仅具备辐射生氢的能量和物质基础,高浓度盐类离子、较高含量黏土矿物及较小的孔隙度、还原及非封闭的环境等都有利于辐射生氢的进行及氢气的保存。通过计算,50ppm的铀含量自长7段烃源岩沉积至今(约200Ma)已为每m3烃源岩提供至少26L的外源氢,对烃源岩生烃作用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辐射能可作为有机质生烃除了热能以外的另一种能量来源,在含放射性物质的烃源岩中,放射性对有机质的裂解、聚合及加氢作用使成烃作用加速,生烃率大幅度提高,还可促进低熟油气的生成。本实验不仅确定了地下富铀烃源岩中外源氢的辐射成因,对今后油气资源评价及勘探起到了重要指导意义,也指示了在烃源岩生烃作用过程中,不仅温度及压力的热解作用,辐射作用也可直接促使烃源岩生烃,这无疑补充、完善了传统的油气成因理论。值得一提的是,该研究也为清洁能源氢气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胡翔翔[9](2019)在《地铁列车荷载下土石混合体回填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文中提出山地城市重庆主城区被“四山两江”所分割(“四山”指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和明月山;“两江”指长江和嘉陵江),城市可利用土地资源紧张,主城区人口密集,且近年来又不断有大量人口持续涌入,城市交通十分拥挤。为缓解城区日益严峻的交通压力,地铁轨道交通作为一种速度较快、准点不误时、方便高效、载客能力大、节省地面空间、噪音小且不会与其他交通运输系统相互交叉干扰的现代化公共交通工具而得到了大规模修建。而山城重庆在前期城市化进程中经常需要开山填筑,形成了大量结构松散、孔隙率大、强度较低、工程性能很差的土石混合体回填土区,密集的地铁项目无法避免地将会穿越这些深厚的土石混合体回填土区。重庆地区的土石混合体回填土的回填时间不是很长,其固结还未完成,固结程度不一,在地铁运营期间将会产生较大的沉降。如果忽视运营期间所造成的沉降,将会影响到地铁的长期运营安全。针对穿越回填土段地铁隧道长期运营期间的沉降问题,本文采用室内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在地铁列车循环荷载作用下不同固结度、含石量、有效固结围压对土石混合体回填土的孔压、刚度和累积变形等动力特性的影响,并建立相应的经验模型。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①对地铁轨道下方的回填土进行了一系列的物理力学特性试验,获得了细粒土的干密度和天然含水率,块石的干密度和饱和密度,土粒的比重,含石量,细粒土的界限含水率等,验证了回填土中细颗粒土为粉质黏土,为后续回填土试样制作提供参照。②分析确定了回填土动三轴试验的排水条件、固结应力、固结应力比、固结度、动应力的频率、幅值、循环次数及波形等控制条件,验证了偏压正弦波可以较好地模拟地铁列车荷载。③通过地铁列车荷载下土石混合体回填土孔压试验,获得了不同固结度U、有效固结围压σ31、含石量P等条件下不同循环次数下的超孔压比ru与循环应力比rc的关系,确定了相应的门槛循环应力比rt,探讨了各因素对门槛循环应力比的影响;同时,获得了各自因素下的超孔压Δu与循环次数N的关系,分析探讨了固结度U、有效固结围压σ31、含石量P、循环次数N等因素对地铁列车循环荷载下回填土的超孔压Δu变化规律的影响。根据孔压试验结果,建立了与循环次数N相关的孔压模型。④通过地铁列车荷载下土石混合体回填土刚度软化试验,分析了固结度U、有效固结围压σ31、含石量P、循环次数N等因素对地铁列车循环荷载下回填土刚度变化规律的影响。根据试验结果,建立了软化指数δ与循环次数N相关的刚度软化-硬化模型。⑤通过地铁列车荷载下土石混合体回填土应变试验,分析了固结度U、有效固结围压σ31、含石量P、循环次数N等因素对地铁列车循环荷载下回填土累积应变变化规律的影响。根据应变发展模式为稳定型的回填土试样试验结果,当固结度U=0.98,建立了与循环次数N、含石量P以及有效固结围压σ31相关的累积应变模型;当含石量P=20%,建立了与循环次数N、固结度U以及有效固结围压σ31相关的累积应变模型。

刘萍[10](2019)在《上扬子地区P-T界线与地质事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正经历着气候变暖、大量物种消失的环境剧变,这是人类活动导致二氧化碳升高、环境污染等环境恶化的结果?还是地球演化历史中生物进化的“正常”更替事件?这一科学问题目前已成为地球系统研究中所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研究深时地质记录中的类似事件,应该是寻找这一科学问题答案的有效途径。显生宙以来地球上曾发生过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其中二叠纪-三叠纪期间、即P-T之交的生物大灭绝事件最为突出,成为研究这一问题最好对象。我国二叠纪、三叠纪发育有囊括海相地层各相带在内的连续地质记录剖面,具有研究P-T之交生物大灭绝事件得天独厚的地质条件。