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踝针联合隔姜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60例

腕踝针联合隔姜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60例

一、腕踝针配合隔姜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60例(论文文献综述)

杨林[1](2021)在《燔针灼刺法结合麦粒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本课题主要目的是通过观察燔针灼刺法结合麦粒灸和单纯针刺常规穴位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种方法的差异和优势,证实燔针灼刺法结合麦粒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临床疗效及优势。方法 本次课题通过收集了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骨科及疼痛科的患有本病的60位患者,在建立严格和谨慎的诊断、纳入、病例剔除、脱落以及疗效评定标准上,应用随机分组法,把本课题的患者分为两组,每组治疗的患者均有30例。治疗组应用燔针灼刺法结合麦粒灸治疗,对照组应用单纯针刺法治疗,两组的治疗疗程均为2个疗程,最后比较两种方法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疗效差异。结果 经SPSS检验,比较和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均没有明显差异,说明了两组具有可比性;参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麻木视觉模拟评分法、病变部位面积评定。治疗后经过统计学分析,治疗组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麻木视觉模拟评分、病变部位面积评定方面均优于单纯针刺组(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到86.6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达到73.33%,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比较有统计学的意义。结论 应用燔针灼刺法结合麦粒灸和单纯针刺法治疗本病,两者在改善患者症状方面均有效,但二者比较,燔针灼刺法结合麦粒灸临床疗效更佳,且本法见效快,无副作用,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症状,在临床上推广价值更高。

陈静[2](2021)在《针剌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系统评价及与循经起止取穴法对比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将神经根型颈椎病常用疗效显着的针刺方法电针、腹针、平衡针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进行筛选、提取,通过meta分析及系统评价选择其中临床总体疗效最优的针刺方法,并与循经起止取穴法进行临床疗效对比观察,为优化针灸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Pub Med收集电针、腹针、平衡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相关文献,通过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合格的文献,对文献的信息进行提取,使用Cochrane协作网中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偏倚风险评估,并通过Rev Man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2.临床研究方法:将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和纳入、排除标准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SPSS统计软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使用循经起止取穴法治疗,针灸处方选取疼痛部位循行经脉的起穴和止穴;对照组使用Meta分析及系统评价中疗效最优的针法—平衡针法治疗,针刺主穴颈痛穴,辅穴肩痛穴。每日1次,每周治疗5次,10次为一疗程,共两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田中靖久20分法量表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治疗后的复发率、总体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得出结论。结果1.文献研究结果:(1)文献筛选:共纳入37篇文献,均为中文文献。37项研究共纳入2769例受试者,对照组1363例,实验组1406例,其中男性1515例,女性1254例。(2)干预措施:实验组中7篇研究为平衡针,11篇为腹针,19篇为电针;对照组均为常规针刺。(3)偏倚风险评估:纳入的37篇文献对多项试验方法未作出明确说明或描述不清,偏倚风险评估提示存在较高潜在风险。(4)Meta分析:(1)平衡针vs常规针刺:纳入的7个研究间无明显统计学异质性(P=0.26,I2=23%),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OR=4.26,95%CI[2.26,8.04],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平衡针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2)腹针vs常规针刺:纳入的11个研究间无明显统计学异质性(P=0.47,I2=0%),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OR=4.06,95%CI[2.52,6.54],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腹针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3)电针vs常规针刺:纳入的19个研究间无明显统计学异质性(P=0.95,I2=0%),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OR=3.64,95%CI[2.39,5.52],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电针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4)临床总体疗效比较:平衡针(OR=4.26)>腹针(OR=4.06)>电针(OR=3.64),表明平衡针的临床疗效优于腹针、电针和常规针刺。2.临床研究结果:(1)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组与对照组复发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复发情况相当。复发原因可能与治疗周期不够、治疗后患者立即大量工作等有关导致再次复发。(3)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评分显着高于治疗前(P<0.01),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与体征。(4)治疗后治疗组症状评分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1,表明治疗组改善患者症状体征效果优于对照组。(5)两组治疗后疼痛评分显着低于治疗前(P<0.01),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有明显的镇痛效果。(6)治疗后治疗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1,表明治疗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1.文献研究表明:(1)平衡针、腹针和电针的临床疗效均优于常规针刺。(2)平衡针的临床疗效优于电针、腹针和常规针刺,成为最佳干预措施的可能性大。2.临床研究结果表明:(1)两种针刺方法均可明显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体征与疼痛,对CSR的治疗都有显着疗效。(2)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3)两组复发情况相当,复发原因可能与治疗周期不够、治疗后患者立即大量工作等有关导致再次复发。(4)治疗组改善患者症状体征和疼痛效果优于对照组。(5)平衡针与循经起止取穴法均具有安全、穴位少、起效快、效果突出等优点,两者相比,平衡针选穴更少且不易复发,适用于颈肩部疼痛麻木;循经起止取穴法对于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疼痛、麻痹均有特效,即刻见效且疗程更短。(6)在临床中我们应将平衡针与循经起止取穴法联合起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发挥各自优势,为患者提供疗程最短,疗效最好的针灸诊治方案。

