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三氧化二砷瘤内注射治疗肝癌

超声引导下三氧化二砷瘤内注射治疗肝癌

一、超声导向三氧化二砷瘤内注射治疗肝癌(论文文献综述)

姜涛[1](2021)在《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瘀毒同治调控糖酵解逆转巨噬细胞极化的抗肝癌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对肿瘤“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的源流,以及基于“瘀毒”理论所衍生的治则治法和组方用药进行研究。论证“瘀毒”理论指导下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肝癌的有效性,并研究其作用机制。以方证因,以方证机,验证“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的科学性,并为其提供一定的实验支撑。方法 通过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理论研究指导实验研究,以实验研究反证并支撑理论研究。1.理论研究:通过查阅古今文献,总结团队相关研究成果,分析“瘀”和“毒”作为肿瘤病因病机的优势和局限性,对“瘀毒”理论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阐述“瘀毒”理论的含义和价值。基于肿瘤“瘀毒”理论,研究“祛瘀”和“祛毒”的代表性治则治法,分析其适用情况,探讨不同阶段的瘀毒同治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基于“瘀毒”理论,枚举代表性的瘀毒同治药物,论证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的理论合理性和科学性。2.实验研究:基于“瘀毒”理论,筛选合适的丹参提取物,并与三氧化二砷联用,获得肝癌抑制效果较佳,正常细胞杀伤较小的联用组合,并分析其最佳药物配比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Hep1-6原位移植瘤和H22皮下移植瘤模型,验证联合用药的体内外抗肝癌效果。以巨噬细胞极化和糖酵解作为机制研究出发点,通过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染色、病理学染色、PCR技术、Western Blot等技术检测巨噬细胞分型情况,并通过原代巨噬细胞体外诱导模型验证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联合用药对巨噬细胞糖酵解网络的调控作用,选取与糖酵解密切相关的HIF-α/NF-κB、AMPK信号通路开展研究,阐明其起效的分子机制。结果1.“瘀毒”理论的产生是“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的延伸和发展,其出现是中医内在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其中,中医对肿瘤疾病认识的深入,中医理论自身的发展,现代医学理论的充分融入均是其形成的重要促进因素。2.以活血化瘀、破血逐瘀、清热解毒、以毒攻毒为代表的治法及药物配伍是瘀毒同治的核心治疗方案。依据患者病情、病性、病位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同治方案,其中活血化瘀联合以毒攻毒是各阶段均合适的瘀毒同治方案。3.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的药物组合是基于活血化瘀、以毒攻毒治法下,合理的瘀毒同治药物配伍形式,该配伍形式兼具了肿瘤杀伤力强、不易伤正的特点,并规避了促肿瘤转移的风险。4.丹参中的隐丹参酮是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肝癌的较佳瘀毒同治组分,二者配伍可在体内外有效抑制肝癌进展,最佳配比为10:1左右。5.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肝癌的机制与促进巨噬细胞的激活,提升其吞噬能力,促使其向M1型巨噬细胞活化,抑制其向M2型巨噬细胞活化有关。6.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抑制HIF-α/NF-κB信号通路实现对巨噬细胞和肿瘤细胞的糖代谢调控。二者联合促进巨噬细胞的糖酵解并抑制肿瘤细胞的糖酵解,促进葡萄糖的重分配,以达到逆转巨噬细胞极化,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目的。结论“瘀毒互结”是肿瘤的核心病因病机,活血化瘀、以毒攻毒是瘀毒同治的科学治法,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是有效的配伍组合。中医“瘀毒”理论可以有效的应用于肝癌的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

李凤尧[2](2020)在《TACE术中应用三氧化二砷载药微球治疗兔VX2肝肿瘤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观察TACE术中应用载药栓塞微球(CalliSpheres Beads,CB)加载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TO)治疗兔VX2肝肿瘤的疗效分析。材料和方法:将成功建模后的120只实验兔随机平均分为4组:空白微球栓塞组(CB组),术中注入不加载药物的空白载药微球;三氧化二砷载药微球栓塞组(CBATO组),术中注入加载三氧化二砷的载药微球;三氧化二砷碘油栓塞组(cTACE组),术中注入三氧化二砷碘油乳化剂;对照组(Control组),TACE术中注入适量生理盐水。每组在术后12h、3d、7d、14d同时处死实验兔5只,取正常肝脏组织和肿瘤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免疫组织化学以及肿瘤细胞凋亡和增殖检测,各组均留存10只实验兔用于生存期观察。结果:术后14d,CBATO组肿瘤总体积(CV)和肿瘤转移率明显低于其他三组,CBATO组荷瘤兔生存时间较其他三组明显延长。术后3d、7d、14d,CBATO组残瘤区的缺氧诱导因子-1α(Hepatocyte growth factor-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VEGF)以及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均不同程度低于 CB 和 cTACE 组。术后 7d、14d,CBATO组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明显低于其他三组。术后7d、14d,CBATO组肿瘤区肿瘤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而术后各个时间点,CBATO组肿瘤细胞增殖指数(PI)均明显低于其他三组。术后7、14d,CBATO组上皮型钙粘蛋白(E-cadherin)表达量较CB组与cTACE组显着增多,而CBATO组Twist蛋白、神经型钙黏蛋白(N-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量较CB组与cTACE组显着减少。结论:三氧化二砷载药微球可以明显提高兔肝VX2肝肿瘤的坏死率,抑制兔肝VX2肝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延长实验动物的生存期。

