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生态经济沟渠建设构想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生态经济沟渠建设构想

一、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生态经济沟建设构想(论文文献综述)

喀喇沁旗农牧业局,喀喇沁旗旅游局[1](2014)在《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建设典范之内蒙古喀喇沁旗》文中认为北依茫茫大兴安岭,背靠巍峨奇绝的燕山山脉,喀喇沁旗地处内蒙古东部,蒙、辽、冀三省区交汇处,居东北经济区与华北经济区结合部,东与辽宁省建平县相邻,南与赤峰市宁城县毗邻,西与河北省围场县、隆化县交界,北与赤峰市松山区、红山区接壤,距赤峰中心城区38公里,北京380公里,沈阳500公里,锦州港280公里,赤锦、赤沈、京通铁路和国省公路G306、S206线穿境而过,赤大、赤通、赤朝、赤承高速公路在辖区内交汇,赤峰军民合用机场坐落在境

彭恩强[2](2012)在《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工作在现有管理模式下存在的管理空间不精细、管理对象不具体、信息获取不及时、考核评价不科学、责任监督不到位的问题,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工程建设管理模式、林业生态工程管理模式、防沙治沙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网格化管理的理论、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的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构建了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模式,并以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提出了实施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对策建议,为当前工程的日常动态监管更加精细化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案。①研究了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模式的理论和技术。简述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协同论、“善治”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网格化管理理论,重点分析了它们在网格化管理模式中的作用。概述了计算机网络技术、3S技术、网格地图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指出了这些技术在网格化管理模式中的作用。②构建了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模式。提出了以组织体系、运行体系、保障体系、评价体系、管理信息系统为主要内容的“四体系—系统”总体框架,设计了业务流程,提出了业务模型设计原则,构建了“4721”业务模型。形成了“以网格化为灵魂,以组织体系为基础,以运行体系为根本,以保障体系为保证,以评价体系为关键,以信息系统为支撑”的网格化管护模式。③研究了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数据保障体系。提出将网格分为基本网格和管理网格,适应灵活管理的需要。提出将管护对象分为网格部件和网格事件,并细分大小类,设计编码方案,确定每类部件和事件的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限,为精细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撑。④建立了科学的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评价指标体系。以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为评价方法,提出了22项基本指标和16项比率指标,分别按区域评价、部门评价、岗位评价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将结果用统计表、专题图、统计图等方式来展现,加强了工程管理过程的科学化评价,实现了监控中心多方面监督。⑤以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研究分析了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实例。分析了现状,提出了构建网格化管护模式的建议。最后,论文提出了构建经济适用的服务于网格化管护模式的林业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网格化林业工程管护模式经济效益评估研究两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金普春[3](2010)在《中国贷款造林项目的环境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林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和丰富的物质、文化基础。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林业建设,促进生态修复”。利用外资是加快林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新时期林业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增强林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施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环境管理是外资造林项目的重要内容,也是造林项目进一步发展森林资源,改善森林生态系统结构,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充分发挥森林的多功能、多效益,保障我国的国土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本文对外资造林项目环境管理的背景、发展历程及其主要政策、技术及组织体系作了系统的总结,结合具体案例深入分析了外资贷款造林中环境管理发挥的多重效益,并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造林项目环境管理进行了展望,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我国林业贷款项目的管理策略主要通过制订和实施《项目环境保护规程》,并在管理上将规程的实施与评价纳入项目管理体系,在技术上将规程与项目特点及相关研究结合起来,在实施上将规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切合而实现的。2、结合湖北省红安县芦花冲小流域世界银行贷款“多功能防护林建设”子项目开展了案例分析,该建设项目通过采用立地类型划分与造林地选择、多功能防护林林种布局及造林模型设计与选择等环境管理技术,产生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项目区森林覆盖率有所提高,从38.5%提高到50.9%;农业用地也由单一农业耕作逐步扩大为农林复合经营,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经济沟试验示范林于1997年基本建成,从监测结果来看,1997-2000年沟内径流量和泥沙量均呈下降趋势,由1997年的1060吨下降到2000年的560吨,生态效益明显。3、以世界银行贷款为代表的外资造林项目通过采取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避免或减轻了项目活动对自然保护区、天然林和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的破坏,控制了水土流失和土壤肥力衰退,控制了病虫灾害的发生,促进了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经营,产生了明显的环境保护效果。对各类项目人工林的环境监测表明,在造林当年和次年,大多数造林地会发生轻度水土流失(侵蚀模数<2500t/a?km2),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造林清理、整地、间作和幼林抚育,只有在全垦整地或全面抚育的坡地才会发生中度及中度以上水土流失(侵蚀模数>2500t/a?km2);造林地土壤养分的流失与水土流失同步;新造林地病虫害发生率极低,没有发生过大面积病虫害的情况。4、外资贷款造林项目环境管理的实施,对于改变了以往造林地全面清理和“炼山”整地的不良传统习惯,使参加项目实施的各级管理和技术人员以及广大受益人(包括农民)建立造林和人工林管理中的环境保护意识,掌握必要的环境保护方法和措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也为国内造林项目的环境质量控制管理提供了有益借鉴。5、随着外资贷款造林项目自身的不断发展,以及世界范围内对环境保护的日趋重视,环境管理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得到了逐步的规范。在环境管理理念上,外资贷款造林项目将环境管理作为项目建设内容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根本上保障了环境管理工作能高效、全面的得以落实。在环境管理技术上,外资贷款造林项目充分重视了技术支撑的重要性,将环境管理的技术作为项目科技支撑子项目中的重要内容予以明确,确保了环境管理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在环境管理组织上,外资贷款造林项目充分重视了农民与社区的参与,对于保障环境管理工作可持续进行起到了较好推动作用。6、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环境管理需要从三个方面予以加强,一是环境管理需要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基础,二是要将环境管理作为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环境管理要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组织与实践保障。