木巴拉克·开赛尔[3](2021)在《隔姜灸配合普通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项痹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隔姜灸配合普通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项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0年1月-2021年2月就诊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针灸科及脊柱科就诊的符合纳排标准的74例气滞血瘀型项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隔姜灸配合普通针刺治疗组37例(试验组),普通针刺治疗组37例(对照组),5天为一个疗程,总共2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与治疗后对病人的症状体征用NPQ简易颈痛量表和Mc Gill简易疼痛问卷进行测评。结果:1.通过治疗后比较,试验组在改善患者疼痛积分、功能改善率、睡眠影响及手臂麻木针刺感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的最后的治疗疗效经过秩和检验后两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患者的有效率通过卡方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方法均有效。结论:在临床症状积分改善方面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试验组在改善颈部疼痛、睡眠影响、手臂麻木针刺感方面疗效具有相对优势。

苏瑶[4](2020)在《针刀结合毫针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观察针刀结合毫针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临床效果,并对照常规普通针刺治疗评估疗效差异,为临床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并为以后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相应的客观依据。方法将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山西省针灸研究所、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二科、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以及网络招募符合本研究诊断及纳入标准的46例患者,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治疗组采取针刀结合毫针治疗,1次/2天,2周为一疗程;对照组采用单纯毫针治疗,1次/2天,2周为一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病变部位面积变化、疼痛VAS评分、麻木VAS评分、患侧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变情况,综合评价针刀结合毫针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疗效价值。结果1.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病变部位面积、疼痛VAS评分、麻木VAS评分及患侧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变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后的各项观察指标比治疗前均有改善。比较治疗后两组的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针刀结合毫针组对各项观察指标的改善优于传统针刺组。2.对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总体的疗效分析,具体结果显示:治疗组运用针刀结合毫针治疗,23例患者中治愈3例,显效13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运用毫针治疗,23例患者中治愈1例,显效9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2.61%。对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的治疗方案对股外侧皮神经炎均有效,但经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针刀结合毫针组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组。结论1.运用针刀结合毫针治疗和单纯毫针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两种治疗方案对改善股外侧皮神经炎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有效果。2.针刀结合毫针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比毫针更明显,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症状,值得临床借鉴和应用。