本论文选择上扬子地区广元杨家岩剖面、华蓥山地区涧水沟剖面和重庆中梁山地区尖刀山剖面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测野外界线地层剖面,系统采集牙形刺化石样品和沉凝灰岩、碳酸盐岩、硅质岩和泥质岩等各类岩石和地球化学样品,研究P-T之交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特征,沉凝灰岩特征及其火山喷发期次及喷发强度,沉积地球化学响应特征,再现上扬子地区P-T之交的古构造、古环境和古生态特征,识别P-T之交发生的重大地质事件及其地质演化过程,探索该时期生物大灭绝事件的成因,深入和客观地认识生物大灭绝事件的成因机制,主要取得以下几点重要认识:(1)上扬子地区发育不同位置和性质的二类PTB界线:其一为岩石地层PTB(R)界线,该界线之下发育有多个与海平面大幅度下降有关的古暴露面、古土壤层和渗滤豆层,其上被飞仙关组一段底部紫灰色薄板状泥质灰岩沉积超覆;其二为生物地层PTB(B)界线,以首现Hindeodus parvus牙形刺为划分P-T界线标志。二类界线都具有特定的识别标志和很好的区域对比关系。(2)杨家岩、涧水沟和尖刀山剖面分别位于深水盆地-前缘斜坡过渡带、浅水台地内浅滩带、台地边缘浅滩-台盆斜坡过渡带,有不同的岩性组合、剖面结构和沉积演化序列,可作为不同岩相类型和古地理位置的PTB界线地层代表。(3)建立了上扬子地区P-T之交的牙形刺化石带,自下而上依次为:Neogodolella changxingensis.带,Neogodolella yini.带、Neogodolella meishanensis.带、Hindeodus parvus带和Isarcicella lobate.带,各剖面牙形刺化石带都可与浙江长兴煤山剖面牙形刺带进行对比,相互之间也都有良好对比关系。(4)剖面中可识别的重大地质事件主要有海平面下降事件、生物大灭绝事件、火山喷发事件和地球化学事件。所有事件都是分阶段进行的,其中:海平面下降事件由海平面下降幅度逐渐加大的四个期次叠加而成;生物大灭绝事件被划分为生物富集期、生物衰减期、生物绝灭期、生物萧条期四个渐进的演化阶段;火山喷发事件被划分为先渐强渐频、后衰竭消停的四个旋回;C、O、Sr同位素负偏移为代表的地球化学事件也有多幕式演化特点。有意义的是,上述各重大地质事件具有相对应的同步演化性质。(5)对产于杨家岩剖面P-T之交的的沉凝灰岩的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上扬子地区沉凝灰岩沉积环境自下而上具有从缺氧经次富氧至富氧的强还原环境向弱还原-弱氧化环境演化的过程,提出渐强渐频的火山爆发时的内动力作用造成海洋表层的富氧水体向深海底间歇对流循环作用,造成强还原环境的深海底间歇转化为弱还原-弱氧化环境,此特征有悖于P-T之交杨家岩剖面处在强还原的深海底环境中,但证明了火山爆发时内动力作用可造成海洋表层的富氧水体向深海底对流循环,致使深海底出现强还原与弱还原-弱氧化环境的频繁交替变化,也造成了沉凝灰岩在大套暗色细粒岩系中呈非常醒目的灰白色夹层的方式出现。(6)由杨家岩剖面沉凝灰岩的主量元素化学分析结果,结合沉凝灰岩所具有的异常高的锆石晶屑丰度、粒度和具有振荡型较宽环带结构,及其多呈缺乏搬运和磨蚀改造的棱角状或撕裂状外形,总体上显示了基偏中性的高铝碱性玄武岩的原始岩浆性质,认为供给沉凝灰岩的火山碎屑为就近来源,推测扬子板块西北缘存在与西伯利亚大火山岩省同时存在的火山岛弧,由P-T之交火山岛弧频繁的喷发活动,是扬子西缘较近源的火山灰主要来源。(7)P-T之交由大规模的板块拼合构造运动所导致的火山爆发具有全球性,由全球性火山爆发所引发的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不仅具有全球性色彩,而且相互之间都有着成因上的密切联系,都可重创海洋生物生存的空间和生态环境。(8)结合四个火山喷发旋回与四个海平面下降和四个生物灭绝阶段的同步演化过程,以及各事件均可重创海洋生物生存空间和生态环境的性质,提出高强度和高频率火山爆发为主导因素的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的发生,是造成P-T之交生物大灭绝事件的主要原因。

二、岩石样品U_0和ΔU的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岩石样品U_0和ΔU的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卡拉麦里花岗质岩体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铀成矿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2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3 岩石学特征
4 结果分析
    4.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1.1 主量元素
        4.1.2 稀土、微量元素
    4.2 锆石U-Pb年龄
    4.3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5 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
6 铀成矿潜力
    6.1 砂岩型铀矿的铀源
    6.2 砂岩型铀成矿潜力
7 结 语