刘亚丽[4](2006)在《中国共产党内蒙古民族工作研究》文中认为民族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它的处理得当与否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祥和、边防巩固和外交政策。自古以来,内蒙古就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世居民族的迁徙和变化证明了在这块土地上民族工作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对内蒙古的民族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十分注意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培养民族干部,发展经济文化,实践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喇嘛教改革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历史阶段,三代领导集体不断探索,在内蒙古各级党委和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内蒙古各项民族工作均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以调查研究、历史分析、实证研究和理论联系实际等方法,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顺序地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内蒙古民族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本论文共分八章: 第一章阐述了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党在内蒙古的民族工作。在这一时期里,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民族区域自治理论得以实践,这一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并率先在内蒙古实践的,是我党三大政治制度之一。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的实现不仅完成了多年来东、西蒙分治的局面,使人民群众真正当上了国家主人,还为其他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树立了成功的榜样。 第二章回顾了自治区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内蒙古的民族工作。民

李彤宇,孙兆文[5](2006)在《人与自然和谐:构建内蒙古和谐社会的前提、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要面临和处理的永恒主题,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逻辑前提和实践前提,二者一致是一种理想状态,而二者冲突则是内蒙古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现实。因此,内蒙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研究内蒙古人与自然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寻求切实可行的对策。

田椂[6](2004)在《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生态建设技术思路浅议》文中研究表明文章表述了林业生态建设的含义和原则,并从大小不同尺度对全区林业生态建设的思路进行了阐述。文章可为当前林业生态建设的技术思路提供参考和借鉴。

刘春良[7](2003)在《试论内蒙古林区的可持续发展》文中提出

刘春良[8](2003)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思考——内蒙古阿尔山市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思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阿尔山市区位于内蒙古兴安盟西北部,总面积为7408.7平方公里。全市的各种林地和宜林地资源总计62万公顷,适宜落叶松更新与改造的土地约23万公顷。除目前已有的天然落叶松林与人工落叶松林共约15.1万公顷,可营造落叶松林的林间草地、灌丛草地、山地沟谷、

