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剪纸专家(64)张国权

民间剪纸专家(64)张国权

一、民间剪纸能手(64) 张国铨(论文文献综述)

姜艺景[1](2021)在《城市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鞍山城市品牌形象建构研究》文中提出

吴健[2](2019)在《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领域的薄弱环节。本论文以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核心概念为逻辑起点,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相关理论为指导,运用多学科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内涵、类型和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运用及其创新进行深入探讨,不仅能够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够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提供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在思想政治教育交往活动过程中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生动、直观、富有感染力的形象,教育引导人们提高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方式和方法。这种方式方法是广义的方式方法,它既包括具体的方式方法,也包括指导这些方式方法的理论,是二者的有机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形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运用形象进行自我教育的方法,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过程中都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必须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忽视任何一方的作用都是片面的。简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运用形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感染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形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接受教育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受到有益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真善美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以形象本身或形象化的方法提升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形象”的属性不同,并充分考虑各种“形象”之间的重合与差异,可将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划分为艺术形象教育、情境形象教育、人格形象教育和数字形象教育。相较于其它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主要具有阶级性、直观性、情感性、潜隐性、审美性五大特点。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间性”,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双向交往互动的过程。可以分别从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接受和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运用出发,考察教育对象和教育者是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活动中发挥自身的主体性的。在此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深入研究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运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如何在新时代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进行深入探讨,增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研究的最终目标。至此整个研究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教育对象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接受者,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自我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接受过程不是教育对象单方面的事情,它既是教育者选取、打磨、传导形象教育载体的过程,也是教育对象吸收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是与教育者地位相适应的独立的主体,只有全面掌握其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接受的生理和心理机制,才能为精准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为此,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接受过程中的几对主要矛盾进行辩证分析,为有效化解这些矛盾提供理论指导。因为在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主观意愿和教育对象接受程度之间的矛盾、教育内容丰富性与教育形式多维性之间的矛盾、教育目标的设定与教育效果的取得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关系的解决直指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何以“生效”?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施动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运用过程中具有主导性的作用,需要在综合把握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前提下,不断提升自身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能力素质。中国共产党在九十余年的奋斗历程中,不仅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优良传统,而且在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运用过程中形成了宝贵的经验。考察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历程,总结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运用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对于新时代科学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团结教育广大无产阶级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最终目的、大众化的教育导向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教育路径、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形象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根本方法、善于利用典型形象开展教育活动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基本方法、宣传思想工作的柔性转向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运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教育内容上淡化意识形态导向、教育方法上群众性不强、教育载体上作品质量参差不齐、教育者缺乏自己的话语体系,只有深入分析研究这些突出问题及其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才能够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创新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核心内容,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最终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人民群众呼唤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新时代召唤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互联网革命和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给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既是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运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回应,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针对性有效性的内在要求。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创新的政治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创新要顺应时代潮流、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优质资源、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讲好中国故事、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传播渠道是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创新的五条基本路径。它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使之落到实处,才能够取得实效。本论文还特别关注了如何根据青年群体的思想状况、年龄特点、价值取向、兴趣偏好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这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重中之重。

刘玮琦[3](2019)在《莫言与茂腔》文中研究表明自幼成长于高密文化滋养下的莫言,受到了诸如高密剪纸、扑灰年画、茂腔、传奇鬼怪故事等的影响,其中,高密茂腔不仅陪伴莫言成长,还是缓解他枯燥文化生活的娱乐方式,因此,对其文学观的形成以及文学作品的创作发挥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对他最具意义的民间文化。在茂腔持续影响着莫言的生活与创作的同时,莫言也在积极地为家乡戏曲做贡献,他在戏曲发展滞缓的条件下,为推动茂腔传承尽心尽力。莫言与茂腔的双向互动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地域文化之于作家的精神支持激励着作家对于故乡的反馈,这种良性循环不仅仅会使作家的文学作品呈现出个性化的特征,还让我们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价值。莫言由于童年生活枯燥单调,再加上乡村文化赤贫,戏曲便成为他们主要的娱乐方式,听戏、演戏、编戏,莫言完全沉醉在茂腔带来的乐趣中,然而,茂腔的影响不单单是对于莫言个人,当时,莫言的家人以及乡亲村民,整个村子的人都对茂腔怀有满满的热情,这种浓郁的氛围增加了莫言对茂腔的喜爱程度。茂腔这种来自民间艺术家创作的舞台艺术,其内容体裁源自乡村日常生活、价值观围绕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语言风格更是充满地域特色分方言土语,再加上传统茂腔戏女性人物勇敢刚强敢爱敢恨,种种特征都对莫言文学观的形成发挥了作用。茂腔作为高密的地域文化自莫言创作一开始便出现在作品中,以《红高粱》为始,直到2019年初《上海文学》的《一斗阁笔记》,茂腔一直以特殊的身份存在于莫言的作品中,其中以《檀香刑》《锦衣》《高粱酒》三部作品最具代表意义,也最能体现出戏曲化的作品特征。《檀香刑》将整部小说融合在戏曲当中,既可以说是小说的戏曲化,也可称作戏曲的小说化,是莫言向民间“撤退”的典型之作;《锦衣》是莫言创作的首部戏曲文学剧本,以故事的民间性、传奇性、社会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以人性真情为核心的主旨,符合莫言一贯的创作风格;《高粱酒》可以说是剧本版的《红高粱》,为茂腔对莫言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的全新的素材。莫言对茂腔不仅怀着一腔热爱,也在不断地将这一地域文化弘扬开来,在创作文学作品之外,他还致力于茂腔的传承发展,特别是在前些年戏曲发展滞缓的时候,他多次参加高密相关研讨会,也在各种传播平台宣扬家乡小戏。在莫言等相关人士的计策以及国家的支持下,茂腔在新世纪以来,峰回路转,借着新媒体的发展,迎来了自身的机遇,机遇与挑战共同推进着茂腔走向更加辉煌的道路。