闫庆龙[3](2020)在《纳米金刚石和响应型纳米材料抗实体瘤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肿瘤在临床上有实体瘤和非实体瘤之分。实体瘤可以检查到有形肿块。非实体瘤主要是造血系统肿瘤,仅占全部肿瘤的10%,且影像学检查不可见。目前纳米材料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实体瘤部分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我们在研究中发现纳米金刚石(Nanodiamonds,NDs)联合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TO)的治疗方案可以显着提升ATO在实体瘤中的治疗效率,本论文基于以上现象,对产生这一结果的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响应型近红外二区纳米探针同时具有肿瘤特异性和发射近红外荧光的优势,在肿瘤的成像和治疗中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潜力。对新探针在细胞和动物层面的可行性和安全性验证是探针开发的重点。因此,本论文分别对NDs阻断自噬的机制和新开发的响应型纳米荧光探针NIR-II@Si(Second near-infrared window core-shell silica nanocomposites)和响应型纳米光热探针Nano-PT(Nanostructured photothermal agent)在肿瘤成像和光热治疗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研究。现在总结如下:(1)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检测发现NDs能引起LC3和P62在细胞内的聚集,说明NDs对细胞自噬流有调控作用,通过区分自身溶酶体处理功能障碍的串联报告基因mCherry-GFP-LC3检测发现NDs作为自噬抑制剂主要作用方式是调节自噬流和自溶体内容物流。对NDs在细胞内的靶向位点进行检测发现细胞中转录调节因子核蛋白1(Nuclear protein-1,NUPR1)的表达量与NDs的作用时间是呈负相关的。同时,经过NDs处理后NUPR1的下游基因突触小体相关蛋白25(Synaptosome-associated protein 25,SNAP-25),囊泡相关蛋白8(Vesicle-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 8,VAMP8)表达量也相应减少。而SNAP25,VAMP8在细胞中起着介导自噬溶酶体的外排,调控自噬溶酶体晚期进程的作用。接着通过干扰RNA成功抑制了自噬相关蛋白ATG5(Autophagy related protein 5)和ATG7(Autophagy related protein 7)的表达。我们发现敲低ATG5和ATG7后NDs对NUPR1表达的调控作用就消失了,同时NDs叠加ATO的抑瘤效果明显降低。该结果说明在治疗过程中NDs是通过自噬影响细胞内NUPR1的表达并进一步自噬阻断,提高了ATO的实体瘤治疗效果。(2)对NDs和NDs叠加ATO联合治疗中药物的分布代谢及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估。首先,联合给药过程中,NDs和ATO在全身组织中均有分布,但是在肿瘤中聚集较多,而且在给药周期结束后体内的NDs及ATO会迅速排出体外;其次,我们发现NDs在给药过程中对血液学血生化指标无明显影响;第三,在给药过程中并没有对肝组织造成损伤,相反对肿瘤造成的肝组织损伤有一定的恢复效果;最后,NDs和NDs叠加ATO联合治疗并没有对体重造成明显影响。因此,NDs叠加ATO是一种相对安全的联合给药方式,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潜力。(3)使用NIR@Si分别在体外和体内对其成像效果进行检测,并与近红外一区成像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NIR@Si特异性强、成像效果好、组织穿透深度高。在个体水平可以通过人为控制相应底物的含量实现成像效果的可控性。对NIR@Si的生物相容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探针可以快速分布到主要脏器中并迅速排出体外,对血液学血生化指标无显着影响。因此,NIR@Si成像效果显着,生物相容性好,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潜力。(4)使用Nano-PT分别在体外和体内对其光热治疗效果检测。结果表明NanoPT特异性强、光热转换效率高、肿瘤治疗效果好。对Nano-PT的生物相容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探针对主要脏器和瘤周组织形态均无显着影响,对血液学血生化指标无显着影响。因此,Nano-PT光热治疗效果显着,生物相容性好,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潜力。总之,我们对NDs叠加ATO治疗实体瘤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解释了在联合给药过程中NDs通过阻断自噬提高ATO治疗实体瘤的原因,找到了NDs阻断自噬的靶点NUPR1,讨论了NDs叠加ATO治疗实体瘤的安全性等问题,为NDs叠加ATO在实体瘤治疗中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支持。接着对新开发的肿瘤响应型纳米荧光探针NIR@Si的肿瘤成像效果和纳米光热Nano-PT的光热治疗效果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探针特异性强,分别实现了肿瘤的成像和治疗。同时两种新型探针的生物安全性较好,均具较大的临床应用潜力。

吴启润[4](2020)在《荷载三氧化二砷的纳米二氧化锆系统药物控释条件探索及其对肝癌热治疗增敏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肝癌恶性程度高,发病隐匿,死亡率高,且对常规放化疗不敏感。三氧化二砷作为一种有效的广谱化疗药物,还具有一定程度的逆转耐药的作用,为肝癌的静脉化疗提供了新的可能。然而三氧化二砷毒性大,生物安全窗窄,往往因无法耐受其毒副作用而达不到治疗剂量。为降低三氧化二砷在肝癌全身静脉化疗中产生的毒副作用,结合纳米载药平台优良的特性,我们亟需开发一种可控释的纳米载药系统,以期达到三氧化二砷在肝癌局部的定点定时释放,从而在保证局部疗效的同时,减少全身副反应。方法:1、使用二氧化硅种子作为模板合成介孔纳米二氧化锆颗粒,并对其表面进行氨基化改性,通过电荷的吸引荷载三氧化二砷,并装载线粒体靶向配体三苯基膦,最后通过十四醇的包封形成可控释的复合纳米载药系统。并对其进行了理化表征及载药率、释药率的相关检测;2、体外安全性:通过不同浓度的TPA@ZrO2与HepG2肝癌细胞共孵育,通过CCK-8法检测其细胞毒性;通过不同浓度的TPA@ZrO2与2%兔红细胞悬液共孵育,观察其溶血及凝集情况,检测其血管内注射的安全性,由此评价TPA@ZrO2的体外安全性。体外有效性:MWA+TPA@ZrO2与HepG2肝癌细胞共孵育,通过CCK-8、Transwell、EDU、JC-1、Annexin V-FITC/PI、PI/RNase检测细胞的抑制率、迁移率、增殖率、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凋亡率及细胞周期的改变,以此对经微波触发(5分钟,3.8W)的复合纳米载药系统处理的肝癌细胞进行有效性评价;3、构建小鼠H22肝癌皮下瘤模型,并对其进行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价。体内安全性:经小鼠尾静脉注射40mg/kg(以三氧化二砷计,此剂量为致死量)的TPA@ZrO2,在注射后的1天,3天及7天时分别处死3只小鼠,取血进行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测,同时取其心、肝、脾、肺、肾进行HE染色,观察其坏死及炎性改变情况。各时间点同时处死空白对照组3只,进行同样的取材及检测。以此评价材料的体内安全性。体内有效性:同样经小鼠尾静脉注射40mg/kg TPA@ZrO2,6小时后对肿瘤局部进行3.8W,5分钟的触发,在其后的1天,3天,7天,14天及28天测量小鼠的体重及瘤体长、宽径,计算瘤体体积,并与28天时处死各组小鼠(每组3只),取下瘤体称重,并进行HE染色及TUNEL凋亡染色观察其肿瘤坏死及凋亡情况。联合治疗:延长微波治疗时间至30分钟,治疗后处死各组小鼠,3只/组,取瘤进行HSP70免疫组化染色及Western-Blotting蛋白定量。同在上述时间点测量小鼠的体重、瘤体体积、及瘤重(每组3只),并将肿瘤组织的CyclinD、CD34、p53、VEGF、V-ATPase蛋白进行定量分析,以此简要阐述联合治疗的作用机制。结果:1、成功制备TPA@ZrO2,其为介孔壳层结构,平均粒径为140nm,Zeta电位显示其表面电位为6.36mV;2、高分辨质谱显示262处有明显的吸收峰,代表三苯基膦的装载成功;3、傅里叶红外广谱显示1400cm-1及2917cm-1处有明显的吸收峰,证明十四醇的包封成功;4、ICP-MS提示As元素占比41.29%,换算所得三氧化二砷载药率54.5%;5、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可见Zr,O,C,P,Si及As元素的分布;6、ICP-MS检测逐次触发后的药物释放量,并计算所得释药率,最终释药率约为36.67±1.32%;7、0.01mM-2mM浓度梯度TPA@ZrO2与HepG2肝癌细胞系共孵育,细胞存活率均大于90%具有良好的细胞安全性;8、0-5mM浓度梯度TPA@ZrO2与兔红细胞悬液共孵育,未发现红细胞凝集及溶血显像,具有注射安全性;9、MWA+TPA@ZrO2可对HepG2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PA@ZrO2组未见明显差异,与各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且与细胞共孵育下,微波升温速度快,温度稳定;10、MWA+TPA@ZrO2对HepG2细胞的迁移能力较PA@ZrO2组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22<0.5;11、MWA+TPA@ZrO2对HepG2细胞的增殖能力较PA@ZrO2组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4<0.5;12、MWA+TPA@ZrO2能有效破坏HepG2细胞线粒体,降低其膜电位,与PA@ZrO2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27<0.5;13、MWA+TPA@ZrO2对HepG2细胞的凋亡促进能力较PA@ZrO2组有显着性差异,p=0.001<0.5;14、MWA+TPA@ZrO2能有效抑制细胞周期,与PA@ZrO2组有显着性差异,p=0.049<0.5;15、经尾静脉予以致死剂量三氧化二砷的载药系统小鼠全部存活,且血常规、血生化及组织HE染色与对照组间未见明显异常,小鼠皮下瘤模型在微波加热下升温快速且稳定;16、治疗后28天内小鼠肿瘤体积明显缩小,瘤重减小,体重无明显差异,且靶向组肿瘤体积缩小呈持续趋势,而非靶向组肿瘤在逐渐缩小至14天后逐渐开始增大;17、经MWA+TPA@Zr O2治疗后28天小鼠肿瘤取材,发现明显的坏死与凋亡,靶向组的凋亡率更高(p=0.028);18、延长微波治疗时间至30分钟即联合微波热疗后,肿瘤缩小的趋势更为明显;19、HSP70蛋白的免疫组化提示,联合治疗组较触发组有显着的差异,联合治疗组HSP70的表达量升高;20、Western Blotting蛋白印迹提示,联合治疗组的HSP70、CD34、p53、CyclinD、VEGF、V-ATPase的蛋白表达情况均与触发组有显着性差异,由此可预测及揭示联合治疗组的治疗机制;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一种带有线粒体靶向的可控释药的纳米二氧化锆载体,并将其进行氨基化后成功荷载剧毒化疗药物三氧化二砷,即TPP-PCM-ATO@ZrO2,其具有良好的载药能力。该载药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并能够通过体外低功率微波触发后释放三氧化二砷,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并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研究还发现其与体外微波热治疗联合,可增强化疗及热疗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为新型可控释纳米药物的研制及肝癌的无创化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林建兴[5](2015)在《肝周膜隔绝联合三氧化二砷肝区域双灌注栓塞治疗兔VX2肝癌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肝周膜隔绝联合三氧化二砷肝区域双灌注栓塞治疗兔VX2肝癌的疗效。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2只,开腹接种法建立VX2肝癌模型。造模成功的30只VX2肝癌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D四组。A组(6只):对照组/静脉注射组,不开腹置管,只经耳缘静脉注射三氧化二砷;B组(8只):TAE联合三氧化二砷区域灌注组;C组(8只):TAVE联合三氧化二砷区域灌注组;D组(8只):TAVE联合肝周防粘连隔离膜包裹联合三氧化二砷区域灌注组。造模后2周,手术开腹置管。术前1d和术后3、7、14d,抽取四组VX2肝癌兔外周静脉血检测ALT、AST。术前1d和术后第14d行胸、腹部CT扫描,计算肿瘤体积及观察肺部转移情况;比较各组实验兔术后生存时间。各观察指标结果以均数±标准差来表示。各时间点各组之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各组变化趋势之间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各组间肺转移比较采用Pearson Chi-square卡方检验。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造模后13d(术前1d)行CT扫描及造模后2周手术开腹,四组肿瘤均接种成功,成功率100%,肿瘤表面呈灰白色。2.ALT、AST变化情况:术前1d,四组VX2肝癌兔ALT、AS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d,B、C、D组ALT、AST水平较A组明显升高(P<0.05),其中,C、D组升高最为明显;术后第7d,ALT、AST水平在A组有所上升,B、C、D组开始下降,但仍高于A组(P<0.05),同时C组ALT、AST水平高于B组(P<0.05),D组ALT水平高于B组(P<0.05);术后第14d,A组ALT、AST水平仍继续升高,B、C、D组ALT水平继续下降,AST水平有所升高,A组ALT、AST水平较B、C、D组均高(P<0.05),同时C组AST水平高于B组(P<0.05)。3.肿瘤体积变化:术前1d,四组VX2肝癌兔肿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d,四组肿瘤体积增大,B、C、D组较A组肿瘤体积小(P<0.05),其中D组肿瘤体积最小。4.肺部转移情况:术前1d,四组VX2肝癌兔均未发现肺部转移;术后第14d,A组肺部转移率最高(P<0.05),D组肺转移率较B、C组低(P<0.05)。5.中位生存期:A组:21.17±1.60d;B组24.80±1.47d;C组27.00±1.41d;D组32.29±2.56d。B、C、D组生存时间较A组明显延长(P<0.05),D组生存时间最长(P<0.05)。结论:1.三氧化二砷通过外周静脉注射治疗VX2肝癌兔,虽然短期内对肝脏损伤较小,但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将严重影响肝脏功能。并且此种全身化疗方法不能很好抑制肿瘤的生长和降低肿瘤转移率,VX2肝癌兔的生存期较短。2.三氧化二砷联合TAVE与联合TAE治疗VX2肝癌兔相比较,前者在短期内会加重肝脏损伤,但不增加VX2肝癌兔的死亡率。两种方法抑制肿瘤生长的能力和降低肿瘤转移率相当,但均优于全身化疗。三氧化二砷联合TAVE能更好的延长生存期。3.VX2肝癌兔采用TAVE联合肝周防粘连隔离膜包裹联合三氧化二砷区域灌注治疗,较其他治疗方法能更好的延长生存时间,是一种疗效较好的治疗肝癌的方法。

