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红豆杉叶中紫杉烷的结构鉴定

神农架红豆杉叶中紫杉烷的结构鉴定

一、神农架红豆杉叶中紫杉烷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时光黎[1](2010)在《天目山地区南方红豆杉种子命运的研究》文中提出2008年和2009年对天目山地区一个南方红豆杉种群(位于临安市桐坑村境内)在种子命运方面的种子雨、种子库、幼苗更新及动物在种子传播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以5株母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收集框收集南方红豆杉的种子落果情况,得出南方红豆杉种子雨从10月16日~23日开始,持续到12月5日~14日结束,以11月2日~18日为落果高峰期。种子雨强度存在显着的年际间差异,2008年为结实量较多的年份。种子雨由未成熟的种子、被啃食种子、成熟的种子3种类型组成,分别占49.9%、33.8%、16.3%,败育和动物取食造成了大量种子亏损。2.采用网筛分选法对4个不同时期土壤种子库的统计分析表明,母树林下2008年种子雨前后完好种子分别为(122.75±108.08)粒/m2和(279.25±210.73)粒/m2;2009年种子雨前后为(166.5±165.34)粒/m2和(322.5±275.73)粒/m2;种子增加量分别是(156.5±222.72)粒/m2和(156±275)粒/m2,种子雨前后的差异性极为显着,可见两次种子雨过后都有大量的完好种子进入土壤种子库,种源较为丰富。2008年12月与2009年10月相比,土壤种子库中完好种子减少(112.75±47.74)粒/m2,腐烂和动物啃食是土壤种子库中种子亏损的主要原因。与母树林下相比,竹林下土壤种子库中完好种子密度很低,种子雨前后完好种子增加量分别为(0.63±1.60)粒/m2和(2.88±1.86)粒/m2。3.访问南方红豆杉的动物有14种,用双筒望远镜观察到树上访问者有7种,用鼠笼捕获的地面啮齿动物有3种,还观察到3种蚂蚁和2种松鼠。鸟类为主要的种子远距离搬运者,最远搬运距离可达400m。红嘴蓝鹊、灰树鹊、领雀嘴鹎和紫啸鸫为主要的传播者。对两株母树10天观测,共约800多粒种子被这四种鸟吞食。隐纹花松鼠和淡腹松鼠在种子雨过程中取食的种子数为(5.72±4.16)粒/m2。果子狸每堆粪便中的种子数约为(134±17.46)(n=15)粒,对果子狸粪便的人工摆放实验得出,粪便中的种子以蚂蚁搬运的比率最高,蚂蚁为主要的二次传播者。动物取食高峰集中在种子雨高峰期之后,且多集中在中坡。地面啮齿动物的总捕获率为5.03%,其中淡腹松鼠、社鼠、黄胸鼠的捕获率分别为0.63%、2.52%和1.98%。通过3种处理的人工摆放种子实验得出,动物取食率以竹林下最高,竹林下被蚂蚁搬运的种子占54.5%,被鼠类搬运和取食的种子占44.5%。4.竹林下的幼苗数量与母树距离有关,距离母树最近的竹林下幼苗数量也最多。母树林下和竹林下更新幼苗密度分别为(0.73±1.10)株/m2和(0.09±0.35)株/m2;母树林下幼苗转化率仅为0.37%,而竹林下可达10.23%。竹林的小生境有利于种子萌发,其种子来源于鸟类的搬运,因此鸟类对南方红豆杉的更新扩散有重要作用。