张海明[9](2003)在《内蒙古农作制度演变及持续高效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针对内蒙古农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以近50年内蒙古种植业、养殖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轨迹作为研究材料,通过历史动态分析与截面研究相结合,农户调查与田间试验相结合,利用农学、经济学,生态学和系统学等研究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农作制度发展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因子进行剖析,并提出该地区农作制度高校持续发展的调整优化方向。研究得出: 1.近50年来,内蒙古以种植业为基础的种养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农业经济新格局已经形成,农作制度正向市场化和多元化,现代技术投入集约化发展。主要农产品的综合供给能力得到提高,农业产值及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以杂粮为主演变为以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四大作物为主的格局。 2.按照农作制度区划的原则与方法,把内蒙古农作制度区划分为5个类型区,包括东北部半湿润半干旱旱作丘陵大豆、小麦、油菜、奶牛种养加工区,东部半干旱平原井灌玉米、水稻、肉牛、肉羊种养殖与肉类加工区,中东部半干旱草原牧草、肉羊种养殖与羊肉加工区,中部半干旱、干旱黄灌井灌小麦、玉米、葵花、奶牛、绒毛羊种养殖、奶制品与皮毛加工区,西部干旱荒漠草原骆驼养殖与驼绒加工区。各类型区由于自然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差异性,其农牧业的结构和技术发展模式有显着不同。 3.农畜产品区域化趋势特征表现明显,中部和东部两大粮食主产区地位突出,东部区玉米,占全区的66.98%;中部区与东北区小麦,分别占46.98%与27.07%,中部区马铃薯,占全区的81.83%;大豆主产区为东北部于与东部区,分别占全区的62.76%与34.22%;两大粮食主产区又是肉类主产区:东部占44.10%,中部占34.61%;奶类主产区:中部占39.31%东北部占28.65%。 4.50年来第一产业产值对人均GDP的影响度最大,种植业产值与畜牧业产值呈高度的正相关,农业内部种植业产值长期保持在50%以上,畜牧业产值占比例为30-40%,属于以农牧为主体的典型的单一农业经济。全区农机总动力、农村用电量、化肥施用量、作物品种及栽培技术和有效灌溉面积等是粮食增产的重要因素,其作用在不同的阶段表现有所差别。对农业总产值增长起最重要作用的是有效灌溉面积的扩大和农机总动力的增加,其次是化肥的使用量和良种及农作技术;全区主要畜禽生产资料及产品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因时间区段不同而异,生猪存栏数和牛及大牲畜存栏数对牧业总产值的影响最大,1979年-1991年,羊毛产量成为对农业总产值贡献最大的因素,1992年-1998年,牛奶产量成为对农业总产值贡献最大的因素。 5.分析表明,各区主要农畜产品的生产布局和竞争优势是:(1)玉米优势区: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等地;(2) 小麦优势区:大兴安岭沿麓,巴彦淖尔盟;(3)大豆优势区:呼伦贝尔市;(4)马铃薯优势区:乌兰察布盟; (5)羊肉优势区:赤峰市、锡林郭勒盟; (6)牛肉优势区:通辽市; (7)牛奶优势区:呼伦贝尔市、呼和浩特市、锡林郭勒盟,这三个盟市的牛奶产量占到内蒙古全区牛奶产量的70%以上;(8)羊毛和羊绒优势区:赤峰市、锡林郭勒盟;羊绒优势区:赤峰市、巴彦淖尔盟、鄂尔多斯市和阿拉善盟。 6、农作制度调整优化及发展途径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畜产品优势区域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为养而种,为工而养,减粮油增林草,通过粮草畜工贸结合,走区域性种养加一体化,商二牧农一条龙的产业化之路,生产经营和生态建设并重,发展具有资源和地区特色的主导产业,由西向东形成驼绒、面粉、乳制品、山羊绒、马铃薯、肉羊、毛、皮、肉鸡、大豆等优势农畜产品的加工转化龙头产业群,拉动相关农畜产品的增值转化和结构调整,促进内蒙古农牧业经济持续高效发展。 7、研究提出了不同农作区的多熟高产高效种植模式与关键技术;主要农作区主要农作物高产高效栽培的技术模式:不同类型区生态环境持续高效发展模式。