曾友强[5](2020)在《隔姜灸结合针刺治疗风寒型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旨在对隔姜灸结合针刺治疗风寒型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以悬灸结合针刺作为对照,客观评价隔姜灸结合针刺的疗效,为临床治疗风寒型顽固性周围性面瘫提供更为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发挥中医“简便廉验”的特色。方法:严格按照本研究拟定的病例纳入标准,病例选择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患者,严格按照伦理学要求,患者知情同意,共选择60例,纳入时间为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遵循随机对照原则,使用简单随机法,分组成治疗组(隔姜灸结合针刺)和对照组(悬灸结合针刺),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取常规针刺穴位:阳白、太阳、攒竹、颧髎、牵正、迎香、地仓、颊车、夹承浆、翳风、中渚(均为患侧)、合谷(对侧)。采用经穴透刺深刺,且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出针后行隔姜灸,取穴:阳白、太阳、攒竹、颧髎、牵正、迎香、地仓、颊车、夹承浆(均为患侧);对照组同治疗组的针刺选穴和操作,出针后行悬灸,悬灸选穴和隔姜灸选穴一致。分别于每周一、三、五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3次/疗程,治疗共持续8周,即8疗程。对患者的评估在第一次治疗前以及疗程结束后进行。评估方式选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量表(H-B评级)以及面神经功能评价计分量表,以此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评估对比。数据采集整理结束后,使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侧部位、H-B评级、面神经功能评价计分量表平均积分等方面进行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备可比性。2.治疗组口角下垂症状的改善时间为(10.93±4.13)d,对照组口角下垂症状的改善时间为(17.43±3.80)d。治疗组额纹消失时间为(8.77±1.74)d,对照组额纹消失时间为(18.20±1.79)d,治疗组眼闭不全症状得到改善的时间为(4.97±1.71)d,对照组眼闭不全得到改善的时间为(11.07±2.03)d。两组患者在临床治疗后额纹、眼闭不全的症状改善时间经过统计学比较存在差异(P<0.05)。3.治疗前,对照组患者面神经功能计分总分平均为19.60±16.22,治疗组患者面神经功能计分总分平均为21.67±18.23,两组患者治疗前面神经功能计分总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面神经功能计分总分平均为28.33±14.02,治疗组患者面神经功能计分总分平均为35.25±9.31,治疗组患者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计分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好于对照组。4.两组患者在治疗前H—B量表积分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对照组痊愈11例,显效4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痊愈20例,显效5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97.3%,治疗组疗效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1.隔姜灸结合针刺治疗及悬灸结合针刺治疗风寒型顽固性周围性面瘫均有效。2.隔姜灸结合针刺治疗效果优于悬灸结合针刺。

宋军[6](2019)在《《灵枢·官针》刺法探讨》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和意义《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构建了较为完整的针灸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理论体系包括经脉理论、腧穴理论和专业术语三部分;实践体系包括刺灸术和临床治疗部分。其中刺法部分内容十分丰富,主要篇章有《灵枢经》的《九针十二原》、《小针解》、《官针》、《九针论》以及《素问》的《针解篇》,其他篇章之中也有散在论述。《官针》是《内经》中唯一的刺法专篇,该篇刺法论述十分详尽,对后世的刺法和针具的演变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对《灵枢·官针》进行梳理研究,旨在挖掘《内经》刺法的核心思想,阐释各种刺法的具体操作和内涵,以期为临床针刺提供理论支持,为针灸标准化提供理论支持,为新型针具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因此,本研究具有理论和实用双重价值。研究方法(1)运用文献学、诠释学、归纳总结等研究方法,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梅花本”《灵枢经》和《黄帝内经素问》为研究版本,参阅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黄帝内经太素》、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的《类经》、《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和山西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以《灵枢·官针》原文为研究切入点,参考《内经》注家对《官针》经文的诠释,同时参阅《灵枢经》的《九针十二原》、《九针论》及《素问》的《针解篇》,进而深度挖掘《灵枢·官针》刺法的含义、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和刺法思想。(2)运用史学研究法,从考古学的角度,参阅刘莉、陈星灿所着的《中国考古学》、张之恒主编的《中国考古通论》、徐坚所着的《时惟礼崇》、敬晓庆等所着的《中国兵器文化概要》、元·王祯所着的《王祯农书》等书籍,对“九针”针具的材质和形制深入研究。与此同时,依托第五版《中华医典》、中国知网(CNKI)等文献资料库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检索与《灵枢·官针》篇相关的期刊、文章及古今文献。研究内容在对《灵枢·官针》的现代研究进行文献综述总结后,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1)《官针》概述通过对“官针”一词中“官”字的本义及历代医家注解的研究,认为“官针”之“官”作为名词“标准”来解释最为恰当,因此“官针”有两层含义,即已经形成的官方认可的针刺操作技术和具有法典性质的刺法理论,同时也是当时官方和医家所公认的针具标准和刺法标准。《灵枢经》和《素问》各篇的篇名中以“针”命名的共有6篇,《官针》是其中唯一的刺法专篇。《官针》记述了九刺、十二刺、五刺等多种针刺法,是其它篇章中未涵盖之内容,是对《内经》针灸刺法的总括。这些刺法不仅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具体的针刺操作方法,同时对后世针刺法的发展和应用也有巨大指导作用,其中蕴含着《内经》中的刺灸法理论思想,值得进一步的整理挖掘。(2)九针针具与适应症从金属针具的前身砭石开始梳理,对古代针具进行研究分析,勾勒出针具在形制和材质方面的演变过程。参考对照《灵枢经》之《九针十二原》、《官针》、《九针论》,梳理九针的形制特点、操作术式以及临床应用情况,阐释九针的制针思想及其内涵。(3)《灵枢·官针》刺法系统梳理九刺、十二刺、五刺和三刺法每种刺法的含义、操作术式、适应症,总结其共性,理清其差异性,将《灵枢·官针》的刺法重新分为三类,即病位刺法、病性刺法和经穴刺法,并将刺病位刺法细分为刺五体、分层刺与刺病灶局部,有助于临床选择《官针》刺法进行针刺治疗时,使思路更加清晰、明确、简捷。(4)《灵枢·官针》对后世的影响《灵枢·官针》是《内经》中唯一的刺法专篇,是对《内经》时期刺法的总结,通过梳理现代针具和后世有关分层补泻刺法,理清后者与《灵枢·官针》渊源关系,进而阐明《灵枢·官针》对后世针灸针具和刺法传承以及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影响。结论(1)《灵枢·官针》记载了《内经》时期的刺法标准,《九针十二原》、《九针论》等篇记载了《内经》时期的针具标准,从而形成了针刺工具和针刺技术的学术源头,《灵枢·官针》是记载《内经》刺法的重要篇章。(2)《灵枢·官针》对九针适应症和26种刺法具体操作的描述,起到了针具的适应症和针刺操作标准化的作用。(3)《灵枢·官针》为针具的创新、针刺技术的创新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思路。