耿直[2](2010)在《红豆杉代谢产紫杉醇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文中认为本论文以秦巴山区不同产地红豆杉(Taxus chinensis)为试验材料,采用组织培养法分离纯化得到237株内生真菌,其中,从留坝、南郑、佛坪分别分离得到120株、35株、82株。为了检测内生真菌是否产紫杉醇,对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进行液体发酵培养,利用UV法、HPLC法、HPLC-MS法分别对其发酵液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有9株内生真菌代谢产紫杉醇,其中佛坪7株,留坝2株。产量最高的菌株为LB-10,含量为846.1μg/L。分离纯化得到产紫杉醇菌株种类及数量的差异可能与宿主的地理环境不同有关。采用传统分类学方法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产紫杉醇的9株内生真菌进行分类鉴定,该9株菌分别鉴定为:Tax-4为镰刀菌(Fusarium solani);Tax-12为拟茎点霉属(Phomopsis sp.);Tax-13为曲霉属(Aspergillus sp.);Tax-19为炭角菌属(Xylaria sp.);Tax-21、G8为枝孢属(Cladosporium sp.);Tax-38为角担菌属(Ceratobasidium sp.);G23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LB-10为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9株产紫杉醇内生真菌中半知菌类占75%,为优势菌群。其中紫杉醇产量较高的LB-10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有作为工业化生产紫杉醇生产菌的潜力。

谢志慧,杜玲玲,李效贤,熊耀康[3](2009)在《南方红豆杉研究新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南方红豆杉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现已处于濒危状态。它是集材用、药用、观赏、绿化于一体的珍稀树种,因其含有天然抗肿瘤成分紫杉醇而备受瞩目。近年来,南方红豆杉的研究成为热门课题,关于其各个方面都有较多的文献报道,该文从南方红豆杉的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繁殖技术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李金刚[4](2007)在《加拿大红豆杉中化学成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紫杉醇(Taxol)被认为是近30年来研究发现的一种优良的天然抗癌药物。但由于紫杉醇在红豆杉中的含量甚微,故寻找能够代替或可以转化为紫杉醇的紫杉烷类化合物是有必要的,而且随着紫杉烷类化合物药源的增多,在化学领域对于紫杉烷类化合物的研究已逐渐由天然产物的全合成转变为更有效、耐受性更好、吸收更容易的新一代类似物,以寻找具有更佳的药理作用及更广泛的临床应用的衍生物。所以,当前除了保护野生红豆杉资源,提高人工抚育能力之外,更注重的是对紫杉醇非天然获取方法的研究。目前紫杉醇可通过提取分离、细胞培养和从baccatinⅢ或10一deacetyl baccatinⅢ进行半合成而得到。因此,寻找能够合成转化紫杉醇的来源显得更为重要。本实验主要是利用正相色谱与反相色谱相结合的手段,对加拿大红豆杉中的物质进行研究。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是了解有关紫杉醇的历史,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对其加以综述;第二章是通过薄层层析对照和高效液相经验值对所用样品进行初步定性,根据初步推测,为设计样品的分离流程提供参考;第三章是正相硅胶柱色谱对样品的分离情况。本部分共分离出7个化合物,鉴定了5个化合物;第四章是反相色谱层析对组分的分离与纯化。本部分主要对紫杉醇和三尖杉宁碱进行分离纯化;第五章是对生产出的紫杉醇进行溶剂残留量的测定。结果表明正己烷,丙酮的残留量均符合“ICH”的安全限度。第六部分是对本实验的总结。本实验共分得9个化合物,鉴定了7个化合物。其中4个属于紫杉烷二萜类化合物。该项分离纯化技术已应用于紫杉醇的工业化生产。同时,实验证明,正、反相色谱相结合的手段适用于紫杉烷类化合物的分离与纯化。本文创新点:1、分离得到3-(1′,3′-二羟基癸烷基)-丁内酯。2、本实验所采用的正相硅胶色谱结合反相层析的分离纯化方法可为工业化生产紫杉醇及其类似物创造更多价值。3、本实验首次将正反相色谱相结合的手段用于加拿大红豆杉中化学成分的分离。首次将.JTY-1型反相树脂应用于分离纯化加拿大红豆杉中的紫杉烷类化合物。