刘永宏,曹建军,姚建成,梁海荣,赵翠萍[10](2002)在《内蒙古水土流失现状与治理对策》文中提出本文详述了内蒙古自治区水土流失类型、程度、面积和治理现状 ,总结了水土流失治理经验 ,并提出了新时期水土流失防治战略思想和治理对策

二、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生态经济沟建设构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生态经济沟建设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2)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1.1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概况
        1.1.2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基本经验
        1.1.3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模式暴露出的弊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3.1 国内外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研究
        1.3.2 国内外林业生态工程及其管理模式研究
        1.3.3 国内外防沙治沙管理研究
        1.3.4 相关研究综述与评价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网格与网格化管理发展研究
    2.1 网格
        2.1.1 网格的概念与应用
        2.1.2 网格的发展与趋势
    2.2 网格化管理
        2.2.1 网格化管理的概念与应用
        2.2.2 网格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2.2.3 网格化管理的流程
        2.2.4 网格化管理的特征
        2.2.5 网格化管理的发展及趋势
    2.3 网格与网格化管理的比较
    2.4 本章小结
3 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模式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3.1 管理与管理模式
        3.1.1 管理
        3.1.2 模式
        3.1.3 管理模式
    3.2 系统论
        3.2.1 系统论概要
        3.2.2 系统论在网格化管理模式中的体现
    3.3 控制论
        3.3.1 控制论概要
        3.3.2 控制论在网格化管理模式中的体现
    3.4 信息论
        3.4.1 信息论概要
        3.4.2 信息论在网格化管理模式中的体现
    3.5 协同论
        3.5.1 协同论概要
        3.5.2 协同论在网格化管理模式中的体现
    3.6 "善治"理论
        3.6.1 "善治"理论概要
        3.6.2 "善治"理论在网格化管理模式中的体现
    3.7 可持续发展理论
        3.7.1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要
        3.7.2 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网格化管理模式中的体现
    3.8 网格化管理理论
        3.8.1 网格化管理理论概要
        3.8.2 网格化管理理论在网格化管理模式中的体现
    3.9 现代信息技术
        3.9.1 计算机网络技术
        3.9.2 3S技术
        3.9.3 网格地图技术
        3.9.4 数据库技术
        3.9.5 数据挖掘技术
        3.9.6 系统集成技术
    3.10 本章小结
4 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模式的构建
    4.1 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模式的构建思路与总体框架
        4.1.1 构建思路
        4.1.2 总体框架
    4.2 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组织体系
        4.2.1 管护员队伍
        4.2.2 日常管理机构
        4.2.3 临时议事机构
    4.3 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运行体系
        4.3.1 业务流程
        4.3.2 业务模型
    4.4 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保障体系
        4.4.1 政策保障
        4.4.2 数据保障
        4.4.3 资金保障
        4.4.4 科技保障
    4.5 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管理信息系统构建
        4.5.1 总体架构
        4.5.2 数据库建设
    4.6 本章小结
5 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数据保障体系
    5.1 基础地理数据的获取与更新
    5.2 网格划分与调整
        5.2.1 基本网格与管理网格
        5.2.2 网格划分的原则
        5.2.3 网格编码的规则
        5.2.4 网格的数据要求
        5.2.5 网格的调整
    5.3 网格部件
        5.3.1 网格部件的分类与编码
        5.3.2 网格部件的属性
        5.3.3 网格部件的更新
    5.4 网格事件
        5.4.1 网格事件的分类与编码
        5.4.2 网格事件的属性
    5.5 专业部门
        5.5.1 专业部门编码
        5.5.2 部件责任主体的确定
        5.5.3 事件责任主体的确定
    5.6 本章小结
6 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评价体系
    6.1 评价对象与评价周期
        6.1.1 评价对象
        6.1.2 评价周期
    6.2 评价指标
        6.2.1 基本指标
        6.2.2 比率指标
        6.2.3 综合指标
    6.3 评价方法
        6.3.1 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
        6.3.2 区域评价
        6.3.3 部门评价
        6.3.4 岗位评价
    6.4 评价展现
        6.4.1 区域评价的展现
        6.4.2 部门评价的展现
        6.4.3 岗位评价的展现
    6.5 本章小结
7 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案例分析
    7.1 研究区概况
        7.1.1 自然条件
        7.1.2 社会经济情况
        7.1.3 京津风沙源治工程区情况
    7.2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情况
        7.2.1 小班划分情况
        7.2.2 管护员队伍情况
        7.2.3 工程管护情况
        7.2.4 管护资金情况
        7.2.5 管护效果
        7.2.6 现有管护存在的问题
    7.3 构建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模式建议
        7.3.1 统一网格编码,普查管护资源
        7.3.2 建立监控中心,强化监督职能
        7.3.3 垂直管理护林员,整合业务流程
        7.3.4 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现代化水平
