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规的影视画面设计

非常规的影视画面设计

一、非常规影视画面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李小松[1](2021)在《数字视频特技在影视节目制作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数字视频特技在影视节目制作中得到了应用,推动了影视行业的发展。为此,从数字视频特技的角度出发,简要阐述数字视频特技的特点及作用,并探讨数字视频特技在影视节目制作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王妍[2](2021)在《新世纪以来中国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经济和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国家政策和影视制作行业的影响,我国乡村题材的影视作品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制作水平、内容创作和主题表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在这类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出现了反映这种社会巨变的思想主题和一系列从传统到现代转化的人物形象,其中最能体现时代思想和艺术变革的是乡村女性形象和女性意识,其具有多元的意识嬗变和形象创新。从二十世纪三十代开始,乡村女性形象在中国影视艺术中是一个常见的形象。与中国乡村社会传统观念和五四新文化启蒙主义思想相纠葛,乡村女性形象具有传统与现代双重意识。新时代与旧时代的文化冲突、思想冲突以及大环境的变迁,都是女性形象变迁的原因。新世纪以来的中国乡村题材电影和电视剧创作,在新时期同类题材创作的基础上,再次肩负起了反映社会变革和变革中的乡村女性形象和女性意识的历史重任,呈现出当下中国乡村社会风貌和乡村女性群像。她们是传统文化的现实载体,更是思想解放的主体。我们在梳理和评价这些形象鲜明的乡村女性形象时,不能不思考几个问题:她们在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她们与新时期姊妹们有些什么样的异同?她们的形象塑造具有哪些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作为观众和研究者我们要以什么样的视角去诠释这些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及其塑造方式?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努力在新世纪以来的乡村影视作品中去寻找相关答案。从社会学和影视创作理论的角度分析并阐述新世纪以来乡村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类型和呈现方式,以表现对乡村女性群体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关注。在新时期改革开放大潮的惯性影响下,新世纪影视剧中乡村女性的形象也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以此其形象的变迁来印证中国改革开放的艰苦历程,并从中看到了乡村女性在人生价值观、道德取向、情感诉求等方面的变化。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乡村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女性的社会处境也发生进一步变化乃至分化。在市场化、都市化和网络化等浪潮冲击下,中国乡村社会结构、道德伦理、人生行为和家庭关系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其中乡村女性的身份、价值和命运的变化最为显着。以乡土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能够充分表征这种时代的新变化,另一方面也能够最适宜表达中国社会传统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对于当下的深层影响。不同于以往或从电影或从电视的单一形式和单部作品的角度分析乡村女性形象的常见方式,本文以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创作为起点进行纵向梳理、以作品中女性形象类型及其特征横向比较的全方位视角,力求从中国乡村题材影视剧的发展演变和乡村女性形象谱系的延续中,去溯源乡村题材影视剧对乡土和乡村女性的重新审视和再塑造,同时从中探索新世纪中国乡土社会的变革及其引发的乡村女性社会地位、生活方式、职业身份、价值观念的变化过程。通过梳理乡村题材影视剧的女性形象谱系及其人生历程,发现当下乡村女性形象大致分为两大系列:一类是更加趋于开放和现代的乡村女性形象。她们接受了当代文明的洗礼,也留下了当代文明的伤疤。这类女性通过现实和网络接触到越来越多的现代文明和都市文化,并给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她们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勇于挑战传统宗法观念和女性道德,争取自己应有的社会角色和家庭地位。这类女性形象包括乡村女干部、女性创业者和某些大学生女村官等。同时,在现代文明和都市文化的负面影响下,乡村女性形象也发生了现代性的畸变。她们从社会底层冲杀出来寻找自己新的人生之路,这是一种正常的人性需求。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将人性良知、自然身体和个人尊严都变成了改变自己命运的资本,金钱至上、自我中心、纵欲享乐成为其追求的价值观。当代乡村题材影视剧生动地刻画了这些堕落或复杂女性的形象,其中包括乡村女贪官、风尘女和留守情妇等。另一类是受传统道德影响和宗法观念迫害的传统乡村女性形象。中国乡村社会和农民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普遍和最持久的保守者,往往也是最终的受害者。由于乡村社会与现代文明的自然间隔,传统文化对于乡村女性的影响源远流长。这种影响培养和保留了中国乡村女性的传统美德,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表征,具有很高的道德境界和审美价值。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大量出现的贤妻良母形象是其中的代表,她们是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好儿媳和好邻居。在商品化大潮中,这类形象和这种思想性格成为现实生活的东方女性的楷模,也成为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审美价值中最诱人的艺术魅力。与此同时,贤妻良母式的传统乡村女性形象往往是建构在忍辱负重、委曲求全的坚忍性格之上的,她们往往是传统道德的崇高者,又是封建道德的殉葬者。因此,除去正常的贤妻良母之外,在传统乡村女性中还有传统道德的牺牲品。新世纪以来,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吸引了大量的农民进城,成为一支庞大的农民工队伍。