(2)基于旋转法的磁化率张量仪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及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本文结构
第2章 旋转法磁化率张量仪测量原理与总体设计
    2.1 旋转法磁化率张量仪测量原理
        2.1.1 磁化率及磁化率张量介绍
        2.1.2 磁化率及磁化率张量测量原理
    2.2 旋转法磁化率张量仪总体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旋转法磁化率张量仪结构设计与硬件实现
    3.1 旋转运动机械结构设计
        3.1.1 旋转运动机械结构总体设计
        3.1.2 样品盒部分设计
        3.1.3 底座盒及支撑部分设计
        3.1.4 支撑杆长度设计
    3.2 传感器及测量电路设计
        3.2.1 传感器及测量电路总体设计
        3.2.2 传感器设计
        3.2.3 信号发生器模块设计
        3.2.4 交流电桥模块设计
        3.2.5 相敏检波与低通滤波模块设计
    3.3 控制与采集系统电路设计
        3.3.1 控制与采集系统总体设计
        3.3.2 微控制器模块设计
        3.3.3 步进电机与光电编码器模块设计
        3.3.4 采集卡ADS1271 模块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旋转法磁化率张量仪软件设计
    4.1 磁化率张量仪旋转运动控制
    4.2 磁化率张量仪数据显示与保存设计
    4.3 磁化率张量仪数据处理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磁化率张量仪标定及验证实验
    5.1 矿石磁化率测定实验
    5.2 磁化率张量仪标定实验
    5.3 矿石磁化率张量测定实验
    5.4 磁梯度张量仪验证实验
    5.5 磁化率张量仪指标测试实验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西藏日喀则蛇绿岩地幔源区和流体交代的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蛇绿岩的定义和分类
        1.1.2 蛇绿岩的侵位机制
        1.1.3 蛇绿岩套记录的流体活动
        1.1.4 锆石学和蛇绿岩形成的时限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1.2.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工作量小结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雅鲁藏布蛇绿岩
        2.1.1 雅鲁藏布蛇绿岩的地质概况和岩石特征
        2.1.2 雅鲁藏布蛇绿岩的形成时代
        2.1.3 雅鲁藏布蛇绿岩的构造背景
    2.2 日喀则蛇绿岩
        2.2.1 日喀则蛇绿岩地质概况
        2.2.2 路曲蛇绿岩
第3章 分析方法
    3.1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3.2 全岩和单矿物氢氧同位素分析
    3.3 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
    3.4 矿物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
    3.5 矿物结构羟基含量分析
    3.6 矿物背散射(BSE)照相和薄片微区XRF面扫分析
    3.7 锆石内部结构分析和矿物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3.8 锆石SIMS原位氧同位素分析
    3.9 锆石SIMS U-Pb定年
    3.10 锆石激光U-Pb定年和原位微量元素分析
    3.11 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
第4章 辉长岩和异剥钙榴岩记录的地幔源区特征
    4.1 引言
    4.2 样品描述
    4.3 结果描述
        4.3.1 全岩地球化学
        4.3.2 全岩Sr-Nd同位素
        4.3.3 锆石学
    4.4 讨论
        4.4.1 日喀则蛇绿岩的形成时间
        4.4.2 蚀变和异剥钙榴岩化过程中的元素迁移
        4.4.3 辉长岩和异剥钙榴岩的源区性质
        4.4.4 地质意义和启示
    4.5 小结
第5章 藏南日喀则蛇绿岩中橄榄岩对新特提斯洋俯冲起始阶段弧前交代的记录
    5.1 引言
    5.2 样品描述
    5.3 结果描述
        5.3.1 全岩地球化学
        5.3.2 矿物地球化学
    5.4 讨论