郭曼曼[6](2015)在《载三氧化二砷pH响应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药动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制备载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TO)聚丙烯酸(Polyacrylic acid,PAA)修饰氨基改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Polyacrylic acid grafted arsenic trioxide amino-functioned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PAA-ATO-MSNs),并考察药剂学性质和大鼠体内药动学行为。方法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氨基改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静电吸附载入ATO,PAA酸碱共轭制备PAA-ATO-MSNs。在对反应温度、反应pH、CTAB浓度、TEOS的用量、TEOS与APTES的体积比等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正交试验优化处方工艺。采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观察纳米粒的形态结构,小角X射线衍射仪考察其介孔结构,氮气吸脱附仪测定其比表面积、孔径、孔容,红外光谱仪考察氨基和PAA修饰情况,热重分析仪测定PAA接枝率,激光粒度Zeta电位仪测定粒径和Zeta电位;高速离心法结合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emission spectrum,ICP)测定其包封率及载药量;选用不同pH的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pH 5.0,6.0 和 7.4)作为释放介质,透析袋法考察其在不同pH条件下体外释药特性;以ATO溶液(ATO solution,ATO-Sol)和三氧化二砷氨基改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Arsenic trioxide loaded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ATO-MSNs)为对照组,大鼠尾静脉注射(intravenous injection,iv)给药后,股动脉、颈静脉插管技术采集血样,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测定血药浓度计算药动学相关参数,考察其体内药动学行为。结果 砷质量浓度在0.25~8.0 mg/L内线性关系良好,优化筛选的氨基改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最佳制备处方工艺为:反应温度为80℃,反应pH为11.5,CTAB质量分数为0.2%、TEOS用量为0.6 mL、TEOS与APTES的体积比为2:1。制备得到的PAA-ATO-MSNs在透射电镜下外观呈圆形或类圆形,扫描电镜下呈球形,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158.6±1.32)nm,Zeta电位为(-28.40±0.34)mV,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40.95±3.21)%,(11.42±1.75)%。与ATO-Sol和ATO-MSNs组相比,PAA-ATO-MSNs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的pH响应性,累积释药量随pH减小而增大,且显示出一定的缓释特征,释药曲线经拟合符合Webull方程。大鼠尾静脉注射给药后,血药浓度数据经处理后,符合开放的二室模型,与ATO-Sol和ATO-MSNs组相比,PAA-ATO-MSNs的t1/2β显着延长,AUC显着增大(P<0.01)。结论 建立了 ATO体内外分析方法,成功制备了载三氧化二砷pH响应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PAA-ATO-MSNs),其粒径较小、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和载药量,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的pH响应性及缓释特性,且PAA-MSNs能明显改善ATO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该载体作为ATO肿瘤靶向递药系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刘洋,李桂英,赵相轩,卢再鸣,郭启勇[7](2015)在《中药结合介入手段治疗肝癌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入方式治疗肝癌以创伤小、局部作用明显等优势成为非手术治疗肝癌的首选治疗方式。但因药物疗效、肝癌的生物学特性等原因,其疗效不尽如人意。中药与介入手段结合治疗肝癌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从治疗方式的角度,回顾了近十年来中药结合介入手段治疗肝癌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进展,指出中药结合介入手段治疗原发性肝癌具有独特优势。

