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分枝杆菌原发性耐药五年比较分析

结核分枝杆菌原发性耐药五年比较分析

一、结核杆菌原发耐药间隔五年对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林娜[1](2021)在《MSCT对纵隔淋巴结结核与纵隔淋巴结转移瘤诊断价值》文中认为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对纵隔淋巴结结核患者的病灶组织进行影像学检查,分析其细节征象,总结纵隔淋巴结结核的影像学特征及病理特点。同时以淋巴结转移瘤患者的MSCT征象进行对比,探讨多层螺旋CT对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与纵隔淋巴结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价值,以期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经病理学确诊为纵隔淋巴结结核的患者50例(共计216处病变淋巴结),另选取同期在我院确诊为淋巴结转移瘤的患者26例(共计1 12处病变淋巴结),统计分析纵隔淋巴结核组病灶于纵隔的分布情况,MSCT平扫细节特点、平衡期增强特点,及其融合、坏死、破溃情况。将纵隔淋巴结结核和淋巴结转移瘤的可鉴别点进行对比,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评价因素包括:病灶组织的分布部位、病灶组织平扫时内部密度变化情况、有无融合以及增强平衡期特点、破溃情况等。结果:(1)50例纵隔淋巴结结核(216个病变淋巴结)优势分布在纵隔4R、2R、7区淋巴结,与26例纵隔淋巴结转移瘤(121个病变淋巴结)对比,淋巴结核病灶分布最密集部位排前三位的4R、2R、7区的比例更高[(33.8%,76/216)VS(22.3%、27/121)、(22.6%,49/216)VS(6.6%、8/121)、(15.7%,34/216)VS(6.6%、8/121)]。成人纵隔淋巴结核比转移瘤更易累及4R、2R、7区淋巴结;(2)纵隔淋巴结结核组和纵隔淋巴结转移瘤组病灶在平扫密度方面(钙化、坏死囊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数据显示,两者的融合征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增强特点:纵隔淋巴结核病灶动态增强以延迟期环形强化、分隔样强化为主,内壁光整、坏死范围较大,且常见多种强化方式共存、延迟期持续强化的特点;纵隔淋巴结转移瘤病灶动态增强后,以均匀强化、厚薄不一环形强化为主。两者在增强CT特点方面有统计学意义;(4)破溃征象是纵隔淋巴结核较为少见且严重的一种表现:纵隔淋巴结核组有46个淋巴结破溃,15个肿大淋巴结破溃致邻近支气管受累及,其中有8个淋巴结肿大破溃并局部向支气管内呈结节样突出,结节增强后无强化,7个淋巴结相应受累支气管仅呈环形、局限性增厚,无结节形成。31个淋巴结肿大破溃致邻近支气管、肺组织均受累及。纵隔淋巴结转移瘤无破溃表现,增殖性生长到一定程度,可包绕邻近血管、压迫邻近气管、支气管,邻近纵隔组织受累及时见强化。结论: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具有优势解剖分布部位,好发于右上纵隔,结核与肿瘤转移无论有无原发灶,PET/CT上其SUV值平均都升高,PET-CT尚且难以区分。纵隔淋巴结核在MSCT上淋巴结的密度不均匀比率明显高于纵隔淋巴结转移瘤,增强平衡期以环形强化、分隔样强化、均匀强化为主要表现,并多种强化方式共存。随着病情进展,纵隔淋巴结结核淋巴结病灶进行性增大,会出现融合、破溃征象,纵隔淋巴结核破溃出的病灶无强化。纵隔淋巴结转移瘤可包绕邻近血管,邻近纵隔组织受累及时见强化。因此强化MSCT在诊断与鉴别诊断纵隔淋巴结结核与转移瘤时具有明显优势。这些特征与纵隔的生理解剖和两种病变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有密切关系。MSCT在用于临床检查时,能够对各类原因所导致的纵隔淋巴结肿大进行诊断和鉴别,有利于提高临床诊疗效果。

曾艳平[2](2021)在《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脊柱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近几十年随着全球大量移民、HIV患者数量的增加及耐药菌株的传播,给全球结核病的防治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前中国是全球结核病第二大国,患者数量占全球结核总数的17%,防控形势严峻。脊柱结核作为一种常见的肺外结核病,是骨与关节结核的最常见及最严重形式。该病不仅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不小负担,同时也加重了患者的社会和经济负担。脊柱交界区结核,是处于脊柱特殊区域的结核,其发生在脊柱应力过渡区,存在进展为脊柱后凸畸形并发截瘫的高风险,然而目前相关研究报道较少。脊柱交界区结核可分为:颅颈交界结核、颈胸交界结核、胸腰交界结核及腰骶交界结核,其中胸腰椎交界结核最为常见,颅颈交界结核最为少见。目前,脊柱交界区结核的治疗并无相关指南。一般认为,轻、中度脊柱交界结核可以通过保守治疗(即:抗结核化学疗法、全身营养支持、部分制动)达到治愈效果。对于合并脊柱不稳、神经功能损害、大面积椎旁脓肿、严重后凸畸形,以及耐药结核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干预。外科手术根据入路的不同,可分为前入路手术、后入路手术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且各手术方式有其适应症及优缺点。各脊柱交界区结核存在局部解剖结构、承力特点、病灶范围的不同,手术治疗方案尚无统一的共识及标准,而当前其手术治疗的相关研究少,严重影响着手术医生的决策。本研究通过三个部分研究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各脊柱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各手术入路方式的适应症,以期能够帮助医道同仁选择合适的个体化手术治疗策略,为脊柱交界区结核的临床手术治疗和科研交流提供借鉴与参考。第一部分: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颈胸椎交界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目的:评估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颈胸椎交界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在2004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行手术治疗的65例颈胸交界结核患者。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共分为三组:A组,前入路,共35例;B组,后入路,共18例;C组,前后联合入路,共12例。三组中共36例术前出现神经功能损伤。通过统计分析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VAS、ASIA、NDI、JOA等指标,以评估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A组平均年龄、随访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37.1±16.6 y、15.7±13.2 mon、21.4±9.7d,B组分别为26.4±12.9 y、21.8±13.0 mon、28.4±8.2 d,C组分别为31.3±15.9 y、23.4±12.8mon、26.3±6.8 d,各指标组间统计学上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A组分别为244.4±117.6 min、373.4±433.7 ml,B组为218.0±47.0 min、222.2±134.2 ml,C组为374.8±43.6 min、741.7±281.1 ml。三组中C组失血量最大,手术时间最长,与A组、B组相比,统计学上均有显着差异(P<0.05)。术前、末次随访的ESR分别为:A组,42.9±23.5 mm/h、9.7±5.6 mm/h;B组,45.9±29.1 mm/h、5.7±3.1mm/h;C组,61.3±27.2 mm/h、6.3±3.4 mm/h。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分别为:A组,15.7±10.6°、10.4±9.3°及11.0±7.7°;B组,19.8±7.7°、10.0±3.1°及11.0±3.2°;C组,13.8±5.3°、7.6±2.9°及8.3±2.8°。各组术后、末次随访的Cobb角明显改善,与各组术前相比,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伴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大部分于末次随访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各组术后、末次随访的VAS评分与术前值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同样,各组术后、末次随访的JOA和NDI值,与术前相比,数值均有明显改善(P<0.05)。第二部分: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胸腰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目的:评估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胸腰交界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04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22例胸腰交界结核患者。