杨宗润,冯树贵,周天,郭龙,黄勇[7](2019)在《股外侧皮神经炎的中医治疗概况》文中研究说明股外侧皮神经炎是一种以股外侧皮肤感觉异常为主要症状的骨科常见病。笔者整理了近年来中医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临床研究,通过总结发现,中医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方法众多,疗效显着,但目前仍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治疗方案的优化有待进一步探讨。

徐建庭[8](2018)在《“针刺结合闪火灸”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比较“针刺结合闪火灸”疗法与温针灸疗法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差异,探讨“针刺结合闪火灸”疗法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寻找针灸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新方法、新思路。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筛选合格的72例患者严格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分为试验组(“针刺结合闪火灸”)和对照组(温针灸)各36例。试验组与对照组均选取相同的穴位,针刺手法均采用泻法,其中试验组在针刺结束后用普通血管钳夹取蘸有95%酒精的棉球点燃后在患者腰部施以闪火灸疗法治疗;对照组则在留针的同时在命门、双侧(大肠俞)穴处施以温针灸治疗,各组每周接受5次治疗,共治疗10次。以“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尺”和“日本矫形学会(JOA)腰痛评分量表”作为疗效评价指标,分别在治疗1次、治疗5次和治疗10次3个疗效评价时相点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观察、对比两种疗法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受试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受试者“VAS评分”和“JOA腰痛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和“JOA腰痛评分”改善比较:(1)“VAS评分”评价结果:两组在治疗1次、5次、10次3个疗效评价时相点的“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在3个疗效评价时相点的“VAS评分”改善值与对照组相应时相点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JOA腰痛评分”评价结果:两组受试者在治疗1次、5次、10次3个疗效评价时相点的“JOA腰痛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在3个疗效评价时相点的JOA腰痛评分改善值与对照组相应时相点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1)治疗1次后,试验组显愈率为8.33%,总有效率为58.33%;对照组显愈率为0.00%,总有效率为33.33%。两组显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5次后,试验组显愈率为52.78%,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显愈率为30.56%,总有效率为77.78%。两组显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10次后,试验组显愈率为86.11%,总有效率为97.22%;对照组显愈率为63.89%,总有效率为91.67%。两组显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与温针灸疗法相对照,观察“针刺结合闪火灸”疗法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通过对比两组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各疗效评价时相点的“VAS评分”和“JOA腰痛评分”,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针刺结合闪火灸”疗法与温针灸疗法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显着疗效;(2)本研究试验组(“针刺结合闪火灸”)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显愈率高于对照组(温针灸),总有效率两组相当;(3)“针刺结合闪火灸”疗法与温针灸疗法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两种疗法最终对“VAS评分”及“JOA腰痛评分”改善的结果相当,但本研究试验组(“针刺结合闪火灸”)在治疗1疗程后对疼痛的缓解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温针灸);(4)“针刺结合闪火灸”疗法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起效较快、疗效显着,能够快速、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病痛。因其具有针对性强、治疗时间短和可操控性强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丛艳[9](2016)在《电针夹脊配合围刺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电针夹脊穴配合围刺法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探索本法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疗效的优势,从而为针刺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寻求一种新的思路。方法:将确诊为股外侧皮神经炎的60例病人,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以电针夹脊配合局部围刺治疗;对照组选用局部围刺法治疗。