全毅[8](2010)在《TACE联合肿瘤间质注射碘油化疗药物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原发性肝癌(HCC)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多基因变异的复杂过程,与机体的免疫状况密切相关,尤其是与T细胞的细胞免疫有关,但受多种因素的调节,肿瘤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不同程度地发生紊乱。多数学者认为在机体的抗肿瘤免疫中细胞免疫占主导地位,研究表明,T淋巴细胞和NK细胞的比例及功能变化与肿瘤的发展、扩散有明显的相关性。有研究表明HCC患者外周血中CD3,CD4降低,CD8增高,免疫功能低下,恶变细胞所产生的免疫抑制是肿瘤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的主要原因。肿瘤免疫主要与T淋巴细胞的细胞免疫有关,T淋巴细胞亚群是反映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一个指标。T淋巴细胞是由不同亚群组成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在数量上的协调比例,特别是CD4/CD8的比值是反映细胞免疫平衡与否的敏感指标,有助于反映机体免疫反应的调节能力。其中CD4+T淋巴细胞一般认为处于细胞免疫的核心,以其主要分泌细胞因子调节肿瘤免疫被称之为辅助性T淋巴细胞(Th),Th是人类主要组织相溶性抗原(MHC)Ⅱ类分子限制性T细胞,由于大多数肿瘤细胞不表达MHCⅡ类分子,故此类分子不能直接识别肿瘤细胞,而是依赖抗原提呈细胞如B细胞、巨噬细胞提呈相关抗原,对之进行特异性激发后,才分泌淋巴因子(如IL-2、r-干扰素等),激活B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并通过其活化的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Ts细胞(suppressor T cell)即抑制性T细胞在宿主免疫机制中起着复杂的抑制调控作用。当发生肿瘤后,Ts在功能和数量上都显着增强,抑制机体对肿瘤的免疫效应,从而使肿瘤逃逸机体的免疫监视,促进了肿瘤的生长。大量体外实验证实,Th和Ts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保持着恒定的比值,某一亚群变化可直接影响到群体功能,两者相互制约构成机体重要的免疫调节机制。肝癌的发生发展也同时与细胞凋亡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体外培养的肝癌细胞和体内发生的肝癌细胞均存在着细胞凋亡现象。未经治疗的肝癌会发生自发性癌细胞凋亡,恶性程度越高凋亡指数越大。肝癌时肿瘤细胞的增殖指数与凋亡指数呈正相关,从正常肝脏、癌前病变到肝癌,凋亡率随增殖率增高而增高,但其增高的幅度明显小于细胞增殖增高的幅度。肝癌组织中肿瘤细胞凋亡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及癌周肝组织。细胞凋亡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双面作用:细胞凋亡可能抑制癌细胞生长;也可能通过凋亡筛除那些生命力低下或表型类似正常细胞的肿瘤细胞,而选择侵袭力强增殖旺盛的细胞克隆,促进肿瘤发生发展。所以研究细胞凋亡的机制及凋亡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不但可以了解肿瘤发生发展的机理,更重要的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为肿瘤治疗开辟新的途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选择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on, TACE)是不能切除肝癌公认的首选治疗方法,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癌后,肿瘤细胞被杀死,肿瘤组织出现凝固性坏死,肿瘤细胞负荷减少,使肿瘤释放的TNF减少,免疫抑制因子的产生亦大大减少,减弱了对机体的免疫功能的影响,机体免疫细胞指标有所改善。经手术和栓塞治疗后肝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受抑减轻。但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常包括栓塞和化疗两部分,化疗则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所以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颇为复杂。另一方面,一般认为TACE作用机制是局部化疗和血管栓塞引起了肿瘤组织细胞坏死,但近年来发现栓塞引起的缺血缺氧是肿瘤细胞凋亡强有力的基因诱导动因,缺血数分钟就有即刻早期基因表达,缺氧也可以诱导凋亡基因表达增高,缺血至少可诱导80种以上的基因表达,包括促进细胞凋亡基因表达增高,抑制凋亡基因表达下降,使未凝固坏死的肝癌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因此,凋亡在TACE治疗肝癌所引起的肿瘤组织死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有可能是TACE治疗肝癌的其中一重要机制。但由于肝癌易转移和复发特性,任何单一治疗手段均不满意。选择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但仍有大量病例常存在瘤灶栓塞不充分,TACE时经血管内注入的栓塞剂-碘油化疗药物混合乳剂少,致使瘤灶内碘油化疗药物沉积不充分,无碘油沉积部分病灶则在短期内快速增生,是此类肝癌患者治疗失败和局部复发进展的主要原因。近年,有研究直接将细胞毒药物或生物制剂直接植入肿瘤组织或其周围的间质组织内,对肿瘤细胞进行直接攻击的方法,即经皮穿刺瘤内抗癌药物注射间质治疗(interstitial therapy, IT)。在肿瘤局部缓慢释放,持续保持较高的浓度,杀灭肿瘤细胞,即为缓释化疗(slow-release chemotherapy)。碘油是一种碘含量37%-39%的脂肪酸乙脂亚麻子油,不透X线,具有X线透视下适时监测其弥散范围的优点,同时能选择性地较长时间滞留在肝肿瘤组织中,不像大多数生物载体那样在体内易被降解或失去活性,也不会因癌细胞突变而失去特异性,可以作为较好的载体进行瘤内药物注射。碘油作为粘稠的油性液体,可以完全包围癌细胞阻碍癌细胞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及氧的获取,使细胞水肿和脂肪变性,重度持续缺氧引发细胞凋亡和死亡。目前仅有少量文献报道经皮肝穿刺瘤内注入碘油化疗药物乳剂进行肿瘤间质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其中对肝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基础研究甚少。我们采用TACE联合经皮肝穿刺瘤内注射碘油化疗药物,进行肿瘤间质治疗,一方面探讨该序贯治疗模式的临床疗效及其病理变化,一方面通过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功能的变化,所诱导的肿瘤细胞凋亡变化,初探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在该治疗模式中的作用,并预期是其重要的治疗机制之一。我们将该治疗模式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结合在一起,这是本研究的特色创新之处,尚未见类似报道。目的研究单纯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on,TACE)联合经皮肝瘤内碘油化疗药物注射肿瘤间质治疗(interstitial therapy, IT)肝癌的临床疗效,病理变化,介入术前后肝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的变化及意义。探讨联合肿瘤间质治疗后诱导肝癌肿瘤细胞凋亡的变化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和意义。材料与方法将60例肝癌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A组)30例行单纯TACE治疗,实验组(B组)30例行TACE联合经皮肝瘤内药物注射碘油化疗药物肿瘤间质治疗。观察患者术后发热等不良反应,术前及术后1周抽取2组患者外周血,常规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观察其变化,术后两月复查和随访,观察2组患者术后一月瘤灶内碘油沉积情况以及术后半年肿瘤局控率,1、2年生存率以及中位生存期。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T、CD4+T、CDS+T、CD4+T/CD8+T),检测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C4水平变化,观察免疫功能的改变。术后一月肿瘤穿刺活检取材,病理染色观察病理改变:采用流式细胞仪Annexin-V/PI双染法检测,观察肿瘤细胞凋亡率、死亡率。结果A组患者术后体温正常者7例,低度发热者3例、中度发热7例、高度发热13例,B组体温正常16例、低度发热8例、中度发热4例、高度发热2例,χ2检验两组比较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配对t检验显示B组白细胞、血红蛋白术前术后差值明显低于A组,两组比较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B组血小板术前术后差值低于A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A组白细胞明显高于B组,两组比较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A组血小板、血红蛋白要低于术后B组,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对t检验显示B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术前术后差值明显低于A组,两组比较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B组总胆红素指数术前术后差值低于A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血白蛋白术前术后差值低于A组,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A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指数均明显高于B组、血白蛋白明显低于B组,两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配对t检验显示B组血尿素氮术前术后差值低于A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血肌苷术前术后差值低于A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尿素氮、肌苷A组均高于B组,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后碘油沉积率于<50%、50-75%、>75%范围者各为8、12、10例;B组分别为0、12、8例,A、B两组手术后碘油沉积率比较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A组手术后甲胎球蛋白降低率于<50%、>50%范围者各为13、17例,B组分别为5、25例,A、B两组甲胎球蛋白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5)。A组手术后肿瘤缩小率于<25%、25%-50%、50-75%、>75%者各为23、6、1、0例;B组分别为17、12、1、0,但A、B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后6个月复查稳定无复发进展的为12例,复发进展的为18例;B组分别为20、10例,A、B两组手术后6月局控率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1,2年生存率80%,43%,中位生存期20.5月。B组1、2年生存率90%,60%,中位生存期22月。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结果显示A组单纯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肝癌患者,手术后一周CD3、CD4及CD4/CD8升高,CD8降低,手术前后CD4及CD4/CD8差异有显着性(P<0.05),CD3、及CD8则无统计学差异;B组联合肿瘤间质治疗后,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较A组变化更为明显,手术前后CD3、CD4及CD4/CD8升高,CD8降低,手术前后具有非常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且A、B两组术后比较,除CD3外统计学亦有显着性差异(P<0.05)。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检测结果,A组术后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有所升高,以IgG、IgA、C4升高明显,手术前后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但IgM、C3手术前后无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B组手术前后仅IgG有所升高,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IgA、IgM、C3、C4无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B组IgG、IgM手术前后差值较A组升高,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 IgA、C3、C4无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A组瘤灶病理以大量肿瘤细胞凝固性坏死改变为主,B组则可见大量肿瘤细胞脂肪样变性坏死。A、B两组患者正常肝脏组织流式细胞仪Annexin V/PI双染法凋亡率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正常肝脏组织的坏死率比较也无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肿瘤组织凋亡率显着高于A组,两组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肿瘤边缘组织死亡率显着高于B组,两组死亡率比较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TACE联合肿瘤间质注射碘油化疗药物治疗肝癌,可以显着提高瘤灶碘油沉积率,提高肿瘤局控率,降低TACE术后残留瘤灶复发率,延长患者生存期,减轻介入术后不良反应。单纯TACE治疗肝癌增强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对体液免疫影响较小。联合瘤内碘油化疗药物乳剂注射肿瘤间质治疗的方法可以更大程度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经动脉化疗栓塞诱导大量癌细胞进入凋亡,是TACE联合瘤内药物注射碘油化疗药物肿瘤间质治疗肝癌的重要机制,该治疗模式可以促进肝癌细胞凋亡,对于进一步提高肝癌的疗效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其所引致的急性凝固性坏死改变、大量急性肿瘤溶解坏死等不良反应较少,因此是一种相对安全、稳妥、有效、和具有前景的肝癌治疗模式。