由卫娟[4](2019)在《剪纸、花布、泥塑……鲍家虎的美感民间》文中研究说明鲍家虎曾发愿,在80岁时做完三本书。《乡情野趣——鲍家虎曹根娣画集》《山东民间剪纸集萃》已经完美呈现,第三本也正在筹备中。这两本书,民间风情浓郁,集中了鲍老一个甲子的山东民间美术之旅的精华。1988年6月,鲍老参加文化部在西安召开的"全国民间工作会议"并被文化部授予"民间美术工

黄本亮[5](2018)在《从民间出走到返归乡土—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发展可谓精彩纷呈。其间,民间剪纸艺术生存的农耕文化土壤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巨变,为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搭建了立体文化生态,并推动其产生亦步亦趋的变化。论文研究融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图像学方法等于一体,对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进行了整体性研究。行文在理嬗变脉络、析嬗变动因、观嬗变走向、汇嬗变经验、辨嬗变隐忧的同时,也揭示了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与民间文化价值转向在历史和逻辑两个向度的复杂性关联与互动。这不仅将中国民间剪纸在各个时期散落的历史碎片串起,也为当下民间剪纸艺术发展提供了现实语境和实践参照。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纠结跌宕。清末民初是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文化生态突变的时代。在内部社会变革、外来文化渗透和民间文化启蒙中,民间剪纸艺术生存空间发生新变,教育传承方式开始肇始,应用载体逐渐出新,审美特征发生转轨。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中国民间剪纸艺术迈出从民间出走的步伐。随后,在延安文艺运动、新中国手工业合作化运动和“文革”三种意识形态征召下,民间剪纸艺术表现出与政治意识形态的紧密关联,这一方面推动民间剪纸艺术呈现现实主义审美转向,另一方面也逐步使民间剪纸游离民间文化本体。这种过度依附政治征召的发展路径,在改革开放语境中被剥离。改革开放后,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快速复苏,不仅民间剪纸艺术活动全面展开,而且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审美旨趣开始回归,甚至民间剪纸开始作为一种独立艺术样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并确立其审美独立性。其间,虽然中国民间剪纸艺术重返百花齐放之状,但也渐显绘画化倾向。学者对民间剪纸艺术绘画化倾向展开了及时反拨,短暂守护了复苏成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不仅民间剪纸艺术依附的农耕文化十壤加速消逝,而且民间剪纸艺术在逢迎市场的调适中不断抛弃自身文化内核。在经济利诱下,作为生产消费的民间剪纸在逢迎市场的过程中开始呈现同质化倾向。市场经济时代民间剪纸艺术文化生态巨变推动其呈现整体衰微之势。进入21世纪,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发展成果在此汇聚。同时,生存困境中的民间剪纸也迎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契机。民间剪纸艺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中开始文化赋值,并渐显文化重塑之势与多态共生之状。综而释之,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经历了从民间出走到返归乡土的曲折历程。其间,民间剪纸艺术虽然经历了抽象化、工具化、符号化的存在状态,但最终寻回了民间文化本体地位。这既是民间剪纸文化内驱力的结果,也是民间文化自信的体现。因此,当下民间剪纸艺术发展应遵循民间文化自身规律,使其尽可能在自然状态下展现蓬勃生机。

柴颖[6](2017)在《庆阳民间传统香包的嬗变》文中研究表明女红文化在中国传承几千年历久弥新,其独特的魅力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女红作品也因伴随人们的一生而具有超越时代的审美价值。居于黄土高原的庆阳妇女热爱生活善于刺绣,将刺绣融入日常生活,成为民俗活动的参与者。庆阳香包作为刺绣种类的一种,是来自民间反映陇东地域民族情感的历史文化积淀。本论文以文化嬗变的角度切入研究庆阳民间传统香包,目前这个领域还存在着很大的研究空间。此论文的结构框架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从选题的目的及意义,有关本论题的研究现状,本论题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三方面对本文进行了综合概述,交代了研究基调。第二部分解说庆阳香包作为农耕文化的产物经历的历史阶段,经久不绝的历史背景。第三部分论述庆阳传统香包的艺术特色。第四部分探讨庆阳香包嬗变的时代语境,主要包括庆阳香包嬗变的原因、现状和历史规律。第五部分是关于庆阳香包本质问题的思考,审视庆阳香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角色定位,即如何渡过传统与现代磨合的瓶颈期,走上良性嬗变转型之路,激发出二次创造力,寻求生存与发展空间。本文的主要观点表现在:庆阳香包的生存环境由农耕社会转变为市场经济社会,因此嬗变是必然要发生的。主要因为人们民俗意识的弱化进而导致造型与本质特征的变异,最终催化了庆阳香包的嬗变,从而适应不同时代与不同人群的需要。