        5.4.1 方辉橄榄岩记录的熔体提取过程
        5.4.2 富水溶液对方辉橄榄岩的交代
        5.4.3 含碳酸盐流体对方辉橄榄岩的交代
        5.4.4 方辉橄榄岩在俯冲开始起始阶段的弧前交代作用
    5.5 雅鲁藏布江蛇绿岩成因的启示
    5.6 小结
第6章 日喀则蛇绿岩形成过程的蛇纹岩记录
    6.1 引言
    6.2 样品描述
    6.3 结果描述
        6.3.1 全岩地球化学
        6.3.2 全岩和单矿物H-O同位素
    6.4 讨论
        6.4.1 蛇纹石化发生的构造环境
        6.4.2 蛇纹石化过程中的流体来源和元素迁移
        6.4.3 地质意义启示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4)富水砂岩地层疏排水对煤矿盾构斜井管片结构受力特征影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工程背景
        1.1.4 研究基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盾构法施工煤矿斜井技术现状
        1.2.2 盾构隧道结构变形研究方法现状
        1.2.3 地层排水固结沉降理论研究现状
        1.2.4 流固耦合相似模型试验方法现状
        1.2.5 流固耦合数值模拟研究方法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砂岩排水固结试验及地层沉降计算方法研究
    2.1 矿区岩石物理力学试验内容
    2.2 矿区岩石物理力学试验分析
        2.2.1 砂岩扫描电镜微观分析
        2.2.2 矿区岩石物理性质分析
        2.2.3 矿区岩石力学性质分析
    2.3 砂岩排水固结试验研究
        2.3.1 砂岩试样及试验设备
        2.3.2 砂岩排水固结试验设计
    2.4 砂岩排水固结试验计算分析
        2.4.1 砂岩排水固结试验数据
        2.4.2 砂岩排水固结拟合分析
    2.5 地层排水沉降计算方法研究
        2.5.1 地层排水沉降计算公式
        2.5.2 地层排水沉降计算案例
    2.6 本章小结
3 地层沉降对斜井管片应力影响规律理论研究
    3.1 弹性地基梁力学模型斜井变位计算分析
        3.1.1 含水层弹性地基梁力学模型
        3.1.2 基于弹性地基梁斜井变位计算
    3.2 等效连续化模型管片结构应力分析
        3.2.1 斜井管片螺栓弹性状态分析
        3.2.2 斜井管片螺栓塑性状态分析
    3.3 地层沉降引起管片附加应力计算分析
        3.3.1 地层沉降斜井变位计算
        3.3.2 地层沉降管片应力计算
    3.4 本章小结
4 地层沉降对斜井管片应力影响相似模拟试验
    4.1 流固耦合相似模型试验设备研制
    4.2 流固耦合相似材料配合比研究
        4.2.1 相似模型材料选择
        4.2.2 材料压缩相似比研究
    4.3 流固耦合相似模拟试验设计
        4.3.1 模拟的含水地层确定
        4.3.2 白垩系地层相似模型
        4.3.3 侏罗系地层相似模型
    4.4 流固耦合相似模拟试验方案
        4.4.1 相似模拟工况
        4.4.2 模型试验监测指标
        4.4.3 相似模型试验过程
    4.5 流固相似模拟试验数据分析
        4.5.1 白垩系地层相似模型试验分析
        4.5.2 侏罗系地层相似模型试验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地层沉降对斜井管片应力影响数值模拟分析
    5.1 数值模拟方法
        5.1.1 力学计算模型
        5.1.2 地层沉降边界条件
    5.2 数值模拟计算分析
        5.2.1 白垩系地层数值模拟
        5.2.2 侏罗系地层数值模拟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1 研究结论
    6.1.2 主要创新点
    6.1.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页岩井壁多因素扰动细观损伤特性及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选题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页岩井壁稳定性研究进展
        1.2.1 页岩井壁稳定性力学机理研究
        1.2.2 页岩井壁稳定性力学化学耦合研究
        1.2.3 页岩井壁围岩受钻井施工扰动影响研究
        1.2.4 页岩井壁失稳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扰动状态概念理论研究