他们抛家舍业辛勤劳作,为城市建设和城里人的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支队伍在新时期是人数寥寥的,而进入新世纪之后,迅速壮大,同时也就在乡村社会产生出另外一支数量众多的队伍—留守妇女。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塑造了许多留守妇女这一新的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她们的人生处境在很大程度上重复了过去寡妇和弱女的命运。作品在描写这些人物形象时,充满了深厚的情感,但同时也表现出将其与贤妻良母形象融合的模糊认识。当然,不能简单地将是否走出家庭或乡村作为新旧女性和觉醒蒙昧女性形象的划分依据,因为从新世纪现代社会的发展来看,家务劳动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分工,家庭主妇或者全职太太也可能是一种新女性的形象。但是,在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这类的形象和观念还十分鲜见,可能就是因为乡村社会的现实状况和农民意识制约所致。论文在比较全面的对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类型进行了归类、界定的基础上,对于“留守妇女”“风尘女”等形象及其评价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解。这些问题与困惑不仅仅在影视作品创作中会遇到,而且还是“女性形象”在社会变革中必然面临的困惑。因此,以女性形象为理论出发点,将新世纪以来的乡村影视作品创作为背景,探讨未来女性形象塑造的发展新途径,试图为影视剧中的女乡村性形象的创作及批评提出一点有价值的参考。在这两大类乡村女性形象系列之间,还有两种跨界性的女性形象,那就是靠近现代文明的大学生女村官和靠近乡村民间文化的农村“泼妇”形象。大学生女村官严格来说不属于乡村社会中人,但是其中扎根农村就业的女村官从身份和生活来说,具有了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新女性形象特质;而“泼妇”形象既有传统乡村民间文化的源流,又有现代文化的自我意识张扬。应该说,乡村现代女性中的这两类形象大多并不是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才新出现的人物,早在改革开放之初的新时期文艺中已经登场,但是,在新世纪同类题材影视剧中这些人物形象更加突出和鲜明,而且这其中有的是新出现的女性形象。不同于二十世纪的乡村题材影视作品,新世纪同类题材的创作者具有了新的人学思想和美学理念,对于乡村女性形象的塑造手法更加多样,特别是受当代影视艺术观念和技巧的影响,在思想内涵上更加注重人物性格的多元性,显示出新世纪中国乡村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复杂性。而在艺术手法上更加注意融会新的视听语言表现方式,特别是将传统的现实主义写实手法与现代主义表现技巧相结合,运用色彩、声音、构图和音乐等多种方式的不同变化来刻画各种女性形象,创造了比以往同类题材作品中更加丰富的乡村女性形象。本文力图从个案研究和文本细读中梳理总结出乡村女性形象并全面地分析其影像作品背后深刻的文化意蕴,结合跨学科跨文化研究方法,将所研究的影视作品放置在新世纪市场化、城市化的叙事语境下,对其进行全景式的解读和阐释,并努力综合社会学、传播学、电影学、政治学等学科领域方法,以尽量扩展当前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文中专门从视听语言的角度,对于乡村女性形象塑造的不同艺术手法进行细致的分区,努力在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女性形象建构进行艺术本体分析。新世纪以来的乡村题材的影视作品较之以往有了长足的进步,用艺术形式展示了中国社会主义新乡村的新风貌,也引起了全社会对乡村女性群体命运的关注。当然,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女性意识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特别是在表达女性内在精神世界和人性的复杂性、丰富性方面还需要做更深入的探讨,进而塑造出具有文艺史价值的典型形象。

杨桐[3](2021)在《故事板与动画片脚本的图像语境表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陆蒋涵[4](2021)在《初探影视作品中“音乐”与“音效”在融合思维下的设计与制作 ——以影片《敦刻尔克》与《盗梦空间》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学位论文主要研究在不同时期,音乐作品与电影音乐中存在的不同类型的音乐音响化表现,探索其音乐设计思路与实现音乐音响化的各种可能的手法,从具有关联性的创作理念出发,就音乐音响化这一手法所发挥的功能性及审美表现、设计思路等多方面展开论述。通过比较研究电子音乐、当代音色音响音乐领域有关音乐音响化的理论及实践成果,结合具体影视作品中的实际片段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够进一步说明音乐音响化手法在电影音乐中的强大表现力与其塑造的特殊影视声音语言。研究基于具有代表性的若干音乐作品选段及两部主要的影视作品——《敦刻尔克》、《盗梦空间》的片段所展开。从其作品本身所展现出的多样化的音乐音响化创作理念与设计思路出发,通过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及相关辅助研究等研究方法,结合电影原片选段、相关谱例及音频素材,综合探索音乐音响化手法在不同音乐作品和影视作品中所发挥的功能性与其实际表现力所产生的视听美学价值。同时会结合本人学位作品实践创作中的相关思考进行集中论述。

秦越[5](2021)在《汉斯·季默电影音乐创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选取当今好莱坞电影音乐创作领域的领航者汉斯·季默作为研究对象,旨在以后现代视域剖析汉斯·季默的创作观念及技法,以洞悉其观念、技法表象之后蕴含的音乐文化逻辑及跨文化价值。本文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对汉斯·季默进行相关介绍,将其与好莱坞其他电影作曲家的创作风格进行比较,并对“电影音乐”相关概念进行阐释。第二部分首先从宏观层面搭建本文的视域空间,在后现代主义之无序、解构及多元化等特征下,映射了汉斯·季默中观层面的“声景”观念、数字音乐观念以及后简约主义观念,为后文的具体技法分析理清思路。第三部分从具体层面分别对汉斯·季默音高组织中的后简约技法、音色观念与配器形制及音响组织技法进行大量谱例分析,基于电影影像并结合音响频谱分析、空间分析,从作曲技术到音响组织,全方位展现汉斯·季默的创作,以此支撑本文的核心论点。第四部分基于前文的论证,对其作品中的跨文化价值展开论述,主要包含“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以及“本位与他者文化”三个维度,此外,还涉及关于电影音乐审美嬗变以及后工业时代的跨文化传播等。本文研究发现汉斯·季默在“声景”观念下以音乐视觉化构建全新的沉浸式视听语言;数字音乐观念下的音响组织,使得传统作曲中部分要素转化为不同元素群的音响形态控制、空间构型以及音响结构及能量展衍;后简约技法的征引以微变奏突破传统材料发展模式,消解曲式结构并转化为电影的随行结构。音符“简约”但音响丰富,音符成为音色音响的载体;音色观念的拓展伴随着声学乐器演奏法的移植与消解;配器形制的多元拼贴则是本位与他者文化聚合的体现。综上,汉斯·季默的创作呈现出了鲜明的后现代特征,是好莱坞电影中后工业潮流的典范,由此形成的各种观念及技法成为其跨文化表达的重要手段,汉斯·季默将本位与他者音乐文化聚合后的音乐样式以一种共性语言应用于世界音乐语境中,获得了空前的跨文化价值。