张宏宏[7](2016)在《烟台“新剪纸”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烟台剪纸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它的题材丰富,种类繁多,在剪纸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时间的不断推进,特别是建国后,烟台涌现出了一些与传统剪纸不同,具有创意的剪纸艺术家,他们的创作手法、表现方式、题材类型等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剪纸也不再是仅仅限于农村妇女、民间艺人的一门艺术,许多专业美术家也参与其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烟台“新剪纸”。本文旨在通过对建国初期至二十一世纪初期出现的烟台“新剪纸”艺术进行研究。这是建国以来烟台剪纸艺术的繁荣、发展,创新期,通过对这一时期烟台“新剪纸”的整理、研究和总结,不仅能充实烟台当代文化史研究的形象化资料,还能对烟台传统剪纸向“新剪纸”的转变,提供一份借鉴资料。本文由第一部分绪论、第二部分概述烟台剪纸艺术、第三部分烟台“新剪纸”的风格特征、第四部分烟台“新剪纸”与传统剪纸的借鉴与改造、第五部分结论组成。绪论中,主要写了研究烟台“新剪纸”的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概述烟台剪纸艺术又分为三方面,先阐述了烟台“新剪纸”词汇在其他剪纸文本中的使用情况;再描述了烟台“新剪纸”产生的文化转型。第三方面调查研究了烟台“新剪纸”的内涵与发展历程。论文第三部分写了烟台“新剪纸”的风格特征,这一部分是论文的重点,并将其分为四方面,先研究阐述了“新剪纸”的内容和题材;再研究“新剪纸”的表现形式;第三方面研究“新剪纸”的艺术特点与风格;第四方面,研究“新剪纸”的工具与材料。第四部分介绍烟台“新剪纸”对传统剪纸的借鉴与改造,包括了烟台“新剪纸”与传统剪纸的差异,烟台“新剪纸”的未来发展之路。最后一部分结论,对本文的内容进行简要的总结概括,希望能对烟台“新剪纸”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本文主要通过对建国后烟台“新剪纸”的时代特征、装饰韵味、风格特点等的研究,揭示其艺术内涵,同时引起人们对烟台“新剪纸”艺术的重视,一起来传承保护烟台“新剪纸”艺术。

李艳平[8](2016)在《陕甘宁边区民间艺术的时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陕西省甘肃边境地区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执政的反日本民主党根据地权力的中心,在这个时期边区民间艺术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具有时代价值的民间艺术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学界已有对于民间艺术的研究。研究以《延安时期文艺座谈会》及《解放日报》的内容中,此次论文对民间艺术的历史演进做了介绍,并将民间艺术的发展划分成萌芽时期、成长时期、繁荣时期、曲折发展时期及转变时期五个阶段。其次,对陕甘宁边区民间教育背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然后,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收集、阅读和整理,对边区民间艺术的工作任务、组织和人员构成、活动形式及特点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对成果显着且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进行了重点分析。最后,对陕甘宁边区民间艺术进行客观评价,指出其在提高边区群众文化水平、移风易俗、激发民众抗战热情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汲取边区民间的合理经验,对于我们今天加强陕甘宁边区民间艺术的继承与创新和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