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共分为三组:A组,前入路,共37例;B组,后入路,共57例;C组,前后联合入路,共28例。三组中共46例术前伴发神经功能损伤。通过统计分析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VAS、ASIA等指标,以评估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各组中,平均年龄、随访时间、住院时间,A组分别为35.5±13.6 y、20.3±13.0 mon、22.4±4.7d,B组为42.5±15.6 y、18.8±13.7 mon、19.8±8.3 d,C组为35.7±14.2 y、23.4±10.6mon、27.5±10.9 d。A组平均手术时间为332.7±91.6 min,B组为319.4±137.0 min,C组为434.8±121.4 min,结果显示三组中C组平均手术时间最长,与A组、B组相比,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P<0.05)。A组术中失血量为923.8±421.3 ml,B组为967.5±813.5ml,C组为1157.1±994.6 ml。术前、末次随访的ESR分别为:A组,53.9±25.0 mm/h、9.5±5.6 mm/h;B组,46.1±27.6 mm/h、12.4±11.9 mm/h;C组,49.2±27.0 mm/h、11.6±10.6mm/h。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分别为:A组,22.8±8.8°、14.9±5.3°及18.3±6.3°;B组,21.5±10.8°、7.4±4.9°及10.3±5.4°;C组,23.4±14.7°、9.7±6.0°及12.8±7.6°。与术前相比,三组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有明显改善,差异显着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伴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大部分于末次随访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三组术后、末次随访的VAS评分与术前值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第三部分: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腰骶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目的:评估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腰骶交界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20年4月期间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72例腰骶交界结核患者。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共分为三组:A组,前入路,共34例;B组,后入路,共25例;C组,前后联合入路,共13例。三组共19例术前伴神经功能损伤。通过统计分析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VAS、ASIA等指标,以评估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各组平均年龄、随访时间、住院时间,A组为37.4±13.3 y、16.6±14.8 mon、16.6±4.3d,B组为42.7±15.2 y、23.1±25.1 mon、26.3±6.8 d,C组为33.5±13.5 y、20.3±11.4 mon、23.6±7.6 d。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A组为181.2±77.2 min、375.3±271.4 ml,B组为320.0±169.1 min、910.0±861.9 ml,C组为454.1±154.3 min、1046.2±598.1 ml,结果显示三组中A组术中失血量最少、手术时间最短,与B、C组相比,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P<0.05)。术前和末次随访的ESR分别为:A组,48.1±28.2 mm/h和13.3±16.3mm/h;B组,39.6±25.3 mm/h和21.0±22.5 mm/h;C组,52.8±32.3 mm/h和21.0±28.9mm/h。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腰骶角分别为:A组,34.4±11.6°、36.7±6.5°及36.1±8.1°;B组,31.3±12.6°、34.6±7.8°及33.5±8.5°;C组,25.8±8.2°、34.3±6.8°及32.7±5.6°。而三组腰椎生理性前凸角(L1-S1)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分别为:A组,45.0±14.7°、48.5±13.2°及47.6±12.5°;B组,40.2±16.2°、45.0±12.4°及43.7±13.7°;C组,31.8±15.6°、37.2±13.6°及36.5±13.2°。与术前相比,三组术后及末次随访的腰骶角和腰椎生理性前凸角有明显改善,差异显着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部分伴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三组术后、末次随访的VAS评分与术前值进行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1、前路、后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入路均可有效治疗颈胸椎交界结核,后入路适应症狭窄,应选择性使用,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时间长、失血量大、创伤大、手术技能要求较高,需严格把握其适应症,而前入路疗效好且其适应症较广;2、对于胸腰椎交界区结核,三种手术入路均能实现病灶的清除、脊髓及神经根的减压、脊柱的稳定及后凸畸形的矫正和维持,后入路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及适应症广的特点,而对于前方巨大脓肿、多节段病变及严重后凸畸形的患者,建议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3、前入路手术治疗腰骶椎交界结核,其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住院时间短且其适应症广,而对于严重后凸畸形或前中柱破坏严重仅通过前路难以有效固定的患者,建议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对于病灶位于后柱而无前方大脓肿的患者可采用后路手术;4、单靠任一手术入路不能治疗所有脊柱交界区结核患者,每种入路方案都有其适应症,应在合理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制定出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手术入路的选择应根据病变范围、一般情况及术者的熟悉程度综合考虑。

魏峰[3](2020)在《一期后路改良切口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胸椎是脊柱结核比较常发生的部位,近年来,后方入路手术治疗胸椎结核广泛应用于临床。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一期两路手术进行了切口改良,即采用弧形切口后入路行病灶清除植骨及脊柱内固定术,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本次临床研究我们对改良弧形切口一期后路与传统一期两路两种手术方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临床手术方式选择提供证据支持。目的通过对一期改良弧形切口后入路与传统一期两路两种手术方式应用于胸椎结核治疗效果的对比,探讨两种手术入路的优缺点,为胸椎结核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于2009年8月至2016年8月接受手术治疗的68例胸椎结核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选择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即一期后路改良弧形切口入路组(行改良弧形切口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经肋横突关节病灶清除、植骨融合32例),对照组即传统一期两路组(行后路钉棒内固定、侧方入路病灶清除及植骨融合术36例)。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评价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影像学观察指标(Cobb’s角矫正角度)、实验室检验观察指标(血沉和C反应蛋白)、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结核复发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观察组手术时间以及出血量均小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术后Cobb’s角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obb’s角矫正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术后1月、3月血沉与C反应蛋白与对照组同期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3.2%,小于对照组复发率的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椎结核患者行手术治疗采用一期后路改良弧形切口入路手术方法治疗比采用一期两路手术方法治疗的患者手术时间较短,创伤较小,术中出血量较少,后凸畸形矫正更好,脊柱稳定性较好,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较低。