    7.4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基本结论
    8.2 网格化管护模式及其优势
        8.2.1 网格化管护模式
        8.2.2 网格化管护模式的优势
    8.3 研究的创新点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在读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3)中国贷款造林项目的环境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林业项目环境管理研究概述
        1.1.1 环境管理的概念
        1.1.2 环境管理的形成过程
        1.1.3 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
        1.1.4 环境管理的实践
        1.1.5 森林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
    1.2 林业外援项目环境管理综述
        1.2.1 林业外援项目的环境管理政策
        1.2.2 林业外援项目的环境管理技术
        1.2.3 利用国外贷款造林项目环境监测研究
    1.3 研究述评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方法
        2.1.1 研究案例区环境效益监测设施布设
        2.1.2 调查法
        2.1.3 文献收集
    2.2 技术路线
第三章 中国林业利用国外贷款造林项目回顾
    3.1 中国林业利用国外贷款的总体情况
        3.1.1 世界银行贷款林业项目
        3.1.2 日本政府贷款林业项目
        3.1.3 其他林业贷款项目
    3.2 贷款项目对中国林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3.2.1 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作用
        3.2.2 加快我国科技兴林步伐,促进林业科技进步
        3.2.3 在林业经济发展中作用
        3.2.4 综合作用
第四章 中国林业贷款项目的环境管理
    4.1 中国林业贷款项目的环境管理策略
        4.1.1 将环境管理纳入项目管理体系
        4.1.2 制订科学可行的环境管理技术措施
        4.1.3 开展系统科学的环境保护监测
    4.2 环境管理与监测的案例分析
        4.2.1 试验区概况及项目执行总体效果
        4.2.2 项目实行的主要环境管理技术
        4.2.3 环境效益监测与评价
    4.3 综合环境管理分析
        4.3.1 环境管理效果综合分析
        4.3.2 世行“国家造林项目”环境管理效益
        4.3.3 世行“森林资源发展与保护项目”环境管理效益
        4.3.4 世行“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环境管理效益
        4.3.5 世行“林业持续发展项目”环境管理效益
第五章 中国林业贷款项目的成功经验分析及其环境管理展望
    5.1 环境管理的政策与问题
        5.1.1 林业环境管理政策
        5.1.2 营造林工程的环境管理环节
        5.1.3 营造林工程环境影响识别与主要环境保护措施
    5.2 管理、技术进步与发展(历程)
        5.2.1 外资贷款造林项目的成功经验
        5.2.2 外资贷款造林项目管理的先进性与创新性
        5.2.3 外资贷款造林项目环境管理的进步与发展
    5.3 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5.3.1 我国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5.3.2 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5.3.3 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环境管理展望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4)中国共产党内蒙古民族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的民族工作
    第一节 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的民族工作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内蒙古革命运动的历史必然性
        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在内蒙古的民族工作
        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在内蒙古的民族工作
        四、关于内蒙古人民革命党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的民族工作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的民族工作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内蒙古自治运动
        二、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
        三、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的宗教改革思想
    第四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的民族工作经验
        一、中国共产党是内蒙古民族民主革命胜利的核心力量
        二、实事求是分析内蒙古民族问题是革命成功的重要前提
        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符合内蒙古人民意愿的正确选择
        四、革命统一战线是内蒙古民族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障
第二章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初期十年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的民族工作
    第一节 深刻的社会变革
        一、民主改革
        二、社会主义改造
        三、结束“旗(县)并存,蒙汉分治”
    第二节 内蒙古自治区统一区划的民族区域自治的实现
    第三节 关于成吉思汗陵的西迁与回迁
        一、成吉思汗陵西迁
        二、成吉思汗陵回迁
    第四节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初期十年的辉煌成就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推行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贯彻实施
        三、教育、科学、文化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四、落实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进行民族识别
        五、培养民族干部
第三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工作
    第一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内蒙古民族工作的曲折发展
        一、整风运动与社会主义教育
        二、“大跃进”与人民公社运动
        三、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育
        四、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的建立和鄂伦春人的定居
        五、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的喇嘛教制度改革