张梦莹[6](2021)在《健康类公益广告三则《改变过去的自己》创作阐述》文中研究说明健康类公益广告是公益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这个生存压力巨大、全民普遍焦虑的时代,公众对于获取健康知识,提升健康素养有了更为迫切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本文从健康类公益广告实践创作的角度出发,研究在创作过程中如何摆脱广告创意环节的束缚,并向受众传播健康知识,提升健康意识,营造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以此满足公众对于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本文以笔者创作的作品——三则健康类公益广告《改变过去的自己》为研究案例,试图从作品的内容策划、视听语言、创意表现、叙事分析与创作反思五个方面来进一步思考健康类公益广告创作的问题,探究如何更好的创作出和表达好健康类公益广告,弥补我国健康类公益广告一些制作方法的不足,期望为今后的健康类公益广告创作提供借鉴。

陈益品[7](2020)在《动画长镜头中的非常规透视场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动画长镜头中非常规透视场景的结构造型的艺术塑造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以及动画创作过程中很少涉猎的视角去探究造型艺术如何提升视觉美感与丰富镜头画面转场多样性。动画镜头的多样性和表现力给了观众丰富的想象空间,而长镜头的表现力更是能够以符合东方审美情趣将一段悠长而设计精妙的长镜头淋漓精致的展现给观众,它完全有别于西方蒙太奇式的碎片化、条例化的表现方式。在传统镜头表现对场景中的透视的合理安排上另辟蹊径,寻求突破创新,提升画面形式多样性,笔者在文献资料的整理和鉴赏上有针对性的探究动画长镜头案例里对场景透视关系的创新突破分析,力求通过本文探索出一种对于动画场景,尤其是制作表现复杂的动画长镜头里场景透视变化对场景结构造型如何产生有别于常规透视关系结构造型的新的场景造型塑造方式方法。

许绍良[8](2020)在《人文类纪录片《金顶琉璃》的叙事建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文类纪录片关注个人或群体日常化的生活片段,介绍风土人情、自然环境、文化传承,为大众抒发自身情感提供了媒介,彰显纪录片与故事片本质上的差异,是作品真实性原则的有力证明。真实与艺术并存,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梳理生活化内容文本、强化情节间逻辑关系、创新故事化叙事风格的做法,能够提升作品精神文化内涵,延伸艺术表象内的人文关怀情感,让人文类纪录片紧跟时代脚步。本论文研究对象为人文类纪录片的叙事建构,通过绪论、正文、结论三大部分进行全面阐述。第一部分绪论,阐述选题的出发点与研究价值;第二部分包括四个章节,从前期到后期,整体到局部,理论结合实践成果,全景阐释人文类纪录片叙事创作研究;第三部分针对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与创新点做出概括并展望未来发展。通过文献搜集、理论研究、田野调查、实践创作等方法进行探究,在实地考察并记录了青海、甘肃和陕西三地后,创作富含文化气息和人文情感的纪录片《金顶琉璃》,展示藏族文化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为纪录片叙事建构研究做出全新尝试,为理论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

齐浩祥[9](2020)在《影视特效艺术创作维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纵观影视产业近30年来的发展,以特效为主导的电影正在迅速崛起,随着世界经济与文化的不断提升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更加侧重精神文化元素的汲取。在影视特效产业的飞速发展中,在艺术创作层面展现出了现代社会文化的需求以及产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技术的变革等现象。本文将针对影视特效的艺术创作进行研究。首先会对影视特效和艺术创作的维度进行定义和概念阐述,接着梳理特效艺术创作从诞生到发展,以及技术构成及艺术形式的变迁。随后对影视特效艺术创作在思维角度上划分了三大维度,并对每一维度进行逐一研究与剖析。本文预从经济与文化,技术与艺术,认知与体验这三大维度谈起。接着本文将以特效艺术创作流程的前中后期三个阶段进行阐述维度的概念在影视特效艺术创作中的具体影响与体现。最后对影视特效创作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跟踪预测,结合国产特效在艺术层面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个人的看法,为特效电影的创作者和研究者提供基本的理论框架和参考价值。本文研究的时间背景为20世纪末至今。即1990年影视特效行业的兴起至2020年中国特效的飞速发展阶段。结合前人的研究理论和本人的项目实践经验,针对现实需求展开研究。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大量查阅资料书籍以及分析影视实际案例,横向纵向多维度进行对比,分析影响因素,并给出相应的对策来解决问题。通过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辅助,希望能帮助更多创作者更进一步了解关于如何从维度的角度去理解和构建理论知识和制作思路,能够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王凡[10](2020)在《香港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明清小说的电影改编是我国名着电影改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创作不仅在内地电影的发展中结出了累累硕果,也于香港电影的演变进程中产生了诸多佳作。作为在二十世纪后半叶的香港影坛占据重要地位的制片公司,邵氏兄弟有限公司曾投资拍摄了多部依据明清小说改编的影片。本论文以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文本细读、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理论阐释。学界对于明清小说电影改编的研究多关注于内地及香港二十世纪80年代后的此类创作现象,而对以邵氏此类影片为代表的二十世纪80年代前的明清小说香港电影改编的研究则关注较少,本论题的探究可较好地弥补这一研究空白。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香港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这一论题的选题意义,并从明清小说的香港电影改编和邵氏电影两个层面对这一选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同时也对邵氏电影的整体概况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第一章主要论述了邵氏电影对于小说《三国演义》的改编。