贺文从[4](2020)在《湖南省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特征及其遗传多样性的动态变化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结核病疫情位居全球第二,结核病特别是耐药结核病已对我国公共卫生构成严重威胁。耐药结核病(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DR-TB)尤其是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TB)和广泛耐药结核病(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XDR-TB)的出现和流行严重阻碍了结核病的有效防控。我国结核病耐药情况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统一标准化的防控策略对区域性防控工作的指导有一定的局限性。针对特定地区开展结核病耐药性监测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有助于掌握其耐药特征、耐药产生原因和变化趋势,为指导临床用药、改善防控策略、实施精准防控、实现分类指导和因地制宜的采取科学防治对策提供科学参考。本研究以2013-2017年湖南省国家结核病耐药监测点的菌株为研究对象,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分析。首先,应用微孔板法对湖南省国家耐药监测点(哨点)五年(2013-2017年)内分离得到的1416株结核分枝杆菌进行12种抗结核药(4种一线,8种二线)的药物敏感性检测,采用耐药率、耐药谱、耐药趋势三个指标分析该地区结核病的耐药特征,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了 MDR-TB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显示,1416株临床分离株中,87.43%(1238/1416)来自初治结核病患者,12.57%(178/1416)来自复治结核病患者。总体来讲,结核分枝杆菌对异烟肼的耐药率为13.70%(194/1416),对利福平的耐药率为8.40%(119/1416),耐多药率为6.99%(99/1416)。在 MDR-TB 中有 30.30%(30/99)和 4.04%(4/99)为 Pre-XDR-TB(Pre-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广泛耐药结核病前期)和XDR-TB。耐药趋势分析结果显示,湖南地区结核病耐药率未呈现明显下降趋势(χ2趋势=3.045,P=0.081),对氟喹诺酮类(FQs)的耐药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χ2趋势=5.886,P=0.015),鉴于FQs是治疗MDR-TB的核心药物,临床上应加强对其规范化使用。耐药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四种一线抗结核药两两间存在较强相关性,尤其是利福平和异烟肼表现为强相关(r=0.61),其余均表现为中度相关(r>0.4)。MDR-TB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治是发生耐多药结核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4.054[95%CI:2.536-6.842],P<0.001)。研究结果显示湖南地区的MDR-TB率约为7%,处于较高水平(全球平均水平约为3.5%),并且连续多年未呈现下降趋势,说明该地区对耐药结核病的防控尚未取得明显效果。考虑到一线抗结核药交叉耐药现象严重且耐药谱复杂,提示基于药敏试验的个体化治疗至关重要。本研究还检测了所有MDR菌株对新型抗结核药[贝达喹啉(BDQ)、德拉马尼(DLM)、利奈唑胺(LZD)、氯法齐明(CFZ)]的敏感性,以期为该地区新型抗结核药应用于MDR-TB的治疗提供证据支持。90株MDR-TB获得可靠药敏结果,包括59株简单MDR-TB,27株Pre-XDR-TB和4株XDR-TB。研究结果显示,DLM对 MDR-TB 的杀菌作用最强,MIC50和 MIC90分别为 0.015μg/mL 和 0.06μg/mL,其次为 BDQ(MIC50=0.06μg/mL,MIC90=0.012μg/mL)和 CFZ(MIC50=0.12μg/mL,MIC90=0.50μg/mL),LZD的杀菌作用相对较弱,MIC50和MIC90均为0.5μg/mL。MDR菌株对BDQ和DLM的耐药率分别为1.11%(1/90)和3.33%(3/90),未检测到对CFZ和LZD耐药的菌株。本研究结果证实了 BDQ、DLM、LZD、CFZ对MDR-TB具有很强的杀菌或抑菌活性,提示在MDR-TB治疗方案中引入这四种药可能会提高MDR-TB的治愈率。新型抗结核药是治疗MDR-TB的最后一道防线,但鉴于MDR-TB在未暴露于新药的前提下,仍有对BDQ和DLM耐药性的检出,尤其是对DLM呈现较高的耐药率,警示我们应用新药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应该进行必要的药敏试验及时发现耐药性,以阻断耐药菌株的传播,延长新药使用的有效期。最后,我们采用全基因组测序(WGS)技术和TBProfiler平台,对该地区结核分枝杆菌的分子耐药特征和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同时结合MIC值,探讨耐药基因突变与耐药水平的关系,以期为我国耐药结核病分子诊断方法的研发和应用以及防控工作重点的确定提供参考。本研究共获得1407株结核分枝杆菌的WGS数据。研究结果发现,RIF耐药菌株的基因突变主要位于rpoB450、rpoB445及rpoB435密码子,占比达83.76%(98/117);INH耐药菌株的突变位于katG 315密码子以及fabG1启动子区(80.10%,153/191),katGSer315Thr为最常见的耐药突变(54.97%,105/191);EMB 耐药菌株以 embB Met306Val(51.11%,23/43)和Met306Ile(16.28%,7/43)突变为主;SM耐药菌株以rpsL基因突变为主(76.00%,95/125),rpsL Lys43Arg 为最常见的耐药突变,占比 62.40%(78/107);gyrA94 和gyrA90突变(OFL:80.56%,58/72;MXF:70.73%,58/82)为 FQs 耐药的主要突变机制。rpoB450 突变、katG315 突变、rpsLK43R、gyrA D94X、rrs(a1401g)突变及组合突变导致菌株对相应的抗结核药物耐药水平较高,而rpoB452突变,fabG1(c-15)突变、katG non315突变导致的耐药水平较低。湖南省流行的结核分枝杆菌以 Lineage2(59.42%,836/1407)和 Lineage4(39.87%,561/1407)为主,五年内结核分枝杆菌的各种群结构比较稳定,构成比未随年份呈现趋势性变化(P>0.05)。Lineage2 对 INH(χ2=13.350,P<0.001),RIF(χ2=17.690,P<0.001),EMB(χ2=19.640,P<0.001),SM(χ2=39.609,P<0.001),OFL(χ2=5.587,P=0.018),KAN(χ2=5.101,P=0.024),RFB(χ2=17.106,P<0.001)的耐药率明显高于Lineage4,对其他抗结核药耐药率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Lineage2中DR-TB(χ2=10.447,P<0.001),MDR-TB(χ2=17.235,P<0.001)及 Pre-XDR-TB(χ2=12.959,P<0.001)的频率明显高于Lineage4,两组间XDR-TB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4)。遗传多样性与耐药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应加强对Lineage2菌株耐药性的监测,以防止耐药菌株的传播和扩散。总之,本研究有助于了解和掌握我国湖南省流行的结核分枝杆菌对常用一线、二线抗结核药的耐药率、耐药谱及耐药趋势等特征,对结核病防控和耐药监测工作重点具有一定参考作用。同时提供了相对匮乏的关于耐药突变与MICs相关的数据,为阐明基因型耐药与表型耐药的量化关系提供了线索,有利于新型诊断技术的开发和临床决策的指导。