张莲莲[5](2007)在《曼地亚红豆杉中紫杉醇制备工艺及产紫杉醇内生真菌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主要以曼地亚红豆杉(Taxus media cv.Dark Green Spreader)为原料,研究了从曼地亚红豆杉(Taxus media cv.Dark Green Spreader)枝叶中提取分离紫杉醇的工艺,并对其产紫杉醇的内生真菌进行了筛选。1)曼地亚红豆杉枝叶中紫杉醇分离纯化工艺研究以曼地亚红豆杉(Taxus media cv.Dark Green Spreader)的枝叶为原料,采用渗漉法制备得到纯度为0.184%的紫杉醇浸膏,回收率为81.8%。再以获得的浸膏进行柱色谱纯化的研究,分别筛选了大孔离子交换树脂和硅胶柱层析的条件,使紫杉醇粗品的纯度分别达到2.01%、7.24%,回收率分别为95.1%、96.8%。利用高速逆流色谱对紫杉醇粗品进行了精制,采用的溶剂系统为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水=4:5:4:5,经过一次分离,由纯度为7.24%的紫杉醇粗品制备得到纯度为78.3%的紫杉醇,回收率为97.6%。进一步优化溴加成的方法,使色谱行为十分近似的紫杉醇和三尖杉宁碱得到分离,紫杉醇的纯度达到84.6%,通过脱色和重结晶技术,纯度达到98.5%以上,达到出口美国的标准。对从曼地亚红豆杉(DGS)枝叶中提取到的紫杉醇纯品进行质谱分析,发现其分子离子峰[M+Na]+=876.5,经计算其分子量与紫杉醇标准品(853.9)基本吻合,并对其进行生物活性检测,发现其能够诱导HaLe细胞凋亡,其IC50值(1.43×103 ng·mL-1)与紫杉醇标准品的IC50值(1.47×103 ng·mL-1)基本上一致。由于曼地亚红豆杉的DGS品种枝叶中紫杉醇含量明显高于Hicksii品种,后者作为紫杉醇原料已经通过美国FDA认证,前者尚未通过美国FDA认证,我们经过上述实验可以确定从曼地亚红豆杉DGS品种中提取分离的样品为紫杉醇,为紫杉醇生产中选用一个高含量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2)产紫杉醇内生真菌的研究从曼地亚红豆杉中筛选到两株产紫杉醇的内生真菌,分别为XMB-3和XML-2,紫杉醇产量分别为10.87μg·L-1和109.7μg·L-1,经过形态学分析,得知它们分属于黑葱花霉属(Periconia Tode.ex Schw)和长梗串孢霉属(Monilochaetes Halst.ex Harter)。将XML-2进行大规模培养,提取得到其紫杉醇的纯品,对其进行质谱分析,发现其分子离子峰[M+Na]+=877.7,经计算得知,其分子量与紫杉醇标准品的分子量(853.9)仅相差0.8,初步确定为紫杉醇。对从内生真菌中提取分离的紫杉醇采用MTT法进行药理试验,发现可以诱导HaLe细胞的凋亡,其IC50值为1.53×103 ng·mL-1,略高于紫杉醇标准品的IC50值(1.47×103 ng·mL-1),说明具有与紫杉醇类似的生物活性,为利用内生真菌发酵生产紫杉醇及其类似物提供了科学依据。