李娟[9](2013)在《中国当代女性法官职业群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当下的司法队伍中,女性法官这一职业群体表现出了较为凸显的发展态势和影响力。从数量上看,女性法官职业群体的规模日益扩大,尤其在一线审判业务岗位上的女法官们更是表现出了较强的发展态势;从质量上看,伴随着优秀女法官们的层出不穷,女性法官们的法官职业化水平也日益受到了来自官方层面和民间层面的认可和支持。本篇论文以“中国女性法官职业群体”为研究对象,基于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详细、客观、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了中国女性法官职业群体的基本结构状况及其特点、性别差异和审判优势、功能作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一是为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中国当下的女性法官职业群体的基本现状、性别差异和存在的问题等提供客观的实证支撑;二是为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中国当下的女性法官职业群体在中国司法审判过程中的地位、影响和作用提供理论指导;三是为全面、客观的优化和改进中国当下的女性法官职业群体乃至整个法官队伍奠定理论基础。本文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部分,起到开篇引题的作用。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问题、研究价值、研究综述、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创新以及研究中的难点和不足。第二章为基本理论部分,起到高屋建瓴之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阐述了本文研究所立足的理论视角,即性别和性别差异理论、社会分工和法官职业理论、功能主义理论。二是界定了本文研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即法官、女性法官、中国女法官。为本文研究和分析中国女性法官职业群体奠定理论基础和概念基础。第三章主要介绍了笔者以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互联网信息搜集为主要调查方法而进行的社会调研的基本概况,其目的在于证实本篇论文所依赖的实证资料的可信性和可供参考性。第四章至第七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四章和第五章都是基于依据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而得来的调研资料而对女性法官职业群体所进行的实证研究。这种研究既是基于调研资料对女性法官职业群体的现状(基本结构现状、性别差异)所进行的一种描述,又是基于基本理论对女性法官职业群体现状所进行的一种评价。这两章的主要作用在于:一是为科学的认识和把握女性法官职业群体提供实证支撑;二是为科学的改进女性法官职业群体提供认识论基础。具体而言:第四章侧重从宏观层面把握女性法官职业群体的基本现状:一方面介绍了女性法官职业群体的基本结构现状,涉及规模现状、质量现状、层级分布、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结构、主审案件类型、男女法官性别比以及工资待遇等方面;另一方面又对这一基本结构现状所表现出来的特点进行了总结与分析,主要涉及到女性法官职业群体的规模、质量、性别结构和地区差异等方面。第五章侧重从微观层面把握女性法官职业群体所表现出来的性别差异,即用大量的笔墨介绍了女性法官职业群体在司法实践中所凸显出来带有女性性别特点的外部差异、内部差异和审判优势。具体而言,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与男性法官相比,女性法官职业群体所具有的能够凸显女性性别特点的外部差异,主要涉及到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的差异;二是女性法官职业群体自身所凸显出来的内部差异和基本分类;三是女性法官职业群体在司法实践中凸现出来的审判优势。第六章则立足于中国即有的政治体制和司法体制,立足于中国社会的本土化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从司法系统和法治系统两个层面,分别阐述了女性法官职业群体在中国司法实践中所具有的积极功能和消极功能。第七章主要分析和研究了中国女性法官职业群体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中国女性法官职业群体所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工作角色与家庭角色冲突、在法院权力关系中的劣势地位、中国优秀女法官不合理的评价机制以及女法官们表现出来的消极性心理特征等四个方面。要想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抓住问题的本质,不仅要从内部管理制度和外部环境两个层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且还要对女性法官们进行分类管理和优化。