影片《貂蝉》将书中王允以计诛董卓的情节搬上银幕,在部分重构片中主人公的貂蝉命运轨迹时,彰显了她“公义为先”的形象,投射出主创者的女性意识与家国情怀。而影片《神通术与小霸王》在展现《三国演义》中孙策斩于吉的情节时,凸显了浓郁的武侠影像风格,并反映出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表征。两部影片虽类型、风格完全不同,但都折射出导演强烈的个人化印记,并在这一创作主体意识的影响下,彰显出对原着人物富于新意的改易与重塑。第二章主要探究了邵氏电影对于小说《水浒传》的改编。影片《阎惜姣》《潘金莲》运用戏曲化手段正面重塑了书中阎婆惜、潘金莲这类反面女性人物。而影片《武松》则在前二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彰显了潘金莲的人性化色调,并突出了武松形象的传统人伦意味。与之相比,张彻导演的“水浒”电影在武侠影像书写中彰显了梁山人物的英雄侠义形象,淡化了他们形象的阴暗面。邵氏“水浒”题材影片浓墨重彩地描摹了原着人物,折射出影片主创者对于这些经典形象的特殊诠释。第三章主要探析了邵氏电影对于小说《红楼梦》的改编。影片《红楼梦》《金玉良缘红楼梦》都以“浓缩”与“节选”相融合的改编方式重点呈现了宝黛爱情悲剧,并突出了林黛玉的形象。而影片《红楼春梦》则对《红楼梦》原着的若干情节片段进行了情色化影像诠释。邵氏“红楼”影片对于原着小说的改编既体现了香港电影改编《红楼梦》的诸多特征,又反映了邵氏电影明清小说改编所受到的商业性规制。第四章主要论析了邵氏电影对于小说《聊斋志异》的改编。影片《倩女幽魂》强化了原着女性的艺术才情,彰显了原着男性的“家国情怀”。而影片《狐鬼嬉春》则在喜剧片的建构中对《聊斋志异》“才艺生情”模式进行了影像戏仿,并将传统劝诫意识灌注其中。邵氏“聊斋”题材影片不仅反映了影片主创者侧重对原着“才艺生情”模式的影像呈现及传统文化意识对于改编者的思想浸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聊斋》喜剧诠释的文化语境。第五章主要论述了邵氏电影对于《三侠五义》的改编。影片《七侠五义》《冲霄楼》较为生动地呈现了原着中白玉堂、展昭等侠士的形象,将与他们关涉的情节段落作为节选改编的主要对象,并有意强化了原着的悬念效果。张彻更是在《冲霄楼》中融入了他独有的武侠影像风格及对武侠精神的反思。此外,同为武侠片导演的刘家良在将《三侠五义》改编为影片《御猫三戏锦毛鼠》时,既尝试对其进行喜剧武侠片的改编,又表现出过犹不及的改编失当问题。三部影片都对原着进行了节选式改编,并注重对书中侠士形象的影像呈现,同时也在客观上以明清小说为载体,反映出邵氏武侠片的阶段性特征与演变进程。第六章主要论述了邵氏电影对于小说《西游记》《金瓶梅》《醒世恒言》的改编。邵氏《西游记》电影不仅强化了原着女性的负面色彩,还以影像画面含蓄展现了她们形象的官能性意趣。《金瓶双艳》《风流韵事》在呈现《金瓶梅》的过程中,突出了原着的道德劝诫意识,展现了原着女性的命运悲剧,艺术化呈现了原着的性内容,彰显了原着的世情色调。影片《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在将《醒世恒言》同名小说搬上银幕时,重构了原着的情节开端,强化了原着情节的戏剧性,并大量运用戏曲唱段来叙事表意,提升了影片的观赏性。第七章主要探析了邵氏电影对于明清小说人物、情节的改编方式以及电影商业性对于此艺术实践的多重影响。邵氏电影对于明清小说情节的改编主要采取了节选式、浓缩式及杂糅式这三种方式,明清小说人物在这类影片中呈现出武侠化、喜剧化、戏曲化等特征,同时也在一些人物尤其是女性形象的塑造上体现出描摹复杂人性的创作趋向。这与原着小说自身的审美特点、电影商业性、影片主创者的主体意识等因素密不可分。电影的商业属性促使邵氏导演强化明清小说题材电影的情节戏剧性,突出暴力、情色元素,并将影片加以类型化整合,但同时又令片中人物更显扁平化。这些表现既是香港电影历来注重商业价值的某种映射,也是古典名着在现代传播历程中受到商业性浸染的鲜明注脚。第八章主要探讨了张彻与李翰祥这两位邵氏着名导演的明清小说改编创作。张彻在将《水浒传》《三国演义》拍摄成武侠片的过程中,将“阳刚电影美学”融注其中,突出了原着人物除暴安良、舍生取义的精神。李翰祥则将劝时警世的意识与对原着女性的现代理性审视灌注于明清小说的改编中。二人的创作主体意识与鲜明影像风格深刻影响了他们的明清小说改编创作,明清小说题材影片亦鲜明地映射出他们的电影“作者”意识。第九章以李翰祥与高罗佩为例论述了明清小说的电影再诠释与文学再诠释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二者既在复杂人性的描摹、传统文化的呈现及文化思辨意识的投射等方面体现出共通性,又在再诠释的具体对象、再诠释的媒介、再诠释中的“缩减”与“扩展”及文化增殖效应方面差异显着。艺术形象的固有差异、现代商业性及再诠释者自身因素都是产生差异的原因。对明清小说再诠释的各类方式、理念的探究有利于进一步厘清影响明清小说现代传播的各种因素,也有助于把握明清小说现代传播的内在基本规律。第十章主要从邵氏明清小说题材影片与内地同类题材影片的比较、与此后香港同类题材影片的比较及邵氏电影明清小说改编的历史地位、意义阐述了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创作对其后此类艺术实践的影响。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与其后香港电影的此类创作既在情节改编幅度、思想主题诠释、类型片整合等方面颇为相似,又在创作主体意识的突出与淡化、严肃主题与浮夸风格的对比中折射出差异性。这与创作理念的革新、商业意识的强化、不同的改编取向密切相关。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与二十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的此类创作在原着某些主题的彰显、情节戏剧性的强化、视觉奇观的营造也同样十分相似,在原着情节改编、原着思想的诠释、类型片整合等方面则差异显着,这与电影创作语境、主创者的主体意识有着内在的关联。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对其后的此类创作实践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在明清小说电影改编史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结语对香港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进行整体归纳。邵氏电影中有关明清小说的改编实践在商业电影模式与古典名着改编的融合、改编拍摄技法的探索、改编创作中文化思辨的自觉等方面都为此后的明清小说电影改编乃至所有名着的电影改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丰富艺术经验。更为重要的是,邵氏电影的明清小说改编在同时期的内地、台湾此类创作相对荒疏之际,填补了当时华语电影此类创作的空白。可以说,明清小说的邵氏电影改编是明清小说影视改编史上的重要进程,也是明清小说现代传播的重要阶段。