张鹏,王文,行利,杜永平,冯佳,保宏祥[9](2009)在《三氧化二砷-泊洛沙姆407缓释剂瘤内注射治疗裸鼠人肝癌移植瘤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泊洛沙姆407(As2O3-P407)缓释剂对裸鼠皮下人肝癌移植瘤的有效性。方法:以人肝癌HepG2细胞为来源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实验共分3组:As2O3-P407缓释剂治疗组、As2O3治疗组和生理盐水(NS)对照组,于造模成功后6~8天行瘤体注射,每4天1次,共4次。比较各组抗癌疗效,观察裸鼠体重、肿瘤体积变化、抑瘤率、肿瘤组织病理及骨髓涂片以及裸鼠的存活情况、生存质量。结果:As2O3-P407缓释剂治疗组肿瘤生长受到显着抑制,肿瘤体积较As2O3组小(P<0.05),瘤重分别为(0.257±0.080)g和(0.641±0.109)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与NS对照组瘤重(1.094±0.147)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s2O3-P407缓释剂组裸鼠体重大于As2O3组和NS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均未见骨髓抑制现象。结论:As2O3-P407缓释剂瘤内注射,使用安全,可维持局部有效药物浓度、延长作用时间,疗效优于As2O3注射液。

张鹏[10](2009)在《三氧化二砷—泊洛沙姆407缓释剂瘤内注射治疗裸鼠人肝癌移植瘤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肝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是一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存健康,早期手术是最佳治疗方案,但获此良机者甚少,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未经治疗,其自然生存期为1~4个月。因而寻求安全可靠的非手术疗法、研究开发高效抗肿瘤药物,帮助中晚期肝癌患者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也是肿瘤研究工作者不断的奋斗目标。经过不懈的研究,无论在药物运用方面,还是给药方式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肝癌介入治疗。现已发展成为国内外公认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首选方法,方法包括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经皮肤肝瘤体内注射、激光高温治疗、冷冻治疗、放射性同位素介入和中药介入治疗等。近年经皮瘤体内注射中药也取得较好的疗效,主要是有毒类中药,体内外实验均证实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如去甲斑蝥素、三氧化二砷等。三氧化二砷(As2○3)是中药砒霜的主要有效成分,其注射液最早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又扩大到实体瘤肝癌的治疗上,实验和临床证实,其抗肝癌疗效确定。但As2○3抗肿瘤作用具有浓度、时间依赖关系,在一定范围内药物浓度越高,用药时间越长,抗肿瘤效果越好,由于其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较大剂量使用时毒性亦较大,副作用增大。合成低浓度As2○3缓释剂型瘤内注射,既可使其具有良好的靶向性,使局部药物浓度增加、作用时间延长提高治疗效果,又可减轻全身副作用。泊洛沙姆407(P407)是高分子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是一种温敏型原位凝胶,毒性低,刺激性小,生物相容性好,是一种较理想的新型药物控释载体,可作为抗癌药物载体肝癌内注射,延缓药物释放而提高抗癌疗效。本实验建立裸鼠皮下人肝癌移植瘤模型,将P407作为药物控释载体,与As2O3制成As2O3-P407缓释制剂,进行瘤体注射,并与As2O3常规剂型对比,比较抑瘤疗效,探讨缓释剂是否达到低浓度抗肿瘤,副作用小的目的。本实验用人肝癌HepG2细胞为来源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当荷瘤裸鼠移植瘤最大直径达到约0.5cm时,随机分为实验组、阳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3组,每组8只,实验组、阳性对照组分别瘤内中心单点注射As2O3-P407缓释剂、As2O3普通注射剂,按纯As2O3 2mg/kg(根据临床常用剂量10mg/d折算成裸鼠剂量)给药,约0.03-0.04ml/只,空白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NS)。1次/4天,4次为一疗程,共给药一疗程。观察用药前体重与用药后体重;测量治疗前、后肿瘤大小;计算瘤重抑制率;各组裸鼠肿瘤组织做相应病理切片,分别行HE染色、TUNEL法检测、透射电镜观察,了解肿瘤细胞凋亡情况。并取每只裸鼠后肢股骨骨髓涂片常规染色观察骨髓抑制情况。观察治疗后裸鼠存活情况、精神状态、活动状况、对刺激的反应、体质量下降幅度、食欲和尿、便等指标,评价裸鼠生存质量和药物毒副反应。本实验研究结果如下:As2O3-P407缓释剂治疗组肿瘤生长受到显着抑制,肿瘤体积与As2O3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最后瘤重分别为:0.3±0.08g、0.6±0.2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两组与NS组瘤重(1.1±0.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抑瘤率分别为:72%、46%。治疗后As2O3-P407组裸鼠体重大于As2O3组和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织经HE染色、TUNEL法检测、透射电镜观察,均显示As2O3-P407缓释剂治疗组肿瘤细胞凋亡率高于As2O3组,骨髓图片显示无骨髓抑制现象。三组裸鼠均成活。实验组、阳性对照组裸鼠精神状态良好、活跃、对刺激的反应灵敏、食欲好,大便成形;NS组裸鼠精神略萎靡,活动减少,对刺激反应不灵敏,体质量下降。结论:As2O3 -P407缓释剂瘤内注射,可维持局部有效药物浓度、延长作用时间,疗效优于普通As2O3注射液瘤内注射,使用安全。