何圣伦[10](2011)在《苗族审美意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分布地区较为广泛,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由于其原始的宗教意识、民族迁徙的历史经历以及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使这个民族形成了复杂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这些独特的文化影响了苗族人认识世界和表现世界的方式,从而形成了苗族独特的审美意识。首先,苗族万物有灵观念导致其巫神文化的产生,影响了苗族人认识世界的基本立场,也从精神空间延展了苗族人眼中的现实世界。其次,苗族族群支系众多,各支系在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了具有个性特征的亚族群文化,丰富了苗族审美文化的内容。第三,苗族在迁徙历史中与其他民族有过融合与分离,对其他民族的文化因素有被动的接受也有主动的影响,这种文化上的交流,进一步造成了苗族审美意识的复杂性。本文在丰富的苗族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对苗族的审美意识进行梳理。力图从美学、人类学角度入手,对影响苗族审美意识的各种因素、苗族审美意识的内涵及其表现进行研究,利用比较的方法来突出苗族审美文化的独特性,最后还对民族审美意识在苗族民间艺术中的体现进行了整理。首先,影响苗族审美意识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苗族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广泛分布是导致苗文化丰富性、多样性的基本条件;而苗族悲壮的迁徙历史不但决定了苗族审美意识的基本特点,还促进了苗族与其他民族在文化上的交流,丰富了苗族审美文化的内容;苗族偏僻、恶劣的生存环境是苗族万物有灵意识产生土壤,苗族尚力、神秘、狞厉、阴柔等美学范式都与此有密切的联系;而苗族先民较为原始的直觉思维、简单类比思维是他们认知世界最重要的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对苗族审美主体的心理构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也影响了苗族艺术的创造。其次,从构成苗族审美意识的基本因素看,崇生意识、真善意识、生态意识和神巫意识是其主要的内容。崇生意识源于苗族的泛生命观念,人与自然的亲缘关系影响了苗族审美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苗族人赋予自然对象的人格化精神,以及苗族人对人本身作为观审对象的客体意义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苗族审美意识的独特性。真善意识是苗族人对人生存意义的价值目标,当生命的生存与繁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出现在人们的观察视野时,苗族人以真和善的标准来评价要求每一个苗族生命个体,并将这种标准作为一种伦理美渗透到苗族的五缘文化之中。生态意识则体现了苗族先民在长期迁徙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人与他人的和谐关系以及苗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间相互影响的关系。神巫意识来自苗族的原始宗教,在各种充满真与幻的宗教活动中,苗族人具有创造性的形象思维赋予了苗族民间艺术神秘性,使其体现出一种神奇的迷幻美。第三,从苗族众多的民间艺术看,丰富而复杂的苗族审美意识集中在尚力、阴柔、繁复、拙稚以及狞厉等美学范式之中。尚力对于长期因恶劣生存环境和外族压力而十分压抑的苗族人来说,其实就是一种生活理想。通过各种宗教仪式和民间艺术来提升、鼓动现实中生命的力量,也是委顿、抑郁的苗族个体生命的发泄。如果说尚力之美是苗族人的理想表达的话,那么阴柔之美则是他们生活现实的一种体现,苗族生活中残留的母性崇拜、内敛的性格以及苗族民间艺术中平顺柔性的风格体现了与尚力相对的阴柔之美。长期贫困的生活现实是苗族人逐渐形成了以多为美、以富为美的习惯,他们往往将这种标准贯彻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服饰中以银饰的多、形状的大为美,以披肩、胸兜、围腰、腰带等配件上绣花的密集为美,以刺绣中纹饰结构的复杂为美,这就是苗族繁复的美学范式。苗族拙稚之美是指一种自然、朴素和单一的美,在苗族先民的生活中,诸如宗教仪式、民间歌舞、服饰制作等民间技艺在苗族先民看来不一定是一种艺术行为,而是他们生命意志的直接表达,当然,当时能够运用于民间艺术创作上的技巧本身是有限的。狞厉的基本意思是凶恶可怖,苗族狞厉之美主要表现在宗教仪式和苗族人对自己身体装扮之中,他们试图通过一种可怖场面和凶恶的身体扮相来获取自然神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苗族狞厉之美表现了他们的图腾崇拜和宗教感情。从苗族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形态看,苗族审美意识中驳杂甚至充满矛盾的各种因素都并存于这些苗族民间艺术之中。在苗族史诗和故事传说是苗族最重要的文化传播渠道,同时也体现了苗族先民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追求,其中最突出的是口传叙事具有非理性的叙事之美。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的物质载体,对苗族历史的记载和对苗文化的传播使其具有凝重的风格,而苗族服饰结构的简单与细节处理的繁琐、服饰主体简单与配件的繁多等充满矛盾的特征,体现了苗族服饰美学意义的复杂性。可以说,苗族仪式就是苗族人的生活方式,无处不在的仪式具有原始戏剧的表演特征,体现了一种神秘奇幻之美。苗族歌舞是民族审美意识的形象表达,从表现的内容和情感看,苗族歌舞集喜和悲于一体;从表现技巧看,苗族歌舞将粗犷与优美的风格相融。苗族审美意识体现在苗族的宗教仪式、衣食住行、人际交流等各个方面,是苗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与这种古老的民族文化一样,一方面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具有驳杂甚至矛盾的特点,为当今普遍性的审美文化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意义。