阮煜,霍锋,张纯,吕宁,赵钢平[6](2006)在《红豆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红豆杉属植物是提取抗癌新药物紫杉醇(Taxol)的原料植物。本文综述了国产红豆杉属植物的种类及分布、化学成分研究、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赵春芳[7](2005)在《紫杉醇及紫杉烷的积累规律与代谢谱研究及其应用》文中提出紫杉烷是以抗癌药物紫杉醇为首的、具有五甲基十五碳烯骨架的一类二萜类化合物的总称,其中有些紫杉烷可作为半合成紫杉醇的原料,有些具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紫杉烷化学合成困难,大规模培养植物细胞和种植红豆杉,是获得紫杉醇和其它重要紫杉烷的可行途径,但目前面临着产量不稳定的问题。深刻认识紫杉醇的生物合成机制,通过遗传改造对植物或细胞实施代谢工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本论文主要从紫杉烷类物质的积累规律和代谢轮廓分析的侧面切入到紫杉醇的生物合成的研究主题。通过构建中国红豆杉植物和细胞提取物中紫杉烷的代谢特征图谱, 利用液质联用方法鉴定谱图中的组分,结合不同的生态条件调查和诱导手段,试图从植物代谢组学的观点和角度研究紫杉烷的生物合成、代谢和积累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探讨可持续性的利用红豆杉资源提高紫杉醇及有药用价值的紫杉烷产量的新技术、新途径。首先研究红豆杉植物或细胞样中微量紫杉烷的精确检测方法。发现用甲醇浸提,固相萃取( SPE)方法制样,以乙腈-甲醇-水三元流动相等度洗脱和C18 柱反相色谱体系、检测波长为227nm,对紫杉醇、10-去乙酰巴卡亭III 、巴卡亭III 、巴卡亭VI 和1-乙酰-5,7,10-去乙酰巴卡亭I 等5 种紫杉烷同时检测,最低检测限为0.5~4.5 mg/L,紫杉醇在2.0~180 mg/L (r= 0.9993)、10-DAB 在2.0~166.0 mg/L (r=0.9975)、B III 在6 ~170 mg/L (r=0.9937)、B-VI 在7.0~200.0 mg/L(r=0.9921)、DAB-I 在1.0~130 mg/L (r=0.9945)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紫杉醇回收率为98%±1.5%,日内RSD 为1.8%,日间RSD 为2.5%。在此基础上,经固定提取和粗分离方法,获得了植物和细胞样中紫杉醇极性相关的一组紫杉烷的HPLC 色谱图,并通过了稳定性、精密性等方法学验证; 接着,进一步探讨了利用特征图谱对不同品种、不同植物组织部位的紫杉烷化学组进行动态分析的方法。利用液质联用确定了中国红豆杉细胞培养物所产生的主要紫杉烷。通过遗传相关性和广泛的文献查阅,可以确定分子结构的有Taxuyunnanine C 及其C14位丙酰和异戊酰取代衍生物,和yunnanxane、taxol、B III、DAB-I、B-VI 等8种紫杉烷,另外5个化合物获得了分子量信息,并根据质谱裂解规律归属了它们分子结构类型、取代基种类和数量,提出了可能的分子结构式。

余龙江,兰文智[8](2002)在《中国红豆杉叶浸膏中紫杉烷的分离纯化及成分鉴定》文中研究指明以中国红豆杉 [Taxuschinensis(Pilger)Rehd .]叶为原料 ,利用甲醇或乙醇为溶剂制备浸膏。甲醇浸膏中的浆果赤霉素Ⅲ和紫杉醇的含量高于乙醇浸膏。采用萃取和层析方法相结合的分离纯化工艺 ,从甲醇浸膏中获得 10个化合物纯品。利用NMR ,IR ,MS和HPLC等方法对其成分进行结构鉴定 ,确定 5个化合物分别为紫杉醇、1 乙酰基 5,7,10 去乙酰基浆果赤霉素I、浆果赤霉素Ⅲ、浆果赤霉素VI和 7,9,10 ,13 去乙酰基浆果赤霉素VI ,HPLC检测它们的纯度相应为 98.4 % ,98.7% ,99.1% ,99.6 5%和 92 .94 %。分离的紫杉醇和浆果赤霉素Ⅲ得率分别为 6 2 .6 %和 57.6 %。这些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制备及分离纯化的工艺可用于红豆杉叶生产紫杉醇及其前体物。

吴红菱,梅兴国[9](2001)在《神农架红豆杉叶中紫杉烷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文中指出目的 :研究红豆杉叶中的化学成分 ,探讨紫杉醇药源新途径。方法 :采用HPLC、NMR、IR、MS等方法 ,对红豆杉叶醇浸膏中分离精制所得的部分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和结论 :经分析、对照 ,确定了三个化合物的结构 ,它们分别是 :紫杉醇、紫杉醇前体物浆果赤霉素Ⅲ和浆果赤霉素Ⅵ。