每次30min,每日1次,6日为一疗程,休息1日,进行下一个治疗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麻木VAS评分、病变皮肤面积改变、患侧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各项数据,进行方差齐性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样本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麻木gAS评分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麻木VAS评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病变皮肤面积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病变皮肤面积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神经传导速度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患侧神经传导速度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5、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经Ridit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电针夹脊配合围刺与单纯围刺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均可降低患者病变部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降低患者病变部位麻木VAS评分,减小感觉异常皮肤面积,改善患侧神经传导速度。2、电针夹脊配合围刺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疗效优于单纯围刺。

林玉慧[10](2016)在《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临床研究 ——附蠲痹通络方治疗60例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针对当前麻木中医药治疗研究系统性不够、深度不高的现状,通过系统总结古今医家论治麻木的理论文献和诊治经验,提出以气血不足、痰瘀痹阻为基本病机,根据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研制蠲痹通络方,以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价蠲痹通络方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为麻木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治法方药。方法临床收集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患者120例,包括末梢神经炎麻木、神经根压迫麻木、腕管综合征麻木。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蠲痹通络方治疗,对照组采用甲钴胺0.5mg、维生素B110mg,每日3次,每次各1片治疗。两组均以1个月为1疗程,共治疗观察2个疗程。通过比较两组控制麻木发作、减轻麻木程度、改善麻木相关症状等方面的差异,评价蠲痹通络方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疗效,并观察评价其对不同病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疗效。结果(1)蠲痹通络方治疗麻木的总结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1个月疗程时,痊愈率12.7%,显效率21.8%,总有效率70.9%。2个疗程时,痊愈率46%,显效率34%,总有效率92%。其中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P<0.01,明显优于1个疗程的疗效。对照组1个疗程时痊愈率5.6%,显效率14.8%,总有效率42.6%;2个疗程时痊愈率20.4%,显效率22.4%,总有效率69.3%。.其中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P<0.05,也明显优于1个疗程的疗效。提示,治疗麻木,不管采用中、西药物,治疗疗程均以2个月为佳。两组治疗后1个月,总有效率比较,P<0.01。治疗后2个月,痊愈率比较,P<0.05;总有效率比较,P<0.01。表明蠲痹通络方治疗麻木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甲钴胺、维B1对照组。(2)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程度:Levi法结果显示,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后,两组麻木程度比较,P<0.01,表明治疗组麻木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VAS法结果显示,治疗后不同疗程两组VAS评分比较,P均<0.01,表明蠲痹通络方改善麻木程度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3)蠲痹通络方能明显减少麻木发作频率:两组不同疗程均能明显减少麻木发作频率,且以2个疗程更为明显,蠲痹通络方效果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4)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相关症状:蠲痹通络方对于改善酸、胀、痛、肿、清冷感、重滞感、针刺感以2个疗程疗效更为明显;对于灼热感、蚁行感则只需要1个疗程就能明显改善。西药对照组对于改善酸、胀、痛、肿、针刺感亦以2个疗程为佳;对于重滞感则只需1个疗程就有显着疗效;对于清冷感、灼热感、蚁行感则无明显疗效。(5)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气血不足、风痰瘀阻证候表现:蠲痹通络方治疗2个月后,伴随症状均不同程度的得以改善。其中,治疗组对于改善乏力、形寒怕冷、腰酸、腿软、颈项僵硬、头昏的症状疗效均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6)蠲痹通络方对多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疾病均有明显疗效:统计治疗2个月后,两组对不同疾病麻木疗效,结果显示:末梢神经炎麻木:治疗组痊愈率50%、显效率29.2%、总有效率91.7%,对照组分别为24%、12%、60%。两组比较,P<0.05。神经根压迫麻木:治疗组痊愈率41.2%、显效率52.9%、总有效率100%,对照组分别为10%、30%、75%。两组比较,P<0.05。腕管综合征麻木:治疗组痊愈率44.4%、显效率11.1%、总有效率77.7%,对照组分别为50%、25%、100%。两组比较,P>0.05。表明蠲痹通络方对多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治疗有明显疗效,尤其是末梢神经炎麻木、神经根压迫麻木。结论:气血不足、风痰瘀阻是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基本病机;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基本治法;蠲痹通络方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疗效明显优于甲钴胺、维B1对照组,能有效减轻麻木程度,减少发作频率,疗程以2个月为佳;蠲痹通络方改善麻木的同时,亦能有效改善酸、胀、痛、肿、清冷感、灼热感、重滞感、针刺感、蚁行感等麻木相关症状及乏力、形寒怕冷、怕风、腰酸、腿软、颈项僵硬、头昏、烘热汗出等麻木伴随症状;蠲痹通络方对于多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疾病均有较好疗效。