二、民间剪纸能手(64) 张国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间剪纸能手(64) 张国铨(论文提纲范文)

(2)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创新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创新点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根本遵循: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一、文艺意识形态理论
        二、精神生产理论
        三、先进典型教育理论
    第二节 本土资源:中国古代相关理论
        一、文以载道论
        二、风习教化论
        三、文如其人论
    第三节 重要借鉴:西方相关理论
        一、文艺社会认识理论
        二、认知心理学理论
        三、文化软实力理论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内涵、类型和特点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概念
        一、形象
        二、形象教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类型
        一、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形象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形象教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人格形象教育
        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形象教育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特点
        一、阶级性
        二、直观性
        三、情感性
        四、潜隐性
        五、审美性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接受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接受的过程
        一、形象思维的参与
        二、典型化
        三、在使用中修正
        四、感同身受(内化于心)
        五、积极践行(外化于行)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接受的机制
        一、生理机制:人的情感体验
        二、心理机制:历史文化心理积淀
        三、解释机制:人的“前理解”结构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接受过程中的矛盾把握
        一、教育者主观意愿与教育对象接受程度之间的矛盾
        二、教育内容丰富性与教育形式多维性之间的矛盾
        三、教育目标的设定与教育效果的取得之间的矛盾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运用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运用的基本要求
        一、提升教育者开展形象教育的能力素质
        二、了解教育对象
        三、综合把握环境因素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运用的经验
        一、团结教育广大无产阶级
        二、大众化的教育导向
        三、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形象教育
        四、善于利用典型形象开展教育活动
        五、宣传思想工作的柔性转向
    第三节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教育内容:淡化意识形态导向
        二、教育方法:群众性不强
        三、教育载体:作品质量参差不齐
        四、教育者:缺乏自己的话语体系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创新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创新是时代的要求
        一、新时代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二、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新时代高新技术变革的需要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创新的路径
        一、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创新的政治方向
        二、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创新要顺应时代潮流
        三、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优质资源
        四、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讲好中国故事
        五、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传播渠道
    第三节 青年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创新
        一、与新媒体相结合
        二、从语言切入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改革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莫言与茂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莫言的成长与茂腔
    第一节 莫言的童年生活与茂腔
        一、童年莫言与茂腔
        二、莫言家人与茂腔
        三、莫言乡亲与茂腔
    第二节 茂腔对莫言文学观的影响
        一、“作为老百姓写作”的文学观
        二、“阴盛阳衰”的作品人物趋向
第二章 茂腔对莫言作品的影响
    第一节 初露锋芒:《檀香刑》对茂腔的借鉴
        一、茂腔是《檀香刑》创作、构思的源泉
        二、茂腔为《檀香刑》提供程式化叙事结构
        三、茂腔中女性人物是眉娘性格塑造的榜样
        四、《檀香刑》的主旨受到茂腔价值观念影响
    第二节 崭露头角:衣锦的莫言与莫言的《锦衣》
        一、《锦衣》的叙事特色
        二、莫言的创作动机
        三、《锦衣》的突破与超越
    第三节 推陈出新:《高粱酒》戏曲文学剧本改编
        一、剧本《高粱酒》的文学性
        二、从小说、电影到戏曲-影视改编中的小说借鉴
        三、从小说到剧本-小说与戏曲剧本的差异
第三章 莫言对茂腔发展的贡献
    第一节 茂腔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第二节 莫言对茂腔传承与创新的推动
        一、莫言与茂腔的动态传承
        二、茂腔在新时期的机遇与成就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5)从民间出走到返归乡土—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相关界定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方法
    六、思路框架与内容
    七、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开化民间:内动外渗开启民间剪纸艺术应变图新(20世纪初至30年代)
    1.1 清末以前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程式化演进
        1.1.1 稳定的演进脉络
        1.1.2 程式特征的固守
    1.2 社会变革引起民间剪纸艺术生存空间变化
        1.2.1 农耕社会结构的松动
        1.2.2 城市商业经济的兴起
        1.2.3 新旧风俗习尚的交锋
    1.3 民间文化启蒙拓宽民间剪纸艺术承传方式
        1.3.1 民间文化启蒙语境中的民俗剪纸辑录
        1.3.2 剪纸教育承传方式的肇始
        1.3.3 剪纸应用载体的新显
    1.4 民间剪纸艺术变异性特征萌醒的双向进路
        1.4.1 内容题材创新与审美价值的转化
        1.4.2 西方艺术浸染与剪纸语言的变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征召民间:意识形态征召民间剪纸艺术鼎新革故(20世纪40年代至70 年代中期)
    2.1 延安文艺运动指引木刻窗花革命现实主义探索
        2.1.1 创新主体民间观念的意识形态过滤
        2.1.2 革命战争催生民间剪纸宣传新功能
        2.1.3 战时宣传功能牵引剪纸图像范式变化
        2.1.4 木刻窗花革命现实主义的艺术追求
    2.2 手工业合作化主导民间剪纸艺术现实主义勃兴
        2.2.1 新中国民间剪纸手工业合作化的展开
        2.2.2 合作化运动中剪纸艺人地位上行的助推
        2.2.3 民间剪纸艺术现实主义转向之时代追随
        2.2.4 民间剪纸艺术写实手法渐熟
    2.3 “文革”催征下的民间剪纸艺术审美革故异化
        2.3.1 “文革”文艺标准对“民间”的政治纯化
        2.3.2 民间剪纸艺术传统文化生态的驱离
        2.3.3 “文革”主题剪纸民间审美意识的异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在民间:改革开放推动民间剪纸艺术复苏立新(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3.1 改革开放开启民间剪纸热的兴盛
        3.1.1 国家文化理念中的民间文化认同
        3.1.2 民间剪纸艺术活动的全面展开
    3.2 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审美旨趣的回归
        3.2.1 传统民间剪纸艺术价值的苏醒
        3.2.2 民间剪纸艺术传统风格的复苏
    3.3 民风新作型剪纸地位的上扬与反拨
        3.3.1 传统民俗剪纸向民风新作剪纸的滑动
        3.3.2 传统民间剪纸艺术绘画化倾向的反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利诱民间:市场经济利诱民间剪纸艺术吐故逢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
    4.1 民间剪纸文化依附渐失中的经济属性凸显
        4.1.1 市场经济驱诱民间剪纸依附的文化政策转向
        4.1.2 城乡结构固化抽离民间剪纸村社文化传统
        4.1.3 旅游消费刺激民间剪纸艺术经济价值膨胀
    4.2 作为生产的民间剪纸逢迎市场的产销调适
        4.2.1 创作方式从“技艺型”向“设计型”切换
        4.2.2 产销方式从“分散型”向“整合型”优化
        4.2.3 艺人身份从“单一型”到“多元型”逢源
    4.3 作为消费的民间剪纸逢迎市场的审美趋同
        4.3.1 审美主题从“民俗文化”走向“审美文化”
        4.3.2 审美功能从艺人“自娱”走向市场“娱他”
        4.3.3 审美风格从“俗”趋“雅”中的趋同倾向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返归乡土:非遗契机唤醒民间剪纸艺术文化重塑(21世纪初至今)
    5.1 民间剪纸生存困境中的非遗契机
        5.1.1 政府非遗剪纸保护工程的展开
        5.1.2 社会团体非遗剪纸保护的成效
        5.1.3 民间群体剪纸发掘守护的前瞻
    5.2 非遗激活民间剪纸艺术文化赋值
        5.2.1 非遗剪纸传承中的文化叠加转向
        5.2.2 非遗剪纸保护中的公共文化面向
        5.2.3 非遗剪纸保护对地方话语的引入
    5.3 非遗语境下民间剪纸艺术分野共生
        5.3.1 原生态传承型剪纸与程式特征的回归
        5.3.2 市场态生产型剪纸与大众审美的表达
        5.3.3 艺术态创新型剪纸与个性风格的探索
    本章小结
总结与反思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一、文中图片来源
    二、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发展大事记
    三、中国有剪纸的民族主要剪纸类型及分布区域一览表
    四、调研访谈采风录摘编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获奖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致谢