        1.3.1 扰动状态概念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1.3.2 扰动状态概念理论的优点和缺点
    1.4 细观统计损伤理论研究
    1.5 研究主要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3 论文创新点
2 页岩地层岩石组构、强度及工程地质特性
    2.1 研究区块地质概况
    2.2 页岩矿物组分和微细观结构分析
        2.2.1 页岩矿物组分分析
        2.2.2 页岩微细观结构特征分析
    2.3 页岩岩石力学强度特性
        2.3.1 页岩硬度和塑性系数测试
        2.3.2 页岩单轴抗压强度测试
        2.3.3 页岩三轴抗压强度测试
        2.3.4 页岩直接剪切试验
        2.3.5 页岩抗拉强度测试
    2.4 研究区块页岩地层工程地质特性
        2.4.1 页岩地层流体物理化学特性
        2.4.2 页岩地层初始地应力及地层压力剖面预测
        2.4.3 页岩地层温度场
    2.5 本章小结
3 页岩井壁多因素扰动细观损伤及力学行为研究
    3.1 钻井机械动力作用对井壁围岩扰动分析
        3.1.1 钻头破岩对井壁围岩扰动分析
        3.1.2 钻柱振动对井壁围岩的扰动分析
        3.1.3 页岩动力扰动试验研究
    3.2 钻井应力卸荷对井壁围岩扰动分析
        3.2.1 页岩井壁围岩应力状态分析
        3.2.2 页岩卸荷扰动试验研究
    3.3 钻井液与地层温度传递对井壁围岩扰动分析
        3.3.1 井壁围岩温度场分布
        3.3.2 井壁围岩附加热应力场
        3.3.3 页岩热效应扰动试验研究
    3.4 页岩水化对井壁围岩扰动分析
        3.4.1 钻井液渗流扩散力学机理
        3.4.2 钻井液与井壁围岩的水化作用
        3.4.3 页岩水化动扰动试验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页岩井壁围岩多因素扰动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4.1 岩石统计损伤力学的基本理论
        4.1.1 常采用的岩石强度理论
        4.1.2 概率统计理论
    4.2 页岩各因素扰动统计损伤模型研究
        4.2.1 页岩各因素扰动统计损伤模型构建思路
        4.2.2 页岩各因素扰动统计损伤模型建立
    4.3 页岩各因素扰动与加荷耦合统计损伤模型和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4.3.1 页岩各因素扰动与加荷耦合统计损伤模型建立
        4.3.2 页岩动力冲击扰动与加荷耦合统计损伤本构模型建立
    4.4 页岩多因素扰动耦合统计损伤模型研究
        4.4.1 多因素扰动耦合总损伤变量
        4.4.2 钻井施工多因素扰动耦合总损伤变量建立
    4.5 本章小结
5 页岩井壁钻井多因素扰动损伤失稳研究
    5.1 页岩井壁围岩失稳力学机理
        5.1.1 井壁坍塌破坏机理
        5.1.2 井壁破裂破坏机理
    5.2 考虑多因素扰动损伤页岩井壁失稳力学分析
        5.2.1 井壁围岩总应力场分布
        5.2.2 井壁围岩主应力分布
        5.2.3 考虑多因素扰动损伤页岩井壁坍塌压力计算
        5.2.4 考虑多因素扰动损伤页岩井壁破裂压力计算
        5.2.5 页岩井壁失稳预警系统
    5.3 水化损伤井壁失稳周期确定
        5.3.1 页岩水化损伤变量确定
        5.3.2 页岩井壁坍塌周期的确定
        5.3.3 计算程序
        5.3.4 实例分析
    5.4 钻井液强化井壁技术
        5.4.1 钻井液强化井壁机理
        5.4.2 室内试验与配方优选
        5.4.3 现场应用及效果评价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获得的荣誉
致谢

(6)类砂岩粗糙单裂隙辐向渗流与剪切耦合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石单裂隙渗流与应力耦合特性的研究方法
        1.2.2 岩体结构面的剪切力学特性
        1.2.3 岩石节理的渗流特性与模型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2 相似类砂岩材料研究
    2.1 引言
    2.2 常见原岩材料的分类及物理力学特性
    2.3 室内类砂岩相似材料的制作过程
        2.3.1 相似原理和相似准则
        2.3.2 相似材料的选择
        2.3.3 类砂岩物理力学参数测定
    2.4 剪切-渗流耦合测试试验
        2.4.1 试验系统介绍
        2.4.2 类砂岩试件制备