二、腕踝针配合隔姜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6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腕踝针配合隔姜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60例(论文提纲范文)

(1)燔针灼刺法结合麦粒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股外侧皮神经炎的研究
        1.1 股外侧皮神经炎概念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对股外侧皮神经炎的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股外侧皮神经炎的研究
        2.1 股外侧皮神经炎的生理机制
        2.2 股外侧皮神经炎的病因
        2.3 现代医学对股外侧皮神经炎的治疗
    3 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临床试验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中止试验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研究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
        3.2 麻木视觉模拟评分法
        3.3 病变部位面积评定
    4 疗效评价
    5 统计学分析
    6 临床研究结果及统计学分析
        6.1 一般资料比较
        6.2 治疗疗效比较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燔针灼刺理论
    3 麦粒灸理论
    4 选穴依据
    5 小结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针剌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系统评价及与循经起止取穴法对比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一神经根型颈椎病针刺治疗方法的系统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小结
研究二平衡针与循经起止取穴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统计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神经根型颈椎病常用针刺治疗方法在临床的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1 田中靖久20分法量表
附表2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3)隔姜灸配合普通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项痹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剔除、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试验分组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评定标准
    3 质量控制
    4 统计方法
    5 研究流程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神经根型颈椎病近10年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4)针刀结合毫针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临床研究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隔姜灸结合针刺治疗风寒型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周围性面瘫的分类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西医治疗
    第二节 祖国医学研究概况
        一、病名
        二、病因病机
        三、辨证分型
        四、中医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研究对象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脱落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病例分组
        二、治疗方法
        三、不良反应
        四、疗效判定
        五、统计学处理分析
    第三节、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一般资料分析
        二、疗效评价与分析
        三、不良反应情况或意外情况
        四、结论
    第四节 讨论与分析
        一、隔姜灸的概述
        二、针刺治疗风寒型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依据
        三、选穴依据
        四、隔姜灸治疗风寒型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依据
        五、疗效分析
        六、不足和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统计学审核证明