二、非常规影视画面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常规影视画面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视频特技在影视节目制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数字视频特技简述
2 数字视频特技的特点
    2.1 较强的处理能力
    2.2 较强的创造能力
3 数字视频特技在影视节目制作中的技术手段
    3.1 后期影视画面合成
    3.2 画面加工
    3.3 角色动画
    3.4 非线性编辑
    3.5 粒子系统
4 数字视频特技在影视节目制作中的应用
    4.1 完成困难且复杂的场景制作任务
    4.2 还原真实或超现实影视场景
    4.3 提升影视节目艺术效果
    4.4 降低制作成本
5 结语

(2)新世纪以来中国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依据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
第一章 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历史谱系
    第一节 “定量”与“变量”:乡村题材影视剧的理论辨析
        一、“乡村题材影视剧”和“乡村女性形象”的概念界定
        二、影视剧对“乡村”的发现、叙述和再造
        三、“乡村题材影视剧”中的文化之“根”
    第二节 “一体”与“多面”:“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嬗变
        一、1949-1978 年:在传统女性藩篱内外
        二、1978-1992 年:革命女性的现代借用
        三、1993-2000 年:世俗女性的“无名”和“分散”
第二章 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身份类型
    第一节 德性与重负:传统乡村女性形象
        一、传统的贤妻良母
        二、被“遗弃”的女性
        三、留守女童
    第二节 乡土与城市:由乡入城的乡村女性形象
        一、“打工妹”
        二、“风尘女”
        三、“泼妇”
    第三节 坚守与新生:乡村新女性形象
        一、女村官
        二、创业“女强人”
第三章 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主体意识
    第一节 转型与裂变:乡村女性主体意识的重构与乡村伦理的转向
        一、乡村传统伦理中的女性意识
        二、“女性主义”、乡村传统伦理与女性主体
    第二节 觉醒与新生:乡村女性意识的强化与乡村伦理的弱化
        一、现代法理精神和女性主体意识的自审
        二、现代生活和女性主体意识的唤询
        三、身体爱欲和女性主体意识的激发
        四、女性传统身份的转变和女性主体意识的超越
第四章 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艺术呈现
    第一节 女性形象塑造与视听语言艺术手段
        一、视觉与认知:画面元素交错间乡村女性形象的确立
        二、听觉与情感:声音元素构架与乡村女性形象的烘托
    第二节 乡村女性形象的审美意蕴
        一、时代与环境中呈现的形象之美
        二、传统与现代交融中的人伦之美
        三、不同时空交错下的意象之美
第五章 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塑造的价值和愿景
    第一节 困境突围与精神再造:乡村女性形象的两个价值维度
        一、影视剧的商业困境与乡村题材的突围
        二、乡村女性形象的精神意义与社会价值体系的完善
    第二节 愿景与可能性:乡村女性形象塑造的几个维度
        一、乡村女性道德和价值观念的理性化
        二、乡村女性故事的现实化
        三、乡村女性形象的多元化
        四、乡村女性意识的内面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主要作品辑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初探影视作品中“音乐”与“音效”在融合思维下的设计与制作 ——以影片《敦刻尔克》与《盗梦空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音乐音响化的出现与发展
    1.1 在音乐中的兴起
    1.2 在电影中的发展
第二章 不同音高组织手法下的音响化表现
    2.1 调性音乐时期音高组织的音响化表现
    2.2 后调性音乐时期音块技法的音响化表现
    2.3 现当代电影音乐中持续型音高形态的音响化表现
第三章 《敦刻尔克》中的音乐音响化设计
    3.1 音响化材料的形态特征及其表现力
        3.1.1 点状形态
        3.1.2 线状形态
        3.1.3 块状形态
    3.2 音响化材料的声音矢量运动
        3.2.1 单一音乐元素的矢量运动
        3.2.2 多元素复合的矢量运动
第四章 《盗梦空间》中的音乐音响化设计
    4.1 音乐音响化下的特殊符号功能
    4.2 多重声音空间布局
        4.2.1 音乐化的空间布局
        4.2.2 音响化的空间布局
结论
后记
参考文献

(5)汉斯·季默电影音乐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与选题意义
        一、选题依据
        1.从后现代文化语境角度
        2.从汉斯·季默及其地位角度
        3.从创作观念及技法的研究价值角度
        二、选题意义
        1.从音乐的社会功能角度
        2.从国内电影音乐的发展现状角度
        3.从汉斯·季默对电影音乐领域的革新角度
    第二节 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关于研究对象
        二、研究现状
        1.关于汉斯·季默的个案研究
        2.与汉斯·季默相关的电影音乐综合研究
        3.与汉斯·季默间接相关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
    第三节 关于汉斯·季默与电影音乐
        一、承上启下
        二、从“纯音乐”到“电影音乐”的观念转换
        三、与好莱坞其他名家的比较
        1.约翰·威廉姆斯:恢弘大气的后浪漫主义交响风格
        2.埃尼奥·莫里康内:深刻隽永的意式古典主义风格
        3.詹姆斯·霍纳:抒情唯美的多元交响风格
    第四节 文章架构及立意
        一、文章架构
        二、文章立意
第一章 汉斯·季默作品中的后现代特征
    第一节 走向后现代
        一、“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及“后工业文化”
        1.从“现代主义”的“理性”危机说起
        2.“后现代主义”之内涵
        3.“后现代主义”与“后工业文化”
        二、从传统音乐、现代音乐到后现代音乐
        1.形式与审美危机
        2.有序结构的消解过程