李大明,龚长武,孙耀清[10](1997)在《红豆杉属植物的开发利用》文中研究指明 红豆杉科红豆杉属植物分布于北半球,全世界约有11种,我国有4种和1变种,分别是西藏红豆杉,云南红豆杉,红豆杉,东北红豆杉和南方红豆杉(美丽红豆杉)。 早在1856年国外就曾从浆果红豆杉的叶中提得粉末状碱性成分。到1971年又从短叶红豆杉的树皮中分离出紫杉醇,药理实验表明该成分具有较强抗癌活性。之后,中国、美国等医药专家对红豆杉属植物化学成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共分离得90多种化学成分,其中58种属于紫杉烷类二萜和生物碱,都程度不同的具有抗癌活性。到1992年,紫杉醇成为美国治癌专利药品,1995年在中国获得卫生部新药证书,其价值高达80-100万美元/公斤。

二、神农架红豆杉叶中紫杉烷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神农架红豆杉叶中紫杉烷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天目山地区南方红豆杉种子命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综述
    1.1 红豆杉属植物简介
        1.1.1 红豆杉的种类及特点
        1.1.2 红豆杉在我国的分布现状
    1.2 南方红豆杉的研究现状
        1.2.1 南方红豆杉的分布
        1.2.2 南方红豆杉的价值
        1.2.3 南方红豆杉生物学特性
        1.2.4 南方红豆杉的研究动态
    1.3 种子命运的研究概况
        1.3.1 植物种子命运及更新
        1.3.2 南方红豆杉种子命运及更新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地自然概况
3 研究方法
    3.1 种子雨
    3.2 访问动物及行为
    3.3 人工投放种子实验
    3.4 土壤种子库的统计调查
    3.5 幼苗数量统计
    3.6 数据分析
4 结果和分析
    4.1 南方红豆杉的种子特征
    4.2 种子雨
        4.2.1 种子雨大小及散布动态
        4.2.2 种子雨强度的年际间差异
        4.2.3 种子雨的组成
    4.3 访问动物及取食行为
        4.3.1 树上访问动物
        4.3.2 地面访问动物
    4.4 人工摆放种子命运
        4.4.1 种子雨时期人工放置种子的搬运情况
        4.4.2 不同坡位种子被搬运情况
        4.4.3 不同生境条件种子被搬运情况
        4.4.4 果子狸粪便的人工摆放实验
    4.5 土壤种子库
        4.5.1 土壤种子库的储量和动态
        4.5.2 不同坡位土壤种子库调查
    4.6 林下幼苗调查
        4.6.1 幼苗数量
        4.6.2 幼苗存活率
5 讨论
    5.1 种子命运与更新
        5.1.1 种子雨
        5.1.2 种子库
    5.2 动物对种子命运的影响
6 结论
7 保护建议
参考文献
附图