(6)《灵枢·官针》刺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九针研究
        1.1 九针针具研究
        1.2 九针临床应用研究
    2 《灵枢·官针》刺法分类研究
    3 《灵枢·官针》刺法现代临床应用研究
        3.1 九刺
        3.2 十二刺
        3.3 五刺
        3.4 三刺法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灵枢·官针》刺法研究
    1 《灵枢·官针》概述
        1.1 《官针》篇名解析
        1.2 《官针》篇主要内容
        1.3 凡刺之要
        1.4 小结
    2 九针针具与适应症
        2.1 材质与针具
        2.2 九针的形制与功效
        2.3 小结
    3 《灵枢·官针》刺法
        3.1 九刺
        3.2 十二刺
        3.3 五刺
        3.4 三刺
        3.5 小结
    4 《灵枢·官针》对后世的影响
        4.1 对后世针具的影响
        4.2 对后世针刺手法的影响
        4.3 小结
结语
    1 讨论
    2 结论
    3 研究的创新性
    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5 展望与前景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股外侧皮神经炎的中医治疗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中药治疗
2 针灸治疗
3 推拿治疗
4 总结

(8)“针刺结合闪火灸”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引言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盲法
        2.3 治疗方案
        2.4 观察指标
        2.5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2.6 安全性评价标准
        2.7 不良事件轻重程度判断标准
        2.8 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 两组受试者一般资料的可比性分析
        1.1 两组受试者性别的比较
        1.2 两组受试者年龄的比较
        1.3 两组受试者病程的比较
    2 试验组、对照组治疗前观察指标结果分析
        2.1 两组受试者治疗前VAS评分比较
        2.2 两组受试者治疗前JOA腰痛评分比较
    3 治疗结果分析
        3.1 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见图8)
        3.2 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JOA腰痛评分比较(见图9)
    4 疗效评价
        4.1 两组受试者治疗1次后疗效比较(见图10)
        4.2 两组受试者治疗1疗程后疗效比较(见图11)
        4.3 两组受试者全部疗程结束后疗效比较(见图12)
    5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对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1.1 病因
        1.2 病机
        1.3 中医辨证分型
        1.4 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辨证分析及治疗原则
    2 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3 选择温针灸疗法作为对照组的理由
    4 闪火灸的治疗原理及临床应用
        4.1 闪火灸的历史沿革
        4.2 闪火灸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
        4.3 闪火灸的操作要领与注意事项
    5 观察指标选择依据
        5.1 选择“VAS评分尺”的理由
        5.2 选择“JOA腰痛评分量表”的依据
    6 研究结果分析
        6.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的分析
        6.2 两组治疗前后JOA腰痛评分比较
        6.3 两组疗效比较
结论
不足与展望
    1 存在的不足
    2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电针夹脊配合围刺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综述
    1、中医对股外侧皮神经炎的认识
        1.1 痹字的含义
        1.2 痹证的分类
        1.3 历代医家对痹证的认识
        1.4 中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5 中医治疗概况
    2、现代医学对股外侧皮神经炎的认识
        2.1 现代医学对股外侧皮神经炎的定义
        2.2 现代医学对股外侧皮神经炎的病因
        2.3 西医治疗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入组标准
        1.3 针刺意外事件的处理
    2、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及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指标和评定标准
        2.5 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表(VAS)分析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病变部位面积分析比较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健、患侧神经传导速度分析比较
        3.6 两组股外侧皮神经炎患者疗效比较
讨论
    1、立题依据
    2、电针的选择依据
    3、选穴依据
        3.1 夹脊穴的选取
        3.2 病变局部阿是穴的选取
    4、围刺法选取
    5、研究结果分析
        5.1 两组疗效临床疗效比较
        5.2 两组临床疗效指标、评分比较
    6、不足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历