(6)庆阳民间传统香包的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本论题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2 庆阳香包的起源与发展概述
    2.1 庆阳香包的兴起
    2.2 庆阳香包的发展历程
3 庆阳传统香包的艺术特色
    3.1 庆阳香包的品种分类
    3.2 庆阳香包的造型内涵
    3.3 庆阳香包的装饰特征
4 庆阳香包嬗变的时代语境
    4.1 庆阳香包嬗变的原因
    4.2 庆阳香包现状分析
    4.3 庆阳香包嬗变的历史规律
5 关于庆阳香包的思考
    5.1 领悟庆阳香包艺术的真谛
    5.2 感受庆阳香包的情感传递
    5.3 研究庆阳民间传统香包的重要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图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7)烟台“新剪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 研究现状
    (四)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述烟台剪纸艺术
    (一) 烟台“新剪纸”词汇在剪纸着作文本中的使用
    (二) 烟台“新剪纸”产生的文化转型
    (三)烟台“新剪纸”的内涵与大概发展历程
        1. 烟台“新剪纸”的内涵
        2. 烟台“新剪纸”发展大概历程
第三章 烟台“新剪纸”的风格特征
    (一) 烟台“新剪纸”的内容和题材
        1. 政治题材
        2. 生产生活题材
        3. 烟台风景题材
    (二) 烟台“新剪纸”的表现形式
        1. 单色剪纸
        2. 彩色剪纸
    (三)烟台“新剪纸”的艺术特点与风格
        1. 艺术语言的理性化
        2. 构图造型的空间层次、平面装饰化
        3. 色彩搭配的细密、合理科学化
        4. 形象真实造型性强
    (四)烟台“新剪纸”的工具与材料
第四章 烟台“新剪纸”对传统剪纸的借鉴与改造
    (一) 烟台“新剪纸”与传统民间剪纸的差异
        1. 烟台“新剪纸”的“新”
        2. 传统民间剪纸与“新剪纸”的不同
    (二) 烟台“新剪纸”的未来发展之路
        1. 烟台“新剪纸”的功能
        2. 烟台“新剪纸”的代表人物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陕甘宁边区民间艺术的时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依据
2 陕甘宁边区民间艺术产生新价值的时代背景
    2.1 当年人们的娱乐生活对陕甘宁边区民间艺术新价值的影响
    2.2 中国传统文化对陕甘宁边区民间艺术新价值的影响
    2.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陕甘宁边区民间艺术新价值的影响
3 陕甘宁边区民间艺术新价值的时代意蕴
    3.1 边区民间说唱艺术的时代意蕴
        3.1.1 说唱艺术的兴起
        3.1.2 说唱艺术文化价值
    3.2 边区信天游民歌艺术的时代意蕴
        3.2.1 信天游民歌艺术起源及其特点
        3.2.2 信天游民歌艺术传承与创新
    3.3 边区民间秧歌剧艺术的时代意蕴
        3.3.1 秧歌剧艺术起源及思想内容
        3.3.2 秧歌剧艺术深远影响
    3.4 边区民间剪纸艺术的时代意蕴
        3.4.1 剪纸艺术表现内容及文化意蕴
        3.4.2 剪纸艺术给予现当代艺术启示
4 陕甘宁边区民间艺术的现代价值
    4.1 从其整理与传承中探讨其现代价值
    4.2 从其开发与创新中探讨其现代价值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中国当代女性法官职业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价值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价值
    第二节 研究综述
        1.2.1 女性法官职业群体的性别特点和差异研究
        1.2.2 女性法官职业群体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1.2.3 女性法官职业群体的功能与作用研究
        1.2.4 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评价
    第三节 研究思路
        1.3.1 研究思路
        1.3.2 基本特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1.4.1 问卷调查法
        1.4.2 深度访谈法
        1.4.3 文献分析法
        1.4.4 补充说明
    第五节 研究创新
        1.5.1 研究视角的创新
        1.5.2 研究结果的创新
    第六节 研究难点与不足
        1.6.1 研究难点
        1.6.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
    第一节 基本理论
        2.1.1 性别和性别差异理论
        2.1.2 社会分工和法官职业化理论
        2.1.3 功能主义理论
    第二节 基本概念
        2.2.1 法官
        2.2.2 中国法官
        2.2.3 中国女法官
第三章 女性法官职业群体的调研基本概况
    第一节 问卷调查基本概况
        3.1.1 样本抽样说明
        3.1.2 样本的地区分布
        3.1.3 基本内容
    第二节 深度访谈基本概况
        3.2.1 样本抽样说明
        3.2.2 样本的地区分布
        3.2.3 基本内容
    第三节 官方网站和报纸资料搜集基本概况
        3.3.1 官方网站和报纸类型
        3.3.2 信息的基本内容
        3.3.3 信息分析与整理
第四章 女性法官职业群体基本现状
    第一节 女性法官职业群体的基本结构现状
        4.1.1 规模
        4.1.2 质量
        4.1.3 层级分布
        4.1.4 年龄
        4.1.5 受教育程度
        4.1.6 婚姻
        4.1.7 主审案件类型
        4.1.8 性别比例
        4.1.9 工资待遇
    第二节 女性法官职业群体的基本特点
        4.2.1 规模的不断扩大
        4.2.2 质量的不断提高
        4.2.3 性别结构的失衡与优化并存
        4.2.4 明显的地区差异性
第五章 女性法官职业群体的性别差异和审判优势
    第一节 女性法官职业群体的外部差异
        5.1.1 外部差异的基本内涵
        5.1.2 外部差异的积极性表现
        5.1.3 外部差异的消极性表现
    第二节 女性法官职业群体的内部差异
        5.2.1 内部差异的基本内涵
        5.2.2 内部差异的基本内容
        5.2.3 专业知识型女法官和传统知识型女法官
        5.2.4 未婚型女法官
        5.2.5 已婚型女法官
        5.2.6 领导型女法官和非领导型女法官
    第三节 女性法官职业群体在司法审判中的优势
        5.3.1 庭审语言优势
        5.3.2 调解优势
        5.3.3 在特殊案件中的审判优势
        5.3.4 廉洁司法优势
第六章 女性法官职业群体的功能
    第一节 女性法官职业群体功能基本概述
        6.1.1 功能的特殊性
        6.1.2 功能的系统性
        6.1.3 功能的辩证性
    第二节 女性法官职业群体的积极功能
        6.2.1 在司法系统中的积极功能
        6.2.2 在法治系统中的积极功能
    第三节 女性法官职业群体的消极功能
        6.3.1 不利于法官职业化形象的塑造
        6.3.2 不利于现代化法律理念的塑造
第七章 女性法官职业群体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第一节 女性法官职业群体存在的问题
        7.1.1 工作角色与家庭角色的冲突
        7.1.2 在法院权力关系中的弱势地位
        7.1.3 不合理的评价机制
        7.1.4 特殊的心理压力
    第二节 女性法官职业群体问题解决路径
        7.2.1 内部管理制度的优化与改进
        7.2.2 外部社会环境的优化与改进
        7.2.3 不同类型女法官的优化与改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女性法官职业群体基本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B:访谈表
    附录C:访谈提纲
个人简历