牟仁奎[5](2020)在《8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回顾性分析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胸心外科2009年1月2018年12月经外科手术治疗的8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感染性心内炎患者相关的临床特点、病原微生物特点、手术治疗、预后等情况,以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收集并系统回顾性分析该院胸心外科2009年1月2018年12月经外科手术治疗的8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其包括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病原微生物学结果、超声心动图及胸部X线特点、心电图表现、有无基础心脏疾病、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降钙素素原、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常规(血尿、蛋白尿)、术前心功能分级、术前治疗、手术时机、手术方法、预后及随访资料等。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60个月,随访内容主要包括患者术后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短轴缩短率,是否有瓣周漏等。结果:1.本研究86例患者中首次入住胸心外科53例,由本院其他科室转入胸心外科33例,患者年龄1081岁,平均年龄47.82±16.70岁。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34例,男女比例约为1.53:1。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25例(29.07%),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57例(66.28%),慢性感染性心内膜炎4例(4.65%)。住院天数1568天,平均住院日为36.88±11.51天。2.本研究患者术前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79例(91.86%),心脏杂音或新生成的杂音75例(87.21%)。3.辅助检查: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其结果提示有形态不一、大小不等赘生物的患者有76例(88.37%)。所有患者的心脏瓣膜均有不同程度受累,单纯主动脉瓣受累32例(37.21%),单纯二尖瓣受累25例(29.07%),主动脉瓣+二尖瓣受累14例(16.28%),二尖瓣+三尖瓣6例受累(6.98%),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受累4例(4.65%),主动脉瓣+三尖瓣受累3例(3.49%),肺动脉瓣受累2例(2.33%)。其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6例(18.60%);合并先天性心脏病5例(5.81%):动脉导管未闭2例,法洛四联症1例,室间隔缺损+右室双腔心1例,室间隔缺损1例;既往有心脏手术病史2例(2.33%):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1例,二尖瓣瓣膜置换术后1例;合并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12例(13.95%)。术前继发性病变:二尖瓣穿孔5例(5.81%),瓣周脓肿4例(4.65%),二尖瓣腱索断裂3例(3.49%),二尖瓣脱垂3例(3.49%),主动脉瓣穿孔2例(2.33%),主动脉瓣脱垂2例(2.33%),二尖瓣前瓣破裂1例(1.16%)。其他辅助检查结果包括各心腔的大小、心电图变化、胸部X线、实验室检查等。4.本研究中术前血培养阳性27例(31.40%),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的致病微生物为链球菌类,有18例(20.93%),其中草绿色链球菌9例(10.47%);金黄色葡萄球菌5例(5.81%),杆菌类3例(3.49%),真菌(酵母样)1例(1.16%)。术中及术后瓣膜或赘生物微生物培养结果:链球菌类5例(5.81%),杆菌类5例(5.81%),葡萄球菌类3例(3.49%),粪肠球菌1例(1.16%)。5.术前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室舒张末内径3966mm,平均值为51.10±6.07mm;左室短轴缩短率1739%,平均值为31.26±3.50%;左心室射血分数3575%,平均值为60(55-65)%。术后半年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室舒张末内径4059mm,平均值为48.73±5.53mm;左室短轴缩短率2740%,平均值为32.60±3.80%;左室射血分数4070%,平均值为59.66±6.29%。术前与术后半年超声心动图各对应值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2、0.015、0.019均小于0.05。6.86例患者全部行手术治疗,81例(94.17%)患者术后康复出院,术后死亡5例(5.81%)。通过单因素分析影响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P=0.005)、左室舒张末内径(P=0.036)、左室射血分数(P<0.001)、体外循环时间(P=0.001)、升主动脉阻断时间(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左室射血分数(P=0.034)、升主动脉阻断时间(P=0.035)为影响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术后死亡的高危因素。7.术后随访:2例失去联系,随访率91.86%,随访160个月,平均22.08±13.09个月,术后未见感染性心内膜炎复发者及瓣周漏等情况,而且心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心功能分级标准采用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法,本研究术前心功能分级Ⅰ级6例(6.98%),Ⅱ级19例(22.09%),Ⅲ级31例(36.05%),Ⅳ级30例(34.88%)。术后半年心功能分级Ⅰ级37例(46.84%),心功能Ⅱ级42例(53.16%)。术前与术后半年心功能分级差异存在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0.01。结论:1.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以男性及中老年人居多,且以亚急性为主;临床表现以发热及心脏杂音多见。2.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主要依据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心脏瓣膜受累以主动脉瓣多见,病原微生物以链球菌类为主。3.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情况,灵活掌握外科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指南,把握好手术指征和时机,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对外科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起至关重要作用。外科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具有良好的疗效。4.术前左室射血分数越低、升主动脉阻断时间越长是影响感染性心内膜患者术后死亡的高危因素。5.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复杂,加强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流行病学、易感因素、临床表现等认识,防止误诊、漏诊,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疗水平。

吉冠昌[6](2020)在《结核肾切除患者临床症状与影像学分析》文中认为背景泌尿生殖系统结核病(urogenital tuberculosis,UGTB)是最常见肺外结核(extrapulmonary tuberculosis,EPTB)之一。大约有 2%至 20%的肺结核会通过血源性播散到肾脏,结核分枝杆菌随尿流下行到达输尿管,膀胱、尿道,并可通过射精管逆行至男性生殖系统。因此肾结核(kidney tuberculosis,KTB)在UGTB的治疗中至关重要。然而,因其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不特异,多表现为下尿路症状而误诊率高,通常确诊时已为中晚期。同时由于结核病治疗不规范,耐药结核和多药耐药结核菌株增加,单纯药物治疗欠佳,最终多需手术干预。手术方式临床多为结核肾切除,但其手术适应证目前还存在争议。因此我们回顾性分析了 101例结核肾患肾切除者的临床资料,以了解其临床特征与影像学特点。目的对比分析患肾功能受损和无功能的结核肾切除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点。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结核肾患肾切除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肾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肾结核,共101例。经SPET-CT肾动态扫描测得患肾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据此将其分为患肾功能受损组(患肾GFR>20 mL/min)和患肾无功能组(患肾GFR≤20 mL/min)。