        3.有序形式的边界:简约主义
        4.后现代音乐的范式
        三、后现代音乐的整体特征
        1.解构、无序
        2.多元化
    第二节 “声音景观”观念的渗透
        一、“达达主义”与“声音景观”
        1.“声音景观”的释义
        2.听觉层次及其功能对应
        二、音乐视觉化
        1.从“结果”走向“聆听过程”
        2.音乐视觉化表现
        三、沉浸式视听语言的构建
        1.视听语言的重建
        2.情感心理的隐射
        3.人文与审美感知
    第三节 数字音乐观念及特征
        一、创作材料的解放
        二、创作思维的拓展
        三、创作方式的革新
    第四节 后简约主义观念及特征
        一、跨界的后现代音乐范式
        二、音符简约、音响丰富
第二章 音高组织中的后简约技法
    第一节 静态和声
        一、以静态单音构建
        1.单一音响
        2.调性功能
        二、以静态双音构建
        1.调性功能
        2.音响连接
        三、以静态多音构建
        1.单纯音响
        2.背景和声
        3.音区填充
    第二节 重复与循环音型
        一、简单音型重复
        1.主导声部
        2.声部贯穿
        3.整体性
        二、复合音型重复
        三、低音音型化
    第三节 微变奏
        一、音符构型微变奏
        二、音色音响微变奏
        三、色彩场域微变奏
第三章 音色观念与配器形制
    第一节 音色观念的多元拓展
        一、音色“调色盘”
        1.声学乐器的色彩表现
        2.电子合成音色色彩表现
        3.制作音色采样
        二、声学乐器的音色拓展
        1.声学乐器音色化:演奏法的移植与消解
        2.声学乐器电子化:采样合成
        三、使用合成器创造音色
        1.电子合成器的音色架构
        2.采样合成音色设计
        3.“自动琶音器”的运用及其反人工观念
        四、关于音色的分类
    第二节 配器形制的多元拼贴
        一、好莱坞“标准配置”
        二、文化的移植与聚合
        1.非洲文化
        2.东方文化
        3.欧洲文化
        4.宗教文化
    第三节 基于电影的音色、配器表现
        一、“标准配置”风格案例分析
        1.《超凡蜘蛛侠2》的配器形制
        2.《蝙蝠侠之黑暗骑士》配器形制
        二、“文化移植与聚合”风格案例分析
        1.《功夫熊猫1》的配器形制
        2.《星际穿越》的配器形制
第四章 音响组织技法
    第一节 音响形态的数字化控制
        一、频率控制
        1.稳态型
        2.扩张/紧缩型
        3.波动型
        二、动态控制
        1.稳态型
        2.聚能/释能型
        3.波动型
        三、密度控制
        1.点节奏型
        2.颗粒/持续型
        四、空间控制
        1.音响材料的声场空间布局
        2.音响的虚拟空间设计
    第二节 音响空间构型及其功能表现
        一、静态构型与氛围铺垫
        1.简单静态构型
        2.相对静态构型
        二、相位点描构型与心理刻画
        三、线性条带构型与情感表意
        四、空间运动构型与结构串联
        1.循环运动构型
        2.榫卯运动构型
        五、复合构型的沉浸式表达
    第三节 基于影像的音响结构与能量展衍
        一、从规范曲式、自由曲式到“随行结构”
        二、汉斯·季默的音响结构思维
        1.基于影像运动的宏观随行结构
        2.以微变奏构建中观结构
        3.音色音响单元的微观结构
        三、频谱结构中的能量展衍
        四、音响结构案例分析
        1.《敦刻尔克》配乐片段《The Tide》
        2.《蝙蝠侠之黑暗骑士》配乐片段《Storming Pruitt Building》
        3.《超凡蜘蛛侠2》配乐片段《Still Crazy》
        4.《盗梦空间》配乐片段《Dream is Collapsing》
        5.《功夫熊猫1》配乐片段《Hero》
        6.《星际穿越》配乐片段《Coward》
第五章 后现代视域下的跨文化价值
    第一节 跨界的典范
        一、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边界消亡
        二、传统、现代与后现代的线性跨越
        三、本位及他者音乐文化的聚合呈现
    第二节 后工业时代的跨文化传播
        一、后工业时代的好莱坞电影及其音乐
        二、汉斯·季默“风潮”下的电影音乐审美嬗变
        三、警惕“模式化”配乐之滥觞
结语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的特殊性
    二、“声景”、“后简约”以及“数字音乐”观念下的音高与音响组织
    三、跨文化价值的体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健康类公益广告三则《改变过去的自己》创作阐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注释
第二章 健康类公益广告《改变过去的自己》的策划与制作
    一、健康类公益广告《改变过去的自己》的内容策划
        (一)拍摄主题的确立
        (二)创意的构思与实施
    二、健康类公益广告《改变过去的自己》的视听语言分析
        (一)镜头语言的设计与表现
        (二)声音语言的设计与表现
        (三)画面构图与色调的设计与表现
        (四)蒙太奇的设计与表现
    三、健康类公益广告《改变过去的自己》的创意表现
        (一)夸张和联想
        (二)悬念设置,打破传统叙事
    四、健康类公益广告《改变过去的自己》的叙事分析
        (一)健康类公益广告《改变过去的自己》的叙事视角
        (二)健康类公益广告《改变过去的自己》的叙事节奏
        (三)健康类公益广告《改变过去的自己》的叙事方法
    注释
第三章 健康类公益广告《改变过去的自己》创作反思
    一、健康类公益广告《改变过去的自己》创作反思
    二、健康类公益广告《改变过去的自己》创作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动画长镜头中的非常规透视场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研究背景和目的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专业学术意义
        1.3.2 专业应用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创新之处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1 创新之处