(2)红豆杉代谢产紫杉醇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红豆杉研究进展
        1.1.1 红豆杉资源现状及分布情况
        1.1.2 红豆杉资源保护
        1.1.3 红豆杉栽培技术现状
        1.1.4 红豆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
    1.2 紫杉醇研究进展
        1.2.1 抗癌机理及功能
        1.2.2 紫杉醇的来源
    1.3 内生真菌的研究现状
        1.3.1 内生菌的普遍性与多样性
        1.3.2 内生菌活性成分的多样性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内生真菌分离纯化
    2.1 实验材料
        2.1.1 材料
        2.1.2 培养基
        2.1.3 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分离方法
        2.2.2 纯化方法
        2.2.3 菌种保藏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本节讨论
第3章 产紫杉醇内生真菌的筛选
    3.1 实验材料
        3.1.1 菌种
        3.1.2 培养基配制
        3.1.3 实验仪器及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液体发酵方法
        3.2.2 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
        3.2.3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
        3.2.4 液质联用色谱法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结果
        3.3.2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结果
        3.3.3 液质联用色谱法检测结果
    3.4 本节讨论
第4章 产紫杉醇内生真菌分类鉴定
    4.1 实验材料
        4.1.1 菌株
        4.1.2 培养基
        4.1.3 试剂
        4.1.4 仪器
        4.1.5 PCR 引物及测序
        4.1.6 溶液
    4.2 实验方法
        4.2.1 传统分类学方法
        4.2.2 分子生物学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形态学分析结果
        4.3.2 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
    4.4 本节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4)加拿大红豆杉中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紫杉醇的研究概况
    1.1 紫杉醇的发现及历史研究
    1.2 紫杉醇的资源现状
    1.3 紫杉烷类化学成分检测及分析方法
    1.4 紫杉醇分离纯化工艺研究
    1.5 紫杉醇分离纯化中的难点
    1.6 紫杉烷二萜类成分抗肿瘤研究及临床应用
    1.7.本实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加拿大红豆杉中化学成分初步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3 实验材料
    2.4 薄层色谱分析方法
    2.5 高效液相的检测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正相色谱分离加拿大红豆杉中的化学成分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3.3 样品的制备
    3.4 硅胶湿柱装法
    3.5 上样方法
    3.6 样品(Ⅰ)的分离流程
    3.7 样品(Ⅱ)的分离流程
    3.8 单体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反相色谱分离纯化工艺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4.3 样品的处理
    4.4 树脂预处理
    4.5 组分F的分离流程
    4.6 化合物的鉴定
    4.7 树脂复性处理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紫杉醇中残留溶剂
    5.1 仪器与药品
    5.2 实验部分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果
    6.2 创新点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5)曼地亚红豆杉中紫杉醇制备工艺及产紫杉醇内生真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紫杉醇研究综述
    1.2 紫杉醇提取分离纯化技术研究进展
    1.3 紫杉醇抗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路线
第2章 曼地亚红豆杉(Taxus media cv. Dark Green Spreader)枝叶中紫杉醇提取纯化工艺的研究
    2.1 紫杉醇检测方法的建立
    2.2 渗漉法制备紫杉醇浸膏的工艺研究
    2.3 柱层析纯化紫杉醇浸膏
    2.4 紫杉醇的精制
    2.5 紫杉醇质谱图谱分析
    2.6 紫杉醇生物活性检测
    2.7 本章小节
第3章 产紫杉醇内生真菌的筛选和紫杉醇的纯化
    3.1 产紫杉醇内生真菌的筛选
    3.2 从内生真菌中提取分离紫杉醇
    3.3 紫杉醇质谱图谱分析
    3.4 从内生真菌中提取的紫杉醇样品生物活性检测
    3.5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课题情况

(7)紫杉醇及紫杉烷的积累规律与代谢谱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缩写
1 绪论
    1.1 紫杉醇概述
    1.2 紫杉烷二萜化合物家族与红豆杉简介
    1.3 具有药用活性和制药用途的重要紫杉烷
    1.4 紫杉烷的来源及尚未解决的问题
    1.5 影响植物次生代谢物积累的因素分析
    1.6 植物代谢组学概念、内容及研究意义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2 紫杉烷代谢谱研究分析方法的建立
    2.1 紫杉醇及相关紫杉烷分析检测方法的选择
        2.1.1 生物样中紫杉醇及相关紫杉烷的分析特点
        2.1.2 紫杉醇及相关紫杉烷的分析方法
    2.2 同时分析紫杉醇及极性相关的紫杉烷HPLC 方法的建立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与讨论
    2.3 紫杉烷代谢特征谱的建立
        2.3.1 前言
        2.3.2 材料与方法
        2.3.3 结果
        2.3.4 讨论
    2.4 紫杉烷的液质联用分析方法的建立
        2.4.1 实验部分
        2.4.2 结果
        2.4.3 讨论
        2.4.4 结论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代谢轮廓分析研究细胞中紫杉烷合成途径与诱导作用位点
    3.1 紫杉醇生物合成途径和关键酶基因研究进展
        3.1.1 前言
        3.1.2 紫杉醇生物合成途径
        3.1.3 关键酶与关键步骤
        3.1.4 尚未完成的步骤
    3.2 茉莉酸甲酯诱导下中国红豆杉细胞产紫杉烷类物质群代谢特征
        3.2.1 前言
        3.2.2 材料与方法
        3.2.3 结果
        3.2.4 讨论
    3.3 真菌诱导子作用下中国红豆杉细胞产紫杉烷类物质群代谢特征
        3.3.1 材料与方法
        3.3.2 结果
        3.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植株中的紫杉烷分布、代谢谱及积累规律研究
    4.1 基于紫杉烷化学特征谱分析的代谢规律研究
        4.1.1 前言
        4.1.2 材料与方法
        4.1.3 结果与讨论
    4.2 中国红豆杉中重要紫杉烷的时空分布
        4.2.1 前言
        4.2.2 材料与实验
        4.2.3 结果与讨论
    4.3 中国红豆杉枝叶采后重要紫杉烷的动态变化规律
        4.3.1 前言
        4.3.2 材料与方法
        4.3.3 结果与讨论
    4.4 紫杉烷生物合成、积累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4.1 遗传因素
        4.4.2 地域的影响
        4.4.3 植物生理和生态的影响
        4.4.4 结论
    4.5 本章小结
5 红豆杉中紫杉烷资源可持续性利用新技术的研究
    5.1 可再生红豆杉资源生产紫杉醇新方法研究
        5.1.1 前言
        5.1.2 材料与方法
        5.1.3 结果与讨论
        5.1.4 小结
    5.2 用氧化水解方法促使结合态紫杉烷去糖基的研究
        5.2.1 前言
        5.2.2 提取-转化过程设计
        5.2.3 材料与方法
        5.2.4 结果与讨论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红豆杉发根培养图片
附录2 天然红豆杉
附录3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专利
永久通讯地址