二、超声导向三氧化二砷瘤内注射治疗肝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声导向三氧化二砷瘤内注射治疗肝癌(论文提纲范文)

(1)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瘀毒同治调控糖酵解逆转巨噬细胞极化的抗肝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肿瘤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研究
    一、肿瘤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的源流研究
        (一) 以瘀作为肿瘤发生发展的核心
        1. 瘀的定义
        2. 瘀成为肿瘤发生发展核心要素的原因
        3. 以瘀作为肿瘤核心病机取得的临床效果和局限性
        (二) 以毒作为肿瘤发生发展的核心
        1. 毒的定义
        2. 毒成为肿瘤发生发展核心要素的原因
        3. 以毒作为肿瘤核心病机取得的临床效果和局限性
        (三) 瘀毒理论的出现及其出现原因
        1. 瘀毒出现的时间
        2. 瘀毒出现的原因
        (四) 当代肿瘤瘀毒理论代表性学者和医家观点
        1. 以周仲瑛、程海波为代表的瘀毒理论
        2. 以张光霁为代表的瘀毒理论
        3. 以郑伟达为代表的瘀毒理论
        4. 以王行宽为代表的瘀毒理论
        (五) 总结
    二、瘀毒理论衍生的的治则治法研究
        (一) 瘀的治疗原则
        (二) 瘀的代表性治疗方法
        1. 活血化瘀
        2. 破血逐瘀
        (三) 毒的治疗原则
        (四) 毒的代表性治疗方法
        1. 清热解毒
        2. 以毒攻毒
        (五) 瘀毒的治疗原则
        (六) 瘀毒的代表性治疗方法
        1. 活血化瘀联合清热解毒
        2. 活血化瘀联合以毒攻毒
        3. 破血逐瘀联合清热解毒
        4. 破血逐瘀联合以毒攻毒
        (七) 总结
    三、活血化瘀和以毒攻毒治法下的用药研究
        (一) 活血化瘀治法下代表性的药物
        1. 丹参
        2. 当归
        3. 赤芍
        (二) 以毒攻毒治法下的代表性药物
        1. 以山慈菇为代表的草药类攻毒药
        2. 以斑蝥为代表的动物昆虫类药物
        3. 以雄黄为代表的金石类药物
        (三) 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瘀毒同治科学性及合理性分析
        (四) 以隐丹参酮为代表的中药提取物是否能够代表传统中药的若干问题
        (五)总结
    四、瘀毒理论与肝癌
        1. 瘀的形成是肝癌发生的前提
        2. 因瘀致毒,因毒致变是肝癌进展的关键因素
        3. 瘀毒互结是肝癌的核心病因病机
        4. 肝癌巨噬细胞是瘀毒互结的效应靶标
第二部分 基于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的实验研究
    一、基于瘀毒理论的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药效学研究
        (一) 实验材料
        1. 实验药品
        2. 实验细胞系
        3. 实验动物
        4. 实验仪器
        5. 实验试剂及耗材
        (二) 实验方法
        1. 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
        2. 丹参有效成分的溶解
        3. 细胞培养
        4. 细胞增殖抑制实验
        5. 小鼠Hep1-6原位癌模型的建立
        6. 小鼠H22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7. 动物分组及给药
        8. 基础指标检测及分析
        9. 病理组织化学染色
        10. 统计学分析
        (三) 实验结果
        1. 隐丹参酮是丹参提取物中理想的候选有效成分
        2.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对肝癌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
        3.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对小鼠H22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
        4.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对小鼠H22移植瘤的增殖抑制作用
        (四) 分析与讨论
    二、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逆转巨噬细胞表型转化研究
        (一) 实验材料
        1. 实验药品
        2. 实验细胞
        3. 实验仪器
        4. 实验试剂及耗材
        (二) 实验方法
        1. 小鼠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测
        2. 肿瘤组织中巨噬细胞的分型检测
        3. 原代巨噬细胞的提取
        4. 原代巨噬细胞的鉴定和分型检测
        5. 原代巨噬细胞刺激实验
        6. 原代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检测
        7. 原代巨噬细胞特征性分泌因子的检测
        8. 统计学分析
        (三) 实验结果
        1.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改善荷瘤小鼠血象并影响单核巨噬细胞
        2.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改变小鼠肿瘤组织中巨噬细胞的分型
        3.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外促进巨噬细胞伪足形成
        4.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外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5.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外促进原代巨噬细胞的激活和M1型活化
        (四) 分析与讨论
    三、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通过糖酵解途径调控巨噬细胞的抗肝癌机制研究
        (一) 实验材料
        1. 实验药物
        2. 实验仪器
        3. 试剂及耗材
        (二) 实验方法
        1. 细胞糖酵解代谢产物及关键代谢酶的检测
        2. 细胞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3. 糖酵解关键信号通路蛋白和基因检测
        4. 肿瘤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葡萄糖竞争实验
        5. 统计学分析
        (三) 实验结果
        1.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内调节荷瘤鼠糖酵解水平
        2.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外促进原代巨噬细胞的糖酵解水平
        3.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外抑制H22肝癌细胞的糖酵解水平
        4.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通过AMPK信号通路促进巨噬细胞糖酵解
        5.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通过抑制HIF-1α通路抑制H22肝癌细胞糖酵解
        6.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通过HIF-1α和AMPK信号通路综合调节糖酵解发挥抗肿瘤作用
        (四) 分析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肿瘤中的作用及中医药调控研究发展
    1. TAMs的起源和分化
    2. TAMs的类型
    3. TAMs的极化
    4. TAMs调控肿瘤进展
    5. TAMs作为肿瘤治疗的靶点
    6. 中医药对巨噬细胞的影响
    7. 总结
    参考文献