(10)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临床研究 ——附蠲痹通络方治疗60例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章 麻木的文献回顾、现状研究及发展趋势分析
        1 现代医学对麻木发病机理的认识与治疗研究概况
        1.1 麻木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减慢有密切关系
        1.2 慢性压迫、缺血、营养缺乏、炎症、中毒等都可导致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减慢
        1.3 西药治疗麻木因其缺乏针对性而存在争议
        2 中医对麻木的认识及其流派
        2.1 先秦至三国时期为麻木病证认识的初步形成期
        2.2 晋唐以荣卫不和,风寒入于肌肉立论
        2.3 宋辽金元时期百家争鸣,初步区分麻与木
        2.4 明代充实麻木理论,治疗方法更加丰富
        2.5 清代医家继承前人经验,在理论与治疗上均有突破
        2.6 现代中医继承先辈智慧经验,发病学说渐成体系,辨证方法日臻完善
    第二章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理论研究
        1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立论依据
        1.1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古代文献依据
        1.2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临床依据
        1.3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是治疗麻木的重要治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蠲痹通络方治疗60例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疗效评价
    1 诊断标准与病例纳入标准
        1.1 麻木中医诊断依据
        1.2 麻木气血不足、风痰瘀阻证诊断依据
        1.3 西医诊断标准
        1.4 病例纳入标准
        1.5 病例排除标准
        1.6 病例终止标准、脱落及剔除标准
    2 观察指标
        2.1 麻木病程
        2.2 麻木部位
        2.3 麻木发作频率
    3 统计学方法
    4 临床资料
        4.1 病例来源及分组
        4.2 两组病例脱落情况
        4.3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4.4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4.5 两组患者既往病史
        4.6 两组患者个人史
        4.7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4.8 两组患者麻木诱发或加重因素
        4.9 两组患者麻木部位
        4.10 两组患者麻木程度
        4.11 两组患者麻木发作频率比较
        4.12 两组麻木不同疾病分布情况
    5 治疗方法
        5.1 治疗组
        5.2 对照组
        5.3 合并治疗处理
    6 疗效评定
    7 治疗结果
        7.1 两组总疗效比较
        7.2 两组治疗后麻木改善程度比较
        7.3 两组治疗后麻木发作频率比较
        7.4 两组不同病种麻木疗效比较
        7.5 两组患者麻木相关症状改善程度比较
        7.6 两组患者伴随症状改善程度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麻木病因病机探讨
        1.1 麻木虽有外感、内伤之分,而以内伤为常见
        1.2 气血不足、风痰瘀阻是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基本病机
    2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基本治法
    3 临床常用加减药物功效分析
        3.1 桂枝
        3.2 肉桂
        3.3 细辛
        3.4 桑枝
        3.5 羌活
        3.6 秦艽
        3.7 葛根
        3.8 片姜黄
        3.9 白附子
        3.10 川牛膝
        3.11 防己、天仙藤
        3.12 桑寄生、杜仲
        3.13 地鳖虫
        3.14 生地黄
        3.15 赤芍
    4 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发病特点分析
        4.1 中老年女性多发
        4.2 高血压病患易患麻木
        4.3 肢体静止、寒冷刺激是麻木主要的诱发或加重因素
    5 蠲痹通络方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疗效分析
        5.1 蠲痹通络方治疗麻木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
        5.2 蠲痹通络方能明显改善麻木程度
        5.3 蠲痹通络方能明显减少麻木发作频率
        5.4 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相关症状
        5.5 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气血不足、风痰瘀阻证候表现
        5.6 蠲痹通络方对多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疾病均有明显疗效
    6 结论
    7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四、腕踝针配合隔姜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6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燔针灼刺法结合麦粒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临床研究[D]. 杨林.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针剌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系统评价及与循经起止取穴法对比的临床观察[D]. 陈静.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3]隔姜灸配合普通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项痹的临床疗效观察[D]. 木巴拉克·开赛尔.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4]针刀结合毫针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苏瑶.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5]隔姜灸结合针刺治疗风寒型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D]. 曾友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灵枢·官针》刺法探讨[D]. 宋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7]股外侧皮神经炎的中医治疗概况[J]. 杨宗润,冯树贵,周天,郭龙,黄勇.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08)
  • [8]“针刺结合闪火灸”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徐建庭. 云南中医学院, 2018(10)
  • [9]电针夹脊配合围刺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疗效观察[D]. 丛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6(08)
  • [10]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临床研究 ——附蠲痹通络方治疗60例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疗效观察[D]. 林玉慧.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腕踝针联合隔姜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6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