        1.5.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部分
    2.2 国外研究
第3章 动画镜头美术风格形成发展
    3.1 研究对象
    3.2 动画风格形成的元素
        3.2.1 动画风格形成中镜头元素的运用
        3.2.2 镜头元素运用理论和意义
    3.3 动画美术风格形成
        3.3.1 中国传统美术片中的镜头元素
        3.3.2 西方美术片中的镜头元素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非常规透视关系长镜头的构成
    4.1 非剪辑形态下单一长镜头实现蒙太奇表达的因素
        4.1.1 长镜头中景别变换对常规透视关系变化的影响
        4.1.2 镜头运动方式对常规透视关系变化的影响
    4.2 实拍与动画长镜头中非常规透视风格的区别
        4.2.1 实拍非常规透视长镜头
        4.2.2 动画非常规透视长镜头与实拍非常规透视的差异
    4.3 本章小节
第5章 非常规透视长镜头构建
    5.1 非常规透视长镜头表现风格及意义
        5.1.1 非常规透视长镜头的表现风格特性
        5.1.2 非常规透视长镜头的意义
    5.2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进一步工作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人文类纪录片《金顶琉璃》的叙事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人文类纪录片发展历程及其叙事原则
    2.1 人文类纪录片叙事风格演变历程
    2.2 中国人文类纪录片发展历程
        2.2.1 中国人文类纪录片的诞生与探索
        2.2.2 曲折中行进的中国人文类纪录片
        2.2.3 中国人文类纪录片新的突破与局限
    2.3 人文类纪录片的叙事原则
        2.3.1 客观真实记录
        2.3.2 凸显人文关怀
第3章 人文类纪录片的叙事策略
    3.1 叙事视角的甄别
        3.1.1 第一人称视角与第三人称视角
        3.1.2 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
        3.1.3 内视角与外视角
        3.1.4 单视角与多视角
    3.2 叙事结构的设置
        3.2.1 压缩现实时间信息的渐进式结构
        3.2.2 串联现实空间信息的板块式结构
    3.3 叙事节奏的营造
        3.3.1 把握统一的叙事节奏
        3.3.2 非常规镜头调节叙事节奏
    3.4 后期剪辑对纪录片叙事的重要性
        3.4.1 剪辑中的声画关系
        3.4.2 剪辑中的蒙太奇艺术
第4章 人文类纪录片的叙事元素
    4.1 细节元素提升叙事连贯性
    4.2 声音元素彰显叙事立体性
        4.2.1 人声的使用
        4.2.2 音响的使用
    4.3 人文类纪录片《金顶琉璃》的叙事元素
        4.3.1 典型地域文化符号元素
        4.3.2 彰显主题价值的细节元素
        4.3.3 拓展时空信息的声音元素
第5章 人文类纪录片《金顶琉璃》的叙事建构
    5.1 人文类纪录片《金顶琉璃》的创作概述
    5.2 以叙事视角表达客观真实
    5.3 以影像组合表达文化价值
        5.3.1 围绕核心构成主题化空间
        5.3.2 围绕主题组合叙事结构
        5.3.3 非常规镜头升华主题情感
    5.4 人文类纪录片《金顶琉璃》的剪辑创作
        5.4.1 结合视听元素渲染文化主题
        5.4.2 合理编排纪录片叙事节奏
        5.4.3 运用蒙太奇艺术重塑叙事结构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的创新点
    6.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人文类纪录片《金顶琉璃》策划书
附录 B 人文类纪录片《金顶琉璃》创作调研
附录 C 人文类纪录片《金顶琉璃》作品部分截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影视特效艺术创作维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研究意义及研究背景
    (一)本文的意义和价值
    (二)本文研究的目标
    (三)影视特效的研究背景
二、影视特效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一)影视特效艺术创作的维度阐述
    (二)影视特效的概念及特征
    (三)影视特效的发展
        1.影视特效在时间与技术上的发展
        2.影视特效制作流程的进化
三、影视特效技术构成及艺术形式变迁
    (一)影视特效的技术基层
        1.特效模型的技术基层
        2.三维着色及渲染技术
        3.技术基层对创作过程产生的影响
    (二)影视特效的艺术形式变迁
        1.造型艺术的象征阶段
        2.复制现实的点面结合阶段
        3.强化现实的虚实结合阶段
四、影视特效艺术创作的维度构成
    (一)技术与艺术维度
        1.影视特效制作平台的技术壁垒
        2.特效技术环境下的电影艺术
        3.艺术创作中的节奏变化
    (二)认知与体验维度
    (三)经济与文化维度
五、影视特效在艺术创作中的体现与影响
    (一)前期设计中的表现与影响
        1.前期概念设计的表现与界定
        2.特效造型的形体与深入
        3.概念设计转换为画面造型对观众的影响
    (二)中期制作中的控制与体现
        1.特效场景空间感的缩放与变换
        2.渲染方法的效率与优化
        3.创作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三)后期整合在艺术创作中的调整与影响
        1.后期特效合成的层体建立
        2.视觉重点的组织调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香港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该论题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意义
    四、邵氏电影及其文学改编创作述略
第一章 邵氏电影中的《三国演义》改编
    第一节 影片《貂蝉》对《三国演义》的影像改编
        一、貂蝉“公义为先”形象的影像彰显
        二、貂蝉命运轨迹的影像重绘
    第二节 影片《神通术与小霸王》对《三国演义》的后现代武侠重写
        一、道、侠互融理念下的人物重塑
        二、法术描写的渲染与夸张
        三、“三国”影像的后现代书写
第二章 邵氏电影中的《水浒传》改编