    第二节 全面建设杜会主义时期内蒙古民族工作的成就与教训
        一、民族工作成就
        二、民族工作教训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工作
    第一节 民族工作惨遭浩劫
        一、符合内蒙古区情的“三不两利”特殊政策被否定
        二、内蒙古东3盟西3旗的错误划出
    第二节 民族干部遭受迫害
        一、“乌兰夫反党叛国集团”冤案及“挖肃”运动
        二、“内蒙古二月逆流”冤案
        三、“新内人党”冤案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十年民族工作的教训
        一、坚持民族区域自治不动摇,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各项民族政策
        二、坚持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在各项工作中以经济发展为中心
        三、充分认识民族问题的实质和长期性,妥善处理民族关系中的各种矛盾
        四、加强社会主义民族法制建设,在民族工作中做到“以人为本”
第五章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工作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工作
        一、改革开放初期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工作的拨乱反正、恢复和发展
        二、改革开放时期内蒙古的民族工作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内蒙古的民族工作
        一、民族区域自治进一步完善
        二、民族经济蓬勃发展
        三、蒙古语言文字事业发展迅速
        四、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发展成效显着
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工作
    第一节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普及
    第二节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开展区域堪界工作
        一、省级界线的堪定工作
        二、盟(市)间界线的堪定工作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内蒙古的民族经济工作突飞猛进
        一、实施“两带一区”发展战略
        二、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
        三、内蒙古扶贫工作迈向新台阶
    第四节 培养跨世纪的民族干部
    第五节 民族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迅速
第七章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工作
    第一节 “十五”期间所取得的成就
        一、荒漠化土地减少
        二、草库仑建设成就巨大
        三、六大优势产业形成
        四、经济发展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二节 内蒙古的生态移民工作
        一、生态移民的内涵及外延
        二、社会主义时期的内蒙古生态移民
        三、当代内蒙古生态移民的典型成功范例
    第三节 “兴边富民”行动正式启动
    第四节 全面实施“千村扶贫开发工程”
第八章 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工作的经验教训
    第一节 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坚持民族区域自治不动摇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民族理论教育
        二、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
        三、坚持民族区域自治不动摇
    第二节 加强民族立法工作是落实民族工作的法律前提和保障
        一、为少数民族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制保障
        二、为民族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
        三、为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法制保障
    第三节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一、立足于民族特点和自治区区情
        二、划分不同经济区,分类指导
    第四节 坚持培养大批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和党的事业的少数民族干部
        一、各级党委提高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自觉性
        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一项系统工程
        三、从实际出发,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四、重视对汉族干部的培养和使用
    第五节 发展民族教育,加强民族史研究,做好民族传统文化的整理、传播工作
        一、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
        二、加强民族史研究,做好民族传统文化的整理、传播工作
    第六节 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
        一、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
        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第七节 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
        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二、以人为本
        三、以社会和生产发展为本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图
附录二: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与人口分布图表(2001年)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5)人与自然和谐:构建内蒙古和谐社会的前提、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
二、 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内蒙古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前提
    1、旱情不断加重, 风沙天气增多
    2、土地沙漠化严重, 土地生产力衰竭
    3、水土流失严重, 土壤肥力和土地资源利用率降低
    4、草场面积缩小, 退化加剧, 草地生产力降低
    5、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生态功能减弱
    6、湿地面积缩减, 生态功能降低
    7、水资源总量减少, 地下水位下降
三、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内蒙古生态建设的对策
    1、内蒙古生态建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内蒙古生态建设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3、内蒙古生态建设必须重视和开发科技力量
    4、内蒙古生态建设必须重视相应的法律、法规的执行和完善