(2)TACE术中应用三氧化二砷载药微球治疗兔VX2肝肿瘤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1.1.1 实验动物
        1.1.2 药物与试剂
        1.1.3 器械与仪器
    1.2 实验动物的分组
    1.3 兔VX2肝肿瘤模型的选择和建立
    1.4 实验兔TACE介入手术方法
        1.4.1 载药微球加载三氧化二砷过程
        1.4.2 兔VX2肝肿瘤模型TACE治疗
    1.5 组织标本收集
    1.6 肿瘤相关指标检测
        1.6.1 HE染色与免疫组化检测
        1.6.2 实时定量PCR (RT-PCR)
        1.6.3 肿瘤细胞凋亡与增殖检测
    1.7 统计学分析
结果
    2.1 术后CBATO组病理学及大体表现
    2.2 术后各组肝肿瘤疗效、转移与生存期的对比
    2.3 残瘤区HIF-1α mRNA、VEGF mRNA、HIF-1α、VEGF与MVD表达
    2.4 残瘤细胞MMP-9的表达
    2.5 残瘤区Twist、E-cadherin和N-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和阳性细胞比变化及其mRNA表达
    2.6 术后各组残瘤细胞凋亡百分比、增殖指数的对比
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TACE在治疗不可切除的肝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纳米金刚石和响应型纳米材料抗实体瘤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纳米材料与肿瘤治疗
        1.1.1 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
        1.1.2 纳米材料与临床治疗的研究现状
        1.1.3 纳米材料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现状
    1.2 纳米材料的肿瘤靶向性
        1.2.1 纳米材料的被动与主动靶向性
        1.2.2 纳米材料的肿瘤响应型靶向性
    1.3 纳米金刚石
        1.3.1 纳米金刚石的研究现状
        1.3.2 纳米金刚石的临床应用
        1.3.3 纳米金刚石的抗肿瘤研究
    1.4 近红外纳米材料
        1.4.1 近红外纳米材料的肿瘤诊断
        1.4.2 近红外纳米材料的肿瘤治疗
        1.4.3 近红外二区纳米材料的临床优势
    1.5 本课题的提出
第2章 纳米金刚石阻断自噬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1.1 实验试剂
        2.2.1.2 细胞及动物来源
        2.2.1.3 耗材及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2.1 动物模型的构建
        2.2.2.2 蛋白的免疫印迹分析
        2.2.2.3 蛋白的免疫荧光分析
        2.2.2.4 RNAi质粒的保存及扩增
        2.2.2.5 RNAi干扰自噬起始蛋白表达与鉴定
        2.2.2.6 MTT法检测细胞的代谢活性
    2.3 结果与分析
        2.3.1 NDs抑制细胞自噬
        2.3.2 NDs联合ATO治疗后对肿瘤自噬的调节作用
        2.3.3 NDs在调节自噬体过程中的作用位点
        2.3.4 NDs在调节自噬体过程中的机制
        2.3.4.1 shRNA干扰细胞中自噬相关基因表达
        2.3.4.2 抑制自噬后NDs与 NDs叠加ATO对细胞的作用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纳米金刚石联合三氧化二砷抗实体瘤安全性探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1.1 实验试剂
        3.2.1.2 细胞及动物来源
        3.2.1.3 耗材及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2.1 动物模型的构建
        3.2.2.2 CF770标记金刚石
        3.2.2.3 NDs、ATO的代谢及血液半衰期测定
        3.2.2.4 NDs和 ATO的脏器分布
        3.2.2.5 血液学血生化分析
        3.2.2.6 HE染色病理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NDs与 ATO的分布和代谢
        3.3.1.1 NDs的分布和代谢
        3.3.1.2 ATO的分布和代谢
        3.3.2 NDs和 ATO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3.3.2.1 血液学血生化指标检测
        3.3.2.2 NDs和 ATO在血液中的代谢
        3.3.2.3 NDs和 ATO对肝脏组织的影响
        3.3.2.4 NDs和 ATO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硫化氢响应型近红外二区探针的结肠癌成像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1.1 实验试剂
        4.2.1.2 细胞及动物来源
        4.2.1.3 耗材及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2.2.1 体外荧光穿透深度检测
        4.2.2.2 动物模型的构建
        4.2.2.3 体内探针特异性激活检测
        4.2.2.4 体内荧光穿透深度检测
        4.2.2.5 探针的血液半衰期测定及代谢分析
        4.2.2.6 探针的脏器分布分析
        4.2.2.7 血液学血生化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荧光探针在体外被特异性激活
        4.3.2 荧光探针在体内被特异性激活
        4.3.3 荧光探针的生物相容性
    4.4 小结
第5章 硫化氢响应型近红外二区探针的结肠癌治疗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1.1 实验试剂
        5.2.1.2 细胞及动物来源
        5.2.1.3 耗材及仪器
        5.2.2 实验方法
        5.2.2.1 体外检测光热探针的响应性
        5.2.2.2 MTT方法检测细胞的代谢活性
        5.2.2.3 钙黄绿素-PI检测细胞水平的光热治疗效率
        5.2.2.4 动物模型的构建
        5.2.2.5 TUNEL法检测肿瘤凋亡
        5.2.2.6 HE染色病理分析
        5.2.2.7 血液学血生化分析
        5.2.2.8 肝肾功能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光热探针在体外被特异性激活
        5.3.2 光热探针在细胞水平有显着治疗效果
        5.3.3 光热探针在个体水平被激活
        5.3.4 光热探针在个体水平有显着治疗效果
        5.3.5 光热探针的生物相容性检测
    5.4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荷载三氧化二砷的纳米二氧化锆系统药物控释条件探索及其对肝癌热治疗增敏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荷载三氧化二砷的线粒体靶向可控释纳米二氧化锆载药系统(TPP-PCM-ATO@ZrO_2)的构建及药物释放条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对象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试剂与药物
        2.2 实验方法
        2.2.1 纳米二氧化锆的制备
        2.2.2 纳米二氧化锆的氨基化改性
        2.2.3 纳米二氧化锆线粒体靶向配体的装载
        2.2.4 纳米二氧化锆荷载三氧化二砷
        2.2.5 十四醇温控开关的装载
        2.2.6 具有温控开关线粒体靶向作用的荷载三氧化二砷的纳米二氧化锆载药系统的表征
        2.2.7 复合纳米载药系统药物释放率测定
        2.2.8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表征结果
        3.2 载药及药物释放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TPP-PCM-ATO@ZrO_2 用于线粒体靶向药物传递与可控释抗肿瘤治疗的细胞学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价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对象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试剂与药物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溶血实验
        2.2.3 微波升温实验
        2.2.4 细胞毒性实验
        2.2.5 细胞迁移实验
        2.2.6 细胞增殖实验
        2.2.7 细胞凋亡实验
        2.2.8 线粒体膜电位染色实验
        2.2.9 细胞周期实验
        2.2.10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体外安全性评价
        3.2 细胞杀伤作用
        3.3 抑制细胞迁移实验结果
        3.4 抑制细胞增殖结果
        3.5 促进细胞凋亡
        3.6 JC-1线粒体膜电位染色结果
        3.7 抑制细胞周期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TPP-PCM-ATO@ZrO_2用于肿瘤治疗的体内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价及其联合体外微波热治疗的机制探讨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对象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试剂与药物
        2.2 实验方法
        2.2.1 动物饲养、肿瘤模型建立及给药方式
        2.2.2 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测
        2.2.3 微波升温实验
        2.2.4 HE染色
        2.2.5 TUNEL染色
        2.2.6 免疫组化
        2.2.7 蛋白提取及定量
        2.2.8 Western Blotting蛋白印迹
        2.2.9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体内安全性评价
        3.2 MWA+TTP-PCM-ATO@ZrO_2 对荷瘤小鼠的疗效评价
        3.3 联合体外微波热治疗对河流小鼠的疗效评价及机制研究
    4 讨论
    5 结论
全文小结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肝周膜隔绝联合三氧化二砷肝区域双灌注栓塞治疗兔VX2肝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兔VX2实体瘤块
        2.1.3 实验试剂
        2.1.4 实验仪器及器械
    2.2 实验方法
        2.2.1 兔VX2肝癌模型的制作
        2.2.2 兔置管模型的建立
        2.2.3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2.3 观察指标
        2.3.1 肝功能
        2.3.2 VX2肝癌增长率及肺脏转移
        2.3.3 生存分析
        2.3.4 病理检查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兔VX2肝癌模型建模情况
    3.2 VX2肝癌兔分组后置管情况
    3.3 ALT、AST变化情况
    3.4 肿瘤体积变化情况
    3.5 肺部转移情况
    3.6 生存分析
    3.7 病理情况
第四章 讨论
    4.1 兔VX2 肝癌模型的建立
    4.2 VX2 肝癌兔肝动脉、门静脉置管
    4.3 三氧化二砷全身化疗治疗兔 VX2 肝癌
    4.4 TAE 和 TAVE 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兔 VX2 肝癌
    4.5 三氧化二砷联合多途径血供阻断治疗兔 VX2 肝癌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中晚期肝癌药物治疗的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6)载三氧化二砷pH响应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药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载三氧化二砷pH响应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制备
    一、实验材料
        (一) 药品与试剂
        (二) 仪器
    二、方法与结果
        (一) 分析方法的建立
        1. 仪器工作条件
        2. 检出限和定量限
        3. 标准曲线的绘制
        4. 精密度试验
        5. 回收率试验
        6. 稳定性和重复性试验
        (二) 纳米粒的制备
        1. NH_2-MSNs的制备
        2. PAA-ATO-MSNs的制备
        (三) 处方工艺优化
        1. 单因素考察
        2. 正交试验
        3. 优化的处方工艺
        4. 优化工艺验证
    三、分析与讨论
        (一) 分析方法的建立
        (二) 纳米粒的制备
        (三) 主要影响因素
        1. 反应温度
        2. 反应pH
        3. CTAB浓度
        4. TEOS的用量
        5. TEOS与APTES的体积比
        (四) 小结
第二章 载三氧化二砷pH响应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质量评价
    一、实验材料
        (一) 药品和试剂
        (二) 仪器
    二、方法与结果
        (一) 外观形态
        (二) 平均粒径、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
        (三) 小角X射线衍射
        (四) 红外吸收
        (五) 氮气吸脱附
        (六) 热重分析
        (七) 包封率和载药量
        (八) 体外释放试验
        1. 体外释放测定
        2. 体外释放试验结果
    三、分析与讨论
        (一) 外观形态、平均粒径和Zeta电位
        (二) 小角X射线衍射、红外吸收、氮气吸脱附、热重分析
        (三) 包封率、载药量和体外释放
    四、小结
第三章 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一、实验材料
        (一) 药品与试剂
        (二) 仪器
        (三) 动物
    二、方法与结果
        (一) 给药方案及血样采集
        (二) 血浆样品处理
        (三) 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1. 仪器工作条件
        2. 检出限和定量限
        3. 标准曲线的绘制
        4. 回收率和精密度试验
        5. 稳定性试验
        (四) 数据处理
        (五) 药动学结果
    三、分析与讨论
        (一) 体内分析方法
        (二) 血样采集方法
        (三) 药动学研究
    四、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7)中药结合介入手段治疗肝癌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动物实验
2 临床研究
3 总结及展望