        2.4.3 试验过程及结果
    2.5 本章小结
3 规则齿形结构面剪切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试件及试验方案
    3.3 结构面剪切变形及强度结果分析
        3.3.1 结构面破坏形态
        3.3.2 结构面强度及变形曲线
    3.4 结构面峰值抗剪强度模型
        3.4.1 峰值强度公式
        3.4.2 模型验证及对比分析
    3.5 啮合结构面剪胀本构模型
        3.5.1 剪胀曲线
        3.5.2 剪胀本构模型
    3.6 本章小结
4 单裂隙辐向渗流与剪切特性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试件及试验方法
    4.3 辐向渗流与剪切试验结果及分析
        4.3.1 强度及变形特性
        4.3.2 隙宽变化规律
        4.3.3 裂隙面破坏后的渗流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非啮合裂隙在剪切作用下的渗流规律研究
    5.1 引言
    5.2 模型试验
        5.2.1 试验方案
        5.2.2 流量变化结果
    5.3 非啮合裂隙辐向渗流数值模拟
        5.3.1 计算模型与边界条件
        5.3.2 流量的计算结果
        5.3.3 流态的分布情况
    5.4 辐向渗流非线性分析
        5.4.1 渗流非线性方程
        5.4.2 临界雷诺数
        5.4.3 渗流非线性的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旋转错位裂隙的辐向渗流模型
    6.1 引言
    6.2 旋转错位裂隙的辐向渗流试验
        6.2.1 试验方案
        6.2.2 流量结果
        6.2.3 三维组合形貌
    6.3 考虑旋转错位裂隙的辐向渗流模型
        6.3.1 辐向渗流的立方定律修正
        6.3.2 新渗流模型的对比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伊犁盆地南缘砂岩型铀成矿年龄及其表征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 铀成矿时代特征
3 铀源条件分析
    3.1 含矿砂体物源
    3.2 成矿铀源
        3.2.1 含矿层砂体铀源条件
        3.2.2 蚀源区原始铀含量及其变化
4 铀成矿与构造活动时空耦合关系讨论
5 结论

(8)烃源岩系辐射生氢模拟实验及其油气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2 生烃过程中的有机-无机相互作用
        1.2.1 有机质成烃机理
        1.2.2 有机-无机相互作用方式
    1.3 辐射生氢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辐射生氢机理
        1.3.2 辐射生氢影响因素
        1.3.3 存在问题
    1.4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1.5 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认识与创新点
第二章 中国北方盆地富铀的形成背景与典型盆地烃源岩富铀特征
    2.1 铀物质丰富的区域背景——中亚-俄南-蒙古巨型放射性异常域
    2.2 中国北方中西部能源盆地周缘蚀源区富铀特征
        2.2.1 区域地质概况和基础资料及分区
        2.2.2 各蚀源区岩石铀含量分析
        2.2.3 蚀源区岩石及其铀含量时空分布演变
    2.3 典型盆地烃源岩富铀特征
        2.3.1 鄂尔多斯盆地
        2.3.2 吐哈盆地
    2.4 铀元素的迁移和富集
    2.5 小结
第三章 实验流程与方案可行性分析
    3.1 样品选择及实验方案
        3.1.1 样品选择
        3.1.2 制样
        3.1.3 辐射
        3.1.4 检测
    3.2 实验方案可行性分析
        3.2.1 不同含氢物质辐射主要气态产物
        3.2.2 产氢量与产氧量的关系
        3.2.3 不同物质辐射产氢量差异因素探讨
    3.3 小结
第四章 水溶液辐射生氢对比实验
    4.1 辐射剂量率与辐射时间等效性关系
    4.2 不同类型及浓度盐溶液辐射产氢量及产氧量分析
        4.2.1 不同类型及浓度盐溶液辐射产氢量及产氧量特征
        4.2.2 富氧阴离子对产氢量的抑制作用
        4.2.3 盐类物质分子摩尔数对产氢量的控制作用
    4.3 不同盐溶液体积辐射产氢量特征
    4.4 盐溶液辐射产氢量与产氧量关系探讨
    4.5 氢气同位素组成特征
    4.6 小结