    第一节 影片《阎惜姣》《潘金莲》对《水浒传》女性的重塑
        一、原着反面女性的正面重塑
        二、人物塑造中的戏曲手段运用
    第二节 《水浒传》《荡寇志》等影片对水浒英雄的彰显
        一、男性重塑中的侠义精神彰显
        二、梁山人物阴暗面的影像淡化
        三、原着反面人物负面色彩的强化
    第三节 影片《武松》对《水浒传》的影像改编
        一、传统人伦视野下的武松形象重塑
        二、潘金莲形象的人性化塑造
        三、影像手法的匠心运用
第三章 邵氏电影中的《红楼梦》改编
    第一节 影片《红楼梦》与《金玉良缘红楼梦》的影像改编实践
        一、情节改编的创新性尝试
        二、宝黛爱情与林黛玉形象的着意彰显
        三、黄梅调唱段审美功效的发挥
    第二节 影片《红楼春梦》对《红楼梦》的异色化改编
        一、情色强化中的原着精神旁置
        二、人物形象由复杂到扁平的易变
        三、“红楼”影像化的后现代文化表征
        四、电影商业性主导下的异色改编
第四章 邵氏电影中的《聊斋志异》改编
    第一节 影片《倩女幽魂》对《聊斋志异》的影像改编
        一、女性才情的融注与强化
        二、男性“家国情怀”的影像呈现
    第二节 影片《狐鬼嬉春》对《聊斋志异》的喜剧影像诠释
        一、原着中“才艺生情”模式的诙谐性戏仿
        二、诙谐讽刺中的劝诫功用
        三、《聊斋》喜剧影像诠释的文化语境
第五章 邵氏电影中的《三侠五义》改编
    第一节 影片《七侠五义》的影像改编实践
        一、原着情节的“逐层微缩”
        二、情节悬念的影像强化
        三、原着人物呈现的不足
    第二节 影片《冲霄楼》对《三侠五义》的改编
        一、悬念手法的巧妙运用
        二、原着诙谐色彩的影像呈现
        三、导演创作意识的鲜明折射
    第三节 影片《御猫三戏锦毛鼠》的喜剧改编实践
        一、原着情节的非常规改编
        二、喜剧诠释中的改编失当
第六章 邵氏电影中的《西游记》《金瓶梅》等小说的改编
    第一节 邵氏《西游记》电影对原着女性的影像呈现
        一、原着女性反面色彩的影像强化
        二、女性形象官能意味的含蓄性投射
    第二节 影片《金瓶双艳》《风流韵事》对《金瓶梅》的改编
        一、原着女性形象的影像塑造
        二、原着劝诫意识的影像彰显
        三、原着性爱情节的艺术化呈现
        四、原着世情色调的影像渲染
    第三节 影片《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对原着的情节改编
        一、原着情节的生发与改易
        二、原着情节戏剧性的影像强化
        三、黄梅调唱段叙事功能的发挥
第七章 邵氏电影明清小说改编的总体特征与商业性对其的影响
    第一节 邵氏电影对明清小说的情节改编
        一、原着情节改编的类型区辨
        二、改编方式择取的内在因由
    第二节 邵氏电影对明清小说人物的艺术重塑
        一、类型片整合中的原着人物塑造
        二、原着女性形象的独特观照
        三、原着人物重塑的多重原因
    第三节 电影商业性对邵氏电影改编明清小说的影响
        一、电影商业性对原着情节改编的影响
        二、原着改编的类型电影整合
        三、商业运作中的原着人物扁平化
第八章 邵氏着名导演的明清小说改编观念
    第一节 张彻对明清小说的武侠影像书写
        一、明清小说的武侠式呈现
        二、原着情节易变中的人物重塑
        三、改编创作中的电影“作者”书写
    第二节 李翰祥的明清小说改编观念
        一、改编创作中思想性与商业性的平衡
        二、原着女性形象的彰显与审视
        三、改编创作中的影像语言运用
第九章 明清小说电影与文学再诠释之比较——以李翰祥与高罗佩的创作为例
    第一节 李翰祥与高罗佩对明清小说再诠释的相似性
        一、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彰显
        二、真实复杂人性的细腻描摹
        三、传统文化的丰富呈现
        四、文化思辨意识的投射
    第二节 李翰祥与高罗佩对明清小说再诠释的差异性
        一、再诠释具体对象的差异
        二、再诠释媒介、手段的差异
        三、再诠释创作中“缩减”与“扩展”的差异
        四、文化增殖方面的差异
        五、再诠释差异产生的多重原因
第十章 邵氏电影明清小说改编的影响
    第一节 邵氏电影明清小说改编与其后香港电影此类创作的比较
        一、影像改编的相似之处
        二、影像诠释的不同之处
        三、改编差异性产生的原因
    第二节 邵氏电影明清小说改编与内地电影此类创作的比较
        一、影像改编的相似之处
        二、影像诠释的内在差异
        三、改编差异性产生的原因
    第三节 邵氏电影明清小说改编的历史地位与意义
        一、商业电影模式与明清小说改编的融合
        二、改编拍摄技法的积极探索
        三、改编创作中的文化思辨意识
        四、邵氏明清小说题材电影的历史地位
结语
附录 香港邵氏明清小说题材电影一览表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非常规影视画面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视频特技在影视节目制作中的应用[J]. 李小松. 电视技术, 2021(12)
  • [2]新世纪以来中国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研究[D]. 王妍. 吉林大学, 2021(01)
  • [3]故事板与动画片脚本的图像语境表现研究[D]. 杨桐.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4]初探影视作品中“音乐”与“音效”在融合思维下的设计与制作 ——以影片《敦刻尔克》与《盗梦空间》为例[D]. 陆蒋涵. 上海音乐学院, 2021(09)
  • [5]汉斯·季默电影音乐创作研究[D]. 秦越.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1)
  • [6]健康类公益广告三则《改变过去的自己》创作阐述[D]. 张梦莹.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7]动画长镜头中的非常规透视场景研究[D]. 陈益品. 南昌大学, 2020(01)
  • [8]人文类纪录片《金顶琉璃》的叙事建构研究[D]. 许绍良. 西安工程大学, 2020(01)
  • [9]影视特效艺术创作维度研究[D]. 齐浩祥.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10]香港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研究[D]. 王凡.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非常规的影视画面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