(8)中国红豆杉叶浸膏中紫杉烷的分离纯化及成分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浸膏制备
    1.3 紫杉烷的分离纯化
    1.4 成分分析与结构鉴定
        1.4.1 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分析醇浸膏及柱纯化组分中紫杉烷的含量
        1.4.1.1 醇浸膏样品的制备
        1.4.1.2 标准品制备
        1.4.2 薄层层析法定性分析柱纯化组分中紫杉烷
        1.4.3 结构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两种醇制备浸膏工艺的比较
    2.2 结构鉴定
        2.2.1 紫杉醇
        2.2.2 浆果赤霉素Ⅲ (简称B Ⅲ)
        2.2.3 7, 9, 10, 13-去乙酰基浆果赤霉素Ⅵ (简称DA B Ⅵ)
        2.2.4 浆果赤霉素Ⅵ (简称B Ⅵ)
        2.2.5 1-乙酰基-5, 7, 10-去乙酰基浆果赤霉素I (简称ADA B I)
    2.3 紫杉烷的分离纯化工艺评价
3 讨 论

四、神农架红豆杉叶中紫杉烷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天目山地区南方红豆杉种子命运的研究[D]. 时光黎.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5)
  • [2]红豆杉代谢产紫杉醇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D]. 耿直. 陕西理工学院, 2010(03)
  • [3]南方红豆杉研究新进展[J]. 谢志慧,杜玲玲,李效贤,熊耀康. 中国药业, 2009(15)
  • [4]加拿大红豆杉中化学成分的研究[D]. 李金刚. 吉林农业大学, 2007(02)
  • [5]曼地亚红豆杉中紫杉醇制备工艺及产紫杉醇内生真菌的研究[D]. 张莲莲. 西南大学, 2007(02)
  • [6]红豆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阮煜,霍锋,张纯,吕宁,赵钢平. 陕西林业科技, 2006(02)
  • [7]紫杉醇及紫杉烷的积累规律与代谢谱研究及其应用[D]. 赵春芳. 华中科技大学, 2005(05)
  • [8]中国红豆杉叶浸膏中紫杉烷的分离纯化及成分鉴定[J]. 余龙江,兰文智. 林产化学与工业, 2002(03)
  • [9]神农架红豆杉叶中紫杉烷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J]. 吴红菱,梅兴国. 郧阳医学院学报, 2001(04)
  • [10]红豆杉属植物的开发利用[J]. 李大明,龚长武,孙耀清. 河南林业, 1997(03)

标签:;  ;  ;  ;  

神农架红豆杉叶中紫杉烷的结构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