第五章 辐射有机物的产物分析
    5.1 辐射正癸烷产物分析
        5.1.1 正癸烷辐射气态产物
        5.1.2 辐射正癸烷的液态产物
    5.2 辐射干酪根及沥青的产物分析
        5.2.1 辐射干酪根及沥青的气态产物
        5.2.2 干酪根及沥青红外光谱结果
    5.3 有机质辐射产物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5.4 小结
第六章 烃源岩系演化过程中放射作用的油气地质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6.1 长7段富铀烃源岩中辐射生氢的有利条件和环境
    6.2 辐射生氢的油气地质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9)地铁列车荷载下土石混合体回填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石混合体动力特性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2 循环荷载下土石混合体孔压特性研究现状
        1.2.3 循环荷载下土石混合体刚度特性研究现状
        1.2.4 循环荷载下土石混合体变形特性研究现状
    1.3 现有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土石混合体回填土动三轴试验方法
    2.1 引言
    2.2 土石混合体物理性质试验
        2.2.1 细粒土的干密度和天然含水率
        2.2.2 块石的干密度和饱和密度
        2.2.3 土粒比重试验
        2.2.4 土样颗粒分析试验
        2.2.5 细粒土的界限含水率试验
        2.2.6 土石混合体物理性质参数
    2.3 动三轴试验仪器
        2.3.1 硬件构成
        2.3.2 软件控制系统
    2.4 土石混合体试样制作
        2.4.1 试样制作及安装
        2.4.2 试样饱和
        2.4.3 试样固结
    2.5 动三轴试验控制条件及动荷载的确定
        2.5.1 排水条件的确定
        2.5.2 固结围压、固结应力比和固结度的设定
        2.5.3 地铁列车荷载的确定
    2.6 本章小结
3 地铁列车荷载下土石混合体回填土孔压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回填土孔压试验方案
    3.3 回填土孔压试验结果分析
        3.3.1 门槛循环应力比的确定
        3.3.2 初始固结度对孔压的影响
        3.3.3 有效固结围压对孔压的影响
        3.3.4 含石量对孔压的影响
    3.4 地铁列车荷载下回填土孔压模型的建立
        3.4.1 常见孔压模型
        3.4.2 回填土孔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地铁列车荷载下土石混合体回填土刚度软化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回填土刚度软化试验方案
    4.3 回填土刚度软化试验结果分析
        4.3.1 刚度软化指数的定义
        4.3.2 初始固结度对刚度软化的影响
        4.3.3 有效固结围压对刚度软化的影响
        4.3.4 含石量对刚度软化的影响
    4.4 地铁列车荷载下回填土刚度硬化-软化模型的建立
        4.4.1 常见刚度软化模型
        4.4.2 回填土刚度软化-硬化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地铁列车荷载下土石混合体回填土应变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回填土累积应变试验方案
    5.3 回填土累积应变试验结果分析
        5.3.1 初始固结度对累积应变的影响
        5.3.2 有效固结围压对累积应变的影响
        5.3.3 含石量对累积应变的影响
    5.4 地铁列车荷载下回填土累积应变模型的建立
        5.4.1 常见累积应变模型
        5.4.2 回填土累积应变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5.4.3 回填土累积应变模型拟合参数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C.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D.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10)上扬子地区P-T界线与地质事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陨石撞击事件
        1.2.2 海平面下降事件