(8)TACE联合肿瘤间质注射碘油化疗药物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TACE联合肿瘤间质注射碘油化疗药物治疗肝癌
    1 概述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TACE联合肿瘤间质注射碘油化疗药物治疗对肝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表达的影响
    1 概述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TACE联合肿瘤间质注射碘油化疗药物治疗肝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初探
    1 概述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综述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统计学证明

(9)三氧化二砷-泊洛沙姆407缓释剂瘤内注射治疗裸鼠人肝癌移植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药物与试剂
        1.1.2 动物
        1.1.3 细胞株
    1.2 实验方法
        1.2.1 缓释制剂的配制
        1.2.2 建立裸鼠皮下人肝癌移植瘤模型
        1.2.3 瘤体注射抑瘤实验
    1.3 检测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各组治疗过程中肿瘤平均体积的变化
    2.2 各组裸鼠治疗过程中平均体重的变化
    2.3 治疗后各组瘤重与抑瘤率的比较
    2.4 生存情况
    2.5 治疗后瘤体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
    2.6 骨髓抑制情况
3 讨 论

(10)三氧化二砷—泊洛沙姆407缓释剂瘤内注射治疗裸鼠人肝癌移植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文献回顾1 三氧化二砷临床运用历史及抗肿瘤概况
    文献回顾2 三氧化二砷抗肝癌作用的研究进展
        1 As_20_3 作用机理
        2 As_20_3 抗肝癌的体外实验研究
        3 As_20_3 抗肝癌的体内实验研究
        4 As_20_3 抗肝癌的临床研究
        5 As_20_3 治疗肝癌剂型及给药方式研究
        6 不良反应
    文献回顾3 泊洛沙姆407 在药剂学中的研究进展
        1 药理特性
        2 安全性
        3 在药剂学上的应用
        4 在眼部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5 其他生物学作用
    结语
正文
    实验一 三氧化二砷-泊洛沙姆407 缓释剂的配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三氧化二砷-泊洛沙姆407 缓释剂瘤内注射治疗裸鼠人肝癌移植瘤的实验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超声导向三氧化二砷瘤内注射治疗肝癌(论文参考文献)

  • [1]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瘀毒同治调控糖酵解逆转巨噬细胞极化的抗肝癌机制研究[D]. 姜涛.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TACE术中应用三氧化二砷载药微球治疗兔VX2肝肿瘤疗效分析[D]. 李凤尧. 郑州大学, 2020(02)
  • [3]纳米金刚石和响应型纳米材料抗实体瘤效应研究[D]. 闫庆龙.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20(01)
  • [4]荷载三氧化二砷的纳米二氧化锆系统药物控释条件探索及其对肝癌热治疗增敏的实验研究[D]. 吴启润.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5]肝周膜隔绝联合三氧化二砷肝区域双灌注栓塞治疗兔VX2肝癌的研究[D]. 林建兴. 福建医科大学, 2015(03)
  • [6]载三氧化二砷pH响应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药动学研究[D]. 郭曼曼.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5
  • [7]中药结合介入手段治疗肝癌的研究进展[J]. 刘洋,李桂英,赵相轩,卢再鸣,郭启勇.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5(01)
  • [8]TACE联合肿瘤间质注射碘油化疗药物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D]. 全毅. 南方医科大学, 2010(12)
  • [9]三氧化二砷-泊洛沙姆407缓释剂瘤内注射治疗裸鼠人肝癌移植瘤的实验研究[J]. 张鹏,王文,行利,杜永平,冯佳,保宏祥.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9(04)
  • [10]三氧化二砷—泊洛沙姆407缓释剂瘤内注射治疗裸鼠人肝癌移植瘤的实验研究[D]. 张鹏. 第四军医大学, 2009(12)

标签:;  ;  ;  ;  ;  

超声引导下三氧化二砷瘤内注射治疗肝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