总结入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和CT影像学检查的特点,对比分析组间有无差异。结果1、基本资料:共纳入病例101例,男42例,女59例,年龄17~75岁,平均年龄46.41±13.2岁。患肾功能受损组50例,患肾平均GFR 30.94±8.06 mL/min;患肾无功能组51例,患肾平均GFR 10.65±5.78 mL/min。2、临床表现:101例患者的病程为0.1~108个月,其中患肾功能受损组中位病程11个月,患肾无功能组中位病程24个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肾功能受损组:LUTS症状30例(60.0%)、腰痛22例(44.0%)、肉眼血尿9例(18.0%)、发热13例(26.0%)、其他全身症状16例(32.0%);患肾无功能组:LUTS症状35例(68.6%)、腰痛17例(33.3%)、肉眼血尿10例(19.6%)、发热14例(27.5%)、其他全身症状12例(23.5%),以上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室检查:患肾功能受损组:酸性尿9例(18.0%),镜下血尿41例(82.0%),尿蛋白阳性26例(52.0%),尿白细胞异常41 例(82.0%),血肌酐值83.20±19.86μmol/L,结明三项(TB-CHECK 试验、TB-DOT 试验、TB-Ab 试验)阳性率71.4%,T-SPOT 阳性率94.4%;患肾无功能组:酸性尿10例(19.6%),镜下血尿39例(76.5%),尿蛋白阳性17例(33.3%),尿白细胞异常35例(68.6%),血肌酐值86.85±32.98μmol/L,结明三项阳性率81.5%,T-SPOT 阳性率77.8%。以上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影像学检查:两组患者CT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肾积水、肾钙化灶,输尿管狭窄;个别患者出现肾自截、膀胱挛缩、附睾结核。其中肾自截均发生于无功能组,两组患者肾自截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肾功能受损组:患肾皮质厚度8.92±4.97mm,CT增强程度77.54±38.23Hu;患肾无功能组;患肾皮质厚度5.23±2.23mm,CT增强程度35.22±19.44Hu;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肾功能受损组的肾皮质厚度和CT增强程度均大于患肾无功能组。患肾GFR与患肾肾皮质厚度(r=0.495)、动脉期CT增强程度(r=0.626)均呈显着正相关(P<0.05)。结论1、因肾结核行患肾切除的患者,患肾功能受损程度与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严重程度无关,但与患肾皮质厚度、动脉期CT增强程度有关,提示CT在肾结核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2、除肾自截外,患肾功能受损患者和无功能患者临床资料无显着差异,提示结核肾切除时肾功能受损程度不是唯一指征,需要综合考虑。

溪应龙[7](2019)在《一期病灶清除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成人晚期活动性全膝关节结核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一期病灶清除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治疗成人晚期活动性全膝关节结核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3月于我院骨科关节组收治的32例(32膝)成人晚期活动性全膝关节结核行一期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32例患者均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具体详见正文)筛选纳入,其中男14例,女18例;手术时年龄39.78±11.82岁(24-69岁)。患者术前膝关节疼痛明显且有静息痛,肿胀伴活动受限,红细胞沉降率和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正常值,经四联抗结核药物治疗4周及以上后,红细胞沉降率及超敏C反应蛋白均有明显下降或接近正常,此时行一期彻底病灶清除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我们将膝关节内部分为6个区域,Ⅰ-Ⅵ区分别是髌上囊、内侧间沟、外侧间沟、髌下脂肪垫、胫骨平台及周围、后方关节囊,清创是按照分区逐个区域进行,尽量避免遗漏病灶,至少选两个及以上分区的病灶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第二天开始原方案的四联抗结核治疗至少12-18个月,必须血沉、超敏C反应蛋白降至正常水平,并维持6月以上,方考虑停药。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merican knee society knee score,AKS评分)系统进行膝关节功能评价,采用SF-36量表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出院后3、6、12个月及以后每一年随访时复查膝关节X线片、ESR、CRP,记录患者入院时、术后随访时的ESR、CRP、AKS功能评分、SF-36量表评分。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数据,计量资料应用配对t检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描述,手术前与随访结果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结果]患者术后病理检查均支持结核感染诊断。32例患者术后手术切口均为甲级愈合,局部未出现红肿疼痛,结核中毒症状消失,4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经抗凝治疗后血栓消除出院;14例(14膝)出现患侧下肢的轻度肿胀,予以对症处理,理疗并抬高患肢,肿胀消除。全部32例(32膝)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8.31±17.17个月(12-84个月)。随访X线片显示:膝关节假体周围未出现透亮线,说明无松动迹象,假体稳定,同时未见结核复发征象。入院时ESR为(43.16±9.21)mm/h,CRP 为(43.64±12.78)mg/L,AKS 膝关节评分术前(26.56±7.01)分;末次随访时ESR为(3.88±1.60)mm/h,CRP为(3.12±1.64)mg/L,AKS膝关节功能评分(90.31±4.90)分,手术前与手术后随访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与手术后12个月随访的SF-36评分各维度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TKA)可以用于膝关节结核感染。在术前抗结核治疗有效,术后继续坚持抗结核治疗的前提下,术中按膝关节分区逐区彻底清除病灶,一期病灶清除全膝关节置换治疗成人晚期活动性全膝关节结核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术后结核复发率低,假体生存率高,是安全可行的治疗手段。

李军杰[8](2019)在《加味清骨散用于阴虚内热型胸腰椎结核术后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加味清骨散联合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干预阴虚内热型胸腰椎结核手术患者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观察对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改善,缓解疼痛、减轻炎性反应、降低化疗产生的副作用等,并对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本研究并探究其相关机制,以挖掘中医药在脊柱结核临床防治中应用价值及优势,为临床推广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甘肃省中医院脊柱骨科收治的72例胸腰椎结核初治患者,纳入研究的患者存在明确的手术指征,且根据中医辨证均属阴虚内热型,患者的分组采用随机对照设计方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各36例患者。所有患者均在规范化抗结核化疗的基础上经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术后再根据结核杆菌药敏试验结果调整化疗方案。