(10)苗族审美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学术史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 苗族审美意识的产生
    第一节 苗族历史和苗族文化概述
    第二节 苗族的历史迁徙和苗族审美意识
    第三节 苗族生活环境和苗族审美意识
    第四节 苗族先民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
第二章 苗族审美意识的内涵
    第一节 崇生意识:泛生命观念中的生命美
    第二节 真善意识:苗族五缘文化中的伦理美
    第三节 生态意识:生存环境中的和谐美
    第四节 神巫意识:生命认知中的迷幻美
第三章 苗族审美意识的美学范式
    第一节 尚力之美
    第二节 阴柔之美
    第三节 繁复之美
    第四节 拙稚之美
    第五节 狞厉之美
第四章 苗族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
    第一节 苗族史诗与故事传说
    第二节 苗族服饰
    第三节 苗族仪式
    第四节 苗族民间歌舞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科研活动

四、民间剪纸能手(64) 张国铨(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鞍山城市品牌形象建构研究[D]. 姜艺景. 辽宁科技大学, 2021
  • [2]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研究[D]. 吴健. 湖北大学, 2019(05)
  • [3]莫言与茂腔[D]. 刘玮琦. 陕西理工大学, 2019(09)
  • [4]剪纸、花布、泥塑……鲍家虎的美感民间[J]. 由卫娟. 齐鲁周刊, 2019(07)
  • [5]从民间出走到返归乡土—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研究[D]. 黄本亮. 上海大学, 2018(02)
  • [6]庆阳民间传统香包的嬗变[D]. 柴颖. 西北师范大学, 2017(02)
  • [7]烟台“新剪纸”研究[D]. 张宏宏. 鲁东大学, 2016(08)
  • [8]陕甘宁边区民间艺术的时代价值研究[D]. 李艳平. 陕西科技大学, 2016(03)
  • [9]中国当代女性法官职业群体研究[D]. 李娟. 南开大学, 2013(06)
  • [10]苗族审美意识研究[D]. 何圣伦. 西南大学, 2011(09)

标签:;  ;  ;  ;  ;  

民间剪纸专家(64)张国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