        1.2.3 火山喷发事件
        1.2.4 海洋缺氧事件
        1.2.5 甲烷水合物释放事件
        1.2.6 海洋酸化事件
        1.2.7 大陆风化增强事件
        1.2.8 基性岩浆喷溢的CO_2放气作用
    1.3 面临的科学问题
    1.4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工作量
        1.4.1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2 完成的工作量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进展和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特征
        2.1.1 区域构造位置和沉积基底
        2.1.2 构造单元划分
        2.1.3 区域构造演化
        2.1.4 区域构造-沉积格局
    2.2 区域地层特征
        2.2.1 震旦系
        2.2.2 寒武系
        2.2.3 奥陶系
        2.2.4 志留系
        2.2.5 泥盆系
        2.2.6 石炭系
        2.2.7 二叠系
        2.2.8 三叠系
    2.3 上扬子地区P-T之交岩相-古地理特征
        2.3.1 晚二叠世岩相古地理概况
        2.3.2 早三叠世岩相古地理概况
第3章 上扬子地区典型P-T界线剖面描述和样品采集
    3.1 P-T界线剖面描述
        3.1.1 广元杨家岩剖面
        3.1.2 华蓥山涧水沟剖面
        3.1.3 重庆尖刀山剖面
    3.2 样品采集
        3.2.1 样品采集位置
        3.2.2 样品岩石类型和分析项目
        3.2.3 样品分析方法
第4章 上扬子地区PTB界线特征
    4.1 上扬子地区PTB界线类型
        4.1.1 PTB(R)界线特征
        4.1.2 PTB(B)界线特征
    4.2 PTB界线的标定和区域对比
        4.2.1 PTB(R)界线标定
        4.2.2 PTB(B)界线的标定
        4.2.3 PTB界线的区域对比
第5章 上扬子地区P-T之交重大地质事件与生物灭绝事件原因探索
    5.1 上扬子地区P-T之交重大地质事件
        5.1.1 海平面下降事件
        5.1.2 生物灭绝事件
        5.1.3 火山喷发事件
        5.1.4 地球化学事件
    5.2 上扬子地区P-T之交生物大灭绝事件原因探索
        5.2.1 火山喷发事件与其它事件的关系
        5.2.2 生物大灭绝事件原因探索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岩石样品U_0和ΔU的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卡拉麦里花岗质岩体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铀成矿潜力[J]. 耿英英,刘章月,黄少华,何中波.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22(01)
  • [2]基于旋转法的磁化率张量仪研制[D]. 张明维. 吉林大学, 2021(01)
  • [3]西藏日喀则蛇绿岩地幔源区和流体交代的地球化学研究[D]. 赵梅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
  • [4]富水砂岩地层疏排水对煤矿盾构斜井管片结构受力特征影响规律研究[D]. 张磊.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5]页岩井壁多因素扰动细观损伤特性及稳定性研究[D]. 折海成.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6]类砂岩粗糙单裂隙辐向渗流与剪切耦合特性研究[D]. 谈然.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7]伊犁盆地南缘砂岩型铀成矿年龄及其表征意义[J]. 张晓,宋继叶,倪仕琪,李真真. 世界核地质科学, 2020(02)
  • [8]烃源岩系辐射生氢模拟实验及其油气地质意义[D]. 王文青. 西北大学, 2019(04)
  • [9]地铁列车荷载下土石混合体回填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D]. 胡翔翔. 重庆大学, 2019(11)
  • [10]上扬子地区P-T界线与地质事件[D]. 刘萍.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岩石样品的 U_0 和 ΔU 的计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