(6)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生态建设技术思路浅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
    1.1 自然情况
    1.2 生态建设情况
2 林业生态建设的含义和原则
3 大尺度景观区域林业生态建设技术思路
    3.1 森林景观
    3.2 草原景观
    3.3 荒漠景观
    3.4 农田景观
    3.5 湿地景观
    3.6 城镇景观
4 林业生态建设小尺度景观上的技术思路
    4.1 天然林
        4.1.1 有林地、灌木林地
        4.1.2 疏林地
    4.2 人工林
    4.3 宜林地
        4.3.1 山地
        4.2.2 丘陵
        4.2.3 平原
        4.2.4 沙区

(8)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思考——内蒙古阿尔山市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保护天然次生林区
    1. 天然林保护工程。
    2. 人工造林工程。
二、治理沙质土区和以水蚀为主的水土流失区
    1. 沙质土区治理重点。
    2. 水土流失区治理重点。
三、建设道路、河流、旅游线
    1. 沿路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2. 沿河生态保护建设。
    3. 旅游沿线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四、基地建设
    1. 石塘林自然保护区。
    2. 矿泉自然保护区。
    3. 苗木、种籽基地。
    4. 山野菜基地。
五、对策措施

(9)内蒙古农作制度演变及持续高效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案
    1.1 研究意义
        1.1.1 农作制度调整优化是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1.1.2 农作制度调整是适应我国加入WTO和提高农产品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
        1.1.3 面对经济发展新形势,地处西部的内蒙古农作制度的调整任务艰巨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2.3 农作制度研究方法综述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4 小结
第二章 内蒙古农作制度区域性及其特征分析
    2.1 内蒙古农作制度区域类型划分
        2.1.1 农作制度区划的原则
        2.1.2 农作制度分区的命名方法
        2.1.3 农作制度主要区域类型
    2.2 内蒙古农作制度区域类型特征
        2.2.1 中部农作制度区
        2.2.2 中东部农作制度区
        2.2.3 东部农作制度区
        2.2.4 东北部农作制度区
        2.2.5 西部农作制度区
    2.3 内蒙古农畜产品区域性格局已形成
        2.3.1 农产品区域化趋势
        2.3.2 畜产品区域化趋势
    2.4 小结
第三章 内蒙古农作制度的演变规律
    3.1 农产品生产变化趋势
        3.1.1 粮食生产变化
        3.1.2 经济作物生产变化
        3.1.3 粮经作物种植结构变化趋势
    3.2 畜产品生产变化趋势
        3.2.1 肉类生产
        3.2.2 奶类产量变化趋势
        3.2.3 羊毛、羊绒产量变化趋势
    3.3 农村产业结构及农业内部结构变化趋势
        3.3.1 产业结构变化
        3.3.2 农业产值结构变化
        3.3.3 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
    3.4 农业总体效益及农民收入变化趋势
        3.4.1 农牧业增加值动态
        3.4.2 农牧民农畜产品占有量及人均收入
    3.5 小结
第四章 内蒙古农作制度演变驱动因子分析
    4.1 种植业演变驱动因子分析
        4.1.1 粮食单产的持续增加是推动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加的最主要因素
        4.1.2 农业投入水平的提高是种植业生产持续发展的关键
        4.1.3 内蒙古各生产要素对农业影响的阶段性特征
    4.2 内蒙古畜牧业演变驱动因子分析
        4.2.1 各生产要素对畜牧业产值的影响
        4.2.2 主要畜产品产量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
        4.2.3 种植业发展对畜牧业的影响
    4.3 内蒙古农村经济结构演变驱动因子分析
        4.3.1 农村产业结构对农村经济水平的影响
        4.3.2 各农作制度区农村产业结构差异比较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内蒙古各农作制度区优化调整策略
    5.1 资源禀赋特征及农牧业生产特征分析
        5.1.1 资源禀赋特征
        5.1.2 农牧业总体水平优势分析
        5.1.3 种植业生产特征