术后第2日,开始药物的干预,对照组予单纯标准化抗痨药物化疗,观察组在化疗的基础上服用中药汤剂加味清骨散,5天为1疗程,间隔2天服用第2疗程,共服用4个疗程后,对比分析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4周各项中医症状积分改善、并比较术前和术后4周两组中医证候疗效差异;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天、术后2周、术后4周各时间点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变化;比较术前和术后4周两组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炎性指标变化情况;比较两组干预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变化;观察各组患者在受试期间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民族分布、病灶侵犯椎体分布、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各项中医症状积分,手术入路、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引流量等一般基线资料数据比较,经统计学检验,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各项中医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疗效:72例患者在干预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均有下降,但治疗后观察组各项中医症状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比较患者中医症候疗效,对照组:临床痊愈19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44%。观察组:临床痊愈5例,显效9例,有效1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66.67%(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的临床控制率分别为38.89%和80.5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VA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两组患者在术后2周和4周,观察组和对照组同观察点VAS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数据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在术后3天、术后2周、术后4周各观察点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观察组的下降幅度比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两组VAS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4)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两组患者术前平均ESR、CRP分别经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ESR=-0.792,P=0.434>0.05;tCRP=-1.047,P=0.302),具有可比性;在术后4周两组间ESR、CRP经配对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分析,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ZESR=-2.038,P=0.042<0.05;ZCRP=-2.311,P=0.021<0.05)。(5)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免疫功能指标:术前和术后4周各检测1次,在术前测得数值分别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各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4周,两组患者与术前相比,CD3+在干预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中CD8+,较干预前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CD4+、CD8+及CD4+/CD8+及对照组CD4+、CD4+/CD8+指标中,均有明显的调节作用(P<0.05),且观察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调节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6)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观察指标):在研究过程中,两组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统计,对照组出现9例(25.0%)其中,ALT升高3例,药物性丘疹1例,胃肠道不良反应4例,观察组2例(5.56%),ALT升高1例,胃肠道不良反应1例。两组患者均无肾功能损害,无耳鸣听力减弱等并发症,两组患者在药物不良反应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5.258,P=0.022<0.05)。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经调整化疗方案及保肝、护胃等对症处理后,所有患者逐渐恢复。结论:阴虚内热型胸腰椎结核72例患者经一期病灶清除术后,根据药敏结果予个体化规范抗痨,观察组36例患者予加味清骨散干预,可进一步缓解患者术后中医阴虚内热症状积分,同时改善患者焦虑状态及睡眠情况,缓解疼痛,同时本研究发现,中医药联合方案能调节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改善免疫,降低全身炎性反应,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降低化疗带来的胃肠道等副作用,起到减毒增效作用,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王毅翔,Myung Jin Chung,Aliaksandr Skrahin,Alex Rosenthal,Andrei Gabrielian,Michael Tartakovsky,于英杰,陆普选[9](2018)在《与耐多药肺结核相关的放射学征象的文献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尽管肺药物敏感结核(DS-TB)和耐多药结核(MDR-TB)的诊断需要微生物检查证实,但胸部影像学早期识别可疑MDR-TB可以对诊断过程提供指引。本文对文献资料中与MDR-TB相关的放射学征象进行分析。方法于2018年1月29日搜索PubMed数据库,搜索关键字组合为"((extensive drug resistant tuberculosis)OR(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AND(CT or radiograph or imaging or X-ray or computed tomography)",并分析了报道DS-TB和MDR-TB放射学征象的英文文献。结果我们发现和分析了与分析目的有充分相关性的17篇文章。我们将报告的肺MDR-TB病例分为四个类别:(1)之前治疗过(继发或获得性)的HIV阴性成人MDRTB;(2)新发(或原发)HIV阴性成人MDR-TB;(3)HIV阳性成人MDR-TB;(4)儿童MDR-TB。肺MDR-TB的常见放射学表现包括:小叶中央小结节、分枝状线征和结节影(树芽征)、斑块或叶实变、空洞和支气管扩张。虽然总体上MDR-TB病例倾向病变更广泛、更容易双侧发病、胸膜受累、支气管扩张,及肺体积缩小;但仅依据这些征象难以作出MDR-TB的鉴别诊断。迄今的文献提示,肺MDR-TB特异性较高的放射学征象是厚壁多发空洞病变(特别是空洞≥3个时),虽然可能其敏感性不高。对于成人HIV阴性患者,与继发MDR-TB一致,新发MDR-TB也往往有较高的空洞病变发生率,估计在70%左右。结论厚壁多发空洞病变是提示MDR-TB诊断最有意义的放射学征象。未来的研究应该细致地量化空洞病变形态特征。

李坤[10](2016)在《基于三维打印技术的载药抗结核骨支架的构建与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肺结核病是一个很古老的疾病,目前为我国的乙类传染性疾病,新中国成立以来,结核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近年来全球肺结核病例有卷土重来之势,作为肺外结核常见并发症之一的骨关节结核,由于其存在的难治性及复发性,已成为医学上的一项重大挑战。传统治疗骨结核的方法主要是全身化疗与手术治疗相结合,全身给药存在着骨结核病灶处药物浓度低以及肝肾毒性大等问题,手术治疗也存在着病灶局部的复发以及骨缺损的问题。故一种能在病灶局部持续有效地释放抗结核药物,并能修复骨缺损的一种载药支架材料在骨结核的治疗中尤为重要。目前研制的不同载药支架,都存在着载药单一、释药节律过快或过慢,以及材料无法降解、成骨能力差等问题。因此,研制出一种包埋多种药物并能按照一定节律释放的骨支架材料成为一大挑战。载药材料的选择以及缓释体系的设计是这一研究的关键。有序介孔材料,由于比表面积和孔容较高,孔道结构规则有序、孔径尺度在纳米范围、孔道表面易采用化学方法修饰以及生物相容性优良等一系列优点,在生物医药领域的药物载体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介孔生物活性玻璃(MBG)具有比传统方法制备的生物玻璃更好的沉积羟基磷灰石的能力,作为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药物载体得到广泛研究。将MBG与高分子材料复合制备支架,不仅会克服纯MBG无机支架过于脆弱的缺点,也可改善聚合物支架的生物活性和药物输送性能。基于MBG材料表现出的良好生物活性和药物缓释性能,可将其应用于载药缓释支架的构建。三维打印(3D-Printing)技术可以在计算机辅助下,根据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模型或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数据,通过材料的精确堆积为临床医学量身定做特定生物材料制品。不同的材料及药物可根据需要调整比例后通过粘合剂进行混合后方便打印,可适用的成型材料类型众多,对于复杂空间结构的支架在制备上有其独特优势,通过逐层打印、层层叠加可精确的控制支架的结构,设计出来的支架材料在生物力学强度及孔隙率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可控。由于三维打印技术在支架材料的设计上具有打印生物材料种类多、打印精度高、集成化程度好和操作方便等特点,在生物组织工程及药物控释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关于三维打印技术用于制备MBG支架及其复合支架已有相关报道。本研究针对骨结核术后局部骨缺损的修复及原位药物化疗的需要,采用三维打印技术设计制备装载有异烟肼及利福平两种抗结核药物的MBG/PHBHHX(聚3-羟基丁酸-共-3-羟基己酸)复合支架。该支架中功能化后的不同孔径和表面性质的MBG可区别装载高量的一线抗结核药异烟肼和利福平,介孔限域、表面化学基团以及PHBHHX的逐步降解共同作用,实现尽可能长时间的药物缓慢释放。这种研究思路制备的载药支架满足联合、高量及缓释的临床化疗要求,不仅具有很高的科研学术价值,也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有望为载药缓释支架研究提供新的发展,具有创新性。实验第一部分:载药复合骨支架(DLCS)的制备与表征目的:旨在通过三维打印技术制备MBG/PHBHHX载药抗结核复合骨支架(DLCS),采用TEM及SEM手段明确其形貌特征,并对其基本的理化性能及生物学活性进行检测。方法:选择三嵌段共聚物表面活性剂P123,采用挥发诱导自组装方法,制备MBG粉体;在MBG的介孔孔道表面分别嫁接亲水羧基和疏水甲基进行化学改性后用于担载抗结核药异烟肼和利福平;将载药MBG粉体与PHBHHX配制成合适于打印的浆料后,置于三维打印机中制备出直径为6mm,高为8mm的圆柱体复合载药骨支架,命名为DLCS,同时采用浸滞法制备对照组载药支架,命名为commercial Cap。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分析复合骨支架的晶相组成及微观形貌,检测支架的抗压强度及孔隙率等理化性能,并通过检测DLCS沉积羟基磷灰石的能力、成骨细胞粘附的能力及其对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影响来评估DLCS的生物学活性。结果:我们采用三维打印技术成功制备出了MBG/PHBHHx载药复合骨支架,该支架材料的孔隙率为72.55±1.91(%),发生20%行变时的平均抗压强度为3.15±0.69MPa,SEM扫描显示DLCS表面具有较多的孔隙,孔序分布均匀,孔隙率较大,层与层之间排列紧密,结构稳定。DLCS具有较好的沉积羟基磷灰石的能力,h BMSC细胞在支架表面黏附情况良好,ALP活性检测显示DLCS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而较空白组的ALP活性低(p<0.05),这与其载药后药物的释放对细胞的影响有关,但随着天数的增加,实验组及对照组中的ALP活性均出现明显增强,说明DLCS仍具备良好的成骨性能。结论:通过三维打印技术可成功制备MBG/PHBHHx载药复合骨支架,该支架具有较好的生物学活性,结构稳定,能较好的装载两种抗结核药物,且具有一定的抗压强度,可为载药人工骨支架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支持。实验第二部分:DLCS的体内外药物释放特性及其对肝肾功能影响的研究目的:旨在检测DLCS在体外模拟体液(SBF)及新西兰大耳白兔体内的药物释放节律及特性,从而评估DLCS在药物缓释方面的性能,并检测其在各不同时间段对动物机体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取DLCS及对照组材料(commercial Cap)各0.1g分别浸渍到20ml的SBF液后,置于恒温振荡器中。间隔相应时间段取样并更换同体积SBF液。用HPLC检测并计算每次所取介质INH、RFP的浓度,总结其在体外释药特性。DLCS及对照组材料各0.1g植入新西兰大白兔的股骨下段骨缺损处,术后间隔相应时间段取静脉血及材料植入处周围组织,采用HPLC法检测并计算对应INH和RFP的浓度,总结其在体内释药特性。间隔相应时间段对空白组、实验组及对照组的肝肾功能进行检测,评价材料释药对动物肝肾功能的影响。结果:体外模拟实验显示对照组INH及RFP两种药物的释放量在第2w左右已接近100%,而实验组INH和RFP分别在6w和4w左右释放量接近80%,第10w仍未释放完全。动物体内实验显示DLCS组局部浓度12w时仍在最低抑菌浓度(MIC:INH0.05μg/ml,RFP0.5μg/ml)之上,而对照组局部浓度4w时已降至最低抑菌浓度之下。血液中药物浓度明显低于材料周围组织浓度,大部分为5ug/ml以下。肝肾功能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中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术后第7d及2w出现一过性升高,整个实验过程中尿素氮(BUN)及肌酐(CR)值一直无明显升高。结论:DLCS载药量满意,体外及体内药物缓释节律均较对照组明显缓慢,释放性能稳定,在体内局部组织中有效抑菌时间可达12w以上,可满足骨结核术后局部化疗的需要。DLCS的释药过程对新西兰兔肝肾功能影响不大,仅对AST及ALT有一过性影响。实验第三部分:DLCS的生物安全性及成骨能力研究目的:对DLCS的生物安全性进行评估,以证实其符合生物材料的应用标准;对DLCS的动物体内成骨性能进行检测,以证实其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DLCS的细胞毒性,并在动物体内行DLCS的急性全身毒性实验、原发性皮肤刺激实验、皮内刺激实验和致敏实验检测,评价实验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同实验第二部分,建立兔股骨骨缺损模型,实验组、对照组及空白组各两组,每组3只,术后6w及12w分批处死,大体观察后,取骨缺损区域组织行Micro-CT扫描及硬组织切片检查,研究DLCS对骨缺损的修复能力。结果: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各个时间段细胞的存活率CV均在80%以上,依据细胞毒性评价标准评估为1级,符合生物材料使用标准。动物急性全身毒性实验、原发性皮肤刺激实验、皮内刺激实验和致敏实验均显示DLCS毒性较低,与机体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安全性良好。在兔股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实验组和材料对照组修复情况类似,较空白组具有明显优势。结论:DLCS无明显细胞毒性,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对细胞的毒性评估符合生物材料使用标准。DLCS具有较强的诱导成骨能力,其应用于骨关节结核术后骨缺损的治疗,能促进骨缺损的愈合,具有较强的临床应用价值。

二、结核杆菌原发耐药间隔五年对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结核杆菌原发耐药间隔五年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MSCT对纵隔淋巴结结核与纵隔淋巴结转移瘤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纵隔淋巴结核研究概况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脊柱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abstract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颈胸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
    2.1 背景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
    2.4 典型病例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胸腰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
    3.1 背景
    3.2 材料和方法
    3.3 结果
    3.4 典型病例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腰骶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
    4.1 背景
    4.2 材料和方法
    4.3 结果
    4.4 典型病例
    4.5 讨论
    4.6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耐药结核研究新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结核疫苗研发新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一期后路改良切口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典型病例
综述 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对照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4)湖南省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特征及其遗传多样性的动态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湖南省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特征及耐多药影响因素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仪器设备与耗材