        5.1.4 畜牧业生产特征
        5.1.5 农畜产品产业发展现状特征及问题
    5.2 内蒙古不同类型农作制度区的比较优势分析及市场分析
        5.2.1 农畜产品产量变化
        5.2.2 主要农畜产品优势区域及市场预测
        5.2.3 农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
    5.3 内蒙古各农作制度区优化调整对策
        5.3.1 农制度优化调整指导思想、原则和方向
        5.3.2 各农作制度区优化调整对策
        5.3.3 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保障措施
    5.4 小结
第六章 农作制度持续高效发展技术支持
    6.1 内蒙古持续高效农作制度体系构建
        6.1.1 持续高效农作制度体系构建总体构想
        6.1.2 内蒙古持续高效农作制度体系主体建设工程设计
    6.2 高效多熟种植模式及技术
        6.2.1 中西部小麦茬复种油葵两熟制种植模式
        6.2.2 河套灌区套作类型与技术
        6.2.3 中部农作制度区麦后复种饲用作物种植模式与利用方式
    6.3 不同农业类型区作物高产种植技术
        6.3.1 中部区作物高产种植技术
    6.4 不同类型区生态治理及高效生产模式与技术
        6.4.1 沙区生态脆弱区生态经济圈发展模式
        6.4.2 丘陵山区与河谷地农作制度发展模式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内蒙古水土流失现状与治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
2 水土流失现状
    2.1 土壤侵蚀类型、程度
    2.2 水土流失特点
        2.2.1 分布面积广
        2.2.2 类型多样
        2.2.3 强度大
    2.3 水土流失危害
        2.3.1 削弱地力, 加剧干旱发展
        2.3.2 破坏土地资源, 蚕食农田
        2.3.3 淤塞、毁损水库
        2.3.4 淤积河床, 危害生产、生活
        2.3.5 致使生态环境恶化
        2.3.6 导致生态——经济的恶性循环
3 治理现状与经验
    3.1 治理现状
    3.2 治理经验
        3.2.1 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
        3.2.2 规模治理与区域开发相结合
        3.2.3 大力发挥科技在治理中的先导作用
4 新时期水土流失防治对策
    4.1 防治战略思想
    4.2 水土保持治理措施
        4.2.1 水蚀区
        4.2.2 风蚀区
        4.2.3 冻融侵蚀区
        4.2.4 复合侵蚀区
    4.3 水土保持重点预防保护区
    4.4 水土保持可结合的林业生态建设项目

四、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生态经济沟建设构想(论文参考文献)

  • [1]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建设典范之内蒙古喀喇沁旗[J]. 喀喇沁旗农牧业局,喀喇沁旗旅游局.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 2014(11)
  • [2]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模式研究[D]. 彭恩强.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6)
  • [3]中国贷款造林项目的环境管理研究[D]. 金普春.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01)
  • [4]中国共产党内蒙古民族工作研究[D]. 刘亚丽. 中央民族大学, 2006(11)
  • [5]人与自然和谐:构建内蒙古和谐社会的前提、问题与对策[J]. 李彤宇,孙兆文. 理论研究, 2006(02)
  • [6]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生态建设技术思路浅议[J]. 田椂.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04(03)
  • [7]试论内蒙古林区的可持续发展[J]. 刘春良. 前沿, 2003(08)
  • [8]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思考——内蒙古阿尔山市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思路[J]. 刘春良. 北方经济, 2003(05)
  • [9]内蒙古农作制度演变及持续高效对策研究[D]. 张海明. 中国农业大学, 2003(03)
  • [10]内蒙古水土流失现状与治理对策[J]. 刘永宏,曹建军,姚建成,梁海荣,赵翠萍.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02(01)

标签:;  ;  ;  ;  ;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生态经济沟渠建设构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