        2.3 方法
    3. 结果
        3.1 基本情况
        3.2 结核分枝杆菌对一线抗结核药的耐药特征分析
        3.3 结核分枝杆菌对二线抗结核药的耐药特征分析
        3.4 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特征分析
        3.5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趋势分析
        3.6 耐药相关性分析及MIC分布特征
        3.7 耐多药影响因素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对新型抗结核药的耐药情况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仪器设备与耗材
        2.3 方法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基本情况
        3.2 耐多药菌株对四种新型抗结核药的耐药情况
        3.3 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对新型抗结核药的MIC分布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分子特征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菌株来源
        2.2 仪器与耗材
        2.3 方法
    3. 结果
        3.1 基本情况
        3.2 耐药相关基因突变分布特征
        3.3 耐药相关基因突变与MIC分布
        3.4 遗传多样性与耐药相关性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分子检测技术在结核耐药性诊断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5)8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6)结核肾切除患者临床症状与影像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泌尿生殖系统结核病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一期病灶清除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成人晚期活动性全膝关节结核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加味清骨散用于阴虚内热型胸腰椎结核术后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1 研究对象来源及分组
    2 病例纳入与排除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病例与脱落标准
        2.6 研究终止标准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1 治疗方案
        1.1 手术治疗方案(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
        1.2 药物治疗方案
    2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2.1 疗效性观察指标方法
        2.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2.3 安全性观察指标方法
    3 统计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 临床疗效指标比较
        2.1 两组中医症状量化积分比较
        2.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3 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比较
        2.4 两组患者实验室ESR、CRP比较
        2.5 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3 病例完成情况及安全性评价
    4 典型病例
第四部分 讨论
    1 中医学对胸腰椎结核的认识
        1.1 病名的历史渊源与沿革
        1.2 胸腰椎结核的辨证与分期论治
    2 病灶清除术后患者特点与阴虚内热证型关系分析
        2.1 术后患者中医证候基本特点的分析
        2.2 手术相关因素对阴虚内热证型的影响
    3 加味清骨散的立方依据及现代药理研究
    4 临床试验疗效分析
        4.1 加味清骨散对胸腰椎结核阴虚内热型患者证候总体疗效的影响
        4.2 加味清骨散对术后患者疼痛缓解及炎性指标的影响
        4.3 加味清骨散对胸腰椎结核患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脊柱结核的病因病机及中医药干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与耐多药肺结核相关的放射学征象的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方法
3 结果
    3.1 MDR-TB常见表现和文献研究的局限性
    3.2 HIV (-) 成人肺pt MDR-TB的影像征象
    3.3 HIV (-) 成人肺nMDR-TB影像征象
    3.4 HIV阴性成人肺nMDR-TB和ptMDR-TB混合报道的影像表现
    3.5 肺MDR-TB和XDR-TB的影像征象对比分析
    3.6 HIV (+) 成人肺MDR-TB影像征象
    3.7 儿童肺MDR-TB的影像征象
4 讨论

(10)基于三维打印技术的载药抗结核骨支架的构建与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载药抗结核复合骨支架(DLCS)的制备与表征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参考文献
    附实验第一部分图片
第二部分:DLCS的体内外药物释放特性及其对肝肾功能影响的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参考文献
    附实验第二部分图片
第三部分:DLCS的生物安全性及成骨能力实验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参考文献
    附实验第三部分图片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四、结核杆菌原发耐药间隔五年对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MSCT对纵隔淋巴结结核与纵隔淋巴结转移瘤诊断价值[D]. 林娜. 山东大学, 2021(12)
  • [2]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脊柱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D]. 曾艳平.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3]一期后路改良切口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分析[D]. 魏峰. 新乡医学院, 2020(06)
  • [4]湖南省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特征及其遗传多样性的动态变化研究[D]. 贺文从.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5]8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的疗效分析[D]. 牟仁奎.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6]结核肾切除患者临床症状与影像学分析[D]. 吉冠昌. 郑州大学, 2020(02)
  • [7]一期病灶清除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成人晚期活动性全膝关节结核的疗效分析[D]. 溪应龙.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5)
  • [8]加味清骨散用于阴虚内热型胸腰椎结核术后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D]. 李军杰.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与耐多药肺结核相关的放射学征象的文献分析[J]. 王毅翔,Myung Jin Chung,Aliaksandr Skrahin,Alex Rosenthal,Andrei Gabrielian,Michael Tartakovsky,于英杰,陆普选.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18(04)
  • [10]基于三维打印技术的载药抗结核骨支架的构建与特性研究[D]. 李坤. 第二军医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结核分枝杆菌原发性耐药五年比较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